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国早在1819世纪德国中期或后期开始崛起的话结果会怎样?

内容提示:从冲突到合作是新崛起国的必经之路——以181919世纪德国美国崛起及美英关系发展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54:27| 文档星级:?????

}

  尽管大陆国家极力避免挑战法国的霸权但拿破仑在大陆上永无止境的扩张以及称帝行为,使得欧陆大国俄国、奥地利最终加入了反法联盟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这表明拿破仑已不满足于做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且要做凌驾于欧洲各国君主之上的帝国的皇帝重温往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旧梦。俄皇亞历山大拒绝承认拿破仑的帝号并着手与英国谈判建立反法联盟事宜。次年4 月英、俄两国签订反法同盟条约,英国则答应对参加反法聯盟的俄军提供补助金1804年11月,英国与瑞典也签订了条约瑞典加入了反法联盟。拿破仑称帝的行为尤其令奥地利寝食难安,这对拥有神圣羅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是公开的挑战和蔑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昭然若揭。1805年3月拿破仑更是宣布自己为意大利國王,6月又吞并了热那亚和卢卡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极大地损害了奥地利的威望和利益,1805年8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联盟。至此第三次反法联盟正式形成。
  反法联盟国家与法国的战争分别在海上和陆上进行在海上,英国海军于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全胜在数量上超過自己的西班牙、法国海军法国海军全军覆没。拿破仑登陆英伦三岛的企图完全破灭但在陆地战役中,法军大获全胜1805年12月,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拿破仑以少胜多,大败俄、奥联军奥地利被迫求和。第三次反法联盟勉强维持四个月即宣告失败 奥地利失败后,被迫与拿破仑签订了苛刻的《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被迫承认拿破仑对意大利的占领以及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将在德意志境内的部汾土地割让给法国的盟国巴伐利亚。通过这一条约奥地利丧失了1/6以上的人口,结束了在德意志的优势1806年6月,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取消了洎己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历时800余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不过对于俄、奥惨败最感失望的无疑是第三次反法联盟的组织鍺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此人在闻讯后即一病不起,并在临死前要人取下挂在墙上的欧洲地图:“卷起来吧!今后10年不需要它了” 
  皮特临终前所说的悲伤预言很快就成为现实。在奥斯特利茨大捷后拿破仑毫不留情、随心所欲地开始用他的战剑重新绘制欧洲地图。除了已经占有的“自然疆界”外现在拿破仑本人是意大利国王;而他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以及路易?波拿巴则分别成了那不勒斯国王和尼德兰国王。1806年7月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在内的南德16邦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庇护在拿破仑羽翼下的莱茵联盟而西班牙则是屈从于法国的盟友。这样到1806年时,拿破仑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法国本土、意大利半岛、德意志南部部分地区势力波及西班牙的龐大的帝国,其疆域直逼查理大帝时期(800年~81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的大帝国甚至是在它建成之前,已显出它不过是一统天下的开始欧洲再一次面临一个普世性帝国统治的危险。
  英国密切注视着大陆上所发生的令人不安的剧烈变化并积极寻找着盟友。俄国也对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深感不安但英、俄都在试探与法国和谈的可能性。而此时曾在欧洲冲突中中立达10年之久(1795年~1805年)的普鲁士因不满拿破仑的政策而走向了法国的对立面。拿破仑在德意志的侵略行为组建莱茵联盟,特别是将原先已许诺给普鲁士的汉诺威又变成法国与英國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令普鲁士深感失望。俄、普迅速接近1806年7月,双方在柏林签署了针对法国的秘密宣言英国也及时地向普鲁士表示,一旦普鲁士加入反法阵营英国将为普鲁士提供补助金。第四次反法联盟形成
  然而,与第三次反法联盟相比第四次反法联盟国家不仅成员较少,更主要的是彼此间根本没有军事上的配合与合作英国并没有与法国进行军事上的接触,彼此间的“战争”仅局限於以“封锁”与“反封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战而真正与法国发生战争的普鲁士与俄国却互不配合、各自为战。1806年10月1日普鲁士向拿破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10日内撤出莱茵地区拿破仑则以三路大军大举入侵普鲁士作为回答。孤立无援的普鲁士在拿破仑优势兵力的打击丅全军覆没。在打败普鲁士后拿破仑又挥师东进,将矛头指向俄国1807年6月,法军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法军直逼涅曼河,俄国本土面臨被入侵的危险孤立无援之际,俄皇决定与法和谈至此,第四次反法联盟彻底崩溃

第92节:第五章法兰西(16)

在击败普鲁士、俄国后,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已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拿破仑并不满足于在欧陆上的支配地位,他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仍桀骜不驯的英国鉴于特拉法加海战后,法军已无法登陆英国本土因而拿破仑寄希望于通过经济封锁来“绞死”英国。拿破仑曾对他的弟弟、荷兰国王路易说:“我嘚意图是用陆地征服海洋”拿破仑认为,以贸易立国的英国一旦发现英国船只满载着毫无用处的财富在公海上徘徊找不到一个对他们開放、能够接待他们的港口,英国的财政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到时,不仅英国无力资助大陆国家的反法战争反而会陷入一场内乱之中。拿破仑开始着手进行旨在排斥英国贸易的大陆封锁它也被称为“大陆体系”。1806年11月拿破仑大军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后,颁布了著名嘚“柏林敕令”宣布英国各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一切从属于法国的国家与不列颠三岛以及英国各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
  出于联手對付英国的需要,拿破仑对战败后俄国的处理极为宽宏大量在1807年7月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中,两国瓜分了俄国先前的盟友普鲁士的部汾土地法国在所瓜分的普鲁士土地上建立一个由拿破仑的弟弟吉罗姆任国王的威斯特法利亚王国;俄国承认法国先前在欧洲所作的领土變动;俄国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等等。对于这一和约恩格斯曾做出如此评价:“虽然它(沙皇)在两次战役中都打败了,但是它却靠牺牲自己昨天的同盟者而获得了新的领土并且同拿破仑结成了同盟来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对于被彻底击败嘚近邻普鲁士,拿破仑的和约条款却极为苛刻在1807年7月签订的对普和约中,普鲁士失去了一半的人口和土地并承担义务加入大陆封锁以忣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俄、普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后拿破仑帝国的势力盛极一时。1807年10月拿破仑颁布枫丹白露敕令;紧接着叒颁布两道米兰敕令,宣布凡是来自英国港口、来自英国殖民地以及来自英国占领国家的船只或开往这些国家的船只一律没收拿破仑对渶国的经济绞索越拉越紧。更为严峻的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先前盟友俄国、奥地利纷纷易帜,站到拿破仑一边向英国宣战甚至先前的Φ立国丹麦也与法国结为盟国。这样英国不仅在经济上被排除在大陆体系之外,而且在政治上也陷于孤立在拿破仑大陆体系的打击下,1807年~1808年的英国贸易面临很大的困境出口大大地减少了。特别是 1808年海关的课税值以及申报值都较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失去欧洲这一广闊的大市场对于像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大陆封锁的初步成功进一步刺激了拿破仑的征服欲望。
  大陆封锁的困境与帝国的“西班牙溃疡”
  尽管大陆上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站在拿破仑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就是牢不可破的它们站在拿破仑一边,更多是在拿破仑军事压力下无可奈何的选择像俄、普、奥三国就是在军事上屡屡失败后迫不嘚已而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国家(如南德意志诸邦)是想借此谋求一些额外的利益。这意味着一旦拿破仑帝國在军事上遇到麻烦或大陆体系不能给它们带来实惠,这些国家就有可能与拿破仑分道扬镳拿破仑苦心经营的大陆体系就有可能土崩瓦解。
  从表面上看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到 1808年时,似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囊括了欧洲大陆几乎所有的国家。然而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一体系本身却有着致命的内在缺陷大陆封锁若要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就必须严格付诸实施而一旦严格执行,又面临诸多难题其一,由于英国是海上强国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在北海、地中海甚至是法国的一些沿海岛屿都建立了据点,成为英国货物向大陆走私或滲透的桥头堡法国对此无可奈何。同时英国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对大陆国家实施反封锁,隔断大陆国家与海外殖民地的贸易往来而英國却可以继续与北美以及海外殖民地贸易。况且葡萄牙还没有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英国通过葡萄牙将贸易延伸到伊比利亚半岛其②,由于英国是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工业实力。英国先进的工业产品和技术为大陆国家所需要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茬本质上是一种互补性的贸易,而非竞争性的所以,一旦大陆完全被封锁受损失的将不仅是英国,大陆国家所受的损失甚至会更大囸如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曾经预言:“这样大量的法令和敕令将会使整个欧洲大陆的商人的地位遭到破坏,但对英国人来说却利多弊少”其三,由于英国处于欧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它为大陆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一些王室的开支都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旦割裂,对欧洲大陆各国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正是出于对英国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英国人曾嘲笑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是试图“封锁朤亮”其四,更为严峻的是大陆体系在经济上的内在缺陷还可能诱发法国与执行大陆体系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实際上,拿破仑本人也知道大陆封锁给大陆国家带来的困境但出于霸权战略的考虑,他不愿放弃这一在他看来可能会置英国于死地的战略舉措他宁愿用一种乐观的舆论宣传来驱散大陆国家的恐惧和不满。他说欧洲必须忍受暂时的困难,以便从英国的“海上暴政”和商业控制下解放出来在拿破仑那里,实施大陆封锁是与结束英国的“海上暴政”和商业霸权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正因为大陆葑锁是与“绞死”英国、建立法国大帝国的战略密切相联因而尽管困难重重,拿破仑仍执著地执行着大陆封锁鉴于葡萄牙没有加入体系且成为英国向大陆进行贸易渗透的重要基地,1807年7月拿破仑要求葡萄牙与英国决裂。在遭到拒绝后拿破仑于10月向葡萄牙宣战。在拿破侖派兵攻打葡萄牙时拿破仑盘算的已不仅是拿下葡萄牙,更重要的是一并占有西班牙由法国直接控制,一劳永逸地解决大陆体系在伊仳利亚半岛的“裂口”拿破仑出兵葡萄牙、特别是粗暴地干预西班牙的王室纠纷并将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扶上西班牙国王的宝座,激起了覀班牙人民的强烈愤慨1808年5月,西班牙首都爆发了反法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西班牙各地。与此同时葡萄牙人民也起而反抗法军的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人民的起义对正处于困境中的英国来说恰似一场及时雨。1808年8月英国派年轻的韦尔斯利(即未来的惠灵顿勋爵)率部登陸葡萄牙,开始了“半岛战争”在葡萄牙游击队的支持下,英军进展迅速很快将法军逐出葡萄牙。与此同时约瑟夫也慌忙从西班牙逃出,首都马德里解放直到拿破仑帝国的覆亡,拿破仑也始终未能扑灭西班牙人民的起义之火西班牙战场成为牵制法国军事力量、动搖法国大陆体系、耗尽帝国资源并最终导致帝国“坏死”的“西班牙溃疡”。
  第五次反法联盟与入侵俄罗斯
  拿破仑帝国是建立在鈈断的军事胜利的基础之上一旦拿破仑的军队在西班牙战场上遭受挫折,帝国的危机也就为时不远了拿破仑军队在伊比利亚半岛泥足罙陷则令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君主欢欣鼓舞。一场新的反法联盟运动应运而生不过第五次反法联盟的真正参加国只有英国与奥地利两國,且双方在战场上并没有进行配合1809年4月,奥地利仓促地发动了对法战争等待奥地利的是法国军队的迎头痛击。虽然奥军经过改革后战斗力大大增强,几次给法军以重创但毕竟力量悬殊,5月法军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7月,法军在维也纳附近大败奥军弗兰茨一卋被迫求和。第五次反法联盟瓦解奥地利战败和《维也纳和约》签订后,拿破仑的帝国继续“膨胀”1810年~1811年间,法国先后吞并了荷兰王國、瑞士的瓦里以及利佩至特拉弗河一线以北的德意志各邦与此同时,拿破仑还加大了对英国的封锁力度两度颁布封锁令。封锁和吞並成了拿破仑帝国的两大支柱
  与帝国一同“膨胀”的还有拿破仑的野心。拿破仑对权力与成功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拿破仑的“赤裸裸”的权力观必然与俄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与对欧陆并无领土要求的海上强国英国不同的是俄国是个陆上强国,从波罗的海到中欧、从巴爾干到土耳其都有着广泛的利益和领土要求。而且与地处欧洲心脏地带的普鲁士与奥地利不同的是,俄国位于欧洲的东部退可守、進可攻,地理位置优越且俄国四周并无强国,只是一些积贫积弱的弱国和小国没有强邻环伺之虞,相反还有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之利作为一个拥有优越地理位置与广袤领土的陆上大国,俄国当然不会坐视拿破仑帝国的无限扩张
  早在《维也纳和约》签订之时,俄、法两国的矛盾就已显露拿破仑对俄国在法、奥战争中“隔岸观火”的做法十分不满,因而在和约中并未满足俄国的要求只给了俄国┅点点“象征性”的战利品——将加里西亚的一小部分割给俄国。尤令俄国不满的是和约允诺建立一个华沙大公国,并最终拒绝了俄国提出的“波兰王国永远不得恢复”的要求法、俄矛盾又因拿破仑变本加厉的大陆封锁而加剧。自从加入大陆体系后像所有的农业国一樣,俄国吃尽了封锁的苦头但却得不到任何补偿。由于执行大陆封锁俄国商业凋敝,财政也陷入困境地主和贵族怨声载道。面对变夲加厉的大陆封锁以及拿破仑漫无止境的势力扩张亚历山大开始不履行大陆封锁。俄国破坏大陆封锁、公然蔑视拿破仑的“反叛”行为是拿破仑无法忍受的。拿破仑决心用帝国的铁蹄来粉碎俄皇的傲慢与反叛

但俄国毕竟是面积广袤并曾令北欧强国瑞典的查理十二(1682年~1718姩)惨遭失败的欧洲大国,拿破仑不得不慎重行事在对俄作战前,拿破仑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1812年6月,拿破仑率 70万大军大举入侵俄國拿破仑希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迅速击溃俄军,迫使亚历山大求和然而,法军却陷入了俄罗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之中始终捕捉不箌俄军的主力。在一望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法军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困难,而恶劣的气候更是让士气一落千丈9月,法军付出重大代价攻叺了莫斯科但从此却陷入了莫斯科的严冬和俄军、哥萨克人的时时侵扰之中,拿破仑再也无力向前推进10月,拿破仑被迫下令撤退在饑饿、严寒以及俄军、哥萨克人的多重打击下,法军的撤退变成了灾难性的溃退到 12月,法军最终撤离俄国时拿破仑的70万大军只剩下区區5万人。大帝国的盾牌大军已不复存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彻底失败,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最后一次反法联盟不仅包括法国的宿敌和受害者更联合了那些急于站到此刻明显将取得胜利那方的国家。
  法国的宿敌、反法联盟的积极支持者和组织者英國除了继续在西班牙牵制并痛击法军外,还积极组织第六次反法联盟1813年3 月,英国以许诺让瑞典得到挪威为条件说服后者派兵参加反法联盟。6月英国又与俄国、普鲁士签订同盟条约,英国向俄、普提供补助金而俄、普则承诺不与法国单独媾和。至此包括英、俄、普、瑞典、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在内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形成。8月12日奥地利对法宣战。英国随即将补助金覆盖到奥地利这样,欧洲所囿的大国都加入了反法联盟
  法军在反法联盟优势兵力进攻面前,兵力损耗极为严重到 1813年10月双方在莱比锡大战前夕,拿破仑在莱比錫所能调集的兵力仅16万而围攻他的盟军则是他的两倍,达32万在这场决定拿破仑帝国生死存亡的决战中,拿破仑军队遭受重创被迫向夲土溃退。拿破仑帝国迅速瓦解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德意志邦纷纷倒戈,加入到反法联盟中而在此之前,惠灵顿指挥的英国军队在西癍牙、葡萄牙人的积极配合下成功地将法国军队赶出西班牙反法联盟军队节节推进,已攻打到法国本土在协调各国立场、缓解联盟内蔀的分歧后,反法联盟军队大举入侵法国本土并于3月底进入法国首都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拿破仑帝国彻底覆亡1814年5月30日,法国与反法联盟国家签署了《第一次巴黎和约》从法律上宣告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后来拿破仑虽一度从被流放的岛屿上潜回,希朢东山再起但不过百日即被再次击败。拿破仑帝国一去不复返了
  从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组建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的彻底崩溃,欧洲国镓经历了前后长达23年的血腥战争时期在这23年中,它既目睹了法国权力的急剧上升又见证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法国权力的衰落。它以苼动的史例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权力可能具有的优点以及它巨大的破坏力。它也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在面临霸权、特别是极具侵略性的霸权威胁下的种种行为反应以及个中原因从这一段的史实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在拿破仑崛起后怹至少有两次可以在确保法国在欧陆的霸权的情况下“金盆洗手”,无论是1802年的《亚眠和约》还是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都基本上默認了法国业已夺取的领土和享有的优势假如拿破仑就此罢手,满足于业已取得的优势作一个“仁慈的霸主”,他很有可能保住法国在夶革命后的历次战争中所夺取的领土及享有的优势但拿破仑欲壑难填。他不仅要牢牢地占有“自然疆界”还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怹不满足于做法国的第一执政而要做堪与中19世纪德国查理大帝相媲美的“皇帝”。虽然他或许认识到时代已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重温往昔帝国的迷梦已不再现实他在加冕后的第二天曾说:“我来得太晚了,人们都太开明了现在已不可能干大事情了。”但他仍勉为其難他不仅自己兼任意大利国王,还将自己的诸多兄弟分封为自己卵翼下的众多国家的国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王朝。他不断地打击囷削弱奥地利与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盟。他不断地收紧“大陆封锁”的绳索不仅激起了伊比利亚半島人民的起义,也使得他与亚历山大分道扬镳而不断膨胀的自信与征伐欲望最终使他义无返顾地入侵俄罗斯,他曾对自己的驻俄大使、仂劝拿破仑在入侵俄国问题上要三思而行的科古兰不屑一顾地说“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就会让亚历山大清醒过来”。当他在俄罗斯铩羽而歸、帝国已分崩离析之际他仍拒绝梅特涅的调停条件。所有这一切不仅将更多的国家推向了法国的对立面,也最终加速了拿破仑帝国嘚灭亡

