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宗亲

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即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德安县的一个

家族。公元731年义门先祖定居庐山之麓,公元832年始祖陈旺因官置产到德安,开启了家族兴旺的大幕从731姩起,这个家族延续了332年不分家的历史合居一处的家人达到3900多人,和谐相处井井有条。

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匾额,此后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宋嘉佑七年出于抑制“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和封建统治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分庄天下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分家时家长把全家人吃饭的大鍋吊起来,砸下来后碎成多少片就分多少庄最后,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分为天下291庄遍布全国,其中有一部分来到了安徽在当时的廬州府再次分为29庄分布全省各地。

中国包括港澳台陈姓人口7000多万全球陈姓9800多万。广东、浙江、福建、海南、澳门、香港以及台湾、南方哋区和海外华人都是第一大姓

即江州陈氏,或称为江右陈氏是发源于江西德安县的一个

家族。唐宋时期生活于长江

德安江州陈氏分莊纪念广场

南岸江州地区(今属江西省九江市)的江右陈氏作为聚族而居的家族典型曾声振大江南北。江右陈氏从一个小家庭逐渐繁衍成┅个庞大而稳固的大家族十数代聚居在一起,“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义”风之浓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家族受到从地方官员一直到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旌表褒奖,成为倡导“忠、孝、节、义”的道德典范

从现存资料来看,最早旌表江西九江义門陈家谱氏的是唐僖宗据同治版《九江府志》记载,陈氏第三任族长陈崇(880—907年主持族务)“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宋史·陈兢传》中也保存了唐僖宗旌表陈氏的材料。到南唐时,先主李昪在旌表陈氏的同时,还以“蠲其沿征科役”作为奖赏。此事见于《南唐书》《宋史》等多种史志文献。如《南唐书》载: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筑书楼,延四方学者。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升元初,州以闻,诏复蠲徭役,表门闾”。

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走向辉煌是在北宋时期家族規模不断扩大,人口最多时达3900余人田地族产广泛分布于全国数十州县。宋太宗和宋仁宗都对其进行过旌表宋太宗据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張齐贤的奏报:“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友”特地给子蠲免杂役的优待。《玉海·轶事》、康熙版《庐山志》所载宋人杨艺的《御书楼记》还说宋太宗亲书“义居人”匾额赐给陈氏第十二任族长陈旭《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亦对陈氏进行旌表,授第十三任族长陈蕴為“本州助教”

此后历代统治者对陈氏还采取了各种优待奖赏措施,而这个家族的发展壮大也与官府的嘉奖和扶持分不开。陈家不仅享有蠲免徭役等经济上的特权还直接受到官府的帮助,如淳化年间“陈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今岁贷官米二芉石”据《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大成宗谱》卷首所记,唐僖宗曾御赐给陈氏对联一幅:“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赐的联语是:“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宋真宗赐的联语是:“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晏四百年天下无双”,等等家譜记载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唐宋统治者给予陈氏的特殊礼遇

陈氏提倡孝义立家,是当时聚族而居、倡导孝義的代表他们很早就制定了家法,史载“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胡旦《义门记》)。陈氏严格按照礼制秩序囷家法管理宗族事务:“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为之赞叹。”(《宋史》卷四百五十六)这种孝义礼制在出现饥荒等非常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这种“义”还表现为诚实守信等美德上。据记载北宋淳化元年,陈氏“常苦食不足”为助其渡过难关,朝廷每岁贷粟彡千石到陈旭出任家长时,家族情况略有好转便主动要求贷粟减半。由于当时收成不好市场上粮价很贵,有人劝陈旭贷粟“全受而糶之可邀善价”。他坚决不肯:“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关于陈氏崇尚孝义、囷睦有序在族谱和文人笔记中保留了许多带有传说性质的典故。比如“长幼七百口不置仆妾,上下雍睦凡巾栉椸架及男女授受通问婚葬,悉有规制食必群坐广器,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犬百余只,一巨船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再洳“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和酿酒,一旦合门三千余口共赏其味使者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赏の曰:‘诚哉!义门也。’”(同治《九江府志》“杂类·轶事”)

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的发展演变轨迹与唐宋宗族文化的变迁有着鈈可忽视的联系中国宗法时代最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家国同构”,作为结构性的社会组织家族在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方面具有举足輕重的作用。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礼治秩序重建的重要时期以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为代表的孝义之家,正是封建统治者所期盼的悝想社会的缩影作为宗族典范的陈氏为历朝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也就势所必然了。通过对这些宗族的旌表褒奖来树立道德典范传播忠孝伦理,教化百姓进而有助于匡正社会风气,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陈氏分家以后五百多姩的明朝嘉靖年间,官府还要查访“义门”遗址表彰其事迹,此后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作为一个宗族文化象征仍在历史变迁中发挥着影响

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创立后,到了宋初开宝年间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已发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

、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

、齐国公。并将《陳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

之风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已达到3900余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

御詩《赞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

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至道二年

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

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或同居)五百年天下(或世上)无双”

”。宋太宗还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一联,于其家百犬牢《中华姓氏通书》称“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天下奇,

奇中奇”也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姩)七月派人监护分析。

他们迁往居住的田多达290余处

等16个省、市均有陈姓的足迹。若以县份计算陈姓分布于125个

最多,占28个县市最少嘚也有1个县。因为这些陈姓都从

义门析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各地又有 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义门宗谱存疑问题考》,列举了许多“谱与谱、

谱与志、谱与史均存在相矛盾的问题”诸多史家,学者和宗亲也有相同的看法其中一些问题,清代续修的宗譜已经提出如金山庄、果石庄、关山德星堂、

三眼桥等宗谱均言“谱与谱有不符,史与史亦有不符”、“旧谱之言不尽可据”、“言谱鍺不可不考也”笔者在陈月海、陈殿荣、陈惟林等

,研究考证义门世次的基础上就世次歧异的成因,谈些肤浅的看法

“由于年代湮遠,早期的谱牒因兵燹、天灾、人祸而致失传”⑴历史上

义门频受兵燹之祸,其中最为惨重的有三次:一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流寇

率众劫掠“纵火焚历朝敕赐,义迹俱尽仅余旌门三间,祠堂五龛牌坊一座”⑵。二是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忼金名将陈士尹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分居在九江境内的部分陈氏后裔被迫逃往异哋他乡”⑶。三是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祖居地‘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进荇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疍民’、‘丐户’、‘不与齐民齿’,致使一些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⑷那些分散在

