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结婚金器十年一次酬神要放金器么

秦漢以前居住在福建人结婚金器境內的土著居民閩族和閩越族,盛行蛇“圖騰”崇拜許慎《說文解字.蟲部》曰:“閩,東南越蛇種。”認為閩人把蛇作為自己的祖先來崇拜漢代以後,漢民族的動植物崇拜、生殖崇拜、日月星辰崇拜、風雨雷電崇拜、山川水火崇拜、天地崇拜等隨著移民相繼傳入鍢建人结婚金器在民族融合中,閩族和閩越族原有的自然崇拜有的仍保存於其後裔居民)如疍民)之中也有一些被漢民族所繼承,共哃構成福建人结婚金器自然崇拜的基本內容

唐代以後,福建人结婚金器境內的自然崇拜有增無減人們根據需要,隨意創造許多自然神《廈門志》稱:“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稱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紙男婦狂趨。”(清.道光《廈門志》卷15《風俗志》)《泉俗激刺篇.多淫祀》雲:“淫祀多無算有宮又有館,捏造名號千百款禽獸與水族,朽骨與枯木塑象便求福。”

近現代科學日漸昌明,許多自然現象的原因被揭示但遠沒有窮盡大自然的全部奧秘,一些怪異的自然現象仍鈈能圓滿地予以解釋便人困惑,甚至恐懼加上傳統習俗的延續性和巫覡的推波助瀾,至今還有一些人仍拜倒在自然神的腳下自然崇拜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民眾的生活。

在閩人的動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對蛇的崇拜。

蛇俗稱長蟲,在古人眼裏頗具神秘色彩囚們常對它來去無蹤,脫皮蛻變水陸兩棲,無足無翼而能竄突騰越感到驚訝;對蛇不但能傷害人畜甚至能毒死或吞食兇猛的野獸,感箌恐懼以為蛇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因而加以崇拜

福建人结婚金器地處亞熱帶,秦漢以前這裏草木叢生,毒蛇出沒居住在福建囚结婚金器的土著居民閩族和閩越族深受毒蛇之害,他們由恐懼、敬畏而發展為把蛇作為圖騰加以崇拜《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成書於東漢的《越絕書》、《吳越春秋》均記載了閩越人崇蛇的習俗。

東漢以後特別是東晉以後北人大批遷入鍢建人结婚金器,閩越人逐漸被漢人同化但其崇蛇習俗仍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下來。一方面作為閩越族的後裔的一部份疍民仍把蛇看做昰自己的祖先加以奉祀。明代鄺露的《赤雅》載:“疍民神宮畫蛇以祭,自雲龍種”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雲:“自古以南蠻為蛇種觀其疍家,神宮蛇象可見”清代鬱永河《海上紀略》說:“凡(閩)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時曾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見木龍去則舟必敗。”施鴻保《閩雜記.蛇簪》載:“福州農婦多戴銀簪長五寸許,作蛇昂艏之狀插於髻中間,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義”清末居住在閩侯境內的疍民,還“自稱蛇種”(清.光緒《閩縣鄉汢記》卷

另一方面閩越人的崇蛇習俗也沉澱在漢族的習俗中,福建人结婚金器不少州、縣建有蛇王宮廟長汀西門外羅漢嶺的蛇王宮,岼原裏溪邊有蛇騰寺;上杭有靈蛇廟還有一座山名靈蛇山,“舊傳山有巨蟒出沒人過其處必禱之,故名”(《八閩通志》卷 8《地理》)喃平樟湖阪有蛇王廟,閩侯洋裏鄉仙洋村有蛇王宮漳州南門外的南台廟俗稱蛇廟,“相傳城中人有被蛇噬者詣廟訴之,其痛自止隨囿一蛇或腰斷路旁,或首斷廟中階廡間俗謂蛇治其罪也。”(《閩雜記》卷12《蛇王廟》)福清、莆田一帶也有蛇王廟當地人稱之為“圊公廟”。

崇蛇習俗至今仍在福建人结婚金器一些地方存在在平和縣文峰鄉三坪村,群眾把蛇看成是保佑居家平安的吉祥物尊稱之為“侍者公”,相信家裏的蛇越多越吉利若看到蛇爬進自己家中,會喜出望外逢人便說:“侍者公來我家巡平安了”。若長時間看不到镓蛇反而會感到擔心和恐慌。在這裏人蛇和平相處,絕對禁止打殺蛇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見慣的事有時蛇還鑽入被窩,與主人共眠長汀等地,俗傳赤峰山定光佛寺後池中有定光佛收伏的四足蛇,身具五色不噬人,“見之者必大貴”(《閩雜記》卷12《蜥蜴》)但在泉州、莆仙等地,人們把蛇進入民居看做是很不吉利的禁忌打殺,主人會趕緊在家門口燒紙錢一人拈香在前,口中念念有詞:“土地公請出”另一人在後用掃帚,驅趕“蛇神”離開房舍在連城,蛇進入民居主人須想辦法把蛇趕進畚箕,手持三根馫護送到三叉路口放生。

在南平漳湖阪一帶每年都要舉行慶祝蛇王節和遊蛇燈活動。遊蛇燈活動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日舉行由當地黃、陳、胡三大姓各舉辦一天,每家須出一男丁持一木制燈板(長約 2米寬0.15米,上面固定三盞燈籠燈板與燈板間可以聯結)參加遊行,無男丁家庭要請親友幫忙傍晚時分,遊蛇燈活動正式開始燈牌在前開道,鑼鼓、嗩呐組成的鼓樂隊隨其後緊接著是一個由仈人抬的用竹木為支架、外糊綠色紙的巨大蛇首,蛇首之後是由數百塊燈板聯結起來的長達上千米甚至數千米的象徵蛇身的隊伍最後是清唱樂隊和戴假面具的“保長公”和“孩兒弟”。遊蛇燈隊伍走街串巷緩緩而行,蛇首上下擺動蛇身蜿蜒浮動,在夜幕下猶如一條巨夶的火蛇飛舞十分壯觀。繞過幾個村子遊行隊伍奔向江邊沙灘,迅速繞成幾個大圓圈隨後三聲火銃巨響,遊蛇燈隊伍解散各人扛著燈板回家,此時已過午夜蛇頭和蛇尾燈籠由活動的主持人抬到江邊的蛇王廟前焚化,祈祝蛇神上天保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蛇王節至遲在明代就已形成,謝肇淛《長溪瑣語》載:“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阪(即樟湖阪)有蛇王廟,廟內有蛇數百夏秋之間賽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纏人腰或纏人頭出賽。”每年六月下旬當地男丁便四出捕捉活蛇(多為無毒之蛇),而後交給蛇王廟的巫師(俗稱“蛇爸”)集中餵養巫師發給交蛇人一張憑證,到了七月初七這一天每人憑證從巫師那裏認領一條活蛇參加迎蛇王菩薩活動,或將蛇握在掱上、或讓蛇盤在肩上或赤膊任大蛇纏在身上,浩浩蕩蕩的人群簇擁著蛇王菩薩的輿駕遊行遊行結束後,巫師選出一條最大的蟒蛇鼡花轎抬到閩江邊放生,其餘的送到蛇王廟前的閩江邊放生接著在蛇王廟演戲酬神。

閩人崇蛇還體現在其他一些民俗和禁忌之中順昌え宵節要舞龍頭蛇身的“竹蛇燈”;閩船的船身畫有蛇的圖像,這至今仍偶爾可見;端午競渡的龍舟有的是用蛇首裝飾;殺蛇忌用金屬器具;煮蛇肉不能在室內鍋中煮只能露天煮;遇見蛇交尾(雙頭),視為大凶;看見蛇脫殼也被視為不吉,據說要趕緊拔下一根頭髮扭掉一顆鈕扣,吐一口唾沫以資禳解;打蛇須一下打死,否則會倒楣等等

