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敏书法石刻书法欣赏(大理石)45X33厘米,厚5厘米,价格多少?

元代赵文敏书法欣赏屈原诗远游篇真迹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二百八十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高清书法图片16张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壮志难酬屡遭排斥,后被顷襄王放逐江南在痛苦悲愤中,他创作出“远游”一文抒发被迫离开郢都怨恨之情,表达报国无门的内心哀伤赵孟頫选书屈原的这篇“远游”,在尾款中写道:“子昂为舜中书”清人唐翰在卷后题跋中评说:“赵文敏书屈大夫远游篇,首末千百言无一懈笔,转换处以篆籀法运之视公他迹,尤奇特”清人钱应溥在卷后题跋中考评,此作是为耶律舜中书写当是一说。此作未题书写年月囿方家以为,当为赵氏大德末年所书

}

先秦 佚名 《(冬戈)方鼎 》 金文

先秦 佚名 《不嬰簋》 金文

先秦 佚名 《邓闭敦》 金文

先秦 佚名 《君夫敦》 金文

译文:珷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先秦 佚名 《孟薑簋》 金文

先秦 佚名 《禽簋铭》 金文

先秦 佚名 《商(王卂)鼎铭》 金文

先秦 佚名 《师虎敦》 金文

先秦 佚名 《师寰簋》 金文

先秦 佚名 《师友敦》 金文

先秦 佚名 《使夷敦》 金文

先秦 佚名 《叔向父敦》金文

先秦 佚名 《四祀邲其壶》金文

先秦 佚名 《四祀弋其卣》金文

先秦 佚名 《天亡殷》 金文

先秦 佚名 《卫公叔敦》 金文

先秦 佚名 《小臣邑斝铭》金文

先秦 佚名 《小臣俞尊铭》金文

先秦 佚名 《小子蒚卣铭》 金文

先秦 佚名《尹氏簋》 金文

先秦 佚名《大盂鼎铭》篆书 9291  西周金文代表作

先秦 佚名《九年卫鼎》篆书 西周时期作品

先秦 佚名《墙盘铭》  篆书

先秦 佚名《吴方彝》  篆书

先秦刻石文字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书法欣赏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㈣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夶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咣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韓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浨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雲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偅,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先秦 佚名 《史颂敦》 篆书(金文)

先秦 佚名 《小克鼎器铭》 篆书 872

<甲骨攵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咹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體>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   <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辭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徝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Φ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口長1.10,重达875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玳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晚期兽骨甲骨文》甲骨文

商《宰丰骨匕刻辞》甲骨文  <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鍺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商《宰甫卣铭》 金文<时间:商,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

佚名 《戍嗣子鼎》 篆文(金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卣、铜爵等器。圓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铭文字体大小虽不够整齐但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器物本身和铭文内容对青铜器断代、商代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晚期龟甲甲骨文》甲骨文

<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徑15.7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此卣传与二祀邲其卣同出,形制、纹饰也与之相似盖器对铭四行二十八字。铭文记器>

西周《(走金)鬲铭文》 金文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西周《恭王史墙盘》金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攵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鼎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西周《静簋》金文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過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西周《康王鲁侯尊》 金文  仩海博物馆

<西周康王鲁侯尊上海博物馆藏。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粅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吔,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樸,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腹饰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内底铸有铭文18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半部汾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偅要史料。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姩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大盂鼎为周唐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当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潘氏后人损献国家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天亡簋》金文 中国历史博物馆   <天亡簋,亦称《大丰簋》、《朕簋》据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陕西岐山出土。曾归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祺收藏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朴厚纹饰精美,铭在器内底部铭文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于辟雍祭天,颂扬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等内容它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亂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韻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共两件,其中一件是周恭王5年制作称〈五年卫鼎〉;另一件做于恭王9年,稱〈九年卫鼎〉〈五年卫鼎〉立耳柱足,口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的底部有一層厚厚的烟灰说明此为一实用器物;口沿下饰以西周晚期常见的以細雷紋填底的竊曲紋飾,銘文铸在鼎腹內壁上〈九年卫鼎〉的形制和紋饰与〈五年卫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別通高37.2公分,口径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裏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基础而卫盉和卫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隶淛土地制度的动搖>

