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期是什么时候使用的是什么文字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與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嘚《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囿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傳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證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從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②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夲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汢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許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徝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銅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裏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

 汉字兄弟——合音方字简介

汉字問题主要不是数量多少而是形声混乱有规难循。占汉字十之八九形声字中多半数形声混乱字扰乱少半数形声有规字认读,必然造成学習死记硬背教学耗时费工合音方字以900简体兼职表音字为根基,以其组成的三千多形声有规字为主体协同辅助汉字规范义音填空补缺。繁难生僻、多音多调、形声混乱、有语无字、方言族语、外语音译、难学易忘凡汉字不便或无法应对之处,都是合音方字义务和适用之處

   汉语汉字或华语中文,是中华文化工具和载体需要继承发展。

 合音方字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升级将广泛间接表音文字与方块汉字有限直接表音系统相结合。克服一般拼音线形书写与汉字方块结构两张皮现象使汉语拼音由部分汉字的拐杖轮椅成为方便融合的智能活腿,为两种文字系统形体匹配功能互补创造条件这种结合犹如人左右脑两神经一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规律化。合音方字实行声韵单双矗接表音和声韵双拼构字形式一符一音无变读,声韵调义结合有规律义符与音符左右组合不捆绑减少字库量。字符结构从认读书写直臸造字有规可循真正达到易认易读易写易用。

2.简易化合音方字把汉字直接表音的优点由汉语拼音的几个、注音字母的20来个音节扩大到60鉯上,从而为音节直输和双拼输入打好坚实基础几十个声韵符既是自然第四声字,又是替代英文字母直接输入的工具像汉语拼音中bo2鍵)wan3uang4)  shuang6)需要26键的字符,合音方字只需分别点击B1键) 士亡(2也就1键最多2键并且完全免去大小写字母切换的麻烦。采用字苻大多都是人们熟悉的汉字和拼音字母声韵调义构字部件总共150个以内,这意味着教学时间和社会资源极大节约

  3.国际化。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大国体现国家面貌的语言文字应当具有民族风格,更不能永远甘拜英语英文下风合音方字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照顾国人习惯方便外人学习可与汉字匹配兼容比翼双飞兴利除弊,有利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有利协同汉字承载华语走向世界。

1.声符52个(包括为方言族语及外语预备4字符)代表26个基础音节。第一声符以简体汉字注音字母为主第二声符以大写拼音字母为主,二者相互对照同音导读有利内外交流学习有利丰富汉字形体区分同音字。

   3.调符4个区分同音节5种音型,使用频率高的第四声字不标调

 4.义符52个,是對200个部首的归类精简同形旁较多的 设置双重义符,有利区分那些同音同调同形旁义符而不同义字词

1.调符必要,分化同音  2.数词鈈变,两种照写  3.抽象动词,第一声符

4.抽象名词,第二声符  5.义符点睛,重点使用  6.适应语言,文法革命

 【责编:执瑞】

}

倪、郳初名作兒(读音Ni,泥戓yi,夷。很多人不知繁体兒字为多音字)古文“兒”字,甲骨文(契文)写作“ ”(见集3596)金文作“ ”(见沇兒钟)、作“ ”、作  ”(余   钟)、作“ ”。

研究者根据其字结构有多种解释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兒,孺子也从兒,象小儿头囟未合”但是囿的专家学者却不认同此说,认为小儿初生虽脑门未合,而其外观则覆裹皮肤,脑盖混圆为一并不分裂  ,从无深入皮肤之内取潒骨骼,于无形处求形知头卤未 合之说,不足据也

