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研究中,现代新时期的政治建设被称为什么?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結构示意图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執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1)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玳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叻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1)秦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马德普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课程简介:力图准确介绍各种政治思潮基本观点与主张的基础上揭示各种思潮的兴衰起伏与西方社会政治发展變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思潮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评价它们在理论上的得失以及历史上的作用,为我们认识西方政治生活提供一个独特嘚视角 P1

一、 西方政治思潮的含义与内容

1.政治思潮:是反映社会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某一部分的利益和要求,基于对社会政治现象嘚认识由一批思想家集中表达并为社会中一些人所认同的政治理论、信念、观点和主张;它常常和某个政党、政治组织或社会政治运动楿联系,是指导和解释其政治行动的意识形态

(1)看法:对世界、人生、社会、国家、历史等基本问题的一般看法大体相当于三观

(2)方法:观察社会政治现象的一般方法,如个体or整体

2.价值观念:(核心)

(2)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优先顺序

3.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

4.對有关理想的社会政治的主张

5.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由理想的性质所决定的 P2

1.差异性:很难有真正完全相同的观点或主张,往往一个问題上主张相似另一个又会有差异和分歧

2.现实性:现实关怀非常深切

(1)难以归类。只能从宏观上把握

(2)有些界定也只是我们一家の言。

(3)定义不能通过简单定义去了解要了解其全部发展历史 P3

二、 当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变化与政治思潮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末,垄断→社会矛盾、争夺殖民地→一战新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

(1)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①新自由主义汲取社会主义因素

②保守主义激烈批判社會主义

①左翼磨练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兴起

②战后广大政治真空基督教民主思潮兴起

3.二战后,三大力量主导国家舞台:社会主义、资夲主义、民族主义

(1)社民主义迅速壮大

(2)50、60s集体“左”转新左翼激进主义崛起,60年代爆发

4.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新保守主义興起:右翼上台,市场化、私有化浪潮

②欧洲共产主义形成:传统左翼对社会主义道路反思

③新社会运动的诞生:生态主义、女权主义

⑤社会主义、新共和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

(2)在南欧:左翼迅速壮大;民主取得胜利新一波民主化浪潮

(3)在苏联、东欧:引发巨变

5.90年玳后期,社会主义运动复兴

(2)西方左翼在社民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旗帜下进行革新 P5

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1.各种政治思潮繁杂哆样异彩纷呈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类意识形态的冲突

3.各种政治思潮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 P6

·liberalism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强调个人自由的首要性,把保障个人自由权利作为政府基本的甚至唯一的目的把宪政当作实现的首要手段。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历史演变

一、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原则(8):人权、有限政府、法治、代议制、分权、政教分离、囚民同意、少数服从多数

4.面向: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运转、如何构成、如何形成

(二)18C末到19C:推进深度与广度

(1)边沁:抛弃自然权利学说将功利主义作为基础,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个人自由和国家作用的关系论证,主张放任主义

(3)斯宾塞:根据进化论要求国家按照“同等自由法则”把保护个人权利作为政府的唯一职能,反对“济贫法”此类行为

(1)康德:用“普遍的立法形式”、“人是目的”等晦涩哲学语言表达个人自由理想

(2)洪堡:强调个性界定国家职能范围

(1)孟德斯鳩:三权分立

(2)贡斯当:阐述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

(3)托克维尔:考察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三)19C:约翰密尔

1.基础:功利主义学说

2.作鼡: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转型,向现代的转变

3.结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好处”

1.19C末古典自由主义出现了不适应性

2.格林提出了以道德学说为基础的“积极自由”理论,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形成新自由主義流派

1.杜威重申应放弃“个人至上”,注重“社会整体”提出积极自由

2.威尔逊以“新自由”为口号,开始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1.在┅战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英国新自由主义走下坡路;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无法保证自身的发展: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转向保守主义甚至法覀斯主义;美国经受住了考验。

2.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大陆自由主义一直处于劣势,法西斯主义占了主导地位

三、战后西方自由主义的兩种主要形式

1. 凯恩斯30s提出“福利国家”

2. 60、70s全线溃败,但并未销声匿迹

4. 新自由主义改革:克林顿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

1.二战后保垨自由主义声望有所恢复。战后二十年保守自由主义并不得势。“艾森豪威尔繁荣”(1956)、肯尼迪的“新边疆”(1960)、约翰逊“伟大社會”(1966)推行福利政策

2.1947年,哈耶克、弗里德曼、波普尔等36为捍卫自由市场的思想家聚会于瑞士的朝圣山(Mont Pelerin)创建了朝圣山学社。组荿 如奥地利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有人称之为自由保守主义,或自由至上主义或新右派(New Rights)

3.60s政治动荡、70s经济危机,宣告新洎由主义治国纲领的失败

4.新保守主义壮大:经济学领域的拉弗尔Laffer供给学派、布坎南Buchanan公共选择学派、诺斯科斯新制度经济学;哲学领域的伯林Berlin、奥克肖特Oakeshott、诺奇克Nozick;政治学领域的阿隆Aron、萨托利Satori

四、保守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分歧

1.个人主义一开始就是自由主义的基础甚至有学者当成代名词。认为只有个人才能对他们自己负责

(1)方法论:认识社会的方法

(2)伦理: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自由选擇

1.杜威对“旧个人主义”即“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提出批评,认为其造成了“失落的个人”

2.试图融合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匼作的重要性

3.创造新型个人,其思想与欲望的模式与他人具有持久的一致性在所有常规的人类社交中表现出合作性。这个“一致性”鈈是千篇一律而应是“相容性”,个人主义者只有当他们的观念和理想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现实相协调时才会重新找回自我所以个人回歸之路不在于将社会合作和个体对立起来,而在于将二者协调起来

1.古典自由主义者是一种消极自由,不让别人妨碍自己的选择为要旨嘚自由

(1)原始人的这种自由并非长处,而是弱点他虽不是某人的奴隶,却是自然的努力经受着大量自然需要的强制。

(2)真正的洎由乃在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于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去实现共同善。

三、政府干预与福利国家

1.一个社会中自由的增长不能以國家权力的减少为标准

(1)平等自由原则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2)利益处理。遵循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1)自甴的优先性:平等自由原则优先于利益处理

(2)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性:机会公平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2)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偠价值而自由又是正义中最重要的价值

4.评价:接近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平等分配理想,可以称之为“平等主义自由主义”

(二)罗纳德·德沃金Dworkin

1.批评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认为对个人选择的责任关注不够

2.要求“资源平等” 《至上的美德》

·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1.以麦迪逊式民主理论为代表,古典自由主义对民主一般持怀疑的态度主张分权的混合政体。在19世纪无產阶级争取普选权自由主义者才逐渐接受了民主的概念。

2.达尔对麦迪逊的质疑:

(1)并未证明领袖之间的相互控制足以阻止暴政

(2)誇大了宪法规定作为一种外部制约的重要意义

(3)不可能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在大的、多元的社会中,多数很可能是不稳定的、过渡性的很可能在政治上没有影响力

(4)麦迪逊强调宪法上的分权制衡,达尔强调社会自身的制衡作用

3.达尔对卢梭代表的平民主义批评:

(1)其把人民主权和政治平等假定为最大化目标

(2)实际操作中公民对政策输出是冷漠的

(1)各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群体,使得权力被囿效地肢解了

(2)各自享有权力力图影响公共政策,造成了竞争性均衡的趋势

(3)即“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多元政体、多頭统治

(1)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

(3)扭曲公共议事日程

(4)导致最终控制的让渡

(1)建立广泛合作型的所有制和企业控制制度

(2)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来促进更高尚的公民美德

(3)促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来加强文明的利己主义

(4)使大公司民主化(即经济民主化)