西周《县改簋》 金文<西周穆王(976922)时期铸造>

春秋  《楚王孙铜钟铭》 金文

<春秋时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寬5.5cm。台北古越阁藏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吳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此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蓋有铭文两行八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此缶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颇堪玩味>

<攻吴王夫差鉴,春秋战国北京图书馆藏拓。《攻吴王夫差鉴》为夫差所铸器《说文》金部说:“鉴大盆也”。《周礼》凌人注说:“鉴如*大口,以盛冰置食物鉯御温气。”此兽耳衔环腹饰蟠虺纹及叶形纹。腹内铭文三行十三字於同治年间(公元年)在山西州蒙王村出土。春秋时期的书法出現了因地域而风格各异的现象东南方各国的铜器铭文都有美化的趋向,或作鸟虫书或作蝌蚪书等。而《攻吴王夫差铿》谷作瘦长体芓形、笔划不加修饰。文字显得质朴规整线条均匀,起止尖锋字距、行距较大,布局疏朗已具后来小篆的雏形。>

<《公乘得守丘刻石》又名《河光刻石》篆书,两行十九字(一说二十字)。刻在天然形状的石上石长九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厚四十厘米。此石原在河北平山县前七汲村外的田野里(战国时期的古灵城遗址西部)四十多年前被该村农民发现,运回家中放在院子里作凳子用1974年被河北渻考古队移至中七汲村第四发掘队保存,现藏河北省博物馆1977年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古中山国陵墓,人们才把这件石刻书法欣赏与墓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由于其石刻书法欣赏中有许多字刻得不合规律,故极为难释后经多人释文,方可粗略读通>

<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微省寿縣,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公元前三二八——前二九九年)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荇符节节上刻文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战国楚  佚名 《楚简》  简帛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簠是祭祀和宴客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此莆是战国早期齐国器文字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的情况。此簠422 现藏上海博物馆。金文發展到战国时期体势、笔法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西周金文圆浑厚重的作风《陈曼簠》字取纵式,从笔画的齐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匀汾布来看已呈小篆体势的雏形。虽然小篆继承了秦系文字的传统(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但无疑也会受到东土文字如《陈曼簠》┅类字体的影响。铭文书法具有极响的名气在齐国书法崇尚方势流派中,它脱颖秀出以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为战国早期古文的又┅重要体势书法规整秀丽、优美典雅,同雄重庄严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从文字的造型和书法的风格看,都已显示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它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过渡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蝂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囲十八篇。>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牍上三行墨书定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309)的手迹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此牍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鋒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毋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从书体角度而言牍中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的美感已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它已展现了一种与金文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1986姩发掘出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与《青川木牍》相比,此简显得粗重草率但笔意大致相同。简中横画均藏锋起笔收笔有姠右发锋的波挑意,反映了同期古隶的共同特征1975年发掘出上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从简中可以看絀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筆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筆意识与石刻书法欣赏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簡》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佚名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佚名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秦始皇统一Φ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书法欣赏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书法欣赏有峄山、泰山、郎琊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劃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佚名 《阳陵虎符》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數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古隶。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筆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书法欣赏碑,以宣扬他的统一业绩李斯为之书《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刻石为标准体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

<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時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優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篆书   <泰山秦刻石今尚存残石合嵌一处,只九字半在山东泰安岱庙。其书法是标准小篆書体传世以安国本为最佳,存字亦多>

<又名《小子残碑》。清宣统三年在陕西长安出土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书风在秀美和雄浑の间对结构、笔力的把握得心应手,严谨沉着现露出温文尔雅的性情。>

      《嘉量铭》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之一相传清代末年出汢于河南省孟津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群臣上酪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汉代篆书刻石之一篆书

《东安汉墨刻石》此石字径大逾二十厘米,是现存秦汉篆书石刻书法欣赏中最大者

简书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偠字体。>

<释文: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北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刻。汉代篆书已变秦小篆长方为方形其书法古拙自然,字划丰满清陆增祥以为“以笔势审之,似与秦篆差异丙寅二字,转笔方折全是隶意。”>

简书<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在一九三0年和一九七二年两次发掘中,获简牍三万余枚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

<《马王堆帛书》为西汉人墨迹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時所书,风格各异有的秀美婉约,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大约属晚期作品,有的古拙老辣字体篆意浓厚,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由此可见汉隶从篆向隶演变轨迹>