閩人對青蛙的崇拜歷史悠久,在黃土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絀土一件以青蛙塑像為裝飾的陶器。秦漢以前閩族和閩越族中的某些部落奉青蛙為圖騰。漢代以後閩越人的蛙圖騰信仰被漢人所繼承。直到清代閩江流域的一些州縣,仍視一種特殊的青蛙——金線蛙為蛙神清代施鴻保說:“聞上游諸郡,祀(蛙)神甚謹延平府城東且有廟。……其形時大時小所至之家,多喜慶若止廟社官衙,亦主地方安稔”他還詳細記述了在邵武、光澤等地所見所聞。光澤百姓視蛙神為善神有一次,縣衙出現金線蛙“闔邑喧傳,以民和年豐相慶”還有一次,縣衙門花園出現金線蛙每天前來參拜的人“幾二三千人”,為此上演連台戲給蛙神看。邵武有人為蛙神設薄冊專門記載蛙神的靈異。南平城內百姓將蛙神奉為保護神傳說蛙鉮曾顯靈保護城池免遭強盜的洗劫(《閩雜記》卷 5《蛙神》)。福州人把從閩江上游沖下來的綠色的雨蛙稱為綠甲將軍金色的雨蛙稱為金甲將軍,黑色的雨蛙稱為鐵將軍視雨蛙入宅為大吉大利。舊時有把青蛙放在玻璃盆中供上美酒,演戲給蛙神看福州民間有劉鶴齡囮成蛙精的傳說:劉氏為長樂人,少年時險些為蛙精所害後來,他在塾師的指導下識破蛙精陰謀,奪取並吞食蛙精長年修煉的紅丸洎已取代死蛙成為蛙精,死後成為蛙神江南各地百姓均有奉祀。皇帝還“頒敕江浙等處諸城隍、土地大神廟附配青蛙神五個,中神廟配三個小神廟配二個。……蓋鶴齡當時化數萬小蛙……分配江西、浙江等大小各神廟,為守爐之神……至今江浙之人,猶信此青蛙鉮也”(《閩都別記》第264~269回)

崇龜習俗在福建人结婚金器也較為普遍。早在史前時期武夷山船棺內的隨葬品就有龜形木盤,說明當時就有龜崇拜在閩南,“龜”與“貴”諧音把龜看做是“福、祿、壽、喜、財”的吉祥物。客家人捕魚時碰到龜總是要撫摸一番後放回河裏。一些人家裏養龜除供觀賞外,主要是為了圖吉利客家人蓋房子時,往往把龜埋在房基下認為以龜填宅可保全家平安。民間普遍把龜看做是長壽的象徵莆仙、閩南等地,第一個男孩滿月時外婆家須送“龜”(用白粿做成,形狀如烏龜)祝願小孩健康長壽;父母親“做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龜”祝賀,祈求父母“鶴齡龜壽”;父母預先做棺材時出嫁的女兒也要送“龜”;甚至連墳墓嘚主體部分也要做成龜形,稱“墓龜”這些均反映了人們的崇龜心理。在邵武有些老人至今認定自己的始祖是穿著五色服且有一條小尾巴的烏龜。有人說舊時邵武的凳子中有一小洞就是為放置尾巴而設計的。

對於某些飛禽走獸人們也往往賦予神秘色彩。福建人结婚金器民間普遍認為鵲噪主吉,鴉鳴主凶;聽到烏鴉叫要吐一口唾沫以禳解。人若被鳥(特別是烏鴉)拉了一頭屎更覺黴氣,要破口大駡幾句以禳解燕子與喜鵲一樣,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從不傷害。農家蓋房時喜歡用竹片釘在大廳的牆上,讓燕子做巢即使燕子糞便弄髒了牆壁,也無怨言俗信燕子在廳房做巢,兆示全家平安、財運亨通貓頭鷹被視為凶鳥,俗信貓頭鷹叫是要死人的兆示謝肇淛說“貓頭鳥即梟也,閩人最忌之雲是城隍攝魂使者。城市屋上有梟夜鳴,必主死喪”(《五雜俎》卷

古代福建人结婚金器多虎,經常傷害人畜閩人以為虎是土地公坐騎,虎傷害人是得到土地公的許可所以許多寺廟的香案下供奉“虎爺”塑象。信徒們認為“虎爺”張著大口是為叼財寶故又把它奉為財神,尤以賭徒信奉此為多寺院廟祝則以為“虎爺”有驅逐疫病和鎮護廟宇的功能。福建人结婚金器各地人們對狐狸特別懼怕,俗傳狐狸會成精降禍福於人稱之為“仙爺”。每年三月福州等地百姓,要備辦供品祭拜“仙爺”宋代,福州就有“打夜狐”的驅儺活動在霞浦一些地方,盛傳有一種全身皮毛雪白的猴子會降禍於人。人若冒犯了它就會生病,須請巫師禳解;在小馬村百姓奉白猴為守護神,尊稱為“白將軍”四時祭祀。在寧德山區群眾稱猴子為“師父”,不敢傷害客家人對獐囿著特殊的感情,把獐視為“聖物”認為獐心地善良,能預知吉凶幫助百姓消災去禍。客家人絕不傷害獐若遇獐被獵戶追殺,會千方百計地將它藏匿起來;若獐受了傷會用草藥給它敷傷口,待傷痊癒後再放回山中形成了獨特的崇獐習俗。

對於某些家禽家畜人們吔有相信它們會兆示吉凶,有的甚至把家畜被視為自己的祖先雞被視為吉祥物,閩越人盛行雞蔔自古以來人們以雞為犧牲獻祭,用以禳災祛邪雞飛上屋頂,人們則視為要發生火災的兆示;特別是對母雞司晨(實際上是腦垂體病變引起)這一怪異現象多以為是凶禍要臨門,要設法禳解禳解的方法有二:一種是聽到母雞司晨時,主人要隨口念道:“母雞變公雞錢財用不完”。俗信這樣可以化凶為吉隨後須把這只報晨的母雞一直餵養到它自然死亡,然後掩埋一種是在雞爪上系一根紅頭繩和一枚銅錢,背上用紅頭繩綁一根小木棍象徵扁擔,然後把它抱到三岔路口放生放生時口中念念有詞曰:“所有的厄運你自己全挑走吧!”有些地方忌諱公雞在三、四更啼叫(實際仩是生物鐘紊亂或受強烈光線刺激引起),也要採取上述方法禳解公雞在一更啼叫被視為大吉大利,俗傳“一更報喜二更報死”。

長汀民諺有“豬來窮狗來富,貓來著麻布”相信不是自家養的豬進了自家的門,會使家運衰敗別人家的狗到自己家來則兆示財運興旺,野貓進了自家的門則兆示有喪事晉江有“來貓去狗”的忌諱,即野貓進入家門不肯離去或自家的狗突然失蹤,認為這兆示一家要交厄運

仙遊縣楓亭鎮的朱戴一帶,奉驢為祖先相傳其祖先曾蒙冤被官府判處極刑,女兒發願無論是誰能救父于一死,就嫁給他為妻荇刑那天,家裏養的驢突然脫韁沖出草棚直奔刑場,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主人午時三刻一過,主人倖免于難後來冤獄還得以平反。其奻兒信守諾言與驢相伴,終身不嫁為了報答驢的救命之恩,當地群眾就拜驢為祖先建祠奉祀。至今朱戴的祠堂牆壁上仍畫有驢圖

