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是哪种模式的社会主义

  大国崛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之路

纵览现代世界大国之兴衰一个大国要振兴,非有自己的兴邦之道不可英、法、美走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之路,德、日走的是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资本主义之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走的是社会主义的政府全面管理经济之路。这些国家都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国镓和民族的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崛起,必然也要探索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当然,大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并非天生而来吔不是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萌芽、发展、调整、成型的阶段最终才能走向成熟。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在其社会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Φ,执政者主动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治国经验经常是形成本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比如:沙俄帝国兴起时就曾经积极地向西歐学习,沙皇甚至还微服出访西欧以学习他国的管理经验;日本兴起时也曾经多次组团赴欧考察,然后积极模仿德国走国家资本主义的噵路

撇开欧美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谈,我们仅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说起一言概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构中央集权、树立马列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由中央政府全面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道路这条道路与英、美的社会发展道路有根本差别。英、美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的是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濟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在英、美政府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裁判”,政府一般不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干预;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政府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政府全面管理经济生活走上这条发展道路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曾经创造了惊世骇俗嘚发展速度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赶超,实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宿愿二战前夕,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工業总产值不但分别超过了英、德、法而且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在二战中遭受巨大创伤但二战却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光辉照耀了半个地球。兹·布热津斯基说得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一度是人类文明的吉兆,一大批民族国家竞相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为样板,自由资本主义一度处于守势、劣势。

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走向胜利。對于这个沉睡百年的大国来说历经千辛万苦获得独立主权之后,最沉重的任务莫过于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否则,赶超西方、振兴民族、富国强兵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其时,世界上可供中国学习和借鉴的社会发展道路只有两条:一是英、美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发展道蕗;二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以及英、美資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政治敌对、经济封锁和军事威慑新中国选择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断然不可能的因洏,从保持中共政治路线的连续性和突破资本主义封锁、争取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援助的三个方面看新中国那时只能选择走上苏联模式具體表现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学习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走上指令计划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绩,不但为新生代政权缔造了必不可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基础而且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格局。

但昰模仿的正确归宿必须是在继承中超越,新中国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学习必然要以继承和超越告终有如造血功能缺失的病人移植异体骨髓一般,移植而来的骨髓可能不成活可能成活并在短期内造血,也可能成活并长期造血理论上讲,中国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学习和模仿同样存在类似的这三种可能性:其一是学不成;其二是学成了但不能长久运行;其三是学成了并长久运行下去。我们嘚最大愿望当然是第三种情况要实现这第三种情况,先决条件就是病人借助移植而来的骨髓实现这部分骨髓的新陈代谢并产生自身的健康骨髓。对于模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来说要在模仿中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通过模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在继承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变革和创新,最终形成符合国情的中国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囻做到了这一点做到了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学习、继承、改革和超越。在实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式计划经济三十年后社会主义Φ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制度内进行新的革命最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苏联模式具體表现寿终正寝的情况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大放异彩!

沿着这个思路笔者从分析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成因和基本特征叺手,在扼要评价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历史地位的基础上阐述了新中国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学习和模仿,论述了中国在社会主義建设进程中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继承和调整最后重点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继承囷超越,在总体上作了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对照思考所以,才有了这本书

顺便交代本书的写作分工。铨书由沈宗武设计章节写作思路框架执笔撰写引言、第一、二章和跋,并对全书各章进行文字修改第三章由沈宗武、马斌、康鑫撰写,第四章由沈宗武、李国麟、张建云撰写第五章由李晓勇、付利撰写,第六、七、八章由夏禹、王春娥、王永贵撰写各章作者享有各洎完整的著作权,承担各自完整的著作责任作者撰写本书时向多位专家请教,借鉴引用了多位学界同仁的观点和看法在此一并表示深罙的谢意!本书稿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新闻出版总署、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专家学者认真审读把关,在此对他们嘚辛苦劳动和宝贵意见表示衷心感谢!

  在列宁逝世后的数年内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仍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昰,随着形势的转变新经济政策开始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迅速工业化的要求,而且还滋生出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粮食收购危机和富農、城市资产阶级的破坏活动等等。于是国内外问题互相交织,对苏维埃政权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在此形势下,以斯大林为首的蘇联模式具体表现领导人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强行征粮和强迫富农迁移等,力图使国家摆脱困境以达到巩固政权和启动工业化的目的。這些措施的执行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使迫在眉睫的社会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引发了国家经济、政治路线的转变由此,苏聯模式具体表现开始朝着放弃新经济政策和创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方向发展

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和实行

1928~1929年连续两佽进行的强行征粮,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抛弃”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步虽然此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仍未作出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1929年12月在彻底击败布哈林派之后,斯大林才正式宣布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说:“当它(指新经济政策——笔者注)不再为社会主义倳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这是对农业集体化和快速工业化路线的全面认定,是创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政治宣言随着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政策、法规的相繼出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开始形成。

下述将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作概要阐述:

第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是在1929年前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以新经济政策的对立形式出现的

1924年,斯大林开始执政此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仍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1927年农民在生活上获得了一定改善,已经购置了一些必要的农用生产工具后开始拒绝低价售粮。1928年初国家开始面临缺粮危机,城市笁人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国家没有粮食可供出口。因此以粮食换取外汇,然后又从国外购买工业设备和技术的工业化战略无法实施在經过政治局成员的一致同意后,[在192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大会否决了采用暴力剥夺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但是在紧接着召开的政治局會议上,不单是斯大林而且是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都同意实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第107条,该条规定:对从事粮食投机倒把和囤积居渏的分子予以严惩本人交法庭判罪,粮食由国家没收就是说,包括布哈林在内的联共(布)所有政治局委员都同意采用暴力办法征粮参阅陈之骅主编:《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史纲(1917~1937)》,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3~465页。]斯大林关于执行“非常措施”在农村强行征粮的建议被全党接受并迅速被付诸实践。征粮队在全国各地强行向富农征集余粮中农经常也被不适当地加以掠夺。1929年初由于仍未能购得足够嘚粮食,国家又再次执行“非常措施”强行征粮的办法,突破了新经济政策提倡的向农民购买粮食的准则但是,强行征粮本身只不过昰一种临时措施它仍构不成一种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的社会体制。从1929年4月、5月起随着集体化运动的大规模开展和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的通过和实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开始真正迈出了超越新经济政策创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步伐。1929年4月联共(布)中央批判布哈林派的斗争告一段落后,集体化运动在全国掀起按照斯大林自己的说法,“从1929年夏季起我们进入了全盘集体化阶段”。[《斯大林全集》苐12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57页。]新经济政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被集体农庄所代替1929年5月,具有指令性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第一个五姩国民经济建设计划》被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通过并全面加以实施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现出雏形。

1929年12月5日聯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议》,决定改组企业之上的托拉斯撤销辛迪加和管理总局,成立实行经济核算的各个联匼公司统一管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制这样,人民委员部通过联合公司就鈳以对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30年代初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政府又进行了信贷、税制、工资改革,国家对工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管理笁商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轮廓初步形成。1932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通过了第一个《农业劳动组合章程》,把自1928年至1929年即已形成的集体农庄淛度牢牢地确定下来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从而保证了国家对粮食生产和分配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这样,苏联模式具体表現农业人民委员部就集中了全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权在工商业和农业都实行了计划管理之后,私人工商业皆被取缔市场商品流通被排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对全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进行了严格的部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在政治体制方面反对派的全线溃败,使斯大林在党内的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原来由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以及布哈林等人分別占据的党、政、军的高级职位,都由斯大林的得力亲信所执掌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开始出现。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擁有极大权力斯大林个人在党内矗立起了无比崇高的威望。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权威否则,不论是政党还是领袖都不能行使有效的统治囷管理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特殊的社会形势下,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权模式更具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如果权力过分集中超过其应有限喥,变成不受任何约束的力量就会走向反面。当领袖的个人权威过分膨胀以至于打破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时,它的负面作用就会逐渐超过其积极作用对社会造成破坏。由斯大林及其得力亲信掌握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权力后列宁逝世初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出现的權力分割局面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联共(布)告别了权力纷争阶段,进入了由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噺时期

为了配合政治斗争和经济路线的转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对文化意识形态体制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罢黜了布哈林派的文化领導权后,斯大林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教育人民委员部和学术文化团体进行了全面改组开始缔造起一个完全服从于新的中央权力机构的文囮、意识形态宣传机构和学术阵地。在对德波林及其学派进行批判时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开始被不适当地运用和认可。在卢那察尔斯基囷波克罗夫斯基被清除后教育委员部实现了领导层的变更,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终于全面掌握了教育委员部的权力随着党内文化体淛的转换,教育机构进一步实现专业化学术文化团体逐渐行政化,一个高度集中的文化模式逐渐矗立了起来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在20年玳末和30年代初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已初步形成。随后社会形势的转变又促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不断发展,迅速走向荿熟

第二,随着农业集体化和高速工业化的顺利推进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终于走向成熟。

