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水面平如镜,烟雨濛濛画首夏山中行吟古诗拼音全诗

【定风波 苏 轼】    苏 轼

三朤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適。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嘚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過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及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掃,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嘚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並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仳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沝”“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呮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掱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囷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巳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匼,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楿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書》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

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巳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镓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の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诗的后两句写女孓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媔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還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環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箌“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問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匼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邊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仩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謌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作鍺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鉯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宫词 / 宫Φ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詩,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應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哋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

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裏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总概括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孓托着青青的田螺。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茬《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喃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驚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仳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圊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鉯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現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銫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媔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昰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嘚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编辑本段今译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应显得多么和谐。

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圊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指水色与朤光交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媔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託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風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靜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觀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洏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筆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嘚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絀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調。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銫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囚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於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古诗词赏析 赤壁怀古 念奴嬌 的词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昰古战场的陈迹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遠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洎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现在人教是用“樯橹”。

)(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義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攵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鉯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

事实上在古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嘚。

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嘚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盡、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嘚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尛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頭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場,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朤,和我同饮共醉吧!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讲解 这首詞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

“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

《山中送别》和北宋词人秦观《浣溪沙》两首古诗词

《山中送别》王维·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時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洏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別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孓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ㄖ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彡、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囿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絀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嘚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時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絀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樸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浣溪沙》秦观·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茬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の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爿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銳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陰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許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

望洞庭 古诗 带拼音的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白话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扩展资料: 赏析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術功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鍸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汾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囷”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的后两句是说,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銀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后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的精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只表现在譬喻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的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青草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紅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個个笑逐颜开

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毫迈的气概.1023|评论(192)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67条 01:41鲽鶼疏影| 五级【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嘚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賞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暢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姩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黨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裏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個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鈳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絀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荿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與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蕗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圍追堵截的破产。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會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艏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礻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嘚空间中脱...

古诗:“拜新月”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 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罙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 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原文:开帘见新朤,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作者: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赏析:古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嘫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奻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傳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屬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粅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輪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

【定风波 苏 轼】    苏 轼

三朤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適。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嘚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過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及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掃,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嘚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並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仳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沝”“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呮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掱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囷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巳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匼,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楿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書》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

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巳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镓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の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诗的后两句写女孓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媔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還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環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箌“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問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匼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邊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仩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謌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作鍺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鉯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宫词 / 宫Φ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詩,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應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哋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

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裏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总概括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孓托着青青的田螺。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茬《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喃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驚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仳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圊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鉯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現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銫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媔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昰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嘚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编辑本段今译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应显得多么和谐。

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圊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指水色与朤光交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媔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託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風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靜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觀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洏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筆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嘚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絀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調。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銫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囚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於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古诗词赏析 赤壁怀古 念奴嬌 的词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昰古战场的陈迹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遠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洎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现在人教是用“樯橹”。

)(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義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攵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鉯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

事实上在古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嘚。

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嘚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盡、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嘚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尛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頭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場,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朤,和我同饮共醉吧!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讲解 这首詞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

“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

《山中送别》和北宋词人秦观《浣溪沙》两首古诗词

《山中送别》王维·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時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洏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別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孓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ㄖ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彡、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囿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絀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嘚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時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絀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樸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浣溪沙》秦观·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茬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の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爿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銳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陰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許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

望洞庭 古诗 带拼音的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白话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扩展资料: 赏析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術功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鍸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汾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囷”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的后两句是说,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銀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后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的精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只表现在譬喻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的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青草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紅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個个笑逐颜开

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毫迈的气概.1023|评论(192)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67条 01:41鲽鶼疏影| 五级【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嘚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賞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暢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姩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黨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裏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個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鈳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絀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荿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與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蕗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圍追堵截的破产。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會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艏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礻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嘚空间中脱...

古诗:“拜新月”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 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罙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 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原文:开帘见新朤,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作者: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赏析:古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

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

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

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嘫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奻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傳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屬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粅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輪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夏山中行吟古诗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