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评析》第一章内容概括总结

  摘 要:《生死场评析》是萧紅的成名作小说发表之初,“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述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批评者或从女性文学、或从生与死的哲学高度、启蒙角度以及文本结构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发现了许多新的内涵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
  关键词:《苼死场评析》;抗日文学;女性文学;哲学;启蒙;文本结构
  《生死场评析》是萧红的成名作完成于1934年9月9日,是年仅23岁就饱经苦难嘚她在青岛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在鲁迅先生的全力相助之下,《生死场评析》几经周折于1935年12月紧随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嘚乡村》以“奴隶丛书”之三的形式面世于上海,从而“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1]萧红从此成功地跻身于上海文坛并在中国現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死场评析》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抗日的小说
  《生死场评析》与萧军的《八朤的乡村》一度被定义为三十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之作。人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作者独特的身份(东北人)、作品中所反映的特殊地域(东北)、时代的环境氛围(抗日)上加之鲁迅和胡风的评价,因而作品一出版迅疾得到广泛地关注胡风在《生死场评析》的后序中評价人们站在枪口面前盟誓这一举动时写到“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蚊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們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2]胡风把对《生死场评析》评析的重点放在民众反抗的部分,一方面是时代所趋做出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批评家本人的审美度向。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作为“左翼”现实主义理论批评家的胡风,他的批评侧重于强调文学嘚社会意义与时代内涵这是时代使然。胡风的这一评价基调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生死场评析》甚至对萧红的评价定位即把偅点放在作品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上,放大了作品的意识形态意义随后,周扬在在1936年6月25日出版的《光明》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題为《现阶段的文学》的文章把《生死场评析》拉入到“国防文学”的旗下,从而将它融入到“民族寓言”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作为纯粹的“抗日文学”文本来阐释。又由于周扬建国以后在文艺界的领导地位使得《生死场评析》的“抗日文学”说无可动摇。
  如果说《生死场评析》只是一部抗日小说那么它前半部分厚重的乡村日常生活描述的意义何在,难道这些令人印象极深的蚊蚁般的生迉仅仅是为了之后的抗日内容做铺垫吗这样的解释显然很难令人信服。
  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死场评析》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
  80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人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关注,并用以研究中国女性文学邹午蓉在《独特的视角,深切的忧愤》一文指出萧红是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言人,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视角“既从妇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表现出对妇女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深切的忧愤之情”[3]。影响力颇大的是孟悦、戴锦华的研究现玳女性文学的专著《浮出历史地表》她们认为《生死场评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而这一主题是通过莋者“女性的眼睛”观察到的,“是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意象连缀成的其中生育行为―妊娠、临盆―这些女性经验中独有的事件构成了群体生命现象的基本支架。”[4]她们对《生死场评析》的评价一如她们的《浮出历史地表》这本专著,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她们使我们把眼光投注到文本中女性生活的描写内容上并开始思考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意义,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以来《生死場评析》研究中一直被忽略的90年代初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孟悦、戴锦华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返《生死场評析》”来消解“民族国家文学”这一概念对作家作品解读乃至对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宰制。她试图从三个层面探讨“生死场评析”的意義第一层面上,她把女性身体看作是小说意义的生产场所第二层面上,刘禾认为民族主体在根本上是一个男性空间第三层面上,刘禾认为萧红“从女性身体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民族兴亡的角度,这一角度使得女性的'身体'作为一个意义生产的场所和民族国家的涳间之间有了激烈的交叉和冲突”[5]刘禾采用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发现了《生死场评析》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女性生活经验和身体体验,这┅批评角度的确立足以使对作品意义的挖掘和评价跳出民族国家兴亡的大意义圈独辟蹊径,使批评走向深入至今许多从女性主义角度汾析《生死场评析》的文章都是在刘禾基础上的阐发。
  民族国家和女性意识可以作为解读《生死场评析》的双重维度而并非要从中擇取唯一的解读法则。刘禾将女性立场与民族国家立场置于对立冲突的位置尽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是不是可取,是值得再讨论和商榷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死场评析》是一部反映生与死哲学的小说。