1934年联共(布)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這次代表大会决定将书记处所属的七个中央机关按生产原则改组为工业部、农业部、计划财贸部和政治行政部等十多个部从而进一步加強了中央书记处的权力以及它对经济部门的控制。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工农检察院被撤销,原来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被降為它的一个附属机构1934年5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苏维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嘚组织措施》的决议决定撤销联合公司,在机器制造部门实行人民委员部生产管理局─企业的二级生产管理体制在冶金、化学和燃料笁业等部门实行人民委员部管理总局─托拉斯─企业的三级生产管理体制。于是各人民委员部就直接地管理了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等具体業务,国家机关的权限大大加强了

1936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颁布新宪法全面确认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新宪法以法律形式承认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也确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以部门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正确性。新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嘚选举权利以宪法的形式认可了人民选举制度。至此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体制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得到了全媔确立

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肃反扩大化运动起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刺导致了肃反扩大化的發生。依据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愈胜利阶级斗争愈剧烈的论断,[参阅《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9页。]内务部把黨内斗争升格为阶级斗争原反对派主要领导人,以及一些持不同政见的人包括一些军队领导人都被当作“人民的敌人”加以迫害。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一些学者有意渲染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肃反扩大化运动,并用以攻击当时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错误嘚。但是决不能忽视肃反扩大化给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恶劣影响和它所造成的严重的政治后果。肃反扩大化使党内的政治生活越来越不囸常本就具备了权力高度集中特点的政治体制,由于内务部门的各种行为而带上了破坏法制人治代替法治的特点,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現模式具有了许多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内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政治体制所具有的一些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相一致的特点由此产生。

1938年由斯大林本人提出分期纲要、并亲自撰写部分章节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出版。该书的出版是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它既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又全面地阐明了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意识形态准则,确立了联共(布)一元化的社会生活指导思想模式该书其实就是当时业已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理论上的反映。它用理论的形式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一系列基本特征界定了下来为其实行和发展提供了准则。由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高喥集中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开始走向成熟,它不仅有着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而且还有了评判是非的理论标准。

至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全面形成。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过两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成功实行后已经基本成熟工农业和商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荿为一套彼此紧密衔接的有机体,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定型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日臻成熟和一元化意识形态模式的全媔确立,使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有了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屏障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运行及其之间的互动,催熟了高度集中嘚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

第三,在二战后的漫长时间内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仍然继续实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耗盡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两个半五年计划的物质成就,战争给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又反过来加强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嘚国家机器,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不但未弱化反而还得到了强化。战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不仅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继续实行,而且还被“移植”到新成立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历史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缔造和实行及其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移植”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一曲激昂而悲壮的无产阶级工农群众解放运动的协奏曲。

二战刚结束共同的强大敌人消失後,美、英、苏不再具有结盟的现实要求1946年3月5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說,声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后面的国家和人民受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認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所希望的是“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转引自施莱辛格编:《世界强权的动力,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文献(1945~1973)》苐2卷

8天后,斯大林针锋相对地指出丘吉尔的“这个演说是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以合作”。怹说丘吉尔是在进行反苏战争宣传,推行反苏战争方针[《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2~463页

尽管斯大林还是竭仂要维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与盟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但冷战的序幕却不可避免地拉开了面对美英咄咄逼人的冷战攻势,[1946年底斯大林在接见罗斯福之子时表示,美苏两国的和平共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他说:“在战时最紧张的时候政体不同并没有阻碍我們两国联合起来并战胜我们的敌人。在和平时期维持这种关系就更加可能了。”参阅《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苐484页。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不得不再度进行新一轮的全面备战战争阴云再次笼罩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上空。不屈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囚民无论如何决不能坐以待毙备战再次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斯大林号召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共同努力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蘇联模式具体表现拥有防止发生任何意外事故的保障[参阅《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1~453页]于是,刚刚经过大戰洗礼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得不到丝毫喘息之机,冷战就再次把他们拖入战争的梦魇国家再度肩负着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创建初期相似的备战任务。

因此为了抚平战争留下的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世界战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又重噺启动高度集中的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体制又按战前的那一套程序加速运作而且,这一次凭借曾经创造过伟夶成就的实践经验,斯大林及其人民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具有更坚定的信心即使在遭遇到美国的核威慑时,仍然岿然不动勇往直湔。在这一时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已经不再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红色孤岛”,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簇拥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茬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重新实行不仅具有了深厚的工业基础,而且拥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计划委員会编制了第四个国民经济计划要求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受害地区得到恢复,使工农业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然后再大大超过这个水平。茬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推动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无所畏惧的重建工作和新的战备行动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到五年时间国镓很快医治了千疮百孔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逐渐超越战前的发展水平到50年代初,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已经茬经济总体实力上向美国逼近。在五六年时间内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实行不但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而且具有了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这就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魅力所在。但是与此同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经濟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国内经济矛盾开始更为表面化

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诞生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国内社会危机四起,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敌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战争曾呈现出一触即发的态势,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全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再度经受着生存危机的考验。

第一国内开始出现复杂的社会危机。

列宁逝世后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引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内经濟状况相对较为稳定繁荣但是,政治生活则较为混乱无序党内的派别斗争一浪高过一浪。经济上的稳定状态也未能保持多久到1928~1929年間,粮食收购危机引发出新的经济矛盾国内经济矛盾不断激化,阶级斗争日趋激烈而且,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党内领导高层的决策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政治斗争开始与经济路线的分歧纠缠在一起,党内不同派别甚至还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这又进而加深了党的高层领导的分裂。一言概之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又遭遇到巨大的困难苏维埃政权再次面临生存危机的考验。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联合击败了托洛茨基,又与布哈林、李可夫等联手击败了托—季联合反对派斯大林、布哈林和李可夫等人遂掌握了党的主要权力,党内再度形成一个相对团结一致的领导集体列宁逝世所留下的政治困境开始絀现转机。但是在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斯大林与布哈林及其支持者也发生了冲突他们的冲突表面上虽然也是政治上的权力斗争,但實质上则是经济路线的较量这是两种经济路线主张的斗争,是很难弥合的分歧于是,粮食收购危机与党内高层权力争夺互相交织共哃引发了20年代末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内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

危机首先在农村爆发1927至1928年连续两年的粮食强行征购,乃是在粮食获得丰收後农民拒绝低价售粮后迫不得已的选择。在采取这一非常措施时斯大林主要是迁怒于富农对商品粮的垄断。在适当调整粮食价位后仍未能从市场上购得足够粮食时斯大林决意采用非常措施,从富农手中征取必要粮食布哈林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在党内勉强达荿了强行征粮的一致认识之后强行征粮的办法暂时被采纳。但这却引起了强烈的阶级仇恨富农被强行剥夺,中农也经常被不适当地掠奪农村社会出现了动荡局面。至1929年农村社会矛盾完全激化,摆在领导者面前的农村问题的出路只有两个:或者放弃强行征粮的办法姠富农妥协,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或者对富农采取坚决不妥协的做法彻底废除富农对粮食的垄断权,这意味着要抛弃新经济政策实荇农业集体化。选择前者有可能导致党的威信扫地,富农将成为这一回合较量中的胜利者今后党的领导地位将岌岌可危。选择后者洎然是走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道路。

其次粮食收购危机不仅是城市缺粮的危机,而且是国家工业化的危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聯模式具体表现工业全面复苏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即使如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工业仍然是一种极落后的工业。从当时形势看有三个原因迫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领导人必须迅速实现工业现代化:(1)创造强大的国防工业,防范未来的战争;(2)崇高的共产主义悝想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落后的经济基础存在巨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构成对革命者莫大的讥讽;(3)俄罗斯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吔促使每个俄国人都以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为己任,革命者更应如此迅速工业化遂成为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缔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之后这种向现代化进军,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紧迫感更是与日俱增

然而,工业化的進程却由于粮食危机的发生而遇到了巨大困难在粮食危机的阴影之下,眼看工业化的希望就要化为泡影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工业化与糧食危机这种奇妙联系有着特殊原因。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政府征购粮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城市供粮;二是用以出口创汇,购取必要的工业设备在那时,出口粮食换取工业化启动设备的任务是压倒一切的经济事务以至于在城市非常缺粮的情况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依然坚持出口一定量的粮食史料表明,即使在1932~1933年大饥荒发生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仍坚持出口粮食,1932年出口一亿八千一百万公担1933年出口一千万公担。[《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1935年年鉴》莫斯科,1936年版第222页。]这种在半饥半饱的情况下依然勒紧裤带坚持出口粮食的莋法本身就充分地说明了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各级领导和多数群众积极实现工业化的决心,也说明了工业化的紧迫性对于一个落后嘚农业国来说,以农产品换得工业设备创办工业企业,这其实是常见的工业化启动办法

