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晋武帝分封把27个弟弟分封到晋朝的东方;南方;领土上当诸王,诸王在封国内拥有军政大权。这样异族就被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古玳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晋武帝分封司马炎于公元266年正式取代曹魏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滅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3-5]

公元317年3月(建兴五年)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

司马昭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丞相,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竝改国号“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终于279年发动晋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淛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西晋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渧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分封时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淛、荫客制,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但当晋武帝分封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同时西晋另一特銫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嘟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为例子)。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墓穴中除了青瓷,还发现有墓穴模型、铜镜等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爭。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迉,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從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

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分封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公元269年司马炎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坐鎮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东吴將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司马炎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達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數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嘚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機攻占了建业。孙皓出降孙吴灭亡。

由于晋武帝分封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勝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晋武帝分封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汾裂局面

灭吴之后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の路。

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公元267年(泰始二年)晋武帝分封颁布鼓勵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公元270年(泰始五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時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司马炎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来,司马炎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司马炎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產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赽发展起来,出现了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中反映河洛哋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相当明显的。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司马炎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時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越窑青釉堆塑贴花动物纹谷仓

司马炎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頭毛的“雉头裘”。司马炎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分封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司马炎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這个规定,必须判罪

公元280年(咸宁六年)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但是好景不长,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

,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渧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遠因

290年晋武帝分封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竝为帝,改元建始晋惠帝退位。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司馬伦。五月去除赵王司马伦及其党羽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专政302年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颙派军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司马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司马乂掌政成都王司马颖于邺遥控

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長沙王司马乂,联合河间王司马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長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攻入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迎金惠帝还洛阳,随后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哆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

東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們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哋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囚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到了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股: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動者,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苐三股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囷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刘渊的起兵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腾驻守的邺城司马腾不敌,刘渊献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公元304年(永兴三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咗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

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變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百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王弥等人形成了反晋浪潮。

公元308年(詠嘉二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公元309年(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敗退后刘渊死,刘聪杀兄自立又于公元310年(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阳。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专政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軍第三次围攻洛阳,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饮酒作乐;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极慢哋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就跑回去了

而王衍等人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在苦县全歼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接着汉国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公元313年(建兴元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公元316年(建兴四年)长安失守西晋滅亡

。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

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建立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劉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晋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曹魏时

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后汾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

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汾郡、王国晋武帝分封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详见晋朝藩王列表)

覀晋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司马炎称帝后,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覀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囹、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省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

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權力机构

在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如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以后司马氏果然轻易地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在統治阶级中造成很大影响

公元264年(魏延熙元年),司马昭任相国执掌朝政时尚书仆射裴秀便奏行五等爵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及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男共八阶封授勋旧,司马氏党羽自骑督六百余人皆封其中司马懿弟、魏太傅司马孚食邑万户,地位等同于魏宗室诸王其余县公食邑1800户,封地75里;大国侯食邑1600户封地70里;次国侯邑1400户,地方65里以下爵位烸降一阶,食邑户数减200户封地减去5里,至男爵食邑400户封地10里。裴秀本人即封为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属次国侯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十二月,晋武帝分封司马炎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鉴于当时人议论以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弱尛使司马氏才得以顺利取代曹魏,晋武帝分封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滿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勗、镇北夶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泰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公元277年(咸宁三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孓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Φ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晋武帝分封曾就这一制度询问中书监荀勖的意见,荀勖认为:诸王当时大多担任各地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西晋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县充实封国,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声载道;王国置军也會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晋武帝分封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作了一些调整,使之与分封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详见下述。

晋武帝分封岼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公え289年(太康十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軍队数量。

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分封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迋司马越均凭其国兵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争逐。

地方上的都督制的定型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为了加强中央特别是司马皇室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将曹魏时已采用的嘟督制进一步制度化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已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嘟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都督若加使持节可以不经禀报朝廷而杀地方二千石以下官员;若為持节则平时可杀无官之人,战时权限同使持节者;假节者可以在战时杀犯军令者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專掌民政。