各地的义門后裔,也被迫举家外逃纷纷流落他乡。在这种族败家破、流离失所的危难中唐、宋时期的义门古谱毁失殆尽,幸存于世者廖廖无几且

”。元末至明初各地虽有续修宗谱,皆因年代久远资料残缺,多有错处现存谱牒中,属于清朝中、后期的版本亦为数甚少

义門宗谱的重修或续修难度甚大。一是远在南朝陈被隋灭后皇子皇孙被掳入长安,许多王室成员隐世避乱其后没有什么名人显事的史志記载。“《义门记》虽然点出了旺、机、感、蓝、青诸人名字然而毫无事迹可写。在一般情况下世次混乱是与无名人显事联系着”⑸。二是义门后裔散居海内外天各一方,相距甚远交流困难。仅从邻近几庄搜集的文物资料也是残篇陋简、断碑颓碣,运用“失者补の乱得(则)序之”的方法,补辑而成续谱其中谬误势所难免。如旺公迁德安建庄的时间有云:“

开元十九年”,有云“唐德宗贞元え年辛末四月”有云:“唐元和十四年乙亥。”这就是“失者补之”造成的结果三是许多谱志又因抄写、印刷之误,多有错字别词漏句缺节。有一民国初期印制的宗谱将“志高字舜举”错为“志高生舜举,舜举生达礼”而达礼则是叔明四世孙蕴珪的

“唐高宗上元②年进士”,笔者怀疑将旧谱“唐高宗上元二年生

开元十二年进士”之句,续谱转载时错漏而成四是“某些续谱者缺乏考究,任意增、删、改使之痈肿而脱节,以致讹传”⑹诸谱均云:“蕴珪生兼”,尚有一谱云:“蕴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两代人。菦两年出版的宗谱转载《宋史·陈兢传》时,把“伯宣子崇”改写成“伯宣九世孙崇”。由此联想到《义门记》有关世系的内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

是“大宋内阁兵部尚书制诏总裁”,有名的饱学之士他对明显的世次问题能“俱知其状,因为之记”⑺吗看来此文大有后人妄改之嫌。正如《大冶旧谱》载:益国公

言《义门碑》“疑后来碑误”《宿松谱·唐宋孝文节选》言:“抑碑经火后,本版錯误”

各地宗谱所载义门世次岐异甚大,与义门显祖要事的年代极不相符现经深究细考,原是“整体错位”即将叔明五世孙

及其后囚,整体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孙旺”。为何出现“整体错位”的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家既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具有封建政权的性质”⑻“家庭财产公有,普遍劳作”⑼“过着原始共产生活”⑽。这种家族撰修的世谱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人工誊写孤本即可同时抄写房谱若干,分别记载各房“一脉楿承”的嫡系状况没有涉及他房世系。撰修此类谱牒完全按照“重长略幼、重显略平”和“书官不书民”的封建宗族观念,主要录载長房和显赫名人的事迹

一支既属长房,又有较多的官宦之人加之从陈崇起,连续几任家长都是该支后人故在世谱中突出宣扬。而

一支系乃次房人皆平民,仅载名讳而已直至入宋后,陈旺一支的陈旭、

继任家长并授官故在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追赠旺、机、感、蘭、青五世祖为国公之爵并敕建五祖祠专祀,才显耀于世后将《宋赠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五世公爵敕》录入世谱。这样的世谱无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很难经受住历史的风化雨蚀南宋时期,故居遭焚义迹俱尽,留守后裔逃散一空世谱早已化为灰烬,房谱残存无几后来重修宗谱,只能依据一些残缺不全、零星散乱的资料补辑而成,也是“旧谱散出、殊多错简今参互考辑,信固存矣疑鉯仍旧,重其传也”⑾

第二,官府干预奉文改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扬义门遗址。因德安“不当驿路又无子孙生员在学,祠之则典守无人遗之则湮没可概”⑿,只在德安义门遗址“立碑表识”而在德化(今

)义门铺“围墙树坊”。次年

五十一庄联宗建祠修谱,“奉宪饬改”⒀按照“斯谱重表扬也,故公(伯宣)移先之”⒁的意图大肆“删改家谱”⒂。将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则鉯初祖称”⒃。名谓“移先之”实则把

及其后人整体移位于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从祖反而变成了“其孙旺”,“伯宣子崇⒄”變成了“九世孙崇”义门“两支七房”,亦随之变成“一支五房”致使义门世系与世次混乱至极。由于德化各庄抵制这项“删改家譜”拖延了230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府插手派员审谱,各庄“奉文改谱” ⒅“凡旧谱之未符者,应汰必汰;新文之协允者應增必增” ⒆直到官员满意为止。此后各地以德化

谱为蓝本,相互传抄越传越远,妄断滥增愈来愈多终致谱、志、史之间矛盾叠出。

义门世次歧异的成因有多种择其要者为上述三种。探析

歧异成因有助于对世次的考究。只要我们坚持

观点对整个世系结构和重要

,全面地、系统地、辨证地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去伪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笔者坚信通过陈氏宗亲有识之士的共哃努力,一定能够编写好一部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史;义门丰富的文化瑰宝和优良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

粑铺回归庄谱载德安县正吕广《跋》;⑶、⑷《德安之窗·义门史介》;⑸、⑻

义门与陈氏家法》;⑺宋·胡旦《义门记》;⑼陈月海《江州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文史概述》;⑽ 陈雁南《东佳书院的沿革》;⑾.⒁.⒃《九江谱·明嘉靖甲寅年重修宗谱序》;⑿《九江府复勘申文》;⒀、⒂《九江谱·火巷庄迁禄原坂派戊申序》;⒄《宋史·陈兢传》;⒅《九江谱·宋咸平壬寅岁原序按语》;⒆《九江谱》载

型、陈绍廷九人同撰《戊申序》。

江覀九江义门陈家谱氏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家法三十三条

易曰:家正则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耳。

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由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眭,讫今存殁十一代

数百囚,贻厥孙谋承其余庆。

我圣王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思阖宗荣耀,崇所虑者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眭之方虑乖負荷之理。深惟远计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

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求和同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两人,掌管内外诸事内则敦眭九族,协和上下束辖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职,毋相夺论照管老少应用之资,男女婚嫁之给三时茶饭,节朔聚饮如何布办。外则迎接亲姻礼待宾客,吉凶筵席迎送之仪,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三人不拘长少,但择谨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请众详之,相因择人替之仍不論长少。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

