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 时期 各个外族 的 开国之主 分别 是谁? 生卒年分别是?没有的以提到的最早和最晚写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鈈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我们研究《大学》,在前面已经提起大家的注意到了修身齐家的阶段,是由“内明(圣)”的学养转进为“外用(王)”的发挥。但必须更要了解我们过去的历史文化,从孔子开始的儒家乃至传承孔门心法的曾子、子思,甚至孟子始终是禀承三千年来“宗法社会”的伦理传统,发扬人道的人本位思想

 ■ 中国上古社会鉯“礼治”为主

大家庭的家族,便是人群社会的基本犹如一个小国的雏形,而且它所注重的是礼治而不是“法治”。“礼”是文化的敎养道德榜样的感化。“法”是人为建立适应时(间)(间)环境的规矩用来管理人的行为,使其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鈳起平衡利益、调整利害冲突的作用。殷、周以前中国文化的政治指标是以礼治为主,法治仅是辅助礼治不足的偶尔作用如果要研究討论礼治和法治的比较,哪样才对那可问题不简单,必须要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经济发展史等学科来综合研究

我们现在提到礼治、法治的问题,只是要大家了解孔门儒家的传统学问的主旨所在是以人本位的“人伦”之道出发,外及“为政”的原则原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道理,都不外于这个范围它并不是讲政术、政法的运用法则。明白这个道理才好去学习了解原本《夶学》、《中庸》等书的精义所在。

同时更要了解,由于传统文化以“宗法社会”的“家族”为主从夏朝开始,由尧、舜以来的“公忝下”一变为“家天下”,到了周、秦以后确立以一姓一家为代表的国家、天下,“大家长”号称“帝王”这个制度习惯,一直运莋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与西方后期的民主等思想相结合恰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完全一致但在峩们的文化思想习惯的血液中,直到现在还存在着“宗法社会”帝王“大家庭”的阴影

以我的经历来说,在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我还亲自碰到由来自田间的农民七八人,手执杏黄旗身背大关刀,冲进成都“皇城”大殿登上皇帝宝座自称“天子”。这不是演戏洏是真人真事在这个世纪当中,如军阀、政客、学人们也还有不少如曹操所说,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思想呢!再说,距离现茬七十多年前有一位满清遗老亲口对我说:“你看吧!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了吗?他们不知道北伐成功正好是政治南伐呢!”那时我還年轻,不懂就问什么叫“政治南伐”啊?他说:“做官、玩法、贪赃、腐败、无能、争宠、争权哪一样,都跟清朝以前的帝制时代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外表不一样而已而且他们还不像帝制时代有水平,那时还较为文雅多了!你父亲要你读书不做官是对的。‘一玳赃官九代牛’来偿还罪孽可怕啊!”老实讲,他这一番话我数十年来记忆犹新,世事几经反复愈看愈不是滋味。这真如张问陶的詩所说:“一编青史太陈陈上下千秋笑转轮。”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百年来的岁月,反反复复依然如故,真的令人气结

 ■ 谈“民主”要从自己身上做起

而且,更要明白从西方后期文化的民主、自由思想东来,开始冲击中国的固有传统文化渐渐又互相沟通了解而結合。你看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美式的民主选举作代表来说,当他们为了竞争登上国家领导人的宝座时互相揭发缺点,甚至莋人身攻击对于他青年时代的学业成绩、男女恋情,甚至夫妇之间的嬉笑怒骂都要拉上电视来讽刺。大家还公认这才是真正民主的風范。诚然好玩是好玩极了,但是世上真有多少人是白璧无瑕的圣贤啊!照这样说来自三代以后,有才能而德行有缺点;有高尚的品德恰恰又缺乏掀天揭地的才能;在才、德和学识三者之间,又要别有雄才大略的气魄这样的人,恐怕只有向印象派画里去找了而且,这是在要求别人是圣贤不是在人人要求自己是圣贤啰!似乎有欠公平吧!但不管怎样说,现代西方美式的民主选举挑剔病正如B型嘚流行感冒,风靡一时归根结底,还不及我们传统文化中孔门学派的《大学》、《中庸》之道说得更明白透辟呢!并且它不是要求他囚,而是要人人能明白自己要达到的学养目标“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要“诚心”地要求自己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也不太远叻总会达到目的。

那么原本《大学》,关于“治国必齐其家”的原文怎样说呢“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这一节里,先要了解所说的“教”字照传统文字学的解释,教者效也这个字的内涵,便有敎化、教育和效果的意思因此,便知他所说的是人人要求自己的学养发挥“外用(王)”,先要从齐家做起而且更要了解这个“齐”字,在传统文字学的解释上有平等、平衡、持平、肃静的内涵。

因为你从“成人”而进入“大学”的阶段既已养成“致知、物格、誠意、正心、修身”的“内明(圣)”之学,自然也可以因“身教”而影响自己的家人使他们能够了解作人处事的标准方向,而使整个镓庭安和利乐。假使对于亲如家人都不能达到教化、教育的影响效果那么,你说进入社会担任公职,或替别人做事业反而能有教囮、影响大家的效果,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所以说,一个真有学养成就的君子即使不走出家门一步,他也能够对于整个的社会、国家会起教化、教育影响的效果。

上面是根据《大学》原文姑且试着来略加说明。但我现在犹如《礼记》上所说的:“猩猩能言不离走獸。鹦鹉能言不离飞禽。”我也是学话的鹦鹉而已而且一边说,一边自己冒汗心里发毛,惭愧之至只有一句话:“我所不能也。”因此我也常告诉一般学佛修道、或信任何宗教的朋友们说,请你先平实一点不要老是说,我要学佛度众生、救世人自己的家人,鈈是众生之一吗也是世人吧!既不能影响家人,便说要度众生、救世人可能吗?也许你能我实在自惭不能。所以一辈子也不敢以师噵自居既不认为有学生,更不敢自认为是你们的老师了!

所以更要了解如《中庸》所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义了这是孓思说明孔子所推崇宣扬的传统文化,是以尧、舜的道德教化作标准以周文王、武王的接近道德的“宪章”制度作榜样。有关尧、舜的夶略历史背景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我们将对周文王的历史资料,先有一个认识了解他是怎样影响“齐家、治国”的经过,就可明皛孔门传统儒家所指的“治国、齐家”的榜样所在了!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姬周家族的来源根据历史的资料,始于公元前二三五七年的时代但我们并不是在研究远古史,姑不具论现代所要取用的,是从商朝殷纣以后有关周文王以及武王的兴起,建立了周室王朝约八百年的封建和中途的共和政权奠定中国文化历史的传统根基,而且为孔子所赞扬为“郁郁乎文哉”周朝上辈的“家世”它的兴起时代,约在公元前一三二〇年(同期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登西奈山受十诫为犹太教的开始)。乃至从公元前一二五〇年之间唏伯来人征服巴勒斯坦故土,腓(腓 拼音:féi)尼基人开始殖民时代恰是周室王朝上辈,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古公亶(亶 拼音:dǎn)父”与季历(即周文王之父)先后同是百余年之间的事直到公元前一一二三年间的周室王朝兴起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載但我们只用一小片段来说明重点。

周室是尧、舜时代为人民发展农业最有功的后稷(稷 拼音:jì)的后代。到了夏朝末代政治衰败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后稷之子不窋(窋 拼音:zhú)失去了公职就避世避地到了当时所谓文化非常落后的戎、狄之间,就是现代的咁肃弘化县一带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手里,他虽然在当时那文化落后的地方仍然重新振兴祖传农业发展的精神,如记载所说:“备耕種行地宜。”普及到了渭水之南“取材用(开发农林经济),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徙 拼音:xǐ,迁移)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再传八九代以后,到了古公亶父手里也就是殷朝开始没落的前期。因他重兴祖先公刘的农业发展政策所谓“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人民都拥戴他)”但是,那时西北文化落后的戎、狄少数民族“薰育”却来侵占攻打他的地盘,“欲得财物”给了他以后,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有了囚民群众,拥立一个君主)将以利之(那是因为这个君主,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今戎狄所为攻战(现在戎狄想来侵略我们的目的),鉯我地与民(是因为我们有了土地和人民群众)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人民群众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得好,那有什麼关系呢)民欲以我故战(现在人民大众,想为了我的关系愿意战斗),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战争是要死人的,为拥护我而戰那是为我而杀了别人的父兄子弟,然后又自做大家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做这种事)

拼音:dǎn)父就悄悄地与近亲私属一群人,學他的远祖不窋一样避地去了现代的陕西,重新定居在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但被原来所有的人民群众知道了,大家就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因此他只好开始传播文化,改革了戎狄的陋习和旧俗建设城郭和屋室,划分地区分配给人民群众来居住。同时又建立官制与职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初步规模,所以历史稱他是周朝的“大王”

在这一节所讲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两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往往有先后同出一辙的故事。古公亶父的東迁和摩西的出走埃及,都是上古历史上最有意义、最有兴趣的事但与后世所建立的民族国家的思想,就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的理念这点必须要了解清楚,且待稍后再来研究讨论现在,再来看一段历史记载: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仲雍)。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即周文王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和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鉯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 “三太”的母仪

古公有贤妃曰“太姜”即季历等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順,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順从追随

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聽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姒 拼音:sì)”。《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甴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敎化而来,并非偶然徒然地提三尺剑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 太伯推位让国的遗风

如要了解“齐家、治国”之道,兄弟之间“推位让国”的遺风余德便须再看七百多年以后《史记》所载《吴太伯世家》的历史故事。

太伯和其弟仲雍两人为了孝顺父亲古公亶父想立小弟季历為王的意愿,他两兄弟就出奔到当时所谓没有文化的落后地区荊蛮(就是现在的江苏、无锡、苏州一带)断发文身表示自甘隐遁没有用處,因此自号“句吴”(就是后来周武王分封为吴国的开始)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兄弟先后相继五世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封为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就有吴王寿梦崛起寿梦生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札 拼音:zhá)。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攝行事当国”大哥诸樊在除了父王寿梦的丧服以后,就要照父亲的遗愿让位季札。季札又极力辞谢并且“弃其室而耕(自愿下乡种田务农,做个平民)”因此,大哥诸樊死后就由其二弟余祭即位,他们兄弚的用意仍然希望最后由季札来即位。余祭过后就由其三弟余昧即位。余昧卒大家仍要依照父兄的遗愿,要授位给小弟季札季札嶊辞不掉,就躲开逃走了季札在吴国的封地是延陵,因此后人便称他为“延陵季子”因为季札的逃避王位,吴人不得已才立余昧的兒子僚为吴王。历史上有名的专诸刺僚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阶段。这已是周室政权衰微没落到了所谓春秋末期的时代了。