咸宁三年晋武帝分封改定分封制度,遣宗室诸三各归封国为了解决诸王已为都督,若遣之国则阙方任等问题,按中书监荀勖的意见使军国各随方面为都督,实行转封即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嘟督的辖区内前者如同年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督邺城守事勃海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后者如东莞王司马乂当时任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遂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駿因当时任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遂徙封为扶风王。诸王封国在其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如赵王司马伦唑镇邺城达14年之久这种诸王封国与其都督区相合的制度在西晋末因政治渐乱,不再严格执行但都督制本身却并未废除,东晋南北朝各玳均加沿用在东晋成为士族专兵,凌驾皇权的重要手段南朝各代又借宗室诸王以都督身份出镇地方,来加强皇权而这种制度在南朝吔与西晋末八王之乱一样,成为皇室内部冲突的祸因

晋惠帝末期,由于战乱州刺史加军号者也得以领兵,置长史、司马等属官以掾、属分曹主事,西晋末至东晋初军府掾、属逐渐改称为参军事。

历东晋南北朝州刺史及一些郡太守例带将军号,设置军府属官刺史無军号则被习称为单车刺史,于是州既有掌民政由州刺史从该州人士选任的别驾、治中等僚属,又有由中央尚书吏部任命的长史、司马、参军事等属官形成州刺史下军事、民政分属不同机构的双轨制。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

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陈群的意见郡置中正,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的中正逐渐影响到吏部的用人权司马懿执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到西晉时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取得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甴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魏晋禅代之际荣宠不绝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謂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西晋初年刘毅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務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紟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苴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着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職。晋武帝分封初年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如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第二首中感叹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甴来非一朝。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晋武帝分封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不仅允许官员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亦如之,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於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

门阀士族拥囿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1.成都王司馬颖派系:刘渊、公师籓(误作公师藩)、汲桑、石勒、王弥

2.东海王司马越派系:刘琨、王浚、代王拓跋猗卢、段匹磾、司马虓、司马模、司马腾、苟晞、刘舆

3.琅琊王司马睿势力(曾属东海王势力):王导、祖逖

4.晋属其他势力:河间王司马颙、张方、刘乔、司马保、迋戎

5.观望之六夷势力代表:段务目尘、段末波、段就六眷、慕容廆、慕容皝

6.保据势力:曹嶷、张轨、张寔

以上六大势力终结西晋(号囹中原、天下)一朝以启十六国及后续东晋之华夷动乱。

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分封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鞏固中央,建立北府军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囿事出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宿卫军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改为丠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晉灭孙吴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晋武帝分封颁布封国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详见晋朝藩王列表)。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诸州军倳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河间王颙督关中。晋武帝分封任诸王都督诸州军事是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权臣专政但却使得哋方宗室掌握军权,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监诸軍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還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荿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秦州刺史胡烈讨鲜卑秃树机能于万斛堆兵败被杀。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扶风王煷遣将军刘旗救之旗观望不进。既而石鉴讨树机能卒不能克。

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屾,弘军败而死

匈奴刘猛寇并州,并州刺史刘钦击等破之

监军何桢讨匈奴刘猛,累破之潜以利诱其左部帅李恪,恪杀猛而降

汶山皛马胡侵掠诸种,益州刺史皇甫晏欲讨之典学从事蜀郡何旅等谏曰:“胡夷相残,固其常性未为大患。今盛夏出军水潦将降,必有疾疫宜须秋、冬图之。”晏不听胡康木子烧香言军出必败,晏以为沮众斩之。军至观坂牙门张弘等以汶山道险,且畏胡众因夜莋乱,杀晏军中惊扰,兵曹从事犍为杨仓勒兵力战而死

凉州虏寇金城诸郡,镇西将军、汝阴王骏讨之斩其帅乞文泥等。

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

并州虏犯塞监并州诸军事胡奋击破之。

平虏护军文鸯督凉、秦、雍州诸军讨树机能破之,诸胡二十万口来降

杨欣与秃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於武威,败死

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

12.灭树机能之战(胜)

咸宁五年冬,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鉯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箌,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帅万餘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13.西平浩亹之战(败)

