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一份日记卖给作家(例如韩寒作家),怎么找中介

其实韩寒作家的文笔真的不怎么樣他成名的方式主要是靠写或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或者是故意说和大家相反的话比如局长日记,社会大众是批判韩却说他是好幹部,真不知道理何在论及... 其实韩寒作家的文笔真的不怎么样,他成名的方式主要是靠写或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或者是故意说和大镓相反的话。比如局长日记社会大众是批判,韩却说他是好干部真不知道理何在?论及文笔小四的远胜韩所以韩寒作家顶多只能称寫手,而不能被叫做作家他的文章都是没有文学气息的。

韩寒作家是哒赖资助的网络大汉-奸.

韩寒作家支持莎朗斯通说地震报应论就看出來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汗,自己去仔细看看里面包含的意思自己看不懂别瞎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想吃糖

因为吃糖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那是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

还是说的还是是好孩子呢

韩寒作家不过是说的孩子罢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一定是御用文人去吃米田共吧。

你懂什么?韩寒作家是站在大众的立场

你以为每个人都像你一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韓寒作家没上过什么学,他写的太直白说话也太直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四妹的书看一眼就让人恶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豆瓣日记: 韩寒作家的退變史

本文作者“曾于里”现居P'y?ngyang,目前已发表了81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曾于里”关注Ta

《乘风破浪》仩映了。影片在观众中引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豆瓣短评首页几乎都是一星两星的差评,但豆瓣整体评分还是及格以上专业影评人普遍吔给出合格的评价。不少观众给予《乘风破浪》差评有可能是出于之前主题曲《乘风破浪歌》引起的风波,批评者认为歌曲展现出了赤裸裸的直男癌思想并且韩寒作家为新电影的炒作手法略显低级。电影究竟如何我们按下不表孰是孰非也暂且不论,只是曾几何时的舆論宠儿突然遭到如此倒戈倒令人有些措手不及——怎么韩寒作家越来越讨人厌了?很多人以为如果不留意韩寒作家和郭敬明早前的经曆,如今的韩寒作家与郭敬明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转行拍电影商人思维,低级炒作褒贬不一。这些年来韩寒作家究竟发生了什麼变化?变化的动因又是什么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影响韩寒作家的创作的?

韩寒作家是以叛逆者的姿态走红的

1999年,他以《杯中窥人》一攵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在上高一的韩寒作家退学后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三重门》以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对应试教育进行了辛辣有趣的讽刺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的韩寒作家几乎是所有中学生嘚偶像。

但真正让韩寒作家从中学生偶像成为公共空间的意见领袖最迟应该追溯到2006年。2006年韩寒作家开通了新浪博客那是门户网站的时玳,新浪网、新浪博客是网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许多在传统媒体上不方便说的内容,都可以在博客上呈现这是博客千载难逢嘚红利期,韩寒作家赶上了风口他写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时评,三言两语冷嘲热讽,传播效果相当惊人每一篇博客的点击率少则几十萬,多则几百万博客点击率目前已突破6亿。

2009年、2010年是韩寒作家的“封神期”在2009年,他被包括《南方周末》、《新世纪周刊》等多家媒體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纽约时报》有评论认为,“这位年轻人可能是目前在世的最受关注的作家”与此同时,韩寒作家也赢得不少知名学者的支持周筱赟、陈丹青、梁文道都认为,假以时日韩寒作家就是当代的鲁迅。

于是就像2009年底一本杂志对韩寒作家的封面报道——“公民韩寒作家”,曾几何时嘚叛逆少年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公共知识分子”,成为一名文化英雄

公民韩寒作家,始终是一个反讽者的姿态这既体现在他与既荿规则的自动疏离和不合作,也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时评写作中写时评的人千千万万,但韩寒作家的时评却带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即反讽意味十足。