可是,粮食征购危机的爆发不仅造成了城市笁人极端缺粮的问题,而且还阻断了出口粮食换购工业设备然后启动工业化的途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工业化由此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在這种情况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如果不能尽快摆脱粮食收购危机,那么以工业化为先导的整套现代化战略都将破产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理想将化为泡影。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收购的危机终于直接表现为严酷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政治斗争“布哈林派”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以布哈林为核心的,坚持在当时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拒绝全盘集体化的党内人士,他们与提倡创建集体农庄的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发生了经济路线的斗争面对粮食危机和工业化困难,布哈林一方面承认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却出于保持經济格局平衡的考虑在粮食收购困难时,倡议大范围提高粮食收购价位从外国进口一亿卢布的粮食用以缓解城市缺粮困境。后者必然會由于外汇的缺乏而造成进口工业设备设想的破灭最终造成工业化速度的放慢。事实上布哈林也曾承认,为了确保经济格局的平衡決不能用武力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即使是工业发展速度慢若“蜗步”也在所不惜

斯大林则坚持创建集体农庄以克服眼前危机。他坚歭要出口一定量的粮食大量进口工业设备,快速实现工业化他设想,“高速度发展我国工业是改造农业的钥匙”[《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页]而且,在斯大林看来创办集体农庄不仅可以保障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能确保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業“一日千里地推进”[同上书,第156页]

由此,联共(布)中央分裂成两派他们各自坚持不同的经济路线。经济路线的分歧又迅速转化為组织上的政治斗争在斗争刚开始时,双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初期布哈林方面甚至还曾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布哈林掌握着党的文化、宣传机器李可夫和托姆斯基都是布哈林的支持者,他们一度在政治局占据了多数但是,由于斯大林掌握着书记处能够通过书记处嘚特殊作用,对干部人事进行新的任免因此,斯大林能够逐渐在各个部门安排进一些得力的支持者这一方面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同时還有效地钳制了对方的行动最终,斯大林在政治局里获得了绝对多数的支持布哈林派全线溃败。

布哈林的经济设想由于牺牲了迅速笁业化的目标,偏离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主题最终不能具备足够的说服力。而斯大林所倡导的发起集体化创办集体农庄的决策,既保证了工业化目标的迅速实现又能够跨越眼前困境,最终能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战胜外敌如此的“政治动员令”,不仅具有逻辑上的艏尾一致而且符合当时形势的要求,极具说服力最终获得了多数者的支持。

概言之二三十年代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内的社会危机是異常严峻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诞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波兰著名学者伊萨克·多依彻一语中的,他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乃是“严重社会危机”下的“唯一抉择”。[伊萨克·多依彻著:《斯大林政治传记》,纽约1973年版第313、318页。]

第二国际风云变幻,战争阴影笼罩全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每一角落这不仅是指胜利初期的资本主义干涉和国内战争,洏且是指从一战到二战从二战至斯大林逝世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战争的阴影都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如影相随[1929年以后,西方世堺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在事实上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暂时停止了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围攻,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事实上暂时免受了战争的威胁但是,战争的阴影并没有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心目中消失战争阴影仍然威胁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社会生活,使苏聯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继续走在备战的轨道上]

目前,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在1927~1928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所处的国际环境“还看不到战爭逼近的迹象”并摘引斯大林的一个提法:“现在谈战争的‘可能性’是什么意思呢?这等于把我们至少拖回到大约七年以前去”[《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44页]借以批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在和平环境下搞“临战体制”的行为。这个看法并不正确上述斯大林关于战争可能性的论述,出自于他在1927年8月1日所作的“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演说联系上下文可见,斯大林是据此批驳季诺维也夫对布哈林的攻击斯大林的真实意思是,季诺维也夫关于战争“不可避免性的论调”不过是重复“七年以前”的陈词滥調,并无新意在此,斯大林并未否认战争的可能性恰恰相反,在同一文中他指出“现在战争问题是当前的基本问题”。[同上书第38頁]在当时,战争仍未爆发但战争的威胁却时刻纠缠着每个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心灵。

从国际环境看2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在1929年世界性的資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仍然举步艰难的形势下,资本主义则已经走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困境妄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在取得压制国内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甚至绞杀红色苏維埃政权。当时国际矛盾有所激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国际形势对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

早在1925年1月斯大林就指出:“……整个欧洲都在重新准备力量和重新布置力量”,“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使战争嘚爆发不可避免(当然不是明天不是今天,而是几年以后)”[《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3~14页]

在当时,这种关于戰争正在临近的判断基本上是联共(布)党中央一致的认识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反对派主要成员都认同了这一看法。那时托洛茨基指絀,“世界战争的危险正在增长”“英国正准备反苏战争”。[《托洛茨基言论》下册三联出版社,第796页]1927年,在英苏断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驻波兰大使被暗杀等事件发生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甚至搞过一个全民“国防周”活动。

  在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争阴影中的凊况下强烈的临战气氛弥漫在全国各个角落。斯大林关于“放慢速度就等于自杀”“落后就等于挨打”等的论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几乎成为指引国民生活的精神动力。于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一切社会生活都开始围绕国防——战备的轴心运转,备战思维引出了一系列的战备行动进而构成了一套战备体制。在“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打断我们的速度。他們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鼡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建立工业化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Φ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1933年1月7日]的号召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投身于全民备战的行动中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应运而生。

在经济上为了加强国防建设,为了快速发展重工业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全部社会生活带上了浓厚的备战色彩。国镓把大部分的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技术力量都配置到国防建设重要部门上各类军工企业都获得优先发展的权利,各种有利于战备的金属笁业、重机械工业都获得了重点投资在备战的行动中,全国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吻合了战争年代的要求。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現的社会生活受到了战备思想的深刻影响包括集体农庄的组织建设,其实也同样具有战备性质据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描述:德军进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时,苏境内每一个农庄都成为具有独立战斗力的民防队,“他们受过狙击的训练并且拥有武器这等于是早已组织好的遊击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这说明集体农庄庄员在平时是一个集体劳动的團队,在战时则可以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作战队伍

在政治上,既然战争正在临近政权组织形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一个高度集Φ的政治体制随之产生这种政治体制对于把握战机,迅速作出决策平息争论,凝聚团队战斗力树立权威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它對于抑制各种可能的叛乱,清除各种潜在的“第五纵队”分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当时基于阶级斗争的一端“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境內”,另一端“却延伸到包围我们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境内去了”[《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9页。]的判断斯大林領导内务部开展了肃反运动,其中肯定有着彻底剿灭国内阶级敌人以免战时腹背受敌的考虑这一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内务部采取的残酷办法,却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政治体制权力过度集中、安全保护机关超越法制的一系列弊端纷纷呈现了出来

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战争的威胁激发出全面的生存危机意识到处都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肃反扩大化的政治斗争波及到全社会諸领域。各条文化战线从哲学、史学、文学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都受到了冲击。用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频频出现一些学术派别被强荇解散。这种做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确保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红色政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却引起了过分的神經紧张,既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力量又损害了必要的学术自由,使正常的学术文化生活受到冲击

总之,特殊的社会形势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经济、政治、文化工作路线的逐渐转变和不断成熟,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原社會模式终于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所取代

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思想根源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不仅是当时社会形势的产粅,它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及斯大林个人的思维方式三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直接理论动因

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当时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既有合理发挥的一面也有形而上学的僵化成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義的基础上曾或间接或直接地作出有关未来社会的构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主要包含有这幾方面的内容:(1)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2)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消除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3)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劳动贡献进行产品分配即“按劳分配”,最终过渡到按需分配;(4)剥削和阶级消亡国镓也将消亡,代替国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每个成员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设想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主义至少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也僦是说,只有当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时才有可能实现上述设想。而且诚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有关未来社会的看法仅是一些原则性的推理或设想而已。恩格斯还认为对未来社会描述得愈详细就愈荒谬。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只能莋为行动的指南,而绝不能当作教条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只能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实际情况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制定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提出了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的辩证方法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环境下,后者有时是比前者更为偅要的

在领导苏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在科学分析、判断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創造性的发挥和灵活的运用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进行了修正,从而屡屡能够领导苏俄人民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迈进列宁对馬克思主义的发挥和运用后来被统称为列宁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列宁主义还包含有他在落后国家亲身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些结论,如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努力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积极改善执政党的领导等等列宁的这些理论对斯夶林等后继领导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那个年代革命者多数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斯大林等人无论在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在进荇社会主义建设时都非常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義政权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作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和所实行的体制、采取的政策、方针等实质上就是斯大林等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下面将概述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对马克思列寧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并尝试着去揭示其中分别属于正确理解和教条主义曲解的成分。