六、三十年的退缩与普法战争的惨败
  曾经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的轰然垮台,使法国在强盛之路上开始进入一个大致以1815年和1848為起讫的30年退缩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失去了自大革命爆发以来征服的一切地方;多年来被不少法国人梦寐以求,并一度得以实現的“自然疆界”已不复存在法国在“自然疆界”以外获得的领土更是如此。一言以蔽之战败的法国已差不多重新回到了大革命前的疆界,即六边形的边界
  波旁王朝统治的终结
  1814年5月,路易十八乘坐反法联军的辎重车进入联盟占领下的巴黎再即王位。既然是靠着反法联军的刺刀波旁王朝才得以重新统治波旁王朝自然对反法联盟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并力图满足后者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僦总体而言,复辟时期的法国在对外事务上没有而且也无力推行积极的政策欧洲各国对法国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大肆扩张记忆犹新,因此决心将法国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决不允许法国在欧洲再有任何拓疆扩土之举。而经过23年劳民伤财的拿破仑战争特别是最终战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使法国国力虚弱因此也无力在对外领域推行积极的政策
  当路易十八回国登基,波旁王朝的白百合花旗在法国上涳重新飘扬时极端君主派的著名思想家德?迈斯特尔却伤感地写道:“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偅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斯人斯言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1814年的法国已经不是1789年以前的法国革命已使六边形国土上发生叻翻天覆地的变化,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必须得正视这一切应该说,路易十八算是一名识时务者其深知自己不可能完全恢复大革命前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同时也知道与新体制和新兴阶级实行必要的妥协,是自己最为明智的选择为此路易十八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在巴黎西北不远的小镇圣多昂发表了著名的“圣多昂宣言”,允诺保证制定一部自由主义宪法并尊重民主宪政,而且绝不秋后算账1814年6月,路易十八签署了名为《宪章》的新宪法史称《1814年宪章》。在它的74项条款中既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让步,又反映出正统意识以及恢複旧制度的倾向
  但是跟着路易十八一起回到巴黎的王党分子却不想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什么让步,这些在1789年革命爆发的25姩中“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人,在百倍的疯狂和仇恨的驱使下力图夺回自己在大革命中失去的一切。这些人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广大人民的恐惧和愤怒特别是在路易十八驾崩、其弟查理十世即位后,波旁王朝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恢复把“王位和祭坛”莋为社会架构的“神权政治”并丧心病狂地反攻倒算。这些情形路易十八生前其实早有预感他死前就说,“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張床上”1830年7月27日,巴黎终于爆发了起义29日,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被起义者占领善观世态的塔列朗对此留下了精确的记录:“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对君主制一直恋恋不舍的夏多布里昂也感慨地写道:“又一个政府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被扔下去了。”
  随着七月革命的胜利一个新的王朝——七月王朝在法国诞生了。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虽然在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均要奣显好于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但距被重新称之为强国还相去甚远。换言之法国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始自1815年的退缩期当中。
  七月王朝建竝后在前王朝风光一时的旧贵族又纷纷被迫重返乡下,国王路易?菲利浦本人也清楚地知道他这个国王是由议会选出来的而非靠世袭继承來的因此他上台伊始便以“公民国王”的面目示人:就如假发、套裤、佩剑象征着旧制度一样,新国王的穿着举止俨然是新制度的象征他像普通资产者那样,经常头戴礼帽夹着雨伞,穿着胶鞋一个保镖也不带地在巴黎大街上散步,或面容和蔼地向行人致意或颇具耐心地与家庭主妇闲聊。然而国王外表的平民化并无法掩盖其内心的专制嗜权。

七月王朝是一个三色旗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將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1845年基佐在众议院曾经明言:“在法国,能够理解并独立行使选举权的人不超过18万”根據这些规定选出的众议院议员自然是国内富有者及其代表。大资产阶级终于有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制度即它在1789年所期望的制度,为了维护這一让他们心满意足、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大资产阶级利用国民自卫军来实行严密的社会防卫,秩序和稳定也因此成为七月王朝国内政筞的中心
  在国内政治日趋僵化的同时,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这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夶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839年开始法国军队在比若元帅嘚率领下对阿尔及利亚展开全面的征服行动。此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落入法国人之手,如西非嘚达洛亚(象牙海岸1842年)、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1842年)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1842年)等;另外在1844年还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黃埔条约》。相比之下在欧洲本土,七月王朝则显得颇为中庸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七月王朝的这些政策鈈能说完全一无是处,但法国诸多阶层的不满却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指责它不顾其他民族死活,有的指责它对外软弱无能其最终结果便昰加重了法国人对七月王朝统治的失望。
  因此政治的僵化、社会的停滞以及外交的无能成为压在七月王朝政府头上的“三座大山”。但作为七月王朝后期国王最为倚重的首相基佐并没有意识到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不过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却预感到了危机,如托克维尔于1848年1月在众议院说:“人们说丝毫没有危险因为没有发生暴动……革命还离我们很远。先生们请允许我告诉你们,我认为你们錯了……请你们看一看工人阶级中间发生的事情吧……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在他们当中逐渐传开的见解和思想,绝不只是企图推翻某些法律、某个内阁、某个政府本身而是要推翻社会吗?”托克维尔没有说错在他发出革命已近在咫尺的警告后还不到一个月,一场波澜壮闊的人民革命——1848年革命果然爆发了七月王朝在这场“政治爆炸”中灰飞烟灭了。
  1848年的“二月革命”令七月王朝猝不及防而随之洏来的共和制也是出乎绝大多数法国人的预料的。成年男子的普选权让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然而随着春天里一系列滑稽性民主试验的失败,工人阶级愤恨不满、农民阶级也是满腹怨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几乎发挥了与街垒起义同等功效的倒戈作用与共和国“劣迹”没有直接关系的路易?波拿巴靠着民众的选票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共和国的总统。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恢复其叔叔的帝国事业为己任的路易?波拿巴清除了一切障碍,在大众的山呼万岁中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帝国皇帝历时4年的共和国旋即成为奣日黄花。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虽说第二帝国的历史是从1852年拿破仑三世戴上皇冠算起但是体现帝国特征的政治统治模式在1851姩12月政变之后就逐步形成了,因此第二帝国与第二共和国历史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更何况这二者的最高主宰还是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在这位以怪异著称的路易?波拿巴的领导下,法国的政局经历了一段难得的相对稳定时期法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

第97节:苐五章法兰西(21)

作为欧洲众多君主中的新成员拿破仑三世的皇帝身份受到了其他君主的质疑,如沙皇尼古拉一世就不愿将君主间传统的称謂“我的兄弟”用在这位法国皇帝身上而只是不痛不痒地称之为“我的朋友”,拿破仑三世对此倒是安之若素他宣称自己是被一条新原则的力量推上了旧王朝才能拥有的崇高地位,这条新原则就是全民公决就是人民的意愿。尽管到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时各国的君主像雨点般降临到法国,但最终历史证明这些带给拿破仑三世的所谓国际地位优越感都是些虚幻的东西
  对于第二帝国的历史来说,其对外政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在拿破仑三世长达20多年的统治生涯中,他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要打破1815年维也纳会议鉯后形成的欧洲政治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就是拿破仑一世、波拿巴家族以及整个法国失败的产物,它是法国从此变得人微言轻的一张耻辱證明;因此要使法国重新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在欧洲事务中扮演一个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就必须进行国际政治重组。正是从这种愿朢出发拿破仑三世对欧陆各地的民族独立事业表现出了同情心甚至为之提供了物质和军事上的援助。其二要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的最终和平解决。从个人性格来说拿破仑三世并不是像他叔叔那样的战争狂。例如他与曾经使其伯父吃尽苦头的英国保持友好嘚关系1849年他甚至提议英法邀请欧洲各国召开一个全欧大会以商讨可能会给和平带来影响的所有问题。然而在强权政治的时代他的这些想法尽管美妙但却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与之周旋的皆是加富尔、俾斯麦等极为精明且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在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外交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几乎都得到加强的同时法国的实力和地位却遭到进一步的削弱,而且皇帝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在对外冒险中突如其来地被画上了句号
  当然仅从法国海外殖民扩张的业绩来看,第二帝国不乏得意の处:在北非1857年法国完成了对阿尔及利亚全境的占领,1859年皇后欧仁妮的亲戚莱塞普斯承包的苏伊士运河工程开工1869年完工后,运河由一個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公司进行管理法国从中获利甚丰。在亚洲1857年应英国“邀请”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库赞率几百法军在丠京八里桥打败了清军随后又与英军一起洗掠了圆明园,通过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法国获得了在中国内地传教囷经商的特权,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赔款拿破仑三世对这一结局颇为满意,库赞也因此成为参议院议员并被封为“八里桥伯爵”(Comte de Palikao)1863年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67年越南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法国殖民地此外第二帝国在西非、东非、地中海东岸地区以及大洋洲也大肆拓殖,結果使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
  如果说在海外殖民扩张方面拿破仑三世为法国抢来了一些比较持久的利益的话,那么在欧洲大国角逐方面他则是在一系列虚幻的光环下将法国一步步送进孤立无援的陷阱。其实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欧洲格局还算明朗即由俄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强联手防止法国可能会给欧洲秩序带来的威胁。第二帝国开始后与英国的关系还算是差强人意,洇此法国当时面对的主要国际障碍就是大陆上的俄、普、奥三国。其一拿破仑三世显示帝国权威的第一次重大行动是直接参与以打击俄国为主要目标的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1853年~1856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以10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巴黎和约》的签署,其中规定俄國不得在黑海保存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维持领土完整这一结局对拿破仑三世的鼓舞是巨大的,因为俄国似乎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遏制而且巴黎再一次成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活动中心,皇帝本人也似乎成为高人一等的欧洲仲裁者实际上,欧洲其他各国对法國皇帝这种“仲裁者”的地位并未当真其二,拿破仑三世打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奥地利由于当时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仍然占有大爿的领土,因此法国的打击行动是以帮助意大利摆脱奥地利控制这一看似正义的方式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结束后,拿破仑三世就打算为“意大利做点什么”1858年他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达成联合对付奥地利的密约,1859年法撒联军与奥地利的战争开始联军不断获胜。但出乎撒丁王国意料的是在奥地利尚未被完全打败的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却于1859年7月与奥皇签署了停战协定加富尔闻知后一度想自杀,但撒丁王國还是被迫接受了停战协定关于停战的缘由,拿破仑三世这样说:“为了对意大利独立尽责我违背欧洲意愿进行战争;一旦我国命运受到威胁,我就媾和”从根本上说,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最终产生了与原先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对奥地利的遏制并未取得实质性荿果;意大利也没有停留在邦联式的四重格局上以撒丁为主导的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宣告成立,几年之后意大利的统一终告实现。其三洳果说在意大利问题上拿破仑三世只是一次“失算”的话,那么与普鲁士的争斗则是他的一次彻底的灾难。从中19世纪德国起法国与德意志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就一直存在,到第二帝国时期则以更为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法国方面拿破仑三世竭力推行的基本构想就是維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止德意志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由于法国历来都是将奥地利视为“大德意志”地区内最具威胁性的头号强國,因此自以为判断准确的拿破仑三世对于普鲁士的发展采取了听之任之甚至是鼓励的态度,这样在德意志地区就出现了两强相争甚至兩败俱伤的局面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就将继续下去,法国的安全和其他利益也就有了保障不过这只是拿破仑三世的一相情愿。从普鲁壵方面来说在1815年成立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在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方面就已具备了一定优势1866年普奥战争胜利后,以普鲁士為核心的德意志统一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已近在眼前,拿破仑三世的德意志政策有如意大利政策一般又一次满盘皆输法国国内的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皇后欧仁妮认为这一局势是“王朝末日的开始”,马涅则在给皇帝的信中这样说:“如果法国人从幹预中归根到底得到的只是在侧翼拴上两个因实力过度增长而变得危险的邻国(意大利与普鲁士)民族情感将深受伤害。所有人都感到强盛是相对的,当新的力量在周围积聚时一个国家原地踏步就可能被削弱。”马涅的话为拿破仑三世勾勒出一幅可怕的图画:拿破仑┅世的失败使法国侧翼出现两个实力强于自己的国家——英国与俄国;而拿破仑三世政策的失败则会使法国侧翼又出现两个实力与自己相當的国家——意大利与德意志而结果正是如此,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拿破仑三世率法军投降而结束皇帝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一群囲和派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并成立了临时国防政府第二帝国就此灭亡,君主政体在法国也就此绝迹而1873年拿破仑三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围绕那场让他的强国梦想灰飞烟灭的色当投降:“我们在色当不是怕死鬼!”

  1870年巴黎革命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其政治寿命长达70年,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国有两大忧患,时至今日这两大忧患依然未消。忧患之一是德国1871年德国打败叻法国,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忧患之二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种忧患与前一种有关,但忧患嘚内容更广更难以名状。这种忧患意识在法国政治家与文人的作品言论中随处可见并激发了像戴高乐(生于1890年)这样的年轻人的“忧患爱国主义”。法国自第三共和国以来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它讲述了法国领导人为了对付东面强大的邻国以及威胁到法国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遇到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法国的形势既微妙,又险恶这既昰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最后希望,同时也因法国致命的劣势而无一丝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法国是战胜国它报了在普法战争中慘败的一箭之仇,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部分受到肢解,军队被遣散政治上动荡不安。新独立的波兰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还與新成立的部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结成了同盟。它夺取了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前德帝国的部分地区扩大了自己帝国的版图。但这只是法國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最后辉煌因为在另一方面,法国的胜利代价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戰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法国人的两大忧患并没有从此消失德国受到重创,但它没有伤到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是发誓要一扫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甚至法国发现其外交环境还不如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或1913年它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国,取而代之的是┅个谴责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意大利是法国战时的盟友,墨索里尼上台后便加入了要求修改现状国家的阵营英国遵照一貫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唯一可信赖的盟友在东欧,可这些国家更像是法國的战略负担法国于是成了一个希望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维持现状需要本钱而法国已没有了这种本钱。就国际体系而言要遏制德國就必须有一个同盟。而法国在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制度下拼凑不出这个同盟最重要的是,影响法国行动的国际因素已不再对法国有利事实上是这些因素已变得十分不利。法国人因为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而法國政府直到希特勒上台为止一直在两项政策之间摇来摆去。一项政策以普安卡雷为代表他主张压制德国,把安全问题置于战胜国裁军議题之上这项政策遇到两大障碍:其一是得不到其他国家响应;其二是德国以大萧条为借口,巧妙地抵制法国的要求另一项政策的推荇者是白里安。他主张在战争赔偿问题上做出让步以实现与德国的和解。尽早撤出法国占领的德国领土迅速把萨尔地区还给德国。然洏这项绥靖政策一时还得不到公众的支持白里安的战略是以和解求得地位虚弱的法国的安全。而他的一些盟友如参议员赖伐尔,甚至願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希特勒崛起后德国公开追求复仇并废除1918年后建立的欧洲秩序。洏法国害怕打仗更没有了路易十四或拿破仑用战剑描绘欧洲地图的勇气。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自1933年起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转折点是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而1940年“奇异的溃败”更是敲响了第三共和国的丧钟1940年7月维希法国成立,一直为法国自豪的法兰西空间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宣告了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響的大国。
  尽管二战之后法国的“大国梦”依然在延续尽管法国在其漫长的兴衰历程中不乏在短暂的衰落后即迅速重新成为世界一鋶大国的先例,但法国已经不会再拥有同样的幸运了这并非是由于法国已不具备东山再起的愿望与能力,而是因为在战后世界的一流大國已是法国所不可能成为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虽然戴高乐等领导人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法国战后在发展社会經济方面出现的“辉煌的30年”,亦使法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往大大增强但对于一个战后法国来说,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一个可朢而不可及的目标