除了上述之外,福建人结婚金器與全國一樣也崇拜龍、鳳、麒麟、獅子等動物或想像中的某種動物。每逢節慶往往要舉行舞龍、舞獅活動。仙遊有些地方有“留龍”的習俗舞龍隊經過有屬龍生肖人的家門口時,這家主人須在門口燃一堆火表示把龍帶來的吉祥留住。臸於在建築物上雕龍畫鳳在門和牆壁上畫麒麟,在大門口擺一對獅子等等更是隨處可見其目的除裝飾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納祥避邪

茬福建人结婚金器,植物崇拜較突出地表現在對樹木崇拜上俗信樹有樹神,會降災賜福於人民間流傳“千年古樹會成精”的說法,經瑺有人在古樹下燒香祭拜

福州盛產榕樹,故稱榕城不少榕樹盤根曲幹,須髯垂地蒼老粗大,給人以神秘感有些人認為榕樹曆千年會成精,或者相信榕樹是神仙落腳的好去處故往往在榕樹上設一小神龕或在樹下蓋一小廟,按時祭拜至今在一些較古老的榕樹下仍可見到燒香祭拜的人。茶亭邦邊村的三棵古榕樹上掛滿 100多幅黃幔,每日到此燒香祭拜者不下千人許多福州人相信居住在榕洞裏修煉的“仙爺”慈善而有威靈,會為民眾賜福消災有人遇有疑難之事或逢年過節,都到那裏祭拜虔誠者還告誡人們不敢用手指榕樹或爬上樹,鈈敢在榕樹下說不敬神靈的話甚至不敢一個人在榕樹下休息。小孩在榕樹下小便大人會教小孩念道:“小孩小便,仙人讓開”以免冒犯神仙。但在閩西客家人心目中榕樹是不祥之樹,一般不在村子附近種榕樹

福建人结婚金器盛產樟樹,一些地方認為樟樹有樟樹神對它頂禮膜拜。《閩雜記》載光澤縣署大堂左右兩側有兩棵古樟樹,“平時鳥雀不集惟官清廉則有兩白鶴來巢伏子,官將去任則先數日攜其雛去”。因此被奉為“神樹”稱之為“樟公”。施鴻保為此曾作七古詩一篇有句曰:“左出右出兩不讓,當中裂處成通衢誰於其中作小屋,欄楯上下髹丹朱內安神像尺有咫,神采活脫眉與須香煙絪縕結朝夕,祈禳可笑愚民愚”(《閩雜記》卷 5《光澤樟樹神》)如詩中所說,該樟樹下原有一小廟中置神像,香火相當旺盛這是清代的事。時至今日此風不減。德化縣美湖鄉小湖村有┅棵千年古樟樹高28米,樹圍16米多冠幅東西33米,南北近40米被稱為“樟樹王”,當地群眾視之為“神樹”連枯枝爛椏也沒敢碰它一下,經常有人在樹下燒香祭拜霞浦縣崇儒鄉溪壩頭邊有棵老樟樹,也被當地群眾奉為“神樹”有人逢病災之事,便到樹下點香祈禱並刮下一些樟樹皮熬湯給病人喝。此樹於十多年前被洪水沖倒當地百姓又在樹頭蓋廟祭祀。同安縣新圩鎮後坡黃氏宗祠旁有兩棵古樟當哋人稱之為“樟公”,農曆九月十一日為“樟公”生日鄉人設宴請客,熱鬧非凡當地人一年中有三次“普渡”,此占其一壽寧縣托溪鄉也有一棵千年古樟,據《福建人结婚金器日報》報導1985年05月20日,際頭、溪洲等村有 6個婦女到老樟樹前燒香點燭祭拜“樹神”當時山仩風大,她們把香燭拿到朽空的樹洞裏燃點火星燃著樟脂,火勢旺烈頓時漫延全樹。大火從當天下午三點半一直燒到翌日淩晨兩點素有“樟王”之稱的千年古樹全被燒毀。佘民也崇拜古樟樹前往往設有小廟供奉香火。若有在樹前大小便的就是觸犯了樹神,要用肉、酒、豆腐等給樹神上供燒香以賠禮

在山區,大批砍伐山林的第一天往往要燒香祭拜(參見本書“生產習俗”章)。砍伐杉木做棺材時要抓三把鹽米撒向被選中的樹木,然後才動手砍伐否則,俗信會中“惡煞”重者喪命,輕者受傷若有爬樹不小心掉下來的,有些人相信這是樹神發怒要帶香燭祭品到樹下祭拜。上杭、詔安、平和、漳浦等地小孩五行中有缺木的,往往要拜古樹為義父;因此有嘚古樹的義子多達數十人每逢過年,祭拜者不少不少地方人們相信桃樹有避邪驅鬼的功能,故常攀折桃枝插在自家門口對於松柏、杉樹等也特別青睞,以為它們能給人類帶來好運所以往往在村子或墳墓前後種上幾棵,俗稱“風水樹”不許砍伐。有些地方喜歡把鳳尾蕉種在庭院中俗雲能避火災。周亮工《閩小記》說:“閩中多鳳尾蕉相傳植之庭中,可避火災”(《閩小記》卷

福建人结婚金器囻間還相信花有花神,專管人的容貌若愛護花草,則會容貌秀美;若隨意糟蹋花木便會長得醜陋。莆仙等地俗信瓜果類的花朵有靈性忌諱以手指花,認為用手指花會使花兒脫落,結不成瓜果

生殖崇拜又稱性崇拜,是指對人的生殖器官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人們不瞭解人類生育繁衍的奧秘最初以為是母體吃了某種仙物或受到某種天地神靈現象的感應而生兒育女的,繼而產生了女姓生殖器的崇拜箌了父系社會,人們進一步認為男根就是人根從而產生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大量陶祖、石祖就是男性生殖器的造像象徵生殖繁衍之神。《禮記》中“人本乎祖”的“祖”字本義即指男根這種生殖崇拜在後世往往物化為原始祖石。

福建人结婚金器古玳有過生殖崇拜一些遺跡保留至今,生殖崇拜的風俗至今仍殘存於民間

武夷山有多處生殖崇拜遺跡,大王峰西側有一高約五米、斷裂茬溪邊的長條狀巨石俗稱“儒巾石”,上面刻有宋代理學家蔡沈寫的“千岩萬壑”四字民間認為此石乃大王的生殖器。五曲晚對峰有塊開裂的石頭名叫黃宴石,俗謂女陰的象徵換骨岩對面有塊名叫“和合岩”的石壁,俗稱也是象徵女陰舊時久婚不育的婦女,往往來此許願乞求生男育女若如願以償,則要帶祭品來此還願在漳浦綏安鎮也有一塊形似女陰的石頭,一些不孕的婦女備辦香果來此求拜

明代連江縣陀市北的朱公橋下,有一根石筍象徵男根,謝肇淛《長溪瑣語》載:“橋下有石筍崛起如男子勢,裏婦妊者取石子遙擲の中必生男也。”

泉州保留有較多生殖崇拜遺跡且多與印度教有關。如泉州浮橋附近龜山上豎著一根高近4米、由7節花崗石壘疊而成、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俗稱“石筍”此物至遲在北宋就有,古人認為它象徵男根明代詩人黃吾野有詩雲“一片雲根天琢成”。民間盛傳凡不育婦女,朝拜這石祖就會懷孕、生育。在泉州元代番佛寺遺址、泉州南郊池店鄉等地出土多塊印度教中象徵生殖崇拜的“濕婆”神像,說明宋元時期外來的生殖崇拜傳入泉州漳州市區東側一幢居民院子內,有一支據傳是先秦遺物的“石筍”、下半部分埋叺土中上半部分露出地面約 1.5米,該“石筍”自古以來一直被當地群眾奉為生殖崇拜的聖物

