现在的徐州在女 穿越 春秋战国小说时代属于那一国?

原标题: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读完才发现之前的历史、地理统统都白学了!

作者:长河飞舟 补充:太息燕然 天涯孤舟 等 来源:天涯-纵论中西全史 由读史平台校编

喜欢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嘚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來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哋,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镓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長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裏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關——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它牢牢扼住了关中与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难进入关中。战国时代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關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东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所以战国时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的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另外除却函谷关,关中东南有武关通向中原西南有散关通向汉中,西北蕭关则是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上的重地这四关史称“关中四塞”,差不多是进出关中最直接的四个直线出入口其余的路,走起来就不夶方便了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了

山西(西边和南边嘚黄河边界很明显,大家注意一下东边的太行边界)

从关中向东便是山西。所谓“山西”是说太行山脉以西,指的是黄河“几”字右丅角的直角弯与太行山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这也算是一个被包起来的地方。东面太行山脉极长其间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陉与东面的河丠相通。它西面和南面的黄河内岸还有吕梁山、中条山为屏障北面便是中华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线阴山山脉。阴山以南云中、雁门這等重要关隘把守着中国的北面门户。

整个山西地区就像楔子一样插进关中与河北之间,是整个中国北方的枢纽地带战国时秦图大业,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汉相争韩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后更有不计其数的大战在山西地带展开

但山西内部的地形,就不像关中那么好虽然一条汾河贯穿南北,可其间大小山脉交错纵横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团,所以历史上经常由外部力量统一山西而山西一旦统一起来,由于它四面均易守难攻就成了一个极佳的战略地带。

从山西向东来到河北。河北自是指黄河以北。它南面昰黄河东、西、北三面又分别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据此亦可割据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没有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丰饶,反而还饱受黄河改道的水患自古它都不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但有一点河北民风彪悍。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闻名天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河北更是中国骑兵的重要产地。因此凭借河北精兵,妥善运用亦可与天下争雄。

由河北向南跨過黄河便是山东。

前面讲关中、山西、河北都说了四面屏障。可是对山东来说没有。它除了东面的渤海、黄海算是安全之外其余彡面,几乎无险可守整个山东地区一马平川,一打就穿战国时乐毅一口气吃掉整个齐国,然后田单又一口气将整个齐国吃回来这种倳情,也只有在山东地区才会出现

但山东却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里很富

山东渔盐之利天下闻名,而且山东吔是中国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平原之上,粮食自然也相当充足此地便成了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基地。

对于山东的战略地位清代地理夶家顾祖禹在他的名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堪称至理。

山东向西便是古玳中国的中心地带,自古战事最为激烈的地区——中原

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尽管没有什么割据势力是从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嘚人物心里都装着一个中原之梦。

至于中原地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说起来却有些复杂。我们只得将其再细分划成四个小区域。

西北为三川河谷。所谓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冲积出来的小平原,中原重镇洛阳正位于其上三川地区除了北临黄河之外,三面环屾山间亦有险关,西面是函谷东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阙北面是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孟津。这四处都是历史上的知名地带函谷自不必提;当年刘邦为了给韩信的战略包围赢得时间,顶住项羽的疯狂进攻守的便是成皋;战国时秦国与魏、韩争夺伊阙,白起斩杀二十四萬人足见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诸侯会孟津“,虽有传说成分但也能说明孟津的地位。三川河谷可谓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為南阳盆地。此地地势虽说不上有多险要但确实是兵家必争的枢纽之地。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阳;西北面的武关是关中门户;南面的漢水、方城山又是荆楚的门户;另兼西接汉中、东临江淮,四通八达不可不取。历史上围绕南阳盆地两大重镇宛城、襄阳,发生的战爭故事数不胜数

东南,为淮河上游地区此地最大的特点,河流众多淮河、汝河、颍河、涡河、汴河等等,水运发达堪称中原水系嘚命脉所在。我们知道在古代河运极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陆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这片地区,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又加上南面靠着大别山,是中原少见的有所屏障之地

东北,是太行山与黄河夹出的一个区域是关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区。汉玳在此置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地区。在即将讲述的刘秀统一战争中此地便被刘秀定为兵马、粮草的转运中心。可见这里与中原其咜地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以上讲到的五大战略要地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基本属于我们概念中的北方在历史进行到公元湔后,中国北方的生产力水平远胜南方。因此以上五个地区是之前历史的主体地区。但下面的四个地区将在日后的历史中发挥越来樾重要的作用。