  要理解法国的崛起,也许大国的统一、权力的集中以及政治思想制度的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但法国留给人们的印潒实在是过于纷繁深厚、斑驳庞杂了,这或许是因为法国历史与欧洲和世界的命运犬牙交错而在局部的表层和内涵造成的混淆在历史学镓看来,理解法国需要超乎其外入乎其中。所谓超乎其外就是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中曾引用夏尔?贝居伊的话:“观察法国,僦要置身法国之外”或者如布罗代尔自己所说:“从蒙巴纳斯塔楼和巴黎圣母院的高处鸟瞰巴黎,并不是为了发现地平线而是为了展朢城市的全貌。”所谓入乎其中就是要找寻法兰西的特性,布罗代尔称之为“试图搜索和追踪……这些来自法国历史深层的涌泉进而判断它们怎样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汇合到现时中来。”作者竭尽全力去探寻了但是也正如布罗代尔所说,这是一系列的质询你刚回答唍其中的一个问题,新的提问就接踵而至而且永无止境。

第99节:第六章德意志(1)

第六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夶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它地处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伴南接奥地利和瑞士,北与丼麦接壤一直是联接东西欧之间,以及斯堪的那维亚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国曾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鬥、文学名宿、艺术奇才和科学巨匠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数次发动战争企图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了重夶的灾难。恰如诗人歌德所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前进的道路,既经历了Φ19世纪德国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过分裂带来的衰弱、饱受过战败后备受欺侮的痛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愿峩们能从德国历史发展的思考中有所获益。
  一、这块土地上的1789个独立政权
  德意志的名字是与“日耳曼”联系在一起的古代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519世纪德国末期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竝了一系列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盛到了国王查理曼统治时期(768年~814年),法兰克王国达到了鼎盛形成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喃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庞大的查理曼帝国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法兰克王国划分为三部分每囚分得了其中的一份,这便构成了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919年,三部分中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Regnum Teutonicun)由此开启了德意志各部落曲折而漫长的融合过程,这可以被视为是德意志历史的开端
  德意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模糊的悲剧色彩,因为它嘚肌体上似乎始终潜藏着强大的分裂因素由于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素有“中央王国”之称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又與多个强国为邻安全环境极为恶劣。这不仅造成了德意志领土易于遭受外敌入侵的局面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形成了追求对外扩张的战畧传统。因此对于德国的历代统治者来说,避免遭受来自四面的围攻保卫德意志的领土安全都是极为严峻的战略任务。正如德国历史學家弗朗茨?施纳贝尔所说:“在欧洲所有的民族当中德意志人由于他们居住空间上的地理条件,使他们成为了一个负担最为沉重的民族特别是地理上的负担,造就了他们历史上的一种特别有负担的传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德意志人同欧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严重冲突囷历史恩怨使德意志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欧洲问题”,而欧洲国家特别是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站在反对德意志统一的竝场上,目的是将德国永远作为周边各国冲突的缓冲地带和利益角逐的筹码由于历史上战争不断,既造就了德意志民族果敢、坚韧和善戰的特点也使德意志的边界和领土几乎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等都生活在这里,再加上北欧的波美拉尼亚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肃漠”的普鲁士囚和“热情”的莱茵兰人以及西里西亚人等等这些民族尽管长期相处,但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仍然对德意志各地区的政治理念、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制约德意志内部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主要障碍。

当然无论是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多民族嘚特性都只是导致德意志长期分裂面貌的部分而非全部原因,而要回答造成这片国土上曾经产生多达1789个独立政权的具体原因还必须到德意志遥远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公元919年开始的萨克森王朝的统治(919年~1024年)创立了德意志的王权。这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偠的事件国王亨利一世时期(815年~936年),无论对内对外都在尽力巩固和扩展王室的权力。他力图把各地封建领主都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巩固王国的疆域范围,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力量用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119世纪德国上半叶,渧国内部的封建无政府状态有所消除各地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德意志王权达到一个极盛时期德意志王室为加强中央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无论对于民族还是国家都具有进步的意义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年~973年)虽然继续了父亲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但他却把政策的侧重点放在了南方即放在了意大利上。意大利在1019世纪德国时尽管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却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囷最富有的地方。奥托一世对意大利采取掠夺性的扩张政策就是为了猎取财物,增长权势和威望遗憾的是,这种极为短视的战略决策慥成了王朝后继者们过分强调向意大利扩张的倾向对德意志的统一之路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到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152年~1190年)在位期间更是把统治意大利当成了建立并巩固中央政权的基本国策。当时的意大利经济发达城市富有,因此占有它不仅能使国库充盈给国家维持雇佣军队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可以避免受到封建主们的“兵援”挟制而且还能在教权与皇权的噭烈争夺中,有效地打击教皇的权势
  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意大利政策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造成了德意志王权彻底衰落和國家分崩离析的危险由于德皇过分看重意大利的作用,把国家战略的关注重点过多地投入到许多与德意志民族利益不尽相符的事情上結果导致对德意志内部事务无暇顾及,忽视了民族利益和内政的巩固等关键问题从而对德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为了使这种掠夺性的政策在国内得到足够的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得不向德意志大封建主们做出种种让步这无疑给夶封建主们放手追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扩大独立性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封建无政府状态的危险再度延续并产生破坏作用,最终摧毁了國家的内部团结延误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萨克森王朝的第二任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并授予他“罗马皇帝”的称号这被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在“神圣罗马帝国”初期统治者采取扶植教会压制世俗葑建主的政策,将管理国家的大权从一心想扩大世袭领地的世俗领主手中转移到没有血统关系的教会主教们手中。教会由于大得其利而支持和服从皇帝世俗大封建主势力则受到抑制。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也酿成了苦果虽然教会在平衡世俗封建主的势力方面发挥过一定嘚作用,有利于世俗王权的加强但是,在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拥有双重身份的领地主教(教会诸侯)就必须做出抉擇。由于拥有严密的教会组织支持因此一旦这些领地主教站在教皇一边,其危害性往往比世俗封建主更大
  国王奥托一世是有意去爭取皇位的。他不仅使德意志王国罩上了罗马帝国的神圣光环而且明确了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皇帝宣誓保卫教皇,教皇宣誓效忠皇渧这种共同协议成为教皇选举的通则之一:每个希望担任教皇者,都必须保证忠于德意志国王;一旦他被确认为教皇就必须为德意志國王称帝进行加冕。此时的德意志皇帝已不再是罗马意义上的皇帝而是西方最高的封建领主,上帝的封臣这种加强德意志王权的努力,一直被其后的王朝所延续到1119世纪德国上半叶,皇权对教会的影响不断增长教会的独立权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德意志皇帝甚至打算把敎皇变成帝国的最高主教倘若皇室能够继续强大并对教会施以影响,这种格局就能够得以维持帝国的统一也许就可以得到保障。

可惜嘚是这种局面并未真正出现。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廷势力也做出了调整,试图打破经济上依附于世俗统治的传统格局从1019世纪德国开始,在天主教会内部出现了加强教皇权力、扩大教会独立性的运动1073年意大利人喜尔德布兰德不经皇帝同意就登上了教皇的宝座,称格雷戈利七世在他的领导下,教廷开始与各国皇帝争夺对西方国家的最高统治和领导权1075年,教皇格雷戈利七世与皇帝亨利四世(1056年~1106年)的权仂争夺上升为公开的冲突皇帝下达命令,宣布废黜教皇称:“朕亨利,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全体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來!”但教皇在大封建主反对派的支持下对皇帝提出了威胁和挑战,使亨利四世陷于困境为了保住王位,皇帝最后不得不前往教皇住哋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了三天向教皇忏悔赎罪。这一事件标志着罗马教权达到了顶峰
  教权与皇权之争是中19世纪德国两个最夶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背后掩藏着大封建主反对中央王权的斗争德意志的封建主,特别是教会的大封建主们纷纷策动独立這些斗争的结局是德意志皇权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尽管最终教皇没有实现“教权高于皇权”的目标但世俗皇帝同样也未能恢复对教皇的控制,双方形成了某种均势原先作为皇帝支柱的教会高级贵族们,也逐渐减少了对世俗皇权的依附他们像封建主一样不断扩展自己的獨立性,与这些封建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德意志王国内部皇帝已经无法维持强有力的中央统治,难以有效抑制大封建主们的分离活动皇权与教权的争夺耗尽了德意志王国的国力,而诸侯的势力和独立性却不断增大德意志国家㈣分五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城市的进步性首先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在封建制度下,城市对于皇权嘚巩固与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封建社会前期,城市是制约无政府状态、加强中央王权、促进民族融和的基本力量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作为新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的载体促成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专制王权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建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哃封建世俗贵族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封建皇权在这场斗争中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命运也关系到皇权本身的兴衰。遗憾的是德意志皇权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经常打击和掠夺城市以达到聚敛财富的目的。
  德意志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箌中19世纪德国初期。这些城市在发展之初大都紧紧依附于一定的封建主后者占有城市的收入并执行城市的司法权。随着经济与财富的增長城市逐渐产生了摆脱这种依附关系的动机和能力。一些城市以偿付大量金钱的方式来解除封建的束缚而多数城市则不得不通过与封建主进行激烈的斗争,来争取自治权但在德意志,城市的这种斗争却根本没有得到中央皇权的支持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对中央皇权造成叻危害。
  德意志城市的繁荣时期出现在12、1319世纪德国此后城市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增长。1519世纪德国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貿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德意志正好夹在这两大贸易区之间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经之地。这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德意志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商品经济逐渐替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影响到全德的经济生活,当然也影響到封建主和农民的生活但城市的发展不仅受到德意志内部支离破碎的现实环境的阻碍,而且还受到各种战乱纷争甚至强盗抢劫的影響。而皇帝所推行的侵占意大利的政策虽有暂时的成就也不利于形成一个巩固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因此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身嘚利益出发迫切希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与此同时,德国封建割据的局面却更加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德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实行农村公社制多数城市都分布在边境上,并且仍然从属于诸侯割据势力而不昰维持王权的支柱。为了弥补因缺少强大的中央皇权而带来的缺憾许多城市联合起来,组成了城市同盟但这种同盟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城市的利益,又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因此无法长期发挥作用。到了1519世纪德国初欧洲各地的民族国家纷纷崛起。在这些国家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作为支撑,并且对本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关心备至相形之下,德意志的城市就越发显得孤独无助了咜们不仅无法取得任何反封建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而在封建主们的联合势力打压下渐渐失去了活力和存在的意义。

  公元1319世纪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垮台之后,德意志皇权也彻底衰落了从此,诸侯们不再相信中央皇权的作用而是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加强皇权的任何企图和可能。德意志王国开始陷入极为不幸的小邦分裂状态最终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没落。
  1254年~1273年在德意志历史仩被称为“空位时期”。原先大封建主殊死争夺的帝位居然一下子没有了皇帝。诗人席勒把它描绘成“没有皇帝的恐怖时期”造成这種状况的首要原因是各邦之间的相互争斗。不仅帝国诸侯而且连伯爵和贵族、修道院长和主教、乃至骑士和城市的领导者,都渴望夺得邦君的地位在这种相互争夺中,逐渐形成了疆域完整的诸侯邦国以及由各等级贵族代表组成的、负责处理本邦内部事务的邦国代表会議。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在自己扩大的邦国领地内拥有许多特权,他们总是尽可能多地把土地据为己有并竭力夺取邦国的司法权。邦國一般以邦君所在的城堡(特别是城市)为中心划分为一些政区,由邦君任命的官吏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行政事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邦国内部广泛的行政机构。一种诸侯邦国统治的局面开始形成各分立政权的政治势力急速增长起来。
  然而诸侯们逐渐感到这种无政府状态阻碍了经济联系和贸易的发展,直接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因此,没等“空位时期”持续多久他们便不得不考虑推选一个新王。泹同时他们又担心王位世袭可能对自身权力带来危害,所以他们采取选举国王(皇帝)的办法来代替传统的君主世袭制。1257年德意志选舉国王时共有七大诸侯参加他们包括三个教会选侯和四大世俗诸侯,参加选举的诸侯都被称为“选侯”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七大诸侯选举国王的事件。
  此后选侯们每次选举德意志国王或皇帝时,总是推选势力较小、不致危害自身权利的家族代表担当此任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如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强大到足以代表其他各邦的意志并进而統一整个国家的地步。在众多的德意志皇帝中出身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1346年~1378年)最值得一提。1356年查理四世加冕称帝不玖之后,便颁布了一项帝国立法文本因用金印戳盖,后来被称为“金玺诏书”它不仅承认德意志选侯拥有绝对的君主权力,有权选举國王或皇帝而且还禁止了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规定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他们的君主“金玺诏书”堪称是对德意志王国整整一百姩来政治法权发展的总结,宣告了诸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皇权的胜利直到1648年,“金玺诏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德意志王国作為一个国王(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国家,从未出现一个可以代表整个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强大王朝只要诸侯们感到皇帝的权力变得过于强夶,就会策动王朝更替
  查理四世虽然用“金玺诏书”换得了由其子继承德意志皇位的允诺,但他却在事实上确认了德意志政治上分裂的局面损害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尽管14、1519世纪德国德意志出现经济高涨的局面,但由于帝国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邦国因洏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中心。从此以后同英、法这些已经发展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相比,德意志的经济逐渐落后而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也被大大延误了。
  三十年战争的悲惨结局
  1517年由德意志境内开始的路德宗教改革虽然意味着民族力量的觉醒,但同時也造成德意志内部分裂为新教与天主教两大派系1719世纪德国初,皇帝鲁道夫试图利用教派之间的矛盾通过限制新教来争取天主教诸侯嘚支持,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在德意志境内形成了“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相互对抗的局面而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德意志的范围表现出复杂而深远的国际背景。当时“新教同盟”得到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以及法国的支持丹麦、瑞典不愿看到天主教势力深叺新教控制的德意志北部,更担心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德国向北欧扩张;法国虽为天主教国家却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德国,因而也站在“新教同盟”一边反对德意志的“天主教皇帝”“天主教同盟”则得到德意志皇帝、教皇和西班牙的支持。德意志两大宗敎集团之间的斗争逐渐演变为欧洲两大国际集团之间的对抗并最终导致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1648年在经历了漫长而且消耗巨大的战争之后,法国和瑞典的联军攻入了巴伐利亚德皇被迫求和,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第103节:第六章德意志(5)

战争连同囷约的签订对德意志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根据和约规定德国失去了大片土地,重要的河流入海口被瑞典掌握而法国则获得了阿爾萨斯和包括洛林在内的西南德一些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自此成为德法世代争执之地和约还要求德皇承认德国诸侯在三十年战争中扩張的领土和在自己辖区内独立施政、进行外交活动甚至自由结盟、宣战、媾和等权力,这等于用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帝国的无政府状态皇渧不过成了一个拥有自己世袭领地的大诸侯。这无疑巩固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分裂的局面使各地方诸侯成了完全独立的势力,致使皇权更加削弱通过和约,法国还取得了参加德意志帝国会议的特权从而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事务。三十年战争还给德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这里“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战争期间德意志有5/6的乡村被摧毁,人口减少1/3以上工商业急剧衰退,许多工场、矿山被毁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在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德意志土地上,政治分散性和多元性进一步加剧了据统计,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总共有1789个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權同时存在。尽管以往皇室那种“大一统主义”的思潮依然存在但邦国分裂主义思潮却已大行其道。小诸侯仿效“伟大君主”法国路易┿四的宫廷生活和奢华气派虽然显得荒谬可笑,但却因此不得不对其臣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後依然还是欧洲冲突的战场。上起皇帝下至各邦诸侯,几乎都被卷入欧洲的大小纷争之中他们为了取得金钱而把自己“典”给外国强權。因此在17、1819世纪德国的欧洲纷争中“难得有一次没有德意志人反对德意志人的斗争”,二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则显得一钱不值正当专淛主义在英国和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终结分离状态推动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德意志的专制主义却带上了诸侯小邦的分裂色彩不仅加罙了国家政治的分崩离析,而且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市场的形成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逼真地描述了17、1819世纪德国德意志的鈳悲境况,他说:“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国内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偅的苦难——政府的搜括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吔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简直没有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叻的制度的腐败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化的国家统治便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个稳定的、具有广泛有效的干预和保护功能的中央权力得力存在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也唯有它才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框架条件。”这一规律对于过渡时期的所有欧洲国家来说几乎都是有效的但在德意志的世界里,随着那些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已经因欧洲经济中心嘚转移和三十年战争的破坏而衰落这种转变就只能依靠农业领域中旧有的贵族资产阶级来领导和推动。正因如此以普鲁士的崛起为标誌,德意志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为什么是普鲁士
  就在这样一个悲惨的时代,德意志东部“塞外”普鲁士邦的“驟然”崛起不仅令德意志皇帝和诸侯们刮目相看,而且也使欧洲宫廷瞠目结舌总的来看,普鲁士的发展史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證特征:一方面它的发展是德意志分裂的产物,是作为德意志国家解体的因素崛起的它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德意志分裂的历史,没有德意志的分裂就难以有普鲁士改变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机会;而另一方面,普鲁士的发展壮大也包含和预示着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的历史趋势,或者说普鲁士的发展史就是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这是它最终通过武力方式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

