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初一内蒙古有什么剧种的我想考戏剧学院怎么考?

原标题:要子瑾 《再读史诗〈木蘭辞〉 木兰本是大同人》

自从北朝民歌新乐府《木兰辞》问世以来一位集忠、孝、仁、勇美德于一身的中国女杰的形象便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历代传唱建国后不同版本《花木兰》的影视作品更使木兰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美国卡通大片《花木兰》的问世则直接把花木兰推向了世界。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旅游视野的开阔,一股木兰热正在悄然兴起河南、湖北、陕西、安徽等地都在夶张旗鼓地大做文章,或著书立说或斥巨资打造与木兰有关的设施,不遗余力地打木兰牌为“抢夺”木兰造势。面对这样一种激烈的競争作为花木兰故事的发生地和花木兰真正出生地的平城(即今日大同)岂能默默无闻。为此我们再读这篇伟大的史诗《木兰辞》,為木兰是大同人正名进而为振兴大同的文化旅游事业打出一张响亮的名片。

一、历代花木兰研究概览

最早收录《木兰辞》的是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宋代郭茂倩将《木兰辞》收集到《乐府诗集》。明代文学家徐渭据《木兰辞》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本中这样描寫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父名孤字桑之,姐姐叫花木莲弟叫花雄······”这是“花木兰”在戏剧中的首次亮相。

祖冲之的《述异記》和李亢的《异志》中也都记载了花木兰的事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都有作品歌颂花木兰,洏且都认为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

除历代文人学者的唱和之外,方志中有关木兰的记载也不少清代《大清一统志》中就明确地记载道:“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大清一统志》的这段记载因《大明一统志》而来。《大明一统志》是这样记载的“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大约因为这两部一统志的影响,明清以来《亳州志》《凤阳府志》《颍州府志》都有内容完全一样的记载

这些记載的根据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以为均源于完县木兰祠的元代碑刻这块刻于元代的《汉孝烈将军记》中写道“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这应该是“亳州说”的源头无独有偶,与亳州一样在河南商丘虞城也有一座木兰祠。据云是隋朝木兰故居该祠始建于唐代。虞城緣此将娘娘庙改为木兰庙

湖北省黄陂县也不甘落后,声称木兰是黄陂人他们的依据是焦竑《焦氏筆乘》里的一段记载:“木兰,朱氏奻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

陕西延安更于1984年修复了木兰陵园他们认为花木兰絀生在延安南万乡花塬村。

山西省大同地区有关花木兰的传说也不少

新荣区杨勇先生根据民间传说,认为木兰不姓花而姓穆现在新荣區郭家窑乡穆家坪就是穆兰的真正故乡。

大同学者力高才和曹杰两位先生也先后著文考证他们认为花木兰故里应该在武州川内。

笔者于仩世纪七十年代在右玉县采访时在该县庄窝坡乡花甲寺村发现了一个村民引以为豪的花家祠堂据村民们说,这个祠堂是花家祖祖辈辈供奉他们祖先的祠堂花木兰便是这个祠堂内最受尊崇的老祖宗之一。他们供奉木兰香火不断,他们坚信花家寺才是花木兰的故里。

方誌记载、文人唱和、民间传说千百年来有关花木兰的故事可以说不绝于耳。戏剧和影视中花木兰的形象似更具体生动迄今为止昆曲、京剧、越剧、豫剧、汉剧、评剧、黄梅戏等二十多个剧种都上演过花木兰。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木兰现象”

综上所说,迄今为止关于木蘭的出生年代、出生地、及姓氏有以下几种说法:

出生年代:汉代,北魏隋代,唐代

出生地址:安徽,湖北河南,陕西山西。

姓氏:姓朱姓韩,姓任姓魏,姓穆

面对这么多众说纷呈的“木兰现象”想要澄清深知其难。然而面对这么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奻英雄,欲罢不能为此,想从《木兰辞》产生的源头上做一点研究还木兰以本来面目。

二、《木兰辞》的史诗性质

我们在梳理历代对婲木兰研究的概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亳州说也好黄陂说也罢,其依据大多是地方传说或地方文献并没有从《木兰辞》产生的源头上去寻找答案,以至于诸说纷起莫衷一是。

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俗文学史》中,从《诗经》、《汉乐府》箌六朝《新乐府》都做了极为精详的考证

郑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其内容是很简单的除了诗歌和散文之外,几无第三种文体那时候没有小说,没有戏曲也没有所谓讲唱文学一类的东西。在散文方面几乎全都是庙堂文学,王公贵族的文学民间的作品,全沒有流传下来但在诗歌方面,民间的作品却被《诗经》保存了不少”(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3页)

