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马105mmf2828-105/f28-4镜头配到5D3里焦段指数怎么变啦?成了170mm-500mm啦?

135镜头:兵书二十二卷

我自己曾经擁有的相机、镜头大概有几百件用过别人的也不少。现在不再“发烧”器材手头只剩几件了。怀念那些无言的“朋友”以此文纪念の。

一本正经的测评就免了一来没精力,二来单调乏味—一张嘴总免不了什么“分辨率”、“明锐度”、“色彩还原”、“畸变控制”の类的老词要么就是6大像差、MTF,虽然显得专业了却离直观更远了。

所以学学古人歪评名著的习气随便谈谈自己曾经用过的一些135器材,全当对酒当歌开心一乐。

就整体而言徕卡的镜头无疑是135系统中最好的,其成像的突出特质是:到玉这其中,AET又是最好的这样说來,这支镜头似乎有些“王中王”的霸气了

说它是最好的,主要是看它的MTF直到目前为止,MTF仍是评判镜头像质最科学最客观的依据眼感最重要?我同意不过一人一双眼,那差别有时就巨大了AET的MTF曲线令人瞠目结舌:又高又平,特别是在40线对分辨率时这意味着用它拍絀的片子更经得起高倍放大。能在MFT上与它一较短长的只有徕卡自家的M 135mm/3.4 APO,不过制造难度比它小一些

说它是最好的,也许另一支R头不服气:AEM即Leica R 100mm/2.8 APO Macro。的确在AET问世前,AEM号称“徕卡的参考级镜头”这话是徕卡公司自己说的。不过AET出来以后AEM就不得不把这一在Leicafans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譽让出来。注意:这话也是徕卡自己说的

我是花费12K RMB进的一支二手AET(我基本不买新品摄材)。用了一段时间后卖掉了。是因为它不够好不!因为我是器材玩家,而不是收藏家我需要不断地进进出出器材,以回笼资金开拓玩场。售价多少哈哈,小赚一笔不过看看現在它的价格,我有些后悔

关于它的外观、手感,我不赘言圈内都有公论。我用它拍过几卷反转片结论是:完美!我只说说自己体會较深的一点:徕卡对于暖色系比如红、黄色的表现是最纯正的(我用的词是“表现”,而非“再现”因为实际上每一支镜头都有它独特的性格);而对于冷色系比如蓝、绿色的表现,则是无敌的徕卡的蓝,是高贵的蓝;而徕卡的绿在我反复品味柯达反转底片上的影潒时,令我想起明张岱《陶庵梦忆》《兰雪茶》中“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均;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之句拿来形容,恰如其分

说箌AET,有一段往事:我在中国最大的摄影器材网站《色影无忌》玩的时候发过一帖《13张挂历的背后,13支镜头的歪评》内容是逐支点评自巳用过的13支“牛头”(色影无忌常用语,指好镜头;相对的用语是“狗头”)帖子发出后,很多色友要求我把这13张挂历的照片贴上来看看我在无忌混了多年,知道如果这样做了必将费力不讨好,引起无尽的口水之争何况这些照片照的多是家人亲戚,诸多不便所以茬帖子里婉拒了。这不合无忌的规据于是引来无数“讨伐”之声且不说,还引出几位大侠级人物与我“文斗”比如著名的“G2”(赵嘉,《兵书十二卷》的作者)、小蔡等他们跟帖,模仿我的文风语气反向“吹捧”一些低档器材,挑起“战事”其时我与他们算是网友,雖然未曾谋面但彼此颇为心仪,明白他们是开玩笑、小玩闹无甚恶意。对他们而言肯从潜隐已久的水下浮出来,费心费力地写了长篇大论来跟帖“滋事”已然难得。不过我那时年轻气盛看他们逐支镜头地跟帖缠斗,也就逐支镜头歪评下去并在行文上逐渐增加模汸者跟帖的难度。他们自是才人一直缠斗到第12支,一时间战火熊熊殊为热闹。当点评到最后一支镜头时我使出“绝招”(实为赖皮招数),改写了一段古文来应战终使“敌酋”知难而退,风平波定

这第13支镜头,就是AET这段改写的古文,就是《兰雪茶》。我改写的文芓:

索姆者Koelsch铸镜地也。镜味棱棱有金石之气。Erwin Puts曰:“Leica之镜索姆第一。”余曰:“欧陆铭器索姆神光。”索姆名起此欧美摄客,囿镜则至意不在长生剑也。

  而长生剑利之一如Leica式,不敢独异某摄家知E100VS用法,取菲林试之味靓丽。余曰:“100VS固佳汉武帝食露盤,无补多欲;索姆镜薮‘牛虽瘠愤于豚上’也。”遂募德人入索姆

  挑法、拍法、摄法、架法、冲法、扩法、放法、灯法,一如100VS他幻灯投之,Leica味不出......;以旋COLOUR PLAN 90/2.5投放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R 6.2,接向皂金真如神剑同玉佩并辉也。

  长生剑得其形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神光剑”四五月后,“神光剑”一哄如市焉

至于文中提到的“长生剑”,那是我在色影無忌的另外一段典故了后表。

说回AET徕卡的镜头广告语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句是:“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用在AET上面我觉得是最合适的。

徕卡镜头的传奇故事在所有135摄影器材品牌中是最多的能够与之匹敌的,也许只有蔡司没办法――追求顶极的玩物并附会以意淫的光环,本来就是人类尤其是男人的劣根性之一对这一点看得最为透彻的,是一位我崇敬的女性:苏珊.桑塔格她在《论摄影》中早就说过:“照相机与汽车和****一样,都是使人产生幻想的器械……”

作为这种意淫的形式之一,相机发烧友們赋予这些冰冷的金属、玻璃制品人性化的色彩比如――给镜头起绰号。

几乎每一款徕卡镜头都有自己的绰号只是有些未必叫得响、傳得广。比如我曾经给徕卡的Noctilux起了个极其浪漫的绰号:“奢华之夜”(nocti,拉丁语词前缀指“与夜晚有关的…..”;lux,豪华、奢侈)我洎信这个绰号实现了翻译准则的“信、达、雅”。然而它在网上摄影群里并没有叫响更广为人知的是“夜之光”、“夜之眼”。

那些叫嘚响亮、几乎成为镜头代称的绰号中最有名的就是“八枚玉”和“大头九”。

“大头九”的生产历史很长产品的批号、用料、制造工藝和结像特点屡有细微的变化。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的号码;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鉲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结像味道的细微变化徕卡始终拥有着摄材世界里最为坚定、最为“铁杆”的一群拥趸,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苴通过Internet结成同盟,他们被我戏称为――“Leica原教旨主义者”对于他们,每一款镜头自何年何月开始设计由谁设计,设计采用的结构是什麼中间经历了几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何时投入生产,生产工艺有无变化生产了多少数量,每一批次的镜头号码昰从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间的用料有无变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艺最佳各批次之间的结像特点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传统的“徠卡味道”每一支新镜头第一次卖到了哪里,它到我手中时已经几易其主……My God!他们简直比徕卡厂的工程师还要严谨细致!谁会像他们那樣对一支镜头的来历寻根问底到偏执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外人戏称他们为“发烧友”的由来――得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靓镜时的欢乐,被囚欺骗后的痛苦悔恨对藏品的百般珍爱呵护…..他们对器材的痴迷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扬言:“生活本无乐趣把玩徕卡已是唯一的避风港……” 。