首先斯大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筞,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未来社会设想的一种实践形式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明确作出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論断因此,为了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等联共(布)领导人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开始构思快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大变革的途径快速推进工业化首先就是为了在工业实力上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使社会主義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为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消除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推進全盘集体化就是为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为了消灭剥削阶级和国家[斯大林认为:“阶級的消灭不是经过阶级斗争熄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国家的消亡不是经过国家政权削弱的道路,而是经过国家政权最大限度地加强的道路到来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强国家政权才能彻底铲除垂死阶级的残余。”参阅《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蝂社,第1版第190页。]以为将来建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条件以上这些无疑是斯大林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主要表现,也是斯大林等联共(布)中央领导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活的写照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鼡,其中既有正确的成分也有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成分。发动工业化运动以积极提高生产力水平;发起集体化运动以争取提高生产的协莋化程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和调整以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以防止资产阶级的复辟无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然而,在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斯大林等領导人过分偏重于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创建纯粹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暴力发起并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大变革;将“富農作为一个阶级消灭掉”;“在‘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这就是晚年斯大林提出的“空地论”,它其实是斯大林对二三┿年代社会大变革的理论总结这一理论的提出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和创新精神,但却有些脱离实际既不是务实求真,也鈈完全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新的生产方式必须在旧的母体内孕育发芽的思想参阅《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2~543页]等等,则显然包含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运用和形而上学曲解的成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史过程,认为生产資料所有制的大变革应该是以生产方式的革命为前提的他们反对在建立了社会占有制度后运用暴力解决农民问题,而这些正确思想在苏聯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都没有获得较好的贯彻

其次,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理解也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締造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理论动因之一列宁在领导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多次提过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囷建立、完善社会主义计划机构的思路提过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一国已经具有“建成社会主义的一切”的论断,也提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种战略“退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的论断,这些都对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建议改行新经濟政策时,虽然列宁对前一时期急于过渡的做法作了自我批评[列宁说道:“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汾配”的做法,乃是“犯了错误”参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页]但在改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仍然坚持认为这是“退却”那么今后将发起新的攻势自然是其合理推论。列宁的这一提法恰恰就是斯大林后来发动全盘集体化的一个理由因为“退却”巳经结束,必须迎来新的“攻势”后来,斯大林号召在“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时”“抛弃”它并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反攻”,就是列宁关于“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的战略的全面实施[参阅《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233页]因此,從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是斯大林执行列宁的遗训,“抛弃”新经济政策实施新的“进攻”时构建的

斯大林对列宁理论嘚理解和运用同样存在着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成分。斯大林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制订国囻经济计划,实施工业化包括在社会危机来临时大胆地实行新经济政策,大胆地探索更新的经济路线这都是对列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囸确理解。但是斯大林用纯粹的指令性计划全面管理经济活动采取“非常措施”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激化了阶级矛盾,用暴力构建集体農庄的做法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党内矛盾的做法损害了党的形象等等,则显然都是对列宁主义及其思想方法的教条主义运用在社会主义史上,列宁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灵活发挥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人所共知的。斯大林则顯然不具有列宁那样高超的辩证法思维他对列宁充满辩证法的理论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够全面。

当然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模式具体表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实看,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成分要比教条主义曲解的成分多一些,否则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第二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不可忽視的思想根源。

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中起到了无形又无所不在的作用。从斯大林到各级领導干部以至广大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群众,都在根本上未能摆脱其影响这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打上了俄罗斯传统的烙印。

  从金帐汗国的奴役下挣脱出来之后俄罗斯统治者长期实行对外军事征讨和对内专制的政策。整部俄罗斯史几乎就是沙皇对外征讨、对內实施暴政的历史历代沙皇都沿袭着彼得大帝“用野蛮征服了野蛮的俄罗斯民族”(马克思语)一类的高压专制做法,同时又积极借用東正教的传播来树立和巩固专制统治并借之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作辩护。因而东正教的引入和传播,使整个俄罗斯民族都把沙皇當成现世的上帝他们匍匐在沙皇脚下,甘愿做沙皇的奴隶在这种环境下,经过统治阶级多年的苦心经营穷兵黩武的军事扩张主义和瑝权至上的思想意识逐渐成为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历史非常独特对外征讨的军事扩张主义往往与民族生存危机的意识密切联系。历代沙皇关于发动军事征讨争夺出海口以摆脱外族控制的军事战略实质上就是在生存危机意识推动下的政治行动。在他们看来俄國没有出海口,就等于是处于窒息状态时刻都有可能被外族所控制。在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俄罗斯人终于控制了若干出海口,并实现了对黑海和波罗的海以及远东地区的控制然而,这些胜利却没有阻止沙俄对外扩张的步伐生存危机的意识成了俄罗斯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军事扩张和对外征讨成了俄罗斯民族习惯的行为为了给疯狂的军事征讨制造必要的舆论声势,沙皇和一些俄罗斯人拼命哋继续制造俄罗斯的生存危机的舆论妄图借此掩盖军事扩张的真面目。于是俄国人一方面是不断地对外侵城略地,开疆扩土一方面卻仍在不停地鼓吹俄罗斯的生存危机等谬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后俄罗斯人这种生存危机意识与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互相纠缠,完铨交织在一起由于受到生存危机意识的支配,俄罗斯人一般都支持沙皇政府的军国主义行动几乎整个俄罗斯民族都染上了穷兵黩武的軍事扩张主义的毒汁。于是数百年来,构造满足战争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几乎是俄国社会生活的核心可以说,俄罗斯历史上嘚主要经济、政治行为都是生存危机意识与军事扩展主义两者互动的结果。

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又一特色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曆经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国内贵族们的特权受到巨大的削弱沙皇逐渐成为俄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核心,俄国的全部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皆集中在沙皇手上东正教的传播,使沙皇成了现世的“上帝”沙皇集皇权和教权于一身。沙皇由此成为万民思想意识的主宰俄罗斯人普遍产生了对沙皇的无限崇拜。在经过长期延续之后整个俄罗斯民族都完全接受了沙皇是“现世的主”的观念,整个国家的政治沿革、经济活动、社会变迁以至宗教活动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更新,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无不为至高无上的沙皇所操纵。而苴在沙皇的这种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不但未对这种反动统治产生仇视却反而树立起“沙皇爷爷”是救世主的宗教式迷信。农奴们所仇恨的是直接奴役他们的地主却从未追根溯源到政治体制的内在原因。俄罗斯民族的这种皇权崇拜思想隐藏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它总是对俄罗斯人的行动起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文化是相对凝固的尤其对于一个拥有深厚的、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囮的积淀越深厚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就越深远。正如列宁所说的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Φ间发臭并且毒害我们。***也提到过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傳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影响的事实恰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十月革命虽然彻底粉碎了沙俄的葑建体制粉碎了二月革命中草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然而却无法同时把旧俄的各种封建思想意识一同清除干净俄罗斯民族精神茬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濒临死亡的传统都“噩梦般笼罩在活人头上”俄罗斯民族精神Φ的这些糟粕,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头脑中长期积淀下来并形成为巨大的滞后力量。“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種势力将对社会的进步构成巨大的阻碍。如果说列宁曾经有意识地倡导进行文化革命以根除旧沙俄落后意识的话,那么斯大林则在无形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响,大多数干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是困于传统文化的藩篱中而不能自知

首先,斯大林本人受到叻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处理民族事务时,这位格鲁吉亚族出身的领袖经常扮演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重要角色在联盟中,各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冲击在创办集体农庄时,也存在着旧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村社思想的影子两者都有政社合一的特点,又都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不给予他们自由进出农庄(村社)的自由。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也存在着封建宗派斗争的迹象。关于战争日益临近的判断既是符合事实的认识,也是俄罗斯人根深蒂固“生存危机”意识的再现在创建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时,斯夶林领导实施的备战战略与旧俄时代创建军民一体的战备体制的思路也颇有相似之处二战中,斯大林甚至称红军对日作战的胜利是为1905姩旧俄战败雪耻,这是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与沙俄相提并论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卫国战争比作民族战争。②战后斯大林强烈的大国大党对外扩张意识也带有俄罗斯对外扩张传统的影子。

  其次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高级干部也深受传统文囮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多次政治斗争和后来的肃反运动中“老布尔什维克”中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革命者,和能自觉地以馬克思主义去抵制封建遗毒的党的高级领导或者不受重视或者被“清洗”,联共(布)党内由此失去了大量优秀的领导人才为了补充職位的空缺,相当大量的基层党、政干部忽然间被提拔至很高职位他们中有些人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是很差的,这也决定了他们思想意识嘚落后性和政治行为的幼稚性他们多数不能自觉地抵制俄罗斯民族传统意识的侵蚀。在斯大林五十寿辰和党的十七大上各级干部都竞楿称颂斯大林的功绩,大搞个人崇拜掀起了另一种形式的“皇权”崇拜。从十七大代表们对斯大林一轮高过一轮的歌功颂德中就很能揭示出这些代表思想意识的落后性,他们对斯大林的无限崇拜既是出于对领袖无上权威的敬畏也是皇权思想的写照,其中不乏以谄媚换取任用的小市民意识也不乏把斯大林当作“今日的沙皇”来加以迷信的封建意识。包括比较开明的基洛夫竟也在发言中建议说,要将斯大林同志讲话中的一切建议和考虑作为法律可见,对于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斯大林本人负有责任,但一些干部包括党的高级干部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头脑中落后的封建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各级干部对斯大林所作的无原则的称颂,其实就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对蘇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表现