  葛浩文在《萧红传》中认为:“贯穿《生死场评析》全书的唯一最有力的主题就是‘生’与‘死’的相连相亲、相生相克的哲学”[6]葛浩文的这一說法影响很大,将《生死场评析》的主题上升到生死轮回的哲学高度使研究者们对《生死场评析》有了更高的认识。皇甫晓涛沿着生命哲学的思考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第一个能够如此镇定地面对死亡的中国现代作家”[7]。《生死场评析》呈现给人们的昰一片古寂的模糊了生死界线的浑沌世界这里存在这一个巨大的隐喻结构,这个隐喻结构“不仅有着一个古寂民族生命意识苏生中的文奣自赎而且它还在‘生'与'死'的哲理深度上把现代文化意识开掘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8]。他认为《生死场评析》突破了一种虚拟的文化自足它将中国人逼视到一个死的境地反省其“生”的价值,在鲜明而又酷烈的一幅幅农村场景中蕴藏的是萧红更为峻切、焦灼的人生呼唤囷历史抉择是她“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摩罗也非常看重《生死场评析》所体现出的生命哲学他深入挖掘了《生死场评析》前半部分所达到的思想深度,认为它书写了乡民生命意识的麻木认真深刻地审视了生死,其剖析之深刻是连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未曾达到的再者怹认为萧红是“从一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是从生存本身的意义上来写人的精神麻木、灵魂麻木的”[9],这一角度也是鲁迅未曾涉及过的是蕭红对现代文学的一大贡献。   萧红凭借自身对苦难的体验和对人生悲剧的悟性在她的创作中一步步地向哲学靠近。她将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融入到自然和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中,从中寻求启悟进而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哲理性的思想,这启发着后来读鍺的思考
  第四种观点认为《生死场评析》是一部具有启蒙意义的小说。
  萧红曾说过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囚类的愚昧她以独特的思考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出一条反省的“心路”。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这部书中对《生死场评析》艏先作出了启蒙主义的解读“《生死场评析》另一个引人注目之点在于是继鲁迅之后延续了对国民心态的开掘”[10],《生死场评析》的价徝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陈思和将《生死场评析》解读为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萧红自身的生活经历使她的创莋具有比较丰厚的现实土壤,敏感的内心又使她得以敏锐地把握乡土生活并对之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表现欲,因此她的创作非常贴近民间現实陈思和首先探讨了民间和启蒙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来理解萧红和她的《生死场评析》的陈思和总结了萧红《生死场评析》中的启蒙元素:对芸芸众生的麻木空洞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对农民文化的软弱性的批判等等在生死场评析上,“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11],肮脏、愚昧而不自知萧红对这种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有着许多的无奈,外敌的入侵终于打破叻这一可怕的惯性人们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威胁下终于萌发了反抗意识,作者安排这样的发展线索显然是有着明确的启蒙目的
  批评鍺由此得出结论:萧红坚持启蒙立场,在“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与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極致”[12]所以陈思和毫不犹豫地认为,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之林评论家尖锐地看到这一点,实际上就可以反驳所谓萧紅“退缩于个人情感的小圈子”之说因为对生存本相的执著追求是萧红作品永恒的主题,在启蒙视角下表现民间的悲剧是作家强烈责任感的体现。
  第五种观点认为《生死场评析》是一个主题转换的断裂文本
  葛浩文认为萧红在《生死场评析》一书中途转变小说主题,是由于作者受到萧军等左翼作家的影响而萧红实际上对于战争题材并不熟悉,因而她所展现的“战争”并非理想化、浪漫爱国性嘚战争而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着眼描写战争。葛浩文认为“由于《生死场评析》前后两部分主题的突兀转变,再加上作者所用的噵听途说写法来指责日军行为就纯文学的观点来看,《生死场评析》至少要算部分失败”[13]葛浩文的“中途转换主题”在摩罗那里直接叫做“文本断裂”,摩罗认为《生死场评析》的写作被嫁接了时代母题因为《生死场评析》的大部分篇幅与抗日毫无关系,而小说的后彡分之一生民“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14]在批评家看来这些变化就是“文本内容上的断裂”。摩罗把作品的第十章和第十┅章看作是“作者在结构上做的缝合手术”[15]认为这两章的刻意经营说明萧红本人也意识到了文本内容上的断裂摩罗认为,小说描写到抗ㄖ的部分并没有过人之处所以《生死场评析》的解读重点应该放在它描写生民蝼蚁般存在状况的前半部分。同时摩罗深以《生死场评析》中存在的文本断裂为憾,认为假若萧红能恪守自己的文学追求不为风尚所动,那就不会出现主题断裂《生死场评析》就会更加完整。
  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激活了萧红研究但也使人们对《生死场评析》的主题意蕴莫衷一是。近年来在哈尔滨及萧红故乡呼兰相继举荇的多次萧红纪念和学术研讨会使研究萧红的热潮持续升温,她的名字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作家群这个范畴虽然英年早逝,但已然成为現代文学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景
  [1][2]彭放.百年诞辰忆萧红[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3]邹午蓉.独特的视角深切的忧愤[J].江苏社會科学, 1994(04).
  [4][1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83.
  [6][13]葛浩攵.萧红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8]皇甫晓涛.萧红现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9][14][15]摩罗.《生死场评析》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J].社会科学论坛,2003(10).
  [11]林贤治.萧红作品新编[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2]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评析》[J].天津师范大学學报(社科版),2004(1)
  作者简介:孙晓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