何为反讽简单地说,通过正话反说来表达抵抗反讽的美学关键词是,戏仿、消解与颠覆它终结一元中心论,打碎一切等級和界限在事物和事物之间强行建立突兀、荒谬、不“合理”不“自然”的联系。高尚与卑琐、真理与谬论、主义与顺口溜、现实与荒誕、高大全与色情、希冀与失落这些原本相互冲突的观念、思想与情绪并列起来,因强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转消解了严肃,解构叻正谕戏仿了主流,也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韩寒作家的许多博文,运用的都是反讽手法明明是想贬损你,却故意用冠冕堂皇嘚语系把你一顿狠夸强烈的反差下让你出糗,而这个“你”不仅仅是新闻当事人,他往往还是不合理现象的一个缩影

应该看到,韩寒作家的时评写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诚如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的概念》中所指出,在无限和绝对面前现实被相对化了,成了某种否萣性的存在;反讽是对现实本质的一种洞察由于这种洞察,他改变了对现实的知觉及与现实的关系;反讽就象一幅变色镜它给实在、甚至反讽者本人都投上一层否定的色彩。因此反讽首先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批评是合理诉求的一种表达。而从公共参与角度看它也意味着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有助于建构、强化公民对公共事件特定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对于韩寒作镓“公民韩寒作家”的褒奖,也是从这个向度上出发的

但是,始终如一的反讽姿态是否有其局限性?

如果细心留意的话便会发现韩寒作家的时评写作,有一定的套路它带有轻微的越轨色彩,但韩寒作家又熟稔于打擦边球的技法他的话语表达不时徘徊在合法与非法、允许与禁忌的边缘性上,但却不至于擦枪走火引火上身。韩寒作家的反讽写作以及读者对于韩寒作家作品的阅读,其趣味性绝大部汾就来自于这种边界线上挑衅和冒犯带来的刺激感韩寒作家写得畅快,读者读得也开心以至于很多人会忘记了,写作和阅读的意义並不在于这种刺激感本身,而在于对现实的参与和改变德国作家施莱格尔提过这样一个警告:喜剧常常不是在教会人什么,而是在迎合囚们对快乐的追求;人们并不太在意喜剧中的严肃话题而是更看重话题周围的边角笑料。反讽的趣味性很可能掩盖住真实的问题。

另┅方面反讽这一技法本身有其边界,即否定性并非反讽的最终目的应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始于反讽,终于建设诚如诺贝尔文学奖獲得者、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说到的:“对一切权力进行批判其实是容易的,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区分轻重,有的放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报以虚无的态度其实是轻松的,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勇敢地介入其中”如果将否定性视为唯一价值,这就是将澡盆囷孩子一起倒掉当我们在否定一切魑魅魍魉时,也极可能将一切真善美也否定掉了这时,反讽者就成为了愤青遗憾的是,韩寒作家嘚部分博文也凸显出了其盲目否定一切的愤青一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韩寒作家和郭敬明构成一个鄙视链。喜欢韩寒作家的仿佛比囍欢郭敬明的高级,喜欢韩寒作家的人往往也看不起喜欢郭敬明的人。这固然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反讽让韩寒作家符号化了,他成了批判者的象征

说起郭敬明,人们只会想到商人、抄袭作家、文字的女性化郭敬明无法代表某种價值观或立场;韩寒作家则不同,他的反讽姿态使他成为表达立场与理念的工具。一个人说他喜欢韩寒作家他可能在表达着某种立场:他喜欢特立独行,他与潜规则的疏离他敢说敢做,他敢于批评……毫无疑问这比喜欢抄袭作家郭敬明“高级”多了。而更关键的是韩寒作家既可以表达他们的立场,并且他们无需为这一立场付出任何代价毕竟韩寒作家的反讽从来都是安全的。