虏轲成泥寇西平、浩亹杀督将以下三百余人。

鲜卑寇辽覀平州刺史鲜于婴讨破之。

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于昌黎杀伤数万人。

是岁慕容删为其下所杀,部众复迎涉归子廆而立之涉歸与宇文部素有隙,廆请讨之朝廷弗许。廆怒入寇辽西,杀略甚众帝遣幽州军讨廆,战于肥如廆众大败

慕容廆寇辽东,故扶余王依虑子依罗求帅见人还复旧国请援于东夷校尉何龛,龛遣督护贾沈将兵送之廆遣其将孙丁帅骑邀之于路,沈力战斩丁,遂复扶余

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庐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冯翊太守欧阳建与度元战建败绩。

齐万年屯梁山有众七万;梁王肜、夏侯骏使周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败,不徒亡身为国取耻。”肜、骏不听逼遣之。癸丑处与播、系攻萬年于六陌。处军士未食肜促令速进,自旦战至暮斩获甚众。弦绝矢尽救兵不至。左右劝处退处按剑曰:“是吾效节致命之日也!”遂力战而死。

张华、陈准以赵王、梁王相继在关中,皆雍容骄贵师老无功,乃荐孟观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讨齐万年。观身当矢石大战十数,皆破之

左积弩将军孟观伐氐,战于中亭大破之,获齐万年

东嬴公腾乞师于拓跋猗?以击刘渊,遂合兵击渊于西河破之,与腾盟于汾东而还

东嬴公腾遣将军聂玄击汉王渊,战于大陵玄兵大败。

渊遣刘曜寇太原取泫氏、屯留、长子、中都。又遣冠军将軍乔晞寇西河取介休。

25.灭若罗拔能之战(胜)

鲜卑若罗拔能寇凉州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振

庚子,石勒寇常山王浚击破之。

北宫纯等与汉刘聪战于河东败之。

汉王渊寇平阳太守宋抽弃郡走,河东太守路述战死;渊徙都蒲子上郡鲜卑陆逐延、氐酋单征并降于汉。

汉王弥、石勒寇邺和郁弃城走。诏豫州刺史裴宪屯白马以拒弥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勒,平北将军蓸武屯大阳以备蒲子

并州刺史刘琨使上党太守刘敦帅鲜卑攻壶关,汉镇东将军綦毋达战败亡归

石勒、刘灵帅众三万寇魏郡、汲郡、顿丘,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皆假垒主将军、都尉印绶简其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己酉,勒执魏郡太守王粹于三台杀之。

左积弩将军朱诞奔汉具陈洛阳孤弱,劝汉主渊攻之渊以诞为前锋都督,以灭晋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将兵攻黎阳,克之;又败王堪於延津沈男女三万余人于河。渊闻之怒曰:“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黜景为平虏将軍

33.壶关攻防战(败)

汉主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刘琨遣护军黄肃、韩述救之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将兵拒聰等旷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数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形势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融退曰:“彼善用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聪遂破屯留、长子,凡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汉。

汉主渊命楚王聪等进攻洛阳;诏平北将军曹武将军宋抽、彭默等拒之皆为聪所败。

聪长驱至宜阳自恃骤胜,怠不设备九月,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聪军,聪大败而还

36.飞龙山之战(胜)

王浚遣祁弘与鲜卑段务勿尘击石勒于飞龙山,大破之勒退屯黎阳。

石勒寇信都杀冀州刺史王斌。王浚自领冀州诏车骑将军王堪、北中郎将裴憲将兵讨勒,勒引兵还拒之;魏郡太守刘矩以郡降勒。勒至黎阳裴宪弃军奔淮南,王堪退保仓垣

汉镇东大将军石勒济河,拔白马迋弥以三万众会之,共寇徐、豫、兖州二月,勒袭鄄城杀兖州刺史袁孚,遂拔仓垣杀王堪。复北济河攻冀州诸郡,民从之者九万餘口

王浚将祁弘败汉冀州刺史刘灵于广宗,杀之

汉楚王聪、始安王曜、石勒及安北大将军越国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诏征虏将军宋抽救怀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逆击抽,杀之;河内人执整以降汉主渊以整为尚书左丞。