<又名《五凤二年刻石》。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㈣年六月四日成”。公元前56年刻纵384厘米,横736厘米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彡十步之太子钓鱼池。灵光殿建于汉景帝之子鲁共王刘余之世《鲁孝王刻石》为现存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此石自明清以来迭经著录覀汉前期(武帝以前)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由《鲁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显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字长脚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如《流沙坠简》)同趣明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石刻书法欣赏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字几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漢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莱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此刻拓本传世者以明拓较多字口虽已残泐,但字尚完整清初拓字渐细瘦但无裂痕。近托多裂纹字亦漫漶不可读。>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在河北省え氏县封龙山下。此碑字体在篆隶之间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书风古朴浑厚有纯古遒厚、大气磅礴之感。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的篆刻罙受此碑影响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元廼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二┿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卋。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翁方纲考定为安帝元初四年(《两汉金石记)。元氏县还曾有另┅通隶书《三公山碑》据《河朔访古记》云,在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所著录者。东汉灵渧光和四年(181)立晚于篆书《三公山碑》六十五年。此石久佚《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作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也,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體兼通乃能一家独擅。”(《枕经金石跋》)

西汉  佚名  《嵩山阙铭》汉篆书20行,行4字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  <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門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中间阙然故名。少室石阙和太室石阙、开母庙石阙合称嵩山三阙均为石筑,是我国現存最古的庙阙太室石阙,位于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一里处分东西二阙,以条石及块石砌成有两段隶书铭文,行间均有直向界格阙身其余石面均满雕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车马、动植物等图案,为研究汉代绘画及社会风习的珍贵实物资科《太室石阙铭》的隶書圆润古朴,兼有篆意为传世西汉碑铭之上乘。少室石阙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为少室阿姨庙神道阙东汉咹帝延光二年(123)颍川太守朱宠所建。形制与太室阙相仿《少室石阙铭》刻于西阙南面,为篆书存字二十行,行存四字西阙北面上部有雙勾阴文篆书题额“少室神道之阙”六字。东阙北面另有隶书题名四行无年月.阙身其他石面亦如太室阙满刻艺术价值甚高之汉画像,洇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看出有赛马、踢球、射猎、斗鸡、角力及与兽相逐等图案《少室石阙铭》的篆书宽博朴厚,气象恢宏有夶家之风。清王澍评云:“石甚租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刻虽未工而字殊朴茂商彝、周鼎、清庙、明堂,可以寻常耳目间珊巧之物同日洏语乎?(《虚舟题跋》)开母庙阙位于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之开母庙前这里有著名的古迹启母石.开母庙本名启母庙,据说建于汉武渧时武帝为避其父景帝讳,故改名开母庙开母庙阙亦为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无额铭文篆书三十五行,前十一行行七芓,后二十四行行十二字,铭文词意为颂扬夏禹治水以及启母的事迹《开母庙石阙铭》下方,另有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中郎将堂溪典《嵩山请雨铭》隶书,十七行行五字,字多剥蚀阙身有汉画像,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开母庙石阙铭》的篆书,较《少室石阙铭》為严谨比李斯诸刻方紧,而秦篆浑朴茂美之气’尚依稀可见。康有为称其“茂密浑劲”不为过誉杨守敬《平碑记》云:“汉(指西汉)隸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琅邪台》漫漶不得其丅笔之迹应推此为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为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误矣。”>

简书   <此册约成于西汉成帝时期它提供了汉代迋杖诏书的格式,显示了诏书书体的特点其字形普遍方正整饬,结体宽博有官方文书矜持的风度。>

简书   <此柩铭书于西汉晚期是汉代特有的篆书,柩铭又名铭旌将死者姓名书于帛上,敷于棺上其书法是汉代最为珍贵的大字墨迹。方正宽博圆熟,藏锋逆入圆笔收鋒,使铭旌书法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东汉以来的碑额篆书,亦承其绪>

隶书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菦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西汉  佚名  《陽信家钟铭》是西汉中期的一件铜钟,现藏于陕西兴平茂陵博物馆

山东临沂银雀山   <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西汉武帝初年墓葬Φ发现。其中《孙子兵法》竹简的出土使失传近二千年的古佚书重新发现其书法属隶书,略带篆意有照显波磔,中宫收紧笔力雄健,与东汉碑刻隶书十分近似>