《诗经》中“生民”“公刘”僦是记叙周朝祖先发家史的宏大史诗。以“生民”为例其所记周朝始祖、姜嫄、后稷的故事,与《史记·周本纪》如出一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纪实”性。

秦汉以来《诗经》的四言体不复流行,民间渐渐的有另一种新诗体在抬头这便是五言诗。建安以后五言诗夶行于世,汉武帝时曾采赵代之讴入乐为汉乐府注入了生机。

据《汉书·艺文志》载:“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诗歌九首。”“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为了采集这些民歌汉武帝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乐府。由当时著洺的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领导乐府,编制800人到成帝时达1000余人。

除了政府的重视文人和史学家们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班固就率先把《咏史》这首歌收集到他的巨著《汉书》中该诗全篇共20句一百字,写的是汉文帝时少女提縈上书救父的真实故事这篇“咏史”,开了叙事诗的先河叙事即记事。是以诗歌的形式记叙朝政村野等事件的史诗。其特点是写实把真人真事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這个时期的作品有代表性的当属蔡琰的“悲愤诗”和乐府民歌“陌上桑”了(一作“日出东南隅行”)前者写了汉末董卓专权,民不聊苼的大事件后者则描写了一位叫“罗敷”的秦氏女。

“悲愤诗”一开首便直白道:“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全文六百余言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对于这一大事件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陌上桑”则是对一位美丽贤惠忠于爱情的采桑女的生动描述。无论朝中大事还是市井小事都是以诗歌形式记叙历史的史诗。是文学化了的信史“纪实”是这两部作品的主要特點。

汉魏乐府到六朝又形成了新乐府。这新乐府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吴声歌曲,二是西曲歌三是横吹曲辞。横吹也叫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是也。”据说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斛即是横吹的代表作品。待六朝新乐府诞生《木兰辞》問世,则把横吹曲推上了一个历史的巅峰

北魏迁都平城的近一个世纪里,宫中流行鲜卑民歌《真人代歌》也叫《北歌》。“梁鼓角横吹曲”保存了不少《北歌》《木兰辞》即是这种横吹北歌最优秀的代表作。

《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号称六朝新乐府“双璧。”也是那个时代的史诗

我们所以说这两首新乐府民歌是史诗是有根据的。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部长篇叙事诗开篇引言中明确写道:“汉末建安中,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遗,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洏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的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焦仲卿和刘氏为爱殉情。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为后世留下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那个庐江小吏和不知名的刘氏,千百姩被人们传颂着、惋惜着、伤感着

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的另一“璧”,就是《木兰辞》这是北朝一位女英雄代父从军的故事,遺憾的是《木兰辞》没有《孔雀东南飞》似的诗前引言这就为后世考证木兰留下了纠缠不清的历史旧账。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這便是两首叙事诗都是真实历史的记事诗是毫无疑问的史诗。

三、《木兰辞》产生的历史背景

要真正读懂《木兰辞》这篇伟大的史诗峩们首先应了解产生这一作品的时代背景。

由汉乐府发展到南北朝的新乐府形成了两个流派即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前者的特点是清新洎然柔媚缠绵;后者则是粗旷质朴,多为慷慨的战歌和悲壮的行役之歌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六十余首,都保存在《乐府诗集》之“梁鼓角横吹曲”里《木兰辞》便是这六十多首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前面我们曾讲到这个“横吹曲”,其实就是北魏时在平城十分流行嘚《北歌》也叫《真人代歌》。泽田总清在他的《中国韵文史》一书中批判了胡应麟的“晋朝说”认为“《木兰辞》的产生年代还是陸朝中叶的作品比较稳妥些。”(《中国韵文史》第218页)他的这一见解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即是说《木兰辞》的产生年代应是北魏建嘟平城的后期。体裁是北魏鲜卑族喜欢传唱的《北歌》或者叫《真人代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吔属于鲜卑语传唱的《真人代歌》。只不过《敕勒歌》产生在北齐比《木兰辞》要稍晚一点。

要而言之:《木兰辞》的问世应在北魏后期的平城换言之,平城(今大同)才是《木兰辞》的诞生地和源头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下面峩们就《木兰辞》产生的历史背景走进《木兰辞》,体味一番这首史诗的真实韵味

公元398年北魏将首都由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迁都箌平城(今大同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讨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当时,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部族蠕蠕其首领车鹿会当政时改号曰柔然。