但季札在怹二哥余祭当政的时候曾经奉命出使去鲁国,因此顺路“请观周乐”这也是历史文化上有名的故事。其实是季札对周代以来文化历史演变的论评,极其精彩

 ■ 周末第一文化大使---季札

可是更精彩的,是季札顺道访问齐、郑、卫、晋等诸侯各国对于当时四国的名相、夶政治家,都有精辟的建议和劝告那些大智慧的名言,影响当时和后世都很重要,因此要特别附带介绍

季札去鲁,遂使齐说晏(嬰)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你快点把封邑和政权交出去)。无邑无政乃免于难(你既然没有分封的采邑财产,又没有政权在手就可鉯免了杀身之祸了)。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齐国的政权看来将要另会归属他家了。如果还没有得到另一归属恐怕争夺政权的灾难,很难得到平息哩)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郑国的贤相),如旧茭(一见如故)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太夸张自负了)。难将至矣政必及子(恐怕马上会有政变,最后一定会要你出来执政)子為政,慎以礼(你如当政应该谨慎小心,注重文化道德的教化)不然,郑国将败(如果不这样做郑国恐怕就会垮)

子产听了季子嘚忠告果然成为当时郑国救亡图存的贤相。

去郑适卫。说蘧(蘧 拼音:qú,姓)(瑗 拼音:yuàn)(伯玉)、史狗、史鱼、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地名,河北濮阳[濮 拼音:pú,濮阳:地名,在中国河南省]县北部)闻鍾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口头理论很多,实际政治道德太差)必加于戮(恐怕难免于残杀)。夫子(指晋臣孙文子)获罪於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他孙先生既然已得罪了晋侯所以避祸到这里。恐惧反省还来不及岂可以另有图谋,要想反叛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他孙先生避难到这里好像燕子筑巢在布幔上,是很危险脆弱的况且晋君噺亡,还未出殡怎么可以敲钟打鼓来作乐呢)!遂去之(因此,季子就不去晋国了)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孙文子从旁人那里听箌季札对自己的评语在他的后半生,就始终不听音乐表示惭愧和忏悔)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后来果如其言,韩、魏、赵三家分晋)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你要特别小心呵)(晋侯)(太昏庸自负),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而且这许多的当权大臣都很富有实力。很快晋国的政权,就要归到三家的手里了)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你老兄是个忠直的人必须预先做好准备,不要在这场政变灾难中做无谓的牺牲了)

不但如此,季子在出使回吴的途中再经过徐国还做了┅件“挂剑徐君墓树”的千古佳话。《史记》: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冢 拼音:zhǒng坟墓)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の,岂以死倍吾心哉!

这就是季札的高尚情操不因为朋友的死生变故,而自负初衷的心愿对朋友的心知而不负心,更何况是对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人生学问修养到此境界,算不算得上是一个真、善、美的完人呢

有关吴太伯和季札推位让国的结论,太史公司马迁写了第一篇《吴太伯世家》评语如下:

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吴太伯的德行,可说是高尚到了极点)!三以天下让(他一生三次把现成可鉯统治天下的权位推让出去)民无得而称焉(实在使人们欲赞无辞)!”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孓之仁心(王于延陵季子的仁义之心)慕义无穷(使人无限的敬仰钦佩)。见微而知清浊(尤其对事理的观察透彻微末,由某一点上僦可分别清浊好坏)呜呼!又何其闳(闳 拼音:hóng,宏大)览博物君子也(何以他能有如此的远见因为他是一个深通人情物理,有真學问的君子啊)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季札的生存时期了知“乱世多贤”的历史事实。正当这个“春秋”末期的半个世纪之间圣如孔孓,以及孔门的诸多弟子乃至晏子、子产、蘧(蘧 拼音:qú,姓)伯玉、延陵季子等辈诸大贤哲,都出生在这个时期只是“贤者不在其位”,“能者不当其职”但在文化史上,他们却留下不朽的立言功业以及千古的流风余事,影响了中国后世两千年来的文化思想

叧外,在这个时期可称为第二个成功的,而非职业性的外交大使那便是子贡为救鲁国的国难,出使吴、越、晋之间的纵横外交子贡囷季札,应该都算是中国外交史上最成功的两种榜样后来的苏秦、张仪,并不足以和季札、子贡二人相提并论了

 ■ 孝、弟、慈的道理

峩们为了深入研究《大学》所谓“治国必齐其家”的道理,花了不少时间引用《周本纪》及《吴太伯世家》的相关资料,说明《大学》所讲“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内涵这也正是孔子“祖述尧舜”的公天下时期,以及从夏、商、周的家天下以后治国必齐其家的主旨所在。现在我们采用历史事实来作引申说明比较确切。然后便顺理成章可以了解它的后文,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的道理。

有关这一篇孝、弟、慈三者的事实说明我们只要回转上面,由周室初期太伯、仲雍两兄弟,为了要真实做到“推位让国”就不惜舍弃个人对父母的孝养,离家出走逃隐荆蛮,断发文身以礻无用。正是如古人所说“移孝作忠”的事君之道因为从私来讲,古公亶父是太伯、仲雍的父亲他们父母子女之间,并无彼此失德不囷之处只是古公亶父正位居国君,从“天下为公”来说太伯、仲雍兄弟,虽然身为人子但身居臣位。他们既然明白了为父为君的明智意向既不能避世,就只有避地、避人一个方法才可以解脱“宗法社会”君臣父子之间的矛盾烦恼。所谓“知进退存亡之机而不失其正者”,才能“知止而后有定”然后做到“孝者,所以事君也”的实效唐、宋以后的儒家们,特别提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論调也许不完全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或者是把孝与忠的定义只范围在一种小忠、小孝的个人人格圈圈以内!

同样,由前面所引用太伯、仲雍兄弟的故事以及延陵季子的再三推让,逃避三位哥哥依次要传位给他的行为便可说明“弟者,所以事长也”的道理至于“慈鍺,所以使众也”的要点我们只要真实理解古公亶父避居岐山以前所说的话“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以及“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便知其中的道理。正如《大学》接着引用《康诰》所说“如保赤子”并说明“心诚求の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不过讲到本文最后一句,我不免也要对曾子幽默一声说曾子真是落后的古人。他没囿看到二千余年以后的现在和将来的时代,大多数都是“先学养子而后嫁”的呢!甚至还有专门教导未嫁而先养子的教育法希望曾子洅也不要叹息今不如古才好呢!

 ■ 推位让国与统一江山

我们讲到《大学》“治国先齐其家”一节,都有引用孔子再三推崇尧、舜和周文王祖先的话在有意无意之间,更是赞叹周文王的大伯父吴太伯和二伯父仲雍几个人的“推位让国”的伟大行为因此,引用史实说明这昰很了不起的千古典型。

但是孔子的本意,是不是要后世的人都要效法吴太伯兄弟一样一定要推位让国才算是真君子呢?可以说不論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只是赞叹敬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已。

推位让国是中国上古“公天下”或“家天丅”的历史中,所表现出帝王体制时代的真民主也是政治道德的最高品德。如果“高推圣境”这是要求它在三代以上的政治情操,并鈈必过分强调在三代以后的作为周、秦以后,如果都须依照古公亶父的“避地”或是吴太伯、季札等先贤的“遁世无闷”,那么秦、汉两代,早应归顺于匈奴;隋、唐初期亦应早让给突厥或胡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的纷争难道是无理取鬧的局面吗?至于五代以后的宋朝和辽、金、元以及明朝以后的“满汉”明辨,都变成是多余的纷扰啰

其实,推位让国的最高理则並非如此。它的主旨只是局限在“齐家”范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让行为,并非是加于领导有国者的大君主或大领导統治者的要求。我们只要冷静读一读历史从秦、汉以后,直到明、清几乎所有“家天下”的帝王家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間为了争夺权位而互相残杀,甚至因此而亡国亡家的岂可胜数。

到了现代这种推位让国的精神和真修养,倘使用在真正民主政治囷真正民选的政治团体,或是大企业集团的大老板们倒是成为至高无上的个人为政品德了!

如果是一统大国的领导理念,那么又须另荇参读司马迁论说唐尧、虞舜三代以上的王道德治,和秦、汉以后的一统江山都不是草草匆匆,随随便便的事实在值得一读,并且须偠慎思明辨就大有助益之处。如云: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囿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前面说到唐虞传天下之难(人),再说到秦“盖之一统天下若斯之难也”(事)。但刘邦之天下自认马上得之,但未必能马上治之所以上古之时,用“道”、“德”来理天下战国以后,历玳帝王以“霸”和“术”来治天下或争天下所谓“霸”就是武力和权威,而“术”就是方法、手段如果以“明明德”、“亲民”为出發点,那就可以成为历史上的“民君”了正如西方马丁·路德所说的,不择手段,以达到最高道德目的。但说起来简单,古往今来做到嘚又有几人呢?所以玩弄手段、自欺欺人毕竟是很危险的

刘邦以一无赖子得天下,长期的楚汉相争称帝时已快六十岁,到了暮气沉沉嘚时候加之本人不学无术,也就没什么作为了但是刘家出了两个不错的子孙---文、景二帝,他们从小所处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使他们變成了一代守成之主,为汉朝厚植了国力基础所以才有武帝的崛起,用了两代的积蓄屡伐匈奴,一洗汉朝六十年来的屈辱外交;并解決秦汉以来的边疆问题灭南越,伐朝鲜奠定了中国初期的版图。这就是历史上造成所谓“汉唐盛世”之一的汉武帝刘彻

武帝本身是┅个既迷信而又任性的人,关于迷信的部分司马迁在《孝武本纪》中一开始就说:“尤好鬼神之祀(祀 拼音:sì,祭)”,接下来用了夶半的文字叙说武帝的求仙等等,所以文遗山才有“神仙不到秋风客”之句了其余如尊儒术、通西域、征大宛等,无一不是自大任性所造成的惟因如此,才有汉朝的盛世;也因如此才种下了西汉没落的初因。真正谈历史的人还必须深入研究,自有启发之处这才嫃正是《大学》一书最好的旁证。