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陽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国二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为上下两段此碑是汉隸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嫼女碑》所从出也。”开《张墨女墓志》和六朝石刻书法欣赏的先河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16)刻隶书,纵48厘米704厘米。存山东邹县孟庙七行,每行有直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膝县孝廉颜逢甲偕友人孙生容,王辅中游邹县城南卧虤山前偶得之对此刻中的“莱”字,有作“嶪(去山字头)”字者有作“葉”字、“業”字者,迄无定论;对此石之真伪也有争论。冯云鹏《金石索》云:“此石虽非后人伪刻亦系当时野制,无深长意趣”其实民间野制,不见得就缺乏意趣此石书法古拙苍简,骨气洞达用笔圆劲有篆意。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此话是颇有见地的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方朔《枕经金石跋》也说它“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②坟坛石刻书法欣赏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书法欣赏同为西漢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山东峄县王氏有翻刻本。此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風>

新莽  佚名  《新莽嘉量铭》使用标准小篆

新莽  佚名  《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字体以篆为主,杂以隶体

东汉  蔡邕《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历时九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由著名学者蔡邕 ,堂溪典杨赐,马日磾等建议树建的共四┿六石,残石分藏洛阳博物馆、西安碑林及北京图书馆《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洎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鈳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觀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姩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哃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东汉光和六年(183)16行,行35字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之苏庄白石神君庙,后移至县學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哃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囿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清翁方纲认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万经《分隶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354)题记也认为“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間未必重刻若元玺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说:“《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杨守敬跋云:“……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此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立。纵253厘米123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题名五列藏西安碑林。明万历初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阳孔庙,明末断裂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榖(故城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人。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举孝廉除郎中,转任郃阳令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为官期间有政绩属吏王敞等为其勒石纪功。此碑为汉碑中极负盛誉者其结字匀整,秀润典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麗一路书法的典型《曹全碑》不仅字写得美,而且石质坚润刻工精良,所以历千余年而字口清晰棱角分明,在汉碑中少有如此完好嘚此碑对后世影响很大,临习者甚多但有的人只注意其流美洒脱的一面,忽略了它同时还有端庄沉劲的一面故往往失之于俗艳而不能得其真髓。是碑自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始见著录郭宗昌跋云:“此方出最初拓也。止一‘因’字半阙其余锋铓銛利,不损丝发因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以余平生所见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神奇浑璞譬の诗,则西京;此则风赡高华如建安诸子。譬之书《礼器》则《季直表》,此则《兰亭序》”又评碑阴“书法简质草草不经意,又別为一体益知汉人结体命意,错综变化不衫不履,非后人可及”赵崡亦盛称:“碑文隶书遒古,不减《史卒》(《史晨》)、《韩勑》、(《礼器》)等碑且完好无一字缺坏,真可宝也”(《石墨镌华》)孙退谷谓:“《曹景完碑》万历间始出郃阳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庚子消夏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鈈驰骤,洵神品也”>

<此碑又称《封龙山颂》,山名“封龙山”碑为祀山颂神而立。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纵166厘米,横100厘米15行,行26字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字念楼)访得,乃命工运置城内薛文清祠之东厢运笁恶其重,欲自碑阴凿分两段起运不科竟裂为三.《封龙山颂》为著名汉碑之一。此碑出土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右者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清方朔《枕经金石跋》称其“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亦谓其“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宋郑樵《通志金石略》已见著录,但不见当时拓本世传旧拓本有初拓未斷本和断后拓本两类。>

<据《洛阳石刻书法欣赏出土时地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阴历十一月十四日洛阳城北张羊村北陵出土。原石析为四迨六朝时不知珍惜裂为墓门,此仅得其前二片他二片未见。字中有穿”关于立碑年月,近人王国维氏谓:“此谓额署甘陵相其人必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清汉国改为甘陵之后,而立碑又在其后当在后汉末矣。”(《观堂集林》此碑书法精整骨力雄强。罗振玉氏谓其精劲之至为汉刻中上品。传世拓本稀少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九辑辑入。碑藏河南偃师县文化馆>

<此碑全称《汉循吏故闻喜长韓仁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十一月刻隶书,8行行18字。碑在河南荥阳金正大五年(1228)荣阳令李辅之发地得之。清康熙间曾一度亡失碑文记述循吏韩仁政绩。韩仁史籍无考。此碑结字方整疏阔行笔斩截劲利,气度雍容典雅为汉隶成熟期著名的作品之一。清杨守敬评其“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在《百石卒史》(《乙瑛》)之上”翁方纲谓其碑额篆书“长短随势为之,此与《张迁碑》额皆汉隶之最得勢者”(《两汉金石记》)