一、价值多元论与消极自由

1.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决定了人们时刻面临着选择并且必须去选择

2.通过选择,人类为自己创造了多样嘚本性决定了人在本质上是自我改变的永未完善的。

1.只有消极自由才最符合人类目的的不可通约性和多样性

2.对于积极自由很容易沿着三条路径走向反面——强制或不自由:

(1)对“自我”的区分,要求“我要做自己的主人”但又会问“我会不会成为自己那种’不受约束‘的激情的的奴隶?”所以就会让经验自我受到真实自我所实施的严格纪律约束,而这个真实自我还可以被看成某种比个人更广泛的东西如部落、种族、国家、伟大社会等。

(2)退隐到”内心堡垒“中的禁欲主义当外在的环境非常险恶,通常采取”自我解脱“退回自己内在的堡垒

(3)理性主义玄学。如果所有人被改造成有理性的人人们会完全遵守法则,变得完全自由所以对于理性主义者來说,自由就是遵循普遍的理性去生活那么必须去教育他们,强迫的手段成为必须为精英政治的威权国家找到了借口。

3.逻辑进一步延伸以后发现这种证明本身就不符合价值多元论。因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同样是两种不可通约且互相冲突的价值因为无法截然断定哪种自由合理、哪种自由不合理。

二、对计划经济的批判与福利国家的弊端

(一)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判:通往奴役之路

1.计划经济的集体主义容易导致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或阶级主义

(1)因为集体主义只能在一个较小的集团内实行,将我们和他们对立起来

(2)”似乎嘟是一个极权主义领导人的武器库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2.与民主是格格不入的只能造成国家控制一切的极权主义制度

(1)议会制度无法制定经济计划

(2)大规模的集中计划必须赋予政府或某些个人以独断地采取行动之权

3.与法治背道而驰,制定计划难有规则可循

(1)只偠有助于”整体的利益“绝对不容许做的事情简直是没有的,目的说明手段正当

(2)”它的结果只能反道德的不管它所从由出的那些悝想是多么崇高“

(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批判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即削弱家庭,降低人们对工作、储蓄和革新的兴趣。

三、自发秩序与有限政府

(一)哈耶克:“自发秩序”

1.《法律、立法与自由》

2.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量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

3.对秩序的定义“这样一种事态其间,无数且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我们对整体中的某个空间部分或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作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作出颇有唏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测”

(1)“自发秩序”:每个人在追求各自目的的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形成正当行为规则

(2)“人造秩序”:有助于实施某个先定的具体目标的集体工具形成组织规则

(二)弗里德曼论证市场机制优越性

1.交换自由,可以导致自愿的合作免除人與人之间的强制,有助于个人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2.市场允许广泛的多样性存在从而减少社会结构的紧张程度

3.市场可以使政府的权仂得到限制

四、持有正义与对分配正义的批判

1.哈耶克将“分配正义”称为“社会主义”,是正义挂念被滥用的结果

2.社会正义的要求实際上就是物质平等或结果平等的要求与法治不兼容

1.《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批判罗尔斯正义论

2.真正的正义是“持有正义”,指的昰人们对某物的拥有两个标准

(1)持有的最初获得是否正义

1.保守自由主义一般承认民主在防止专制、维护自由中的意义,反对对民主擴大化反对直接民主和参与民主

2.自由主义要求自由,民主主义要求平等前者19世纪占优,后者20世纪占优

3.认为民主和宪政一致

1.反對把民主理解为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它的实际作用是肯定一种绝对权力论的原则”会导致一种“假人民之名而行使的绝对权力”

2.损害自由的主要不是权威主义,而是平等主义自由是纵向民主追求的目标,平等是横向民主追求的目标追求平等一定存在着一个限度。

3.主张恢复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强调分权和法治,认为民主与宪政是兼容的

第一节 保守主义的演变

·可能是最为复杂的,因为“保守”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价值承诺,而且其“反哲学”的特征更增加了对它进行定义的难度。

(一)亨廷顿定义 #区分

1.“贵族式定義”:将保守主义定义为特定的历史运动的意识形态。太狭隘

2.“自主式定义”:保守主义是自主的、普遍有效的观念体系。太宽泛

3.“情景式定义”:在历史情境中,确立已久的体制受到根本性的挑战时的捍卫P43

(二)其他定义 #类型

(三)本书定义 #特性

1.哲学观:反對理性至上,重视情感和经验的作用

2.社会观:反对原子论和机械论宣扬社会有机体论

3.经济观: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4.文化觀:批评现代主义文化重视道德、宗教和传统文化

5.政治观:反对革命或大的变动,崇尚秩序和权威

(一)18世纪末:发端

1.原因:对法國大革命的反应

2.标志:埃德蒙伯克1790《法国革命论》

(1)英国:批判天赋自由怀念贵族制度

(2)法国:极端性,竭力维护天主教和封建淛度

(3)德国:对传统文化维护形成浪漫保守主义和官僚保守主义

(二)19世纪中叶以后:转变

1.主张:捍卫资本主义秩序

2.方式:贬抑“大众”、多数人、议会政治和现代民主

(三)二战后至60年代:衰落

1.日益壮大,各种形式的保守主义大联合

2.1979英国保守党以压倒性优勢获胜,撒切尔和里根执政

3.主导八十年代的“私有化”和消减社会福利浪潮试图重塑政府权威

三、二战后保守主义的特点

1.形式更为哆样、流派更为众多

2.反对的主要对象是福利国家政策和文化中的自由化政策

3.内部一直在基本信念上存在较大的张力

·指二战后西方社会依然坚持保守主义传统价值的思想体系。代表为尼斯比特

一、反对理性主义,尊重历史与经验

1.强调用历史的方法研究问题把现在看荿是过去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中达到的最近的一个点。因为尊重传统是保守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历史”“经验”“传统”基本是同一序列的概念。

2.坚持社会的有机体性质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3.批评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重视成见的意义(prejudice 偏见)

二、反对极权主义和個人主义重视中间社群的作用

1.尼斯比特在《寻找社群》中,把极权主义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国家权力扩张对传统社群的削弱

2.极权主义罙深植根于对人类社群需要的满足中

(1)现代官僚制国家像癌症一样消耗着社群的生命力最后只剩下了原子化了的个人,个人只能寻求國家

(2)而国家利用一切象征的、文化的、浮夸的手段哄骗个人进入新的民族大家庭中,esp通过战争

(3)集权政治的权力是绝对的、细微嘚、经常的、富有远见的和温和的

3.国家的角色应是那种在人民的生活中维持一种多元主义机能和忠诚的国家

三、反对近代以来的平等觀念,维护社群的财产权

1.反对平等:除了法律和宪法上的平等之外大多数形式的平等都是对个人和群体自由的威胁

2.维护自由:即保護财产。#与自由主义

(1)财产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财产而保守主义的财产观带有浓厚的古罗马和中世纪色彩,非常重视长子继承权和限定继承权但随着近代社会的诞生,也带来了托克维尔所说的严重后果:财产不再代表家庭家庭感情遭到破坏。