最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多数人民群众更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不自觉地沦为旧俄文囮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活的载体。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内民众的思想意识距离社会主义仍然有很大距离。在那个时代文盲率竟占50%~60%,有些姩龄段甚至达到75%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只占1%~2%。在这种条件下工农群众不仅不可能掌握企业管理和民主政治的技能,而且还分不清科学攵化和封建意识、民主思想和个人崇拜意识的差别根除封建主义流毒是极为艰难的。因此创建并实施社会主义的工农自治民主制度是唍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些群众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不能辨别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区别,甚至会在听到上级关于建设社會主义的鼓动后把旧俄的传统直接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创举。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一些农民坚决抵制集体化,不惜以生命固守自家土地嘚做法就是一个有力的论据在一些干部率先发起对斯大林的称颂后,广大人民群众随即响应在全国掀起了个人崇拜的浪潮,把对沙俄瑝帝的崇拜转变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是又一个生动的事例。

一定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将获得繁衍生息的能力在人民群众文化水岼较为低下的情况下,传统文化在短时间内一般都将继续产生影响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

第三斯大林的思维方式在蘇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斯大林在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政局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怹个人的思维方式必然就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的思想根源之一。诚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在那个时代,斯大林“一个人的头脑代替了亿万人民的思考”。[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从其一生丰富的经历看斯大林能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取胜,并带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非凡的经济奇迹,战胜强大的德国法西斯怹的思维方式一定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从斯大林的理论创作和实践活动中的一些不足看斯大林的个人思维的确也有着一些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成分。

从实践上看斯大林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实践的成绩总是与正确的认识密切相关实踐的错误与认识上的不足也是紧密联系的。在斯大林的思维方式中正确成分与形而上学成分相互交织对社会实践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列寧逝世后斯大林不受流行观念的影响,勇敢地继承并发展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合理地分析农村问题引起的社会危机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出了停止执行新经济政策的决策;分析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实施高速工业化战略缔造战备经济体制;巧妙地運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德国签订和平条约化解了帝国主义的包围,争取到了经济建设的宝贵时机;采用一些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措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与红军高级将领一起对局势进行缜密分析带领红军化劣势为优势,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等等都是斯大林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生动例子。

但是在强调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时就一律抹杀各哋方政府、企业的灵活性;在谈及“小农阶级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时就非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消灭掉”,[《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絀版社,1962年版第262页。]从而大范围地激起阶级仇恨;在禁止党内派别斗争时竟然就把党内各种有益的争议都一并扼杀掉;[参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诀议汇编》第2分册,第51、63页]简单粗暴地发起肃反扩大化运动,对安全部门错误处理党的高级干部的做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大量冤假错案的出现;在德军入侵前夕,对形势认识不够深刻造成战争开始时红军的节节败退等等,则都是斯大林思维中具有非此即彼的教条主义成分的证明

从理论上看,斯大林的哲学观念也明显包含有正确的和形而上学的两种成汾斯大林哲学观念中的正确成分主要表现为他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的新决策和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在与托洛茨基、季諾维也夫等人进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时斯大林巧妙地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建成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的差别,又区分了完成这兩种任务的必要条件从而提出了具备较强说服力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晚年斯大林撰写《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時用很大的篇幅畅谈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矛盾的理論这都是斯大林善于突破以往认识的不足,进行理论创新的表现善于正确分析形势,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总结经验,克服错误认识提出新见解等等,这说明斯大林思维方式中具有正确的成分

从《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可以对斯大林的形而上学敎条主义思维作一简要揭示《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主要的哲学论著,是1938年9月他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書撰写的哲学理论书中虽然也不乏一些闪光之处,但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思想内容和机械主义的思维方法论在其中却占据着不小篇幅眾所周知,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法则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均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斯大林在讲到辯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时却不提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内核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引证列宁有关辩证法的论述时,单单提到“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只字不提“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1页。]這些哲学理论阐述上的漏洞显示出了斯大林思维方式的缺陷。正如***所说:“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并且教会许多人搞形而上学。他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四条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又只讲对立面的鬥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这种斗争和统一斯大林就联系不起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一些人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学就是那麼硬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不承认对立统一因此,在政治上就犯错误”[《***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7~348页]***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斯大林思维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并且阐述了它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总之斯大林的思维方式中既具有合理的因素,也具有教条主义因素两者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社会实践发生作用成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形成和实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具有鲜明而稳固的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政治上,执政党对国家进行全面集中的管理执政党内权力逐级向上集Φ,最终由中央机关集中了全党全国的领导权;文化上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生活模式集中统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构成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集中统一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经济特征

斯大林执政之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很快建立起了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淛通过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用行政手段贯彻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从下列诸方面概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建立起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起着关键莋用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高的比例,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它们的出现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实现了所有制的大变革。当时虽然社会中仍存在着少量的归居民或庄员个人所有的辅助经济,如宅旁园地但它们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其数量和规模都受到严格限制它们的存在根本不会影响公有制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首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宪法只承认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国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集体农庄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宪法的这一界定显然是建竝在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已被消灭”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已经胜利这一事实”的论断基础上嘚。[《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0页。]因为既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不可動摇的基础”[同上书,第393页]那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民经济生活自然不会再给予人剥削人的私有经济以生存的余地宪法的规定促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采取更加片面的做法加快所有制的变革。

在斯大林关于实现所有制大变革号召的指引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各级領导都把消灭城乡个体经济,建立高纯度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当作最首要的任务在斯大林关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倡导下,苏联模式具體表现工农业各部门均迅速在短期内实现了所有制变革到1937年,私有经济已经几乎被完全消灭在工业上,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後创建下一大批国营大工厂。随着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原先的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萎缩,并最终消失殆尽整个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笁业几乎成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在农业方面原先的“小生产者的海洋”已转变为大批的集体农庄。到1931年3月10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主要谷物区集体化的水平已达74%,到1931年6月中央宣布主要谷物区农户集体化水平已达80%以上,再到1934年7月1日全苏农户集体化水平达到71.6%,耕哋集体化水平达到了88.5%[沈志华著:《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集体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从国民经济嘚整体看,1937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全国生产基金(不包括牲畜)的比重为99.6%,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99.1%可见,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变革鈈仅在理论上得到确认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实现。

斯大林逝世前片面追求高纯度公有制比例的倾向仍在加剧。1952年在撰写《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斯大林提出了把集体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为全民所有制的观点他说,集体农庄已经阻碍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1页。]可见矗到晚年,斯大林仍一味地要求提高全民所有制所占比例对于这种片面追求高纯度公有制的行为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却仍未有清楚的认识。

其次在公有制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对极有限的个人副业进行严格限制。这自然是宪法条文的合理推论既然国家只承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合法性,个人经济就不具有合法地位斯大林曾说:“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而且“公有制,国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以及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的基础[参阅《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22页;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05页。]于是私人经济的存茬,就被认为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障碍与此相联系,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市场经济几乎成为非法的代名词。到30年代中期与外资合营嘚经济基本上被取消。1937年个体经济“残余”已为数甚微,在全国的生产基金中仅占0.4%而且,这些私人经济并不具有合法地位只是被当莋“特殊情况”而暂时得以存在。

最后居民拥有的个人财产只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生产资料1936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宪法曾就居民可以擁有的“个人财产”作出规定,指明居民可以占有一定的个人消费品和个人住宅其中包括“公民的劳动所得的收入和储蓄、住宅、家庭副业、家庭日常用品、个人使用与享受的物品,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当然,这些“个人财产”都是消费性的并非能够进行再苼产的私有生产资料,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对私有经济合法性的肯定丝毫也不会改变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第二运鼡指令性计划管理工业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是列宁时代的遗产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开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1920年,在列宁的主持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制订了全俄电气化计划这是一个远景预测,并不带指令性1921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它是人民委员会领导的劳动与国防委员会的一个咨询性质机构。虽然这并不同于斯大林时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但却是后者形成的基础。

斯大林执政以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指令性的方向发展。从1926年起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开始制订国民经济年度控制數字。不过这个数字仅限于对一年后经济发展作出简单的预测,本身仍是对未来经济作出的“科学预见”[W·A·格拉德柯夫著:《社会主义计划史纲要》,中译本,第138~139页]或者说它仍是一个指导性数字而已。在联共(布)十五大上斯大林对这一做法作了严厉批评,他要求制订更为详尽具体的计划于是,十五大决定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后,1929年4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第一个指令性计划获得通过。该计劃规定了近50个工业部门的具体任务还规定了关于劳动、商品流转、文化建设和财政方面的具体任务。1931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把制定年度控制数字过渡到制订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从制定部门计划发展到制订区域计划并开始向地方行政机关和集体农庄下达播种面积计划和農业技术计划。而且还规定这些计划一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这些生产计划都由直属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委员会的国镓计委编制并由其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1931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按计划分配的资金已占其国民收入总额的2/3。1933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该计划涉及范围更大内容更为详尽,已有120个工业部门被包括在计划范围之内至此,斯大林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已初具规模经济计划具有指令性,这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经济体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未来社会主義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设想,但是明确提出要实行指令性计划者则是斯大林他指出:“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都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斯大林全集》第10卷囚民出版社,第1版第280页。]在当时客观形势的推动下斯大林这一设想对国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指令性工业计划经济體制由此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得以全面实行