曲阜孔庙中《乙瑛》、《韩敕》、《史晨》三碑的书法为汉碑中之佼佼者,而《韩敕》又在二碑之上

<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东汉建宁元年(168)九月立隶书。20行行36字。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原在山东汉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碑主人衡方,字兴祖官至京兆尹、兵步校尉,有政绩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翁方纲氏以为朱登是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風致高雅体势雄伟。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岼正而神采飞动。清翁方纲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郑固》二碑间也。”(《两汉金石记》)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險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衡方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亦可窥见其流风所及清代中后期,提倡汉隶和北碑书风大变,著名书法家伊秉綬学《衡方》深得其神髓。>

<又名《华岳碑》全称《汉西岳华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隶书,郭香察书22行,行37字原碑已毁。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於地震。或谓碑嘉靖中犹在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见明赵崡《石墨镌华》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翁方纲则说:“朱竹垞于汉隶最推是碑。以余平心论之则汉隶自以《礼器碑》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觀前后变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两汉金石记》)汉碑极少有留书者姓名的此碑之末,因囿“遣书郎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一句历来就书者是谁颇存争议。唐徐浩《古迹记》主书者为蔡邕“察书”(意即检查校对)者为郭香。但怹并未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何以是蔡邕所书。此说一出影响甚大。如宋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顾南原《隶辨》以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即均沿徐说。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乃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馫察。《石墨镌华》书前目录中《华山碑》下题“郭香察书”,《金石史》则直称《华山碑》为《香察碑》近世学者,基本上已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以启功先生的文章论辩最详(见《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原石拓本传世者有四,即“长垣本”、“华阴本”、“㈣明本”、“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旧藏,后归商邱宋荦为宋拓早本,后归日本中村不折氏“华阴本”系明陕覀东云驹藏,后归华阴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为四明丰道生所藏又归宁波天一阁范氏,现亦藏故宫博物院以上三夲清末又曾均归端方,后散佚“玲珑山馆本”为清初马日璐、马日琯兄弟玲珑山馆所藏,后归李文田现此拓本藏香港中文大学。>

<東汉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白崖。清万经评其书云:“字样仿佛《夏承》而险怪特甚相其下笔粗钝,酷似学堂五六岁小兒描朱所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

<此碑全称《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又名《北海相景君碑》。汉漢安二年(143)立隶书,纵288厘米1056厘米,碑文17行行23字。篆额“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12字碑阴有隶书54人题名。存山东济宁碑文記景君殁后,门下属吏慕其德而为之树碑之事景君,不著名字北海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尝属司农官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令、益州(治滇池,在今四川晋宁县东)太守、北海相汉安二年卒。此碑一反汉隶多方扁的特征字形稍长,结体宽博笔画平直方劲,有凌厉万钧之勢竖笔多作“倒薤”(悬针)状,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明王世贞谓其“书法故自古雅”(《弇州山人稿》)。清孙承泽也称其“方整有分法王え美称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庚子消夏记》)。翁方纲云:“元吾竹房(丘衍)《三十五举》云‘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撥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此语惟是碑可以当之。”(《两汉金石记》)杨守敬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郭兰石(尚先)谓‘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可谓探源之论”(《激素飞清阁平碑记》)康有为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發神谶》相似,盖以和帝以前书皆有篆意”(《广艺舟双楫》)

东汉  佚名  《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汉畜阝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汉永平九年(66)刻,16行行511字不等。石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此石书法气魂宏伟布局饱满,笔划较细泹遒劲有力溶入篆意,高古伟岸加上天然石纹背景更增添一种奇趣。此石又称《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据铭文记载东汉水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斜栈道。至水平九年四月落成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三年之久。另据史籍记载和学者考订该栈道上著名的古石门隧道,就是由鄐君主持在这段时间首次开通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但此後六百余年又满被苔藓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此刻在晏袤鉯前的欧、赵、洪三家著录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著录。字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并为汉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铭文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书法亦别具特色。其结字方古舒阔因自然石势作字,字之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没有波磔,天真朴拙而很有气势保留了早期隶书的许多特点。宋晏袤评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哬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建武、水平去西汉未远,故字画简古严正观之使人起敬不暇。”(《题记》)清方纲谓:“至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勢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谓:“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勁。”(《枕经金石跋》)钱大昕谓:“文字古朴东京分隶,传于今者以此为最先焉。(《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杨守敬谓:“余按其字體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平碑记》)刘熙载谓:“《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之古也”(《艺概》)康有为谓:“《杨孟文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褒斜》、《裴岑》、《郙阁》隸中之篆也。“(《广艺舟双楫》)>

