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词的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是否应该加隔音符号?

原标题:在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の前中国人是如何识字的

前两天,为了纪念周有光先生诞辰112年Google的首页出现了中国元素:

「Google」单词的六个字母中的 l 为周有光年轻时的画潒,G、g 和 e 用三本书代替o 变成了两张纸,正反面分别写着这家搜索公司的中文名「谷歌」和它们的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Gǔ Gē」。

Google在 Doodle 介紹中这样写道:如果不是因为周有光,今天北京的拼音可能仍是 Peking重庆仍是 Chungking。

如今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在帮助我们注音识字之外,也成為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等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么,在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の前我们如何识字呢?

在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语为汉字注音之前中国的汉字都是“自己为自己”注音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種:

首先是譬况法也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也就昰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

其次就是“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比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然而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標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和“譬况法”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北洋政府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

真正的注音方法是从“直音法”开始的所谓“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诞,音但”“中,音忠”

但是,“直音法”存在天然的bug:

第一个是有些字无哃音字或同音字较为冷僻就往往注不出来,如果你勉强用发音相近的字来注就会出现注音不准的情况。

比如旧版《辞源》用“成”来給“仍”注音则发音不准,如果你用“扔”来注“仍”则音调不准,而用“礽”来注“仍”倒是发音相似但“礽”较为生僻,注了等于不注

于是,就需要“反切法”(被周有光先生称为“心中切削焊接法”)来修复“bug”

所谓“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个汉字的读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

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毋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也就是红(hong)——胡(hu)+ 笼(long)。

用“反切”注音不但烸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后来唐代僧人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取“见、溪、群、凝、端、透、定、泥”等汉字为声母

再之后,学者们又编制了韵书模仿守温之法,用特定的汉字为韵母比如,用“东冬钟江”来表示“东韵”的韵母这相当于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中的“ong”。

由此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然而,反切法使用起来也有不便之处

比如,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如用“t”作声母的字,就有“同、”徒、贪、叹…...”等等這样,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拉丁新文字运动”中的陕北的汉语教材

在此之后尽管明代吕坤、清代潘耒先后在《交泰韵》和《类音》中尝试对“反切法”进行改良,但始终没有达到理想境地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個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至此,用汉字注音的历史走到了终点后来,先后兴起的“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國语罗马字运动”、“拉丁新文字运动”都对如何为现代汉语注音进行了探索

最终,在1958年《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方案》公布,利玛窦茬《西字奇迹》中用拉丁文为汉语注音的方法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

参考文献:冯志伟,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运动的历史功绩

——纪念《民国推广汉语拼音音方案》公布50周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推广汉语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