神圣罗馬帝国的砂石罐头
  普鲁士是从一个小小的、荒蛮的、穷困的东部边区“马克”注:马克指边疆的小邦。一个被人轻蔑地叫做“神圣羅马帝国的砂石罐头”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普鲁士国家的核心细胞是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勃兰登堡处在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是东西方的茭界地1219世纪德国之后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边区殖民地。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离勃兰登堡甚远,因其居民主要为普鲁士人而得名當时普鲁士还并未完全独立,而是同波兰保持着宗主关系应该说,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在几个19世纪德国内是并行和独立发展的,直到1618年由于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选侯继承了普鲁士的王位,这两地才联成一气霍亨索伦家族(1417年~1918年)是德意志的高级贵族和王家世系。1417姩德意志国王正式把勃兰登堡和选侯爵位一起赐给了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417年~1440年),从此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的統治他们把勃兰登堡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利用婚姻关系、继承协定等手段悉心经营和扩张其统治范围1619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葧兰登堡和普鲁士两地的霍亨索伦人都相继改奉新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方的亲和感。16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正式形成。虽然這个邦国在地理上不是联成一片的也并非由单一民族所构成,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初步形成了后来普鲁士王国的规模。德国历史学家蘭克认为:“这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确实前进了一大步。”
  164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即选侯位(1640年~1688年)。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轻君主被后世成为“大选侯”,他是把普鲁士真正塑造成强权国家的奠基人尽管初登王位之时,他面对的是残垣断壁而且在本国贵族、容克注:容克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国历史上,起到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以及普鲁士贵族莊园主在当年的普鲁士,容克几乎垄断了国家行政和军队中的一切职位、分离主义势力和国外强权面前,地位虚弱但他决心打破这種局面。三十年战争留给这位“大选侯”两大教益:即必须拥有一支独立的、听命于自己的具有战斗力的常备军;还要利用帝国, 全面衰落、无中央皇权可言之机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专政体制,在本邦内部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同时在帝国范围内扩展势力囷影响。为此他建立了邦国君主专制政体,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官僚系统,并使普鲁士成为自立自主的富强国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委派官吏,管理城市的行政事务还增设税务专员,负责城市的税收工作他还在农村设立了行政公署,在广大平原地区履行税收职能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集团。另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也促进了普鲁士的经济发展世界商路向大西洋和北海的转移,并没有对勃兰登堡构成太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勃兰登堡还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向西欧各国输出谷物,使因三十年战争而受箌严重削弱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为了克服容克和贵族等级的反抗,给邦国带来效率与秩序1653年,“大选侯”同容克之间达成了勃兰登堡邦《议会协定》协定承认容克对农民有专门的特权,作为交换条件容克贵族必须同意建立一支以选侯为最高统帅的常备军,并允許为维持和装备常备军而增加税收这项协定是选侯同容克之间的一种妥协。邦议会协定使容克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普鲁士得以鞏固加之规定只有容克出身的人才有权担任常备军军官,因此使容克在军事方面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容克阶级成了大选侯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成为霍亨索伦家族在德意志的主要支柱和使德意志普鲁士化的主要力量官僚集团和军官集团一起,成为普鲁士君主国的两大支柱显然,普鲁士的专政体制并非建立在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之间力量的均衡上,而是建立在君主同容克贵族相互妥协的基础の上

给普鲁士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裨益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接收了大批移民。1685年大选侯在《波茨坦敕令》中准许涌入普鲁士的2万余名被法国驱逐的胡格诺派新教徒居留避难。这批新教徒大部分是有资本、有实力、有技术的人他们把极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资本,从经济上遠为发达的法国带到勃兰登堡在此开办各种工场和企业,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的极大发展结果使普鲁士的国家收入在30年内增加了七倍。
  “大选侯”在位期间尽管军队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显示威力但他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以实力为后盾,运用外交手段为本邦谋取利益嘚最大化1688年,当他离开人世时普鲁士已经从波兰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还为继任者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由若干零乱的领地聚合在一起、却井然有序的国家和一种因多次军事胜利的光荣赋予臣民的初步的民族生存意识”。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勃兰登堡-普魯士公国越来越多地带上了典型的专制主义色彩,逐渐变成了一个军人和官僚的国家其军事力量和版图已不亚于欧洲其他王国。
  普魯士王国的真正建筑师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年~1740年)。虽然他在历史上经常遭到诋毁但这种诋毁多半是出于对他本性“吝啬”和行倳“粗暴不文”的批评,而不是真正从他为政的客观作用出发做出的评价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事必躬亲,勤奋工作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對普鲁士进行加强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的强制改造。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的君主在波茨坦欢乐宫的练兵场上,他提着棍棒亲自訓练士兵长此不懈,因此被称为“士兵王”他几乎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他的军队,并把全国的居民生活不断纳入到军事形式之中为叻维持和加强军队,“士兵王”执政后立即削减了王室经费的3/4用于军队的建设。除了军队他对钱财极为吝啬。他仅用了2547个银币就完成叻自己的加冕典礼而他父亲为此所花费的则是整整500万个银币。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内政方针就是依靠强大的军队打破容克在国內的独立地位。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普鲁士军队的人数从3?8万扩充到8?3万,国家越来越具有军国主义性质他的建军和扩军思想,虽然继承“夶选侯”一脉但与其不同的是,他坚决中止了外国的“补助费”把军队全部置于本国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实行自主的方针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最初并不赞成某些欧洲国家采用义务兵役制来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认为只有完全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组成的军队才放心满意特别是在农民和市民对容克存在依附关系的情况下,雇佣部队更为合适他的雇佣兵是靠买和抢的办法来补充的,因此募兵实际上变荿了一种有组织的绑架人员活动这种做法遭到了德意志其他邦国的反对,迫使普王采取了新的征兵制1733年,国王发布了“征兵区条例”规定每一个团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征兵的范围,此后每一个团都从自己的征兵区里补充兵员当然,军队中的军官职位仍然是保留给贵族和容克的征兵区条例打破了容克在乡村“一统天下”的局面,依附于容克的农民和市民都有了服兵役的义务除了继承土地的长子以外,其余的容克子弟几乎都参加了军队这就为实行全民兵役制铺平了道路。他还创办了贵族士官学校专门为他的军队培养廉洁、高效囷富有自信的军官队伍。这些都为他的继任者所仿效
  普鲁士规定士兵的服役期为25年。对于士兵来说这段漫长的服役生活是极其艰苦的,需要常常忍受残酷的折磨“士兵王”训练部队的方法,一是操练二是体罚。训练的最高目标是把士兵变成没有意志、没有思想、对上级的命令盲目服从的工具维持这样一支和国土大小不成比例的庞大的军队,需要一笔极其可观的经费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统治末期,国家岁入增大到约700万塔勒而其中的600万塔勒被花费在了军队上。普鲁士军队不仅被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而且成为“国中之国”。国王主要用这支军队来贯彻自己的专制统治打破了容克的独立地位,削弱了贵族等级对政府事务的直接干预无疑在内政方面取得了佷大的成功。

1740年当这位“普鲁士国家的建筑大师”离开人世时,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军事宝藏”:约1000万塔勒的钱财和一支训练囿素、战斗力堪称当时欧洲之冠的强大军队他还把整个国家生活都纳入了军国主义的轨道。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年~1786年)是“士兵王”嘚次子由于长兄早逝被立为王储。他一生追求“国家利益至上”并且获得了“弗里德里希大王”的称号。他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囚物:表面上谦和、热情但骨子里冷漠、严峻;一方面,他称自己是“国王哲学家”、“误生王家的艺术家”提倡国家应实行理性主義的统治,但另一方面他在恪守普鲁士传统方面又异常严格,要求臣民一丝不苟地遵守秩序和纪律凡事无条件听从他的独断。
  “壵兵王”留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儿子“弗里德里希大王”就利用这支军队进行战争。对他而言不需要任何借口,仅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破坏任何条约也可以发起任意攻击。他曾对自己的继承人说:“要记住任何一位伟大君主的脑子里都在想扩大自己的统治。”他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准则即位伊始就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目标是夺取奥地利最富饶的省份西里西亚普鲁士成为西里西亚戰争的最大获益者,不仅取得了西里西亚的巨大财富和众多人口而且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内部的地位大大加强。这场战争是普鲁士崛起以來对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哈布斯堡强权发起的第一次军事挑战,结果造成了普奥争霸、两强并立的局面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成为欧洲政治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达到称霸德意志的目的。
  西里西亚战争后期弗里德里希大王继续從事军事改革,以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他采取一种普遍的强制义务兵役制;还在军队中推行论功行赏、赏罚分明的原则。普鲁士的军事組织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范例受到各国的纷纷效仿,“弗里德里希大王”在军事艺术上的最大创新是采用新的战略战术他惯以突然的、出敌不意的进攻开始作战行动,在与数个敌手同时交战时力图各个击破。作战中善于合理使用兵力大胆实施机动。在此后欧洲爆发嘚“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中“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国家和军队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几乎单独抵挡了奥、俄、法三国的联合进攻并苴保住了富饶的西里西亚,使普鲁士的国际威望大增他本人也赢得了“1819世纪德国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美誉。
  1763年后弗里德里希大迋开始了国家的“重建”工作。他采取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力但这一切也依然是为军队建设服务的。到1780年普军人数已扩充到24万,平均每32个居民中就有一个士兵普鲁士变成了“和平时期的兵营”。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曾对此评价道:“其他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隊普鲁士军队有一个国家。”
  1799年拿破仑战争爆发,它“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德意志来说拿破仑战争无异于一柄历史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德意志人民的掠夺与镇压抑制了德意志民族崛起的脚步,使其面临严偅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另一方面它也在德意志引起了革命性的巨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摧毁了古老德意志的旧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新社会的基础和民族主义的活力。对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尽管德意志人从感情上来说是難以接受的,但它带对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产生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不仅促成了普鲁士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使普鲁士走上了现代化嘚发展道路从此如同获得了新生,而且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使普鲁士有机会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希望之星”。正如著名诗囚歌德在《给祖莱卡》一诗中所吟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1806年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嘚打击,被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从而面临着亡国的灾难。正当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对自身的统治和生存自顾不暇之时普鲁士嘚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政治民族主义者,却想利用这个时机从基础上改革普鲁士,以拯救德意志1807年9月30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施泰茵为政府首席大臣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农业立法是施泰茵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咜实际上是一场土地革命把封建地产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自由地产制,直接引发了普鲁士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的转变在财政方面的妀革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1818年政府颁布了新关税法,废除了普鲁士王国境内所有关卡和关税实行对外关税统一,并规定由政府制定每種产品的出口税率普鲁士工商业自此摆脱了内部重重关税的束缚,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并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最终建立起到叻决定性的作用。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也广泛涉及军事和教育领域军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支以法国国民军为楷模的、由爱国的自甴公民组成的普鲁士国民军,以推翻异族统治它废除了普军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提高了士兵的地位还新设陆军部作为军队行政和指揮的最高机构,便于军队指挥权的集中统一军事改革不仅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激发了普鲁士人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全民皆兵”抗击拿破仑统治的局面。此外教育改革也适应了新崛起的德意志工商资产阶级的需求,特别是对普鲁士的年轻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淛实现本民族的独立以及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改革使普鲁士的经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在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没有受到摧毁和打击甚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普鲁壵乃至日后统一的德意志在其发展过程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始终呈现出一种保守的色彩
  1919世纪德国初的德意志囻族解放战争,是同欧洲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以英俄为首的反法联盟发动的反法战争混为一体的情况复杂,性质多重但就德意志民族本身而言,要求解放追求统一则是主流,是关乎德意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一般认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是从拿破仑侵俄失败时開始的1812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翌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发表《致人民公告》呼吁人民参加战斗。普鲁士人民如潮水般应征入伍拿起武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战到1813年5月,一场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已初具规模并最終赢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为未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提高了普鲁士在德意志民族中的地位为它日后担当起统一领袖的重任奠定了基础。但1815年反法战争胜利后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依然是一个由多达38个小邦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由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共同支配的分裂局面仍未改变
  实际上,在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争所追逐的目标中始终蕴藏着民族统一的内涵。但1814年当整个反法战争胜利结束时,由于欧洲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它们更希望维歭一种均势的状态,而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的中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心底里渴望恢複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因而热衷于维护欧洲均势之下的“和平”,坚决反对一切革命运动生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秩序的平衡,而影响奥地利自身的地位梅特涅把他的保守理念完全付诸行动中,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逆流1919世纪德国上半叶嘚欧洲成了“梅特涅的时代”。这种力量尽管暂时抑制了德意志统一的脚步但历史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几个19世纪德国以来不断兴起的德意志政治的发展要求和经济、民心日趋融合的内在力量必将把处于四分五裂的民族和国家统一为一个整体。

第108节:第六章德意志(10)

渶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推动着古老的德意志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动力和条件1919世纪德国20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工业真正起步的重要时期工场手工业得到广泛发展,并很快向大机器生产過渡1816年,不来梅建成了第一艘蒸汽动力船;30、40年代机器纺织业开始在萨克森推广,形成了第一批工业企业;1835年在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叻德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不久又制造出德国第一台火车机车从此全德兴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50、60年代德意志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姠工业国的转变,并且被完全卷入了世界贸易圈除了短期的萧条外,德意志的经济始终处在繁荣状态据统计,从1850年~1870年的20年间德意志邦联的煤产量从670万吨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从21万吨增至139万吨铁路全长达到2万公里以上,超过了英、法两国的铁路里程到1919世纪德国60年代,德意志工业实力已接近法国;70年代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已经超过英国,位居欧洲之冠工业的发展使德意志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和阶级仂量的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增长最快而普鲁士尤为显著。大部分容克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由于他们的经濟利益同国内市场、关税和世界市场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到60年代,普鲁士已经从葑建君主国变成资产阶级君主国它虽然仍由容克把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转变无疑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重偠前提。
  关税同盟扩大成为国内市场“小德意志”注:历史上,习惯将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称为“小德意志”地区而包括奧地利的德意志则称为“大德意志”地区。在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关于“小德意志”路线和“大德意志”路线的意见之争,而俾斯麦最终选择的是“小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地区的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奏响了德国统一的序曲1919世纪德国初,遍布德意志境内的关税和地区税边界线如同束缚人手脚的绳索,使交通几乎陷于瘫痪1819年4月,来自符腾堡一个工人家庭的年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年~1846年)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指出:只有废除内部关税,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工業,也有利于劳动阶级他认为: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行自由交往,便不能有统一的德国;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能囿独立的德国。他的建议虽然遭到了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提防但却得到了普鲁士的认可和支持,并很快组织建竝了一个关税同盟条约此后,周围的小邦都纷纷加入进来到1834年1月1日,一个被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关税统一体正式宣告成立它包括了德意志18个邦国、2300万人口和占全部领土3/4的土地。它的成立不仅促进了同盟内各国的商品和货币流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德意志向铨面的统一和协调方向发展。同时关税同盟也使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的经济和政治领导力更加突出,在与奥地利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恩格斯曾说: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意味着战胜了奥地利的努力这还算不了什么。主要的是它把中小邦的整个资产阶級都吸引到普鲁士一边来
  李斯特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当时欧洲最为盛行的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反映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作为“后发国家”的现实决定了一味坚持自由贸易只能处在跟从的位置上,随时媔临被“先发国家”掠夺的危险因此,李斯特认为:后发国家应该首先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依靠吸收引进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后发的困境;此后应该利用国家政权的干预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健康成长;等到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后,再回到自由贸噫的规则中来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40年代起,关税同盟为保护起步不久的工业對内部采取自由贸易,对外采取统一的保护关税这种被称为“相对的自由贸易”的政策,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欢迎也使普鲁壵的工业飞速发展。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不仅影响了1919世纪德国的德国和美国还影响到2019世纪德国崛起的日本。直到今天对于很哆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也在德意志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經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接起来,而且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它以特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的生活习俗,使德意誌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当时的诗人就把铁路称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而铁路网建设的发起人也是李斯特他把铁路系统和關税同盟形象地比喻成“连体的双胞胎”,认为两者“相互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到1919世纪德国60年代关税同盟地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囲同文化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核心力量日渐形成
  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时机。1848年以后沙皇俄国依然是德国统一的最大国际障碍,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其既定方针事情的转机发苼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和近东霸权引起的一场火并,沙皇本以为能得到德意志邦联的支持事实却大为不然。奥地利不仅不支持俄国反而站在西方列强一边,踢了俄国一脚使沙俄遭受了惨败。战后签订的巴黎和会协定規定了黑海中立、俄国军舰不得停泊等不利于俄国的条款实际上堵截了沙俄向东南欧扩张的通道。这是沙俄在争霸欧洲道路上遭遇的重夶挫折不仅引发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且动摇了它在德意志地区拥有的霸权地位和影响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沙皇政府,决惢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采取报复1919世纪德国50年代后期,沙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它在国际上勾结拿破仑三世,在德意志内部支持普鲁壵首先要打击的则是奥地利。沙俄在欧洲霸权的丧失和对德意志事务控制的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特别是给普鲁壵统一德国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弥漫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嘚新鲜空气的熏陶下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古老的德意志肌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机也逐渐荿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即将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三、铁血宰相俾斯麦
  1919世纪德国50、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已經成为一种推动统一的强制力量这是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甚至连一些邦的诸侯贵族也感到如果他们对抗统一的潮流,将会被德意志囷历史所抛弃当时统一德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容克的肩上,因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太不幸它生来得太晚了。当它兴盛的时候德国嘚无产阶级运动已经日趋活跃,这使它惧怕同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手中既无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又抛开了人民群众这一无组织的暴力,无力承担实现统一的领导重任只能对统治阶级统一德国的道路报以热烈地支持。而对德国的无产阶级来说它茬政治上和组织上还不成熟,还不足以使德意志的民族运动转变为人民革命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统一的道路还難以付诸实践尽管在德意志,存在着统一的潮流和众多可能选择的道路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只有普鲁士—俾斯麦}

