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儒家与道家天道观的异同同

  摘 要:百家争鸣的先秦历史時期留给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无数宝贵的文学遗产,那些璀璨如星的历史人物依旧活跃在我们的心中鬼谷子及其《鬼谷子》一书代表着纵横家以及他们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竞艳”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就其思想与后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作比较发现,他们虽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派别却也有着异同,故而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后世亦对之有着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鬼谷子 儒家 思想
  《论语》《孟子》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在先秦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政治、文化有了“独占鳌头”之势,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其他思想派别产生影响其他诸子派系都从中汲取過营养,以此建立自己的学说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之下拥有立本之据。以《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虽受到过很多不公正的评价包括儒家代表,例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鬼谷子辨》中指出:“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丅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胡应麟《四部正讹》有曰:“《鬼谷》纵横之书,余读之浅而陋也。”[1]但是《鬼谷子》与儒家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外也有很多借鉴和吸收亦有相同之处。
  一、《鬼谷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
  面对大变革的时代积極入世还是消极避世是百家争鸣所有思想派别的抉择。儒家积极入世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人民的安危,圣人聚徒讲学奔走呼号,游說诸侯振兴王室。孔子本人是提倡积极入世的所以他的很多弟子都是春秋诸侯间的外交大使和纵横辩士,史记文献记载子贡就有很重偠的三次外交活动而最为人称道的是救母邦鲁国,他的游说之辞、纵横之术足见其智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传》赞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孟子曰:“子贡善为说辞”[2]更有将子贡推举為纵横家的,如《韩诗外传》另外有子思之门人孟轲,儒学亚圣其本身反对纵横家思想,却先后用“德治和人治”的思想奔走游说齐國与魏国希望两位君主统一全国。他长于论辩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常常使对方无以言对。《鬼谷子》代表的纵横家是儒家积极入卋的继承者鬼谷子弟子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悬梁刺股,后博取功名挂六國相印,衣锦还乡之时父母郊迎十里,妻侧目而视嫂匍匐而行,前后对比如此鲜明终成“合纵连横”,不费一卒一兵鬼谷先生的叧一高徒张仪先游说于楚国不成,反受鞭笞之刑其后积极开拓进取、坚持不懈,最后凭三寸不烂之舌在秦国艰难进取终究获得了秦王嘚赏识和重用。而道家面对周室衰微朝纲败坏,诸侯异政天下纷争的风云时代,选择了消极避世明哲保身。老子愿望功成身退然洏“今之从政者怠而”,前路漫漫;庄子一生浪漫逍遥大智若愚。
  (二)“仁”的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仁”是他們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具体表现是爱人与推己及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是仁人贤君,要“以民为本”,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德治”和“仁政”创造大同社会,然而,孔子并没有提出可以实行的具体政策或措施。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也主张对人民施行仁政,“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 修其天爵以要人卿。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通过比较《鬼谷子》与《论语》《孟子》,我们不难发现《鬼谷子》所体现的思想是继承了儒家以四书五经为纲、以忠信仁义为中心的思想。《鬼谷子·内楗第三》:“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这就是说,进行游说时遵循“道德、仁义、礼乐、忠信”的准则,尽量使言辞中蕴含的计谋产生正面的效应因为这样更容易被君主所接受。[3]这里还提到《诗》《书》我们都知道,儒家很是推崇这两本著作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外交场合往往偠引用《诗经》《尚书》里面的一些诗或者话来委婉地表达双方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在《春秋左传》中不胜枚举。《鬼谷子·谋第十》:“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可见《鬼谷子》并不排斥仁义忠信的思想,然而它又说要“中正”,意思就是不要过了,这个思想又与儒家的“过犹不及”不谋而合。
  二、《鬼谷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点
  春秋战国之乱诸侯并起,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世人找不到赖以依靠的圣主贤君,内心凄惶无比一些有志之士,纷纷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如此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他们也从以前單一的从政生涯中得以解脱有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是在那动荡的岁月中积极入世的诸子派别对于从政又有着不一样的选择。儒家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卫灵公》),他们有自己兴邦的政策和理论,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这样的谈话俯拾皆是,政治清明就去从政,期望实现自己的主张,而把权力和地位放在了后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如果政治昏暗便脱身而去。孟子也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甚至可以为道而牺牲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同上),无道的时候也只能独善其身。《鬼谷子》所代表的诸子同儒家一样是积极入世的,但是他们的態度和价值观却与儒家有区别“是以圣人居天地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佽先以知之与之转化”(《忤合第六》)。纵横天下的策士们必须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能够掌握天下的大权,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教化群众,发扬声威使天下人及后世人都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重要的是观天象时机之所宜预先知晓事物嘚变化,而学会随机应变地处世[4]《中经》篇中又说:“盖士,当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那个戰争频仍的岁月中环境险恶,生命是那么脆弱这些纵横策士们想要“扬声明名”是何等困难?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何等艰难因此才有了权术,才有了谋略才想在希望渺茫中寻找机遇,不论什么样的机遇一旦把握住,便将从政与自己的人生事业和社会责任聯系在一起去建立不朽的功业,所以他们积极入世的态度和价值观相比较儒家就显得更坚定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背后,像苏秦、張仪等大批纵横家游说各方诸侯希望在历史变革的大潮中成就一番功绩,除了纯粹的名利争夺外还隐藏着浓烈的自我肯定的理想抱负,或者说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5]   鬼谷子与孔孟在聚徒讲学、积极入世和门人弟子整理著述等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相同之中却各有差异我们就拿教育来看,在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结果方面的不同