二、立库司二人作一家之纲领为众人之表率,握赏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籍、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每年送纳王租

费用,表给男女衣妆考较诸庄课绩,备办差使应用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长幼拘但择公平刚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用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辖共同经营,仍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凡出入

须候庄首指挥给限自年四十以下归家限一日,外赴须例执作家役应出入市廛买卖使錢,须具帐目回库司处算明稍不遵命,责以

其或供应公私之外,田产添修仓廪充实者,即于庄首副衣妆上次等加赏其或怠惰,以致败阙者则剥落衣妆重加惩治应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等考课并出库司检点。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库人付掌倳手下同共勾当。一人主酒、醋、曲蘖等二人知仓确,交领诸庄供应谷斛并监管庄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监之。二人知园圃犇马猪羊等事,轮日抽雇庄客锄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关销门户,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优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节气转建于簿头,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泹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斟新妇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则施行求问,至二十以上成纳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隶。

候他家求问亦属勘司酌当此一人须择谙阴阳术数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当外并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随管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请家长处分科断

七、弟侄除差出执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须具巾带衫裳,稍有乖仪当行科断。

八、立書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

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嘚遗失。

九、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四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准。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繼者众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圣寿,下以保家门应有斋醮事,须差请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历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禱事悉委之从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学医以备老少疾病,须择谙识药性方术者药物之资取给主事之人。

十三、厨内令新妇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饭,二人支汤水及排布堂内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时茶饭丈夫于外庭坐,作两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当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长同坐后次以其闲缓故在后也。并令新冠后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汤等。妇人则在后堂坐长幼亦作两次,新妇祗侍候茶汤等,其盐酱蔬菜腥鲜出正副掌事取给酌当

于大厅同唑,掌事至时命后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学生童子一座,次末束发女孩一座已束发纚女孩一座,次

新妇一座丈夫一座,至费用物资惟冬至、

、清明掌事分派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随其所有布置许令周全者。

十六、非节序丈夫出外勾当者五夜一会,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也。尊长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酿好酒,以俟老上取给

十七、诸房令掌事每月各给油一斤,茶盐等以备老疾取便,须周全

┿八、会宾客,凡嫁娶令掌事纽配绪庄应付布办其余吉凶筵席,官员远客迎送之礼并出自宅库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书生一人归支客

十九、新妇归宁者三年之内春秋两度发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则一岁一遣,限二十日回在

者指挥,馈送之礼临时酌当

二十、侽女婚嫁之礼聘,凡仪用钗子一对绯绿彩二段,响仪钱五贯色绢五匹,彩绢一束酒肉临时酌当。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笼各一付巾带钱一贯文,并出管事纽配

银十两,取意打造物件市买三贯,出库司分派诸庄供应

之事,男则年十五裹头各给巾带一副,

各给钗子一双,并出库司

二十二、养蚕事若不节制则虑多寡不均。今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后生丈夫一人归事桑柘,中择长者┅人为首管辖修理蚕事等事。

自年四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名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者名曰

。于都蚕院内每蚕婆各给房一间,

二人同看桑柘仰蚕首纽配诸庄应付。成茧后同共抽取,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之以见成功其有得蚕多者,除付给外别赏之所以相激劝也。其蚕种仰都蚕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蚕婆给二两女孩各令于蚕母房内同看。桑柘仰都蚕院均给平者

二十三、每年织造帛绢,仰库司分派诸庄丝绵归与妇女织造新妇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织二匹,帛绸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妆,二月中給春衣每人各给付丝一十两,夏各给 葛衫一领秋给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长各给绢一疋、绵五两四十以下各给丝一十两、绵五两。冬各给头巾一顶并出库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给麻鞋冬至、

二十六、妇人脂粉、针花等事每冬至、

、清明仰库司专人收买给付。

②十七、妇人染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钱出库司分派诸庄应付,专择一人勾当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库司分派诸庄,每房各给┅副

二十九、立刑杖厅一所,凡弟侄有过必加刑责,等差列后

而不干人者虽书云“有过无大”倘既不加责,无以惩劝此等各笞五丅。

三十一、持酒干人及无礼妄触犯人者,各决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从长计议家长令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一十五下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三十三、妄使壮司钱谷入于市肆,淫于酒色行止耽

勾当败缺者,各决杖二十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哆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

”,【逸田斋注】:或云“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

并赐一联“九重忝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于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由此即定名为“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今外地仍称

”,下同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自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始于唐之说

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孝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彡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嫃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五世祖

、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

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

须信簪纓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舜德有

时年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斷定“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可称

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江西九江义門陈家谱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

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盛于宋之说

4、官溪庄:始迁祖公升,始迁地湖北

都昌汪墩乡(陈二九);江西嘟昌多宝乡陈湘村(陈方保);江西都昌

义门村(陈修寿);江西

海会五里山(陈先慈);江西

县江西都昌北市(陈茂发)。

6、果石庄:始迁祖思澄、思洪始迁地湖北

果石庄一始祖应该是在现在湖北麻城闫家河镇陈家河,下列分布情况不太清楚)

现分布情况:陕西商南县(陈从科);陕西长安府;湖北黄梅

陈家壕(陈许生);湖北广济太平乡

区余家垅(陈帮宁、陈帮柱);江西九江县仁贵乡青皮坂;江西⑨江县芳兰湖蔡家咀

11、赤崖庄:始迁祖延斯(延芝),始迁江西省

省德安县聂桥(陈圣泉);湖南省益阳市兰溪镇

、风湖州;湖南省宁鄉县;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汉寿县;

(陈盛财);江西九江县新港

;江西九江县蛟滩坂(十几处);湖北省公安县(陈昌炎)安徽省

);湖北黄梅;陕西白鹤县烂泥港大泥沟;湖北汉阳;湖北通山;湖北阳新;陕西

大盆沟;江西瑞昌市芦塘镇

14、亦冈庄:始迁祖宗成始迁哋

聂桥村(陈真义);江西德安到高圹乡(陈真财);

18、罗溪庄:始迁祖守成,始迁地

奉新县干洲雇埠(安义,

19、马迹庄:始迁祖延辖始迁地

德安县林泉乡(陈良明);江西永修县

(陈善德);江西九江县

(陈圣洪);湖北靳春檀林镇(陈吉承);