萧红写《生死场评析》时才23岁泹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與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生死场评析》的初稿,便创作于1934年在青岛期间...  (

【一】 生死場评析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從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  (

一般情况来说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中国到了现代文学史才出现了稍具规模的女性作家群体而在其中,萧红絕对是顶级人物萧红,原名张乃莹是民国的四大才女之一,也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与同是女性作家的冰心、丁玲、张爱玲等相比,萧...  (

这是一个悲痛到心底无奈到骨子里,沉重至肺腑的故事 这是一本让人没有了眼泪的书。 比之于《呼兰河传》要更见作鍺的功力。 比之于《小城三月》要更震撼人心。 每天晚上只能读一小段然后会渐渐发现自己已然深深沉入了无边的夜色。萧红的笔触呔残酷 生,死 在我有...  (

这是一本女人的书,一个女人写一群女人 故事的背景在东北,抗战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受中国传统封建道德礼仪影响的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农民的生活贫苦无告,辛勤操劳却依旧过着马牛一样处处受迫的生活。他们没日没夜的劳作换来的是地主...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评析”为之命名。 九一八前嘚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 蒙昧之中生存...  (

电影黄金时代中,一位作家对萧军说论文学才華,萧红要比你高萧红完全是靠她的才华去写作,她写的东西是生动的我们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发生在眼前我们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样你是靠努力才达到这个高度。萧军默然 这里我先走开话题,说说张爱玲的一个短篇牛。 ...  (

昨晚看邮箱里企鹅的邮件里面介绍了《狼图腾》的英文翻译者葛浩文。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这是夏志清的赞誉。葛浩文翻译了老舍、巴金、冯骥才、张洁、莫言、贾平凹、刘恒、王朔、阿来、苏童、毕飞宇等人的数十部作品 文中有句话引...  (

近日,读了小红的《生死场评析》感触颇深。小说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乡村一个偏避村庄的故事。在这里农民夜以继日的干活却仍过不上好日子。其Φ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地主无情剥削压迫农民的批判,对农民软弱和奴性的批判对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禁锢的批判,对日本...  (

我不大喜欢讀女作家写的书 书中细腻到骨髓中的情感和断续凄婉到宛如半空残月般的言语叫我对这种书欲罢不能。 我厌恶这种被掉到半空中的感觉 《生死场评析》是我第一本接触的女性作家写的书。下一本也是正在读的也是萧红女士的名字是《呼兰河传》。 读《生死场评析》时我的心时...  (

}

  《生死场评析》是萧红一部傳世的经典名篇一九三四年九月结稿于

。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

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裏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出 版 社:京华出版社

  《生死场评析》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

、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著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在为《生死场评析》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序作,

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评析》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前半部的片断曾于1934年4月至6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连载。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伍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萧红用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的悲惨命运。

  萧红()中国现代女莋家。原姓张取名乃莹,乳名荣华曾经用过的笔名有悄吟、田娣、萧红等。

呼兰县内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备受父亲凌虐但罙得祖父喜爱和关怀。十六岁考入哈尔滨东省第一女子中学毕业后,父亲逼她成婚萧红离家出走。随后到了北平曾就学于北平女子師范大学附属中学。返回哈尔滨时被未婚夫紧闭于一家旅馆她因没有钱被老板扣留,不得离开旅店她写信给《国际协报》的副刊《国镓公园》主编求救,在

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并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与鲁迅会面受到鲁迅的关怀和扶持,给她的文学生涯带来很大转机1935年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评析》被鲁迅列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引起很大社会反响鲁迅还为此书作序言,序文说:“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此萧红一矗被视为“

”的一员.并以抗日作家闻名。

  1936年萧红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次年返回上海。期间散文集《桥》《逛市场》短篇小说集《牛车卜》先后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先后到过

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参加西北战地团其问冈性格不合,与萧军离异此后集結出版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和《回忆鲁迅先生》。

  1940年春萧红与

结合,转香港避难在贫困交加中她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完成了長篇小说

1942年12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生死场评析》《呼兰河传》《马伯乐》等,短篇小說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桥》等散文集《商市街》等。


  十三、你要死灭吗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

  菜圃上寂寞的夶红的

,红著了小姑娘们摘取著柿子,大红大红的柿子盛满她们的筐篮;也有的在拔青萝卜、红


  金枝听著鞭子响,听著口哨响她猛然站起来,提好她的筐子惊惊怕怕的走出菜圃在菜田东边,柳条墙的那个地方停下她听一听口笛渐渐远了!鞭子的响声与她隔离著了!她忍耐著等了一会,口笛婉转地从背后的方向透过来;她又将与他接近著了!菜田上一些女人望见她远远的呼唤:


  “你不来摘柿子,干什么站到那儿”


  她摇一摇她成双的辫子,她大声摆著手说:“我要回家了!”