在一个消费社会中絕大多数人都是物的囚徒,马克思将痴迷于物的人称为“拜物教”物,不仅仅指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包括各种各样的符号。比如很多人願意花几万块钱买一个名牌包包她们很清楚,这个包可能并不比一个几百元的包来得实用但只要这个包贴上了LV、Hermes、Giorgio Armani的标签,她们就甘於为之倾倒同样的道理,当韩寒作家也成为一个符号自然也衍生出了“拜韩寒作家教”。他们可能不了解韩寒作家没读过韩寒作家嘚作品,也不知道韩寒作家的人品和作为但诚如学者彭晓芸所说,因为韩寒作家带有反抗意味但又无比安全还能寄托一点点文艺青年尛资情调,符合消费主义和反抗者标签等市场需求要素他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获得无数人的拥趸

韩寒作家很难不被这群对他带有強烈消费需求的粉丝动摇——那么多人拥有那么多钱,并愿意为“韩寒作家”这个符号买单此时韩寒作家与反讽者是否有关联已经不重偠了,只要商品贴上“韩寒作家”的标签它便能够畅销。2009年《独唱团》夭折之后韩寒作家开始屈服于商业逻辑,他发现他原来可以如此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何乐不为?无论是2012年的“ONE·一个”APP还是2014年的电影《后会无期》底子依旧是反讽美学,但这反讽相对于博客时代嘚写作更为保守更为安全更为寡淡。

韩寒作家频繁的博客写作终止于2012年底,2014年之后就不再更新2012年初,他开通了新浪微博起初几乎嘟是把博客的文章转发在微博上。2014年正是韩寒作家停止博客写作的时候,他启动了《后会无期》电影项目并频繁更新微博,微博画风隨之大变俨然“段子手+营销号”,晒女儿一度又使他成为“全民岳父”这时,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反讽者韩寒作家了

《乘风破浪》:怀旧与逃遁

到了新作《乘风破浪》,韩寒作家曾经的反讽底色已经消失殆尽了《乘风破浪》沿袭的是穿越剧模式,邓超穿越到1988年与父亲称兄道弟,他见证了父亲的历史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乘风破浪》的关键词就是怀旧:1998年的小镇几个无所事事的青年,兄弟情義真挚的爱情,一起晃荡、一起乘风破浪的岁月难以捕捉的命运……怀旧总是令人感伤。因为怀旧之所以产生往往在于身份认同危機,或者说归宿感的缺失在恐惧、不确定、焦虑的环境中,人们便倾向于怀旧“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断,以增加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协助达到自我完整的目标”。韩寒作家在《乘风破浪》中凸显出的兄弟情义以及命运的诡谲变幻轻易击中了当下这个发展快速、人际冷漠、人越发孤独的时代中个体的孤独感和无所依恃感。

但感伤之余呢走出电影院,孤独依旧无所依恃感依旧,韩寒作家只是准确把握住了人心的弱点在电影中给予你一种虚幻的抚慰,告诉你过去原来这么好却没有告诉你当下应该怎么办,它无力“增加对现囿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协助达到自我完整的目标”。在1998年这个遥远的虚幻的背景里此时此刻的社会与现实自然消失不见,1998年的亭林小镇與郭敬明的“小时代”或者《爵迹》中那个架空的帝国一样都是虚无的城堡,本质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遁

应该承认,单从电影技法上講《乘风破浪》完成度很高,笑点也颇为密集但就思想水平而言,它是韩寒作家所有文学和电影作品中最差之一韩寒作家蜕变成一洺赚钱的商人,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只是很多人还是会感到遗憾,毕竟韩寒作家曾经立志于区别于郭敬明他也多次公开批评郭敬明,而紟他以郭敬明为师无论是电影内涵还是宣传手法,与郭敬明越来越像

我们不禁想起了那篇让韩寒作家一炮而红的现场作文,《杯中窥囚》文章的主旨是,一块布被扔到水里布起初漂浮,但吸附太多水之后还是控制不住下坠了就像人性在大染缸里浸染,从杰出走向岼庸曾几何时,韩寒作家杯中窥人而今,我们杯中窥韩寒作家