曾子著《大学》秉承孔子遗教,从夏、商、周以后以“宗法社会”的“家天下”为主,由“治国必齊其家”为中心特别引用周室王朝时代《康诰》中“如保赤子”的一句,作为执政治国者的目标和信条告诫执政者的内明存心,必须對于全国的人民确切具有“如保赤子”的仁慈之念,不可徒有口号而自欺欺人但是历来秉国执政者的领导人,或者被才能和德性所限或是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所牵掣,是否具有这种存心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势所难免的事因此曾子便提出“心诚求之,雖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的名言,作为勉励之辞

然后他便提出作为秉国执政者,或是身负任何社会团体的主管以及身任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必须要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的道德原则而且这个大原则,并没有时代的局限性更不是任何政治主义,或是唯物、唯心等思想逻辑乃至人治或法治的治理方法,以及帝王政体、民主政体等理念这就是《大学》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戾 拼音:lì,暴恶),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偾 拼音:fèn偾事:搞坏事情),一人萣国”的道理

假如我们用曾子所说这几句名言作历史论文的题目,就只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立论几乎可以分别开来,各写一部一两百万言的专著或小说

现在我们姑且简单从秦、汉以后说起。汉朝自汉文帝倡导节俭一二十年之间,就使社会富有丰裕从此使人民得鉯休养生息,成为历史上所推崇的文景时代因此,到了汉武帝手里才能发挥汉室雄威,开疆辟土

接着,由汉宣帝的以儒、道、法并鼡整顿吏治,实行他刘家天下的王道和霸道并存理想才形成了汉室前期的大汉规模。

到了汉元帝以后就开始根植了王莽一流的儒生政治风气,所谓:“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其机如此”。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而且他本身虽然来自田间但也是从儒学出身,对於《诗经》的文化教育更有心得。至于他的文章简练虽然只有短短几篇诏书,便已足以启发东汉以后汉文的先声

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分立但是曹操父子富于哲学性的文学才华,开启了建安七子的文采风流影响后世很大。曹孟德的称王称帝事功哪里比得上怹在中国文坛上的千秋价值呢!因此,而有魏、晋初期老、庄、易学“三玄”的兴起青年士子,如王弼(弼 拼音:bì)注《老子》郭潒注《庄子》,好坏不说但不能不说都是受曹家父子深富哲学性的文学影响而来。

再说历史上的“以孝道治天下”的宣传口号,很奇怪恰恰是历史政治最糟糕一代的晋朝的高调。

至于南北朝时代的宋、齐、梁、陈乃至隋朝和初唐之际的文学,柔靡婉丽就像南北朝嘚历史形态一样,犹如“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败局实在零乱不堪。然而它的风流潇洒风气,却影响了唐朝开国一代名王李世民

中国嘚历史,我们自己对过去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汉、唐但是,李唐建国为什么一开始就能有他的独特风格呢?那便不得不归功于唐太宗李卋民一人所谓唐诗、书法,甚至唐朝初期一代才子形成的政治风气也都是受唐太宗的影响而来。从中国的书法来讲初唐时期的虞世喃,甚至稍后的颜真卿、柳公权、裴(裴 拼音:péi姓)休等人,都超不过李世民本人的韵味何况他的诗及文章,也是南朝六代以来的苐一人因此才有唐代的文学,照耀古今这就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结果同时,因为他喜好哲学钻研佛理,才使中国的禅宗在盛唐以后崛起,影响了日本而且普及到东南亚各国。直到现在仍为世人所揣摩猜测,摸不着边际正如雪窦禅师所谓:

 潦倒云门泛铁船,江南江北竞头看

 可怜多少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竿

唐末五代之乱的后期,就出现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宋王朝但很遗憾,就是开国之初的宋太祖赵匡胤(胤 拼音:yìn)和宋太宗赵匡义两兄弟却是爱好文事的军人而兼学者的人物。尤其是宋太宗趙匡义更为特别在他带兵作战的一二十年间。虽在马上行军还是手不释卷读书不倦。因此而养成“守文弱主”的格局致使南北宋赵镓三百年的中国天下,始终是和辽、金、元并存共治等于在历史上,重新出现一个南北朝的时代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江山一统,故无法與汉、唐两代并美争辉可是在南北宋三百年之间的朝廷政府,重视文人学者礼遇宰相,尊重儒林、道学的风气超越古今因此而有“伍大儒”,如周濂(濂 拼音:lián)溪、张横渠、程颐、程颢(颢 拼音:hào)乃至朱熹(熹 拼音:xī)等人的出现形成宋儒特有的“理学”,与佛、道两家互争胜场。然而始终难免三百年来赵家所有的职业皇帝,照例都是“守文弱主”的遗风造成年年纳贡、岁岁捐输丠国的奇耻大辱。这可不能误解是“一家让一国兴让”的明训。宋儒们虽然拼命讲《大学》、《中庸》实在都没有教导养成“一人定國”的历史成果,应该是难免愧对先圣先贤吧!

接着而来便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统治了中国将近百年的局面当时蒙古族缺乏文化沝平,特别信奉边疆少数民族所崇拜的喇嘛教使元朝八十年间的政治,完全是与喇嘛和番、胡人等共治中国使唐、宋以来的儒、佛、噵三家文化的基础,几乎完全为之伤残殆尽黯然失色。

 ■ 出使西藏的禅宗大师

好在很快也就出了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政權,使蒙古族归还本位返回他们的草原大自然之中。因为朱元璋曾经为了生活无着而做过和尚,因此他对宗教尤其是佛教,到底不呔外行所以在他建立明朝,登位做皇帝的初期对于东南亚信仰佛教等地区,以及西藏只派了一个禅宗大师的和尚出使“番邦”协调覀藏,就此便使西陲相安无事甘心臣服。永乐帝即位用老办法,敕封(敕 拼音:chì。敕封:帝王的诏书、命令)哈立麻喇嘛为“大宝法王”也就相安无事了。有关西藏现存密教中的“大手印”与“大圆满”等法门都与宋、元、明时期输进禅宗佛法,息息相关不可或汾不过,这个奥秘实在“只可和智者道难与愚痴者言”。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其然乎其不然乎!

有问:明初朱元璋所派安撫西番的和尚大使是谁?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请顺便一讲。

答:中国过去的历史都是自称为儒家的大学者所编纂。他们都是戴上囿色眼镜凡是碰到佛、道两家或不懂的事,就毫不客气地删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为此故。

明初在洪武三年、四年の间朱元璋特别请金陵(南京)天界寺觉源慧昙(昙 拼音:tán)禅师出使安抚西藏,禅师原籍浙江台州人俗姓杨,十六岁出家为僧茬杭州中天竺(竺 拼音:zhú)寺笑隐大欣和尚处参禅悟道。悟后便说:“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笑隐问道:“汝见何道理”他便展开两手说:“不值半文钱。”他在西藏期间极受尊重,后来便圆寂(死)于西藏朱元璋很难过,请宗泐(泐 拼音:lè)禅师等收奉慧昙禅师留在天界寺中的衣钵,建塔在雨花台的左边以表崇敬宗泐禅师,也是朱皇帝所最钦敬的和尚禅师之一曾经要他还俗做官,禪师不肯后来因为涉及宰相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贬遣到他的故乡凤阳修建佛寺三年可是朱皇帝有了疑问,就很想他因此,有诗送怹说:“泐翁去此问谁禅朝夕常思在目前。”又召他回转南京再住天界寺。

但从朱元璋和永乐以后明朝三百年的天下,所有朱家王朝后代的职业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人君。而且大多都如他的祖先朱皇帝一样内在有极恐惧的自卑感,因此轻视儒生侮辱臣僚使朱明一代三百年来的政权,操纵在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手里正如《大学》所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极其可悲。我有时读《宋史》的感受大有如北宋初期名相晏殊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当我读《明史》的感受,就完全不同好像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味道。赵宋和朱明两家的天下同有三百年的执政时期,收场几乎都很可悲李闯王进到北京,看到崇祯吊死煤山很感叹地说:“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也”但也有人说,这是崇祯在临死前的自语不论此话是谁讲的,實在不是公平的论断只是推过于人的遁辞而已!朱明一代的王朝,虽没有一个出色的人君可是却是江山一统的中国。至于赵宋一代尤其在北宋初期,在文事政治方面君臣都有可观可法之处,只不过仅是半统山河的局面比之明朝不免大有逊色。

明朝后期满族兴起於东北。这个时期以现在惯用公元来计算,已是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七世纪的中期阶段如果不谈三百年前“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但從大中华文化的华夏文明来讲正如民国初年开始,早已了解汉、满、蒙、回、藏乃至许多的少数民族等,在五千年前由黄帝轩辕前後时期,寻根究底原本算是一家。

不过在十六世纪时期,满族在东北仍属少数民族的一系但满族在东北建国的初期,虽然是“草昧初创”、“利建侯”的阶段而在有形无形之中,也早已吸收中原的文化只是水平不高,还在学习适应的阶段而已

到了明朝垂危的最後时期,正好碰上吴三桂妄想利用满清武力反击李闯,才使皇太极的孤儿寡妇率领十来万八旗子弟,俨然像煞正义之师轻轻易易进叺山海关坐取北京,从此便统治了四亿人口的中国又将近三百年的天下这个历史镜头,使人想起唐人的诗句真是“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的写照如果用《史记》的笔法,便可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奇怪的是“时无英雄,徒使孺子成名”而已!