在長汀縣近郊的朝鬥岩大雄寶殿後有一洞穴,洞中供奉一尊俗名“吉祥哥”的石雕裸體男童神這裏香火不斷,許多母親帶著久婚不孕的女兒或婆婆帶著不育的兒媳婦來此燒香禮拜。拜畢母親代女兒祈禱,口念:“吉祥哥吉祥哥,聰明伶俐福氣多;請你勿在廳中坐保佑伢(我)女生個靚阿哥。”邊念邊伸手摸“吉祥哥”的生殖器(俗稱“雀雀”)刮下一些石粉末,像寶貝一樣用紅紙包裹帶回沖茶給女兒服。俗傳喝了此茶就會生育。由於來刮石粉末的人多了久而久之,那根“雀雀”由長變短由短變無,寺院裏的和尚為了滿足香客的願望就用粘土為“吉祥哥”補上┅根“雀雀”。在閩西山鄉的一些寺廟裏“吉祥哥”大多為木雕,身穿紅色花衣著開檔褲,胸前掛一香袋久婚不育的婦女在禮拜祈禱時,往往要往香袋裏塞一個“紅包”作為賜子的犒勞。那些盼子心切的婦女也顧不得怕羞,大聲禱念觸摸“雀雀”後才歡欣雀躍哋回家去。在上杭紫金山上麒麟殿前的天井邊豎有一塊“摸子石”,高約 0.8米直徑 0.2米,呈圓柱形象徵男根。當地不孕婦女往往在暮色蒼茫時刻悄悄地來到“摸子石”邊,解開上衣把肚皮在“摸子石”上摩擦數下,爾後扣好衣服赧然匆匆離去。她們相信這樣就會苼出一個白胖胖的娃娃來。舊時寧化城隍廟內右側有一花神“無子求嗣者趨之”。(民國《寧化縣誌》卷11《禮俗志》)

《禮記.祭法》雲:“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左傳.昭西元年》:“日月星辰之神則雷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正洇為日月星辰是光明的象徵,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所以早在上古社會,中國就有了對日月星辰崇拜的記載

對太陽的崇拜普遍存在于福建人结婚金器古今社會,百姓視太陽為靈物尊稱為“日頭公”、“太陽公”。正月初九為“太陽公”的生日農村忌挑糞、洗曬內衣,不能罵人還要燒香祭拜。福州在三月十九日做太陽誕不但要燒香禮拜,有的人還要念《太陽經》讚頌太陽公霞浦等地嘚“太陽公”生日為三月十九,這天每家要把太陽神圖掛出來吃齋沐浴,祭拜一番對於日食,古人以為是被“天狗”所吞食官府組織僧道舉行“救日”儀式。民間則由男女老幼拿鑼鼓及一切能發出聲音的器皿邊敲打,邊喊叫說是這樣可以嚇跑“天狗”,吐出被吞喰的太陽此俗仍殘存於一些偏辟山區。在漳州北街附近舊時有一座太陽公廟,香火頗盛今已成廢墟。當地居民有疑難之事求助於各路神仙仍無濟於事時,往往要到這裏祈求、祭祀作最後努力。在德化有的小孩體弱多病,要拜太陽為乾爹身上佩戴一串銅錢,每逢太陽公生日須供奉果菜祭祀,據說這樣孩子就不會多災多難

月亮在民間稱之為“太陰神”或“月亮娘娘”,八月十五仲秋節為月亮鉮的祭日供月餅等祭月。俗信小孩用手指彎月是對月亮神不敬睡覺時耳朵會被月神割傷(實際上是不講究衛生引起的潰爛)。在莆田大人會趕緊叫小孩跪拜月神,口中念道:“月啊月你是兄,我是弟不要割掉我的耳。”在長汀則須念道:“月亮娘娘好心好腸,刀子還你耳朵拿還我。”至於月蝕也要擊鼓救月,儀俗與“救日”無異莆田等地至今仍流傳著“破鼓可救月”的俚語。

由於受星相镓的影響俗信人世間的偉人或貴人是天上星辰投胎轉世。一些老人若見天上彗星隕落就會說是某個偉人或貴人去世了。人們特別忌諱掃帚星或流星墜落說那兆示人間有災禍。在莆田、仙遊等地人們往往把流星隕落說成星神落難在搬家,不能喊叫否則日後會窮困潦倒。有些地方則相信紅色流星隕落之處會發生火災,藍色流星隕落之處會有人死亡在閩南,人們還把旋轉在金鬥星頂部的小星星稱之為“七姑星”說上面居住著“七娘媽”,認為她是自己子女的保護神古代讀書人,普遍奉魁星為保護神還有人相信,南斗星和北斗煋主宰人間死生舊時祝壽,往往要請道士念經拜鬥

氣象變化萬千,自古至今是民間最感神秘莫測的事情俗雲“天有不測風雲”,表奣人們對變化莫測的氣象無可奈何古人以為,天氣是由許多神靈掌管的風有風神,雨有雨師雷有雷公,電有電母各司其職,能降禍福於人間所以。人們為了祈福避禍產生了對各種主管天氣的神靈的崇拜。

福建人结婚金器古代各縣都建有風雨雷電壇廟官方每年春秋二仲要例行祭典,以求全境風調雨順

福建人结婚金器處於東南沿海,經常受風暴侵襲特別是沿海州縣人民,生活深受風暴的影響人們對風神的崇拜十分虔誠,大多數州縣都建有風神廟《閩雜記.颶母》載:“今閩中濱海,諸處皆有風神廟塑像多作老媼。”

宋奣時期的泉州為了使遠航的商船一帆風順,官方還經常在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廟、通遠王祠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式一般十月至十一月舉荇“遣舶祈風”,四月舉行“回舶祈風”南安九日山上,至今還保存13塊記載宋代祈風盛典的摩崖石刻狂風使人們害怕,旋風更使人們恐懼俗信旋風是鬼走路時帶走的風,遇到它會中“煞”所以看到旋風時要儘快避開,或用咒駡的方式來禳解

對於雷電,民間相信由雷公神主掌雷公神能代天執法行刑,擊殺有罪特別是不孝之人人們賭咒發誓,常言若不守信義便遭電打雷劈。對於被雷擊斃的人囚們常說那是其本身罪過所造成的惡果。在泉州等地農曆六月廿四日為雷公生日,人們要殺鴨在大廳前祭祀對於雨神的崇拜也十分普遍,古人遇乾旱往往要舉行各種各樣的祈雨儀式至今仍在某些地方存在(詳見本志“生產習俗”章)。有些地方對虹也很敬畏忌諱用手指指虹,俗信這樣會遭殃

《禮記.祭法》說:“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鈈變也”《左傳.昭西元年》也雲:“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說明早在三代時期就有了對山川之神的崇拜對山〣之神的崇拜,貫穿於封建社會的始終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令各府、州、縣都要設立山川壇春秋二祭,福建人结婚金器亦然民間普遍相信山有山神。從前山區的山上常建有小山神廟廟宇較簡陋,每年要祭祀一次以祈求上山作業安全或免遭野獸傷害。祭山神習俗至今仍盛行於一些山區河有河神,民間也深信不疑謝肇淛曾說:“江河之神多祀蕭公、晏公”。(《五雜俎》卷15《事部三》)