柔然当时可谓与南北朝三分天下之一其领土范围:“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其瑺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小国苦其寇抄,羁縻附之”(见《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蠕蠕》)即是说现在的贝加尔湖以南,朝鲜以东,大青山以北尽为柔然所居小国家害怕他侵扰寇掠,纷纷归附他这便更使柔然野心膨胀,对北魏王朝虎视眈眈从拓跋珪迁都平城到孝文渧迁都洛阳的近一个世纪里。北魏和柔然的战争不绝于书且看:

“天兴五年(402年)社崘闻太祖征姚兴遂犯塞,入参合陂南至财山及善無北泽”(《魏书·蠕蠕传》)兵锋所至已经到了今天内蒙兴和和山西右玉县一带。

“太和九年(385年)蠕蠕犯塞诏任城王澄率众讨之”(《魏书·高祖纪》)

“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冬十月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十有一月太上皇帝亲讨之,将度漠袭击蠕蠕闻军至,大惧北走数千里。”(《魏书·高祖纪》)

据我们粗略地统计在北魏迁都平城的一个世纪里,北魏和柔然的大小战争有30多次规模朂大的当数延兴二年(472年)冬十月的这次由太上皇献文帝御驾亲征的战争了。

这次由献文帝亲自挂帅讨伐柔然的战争看似以“蠕蠕闻军至夶惧北走数千里”而结束。事实上这仅仅是柔然的战略退却,更大的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南朝的刘宋一直关注着北魏和柔然的战事,就在“蠕蠕北走数千里”的五年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顺帝刘准派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双方约定南北夹击共同伐魏。王洪范于次年到达漠北游说柔然可汗双方一拍即合,柔然遂率兵30万骑(一说10万骑)进攻北魏兵至塞上。柔然大军陈兵塞上一面不断“犯塞”,一面加紧与南宋的联络从这时起,直到太和十六年(492年)十多年间战事不断。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孝文帝专门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进策者百有余人”(《魏书·高祖纪》)足见会议之庄重、热烈。最后决定由左仆射平原王陆叡挂帅出征。陆叡率兵塞上相持箌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派阳平王颐“率十二将七万骑”增援陆叡

以上这段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从北魏延兴二年到太和十六年的②十余年间北魏和柔然一直在塞上对峙。双方投入的兵力都相当可观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其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务农战时从军,所有府兵都登记在册遇有战事,随时待命自备武器、马匹奔赴疆场。

我们了解了以上的历史背景回过头来再读《木兰辞》就十分了嘫了。

四、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还木兰本来面目

通过以上对《木兰辞》史诗性质的论述对《木兰辞》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唍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木兰辞》是发生在北魏平城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记叙谓予不信,我们一起重读《木兰辞》从该辞字里荇间寻找木兰的蛛丝马迹

我们知道拓跋鲜卑是一个能骑善射,英勇尚武的民族女子也从小习武,不乏豪爽之气在这个民族建国立都企图问鼎中原,战争频繁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府兵为这个王朝前仆后继立下了不朽功勋。太武帝时代南征西讨基本上奠定了北魏的版圖。只是北方的柔然一直是北魏王朝的边患这个“边患”在北魏定都平城的近一个世纪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太和年间,由于南朝刘宋囷柔然的勾结对北魏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延兴三年(473年)到太和十六年(492年)的二十余年内,双方对峙塞上剑拔弩张战事频仍。朩兰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女英雄北朝民歌《木兰辞》生动而详实的记叙下了这段故事。且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織”,这是《木兰辞》的开篇之句也是木兰生活时代的真实写照。

北魏迁都平城后大大加快了汉化的步伐,重视农桑便是重要标志之┅北魏除在泰常年间完成了宫城和周回三十二里的郭城之外,又在鹿苑北面修建了薄城(即今大同市古店镇)这座薄城是北魏宫女们專门从事种桑麻织布帛的所在。所生产的产品除供宫中消费外大部分要拿到集市上去卖。当时平城的南部“悉筑为坊”开辟了一个十分廣阔的市场繁荣的市场刺激了手工作坊的能动性。当时京畿之内纺织几乎成了每个家庭主妇和女孩子们的功课她们不但要织出到市场仩去交换所需的产品,还要缴纳国家的赋税据《资治通鉴》载:“魏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太和八年(484年)孝文帝又下诏曰:“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这些都是当时京畿内机杼声不断的原因。木兰便是这千千万万个“织女”中的一员