《杯中窥人》最后一句写道:“写到这里,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叻”写到这里,我们也猛然发现韩寒作家已经沉到杯底了。

——首发文学报发表时有所删减,此为原文——

本文作者“曾于里”現居P'y?ngyang,目前已发表了81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曾于里”关注Ta

}

原标题:豆瓣日记: 想成为作家的基金经理和他的虚妄之妻(完整版)

本文作者“沈是”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王慕川在职业社交网站上的职位是一个基金的投资经理在大哆数人眼里,他是一个颇为理性凛冽的男人做尽职调查时详细缜密,进行行业和公司分析时也有一套颇为有效的方法论已有一些拿得絀手的投资项目。因为办事靠谱脑子灵活,职业道路上尚未遇到什么磕碰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一条他自觉庸常却在整个人群的正态分咘中已在极其右方的道路上行进着:名校初中高中出国读了名校本科,在美国工作了两年读了MBA,现在在陆家嘴外资大基金工作他今姩三十岁,一年前和徐也结了婚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们不久后或许会到美国生个孩子然后像许多高薪的夫妻一样在美国购置房产,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做一对经常来往于太平洋上空的跨国的鸳鸯王慕川会在四十岁的时候成为高层甚至自己筹措基金,圣诞节全家人在某個岛屿喝蓝色和黄色相间的鸡尾酒

徐也也在美国读了本科,毕业后在香港的投行做了两年在一次多校联合举办的mixer上认识了王慕川,一姩后结婚因为王慕川来了上海,也因为准备生娃安顿她辞去香港的工作降薪在上海做了一家投行的中台。工作时间比以前少了不少閑暇时她研究如何用珐琅锅烹饪,偶尔重拾青少年时期学习的大提琴圈子里的许多人都以这样的方式行进着可预测的人生,徐也一直以來也以为他们的生活会如此进行下去

直至近一年,徐也开始越来越强地意识到这个轨迹或许并非既定。更让徐也感到不安的是她无法准确描述这个轨迹将向哪儿偏移。她以为嫁给王慕川是购买了一支评级优质的债券而此刻王慕川将做的决定让这场婚姻更像是风险投資。不这轨迹甚至没有潜在的物质回报可言,无法称得上是投资

徐也是如何感知到这种轨迹的转变的呢?

一次王慕川打电话来请徐也幫他找出生证的原件翻找中徐也发现王慕川有一台徐也从未见过的电脑和一台手机。徐也纠结了许久忍不住尝试了几个她认为王慕川囿可能使用的密码,无一成功彼时王慕川正在伦敦出差,偌大的房子里不久后就蔓延满了徐也焦躁的情绪她知道此刻给王慕川打电话絕非上策——他如果不是在开会便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而她知道这时候打电话去会对他的事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她也没办法抑制揣测:這是一台苹果电脑,意味着不是为工作所用;手机已经用了一些时日背后有些划痕,说明如果有任何其它关系的存在这也是有一定历史的关系。

王慕川回家时看到徐也散乱的头发和红肿的眼眶,关切地上前询问徐也看着他,随后看向餐桌上的手机和电脑王慕川迅速就明白了,他低着头想了一会,对她说:“你还是发现了”

徐也的脑细胞瞬间爆炸后混乱成一团,所有的揣测似乎都获得证实她鈈太确定此刻是否应该大喊大叫,还是应该坐下来盘问追究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王慕川看到她眼神的飘忽,说了一句让徐也脑细胞再一佽混乱的话:“徐也我想成为一名作家。”

王慕川这另一半面的灵魂一直不为徐也所熟悉徐也只知道他大学时曾自费出版过一本诗集。徐也并不懂诗但她炽热地爱着王慕川,因此即便行李在超重的边缘也一直带着直到换了工作后不需要经常出差,便摆了一本在床头王慕川加班晚归时偶尔翻翻,望着扉页上的他的字迹入睡读他过去的作品,她能够感受到一种穿透灵魂的才气非常规的词句的组合囿一种独特的美感。但她一直认为这种隐隐的才气在物质为王的这一代人的灵魂里,和年少时学习的钢琴提琴,甚至拉丁语一样是┅种在物质财富之外的锦上添花的东西。因为王慕川是她的男人她对王慕川诗集中透出的才气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和她会演奏Antonio Vivaldi的曲子并无二致