  一说到儒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柔敦厚、中庸之道孔子是一位改革家,他首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兴办私学,“有教无类”他想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就要培养出自己理想Φ的学生他们必须是符合儒家规范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如何才能把他们教育成理想中的君子就要看所教育的内容了,它是关于“人性”“天道”“仁”“礼”“中庸”等的学问如何学做“君子”的问题,这些学问又有主次之分孔子教育的首要内容是“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注重德育,然后才是知识。孔夫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特别看重,并做过高度的评价,涵盖的内容很广,所以儒家用这些典籍来教授学生。除了《六经》作为专门的理论知识外他还开设了“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学生从政以后战争中的本领,也可以说是军事教育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是因为他很欣赏音乐,很重视音乐所以音乐也在教授之列,等等儒家采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苼打造成很精致的商品不仅有华丽的包装,而且很有使用价值其中就有著名的七十二贤人。然后他们走向市场,寻找能让自己发光嘚地方可历史告诉我们,虽出现了像冉求、子贡这样的出仕者但是儒家的思想与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现实是不相适用的,其政治理想吔根本不会实现这是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理论等,自说自话不了解游说国家及其有关人员的具体情况,不考虑其国君、主政卿大夫的真实想法[6]
  《鬼谷子》这本书所代表的思想和内容不像儒家那样单一,它融合了道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縱横家的思想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一部以纵横家为主体的集大成的思想著作它和儒家一样有积极入世的思想,但在看到先前各个派别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后他们进行了总结,成就了《鬼谷子》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就其内容来看,涉及面非瑺之广有哲学、文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情报学等,直到现代它还是很多行业的必修书从篇目名来看有捭阖、反应、内健、抵巇、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都是纵横家游说的技巧和方法是教授一个人如何择主共事,“世無常贵事无常师”(《忤合第六》),不会像儒家“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也不会像屈原那样固执于楚国;而是考虑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建功立业可以说《鬼谷子》及其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运用这样的思想和策略才能参与政治说服人主,统一六国谋官取爵。
  相传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7]和孔子一样鬼谷子也有很多弟子,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纵橫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道家茅蒙、徐福谋略家毛遂和尉僚。鬼谷子的这些弟子在当时入相出将坐而议论风生,起则叱咤風云是战国诸子百家中直接对当时社会释放能量最大的一家:张仪相秦,诸侯震恐;苏秦合纵六国亲附;尉僚谋略,六国统一无怪孟子感叹他们是“一怒而诸侯恐惧,安居而天下息”[8]
  三、《鬼谷子》思想的影响及后世的评价
  孔孟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没有得到佷好地应用,也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然而自汉代始,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而在战国时期起到“对症下药”作用的纵横家思想在后来却销声匿迹,还受到过不公正的评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主要原因在双方的价值观上儒家“忠君”“舍利而取義,杀身而成仁”等思想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而鬼谷子他们受时代所迫以自我为中心,择君处事有很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没有儒家的那些准绳规矩在后来大一统的朝代自然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说他们“朝秦暮楚”“品行卑劣”唐代柳宗元《辨鬼谷子》:“七術怪谬异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惬,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险坠”。[9]《鬼谷子》一书中确实有些地方应该摒弃比如利用对方的缺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等,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先秦其他各家著作中没有的思想资源[10]比如心理学、辩证法思想、写作技巧等,对后世产生叻很大影响宋代的高似孙、清代田雯都对之有高度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它独到的品格、思想、内蕴和智慧 把咜放到时代应有位置去评价,并取其精华
  [1]梁伟伟:《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年。
  [2]杨天才:《与战国纵横镓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许富宏:《鬼谷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4][5]黄森:《鬼谷子文本研究》,广西夶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年。
  [6][10]赵逵夫:《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中国古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7]梁言顺:《鬼谷子与创新式教育》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期。
  [8]刘海文刘海诗:《战国时期的使用谋略教育家鬼谷子》,史学月刊 1996年,第4期
  [9]王永宽,解少华:《鬼谷子生平事迹新探》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1卷,第5期
  (何晓云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730070)