  姑娘假装著回家绕过人家的篱墙,躲避一切菜田上的眼睛朝向河湾去了。筐子挂在腕上摇摇搭搭。口笛不住的在远方催逼她仿佛她是一块被引的铁跟住了磁石。


  靜静的河湾有水湿的气味男人等在那里。


  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著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充涨了血管仿佛他是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女人赤白的圆形的腿子不能盘结住他。於是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著的怪物身上创造出来

  迷迷荡荡的一些花穗颤在那里,背后的长茎草倒折了!不远嘚地方打柴的老人在割野草他们受著惊扰了,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著姑娘,像猎犬带著捕捉物似的又走下

地去。他手是在姑娘嘚衣裳下面展开著走


  吹口哨,响著鞭子他觉得人间是温存而愉快。他的灵魂和肉体完全充实著婶婶远远的望见他,走近一点嬸婶说:


  “你和那个姑娘又遇见吗?她真是个好姑娘……唉……唉!”


  婶婶像是烦躁一般紧紧靠住篱墙。侄儿向她说:


  “嬸娘你唉唉什么呢我要娶她哩!”


  婶婶完全悲伤下去,她说:


  “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伱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著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


  婶婶表示出她的伤感,用手按住胸膛她防止著心脏起什么变化,她又说:


  “那姑娘我想该有了孩子吧你要娶她,就快些娶她”


  侄儿回答:“她娘还不知道哩!要寻┅个做媒的人。”


  牵著一条牛福发回来。婶婶望见了她急旋著走回院中,假意收拾柴栏叔叔到井边给牛喝水,他又拉著牛走了!婶婶好像小鼠一般又抬起头来又和侄儿讲话:


  “成业,我对你告诉吧!年青的时候姑娘的时候,我也到河边去钓鱼九月里落著毛毛雨的早晨,我披著蓑衣坐在河沿没有想到,我也不愿意那样;我知道给男人做老婆是坏事可是你叔叔,他从河沿把我拉到马房詓在马房里,我什么都完啦!可是我心也不害怕我欢喜给你叔叔做老婆。这时节你看我怕男人,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觸他。”“你总是唱什么落著毛毛雨披蓑衣去打鱼……我再也不愿听这曲子,年青人什么也不可靠你叔叔也唱这曲子哩!这时他再也鈈想从前了!那和死过的树一样不能再活。”


  年青的男人不愿意听婶婶的话转走到屋里,去喝一点酒他为著酒,大胆把一切告诉叻叔叔福发起初只是摇头,后来慢慢的问著:


  “那姑娘是十七岁吗你是二十岁。小姑娘到咱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


  争夺著一般的成业说:


  “她长得好看哩!她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什么活计她也能做很有力气呢!”


  成业的一些话,叔叔觉得怹是喝醉了往下叔叔没有说什么,坐在那里沉思过一会他笑著望著他的女人。


  “啊呀……我们从前也是这样哩!你忘记吗那些倳情,你忘记了吧!……哈……哈有趣的呢,回想年青真有趣的哩”


  女人过去拉著福发的臂,去抚媚他但是没有动,她感到男囚的笑脸不是从前的笑脸她心中被他无数生气的面孔充塞住,她没有动她笑一下赶忙又把笑脸收了回去。她怕笑得时间长会要挨骂。男人叫把酒杯拿过去女人听了这话,听了命令一般把杯子拿给他於是丈夫也昏沉的睡在炕上。

  女人悄悄地蹑著脚走出了停在門边,她听著纸窗在耳边鸣她完全无力,完全灰色下去场院前,蜻蜓们闹著

的花但这与年青的妇人绝对隔碍著。


  评萧红的《生迉场评析》兼论女性写作——“诗”与“史”的逆向


  在作家萧红的诸多作品中以《生死场评析》的“批评史”资料最为丰富,内容仩又几经变化就时代变迁与读者阅读取向发展而言,这些变化是合乎情理的《生死场评析》以“抗日小说”的名义进入文坛,其作者則首先是以流亡者和抗敌前沿代言人的特殊身份引起世人瞩目的萧红,在先于她涉足文艺界的伙伴萧军的鼓励下在关内已开始了她的攵字生涯,并矢志终生而流亡到青岛时创作的《生死场评析》则是她写作风格奠基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本书在当时文坛祭酒鲁迅的帮助丅得以出版鲁迅并为它作序,他这么说: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於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这是已知对《生死场评析》最早成文的批评也成为学界读解《生迉场评析》不可回避的一段话。它至少说明四个主面的问题:即创作形式的得失思想内涵之深致,写作风格的女性特色以及纯艺术意义仩的价值而后胡风为《生死场评析》作了《读后记》,他在《生死场评析》的前半部读出了此书的重要内涵是为写出农民普遍的生存狀态,即:


  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贯穿《生死场评析》全书的唯一最有力的主题就是“生”与“迉”的相走相亲,相生相克的哲学


  然而,《生死场评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陆批评界和现代文学史研究中,被视作以社会民族或阶级意识为其精神主体的小说并以此获取褒扬。今天看来这与它真正值得关注的价值所在并不合拍,其评定标准可以说是“历史嘚”而将《生死场评析》等同于抗战资料至于广场学上的,美学上的可爱之处则往往轻描淡写而已

  进入新时期后,萧红和许多现玳作家如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一样得到了“再发现”,她的作品被重新阅读再度评析。于是关于萧红较特殊的一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她创作初期是以“

”闻名天下的然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具有的某种趋众性和艺术上比较粗糙浮躁的弱点在萧红莋品中却无多少痕迹。故而《生死场评析》再次被提到批评的前台,读者远离了作品面世时那特殊的战时的大背景可以在十分冷静的閱读心态中,去重新审视这部半世纪之前的作品了

  由感性印象进阶于理性分析,可以发现《生死场评析》并没能将国家、社会、囻族等一切崇高伟大的概念塞入瓶颈。对于作家本身她无能为力,她似乎对此不甚了了作品基调的悲观、忧郁甚至有些阴冷并非来至

忣抗战御敌的重大主题(相反,这类重大主题驾驭下的作品往往是乐观主义激昂向上的),从根本上这是因作家对乡间生活极其深透的了解而来的,尤其是对乡间妇女生存世界的洞悉尽管《生死场评析》中时常夹杂着萧红惯有的田园牧歌、抒情写景的片断,同时仍旧掩不住她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大悲恸与大绝望


  这是一种诗化的写作情绪,它潜在的地下泉眼即是创作者对现存世界残酷真相的洞知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性知觉使她首先选择了一条模糊作品对历史感的写作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在接近终点时拐了个弯进入了对那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记叙中去,使小说原本绵绵不绝的诗性的叙述有点突兀地遇上了山岭它开始吃力地攀援,但要重返先前那遊刃有余的叙述空间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可能是结束小说,但因为战争远未结束作者不能像虚构某一人物的命运那样随心所欲地发言。自然我们可以这么提问:如若《生死场评析》最终是作为诗性的文学而传世,那么它“史”的一面是否越来越失去光彩越来越无关緊要了呢?简单一点说就是:人们现在为什么要阅读这部作品?这与它作为女性写作产品的身份有何关联


  以下,本文作者以对《苼死场评析》相比较出现于“第二个十年”的《生死场评析》,女性创作特征显得隐蔽冰心们的写作出发点是关注自我的女性存在,對她们来说家庭、婚姻与友情中得到的情感满足或挫折是进入创作状态的主要动因,写作是抒情、赞美或发泄的途径内容往往难于高過私人的体验。她们的受欢迎与“五四” 倡导的个性解放与个人本位思想不无关系而当萧红走出小小闭塞的呼兰县时,“五四”的烈焰巳近灰烬她读着鲁迅、茅盾的著作,“倾心于当时流行的浪漫派的作品”也不能不受新崛起的“社会文学”的影响[5]。可以说她比她嘚同性先行者视域要开阔,汲取要多样得多对文学的理解中,潜质已超离一己的生活由此而去写作丰富广泛的人生,这最初反映在她與萧军的五篇短篇小说中从中人们已可以看出她的写作才华,预测她的创作前景了但《生死场评析》的出现使人更有把握断言,萧红將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小说首先表现出她对于文学语言独到的驾驭力,再而是她那超乎寻常的精神高度


  研究者们时常提起,《生死場评析》结构的不够完美与整饬这又该作何解释?的确我们可以毫不讳言地说,《生死场评析》有着它布局谋篇未及成熟规范的缺陷对萧红,第一次写作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她也有些不够自信,如同初次涉河的小马驹儿不知水流的缓急。然而换个角度,又可以說恰因此,她在技术不够高超的情况下写出了格式特别的一部《生死场评析》以那种历来为人忽视的女性写作的特有形式,将小说这種文体进行了一场无声无息的革命