(2)财产形式:自由主义钟爱货币资本尼斯比特偏爱土地财产或硬财产。

(3)在财产权和生命权的关系上两者相似。

四、反对民主主义崇尚秩序和权威

1.主张:反对民主主义者主张的人民主权、直接选举等主张,崇尚权威主义和精英政治

(1)不是国家的权威或领袖个人的权威更不是指國家的无上权力,而是指社会各个层次自然形成的这种神授权威

(2)与权力。权力靠强力这种硬性的东西来支撑包括军事力量,也包括多数的选民会导致民主专制主义或民主帝国主义,而权威靠传统习俗、信仰等软性的东西来维系

(3)批判现代民主社会:即大众社會mass society其缺乏内在的社会结构、有整合力的传统和共享的道德价值。这种个人被原子化的大众社会使政府成了监护人和暴君的结合体,这与集权国家有着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

3.权威三角:国家、社团、个人。保持平衡社会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1. 时间:流行于70年代以来的英美

2. 形式溯源:1973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米歇尔·哈林顿称其对手丹尼尔贝尔、欧文·克里斯托尔为新保守主义者。

(1) 六七十年代以学者和政論家为主,如贝尔、亨廷顿、欧文·克里斯托尔

(2) 八九十年代走出象牙塔,多担任职务如威廉·克里斯托尔

一、民主的危机与节制囻主

1.五六十年代政治社会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矛头直指美国现存制度

2.新保守主义者惊呼西方的民主陷入了危机要求限制民主,鼓吹精英或能者统治

1.1975《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第三章由亨廷顿执笔

2.內容:论述了美国政府权威衰落及其原因,民主混乱的原因及其后果最后提出恢复能力的建议。

3.观点:民主的过剩导致了民主的危机所以应该节制民主。

(1)对苏联挑战的防务转变、对国内民主浪潮的福利转变导致了政府活动的增加,从而导致政府超载政府负担叻过多的债务。

(2)民主发展使得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公共舆论的影响使得大众蔑视权威,政府的行政权力下降民主的混乱也加剧了。

(1)限制民主的适用范围:把民主作为产生权威的方法而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法。如军队就不适合实行民主

(2)需要某种程度的政治冷漠和政治回避,这是民主制度有效运转的前提“如果民主在一个更为平衡的状态下存在,其寿命也会更长久一些”

1.亨廷顿的“节淛民主”是权力与自由、权威与民主、政府与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平衡问题。

2.亨廷顿就是今天的汉密尔顿在他的1968年的《变化社会Φ的政治秩序》中就表达了:

(1)秩序优先于自由,政治秩序是进行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2)不赞成将政治民主化作为政治发展水平高低的標准而是主张政治制度化,即解决社会冲突的组织结构和程序借以获取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

(3)当民主和政治秩序相冲突时为了維持稳定的政治秩序,宁可对民主作出限制

二、后工业社会与能者统治

197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北大西洋沿岸、苏联、日本

第一产业:农業、矿业、渔业

三产: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四产:商业、金融业、保险业

抽象:模式、模拟、决策论和系统分析

理性知识的集中和具体囮

国家和私人对于投资决策的控制;劳工冲突

1.学生造反就是对后工业社会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体现为对未来就业的焦虑

(1)正确认识後工业社会的性质。

(2)社会结构的变化不能决定政治的相应变化只是对政治制度提出了“管理”的问题。

(3)美国第一次成了“全国性社会”全国性问题大量出现。

(4)应当由“能者统治”“依靠才能来获得合理权威的地位”,在各自领域中由他们的同行评定为最優秀的人实质上是权威统治。

三、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

1.主张把机会均等作为平等的适当含义

(1)“不利地位”难以定义,对大多數人来说公平是与他人的比较

(2)公平原则和平等的普遍性原则也是矛盾的。

四、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宗教观念回归

(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1976《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代表选举制和直接参与制

国家成为庞大的官僚机器

任意组合不受时空的限制

(二)现代社会的摩擦与矛盾

1.政治越来越干预社会经济,与经济、文化构成矛盾文化的自我实现受到沉重的压力,转而寻求颓废和发泄不满

2.重点分析文化与經济

(1)资本主义内含两种互相制约的思想: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

(2)发展早期两者锁合在一起

(3)后来,互相制约的因子失掉叻一个走向了放纵

(4)后现代主义便是现代主义逻辑发展的极端形式。“艺术、自然或冲动在酒神行为的醉狂中只能暂时地抹杀自我醉狂终究要过去,接着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随着无情地降临大地。这种在劫难逃的焦虑必然导致人人处于末世的感觉——此乃贯穿着现代主义思想的一根黑线”

3.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凡是新兴的、上升的社会力量都是严于克己,强调精神价值竭力动员全部力量。而一旦箌达目标后就会陷入享乐主义问题是,我们的信仰动摇了我们的道德松懈了,我们的行为败坏了

1.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恢复宗敎的约束作用宗教作为与终极价值有关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共有的道德秩序的基础“那么,说‘上帝已死’实际上就等于说社会的羈绊已经崩断,就等于说社会已经覆灭”因为传统宗教所关心的核心命题即人性的善恶之争还没有解决,基本问题依然如故保留传统宗教中某些至今仍有意义的内容,如对人性的冷峻认识对不可知力量的敬畏之心。

3.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达成平衡私人与公众领域达成岼衡。私人领域维持个人自由公众领域则禁止公开夸示色情等。

五、文明的冲突与西方文明的卫护

1.1991 福山 “历史的终结”亨廷顿认为終结论的主张是危险的,因为其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冲突之外的其他冲突形式特别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2.文明观: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微观层面的最大冲突在伊斯兰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宏观的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

(1)文明之间的差异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基本的

(2)覀方的普世主义帝国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

(1)微观:断层线冲突

(2)宏观:核心国家的冲突

(1)避免原则:应避免干涉其怹文明的冲突

(2)共同调解原则: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西方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茬于它是独特的

第一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演变

一、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1.1848年被冠以“社会民主主义”称号,60年代无产阶级政黨普遍命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社会党”

2.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后第二国际逐渐落入改良主义者手中

3.第二国际一战破产,社民党内部分裂革命左翼改称共产党,右翼保留社民党名称

4.1919列宁成立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右派首领恢复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中派组织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二半国际,也称维也纳国际)

5.1923年,伯尔尼国际和维也纳国际合并”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40停止活动。

1.宪章运动通过民主道路改造社会最早阐述

2.法国蒲鲁东主义,英国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主义进一步阐述

3.伯恩斯坦阐述了基本原悝,成为奠基人即”修正主义“,反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社会主义必然性用康德的伦理思想阐释社会主义是一种伦理必然性

4.费边社会主义,英国萧伯纳和韦伯夫妇主张循序渐进,以古罗马采取回避决战、待机而动的将军命名

5.考茨基Kautsky第二国际中派领袖,在《无產阶级专政》中批判俄国

6.勃鲁姆Blum批评布尔什维克把夺取政权本身看作革命的目的

二、从社会民主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

1.一战后,各国鉯”民主社会主义“自称1951《法兰克福宣言》:

(1)实现”社会主义“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2)对社会主义有了相对统一的、明确的看法

(3)基本原则:”非意识形态化“”世界观中立“,不提马克思主义

2.六十年代新左派左派势力加强,同马克思主义搭桥

3.八十年代后德国《柏林纲领》不再明确把新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了

三、从民主社会主义回到社会民主主义

1.苏东剧变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即将结束唯一能够遗留下来的便是民主,所以主张回到”社会民主主义“那里去

2.德语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修饰社会主义而“社會民主主义”相反

3.表现:第三条道路(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保守自由主义)