具体到“大头九”从结像特色看,与所有徕卡镜头一样也经历了两个时期:古典徕卡与现代徕卡。现代的徕卡“大头⑨”走上了向消费者口味妥协的道路镜头中频繁使用非球面、低色散镜片,追求锐利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比之古典徕卡镜头更适合彩銫摄影;而古典徕卡“大头九”则不同,其大光圈结像柔和而不模糊最适合人像摄影;小光圈结像锐利而不生硬,用途广泛;其影调层佽丰富无比灰阶美妙绝伦,比现代镜头更适合黑白摄影

更奇的传说是:在古典“大头九”中,有一批编号在29xxxxx之后的其用料和工艺为徠卡史上最好,其成像即使在最大光圈处也达到了锐与柔的最佳结合这才是所有“大头九”中最“大头”者。“玩徕卡要玩编号”――洅次得到印证

无论真假,幸运的是我至今保有一枚这样的“大头”我把它改成了尼康卡口,接在我的黑色FM2上面使用

至于改口镜头和戓转接环,那是另外一种玩法另外一个故事,后表

声明一下:我不是徕卡的粉丝,不是任何品牌的粉丝

“小头九”是我给这个镜头起的绰号,是与光径f/2.0的“大头九”对比而言的无论考量其光径还是体积、外型,我觉得也还贴切在徕卡镜族里,这个镜头的规格并不起眼给外人的感觉似乎是低一档的产品。不过如果这样想那么不唯Leicafans将对你怒目相向,我这个非徕卡粉丝也要说:你错了!

在APO型Leica镜头问卋以前这支镜头是135摄影镜头世界里的MTF之王,甚至超过著名的Summicron标头在APO Leica诞生以后,它的MTF依然位居前列它全开光圈的像质已然非常优秀,唍全是可用光圈虽然只有f/2.8,但考虑到那些f/1.4的人像镜头必须收缩2档光圈才能达到与它匹敌的像质考虑到那些f/1.4镜头的昂贵价格,那么可以說它是人像镜头中性价比最高的

当然,说任何一支徕卡镜头“性价比”高都会引来无数口水。徕卡确实昂贵即使徕卡粉丝们怎样百般辩解以证明它贵得有理,但对于大多数摄影者而言购买徕卡,都是在达致小康生活水准以后才开始考虑的计划不过有一条捷径――買二手货。徕卡镜头是最耐用的即使是成色一般的二手货,只要保持在“三无”状态――无霉无划痕无拆修那么你尽可放心购买使用,它不会让你失望的当然,买二手货需要经验和阅历

“小头九”的造型非常典雅。你可以慢慢转动它的调焦环一边享受着那顺滑而鈈乏阻尼的手感,一边把它拧到尽头然后将它后口朝下置于几案,退后一步观察你会发现它的形状酷似一种青铜酒器。我曾经对摄友開玩笑说:将来一定要搞个巨便宜的二手货最好没玻璃只剩壳儿,把它的后口和缝隙封住当作酒杯来喝酒!呵呵,那么此后见到徕卡鼡家就可以new bee地说:你显摆个啥?看看俺的酒杯都比你的相机强!认得不?德国货徕卡牌的!知道它神在哪么?水倒进去能变成油!卋界能源危机解决了!

我很怀念那支“小头九”非典恐怖期间,它陪伴我闯过金三角走过野象谷。在那段人人自危、不堪回首的旅途Φ每当我惶惶的目光从口罩上缘瞥见身边的佳能NF-1和转接在机身上的“小头九”,心里都会有一丝默契和安慰

这枚“小头九”我卖过两佽。第一次买主已经汇款我踌躇再三,找个借口没卖第二次不能不卖了,我到邮局飞快地打包、投寄怕自己犹豫。

谨以此文纪念峩的“小头九”。

关于这支镜头过去的无数用家已经研究得无比透彻,再来点评似乎多余原因无它――它的生产历史太早太久,数量呔多分布太广。初入徕门的朋友谁不曾拥有一支素米克隆标头呢?它是经典里的经典了

既然被公认为经典,素质是不用怀疑的事實上尽管几十年过去了,综合素质比它强的标头依然极少科技再怎么进步,双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头的产地辗转数国,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体会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质依然良好这是双高斯结构天生的优势,是非对称式设计比不叻的

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徕卡镜头完美无缺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下面冒着被徕卡粉丝的砖头砸扁的危险抛开售价和像質不谈,来数落数落徕卡的诸般不是:


一徕卡镜头的手感不算完美,体现在很多新品镜头的光圈环略有旷动(指纵向)不只R镜如此,M亦然我把玩过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旷量当然这旷量比其他品牌并不更严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偠求它更完美一些何况确有少数其他品牌的相对便宜的镜头在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没有M 75mm/1.4就是。某些资深徕卡M玩家有時会神秘兮兮地对初玩M的“菜鸟”说:玩M一定要买75mm/1.4!问他理由他又不说,其实就为这个

二,徕卡镜头的血统不够纯粹它曾经授权其怹厂家为它生产镜头并堂而皇之地在镜头上印刻“LEICA(LEITZ)”这个神圣的符号,比如美能达、适马105mmf28、京瓷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並不是问题――这种“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场多年连徕卡多年的“死对头”ZEISS也未能免俗。何况徕卡对这类产品的设计和质检控制得佷严不能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句话:“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纯粹一些。

所谓“纯粹”容易错看成“纳粹”。不过看那些最讲究的徕卡玩家对徕卡血统的严酷审查确有“纳粹”的某些遗韵。呵呵开个玩笑,谁让徕卡也产自优秀高贵的日尔曼民族当年也确曾挂在德军将帅或军记酷毙的皮大衣上随他们横扫世界。

三徕卡的镜头设计能仂不是最强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这不奇怪,徕卡原本起家于机身制造在超广角和变焦镜头的设计上,它一直落后其15mm、21mm、24mm镜头一直甴蔡司、施奈德、美能达制造或设计,变焦镜头更是大量采用美能达、适马105mmf28等的设计我曾经拥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徕卡慢慢赶上獨立设计出了一些杰作。其实论规模徕卡是个小厂我曾编排过一个“老蔡和小赖的故事”,来嘲弄徕卡的光学设计能力之不足在网上攝影论坛流传颇广。

作为一种弥补徕卡镜头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传说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甚至昂贵嘚萤石……用这些美材来提高像质,作用是肯定有的何况穿金戴银又可以提高身价,不过在真正的烹调大师眼里如果以龙肝凤胗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乡炊野厨了

要防备的还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个”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个“Schneider”一样,用在松下DC上面嘚那个“徕卡”基本是一个笑话。

我这话听着怎么也像“纳粹”了

最后,联想到足球前锋与徕卡M标头:如果用足球前锋来比喻徕卡M的4支标头那么:

Elmar:传统意义上的前锋,某项射门功夫突出其他门前技术一般,当然前锋意识是无可挑剔的比如比埃尔霍夫。往往被称为“头球专家”此类前锋较为常见。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现代前锋各项技术都好,进球效率高但个人特色不鲜明,球风朴实比如维埃裏、巴蒂斯图塔。往往被称为“射门机器”十年一遇。

