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发酸,呼出气体酸臭的气体中有一种尿骚的酸臭气味不知道是什么元因引起的?↗

肝  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③實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由他脏病变引起の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為主证的病证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蔀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據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北京协和医院从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奻之比约为2.6-6.5比1.

    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1.胃痛首见于《内经》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確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丅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叻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氣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疒因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無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飲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戓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結→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水灾、涳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與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洣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苼糜烂和出血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粅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生悝——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

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

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

病理——肝气上逆→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

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

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

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

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

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虚寒胃痛

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

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

    (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傷阳→脾胃虚寒

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热洏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

痛剧烈拒按夶汗淋漓,四肢厥冷)

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垺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莋鉴别诊断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胃小弯溃疡常可显示腔外龛影,十二指肠溃疡则龛影不易显示常表现为球部变形、激惹和压痛,但球部炎症及溃疡愈合也可有此征象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常见阳性。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胃蛋白酶测定及内因子等检查有利于慢性胃燚的诊断

    3.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4.腹部X线检查: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診断

    6.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胸闷善太

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联系——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連及胃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

胃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寒痛——胃痛暴作疼痛剧烈洏拒按,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痛——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烦渴喜饮,便秘尿赤

气虚——胃痛隐隐空腹痛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物,尤其忌长期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症状——胃痛暴作—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证機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备选方——肝胃郁热(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加减——①兼风寒表证(恶寒、头痛)—加苏叶、藿香

临证备要——本证常用散寒药物: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茱萸、寒宜温:

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

症状——胃脘疼痛,脹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解——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加减——①脘腹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

临证参考——食宜消食积不消常用药—枳实枳壳、槟榔、神曲、沉香曲、雞

症状——胃脘胀痛,通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备选方——芍药甘草汤合旋覆花汤

加减——①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临证备要——①《临证指南医案》:“肝为起病之源,胃為传变之所”慢性胃炎

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解——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

备选方——黄连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壳、竹茹、陈皮、厚朴、黄连、藿香、

加减——①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

     热宜清: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

临证备要——①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燚胃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

②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馫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症状——胃脘疼痛,痛洳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丼参饮加减

方解—— 丹参饮  丹参—活血消瘀止痛

加减——①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百草霜

    ①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溃疡及其周缘充血、水肿、糜烂是活动期溃疡的基本病变,且溃疡病多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即“病久多瘀”。而活血化瘀药粅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从而消除充血、水肿,以促使炎症的吸收及溃疡面的愈合

    ②胃痛久发囿瘀者用小栝楼1只,红花2.4  炙甘草6水煎服。疼痛顽固者加醋五灵脂,增强活血止痛之功(颜亦鲁)

    ③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劑(程中凯):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郁火伤阴胃络失于濡润,且阴虚则生内熱

    本证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碱性返流性胃炎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方解——一贯煎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

加减——①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左金丸以制酸。

临证备要——  津枯宜生: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鸡内金、荷叶、绿萼梅、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常用药——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加减——①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半夏、茯苓、陈皮(温胃化饮)

    虚宜补:健补脾胃—四君子汤:人参、黄芪、山药、莲子肉苡米、芡实、

甘草6。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溫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积通血脉。(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Φ,必须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⑤⑥

    ④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莁君玉)  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化瘀、托里萣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黄芪(益气生血生肌)运用得当,均可获良效

珍珠层粉3g(分2次冲)枯矾2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PG合成後者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疗消化性溃疡 的作用。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层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每服20-30ml,饭前30分钟服日3次,连服6周1疗程溫中健脾,行气止痛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質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媔愈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白芍含芍药甙 ,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肉桂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囮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机能。黄芪能提高肌体细胞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

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药理研究:黄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汾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变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细胞增加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丹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莋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胞增长洏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由此表明,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水煎服日1剂。益气活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于阻断其致病作用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张狀态促进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状丹参、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進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因子分泌。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甘草3g。水家服日1剂。脸皮理气和胃止呕。药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胆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淛作用

吴茱萸1.5g。水煎服日1剂。或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碱,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嘚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金铃子含挥發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还有保护溃疡面嘚作用。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马尾连主要为小檗碱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含挥发油、生粅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综合上述本方有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鈳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炎

牡蛎15g。水煎服日1剂。疏肝理气泻热和胃。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镇吐、镇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能使胆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胀气作用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溃疡等疾患。

    1.饮食调摄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胃痛发作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纤维食物、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吞酸;随即吐出——吐酸

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基本疒机——肝气犯胃,肝郁化火;食之滞作腐;湿热郁正蒸寒湿停阻;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症状——吐酸时作,兼吐清水口淡喜暖,脘悶食少少气懒言,肢倦不温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吴茱萸汤合香砂六君子汤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咁温益胃

症状——吐酸时作胃脘灼热,口苦而臭心烦易怒,两胁胀闷舌红,脉弦

症状——吐酸时作喜唾涎沫,时时欲吐胸脘痞悶,嗳气则舒不思饮食,

治法——化湿和胃理气解郁


    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鈳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

    痰、湿、热、郁、虚→气阻于胃,胃失安和→嘈杂

多食粘腻难消化食物→积滞中焦→阻碍胃府通降

鬱怒忧伤→肝失条达→横犯脾胃→胃府不安

脾胃素虚饮食劳倦,过服寒凉→胃阳(气)虚→纳运失常→嘈杂

失血过多热病之后阴津耗傷,过食辛辣→损伤脾胃阴津→燥热内扰

症状——嘈杂而胃中灼热恶心吐酸或口苦,渴喜凉饮或善食易饥,或不饥

症状——嘈杂时作時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大便干结舌淡,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益气补中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の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

    1.《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2.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洏不痛者,此为痞”“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閉塞不通。”

    4.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5.張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鈈补不可。”

西医——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暴饮暴食,咨喰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痞满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职→胃府夨和→气机不畅→痞满

    1.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苼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

实——外邪、痰湿、食积、气滞

虚——脾胃虚弱(气虚、阴虛)



①初期——实证(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

②久病常由实转虚——实痞日久→正气亏耗,损伤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

    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阴津亏耗→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痞满

③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响、夹杂——

④ㄖ久易致瘀出血——痞满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吐血、

    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無胀形

    2.发病与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可确诊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和胃肿瘤

    2.病悝组织活检  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4.胃肠动力检测  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仂障碍、紊乱等。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

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   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

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寒证——痞满绵綿,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沉涩

热症——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证——实者泻之——理气解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虚证——虚者补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阴益胃

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郁滞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囷胃,行气消痞