4.九十年代末,欧盟十五个国家有十四个国家是社会民主党執政或参与联合执政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弊端与变化

·经济制度必然造成它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诺言和劳动者的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

1.社會经济结构越发复杂

2.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

3.经济危机的影响趋于减弱因为

(2)出现了经济组织(卡特尔)

(3)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已大大改善

4.工人的经济状况在增加

第三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

一、 社会主义的伦理基础

1.第二国际后期,伯恩斯坦提出“回到康德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因素所决定,观念力量也有很大作用其内容:

2.利益。关于个人利益的“观念”才能决定采取符合这一利益的行动

4.道德意识或法权观念《资本论》把雇佣关系称作为一种剥削关系,就是假定了一种道德判断因为剥削这个概念总是包含着不正当侵占的污点和诈取的污点。

二、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这些基本价值互相解释、补充和制约。其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都是有有缺陷的。

(1)人作为个体必须并且有能力获得自由

①自由意味着摆脱侮辱人格的依附

②自由意味着获得施展个人才能和负责地參加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3)要求:法律制度保障;社会福利保障

(1)意味着平等的自由

(2)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为个人的爱好和能仂进而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

(2)共同为平等权利斗争的人们联合起来互相帮助,并用负责的态度处理相互关系

第四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社会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有局限的,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应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一、政治民主(最重要前提)

1.意味着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主要包括:思想、言论自由,结社、集会和游行示威的自由

2.意味着有权建立多党制和反對党

5.吉登斯补充不能把民主等同于自由民主,在“商议民主”的基础上提出“对话民主”主张。“有发达的交往自主权这种交往構成对话,并通过对话形成政策和行为”对话民主不是自由民主的延伸,也不是其补充它创造了社会交流的形式。

1.各种经济形式和所有制形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国有化可以平均分配但不会促进社会繁荣的最大增长;私有制能提高效率,但不利于公正分配

2.两者关系:凡有可能开展竞争;凡有需要,实行计划

3.九十年代第三条道路试图实现两者的均衡

1.合理地分配社会责任,对各种经济权力逐个進行审查看在谁手中最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1.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由得以存在的形式它体现着对人的尊严和对人们自身承担的责任的尊重

2.要把“消极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福利观”

3.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

2.吉登斯强调民族-国家要向“世界性国家”转变

第五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道路

1.只有通过民主的道路才能争取选举的胜利,又称为“同意的革命”或“和平的革命”

2.登厄伊尔“谁现在想开展阶级斗争谁就是用一百年前的手术刀给病人开刀以治疗这个病人早已愈合并结疤的伤口。”

3.在第三世界军事独裁国家裏民主道路是行不通,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建立民主政治西方国家则必须走民主的道路。

第一节 无政府主义的源流

1.由希腊文anarkhia演化洏来意为“没有统治”或“无政府”

2.是“明确排斥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强制形式的权威,并向往完全基于个人和集团间自愿合作的社会秩序的政治见解。核心原理:可以而且应当在没有国家强制性权威的条件下组织社会。”

3.无政府很少在政府和国家之间做出区分

4.无政府经常遭到误解,名声不佳因为人们经常把无政府主义和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混同,而事实上很少有无政府主义者会认同这种状态在他们的理想中,无政府主义可能是最有组织的一种社会只有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和掌握自己生活的时候,社会的弊病才能医治

┅、 无政府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追溯到古希腊芝诺,他曾经宣扬废除政府和法律《道德经》也有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2.近代无政府主义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交汇的结果自由主义强调自由放任管得少,社会主义认为政府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3.源自人们对政府日益增長的权力和资本主义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的恐怖。

1.19C为早期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为威廉·葛德文Godwin、麦克斯·施蒂纳Stirner、梭罗、蒲鲁东、巴枯寧Bakunin、列夫·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

(1)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次明确论证无政府理论

(2)第一个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是蒲鲁东,公认為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在《什么是所有权》中,认为“财产就是盗窃”

(3)最重要代表:巴枯宁人是绝对自由的,国家会侵害个人自甴主张24小时内废除一切国家

(4)克鲁泡特金,“无政府共产主义”提出“互助论”

(1)代表:罗斯巴德、本杰明·塔克

二、 无政府主义嘚主要流派

1.共同敌人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各种权威除此之外的内部分歧很大。有多少无政府主义者就有多少无政府主义

2.无政府个人主义:以个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要求限制政府以实现个人最大自由。实际上是“消极自由”代表为施蒂纳、梭罗、罗斯巴德

3.无政府集体主义:相信集体化的生产方式,主张生产所得按照按劳付酬的方式分配巴枯宁。

4.无政府共产主义最为重要,人数最多坚持社会团结,实为“积极自由”克鲁泡特金。

5.无政府互助主义: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雁银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蒲鲁东。

彡、 无政府主义的理论特征

1.缺乏一套系统的、连贯的政治理论如同大杂烩。

2.共同敌人:以国家为代表的各种政治权威

4.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方面所提出的方案空想色彩较为浓厚。

第二节 无政府个人主义

·属于无政府的右翼,坚信个人至高无上。

1.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2.“我”的一切就是“我”“我”就是至高无上的“唯一者”,是唯一实在的、合理的存在物“唯一者”之外的任何事物都昰虚幻的,“我的事业不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也不是真、善、正义和自由等等而仅仅只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业并非是普通的而昰唯一的,就如同我是唯一的那样对我来说,我是高于一切的!”

3.权力先与自由拥有权力之后,才能拥有自由

4.国家、财产和自嘫权利等观念都只是幽灵在脑海中作祟的幻象。

5.如何消灭政府和国家呢如果劳动成为自由的,国家就消亡了

二、“最好的政府是根夲不进行管理的政府”

1.梭罗 《瓦尔登湖》

(1)“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进行管理的政府”

(2)一个人的唯一义务在于不论何时都要做正当嘚事情。一个人必须首先做人其次才能做臣民。

(3)通过拒绝纳税来表达“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既非暴力,也不会流血

(1)开展自由意誌运动才可能达到自由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

(2)国家掌握了压迫的机器,合法地或者非法地利用这种机器改善自己的境况

第三节 无政府囲产主义

1.核心:对社会团结信念的矢志不渝强调互助与合作,反对个人至上

2.“互助论”:回答“为什么没有权威支配的人类社会生活是可能的”互助是一切生物进化的真正的动因

(1)是强权的产物,不是像社会契约论者所说的那样源自人民的同意也不是像神授说┅样来自上帝的恩赐。

(2)国家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进步

(3)国家是战争的根源

4.批判无政府个人主义:只允许少数具囿较好天赋的人自由发展

5.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消灭国家

1.批评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的利润

2.对议会民主制和法治进荇了批判他们都是虚伪的,只是为国家的强制和暴力行为披上了一层面纱而已

3.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国家提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操纵和支配生活的手段

4.如果人们不想被毁灭,那么人们必须选择无政府主义问题已不再是改变形式,而是对於所有统治形式本身的绝对否定人们必须进行革命,进行自我解放放弃各种形式的权力,比如法律、等级制度、财产和官方礼仪等朂终实现无政府主义。

第四节 哲学无政府主义

1.1970s哲学无政府主义兴起。并不像政治无政府主义那样拒斥国家只是不赞“从道德上来说個人必须支持国家”,即国家不合法不等于反抗不合法的国家

2.以“政治义务”political obligation为核心,否定政治义务否定人们服从国家及其法律的噵德义务。

二、 沃尔夫与哲学无政府主义

1.前提:自律与权威之间的冲突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律意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服从洎己为自己所制定的法律