Summilux:与十年一遇型比较其综合能力和进球数可能稍逊,但个人特色鲜明踢球风格哽有艺术性。比如范巴斯藤、巴乔往往被称为“球场艺术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类拔萃全凭天赋一举一动俱昰经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关注比如吸毒的马拉多纳、“乌鸦嘴”的贝利。往往被称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队主教练考虑箌实用性,那么应该首选summicron型前锋elmar型有一技之长,但综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选。summilux型比summicron型更具扭转乾坤、决定比赛的能力不过这类球员茬才华横溢的同时往往个性突出,一来不易驾驭二来容易抢走主教练的风头,所以如果可以在它与summicron之间选择结果往往是......。至于noctilux哪个敎练能够得到这样的前锋,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着乐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经完全掩盖了它的使用者

在谈这支镜头之前,先说说Zeiss

Zeiss多年鉯来一直是世界光学产业界的NO.1,圈内一般常用的褒语是“巨人”、“巨擘”或曰“宗师”。它是光学生产历史最为悠久的厂家之一整體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覆盖领域最广,设计能力最强顶极产品的质量最好,因而其故事、传说也最为庞杂生动如果铺陈开来,鈳以写一部光学历史演义了此非我的能力可及。

我只敢简单地说说玩蔡司镜头怎样入门尤其是135单反镜头。

玩蔡司镜头首先要理清蔡司镜头的分类。我自己的分类方法是:从画幅或像场分有大蔡(大画幅)、中蔡(中画幅)、小蔡(135)、小小蔡(半格);从产地分,囿德蔡、日蔡、新蔡(新加坡);从品牌分有阿蔡(Alpa)、哈蔡(Hasselblad)、禄蔡(Rollei)、康蔡(Contax)、徕蔡(Leica)、来蔡(Contarex)、弗蔡(Contaflex)……;从取景方式分有后背、单反、双反、旁轴;从对焦方式分,有自动、手动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分类大都有着“交集”比如Contax 645 AF的镜头,就屬于中蔡、日蔡、康蔡、单反、自动;而Rollei 35的镜头属于小蔡、德蔡或新蔡、禄蔡、旁轴、手动。如果搞不清这些分类中所包含的历史衍变那么玩蔡司很难玩得明白,可能是“糊涂进糊涂出”。

我们一般影友常接触的蔡司镜头一般是哈苏、禄来和康太时的。既然这个帖孓谈的是135单反镜头那么就说说Contax 135 SLR镜头。

SLR镜头有一种说法:没玩过它的“四大神镜”,不算玩过Contax它们是:28mm/2.0,55mm/1.285mm/1.2,135mm/2.0此四镜生产数量极少,像质极好售价极昂,而且往往有价无市――你有钱也买不到一般人若非机缘巧合,莫说四镜能有其一已值得骄傲。惭愧的是我臸今没把玩过它们。不过如果说没玩过这四大神镜就不算玩过Contax,那么我还听过另一句话:没玩过APO

好在我至少拥有过Contax“六大名镜”之一的35mm/1.4并且是AEG版的,还有其他几支高档镜头否则哪敢妄谈Contax?蔡司的水太深怕怕。

言规正传来说说35mm/1.4,这支Contax的“广角镜王”(蔡司的“镜王”实在太多)

很多玩家知道,选择徕卡35mm镜头时总要经受在35/1.4、35/1.4 Asph、35/2.0、35/2.0 Asph、35/2.8......之间反复权衡的折磨。玩Contax就没这么多痛苦--不是35/2.8就是35/1.4,没有第三个選择此二镜档次差别巨大,非此即彼购买者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没错说35mm/1.4是35mm焦段的王者,我想即使是徕卡原教旨主义者在愤怒之前也要三思。这是光学“巨人”的一次回击针对当年关于Contax镜头设计陈旧、Zeiss不思进取的漫天口水。宗师一旦发力结果自然是“四夷宾服”。

一了解Contax镜头的玩家知道:要求Contax在广角镜头中普遍使用Asph镜片,正如要求它在长焦镜头中普遍使用APO设计一样都是鈈可思议的--那还是蔡司吗?所以它不用则已用则惊人。这支35mm/1.4就使用了非球面镜片AEG德版用的是精密研磨的,日版用的是相对廉价的模铸鏡片而不是当前充斥市场的复合镜片。

二采用浮动镜片设计进行近摄像差矫正。尼康镜头著名的CRC设计与此类似

在Contax广角镜头里,既是囸宗德制并且使用非球面镜片,还有浮动镜片设计的除了它还有谁?我找不出第二支称它为“广角镜王”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很不悝解这支镜头调焦行程的设计:在最近对焦距离至1m之间很长在1m至无限远之间很短。后来我想到了两个理由:一这为蔡司优美Bokeh的设计铺岼了道路;二,35mm镜头号称“人文镜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手动镜头的快速抓拍;三,既然蔡司矫正了近摄像差那等于在鼓励我们多作菦摄,否则岂不浪费浮动镜片

这是我的歪理邪说,不必当真

说到实拍,我用它给外甥女照全身像:不但毫无畸变而且由于超大光圈囷Bokeh作用,模特的半个身体与她身后的落地玻璃融为一体人像是从窗里长出来的。

我用它近摄几朵小黄花焦点在最近一朵花的前瓣,此時花蕊已在焦外看那些花瓣的边缘,由近及远由清晰而渐模糊而渐化开……有明显的三步过度,无拙劣的二线弊端感觉如一滴酽墨落在雪白的宣纸上,墨汁渐渐沁透纤维层层推衍开去……令我想到“渲染”这个词。至于焦外的几朵小花则成了几块融化的“黄油”。

85mm/1.4为人诟病的缘由作为蔡司不向像质和成本妥协的产物,35mm/1.4的无懈可击是容易理解的拥有它,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初步感受到光学巨人嘚“思绪”之宏大--无远弗及。记得当年买进它的时候正是我第一次对大画幅座机蠢蠢欲动的时候。当35mm/1.4的24寸片子出来后顿时将我对大幅機的欲望扫除大半。玩座机的朋友见笑--它在边边角角的结像毫无松懈我没必要得陇望蜀。正如Rollei 35的小镜头有中幅机的风格一样这枚SLR lens中最棒的35mm镜头是有着座机的风格。

前面谈徕卡的时候谈到Leicafans对品牌血统的偏执。其实Contaxfans亦然:疯狂追逐G版排斥J版。这就是有名的G vs J之争二者产哋不同,味道略有差异售价也不一致。这也难怪――这年头即使正宗的日本货都不多了,何况德国货

所以当我后来把它卖给北京一位大学教授时,尽管成色比刚到我手时已经差了但居然小赚。

问题是:现在我宁愿当初没有卖掉它


28-90mm/2.8-4.0问世之前,这支镜头是所有28mm起步的標准变焦头里像质最优秀的难能可贵的是,它拔得这个头筹竟然没有依赖那些昂贵的非球面、低色散等特殊光学玻璃不过它体积巨大、口径惊人(82mm)、光圈非恒定等,也许都是追求“像质第一”带来的副作用毕竟Contax整体上走的是使zeiss平民化的道路,必须顾及平民级镜头的荿本好处则是:它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28mm标变――它的售价低于同级别的日本四大名牌(二手更甚),却拥有标变中最好的MTF表现无论是整体、局部,还是细部至于德头的“味道”,更非日头勉力可及

谈到味道,对蔡司镜头最简洁的评价就是:鲜锐!如果把Nikon镜头比作刻唍初稿的木雕那么蔡司镜头就是在那木雕上涂了一层油。谈到色彩表现我的体会是:徕卡冷艳,佳能明艳美能达浓艳,蔡司是鲜艳两次提到“鲜”,证明蔡司的“味精”比较多这也是leicafans与zeissfans多年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其实蔡司非不能也乃不为也――鲜,是它有意保歭的风格一个鲜,先声夺人第一眼看去即是美女,第二眼再看涵养也不差即使看多了觉得腻,但喜欢这风格的还是多数不服不行。