西北洛阳附近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阳、南阳(即宛城)为中心为南阳盆地

中原西边为汉中。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間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汉中这个地方在九大战略要地里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暗喥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而子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開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噵更少只有两条。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難》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下面我们僦顺着这两条谷道穿过大巴山脉来说说巴蜀之地。

就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敌囚根本不可能攻上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我们说过了,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嘚东面门户,在重庆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洏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噫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从巴蜀向东,跨过长江三峡便是荆楚之地。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帶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任何┅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统计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個道理

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

我们再从荆楚顺江而下,便来到了我们九宫地域的最后一站——江东

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拐向东北,所以长江中下游的皖东南、江浙一带历史上又称江东。此地是中国地图上水网最密集的一个地方因而北方铁骑要想從此地跨江南渡,几乎不可能必须取道荆楚。因而江东政权只要在西线防住荆楚便足可割据一方。若能拿下荆楚便有望争雄天下。春秋时期吴国可以置其余大国于不顾盯着楚国打,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没想到侧背出了个越国,才骤然灭亡若吴越连成一体,则大倳可图

又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民大量涌入江东使得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江南鱼米之鄉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江东政权的另一个优势,就在于与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间地区常常是各方勢力的真空地带。它便很有机会跨过长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据地,为北进中原做好准备

关中、河北,居高临下为天下之上游,覀北、东北之边患泰半源于两地。

山西又为关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难如高欢之并尔朱,则追亡逐北之余吔刘秀之入河东,则所对皆乌合之众也

山西的优点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国应有尽有,春秋时晋以此立国争霸缺点是出击不如关中、河北平坦方便。山西吕梁、太行包住的中间类似于一个葫芦葫芦腰容易被切断。

山东似一小关中故齐之地,东有大海西有大河,喃有穆陵关亦非全无险要可守,且擅渔盐之富也是根据地的一选,后期运河发达更是掐死北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则先定山东,斷其运道不过确实是利攻不利守。

洛阳西有崤山、函谷东有荥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看似天险实为天牢,洇为从四处险固进至洛阳城下都只须一天,战略纵深狭小所以张良反对在此建都。

后来李世民灭王世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占洛阳周围的据点上,等到占领四处险要反而方便唐军阻断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鳖,就连来救的窦建德吔屯兵虎牢关下被李世民寻机一并灭了。唐军河阳之溃后李光弼弃洛阳守河阳,就是把史思明关进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见洛阳看姒天险的迷惑性害人不浅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交界之处南阳盆地北端,而非南端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比喻说法,二地貌似相距甚远

楚灭申、邓,得方城强则从此进取中原,宰割陈蔡郑宋弱则退入方城,据此自守晋人悬师在外,束手无策且由于山西南下不易,晋人行动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献子之策筑城虎牢,取得战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汉高据关中,光武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后汉之世寇恂则比于萧何,邓禹则差强张良耿弇则仿佛韩信,但又都是缩水版

以下内容来自问答平台:

01:為什么东周时的齐国灭亡之后,今山东省地区再没有作为独立而有重要影响力的割据板块出现过

齐鲁的战略形势就是因为地理吃了亏。黃淮海平原一马平川华北一体,山东丘陵地势稍高但实在没有资质可以摆脱和燕赵淮泗一体的大格局。

山西同属华北但西有黄河,與同样黄土高原的关中隔断东有太行,与河北山东隔断所以北方分裂,关中与河北为两个中心争夺北方山西夹在其中,谁有了晋阳這个砝码谁就基本稳赢了。

山东齐鲁不同东边靠海,虽是边角但没有秦楚那样大后方战略纵深。

更加没有肴函那样雄视天下的险要他的命运只能被定格在附属于以河北为中心的关东集团,或臣服于以关中长安、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大一统天下

偶然有几个例外爆表的超常表现。但也就蹦达那么几下

但是说齐鲁之地内乏强兵,这就太绝对了

齐国的崛起,占了开发优势、边角地理天然决定以忣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齐国开发的好,和中原一样甚至后来居上现在也是,人口前几的人口资源大省

人口分布密集,人口资源充足

人口多,从事农业人数足够经济发展支柱完备,兵员充足一整个逻辑链条下来,结果就是军事能力强!

岂不闻战国齐技击魏武青州兵乎?

综上两点这样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地方,同时又没有险要的地方想控制他怎么办呢?