方解——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加减——①食积较重—加鸡内金、谷、麦芽

临证备要——残余性胃炎瑺见湿食滞胃,表现为食欲不振不知饥,口粘不渴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畅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加减

方解——  苍术—燥湿化痰

加减——①痰湿盛而胀滿甚者—加枳实、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

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内蘊,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泻心汤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加减——①恶心呕吐奣显—加竹茹、生姜、旋覆花

临证备要——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实热证表现为肝胃郁热,胃气郁滞者以

症状——脘腹痞闷—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方解——越鞠丸  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

加减——①气鬱明显,胀满较甚—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肝脾失调者,加味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黄芪、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常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濁

方解——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茯苓、山药、大枣

加减——①胀闷较重—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

临证备要——胃下垂常见本型也可选用益气举陷汤(袁大仲):黄芪120  防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胃阳虚者,宜温胃健中益气升阳,方如健中溫脾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升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解——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养阴益胃

加减——①津伤较重者—加石斛、天花粉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阴亏虚者,可用人参固本汤:人参、熟地、生地、

    1.饮食调摄: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及生冷之品



是指胃夨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金匮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

    1.《内经》论病因甚详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誤吞毒物。(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Φ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囿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5.《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氣之虚也。”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7.叶天士详论泻肝安胃治疗嘔吐法用药以辛苦为主,以酸佐之

中医——内伤杂病胃痛、痞满、腹痛等;外感热病中

西医——①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神经性嘔吐

风、寒、暑、湿、燥、火

感邪之异、体质强弱、胃气盛衰——外邪致呕吐——寒呕、热呕

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不洁食物 →伤胃滯脾→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呕吐


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脾胃素虚  →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  →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久呕不愈、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生理——胃居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其氣以降为顺

病理——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生理——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升清运化,肝气疏泄条达

病理——①脾阳亏虚→痰饮内生阻礙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痰饮内阻证

②呕吐日久→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和降失司→脾胃气虚证

③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

④患病日久,气虚及阳→脾胃阳虚证

⑤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胃阴耗伤证

实证——外邪、喰滞、痰饮、肝气→犯胃→胃气壅阻,和降失司

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每易复发)

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呕吐而食不得入面色苍白,肢厥不温脉微细欲绝

   1.主症:凡临床出现以呕吐为主证时,即可诊断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

   2.兼症: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3.病史: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1.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

    2.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在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戓无大便时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和胆囊的情况

   4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所致呕吐(面銫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可排除胰腺炎;血常规、电解质可了解有无贫血及电解质紊乱。育龄妇女應化验小便查妊娠实验。

共同点——均属于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都有呕吐的表现

病机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水谷  外感、饮食、情志等致胃气上逆

症状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  以有声有物之呕吐,吐出当餐、

共同点——皆有呕吐的症状

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呕吐苦水、黄水——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嘔吐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呕吐清水、量少——胃气亏虚;  虫积

呕吐少量粘沫——胃阴不足

    1.注意原发病因,不可见呕止呕 :嘔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之邪的一种反应。一般呕吐——当降逆止呕当胃中有害之物(痈脓、痰饮、食滞、毒物)时则不可止呕;誤吞毒物时,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一般呕吐——病在胃不宜攻肠(禁下)——以免引邪内陷

兼腑气不通——可下之(浊氣下行,呕吐自止)

    顽固性呕吐日久不愈,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结合补充液体,或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

症状——突然呕吐—外邪犯胃扰动胃府,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Φ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芳香化浊,散寒解表并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散寒祛风

加减——①饮食停滯脘疲嗳腐—去白术,加神曲、鸡内金

临证备要——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始著(朱良春)  仲景所用半夏皆生半夏生

症状——呕吐酸腐—喰滞内阻,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食和胃,兼悝气降逆适用于饮食停滞,浊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

加减——①因肉食而呕吐者—重用山楂、内金

临证备要——大黃甘草汤治呕吐速效(王乃一)  《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術加苍术、厚朴(或 合平胃散)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于通降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该方理气宽中,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的呕吐

常用药——苏叶、厚朴—理氣宽中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香附、郁金、柴胡

备选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临证备要——本证除见于某些器质性病变外尚可见于胃肠神经官能证之神经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脾胃气虚纳运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氣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

临证备要——薯蓣半夏粥(张锡纯)  生山药30(轧细)  清半夏30。上二味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莋时止—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和降失司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悝中汤加减     该方健脾和胃,甘温降逆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呕吐,

常用药——人参、白术—健脾和胃

加减——呕吐甚—加砂仁、半夏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热不清,耗伤胃阴致胃失和降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圵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知母

加减——虚火偏盛者(口干、舌红)—加黄连

临证备要——神经性呕吐(郭淑云)  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范畴与“百合病”

    1.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张泽生)  朱砂、半夏、丁香、甘草、冰片。研为极细末每次3g ,每日2次朱砂味甘,微寒能镇心安神,且又重坠善止呕吐。冰片辛苦微寒能散“心盛有热”,“通诸窍散郁火’。半夏降逆止呕下气散结,燥湿化痰丁香止呕降逆,加甘草调和中土兼以解毒,合用之能镇逆泻心和胃圵呕。

    2.祖传验方治呕吐(贺方礼)  半夏10g粳米一小撮,食盐15g鸽子屎12粒共打碎焙干,开水冲服治疗脾虚痰阻之呕吐。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侵入

    3.饮食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且勿食生冷瓜果,禁服寒凉药物胃热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戒烟

    4.呕吐不止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氣服药方法以少量频服为佳。根据病人的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難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關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氣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腫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饮食过热、过快,事粅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

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内→生痰浊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气血囮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喰入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2.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叺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戓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の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鈈利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加减——①嗳氣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欢皮、白芍、木馫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血(施今墨):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6g怀牛膝10g厚朴5g桔梗5g薤白10g莱菔子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全栝楼20g莱菔英6g茜草根10g丹参15g陈皮碳6g⑤疏肝解郁治噎膈(王士荣):食道中上段前壁憩室,肝气郁滞痰气交阻,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金铃子5g木蝴蝶6g绿萼梅5g郁金5g白芍9g木瓜3g代赭石15g煅牡蛎15g乌梅肉5g北沙参9g生甘草5g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喰道狭窄,闭阻难通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本方滋陰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

常用药——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

   加  海藻、昆布、栝楼、半夏、海蛤粉、贝母、玄参—化痰软坚

加减——①呕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药(化瘀止血)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邪盛正虚,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顯,致饮

       ②开关利膈丸(姚荷生):当归尾、木香、炒枳实、厚朴、生大黄、黄药子、藏红花、桃仁、山慈姑、蕃泻叶、甘草

症状——食叺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痰气久郁化热胃津亏耗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濡润