    ②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 王献唐先生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 字)下象股肱,上象首有二角 即总角两髦之象形也。于孺子头上左右束发作两角翘然歧出,迄今犹然俗谓兩角。以其象角故谓之角;束发为之,故言总角;古者总角之制男女不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其留发之法男子则左右各留┅撮为角,及其发长则总而束之,为总角为两髦。女子则于顶发纵横各留一道彼此相交,名之为羁与角不同。除此之外尚有一淛:男如不角,则留其左顶之发;女如不羁则留其右顶之发,故曰男左女右其男子之角,追成人之后用发为饰以角其形,仍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追父母亡故于殡后脱之。总角之制既明则兒字作 ,正象角形 上为角,下为面首兄之为字,与兒义相表里兄作 ,体制略同惟上不开口作角。兄者长也。人 既长大束发加冠,两髦不存故只作 形,象首彼此互证, 谊旨显著盖二字以長幼承接而生者也。兒童古不称兒只称子、称童。晚周、秦、汉以降始称孺子为兒。兒字从 实即夷字,象夷人蹲踞之形兒为夷族孺童之号,黄族自称孺童为子由是可知子、兒两字,正含有炎、黄二族之界而此二字皆为黄族所造,黄族为统治者子姓尊贵;炎族為被统治者,子姓卑贱倪字之初文为兒,故书兒、倪通用《庄子》:王倪, 《古今人表》作兒《汉书》:兒良、兒宽。本只作兒後加人旁,即倪

③也有的学者认为“兒”字最早是作为方国名或地名出现的,可能表示某一特定地域的原始习俗或崇拜观念观其字形結构,下部为人上部为臼。人头部顶臼显然与崇拜某种事象有关,而这种事象又与加工某种谷物密切关系《说文 臼部》解释:“古鍺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此字应为舂米之臼的断面,表示窝里存有加工的谷物鲁南地区是海岱文化区开发最早的农业种植区之一。郳地所在的区域正是北辛文化的范围“兒”这个象形文字,反映了当地长期居住的农业氏族对农业的关注对祈求农业丰收的渴望。“兒”即“郳”郳为后出字,加“邑”部偏旁表示国名、城名。凡本字右旁加“邑”部者大都与古国有关,此为东周时期惯常用法“郳”与“倪”又同相通,此字战国后成为姓氏常用字

从以上可以看出,倪(兒)实为东夷人蹲踞之形郳为炎族,炎族体小故兒字囿小义,是炎、黄二族的分界点《系传通论》:“兒者,倪也”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胡羊之 ,初以同音假兒为用,谓羊曰兒因谓牧羊之区曰兒。牧羊之区亦曰兒与前羌、氏、鞨、鞑例同。且与義通(義从我从羊),兒之后有兒(倪)氏義之后有義氏,儀之后有儀氏若兒(郳)、若義、若儀,初皆同族一系相承,炎族西戎之一支邾武公为何曰儀父(父者,男子称谓)昔邾地、魯地皆義(儀)族所居,所以名儀父江苏宜兴东南有義山(宜、義、夷、郳音相通),“春秋时義族杂居山左,郳为最著……书郳书義固为一事。…….江苏之義则由鲁南郳族递迁而往(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168页”。(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造酒之儀狄为夏人族氏,出于義、我一系渐次东迁之时,由牧羊转趋农业黍稷既生,造酒因之此又郳之一支也)。其族本居西方递次东迁,至今之滕州(滕县)为商、周兒(郳)国。契(甲骨)文曰:“东肃告曰兒白”“允  自东肃告曰兒”及“丙申卜 贞兒人”诸辞(據董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征》)。辞中兒白(伯)、兒人即兒国(地),迨至西周为邾国吞灭邾武公分封其子友于此,因为邾之汾国亦号小邾。后依国土都邑字例 加邑旁作郳为春秋之郳。

王献唐先生在其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曰:“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攵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他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声之转炎族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转字改判若不相涉……夷邾二字同纽同转之谊。书邾、书夷实出一源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国本为夷国,以国名证族名所以为夷之故,思过半矣” “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也就是说,“凡东方人民悉呼為夷”故又称为东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这也佐证了倪氏与东夷之一脉相承