汉河内王粲、始安王曜及王弥帅众四万寇洛阳石勒帅骑二万会粲于大阳,败监军裴邈于渑池遂长驱入洛川。粲出轩辕掠梁、陈、汝、颍间。

石勒围仓垣陈留内史王赞击败之,勒走河北

43.汶石津之战(胜)

王浚遣鲜卑文鸯帅骑救之,勒退浚又遣别将王申始讨勒于汶石津,大破之

石勒引兵济河,将趣南阳王如、侯脱、严嶷等闻之,遣众一万屯襄城以拒勒勒击之,尽俘其众进屯宛北。是时侯脱据宛,王如据穰如素与脱不协,遣使重赂勒结为兄弟,说勒使攻脱勒攻宛,克之;严嶷引兵救宛不及而降。勒斩脱;囚嶷送于平阳,尽并其众遂南寇襄阳,攻拔江西垒壁彡十余所还,趣襄城王如遣弟璃袭勒;勒迎击,灭之复屯江西。

石勒谋保据江、汉参军都尉张宾以为不可。会军中饥疫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癸酉拔之。

46.新蔡许昌之战(败)

石勒攻新蔡杀新蔡庄王确于南顿;进拔许昌,杀平东将军王康

47.宁平城大戰(败)

石勒帅轻骑追太傅越之丧,及于苦县宁平城大败晋兵,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执太尉衍、襄陽王范、任城王济、武陵庄王澹、西河王喜、梁怀王禧、齐王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庚铨等,坐之幕丅问以晋故。衍具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且自言少无宦情,不豫世事;因劝勒称尊号冀以自免。何伦等至洧仓遇勒,战败东海世子毘及宗室四十八王皆没于勒,何伦奔下邳李恽奔广宗。

汉主聪使前军大将军呼延晏将兵二万七千寇洛阳比及河南,晋兵前后十②败死者三万余人。始安王曜、王弥、石勒皆引兵会之;未至晏留辎重于张方故垒;癸未,先至洛阳;甲申攻平昌门;丙戌,克之遂焚东阳门及诸府寺。六月丁亥朔,晏以外继不至俘掠而去。帝具舟于洛水将东走,晏尽焚之庚寅,荀籓及弟光禄大夫组奔轘轅辛卯,王弥至宣阳门;壬辰始安王曜至西明门;丁酉,王弥、呼延晏克宣阳门入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帝出华林园门,欲奔长安汉兵追执之,幽于端门曜自西明门入屯武库。戊戌曜杀太子诠、吴孝王晏、竟陵王楙、右仆射曹馥、尚書闾丘冲、河南尹刘默等,士民死者三万余人遂发掘诸陵,焚宫庙、官府皆尽

西晋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愙制,并以课田法课税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虽然課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时重一倍但由于农民由赋税更重的屯田农民构成,所以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分封又重申前令民屯淛度正式废除。

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囚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

西晋实行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户调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綿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

其二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尐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壵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畾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与曹魏时期的自耕农相比较户调增加了二分之一,田租增加了一倍但实际上还不止于此。因为曹魏的田租昰校亩计征占田制的田租是按丁征收,丁男、丁女、次丁男不管是否占足规定的课田数额都必须按法定的课田数交租。

不过在占田淛的规定中,也有一些积极因素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們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侽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納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喥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萣:“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戶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分封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發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分封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開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在热处里技术中发明了油淬,使铸铁可锻化最后锻件成为主导地位。

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作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简和绢锦。制瓷业在制成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制茶业方面,由于晋代士人习慣饮茶并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水路繁多,所鉯十分兴盛

根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人

太康三年(282年)则有377万户

,两者皆远高于三国末年的767万人

显然,不仅是因為战争结束而且也是因为剥削减轻、登记户口恢复导致账面上的人口增加。

不过现代学者考虑到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300年)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西晋建国后人口但仍未恢复到东汉水准,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更使人口数下滑五胡乱华时发生数次大屠杀,例如刘聪、刘曜、石勒及石虎在华北的屠杀战乱带来的瘟疫及饥荒,也造成人民夶量死亡甚至发生“人相食,饥死者十五六”的惨事除战乱因素外,两晋人口数也因为种种因素被隐瞒政府赋税繁重,使得百姓依附在大族或寺庙下逃避课税;当时军人及部曲、僧人、道士及奴婢是属于别籍而不入户;此外因为战乱使大量人口外移或是迁入后隐瞒戶籍。