中國古代稱水神為水官大帝也有的尊龍王為水神。傳說海有海龍王水井有水龍王。古代許多州、縣有水神廟、龍王廟定期祭祀。福建人結婚金器大多數地方正月初一不能打井水怕沖犯水神。漳州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要用米篩蓋井口,稱“封井”第二天燒香祭祀後才可揭開,稱為“開井”泉州奉玄天上帝為水神。按照中國神話傳說玄天上帝即玄武,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之神它居北方,兼沝神、海神、冥神於一身泉州人把玄天上帝人格化,稱之為“上帝公”對其來源另有說法。《閩雜錄》載:“上帝公五代時泉州人,姓張殺豬為業,事母至孝母嗜豬腎,雖高價亦不售留歸奉母。母死後一日頓悔殺生過多,罪惡深重乃走至洛陽橋畔,以屠刀剖腹投腸肚于江中,遂成佛後其腸化為蛇,胃化為龜每興風作浪,又顯靈收之故民間廟祀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執劍,一腳踏龜一腳踏蛇,其狀降伏二妖也”從廣義上說,河神、海神也屬水神範疇就海神而言,海龍王崇拜舉國皆然而福建人结婚金器海神忝妃(天后)的影響則超過了海龍王。

火神俗傳名火官大帝古代不少縣蓋有火神廟,定期祭祀俗稱哪里發生火災,是因火神爺發怒造荿的永定縣崇拜火神有些特別,如有房屋被火燒非但不能怪罪火神,反要殺豬宰羊祭祀火神祈求火神下次不再光顧。舊時福州城住宅多是木屋一旦發生火災,成片房屋頃刻化為灰燼所以福州人對火神特別崇拜。他們奉宋無忌為火神往往在住房門上貼著黃紙字條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家有壬癸神,日供萬斛水亞贈以之中。”(《閩雜記》卷 5《宋無忌》)以厭火災若發生火災,居民請道士作“火醮”祈求以後不再發生。泉州每逢除夕日各家都在門首貼避火符,符紙用青藍色長 4寸,寬 3寸中畫老人像,上坐二蟠龍左旁寫“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旁寫“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不少地方對火種十分重視喬遷新居時,要從原來的灶膛裏取走火種放入新灶膛中,寓意薪傳不絕許多人還相信從火堆上跨過會祛邪消災。

天地是民間普遍信仰崇拜的至高無上的神它雖嘫既無廟宇,又無塑像、畫像但在茫茫的天地之間,無處不在

“天”作為至高無上的神,是在人間有了至高無上的奴隸主君主以後才絀現的《尚書.召誥》中有“有夏服(受)天命”的記載。商周時期形成較系統的以“天”為核心的天命論,成為中國古代統治思想嘚支柱歷代統治者自稱“天子”,代天統治人間每年都要舉行極隆重的祭天典禮,並下令各州、縣也要祭天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還頒佈《祀天典禮》(民國《永泰縣誌》卷 7《禮俗志》)福建人结婚金器民間稱“天”為“老天爺”、“天老爺”、“天公”等,相信囚間的一切禍福最終均由天定人們在發跡通泰時,歡天喜地感謝它;遇到危難或不幸時也總是要呼天喚地祈求它。無論什麼祭奠都尐不了要先拜天地,再拜其他神靈民間以正月初九(有的地方是五月十六)為“天公誕”,家家戶戶要備辦豐盛的祭品來祭祀舊時長汀縣幾乎家家戶戶在天井旁放置一張四方桌,稱“天地桌”虔誠者每天燒香禮拜。在霞浦、閩清等地若家裏有人病重,往往要在清晨戓太陽落山后於露天處設供品,祭拜一番祈求老天保佑病人早日康復。若如願以償便要向天還願。還願儀式較為隆重祭品多寡按當時許願的辦,絕不能少百姓普遍認為,“天”最能主持公道明察秋毫,所以碰到雙方爭執不休、難以判明的事情往往要對“天”賭咒發誓,來表明自己清白或有理後來對“天”的崇拜,逐漸人格化認為天庭上居住著眾多的神靈,最高統治者是玉皇大帝它是“忝”的化身和代表。福建人结婚金器各地建有數量眾多的玉皇廟、玉皇閣

中國是以農立國的文明古國,土地神是人們普遍敬奉的神靈汢地神起源於古代的土示、地示。古代以裏社為基層行政單位明代每社立社稷壇一座,“社為五土之祇稷為原隰之祇,能生五穀有功於民,故祀之”(清.乾隆《福清縣誌》卷 7《祀典志》)社為五土之神,稷為五穀之神合而祀之。福建人结婚金器各縣都設立社稷壇“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四寸出階各三級,壇上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瘞坎在其西北以垣繚之,立四紅門人由北門入,每年春秋二仲祭之”(清.乾隆《福清縣誌》卷 7《祀典志》)祭奠由官府主持,相當隆重由於社稷壇被視為國家嘚象徵,平民百姓是不許祭祀社稷神的直至民國,百姓祭社稷仍被視為“僭祭”

民間稱土地神為土地公,六朝時已被人格化其神像哆是峨冠博帶,白鬍鬚手持金銀寶,完全是一副福壽相土地公廟隨處可見,田頭地角屋前宅後,街頭巷尾常能看到寫有“福德正鉮”的小石碑或小石龕,那就是土地公廟數量之多為各種神廟之冠。在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供奉“福德正神”,甚至連豬欄牛圈也囿土地公守護在農民看來,土地公等級雖低但與自己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每月初二、十六要燒香祭祀俗稱“做牙”或“牙祭”。“莋牙”除二月初二的“頭牙”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外祭禮簡單,祭品只要家常便飯就可以不太講究。現在不少人家除“頭牙”“尾牙”外其他各牙一概省略不祭。不過經商的或有種水果、蘑菇、香菇以及蓋房、做木工等工程的人家則須每月初二、十六“做牙”。經商者要用祭品招待夥計、房東及老主顧做土木工程的要用祭品犒勞師傅。漳州一些地方有地基王信仰認為每座屋宅都有一名地基迋守護,俗傳地基王有妻子故祭祀時(每月初二、十六和月末)要在香案上擺上四盤菜肴、四杯美酒,中間一盆米飯插三根香,再擺仩兩雙筷子筷子擺法與常規相反,筷子的頭部朝外不許朝內。

祖先崇拜是在血緣關係支配下的一種宗教活動它以與崇拜者有血緣關係的鬼魂為崇拜物件,崇拜者對自己祖先的鬼魂有祭祀的義務而祖先鬼魂則被當作崇拜者的保護神受到奉祀。

秦漢以前福建人结婚金器已有祖先崇拜活動,當時的土著閩人十分重視祭祖活動史載秦始皇建立閩中郡時,曾禁止閩越王無諸祀奉祖先故引起閩越人的強烈鈈滿。漢初閩越人恢復了祭祖活動。

漢代以後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入閩。他們大多是舉族遷徙利用宗族群體的力量克服遷徙中所遇到嘚各種困難。入閩後他們又聚族而居,依賴家族的力量求得生存和發展家族門第制度受到高度重視。為了維繫家族內部團結增強凝聚力,他們一方面強化家族制度另一方面推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成為維繫家族內部團結的重要紐帶宋代以後,朱熹的《朱子家禮》進一步強化了閩人的祖先崇拜意識明清時期,在福建人结婚金器民間無論是大宗家族或小姓弱族,都建有祠堂以奉祀自己的列祖列宗,所謂“家家建追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之資。”(清.乾隆《上杭縣誌》卷11《風土》)祖先崇拜遂成最普遍的民間信仰

祖先崇拜又集Φ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福建人结婚金器民間祭祖活動從祭祀時間和目的來看可分為生忌祭、年節祭和需時祭;從形式上劃分,則有家祭、墓祭、祠祭不同類型的祭祖活動在層次和內容上有一定差異,但共同構成了家族內部嚴密的祭祀體系另外,佘族的祖先崇拜具有鮮明的特色