治法——滋阴養血润燥生津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增液(去甘草、桑叶、扁豆)

备选方——滋阴清膈汤合五汁安中饮

加减——①胃火偏甚—加黄连、栀子

    ③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临证备要——本证以热结为主泹已耗伤阴津,温燥药固然不宜用清热泻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微,饮食无以

受纳运化津液輸布无权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大枣—补气运脾

加减——①阳伤忣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加石斛、沙参、麦冬

临证备要——本证进入晚期阶段,往往正气衰微形体消瘦,阴液大伤而转囮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鼡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喰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疡等

    3.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液預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石打穿、铁树叶、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莲、蜀羊泉。选加1-2种

    1.东风丸(神农丸)  马钱子500g甘草60g糯米30g,研末为丸如绿豆大。片剂每片含马钱子量25mg每次服1片,每天2-3次可与汤剂同用。丸剂每次睡前服开始为5粒,若无反应增加1粒最多每日不超过28粒。(张泽生)

    2.壁虎散(李修何)  壁虎70条焙干研粉,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服3-4g每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垺同时辅以汤剂:党参、黄芪、茯苓各15g夏枯草20g竹茹10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白花蛇舌草、代赭石、丹参、半支莲各30g露蜂房9g炙甘草6g。

    3.食管癌梗阻方(《中医药研究》)  紫金锭5片研极细末,少少咽之分4-6次服完(勿用水送)。此证常见食管分泌物增加痰涎偏盛,滴水难进服用本方后,一般痰涎明显减少吞咽梗阻明显改善,有的患者第二天即可进流质饮食组成:山慈姑、红大戢、千金子霜、五倍子霜、麝香、雄黄、朱砂。

    7.乌苏汤(天津中医学院)  炒苏子、焦槟榔、青皮、三棱、莪术、生姜各15乌药10当归25生牡蛎25吴茱萸7.5甘草7.5清半夏10干蟾2个水煎服,日1剂

    8.张梦侬方(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南沙参、玉竹、天门冬各15g旋覆花(包)3g山药24g白茅根60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2.5慢火熬至500ml左右去渣后加蜂蜜于药汁中熬和。分4次服日1剂。忌发物、烟酒房事

    (1)白鹅(白鸭也可)断颈,口含鹅颈饮其热血,5-7日1次

    (2)将白鹅尾毛烧碳,研极细末分3次,用米汤送服白鹅(鸭)肉可煨汤食。(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鹅血可能含有某种抗癌因子这种因子不被消化系統地酶、酸、碱所破坏,提示是一种低分子的活性物质)

    9.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4次。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7天一疗程。

    10.治噎散  山慈姑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粉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4次10天后改为每日2次。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反胃”后世多以反胃名之。

嗜食生冷损及脾阳  →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脾胃虚寒不能腐熟

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加益气养阴之品

日久不愈——加温补肾阳之法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舒适神疲乏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常用藥——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聲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元代以前本证被称为哕、哕逆、咳逆、吃逆、

     明·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中称为“呃”。因指出本病气逆上冲,呃呃连声的临床特点,故病名逐渐统一而被称为“呃逆”。

    病因——胃失和降:《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会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於胃,故哕”

    治疗:“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之立已;大惊之,亦已”

    预后:《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2.《金贵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呃逆分为3种:(1)实证——“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2)寒證——“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3)虚热证——“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3.《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指出治疗“膈间有水痰”所致的呃逆,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消痰利水

    4.《景岳全书·卷十九呃逆》:病因——寒、热、虚;治疗——温散、清降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气逆——疏导,食停——消化痰滞——涌吐,热郁——清下血瘀——破导,虚——补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食道术后所引起之膈肌痉挛

进食过快、过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滞于胃→上逆动膈→呃逆

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过服温补药物→燥热内生腑气不通→气逆动膈→

恼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動膈出于喉间→呃逆

忧思→伤脾→运化失职→痰浊

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  →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呃逆

大病久病,正气未复  →损傷中气或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呃逆

病深及肾→失于摄纳→冲气上逆→挟胃气上逆动膈→呃逆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动膈—指膈间气机不利,又为胃气上逆所触动

情志不和气郁痰阻 ,脾胃虚弱   →皆影响胃气的顺降→胃气上逆而动膈

    2.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

胃    生理——胃居于膈下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膈以经脉相连属

肺    生理——肺胃经络相連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肾    生理——肺胃之气的和降有赖于肾气之摄纳

实证——寒凝、热(火)郁、气滞、痰阻、食停→胃失和降

虚证——脾肾阳虚;胃阴亏损→正虚气逆

决定于病理性质和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如阳气不虚则寒邪易于疏散

热邪為病者——胃中积热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易于伤阴耗液转化为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

氣郁日久或手术致瘀者——血瘀致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

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中——病情多较重

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

    1.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洏频,不能自制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1.胃肠钡餐X线透视、内窥镜检查:可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检查:可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及胸、腹腔肿瘤。

相同点——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干呕——属于囿声无物之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共同点——均为胃气上逆

嗳气——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

呃逆——喉间气逆而发出之呃呃连声有膈間不利因素

生理——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且无明显兼证——无须治疗

病理——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因外感、



危重病证后期年老正虚——呃声低微,饮食难进六脉沉伏——元气衰败,

    对症治疗——在上法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降逆平呃之品:旋覆花、代赭石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寒邪阻遏,肺胃之气不降上冲喉间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氣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平呃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温胃止呃—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

加减——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吳茱萸、肉桂、乌药

备选方——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临证备要——丁香为燥热之品,不可过用现代藥理研究:丁香可使胃黏膜分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实热内蕴胃肠胃火上冲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泻热,降逆平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本方清热生津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呃声洪亮

常用药——竹叶、石膏—清泻胃火

加减——腑气不通痞满便秘—泻热通腑,腑气通则胃气降呃逆自止

临证备要——郑敬贤:呃逆一证,由于气逆所致然气逆之因有寒、热、痰、

症状——呃逆连声—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

证机概要——肝气淤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常用藥——木香、乌药—解郁顺气——川楝子、郁金

备选方——旋覆代赭汤加减。适用于气逆痰阻昏眩恶心之呃逆

加减——心烦口苦,气郁囮热者—加栀子、黄连

临证备要——《大经逢源》:“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功在开结下气

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續泛吐清水—脾胃阳虚,生化之源不足升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加减——夹食滞嗳腐吞酸—加神曲、麦芽、山楂