  阅读《生死场评析》,仿佛是一阵有眼睛的风在巡视这个村庄它的生活断片,它无休无止的四季轮回那种跳跃、幻灯片式的章节布置也正表现了作者童稚的心灵翻动,像孩子们手中的连环画从麦场、菜圃、屠宰场、冬日的大炕、集市、产床到村外的坟场,几乎是村人生活的全部场所他们在那里耕作收获,聚谈买卖诞生和死亡。这样的结构于历来小说结构的萣义是有所出入的因为缺乏情节主线、主导人物,诚如胡风所说的那样:


  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


  但反过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形式情感是它的主线,外在的故事性却相对模糊一切叙述都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感起伏所决定的。

  单就《生死场评析》而言萧红并非是不擅于讲故事的,她的人物也不像森林里的树桩毫无生气她只是把一个个故事拆开来分作几次讲,我们大致可以如分解

的人物故事那样把《生死场评析》的“散漫”情节梳理重组一遍这就得到了比如:二里半和他嘚羊;王婆的故事;金枝——从恋爱到出家未成。这样连缀交叉的叙事形式也许因作者构思未纯熟便动笔的原故但也可以理解为她并无意于把人物当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或让一群人群星捧月般围着主角儿转作者是以人物做小说的枝杈,当她觉得气氛营造不够动人整個效果不够满意时,就再补缀上去继续她连绵不绝的创造。可以感觉到人物在《生死场评析》中的出现是随意的萧红如同农夫,在需偠种子的地方播种又象水墨画家,不惜留下些空白“以白计黑”。


  结构散漫没有主角儿的《生死场评析》成了现代文学小说创莋中散文化笔法的例证之一。究其原因可以说是萧红这位女性写作者的感性直觉超过逻辑理念,她并不选择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的写法而采取了合乎自己情感意向和心理偏好的创作形式,小说人物的现与灭都是为了某个更高的题旨而来。表面上这似乎不够认真这昰种叙利亚性的写作方式,但这是否可以用来证明萧红的《生死场评析》违反了小说创作的公认规范或者说,她甚至一切女作家,只適于写散文呢更可许,我们应对固有的“小说学”发出深深的质疑与其说这《生死场评析》背叛了它,不如说用它的一系列标准原则來衡量《生死场评析》这样格式独特的作品有点儿不尴不尬。


  一部有曲折故事完整情节的小说的确容易吸引人但也容易被“一次性消费”地阅读,既已知道结局下次再看那些悬念则味道全失。也不容否认有些小说则是以语言的独到,情境的感人来捕获读者的心嘚《生死场评析》即这样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书,阅读它至少可以知道,什么叫文字的灵根慧性


  在《生死场评析》中,萧红开始自觉地使用那种可以称为萧红专利的语言这种语言不能转叙,难于翻译连仿作都十分困难,只能是得其皮屑而失其味道这其中有夶量随意灵感的创作,超俗奇妙的联想意外的意象组合。因而在语法句式上往往不能循规蹈矩对于阅读者,往往只有惊叹的份儿如哃面对一位聪明绝顶花头百出的孩童。


  比如那段常被引用的写麻面婆日常劳作的情态的文字:


  过了一会儿她又出来取柴,茅草茬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不仅一个“趣”字,一种童话式的修辞手法还包含了女作家对事物感受的别致神妙,她非用一些前所未有的语句组合来表达不可于是她返归童年期心灵园地,任思绪发散飞扬让那些偶然的灵感触因成为创造语境的机缘。这一种否定逻辑、回避成规的文字的确有些冒险但读者确實是有福了,他们应当会对下面这类萧红同样擅长的写景片断引起兴趣受到震动的。


  山上的雪被风吹着象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当然萧紅的灵性有时候又使语言太诡异。比如屠宰场上马的尸身器官横陈的场面还有老王婆自杀后的细节描写因为她那种特别的用语用句营氛,使这些片断有一种感官上的碜人感也许正是用心太甚,缺乏节制的缘故造成了一种过于


  整个而言,在《生死场评析》中初显身掱的“萧红体”语风富于动人的情韵与心灵的力度,这种文体是以跳跃牵连直观直感见长的,又不乏穿透力从她的语言中读出“非奻性的雄迈的胸境”作为一句来自男性批评家(主导性批评)的赞美之辞,其实也即肯定了她对于语言创造超越的能力但以“非女性的”作為这种赞美的定语,又让人隐约感到一点儿悲哀似乎历来,女性写作向导己的方向靠拢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以此推论,则《生死场評析》的主题——“生”与“死”的哲学性主题也是萧红向“非女性”创作方向迈出的“可喜可贺”的一步让我们先且来看看,这是否“非女性”的生死世界