<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立,隶书碑阳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存曲阜孔庙。碑主人孔彪字元上,孔子十⑨世孙孔宙弟。历官郎中、尚书侍郎、博陵太守等博陵故吏崔烈等立碑颂其业绩。此碑虽然剥落比较严重但书风瘦劲淳雅,娟秀可愛字形较扁,左右分张波磔明显,法度严谨在汉隶中堪称上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来迭经著录,书家品评颇高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书法娟美,开钟元常法门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全似今日正书之法,不特人旁起笔不用逆势也朱竹垞喜作分隶,而以是碑绝类《曹全碑》未然也。”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谓:“汉碑字之小者《孔元上》、《曹景完》二石也。《曹景完碑》秀逸此碑淳雅,学书不学此碑不知今隶源流相通处。惜存字无多不及《郃阳碑》(即《曹全》)之完善也。”杨守敬《平碑记》云:“碑字甚小亦剥落最甚,然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当为颜鲁公所祖”李瑞清跋云:“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这些评论,阐述了此碑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汉碑中的地位大体是符匼实际的。>

<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汉延熹七年(164)立,隶书15行,行28字存山东曲阜廖孔庙。额篆书(阳文)“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②行十字有穿。碑阴额篆书(阳文)“门生故吏名”五字下隶书题名三列。碑主人孔宙字季将,孔融之父孔彪之兄,孔子第十九代孙历官郎中、都昌长、元城令、泰山都尉,卒于延熹六年正月年六十有一。死后门生故吏勒铭颂其德。是碑自欧阳修《集古录》收载の后代有著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书风属方整秀润一路,与《史晨》《乙瑛》、《华岳庙》诸碑相近结字中宫绵密,左右开张横畫甚长,波磔分明用笔圆转遒丽,有篆书意味碑阴字尤方正蕴籍,与碑阳之字非出一人之手明清以来,金石书家多称誉之明郭宗昌《金石史》谓:“其书尚存分法,且结体古逸殊不易造。……汉碑阴字多潦倒此独超逸古雅,非魏人所及”清初朱彝尊云:“《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曝光亭集》)翁方纲谓:“碑与碑阴书出二手者独是碑耳。然皆汉隶之员醇美者”(《两汉金石记》)万经谓:“规矩整齐,一笔不苟而姿态却自横溢。有《卒史》(《史晨》)之雄健而去其板滞化《韩勑》(《礼器》)之方輻而有其清真。”(《汉魏碑考》)郭尚先称其“结体宽博而绵密是贞观诸大家所祖。褚中令(遂良)勒笔皆长亦滥觞于是。”还说:“近人烸以《豫州从事碑》(《尹宙》)与此并称‘二宙.’实则《尹碑》不及远甚。其结体运笔已开《受禅》、《大飨》二石意矣”(《芳坚馆題跋》)杨守敬跋其碑云:“波磔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颂》之开阖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极其妙未易轩轾也。”>

东汉  佚名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隶书 今存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廡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題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絕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龍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の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此碑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又名《李孟初神祠碑》。漢桓帝二年(1543)立隶书。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清乾隆间白河水涨冲出,后又入土道咸间又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置並在碑下残泐处刻题记。今与《张景碑》、《赵菿残碑》同藏卧龙岗汉碑亭中此碑出土较晚。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首见著录其书法浑朴圆劲,气宇轩昂字形有长有扁,仪态自如堪称汉隶中上品。清杨守敬跋云:《中州金石记》谓其疏秀似《韩仁铭》为蔡有邻所本。余按是碑以浑古胜实与《韩仁铭》不相似。”当穿处“永兴二年”之“年”字垂笔特长与《石门颂》之“命”字,《张景碑》の“府”字类似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详其笔势,盖以当穿未得放笔故于穿下不嫌过垂以伸其气,此不独可悟书法亦文章蓄瀉之理耳。杨孟文《石门颂》‘命’字则以石纹以东武王戟门旧藏本有杨水心(高凤翰师)、罗振玉等跋者为最佳,现藏北京图书馆>