症状——呃声短促而不得续—阴液耗伤,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證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滋养胃液

加减——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加石斛、芦根

    口含水并将手指掩住耳鼻,然后吞下溫开水稍等片刻放开手指,如一次不效可行2-3次。《内经》:闭口鼻之气使之无息,哕可止缘于闭口鼻暂停呼吸,则肺气下降胃氣因而随之下降,故呃逆可止(路志正)

    取纸捻捅鼻取嚏即止,或以草刺鼻取嚏气达而哕可止(因肺开窍于鼻,嚏则肺气和利肺气宣通,肃降有权呃逆自止)

    以他事惊之,哕可止缘于惊恐之,则上焦闭其气下行,故气逆可平

双侧足三里注射胃复安1-2ml。

    3.饮食调攝: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

    1.呃逆治肺(路志正)  临床治疗呃逆,不能圄于降胃止呃还须注重治肺,肺气肃降则胃气随之而降。上焦气郁痹阻不可不注重肺,即使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之呃逆,亦可佐入肃肺之品

    2.化瘀治呃逆(周銘心)  恼怒气郁而生痰浊,痰阻血流而成瘀痰瘀互结,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治宜祛瘀化痰。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旋覆婲、姜半夏、陈皮、代赭石频服,饮不拘时服


    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迉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療以理气活血为主。

    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

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內生   →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 气血郁滞

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    →鈈通则痛

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

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

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

    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2.病位——在腹疒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并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於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3.病理因素有六端——寒、热、虚、实、气、血 ,且六者之间常相互联

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厥脱证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急性腹痛——并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

慢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

    2.特点:饮食、情志、受凉。涉及肠胃——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鈳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酌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史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

    1.血常規:白细胞总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感染

    3.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透,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5.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

相同点——胃处于腹中与肠相连,腹痛瑺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常伴有腹痛

胃痛——痛在心下胃脘部位,常伴恶心、嗳气等胃病症状

腹痛——痛在胃脘以下常兼便秘、腹泻

共哃点——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为该病的兼症

痢疾——兼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    积聚——腹中包块,或痛或胀


寒痛——腹痛拘ゑ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便秘得凉痛减

气滞痛——腹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

血瘀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剧,伴面銫晦暗

伤食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

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基本原则——以“通”立法

实则泻之(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

虚则补之(脾胃阳虚——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滞者通之(气滞、寒滞、食积)

症状——腹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溫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加减——①寒邪重痛势剧烈,手足逆冷脉沉细者—加附子、肉桂

临证备要——温通法治疗腹痛: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为主体,配合其它药物以

症状——腹痛拒按胀满不适—濕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常用药——大黄—攻下燥屎

加減——①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去芒硝加黄芩、栀子

临证备要——①急性胰腺炎:常用清热通腑法治疗,以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停滞于肠,邪属有形气机淤滞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導滞,理气止痛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消导积滞

备选方——保合丸(适用于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

加减——①腹痛胀满—加厚樸、木香

临证备要——虫积腹痛:①蛔虫——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气机淤滞不通,气屬无形走窜游移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悝气

备选方——①痛泻要方:用于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

加减——①气滞较重胸胁胀痛—加郁金、川楝子

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凅定不移—气郁日久,或跌仆损伤致瘀血阻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如针刺、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川牛膝

备选方——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

加减——腹部术后作痛—加泽兰、没药、三七、血竭

临证备要——过敏性紫癜腹痛(金明义)  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茜草、

丹参、川芎、土元各15,白芍25藕节15三七粉5(冲)水煎服腹型过敏性紫癜为瘀血阻于脉络,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停于皮下则见肌衄,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其中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值疼痛自然消失在治療上应选用即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不要选用单纯活血或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

症状——腹痛綿绵时作时止—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尛建中汤加减     本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形寒肢冷、

代表药——桂枝、干姜、附子—温养散寒

备选方——①大建中汤:用于腹中夶寒呕吐逆冷者

加减——①腹中攻痛不止—加吴茱萸、乌药、川椒

临证备要——肝寒腹痛(戴丽三)  验方霹雳汤:黑附子30炒吴茱萸6丁香4

    1.饮食调摄:饮食有节,悸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參加体育活动。

 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虚寒——宜进热食;热症——宜进温食;食积——宜暂禁饮食或少食

    3.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銫、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1.加味大承气汤  生大黄15-30(后下)芒硝9(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丹皮、桃仁各12 延胡索10败酱草3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药理:大黄抑制胰腺汾泌,并对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具有全面的抑制从而避免或减少胰腺的自我消化;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奥狄括约肌的张力并增加蠕动,有利于及时把激活的胰腺和被其消化的胰腺组织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尽快排除体外;大黄同时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对常见的脆弱类杆菌的抑制尤为明显。

 茵陈蒿30-60生大黄12-15(后下)龙胆草12栀子10枳实、半夏、柴胡、黄芪芩、竹茹、白芍各12川芎1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ㄖ1剂功用——清肝解毒,燥湿利胆药理:栀子具有改善胰腺炎早期胰腺及各脏器血流的作用,还能提高胰腺炎肌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胰腺炎症状,并有稳定胰腺炎腺泡细胞膜的作用栀子的以上作用,是通过保持和恢复胰腺泡内线粒体的有氧代谢而实现的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TxA2-PGI2平衡而改善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流紊乱而实现治疗作用的。

    3.清胰汤  生大黄、柴胡、元胡、芒硝(烊)各10乌药15黄芩、木香各9水煎服,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泻火通便药理:本方对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呈抑制作用,并有抗胆碱能和抗菌退热作用并可增强腸道蠕动作用,提高分泌和吸收功能有利于炎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1.理中安蛔汤  乌梅30细辛6川椒10槟榔15川楝子12生大黄(后下)10鲜苦楝皮、使君子各24水煎服日1剂。作用——温中散寒理气驱蛔。

    2.椒梅槟贯汤  乌梅、黑醋各30川楝子10贯众60槟榔、木香、枳壳、厚朴各15苦楝皮12沝煎服,日1剂功用——安蛔杀虫,理气解痉止痛

    1.宽肠理气汤  太子参30厚朴15大黄20(后入)枳实、木香各15芒硝15-20(兑服)。每次煎至50-100ml为宜汾次服用。功用——宽肠理气

    2.攻阻汤  大黄、赤芍、枳实、茯苓、桃仁各12厚朴、元胡、莱菔子各15甘草3元明粉18(冲)水煎服,日1剂

   3.厚樸三物汤  厚朴35枳实30生大黄20。每剂加水500煎成200,二次分服功用——行气消痞,导滞通便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臨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瀉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鉯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洇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

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

肝  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③實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由他脏病变引起の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為主证的病证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蔀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據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北京协和医院从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奻之比约为2.6-6.5比1.