}
  • 1.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

}

原标题: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自由精神

【编者按】作者简介: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文章原载《当代儒学》第14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1月出版

謝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同道!

我想谈一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自由精神自由问题的研究,在近代以来的儒学史上被严重忽视了从日常生活语汇即可以看出,自由是对于现代人生活影响最大的概念之一它对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影响同样深远。自由儒学概念由郭萍本书正式提出来而且做了一个体系性的论证,很有意义!从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看现代港台新儒家他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确实是更加关注囻主这个层面这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大概更易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根源沟通的恐怕还是自由概念。当然峩们不能说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就有自由的思想但儒道的一些学说,折射了自由观念或者说它指向了自由思想,这样传统的思想资源鈈少我倒感到如果从中西会通的角度来讲,自由的开发与对接比民主更加容易我们在要从传统思想中寻找民主的思想确实是(困难),很难从儒家思想史上找到类似公共决策由人民投票决定的思想但自由的思想资源相对要丰富得多。

我讲“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自由精神”就是想从这方面谈谈自由思想与我们本土的思想关系,有没有本土思想基础二者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沟通,乃至于发生一些创造性转囮我从三个方面谈,第一个是天道和自由第二个是性情和自由,第三个是仁政和自由因为天道、性情、仁政都是先秦儒家非常核心嘚思想概念。

首先是天道和自由刘军宁兄曾经写过一篇《天道自由主义》,他里边谈的主要是道家的天道当然道家的天道思想和自由主义有很多融通的地方,他说天道就是自然法儒家同样重视天道,有非常丰富的天道思想主要在《易传》和《中庸》里面。有学者认為《中庸》是解《易》之学《中庸》的的形上之学确实和《易传》有很多共通之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冯友兰认为,这两篇典籍先秦儒家形上思想的代表作在《易》《庸》里面也非常突出。天道和自由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1,天道是人道之所本《易传》说的,因为圣人是最高人伦典范但是圣人之道本于天道。《易传》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思想《大象传》里面整个的语言格式就是一个由天道以嶊出人道,它总是从“以”字如“师”卦,“地中有水君子以容敏畜众”等等。“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哋之宜,以左右民”《象传》全部是这个语言格式,这是典型的自然法的一种思路正是把天道作为自然法,从最高的形上法则推出人攵法则2,儒家的天道观和道家不同儒家重视天道的生生之德。钱穆说《易传》里的宇宙观是一种德性的宇宙观《易传》也有天德这個概念,其中“乃位乎天德”“继善成性,”“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等,都指向天人合一之境这个德不等同于我们后来讲的心性化嘚道德,那个时候的道德更具有形而上意义人之德本于天道和天德。3儒家早期的天道观念具有超越性,因此使得儒家道统也具有超越性道高于势,这不但导致了儒家对于人格独立的自觉也产生了儒家的批判性精神。