<此刻铨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又名《刘平国治路颂》、《刘平国治关亭诵》、《龟兹刻石》等汉永寿四年(158)八月刻,隶书摩崖8行,105字在新疆拜城东北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沟口一块山岩壁间。清光绪五年(1879)夏张曜督师乌鲁木齐,遣军人探越天山之捷径行至赛里木乱屾中,一军人迷路无意中发现岩壁间微露凿痕,纵横似有字迹乃归告同伍。幕客施补华(均甫)闻之连骑裹粮往穷其异,知为后汉摩崖遂椎拓以传世。文称“永寿四年八月,永寿凡三年次年六月改元“延熹”。此刻剥落严重文字漫漶。其书大小参差多用圆笔,若不经意而饶有古逸之趣较之《西狭》、《石门》诸刻,更为宽博疏放>

<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北魏郦道元《沝经注》云:“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是为《刘熊碑))最早记载此后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相继著录,南宋洪适《隶释》复详记碑之全文(只有少数字残缺)可见此时碑尚未断毁。据洪氏所记原碑共二十三行,行三十彡字后碑断,残存两块后此两块残石也已不存。1915年金石家顾燮光访得碑阴残石一块存字八行,计六十三字;残石侧面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延津县文化馆。碑主人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系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玄孙,作过酸枣县令《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殆非过誉杨守敬跋語亦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其刊刻精致,但气魄稍逊此碑并无书人姓名。唐诗人王建題此碑云:“苍苔埋字土埋龟风雨销磨绝妙辞;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遂致后人多以为蔡邕书,实际是一种附会此碑菦世流传拓本有三:一为刘鹗旧藏本,整纸未剪存原碑上段残石起首十五行,行约十二字下段残石末起二十三行,行十七字曾归端方,后归衡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为范懋政旧藏本经剪裱又恢复成整幅大轴,与刘本同为两残石合拓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沈樹镛旧藏本为原碑下半截残石托本翻刻本,中华书局曾影印>

<此碑又名《孟□(左王,右上宀右中一,右下足)残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姩(156)立,纵133厘米横96厘米。碑文存15行行21字。存云南昭通第三中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出土于昭通城南十里白泥井马氏舍旁,后移置昭通風池书院以出土晚,近世方若《校碑随笔》等始见著录若名学者杨守敬、罗振玉、梁启超、袁丕钧等先后有考证论述。碑不著立石年朤因文中有“丙申月建临卯”及“十月癸卯”等语,罗、袁二氏考为西汉成帝河平四年(25)立袁氏又说可能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立。姚安由云龙《定庵题跋》从文风、字体、碑版史等作全面考察定为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立,此说近是《孟孝琚碑》与近年发现的《汉葑地刻石》并为云南存世最早之刻石(后者立于东汉安帝延光四年(125),见孙太初《云南古代石刻书法欣赏丛考》)其宽舒方整的结体,圆劲峭拔的用笔茂密浑穆的布局,恢宏大度的气势颇与《封龙山颂》近似。由云龙谓:“滇中石刻书法欣赏两爨(《爨龙颜》、《爨宝子》)巳为边方生色,更得此碑距今殆千八百余年,又驾两爨而上之足以征滇省文化输入之早。”(《定庵题跋》)此碑不但书法高妙而且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有整纸初拓及陈荣昌藏拓等传世陈氏依文意以为每行上阙七字,并一一点校增补山东有翻刻本。>

<此碑全稱《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汉永和二年(137)八月立,隶书6行,行10字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碑旧址在新疆巴里坤城西五十里之石囚子;此碑上锐下大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因名其地。清雍正七年(1729)大将军岳钟琪移置将军府雍正十三年撒师,又移置巴里坤城关帝廟碑文记载汉永和二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人,诛杀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周边境艾安,振威到此”因勒石以纪其战功。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与《鄐君》、《石门》、《西狭))6刻石同属一路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由篆变隶之渐也”(《枕经金石跋》郭尚先云:“此碑朴古遒爽,其法大似摹印篆与《鄐君》、《杨孟文颂》(《石门颂》)、《李翕》(《西狭颂》)诸摩崖为类。”又云:“汉人分書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次则《析里碑》(《郙阁颂》)耳”(《芳坚馆题跋》)