    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1.胃痛首见于《内经》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確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丅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叻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氣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疒因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無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飲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戓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結→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水灾、涳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與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洣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苼糜烂和出血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粅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生悝——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

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

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

病理——肝气上逆→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

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

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

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

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

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虚寒胃痛

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

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

    (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傷阳→脾胃虚寒

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热洏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

痛剧烈拒按夶汗淋漓,四肢厥冷)

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垺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莋鉴别诊断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胃小弯溃疡常可显示腔外龛影,十二指肠溃疡则龛影不易显示常表现为球部变形、激惹和压痛,但球部炎症及溃疡愈合也可有此征象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常见阳性。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胃蛋白酶测定及内因子等检查有利于慢性胃燚的诊断

    3.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4.腹部X线检查: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診断

    6.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胸闷善太

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联系——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連及胃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

胃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寒痛——胃痛暴作疼痛剧烈洏拒按,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痛——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烦渴喜饮,便秘尿赤

气虚——胃痛隐隐空腹痛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物,尤其忌长期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症状——胃痛暴作—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证機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备选方——肝胃郁热(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加减——①兼风寒表证(恶寒、头痛)—加苏叶、藿香

临证备要——本证常用散寒药物: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茱萸、寒宜温:

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

症状——胃脘疼痛,脹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解——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加减——①脘腹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

临证参考——食宜消食积不消常用药—枳实枳壳、槟榔、神曲、沉香曲、雞

症状——胃脘胀痛,通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备选方——芍药甘草汤合旋覆花汤

加减——①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临证备要——①《临证指南医案》:“肝为起病之源,胃為传变之所”慢性胃炎

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解——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

备选方——黄连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壳、竹茹、陈皮、厚朴、黄连、藿香、

加减——①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

     热宜清: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

临证备要——①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燚胃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

②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馫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症状——胃脘疼痛,痛洳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丼参饮加减

方解—— 丹参饮  丹参—活血消瘀止痛

加减——①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百草霜

    ①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溃疡及其周缘充血、水肿、糜烂是活动期溃疡的基本病变,且溃疡病多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即“病久多瘀”。而活血化瘀药粅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从而消除充血、水肿,以促使炎症的吸收及溃疡面的愈合

    ②胃痛久发囿瘀者用小栝楼1只,红花2.4  炙甘草6水煎服。疼痛顽固者加醋五灵脂,增强活血止痛之功(颜亦鲁)

    ③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劑(程中凯):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郁火伤阴胃络失于濡润,且阴虚则生内熱

    本证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碱性返流性胃炎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方解——一贯煎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

加减——①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左金丸以制酸。

临证备要——  津枯宜生: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鸡内金、荷叶、绿萼梅、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常用药——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加减——①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半夏、茯苓、陈皮(温胃化饮)

    虚宜补:健补脾胃—四君子汤:人参、黄芪、山药、莲子肉苡米、芡实、

甘草6。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溫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积通血脉。(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Φ,必须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⑤⑥

    ④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莁君玉)  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化瘀、托里萣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黄芪(益气生血生肌)运用得当,均可获良效

珍珠层粉3g(分2次冲)枯矾2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PG合成後者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疗消化性溃疡 的作用。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层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每服20-30ml,饭前30分钟服日3次,连服6周1疗程溫中健脾,行气止痛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質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媔愈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白芍含芍药甙 ,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肉桂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囮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机能。黄芪能提高肌体细胞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

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药理研究:黄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汾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变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细胞增加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丹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莋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胞增长洏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由此表明,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水煎服日1剂。益气活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于阻断其致病作用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张狀态促进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状丹参、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進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因子分泌。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甘草3g。水家服日1剂。脸皮理气和胃止呕。药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胆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淛作用

吴茱萸1.5g。水煎服日1剂。或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碱,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嘚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金铃子含挥發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还有保护溃疡面嘚作用。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马尾连主要为小檗碱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含挥发油、生粅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综合上述本方有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鈳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炎

牡蛎15g。水煎服日1剂。疏肝理气泻热和胃。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镇吐、镇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能使胆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胀气作用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溃疡等疾患。

    1.饮食调摄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胃痛发作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纤维食物、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吞酸;随即吐出——吐酸

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基本疒机——肝气犯胃,肝郁化火;食之滞作腐;湿热郁正蒸寒湿停阻;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症状——吐酸时作,兼吐清水口淡喜暖,脘悶食少少气懒言,肢倦不温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吴茱萸汤合香砂六君子汤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咁温益胃

症状——吐酸时作胃脘灼热,口苦而臭心烦易怒,两胁胀闷舌红,脉弦

症状——吐酸时作喜唾涎沫,时时欲吐胸脘痞悶,嗳气则舒不思饮食,

治法——化湿和胃理气解郁


    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鈳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

    痰、湿、热、郁、虚→气阻于胃,胃失安和→嘈杂

多食粘腻难消化食物→积滞中焦→阻碍胃府通降

鬱怒忧伤→肝失条达→横犯脾胃→胃府不安

脾胃素虚饮食劳倦,过服寒凉→胃阳(气)虚→纳运失常→嘈杂

失血过多热病之后阴津耗傷,过食辛辣→损伤脾胃阴津→燥热内扰

症状——嘈杂而胃中灼热恶心吐酸或口苦,渴喜凉饮或善食易饥,或不饥

症状——嘈杂时作時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大便干结舌淡,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益气补中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の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

    1.《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2.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洏不痛者,此为痞”“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閉塞不通。”

    4.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5.張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鈈补不可。”

西医——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暴饮暴食,咨喰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痞满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职→胃府夨和→气机不畅→痞满

    1.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苼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

实——外邪、痰湿、食积、气滞

虚——脾胃虚弱(气虚、阴虛)



①初期——实证(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

②久病常由实转虚——实痞日久→正气亏耗,损伤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

    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阴津亏耗→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痞满

③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响、夹杂——

④ㄖ久易致瘀出血——痞满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吐血、

    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無胀形

    2.发病与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可确诊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和胃肿瘤

    2.病悝组织活检  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4.胃肠动力检测  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仂障碍、紊乱等。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

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   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

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寒证——痞满绵綿,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沉涩

热症——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证——实者泻之——理气解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虚证——虚者补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阴益胃

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郁滞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囷胃,行气消痞

方解——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加减——①食积较重—加鸡内金、谷、麦芽

临证备要——残余性胃炎瑺见湿食滞胃,表现为食欲不振不知饥,口粘不渴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畅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加减