2.冲突:政府的规定性特征在于权威,即统治的权利而人的首要义务在于自律,即对被统治的拒绝

3.解决:自律是不可放弃的。只有在道德上摒弃权威的存在摒弃政治义务。

4.例外:除非“全体一致的直接民主”可以解决政府的合法权威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仅仅一张否决票就可以击败任何动议

三、 西蒙斯与哲学无政府主义

1.《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考差了证成政治义务的五种最可能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同意理论、默许观点、公平竞争原则、正义的自然原则和感恩理论均不能证成。

(1)通常凊况下公民没有特别的义务去支持和服从居住国的政府。

(2)但不能推断不服从的正当性因为政治之义务仅仅是义务的一种。

3.评价:只是从学理上讨论无政府主义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指向。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源流

一、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一战前德意经济发展程度和民主化进程缓慢

(1)意大利长期分裂,六十年代逐渐统一但仍为落后农业国,七十年代试图推进工业化原材料却夶量依赖进口,政府软弱无能

(2)德国较为强大,但民主化进程缓慢

2.政治:《凡尔赛合约》

(1)意大利作为战胜国获利甚少,社会處于一片混乱中墨索里尼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了政权。

(2)德国的魏玛共和国软弱的议会民主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希特勒在1933年大选中获勝。

(1)千百年来人们的基本生物需要一直备受压抑法西斯主义就是人们非理性性格结构的表现

(2)普通民众具有权威主义性格结构,畏惧自由顺从权威,有着造反的性格这是父权制下性压抑的结果。

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1.“物競天择适者生存”

2.反对弱势人群,为种族主义辩护

(二)戈宾诺和张伯伦的种族主义

1.戈宾诺法国人。将人种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囷黑种人黑种人最低等,白种人最高等其中雅利安人是白种人的精华,日耳曼人又是雅利安人中最优秀的

(1)代表作:《十九世纪嘚基础》

(2)观点:除了两个民族外,所有的人都是不纯的、混合的这两个民族是具有良好雅利安血统的德国人,和完全邪恶的犹太人整部历史便是优秀的雅利安人和邪恶的犹太人之间的争斗。

(3)地位:“纳粹主义的先知”(希特勒)

(三)职团主义和索列尔的无政府工团主义

1.职团主义(corporatism统合主义、合作主义、法团主义)

(1)深受社会有机体学说影响,“以一种无阶级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假设该社会结构根据在社会分工中履行的不同职能而被划分为各种社团。国家创设各种组织并特许其代表各种利益但同时又对所有人实行严密控制。”

(2)溯源:早期天主教的职团主义主张劳资加入一个组织雇主提供适宜工作条件,工人诚实劳动建立一种新的合作而非敌对關系。

(3)强调团体的重要性而贬低个人强调社会和谐或平衡的重要性。

(1)索列尔主张暴力进行社会改革宣扬革命总罢工的“神话”

(2)国家是一种压迫性的专政工具;工团最终将完全取代国家

(四)帕累托和米歇尔斯的精英主义

1.帕累托去世前,墨索里尼让他当上叻参议员

2.米歇尔斯加入了法西斯党

三、法西斯主义的理论特征

1.是一种二十世纪的现象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独特产物。

2.除了公共生活の外还试图监控私人生活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处于控制之下。

3.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胜利就是人类的毁灭;无论茬哪里实行统治它都开始摧毁人的本质。

1.“1789死了”强调非理性和感情性的东西,主张抛弃理性以意志和精神取而代之,认为是英雄的意志创造了历史

2.反派特征:可以用它反对的东西来定性

(三) 实用主义、机会主义

2.如一战刚爆发墨索里尼提倡和平,但发现普通民众参展意愿十分强烈就立刻改变了立场

第二节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的哲学基础

1.一切为了国家,一切服从国家国镓无所不包。深受黑格尔影响

2.国家具有一种神秘的特质,它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其目的和意义是其他食物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组成部分

3.国家是一种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体现通过国家,一个民族获得了其生命的延续可以把人们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从而超过了个人短暂生命的限制

1.最高尚的生活就是通过奉献和自我牺牲

1.1927,墨索里尼宣布建立“职团国家”墨索里尼将整个经济领域分为农业、工商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在1934年建立22个全国性职团组织

(1)每个全国性职团组织由资方、劳方、法西斯党代表彡方共同构成,资方要关心工人利益劳方要诚信劳动,法西斯党监督

(2)凡不参加职团的企业,一律不能获得原材料凡不参加职团嘚个人,职业介绍所一律不予介绍工作

3.效果:在协调劳资利益方面非常成功,阶级斗争消灭了劳资双方和平共处。

1.以种族主义或囻主主义为基础、支持对外侵略扩张的意识形态

2.军国主义:战争之于男性犹如母性之于女性。“信仰、服从、战斗”

第三节 德国的纳粹主义

一、种族主义与反犹太主义

1.极端的种族主义衍生出反犹太主义

2.增强日耳曼人的“民族共同体”如军官和士兵、企业家和工人哃吃一锅饭,并将这种日子命名为“一锅饭日”

3.“民族共同体”之外的人是圈外人。

4.1935年《纽伦堡法案》剥夺了犹太人——只要祖辈囿一方是犹太人——的德国公民权利

1.是地缘政治学发展的产物由拉泽尔在1897年出版《地缘政治学》建立了基本分析框架。

2.唯有通过战爭来获得土地

1.与德国人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服从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日耳曼人的首领都是英勇善战的

2.黑格尔极力贬低民众,认为“莋为单个的多数人(人们往往称之为人民)的确是一种总体但只是一种群体,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因此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無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

3.希特勒认为领袖是神,是真正的天才拥有像超人一样的能力。

4.领袖是一个注重实际的组织者和心理学镓他们要把追随者建设成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

1.试图将仇恨转移到外来移民身上

2.举例: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党”和“社会主义帝国黨”、意大利的“意大利社会运动”、美国的“三K党”和“美国纳粹党”、法国“法国国民阵线”

第六章 基督教民主主义

第一节 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形成

1.19C后期古老的基督教迈上了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1)天主教率先改革“现代派”神学,但夨败了

(2)新教较为灵敏,在1950s盛极一时

(1)天主教1962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贯彻了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跟上时代”口号,实现了从中世紀“神本论”到“人本论”由“基督的一切都是善”变成了“凡是善的皆属于基督”

(2)新教将神学更密切地与社会学和政治学结合,鉮学进一步世俗化、政治化

3.1990s以来 “走向第三个千年”要保持基督教在新世纪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1)基督教民主主义代表着基督教對现代化过程中日益繁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应对策略

(2)是基督教思想应对现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而形成的

(3)对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歭警惕

二、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到二战:萌芽和探索

1.1891利奥十三世《新事物》,各国天主教徒参与世俗的社会和政治活動

2.成立了以基督教教义为纲领和以教徒为主体的教派党

(二)二战至九十年代:形成和大发展

1.认同自由民主和多元化的社会

2.基督信仰和相对模糊的政治立场俨然成为全民党

(1)1943年成立的天主教民主党一直是意大利政坛的主导政党,一直持续到1992年

(2)基督教社会党始終是卢森堡第一大党连续55年执政

(3)在拉美发展较大,对欧洲一体化贡献重大

(三)九十年代至今:不断分化整合

第二节 基督教民主主義的理论基础与思想特点

一、基督新教的理论派别与主张

1.卡尔·巴特 Karl Barth 创始人和最大的代表,被称为“20世纪的教会之父”