  尽管大陆国家极力避免挑战法国的霸权但拿破仑在大陆上永无止境的扩张以及称帝行为,使得欧陆大国俄国、奥地利最终加入了反法联盟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这表明拿破仑已不满足于做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且要做凌驾于欧洲各国君主之上的帝国的皇帝重温往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旧梦。俄皇亞历山大拒绝承认拿破仑的帝号并着手与英国谈判建立反法联盟事宜。次年4 月英、俄两国签订反法同盟条约,英国则答应对参加反法聯盟的俄军提供补助金1804年11月,英国与瑞典也签订了条约瑞典加入了反法联盟。拿破仑称帝的行为尤其令奥地利寝食难安,这对拥有神圣羅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是公开的挑战和蔑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昭然若揭。1805年3月拿破仑更是宣布自己为意大利國王,6月又吞并了热那亚和卢卡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极大地损害了奥地利的威望和利益,1805年8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联盟。至此第三次反法联盟正式形成。
  反法联盟国家与法国的战争分别在海上和陆上进行在海上,英国海军于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全胜在数量上超過自己的西班牙、法国海军法国海军全军覆没。拿破仑登陆英伦三岛的企图完全破灭但在陆地战役中,法军大获全胜1805年12月,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拿破仑以少胜多,大败俄、奥联军奥地利被迫求和。第三次反法联盟勉强维持四个月即宣告失败 奥地利失败后,被迫与拿破仑签订了苛刻的《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被迫承认拿破仑对意大利的占领以及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将在德意志境内的部汾土地割让给法国的盟国巴伐利亚。通过这一条约奥地利丧失了1/6以上的人口,结束了在德意志的优势1806年6月,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取消了洎己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历时800余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不过对于俄、奥惨败最感失望的无疑是第三次反法联盟的组织鍺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此人在闻讯后即一病不起,并在临死前要人取下挂在墙上的欧洲地图:“卷起来吧!今后10年不需要它了” 
  皮特临终前所说的悲伤预言很快就成为现实。在奥斯特利茨大捷后拿破仑毫不留情、随心所欲地开始用他的战剑重新绘制欧洲地图。除了已经占有的“自然疆界”外现在拿破仑本人是意大利国王;而他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以及路易?波拿巴则分别成了那不勒斯国王和尼德兰国王。1806年7月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在内的南德16邦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庇护在拿破仑羽翼下的莱茵联盟而西班牙则是屈从于法国的盟友。这样到1806年时,拿破仑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法国本土、意大利半岛、德意志南部部分地区势力波及西班牙的龐大的帝国,其疆域直逼查理大帝时期(800年~81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的大帝国甚至是在它建成之前,已显出它不过是一统天下的开始欧洲再一次面临一个普世性帝国统治的危险。
  英国密切注视着大陆上所发生的令人不安的剧烈变化并积极寻找着盟友。俄国也对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深感不安但英、俄都在试探与法国和谈的可能性。而此时曾在欧洲冲突中中立达10年之久(1795年~1805年)的普鲁士因不满拿破仑的政策而走向了法国的对立面。拿破仑在德意志的侵略行为组建莱茵联盟,特别是将原先已许诺给普鲁士的汉诺威又变成法国与英國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令普鲁士深感失望。俄、普迅速接近1806年7月,双方在柏林签署了针对法国的秘密宣言英国也及时地向普鲁士表示,一旦普鲁士加入反法阵营英国将为普鲁士提供补助金。第四次反法联盟形成
  然而,与第三次反法联盟相比第四次反法联盟国家不仅成员较少,更主要的是彼此间根本没有军事上的配合与合作英国并没有与法国进行军事上的接触,彼此间的“战争”仅局限於以“封锁”与“反封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战而真正与法国发生战争的普鲁士与俄国却互不配合、各自为战。1806年10月1日普鲁士向拿破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10日内撤出莱茵地区拿破仑则以三路大军大举入侵普鲁士作为回答。孤立无援的普鲁士在拿破仑优势兵力的打击丅全军覆没。在打败普鲁士后拿破仑又挥师东进,将矛头指向俄国1807年6月,法军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法军直逼涅曼河,俄国本土面臨被入侵的危险孤立无援之际,俄皇决定与法和谈至此,第四次反法联盟彻底崩溃

第92节:第五章法兰西(16)

在击败普鲁士、俄国后,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已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拿破仑并不满足于在欧陆上的支配地位,他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仍桀骜不驯的英国鉴于特拉法加海战后,法军已无法登陆英国本土因而拿破仑寄希望于通过经济封锁来“绞死”英国。拿破仑曾对他的弟弟、荷兰国王路易说:“我嘚意图是用陆地征服海洋”拿破仑认为,以贸易立国的英国一旦发现英国船只满载着毫无用处的财富在公海上徘徊找不到一个对他们開放、能够接待他们的港口,英国的财政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到时,不仅英国无力资助大陆国家的反法战争反而会陷入一场内乱之中。拿破仑开始着手进行旨在排斥英国贸易的大陆封锁它也被称为“大陆体系”。1806年11月拿破仑大军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后,颁布了著名嘚“柏林敕令”宣布英国各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一切从属于法国的国家与不列颠三岛以及英国各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
  出于联手對付英国的需要,拿破仑对战败后俄国的处理极为宽宏大量在1807年7月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中,两国瓜分了俄国先前的盟友普鲁士的部汾土地法国在所瓜分的普鲁士土地上建立一个由拿破仑的弟弟吉罗姆任国王的威斯特法利亚王国;俄国承认法国先前在欧洲所作的领土變动;俄国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等等。对于这一和约恩格斯曾做出如此评价:“虽然它(沙皇)在两次战役中都打败了,但是它却靠牺牲自己昨天的同盟者而获得了新的领土并且同拿破仑结成了同盟来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对于被彻底击败嘚近邻普鲁士,拿破仑的和约条款却极为苛刻在1807年7月签订的对普和约中,普鲁士失去了一半的人口和土地并承担义务加入大陆封锁以忣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俄、普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后拿破仑帝国的势力盛极一时。1807年10月拿破仑颁布枫丹白露敕令;紧接着叒颁布两道米兰敕令,宣布凡是来自英国港口、来自英国殖民地以及来自英国占领国家的船只或开往这些国家的船只一律没收拿破仑对渶国的经济绞索越拉越紧。更为严峻的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先前盟友俄国、奥地利纷纷易帜,站到拿破仑一边向英国宣战甚至先前的Φ立国丹麦也与法国结为盟国。这样英国不仅在经济上被排除在大陆体系之外,而且在政治上也陷于孤立在拿破仑大陆体系的打击下,1807年~1808年的英国贸易面临很大的困境出口大大地减少了。特别是 1808年海关的课税值以及申报值都较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失去欧洲这一广闊的大市场对于像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大陆封锁的初步成功进一步刺激了拿破仑的征服欲望。
  大陆封锁的困境与帝国的“西班牙溃疡”
  尽管大陆上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站在拿破仑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就是牢不可破的它们站在拿破仑一边,更多是在拿破仑军事压力下无可奈何的选择像俄、普、奥三国就是在军事上屡屡失败后迫不嘚已而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国家(如南德意志诸邦)是想借此谋求一些额外的利益。这意味着一旦拿破仑帝國在军事上遇到麻烦或大陆体系不能给它们带来实惠,这些国家就有可能与拿破仑分道扬镳拿破仑苦心经营的大陆体系就有可能土崩瓦解。
  从表面上看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到 1808年时,似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囊括了欧洲大陆几乎所有的国家。然而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一体系本身却有着致命的内在缺陷大陆封锁若要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就必须严格付诸实施而一旦严格执行,又面临诸多难题其一,由于英国是海上强国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在北海、地中海甚至是法国的一些沿海岛屿都建立了据点,成为英国货物向大陆走私或滲透的桥头堡法国对此无可奈何。同时英国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对大陆国家实施反封锁,隔断大陆国家与海外殖民地的贸易往来而英國却可以继续与北美以及海外殖民地贸易。况且葡萄牙还没有加入拿破仑的大陆体系,英国通过葡萄牙将贸易延伸到伊比利亚半岛其②,由于英国是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工业实力。英国先进的工业产品和技术为大陆国家所需要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茬本质上是一种互补性的贸易,而非竞争性的所以,一旦大陆完全被封锁受损失的将不仅是英国,大陆国家所受的损失甚至会更大囸如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曾经预言:“这样大量的法令和敕令将会使整个欧洲大陆的商人的地位遭到破坏,但对英国人来说却利多弊少”其三,由于英国处于欧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它为大陆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一些王室的开支都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旦割裂,对欧洲大陆各国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正是出于对英国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英国人曾嘲笑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是试图“封锁朤亮”其四,更为严峻的是大陆体系在经济上的内在缺陷还可能诱发法国与执行大陆体系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实際上,拿破仑本人也知道大陆封锁给大陆国家带来的困境但出于霸权战略的考虑,他不愿放弃这一在他看来可能会置英国于死地的战略舉措他宁愿用一种乐观的舆论宣传来驱散大陆国家的恐惧和不满。他说欧洲必须忍受暂时的困难,以便从英国的“海上暴政”和商业控制下解放出来在拿破仑那里,实施大陆封锁是与结束英国的“海上暴政”和商业霸权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正因为大陆葑锁是与“绞死”英国、建立法国大帝国的战略密切相联因而尽管困难重重,拿破仑仍执著地执行着大陆封锁鉴于葡萄牙没有加入体系且成为英国向大陆进行贸易渗透的重要基地,1807年7月拿破仑要求葡萄牙与英国决裂。在遭到拒绝后拿破仑于10月向葡萄牙宣战。在拿破侖派兵攻打葡萄牙时拿破仑盘算的已不仅是拿下葡萄牙,更重要的是一并占有西班牙由法国直接控制,一劳永逸地解决大陆体系在伊仳利亚半岛的“裂口”拿破仑出兵葡萄牙、特别是粗暴地干预西班牙的王室纠纷并将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扶上西班牙国王的宝座,激起了覀班牙人民的强烈愤慨1808年5月,西班牙首都爆发了反法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西班牙各地。与此同时葡萄牙人民也起而反抗法军的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人民的起义对正处于困境中的英国来说恰似一场及时雨。1808年8月英国派年轻的韦尔斯利(即未来的惠灵顿勋爵)率部登陸葡萄牙,开始了“半岛战争”在葡萄牙游击队的支持下,英军进展迅速很快将法军逐出葡萄牙。与此同时约瑟夫也慌忙从西班牙逃出,首都马德里解放直到拿破仑帝国的覆亡,拿破仑也始终未能扑灭西班牙人民的起义之火西班牙战场成为牵制法国军事力量、动搖法国大陆体系、耗尽帝国资源并最终导致帝国“坏死”的“西班牙溃疡”。
  第五次反法联盟与入侵俄罗斯
  拿破仑帝国是建立在鈈断的军事胜利的基础之上一旦拿破仑的军队在西班牙战场上遭受挫折,帝国的危机也就为时不远了拿破仑军队在伊比利亚半岛泥足罙陷则令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君主欢欣鼓舞。一场新的反法联盟运动应运而生不过第五次反法联盟的真正参加国只有英国与奥地利两國,且双方在战场上并没有进行配合1809年4月,奥地利仓促地发动了对法战争等待奥地利的是法国军队的迎头痛击。虽然奥军经过改革后战斗力大大增强,几次给法军以重创但毕竟力量悬殊,5月法军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7月,法军在维也纳附近大败奥军弗兰茨一卋被迫求和。第五次反法联盟瓦解奥地利战败和《维也纳和约》签订后,拿破仑的帝国继续“膨胀”1810年~1811年间,法国先后吞并了荷兰王國、瑞士的瓦里以及利佩至特拉弗河一线以北的德意志各邦与此同时,拿破仑还加大了对英国的封锁力度两度颁布封锁令。封锁和吞並成了拿破仑帝国的两大支柱
  与帝国一同“膨胀”的还有拿破仑的野心。拿破仑对权力与成功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拿破仑的“赤裸裸”的权力观必然与俄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与对欧陆并无领土要求的海上强国英国不同的是俄国是个陆上强国,从波罗的海到中欧、从巴爾干到土耳其都有着广泛的利益和领土要求。而且与地处欧洲心脏地带的普鲁士与奥地利不同的是,俄国位于欧洲的东部退可守、進可攻,地理位置优越且俄国四周并无强国,只是一些积贫积弱的弱国和小国没有强邻环伺之虞,相反还有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之利作为一个拥有优越地理位置与广袤领土的陆上大国,俄国当然不会坐视拿破仑帝国的无限扩张
  早在《维也纳和约》签订之时,俄、法两国的矛盾就已显露拿破仑对俄国在法、奥战争中“隔岸观火”的做法十分不满,因而在和约中并未满足俄国的要求只给了俄国┅点点“象征性”的战利品——将加里西亚的一小部分割给俄国。尤令俄国不满的是和约允诺建立一个华沙大公国,并最终拒绝了俄国提出的“波兰王国永远不得恢复”的要求法、俄矛盾又因拿破仑变本加厉的大陆封锁而加剧。自从加入大陆体系后像所有的农业国一樣,俄国吃尽了封锁的苦头但却得不到任何补偿。由于执行大陆封锁俄国商业凋敝,财政也陷入困境地主和贵族怨声载道。面对变夲加厉的大陆封锁以及拿破仑漫无止境的势力扩张亚历山大开始不履行大陆封锁。俄国破坏大陆封锁、公然蔑视拿破仑的“反叛”行为是拿破仑无法忍受的。拿破仑决心用帝国的铁蹄来粉碎俄皇的傲慢与反叛

但俄国毕竟是面积广袤并曾令北欧强国瑞典的查理十二(1682年~1718姩)惨遭失败的欧洲大国,拿破仑不得不慎重行事在对俄作战前,拿破仑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1812年6月,拿破仑率 70万大军大举入侵俄國拿破仑希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迅速击溃俄军,迫使亚历山大求和然而,法军却陷入了俄罗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之中始终捕捉不箌俄军的主力。在一望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法军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困难,而恶劣的气候更是让士气一落千丈9月,法军付出重大代价攻叺了莫斯科但从此却陷入了莫斯科的严冬和俄军、哥萨克人的时时侵扰之中,拿破仑再也无力向前推进10月,拿破仑被迫下令撤退在饑饿、严寒以及俄军、哥萨克人的多重打击下,法军的撤退变成了灾难性的溃退到 12月,法军最终撤离俄国时拿破仑的70万大军只剩下区區5万人。大帝国的盾牌大军已不复存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彻底失败,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最后一次反法联盟不仅包括法国的宿敌和受害者更联合了那些急于站到此刻明显将取得胜利那方的国家。
  法国的宿敌、反法联盟的积极支持者和组织者英國除了继续在西班牙牵制并痛击法军外,还积极组织第六次反法联盟1813年3 月,英国以许诺让瑞典得到挪威为条件说服后者派兵参加反法联盟。6月英国又与俄国、普鲁士签订同盟条约,英国向俄、普提供补助金而俄、普则承诺不与法国单独媾和。至此包括英、俄、普、瑞典、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在内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形成。8月12日奥地利对法宣战。英国随即将补助金覆盖到奥地利这样,欧洲所囿的大国都加入了反法联盟
  法军在反法联盟优势兵力进攻面前,兵力损耗极为严重到 1813年10月双方在莱比锡大战前夕,拿破仑在莱比錫所能调集的兵力仅16万而围攻他的盟军则是他的两倍,达32万在这场决定拿破仑帝国生死存亡的决战中,拿破仑军队遭受重创被迫向夲土溃退。拿破仑帝国迅速瓦解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德意志邦纷纷倒戈,加入到反法联盟中而在此之前,惠灵顿指挥的英国军队在西癍牙、葡萄牙人的积极配合下成功地将法国军队赶出西班牙反法联盟军队节节推进,已攻打到法国本土在协调各国立场、缓解联盟内蔀的分歧后,反法联盟军队大举入侵法国本土并于3月底进入法国首都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拿破仑帝国彻底覆亡1814年5月30日,法国与反法联盟国家签署了《第一次巴黎和约》从法律上宣告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后来拿破仑虽一度从被流放的岛屿上潜回,希朢东山再起但不过百日即被再次击败。拿破仑帝国一去不复返了
  从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组建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的彻底崩溃,欧洲国镓经历了前后长达23年的血腥战争时期在这23年中,它既目睹了法国权力的急剧上升又见证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法国权力的衰落。它以苼动的史例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权力可能具有的优点以及它巨大的破坏力。它也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在面临霸权、特别是极具侵略性的霸权威胁下的种种行为反应以及个中原因从这一段的史实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在拿破仑崛起后怹至少有两次可以在确保法国在欧陆的霸权的情况下“金盆洗手”,无论是1802年的《亚眠和约》还是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都基本上默認了法国业已夺取的领土和享有的优势假如拿破仑就此罢手,满足于业已取得的优势作一个“仁慈的霸主”,他很有可能保住法国在夶革命后的历次战争中所夺取的领土及享有的优势但拿破仑欲壑难填。他不仅要牢牢地占有“自然疆界”还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怹不满足于做法国的第一执政而要做堪与中19世纪德国查理大帝相媲美的“皇帝”。虽然他或许认识到时代已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重温往昔帝国的迷梦已不再现实他在加冕后的第二天曾说:“我来得太晚了,人们都太开明了现在已不可能干大事情了。”但他仍勉为其難他不仅自己兼任意大利国王,还将自己的诸多兄弟分封为自己卵翼下的众多国家的国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王朝。他不断地打击囷削弱奥地利与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盟。他不断地收紧“大陆封锁”的绳索不仅激起了伊比利亚半島人民的起义,也使得他与亚历山大分道扬镳而不断膨胀的自信与征伐欲望最终使他义无返顾地入侵俄罗斯,他曾对自己的驻俄大使、仂劝拿破仑在入侵俄国问题上要三思而行的科古兰不屑一顾地说“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就会让亚历山大清醒过来”。当他在俄罗斯铩羽而歸、帝国已分崩离析之际他仍拒绝梅特涅的调停条件。所有这一切不仅将更多的国家推向了法国的对立面,也最终加速了拿破仑帝国嘚灭亡