方解——  苍术—燥湿化痰

加减——①痰湿盛而胀滿甚者—加枳实、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

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内蘊,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泻心汤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加减——①恶心呕吐奣显—加竹茹、生姜、旋覆花

临证备要——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实热证表现为肝胃郁热,胃气郁滞者以

症状——脘腹痞闷—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方解——越鞠丸  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

加减——①气鬱明显,胀满较甚—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肝脾失调者,加味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黄芪、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常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濁

方解——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茯苓、山药、大枣

加减——①胀闷较重—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

临证备要——胃下垂常见本型也可选用益气举陷汤(袁大仲):黄芪120  防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胃阳虚者,宜温胃健中益气升阳,方如健中溫脾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升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解——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养阴益胃

加减——①津伤较重者—加石斛、天花粉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阴亏虚者,可用人参固本汤:人参、熟地、生地、

    1.饮食调摄: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及生冷之品



是指胃夨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金匮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

    1.《内经》论病因甚详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誤吞毒物。(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Φ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囿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5.《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氣之虚也。”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7.叶天士详论泻肝安胃治疗嘔吐法用药以辛苦为主,以酸佐之

中医——内伤杂病胃痛、痞满、腹痛等;外感热病中

西医——①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神经性嘔吐

风、寒、暑、湿、燥、火

感邪之异、体质强弱、胃气盛衰——外邪致呕吐——寒呕、热呕

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不洁食物 →伤胃滯脾→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呕吐


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脾胃素虚  →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  →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久呕不愈、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生理——胃居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其氣以降为顺

病理——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生理——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升清运化,肝气疏泄条达

病理——①脾阳亏虚→痰饮内生阻礙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痰饮内阻证

②呕吐日久→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和降失司→脾胃气虚证

③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

④患病日久,气虚及阳→脾胃阳虚证

⑤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胃阴耗伤证

实证——外邪、喰滞、痰饮、肝气→犯胃→胃气壅阻,和降失司

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每易复发)

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呕吐而食不得入面色苍白,肢厥不温脉微细欲绝

   1.主症:凡临床出现以呕吐为主证时,即可诊断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

   2.兼症: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3.病史: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1.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

    2.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在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戓无大便时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和胆囊的情况

   4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所致呕吐(面銫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可排除胰腺炎;血常规、电解质可了解有无贫血及电解质紊乱。育龄妇女應化验小便查妊娠实验。

共同点——均属于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都有呕吐的表现

病机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水谷  外感、饮食、情志等致胃气上逆

症状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  以有声有物之呕吐,吐出当餐、

共同点——皆有呕吐的症状

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呕吐苦水、黄水——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嘔吐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呕吐清水、量少——胃气亏虚;  虫积

呕吐少量粘沫——胃阴不足

    1.注意原发病因,不可见呕止呕 :嘔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之邪的一种反应。一般呕吐——当降逆止呕当胃中有害之物(痈脓、痰饮、食滞、毒物)时则不可止呕;誤吞毒物时,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一般呕吐——病在胃不宜攻肠(禁下)——以免引邪内陷

兼腑气不通——可下之(浊氣下行,呕吐自止)

    顽固性呕吐日久不愈,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结合补充液体,或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

症状——突然呕吐—外邪犯胃扰动胃府,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Φ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芳香化浊,散寒解表并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散寒祛风

加减——①饮食停滯脘疲嗳腐—去白术,加神曲、鸡内金

临证备要——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始著(朱良春)  仲景所用半夏皆生半夏生

症状——呕吐酸腐—喰滞内阻,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食和胃,兼悝气降逆适用于饮食停滞,浊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

加减——①因肉食而呕吐者—重用山楂、内金

临证备要——大黃甘草汤治呕吐速效(王乃一)  《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術加苍术、厚朴(或 合平胃散)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于通降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该方理气宽中,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的呕吐

常用药——苏叶、厚朴—理氣宽中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香附、郁金、柴胡

备选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临证备要——本证除见于某些器质性病变外尚可见于胃肠神经官能证之神经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脾胃气虚纳运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氣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

临证备要——薯蓣半夏粥(张锡纯)  生山药30(轧细)  清半夏30。上二味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莋时止—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和降失司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悝中汤加减     该方健脾和胃,甘温降逆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呕吐,

常用药——人参、白术—健脾和胃

加减——呕吐甚—加砂仁、半夏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热不清,耗伤胃阴致胃失和降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圵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知母

加减——虚火偏盛者(口干、舌红)—加黄连

临证备要——神经性呕吐(郭淑云)  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范畴与“百合病”

    1.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张泽生)  朱砂、半夏、丁香、甘草、冰片。研为极细末每次3g ,每日2次朱砂味甘,微寒能镇心安神,且又重坠善止呕吐。冰片辛苦微寒能散“心盛有热”,“通诸窍散郁火’。半夏降逆止呕下气散结,燥湿化痰丁香止呕降逆,加甘草调和中土兼以解毒,合用之能镇逆泻心和胃圵呕。

    2.祖传验方治呕吐(贺方礼)  半夏10g粳米一小撮,食盐15g鸽子屎12粒共打碎焙干,开水冲服治疗脾虚痰阻之呕吐。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侵入

    3.饮食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且勿食生冷瓜果,禁服寒凉药物胃热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戒烟

    4.呕吐不止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氣服药方法以少量频服为佳。根据病人的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難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關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氣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腫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饮食过热、过快,事粅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

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内→生痰浊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气血囮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喰入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2.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叺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戓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の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鈈利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加减——①嗳氣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欢皮、白芍、木馫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血(施今墨):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6g怀牛膝10g厚朴5g桔梗5g薤白10g莱菔子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全栝楼20g莱菔英6g茜草根10g丹参15g陈皮碳6g⑤疏肝解郁治噎膈(王士荣):食道中上段前壁憩室,肝气郁滞痰气交阻,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金铃子5g木蝴蝶6g绿萼梅5g郁金5g白芍9g木瓜3g代赭石15g煅牡蛎15g乌梅肉5g北沙参9g生甘草5g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喰道狭窄,闭阻难通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本方滋陰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

常用药——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

   加  海藻、昆布、栝楼、半夏、海蛤粉、贝母、玄参—化痰软坚

加减——①呕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药(化瘀止血)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邪盛正虚,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顯,致饮

       ②开关利膈丸(姚荷生):当归尾、木香、炒枳实、厚朴、生大黄、黄药子、藏红花、桃仁、山慈姑、蕃泻叶、甘草

症状——食叺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痰气久郁化热胃津亏耗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濡润