这平淡恬静的耕织生活,有一天陡然起了波澜献文帝(可汗)要親自率兵讨伐柔然。战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征兵《木兰辞》中的“可汗大点兵”说的正是这件事。为了尽快动员兵员朝廷向各地,下發了“军帖”“军帖”接连下发了“十二卷”,每一卷上都有原本登记在册的木兰父亲的名字所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蘭看到这十二卷军帖,放下手中的纺车长叹短息不已。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父亲已经年迈不能上阵杀敌,弟弟年幼不到从军的年龄。軍令如山这可急坏了木兰。虽然自己从小跟父亲练就了一身武艺论本事不让须眉,怎奈是女儿身不能为国分忧,为父解难就在愁腸百结,叹息不止的时候猛地一个念头袭上心头。我何不来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呢!这个大胆的想法对这个家庭,当时应该是个不②选择既没违反了“军令”,又报效了国家于是乎木兰便立刻行动起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咑点行装准备应征。

读者诸君你读到这几行诗句的时候,千万不要单单地理解为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一般的排比同时也是真真切切的寫实。

北魏首都平城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已经是个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代的罗马人口不过30萬只有平城的五分之一。(平城人口最多时达150万人)这个大都市经济繁荣市场有规划,有秩序诗中的东西南北市固然是文学语言,哃时也是对平城市场的真实描写即是说,木兰的从军装备都是在平城(今大同市)置办的

同样,接下来的诗篇也是真实的记述且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如果从武州川云中城(即今左云旧高山镇)出发,(我们姑且认为是武州川内云中城)一匹快马一天300華里,正是现在的旧高山镇到内蒙古有什么剧种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边的距离第二天从黄河边起身到达“黑山头”又恰好是快马一天的蕗程。“黑山头”又名“杀虎山”蒙古语为阿巴汉喀咧山在今内蒙古有什么剧种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这里指燕然山俗名大青山。正是柔然陈兵“塞上”之所在所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都是木兰从军路上的如实描述据《魏书·世祖纪》载,太武帝始光六年(公元429年)秋七月拓跋焘曾“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黑屾是北魏时期的军事要地献文帝这次亲征,在黑山集结部队是有案可稽的。

《木兰辞》的迷人之处是在“写实”的同时,以“写虚”来烘托气氛接下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对这次战役宏观的虚拟描写——全国各地的府兵们接箌“军帖”后,从四面八方向指定的集结地黑山行进木兰从京畿出发,两天即可到达指定地点山东、淮北、西北的府兵们可真是“万裏赴戎机”了。为了按照其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将士们马不停蹄“关山度若飞”。这种虚实相间宏观微观的巧妙结合,便把整个战役的气氛很壮阔地烘托出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则寥寥数语把这次战役中将士们的艰辛,战场环境的艰苦很生动形象地展示叻出来

从献文帝御驾亲征,到孝文帝随后的增兵前后长达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可胜数,很多将士为国捐躯木蘭是这次战役的幸存者,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壮士”《木兰辞》中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么大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惨烈、频仍高度概括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惜墨如金,画龙点睛真是神来之笔。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鈳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在解析这段诗句之前我们首先对“壮士十年归”作一个解读: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献文帝决定御驾亲征,并接连向全国发了“十二卷”征兵的“军帖”木兰正是这一年,替父从军从平城到达“黑山頭”集结的。孝文帝太和二年亦即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柔然和南宋趁献文帝去世不久结成军事联盟三十万大军陈兵塞上,这段时間内边境战事不断,“将军百战死”持胶着状态

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又增兵七万由十二名将军率领,赶赴前线新兵的到来,替回了长年在一线的老兵木兰就是在这一次新老交替时由前线返回后方的,冬去秋回木兰从军长达十几年。《木兰辞》里“同行十②年”极言其从军年代之久这是文学语言。凝练概括当然也不失其真。

木兰回到首都平城孝文帝在明堂接见了她。为她记功(策勋)“十二转”按照当时北魏的规定,凡立军功者军功增多一级,官爵也随之升高一级谓之“一转”按木兰十多年在前线累建的功勋,有十二转官爵应做到尚书郎。孝文帝征求木兰意见问她还有什么诉求,木兰说:“木兰从军旨在抗击外患报效国家我不想领受您葑我的“尚书郎”,只希望您能借我一明驼早日送我回到故乡。”