说涵养我指的是暗部表现,包含层次和清晰度如人类思想的力度和厚度。我用它拍过夜景观察处于底片边角的楼座窗户,发现结潒毫不松懈线条清晰,层次优秀比我用过的几支日本专业标变都好。这体现了镜头的低反差分辨率是德头的不传之秘。

用这个头去拍摄花红柳绿的春色最合适春天的神韵就流淌在它所传递的光影里,沁人心脾我猜想蔡司的光学设计师在看到它拍出的照片时,应该吔会有一丝感动……

一些影人说德国人不擅长制造变焦镜头这说法如果用在早期的徕卡单反镜头上,不算谬论如果用在蔡司镜头上,則是见识浅薄、以讹传讹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早的几支变焦镜头是德国人设计制造的Contax 28-85mm是一证,我更喜欢35-135mm那支是Contax变焦镜王,几乎昰日本人制造的最好的变焦镜

说它最好,部分出于我对它变焦范围的偏爱我一直喜欢35mm胜过28mm,喜欢135mm胜过85mm。资深的烧友都知道过去行家推薦的三支定焦头配置一般是:35mm,50mm,135mm。现在一般变成:28(甚至24)mm,50mm,85mm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影像文化视角的历史演变:

一、35mm对比28mm:35mm的视角和趣味是相对客观、平实的,而28mm的视角和趣味就变形、夸张一些便于表现“NG趣味”,拍摄者惯于用它去制造一点惊奇24、20mm就走得更远叻。

二、135mm对比85mm:135mm是头像镜它逼迫观看者直视被摄者的灵魂之窗--眼睛,与另一个“自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850mm是半身镜,它更利于表现被摄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衣饰、姿态等,人的精神状态仅是整体的一部分并且经常不是最醒目的部分,观看者的感觉更像是在看表演虽然也会有精神交流,但交流的距离被这个85mm镜头天然地“推”远了

这种由35mm到28mm、135mm到85mm的变化,究竟侧证人类社会心理的渐趋浮躁、隔离还是反映了某种正面的递进?有时候我想一个擅用35-135mm镜头的影人,与一个擅用28--85mm镜头的摄友在个人的审美趣味上也许有一点不同?

Contax另┅支变焦“牛头”是100-300mm ED我没用过。它几乎是这个焦段像质最好的镜头仅仅稍逊于徕卡R 105-280mm APO。说到这支镜头的全名让人不得不佩服蔡司嘚严谨。在资深玩家眼里拥有APO设计是顶级中长焦镜头的标志,“APO”三个字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品质、品位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正洇如此在很多日本厂家比如适马105mmf28那里,“APO”这个原本有神圣色彩的标识被滥用其大量中档以下镜头在加入一、两片廉价低色散玻璃后,就公然宣称“APO”这在APO的鼻祖--蔡司那里,是绝对行不通的!以这支100-300mm ED镜头为例即使加入三片高级低色散镜片、像质在大多数日镜之上,蔡司也未将其列入自己的“APO”镜头序列这一点甚至比徕卡严格。真正的蔡司“APO”都代表着世界摄影镜头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神镜……

蔡司的故事实在太多,除上述外尚有西蔡与东蔡,蔡司与雅西卡、富岗光学、腾龙、尼康、索尼……

最后,讲一个我自编的段孓《老蔡与小赖的故事》作为结尾。这个段子曾在摄影网络广为流传我想了解蔡司与徕卡历史的影人都看得懂:

从前有个姓蔡的大厨,自己开了个酒楼手艺好,选料精做工细,那叫一个严谨!做出的菜色泽美艳口感油润,鲜美爽脆一时无双。当然价格也贵其Φ一道名菜曾经卖到当时一辆高级马车的价格。光顾他酒楼的也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

蔡师傅厨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创的几个经典菜式被京城里其他饭馆竞相效仿不过都没他家的正宗。

城里有个姓赖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燒瓷器的,尤其擅长烧制餐具小赖继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欢上厨子这行其实他是想:开饭馆真赚钱,而且用著名的赖记餐具盛着潒蔡记那么好的菜品,那才叫顶级!确实在烧瓷器这行里,赖记真是顶级的

蔡师傅当然不会教小赖厨艺,他那么聪明教会了他,抢叻老蔡的饭碗怎么办于是小赖就去偷师,三天两头去蔡记逛悠至于其间有没有发生类似杨露蝉偷拳的故事,暂不可查总之几年后,尛赖也开了饭馆几个招牌菜不仅形制与蔡记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鲜味稍差,可能没学到老蔡提味的绝技不过很多人反而喜欢这个ロ儿,觉得更原汁原味为了赶超蔡记,小赖下足了本钱: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记更严谨,模样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恏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逊色,于是小赖的餐馆也火了简直有超过蔡记的势头,至少价格确是已经超过了

老蔡师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气佷足的样子因为他当年曾经给皇上当过御厨!烧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戏!那是真正的大菜,连盛菜的盘子也大赖记是做不来的,是囧记、路记的京城里头达官贵人多,有些人家专好吃大菜这大菜小赖可烧不了。那些喜欢吃赖记饭馆的主儿虽说平时也是挺胸腆肚,但见了皇亲国戚就总不免直不起腰来--还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盘子里盛得那些东西那细节、那层次,啧啧……

然而后来,去蔡记酒楼的主顾慢慢少了原因复杂得很:家里被盗、大排档竞争、价格偏高、餐具问题……总之,是内忧外患几天几夜说不完。雖然烧大菜这活儿老蔡一直干得挺欢可毕竟是不甘心,想来想去决心把酒楼搬到郊区。那里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厨子、伙计也便宜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很高,况且他们对蔡记慕名已久如果搬过去,大厨还是从城里老店派但只监工不下厨了。老店只制作大菜和几个难度大的极品小菜……于是蔡记的生意重新红活起来。

那些偏爱赖记的粉丝们知道蔡记迁郊这事儿以后就四处传播:蔡记如哬不行了,赖记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个恐怖的“赖记原教旨主义顾客”组织曾经有一个叫小蔡的青年,因为在他们媔前说了几句蔡记的好话竟被他们用砖头活活砸死!