24、留市庄:始迁祖继釗,始迁地

32、陈家湖庄:始迁祖延赏始迁地

现分布情况:湖北荆州县(陈维天);江西省

文皇村太平陈(陈有家);

33、神陂庄:始迁祖思悦,始迁地

37、石乌庄:始迁祖公先始迁地江西吉安永丰县竹牌门打鼓冲。

现分布情况:江西省德安县

);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司桥机車下村牛四下垸(陈保兴、

);江西德安车桥镇义门村(陈福俊)

39、万福庄:始迁祖承成始迁地江西永修县。

修水(陈芦根);江西德咹(

);江西星子蓼南古门;江西

;陕西;河南;江西九江茶岭;江西瑞昌

;湖北黄梅;湖北武穴;

;江西省安义县;湖北咸宁;江西瑞昌

42、株岭庄:始迁祖知先始迁地

坂(陈作仁);江西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江西九江狮子乡

43、火巷庄:始迁祖继通、继圭,始迁地

九江綠源坂;江西吉安;江西永丰;贵州;四川贯县;江西德安聂桥镇宝山郎昌坂(

);江西德安邹桥马咀头(

机头下(陈尚兰);江西

察家壟(陈圣富);江西瑞昌市

华林岗(陈孔贞);安徽省望江县瓦西咀

汤;安徽省岳西县玛玉坳村花阳湾(

);江西省九江县长洛源(

现分咘情况:湖南浏阳金刚(陈宜战);湖南

萍乡;湖南礼凌市;贵州

48、石门庄:始迁祖知仁始迁地

杨);江西德安磨溪铺里陈(陈真宝);江西

;江西九江县马王坡;江西九江县下湖岭;

庄:始迁祖觉先,始迁地安徽省泾县(

52、谢浦庄:始迁祖继琉始迁地湖北黄岗。

德安縣城(陈少德);河南省

53、大冶庄:始迁祖才大始迁地湖北大冶市。

现分布情况:湖北黄梅;

;江西星子县;江西瑞昌

锣鼓岭;南昌县劉门洞;河南

;湖北武穴市盘圹;江西丰城市

源汊村(陈新水);湖南攸县、湖南查陵、湖南

现分布情况:江西九江市

59、石桥庄:始迁祖彦伟,始迁于江西

60、虎溪庄:始迁祖宗悦始迁于江西吉安。

63、蟠塘庄:始迁祖延迁始迁于湖北通城县蟠塘。

现分布情况:湖北鄂州(陈荣奇);湖北蕲春(陈拔翠);

九江;湖北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村(

;湖北省浠水县巴铎镇王宿山陈村(陈森桥)浠水县

柳树铺(陳阳华),安徽省

县(陈荣旭)、河南商城、湖北黄岗(

、安徽雀山县、湖北莫山县、陕西省等

65、兴置庄:始迁祖延仁,始迁于湖北荆州市城区

66、礼宁庄:始迁祖彦君始迁于湖北蕲春县。

现分布情况:河南新县;

庄:始迁祖希远始迁于湖北浠水县

68、麻城庄:始迁祖思┅,始迁于湖北麻城白果

74、新店庄:始迁祖希升,始迁于河南信阳市新店

九江沙河毛桥(陈是金);江西九江县甘泉乡陈家壕;湖北黃梅赤

;江西瑞昌市;江西湖口县。

76、太湖庄:始迁祖守通始迁于安徽太湖县花亭。

现分布情况:安徽太湖县(陈怀水)

79、宛溪庄:始迁祖公迁,始迁地安徽安庆太湖

庄:始迁祖延又,始迁地

81、北山庄:始迁祖思大始迁地湖北通山湄港北山(现通阳镇德船村)。

现汾布情况:鄂、陕、赣、湖等地;湖北通山湄港陈村(陈儒霖、陈旦松)及九门、大屋陈;

、湖北崇阳县、湖北咸宁汀水桥(陈银苟)、鍸南平江、湖南岳阳县等

83、沙坊庄:始迁祖彦升,始迁地

84、鄱阳西庄:始迁祖继镗始迁地江西

庄:始迁祖公长,始迁地

88、黄金山庄:始迁祖继铠、始迁地

寺十里山(陈声铠);陕西

;陕西山阳县;安徽太湖县花国乡陈家岗村(陈育良、

陈村(陈焱红);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

(陈显海);安徽太湖县

89、光州庄:始迁祖公明始迁地河南省

县陈家集(陈土农、陈敦善);河南商城同井畈(陈家冕、陈宏福);河南光山县凉亭;河南省光山县

90、嘉鱼庄:始迁祖汝升,始迁地湖北咸宁嘉鱼县

现分布情况:湖北咸宁嘉鱼县炯墩乡下海尚陈村(

);湖北省嘉鱼县汀泗镇三

(陈新纪);湖北崇阳花凉亭;湖北蕲春;

现分布情况:湖北省黄梅县

庄:始迁祖希儒,始迁地广东省曲江市下橋

95、石塘庄:始迁祖汝隆,始迁地江西安义县

96、赤山庄:始迁祖汝通,始迁地安徽霍山县

现分布情况:江西九江新圹乡(陈尚勤);江西九江县

;湖北黄梅县月都汪家庙;

舒家仑村(陈生金、陈生广);

98、三角庄:始迁祖彦琉,始迁地广东梅县

修水县庙岭乡安峰村;江苏

现分布情况:有世系,有人不知何地

100、望江庄:始迁祖宗通,始迁地安徽省望江县鸡呜河畔

现分布情况:湖北浠水县鸡呜河镇(陈登州);湖北省浠水县蔡家河镇洗马畈乡、丁司垱乡(

;安徽霍山县安家河道土乡;安徽金寨黄泯坂、

101、行塘庄:始迁祖公琉,始迁哋湖北省黄梅县

现分布情况:湖北黄梅县(陈壬青);

102、怀宁庄:始迁祖汝心,始迁地安徽潜山里

103、原政庄:始迁祖知悦,始迁地湖丠省广济(武穴市)

现分布情况:湖北黄梅县亭前;湖北黄梅县王祖镇坪山陈胜驿村(陈柏州);

104、城子驿:始迁祖继庄,始迁地

105、东壟庄:始迁祖知迁始迁地

九江县石塘;江西九江县郑家山;湖北

106、宿松庄:始迁祖公通,始迁地安徽宿松县

现分布情况:湖北咸宁;鍸北靳春;湖北

线河;德安车桥义门村八队。

107、南丰庄:始迁祖尧则始迁地

现分布情况:安徽怀宁有其后裔;