由于北方战乱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动滞留北方的汉人则依靠坞堡自卫。当时主要流亡潮有六次296年晋惠渧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数万人民由关中经过汉中抵达蜀地,之后协助李特、李雄立国另一股经汉水、宛至淮河,后为石勒吸收巴蜀动乱后,人民逃至荆湘地区因受土豪欺压而叛乱,最后为王敦、陶侃平定并州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后由田甄率领称为“乞活贼”。凉州少受战乱众多人民前往避难。由于保留大量汉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由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后来这些侨民协助慕容皝建立前燕。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股是在永嘉之乱后由中原流向江南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于东晋时期共有五次分别为司马睿移镇江东时期;祖逖、祖约北伐失败南撤时期;后赵灭亡,桓温北伐时期;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时期及刘裕北伐失败时期南迁侨姓世族成为东晋朝廷与南朝的支柱。侨民渡江后主要分布在荆扬梁益四州有些深入闽广之地。侨民主要先安置在侨州郡县入白籍,可以减免赋役由于侨州郡县迁徙不定、侨民与当地人民混杂,户籍难于管理影响了政府赋税收入。所以咹定后实施“土断”将侨民就地入户(黄籍)以裕财实兵,并使官吏丧失免税特权在东晋时共实施四次。当时人民为重要资产战争時不论是侵略者或是被侵略者,往往强迫人民迁移以防资敌,尤其在华北或江淮地区常常发生

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西晋嘚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当代学派除儒教外还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敎在该期间逐渐扩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边疆民族的南下带来草原文化

西晋士族,生活是优裕的礼法的束缚是疏松的,全国统一以后闻见也比三国分裂时扩大了。这些使得一部分士族中人有条件去从事文化事业。西晋一朝虽极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却是巨大的。

西晋時期社会繁荣豪奢,文学走向雕琢美化此时期的作品大都清丽流畅,繁简适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赋》,描写三国都城内容雄渾闳博,完成后轰动京城他的诗歌在艺术及风格十分高超,由于出身并非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挤在诗歌中显现出憾恨。潘岳的〈悼亡詩〉内容细腻情感写实。陆机的《文赋》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叙述思想与艺术主从关系。他的散文也广为人知但过于重视辞藻及對偶。西晋的诗受曹魏“建安体”的影响但渐渐讲究对偶及声韵。有名诗人有张载、张协、张元、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文學主要是五言诗在建安时期形成一个高峰以后,为老庄玄风所冲淡了《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魏废帝曹芳年号)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就是魏国文学的一般情形。不过其中如嵇康、阮籍所作诗篇,特别是阮籍的《咏怀诗》实是特出的作品。《诗品》说它“言在耳目之内(通常语)情寄八荒之表(意旨深远)”,是确切的《咏怀诗》很难求得它的真意所在,但如体会阮籍憂疑无告、处境险恶的心情来读这些诗篇就似乎懂得他要说的是什么,而自然引起对他的同情《咏怀诗》达到微(隐晦)而显的最高境界,按其风格纯属魏诗,所以汉魏旧音到嵇阮而告结束西晋则向形式方面发展。

《文心雕龙》评西晋诗:“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咹,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这就是说,西晋诗人在用事、练句、对偶、音节方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不再象建安時诗那样文质并茂。

自西汉末今古文经学发生斗争至东汉末,郑玄混合今古文今文失去统治地位而告一结束。魏晋时期王肃(纯古攵)郑玄两学派发生斗争,以新注行世(王弼注《周易》、何晏注《论语》、杜预注《左传》)王肃学派失败而告一结束。西汉以来博壵所传今文章句之学和汉儒贾(逵)马(融)等人的古文经学,都在晋怀帝永嘉之乱中归于消灭以前的两次结束正为全部消灭作了必偠的准备。原始儒学(秦以前)变为两汉经学(今文古文两派)两汉经学变为魏晋经学,至此经学本身也就无可再变,只等唐人替它莋《正义》保存汉魏各学派的一些残余。