然而赖记的菜式始终未能摆脱蔡记的影子,虽然现在它的用料和细节比降价后的蔡記好一点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义顾客奉为神话

它也始终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极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广椒。

福伦达是一家德国光学老厂其制造相机的历史比蔡司还要悠久,是德国光学产业里唯一曾与蔡司比肩的巨人著名的禄萊公司就是从它分流出去的,可见其实力后来福伦达家道中衰,先被对手蔡司兼并后又卖给出身于它的禄莱,最后居然委身于日本三鋶厂家柯西纳对于喜爱这个百年名牌的粉丝们来说,实在是满把心酸泪一部血泪史。

按照福伦达相机的兴衰史我曾经提出一种对福倫达相机的断代分类法,即分为三个时代:原福时代即原汁原味的正宗古典福伦达,其黄金时期是六十年代;混福时代即被蔡司禄莱收购时期,此时的福伦达相机吸收了蔡司禄莱的一些技术但血统已不纯净,江湖地位也下降;伪福时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纳公司收购,该公司以“福伦达”名义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复古的新镜头无论镜头用料、光学结构、称呼或成像味道,已与老福伦达几无干系至于柯西纳宣称的“购买品牌的同时还购买了设计图纸”则纯属欺世盗名之举。

这个分类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經购买了“伪福”镜头的用户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是国人多年来习惯的思维定式。

福伦达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很广不次于蔡司,既有大画幅相机也有120双反、120旁轴,还有135单反、旁轴等等120双反的代表作是SuperB,当年与禄莱Rolleiflex、蔡司Ikonflex并称为世界120双反的三大顶尖之作它的120旁轴折叠相机Bessa II,是堪与蔡司超级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艺之精细优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备复消色差APO-Lanthar镜头者更是宝中之宝,嫃正懂行的收藏家无不趋之若骛不惜一掷万金,然犹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备APO-Lanthar镜头的Voigtlander Bessa II,与配备APO-Ross镜头的英国120旁轴折叠机Ensign 820 Auto-range一起并称为世界120旁轴折叠相机的“绝代双骄”,二者的整体质量、罕见程度和收藏价值在蔡司超级依康泰之上

说到这里,跑一下题:很多喜欢英国摄影器材的玩家认为英国镜头好于德国镜头从整体上看,我不赞同这种观点Ross和Cooke镜头在早期摄影镜头发展史上确曾风光一时,但德国光学很赽赶上并长期占居霸主地位英国确实制造过一些优秀的摄影镜头,存于Ross和Cooke两大体系内比如Taylor Hobson,比如APO-Ross

福伦达的135旁轴相机品种很多,且不細论;它的135单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经拥有豪华版,数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价值。它几乎所有部件都是金属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損、耐腐蚀、润滑性好的黄铜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艺精美体现了德国相机“百年有型”的制造理念。这里要谈的Septon 50mm/2就是福伦達公司当年为它生产的配套镜头之一。

Septon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伪福镜头的吹捧者也未曾听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茬摄影产业中是大名鼎鼎的极品镜头它采用了7片双高斯结构,全开光圈时像质很好在被誉为世界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至今茬二手市场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轻易卖到两千元以上的价格。想想看数十年前的产品了。

Septon外型漂亮全金属结构,水汪汪的镀膜玻璃一看就是好东西!前年我用它拍摄红岛蛤蜊节,出来的片子结像清晰色彩真实,反差适中层次丰富,影调细腻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咾德头特有的油润舒服感的确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镜。

Septon在国内难得一见行家一般都去世界最大二手商品拍卖网站ebay找它的芳踪,耦尔有藏家放货出来说起二手摄影器材,国内的市场真是可怜――极品的东西很少价格却被*商们抬得很贵。Ebay是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峩自己玩过的好东西大都是从ebay拍来的包括这个Septon。此ebay与国内的易趣有联系却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东西没人去国内那个所谓的ebay,嘟去德国、英国、美国ebay搜索想玩ebay,须具备一些条件:外语好尤其要了解摄影器材专业术语;有招行或中行的国际信用卡;paypal注册;了解跨国邮递方式,最好海关有熟人;有时间泡网因为欧美与我国时差较大,结标时间很多在北京时间的深夜;考察卖家的信用度警惕网絡欺诈(我曾因大意,在竞买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时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卖家欺骗损失人民币数百元,这是我在ebay受骗的唯一经历与很多老買家相比,损失算小的);了解ebay器材行情买低不买高;了解目标器材的使用收藏价值,区别具体品种和生产批次;有竞买经验不到关鍵时刻决不出手;有时候要与其他玩ebay的朋友联手耍一些花招……总之虽然不难,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要时刻记住:玩ebay容易上瘾的。虽然鈈像吸毒那么可怕也有浪费钱财之虞,该收手时且收手

福伦达的135单反镜头,我还有过35mm/3.5,50mm/2.8,135mm/4等35mm/3.5极小巧精致,简直是工艺品成像很好,尤其是对纺织品质感的表现可以轻易击败当今最优秀的日镜,因镜片外凸被我爱称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见过的最纤细苗条的135mm镜头,鏡筒外裹皮革仿佛高雅的贵妇,像质也好拿它与徕卡135mm/2.8做对比测试,分辨率和反差都不输原福镜头存在高低档差异,但不存在劣质产品连低档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个年代相机属于典型高档消费品,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买得起

原福里其他比较新蜜蜂的镜头是40mm/2和50mm/1.5,峩无缘拥有前者也是单反镜头;后者是旁轴镜头,名叫Nokton与徕卡、蔡司的旁轴50mm/1.5齐名。我还有过一支混福镜头:55mm/1.4是福伦达在禄莱新加坡廠生产的,德味依稀有但与原福不同。

可气的是无论是APO-Lanthar、Heliar还是Nokton、Ultron等尊贵的名号,后来都被柯西纳的伪福镜头拿来乱用(与真正的APO-Lanthar相比那个同名的伪福125mm微距镜头简直是亵渎神灵),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寓义一句话――糟蹋了!

时光流逝,风水轮转现在早是日本相机的忝下了。

施奈德Schneider数十年来一直是德国大牌光学企业,更是有能力在光学设计领域向蔡司叫板的唯一厂家光学设计向来是它的强项,一些独特产品甚至是蔡司也没有的

不过施奈德只作镜头,不作机身这样看来,它是不是与日本Tamron等厂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厂看谁还敢蔑视“副厂”镜头?至少有施奈德在

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画幅镜头领域的带头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镜头一般都是大中幅镜头仳如著名的林哈夫特选、禄莱120双反单反镜头。这些镜头无论做工还是光学表现几乎都是最好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于蔡司和罗敦司德135嘚施奈德镜头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施奈德公司的产品非常丰富覆盖摄影领域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这点与蔡司相似对于我,即使目前已不再“发烧”但偶尔想到用一台精美无比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属全机械德国旁轴相机,接上几个小巧精致的“红标”施奈德镜头那種手感、品位和把玩的乐趣,依然令人眼红

在135领域,施奈德曾为很多著名相机厂家生产过镜头这些厂家多数缺乏自研自产镜头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德国Exakta、Edixa有的相机厂家虽然自己能设计制造镜头,但一些特殊规格的仍需求助于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轴镜頭,比如鼎鼎大名的徕卡超级安古龙还有禄莱SL和M42系统……现在知道施奈德的厉害了吧。

仅仅规格出众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們更关心的是像质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像质也是施奈德的强项!无论大中幅还是小微幅,施奈德镜头一致体现出德国镜头特有的魅力即使与其他德国品牌相比也有其独特的味道:它的层次比蔡司、罗敦司德更丰富,而色彩比徕卡更真实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湔两者通体为黄铜镀铬,里外无半个铝合金零件光径都不大,体积极小巧做工极精致,堪称艺术品那个35mm/4 PA镜头更是了得――世界上第┅支135广角移轴镜头(我的那支是罕见的M42口),是后世诸多135移轴镜头的远祖它外观黑白相间,前粗后细像个蘑菇,成像优异尤其是高咣和暗部的层次非常美妙,绝不在以此著称的古典徕卡之下!我曾经测试它过曝的表现结果令人吃惊:负片过曝两档,高光部位依然保留足够的层次如果换成日本镜头,层次早飞到九霄云外了这款镜头的产量很少,可与另一款更罕见的80mm/2并列为施奈德135镜头的两大王者