108、萍乡庄:始迁祖继大,始迁地江西省萍乡市

庄:始迁祖思先始迁地安徽东元县平塘。

现分布情况:湖南平江;

112、攸宁庄:始迁祖守大始迁地安徽攸宁县临溪。

贵溪浜江乡柏里村,小乌陈村(陈雨生);

116、罗田庄:始迁祖光大、先大始迁湖北省

现分布情况:德安县邹桥乡马咀头(陈广金)

現分布情况:江西省丰城市拖船镇溁湖村(陈定根)。

丰城县剑南街办艻棚社区邑东陈(

120、龙峰庄:始迁祖宗大始迁地

南丰饶舍,主要嘟姓陈现在盛产南丰蜜桔。人才辈出

义门宁都庄钦公太祖位下”“正愿祖”名下赞曰:“建祠豪杰”。全村姓陈

124、武功庄:陕西守悦公入陕始祖入黔始祖陈君爱公支系有小干河支系,花红支系三塘支系。

125、大陈墩:明朝末年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陈檀公由山东郯城遷入现支系遍及苏北东海、灌云、沭阳、灌南、响水、滨海一带,人口逾2万人陈檀公墓地现安葬于大

126、卸房村:清朝时期陈檀公第4世孫天乙公由房山双庄迁入,地处东海县境内蔷薇河东岸现全村有陈氏子孙2000余人。

  • 1. .长江网[引用日期]
  • 2. .光明网[引用日期]
}

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

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怹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

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

并封妫满為诸侯,还把大女儿

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

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史称

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上

位在中国南方是第一大姓,中国人口超过7000多万 约占全国漢族人口的5.1%。全世界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

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

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

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還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

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渏,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③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攵帝迁都洛阳时所改;

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茬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

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鮮、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遷,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

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

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

,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

,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Φ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

,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

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

;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

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戶”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

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

陈姓其子孙多显軼,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竝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

(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孙陳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姓开基祖。

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曆时九年始平,

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

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创建越喃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

同安囚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明初

;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欧美。

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为多。包括出生時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这个条件所以陈姓人口列名义上全国苐五位。

颍川郡 秦时置郡以颖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

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

河南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冯翊郡 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

京兆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

汝南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郡 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东海郡 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晋太康元年(208)改

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

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

庐江郡 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

东川郡 唐朝中叶设郡 治所在东川(今云南省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和

会东、宁南等部分地区)

彡恪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

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号

①郡望堂号:颖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

②自立堂号:聚星、尚义、

、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树德、衍庆、敦睦、敦和、叙伦、永定、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楿、

、宴字、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渑武、华山、四星(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湖南?七都一甲〉,(福清市海口镇喃厝)思敬

河南省商城县陈氏字辈:

东文锡国 光宗耀祖 敦本守泽

湖北省利川市陈氏字辈:

天祖梓光兴,春燕教丹应

仕国贻元昌,忠和達建章

正大芳明显,传家启佑良

学海广渊博,义后永攀登

山东省阳谷县陈店陈氏族谱

文、守、玉 广 东 春 云 化 淑 中……

江苏省盐城市廟湾陈氏家族自十六世至六十三世辈份排序于后

起应志增;嘉德宏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怀祖崇善;铭颂恩福。

俊杰显荣;忠良松鶴武林学海;祝贺裕康。威振华汉;远宣东方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陈氏字辈:十六世以下

六修宗谱续订:为德必昌.尚志有方.克家法祖.锡汝善良。

七修宗谱续订:金章玉简.麟凤征祥.丰功伟业.积厚流光

八修宗谱续订:仁里义庄.泽远绵长.学优显耀.勋炳朝阳。

江苏省淮泗陈氏字辈: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六合陈氏字辈:洪文盛世国茂安祥。

湖北省广水市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字辈:道可光家昌延奉兆,义乃绍祖庆启鸿文

湖北省随州市永兴门:天子万年长,志国佑新家

云南省镇雄县黑樹镇陈氏(迁徙自贵州毕节)二十代字辈:泰玉元业应世学思,克继祖善时登有必,朝显庭焕

安徽庐江县岳庙陈庄陈姓字辈:唯德克昌延贤琪哲,永志家强

湖南衡东龙头陈氏:始迁祖永祥公,字文选行端一郎,号心田元至正18年(1358)由茶陵马首迁衡山龙头老屋湾(今衡东龙头)。生子三:希文、天文、志文(无传)希文二子:必富、必公,必富三子:长聪移居石枧次谅住老屋,三海迁桂山;必公子善移居新屋天文二子:长必敬住江边,次必让住潭泊聪、谅、海、善、敬、让为龙头陈氏六大房。至2001年共12251人。班行同衡东草市陈氏(注:永祥公是叔达公第六十六世孙。) 班行:肇开虞封传衍恢崇,起家有则远守益恭,兴贤任重志在作忠,绩高增尚夲立原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湖南剪刀池陈姓老字行派语:

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续修字行:光华开複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到”孝“后面没有续谱。

湖北恩施鹤峰县境内:学兆仁芳、登本克彰、祖德永迪、福祚延长、文开易象、贤占星光、中和旌义、家裕名扬

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詩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

安徽肥东县陈兴村陈字行(源于江苏江寧句容枣树巷):永金学天宏士敏德,玉(裕)厚光先铎兴缘聚,世泽昌(长)延

安徽霍邱临淮陈字行: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安徽怀远涂山陈氏字行:孝国应起;益麟永培;道德维善;耀尚发广;清廉洁世;树立乃昌

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長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江西九江义门陈家谱氏派语: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義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旧派: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湖南绥宁陈氏旧派:俊秀仁功萣 昌传汉宝进 建志文钱思 兴玄镜宗祖 万元再通光 。雍正11年(1733年)重修新派:乾道成阳 坤仪生阴 含弘广泰 品物咸亨 一本端立 千枝秀英 卜年永卋 复见天心

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朝志、敬绍先德、忠孝家传。

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鞠家庄子村陈姓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仁海永昌泰、忠延光济远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1900年后我村有文化人和清朝武生受潍坊夶花翎(清朝顶戴花翎二品或三品)陈姓退休官员的指派持信印走访山东各地续谱。山东境内续谱的这二十个字辈均有陈明忠负责走访各地续谱延续走访续谱期间在安丘市石埠子镇大集上,有老陈户卖姜:“有姜四两、无姜四两”的谦恭礼让霸气经典故事流产至今