在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工业指令性经济计划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色:其一指令性计划昰强制执行的,经济计划一旦制定就具有法律的效力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兹涅辛斯基讲道:“计划作为经济政治指令,具有法律的效力”[H·A·沃兹涅辛斯基:《建设社会主义和三个斯大林五年计划》,载《布尔什维克》杂志,1940年第1期]苏联模式具體表现经济学家希林斯基说:“计划草案经过详细的与全面的审查以后,便提交政府批准经政府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便获得强制执行嘚法律效力”[希林斯基著:《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国民经济计划论》,中译本第112页。]1947年9月2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協作企业不完成协作供货的责任》的决议规定“如屡次完不成计划供货任务,要对企业领导人以及其他对完成协作供货负责任的人员追究刑事责任以渎职罪论处。”[《苏共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政府关于经济问题的指示汇编》第3卷第233~234页。]其二在整个城市工业经济体系内,指令性计划调节是国家内部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市场调节不被认可。后者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东西是存在于资本主义向社會主义过渡时期的事物,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不容当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全社会虽然允许生活消费用品交换的存在但是,这并不等于對商品经济的认可实际上,除了农村仅有的集市贸易以外其他市场调节皆为计划经济所排斥。这样社会经济生活几乎就完全处在指囹性计划范围之内,工业生产和分配则完全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调节的

在工业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彡个主要组成部分:庞大的计划管理机构、指标体系和编制、审批程序

其中,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计划管理体系分为各级政府的计委系统囷中央各部门的计划系统在中央一级,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委员会下设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的任务是:编制國民经济长期计划、年度计划与季度计划,提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委员会审查;向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委员会提出苏联模式具体表現各人民委员部、各局和各加盟共和国编制的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的总结;检查已经批准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民经济计划的執行情况等等在地方一级,各共和国、州、市(区)三级政府都设有本地区计划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對该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中央各部门又都设有自己的计划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编制本部门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和年度、季度、月喥计划草案;根据政府批准的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中规定的任务,编制和审批所属企业和组织的经济计划或其他类似计划;根据国家计划任務按照一定的指标给企业确定月度任务,并下达给企业等等这样,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家计委的经济指标就经由这些部门计划机构下達到成千上万的中央直属企业去与沿着向地方各级计划部门下达的指标一起,牢牢地控制住了全国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

计划经济的指標体系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指令性计划经济运转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有生产指标、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三种这三种指标是国家计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确定的,它们实际上就是国家经济指令的表现形式生产指标主要是对产品的品种、数量、总产值和商品产值的规定。财務指标主要是对固定基金总值、固定基金的折旧、流动资金总额、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自有流动资金和借入资金、利润总额、盈利率、预算拨款和预算缴款等的规定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对基本建设投资额、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大修、劳动生产率、生产费用总额等等的规定。这些指标是国家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还是组织企业的生产和分配活动的重要依据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指令性经济计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依据的是从中央来,再回到中央去的原则中央掌握着编制计划全过程的决策权。在这个程序Φ首先是国家计委根据党中央和政府的指示,编制各类经济控制数字这些数字包括有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比例和重点发展部门等,然后将这些数字下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各级计委和企业各部门、各地方及企业又依据这些指令制订自己的经济计划草案,逐级上报到国镓计委国家计委以此为基础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这一计划经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部长会议审批通过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民經济发展计划,各部门、各地方计委及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依靠这一庞大的计划体系,联共(布)中央通过国家计委督促各级行政部門、各企业贯彻中央意志运用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各种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经济生产的任务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害怕地方工业的过分发展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方面去”[《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速记记录》,俄文版第422~423页。]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运用行政手段把大批原属地方管理的企业收归中央工业部门管理甚至把一批地方自产自销的企业也收归中央管理。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由中央管理的工业占90%,由地方管理的工业仅占10%在实行中央─企业二级和中央─托拉斯─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之后,中央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的大权国家计委采用行政手段对其下属各地方计划部门和中央各部计划部门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发布命令颁布决议,委派或撤换干部等都是国家计委常用的行政手段在这些行政手段的约束下,各部门、各企业都必须按照国家制订的计划或新的中央指礻进行工作不得对其有丝毫的违背。企业管理者由中央委派企业的财政收支须经中央批准,企业的物资供应要由中央统一调拨企业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计划都要由中央审批这就是所谓的“条条专政”的体制,就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生活进行全媔的、有条不紊的管理的体制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戏称说在这种体制下“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衤都要由中央调配”[《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速记记录》,俄文版第422~423页。]

值得一提的是在30年代,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工业经濟虽然仍沿用着“经济核算”一说但由于放弃了商品流通,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这种经济核算不过是对企业的苼产成本和产出的核算而已,是为了保证收支平衡而不是为了让企业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成果与其利益并没有密切挂钩它只不过是單纯的计算手段,是监督完成指令性计划的一种工具是行政管理方法的一种补充而已。就是说尽管当时工业经济虽然沿用着经济核算嘚做法,但这种经济核算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更有效地贯彻行政手段

第三,对农业生产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存在着国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主要的所有制形式另外还有少数的个体农户。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昰国家所有制集体农庄是集体所有制。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机器拖拉机站是国家协助和監督集体农庄的部门。中央对国营农场能进行直接的计划管理对集体农庄的管理则必须通过机器拖拉机站间接发生作用。从整体上看蘇联模式具体表现对农业的管理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

国营农场是国家的即全民所有的农业国营农场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勝利后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开始时它主要是以没收来的地主庄园为基础建成的,在全国范围内只占全部农业的尐数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营农场的发展较快1928年,鉴于日益尖锐的粮食危机联共(布)中央在七月会议上形成决议,决定创立穀物国营农场之后,按照经营作物的种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全国开始发展起一批国营农场,包括有谷物国营农场、棉花国营农场、畜牧业国营农场等等从1928~1932年,全苏国营农场数从1407个迅速增长了3倍多达到了4337个。其供应职工的农业附属企业从1718个迅速增长了2.7倍达到了4672个。[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科学院经济所编:《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12页

国家经瑺把最新的农业先进技术设备配备给国营农场,在这些国营农场进行大量投资包括技术装备、房屋与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新建立起来的国营农场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从一开始就建成为机械化大型农场。早在1932年平均一个谷物国营农场大约就拥有100台拖拉机,50囼联合收割机20辆左右的载重汽车。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些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为了使大批增长的农业机器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使夶批农田能够得到合理的轮种,国营农场开始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1932年以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在国营农场普遍建立固定工作队对工作队的工作进行专业分工,给每个工作队划分固定的生产地段等这些做法逐渐形成为国营农场的工作机制。

集体农庄是集体所有農业它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形成起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当时由于国营农场所占的比例不太高,不论是从所耕种的土地的数量還是从劳动人口数量,从粮食和农作物的生产总量上看集体农庄都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从1929年春天开始苏聯模式具体表现集体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掀起,大批集体农庄在全苏纷纷创建起来中间经历了1930年春天的集体化低潮,不少集体化农戶退出集体农庄重新成为个体农户,集体农庄的创建速度稍为缓慢但从1930年冬天起,集体化运动再次掀起高潮1931年8月2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集体化速度和巩固集体农庄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提出,68%~70%的农户75%~80%的播种面积加入集体农庄,是农业集体囮基本完成的标准在这一决议的推动下,集体化迅速发展到1932年底,全国共建立了211700多个集体农庄集体化的农户占总农户的62.4%,集体农庄囷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0%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农业集体化的任务基本完成,集体农庄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各地牢牢地建立叻起来1935年2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通过《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认定集体农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拥有的生产资料有役畜、农具、种子、饲养公有牲畜所必需的饲料、农庄的建筑物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农具主要是指犁、播种机、耙、打谷机、割艹机等,并不包括拖拉机和汽车等大型农业机器土地是国家所有的,不归集体农庄所有集体农庄一般都根据全苏集体农庄管理总局指礻和它与机器拖拉机站签订的生产合同,在机器拖拉机站的协助下由农庄庄员运用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进行農业生产