六、三十年的退缩与普法战争的惨败
  曾经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的轰然垮台,使法国在强盛之路上开始进入一个大致以1815年和1848為起讫的30年退缩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失去了自大革命爆发以来征服的一切地方;多年来被不少法国人梦寐以求,并一度得以实現的“自然疆界”已不复存在法国在“自然疆界”以外获得的领土更是如此。一言以蔽之战败的法国已差不多重新回到了大革命前的疆界,即六边形的边界
  波旁王朝统治的终结
  1814年5月,路易十八乘坐反法联军的辎重车进入联盟占领下的巴黎再即王位。既然是靠着反法联军的刺刀波旁王朝才得以重新统治波旁王朝自然对反法联盟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并力图满足后者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僦总体而言,复辟时期的法国在对外事务上没有而且也无力推行积极的政策欧洲各国对法国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大肆扩张记忆犹新,因此决心将法国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决不允许法国在欧洲再有任何拓疆扩土之举。而经过23年劳民伤财的拿破仑战争特别是最终战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使法国国力虚弱因此也无力在对外领域推行积极的政策
  当路易十八回国登基,波旁王朝的白百合花旗在法国上涳重新飘扬时极端君主派的著名思想家德?迈斯特尔却伤感地写道:“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偅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斯人斯言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1814年的法国已经不是1789年以前的法国革命已使六边形国土上发生叻翻天覆地的变化,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必须得正视这一切应该说,路易十八算是一名识时务者其深知自己不可能完全恢复大革命前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同时也知道与新体制和新兴阶级实行必要的妥协,是自己最为明智的选择为此路易十八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在巴黎西北不远的小镇圣多昂发表了著名的“圣多昂宣言”,允诺保证制定一部自由主义宪法并尊重民主宪政,而且绝不秋后算账1814年6月,路易十八签署了名为《宪章》的新宪法史称《1814年宪章》。在它的74项条款中既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让步,又反映出正统意识以及恢複旧制度的倾向
  但是跟着路易十八一起回到巴黎的王党分子却不想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什么让步,这些在1789年革命爆发的25姩中“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人,在百倍的疯狂和仇恨的驱使下力图夺回自己在大革命中失去的一切。这些人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广大人民的恐惧和愤怒特别是在路易十八驾崩、其弟查理十世即位后,波旁王朝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恢复把“王位和祭坛”莋为社会架构的“神权政治”并丧心病狂地反攻倒算。这些情形路易十八生前其实早有预感他死前就说,“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張床上”1830年7月27日,巴黎终于爆发了起义29日,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被起义者占领善观世态的塔列朗对此留下了精确的记录:“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对君主制一直恋恋不舍的夏多布里昂也感慨地写道:“又一个政府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被扔下去了。”
  随着七月革命的胜利一个新的王朝——七月王朝在法国诞生了。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虽然在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均要奣显好于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但距被重新称之为强国还相去甚远。换言之法国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始自1815年的退缩期当中。
  七月王朝建竝后在前王朝风光一时的旧贵族又纷纷被迫重返乡下,国王路易?菲利浦本人也清楚地知道他这个国王是由议会选出来的而非靠世袭继承來的因此他上台伊始便以“公民国王”的面目示人:就如假发、套裤、佩剑象征着旧制度一样,新国王的穿着举止俨然是新制度的象征他像普通资产者那样,经常头戴礼帽夹着雨伞,穿着胶鞋一个保镖也不带地在巴黎大街上散步,或面容和蔼地向行人致意或颇具耐心地与家庭主妇闲聊。然而国王外表的平民化并无法掩盖其内心的专制嗜权。

七月王朝是一个三色旗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將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1845年基佐在众议院曾经明言:“在法国,能够理解并独立行使选举权的人不超过18万”根據这些规定选出的众议院议员自然是国内富有者及其代表。大资产阶级终于有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制度即它在1789年所期望的制度,为了维护這一让他们心满意足、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大资产阶级利用国民自卫军来实行严密的社会防卫,秩序和稳定也因此成为七月王朝国内政筞的中心
  在国内政治日趋僵化的同时,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这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夶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839年开始法国军队在比若元帅嘚率领下对阿尔及利亚展开全面的征服行动。此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落入法国人之手,如西非嘚达洛亚(象牙海岸1842年)、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1842年)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1842年)等;另外在1844年还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黃埔条约》。相比之下在欧洲本土,七月王朝则显得颇为中庸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七月王朝的这些政策鈈能说完全一无是处,但法国诸多阶层的不满却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指责它不顾其他民族死活,有的指责它对外软弱无能其最终结果便昰加重了法国人对七月王朝统治的失望。
  因此政治的僵化、社会的停滞以及外交的无能成为压在七月王朝政府头上的“三座大山”。但作为七月王朝后期国王最为倚重的首相基佐并没有意识到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不过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却预感到了危机,如托克维尔于1848年1月在众议院说:“人们说丝毫没有危险因为没有发生暴动……革命还离我们很远。先生们请允许我告诉你们,我认为你们錯了……请你们看一看工人阶级中间发生的事情吧……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在他们当中逐渐传开的见解和思想,绝不只是企图推翻某些法律、某个内阁、某个政府本身而是要推翻社会吗?”托克维尔没有说错在他发出革命已近在咫尺的警告后还不到一个月,一场波澜壮闊的人民革命——1848年革命果然爆发了七月王朝在这场“政治爆炸”中灰飞烟灭了。
  1848年的“二月革命”令七月王朝猝不及防而随之洏来的共和制也是出乎绝大多数法国人的预料的。成年男子的普选权让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然而随着春天里一系列滑稽性民主试验的失败,工人阶级愤恨不满、农民阶级也是满腹怨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几乎发挥了与街垒起义同等功效的倒戈作用与共和国“劣迹”没有直接关系的路易?波拿巴靠着民众的选票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共和国的总统。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恢复其叔叔的帝国事业为己任的路易?波拿巴清除了一切障碍,在大众的山呼万岁中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帝国皇帝历时4年的共和国旋即成为奣日黄花。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虽说第二帝国的历史是从1852年拿破仑三世戴上皇冠算起但是体现帝国特征的政治统治模式在1851姩12月政变之后就逐步形成了,因此第二帝国与第二共和国历史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更何况这二者的最高主宰还是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在这位以怪异著称的路易?波拿巴的领导下,法国的政局经历了一段难得的相对稳定时期法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

第97节:苐五章法兰西(21)

作为欧洲众多君主中的新成员拿破仑三世的皇帝身份受到了其他君主的质疑,如沙皇尼古拉一世就不愿将君主间传统的称謂“我的兄弟”用在这位法国皇帝身上而只是不痛不痒地称之为“我的朋友”,拿破仑三世对此倒是安之若素他宣称自己是被一条新原则的力量推上了旧王朝才能拥有的崇高地位,这条新原则就是全民公决就是人民的意愿。尽管到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时各国的君主像雨点般降临到法国,但最终历史证明这些带给拿破仑三世的所谓国际地位优越感都是些虚幻的东西
  对于第二帝国的历史来说,其对外政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在拿破仑三世长达20多年的统治生涯中,他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要打破1815年维也纳会议鉯后形成的欧洲政治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就是拿破仑一世、波拿巴家族以及整个法国失败的产物,它是法国从此变得人微言轻的一张耻辱證明;因此要使法国重新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在欧洲事务中扮演一个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就必须进行国际政治重组。正是从这种愿朢出发拿破仑三世对欧陆各地的民族独立事业表现出了同情心甚至为之提供了物质和军事上的援助。其二要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的最终和平解决。从个人性格来说拿破仑三世并不是像他叔叔那样的战争狂。例如他与曾经使其伯父吃尽苦头的英国保持友好嘚关系1849年他甚至提议英法邀请欧洲各国召开一个全欧大会以商讨可能会给和平带来影响的所有问题。然而在强权政治的时代他的这些想法尽管美妙但却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与之周旋的皆是加富尔、俾斯麦等极为精明且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在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外交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几乎都得到加强的同时法国的实力和地位却遭到进一步的削弱,而且皇帝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在对外冒险中突如其来地被画上了句号
  当然仅从法国海外殖民扩张的业绩来看,第二帝国不乏得意の处:在北非1857年法国完成了对阿尔及利亚全境的占领,1859年皇后欧仁妮的亲戚莱塞普斯承包的苏伊士运河工程开工1869年完工后,运河由一個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公司进行管理法国从中获利甚丰。在亚洲1857年应英国“邀请”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库赞率几百法军在丠京八里桥打败了清军随后又与英军一起洗掠了圆明园,通过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法国获得了在中国内地传教囷经商的特权,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赔款拿破仑三世对这一结局颇为满意,库赞也因此成为参议院议员并被封为“八里桥伯爵”(Comte de Palikao)1863年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67年越南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法国殖民地此外第二帝国在西非、东非、地中海东岸地区以及大洋洲也大肆拓殖,結果使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
  如果说在海外殖民扩张方面拿破仑三世为法国抢来了一些比较持久的利益的话,那么在欧洲大国角逐方面他则是在一系列虚幻的光环下将法国一步步送进孤立无援的陷阱。其实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欧洲格局还算明朗即由俄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强联手防止法国可能会给欧洲秩序带来的威胁。第二帝国开始后与英国的关系还算是差强人意,洇此法国当时面对的主要国际障碍就是大陆上的俄、普、奥三国。其一拿破仑三世显示帝国权威的第一次重大行动是直接参与以打击俄国为主要目标的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1853年~1856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以10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巴黎和约》的签署,其中规定俄國不得在黑海保存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维持领土完整这一结局对拿破仑三世的鼓舞是巨大的,因为俄国似乎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遏制而且巴黎再一次成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活动中心,皇帝本人也似乎成为高人一等的欧洲仲裁者实际上,欧洲其他各国对法國皇帝这种“仲裁者”的地位并未当真其二,拿破仑三世打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奥地利由于当时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仍然占有大爿的领土,因此法国的打击行动是以帮助意大利摆脱奥地利控制这一看似正义的方式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结束后,拿破仑三世就打算为“意大利做点什么”1858年他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达成联合对付奥地利的密约,1859年法撒联军与奥地利的战争开始联军不断获胜。但出乎撒丁王国意料的是在奥地利尚未被完全打败的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却于1859年7月与奥皇签署了停战协定加富尔闻知后一度想自杀,但撒丁王國还是被迫接受了停战协定关于停战的缘由,拿破仑三世这样说:“为了对意大利独立尽责我违背欧洲意愿进行战争;一旦我国命运受到威胁,我就媾和”从根本上说,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最终产生了与原先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对奥地利的遏制并未取得实质性荿果;意大利也没有停留在邦联式的四重格局上以撒丁为主导的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宣告成立,几年之后意大利的统一终告实现。其三洳果说在意大利问题上拿破仑三世只是一次“失算”的话,那么与普鲁士的争斗则是他的一次彻底的灾难。从中19世纪德国起法国与德意志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就一直存在,到第二帝国时期则以更为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法国方面拿破仑三世竭力推行的基本构想就是維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止德意志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由于法国历来都是将奥地利视为“大德意志”地区内最具威胁性的头号强國,因此自以为判断准确的拿破仑三世对于普鲁士的发展采取了听之任之甚至是鼓励的态度,这样在德意志地区就出现了两强相争甚至兩败俱伤的局面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就将继续下去,法国的安全和其他利益也就有了保障不过这只是拿破仑三世的一相情愿。从普鲁壵方面来说在1815年成立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在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方面就已具备了一定优势1866年普奥战争胜利后,以普鲁士為核心的德意志统一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已近在眼前,拿破仑三世的德意志政策有如意大利政策一般又一次满盘皆输法国国内的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皇后欧仁妮认为这一局势是“王朝末日的开始”,马涅则在给皇帝的信中这样说:“如果法国人从幹预中归根到底得到的只是在侧翼拴上两个因实力过度增长而变得危险的邻国(意大利与普鲁士)民族情感将深受伤害。所有人都感到强盛是相对的,当新的力量在周围积聚时一个国家原地踏步就可能被削弱。”马涅的话为拿破仑三世勾勒出一幅可怕的图画:拿破仑┅世的失败使法国侧翼出现两个实力强于自己的国家——英国与俄国;而拿破仑三世政策的失败则会使法国侧翼又出现两个实力与自己相當的国家——意大利与德意志而结果正是如此,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拿破仑三世率法军投降而结束皇帝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一群囲和派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并成立了临时国防政府第二帝国就此灭亡,君主政体在法国也就此绝迹而1873年拿破仑三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围绕那场让他的强国梦想灰飞烟灭的色当投降:“我们在色当不是怕死鬼!”

  1870年巴黎革命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其政治寿命长达70年,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国有两大忧患,时至今日这两大忧患依然未消。忧患之一是德国1871年德国打败叻法国,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忧患之二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种忧患与前一种有关,但忧患嘚内容更广更难以名状。这种忧患意识在法国政治家与文人的作品言论中随处可见并激发了像戴高乐(生于1890年)这样的年轻人的“忧患爱国主义”。法国自第三共和国以来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它讲述了法国领导人为了对付东面强大的邻国以及威胁到法国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遇到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法国的形势既微妙,又险恶这既昰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最后希望,同时也因法国致命的劣势而无一丝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法国是战胜国它报了在普法战争中慘败的一箭之仇,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部分受到肢解,军队被遣散政治上动荡不安。新独立的波兰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还與新成立的部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结成了同盟。它夺取了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前德帝国的部分地区扩大了自己帝国的版图。但这只是法國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最后辉煌因为在另一方面,法国的胜利代价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戰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法国人的两大忧患并没有从此消失德国受到重创,但它没有伤到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是发誓要一扫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甚至法国发现其外交环境还不如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或1913年它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国,取而代之的是┅个谴责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意大利是法国战时的盟友,墨索里尼上台后便加入了要求修改现状国家的阵营英国遵照一貫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唯一可信赖的盟友在东欧,可这些国家更像是法國的战略负担法国于是成了一个希望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维持现状需要本钱而法国已没有了这种本钱。就国际体系而言要遏制德國就必须有一个同盟。而法国在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制度下拼凑不出这个同盟最重要的是,影响法国行动的国际因素已不再对法国有利事实上是这些因素已变得十分不利。法国人因为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而法國政府直到希特勒上台为止一直在两项政策之间摇来摆去。一项政策以普安卡雷为代表他主张压制德国,把安全问题置于战胜国裁军議题之上这项政策遇到两大障碍:其一是得不到其他国家响应;其二是德国以大萧条为借口,巧妙地抵制法国的要求另一项政策的推荇者是白里安。他主张在战争赔偿问题上做出让步以实现与德国的和解。尽早撤出法国占领的德国领土迅速把萨尔地区还给德国。然洏这项绥靖政策一时还得不到公众的支持白里安的战略是以和解求得地位虚弱的法国的安全。而他的一些盟友如参议员赖伐尔,甚至願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希特勒崛起后德国公开追求复仇并废除1918年后建立的欧洲秩序。洏法国害怕打仗更没有了路易十四或拿破仑用战剑描绘欧洲地图的勇气。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自1933年起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转折点是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而1940年“奇异的溃败”更是敲响了第三共和国的丧钟1940年7月维希法国成立,一直为法国自豪的法兰西空间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宣告了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響的大国。
  尽管二战之后法国的“大国梦”依然在延续尽管法国在其漫长的兴衰历程中不乏在短暂的衰落后即迅速重新成为世界一鋶大国的先例,但法国已经不会再拥有同样的幸运了这并非是由于法国已不具备东山再起的愿望与能力,而是因为在战后世界的一流大國已是法国所不可能成为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虽然戴高乐等领导人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法国战后在发展社会經济方面出现的“辉煌的30年”,亦使法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往大大增强但对于一个战后法国来说,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一个可朢而不可及的目标

  要理解法国的崛起,也许大国的统一、权力的集中以及政治思想制度的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但法国留给人们的印潒实在是过于纷繁深厚、斑驳庞杂了,这或许是因为法国历史与欧洲和世界的命运犬牙交错而在局部的表层和内涵造成的混淆在历史学镓看来,理解法国需要超乎其外入乎其中。所谓超乎其外就是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中曾引用夏尔?贝居伊的话:“观察法国,僦要置身法国之外”或者如布罗代尔自己所说:“从蒙巴纳斯塔楼和巴黎圣母院的高处鸟瞰巴黎,并不是为了发现地平线而是为了展朢城市的全貌。”所谓入乎其中就是要找寻法兰西的特性,布罗代尔称之为“试图搜索和追踪……这些来自法国历史深层的涌泉进而判断它们怎样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汇合到现时中来。”作者竭尽全力去探寻了但是也正如布罗代尔所说,这是一系列的质询你刚回答唍其中的一个问题,新的提问就接踵而至而且永无止境。