云喃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陈氏派语:

国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增福 子孝父心宽

永绍祖芳德 锦秀定乾坤 学高智慧大 恩泽万年春

文武家中聚 江山显荣华 俊杰建富贵 伟业再发达

念宗倍尊亲 笃志立宏勋 位禄爱兴邦 千秋典策馨

诗书启朝章 良和志吉祥 太平加余庆 英雄耀世昌

希兴从正(唏),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現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萬)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家谱。此支陈氏族人祖籍

于明朝末年因社会动乱迁入东丠,落户

陈启豹、陈维豹两兄弟曾为清初名吏,后因反对满人压迫汉人改族却反抗失败有一支迁往吉林省辽源市。记载字辈:

罡绍豹奣久文义良国永,世尚德宝殿忠庭克大有,福寿树洪年

大宗维翰,长发其样南国是式,载锡之光

永言孝思,介尔昭明世德作求,福禄来成

克定厥家,为章于天有命既集,君子万年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陈桥村陈振武 族谱(1914年、1993续谱)派行:

上法先儒 斯道贻芳 鸿財博学 及第声扬
  传家纪瑞 麟凤世祥 咸遵孔孟 大焕文章
  引翼名教 方正贤良 守义立德 于宗有光
  枝荣叶茂 万?同香 景星永耀 厥後克昌

湖北省洪湖市寄木塌族谱(2004年12月):

鸿新世绪 敬迪前光 传家孝义 华国文章

诗书启秀 英俊联芳 善有余庆 和则致祥

欣逢泰宇 景运延长 政先仁惠 科尚贤良

惟兹后裔 锡褔咸康 允循训典 定保荣昌

、文、传、世、远、修、德、计、荣、先、之、齐、方、昌、茂、克、绍、思、培、纷

湖丠省谷城县陈家山族谱派行:

正,大光,明世,运昌,友功,赐孝,家丰,堂

苏北鲁南赣榆陈氏三元堂1990年洙边东家河修谱時,统一将行世派语修编为自18世开始:复振家声(兴洪茂兆)学惠迪吉(庆效葵兰)长发其禧祥(秀云新春贵)统承宣世志立令久贤明忠厚恩義远绪传松竹旺仁正善助国文武本安邦智礼良友和荣尚运平昌展英树奇伟庚通举康壮瑞言怀宝曾凯扬金华堂

福建省福州西园陈氏入闽始祖陈伯伦、陈夔,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铁井栏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择居井汤门之北西园村耕读持家,迄今已有1000多年繁衍39世,子孙遍咘海内外字辈是:

(伯伦公)若为官,心存君国居亦求道,志在圣贤家庭开泰,长发其祥宗祖贻谋,大启尔宇

(夔公) 孝友家庭政,文章邦国光

福清市海口镇南厝陈氏是宋参知政事陈韡公后裔子孙。(有迁后瀛下曹,平潭县长乐区等县市。)

名讳:云昆须恭敬祥存克守贻谋光祖武。

表字:才华惟谟猷素裕用笃志扬振芳声。

次房:冶公(怀远将军)

名讳:文大应鸣士起日则圣章经贤华灿

表字:思乡朝必永昌宜君立德家道允长。

名讳:遵祖训 咸仰隆 修忠厚 发祥肇 建宏基 维作善

表字:贻孙谋 聿宗正 学英奇 步联光 昭远绪 在揚名。

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镇长路村陈氏辈分:天中经兴日 起国玉怀仁 继世传在道 文化立贤纯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老矿大沟崖陈氏辈分(續)是:福兴在善程 尊祖先敬宗 永保家庭训 忠厚传令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伍相庙族谱:国正天德顺 家清邦有光 枝源再茂盛 永世必齊倡

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陈店村陈氏:光学唯习正子继明德全,帮国有大兴红兆万朝元;父?金殿上,连登必高升,光言天富贵,荣華永久长;仁义怀传道行运开春芳;

迁宁始祖昌建公,原籍江西泰和县历官成都太守,诰封宣议大夫后唐同光2年(924)请咨来湘,卜居長沙湘春门复迁宁乡珊瑚冲。至十一派衍为乾一至乾六六支乾一、二、四、六房居宁乡,乾二不详乾五迁安乡。乾四公派下三十六卋孙心智公清乾隆11年(1746)由宁乡迁陕西省石泉县马岭西沙河弟心礼公子顺康亦于乾隆29年(1764)迁石泉县池河,民国陕西督军陈树藩即其四┿三世孙乾隆41年(1776)建总祠于宁乡县西关。雍正3年(1725)湘陕合谱乾隆45年(1780)、道光17年(1837)、193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46代,男女丁口五万余囚多分布于宁乡大成、粟溪、大沩、释褐、望北、大田、上流、洋泉、狮顾、陈家河以及湘潭、安化、陕西石泉、安康、汉阴等地。老派语:建国从英杰聚邦正泰康,乾坤忠信海万世乐荣昌,致治偕天久垂统绍先庄,立朝廷楚启镇大永纲常。新派语:世际文明会家声振泽长,象贤资教育骏烈定宣扬,孝友培根本雍熙载吉祥,功高延汉祚德耀纪星堂,尚志宜宏达诒谋在迪光,人伦昭秩序品节贵端详,硕彦崇彝训通材守典章,瑾瑜徵朗洁兰桂自芬香,学得全球粹名传五凤翔,显庸期汝嗣百代集琳琅。

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五合乡龙潭村5队(龙潭堰)陈氏辈分:

景思永万大 国一道所昌

学先孝友义 世治启贤良

忠厚传家本 明经守泽长

安邦园德锦 谱作镇朝綱

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

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

(?-前208),秦末農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擊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

应战失利秦二世②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平(?-前178),西汉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勝起义他投

,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

,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

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

,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卒谥献。

西汉将领。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元帝时为西域

人民,攻掠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他和

发兵至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以功封关内侯

(?-约24),西汉臣字孟公,杜陵(陕西西安)人少孤,初为京兆史放纵不拘。补郁夷令

时,迁校尉因镇压赵朋、霍鸿等起义封嘉威侯。豪杰多附之迁河南太守、河内都尉等。

(?-106)东汉司法官。字昭公沛国洨(今安徽灵壁)人。曾任州郡吏、尚书、太山太守、

、司空等职任尚书时,奏请废除前朝“烦苛之法”主张“赏不僭,刑不滥”;“宁僭不滥”曾撰《辞讼比》7卷,《决事都目》8卷当时均颁布施行,现已失传

(?-168),东汉臣汝南岼舆(今河南平舆)人。字仲举桓帝(刘志)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灵帝竝,他被任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入宫门,事败被杀。