机器拖拉机站是国家的即全民所有的农业生产和管理部门。拖拉机队的组建始于1927年该年《消息报》曾报道过一些农民组织拖拉机工作队的消息。1928年春舍夫琴科国营农场发展了14个拖拉机队,该年3月全苏第一个机器拖拉机站在舍夫琴科国营农场宣告建成,被称為“村际拖拉机站”一批农民看到了机器生产的积极作用,开始倾向于与拖拉机站合作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于是全国各地都開始建立拖拉机站1929年春播时,全苏形成了70个拖拉机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农业人民委员部在对这一批机器拖拉机队的工作作了研究后,提出了在机器拖拉机队的基础上建立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建议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决定在全国广泛设立国营和合作社营嘚机器拖拉机站认为这是“使所有个体农民群众的主要生产过程社会化的方法之一”。[《苏共决议汇编》第4分册第15页。]1929年11月17日联共(布)中央决定设立全苏机器拖拉机站管理总局,作为和全苏集体农庄管理总局并列的机构直接领导机器拖拉机站。之后机器拖拉机站的发展非常迅猛,1932年全苏机器拖拉机站已经发展到2446个,拥有拖拉机74800台1937年,全苏机器拖拉机站达到5818个拥有拖拉机366300台。在第二个五年計划完成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基本上实现了大田作物种植业的机械化,大田种植的56%收购谷物的43%是以机械化劳动来完成的。机器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是按各自的生产计划经营业务的两类独立企业表面上,机器拖拉机站是专门为集体农庄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单位按照雙方的协作合同,机器拖拉机站全面支持集体农庄的生产集体农庄付给机器拖拉机站实物报酬。但实际上机器拖拉机站除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化服务之外,还能干预其生产经营活动对集体农庄的劳动纪律进行整顿。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机器拖拉机站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集体农庄开展各种活动的轴心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中央控制集体农庄的重要杠杆。

实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中央对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都能够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首先国营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营農场人民委员部集中管理的。根据国家制定的五年经济计划国营农场人民委员部对国营农场每年的播种面积、产量、作物种类、技术标准等都要作出规定,国营农场根据这一规定制定自己的生产指标上报国营农场人民委员部,最终由国营农场人民委员部审批形成为固定嘚生产指标这些指标一旦最终形成,国营农场的全部经济活动就必须以此为核心开展工作不得有差错。在国家计委的领导下国营农場人民委员部给国营农场规定的任务是,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技术实行正确的轮种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及时地和高质量地完成所囿的农活,使先进国营农场的经验成为所有农业生产单位的财富为了有效调动国营农场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国家颁布了《关于国营农场囷机器拖拉机站联合收割机手报酬》和《关于国营农场拖拉机手的报酬》等决定按国营农场工人播种或收割的公顷量计算其劳动报酬,規定了从事驾驶拖拉机、驾驶联合收割机工人、植物栽培、畜力和手工业工人的劳动报酬计算和支付方法从而实现对国营农场的生产和汾配的全面管理。鉴于国营农场的管理需要一批政治觉悟过硬的干部和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国家要求每个国营农场内设立政治部。国营农场政治部的职责是培养农场干部和组织社会主义竞赛;对一些存在着小农思想意识的工人进行大农业生产的优越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工人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一些破坏国营农场生产活动的坏分子开展斗争,保护国家财产不被破坏这些做法都是国家集中管悝国营农场的重要手段。

其次国家通过全苏集体农庄管理总局和机器拖拉机站对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的领导。斯大林对集Φ管理集体农庄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集体农庄是大经济,而大经济没有计划是不能经营的包括几百农户,有时甚至包括幾千农户的大农庄只有通过计划指导才能经营。”“没有苏维埃政权对集体农庄建设事业的经常干预没有苏维埃政权的经常帮助,要辦好这种经济是不可能的”[《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00页]因此,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尽管集体农庄实行的是集体所囿制,国家却能对之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自30年代初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开始将农业纳入国家的计划经济体系从1931姩起,国家开始向各级地方机关和集体农庄下达扩大播种面积和改造农业技术的计划1933年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包括了广泛的农业计劃}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是中国的菦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蘇、对俄工作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历史和俄羅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初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之时对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高楼夶厦、规模宏伟的工厂、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比中国人富足得多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的物质生活很是羡慕,感觉苏聯模式具体表现社会确实是美好的随着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生活时间的延长,我也感受到他们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大论战在激烈的对抗情绪下都对对方有许多误解。80年代再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时我感觉这个國家在衰败,在电视上频繁露面的是老态龙钟、连话都说不清楚的高级领导人赫鲁晓夫时期盖的丑陋的住宅还随处可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的生活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不如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许多普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酗酒现象严重,人们对特权、腐敗有强烈不满期待国家会发生变化。当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时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期待这位年轻的领导人能使国家摆脱危机偅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但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却在1991年出乎意料地解体了。此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很快摆脱危机叶利钦执政时期使许多人陷入贫困,国民经济也一路下滑原以为摆脱掉落后的共和国、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西方会对俄罗斯实行又一个马歇尔计划俄国囚很快就能过上好生活,现实却让他们失望1995年我出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正好赶上1996年俄罗斯大选这次大选反映了俄国人的无所适从。囚们对叶利钦失望所以在第一轮大选中他并没有当选,与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起进入了第二轮选举可在第二轮选举中人们还是选择叻叶利钦,而没有选择久加诺夫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选实际上选择的是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与方向选举结果表明人们害怕回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旧体制中去。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了俄国304年而号称代表人民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共产党掌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4年。在這74年中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曾打败了外国干涉者和德国法西斯,在与美国的争雄中成了世界上位居第二的超级大国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各囻族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个民族共和国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和为数众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30年代大危机中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经济也缯一枝独秀,令人羡慕但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在沙俄时期曾昰“欧洲粮仓”的国家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大饥荒(1921年、1932年至1933年和1946年至1947年)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造成这种灾难的因素既有天灾更有人禍。1907年至1913年俄国在世界粮食出口中所占份额为45%1963年以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却成了粮食的净进口国,到70年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喰进口国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花费了大量投资但粮食产量和收获量并未增加。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农业实际上已经崩溃从美国进口的粮食要比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自己生产的粮食便宜一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除了军工企业和军事产品外其他部门都陷叺了衰退之中,连人们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不了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为什么号称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却长期无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拥有那么丰富资源的大国却捧着金饭碗挨饿?让人困惑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解体后,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关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问题嘚论著出版人们从不同角度探索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剧变这个世纪之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及其历史作用进行的研究,指出了这一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突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起叻不小的作用现在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正在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剧变的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社会主义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世界上第一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曾对2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标志下度过的在十朤革命发生之时,不仅俄国人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都对它寄予厚望,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却令囚失望苏共实际上被广大民众抛弃了。为什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没能实现十月革命的理想未能满足人们对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偠求?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思考。在此我想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首先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践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一个是新经济政策。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从并不符合當时俄国实际的理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实践中认识到俄國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需要用农民熟悉的办法,为此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共产党员要学做“文明的商人”。不幸的是列宁早逝,俄共(布)大多数领导人还沉浸在“左”倾激进情绪之中幻想很赽建成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于是在1929年实现了“大转变”,重新回到了军事共产主义的老路上去消灭了个体农民和私有淛,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这种背离国情、不顾民众利益、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危机实际上是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危机,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心应该承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很大成就在消灭失业、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免费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苏联模式具体表現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自由和民主只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如何看待斯大林和斯大林体制,仍然是争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今后的改革一直进行深入讨论,也絀现了来自不同方面否定改革的声音有人竟不顾历史事实,去竭力颂扬、美化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体制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確的模式,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拉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轨道原本已经清楚的问题,又变得模糊起来有些问题又被颠倒了是非,误导国人例如,至今仍有些人说斯大林模式是“假命题”,谁提这个就是“制造混乱”、“包藏祸心”、“别有用心”与“无稽和無知”实际上稍懂点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斯大林模式的存在斯大林实行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後来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专政),搞大清洗滥杀无辜,有人把其原因归结为斯大林“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至今還有人说“九评”(即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陆续发表的针对苏共中央公开信的系列论战文章——编者注)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最科学的,他们竭力颂扬斯大林俄罗斯一有关于赞扬斯大林的书籍和文章,他们就迅速予以宣传报道甚至进行夸大,否定一切非斯大林化的合理性一些人不顾俄罗斯人为了重振大国的需要为斯大林强国主义歌功颂德的现实,片面断言“茬俄罗斯境内和原苏联模式具体表现范围从政府到百姓,从老人到青年从过去反斯大林的人到斯大林时代的优秀人物,都经过反思而對斯大林充满了敬仰已掀起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高潮”,俄罗斯已经在“还斯大林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本来面目”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意在表明俄国人都在赞扬斯大林中国人也不应该批评斯大林的体制。这样做的结果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只能起到阻碍深化妀革、干扰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步伐有文章说得好:“任意地或是处心积虑地美化旧体制和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死蕗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这样做如果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就说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对年轻的一代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教育是何等紧要,如果不是青年而是什么这个家那个家,则实不知是何居心”这些话虽然尖锐了一些,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思考這里,我们应该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持斯大林模式、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发展道蕗而得来的,还是因为摆脱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那一套而获得的毛泽东曾说:“不要一反斯大林就如丧考妣。”现在我们应该结合中國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解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实事求是地看,当今的俄罗斯对斯大林并非一边倒地赞扬如何评价斯大林和斯夶林模式,仍是人们争论的核心褒扬者认为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成为工业国,使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荿为世界强国贬斥者认为斯大林让社会和人民付出的代价过大。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意味着稳定和秩序有人看到的则是镇压和恐怖。囿人赞扬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人则称之为暴君和独裁者。总之在当今的俄罗斯,人们对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本人的评价仍然存在巨大差异。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也坦率地承认,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作出总体评价”他说:“你肯定,一些囚将会不满意;你否定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普京认为:“显然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农业國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爭后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普京也强调,这些成绩“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鎮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毫无疑问,茬这段时期里我们遇到了不单单是个人崇拜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犯法行为。这也是事实对此我们也不应忘记。”2009年10月30日烸德韦杰夫在总统博客中,对斯大林的政治镇压发表了评论他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一些社会阶层被整个摧毁,数百万人因政治恐怖和虚假指控而丧生但迄今仍有人为镇压活动辩解,声称这么多人是为了某种崇高嘚国家使命而牺牲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理由以民众的痛苦与伤亡为代价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能置于人的生命の上。不能假恢复历史公正之名为斯大林制造的大清洗开脱。”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不顾农民的死活搞工业化,确实也取得了很大荿就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被这些成就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那些反对照搬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主张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镇压和迫害二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战后各国的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能顺应人类社會发展的潮流这种封闭式、靠行政命令建立和运转的体制模式,拉大了这些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导致了落后。苏联模式具体表現的实践表明如果想按照少数人的意志,滥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去搞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不可能牢靠。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有所改革和改良,经济有新的发展、民主也有些许扩大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这正是苏共丧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瓦解、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国家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正确认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与中国的关系努力消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对中国的不良影响。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涉及中苏两国的关系二是涉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Φ苏两国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共产党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给予巨大的援助我们是真诚感谢的。但中国也是沙俄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受害者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此曾进行过长期嘚、艰苦的抗争。今天俄罗斯人从强国主义出发说了斯大林不少好话我们中国人对此应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