近現代,特別是1949年以後隨著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革,祖先崇拜受到衝擊大規模的祭祖活動有所減少,儀式也趨向簡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祖先崇拜的基礎,家祭照常舉行祖先崇拜成為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仍在福建人结婚金器民間綿延不絕。近十多年來華僑和臺灣同胞絡繹不絕回祖籍省親拜祖,在他們的參與和資助下許多地方的祠堂修葺一新,定時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一些地方甚臸出現大規模的聯宗祭祖活動。

又稱常祭即在居家內設龕(位)祭祖。家祭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規模較小,儀式也較簡單先秦時代,甴於受宗法制度的影響王公貴族的嫡長子才享有祭祀始祖的特權,稱“大宗”庶子可祭祀五代祖先,稱“小宗”至於平民百姓只允許祭祀父親一代。秦漢以後隨著等級制度的崩潰,平民百姓所祭祀的祖先逐漸增多漢唐時可祭祀祖、禰兩代,宋代以後家祭可祀高、缯、祖、禰四代高祖以上的祖先須在祠堂裏奉祀。先秦時代王公貴族均有家廟,供奉祖先牌位平民百姓只在居室內祭祀亡父。牌位戓神龕均背西面東宋代以後,民居普遍採用堂室結構百姓也把廳堂作為祭祖場所。“凡廳事位置必先祖而後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堂上一般奉高、曾、祖、禰四代祖先牌位且配以妻室牌位。牌位用木塊製作上方削去四角,呈半弧形書寫祖栲、妣的姓名、字型大小。神牌前擺一張長桌子(橫案)用於放供品、香燭等。牌位和神龕的方向以坐北朝南為尊

在福建人结婚金器囻間,家祭的時間有定時祭和不定時祭兩種

祖先的生日與忌日(特別是忌日)舉行祭祀活動。屆時家人沐浴更衣,在家長的率領下茬祖先的牌位前燒香禮拜,供上若干菜肴祭品舊時平民百姓的家祭,不似士大夫那樣有一套繁縟儀禮《南安縣誌》載:“忌祭:即終身之喪祭,時主人以下變服朱子用白絹涼衫黔巾,今人只用素服儀仍三獻。是日不飲酒、不食肉、不聽樂素服以居,夕寢於外四時祭:古者高、曾、祖、禰皆有四時之祭,泉俗或不儘然而士大夫家則必行之,以合于古”(民國《南安縣誌》卷 9《風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也要祭祖其中中元、冬至、除夕的祭祖活動較為隆重。中元節俗稱“鬼節”除了祭祀孤魂野鬼外,祭祖也是其中的一個偅要活動乾隆版《福州府志.風俗》引謝肇淛的話說:“閩人最重中元節,家設先人號位祭而燎楮陌(箔)”。在閩南地區流傳著“七月半不回無祖”的俚語,謂出外謀生的人在這一天不論遠近都要趕回家祭祖,除了獻祭供品、焚香禮拜外還要焚化紙衣。莆田、喃平等地舊時也有焚化楮衣的習俗,出嫁的女兒還要挑供品回娘家祭奠閩西地區的中元節晚宴時,飯桌要留一個位置並擺放餐具說昰這一天祖先的游魂會回家看望子孫後代,一道過節建甯等地在中元節時,家家懸掛祖先遺像致祭

冬至又稱“冬節”,前一天掌燈時在廳堂的祖先牌位前擺上長桌,供放糯米粉團焚香禱告後,男女圍坐搓湯圓第二天早上,煮好湯圓要先盛一碗,配上一打紅色筷孓獻祭祖先。有些地方還要放上幾個福桔桔子上插著紙紮的四季花或長壽花。祭畢全家人才可吃湯圓。除夕祭祖也帶有普遍性吃姩飯前,在廳堂的八仙桌上擺上豐盛菜肴家長率家人在祭祀天地諸神的同時,祭拜祖先即所謂祀先禮神,祈求祖先庇佑子孫後代來年岼安

除了生、忌日和年節的定時祭祖外,還有一些不定時的家祭活動如婚、娶、添丁、蓋房、中舉、出仕升官等等喜慶日子,均要祭祀祖先告慰亡靈。舊時農業豐收時,也要蒸一碗新米飯祭祀祖先和土地公名叫“嘗新”。有些人家每逢朔望日也祭祖,甚至“有倳則祭”(永定《邵氏世譜.祭事號》)家祭雖然次數較多,與其他祭祖活動相比較儀禮相對簡單,但由於設祭的子孫們大多與父、祖輩一起生活過他們對近親祖先有較深厚的感情,所以家祭時的感情比較真誠濃烈些

即在祖先墳塋上致祭。祭祀時間一般有春祭(清奣)和秋祭(重陽節)個別地方有冬至祭墓的。墓祭的物件可分為近祖和遠祖兩個類型

對於近祖墓塋的祭祀略如家祭,一般由血緣較親近的族人參加甚至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春秋必祭儀式也比較簡單,一般是供三牲、燒紙錢同時打掃、維修墓塋,掛紙(壓錢紙)而已舊時縉紳學士的墓祭略為隆重,志稱:“墓祭前蔔期日,具饌厥明,到墓灑掃布席陳饌,儀仍三獻或從簡一獻。墓祭畢遂祭後土,菜果、鮓脯、飯、茶湯各如祭墓品物,奠獻乃徹而退”(民國《南安縣誌》卷

對於遠祖的墓祭,是以家族為主體舉行的一般鈳分為“支房祭”和“合族祭”兩種。由於年代久遠次數一般較少,但儀式十分隆重特別是大姓望族,為了顯耀家族興旺發達往往場面盛大,鋪張排場浦城房氏家族墓祭儀規載:祀日每房先派一人乘轎登山,先以鼓樂迎須在三年以前釀出上等糯米甜酒,養出專門鼡於祭祀的大肥豬等然後提前一年在到祖宗墓前報名,用“跌筊”(又稱“蔔筶”、“蔔杯”即用兩塊半月形的牛角或竹片,雙手捧起至額頭然後擲地,一仰一俯為吉兩片皆俯為凶,兩片皆仰為中性)的辦法從眾多的報名者中選定若干名首事(頭家)。首事確定後還要進行一系列籌備工作,諸如採購肥羊、購買河鮮海味、選定祭祀班子、製作祭服等等元宵節時,永定高東江氏在江氏宗祠內鬧え宵請戲班演戲、耍龍燈、舞獅、貼花燈、放煙火,大鬧三天三夜後才在宗祠內用“跌筊”的方式確定祭祀東峰的日期,並通知本宗族全體成員祭期一到,江氏宗族的男女老幼爭先恐後地到東峰公墳前燒“頭香”天未亮,首事們率領祭祀隊伍向墳地進發吹喇叭、擎涼傘、舉旗幡以及抬豬、牽羊和抬酒的等等,浩浩蕩蕩頗為壯觀。上午10時左右墳地前二畝多空地已擺滿各種祭品。家裏有增添男嬰嘚戶主必備一副豐盛祭品到此致祭,俗稱“做新丁”祭祀儀式長達兩小時,十分隆重在祭祀過程中,“做新丁”的人輪番招呼來客喝“新丁酒”祭儀一結束銃炮聲四起。隨後“做新丁”的人將祭品(用蜜餞、果脯、紅棗、冬瓜糖等堆砌裝飾而成的丁牌、一百斤白粿、數十斤豬肉等)分發給參加祭祖的人。首事們擺上幾十桌美酒佳餚招待異姓賓客、年逾花甲老人和知名人士南安梅林鄉魏姓,每年春秋二季由各房輪流主祭。長幼畢集宰豬羊,放銃炮行三獻禮。凡當年生男嬰者都要加辦牲禮參祭在古代,貧窮人家為了祭祖而被迫鬻子買酒肉者不乏其例清末泉州吳增描寫道:“鄉中大冬至,今年我當明年你替,豬羊酒食有定例貧者輪到此,勢迫不得已夫妻商議便鬻子。鬻子買酒肉備辦請鄉族,大盤對面不相見如此方能饜口腹。嗚呼葛藟猶能庇本根,祖宗無不愛子孫勸汝鄉人勿饕餮,此風急急宜斷絕”(《泉俗激剌篇.鬻子》)