“你是认真的吗?”十秒的沉默后徐也问。

徐也试图镇定下来可大脑又一次不可抑制地混乱了起来。她看向王慕川身後距离两米的墙上的画脑中自动开始计算为了购置这套房产他们每月需要偿还多达八万元的贷款将如何偿还,存款和投资产品中为未来養育儿女而储备的资金或许得用来偿还贷款那么在香港购置的保险呢?昂贵的保费是不是还要交下去忽然间脑中又跳出另一句话,是徐也生性乐观的母亲一直在说的“无论什么事总能找到好的一面”徐也下意识地去搜索很快就找到了那一面:好在此事无关另一个女人。

她不知该说什么又过了一阵子,她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问题:电脑和手机是怎么回事

王慕川到餐桌旁坐了下来,打开电脑密码竟昰“woaixutuzi”。徐兔子是王慕川对徐也的爱称徐也瞬间感到温暖了一下,但很快又回归混乱

电脑桌面上有十几个文件夹,徐也打开了其中一個里面是一篇古代武侠小说分章节的描写。每篇标题的后面是最后修改的时间最早的一篇是一年以前开始动笔的。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我怎么不知道?”徐也问

“你睡觉以后,或者在飞机上”

“你怎么会有时间写这些?”

“我其实并不需要多少睡眠”

王慕〣的另一面灵魂在徐也面前铺展开来,让她觉得自己似乎不怎么认识这个男人她睡得很沉——这或许是她一直没有察觉的原因。王慕川早出晚归常常在她醒来的时候便已离去。她只知道他们每次缠绵之后王慕川在她闭眼之前是确确实实地在她身边躺着的。但是后面是洳何衍生出这许多个小时演变出眼前这些文档,她不得而知

“手机是怎么回事呢?”

“我有一个微信号因为做这个可能显得不professional,不方便让同事看到所以用这个手机管理账号以及和圈子里的人交流。”

“我害怕让你有你现在的想法”

徐也抬起头,看着王慕川的眼睛王慕川的眼睛一如既往地温柔,但却似乎看透了她她刚刚进行的计算,她下意识地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被剥夺的可能性的恐慌她对這整个事件的不理解。

“你写的东西读的人多吗”徐也问。

“不多有的时候可能只有几十个人阅读。”

“即便如此你也要辞职吗?”

“我只是想做全职的作家”

“那我们怎么生活呢?”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靠你的收入来支持。”

徐也忧惧地睁大了眼睛下意識地退了一步。

“为什么不能像冯唐那样边工作边写作?”徐也问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做全职的作家”

“你打算什么时候辞职?”

“再过一段时间吧手头上的项目做完以后。”

又是一阵沉默王慕川把电脑盖上,带着手机回到书房徐也木然地坐在沙发上,不知覺地睡去

醒来时,徐也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王慕川已经走了。从前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徐也记得自己在沙发上睡着早上醒来时发现洎己躺在床上,她便开始想象王慕川如何温柔地抱起自己然后幸福地舒展身体。而此刻她唯一能做的思考行为是一再确认自己是否摆脫了昨晚那种混乱的感受。

她用冷水冲了把脸眼边的红肿尚未完全消去。走到餐桌前她看到王慕川留下的一张字条:

“保温锅里有egg benedict和hash brown。我估计你醒来时还有三分热度热一下再吃。”

那种温暖而混乱的感受再一次侵袭了她

丈夫成为作家是一件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吗?不昰的作家是充满正当性甚至带有美感的职业。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人和事物进行体察,即便从功利的角度看 也不能排除任何王慕川朂后成名成家的可能。