(1)社会危机歸根结底是“人的危机”被称为“危机神学”

(2)上帝高居于世人之上,“因为上帝是在天上而你是在地上”,“上帝就是上帝”“因为上帝是在天上,而你是在地上”“只有上帝自己才能谈论上帝”,“人只有通过上帝才能认识上帝”

(3)对世俗权力和国家心存戒备,强烈反对路德使教会从属于国家也拒绝深化国家、民族、政党和领袖的企图

(4)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国家,只存在较好或較坏因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上帝的赐福授予较好的政治制度

2.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基督教现实主义神学家”

(1)人的罪性才是所有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最终根源

(2)恢复“原罪”概念,培养一种宽恕精神

(3)信仰上帝的基督教从来就是暴君的大敌洇为它坚持“必须服从上帝而不是服从人”,而基督教的谦虚精神则是民主主义的前提

(二)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

1.主张以一种未来拯救嘚观念审视人的现实的处境考察人类的社会政治问题,并以基督教的希望作为走向未来的行动标尺因为以往的宗教都是朝着彼岸的永恒,而近代以来未来则进入人类精神思索的中心。

2.强调行动、尝试和实践宗教在此不仅是对现实苦难的“叹息”,更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3.对各种政治神学的催化剂启迪了拉美解放神学。使基督徒的注意力从天上拉回人间

(三)戈尔维策尔的革命神学

1.紦革命当作思考对象的神学。此处革命指 人计划并实施的对国家政权的暴力改造目的是改变生活条件。

2.“上帝的统治是革命”“上渧的统治是一切革命的革命,亦即是末世论的革命”

(1)通过对《圣经》和基督教神学的女权主义诠释,论证男女平等

(2)竭力寻找《聖经》中一直隐而未发的“母亲之神”、“女性的上帝”

(1)激进少数派男人是压迫者,要建立与妇女聚居的“飞地”

(2)自由派女权鉮学家把压迫归结于社会的不公正,包括法律和政治结构中对妇女的歧视

(3)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神学:通过社会运动提高妇奻的政治经济地位

二、天主教的理论派别与主张

(一)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政治思想

1.国家观:反对主权概念

(1)承认了国家对外主权,就不能想象国际法和国际社会

(2)国家对内主权会使国家拥有统治人民的绝对权力

(3)是一种不负责任行使的最高权力卢梭的国家和霍布斯的利维坦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用公民的王冠取代了国王和暴君的王冠

(1)不反对民主,但反对人民主权

(2)人民有一个与上渧联系在一起的灵魂和一个超世俗的命运

(3)只有基督教信仰才是最后真理

(二)“梵二”会议及天主教的改革

1.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議提出“跟上时代”的变革决心

2.以人而不是神作为基点来探究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从积极意义上谈到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3.作用:箌八十年代末,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简直是天主教的浪潮(亨廷顿)年过渡到民主的国家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国家

(三)默茨的新政治神学

1.梵二之后,天主教神学对学术研究的态度相当宽容

2.默茨 Metz力图寻找一种既能参与公共知识领域的批判又能保有基督教思想的独特语式嘚神学范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批判神学

3.以“行动的神学”取代“沉思的神学”不再空谈信仰,而是去实践信仰;不再空谈政治而昰去参与政治;不再相信苦难,而是同受苦难

4.上帝是希望的根源,而不是失望的替补这种希望不是掩饰现实失败的借口,也不是失敗者安身立命的避风港基督教的希望应该表现在“起义”和“抵抗”上,即对人的心灵遭受奴役的这一世界的反抗

三、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思想特点

2.开放性和时代性,倡导阶级互助

第三节 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原则与主张

一、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基本原则

1.基民主义超越界限嘚重要武器

2.由利奥十三世最早表述

3.高度评价人的尊严和价值推进建设社会救助体系,保证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

1.“纵向”多元囻主:通过融入各种共同体形成“天然社会结构”有利于避免极权国家

2.“横向”多元民主:各领域设置平行和竞争的机构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实现人类的团结和统一

1.尽量不采纳任何极端的主张

2.赞赏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公平、实证主义强调的哆元主义,并将其一一吸纳

3.最终目标是成为全民党“我们同事紧握绳子的两端,公平和自由必须以同等的力量齐驱并进”

4.但在现實中推行起来很难尽如人意,常被反对者斥为骑墙派和伪君子

二、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具体主张

1.保护个人权利,用民主和法治捍卫每一個平等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2.主张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

3.有导向的市场经济常见具有人类面孔的资本主义。

4.强调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主张用基督教的价值伦理改造现代社会。反对离婚、堕胎更多地把这些问题局限在社会领域,小心翼翼地不让其转化为政治问题

5.评價:这些价值和原则本身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同时满足这些价值追求也是不可能的更多的现实问题可能使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内部业已存在的分歧再度加剧。

第七章 托洛茨基主义与欧洲共产主义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发展演变

一、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在欧洲的發展变化

1.18C空想共产主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

2.19C初期空想社会主义

3.1864,马恩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一国际

4.1869,德国社会民主工黨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5.1871,巴黎公社

6.1876第一国际解散

7.1889,恩格斯建立第二国际后逐渐落入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者手中

8.1919,列宁建立第三国际高度集权

9.托洛茨基建立第四国际反对第三国际

二、托洛茨基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

1.1906,托洛茨基被捕在狱中写《总结与展望》,提出不断革命论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完成

2.1938十个国家的托派代表在巴黎召开第四国際(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后将总部迁至美国

3.1940,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遇刺身亡

4.二战后第四国际活动范围在西欧发达国家囷拉美。托派派系众多组织涣散,思想分歧严重观点各异。

5.六十年代后半期力量有所发展

6.苏东剧变后,在西方左翼内部获得了哽多支持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及其变化

1.内容: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为了摆脱苏联共产党的控制、探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會主义的道路而提出的理论。产生于七十年代

(1)20C初,葛兰西、陶里亚蒂反对大党中心主义,各党应该独立自主

(2)1956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

(3)1968,布拉格之春促进欧洲共产主义形成

(4)1977法共、意共、西共领导人在马德里举行会晤,发表《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被称为“欧洲共产主义的宣言”

(5)九十年代初遭到巨大冲击,改名、分裂党员人数大大减少

3. 评价:作为一种思潮欧洲共产主义嘚基本思想还在,仍在顽强地生存着

一、“晚期资本主义论”

1.依据:1972 爱内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把18世纪末以来的资本主义劃分为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1)政治:国家功能进一步扩大

(2)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關系残余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种爆炸性的形式

(3)意识形态:技术理性主义占主导,“深信技术的无限威力”

二、过渡新时期的政治建設与官僚主义

1.否认苏联是社会主义社会:1936托洛茨基指出苏联的不平现象在滋生而且产生了国家压制。苏联是一个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社会

2.党的退化是由于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了破坏、党内民主被扼杀的结果。必须用武力打倒官僚主义

三、“不断革命论”与“世界革命论”

1.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和国际革命的不断性

2.只有到阶级社会完全消灭的時候才能结束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对苏联覆亡的反思

1.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

(1)总的来说,基本阶级还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工人阶级的数量还在增加但日益复杂化、白领化、知识化和阶层化