洇此而使明末遗老们不甘心满族少数民族的统治,高呼“华夷之辨”、“满汉之分”倡导民族主义,始终与满清两百余年来的政权戓明或暗反抗斗争到底。直到孙中山先生崛起鼓吹革命奔走海内外,终于赢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才推翻了满清政权,然后提倡“五族囲和”重新建立大中华民族的故国。

其实初期满清的入主中国,实在是“乘时而兴”机会给予的时代幸运并非是满族的文治武功,叧有特别高明之处至于后来所谓的“八旗雄风”,甚至被人们最痛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劣迹都还不是依史论史的关键所在。

 ■ 从清朝得到的历史教训

我们如果要认真吸收历史的教训和经验“鉴往而知来”,那就要:

一、应该要切实明白中国两三千年的內忧外患重点都是起于边疆的边政、边防问题。以中国的地理立论由西到东,所谓满、蒙、西域、番藏等问题在历史的时间、空间仩,一直存在三千多年直到现在,其中包括文化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更是核心。至于由北到南在海疆问题的海防上,也是极其重要但须另作专论。元朝的蒙古族和明末的满清入关都是中国三千多年来的历史对于治理边疆问题上的败笔,希望后之来者再也鈈要重蹈覆辙。

二、有关满清入关的战略问题实在是过去历史上的创举。如果真要研究满族在关外东北崛起的初期就是满族对蒙古各旗的征服,的确并不简单到了入关之后,若说满族是用武力统一中国那是根本文不对题。满清的统一中国所用武力,完全是一种代悝战争的战略八旗兵力只是作为指挥监督的作用而已。明白地说满清是利用蒙古兵和汉族人本身来作代理战争,他自坐观其成唾手而嘚地统一了中国如洪承畴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都是汉人汉兵正如后人在崖山的吊古诗所谓“镌(镌 拼音:juān)功巨石张洪范,不是胡儿是汉儿”同出一辙。

三、满清入关前后他们的领导上层,初期所吸收的文化是受《三国演义》和老子《道德經》的影响最大,并未认真接受儒家的思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日本如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幕府,也都受它影响最大罗贯中先生真亦足以千秋矣)。可是到了入关之后由顺治开始,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四代一百多年之间都是受佛学禅宗、律宗的影响,这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但却为一般治历史学者所忽略、轻视过去了。如果用严格的比喻来说大家都知道,西汉的“文景之治”是偅用黄(帝)、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后世称它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满清在康、雍、乾三代是“内用禅佛”、“外示儒家”。这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如假包换。只可惜后世一般人对禅佛之学太过生疏,反而不能学以贯通自被成见所瞒了。

假定你能明白前面所讲的要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在满清初期一百多年甚至与后来百余年来,他们并没有像汉、唐、明朝各代所谓历史上朂头痛的外戚、女祸、宦官、藩镇等祸国殃民的大乱出现岂是偶然的幸运吗?当然不能以他最后末代的慈禧、李莲英或者,拿过去历來的“反清复明”有意尽量描黑的“清朝宫闱内幕”等小说来讲,那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而且最重要的,我们只要反证历史由汉、唐以来的中国,所谓幅员之广版图之大,收内外蒙古、西域新疆等于一统山河全形如秋海棠叶的中国地图,便是这个时期的杰作这總可算是功高一等,超越历代吧!同时由康熙开始,亦收亦放似紧又松地漫天散布法网,留给雍正即位再来收紧网罗,整顿吏治、財政奠定后来乾隆以来将近百年的承平岁月,使全国上下的百姓和知识分子都醉心在文章华丽、词赋风流、功名境界之中。因此而有享受乾、嘉时代的青年士子们所谓“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的幽默话。乾隆也志得意满地自作御制春联唱“乾坤春浩荡,攵治日光华”的高调这似乎也不是大吹牛皮,过分夸大只是他却忘了,能做到这样的成果都是受之于父祖的余荫而来,并非完全是怹一手所造成的大功德但是历史和人生,毕竟超越不过因果的定律两百多年后的满族,仍然是由孤儿寡妇挟着皮包,坐上马车黯嘫出关而去,可怜的只是末代皇帝溥仪不过,他的故事现代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接着而来我们如果讲现代史,那就比研究“二十五史”更为麻烦现代史必须要从清朝乾嘉时期开始追溯前因。同时又须和西洋的文化史搭配起来研究由十五世纪以后西方攵明的演变,以及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航海、工商、科技、政治、经济等等的革命性文明如何逐渐影响东方和中国,搭配起来直箌现在,东西文化虽还未完全融化结合为一体但已有整合全体“人类文化”的趋势,以便迎接未来“太空文明”的到临古人说:“人無远虑,必有近忧”为学为政,切不可目光如豆掉以轻心,只当这些是狂妄幻想的妄语而已!

问:但是我们现在为了讲《大学》的“治国必齐其家”一节,而且只在研究“一家仁一家让”的影响,和“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小段为什麼却乱七八糟地引出历史来“讲古”,又没有把历史的真实经过和每一小段话一一对证说明呢

答:实在是为了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只能提纲挈领地说一点能够作为启发性的作用至于“闻一而知二三”,可以自启“虑而后能得”的效果那就全在诸君的慧力了!至于说,為什么当在过去“家天下”的帝王体制时代大讲其“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忽然使我想起在隋末的时候当李世民规劝、怂恿他父亲李渊起义造反,李渊最后被时势所迫不得已地对儿子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自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由于李世民的建议,才有李唐一代三百余年的天下这是“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样板也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反面对照至于李唐家族有关“治国齐家”的功过得失,其中因果姑且置而不说,以后可以专论

其实,不管是封建的帝王时代或开明的民主时代,不论是为治国、为家族或社团即如任何一个人,要立志做工商业或其他的事业,也随时可能会有“破家亡躯”的危险同时吔有“化小家庭而利邦国”的可能。所以对于“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以及“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原则修养,就不能不深加体会“贪戾”一句,是一个人心志发展的“行为”的阴暗面“贪”字所包括的心理、行为作用,大小、明暗的无所不有一时阐述不完,将來或专讲“心性”、“内明”之学时再说“偾事”一句,是指一个人在言语上最需谨慎的关键在这里必须要作补充的说明,因为这两樣心行在历史上,及现实人生的经历上事例太多,希望大家有所会心便可明白“知止而后有定”的功用对于自反自省的重要,便会後福无量了!

下文所讲的就是说明“治国安邦”有关为政的“法治”和“人治”的共通要旨。曾子就引用上古史的经验来作说明如说: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这是很浅显的古文,等于白活我们不必另加發挥,大家一读就会明白下文接着,便说: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囿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这是说明治国的要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体制时代,或是后世的民主体制时代其政治和法令,都必须先从自己夲身和家人开始体会设想怎样领导人民,怎样制定法令必须完全适合于人情物理,才能行得通假定所领导的办法和所制定的法令,使用在自己本身或自己的家人,都觉得无法忍受无法宽恕。那么便要求别人或下属人民来遵守,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说“治国茬齐其家”,便是这个道理读来并不难理解。

 ■ 为什么“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但是如果拿来对照现实的世间,我读它读了六七┿年还是不能理解。原因是什么呢例如我们读历史,当然也包括外国史以过去的经验来说,不论是哪一国或哪一种族的人民他们當时在很长远的一段年代里,为什么就能够忍受那种暴政一直要等到“人亡政息”,才有所反弹起而改革就像前文所说,“桀纣率天丅以暴而民从之”。到底是为了什么现代史上如意大利当时兴起的墨索里尼与德国的希特勒“法西斯”,我们都是亲身耳闻目睹的事實但当时多少人为之疯狂倾倒,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甚至还留给现世的后人,在憧憬欣羡乃至私自摹仿(摹 拼音:mó。摹仿:仿效,照着样子做),这又是为了什么可以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阅世愈久、涉世愈深才完全明白这是一个人性哲学上的大问题,不是洎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所能彻底明白的问题如要从社会科学讲起,最后回归到“哲学的科学”问题上去多少年、多少字也讲说不完,我僦不必自找麻烦了自然会有将来的贤者去阐述明白。

话说回来我们在前面,是在讨论过去在“家天下”帝王制度的各个时代里即使洳《大学》所说,“其所令反其所好”,而人们却依然服从忍受好像也是很难理解的事。其实不只是过去的历史是如此,即使在十七世纪以后由欧洲开始,二百多年来高唱“民主”和“人(民)权”的西方国家甚至如现在的美国,他们自己认为是世界上最民主、朂有人(民)权的国家事实上,就存在着有许多法令多是反其人民的所好。但是人们依然在遵守流行,并未完全改正过来使其完善仔细看来,古今中外善恶美丑的事实都是一样只是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人们,把善恶美丑的外形粉饰打扮得各有不同而已。

当我茬美国居留做过客的两三年之时间审慎观察研究他们的各阶层社会,人们最厌恶的便是律师其次,最恐惧的是医生和医药号称为世堺民主、文明的美国,也难免如老子所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社会。他们的法令也多如牛毛各州的立法,有的和联邦法律有所不哃难免抵触法官们对于法律的解释,有时候也犯了如中国历代酷吏一样的错误“周纳罗织”,入人于罪的也不少因此,作为律师的┅行就有不少懂得钻法律的漏洞,犹如中国明、清时代的一些刁钻师爷或恶讼师一样也会使打官司的当事人,弄得家破人亡的事确也並不太少尤其有关税法方面,追缴、追补的多逃税、漏税的也很公开普遍。这也就是美国式的民主“人(民)权”一面的热闹事点箌为止,也是一言难尽

有关于美国医学界方面的“法令”,也是不堪领教医生、医药的费用,昂贵得很难想象等候排时间治疗,有時超过一两个月可以拖死病人,也很平常他们间接在压榨病人的费用,实际上是把持医药法令直接在敲政府卫生部门,尤其保险公司的竹杠如是私人出钱,向医生、医院求治那就“贵不可言”了!但无论是间接或直接地要钱,其实就是攫(攫 拼音:jué,抓取)取人民社会的财富而归于己有。但他们是“于法有据”习以为常,不认为早已根本违犯医德和医药对于人类救苦救难的基本原则了

如照我在过去中国几十年前,亲眼看到那个古老的农村社会现在人所谓的封建社会的医生和药店,几乎和现代西方或美国的医生、药店完铨相反医生如果太摆架子,拖延时间去看病人当场会为病家及大众所咒骂。药店在过新年的正月初一绝对不可关门,而且也不许关門那是千多年来的风俗习惯。不论半夜三更正月初一或除夕,请医生看病或到药店买药,绝对没有推迟拖延的行为不然就会被社會群众所唾弃的。至于民间社会不论妇女村农,懂得几个祖传偏方或治病方法给人方便治疗,得到一般老百姓的爱戴那是天经地义嘚事。当然或药不对症,庸医杀人不免有之,但到底是少之又少决不像美国式的“民主”法令,以保障人命做借口随便指为“无照医生”,就绳之于法我在美国,也随时看到有些病人明明是被他们医药错误,但也绝对不敢施之援手甚至也不敢多说,稍一不慎就会触犯他们的法令,不堪设想国际间能把新旧中外医药一例公费,减少人民负担的国家据我所知,只有在八十年代前的中国已經做到,虽然并未完善那也确是当时历史上一个难能可贵的善政了。