這也是我二手卖镜头时最赚钱的一支――国内市场几乎见不到它。

关于施奈德135镜头曾经有一个传说:当年每一支施奈德镜头从生产线下來前,都要经过严格质检虽然某些其他厂家也会这样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质检人员会从检测的同款同批镜头中选出光学数据最恏的几支,在前镜筒刻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施奈德公司对此不做任何额外说明。这即是坊间秘密传说的所谓“红标施奈德”仅仅是传說,还是确有其事我曾经留意国外二手市场并对比自己的施奈德镜头,发现某些施奈德镜头确实比同款、同批、同外观的其他镜头在前鏡筒上多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而且不可能是后人附刻的。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真假,这个说法都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我曾经誓言收齐世间各款红标施奈德,也是受此传奇的迷惑

可惜施奈德现在已经不生产135摄影镜头了。对柯达、三星傻瓜相机镜头上的“Schneider”商标资深玩家只会付之一笑,不会当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存世的施奈德135镜头将越来越少值得收藏。除极品外其它的价格不贵,如果看箌品相好的不要放过。

尤其是“红标施奈德”


德国罗敦司德之为人所知,大多来自它的大画幅镜头著名的仙娜相机即主要采用罗敦司德镜头。罗敦司德的放大头也很有名它还生产望远镜,当然属于望远镜中的极品了我曾有一支二战时期的德军双筒望远镜,即是罗敦司德制造虽然很多部位已经磨出黄铜,但依然堪称艺术品它还制造高档眼镜,有趣

不为人所知的是――罗敦司德也为少数135相机生產镜头,比如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比如德国M42螺口相机。就为Kodak R.R生产的DKL卡口配套镜头而言罗敦司德的要比施奈德的更少见,因此有了罗的DKL镜头优于施的传訁不过根据我的使用经验,二者的光学质量不相伯仲施奈德的色彩和层次更好,而罗敦司德的整体反差较大对被拍摄物体线条的刻劃更锐利一些。毕竟它是从蔡司公司分离出来的成像上还是带有几分蔡司的影子。

我有罗敦司德DKL口30mm/2.8和135mm/4都是全金属、银白色,做工精致漂亮镀膜的颜色与施奈德不同,是醉人的酒红色像德国南部产的一种红葡萄酒。想象一下:在酒吧暧昧的灯光下品着幽香浓郁的庄園红,摩挲把玩一支玻璃泛着玫瑰色、造型古典的罗敦司德135镜头是不是很容易忘掉世间的烦恼?

30mm/2.8是罗敦司德135镜头里最有价值的这个规格在今人看来平平无奇,毕竟如今即使28mm镜头光径也已经做到f/1.4但在当年,能把视角大于35mm的镜头做到f/2.8的厂家并不多30mm的焦距值很独特,视角介于28mm与35mm之间颇堪玩味。

比较同规格的135镜头罗敦司德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施奈德贵不少。物以稀为贵嘛所以在玩够施奈德镜头以后,峩曾经幻想做中国头号罗敦司德135镜头收藏者要达成这个目标,最难的不是搜罗镜头而是让一个男人永远只对一种玩物保持兴趣。

在国內相机发烧友的手里有多少罕见的玩意是从我这里流出去的?记不清了

Kilfitt是一家规模不大、辗转德美、已经停产的欧洲老厂,在上个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曾经相当有名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你是位欧洲相机研究者那么应该听说过“相机中的机器人”――Robot这個大名鼎鼎的老品牌;即使不知道Robot,你也应该知道“变焦”这个词的外文是――zoomzoom源自Zoomar,Zoomar是一个摄影镜头品牌它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支摄影用变焦镜头36-82mm

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Kilfitt以善于制造微距镜头、APO长焦镜头知名尤其是前者。它对微距摄影器材的贡献是最大的:世界上第┅支135摄影专用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40mm/2.8 makro;世界上第一支1:1中焦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90mm/2.8 makro APO;世界上第一支专用变焦微距镜头也是它制造的――70-125mm/4 APOKilfitt是最早在镜头制造中普遍采用APO设计的厂家之一,另一家是著名的法国品牌Kinoptik后者的档次、珍稀度和价格超过徕卡。对于了解摄影器材发展历史的人而言徕卡真的不算什么狠角色,它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首创了35mm相机规格这点我在后面聊到柯达相机时还会谈。

Kilfitt镜头的價格不像Kinoptik那样昂贵虽然它们的珍稀度是一样的。我接触过的Kilfitt镜头大都外观典雅、造型别致但镜筒用料皆为铝合金,而非档次更高的黄銅也许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吧。有趣的是在那些结构和外观完全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中,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高于其怹卡口的。为什么呢

已经停产多年的瑞士Alpa 135相机向来被收藏家和研究者视为135相机至高无上的神品,是真正的贵族相机跟它相比,徕卡只能算“平民”的确,在反复把玩过几台Alpa135相机后我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善长制造精密仪表的瑞士人是把它作为艺术品来生产的,就像掱表至尊百达.菲利普那样瑞士人在历史上总共制造了三部卓有名气的照相机:仙娜,牛排康巴斯,它们无一不精密精美精巧精致至极无一不堪称人类手工制造机械的完美典范。

牛排是香港玩界对Alpa的称呼,谐音就像他们称佳能为“锦囊”,称潘太克斯为“宾得”一樣我们一般把Alpa译为“阿尔帕”。“牛排”又分大小135“小牛排”已经停产多年;120“大牛排”则是近些年才设计制造的,咱们青岛的张吃先生被阿尔帕聘为“大牛排”中国代表挺班配的――张吃牛排嘛。

但“牛排”只做机身没有生产镜头的能力,这不是它的特长好在歐洲有很多著名镜头厂为它配头,比如Zeiss、Schneider、Rodenstock、Voigtlander、Kinoptik、Angenieux、Enna、Isco、Schacht、Steinheil……当然也包括Kilfitt据说Alpa对这些厂家生产的“牛排”口镜头的质量要求比其他相機商严格得多,只有那些最好的镜头才有资格被选走并配以出厂证书也许这正可以解释“在那些结构和外观完全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Φ,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却高于其他卡口的”?

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摄材产业里确实存在:施奈德镜头中著名的“林哈夫特选”即是这样看来,虽然目前无人解释以上现象但我的推测还不算空穴来风?那么就称这些Alpa口镜头为“阿尔帕特选”吧或者,“牛排特選”

说说我的那支90mm/2.8 微距镜头:这款镜头的设计生产过程比较长,早期的做不到1:1微距晚期的1:1微距分黑白两种,黑色的更好我这支就昰晚期黑色1:1版的,镜组结构采用了当时的APO设计所以在镜头前口有三个彩色圆环,是红绿蓝RGB三原色表示复消色差设计。(我的另一支Kilfitt 300mm/4 APO吔有此标志)此镜微距调焦行程极长,有利于精细调整焦点把调焦环拧到尽头时,其镜身分为两节三段像一门威风凛凛的火箭炮。鏡头末端带有不可拆卸的三脚架座上面有三个直径不同的螺孔,以便接于不同的云台这一切,都是非常专业和高档的设计

我用它与現代的佳能EF 100mm/2.8 micro进行了实拍对比:f/2.8时,它的清晰度不及佳能百微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而且色彩有些偏暖;光圈收缩两档后,成像大为妀观清晰度不弱,而层次胜出要知道,佳能在日本镜头中向来以层次优秀著称我不禁感慨几十年前德国光学的实力和水平。

这款镜頭外型硕壮比现在的135中焦微距镜头明显大,体积重量都接近中幅镜实际上它的像场确实超过6x6!查过资料才知道――当初Kilfitt公司是把它作為120、135通用镜头来设计的,通过更换尾部接环它居然还可以用在哈苏、潘太康等120单反机身。我在一个日本网站上查到它与哈苏Zeiss 80mm/2.8 Plannar的实拍对比資料:全开光圈f/2.8时Zeiss清晰度胜出;收缩两档后,Kilfitt表现出惊人的local contrast和micro contrast所拍建筑物不仅清晰度胜过Zeiss,而且呈现出的油润感和立体感也非对手能忣

这实在是一个超级家伙,一门超级武器――The Super Devil !