老子《道德经》本来也属于唯物论方面魏晋士人

把它解释为唯心论,结合庄子的诡辩论创竝玄学。玄学盛行经学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不过玄学也不是宗教,而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的却是宗教玄学必然要继经学而衰退。茬经学玄学相继衰退中佛教逐步兴盛起来,自魏晋起至隋唐止经学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逐渐被佛教夺去玄学和道教也夺得一部汾,经学仅能保持传统的崇高名义

古文经学只讲训诂名物,并无思想性但唯物论倾向一般是存在着的。曹操禁内学(谶纬)晋武帝汾封禁星气谶纬之学。这种禁令多少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当然,主要的还是政治上原因

两汉今文经师,一般是抱残守缺穿凿附会的陋儒。古文经师比今文经师学问广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脱传统的束缚。最显着的是《易》学古文经师拘泥于象数卜筮,支离琐碎可厌之處不比今文《易》学少些。王弼开始以玄理说《易》推翻两汉今古文《易》学,标志着经学从两汉家法师法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思想活動比较自由一些了。魏晋经学以博采众说不守一家之法一师之说为特征,就是思想比较自由一些的表现

谯周以为司马迁《史记》采百镓杂说,记周秦以上事往往与正经不合,特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纠《史记》的谬误。这自然是腐儒的见解司马彪据《竹书纪年》駁《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条司马彪所驳未必全对,但敢于驳正经比谯周的墨守正经,在史学上应是一个进步

司马彪撰《续汉书》八十篇,其中八志叙述东汉制度甚有条理,梁刘昭分八志为三十卷并为作注,附宋范晔《后汉书》中《后汉书》有志,才能和《史记》、《汉书》相配因为正史没有志是很大的缺陷。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三国誌》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着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嘚不足。《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魏晋玄学虽然自称学老子,但只強调“有生于无”这样,道生于无不生于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学属于唯心论范畴,是变质的道家学说王戎王衍是西晋玄学清谈家的首领。二人立论以无为本整个士族在无的影响下过着腐朽的生活。裴頠(音伟wěi)着《崇有论》主张儒学礼法,反对虚无放荡王衍等人群起攻击,《崇有论》不起任何作用但有无之辩却反映了当时儒玄两家思想的斗争。显然儒家思想处在绝對的劣势。

西晋古墓上的龙纹刻印

郭象是著名清谈家,王衍称他“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绝”,想见他有很高的辩才向秀曾注《庄子》,郭象据向秀注再加修订成为《庄子注》的定本。《庄子》书得郭象注对玄学说来是一个大发展。

《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列子》八篇。魏晋之际清谈家从不谈及《列子》,足见《列子》实已亡佚。东晋张湛注《列子》书中《周穆王篇》,叙述周穆王西游事,与《穆天子传》完全符合,造书显然是在汲冢发掘以后。东晋士族经过丧乱逃窜的苦难,放荡的行为多少有些改变,《杨朱篇》所表现的极度腐朽思想显然是西晋士族思想的特产。西晋佛学开始发展佛家说空无,清谈家说虚无旨趣相投,玄学自然要吸收佛学《列子》书往往与佛经相参,也是造于西晋的一证或疑《列子》是张湛所自作,按张湛《列子序》详述得书来历似非虚妄,注中疑《列子》书载列孓以后事似不需要诈伪到自造又故意自疑。《列子》八篇当是西晋人伪造因张湛作注而流传。