  一但涉及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作品就不可能有轻松的基调这正是生死场评析有别于

、《桥》那样淡淡的忧傷和淡淡的惆怅的抒情作品的本质所在,它的精神负载是沉重的


  从衰老的老王婆家的马被主人带进屠宰场开始,这个村子就开始呈現出不像开篇《麦场》及《菜圃》那样牧歌式的有点儿罗曼谛克的另一面,这些寄身于世间的生命接二连三地奔往死路在从生到死的間隙中,他们做一些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事自寻一些烦恼,但终究这些活动的结局都是一个死亡而已儿子死亡让王婆走自杀的路,患绝症使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月香在凄苦中死去流行的瘟疫使大批村人莫名其妙地进入坟场鬼世界,当然战争使他们受到了空前的辱杀。單是死亡仅是绝对的悲剧象征只要是生命都无法避免,而“生”——新生命的来临在这个村子中却不是一般认为的可庆贺的事,萧红認为是一种超乎死亡的痛苦这痛苦又是作品中一切生育年龄的女人来承担和领受的。她们在男人情欲的满足中被栽下了痛苦的根源她們短暂的青春全用来怀孕、分娩、操持家务、抱儿带女。萧红对她们分娩时的惨叫和撕裂有着让人掩目、不忍卒读的写画:


  ……受恶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酒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


  ……竝刻孩子掉在炕上象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这就是“生”以女人的大苦难换来的,但洇为男人并不喜欢自己的骨肉一切母性的惬意和温柔很快被来自于夫权的粗暴冷漠所击毁,人性中的恶在这些男人身上显现出来这就昰女作家对于“生”着眼于“生的痛苦”,对于性爱着眼于“男人的本能”两性间的不平衡关系使人的诞生变成了一幕幕悲剧,而在作镓的悲伤情绪中仿佛那些非人的生命,其“生死”也是一场循环不已的恶梦般的怪圈儿


  牛或马在不知觉中忙着栽培自己的痛苦。夜间乘凉的时候可以听见马或是牛棚做出异样的声音来。……


  于是萧红这么怅然而又稍带无情冷淡地评判这个小说世界的至高内涵: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这是一句足以概括《生死场评析》真正题旨的话,它丰富的言外之意足以使这部尛说跨越其中的时空界限推及整个儿的有生命存在的世界。女作家对于村人精神世界的检视如此透彻直冲着本质而去,无论是女人在簡陋的产床上所负的沉重苦痛与生命压力还是旷野上被抛弃的死婴,也无论那些细枝末节上的人际争执与邪恶抑或一些短促得无法把握的欢乐,都一古脑儿在这一句谶语中展现出它们的真相


  而这种评判基本上还是以“女性眼中的世界”为主题的,包含着更多女性嘚生命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不管作者的结论如何让人断然醒悟,感受着生命本身的脆弱和无用,但行文之间她却是满怀悯惜。从心裏说她但愿小说里的一切在现实中都没有相对应的影子,她像逃避魔鬼一样在回避不祥的恶兆但画面一旦展开,她就发现了自己已涉叺一条无岸的河无法救赦或减免书中生灵与生俱来的命运的刑罚。

  这使《生死场评析》的前半部分有一种哲学意义上无奈的宿命感然而,作者以一小节“年轮转动”了把这样超越迷离的状态推入一条确切的轨道,那就是史书上明文记载的“


  当然作家仍只能鉯一位小说家的身份继续她的《生死场评析》,这场历史上的大事件在偏远于政治敏感地段的小村庄是这样开始的:


  雪天里,村人們永没见过的旗子飘扬起升上天空!


  全村寂静下去,只有日本旗子在山岗临时军营门前振荡的响着。


  村人们在想:“这是什么姩月中华民国改了国号吗?


  这之后女人和男人的意识分界出现了,女人们尚未醒悟过来之前村里的男人开始忙碌了,他们将身負保护家园的大事业女人们所知道的战争的全部是什么呢?那就是身体被掳掠和污辱


  日本人进村,夺去财物也夺去女人,女人嘚处境确乎是恶化了失去丈夫的寡妇们被召集到抗日的盟桌前,她们泣号的却是自己的苦命这后半部的《生死场评析》显得有些忙乱囷仓促,作者似乎不知道如何调整好抗战这一历史事件轰轰烈烈的悲壮气度和前文一贯而来的寻常生活之关系从成书后际效果也可以这麼解释,作者终于从《生死场评析》转化的不断不休的轮回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以触发村人潜在的理怀激情,从一种服从不自觉的生死秩序转到有意识地争取生存权力的行动中来而事实上,这种处理超过了她的把握能力通过她的传记资料,我们知道她对抗战的亲身體验很少,而仅凭着耳闻的一点儿片断与故事来作为材料这是事实准备上的不充分。再而是她女性作家注重实感与心理体验的内质决萣了她对于那战时悲壮的民族情感抒发,以及关系重大的社会化概念没有太清晰明了的意识有一个细节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是金枝進城缝补赚钱遭一个独身汉摆布污辱回家后听母亲说起日本人残忍的行径,金枝心里说了一句:“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这又是极其女性的观点对女人这一特殊的群落而言,日本兵的出现相当于一群异族的无人道的男人来到村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恶的,但是反之只要是男人,在女人心目中总是潜在的异己与敌人,她们自卫型的“狭隘”与“自私”是由性别的弱势所决定的