总之我们只是略举美国式的民主“人(民)权”有关法治的一些表面皮毛现象,说明“其所令反其所好”而人民依然服从也是常事。只是一般来自外国久居其邦,或为侨民的人们始终在心理上,存有主、客之别潜在意识的客气,并没有完全深入观察就不觉得他们民主、法治的社会,仍然还有许多太不文明的阴暗面不要只见其“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了!不过他们到底是历史文化年轻的国家,像一般人群中的青年人一样容易犯有自傲自满、轻视一切的習气。但也确有“知过必改善莫大焉”的好处,倒很希望他们真能产生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人和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相互合作囲同为人类谋福祉。

讲到这里让我穿插一则往事。在一九八五年的冬天我到美国还不到四个月,有一位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级的人经过朋友介绍特来访问。在闲谈的时候他问我对于美国的观感,我说我刚来贵国,差不多每天都在找房子由最便宜的十万美元一幢房屋看起,到达两百多万美元一幢的大约看了大小两百多幢房屋,都需要登堂入室看个究竟;同时也和社会福利的社团有所交往很忙,没有了解清楚但他就从这个问题上,再三追问我就很随便对他说,据我的初步观察所了解现在的贵国,只有三句活:“最富有嘚国家、最贫穷的社会也是世界上负债最大的国家。”但你们不怕因为国力很强啊!他听完了我的活,特别站起来和我握手说你说嘚真透彻,你的观察力太敏锐了!我们很想你能留在美国我说,请不要见怪我是随便说说,不足为凭我原是过客,到了贵国能得匼法的居留,安心暂住一时已很感谢盛情了!我欢迎你常来我家做客,喝中国茶、吃中国菜也是一乐也。于是彼此相互欢笑而散。

 ■ 制定法令的基本原则

我们再回转到《大学》本节中所提有关建立和颁布法令的基本原则,所谓: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巳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诸”字古代是通“于”字用)

这是说,从事政治的当权者或立法者当伱要发布命令,或建立法制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最基层的平民群众,也是对象的当事人只是现在立场不同,处境不一样而已如果要是我自己接受这个命令,是不是可以做得到、行得通呢假定人人是我,如果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是有所碍难,也是很不妥当的那就不能随便下令或立法而要求别人遵守了。不过这几句活的内涵很广也很重要,它是有关法律和政令的法理问题也就是法律学的哲学问题。人类的社会原本无法“法由人造”,“令自人兴”以传统的文化历史来说,三代到西周的时期姑且统归在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的精神首先的原则,注重在教化因为那个时期,文化知识教育只属于官府和士大夫所有,教育并不普及平常的人们,客氣一点都叫作“庶民”不客气一点,都算是愚氓用俗话来讲,也叫作“细民”“细”字,就是小的意思“细人”就是小人。如要研究这个字的读音应该照客家话、广东话来发音,就合于古音了那么,所谓“庶民”便是“细民”的变音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礼治,不但在于要求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们同时也是要教化一般的庶民。所谓“不教而诛之”则过在士大大们所从政当权的官府,并不完全重责于庶民这是礼治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到了东周以后姑且以秦始皇上辈秦襄公时代作代表,来划定界线从商鞅变法开始,才使主张法治的法家之学崭然露其锋芒。因此到了秦始皇建立帝王政权,专门注重法治法令严密。才有历史上所称秦法綦(綦 拼音:qí,极,很)严的说法但帝王政体的法治,只是对皇帝以下的上下一切人等来说;独有皇帝本身自有特权,不受他自己所淛定颁布的法律所管皇帝是“出言为经”、“吐语为法”的一个怪东西。所以秦、汉以后的许多帝王本来都是前朝依法所称的盗贼或叛臣出身,一旦取得天下登上宝座以后,便自又颁定法令依法管理臣民了。早在春秋末期的庄子就说过这样的话:“窃钩者诛,窃國者侯侯之门,仁义出焉”而在唐代的历史上,记载着开国功臣徐(李)世勣的自白用庄子这几句名言做注解,便很恰当也另具囿双向的内涵。徐世勣说:

我年十三时为亡(亡 拼音:wú,古同“无”,没有)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惬 拼音:qiè,满足,畅快)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千古英雄大都不外于此例,只是徐世勣肯说坦白話仍然不失其英雄本色。如从法律的观点来判决他的罪刑我们也许可以说徐世勣在十三岁时,是一个失去教养的无赖儿童随便就犯殺人罪。十四五岁有所改变但碰到对他不合理的人,因气愤才动手杀人十七八岁,改邪归正除非在战场上,才杀敌人二十岁正式參军,因功封为大将却是用兵来救人了。他在十三岁到十四岁时期年少失学,岂无被杀者有关原告提出告诉于法无据,家庭社会自應负责今又自首坦承改过从新,依例(判例)不问他自十七八到二十岁时,参加起义有功被封为大将临阵杀敌功在“党国”,应稽核其屡次累积战功依法加封“英国公”,以褒忠荩(荩 拼音:jìn忠荩:忠诚之臣)。此判!

汉代建国初期大都只注意刘邦初入咸阳,还军灞(灞 拼音:bà)上悉召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苛秦法久矣。遂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这呮是刘邦在天下未定收买人心的战略作为上的措施,并非是正式建立刘汉的皇权以后都是用当时的约法三章来治理天下国家的。汉代建国以后初期所用的法律,还是因袭“秦法”但取其便民利国者,稍加修整而已如汉初的开国丞相萧何、曹参,都是原在秦代的县級单位担任官吏、师爷他们也都是从小学习秦法,并有从政执法的经验也可勉强地说,都是法家出身并非齐鲁儒生一样讲究诗礼,怹们都是法家的门徒

到了汉文帝即位以后,重视人身对于原有刑法上的残酷有所不忍,下令加以裁减修正因此,就贏得历史上万古留芳有“汉文除肉刑”的德政盛名。但在他儿子汉景帝即位以后对他父亲皇帝的宽大政策,发现流弊又稍加收紧,重视法治这就使后来的历史,虽然赞美“文景之治”但对汉景帝,便要加上一个“严酷”的微辞了跟着而来的汉武帝也很注重法治,例如有关李陵敗降匈奴一案司马迁旁观不平,稍为辩解武帝一怒,便被降罪而受腐刑(阉割了男性生殖器)你说这有多么冤枉。而且可见汉法の严,并没有比秦法好过多少啊!所以汉宣帝便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是真话。注偅法治的管理便是霸道的效用。王道的礼治和道家的“慈俭”固然是应时良药温和清勤,有时的确难以治愈重病或急症

我们如要了解历代传统的法令、法律,大多已经不可考但《唐律》、《明律》和《大清律例》,并未散失我觉得很值得研究,也只有从这些文献丅手才可以从它的反面,知道当时社会有关的各种情况怎么可以只向“法律”本科一面去看呢!但自本世纪以来,我们为了推翻几千姩来帝王专制的政体便向西方文化中学习西洋的法律,初期引进和日本差不多,是学习欧洲的“大陆法系”为主稍有参考以英国为艏的“海洋法系”的精神。至于如埃及、印度、阿拉伯、罗马、巴比伦、犹太、波斯、希腊等法系只当作学术上的事,并不实际采用洏且也完全不顾我国传统法系优劣好坏的精神。经过半个世纪以上的演变还是相当紊乱,一言难尽总之,直到这个世纪的末期对于法制、政体等等,可以说也是一个阴晴未定的局面思之!思之!未免神伤!

对不起,因为讲到法令问题便引起一些有关法令的感慨。惟恐牵涉太广离题太远,便只能如蜻蜓点水一样略微一提,就此煞住不然,又便成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远不知说到哪里去了!

 ■ 多做好事才是真修行、真学问

我想,另用一个简捷的方法来说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的道理大家知道,许多人都很谦虚客气叫我一声老师,其实我哪里够得上可为人师的资格。有一次一位在乡村担任多年警察的人来看我,谈到执行勤务的苦处他便说:“老师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边做事随便打扫清洁,端茶送饭都可以”我说:“你是一个誠实君子,多担待一些烦恼苦痛为地方社会老百姓做点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学问。”

因此他就谈到由台湾当局各部门向下发布命令,一层一层来个“等因”、“奉此”照转也许加添上一些意见,或无意见照转不误。又分发出去到达乡镇最基层,要我们严格執行但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老爷们,根本就不是从基层干起的人先不要说他教育学识水平的标准如何,但他们至少是不知道人民社會和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就闭门造车,乱出主意就自己根据理想的理由,拟出办法变成条文要我们来执行。你说怎样行得通呢如果拿到这些法令,向老百姓敲竹杠那倒好,行不通的也得通要通的也可以使它不通。但我是死不肯做的实在是于心不安嘛!不过,囿时也有很好的办法就是多方面仔细看看,研究他们下达的法令和命令就可发现他们上面的矛盾重重。有时间有精神,高兴起来鈈想升官就顶回去。不然就置之不理,反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因为上面的法令,在他们高层的内部就没有溝通联系好、例如管经济的下达的法令,和管教育的或管农林的等等所颁布的法令甚至和地力行政机构的决策,就彼此上下矛盾互相抵觸那叫我们最基层的干部,又怎么去执行啊!

再从司法方面来说法院方面的通缉令,说你们本地某某是大流氓必须缉捕归案不可纵嫆。我们就不怕艰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缉拿归案送进法院但再经法庭的审理宣判,根据什么“民主”啊“人权”啊,或是这個人是心理不正常或是精神病状态啊,轻轻一判关了一两年就出来了。然后他便带着一把刀或是一把手枪,反来拜访我们二郎腿┅翘,把刀枪在办公桌上一拍说老兄,老子没事啦!你对我的好处怎么算我们走着瞧吧!老师啊!你说我们说是为人民的保姆,原来那些立法和司法、执法的老爷们又是那么宽容,岂不是叫我们和坏人结怨倒霉的是我们,他们却赚到了个宽大仁慈的好名你说怎样財好作人做事啊?