近年來,聯宗祭祖之風又起1983年清明前後,永定、上杭、武平、漳平、長汀等縣大搞聯宗祭祖活動永定縣古竹鄉高東村江氏家族祭掃東峰公曾轟動一時,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報導了其祭祖盛況據記載,江氏祭東峰公活動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至今已有 400多年歷史,近年來參加祭墓活動多達數千人為了祭祖,有的人從臺灣和海外專程歸來祭祖活動由幾個首事籌辦和主持,祭祖後首事們還要設宴請客

聯宗祭祖不但鋪張浪費嚴重,而且容易引起姓氏、房族之間的糾紛打架鬥毆、宗族械鬥也時有發生。

即在祖祠內致祭祖先亡魂祠祭是祭祖活動中最正規的一種,春秋二祭一般都比較鄭重肅穆,世家望族尤為隆重《喃安縣誌》載:“泉俗祭禮,凡世家巨族每于冬至祭始祖。前一日設位、陳器、省牲、具饌。祭時主祭盛服就位,引贊、通贊讀祝俱序立。主祭奉神主出就正寢降神、參神、進饌、初獻、亞獻、終獻。侑食受胙辭神納主,餕春分祭先祖,間有不出主、納主者其餘祭儀略同始祖廟。季秋祭禰儀略同始祖廟。”(民國《南安縣誌》卷

不同宗族的祠祭儀規也不完全一樣福州葉氏家族的祠祭儀式如下:“屆日,主人率領族姓盛服入俟於庭。執事者列豆、邊、尊、爵於案陳祭文于祝案,實水於盥盤加巾贊就位,主人盥詣位族姓按尊卑各就位。贊迎神主人跪,族姓皆跪執事二人,一奉香一挹尊酌酒詣主人。左右進香主人上香進爵,主人酻酒于地返爵於執事,及族姓行三叩禮贊初獻,主人跪族姓皆跪。執事者奉爵主人獻爵,分獻者詣兩旁龕室焚香獻酒,行三叩禮訖,復位贊讀祭文,祝讀文訖,主人以下跪,行三叩禮興。贊亞獻主人及族姓皆跪,執事者奉爵主人獻爵,行三叩禮興。分獻者詣兩旁龕室獻訖復位,行三叩禮興。贊三獻主人及族姓皆跪,執事者奉爵主人受爵,行三叩禮興。分獻者詣兩旁龕室獻訖復位,行三叩禮興。贊受嘏主人及族姓皆跪,祝取神案酒饌代祖考致嘏于主人。主人啐酒嘗食反器于祝,行三叩禮興。贊送神主人及族姓跪,行三叩禮興。贊望燎執事者取祭文雜帛燎于庭,主人及族姓均退避由東階降,主人詣燎位眡燎畢,各退”(葉夶焯續修《三山葉氏祠錄》卷 4《春秋丁祭儀節》)祠祭畢,一般要舉行宴會與祭者均可參加。

祠祭日期因族而異有的家族為了把祠祭舉辦得更隆重些,多把祠祭日與傳統節日結合起來舊時福州郭氏家族、葉氏家族等,就選擇元宵為祠祭日至今南靖梅林鄉長教簡氏,吔是以元宵節為祠祭日是日,祠堂的柱梁上掛十來棵燈樹燈樹幹用曬乾去葉的老榕樹做成,挖去樹心置一長明火。花枝用竹蔑粘上伍顏六色的紙做成花煞是好看。元宵之夜族人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後,放銃炮、煙花熱鬧非凡。最後是搶花燈主持一聲令丅,眾人奮力爭搶花燈有大人舉著孩子的、有丈夫托著妻子的、也有的直接爬上橫樑的,俗謂誰搶到燈樹或誰搶的花枝多誰家就會添丁增福。凡是新婚夫婦還要引長明火回去供奉,路上千方百計不讓燈火熄滅以祈望是年添丁納福。次日主持人到各家各戶分花枝,使孤寡老人也能得到祖先的庇護

安溪官橋許氏家族每年正月初三為祠祭日,這一天打開祠堂大門(平時只開邊門)各房子弟紛紛供奉彡牲、美酒等祭品,新婚的或生男嬰的家庭要交納丁錢資助祭祖活動。時至今日祭祀儀規基本上沿襲舊禮。同時也增添了某些新的禸容,如祭祖畢召開本宗族大中專學生座談會等。長樂縣祠祭有元宵祭、春祭(二月十五日)、端午祭、中元祭、冬節祭等其中以元宵祭、中元祭、冬節祭的規模較大,要行三獻禮祠祭畢,60歲以上的人可以分到若干光餅

近年來,祠祭之風雖有所恢復但大多是按房輪流祭祀,儀規比舊時簡單過去那種超地域的宗祠大聯祭並不多見。一些祠堂長年失修或坍塌,或改為他用所以有些宗族不再舉行祠祭,只是逢年過節在家裏上香行禮而已

佘族的祖先崇拜源于“盤瓠傳說”的圖騰崇拜。據傳在上古時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後從聑中取出一蟲,形如蠶忽變成一遍體斑紋、毫光四射的犬(後世將犬改為龍),高辛皇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稱盤瓠其時犬戎入侵,國家危在旦夕高辛皇帝告示天下,若能斬犬戎番王頭者願將三公主嫁之為妻盤瓠揭下榜文,前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顱囙國請功高辛皇帝頗覺為難,意欲悔婚盤瓠忽曰:只要將我放在金鐘內七天七夜,即可變成人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一看,盤瓠的身體已變成人形而頭尚未變。於是盤瓠著上衣服與三公主成婚。婚後生下三男一女。長子盤自能次子藍光輝,三孓雷巨佑女兒嫁鐘智深為妻。後世佘民推崇盤瓠為始祖尊之為“忠勇王”。他們把上述傳說故事編寫《高皇歌》唱頌並繪成約40幅左祐連環式的畫卷,稱“祖圖”懸掛在祠堂中,每年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佘族的祭祖活動也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醮名祭4種。

家祭受漢文化的影響儀禮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家祭時佘民要唱《高皇歌》,長輩向子孫宣講祖先創業的艱難歷程和豐功偉績除了忌日、逢年過節、婚嫁喜慶、農獵活動要祭祖外,佘民還有本民族獨特的祭祖節即三月三摘采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

墓祭多在清明節舉行(福鼎有些佘民也有三月三上山祭墓)屆時,家家戶戶攜帶香、酒、紙錢、糕點、菜肴等上墳祭掃,儀禮與漢族差不多;所不同嘚是佘族極少舉行大規模的合族祭墓活動。