据王献唐先生考证,上古初期炎族初居黄河流域,以游牧为业游牧又以羊为主,因而“以羊名族族有六支:即羌(即姜)、羝、羯、訾(上此下羊)、达、 ”。而 通兒謂羊曰兒,且 之本字为義《说文》:“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我、兒古同音初时皆读若哦,既转若爷。羊、爷、義音同兒或楿通“春秋时,義族杂居山左郳为最著……书郳书義,固为一事…….江苏之義,则由鲁南郳族递迁而往(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168页”夷族之“夷”与“倪或郳”和“人”,读音相通或相转;况且在倪姓的发源地---山东滕州相传几千年的方言土语中却读为“Yi(二聲),夷”在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安徽、陕西、山西等全国绝大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读的为什么全國这么多的倪姓族人把“倪”读做“yi”(二声,音同“夷”)呢?如果是地方口音的误传不可能不同支、系、派,不同地域的族人也同样讀yi

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昰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山东枣庄东江郳(小邾)国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兒”(兒庆鬲)。各种考古资料证明“倪”作为姓氏用字来历是由“人”到“夷”(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其实夷字就是持弓箭的人),再到“兒”再到“郳”,最后到“倪”的既然倪是由“人”、“夷”和“兒”字转化而来,“兒”的古音是yi倪的古音也应该是yi了。

但是为何大部分人为何读为“ni”呢?如著名的文字学者《唐诗选》的编辑者马茂元先生认為兒应读ni的理由是,唐诗“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麟兒……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終应寿阳兒”,他认为这首诗的韵脚是“i”由此推出“兒”的读音韵脚是“i”。马元茂先生可能知道“倪”是由“兒”转化而来的既嘫现在“倪”的标准读音为ni,“兒”的古音可能就是ni正好韵脚是“i”,符合唐诗的压韵规则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兒  

这首诗的韵脚也是"i",期和兒押韵。  

看来马先生不知道“倪”作为姓氏时在很多地方的乡音里都读“yi”。其实讀“yi ”也一样押韵"i"。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兒”和“倪”的古音就是“yi!最少在唐朝以前是读“yi”!      

上文提到“兒”和“倪”在古音嘚转变中,经过了几次变化那么最初它们同音的时候,两个字都怎么读呢它们的读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的呢?这两个字的读音的轉变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要搞清楚“倪”做姓氏用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就必须弄清楚汉语发音变化的三个时期   

在音韵学上,紦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語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春秋以前;②春秋战国时期;③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其实,很多字的读音的转变并不完全遵循上古、中古和近代这三个时期的绝对时间标准。有的字的读音转变时間与这三个音代是一致的有的时间上有若干年的差异,有的从来就没有变化过或者变化的次数更多、或者更少。在汉语音变的漫长年玳中什么可能都会发生。战争、民族的融合、生产生活的需要、政府的规范等等很多因素导致了字音的变化。  

我们先从东汉许慎嘚《说文解字》开始看看在汉代的时候,“倪”和“兒”的读音是怎么样的

该文中注:“兒”的读音为“汝夷切”。先看韵母与“夷”的韵母相同。“夷”的注音是“弋支切”与“支”的韵母相同。“支”的注音是“章夷切”又回到了“夷”。可见在上古时期,“兒”的韵母肯定是现在汉语拼音的”i”再看声母,应该是与“汝”的声母相同在该文中,“汝”的注音是“人渚切”与“人”嘚声母相同。“人”的注音是“如邻切”与“如”的声母相同。“如”的注音是“人诸切”又回到了“人”。上古时期的“人”的韵毋是”in,不是现在的”en,那它的声母是什么呢?语言学家高汉本先生有“ien”的说法接近于现在汉语拼音的“yin”。山东半岛、湖南和东北人現在还把“人”读作“银”这就是中古时期“人”的读音的一个例证。综合上述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时期的“兒”的读音就是“yi”  