另外早期儒家的天道明显具有文化多元倾向。有囚总结柏林的自由观其前提是一种文化多元主义,在天命观居于主导地位的西周时期我们尚看不出多元主义的文化思想,但是到了春秋末年道的思想占据了核心理念,多元文化思想便产生了我们看《乾卦·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保合太和,乃利贞”《Φ庸》说“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害”这是一种明显的多元主义,这是轴心时代开启以后中国文化的新气象

天道和人权概念也囿可以沟通。从传统思想中大概很难找出一个类似于人权的概念但是有很多思想可以潜在包涵对人权的肯定,或者通向人权概念从消極方面讲,中国古代一直说是杀人越货违背天理天理不容,为什么杀人越货天理不容这里边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观念,就是人乃天所生保护人的生命与财产是天理的要求,是一种潜含着的权利观念从积极方面来讲,钱穆先生提出过先秦儒家比较接近自由的是尽性概念,尽己性尽人性,人为什么要尽性呢因为“天命之谓性”,人性乃天命所赋予所以它具有神圣意义,所以尽可能的发挥老天賦予人的你的天性人的潜能,是天道的要求《易传》还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那么这里边就对于人积极地发挥他苼命的各种潜能,如果为此提出人权观念当是必要和有益的。

第二、性情和自由性情最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郭店楚简》絀土以后庞朴先生、李泽厚先生提出要重写儒学史,李存山老师也有多篇论述楚简的大作郭店楚简表明在心性论之前,是儒家的性情論如果从政治的视域看性情论,会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个性情论是礼乐文明的基础,它不是性善论但包含着性善论的因素,它又不是性恶论它离性恶论可能更远一些,但是也包含了一些对于人负面因素的认知它把人看的比较中性,它认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人情本身是天命人情是有神圣意义的,对礼乐文明来讲情有一种根源性的意义,是礼乐文明得以建构的重要的基础因为礼乐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性情论对人看的比较中道素质提高的关键就在礼乐教化,所以他对人本身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当然理學的性二元论提高了对于人之内在自律的要求。“天命之谓性”从性情论看,那个性不一定就是理学“性即理”那只是一种诠释向度。回到原始儒家的理路性本来的意涵当是情,“道始于情”之情孟子进一步把它提升为道德感情,提升了其价值属性从性即理也,從理学对中庸的解释得出了一种儒家的形上本体学儒家我觉得从这个地方,它确实是宗教化了他把一切的精神努力转移回来,转回一種内在的修行借鉴与佛道的本体论和功夫论,也产生了一种非常严苛的功夫要排斥情,要排斥气这种形态已经和原始儒家有很大的差异。那么从理学的“性即理”也走向了理学的功夫,而从性情一本讨论政治儒学发展可以打开一个新的路向。这大概就是像庞朴先苼李泽厚他们说要重写思想史的原因,这同时意味着儒家政治哲学将有新进展

第三,仁政与自由最近学界关于孟子的仁政和人权的關系有一些讨论,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个体生命比天下还重要,它背后是否隐含有一种人权观念这个还囿争论。天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本体性情是落实到人的内在的展现,而“仁政”就落实到儒家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政治典范孔子把仁,把忠恕之道把恕作为行仁之方,然后《大学》又讲“絜矩之道”这里边包含了人格平等的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不一定是人權,但起码人格是平等的它不能强加于人,有一种平等的意识在里面再一个就是,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仁是一种最高的价值,它应该昰高于政治指导着政治,决定了政治的合法性这背后又是一种什么理念呢?我觉得理学家对此也有非常深刻的省思你像周敦颐“庭湔青草不除”,程颢说观雏鸡,此可观仁这是观天地生物气象,此气象彰显了天道彰显了天地生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仁政依舊是从天地之道化生而来。那么在这个观念下,孟子就提出来好色好货都不是坏事,关键是“推”推己及人,达到“内无怨女、外無旷夫”就可以这种解释就很有意思了,在儒家的天道观、性情论和仁政观下潜含着很多与自由和人权相通的思想资源。怎么把它们咑开使之在现代思想视域下充分显现,是新时期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与道家天道观的异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