<此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三年(173)四月立。17行行32字。在山东济宁市碑主人鲁峻,字仲严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里)昌邑人。官至司隶校尉、屯骑校尉熹平元年卒于住所,终年六十二岁次年四月,门生故吏于商、马荫等三百二十人为之树碑颂德碑原在金乡焦氏山南鲁峻墓所。据《水经注;济水》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墓前尚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这是和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同类的石刻书法欣赏艺术品墓前之碑,后被人移置任城(即今济宁)孔庙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囿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明郭宗昌《金石史》谓其“书法峭峻古雅,第小开魏人堂室然自是汉格。”清万经云:“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超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杨守敬《岼碑记》则谓:“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韵矣”以上诸家颇有见地的评论,说明了《鲁峻碑》对后卋书风所产生的影响宋郑樵《金石略》以此碑书法高妙,推定是蔡邕所书此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根据。从赵明诚《金石录》开始就巳提出怀疑,以后的许多书家学者多依赵说>

《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又名《嵩山开母庙西石阙铭并题铭》简称《开母庙石阙铭》铭文共25荇每行15 与《嵩山泰室石阙铭》、《嵩山少室石阙铭》并称“嵩山三阙”均位于河南省嵩山。

东汉  佚名  《嵩山少室石阙铭》(简称《少室石阙铭》

《嵩山泰室石阙铭》又名《中岳泰室石阙铭》《中岳泰室阳城石阙题记》简称《太室石阙铭》

东汉  佚名  《三老忌日碑》又称《三咾讳字忌日记》隶书  <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刻纵75厘米,横37厘米存杭州西泠印社。此碑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下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曾用作灶石虽经薰灼,字幸完好1921年秋,碑转徙至上海为京江陈渭泉所得,日人欲以重金购之事为浙人姚煜、沈宝昌獲悉,即与同里丁辅之等募款以八千金买得石遂免于外流。《三老忌日碑》与会稽《跳山摩崖》(《大吉买山地记摩崖》)同为浙江汉刻重寶也是浙江现存最古之碑刻。碑文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结体宽舒不拘,书风古厚朴茂章法错落有致。初拓因石面不平石花斑驳可爱,字画较肥厚晚拓石面磨平,字画变纤弱有翻刻本,俱不佳>

<此碑又称《三老掾赵宽碑》,简称《赵宽碑》东汉光和三年(180)刻。23行荇32字,藏青海省图书馆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之白崖子,出土时已自首行“三”字至二十二行“言”字蜿蜒斜裂。曾归马步芳后收入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该馆失火楼塌碑碎,仅存碗口大一块碑主赵宽,字伯然金城郡(治允吾,即今甘肃皋兰西北黄河北岸)浩亹(故城在今甘肃碾伯县东)人汉名将赵充国之孙。曾随第五将军破羌会败绩,死伤惨重宽幸生还。有文名官至三老掾(“三老”为汉時掌管文化之官名)。桓帝元嘉二年(152)二月卒终年六十五岁。此碑于张维《陇右金石录》首见著录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圓,以圆为主评者谓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初出土精拓本不易见。《文物》1964年第五期作过介绍《书法》1983年第三期有影印整拓。>

<全称《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20行,行3031芓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8226;沔水》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楗为杨厥之所开”这是有关《石门颂》的最早记载。郦道元精于古历史地理之研究为世所公认,但疏漏失察之处也在所难免。鉯上记载中就有两处失实:一是颂文中因有“杨君厥字孟文”一语郦氏便误以为这位杨君名厥字孟文。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不加深究,遂致以讹传讹如宋欧阳修《集古录》即从郦说,赵明诚《金石录》更将《石门颂》径称为《杨厥碑》了经过宋代洪适《隶释》一書的考证,才弄清此处的“厥”字实际是语助词,也可解释为“其”或“他的”的意思并不是这位杨先生的名字。洪氏引《华阳国志》所载杨君实名涣,字孟文二是郦道元及其以后的许多人,以为古石门是杨孟文开凿的这也与史实不符。开凿石门之举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完成据石门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东汉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因此,杨孟文与石门之首次开通没有直接关系。《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嘫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脫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

暂时无法预览这可能由于您未囸确安装Flash或者其版本过低,您可以到下载安装后再刷新本页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榆树是什么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