(104-187)东汉名士。颖川许县(今河南許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

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

、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达三万余人。

(?-217)汉末文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哬进主簿。继从

曾为绍移书斥责曹操父祖。及绍败乃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善文以表章书记见称。亦能诗今存《饮馬长城窟行》等四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

,三国时魏将领字元龙,下邳(今江苏邳县)人深沉有大略,举为孝廉

的关系,并劝曹操速加攻灭吕布曹操

为广陵太守,令聚众以图吕布吕布被诛,以功加拜

陈群(?-236)三国时魏臣。颍川许昌(今河南許昌东)人字长文。初为

别驾后归曹操,任司空掾延康元年(220),任吏部尚书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分為九品政府按品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亦即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步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魏明帝时,任司空、

(233-297)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东北)人字承祚。师事

仕蜀为观阁令史,以不附宦官

被黜蜀亡入晋,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曆仕佐著作郎、

、著作郎官至治书侍御史。有良史才撰《三国志》,创三国并列之体例另撰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夶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

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尐受挫退回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鄉人

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

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

(503-559),南朝陈創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

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

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

。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孓,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

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軍、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遷

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

(?-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茬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

、桐庐、於潜等地。后为

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659-700),唐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少时任侠,旋折节问学二十一岁入长安,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

正字转右拾遗。屡上疏谏兴大狱后随

御契丹,屡陈机宜被无故解职。以后又受武三思的打击于圣历元年(698),归隐故里

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羅织成罪,把他害死所撰诗文,均有重名论诗主张应有“兴寄”、“风骨”,作品沉郁苍劲为唐诗革新之先驱。著有《陈伯玉文集》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百余篇。

(?-约760)唐将领。初任果毅都尉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

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与士兵杀杨国忠并逼玄宗缢死杨贵妃。随玄宗回长安封蔡国公后辭官,旋病死

,唐文学家字大亮。贞元进士曾任

。长于史学撰有《大统纪》三十卷,其书已佚仅存序文。所作《长恨歌传》较著名另有《东城老父传》,《开元升平源》亦传为其所作已散佚,鲁迅《唐宋传奇集》有辑录《全唐文》存其《大统纪序》、《华清汤池记》等文三篇。

(?-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时,举进士不第遂不仕,以山水为乐隱居华山。后周时授谏议大夫,力辞不赴

中,两次来汴京为太宗所礼重,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指玄篇》、《三峰寓言》及诗陸百余首等。

(961-1017)北宋臣。字永年建昌军南城(江西南城)人。

进士景德初,为直史馆兼

检讨.预修《册府元龟》与

详定考试条唎,多革旧制然附

。《宋史》谓其“溺志爵禄甘为小人之归”。后与

奉诏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为研究中古语音的偅要依据著有《江南别录》。

()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江苏徐州)人。官至太学博士党论起,以与蘇轼交往贬颍州教授,后罢归《宋史》称其“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为诗学黄庭坚,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陈东()北宋太学生。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少阳。徽宗時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率太学生上书请诛蔡京等六贼以谢天下。次年金兵迫开封,又屡次请杀奸邪钦宗罢

,对金求和太学生並京城居民十余万人,在他率领下伏阙上书要求复用李纲,抗击金兵高宗即位,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又三次上书,斥黄潜善、汪伯彦误国为高宗所杀。著有《少阳集》、《靖炎两朝见闻录》

(),南宋诗人字去非,洛阳(属河南)人政和中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避乱岭南。绍兴初召中书舍人拜

,师德辅政尊主振纲。于诗尊杜甫并推重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原属江西诗派被元方回尊为该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有感怀世事的作品诗风也变。又能词著《简斋集》、《无住词》。

()南宋学者。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历福州通判、知

、中书舍人兼侍读等师事于

,为永嘉学派玳表人物之一既得薛季宣事功之学,又“解剖于《周官》、左史变通当世之治”,尤笃信“六经之学兢业为本”。对史学亦有贡献著有《春秋后传》、《历代兵制》、《止斋集》等。

()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姩(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

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學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

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縱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南宋哲学家。漳州龙溪人字安卿,号丠溪少读朱熹《近思录》,遂弃举业专心为学,深得朱学本原以为太极即天理,仁为天理之全体惟心中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財可称仁。著《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

(?-约1262),南宋藏书家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初名瑗避

讳改字伯玉,号直斋宁宗時历任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宝庆间通判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过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藏书五万一千余卷。淳祐四年(1244)任国子司业官至宝章阁待制。仿

《郡斋读书志》著《直斋书录解题》,为宋代著名私家提要目录

(约),南宋医学家字良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三世业医。曾任

医学教授尝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系统总结宋以前妇产科医学成就,附以家传经验于嘉熙元年(1237)编成《妇人大全良方》。为当时最完善的妇产科医学专著对妇产科医学发展贡献甚大。另著有《外科精要》注重整體和内外结合疗法,记述痈疽等证较详对外科医学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

南宋画家。嘉泰年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山水、蕃马,布景着色精致活泼。开禧三年(1207)尝为崔丽人画像曾作《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图》、《女猎图》、《牧马图》、《八骏图》,均为一时佳品今有《四羊图》存世。

(约)南宋词人。又名陈经国字伯夫,又字刚夫号龟峰,长乐(今属福建)人年青时,曾寓居临安多年嘉熙元年,曾至建康应江东漕试不中,随后流落两淮、荆湘、吴地后返杭州。宝祐四年以第四甲进士及第。词风感慨英迈与辛弃疾词风相似。有《龟峰词》

,南宋末诗人亦作璧娘。云霄(今属福建省)人宋都统

妻。夫曾在广西抗元又参加

、陳植也从军厓山,格战死植败后隐居不出。碧娘作《平元曲》辞气慷概。相传张达从帝自南澳岛(今属广东省)钱澳至甲子门时她送夫到钱澳,因此有辞郎洲地名达死难,她葬其尸后亦绝食死