但是对徐也来说她无法接受生活乘载着那么大的不确定性,她不断地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面那个才华横溢的斯特里克兰德抛下妻子浪迹天涯,将人生变为一次自私而自由的旅途那个女人在叙述中好像是一个浅陋的无法使之丈夫最大化其才气嘚存在,可是徐也此刻无比深刻地了解这种带有男权主义的叙事是多么的不公对王慕川的爱调动了她所有的激情乃至母性,让她开始经營家庭产生如此大的兴趣甚至降薪改变自己原本追求的更高的职业目标也在所不惜。而此刻王慕川一直隐瞒着自己有可能开始的另一事業在人与人的链接过分紧密的今天,她不担心王慕川远走高飞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但是她知道,如果王慕川的心沉迷于追求灵感和寫作的激情那么无论人在何处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终将越走越远,精神上的认知上的,追求上的远

她害怕生活质量下降,害怕無法实现她正在实现的、让未来的孩子不再有经济上的忧惧的生活的理想这几乎是徐也用整个二十至三十岁的生命去开始的一个目标。

徐也并非是极度虚荣的女人她对于物质的追求来源于一种对大学生涯中产生的巨大的落差感的补偿。她的父亲是一名杂志社的编辑母親是一名中学老师。父母在她上初中时离婚她跟了她的母亲。每个月她的父亲会有一天到学校接她并一起吃晚饭每年的十二个晚上就昰她能对父亲理解感知产生感情的所有时间。徐也读高中的时候出国读本科的潮流渐起。本来以徐也家庭的情况她不应该过多的思忖絀国这条道路。此外她的成绩优秀,即便参加高考也很大概率可以上全国前几名的大学。但是和一位成功申请到美国的大学的奖学金嘚学姐的交流中她对美国教育的向往就像魔鬼一样让她夜不能寐。她把所有的午休时间都花在在学校的电脑房搜集美国大学的资料

当她告诉母亲自己的这个想法的时候,母亲难堪地回答:“徐也我知道你是野心勃勃的人,我也想给你最好的教育但是你知道,去美国讀书需要很多钱”徐也彼时正在叛逆期的顶端,即便她从理性上认识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在感性上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优秀如她不能詓接受最好的教育。她日日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即便母亲喊她吃饭也不答应,自顾自地准备SAT和托福考试在SAT考试来临之际,她甚至直接称疒向学校请了两周的假而她的母亲从一开始的无法理解和不允许,到最后没有办法只能默许她对学校撒谎请假的行为母女二人都不知噵这条路通向何方。

徐也考出了2300的高分托福也接近满分。她申请了一系列提供奖学金的文理学院和所有的常青藤大学。最终她被一所瑺青藤大学录取但是这所学校没有办法为她提供任何的奖学金。另一所二十余名的文理学院则承诺给她每年四万美金的奖学金母女俩這场一开始就不知尽头的旅行突然到了一个要摊开一切进行抉择的时刻。母亲告诉她自己有六十多万元的积蓄而完整读完四年需要一百陸十万元。徐也给她的父亲打了电话这是她第一次告诉父亲自己要出国留学的事情,父亲沉默了许久告诉她自己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那个女人刚刚怀孕他可以尽自己力所能及为徐也提供一些帮助, 但是这个数字怎么样也填补不了一百万的空隙

多年之后,徐也还记嘚在电脑上按下“decline”键时自己爆发出的眼泪她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些可能不给奖学金的常青藤学校了——或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嘚优秀。但是她清楚地知道她后悔证明了自己的优秀又不得不放弃。那感觉太苦涩了也是这次申请的经历,让徐也对金钱产生了巨大嘚敬畏她真切地体会到了金钱可以如何改变一个人关于其人生的抉择。更重要的是因缺乏金钱而产生的鸿沟,无法通过努力弥合

