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一词是现代习语还是古已有之?

古代有之最早出现于有国界之後,大汉时就有扫边于塞之说。

那古书里直接提边塞两字的有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史记·三王世家》:“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 唐 孟浩然 《同张明府清镜叹》诗:“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唐代王维"征蓬出汉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

  郑愁予是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来写边塞诗《残堡》与《野店》写于1951年郑愁予18岁时。这两首诗透出的悲愁竟是那么动人让人想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来

  但是,这两首诗里看不出“年轻”而看到的是一个流浪者真正的悲愁与思念。当时正是年轻的郑愁予辗转来到台湾对命运的疑惑,对寂寞的感触使他产生一种“流浪”的悲愁,同时还有一种思念

  在《残堡》一诗中能感觉到诗人对“历史”的思念,在《野店》中有对“家”的思念请看: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

  看得出十九世纪的草原啊

  如今,是沙丘一片……

  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

  一切都抹上了风沙的锈

  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

  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

  这儿我黯然地卸了鞍

  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

  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

  在第一段中诗人已经点出了对历史的缅怀。可是他走不回历史走不囙当年,作者意识到自己不是战士只是一个旅人,所以“行囊中没有剑”只有在梦中他才能走进那“铿锵”的年代。

  是谁传下这詩人的行业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哋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远离了家,唯一能够吸引流浪人的眼神的就只有这“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了。这盏灯象征著一种“等待”等待谁呢?是归人是把它当成家的流浪者。这里是流浪者“交汇”的地方他们相会,又无奈的相离交换着“流浪嘚方向”。思念的气氛萦回全篇

  郑愁予还有两首思念“爱情”和“年轻”的现代边塞诗,在这里就不作介绍了他的“现代边塞诗”极具启发性,值得一读

驼铃敲打葬在流沙的豪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