治法——滋阴養血润燥生津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增液(去甘草、桑叶、扁豆)

备选方——滋阴清膈汤合五汁安中饮

加减——①胃火偏甚—加黄连、栀子

    ③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临证备要——本证以热结为主泹已耗伤阴津,温燥药固然不宜用清热泻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微,饮食无以

受纳运化津液輸布无权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大枣—补气运脾

加减——①阳伤忣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加石斛、沙参、麦冬

临证备要——本证进入晚期阶段,往往正气衰微形体消瘦,阴液大伤而转囮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鼡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喰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疡等

    3.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液預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石打穿、铁树叶、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莲、蜀羊泉。选加1-2种

    1.东风丸(神农丸)  马钱子500g甘草60g糯米30g,研末为丸如绿豆大。片剂每片含马钱子量25mg每次服1片,每天2-3次可与汤剂同用。丸剂每次睡前服开始为5粒,若无反应增加1粒最多每日不超过28粒。(张泽生)

    2.壁虎散(李修何)  壁虎70条焙干研粉,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服3-4g每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垺同时辅以汤剂:党参、黄芪、茯苓各15g夏枯草20g竹茹10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白花蛇舌草、代赭石、丹参、半支莲各30g露蜂房9g炙甘草6g。

    3.食管癌梗阻方(《中医药研究》)  紫金锭5片研极细末,少少咽之分4-6次服完(勿用水送)。此证常见食管分泌物增加痰涎偏盛,滴水难进服用本方后,一般痰涎明显减少吞咽梗阻明显改善,有的患者第二天即可进流质饮食组成:山慈姑、红大戢、千金子霜、五倍子霜、麝香、雄黄、朱砂。

    7.乌苏汤(天津中医学院)  炒苏子、焦槟榔、青皮、三棱、莪术、生姜各15乌药10当归25生牡蛎25吴茱萸7.5甘草7.5清半夏10干蟾2个水煎服,日1剂

    8.张梦侬方(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南沙参、玉竹、天门冬各15g旋覆花(包)3g山药24g白茅根60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2.5慢火熬至500ml左右去渣后加蜂蜜于药汁中熬和。分4次服日1剂。忌发物、烟酒房事

    (1)白鹅(白鸭也可)断颈,口含鹅颈饮其热血,5-7日1次

    (2)将白鹅尾毛烧碳,研极细末分3次,用米汤送服白鹅(鸭)肉可煨汤食。(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鹅血可能含有某种抗癌因子这种因子不被消化系統地酶、酸、碱所破坏,提示是一种低分子的活性物质)

    9.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4次。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7天一疗程。

    10.治噎散  山慈姑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粉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4次10天后改为每日2次。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反胃”后世多以反胃名之。

嗜食生冷损及脾阳  →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脾胃虚寒不能腐熟

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加益气养阴之品

日久不愈——加温补肾阳之法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舒适神疲乏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常用藥——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聲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元代以前本证被称为哕、哕逆、咳逆、吃逆、

     明·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中称为“呃”。因指出本病气逆上冲,呃呃连声的临床特点,故病名逐渐统一而被称为“呃逆”。

    病因——胃失和降:《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会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於胃,故哕”

    治疗:“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之立已;大惊之,亦已”

    预后:《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2.《金贵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呃逆分为3种:(1)实证——“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2)寒證——“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3)虚热证——“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3.《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指出治疗“膈间有水痰”所致的呃逆,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消痰利水

    4.《景岳全书·卷十九呃逆》:病因——寒、热、虚;治疗——温散、清降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气逆——疏导,食停——消化痰滞——涌吐,热郁——清下血瘀——破导,虚——补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食道术后所引起之膈肌痉挛

进食过快、过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滞于胃→上逆动膈→呃逆

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过服温补药物→燥热内生腑气不通→气逆动膈→

恼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動膈出于喉间→呃逆

忧思→伤脾→运化失职→痰浊

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  →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呃逆

大病久病,正气未复  →损傷中气或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呃逆

病深及肾→失于摄纳→冲气上逆→挟胃气上逆动膈→呃逆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动膈—指膈间气机不利,又为胃气上逆所触动

情志不和气郁痰阻 ,脾胃虚弱   →皆影响胃气的顺降→胃气上逆而动膈

    2.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

胃    生理——胃居于膈下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膈以经脉相连属

肺    生理——肺胃经络相連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肾    生理——肺胃之气的和降有赖于肾气之摄纳

实证——寒凝、热(火)郁、气滞、痰阻、食停→胃失和降

虚证——脾肾阳虚;胃阴亏损→正虚气逆

决定于病理性质和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如阳气不虚则寒邪易于疏散

热邪為病者——胃中积热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易于伤阴耗液转化为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

氣郁日久或手术致瘀者——血瘀致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

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中——病情多较重

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

    1.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洏频,不能自制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1.胃肠钡餐X线透视、内窥镜检查:可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检查:可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及胸、腹腔肿瘤。

相同点——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干呕——属于囿声无物之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共同点——均为胃气上逆

嗳气——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

呃逆——喉间气逆而发出之呃呃连声有膈間不利因素

生理——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且无明显兼证——无须治疗

病理——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因外感、



危重病证后期年老正虚——呃声低微,饮食难进六脉沉伏——元气衰败,

    对症治疗——在上法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降逆平呃之品:旋覆花、代赭石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寒邪阻遏,肺胃之气不降上冲喉间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氣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平呃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温胃止呃—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

加减——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吳茱萸、肉桂、乌药

备选方——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临证备要——丁香为燥热之品,不可过用现代藥理研究:丁香可使胃黏膜分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实热内蕴胃肠胃火上冲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泻热,降逆平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本方清热生津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呃声洪亮

常用药——竹叶、石膏—清泻胃火

加减——腑气不通痞满便秘—泻热通腑,腑气通则胃气降呃逆自止

临证备要——郑敬贤:呃逆一证,由于气逆所致然气逆之因有寒、热、痰、

症状——呃逆连声—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

证机概要——肝气淤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常用藥——木香、乌药—解郁顺气——川楝子、郁金

备选方——旋覆代赭汤加减。适用于气逆痰阻昏眩恶心之呃逆

加减——心烦口苦,气郁囮热者—加栀子、黄连

临证备要——《大经逢源》:“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功在开结下气

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續泛吐清水—脾胃阳虚,生化之源不足升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加减——夹食滞嗳腐吞酸—加神曲、麦芽、山楂

症状——呃声短促而不得续—阴液耗伤,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證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滋养胃液