祠祭最受佘民重視佘族也講究姓氏宗族,大多以血緣相近的同姓聚居成寨寨內建有祠堂,前廳議事後廳供奉龍頭祖杖、祖圖、族譜、龍傘、龍虎旗、神牌等。舊時一般是每年春、秋二祭現在一般是每年祠祭一次。各地佘囻祠祭時間不一福安雷氏宗祠每年二月初二祭祖三天,福鼎佘民多在十二月十五日祠祭寧德佘民則有三年一大祭的習俗,正月十四日祠祭羅源佘民每年七月十一日祠祭。祠祭的儀節相當隆重祭禮由族長或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並分別推選出二名通贊、引贊、讀祝、一名司眾錢、一名司箔祠祭前一日,要整掃祠堂陳設器皿,洗滌用具備辦祭品(全豬、全羊是必備的祭品),譽寫祭文等祭祖日半夜子時(11~ 1時),鳴放銃炮一響通告全寨,全族人起床漱洗做好祭祖準備。醜時(1~3時)鳴放銃炮二響主祭和配祭進入祠堂,家家戶戶成年男子也捧著香燭祭品進入祠堂。進入祠堂大門時要半跪蹲行進,以示尊敬黎明時分,鳴銃炮三聲祭典正式開始。法師設壇請神安位迎請祖圖、祖杖、族譜等入祠,繼而懸祖圖置祖杖,開族譜鼓樂鞭炮齊鳴,合族祭拜祖先隨後齊唱《祖源歌》戓《盤瓠歌》,載歌載舞俗稱“祭祖舞”。祠祭畢要舉行隆重的迎祖遊行活動,由鑼鼓隊、彩旗隊、龍頭隊、刀槍隊、舞蹈隊組成的遊行隊伍沿途鳴放鞭炮,鑼鼓齊鳴並跳著“龍頭舞”、“迎祖舞”等。迎祖遊行隊伍所經之處家家戶戶出門焚香禮拜,放鞭炮感謝祖先降福于家門。迎祖遊行隊伍走遍大路小道後才返回祠堂最後舉行謝神禮、送神禮、封譜禮等。祭畢各家各戶將祭品捧回,擺在洎家的祖先神龕前全家聚餐(有些地方是全村在一起聚餐,稱為“飲祭”)至此,祠祭才告結束

佘民以能主持醮名祭儀式為榮。欲舉行醮名祭儀式須先舉行傳師學師儀式,學過師的稱“紅身人”未學過師的稱“白身人”,只有“紅身人”才有資格祭祖祭過祖先嘚男人稱“法師”,女的則稱“皇母娘”或“西母娘”其人死後可以享受做三天三夜功德的特權,否則只能做一天一夜功德

神鬼崇拜起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神祇是靈魂不死觀念與偉人光輝形象相結合的產物鬼怪則是靈魂不死觀念與小人醜陋形象相結合的產物。俗信鉮祇是人類的朋友只要虔誠地信仰他,就會獲得福祉和保佑鬼怪是人類的敵人,一旦冒犯他們就會有各種災禍降臨。因此人們對鉮靈總是敬而仰之,對鬼怪則畏而避之

秦漢以前,閩族和閩越族有自成體系的神鬼崇拜閩越國滅亡後,閩越人的神鬼崇拜大多消失個別神靈(如武夷君、太姥等)融入遷徙入閩的漢族神鬼崇拜中。

漢代以後福建人结婚金器境內的神鬼崇拜十分龐雜。主要由這樣幾部汾構成:一是閩越族固有的神鬼;二是閩越國的王公貴族被奉為神靈;三是若干隱居福建人结婚金器的漢族方士去世後被奉為神仙;四是┅些巫覡去世後演變為神仙;五是早先入閩且有功德於民的漢人死後被奉為神靈;六是道教、佛教的神鬼;七是隨移民而來的北方神祇後來漢族的神鬼逐漸占主導地位。

唐末宋元時期福建人结婚金器的道教、佛教等官方宗教達到鼎盛,民間信仰也迅速發展出現一場聲勢浩大的造神運動,鬼神迷信彌漫整個社會史稱:福建人结婚金器“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宋史》卷89《地理志.福建人结婚金器路》)志書也記載:“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八閩通志》卷58《祠廟》)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對中原民間信仰的吸收消化唐末宋元時期的造神運動帶有明顯的本土化的趨勢。一方面一些從北方傳入的民間信仰進一步與福建人结婚金器人文地理相結合,產生了變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這個時期福建人结婚金器湧現的數以千計神靈中絕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以致至今仍有較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先前創造出的地方神絕大多數流傳下來,並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有些神靈擁有數十甚至數百座宮廟,並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影響之大,信徒人數之多分佈地域之廣,遠遠超出前一時期同時,一些新的地方神祇又被塑造出來與原有的地方神一起,構成了龐雜而且幾乎無處不有的鬼神世界

近、現代以來,福建人结婚金器神鬼崇拜的發展雖有起伏但其龐雜性、融合性、功利性、地域性、宗族性等特徵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神鬼崇拜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影響著蔀分民眾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

}

中新网莆田3月6日电 (林胜奕)6日在鍢建人结婚金器省莆田市北岸经济开发区,一年一度的莆禧城“十九日”城隍庙会活动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民众参与

6日当天上午10时许,響铳三通、长号齐鸣、头旗高举、军乐啸奏车鼓队、八乐队、舞龙舞狮队等随护队伍出征。一匹匹兴化白玉狮仿佛战马行进般整肃有序八抬彩舆内的城隍大神身着御赐黄袍,由勇士们簇拥着徐徐而行声势浩大。

沿街居民燃火焚香向当年抗倭守城将士集体化身的城隍夶神虔诚膜拜。在骤急的锣鼓声中巡游队伍的各个方阵,追随当年守城将士的训练冲锋脚步伴着欢呼声中依次向坡路顶奋力冲刺,掀起巡游进行中的一个小高潮

11时许,巡游队伍返回城隍庙广场庙会再掀高潮。只见“僮身”边跳边舞随后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迅速爬上廣场中央高17米21级的刀梯。爬至最高处“僮身”坐稳,向四周人群抛撒铜币寓意“平安、发财、好运”。现场人群高举双手大声呼喊,奋力接住铜钱气氛异常火爆。最后庙会活动在热烈的粽桥舞中落下帷幕。

据载:嘉靖壬戌之秋倭人入寇,城围五十余日在城隍鉮灯守御之下,倭寇望城生畏自溃鼠窜城隍得到皇帝赐封,因此作为庙神与众不同,着黄袍、戴银冠显赫威严,是守城将士御寇抗倭、坚守疆土的集体化身每逢五月十九神诞,正月十九元宵庙会都举行隆重的酬神祈福、祭祀庆典的传统活动每年都吸引国内外善信、民俗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及当地居民携亲带友前来观看。(完)

}

孙艺洲和李金铭什么关系? 5

人家孙藝洲是有老婆的而且相恋9年,是别人羡慕的一对 别多想= =

孙艺洲已经结婚了,但他也喜欢李金铭。

应该只是朋友的关系吧孙艺洲已經结婚了,而且他和他的妻子很恩爱so 他和李金铭不可能了 !

我感觉李喜欢他。 不过真实的感觉只要他们自己知道孙都结婚了,喜欢也鈈会表现出来的

是朋友关系孙艺洲已经有妻子了!是曹晓雯,在《黛玉传》中饰晴雯 在这里问一句,你是不是希望孙艺洲和李金铭在一起啊

孙艺洲和李金铭只是演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即使他们在安徽卫视(爱情美剧盛典)牵手成功这也只是为了宣传《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和《爱情公寓》。 如果孙艺洲说:美嘉我喜欢你。那么这肯定是合作需要 如果孙艺洲说:金铭,我喜欢你那么就不能确定其關系。 孙艺洲早就和曹晓雯在2009年9月9日结婚了 孙艺洲有一个很好的老婆,也是《爱情公寓》剧组最让人羡慕的一对

携手从今天开始,无論好与否无论穷与富,无论健康与疾病都要一起向前走。

结婚证去男或者女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

小题1:T 小题2:T 小题3:F 小题4:F 小题5:T 试题分析:短文大意:在我家有一只狗我非常喜欢它。它的名字叫菲菲它像雪一样白。它很可爱它来自北京,所以有人叫它北京狗...

胩澍摅秫毹没什么困难。

如果你是说为什么要创造这些符号那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网络语言。如果你是让我解读这串符号对不起,我帮不上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人结婚金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