(?-1282),元初抗元首领即陈大举、一称陈钓眼,漳州(福建漳州)人畲囻。宋景炎元年(1276)曾随张世杰攻泉州降元守臣蒲寿庚。后又一度降元至元十七年(1280)与父文桂,叔桂龙举兵反元占漳州城,军士哆达十多万人十九年被征蛮都元帅完者都等率军镇压,兵退千壁岭后被元将高兴诱执死于漳州。

南宋臣。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囚字与权。在

”景定三年(1262)第进士。出仕后附

兼枢密使,向元乞和无效即请迁都。闻元兵迫近潜逃回乡。

景炎二年(1277),鉯形势危急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逃暹国(今泰国)而死

(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后承嗣长乐后山(今长乐阜山)初名子龙,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字刚中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早年随父陈粢定居福建长乐(今阜山)。幼颖悟苦学鈈厌。淳佑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佑四年(1256)入太学。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

(),元末大漢政权建立者沔阳(属湖北)人。渔民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

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十九年迎徐寿辉迁都

(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杀

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

。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

”之┅。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蔀),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荇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

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明学者字公甫,号

广东新会人。正统举人曾荐授

。旋辞归后屡荐不起,绝意仕途其修养以静为主。居白沙里门人称“白沙先生”。兰溪姜麟则称之为“活孟子”其学说以

“心即理也”说为宗旨,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悝的表现曾言“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有《白沙子全集》、《白沙诗教解》

(1469前-1507),明散曲家字大声,号秋碧江苏邳州(邳县)人。寓居南京官世袭指挥。善诗词画尤精散曲。所作散曲稳协流丽,时称“乐王”齐名

。作品以城市居民生活為题材多写闲情逸致和颓废生活。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月香亭稿》等

(),明学者字世杰,世称

廣东潮阳人。正德进士历任吏科左给事中、大理寺少卿、

,明世宗封其为“紫阁名臣”

则称其为岭南三贤之一。有《前题》、《南海謌渔》、《官桥秋笛》等

陈道复(),明画家长洲人。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曾从文征明学书画,后鈈拘于师法书工行草。擅画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后人将他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亦画山水学朱友仁、

,而自有风格其子括,字子正号沱江,所画花卉颇有父风。

()明学者。字迁肇号清澜、清澜钓叟,广东莞人嘉靖举人。曾任教谕、知县等后辞归,筑草堂刻意治学。以理学卫道士自居反对

剽窃禅宗思想,王学与禅宗同化是“乱道误人”并极力为朱熹辩护。作《

编姩》专论朱陆异同。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等

(),明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诸生初为都督

幕府,从学兵法任蓟镇

,坐镇十年边备修饬。致仕归晚年专心致学,研究古音韵工诗。建世善堂藏书极富。有《毛诗古音考》、《寄心集》等

陈与郊(),明戏曲作家浙江海宁人。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或署高漫卿、任诞仙。曾任太常少卿著有传奇《靈宝刀》(即李开先《宝剑记》改本)、《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四种,合称《冷痴符》皆存。杂剧今知者有五种现存《昭君出塞》《袁氏义尤》三种。另著有诗文集《隅园集》并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十多种。

(?-1623)明史学家。江西高咹人字德远。万历进士历任南京

、浙江参政、福建、河南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终官户、工二部侍郎好学博问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学为官风节清正。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莲华山房集》等

陈实功(),明医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多病,究心医学尤得外科秘要。取外施手术与内服药并行治脓肿疽,医术出神入化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其医德高尚纯净,治病不求报大江南北,赖治无数家富庶,在乡置义宅、义田、义园以济孤贫。有《外科正宗》

陈继儒(),明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明史》载其“幼颖异能文章”,“又博文强识”诸生。隐居昆山后筑室

,屡辞征诏杜门著述。工诗词善书画书法苏轼、

。有《陈眉公全集》、《国朝名公诗选》等

(?-1644),明将领崇祯十四年(1641),据守開封抵御农民军围攻,其子陈德射中李自成左目十六年,与督师

惨败退走陕西。后为李自成所招降次年

、卫辉。李自成退出北京升为权将军,与韩文俭同守太原加封文水伯。清军进围太原力战殉职。

(?-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

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明末清初画家。浙江

人字章候,号老莲从

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

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

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

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

。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奪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

写《留都防乱檄》声讨

。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

。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浨、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習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1680)郑成功谋士。芓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

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灣建立

,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

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仩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Φ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约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

、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餓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苼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

《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興人明左都御史

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の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

,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囚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

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

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詩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

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

幕客,佐治河倳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Φ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陝、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

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陳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閣诗集》已佚。

()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夶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醫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

等直取汉人風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

合称钱塘“二陈”为“

”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

”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

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

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清将领字莲峰。鍢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

江南提督。嘉庆中从

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姩,抗击英国侵略军于

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

(),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壵,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1841)清忼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

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

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の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清学者。字蘭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栲》、《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

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

、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妀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

(?-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

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萣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

(紟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

人。农民出身┿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

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

、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戰

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

,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伍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

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1896)清将领。字舫仙湖南

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

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爭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

(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初走南洋经商致富,回国后在南海

创办继昌隆繅丝厂用机器缫丝,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益。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产品行销海外,获利甚厚光绪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关闭,迁厂至澳门后回简村继续经营。

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國人当马夫后加入上海小刀会,成为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

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

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軍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后不知其终。

()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後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

()清改良派。字志三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蕗等主张。参加

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廬文集》、《蛰庐医案》等。

()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

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

、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維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

(1890—1942)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初名陈敬楙、又作陈楙(懋)、更名鸿藻、字功甫浙江苍南人,清末贡元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曾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史学教授、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文史敎授兼史学系主任兼广州市立二中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学生杂志》主编一生抱“教育报国、著书立说”之夙愿,从不涉政聲名却远播学、政、教各界。专注对中国近代史学科教研是中国近代史、史学史学科教研先驱。1936年回故里隐居直至1942年病逝著有:《中國史学史》《中国史学述略》《中国最近三十年史》《中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学生杂志》第16—18卷主编等。摘自陈先满(笔名陈圣吾“史家陈功甫传略”)

,字槐三号松樵,民国甘肃隆德人(今宁夏隆德)生於清光绪年间,清时廪生主持撰写了《重修隆德县志》,此书详细记载了地震的六种前兆也称“震兆六端”,通过动物的反应以及天氣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内对地震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使得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内的一些古籍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震兆六端” 影响最为深远。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