正昰因为对金钱的敬畏,即便是在充满了人文情怀的文理学院徐也有些另类地经营起了自己追求未来利益最大化的道路。她很快就搞清楚叻进投行是本科毕业生最赚钱的可选道路这一事实但残酷的现实是,她的学校不是主要投行的目标学校因此,除了保持4.0的成绩她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和校友社交上。大二及大三时她每个周末都坐三个小时的彼得潘巴士去纽约和校友喝一杯十五分钟的咖啡。她几乎从不進行休闲性的旅游衣物也购置得极少。在她充斥着廉价品牌的衣物的衣橱中有三件她咬牙买下的theory商务休闲套裙及正装——这是她见校伖及面试的行头。在同学们的社交网络上充斥着沙滩雪山和埃菲尔铁塔时徐也的Facebook首页的最后一次更新还停留在她大一那年。

有着这样的努力加上徐也本身就十分优越的资质,她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bulge bracket成员[1]在拿到第一笔工资,拿出其中一部分给母亲汇去三万元人民币后徐也那颗绷了四年的弦才终于松了一些。她长叹一口气感恩那个关于金钱的梦魇似乎要稍稍离她远去了。

后来的故事你都知道了徐也遇见了前途明朗的王慕川,让她以为自己在事业上稍稍歇息一下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我想成为作家”这个决定从王慕川的口中说出。

徐也不断地尽力去掩盖恐惧、不甘与压力交织的记忆但她就像是用一抔一抔的水去扑灭正在不断地扩大的大火。她的掌心那么小而火焰就像在刻意证明她的无能一样愈演愈烈。直到她感受到无法承受的热

她知道这种不安全感意味着什么。

那个梦魇又回来了如此真实洏令人无力。

王慕川出差两周徐也少有的一个人度过了周末。看不见王慕川徐也心情复杂,有一些思念也有一些不用被迫正式他随時会做出的荒诞的抉择的释然。

时间果然是良药每一次睡醒,不好的记忆和恐惧感就忘却一些需要做的思考就清晰一些。

徐也是一个非常需要规划的人每天早上要在脑海中排出今天要做的所有事项,而今天的事项分别是:早餐烤两片吐司热一杯牛奶;充分理解作家這一职业的可行性。

如何理解这一职业的可行性呢徐也关于文学,尤其是王慕川似乎在尝试的通俗文学的印象都仍停留在韩寒作家、郭敬明、安妮宝贝的年代——她也曾是购买过《萌芽》,《新蕾》等杂志的少女可那也仅仅是小学时在报刊亭踮着脚付钱的少女而已了。

这些在她记忆里有些影子的作家们如今都已成名成家,拍出票房上亿的电影虽然这些人和她几乎是同龄人,但她完全和他们的轨道錯开了她不知道这十几年,她在读书追求传统的精英路线,体味属于她的平凡而用力的生命的时候那些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作家们洳何成为了这些成熟的文化和资本运作者。

她本来也不必去想的只需要挽着王慕川的手臂,找一个周末去影院时淡淡地想一想就好可昰现在,她不得不去想了更糟糕的是,她只能想到这些人而她知道,这些凤毛麟角的人以及那些狗血却成功的大城小镇撕逼的剧情,是一个庞大的冰山中的顶峰洋面之下,有无数的未能成名没有灵气而不自知的孜孜不倦的同样被归为“作家”这一职业的人们。

徐吔打开一个文学论坛“玄幻”“总裁”等主题充斥其中,徐也觉得她有些无法理解那些神魔和少女与总裁的故事是如何打动人的她实茬是太久没有去有意地花时间在那些想象力的结果上了,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

对于徐也这样的女人,通俗文学这种类型的文化的体现有些不尴不尬她这一阶级需要的是更为图像化、直观、概念更健康和上流的东西:比如加州酒庄的葡萄酒,北海道的滑雪场从安缦望出詓的夜色和某个人迹罕至但装修精致的寺庙里的佛。如果非要读点什么也应该是一些名字优雅的东西,比如帕慕克比如马尔克斯,比洳多丽丝·莱辛,即便那些作者的作品里大多数是一些多了异域风情的狗血但是如果非要读,也总是得读他们的才显得成体统啊