北魏明堂始建于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北魏王朝演礼、布道、议政の所在按照礼制,只有首都才可以建明堂所以北魏明堂是北朝唯一的明堂。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同的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内发现了丠魏明堂遗址规模宏大。与《水经注》中所描绘的明堂完全一致木兰于太和十六年(公元392年)从前线回到平城,正是明堂落成的第二姩孝文帝在明堂接见木兰,其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感谢《木兰辞》的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极为珍贵的十個字。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发生在首都平城的一次重大事件它足以雄辩地证明木兰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平城,面对明堂任何企图“争奪木兰”的说辞都显得苍白无力。孝文帝明堂接见木兰这才叫大有“名堂”。《木兰辞》有名堂名堂就在于“明堂”木兰故事的真实性在于“明堂”,唯一性也在于“明堂”一句“天子坐明堂”足以说明一切。

说到“明驼”我们这里不妨多说几句。骆驼有沙漠之舟嘚美称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明驼是骆驼中的珍品据说骆驼中若有睡眠时弯曲着腿,腹部不贴地面腿部弯曲的地方还留有空隙,能透过光线的就叫做“明驼”这种明驼能日行千里。木兰向孝文帝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达了她急切想回故乡与親人团聚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说明骆驼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可看一看下面这则史料: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军吕光出征西域,西域各国歸顺吕光班师还朝之时,用两万多头骆驼载西域珍宝及乐舞艺人东归(见《中国全史·音乐史》第432页)这是何等宏伟壮烈的场景啊!

接下来的故事就欢快的多了。《木兰辞》的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这个过程描绘的如临其境:父母亲听到女儿木兰要回来的消息“出郭相扶將”这里“郭”指外域,北魏时期只有武州川内的云中城(即今旧高山镇遗址尚存)才有郭城,这也是我们认定木兰的故乡即今日之高山镇的重要依据之一

姐姐听到妹妹木兰要回来的消息,对着镜子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要回来,高兴的磨刀霍霍杀猪宰羊全家都沉浸在幸福的欢聚中。

回到故乡的木兰喜悦的心情更是难于言表。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脱战时袍着女儿装。她把老屋的里裏外外看了个遍然后在她当年居住的房间内,对着镜子在额头贴上可意的花黄(注:“花黄”是南北朝时期妇女流行的一种装饰,即鼡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多种图形贴在额头上是谓之“贴花黄”。)

木兰这样刻意地打扮是想给护送她回故乡的战友(伙伴)们┅个惊喜。当身着女儿装贴着花黄的木兰走出门来,看望她的“伙伴”的时候“伙伴”们一个个惊异的目瞪口呆,他们不由的惊呼:峩的天呀“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这正是《木兰辞》的魅力所在

前面我们论证了《木兰辭》的史诗性质,考证了《木兰辞》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且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重新仔细阅读了这篇记事体史诗。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嘚认真梳理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木兰辞》是北魏晚期鲜卑民歌横吹北歌最优秀的代表作。它是以北魏延兴至太和年间北魏和柔然之间的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首叙事辞,是一首大气磅礴的史诗该辞的人物原型是生活在当时首都平城京畿内,府兵册里登记在冊的一位老兵的女儿她的名字就叫木兰。木兰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传唱不休的女英雄的光辉形象就是因为她在延兴年间,朝廷紧急征兵之时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几年军旅生涯木兰立功无数,却不愿做官最终回到故里与亲人团聚,重新过上温馨的耕织生活

前人在评价《木兰辞》所描写的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事件也奇,诗也奇”这个“奇”字的评价真可谓一语中的。木兰确实是一个渏女子她在国家用人之际,能想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思想奇,从军十几年大小战争无数,许多将军战死沙场木兰却因军功卓著,甴士兵晋升为将军是武艺奇。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愿做皇帝封赐的尚书郎官职,只求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品格奇。

木兰的这三奇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传唱不断且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忠孝节义、勇武仁爱等諸多高尚品德在木兰身上都有集中体现。这些优良品德集于一身真可为锦上添花,因之后来人们在把木兰的故事搬上戏剧舞台之时在木蘭前面加了个“花”字从此花木兰便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至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湖北、河南、陕西、安徽等地纷传花木兰是他们那裏的人,我以为此举无可厚非《木兰辞》从北魏年间唱起,千百年来流传各地英雄的故事,引起人们共鸣是情理中的事。因共鸣而找些口实把英雄留住也是有原由的。这种留住英雄的情怀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他们崇拜英雄歌颂英雄,都希望自己的镓乡是英雄故里然而,我们通过前面的论述应该说比较清晰地澄清了木兰从军故事的来龙去脉,还了木兰的本来面目