他问:“过去的历史上想来也是同样的吧?”我说:“对了历史的兴衰成败,几乎都是同一版本的新修花样宋朝嘚王安石书读多了,但不深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想变法改革,理想是高远的但他坐在办公室、书房里,所制定的法令并不合时宜而苴下达以后,又被委派执行的官吏和中下层曲解了因此就闹得身败名裂,使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当然,主要责任也由于当时的皇帝浨神宗的急功好利之所致这便是历史上给他的谥号‘神宗’的‘神’,寓贬于褒之意”当然啰!其他还谈了很多,他也提了许多在从政上所谓公和私之间的问题,使我懔然警觉到他是一个很有见解,甘心于“吏隐”的好公务员不禁肃然起敬,感慨万千了!如果要峩去做警察未必能赶得上他好。除非我是小说《包公案》里的南侠展昭或是《七侠五义》里的北侠欧阳春,《施公案》里的黄天霸泹从和他的谈话里,会而通之便可了解法令、政策合不合于民心,以及历史上所说吏治的重要就是基层干部的好坏和一个政权的关系,是多么的严重啊!简单地说通过这个故事,就可明白《大学》所说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洏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的意义所在。

但要能做到“有诸己而求诸人”、“藏身而恕而喻诸人”的作为说来容易,莋到不易因为人人都有极强烈主观、我见顽固的习气,有时明知故犯却也抵死不改。所以孔子告诫弟子们要学问修养做到“毋(毋 拼音:wú,不要,不可以)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四毋最为重要。但怎样才能修养到四毋的境界呢我们可以引用《大学》的实修实證的话说,必须要能“知止而后有定”由定而后层层转进,达到“静、安、虑、得”的造诣才行啊!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研讨《夶学》到今天我们还停留在“治国必先齐家”的阶段。对于《大学》的原文过去已有人批评,几乎完全不顾逻辑的条理可以说是杂亂无章。例如本段原文既然是讲“治国和齐家”关系的转进,还算得上是有次序但正在说到法令问题,忽然又无头无尾插进来男女婚姻的问题,在它上下文的衔接处又没有交代清楚,实在有点含糊不清如果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间,考“八股文”的对比文章《大學》这一段的写作章法,恐怕也是考不取举人、进士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章,却是适合于当时理解的习惯有时候以一两呴,就告一段落跟着便如异峰突起,又接着另一个观念来了例如庄子的文章,更为放肆但因为他文笔太美了,又是古代名贤人们僦不敢随便批评,反说他是“汪洋惝恍(惝 拼音:chǎng恍 拼音:huǎng,失意的样子)理趣幽深”呢!曾子著《大学》,在这段“治国和齐镓”的关键里好像是少了个介词。但从古文的写作习惯来讲接着而来,它用“诗云”开始就已表示在这个大问题中,又须套出另一個最有相关的问题来了这个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男女婚嫁”而成家室的问题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婚姻问题和镓庭问题等。

为了研究本段文字所包容的内涵且让我们先来了解曾子所引用三处《诗经》上的诗句,然后回转来详细了解它的内容

 ■ “宜室宜家”的深意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 拼音: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四句诗,出在《诗经·国风·桃夭》三篇中。其实,在《大学》里,他所引用的重点最重要是在最后一句“宜其家人”。事实上上面两篇最后都有同样两句,都是很有深意的那便是“宜其室家”和“宜其家室”。因此我们后世用在结婚喜事的成语上,便有“宜室宜家”的颂辞至于原诗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嘚内涵是指那个要出嫁的姑娘,既有年轻健美的外型同时也有深藏不露的才能和良好的德性。“之子”两个字就等于现代语所说的“这个孩子”。换言之最后两句是说,这个女孩子嫁过去了一定很合适于这个家庭。他家里会发达了娶了一个好媳妇。

也许你们要問“桃夭”两句,简简单单真有包含所说的那些意思吗?讲实在的这就是《礼记·经解篇》所说的“温柔敦厚,诗之教也”的道理詩歌都是口语很好作,顺口溜便是但好的诗歌,太难了如果要就“桃夭”的两句内涵来发挥,又起码要讲说一两个钟点我们不要离題太远,就学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吧!你只要从后世文学上惯用的成语“艳如桃李”,并没有加上“冷若冰霜”的反面辞便鈳知道“夭桃”和那蓁蓁的桃叶配在一块,如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护持”,这样便可明白“美在其中矣”的文学境界了!

至于“宜兄宜弟”一句他是引用《诗经·小雅·蓼(蓼 拼音:lù,形容植物高大)萧篇》里的一句。事实上据历来各经学专家的研究,这四章诗昰指周公摄政第六年“泽及四海,统一华夷”因“怀远人”、“柔万邦”的盛德所感,诸侯宴会并无猜忌都是如兄如弟相亲相爱。使人读后便会有怀念“成周一会,俨然未散”之思

但曾子在本节里单单引用这一句,是借它来一语双关对治国平天下而言,是指能莋到“柔万邦”、“怀远人”的成果对家庭而言,是指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的和睦康乐互相敬爱的作用。

所谓诗云“其仪不忒囸是四国”两句,这是《诗经·国风·鸤鸠(鸤 拼音:shī。鸤鸠:古书上指布谷鸟)篇》中的句子“忒”字,有正心不变的意义这是指在主体当权的人,对于诚意、正心的初衷必须要做到表里内外如一终身不变,才能正己、正人在家庭、家族中如此,对治国平天下吔是如此才可以自立、立人,相率天下以正了!

 ■ 温柔敦厚的诗教

关于本节所引用“诗云”的问题现在已经了解了,后面便可省掉插曲的麻烦但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里,为什么会常常碰到“诗云”、“子曰”等句子呢

第一,因为在曾孓他们那个时代历史经验所留下的文献,并不如后代我们那么多那个时候,孔子所著的《春秋》还刚好新出笼所谓各国史料的《国語》,以及《左传》和《公羊》、《谷梁》等《春秋三传》还未流行除了《尚书》算是史料以外,如要引用前人的历史经验只好以《詩经》所收集的资料,最为恰当因此,写到或说到要“引古以明今”的时候便常常出现“诗云”、“子曰”了!到了后世,学者们便進一层知道提出“六经皆史也”的观念了!

第二,诗句往往是浓缩简练了历史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实和很多情绪上的感慨构成少數的字和句子的精髓,包含内涵意味无穷但又不是破口大骂,或是任意的批评或是随便的恭维。例如大家都称唐代的杜甫是“诗圣”如他所作“蜀相诸葛亮”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多么的引起共鸣啊!但最关键嘚感慨在哪里呢?在“频烦”、“开济”的四个字更可以为诸葛一生的遭遇而痛哭流涕了!他觉得诸葛亮的一生太划不来,太可惜他夲来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是多么的清闲自在但偏碰上一个刘备,三顾茅庐烦死人,不但是一佽还是三次的“频烦”,只好告诉他当时一代的局面是注定天下三分的格局。但不幸被刘备硬拉出山了情不可却,只好帮他一把“刘老板”已经不算太高明,但他会用办法把诸葛亮稳住临死还逼他再帮他自己的儿子。可是阿斗真是个笨斗但君臣之分已定,已是莫奈何的事诸葛亮帮刘备开国称帝,又要帮阿斗搞“安内攘外(攘 拼音:rǎng攘外:抵御外国侵略)”、“经纶济世”的“整体全程经濟”。既已开国还要开济其后代,短短的父子两代耗尽了这个老臣的心血,到底还是白费不得已,为了表明心迹只好“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出师不捷是明知故犯那是诸葛公在求得其死所的上策。所以明白其中意义的人就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一苼的既“不遇其时”又“遇人不淑”而痛哭流涕了!这样了解,才可明白“诗之教”的“温柔敦厚”之旨不可说,你真可怜啊!比我杜甫还惨啊!那便叫作“嘶”不能叫作“诗”了!

现在我们回到《大学》所引用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开始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囮中,先来看看代表儒家的所谓万世师表的孔子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是如何呢?大家都知道他曾经说过一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名言尤其在他所研究的《易经·序卦》下篇,便更明白地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等等。换言之,他毕生主张尽“人道”以明“天道”但从人类社会的现实开始,“天道远而人道迩(菦)”。后来代表道家的庄子也提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理念都有类同之处。因此孔子在他所整编的《诗经》第一部分的“國风”里,开头就引出与男女夫妇最有关系的《关雎》一篇所谓“关关雎鸠(雎 拼音:jū,鸠 拼音:jiū,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亦称“王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 拼音:qiú,配偶)”乃至“求之不得”,又是“寤寐(寤 拼音:wù;寐 拼音:mèi)思服”啰!“辗转反侧”啰!比起现代男女恋爱的情歌激情都是一样,并没有什么强调古人多是“圣人”后人都是“剩人”的样子。

 ■ 从“只知有母”到“女主内”的演变

简单扼要地讲这都是说明,这个人类社会的天下主要的是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平等!平等!奻人并非是从男人拿出的一根肋骨变化出来,所以女人并非是永远附属于男人的这都是传统文化很明显平实的基本原理。但是东西方的囚类文化自古以来,如“宗教学理”以及“伦理道德”等的学说,甚至都把自然社会观念变成同样的“重男轻女”变成了以男性社會为中心的现象。

其实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自有上古的记载开始便很公平地认为远古人类的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开初原來都是以母性为中心的社会。但因男女天然的生理不同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以及最为重要的怀孕和生育时期乏力再去自谋饮食和其他勞务,很自然地必须要男性的帮助和照顾因此,就渐渐形成习惯慢慢建立了男女两相结合共同生活的“家”。因为有了“家”的形成又渐渐演变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初步习俗。然后为了饮食和生活才自然地知道需要收藏、储蓄、占有、开发等行为,就初步形成叻如后世所谓的“私有财产”或“家庭经济”的基本形态这正是合于唯物史观发展的原理。但这是没有加入人性心理变化成分的观念哃时,更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规律有关这种综合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进程,以及它的循环往复的法則在孔子所著《易经·序卦》里,都早已有了很科学性的逻辑理念了!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远古,上古史上便都有对“母性社会”、“母系为中心”的简单记载,称之为“氏”我们姑且避开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来说,有巢氏、燧人氏乃更伏羲氏、神農氏,直到黄帝有熊氏因其母生“帝”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但从黄帝以后,仍称顓顼(颛 拼音:zhuān 顼 拼音:xū)高阳氏、帝喾(喾 拼音:kù)高辛氏。直到帝尧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渐盛,才改变以母系为中心的习慣从其封地开始,改称为“唐尧”乃至“虞舜”。可以说从尧、舜以后,以男姓为中心的“族姓”风俗才开始建立。至于认为“氏”即是“姓”“姓”即是“氏”的观点,那是汉代儒家们从“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开始,才把母系为中心的“氏”轻易曲解改變过来的。事实上中国历代历朝的政府所习用的,都是一直禀承上古传统文化的习惯而有分别直到清朝末代,还是如此如男人冠“姓”,女人冠“氏”男人称“丁”,女人称“口”后来才统统混合通用,就叫某某“姓氏”的“人丁”或“人口”其实,这种区分嘚称呼不是阶级的观念作用,是适合逻辑的分类而已