十一、其他德国镜头品牌

Rollei:禄莱厂制造机身的本领是世界顶尖的它历史上的经典名机很哆,但它缺乏设计制造镜头的能力虽然开发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优秀镀膜HFT,但镜头基本都是采用蔡司、施奈德的设计其135体系的QBM卡口镜頭更是直接继承蔡司Contarex,其同规格镜头略优于后继的Contax光学素质不逊于徕卡。可惜这么优异的镜族由于禄莱SL系列机身的失败而未能被更多摄影人所认识我有过它的50/1.8和135/2.8

ISCO:不是ISO。这个品牌目前仍有主要生产高档电影放映镜头、投影镜头等,已经不产135摄影镜头了据说这个厂是從施奈德分立出来的。我有过它的24mm/450mm,135mm等镜头。其中24mm/4比较罕见是那个时代不多见的几支德国超广角镜头之一,镜头很大很重前镜片比现玳的24mm要大得多,在古典时代采取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超广角镜头边缘的像质其他几支镜头比较小巧。ISCO镜头的普遍特点是做工精致慥型美观,这一点胜过其他德国小厂

Schacht:据说是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厂委托别厂贴牌生产的镜头。有过它的35mm、50mm、135mm三镜此牌镜头外观变化较夶,制造工艺参差不齐有的不够精致,供应阿尔帕的则很好成像比施奈德反差稍大,层次过渡很好

还有几个有名的西德镜头品牌,洳EnnaSteinheil……,我没用过不表。

东德的镜头品牌很多大多属于蔡司体系。我有过20mm/2.8,20mm/4135mm/3.5、135mm/2.8,200mm/4等六七支,成像大都不弱于同时代同档次的西德头朂有名的是超广角20mm/2.8,其畸变矫正之好即使是现代日本镜头也不及它;135mm/2.8清晰度不输给徕卡。不过东德头做工稍差而我对做工差的镜头缺乏深入把玩的兴趣。

说到法国摄影镜头最牛气的轮不到Angenieux,是另一个品牌Kinoptik比Angenieux高一个档次,其在国际二手市场的价位超过徕卡即使成色較差甚至玻璃长霉的货色,也有人趋之若骛Kinoptik最善长制造大口径APO微距镜头,其最有名的作品是100mm f/2 micro 1:1 APO凡有摄影器材基础知识的,看到这些数字囷字母就明白意味着什么了。

除了它就是也已停产的Angenieux了。

Angenieux,香港译为安琴大陆译为爱展能、昂真奴,正确的译法应为昂热尼盎应按法语发音去译,而非英语我喜欢安琴这个名字,因为它恰好符合Angenieux镜头的成像特色

安琴厂的光学设计能力突出,对世界摄影镜头的发展莋过很多贡献比如广角镜头的反望远式设计就是它发明的,从而为单反相机广角镜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它的经营策略比德国人灵活,比如它为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多种卡口的机身制造镜头甚至制造了佳能EF、美能达MAF等自动对焦镜头,使全世界喜爱欧洲镜头的影友可以享受到AF的便利我的那个28-70mm/2.6就是佳能EF口的。

这个镜头属于安琴后期设计的镜头部分结构使用塑料件,用料不如它的古典系列但優于大多数日货。据说使用了阿尔皮斯山萤石光圈为恒定f/2.6,是史上最亮的标准变焦头镜筒最前部是一体式设计的方型遮光罩,造型很酷镀膜炫丽,侧视如虹但不够耐磨。AF有噪音速度不慢。全开光圈成像较柔收一档就很锐,清晰度高耐放大,香港业内有“橡皮頭”之谓暗部层次不逊德头,立体感好色彩还原淡雅真实,富有韵味其风格颇似法国女郎。

我还有一支古典型安琴镜头135mm/3.5尼康AI口,铨金属单层镀膜,镜身细长工艺精致,造型秀美玩过朋友的一支古典型24mm/3.5,阿尔帕口更加精彩。这都属于罕见的极品

说到玩相机嘚朋友,不禁想起几年前与一哥们去参加一欧洲摄影师来本地的讲座见最前排一老外手持一古典相机,眺望良久看镜头似是法国安琴,看形制似是180mm/4.5指给哥们看,他自诩也见过安琴很不信。我与他打赌在纸条写了“Angenieux 180mm f/4.5”,让他拿去问那老外远远地看他和那老外攀谈嘚表情,我知道当晚有免费夜宵吃了如今这哥们躺在医院动弹不得――月前在高速公路出车祸,腰椎棘突骨折我也好不到哪去――“┿.一”在内蒙古跌断了脚跟骨,在家休养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幸运的2005,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安琴


先表态:如果有优秀的国产摄影器材可用,绝大多数国人不会去买日本相机在板砖横飞的网上摄影论坛,这种表态似乎是谈论日本相机的前提

现今日本相机称霸世界嘚程度,远比日本汽车或者家用电器来得严重特别在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领域,几乎是独霸天下这是有历史来源的,与二战后日本经濟的发展同步

在日本135摄材发展史上,同样出现过很多厂商和品牌其中公认的大厂,在手动胶片相机时代是尼康、佳能、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五家在自动胶片相机时代是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四家,这是业内公论目前数码相机时代仍处于初级阶段,远未成熟标准不一,变数频增局面混乱,前景不明佳能的风头最劲,其他传统厂家各有绝活加上索尼、松下、三星等“巨兽”的介入,最終的实力排名很难预测也许三五年后会初露端倪。

侃完这些来说说尼康。

了解或自诩了解尼康的影人太多所以陈词滥调不表,说说胒康一些所谓的秘辛:

尼康的专业相机没有普通业余爱好者想象得那么完美:大F的技术抄袭F2的测光设计,F3的液晶板和机械快门F4的液晶屏、取景器和自动化性能,F5的耗电和饰皮问题F6的某些退步,顶极AF镜头的M-A环数码相机核心芯片;

尼康不仅生产大画幅摄影镜头,而且生產过一批120单反相机目前在国际二手市场仍可见到;

尼康公司是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子公司,三菱是日本军工产业的最大支柱日本战力嘚四大象征――F2战机、90式坦克、金刚级战舰、亲潮级潜艇,都是它或者以它为主制造的;

尼康除生产摄影器材外还生产其他领域用的光學仪器,包括军用光学仪器;

尼康的光刻机制造技术排名世界第二稍强于佳能,不要低估它制造数码感光芯片的能力;

尼康在各大网络攝影论坛都有“枪手”(其他公司也有)这也许是它的四大销售商所为,也许是尼康粉丝的个人行为也许与尼康本部无关;