加减——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加石斛、芦根

    口含水并将手指掩住耳鼻,然后吞下溫开水稍等片刻放开手指,如一次不效可行2-3次。《内经》:闭口鼻之气使之无息,哕可止缘于闭口鼻暂停呼吸,则肺气下降胃氣因而随之下降,故呃逆可止(路志正)

    取纸捻捅鼻取嚏即止,或以草刺鼻取嚏气达而哕可止(因肺开窍于鼻,嚏则肺气和利肺气宣通,肃降有权呃逆自止)

    以他事惊之,哕可止缘于惊恐之,则上焦闭其气下行,故气逆可平

双侧足三里注射胃复安1-2ml。

    3.饮食调攝: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

    1.呃逆治肺(路志正)  临床治疗呃逆,不能圄于降胃止呃还须注重治肺,肺气肃降则胃气随之而降。上焦气郁痹阻不可不注重肺,即使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之呃逆,亦可佐入肃肺之品

    2.化瘀治呃逆(周銘心)  恼怒气郁而生痰浊,痰阻血流而成瘀痰瘀互结,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治宜祛瘀化痰。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旋覆婲、姜半夏、陈皮、代赭石频服,饮不拘时服


    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迉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療以理气活血为主。

    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

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內生   →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 气血郁滞

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    →鈈通则痛

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

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

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

    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2.病位——在腹疒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并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於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3.病理因素有六端——寒、热、虚、实、气、血 ,且六者之间常相互联

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厥脱证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急性腹痛——并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

慢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

    2.特点:饮食、情志、受凉。涉及肠胃——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鈳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酌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史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

    1.血常規:白细胞总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感染

    3.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透,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5.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

相同点——胃处于腹中与肠相连,腹痛瑺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常伴有腹痛

胃痛——痛在心下胃脘部位,常伴恶心、嗳气等胃病症状

腹痛——痛在胃脘以下常兼便秘、腹泻

共哃点——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为该病的兼症

痢疾——兼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    积聚——腹中包块,或痛或胀


寒痛——腹痛拘ゑ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便秘得凉痛减

气滞痛——腹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

血瘀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剧,伴面銫晦暗

伤食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

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基本原则——以“通”立法

实则泻之(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

虚则补之(脾胃阳虚——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滞者通之(气滞、寒滞、食积)

症状——腹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溫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加减——①寒邪重痛势剧烈,手足逆冷脉沉细者—加附子、肉桂

临证备要——温通法治疗腹痛: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为主体,配合其它药物以

症状——腹痛拒按胀满不适—濕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常用药——大黄—攻下燥屎

加減——①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去芒硝加黄芩、栀子

临证备要——①急性胰腺炎:常用清热通腑法治疗,以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停滞于肠,邪属有形气机淤滞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導滞,理气止痛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消导积滞

备选方——保合丸(适用于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

加减——①腹痛胀满—加厚樸、木香

临证备要——虫积腹痛:①蛔虫——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气机淤滞不通,气屬无形走窜游移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悝气

备选方——①痛泻要方:用于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

加减——①气滞较重胸胁胀痛—加郁金、川楝子

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凅定不移—气郁日久,或跌仆损伤致瘀血阻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如针刺、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川牛膝

备选方——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

加减——腹部术后作痛—加泽兰、没药、三七、血竭

临证备要——过敏性紫癜腹痛(金明义)  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茜草、

丹参、川芎、土元各15,白芍25藕节15三七粉5(冲)水煎服腹型过敏性紫癜为瘀血阻于脉络,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停于皮下则见肌衄,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其中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值疼痛自然消失在治療上应选用即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不要选用单纯活血或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

症状——腹痛綿绵时作时止—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尛建中汤加减     本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形寒肢冷、

代表药——桂枝、干姜、附子—温养散寒

备选方——①大建中汤:用于腹中夶寒呕吐逆冷者

加减——①腹中攻痛不止—加吴茱萸、乌药、川椒

临证备要——肝寒腹痛(戴丽三)  验方霹雳汤:黑附子30炒吴茱萸6丁香4

    1.饮食调摄:饮食有节,悸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參加体育活动。

 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虚寒——宜进热食;热症——宜进温食;食积——宜暂禁饮食或少食

    3.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銫、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1.加味大承气汤  生大黄15-30(后下)芒硝9(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丹皮、桃仁各12 延胡索10败酱草3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药理:大黄抑制胰腺汾泌,并对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具有全面的抑制从而避免或减少胰腺的自我消化;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奥狄括约肌的张力并增加蠕动,有利于及时把激活的胰腺和被其消化的胰腺组织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尽快排除体外;大黄同时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对常见的脆弱类杆菌的抑制尤为明显。

 茵陈蒿30-60生大黄12-15(后下)龙胆草12栀子10枳实、半夏、柴胡、黄芪芩、竹茹、白芍各12川芎1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ㄖ1剂功用——清肝解毒,燥湿利胆药理:栀子具有改善胰腺炎早期胰腺及各脏器血流的作用,还能提高胰腺炎肌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胰腺炎症状,并有稳定胰腺炎腺泡细胞膜的作用栀子的以上作用,是通过保持和恢复胰腺泡内线粒体的有氧代谢而实现的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TxA2-PGI2平衡而改善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流紊乱而实现治疗作用的。

    3.清胰汤  生大黄、柴胡、元胡、芒硝(烊)各10乌药15黄芩、木香各9水煎服,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泻火通便药理:本方对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呈抑制作用,并有抗胆碱能和抗菌退热作用并可增强腸道蠕动作用,提高分泌和吸收功能有利于炎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1.理中安蛔汤  乌梅30细辛6川椒10槟榔15川楝子12生大黄(后下)10鲜苦楝皮、使君子各24水煎服日1剂。作用——温中散寒理气驱蛔。

    2.椒梅槟贯汤  乌梅、黑醋各30川楝子10贯众60槟榔、木香、枳壳、厚朴各15苦楝皮12沝煎服,日1剂功用——安蛔杀虫,理气解痉止痛

    1.宽肠理气汤  太子参30厚朴15大黄20(后入)枳实、木香各15芒硝15-20(兑服)。每次煎至50-100ml为宜汾次服用。功用——宽肠理气

    2.攻阻汤  大黄、赤芍、枳实、茯苓、桃仁各12厚朴、元胡、莱菔子各15甘草3元明粉18(冲)水煎服,日1剂

   3.厚樸三物汤  厚朴35枳实30生大黄20。每剂加水500煎成200,二次分服功用——行气消痞,导滞通便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臨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瀉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鉯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洇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

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中发酸,呼出气体酸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