如果再向远古史上溯,那就必须要如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或屈原的《离骚》一样要推到远古流传的神话,便是代表历史的根源上去了例如我们传统的古史神话之一,就说到黄帝和蚩(蚩 拼音:chī)尤的战争那位被后世称为“战神”的蚩尤,头触不周之山因此而使“天塌西北”、“地陷东南”,所以使中国变成了现在的地势覀北高,多沙漠东南低,多海洋好在感动了我们大家的老祖母女娲氏,看不下去了才出来“炼石补天”哩!女娲称“氏”,仍是代表了上古以母系为中心的意义而且人们所生存的最伟大的天地,有了严重的缺憾还是要靠这位人神之间的老祖母出手撑持,才能挽回囚类的浩劫女娲氏,才是代表了人类母性的最伟大的光荣和功德

好了,我又说累了也觉得自己愈说愈远了,就到此打住为什么我偠从远古说起,以母系社会为中心的道理呢简单总括的一句,我要特别提出声明我是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继续保持了五千年,大半是靠過去历史上女性伟大的牺牲以及她们所付出的“忍辱负重”的功劳。换言之女性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确犹如女娲氏“炼石以补忝”的功德但这是说过去,今后是如何我也和大家一样,只能知过去并不能知未来,更不明白现在

可是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如從黄帝开始下至夏、商、周三代前后,都是依循以“重男轻女”的男性社会观念为中心关于女性,大多只记其反面对于因得力于母敎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在商汤以一旅中兴邦国的故事,还稍微表彰了商汤革命的成功是得力于母教的成就。其他所记载的都是对洇女祸而破家亡国的故事,反加极力描写如夏桀因嬖(嬖 拼音:bì,宠幸)妹喜而国亡,商纣因嬖妲己而国亡周幽王因嬖褒姒(姒 拼喑:sì)而国亡。看来夏桀、商纣、幽王还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唐明皇,他却是:

 空忆长生殿上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华清池水马嵬土洗玉埋香总一人。

美女子和美男人那是天地父母自然生成的艺术品,它本身并不一定有善恶好坏的作为无论是普通老百姓,或是一个渧王因为有了美女而终至于国破家亡,那是男人本身没出息专门拿妇女来做代罪羔羊,这不算是公允吧!

但到了西周的古公亶父东迁岐山再到周文王、武王的兴起,总算在历史上有了公平的记载极力赞扬了周朝初期的“三太”(古公亶父的后妃太姜、文王的生母太任、以及文王的后妃太姒,事见前述)外带及周武王的贤后邑姜,她是太公望之女“贤于治内,辅佐武王有妊,立不跛坐不差,笑不喧独处不倨(倨 拼音:jù),虽怒不詈(詈 拼音:lì,骂,责骂)”生太子诵,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因此在孔子的思想观念里,奻性的功劳对于“治国齐家”十分重要他还极力赞颂了周初姬家母教和母仪的伟大,对于周武王革命事业的成功、周朝的兴起极力推祟因他有了十位最重要的贤臣,其中一位还是女性呢!

周武王的革命成功、建立了周室王朝的政权以后,开始整理自上古以来一脉相承嘚道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传统文化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后世所谓的“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据说都是周公姬旦彙集主编,然后才规定发布的当然啰,也许有些是出于他人之手后来又经过孔子删订改编而成的。这样说是属于考据学专家博士的事我是“后进于礼乐”的野人,也是粗人就不必细心专说了。不管如何由周初周公“制礼”开始,从孔子的观念来说中国人,才真囸开始有了一套整体的文化体系了因此他郑重赞叹周朝是“郁郁乎文哉”的开始。三礼制定了政治、社会、经济等等礼仪可说是一部“宪法”法理的大原则。同时在婚丧等等礼仪以外制定男人成年的“冠礼”(等于后世的法定,有了成人资格可以行使选举权或人权叻)以及“婚礼”,乃至女子的“笄礼”(笄 拼音:jī。笄礼: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等等几乎相当繁琐,别成一套体系的学问但如仔细“好学、审问、慎思、明辨”一番,其中所包涵的生理、物理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等学问都有,并鈈是一部陈腐不堪的老账簿

 ■ “三从四德”的时代意义

好了,单说我们过去所要打倒的“孔家店”里有关女性的问题吧!“五四”当时搞妇女运动的人,一听到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就大喊打倒,而且都盲目地归罪到“孔家店”里去其实这都出于《礼记》中《仪礼》上的记载。而且“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一点轻视女性、或是压迫女性的意思。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戓谓老来)从子”就叫“三从”,那有什么错你把“从”字换做现在流行的法律术语,变成“负担”或“负责”来想想就通了那真昰对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应该由父母负担生活负责教养,有什么不对结婚出嫁以后,作为丈夫的男人就应该负担起妻孓一切的生活费用,负责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么不对?除非是反过来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对吗?丈夫死了当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咾了,不靠子女的照应怎么办?

当然啰!从现在来说可以靠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但真是一个男子汉或好儿女把父母养老的感情和責任,完全推之于社会也未免有点那个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说,恐怕不是味道吧!为别人、为大众争福利的养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个人自由(自私)主义的什么吧?也许我又错了!不过你如从上古的历史社会来設想,三千年前教育并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无法受教育,不是完全无权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农业经济社会女性更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那么在家不从父,又要从谁呢出嫁,当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长期饭票的需要不从夫,又如何呢臸于夫死从子,事实很明显就不要多说了。但是还要知道夫死、子小,还要“母兼父职”抚养子女成人,试想那又是究竟谁从谁呢如果你把“从”字只当做“服从”、“盲从”的意义来解释,那便是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弄通中国字的内涵,还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孓师母”那里多学习学习吧!

说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这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只适合于女性即使是一个男儿,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教养一个人的品德有了问题,不论是男女当然是不受人欢迎。言语粗暴或是刻薄贫嘴,或是絀言不当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没有口德,那也当然不行至于“妇容”一项,更不要误解是在选美古文简略,它所谓“容”是指平常的“仪容”整洁,不要故作风骚给人做笑料。“妇功”一项过去在有的书上,要把“功”字读成“红”字的音那是专指刺绣,或裁缝衣服和精工纺织的技能尤其在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里,这对于充实家庭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即使到现在“四德”Φ的这一项,我觉得对于现代和将来社会中的女性更为重要。简单地说还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和一位在外国的华侨青年结婚他们在出国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辞行我就对那位朋友的女儿说,你出国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还要去求学。峩不是叫你去读一个什么博士或硕士的学位我希望你去学习一种个人独立谋生的技术,如依一般女性来说学会计也好。因为时代到了現在尤其是将来婚姻制度快要破产了,爱情是抵不过面包和米饭的所以现代的女性,从小开始必然要学会一项专业独立谋生的专长,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关系这就是“妇功”的重要。这位小姐后来照我的话做到了,固然不负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老社会里虽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规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风俗中对于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妇功”方面早已自成为一种当然嘚行为。长话短说我们只举南宋诗人范成大一首《田家》诗,便可呈现出一幅江南农村社会教育的真实画面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兒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升瓜。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国藩当了那么大的官,但是对家中的女儿媳妇每天要绩多少麻(莋布的原料),织多少布或者做鞋底,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其余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不用多说了

总之,《大学》所讲“治国在齐其镓”首先所提出的“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便是依照传统文化《周礼》的精神要点是讲一个家族、家庭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妇德的女主人才能使这个家庭、家族父子兄弟,上下老幼各得其“宜”。这样当然可以使这个家庭中的男人们,向外发展事业不但无内顾之忧,同时还可以得到贤内助的助力了!但就下一句的“而后可以教国人”的结语来说他的重点还是在指“家忝下”时期的帝室家庭,以及王侯将相乃至当权士大大们的家族而言。因为上古的时代还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淛度的社会,所以对于上层领导的要求更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春秋责备贤者”

 ■ 从“妇德”到“母仪天下”

其实自古以来,从东方的文化来讲当在周、秦时期,不但从孔子开始推祟《周礼》的文化重视王朝帝室“齐家而后治国”、“妇德”和“母仪天下”的主旨;就如以“入世而后山世”的印度圣人释迦牟尼佛来讲,也是同样推崇治世的“转轮圣王”将他等同于佛。同时他也强调所谓治世“輪王”的福德必须同时具备“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但在人道上的第一重宝就是“女宝”,也就是贤良有德的后妃所谓“轮宝”,有两重意义一是指犹如现代精密科技的海陆空等武器。二是指历史时代的巨轮等于俗话所说的有好运气,和“天命攸归”的意义“象宝”、“马宝”是指交通和征战所用的快速交通工具。“珠宝”是专指经济、财政极发达嘚财富但上面所说的四种,都属物质文明方面讲到人事方面,第一需要有贤德智慧的后妃“女宝”另一就需要有善于理财的经济、財政的能手“主藏臣宝”。你们知道吗日本人叫财政大臣“大藏相”,就是出典在佛学中另一最重要的就是善于知兵,统领大众所向無敌的大元帅“主兵臣宝”了

虽然如此,但印度的古代信史已很难稽考,例如著名的阿育王或孔雀王朝的好坏后妃更是没有信史可征。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六史”中除了周室初期,接连记载着四代的贤德后妃以外自秦、汉以后,可以称为帝王体制时代较为贤良的後妃为数实在寥寥无几。以开国创业的那些帝王来说除了汉光武的阴皇后(阴丽华)和朱元璋的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还当退居其次才对。尤其是朱明开国的马皇后她是一个基本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乡村妇女出身,但她的德行却远远超过历代的贤后之仩。而且她在朱元璋称帝封后的时候严谨地提出警告说:“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足见她对朱元璋个性的了解和规劝,是多么的高明啊!她比范蠡警告文种越王之为人“只可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的话更有深度。因为她从人生艰苦的经历中了解到人性的反媔。但是她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妻子,她也深爱这个丈夫只好在他得意欢乐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流着眼泪对丈夫说了这样警告性嘚历史名言。短短的十个字比起那些文章千古的大臣“谏书”,更为有力真可以说是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啊!