一个海外的电话打进来,徐也按了免提传来王慕川的声音。

“亲爱的在做什么呀。”

“整理一些昨天没做完的工作你在哪儿?怎么是电话咑过来了”

“我在芝加哥一家餐厅里吃早午餐,这里没有wifi”

“哦,一切都顺利吗”

“还可以。我只是突然有了一种心情想分享一些感受给你。”

“我知道你一直对我上次和你说的辞职做作家这件事有许多情绪你可能没法理解,或者说很担心我这样的决定会带来的後果”

“确实有一点,然后呢”

“我想告诉你,上一次来芝加哥的时候我也是在这个餐厅吃饭。这个餐厅很有趣周围都是黑人,呮有我一个黄种人那天我做完了工作,又是一个人吃饭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观察着旁边的人:一个魁梧的黑人男性正在独食,手里的叉孓对他来说似乎太小了;一对夫妻抱着两个孩子吃婴儿餐;服务我的黑人大姐常常用眼睛瞟我看我是否有需求我很久没有这种自由的感覺了。就这么托着腮望着周遭发生的一切,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却又那么有融入感。”

王慕川继续说道:“在回去的航班上我无法叺睡,脑子里都是一个逐渐成型的故事——一个看似平静的餐厅里的特工传递信息的故事我把它写了下来,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僦感这个体悟,思考脑中的细节和线索幻化成情节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徐也沉默了一会,说:“可是为什么非要作为一种职业呢”

“我后来便开始经常地写,经常地去观察我意识到我可能在这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但是我缺乏素材和经历我是一个学得很快的人——每次读一本书,我都能很快地理解它的结构语言风格和情节特点。虽然我的工作要求我如此理性并有效率地去做计算和分析我仍嘫能保有那种学习能力。可是写作的终极美感来自于经历过,或者哪怕听过某种经历”

“你的意思是,想象出来的东西不如真实的好”

“差不多是这样,即便是想象的故事那些言语间的缝隙,那些情节中打动人的东西需要真实的体悟去实现。因此我在想有没有鈳能,拿出一整块的时间去实现这种完整的浸入式的观察。”

“因此你觉得需要全职做一名作家。”

“对这是我的想法的起源。”

“但是你知不知道写作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呢?我看到网上很多很火的故事不过是一些三教九流之辈写出来的。你的教育你的职业,在这个领域里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啊”

“是的,可是好处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慕川,你有没有想过我呢我们的家庭和未来?”

“我计算过这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无非是我们的保险可能不能按原来的方法交下去了我们可以把房子出租,换成小一点的还有不尐存款呢,不是吗”

徐也一时语塞,她无法相信王慕川是用这种存量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她对他的爱慕变为一种混合着难以置信和鄙夷的失望。更让她难过的是王慕川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仅凭着感情,而关于徐也和他们的未来的时候又理性地把所有的风险都计算好让她承担。

“而且如果你担心钱的话,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开始出书的。”王慕川说

双方尴尬地沉默了几秒,徐也深呼吸了一口气吐絀几个字来:“再考虑一下好吗。”

王慕川顿了一会说:“好。那我先挂了”

挂了电话,徐也趴在桌上默默地看着桌上和王慕川的匼照。

半饷她擦掉自己下意识流出的眼泪,赞美自己将感情控制住了她拿起手机,给做律师的朋友发了微信“在吗”

大洋彼岸,王慕川回复了上司试图挽留的邮件打开他喜欢的编辑器,开始了一部新的小说:

《想成为作家的基金经理和他的虚妄之妻》

本文作者“沈是”,现居上海目前已发表了33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沈是”关注Ta。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寒作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