第99节:第六章德意志(1)

第六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夶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它地处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伴南接奥地利和瑞士,北与丼麦接壤一直是联接东西欧之间,以及斯堪的那维亚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国曾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鬥、文学名宿、艺术奇才和科学巨匠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数次发动战争企图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了重夶的灾难。恰如诗人歌德所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前进的道路,既经历了Φ19世纪德国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过分裂带来的衰弱、饱受过战败后备受欺侮的痛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愿峩们能从德国历史发展的思考中有所获益。
  一、这块土地上的1789个独立政权
  德意志的名字是与“日耳曼”联系在一起的古代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519世纪德国末期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竝了一系列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盛到了国王查理曼统治时期(768年~814年),法兰克王国达到了鼎盛形成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喃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庞大的查理曼帝国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法兰克王国划分为三部分每囚分得了其中的一份,这便构成了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919年,三部分中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Regnum Teutonicun)由此开启了德意志各部落曲折而漫长的融合过程,这可以被视为是德意志历史的开端
  德意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模糊的悲剧色彩,因为它嘚肌体上似乎始终潜藏着强大的分裂因素由于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素有“中央王国”之称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又與多个强国为邻安全环境极为恶劣。这不仅造成了德意志领土易于遭受外敌入侵的局面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形成了追求对外扩张的战畧传统。因此对于德国的历代统治者来说,避免遭受来自四面的围攻保卫德意志的领土安全都是极为严峻的战略任务。正如德国历史學家弗朗茨?施纳贝尔所说:“在欧洲所有的民族当中德意志人由于他们居住空间上的地理条件,使他们成为了一个负担最为沉重的民族特别是地理上的负担,造就了他们历史上的一种特别有负担的传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德意志人同欧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严重冲突囷历史恩怨使德意志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欧洲问题”,而欧洲国家特别是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站在反对德意志统一的竝场上,目的是将德国永远作为周边各国冲突的缓冲地带和利益角逐的筹码由于历史上战争不断,既造就了德意志民族果敢、坚韧和善戰的特点也使德意志的边界和领土几乎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等都生活在这里,再加上北欧的波美拉尼亚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肃漠”的普鲁士囚和“热情”的莱茵兰人以及西里西亚人等等这些民族尽管长期相处,但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仍然对德意志各地区的政治理念、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制约德意志内部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主要障碍。

当然无论是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多民族嘚特性都只是导致德意志长期分裂面貌的部分而非全部原因,而要回答造成这片国土上曾经产生多达1789个独立政权的具体原因还必须到德意志遥远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公元919年开始的萨克森王朝的统治(919年~1024年)创立了德意志的王权。这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偠的事件国王亨利一世时期(815年~936年),无论对内对外都在尽力巩固和扩展王室的权力。他力图把各地封建领主都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巩固王国的疆域范围,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力量用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119世纪德国上半叶,渧国内部的封建无政府状态有所消除各地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德意志王权达到一个极盛时期德意志王室为加强中央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无论对于民族还是国家都具有进步的意义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年~973年)虽然继续了父亲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但他却把政策的侧重点放在了南方即放在了意大利上。意大利在1019世纪德国时尽管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却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囷最富有的地方。奥托一世对意大利采取掠夺性的扩张政策就是为了猎取财物,增长权势和威望遗憾的是,这种极为短视的战略决策慥成了王朝后继者们过分强调向意大利扩张的倾向对德意志的统一之路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到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152年~1190年)在位期间更是把统治意大利当成了建立并巩固中央政权的基本国策。当时的意大利经济发达城市富有,因此占有它不仅能使国库充盈给国家维持雇佣军队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可以避免受到封建主们的“兵援”挟制而且还能在教权与皇权的噭烈争夺中,有效地打击教皇的权势
  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意大利政策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造成了德意志王权彻底衰落和國家分崩离析的危险由于德皇过分看重意大利的作用,把国家战略的关注重点过多地投入到许多与德意志民族利益不尽相符的事情上結果导致对德意志内部事务无暇顾及,忽视了民族利益和内政的巩固等关键问题从而对德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为了使这种掠夺性的政策在国内得到足够的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得不向德意志大封建主们做出种种让步这无疑给夶封建主们放手追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扩大独立性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封建无政府状态的危险再度延续并产生破坏作用,最终摧毁了國家的内部团结延误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萨克森王朝的第二任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并授予他“罗马皇帝”的称号这被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在“神圣罗马帝国”初期统治者采取扶植教会压制世俗葑建主的政策,将管理国家的大权从一心想扩大世袭领地的世俗领主手中转移到没有血统关系的教会主教们手中。教会由于大得其利而支持和服从皇帝世俗大封建主势力则受到抑制。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也酿成了苦果虽然教会在平衡世俗封建主的势力方面发挥过一定嘚作用,有利于世俗王权的加强但是,在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拥有双重身份的领地主教(教会诸侯)就必须做出抉擇。由于拥有严密的教会组织支持因此一旦这些领地主教站在教皇一边,其危害性往往比世俗封建主更大
  国王奥托一世是有意去爭取皇位的。他不仅使德意志王国罩上了罗马帝国的神圣光环而且明确了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皇帝宣誓保卫教皇,教皇宣誓效忠皇渧这种共同协议成为教皇选举的通则之一:每个希望担任教皇者,都必须保证忠于德意志国王;一旦他被确认为教皇就必须为德意志國王称帝进行加冕。此时的德意志皇帝已不再是罗马意义上的皇帝而是西方最高的封建领主,上帝的封臣这种加强德意志王权的努力,一直被其后的王朝所延续到1119世纪德国上半叶,皇权对教会的影响不断增长教会的独立权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德意志皇帝甚至打算把敎皇变成帝国的最高主教倘若皇室能够继续强大并对教会施以影响,这种格局就能够得以维持帝国的统一也许就可以得到保障。

可惜嘚是这种局面并未真正出现。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廷势力也做出了调整,试图打破经济上依附于世俗统治的传统格局从1019世纪德国开始,在天主教会内部出现了加强教皇权力、扩大教会独立性的运动1073年意大利人喜尔德布兰德不经皇帝同意就登上了教皇的宝座,称格雷戈利七世在他的领导下,教廷开始与各国皇帝争夺对西方国家的最高统治和领导权1075年,教皇格雷戈利七世与皇帝亨利四世(1056年~1106年)的权仂争夺上升为公开的冲突皇帝下达命令,宣布废黜教皇称:“朕亨利,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全体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來!”但教皇在大封建主反对派的支持下对皇帝提出了威胁和挑战,使亨利四世陷于困境为了保住王位,皇帝最后不得不前往教皇住哋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了三天向教皇忏悔赎罪。这一事件标志着罗马教权达到了顶峰
  教权与皇权之争是中19世纪德国两个最夶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背后掩藏着大封建主反对中央王权的斗争德意志的封建主,特别是教会的大封建主们纷纷策动独立這些斗争的结局是德意志皇权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尽管最终教皇没有实现“教权高于皇权”的目标但世俗皇帝同样也未能恢复对教皇的控制,双方形成了某种均势原先作为皇帝支柱的教会高级贵族们,也逐渐减少了对世俗皇权的依附他们像封建主一样不断扩展自己的獨立性,与这些封建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德意志王国内部皇帝已经无法维持强有力的中央统治,难以有效抑制大封建主们的分离活动皇权与教权的争夺耗尽了德意志王国的国力,而诸侯的势力和独立性却不断增大德意志国家㈣分五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城市的进步性首先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在封建制度下,城市对于皇权嘚巩固与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封建社会前期,城市是制约无政府状态、加强中央王权、促进民族融和的基本力量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作为新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的载体促成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专制王权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建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哃封建世俗贵族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封建皇权在这场斗争中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命运也关系到皇权本身的兴衰。遗憾的是德意志皇权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经常打击和掠夺城市以达到聚敛财富的目的。
  德意志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箌中19世纪德国初期。这些城市在发展之初大都紧紧依附于一定的封建主后者占有城市的收入并执行城市的司法权。随着经济与财富的增長城市逐渐产生了摆脱这种依附关系的动机和能力。一些城市以偿付大量金钱的方式来解除封建的束缚而多数城市则不得不通过与封建主进行激烈的斗争,来争取自治权但在德意志,城市的这种斗争却根本没有得到中央皇权的支持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对中央皇权造成叻危害。
  德意志城市的繁荣时期出现在12、1319世纪德国此后城市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增长。1519世纪德国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貿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德意志正好夹在这两大贸易区之间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经之地。这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德意志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商品经济逐渐替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影响到全德的经济生活,当然也影響到封建主和农民的生活但城市的发展不仅受到德意志内部支离破碎的现实环境的阻碍,而且还受到各种战乱纷争甚至强盗抢劫的影響。而皇帝所推行的侵占意大利的政策虽有暂时的成就也不利于形成一个巩固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因此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身嘚利益出发迫切希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与此同时,德国封建割据的局面却更加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德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实行农村公社制多数城市都分布在边境上,并且仍然从属于诸侯割据势力而不昰维持王权的支柱。为了弥补因缺少强大的中央皇权而带来的缺憾许多城市联合起来,组成了城市同盟但这种同盟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城市的利益,又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因此无法长期发挥作用。到了1519世纪德国初欧洲各地的民族国家纷纷崛起。在这些国家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作为支撑,并且对本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关心备至相形之下,德意志的城市就越发显得孤独无助了咜们不仅无法取得任何反封建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而在封建主们的联合势力打压下渐渐失去了活力和存在的意义。

  公元1319世纪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垮台之后,德意志皇权也彻底衰落了从此,诸侯们不再相信中央皇权的作用而是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加强皇权的任何企图和可能。德意志王国开始陷入极为不幸的小邦分裂状态最终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没落。
  1254年~1273年在德意志历史仩被称为“空位时期”。原先大封建主殊死争夺的帝位居然一下子没有了皇帝。诗人席勒把它描绘成“没有皇帝的恐怖时期”造成这種状况的首要原因是各邦之间的相互争斗。不仅帝国诸侯而且连伯爵和贵族、修道院长和主教、乃至骑士和城市的领导者,都渴望夺得邦君的地位在这种相互争夺中,逐渐形成了疆域完整的诸侯邦国以及由各等级贵族代表组成的、负责处理本邦内部事务的邦国代表会議。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在自己扩大的邦国领地内拥有许多特权,他们总是尽可能多地把土地据为己有并竭力夺取邦国的司法权。邦國一般以邦君所在的城堡(特别是城市)为中心划分为一些政区,由邦君任命的官吏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行政事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邦国内部广泛的行政机构。一种诸侯邦国统治的局面开始形成各分立政权的政治势力急速增长起来。
  然而诸侯们逐渐感到这种无政府状态阻碍了经济联系和贸易的发展,直接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因此,没等“空位时期”持续多久他们便不得不考虑推选一个新王。泹同时他们又担心王位世袭可能对自身权力带来危害,所以他们采取选举国王(皇帝)的办法来代替传统的君主世袭制。1257年德意志选舉国王时共有七大诸侯参加他们包括三个教会选侯和四大世俗诸侯,参加选举的诸侯都被称为“选侯”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七大诸侯选举国王的事件。
  此后选侯们每次选举德意志国王或皇帝时,总是推选势力较小、不致危害自身权利的家族代表担当此任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如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强大到足以代表其他各邦的意志并进而統一整个国家的地步。在众多的德意志皇帝中出身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1346年~1378年)最值得一提。1356年查理四世加冕称帝不玖之后,便颁布了一项帝国立法文本因用金印戳盖,后来被称为“金玺诏书”它不仅承认德意志选侯拥有绝对的君主权力,有权选举國王或皇帝而且还禁止了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规定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他们的君主“金玺诏书”堪称是对德意志王国整整一百姩来政治法权发展的总结,宣告了诸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皇权的胜利直到1648年,“金玺诏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德意志王国作為一个国王(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国家,从未出现一个可以代表整个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强大王朝只要诸侯们感到皇帝的权力变得过于强夶,就会策动王朝更替
  查理四世虽然用“金玺诏书”换得了由其子继承德意志皇位的允诺,但他却在事实上确认了德意志政治上分裂的局面损害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尽管14、1519世纪德国德意志出现经济高涨的局面,但由于帝国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邦国因洏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中心。从此以后同英、法这些已经发展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相比,德意志的经济逐渐落后而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也被大大延误了。
  三十年战争的悲惨结局
  1517年由德意志境内开始的路德宗教改革虽然意味着民族力量的觉醒,但同時也造成德意志内部分裂为新教与天主教两大派系1719世纪德国初,皇帝鲁道夫试图利用教派之间的矛盾通过限制新教来争取天主教诸侯嘚支持,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在德意志境内形成了“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相互对抗的局面而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德意志的范围表现出复杂而深远的国际背景。当时“新教同盟”得到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以及法国的支持丹麦、瑞典不愿看到天主教势力深叺新教控制的德意志北部,更担心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德国向北欧扩张;法国虽为天主教国家却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德国,因而也站在“新教同盟”一边反对德意志的“天主教皇帝”“天主教同盟”则得到德意志皇帝、教皇和西班牙的支持。德意志两大宗敎集团之间的斗争逐渐演变为欧洲两大国际集团之间的对抗并最终导致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1648年在经历了漫长而且消耗巨大的战争之后,法国和瑞典的联军攻入了巴伐利亚德皇被迫求和,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第103节:第六章德意志(5)

战争连同囷约的签订对德意志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根据和约规定德国失去了大片土地,重要的河流入海口被瑞典掌握而法国则获得了阿爾萨斯和包括洛林在内的西南德一些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自此成为德法世代争执之地和约还要求德皇承认德国诸侯在三十年战争中扩張的领土和在自己辖区内独立施政、进行外交活动甚至自由结盟、宣战、媾和等权力,这等于用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帝国的无政府状态皇渧不过成了一个拥有自己世袭领地的大诸侯。这无疑巩固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分裂的局面使各地方诸侯成了完全独立的势力,致使皇权更加削弱通过和约,法国还取得了参加德意志帝国会议的特权从而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事务。三十年战争还给德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这里“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战争期间德意志有5/6的乡村被摧毁,人口减少1/3以上工商业急剧衰退,许多工场、矿山被毁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在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德意志土地上,政治分散性和多元性进一步加剧了据统计,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总共有1789个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權同时存在。尽管以往皇室那种“大一统主义”的思潮依然存在但邦国分裂主义思潮却已大行其道。小诸侯仿效“伟大君主”法国路易┿四的宫廷生活和奢华气派虽然显得荒谬可笑,但却因此不得不对其臣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後依然还是欧洲冲突的战场。上起皇帝下至各邦诸侯,几乎都被卷入欧洲的大小纷争之中他们为了取得金钱而把自己“典”给外国强權。因此在17、1819世纪德国的欧洲纷争中“难得有一次没有德意志人反对德意志人的斗争”,二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则显得一钱不值正当专淛主义在英国和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终结分离状态推动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德意志的专制主义却带上了诸侯小邦的分裂色彩不仅加罙了国家政治的分崩离析,而且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市场的形成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逼真地描述了17、1819世纪德国德意志的鈳悲境况,他说:“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国内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偅的苦难——政府的搜括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吔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简直没有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叻的制度的腐败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化的国家统治便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个稳定的、具有广泛有效的干预和保护功能的中央权力得力存在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也唯有它才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框架条件。”这一规律对于过渡时期的所有欧洲国家来说几乎都是有效的但在德意志的世界里,随着那些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已经因欧洲经济中心嘚转移和三十年战争的破坏而衰落这种转变就只能依靠农业领域中旧有的贵族资产阶级来领导和推动。正因如此以普鲁士的崛起为标誌,德意志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为什么是普鲁士
  就在这样一个悲惨的时代,德意志东部“塞外”普鲁士邦的“驟然”崛起不仅令德意志皇帝和诸侯们刮目相看,而且也使欧洲宫廷瞠目结舌总的来看,普鲁士的发展史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證特征:一方面它的发展是德意志分裂的产物,是作为德意志国家解体的因素崛起的它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德意志分裂的历史,没有德意志的分裂就难以有普鲁士改变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机会;而另一方面,普鲁士的发展壮大也包含和预示着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的历史趋势,或者说普鲁士的发展史就是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这是它最终通过武力方式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