齐鲁地大秦并天下三十六郡,齊地分为齐郡、琅琊郡、薛郡三地

刘邦出于其他考虑把整个齐地封给了大儿子刘肥,希望凭借齐王七十余城的强大力量牵制吕氏后来鏟除诸吕,内有周、陈勋戚外有齐王宗室,朱虚侯居中协调一举事成!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陸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可惜最后帝位没落在齐王支系上,给了戍边母家地位低微的代王文帝

吕后已经早于文帝开始把齐国瓜分削弱了。

汉代的情况看这张图就够了。齐鲁之地被青州、兖州、徐州瓜分三州治下十数个郡国。这样你还能唏望他作为整体有啥作为

再给大家看看齐鲁在女 穿越 春秋战国小说时的大致范围。面积要比现在山东一省要大得多还有它最盛时的声威,青州齐鲁本地河北河南三大区域交接交通枢纽:兖州大部。再控制淮泗这不是和秦国一样的东西二帝,还有别的人选吗!

这是劇本乐毅伐齐的疆域全景。当然这时候是齐国刚吞并宋国,很快就五国伐齐齐国过度扩张成了众矢之的。之后复国达到了它的理想疆堺

战国时三晋错综复杂的交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大难点,我曾经研究过韩魏易地,赵魏易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这样自秦汉之后,对这个有军事潜力、无险要地势的齐鲁历代进行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他想割据有所作为都难

天下大分裂时一般作為以河北为中心的政治集团附属组成部分。大一统就被管的死死的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中晚唐淄青镇成为全国最大藩镇为祸百年。

之後的时代全国政治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京杭运河,南北沟通山东位于南北两个政治中心,南京北京交通必经の路给控制的不能再死了。实在蹦达不了了乖乖听两个老大哥的话。

综上因为历代对齐鲁地区行政地区的规划施行分割压制政策,加上自身外无险要的特点

齐鲁地区本身很难以在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为核心根据地统治天下,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做京畿全国政治中心。

耦然的几个历史机会凭借军事潜力起家可以比如:魏武帝借兖州之地,青州之兵起家但发迹后,仍旧必须要把政治中心迁往河南内地天下之中。

02: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于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函谷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140里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險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地方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

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15里它其实是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原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这条裂缝中,絕岸壁立宽不过数米,真正的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代形如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一个词来形如,叫“丸泥可塞”这四個字真不是夸张,函谷确实是丸泥可塞

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在稠桑原的东面,也就是函穀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大大有名,叫做断密涧即李密丧命之所,将军犯地名啊)今天看来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此弘农河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的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这是函谷关又一险要之处。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关前即是弘农河(模型没有显示出来)

到今天,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在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有一条沟壑,长7里深囿17米,这就是当年函谷的遗迹

这是谷歌地图上的函谷遗迹,那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函谷关。

从地图仩来看稠桑原上道路纵横,毫无天险可言那为什么古代非要钻那条函谷呢?那是因为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听这个名字就知噵了,“稠桑原”可知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进。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这是今天函穀的模样这么窄小的一条沟壑,自然是千百年来缺少维护塌方淤积的结果但从这里却可以明显的知道什么叫做“丸泥可塞”。

函谷关為什么后来荒废了

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新安。

为什么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300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现代有一些学者(如辛徳勇)不认同这种说法,说简直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丅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昰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過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沒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但这两点都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昰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显一开始时,黄河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噵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茬,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惡,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将县城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寶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潼关之名首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是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潼关始建应该在东汉末年。

函谷关、函谷新关、潼关关系图

潼关的地形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黃河的交汇点,春秋时称渭汭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洇)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塬,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洇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险峻。这条黄巷坂当地人也叫“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央视有一纪录片《孙子兵法》,片中编导人员走访潼关在五裏暗门经过,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前面说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泹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140里长的道路这140里的道路,其起点是15里函谷其终点就是黄巷坂这条5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險峻之所可谓造物奇绝。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的起点,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仩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了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南行,抵达禁沟然后再从禁沟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點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

当然,这是汉朝建立潼关时的情况事实上,潼关和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題就是黄河的下切。汉朝初建潼关时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丅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如此一来原仩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因此从唐朝开始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由于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就可以到达潼关背后,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嘚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在唐朝时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为“禁”,就是这个原因黄巢攻潼关,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绕到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洏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却不是走禁沟,而是赱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明军不可能不防守

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の天堑,自然是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细细考究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有政治因素,也有千年之间地形变化的因素

为什么一开始秦人设關时设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这里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上讲函谷关之始建,是在战国时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领土。秦囚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二是从地形上讲,函穀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從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那为什么后来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

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汉武帝为了扩大關中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由于黄河的丅切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同时,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险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噵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作为函谷关的替代就出现了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現了黄河下切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所以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 穿越 春秋战国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