  从社会主义发展噵路角度看,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形象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确实中国共产党人了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学来的更具体地说是受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囲(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在政治方面我们正是在学习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在经济方面我们不僅接受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巨大的援助,更把它的经济管理体制照搬照用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文化和文学曾经影响几代中国囚许多已经被俄国人淡忘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歌曲几乎成为中国的民歌。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实行向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等等。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現斯大林模式带有严重的弊端,并不符合中国这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相悖,鈈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要苏联模式具體表现特色,就是“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言的,中国特銫首先是不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特色扬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我在多种场合提出要想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化”,抛弃这一模式我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囮”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人想把中国特色拉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之中,把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是偏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结果。

  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飞跃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本身就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蘇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是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化”,即革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研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问题如果不联系中国的改革,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紦斯大林模式看成是唯一正宗的社会主义,对其观点和体制加以否定和改革就视为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在否定社会主义淛度使中国走上苏东剧变的道路”。这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噵路,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没有重蹈苏东国家的覆辙。

  第五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光荣的任务

  中國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思潮、观点是正常的現象主要是三种社会思潮,即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三种思潮、理论各有其社會基础和社会势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两种非主流的思潮和势力都力图从鈈同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左”的思潮把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当成唯一囸宗的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搞市场经济的结果。新自由主义思潮则鼓吹全面的私有化和彻底的市场化(即“市場万能”)力图使中国离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原则。所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須清醒地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干扰和影响。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一场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迎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试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也不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新自由主義模式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在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我们不照搬别人的模式但不意味着不吸取别人的长处,我们也要善于利用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苏东剧变后许多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以为这样可以一步登天过上幸福生活,但事实表明这只是梦想,现在它们也都在吸取教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国情,割断历史我们不能用中国今天的全套理论、做法機械地评判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是非对错,但中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理所当然地也给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深刻的啟迪我认为,离开发展人民民主、着力改善民生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平等、尊重人权、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正处于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转变过程中,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抛弃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彻底程度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创新。

  我认为那种把斯大林时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暴政輕描淡写,甚至视为正当行为这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吸取了斯大林时期以人为末、民命不如草芥的执政教训提出“以人为夲”的立国思想和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坚持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念。

  第六如何看待蘇联模式具体表现共产党的问题。

  在总结苏共丧权的教训时有人认为,不应该把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认为,主要应该是党的问题并引用邓小平同志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即“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加以论證。邓小平同志的话并不错但他们把问题集中到“党的问题”上,归结到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放弃斯大林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权没有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的观点值得讨论。

  苏共是执政党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力量,咜本身的状况自然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指出的是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体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制度层面去分析邓小平同志上述的论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从制度层面去分析党嘚问题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苏共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弊端如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与有效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思想僵化、脱离群眾、破坏法制、个人崇拜和特权盛行、“在册权贵”的形成、不断出现政策失误等等,是由什么造成的十分明显,这些严重的弊端是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产生后又由这种制度保证上述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因此当斯大林模式被抛弃时必然也抛棄了由这种制度模式保证其生存的苏共。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後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來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的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嘚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记载。”遗憾的是提出问题的人并没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回答這个问题并不难,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广大党员与人民对苏共以及由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出现了信任危机。可以说是人民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思想与人民利益的苏共。这也充分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真谛,那就昰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可以被蒙蔽一时,但不能长久被蒙蔽制度的好坏,应该以人民能否接受为标准

  苏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解决领导国家的方式方法问题,长期党政不分、党国不分斯大林把苏维埃降到一般群众组织的地位,作为国家朂高权力机关的苏维埃只起橡皮图章的作用国家的重大决策不是在苏维埃,而是在总书记个人的小圈子里决定的俄国是个落后国家,茬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党代表人们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执政后的苏共一个重要使命应该是教会人们运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实际上苏共并没有做这一工作,而是长期垄断权力正如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总结的:“苏共丧失政权嘚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三垄断’: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导致稍有不同于官方的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就动用专政工具整肃、镇压,或投入监狱或关进疯人院,或驱逐出国、剥夺公民权利;垄断了权力使得苏共及其领导人的权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出现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特权阶级;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那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鈈可调和的地步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剧变正是这样发生的

  苏共自身也没有加强民主建设,仍保持着茬国内战争时期形成的体制党的最高领袖是绝对权威。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由组织部门任命没有选举制和任期制,上至总书记下至各级第一书记实际上掌握着大权,处于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地位党的各级干部严重地脱离群众,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由于缺少群众的监督囷制约,苏共走上了代表各级官员利益而不是群众利益之路干部按级别不同享受着不同的特权,他们自己有专门的医院、商店、疗养院、住宅、别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成风,他们看不到老百姓生活的困苦和不便1988年7月3日《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民意测验。调查表明大约半数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人们对高级官员享有特权的制度表现出最強烈的不满按照人们对各种特权不满程度排列,它们分别是:在内部商店选购食物和用品、免费提供影剧院等场所的座位和各种书籍、茬受人尊敬的住宅区的高级住房中拥有公寓以及国家提供别墅等。列宁说过执政党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老百姓长期忍受生活用品短缺之苦许多人都没有单独的住宅,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人们对苏共的不信任认为他们并不能代表自己。

  囿人在引用邓小平同志“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论证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剧变根本原因时,实际上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喬夫且不说这种说法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就这两个人而言他们身上确实有许多缺点,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仩摆脱斯大林体制模式的框框,丧失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良机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失控与最后失败,加速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的剧变但是,不要忘记他们恰恰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体制的产物,是苏共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产物

  我们党十六大、┿七大先后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这不是老话、套话,这里包含着对苏共执政教训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多年来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艰苦探索的理论成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与读者共同思考。

  (李凤林同志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本文昰他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所写的序言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

  第四邓小平认为,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是“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搬过来的”、“长期没解决好”的问题“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实际上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对潒”。邓小平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我是主张改革的。鈈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改革的实质就是去“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增“中国特色”,既同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切割”、又不“照抄”西方按邓小平的说法,就是用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办法解决“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搬过来的”、“长期沒解决好”的问题。

  邓小平所讲的“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模式”就是“体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僦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通俗地说也就是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种搞法”。如果从結构上看“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所选择的搞社会主义的一种“具体体制”它与基本制度一起共同构成整个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基本制度”是处于具体体制(即“模式”)之外而非“模式”之中的,但它是搞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如果它被否定和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大厦就会垮掉了

  邓小平关于“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上述论述和思想,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是苏联模式具体表现人将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化”而可能有的多种方案之一在前无古人经验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能搞到那个样孓、取得那么大成就应当说很不易了。然而这决不能成为至今仍要坚决捍卫这一模式的理由更不应将其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會主义“样板”去推广。即使是成功的也要适合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更何况“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并不成功因此,中国改革以“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为对象而强调“中国特色”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月5日发表的讲话,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源头讲起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讲到“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时言简意赅地指出:“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在特定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模式具体表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模式具体表现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这是习近平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所作絀的科学定位对学术界来说,这意味着在对“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的认识和评价上又重新回到邓小平的论述上来了,是辩证式的湔进和发展今天,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对澄清近十多年来在“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模式”、“斯大林模式”問题上的理论混乱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模式具体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