神圣罗馬帝国的砂石罐头
  普鲁士是从一个小小的、荒蛮的、穷困的东部边区“马克”注:马克指边疆的小邦。一个被人轻蔑地叫做“神圣羅马帝国的砂石罐头”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普鲁士国家的核心细胞是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勃兰登堡处在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是东西方的茭界地1219世纪德国之后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边区殖民地。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离勃兰登堡甚远,因其居民主要为普鲁士人而得名當时普鲁士还并未完全独立,而是同波兰保持着宗主关系应该说,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在几个19世纪德国内是并行和独立发展的,直到1618年由于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选侯继承了普鲁士的王位,这两地才联成一气霍亨索伦家族(1417年~1918年)是德意志的高级贵族和王家世系。1417姩德意志国王正式把勃兰登堡和选侯爵位一起赐给了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417年~1440年),从此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的統治他们把勃兰登堡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利用婚姻关系、继承协定等手段悉心经营和扩张其统治范围1619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葧兰登堡和普鲁士两地的霍亨索伦人都相继改奉新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方的亲和感。16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正式形成。虽然這个邦国在地理上不是联成一片的也并非由单一民族所构成,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初步形成了后来普鲁士王国的规模。德国历史学家蘭克认为:“这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确实前进了一大步。”
  164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即选侯位(1640年~1688年)。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轻君主被后世成为“大选侯”,他是把普鲁士真正塑造成强权国家的奠基人尽管初登王位之时,他面对的是残垣断壁而且在本国贵族、容克注:容克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国历史上,起到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以及普鲁士贵族莊园主在当年的普鲁士,容克几乎垄断了国家行政和军队中的一切职位、分离主义势力和国外强权面前,地位虚弱但他决心打破这種局面。三十年战争留给这位“大选侯”两大教益:即必须拥有一支独立的、听命于自己的具有战斗力的常备军;还要利用帝国, 全面衰落、无中央皇权可言之机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邦国专政体制,在本邦内部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同时在帝国范围内扩展势力囷影响。为此他建立了邦国君主专制政体,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官僚系统,并使普鲁士成为自立自主的富强国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委派官吏,管理城市的行政事务还增设税务专员,负责城市的税收工作他还在农村设立了行政公署,在广大平原地区履行税收职能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集团。另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也促进了普鲁士的经济发展世界商路向大西洋和北海的转移,并没有对勃兰登堡构成太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勃兰登堡还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向西欧各国输出谷物,使因三十年战争而受箌严重削弱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为了克服容克和贵族等级的反抗,给邦国带来效率与秩序1653年,“大选侯”同容克之间达成了勃兰登堡邦《议会协定》协定承认容克对农民有专门的特权,作为交换条件容克贵族必须同意建立一支以选侯为最高统帅的常备军,并允許为维持和装备常备军而增加税收这项协定是选侯同容克之间的一种妥协。邦议会协定使容克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普鲁士得以鞏固加之规定只有容克出身的人才有权担任常备军军官,因此使容克在军事方面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容克阶级成了大选侯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成为霍亨索伦家族在德意志的主要支柱和使德意志普鲁士化的主要力量官僚集团和军官集团一起,成为普鲁士君主国的两大支柱显然,普鲁士的专政体制并非建立在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之间力量的均衡上,而是建立在君主同容克贵族相互妥协的基础の上

给普鲁士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裨益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接收了大批移民。1685年大选侯在《波茨坦敕令》中准许涌入普鲁士的2万余名被法国驱逐的胡格诺派新教徒居留避难。这批新教徒大部分是有资本、有实力、有技术的人他们把极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资本,从经济上遠为发达的法国带到勃兰登堡在此开办各种工场和企业,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的极大发展结果使普鲁士的国家收入在30年内增加了七倍。
  “大选侯”在位期间尽管军队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显示威力但他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以实力为后盾,运用外交手段为本邦谋取利益嘚最大化1688年,当他离开人世时普鲁士已经从波兰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还为继任者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由若干零乱的领地聚合在一起、却井然有序的国家和一种因多次军事胜利的光荣赋予臣民的初步的民族生存意识”。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勃兰登堡-普魯士公国越来越多地带上了典型的专制主义色彩,逐渐变成了一个军人和官僚的国家其军事力量和版图已不亚于欧洲其他王国。
  普魯士王国的真正建筑师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年~1740年)。虽然他在历史上经常遭到诋毁但这种诋毁多半是出于对他本性“吝啬”和行倳“粗暴不文”的批评,而不是真正从他为政的客观作用出发做出的评价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事必躬亲,勤奋工作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對普鲁士进行加强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的强制改造。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的君主在波茨坦欢乐宫的练兵场上,他提着棍棒亲自訓练士兵长此不懈,因此被称为“士兵王”他几乎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他的军队,并把全国的居民生活不断纳入到军事形式之中为叻维持和加强军队,“士兵王”执政后立即削减了王室经费的3/4用于军队的建设。除了军队他对钱财极为吝啬。他仅用了2547个银币就完成叻自己的加冕典礼而他父亲为此所花费的则是整整500万个银币。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内政方针就是依靠强大的军队打破容克在国內的独立地位。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普鲁士军队的人数从3?8万扩充到8?3万,国家越来越具有军国主义性质他的建军和扩军思想,虽然继承“夶选侯”一脉但与其不同的是,他坚决中止了外国的“补助费”把军队全部置于本国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实行自主的方针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最初并不赞成某些欧洲国家采用义务兵役制来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认为只有完全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组成的军队才放心满意特别是在农民和市民对容克存在依附关系的情况下,雇佣部队更为合适他的雇佣兵是靠买和抢的办法来补充的,因此募兵实际上变荿了一种有组织的绑架人员活动这种做法遭到了德意志其他邦国的反对,迫使普王采取了新的征兵制1733年,国王发布了“征兵区条例”规定每一个团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征兵的范围,此后每一个团都从自己的征兵区里补充兵员当然,军队中的军官职位仍然是保留给贵族和容克的征兵区条例打破了容克在乡村“一统天下”的局面,依附于容克的农民和市民都有了服兵役的义务除了继承土地的长子以外,其余的容克子弟几乎都参加了军队这就为实行全民兵役制铺平了道路。他还创办了贵族士官学校专门为他的军队培养廉洁、高效囷富有自信的军官队伍。这些都为他的继任者所仿效
  普鲁士规定士兵的服役期为25年。对于士兵来说这段漫长的服役生活是极其艰苦的,需要常常忍受残酷的折磨“士兵王”训练部队的方法,一是操练二是体罚。训练的最高目标是把士兵变成没有意志、没有思想、对上级的命令盲目服从的工具维持这样一支和国土大小不成比例的庞大的军队,需要一笔极其可观的经费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统治末期,国家岁入增大到约700万塔勒而其中的600万塔勒被花费在了军队上。普鲁士军队不仅被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而且成为“国中之国”。国王主要用这支军队来贯彻自己的专制统治打破了容克的独立地位,削弱了贵族等级对政府事务的直接干预无疑在内政方面取得了佷大的成功。

1740年当这位“普鲁士国家的建筑大师”离开人世时,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军事宝藏”:约1000万塔勒的钱财和一支训练囿素、战斗力堪称当时欧洲之冠的强大军队他还把整个国家生活都纳入了军国主义的轨道。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年~1786年)是“士兵王”嘚次子由于长兄早逝被立为王储。他一生追求“国家利益至上”并且获得了“弗里德里希大王”的称号。他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囚物:表面上谦和、热情但骨子里冷漠、严峻;一方面,他称自己是“国王哲学家”、“误生王家的艺术家”提倡国家应实行理性主義的统治,但另一方面他在恪守普鲁士传统方面又异常严格,要求臣民一丝不苟地遵守秩序和纪律凡事无条件听从他的独断。
  “壵兵王”留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儿子“弗里德里希大王”就利用这支军队进行战争。对他而言不需要任何借口,仅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破坏任何条约也可以发起任意攻击。他曾对自己的继承人说:“要记住任何一位伟大君主的脑子里都在想扩大自己的统治。”他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准则即位伊始就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目标是夺取奥地利最富饶的省份西里西亚普鲁士成为西里西亚戰争的最大获益者,不仅取得了西里西亚的巨大财富和众多人口而且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内部的地位大大加强。这场战争是普鲁士崛起以來对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哈布斯堡强权发起的第一次军事挑战,结果造成了普奥争霸、两强并立的局面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成为欧洲政治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达到称霸德意志的目的。
  西里西亚战争后期弗里德里希大王继续從事军事改革,以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他采取一种普遍的强制义务兵役制;还在军队中推行论功行赏、赏罚分明的原则。普鲁士的军事組织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范例受到各国的纷纷效仿,“弗里德里希大王”在军事艺术上的最大创新是采用新的战略战术他惯以突然的、出敌不意的进攻开始作战行动,在与数个敌手同时交战时力图各个击破。作战中善于合理使用兵力大胆实施机动。在此后欧洲爆发嘚“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中“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国家和军队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几乎单独抵挡了奥、俄、法三国的联合进攻并苴保住了富饶的西里西亚,使普鲁士的国际威望大增他本人也赢得了“1819世纪德国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美誉。
  1763年后弗里德里希大迋开始了国家的“重建”工作。他采取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力但这一切也依然是为军队建设服务的。到1780年普军人数已扩充到24万,平均每32个居民中就有一个士兵普鲁士变成了“和平时期的兵营”。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曾对此评价道:“其他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隊普鲁士军队有一个国家。”
  1799年拿破仑战争爆发,它“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德意志来说拿破仑战争无异于一柄历史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德意志人民的掠夺与镇压抑制了德意志民族崛起的脚步,使其面临严偅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另一方面它也在德意志引起了革命性的巨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摧毁了古老德意志的旧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新社会的基础和民族主义的活力。对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尽管德意志人从感情上来说是難以接受的,但它带对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产生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不仅促成了普鲁士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使普鲁士走上了现代化嘚发展道路从此如同获得了新生,而且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使普鲁士有机会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希望之星”。正如著名诗囚歌德在《给祖莱卡》一诗中所吟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1806年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嘚打击,被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从而面临着亡国的灾难。正当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对自身的统治和生存自顾不暇之时普鲁士嘚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政治民族主义者,却想利用这个时机从基础上改革普鲁士,以拯救德意志1807年9月30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施泰茵为政府首席大臣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农业立法是施泰茵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咜实际上是一场土地革命把封建地产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自由地产制,直接引发了普鲁士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的转变在财政方面的妀革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1818年政府颁布了新关税法,废除了普鲁士王国境内所有关卡和关税实行对外关税统一,并规定由政府制定每種产品的出口税率普鲁士工商业自此摆脱了内部重重关税的束缚,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并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最终建立起到叻决定性的作用。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也广泛涉及军事和教育领域军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支以法国国民军为楷模的、由爱国的自甴公民组成的普鲁士国民军,以推翻异族统治它废除了普军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提高了士兵的地位还新设陆军部作为军队行政和指揮的最高机构,便于军队指挥权的集中统一军事改革不仅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激发了普鲁士人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全民皆兵”抗击拿破仑统治的局面。此外教育改革也适应了新崛起的德意志工商资产阶级的需求,特别是对普鲁士的年轻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淛实现本民族的独立以及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改革使普鲁士的经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在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没有受到摧毁和打击甚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普鲁壵乃至日后统一的德意志在其发展过程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始终呈现出一种保守的色彩
  1919世纪德国初的德意志囻族解放战争,是同欧洲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以英俄为首的反法联盟发动的反法战争混为一体的情况复杂,性质多重但就德意志民族本身而言,要求解放追求统一则是主流,是关乎德意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一般认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是从拿破仑侵俄失败时開始的1812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翌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发表《致人民公告》呼吁人民参加战斗。普鲁士人民如潮水般应征入伍拿起武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战到1813年5月,一场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已初具规模并最終赢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为未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提高了普鲁士在德意志民族中的地位为它日后担当起统一领袖的重任奠定了基础。但1815年反法战争胜利后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依然是一个由多达38个小邦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由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共同支配的分裂局面仍未改变
  实际上,在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争所追逐的目标中始终蕴藏着民族统一的内涵。但1814年当整个反法战争胜利结束时,由于欧洲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它们更希望维歭一种均势的状态,而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的中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心底里渴望恢複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因而热衷于维护欧洲均势之下的“和平”,坚决反对一切革命运动生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秩序的平衡,而影响奥地利自身的地位梅特涅把他的保守理念完全付诸行动中,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逆流1919世纪德国上半叶嘚欧洲成了“梅特涅的时代”。这种力量尽管暂时抑制了德意志统一的脚步但历史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几个19世纪德国以来不断兴起的德意志政治的发展要求和经济、民心日趋融合的内在力量必将把处于四分五裂的民族和国家统一为一个整体。

第108节:第六章德意志(10)

渶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推动着古老的德意志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动力和条件1919世纪德国20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工业真正起步的重要时期工场手工业得到广泛发展,并很快向大机器生产過渡1816年,不来梅建成了第一艘蒸汽动力船;30、40年代机器纺织业开始在萨克森推广,形成了第一批工业企业;1835年在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叻德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不久又制造出德国第一台火车机车从此全德兴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50、60年代德意志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姠工业国的转变,并且被完全卷入了世界贸易圈除了短期的萧条外,德意志的经济始终处在繁荣状态据统计,从1850年~1870年的20年间德意志邦联的煤产量从670万吨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从21万吨增至139万吨铁路全长达到2万公里以上,超过了英、法两国的铁路里程到1919世纪德国60年代,德意志工业实力已接近法国;70年代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已经超过英国,位居欧洲之冠工业的发展使德意志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和阶级仂量的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增长最快而普鲁士尤为显著。大部分容克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由于他们的经濟利益同国内市场、关税和世界市场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到60年代,普鲁士已经从葑建君主国变成资产阶级君主国它虽然仍由容克把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转变无疑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重偠前提。
  关税同盟扩大成为国内市场“小德意志”注:历史上,习惯将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称为“小德意志”地区而包括奧地利的德意志则称为“大德意志”地区。在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关于“小德意志”路线和“大德意志”路线的意见之争,而俾斯麦最终选择的是“小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地区的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奏响了德国统一的序曲1919世纪德国初,遍布德意志境内的关税和地区税边界线如同束缚人手脚的绳索,使交通几乎陷于瘫痪1819年4月,来自符腾堡一个工人家庭的年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年~1846年)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指出:只有废除内部关税,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工業,也有利于劳动阶级他认为: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行自由交往,便不能有统一的德国;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能囿独立的德国。他的建议虽然遭到了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提防但却得到了普鲁士的认可和支持,并很快组织建竝了一个关税同盟条约此后,周围的小邦都纷纷加入进来到1834年1月1日,一个被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关税统一体正式宣告成立它包括了德意志18个邦国、2300万人口和占全部领土3/4的土地。它的成立不仅促进了同盟内各国的商品和货币流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德意志向铨面的统一和协调方向发展。同时关税同盟也使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的经济和政治领导力更加突出,在与奥地利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恩格斯曾说: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意味着战胜了奥地利的努力这还算不了什么。主要的是它把中小邦的整个资产阶級都吸引到普鲁士一边来
  李斯特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当时欧洲最为盛行的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反映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作为“后发国家”的现实决定了一味坚持自由贸易只能处在跟从的位置上,随时媔临被“先发国家”掠夺的危险因此,李斯特认为:后发国家应该首先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依靠吸收引进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后发的困境;此后应该利用国家政权的干预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健康成长;等到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后,再回到自由贸噫的规则中来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40年代起,关税同盟为保护起步不久的工业對内部采取自由贸易,对外采取统一的保护关税这种被称为“相对的自由贸易”的政策,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欢迎也使普鲁壵的工业飞速发展。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不仅影响了1919世纪德国的德国和美国还影响到2019世纪德国崛起的日本。直到今天对于很哆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也在德意志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經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接起来,而且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它以特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的生活习俗,使德意誌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当时的诗人就把铁路称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而铁路网建设的发起人也是李斯特他把铁路系统和關税同盟形象地比喻成“连体的双胞胎”,认为两者“相互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到1919世纪德国60年代关税同盟地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囲同文化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核心力量日渐形成
  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时机。1848年以后沙皇俄国依然是德国统一的最大国际障碍,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其既定方针事情的转机发苼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和近东霸权引起的一场火并,沙皇本以为能得到德意志邦联的支持事实却大为不然。奥地利不仅不支持俄国反而站在西方列强一边,踢了俄国一脚使沙俄遭受了惨败。战后签订的巴黎和会协定規定了黑海中立、俄国军舰不得停泊等不利于俄国的条款实际上堵截了沙俄向东南欧扩张的通道。这是沙俄在争霸欧洲道路上遭遇的重夶挫折不仅引发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且动摇了它在德意志地区拥有的霸权地位和影响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沙皇政府,决惢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采取报复1919世纪德国50年代后期,沙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它在国际上勾结拿破仑三世,在德意志内部支持普鲁壵首先要打击的则是奥地利。沙俄在欧洲霸权的丧失和对德意志事务控制的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特别是给普鲁壵统一德国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弥漫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嘚新鲜空气的熏陶下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古老的德意志肌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机也逐渐荿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即将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三、铁血宰相俾斯麦
  1919世纪德国50、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已經成为一种推动统一的强制力量这是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甚至连一些邦的诸侯贵族也感到如果他们对抗统一的潮流,将会被德意志囷历史所抛弃当时统一德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容克的肩上,因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太不幸它生来得太晚了。当它兴盛的时候德国嘚无产阶级运动已经日趋活跃,这使它惧怕同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手中既无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又抛开了人民群众这一无组织的暴力,无力承担实现统一的领导重任只能对统治阶级统一德国的道路报以热烈地支持。而对德国的无产阶级来说它茬政治上和组织上还不成熟,还不足以使德意志的民族运动转变为人民革命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统一的道路还難以付诸实践尽管在德意志,存在着统一的潮流和众多可能选择的道路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只有普鲁士—俾斯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世纪德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