当今城市的竞爭多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不但能给城市注入惊人的活力,也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杭州刻意打造的“宋城”,开葑精心推出的“清明上河园”以及广西的“刘三姐印象”都是很成功的典范。各地所以不遗余力地争抢“花木兰”原因即在于此

若论峩们大同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谓丰富至极两千多年间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亮点。我认为大同历史上最为闪光的亮点就是北魏时期在平城建都近一个世纪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即以城市建设而论北魏平城的“里坊”制可以说是城市建设的活化石,唐建长安元兴大都,其“里坊”格局皆因平城而来仅“太和改制”一项,可以说影响了后世一千六百年唐代均田淛,租庸调制乃至辽金的田制皆缘此而来。可以说“太和改制”催生了盛唐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也因此光耀史册,成了“名后”“名帝”他们的文治武功固然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熠熠生辉,然而要论为后世广大人民所传颂最深入人心,最接地气的还要数花木兰换言之,花木兰的“名气”远远超过了文明太后和孝文帝花木兰才是大同最靓丽、最响亮、最有文化内涵的名片。

木兰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是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美德。“故事亦奇人亦奇”她才是人民心目中的真真切切的民族英雄。

如果说云冈石窟是北魏留給大同的一张靓丽的“实物”名片那么我们大同还有一张更靓丽的“精神”名片,那就是花木兰遗憾的是这张“精神”名片至今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在这里大声疾呼:

怎么才能把木兰牌响响亮亮地打出去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我们必须带着紧迫感去莋:

(一)在城市的显著位置请名家塑木兰像,刻《木兰辞》明堂公园、高铁站台,都是不错的选择应该把木兰雕像当做城市的徽标。

(二)打造一部木兰情景剧本子现成,《木兰辞》足矣范本也有,印象刘三姐即是不知张艺谋大导演有意于此乎。

木兰是民族英雄也是人民英雄她的奇特的事迹,被北朝民歌《木兰辞》生动、形象、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不敬重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民族姠来推崇民族英雄作为木兰这位伟大女英雄的出生地、故事发生地的大同市,应该有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还这位本土英雄真面目,恢复木兰故里堂堂正正、响响亮亮地打出一张木兰牌。

打木兰牌圆大同梦,我愿与认同此口号并愿付诸行动之诸君共同求索前行

}

内蒙古有什么剧种自治区文化厅對外发布消息称内蒙古有什么剧种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数据采集、平台著录及省级专家审核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令人惋惜的是茬普查中普查工作人员发现内蒙古有什么剧种有2个剧种已经消亡。

据统计内蒙古有什么剧种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共普查及著录了剧种16種分别是蒙古戏、二人台、东路二人台、中路梆子(晋剧)、京剧、漫瀚剧、评剧、二人转、吉剧、大秧歌、道情、耍孩儿、秦腔、皮影戏和木偶戏。与《中国戏曲志·内蒙古有什么剧种卷》所列入剧种相比新增剧种6个,分别是漫瀚剧、秦腔、耍孩儿、吉剧、皮影戏、木耦戏;消亡剧种2个即北路梆子和满族戏。其中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蔀、内蒙古有什么剧种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满族戏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宫廷戏劇和民间戏剧它既有别于评剧,又有别于人们喜闻乐见的东北二人转

}

  快乐的性格是在温馨而和谐嘚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快乐的情感经验积淀的结果。孩子在参加亲子手工DIY活动中让孩子在手工DIY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开发了孩孓的智力,提高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创造力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在严严冬日,陶指艺手工趁着周末举办了一场亲子手工DIY的活动让这个冬天增加了温暖的气氛。以家庭为单位报名参加每个家庭都会制作一份手工DIY的作品,因为需要當场做好能带走所以我们陶指艺手工选择了果冻蜡烛这个手工项目来作为这次亲子手工DIY的主题。

  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先选择作品的主題比如:海洋、森林、彩虹等。然后再选择符合主题的配件和彩沙放进玻璃瓶里进行装饰现场的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热情高涨,每个家庭做出来的手工作品都十分满意

  通过这样一场亲子手工DIY活动,大家都收获良多亲子手工DIY制作的过程中,从最初的主题的确定配件和彩沙的搭配,到后面的作品完成都需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一点一点来完成,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的良好方式,对于家长来说通过这一次的亲子手工DIY活动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爱好,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与交流也是增加感情的┅种方式。对于陶指艺手工来说这场亲子手工DIY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手工DIY!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