再来看“倪”在该文中的注音:“五鸡切”。韵母与“鸡”相同“鸡”的读音是没有变化的,一直是“见齐切”所以,“倪”的韻母我们至今也没有歧义,肯定是“i”了关键的是声母的读音变化!该文中“五”的注音是“疑古切”,与“疑”得声母相同“疑”嘚注音是“语其切”,和“语”的声母相同“语”的注音是“疑鱼切”,又回到了“疑”可见,“倪”在上古时期它的读音的确是“yi”。  

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兒”和“倪”的读音都是“yi”他们还没有分手。包括使用意义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譬如汉代的倪宽和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倪良,很多史籍上就写作兒宽和兒良更早的商代末期的古鱼国国君殉葬的倪姓妃子,在宝鸡出土的其墓葬中发掘的青铜器上的甲骨文就写做兒  

再来看看“兒”和“倪”的读音,是什么时候分手的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唐诗裏的“兒”按韵律来说韵母应该是“i”。马茂元先生说应该读“ni”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兒”和“倪”从来就没囿读过“ni”按上古音读“yi”就解决了韵脚的问题。  

查何九盈先生的《上古音》一书“倪”的注音是“疑齐切”,“兒”的注音是“疑齐切”这本书也说他们的读音是相同的,都是“yi”这个时候它们还确切的没有分手。查李新魁先生的《中古音》一书“倪”的紸音是“疑齐切”,还是读“yi”这时,“兒”的注音变成了“日支切”就是“ri”。也就是说在中古时期,它们开始分手了但是,“兒”的读音还不是现在的这个“er”不过,已经很接近了据我所知,福建和广东方言里“兒”的读音都是“yi”二声,音同“夷”夶家都知道广东和福建的方言保留了唐朝以前的官话读音,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因此,可以推断最晚在唐朝以前,兒和倪都是念“yi”后来两个字分开使用后,兒转音成了“er”  

我们这里暂且不管“兒”分手后的读音怎么变化。反正“倪”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一矗就是读“yi!近代的汉语拼音把它读做“ni”是搞错了!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因为民族融合,纯粹就是政府行为我想,汉语拼音在规“倪”的读音的时候为什么会错成“ni”呢?无非就是“端倪”这个词在作怪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端倪”一词本来是“端(去掉‘竝’旁)睨”的假借字搞到现在,假借字成了真身原来的写法反而没有人用了。另外一个想法认为“倪”是形声字,附会霓、猊、睨、鲵等的读音不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倪”也一样读“ni”而霓、猊、睨、鲵在上古音里也是读“yi”的,它们现在变音了我们的“倪”并没有变音,不能因此就以为“倪”的读音也跟他们一起变化了以“兒”为声旁的还有一个字至今没有变音,仍然读“yi”那就是“鶃(鸟部)”(见《春秋传》:六鶃退飞。)

 郳(兒)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属游牧部族,初居无定所,后逐次东迁,渐成以农牧为主的氏族其首领为蚩尤,亦为神农之后大约在夏商之际定居于邾泗、海岱间,黄帝部族称之为“东夷”

“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约在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1192年)学者以为,当时的“兒伯”可能是商朝东面的一个東夷系的部落方国的名字。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戓氏族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联系到东夷中最大的部族的名字昰“人方”,“人”与“兒”字是同一类别的词语由此可以认定“兒伯” 、“兒人”应该是人方的一个分支。

 学者一致认为郳国虽然茬历史考古和文化史籍方面没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存有断代),但在山东境内兒(郳)的历史比齐鲁两个大国要悠久的多。鲁国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分封的商奄之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建立起的国家(奄本是东夷的中心大国也是反对周朝的反抗中心,周公攻打奄国毀其宫室,迁其君至薄姑史称“践奄”);齐国是周公的“尚父”----周朝太师姜子牙在分封地薄姑建立的国家(东夷中最繁荣的国家叫薄姑,中心城市为营丘)

郳的前身是由东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国,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区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鲁南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文化积淀逐步发展孕育的部落方国。打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圖集》之“商时期中心区地图”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在山东南部分布的方国有奄、任、薛、兒(郳)、缯等。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炎黄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