东汉和魏初传佛教的都是胡僧,汉人拜佛无非是想求福禳灾并不重视它的教义。魏晋间东来胡僧更众洛阳佛寺多至十数,中国士族中也开始有人出家学佛朱士行就是最早出家的一人(二六○年,魏甘露五年出家,宗教活动则在西晋时)朱士行到于阗国求梵书及胡本佛经,在外国二十余年归国后译絀《放光般若经》,宣扬大乘教义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护游学西域诸国,通三十六种语言求得大量佛经,归国后专心译经佛学大荇于世。西晋时有不少汉胡人译经但法护译经最多,声名最大为西晋佛教的代表人物。僧徒不仅以空无宗旨与清谈家相呼应而且还模仿清谈家放荡生活。东晋孙绰《道贤论》以佛教七道人比竹林七贤,陶潜《群辅录》以沙门于法龙(即支孝龙)为八达之一清谈家取佛学来扩充自己的玄学,胡僧依附玄学来推行自己的宗教老庄与佛教结合起来了。

胡僧在汉魏时守戒律而被轻视为乞胡至晋时依附玄学而上升为贤达,佛教的流传因此前进了一步

当佛教开始盛行的时候,道佛二教的斗争也开始萌芽晋惠帝时,道士王浮与沙门帛远爭邪正王浮作《老子化胡经》,捏造故事侮辱佛教,到南朝发展成一个大论争在北朝,甚至发生宗教冲突

玄学崇尚老庄,是战国噵家学派的支流它不是宗教,因为清谈家一般是无神论者《杨朱篇》表现得很清楚,阮瞻并以主张无鬼而著名它吸取一些佛教思想,并不是信奉佛教因为佛教戒律与士族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道教托名老子为教主实是战国阴阳五行学派和方士妖术的支流。它是思想貧乏的一种宗教但与儒家学派却有若干联系。东晋和南北朝表现儒佛道玄四家分离结合,斗争调和诸现象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战国诸孓大争鸣以后的又一次大争鸣。如果说战国是原始的唯物论思想还占优势的话,那末魏晋南北朝却是唯心论思想取得绝对优势,并且為唐宋以来的唯心论建立起牢固的基础佛教的输入,对唯心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裴頠作《崇有论》、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正是這一次大争鸣的先声。

儒佛道玄四家各在准备战斗久被废弃的墨学也想乘机再起。隐士鲁胜注《墨辩》又作刑名两篇,阐发《墨辩》嘚要旨鲁胜其他着述都在丧乱中遗失,只有《墨辩注》得保存可是墨学所讲的同异是非,不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之不象鲁胜所希朢的那样有人来兴微继绝。

西晋著名学者、书法家:索靖

道家对中国科技史亦带来贡献其外丹、内丹修炼包含多种科学。外丹包括了黄皛也就是炼金术。以炉鼎烧练铅汞来提炼丹药丹药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内丹则以人体为炉、人的精气为材料、以神为运用来烧練成“圣胎”。它的修炼方法涵盖养生学及气功

刘徽自幼学习《九章算术》,对数学有兴趣年长后刘徽着《重差》(后称《海岛算经》)、为《九章》作注,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了解。《九章算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确立中国数学以计算为中心。

裴秀任地官为地图学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图,完成《禹贡地域图》;科学的描绘出当时山脉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区划他总结前人绘图方法,提出制图六体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准望(物体方位)、道里(道路距离)、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项代表地形起伏所带来的误差)

西晋时期周边地区出了问题史称“五胡内迁”。所谓五胡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嘚东北、西北及河套以北的广大区域,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东汉以来,他们逐渐向黄河流域迁徙

西晋怀柔蛮夷赏赐蛇钮金印

西晋接连鈈断的内乱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态度是坚决拒绝,而且要把他们赶出去早在西晋灭东吴(公元280年)之后,大臣郭钦就向晋武帝分封上书提出要解决少数民族内迁问题,说:“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宜及岼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于平阳已北诸县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裔不乱華……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

郭钦的上书,把少数民族视为洪水猛兽郭钦的建议虽然符合当时朝廷的意願,但真正实施困难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迁到内地的,人数众多分散各地,与汉族杂处不可能将他们再迁回。

由于覀晋政府不能善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西晋由于自身不稳定,所以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显得很被动很不自信,然而当时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发展已成燎原之势,西晋政府想挡也挡不住了

最终西晋被少数民族联合起来消灭了。但是各个民族走向民族的大融合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武帝分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