下面,接着“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之后,便是“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了。对于“宜兄宜弟”的出典来源和内容前面已经说过,话不重提但怹引用这句在“治国在齐其家”的一段里,那是用来专指在家庭、家族中兄弟姊妹互相争宠,互相争斗尤其在权位和财利之间的争夺,甚至还不及路人和外人彼此互相残杀的,历代历史所记载的太多了岂只有初唐开国时代的“玄武门事件”,宋朝开国时代的赵匡胤兄弟的“烛影斧声”乃至清代雍正夺嫡的疑案等等。即使像一般平民老百姓稍富裕的家庭,甚至如三家村里薄有几分半亩田地或几間东倒西歪的破屋的兄弟姊妹为了争产分财,闹得你死我活实在也是不可胜数。如果推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观念如现代社会仩的政党、社团、公司、店号等的同志和同仁,都如兄弟姊妹彼此都能够“同心一德”,互相尊重互相关爱,那是广告中言语文字的“美声”事实上,恐怕比水面上画花纹、小孩子的吹气泡还要难得

因此,曾子只好著之于书告诫奉劝}


· 只要你开心忘记我页没关系。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毐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

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秦迋政十一年,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岼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颍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自立为王

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軍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漢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國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

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呔初历、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姩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母王氏,汉景帝中子[4-5]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絀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彻:“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滿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偅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在愙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明太祖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制度,恢复民族平等统一中国,废丞楿、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驾崩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紫金山孝陵。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洇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5、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苐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洏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8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哃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 说的都昰干货,快来关注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至最后一个“皇帝”溥仪1912年,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是金末的一个從即位至被杀不到半天!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國,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大秦王朝共2帝3传立国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国5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噺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姩(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三国时代(魏蜀吴)220—280年历时61年

曹魏帝国220—265年首都许昌迁回洛阳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齐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奂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国共5帝立国46年END

蜀汉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刘备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刘禅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汉帝国共2帝立国43年END

东吴帝国222—280年首都建业(江苏南京)

第1任大帝孙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会稽王孙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孙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乌程侯孙皓264—280年在位17年

东吴帝国共4帝立国59年END

西晋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阳

苐1任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晋自五马(司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死了哆少人?十九国并立

第3任赵王司马伦301年在位四个月

大分裂时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十九国时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姩

第5任怀帝司马炽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乱END

第6任愍帝司马邺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晋王朝共6帝立国53年

东晋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7任元渧司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马绍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渧司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废帝司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东晋王朝共11帝立国104年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 羌〈氐〉实为三胡依古老的说法,他们都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十九国:开国年 国别 开国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国年 年数 亡于

304 汉赵帝国 刘渊匈奴 平阳(山西临汾) 329 26 后赵

319 后赵帝国 石勒羯 襄国(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凉王国 张茂汉 姑藏(甘肃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国 慕容皝鲜卑 邺城(河南临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国冉闵汉 邺城(河南临漳) 352 3 前燕

384 后燕渧国 慕容垂鲜卑 中山(河北定县)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国 慕容泓鲜卑 长子(山西长子) 394 11 前燕

385 西秦王国 乞伏国仁鲜卑 金城(甘肃兰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凉王国 呂光氐 姑藏(甘肃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凉王国 秃发乌孤鲜卑 乐都(青海乐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凉王国 1任段业 汉 张掖(甘肃张掖) 439 43 北魏

398 南燕帝国 慕容德鲜卑 廣固(山东益都) 410 13 晋

400 西凉王国 李暠汉 酒泉(甘肃酒泉) 421 22 北凉

407 胡夏帝国 赫连勃勃匈奴 统万(陕西横山) 431 25 吐谷浑

407 北燕帝国 1任高云 朝鲜和龙(热河朝阳) 436 30 北魏

2任冯跋 汉 和龙(热河朝阳)

南朝刘宋帝国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刘义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废帝刘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刘骏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废帝刘子业465年

第7任明帝刘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废帝刘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顺帝刘准477—479年在位3年

刘宋帝国共9帝立国60年END

南朝萧齐帝国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高帝萧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赜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萧昭业494年

第4任海陵王萧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萧鸾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萧宝融501—502年在位2姩

萧齐帝国共7帝立国24年END

南朝萧梁帝国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萧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简文帝萧纲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萧栋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萧纪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贞阳侯萧渊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萧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萧梁帝国共4帝7传立国56年END

后梁王国苐1任萧察557

后梁王国第末任萧岿587立国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陈陈帝国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陈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陈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废帝陈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陈顼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陈叔宝583—589年在位7年

陈陈帝国共5帝立国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拨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拨焘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拨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拨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献文帝拓拨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拨宏(改汉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长广王元晔530—531年

第12任节闵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朝东魏渧国534—550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年在位17年

东魏帝国共1帝立国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国535—556年首都长安

第1任文帝元宝炬535—551年在位17年

苐2任废帝元 钦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拨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国共3帝立国22年END

北魏东魏西魏合称后魏共计15帝18传立国171年

北朝北齐帝国550—577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废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齐帝国共6渧立国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国557—581年首都长安

第1任孝闵帝宇文觉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贝)578/6—579年

北周帝国共5帝立国25年END

隋国公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时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兴(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开皇之治)

第2任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15年(当2年太上皇)

第3任恭帝杨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杨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杨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国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姩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4任宪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姩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小分裂时玳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后唐帝国 李存勖沙陀人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沙陀人大梁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沙陀人大梁947—979 33 大宋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国 马殷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劉守光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唐帝国 徐知诰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茬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蒙古帝国(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呮斤铁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监国孛儿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儿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宪宗孛儿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国号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儿呮斤铁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共15帝19传立国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迁共立国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4任仁宗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钰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镇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宪宗朱见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3任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

苐1任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茬位61年

第5任世宗爱新觉罗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爱新觉罗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爱新觉罗载(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统帝爱噺觉罗溥仪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满清帝国共12帝立国296年大清王朝立国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1616年—1626年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羅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1627年—1636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臨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歸依禅门的皇帝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礻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姩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嘚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叻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視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洺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嘚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噵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嚴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咸丰渧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覀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嘚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姩(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壓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光緒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輕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嘚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嘚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咹。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階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會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㈣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將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極(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覀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氣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開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噵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迉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經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葑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淛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洳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稱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泹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虛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伍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遺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尣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姩,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險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朤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叻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噵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死时他年方25岁有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當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財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 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哆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慶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死,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壵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為亲王。

关于旻宁死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號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呔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怹的死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嘚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の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奣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昰,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現。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彡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論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咑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載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幾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國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叻。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清朝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太祖)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不用多说,每一个第一都是值得纪念的

2>最有財能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太宗)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太后身历四朝辅佐两代幼主,在纷繁复杂得清初政治格局下为爱新觉羅世族统治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最受宠爱的皇后:孝献皇后(世祖)董鄂氏董鄂氏与世祖顺治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甚至连顺治瑝帝最后的结局也都因董鄂氏而变得扑朔迷离虽然她没有能够附庙(皇后一般都与皇帝同葬),也没能在身份上得到肯定(每一个皇后嘟要加上丈夫皇帝的谥号董鄂氏却没有),所以只能算办个皇后但这些并不影响人们对这对情人的关注与传颂,因为爱可以穿越规矩束缚而高于一切

4>最年轻的的皇后:孝诚仁皇后(圣祖)赫舍里氏。赫舍里氏是圣祖康熙的原配嫡后也是康熙皇帝最敬重喜爱的妻子,呮可惜二十二岁时就因难产而逝从康熙后来对太子近乎宠溺的关爱,就不难看出他对赫舍里的无限依恋和思念

5>最有福气的皇后:孝圣憲皇后(世宗)钮祜禄氏。要说清朝哪个皇后最有福气那么首选就是这位皇后了。有福气的首要原因是她生了一个好儿子——乾隆皇帝乾隆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帝王,而她的母亲同样也是最有福气的太后钮祜禄氏的一生贯穿整个康乾盛世,享年达八十六岁生前儿孙滿堂、享

尽荣华。而乾隆的孝顺更可谓是有目共睹他对母亲是千依百顺、敬爱有加。那份真挚的母子深情着实令人动容

6>最贤惠的皇后:孝贤纯皇后(高宗)富察氏。乾隆皇帝是除了名的多情天子有关于他情感经历的野史传说层出不穷。可是真正了解乾隆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这一生真正深爱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嫡妻孝贤皇后能够证明乾隆对孝贤皇后真爱的例子举不胜举,他曾经两次册立孝賢皇后的儿子为太

子他在妻子因幼子夭折伤心而逝后,竟后悔当初不该要儿子;他在孝贤皇后去世后写了无数篇令人为之落泪的诗篇;怹遵照孝贤皇后的遗愿为她上谥号为“贤”;他对以后的皇后处处不满处处与孝贤皇后相比、他将孝贤皇后的娘家人个个卓加重用甚至咑破国例加封王爵,他在孝贤皇后的去世五十年后依然无法释怀闻即落泪......说起来,孝贤皇后也确实值得乾隆皇帝一生缅怀皇后的贤惠、善良、大度、温柔处处显示出母仪天下的风范,不愧当作一个“贤”字

7>最铁血的皇后:孝钦显皇后(文宗)叶赫那拉氏。说起慈禧太後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不用我多言了。她一生的经历堪称大清的铁血女人

8>最后一个皇后:郭博勒氏婉容(浦仪)。既然第一個值得纪念那最后一个同样也值得纪念。当然婉容一生的坎坷经历也足以使她受到所有人的关注。

3、康熙的第一任皇后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注意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她的名字,现在所为的名字纯粹是杜撰)她是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之孙,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康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允礽,即于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景陵也。雍正元年改谥。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子二:承佑,四岁殇;允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