(3)“新中间阶层”出现,但如何看待有分歧

2.对实现社会主义鈳能性的分析

(1)卡里略《“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

(2)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达到熟透了

(1)国家机器和政党不能取代人民的权力、觉悟及行动

(2)革命策略必须与奋斗目标一致

(3)国家所有制不能取代市场的供求关系

(4)生产力必须可持续

(5)国家維度与国际维度紧密相联

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制度

2.主要目标应该包括:公正、民主、自由

三、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民主道路

1.暴仂革命已经不符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

2.1978西共取消了列宁主义的提法;1979,法共取消马列主义代之以科学社会主义

第八章 新左翼激進主义

第一节 新左翼激进主义的思想来源与理论特征

一、卢卡奇、葛兰西与新左翼激进主义的产生

1.1920s即已萌芽,对社会主义运动反思的产粅反思正统马克思主义片面强调客观因素,不重视主观因素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1)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2)物囮:使人丧失了主体性

(3)必须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3.葛兰西:先夺取文化的领导权,再夺取国家权力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用“圊年马克思”来重新解释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否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成熟的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人道主义的解释。

二、西方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特点

1.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2.1923成立坐落于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而嘚名

3.五个方面:一个制度框架(社会研究所)、一位卡利斯玛型领袖(霍克海姆)、一部宣言(《社会哲学的现状与社会研究所的使命)、一个新范式(批判理论)、一份机关刊物(《社会研究杂志》)

(1)把哲学和社会学、心理学诸学科结合起来,推崇跨学科的研究路徑

(2)把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归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3)把“否定的辩证法”看作批判理论的核心

(4)系统批判现实主义

(二)存在主義的马克思主义

1.重视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问题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

2.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理論中的人学空场

(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1)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2)否认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

(3)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卢梭的继承认为就严格的政治理论而言,马克思和列宁除了对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汾析之外没有增添任何比卢梭更多的东西

(四)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认为成熟新时期的政治建设的马克思思想才是一种科学

2.“理論上的反人本主义”

3.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三、后现代主义及其理论特点

1.“现代”是指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七十年代开始,随著科学技术革命进入“后现代社会”

2.后现代对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

(1)对立起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主张把人从现代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2)把“后现代”理解为“高度现代”

(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点

1.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哲学思潮

2.以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为基础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差异性和无所指性,捍卫意义的扩散反对将意义束缚在总体化、中心化的理论和体系中。

3.文化解构的目的还是为了现实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国家

1.普兰查斯提出“新小资产阶级”

2.法国的马勒和高兹提出“新工人阶级”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4.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科技、文化與意识形态

1.批判工具理性与技术的统治

(1)将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寻求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价值理性寻求目嘚和价值的合理性

(2)马尔库塞指出,启蒙时代建立起来的批判理性变成了技术理性抛开了价值理性,把技术放在了统治的地位

①鉯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衡量知识,以定量化和形式化为标准

②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关心其实用的目的

③将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将价值问题視为个人的偏好问题

④技术理性是一种单向性的或肯定性的思维方式,排除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先验地适合于维护社会的统治制喥。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1.科学技术已成为资产阶级用来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二)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囮与危机

1.异化不是现代才有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几乎无孔不入渗透到了社會生活中各个方面。

(1)劳动的异化成为责任和强制,获取金钱的手段

(2)管理活动的官僚主义化

(3)对自己的财产也持一种完全异化嘚态度

(4)消费过程的异化:无价值的占有

(1)在民主制度中如何实施公民权

(2)在选举中也受着政治宣传的左右

(1)在理性和宗教方媔

(2)用商品交换的公平原则却取代了友爱原则,上帝成了难以接近的宇宙公司的大老板人们用兜售肥皂的方法去兜售宗教,而祈祷上渧也只是为了生意的成功商品观念就是如此深刻地亵渎着宗教的精神。

1.区别了“真是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

2.虚假即“为了特定嘚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

1.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三个子系统:

(1)经济:出现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划分

(2)行政:国家机器履行了许多经济系统的职责

(3)合法性:公平交换崩溃了产生了更多的合法化需要

2.原因:市场在功能上暴露出了諸多的弊端;国家机器的控制机制在功能失调

(1)经济:持久性危机,利润率不断下降;政治系统的“产出”危机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因为大公司的政治性质公共部门制定者的极端专业化,非就业人口的增长

(2)行政:资本主义的形式民主使公民变成了“消极公民”他们“只有不予喝彩的权利”

(3)合法性:政治系统的“投入”危机。国家行为的膨胀国家对文化系统的干预

(一)马尔库塞:“非壓抑性社会” #特征

1.本质上是一种富有的秩序

2.压抑性升华变成了非压抑性升华。

(1)问题:佛罗伊德把压抑性升华看作文化创造和文明發展的动力

(2)主张:非压抑性就是,性本能在目标没有被偏移也没有受阻碍的情况下直接成为文化建设的力量。

(3)关键:本能结構的改变即从性欲到爱欲的转变;操作原则和它所必需的额外压抑的消除

(4)条件:劳动分工重新以满足自由发展的个体需要为目标→禸欲化的禁忌相应地放松,性欲区全部复活性器至上性受到了削弱→整个身体成了力比多(性欲)所关注的对象,成了快乐的工具→生粅内驱力就成了文化内驱力

(1)爱欲进入了劳动领域

(2)劳动变成了人的各种器官机能的自由消遣

4.对生产力崇拜的克服:效率与压抑是緊密相连的

(1)不仅必须增加货物与服务以消灭贫困而且要整个地改变生存的性质

(2)一个道德的和美的世界

(二)弗洛姆:“人道主義的社会主义”

2.变革西方的民主制度

4.评价: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是一旦涉及社会制度的安排,就立即暴露出他的理论的无力囷苍白这一点正是许多新左派思想家的致命弱点所在。

五、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

(一)马尔库塞:“总体革命”

1.强调“本能革命”和“意识革命”:人必须首先进行彻底的自我改造

2.主体:技术和科学知识分子

(1)革命派要用暴力挑衅的方法把资产阶级国家推向右边,迫使它采取武力破坏其自由民主的法规体系,从而暴露资产阶级民主所掩盖的法西斯本质

(2)主张一切造反者联合起来实行“大拒絕”,同一切现存的东西实行完全、彻底、绝对的决裂

4.评价:实际意味着割断人类文明的进程。建立至善至美人间天堂的美好愿望朂后只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倒退。

(二)哈贝马斯:改善人际关系

1.提高交往理性:克服生活世界核心领域金钱化和官僚化称之为“生活卋界的殖民化”

2.交往理性:人与人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

(1)交往行动:两个以上的行动者通过语言理解的共识力量来协调相互间关系嘚互动行为;自由平等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合作为目的的互动

(2)强调交往过程中的主体间性;以理解为核心的行动。

3.普遍语用学:如何在言语的有效性上达成一致

(1)与传统语义学:语义学重点研究句子的意义普遍语用学重点研究语言的功能

①言语本身的有效性偠求:“可领会性”

②如果行动者在交往中能够同时满足这四种要求,就能在一致的基础上协调相互关系

揭示言说者的主体性(意向)

4.“论证”:人的言语如何满足有效性或合理性的要求

(1)“合理性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论证演说促使自愿联合和获得认可的力量的中心经驗。”

(2)一定的规范前提:

①参与论证者除了通过提供理由为自己辩护之外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力量,任何人都有不可剥夺的反駁他人的权利

②论证在时间上是敞开的

③在空间上是开放的即所有有交往能力的主体都是潜在的论证参与者

④论证要有程序性的形式

(1)原则:普遍化、对话

(2)特点:形式化,不指向任何具体内容而是指向实践性对话的程序

(1)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囻主进程作用的不同理解:

①自由主义认为,民主进程的作用在于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来安排国家的计划

②共和主义把政治视为一种道德苼活关系的反思形式是共同体成员可以意识到他们相互依赖性的一种媒介。

(2)主张:用一种理想的商谈和决策程序把它们融合起来使得民主的实践理性从普遍主义的人权和一定共同体的道德当中抽身出来,还原成为话语原则和论证形式

(1)哈贝马斯看到了“在资本主義与民主制之间是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的”

(2)但并不想触动目前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而是希望通过政治公共领域中交往活動的扩大、参与式程序民主的发展和生活世界独立性的增强来改良现存的社会

(3)他的思想已经逐渐丧失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激进性,樾来越与现实妥协

1.自从17世纪以来就在用

2.核心: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1)使得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成为现代思想的基本内容

(2)主体对客體的征服和利用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活动

(3)人的理性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现:

①自然世界,对自然进行控制

②社会历史领域发现適当理论和实践规范,依照这些规范合理的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也会得到合理的重建

(1)更全面、深刻不仅涉及几乎所有的文化囷知识领域,而且对现代性最形而上学根据都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

(2)与西方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密切相关将其作为新的认知范式

2.絀发点:索绪尔结构主义

①将复杂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

②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

②构荿:概念即符号的“所指”;音响形象,即“能指”

③二者在实质上没有可论证性因而是任意的。

(1)结构主义仍未摆脱西方的形而仩学传统它强调结构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引导、平衡和组织着结构包括逻各斯中心主义,并把符号结构看成流变不定的实体

(2)峩们自认为把握了的客观世界或意义世界,其实都只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那个世界的对应物“过去认为是很稳定的‘意义’,由于语言夲身的性质和语言结构自身逻辑的作用就变成了一种极不稳定的能指符号的滑动”

4.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2)不存在单一的悝性,只存在多种多样的理性或多元的理性

(3)因为人类所有关于世界的认识都要受到语言中介的影响而语言符号的流变是不断演化并充满歧义的。因此任何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观点“真实”或“真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幻觉。

(4)视角主义:世界仩并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所存在的只是对世界的解释;解释的角度并不只有一种,而是多重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越多,对世界的解释也僦越丰富

(1)把现代性视为一个理性化、规范化和统治日益增长的过程,他批判了现代理性的压迫性质揭示了现代理性是如何通过社會制度、知识体系和话语等方式来对个人进行统治的。现代性是理性占支配地位构建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现代话语,并使人类的所有行為包括性行为和疯癫行为,都成了它严密分析和控制的对象

(2)解放的力量不过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神话。遮蔽了社会领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压制了多样性和个体性。

(3)从话语的角度来分析权力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用微观政治代替现代宏观政治的先河。现代的宏觀政治着重于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国家形式、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冲突等宏观现象而福柯侧重那些隐藏的、扩散于社会局部和毛細血管层次上的权力现象。#特点

①散漫的、非中心的构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

②流动着的网络。每一个人都受制于权力同时又在运鼡着权力,由此构成了权力网络的运行

③将权力定义为“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的场,在这个场中产生了范围广远但从未唍全稳定的统治效应”

①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②把所有社会现象都看成依照一定的符码和规则建立起来的符号性建构物,强调意义不是被简单地给予的而是在大量的制度性场域中,通过大量的制度性实践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

③茬任何社会中,权力产生话语而话语本身也是权力。

④“权力是被说出来的”现代社会,科学是规范性权力话语的中心因为科学告訴人们什么是规范的、什么是不规范的。

(5)微观层面上更多关注权力的规训性质。

①在监狱、学校、医院和车间等机构中运作包括強制规范的时刻表、监督措施等。

②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所有的社会与心理的非规则性产生出有用且驯服的个体。

③控制手段中对人的灵魂的控制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成功的统治者要控制人的身体就必须将他的权威建立在被支配者的心灵内部。“绝望和時间能够消蚀钢铁的镣铐但却无力破坏思想的习惯性结合,而只能使之变得更紧密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纖维组织上。”

④近代以来的西方人自以为获得了自由并且在形式上也获得了选举权;实际生活中,权力网络却紧紧地将每个人置于监督之下“就某种程度上讲,对我们来说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

(1)在上帝死了之一命题后,提出了“人也将死”不是肉体的毁灭,洏是“大写的主体之死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死”

(2)讨厌现代理论的先验“主体”观念,认为把无限的、绝对的、创造者的角色赋予有限的人结果让有限的人不堪重负、膨胀欲裂。“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批判

1.强调现代话语与制度对欲望的殖民

(1)认为欲望本质是革命性的,试图颠覆一切社会形式破除中心,消解它们嘚结构任何一个社会的首要职责就是实现对欲望的驯服和压抑,即“辖域化”和“准则化”

(2)欲望是一种动力机器,一台不停分裂增生的机器它生产一切事物,又与其他形象和欲望机器发生更多的关联

(3)欲望是一种恒常的“生产过程”

(4)欲望是自由流动的物悝能量,与局部性对象建立起随意的、无组织的、多重的联系

(1)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一切都被辖域化了每一部分都有规范约束。

(2)资本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制度它消解了前现代的等级制度和依附关系,摧毁了限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即“解辖域化”或“解碼”。但这个过程是一个解放和异化的双重运动:造成了抽象的劳动另一方面产生了抽象的欲望;对传统食物进行解码的同时,又用抽潒的交换价值来对所有事物进行“再制码”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1.对现代性的元叙事的批判

(1)元叙事,meta-narrative指作为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識指最终理据的形而上学传统

(2)现代性的元叙事内在地具有排他性。

2.反对哈贝马斯认为这违背了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原则,给异质性的东西加上了一个同质性的标准和一个虚假的普遍性

1.批判消费社会。批判“符号消费”:追求差异差异带来身份建构,这种消费使得人们走向非理性造成大量的炫耀式消费和异化。

2.消费社会既是关切的社会也是压制的社会既是平静的社会也是暴力的社会。多種形式的混乱和反常包括“从破坏性(暴力、轻罪)到可传染的压抑性(疲劳、自杀、神经症)以及集体逃避现实的行为(吸毒、嬉皮壵、非暴力)等”,都反映了社会的基础失衡问题

1.一般都重视微观政治,通过微观领域的反抗斗争来实现社会的变革

2.赞美多样性皷励自主性,肯定异质性(差异性)

3.针对现代性的中心化特点他们一般都解放边缘

1.“块茎状思维”:看作为一种与“国家式思维”楿对立的“游牧式思维”,欣赏其自由漫游和不停运动视为后现代主体的理想目标。

2.反抗现代性的总体性和中心化统治反抗后法西斯主义统治

3.确定了一种新类型的敌人:“非特定的敌人”

(1)概念:实在的表象或表征相区别的非真实的景象。用来表示由模型、符码所支配的信息和符号时代

(2)阶段:仿造(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生产或机械复制(工业革命)、仿真(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

(1)指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经模糊不清,代之而来的是比现实中的真实还要真的东西

(2)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嘚真实如迪士尼乐园。

(1)相对于不断向外扩张的外爆内爆指的是因各种界限崩溃、社会的熵无线增加所导致的结果

(2)“信息把意義和社会消解为一种雾状的、难以辨认的状态。由此导致的不是更多的创新相反是全部的熵。”

第一节 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

一、女权运動与女权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