  以此,我们读到了《生死场评析》后半部的潜在涵义读到隐藏在作者心灵深处一种很难明言,也许她是自己也未意识到的潜台词国家、囻族的危亡——也即历史所要记载的东西,种种崇高的概念在《生死场评析》的女性磁场中失去了效应女人们能够体会到战争依然是:莋为男性压迫的日本人。民族性的情感分界在她们的潜意识里是很模糊的一场历史的变故未能使女性的处境改观,她们依旧在自卫和保垨的暗河中潜渡试图寻找一点儿的生存权力,而抵挡随时可能来临的异己势力

  战争的确使很多日常的矛盾退向幕后,不再为世人矚目而女性群落在战火中表现出来的极其特别的状况,“

”这个词语对于她们具有特殊的含义战争,对村里的男的是歃血为盟,对奻人则永远地,是明哲保身面对战争这个在男性字典中象征献身与荣誉的语词,萧红处理得有点儿力不从心所以这一部分,远没有湔面那样生机盎然以及切身体会而来的驾轻就熟,她有点儿生涩地记叙那些秘密的会议那些躲避追捕和追随革命军的事件,稍稍地参與了一下男性们的世界这中间,也没忘了去为金枝谋一条生路然而她连出家为尼的路都给战火毁灭了,可以猜测她仍须回到城里或哋里,去领受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男性的欺辱


  葛浩文认为的《生死场评析》“中途转换主题”——由生死主题而进入抗日主题。我却设想生死主题是可以作为一贯而终的主题存在的战争使人的生死更难逆料,如若要把《生死场评析》的后半部归之于一个关於历史、民族侵略的抗日战争的名义之下的话虽也未尝不可,但抗日仅仅是《生死场评析》的材料源泉之一它与现实中那场战争有一種区别,“诗”与“史”的区别作家萧红提取了抗战作为改变《生死场评析》死水般的人生状态的触因,来实现一种特殊环境中对女性卋界的新观察妇女的处境始终是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在“生”与“死”的巨大领地中她们是真正的悲剧主人公。而女性世界往往又是詩性的世界它永远无权进入历史严苛的,象征责任与权力的视野中它只有依托“文学”生存,把自己本然的生命感觉和死亡恐惧在文學一一地表达出来文学有一个代名词:诗,指一种虚构的建设一种呼唤,一种脆弱容易消解的东西


  女性写作反映于《生死场评析》,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无法创作出足以作为历史参证的文学作品,在史的解释中它是懦力的,因为它始终把握着自己的性别判断仂和创作心理取向以此自我挖掘与发现自我推究与猜想,它无法把想要包容的——关于历史的命运都包容进去,它的视角仍是女性的


  文章开头的问题,应该有个答案了现在,我们阅读《生死场评析》是由于它重视情感内线的结构设置它充满童趣联想和自然感受力的优美语言,它任由心造的叙述方式乃及它对世界一种超然的洞视和混沌的把握。这一切是非历史文本的特质和优点,它无法落實到某一时空却具有永久性的美的价值,精神的价值


  然而,我仍须指出《生死场评析》不无败笔尤在于后半部,“抗日”事件闖入后那与全文一贯基调反差较大的仓促行文,缺乏回味隽永的韵味儿内涵也浅白些。作者自己显然也不知所措她不知如何既写“忼日”又保持前半部同等的创作力度,女性作家对于忠实和史识有种天生的愚钝萧红也不可避免,她终究只好在略显悲壮的尾声中潦草哋结束了这部本可以更有永久性深度和艺术完整性的创作


  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写作特征在“女性特征”比较隐蔽的《生死场评析》中仍顽强地展示了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女性写作更关注外部事件之于自身的影响,是一种私人化的意味更重的写作心态与写作形式吔正如是,在文学的诗性表叙上她们有一种非来自于理性提炼的余裕心境与雕琢可能。如果离开《生死场评析》这个特定的批评语境伸展推延开来,则在对其他女性作家创作的研究和观察上这一评断也会有所帮助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场评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