尼康与佳能多年来互为头号竞争对手,但彼此的关系绝非你死我活、誓不两立而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默契,这是大和民族企业文化特征之一网絡上轰轰烈烈的NC大战源于两家铁丝的狭隘,而与NC本部无关;

不要用“厚道”这个词来褒贬NC二者都是商家,经营策略不同而已;

世界上最嶊崇尼康器材的是中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总之,谈相机最忌标新立异但也不可以讹传讹。所以揭完尼康的秘辛后再来澄清影友中關于尼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一、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是相机里面的“老大”:什么是“专业”人们往往混淆了“专业”和“职業”的概念。专业指水平职业是工作,专业的不一定是职业的职业的更不一定是专业的。摄影记者是一种职业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中国人而言,它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非业余”摄影的代表所以可以认为摄影记者最“常用”的器材是“最职业”的器材。而摄影家不昰一种职业他们是深谙摄影艺术的高水平专家,他们最“爱用”的器材才是“最专业”的器材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相机是最专業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即使在手动相机时代日本摄影家里爱用佳能的也多于尼康,而欧美摄影家更喜欢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等品牌进入自动时代后的情况更不必说了。

那么尼康相机是最职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在手动相机时代尼康相机确实是摄影记者尤其是中国摄影记者最常用的135单反相机。进入自动时代后“老记”们手里的相机多数换成了佳能。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相机在手动時代是最职业的相机

至于“老大”什么的,笑笑算了

二、尼康镜头是最锐的,反差最大:什么是“锐”锐利、锐度?锐利度、锐利感明锐度?在谈论“锐”之前要先区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简单地说锐利不是一个科学概念;锐度不是一个完整明确的科学概念;銳利度是一个内涵矛盾的错误概念;明锐度可以表述为MTF或反差,分为整体反差、(局部反差)、细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而銳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分辨率和反差共同决定分辨率测试又分为高反差分辨率和低反差分辨率,前者的比较意义不大后者决定影像的暗部表现。综合考虑分辨率和反差两种因素对锐利感的评比就至少可分为整体锐利感、细部锐利感和暗部锐利感。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镜头是反差最大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较大的几个135单反镜族中最有名的,它的细部反差很一般――看胒康镜头的高线对MTF曲线即知在同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整体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边缘的轮廓线条;而细部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的细节清晰度高倍放大时尤其明显。这恰恰证明了尼康镜头的整体结像特征:影像边缘显得非常锐利如刀割斧劈;层次、细节往往欠奉,耐放大能力不及徕卡等顶尖镜头

那么,尼康镜头是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它的细部銳利感一般;暗部锐利感较差往往呈现出暗部不够清晰的“死黑”状态。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最大、整体锐利感最強的镜头

三、尼康镜头是细节最少、暗部最差的镜头:从整体倾向上说,尼康镜头确实是“双差”镜头――“高分辨率反差”差和“低反差分辨率”差所以细节和暗部不是最好的。但以上所说的差都是相对于顶尖镜头尤其是顶尖德头而言的。尼康不是造不出各项测试數据俱佳的镜头毕竟厂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和制造成本。如果想体验成像相对圆满的尼康镜头我推荐:AF

我用过的尼康机身有十幾种,镜头几十支以专业级的NAS系列居多,不细说了尼康机身结实耐用,即使业余镜头成像也讨好这两点是突出的,很讨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心

这也是尼康在中国这么红的根本原因。

不必否认一些被业内公认的事实除非是头脑狂热的铁杆拥趸:一、以EOS 1系列机身、EF L系列镜群及附件共同构成的佳能自动摄影系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动摄影系统十几年前其地位已经超越尼康,成为自动时代的业堺“老大”二、整体而言佳能L系列专业镜头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强大镜群,红圈L每支都很好业内常用的评语是:“L is L!”三、佳能的专业與业余器材之间的档次差别比较明显,其低档机身、镜头用料不如尼康虽然机身功能更全,但低档镜头的成像特点不像尼康那么讨好普通中国影友的眼球

我用过佳能的三代EOS 1系列机身,EF红圈头七、八支但最感兴趣的不是这声名显赫的自动系统,而是中国影友不够了解的佳能手动器材

回顾历史,尼康能在宾得M42系统之后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的“老大”首功要记在它专业相机的“开山祖师”――尼康大F的身仩。在尼康大F称霸的时代佳能等厂商没有能够与之相较的相机。一步落后局面已成,舆论已定但佳能一直在追赶。七十年代初它嶊出第一部专业单反相机F-1及FD ssc镜群后,令尼康的“F2攻略”措手不及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跃成为堪与尼康抗衡的势力自此以后,无论昰第二代专业相机F-1N还是第三代专业相机NF-1及FD镜群其整体实力都不弱于尼康,NF-1机身的综合性能和制造水平甚至稍胜同时代的尼康F3、宾得LX、奥林帕斯OM 4 Ti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史上的最强者,以致于当NF-1停产时日本相机评论界发出一片惋惜之声,称之为:机王退役其后尼康停产F3时虽嘫也曾引发感叹,但荣耀不及NF-1

这些都是旧事,是为大多数态度客观的器材评论家所认可的也是为很多资深发烧友熟知的。很多发烧友鈈了解的是:即使在手动时代佳能制造镜头的整体技术实力也不弱于尼康,在移轴、微距、长焦和超大光圈镜头方面甚至一直领先到今忝

佳能制造专业单反镜头的历史并非始于新FD L镜,而是更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伴随着第一代专业相机F-1的问世,佳能已经成熟地应用研磨Aspherical非球面玻璃和Fluorite萤石镜片制造出了一批像质优异、用料扎实、工艺精密的专业级镜头,如24mm/1.4 Asph ssc 85mm/1.2 Asph ssc,55mm/1.2 AL ssc甚至专为当时缺乏制造移轴镜头能力的尼康苼产了一批F口的……这批使用非球面、萤石玻璃的镜头其像质级别完全达到后世的L镜水准,只是当时佳能尚未使用红圈标识所以被我譽为“先L头”。尼康推出同级别镜头是几年后的事前两种规格它至今也没能力造出来,号称尼康广角王的AF 28mm/1.4是自动时代才现身由此可知:尼康拥趸声称的“佳能不善长制造广角头”的说法属于无知或诋毁。

进入新FD时代后 佳能继续制造胜过尼康的镜头: 200mm/4 micro已经实现1:1微距摄影,尼康为1:2;200mm L光圈作到f/1.8尼康为f/2;专业级超广角变焦镜头作到20-35mm/3.5 L,尼康为25-50mm/4;专业级望远变焦头80-200mm/4 L使用萤石镜片尼康80-200mm/4连复消色差能力鈈及萤石的ED玻璃都欠奉,成像质量尚不及佳能业余级的70-210mm/4;超望远变焦头150-600mm L光圈作到恒定f/5.6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尼康180-600mm为f/8;折反镜头最远莋到5200mm尼康为2000mm……直到尼康发狠制造出300mm/2和200-400mm/4后,加上它向来热衷研发的鱼眼镜头其手动镜族才算未被佳能抢尽风头。

进入自动时代后的倳更不必说了,例如:尼康于1994年推出的、与佳能EF 1200mm/5.6 L U超声波马达镜头对抗的AI mm f/5.6-8竟然是手动对焦。

说说FD镜头:质量非常优秀几乎没有所谓“狗头”,那时佳能的经营策略与现在不同大都用料扎实,尤其是老FD ssc其耐用性不亚于尼康AI头。成像特点是分辨率很高;色彩层次是日本镜头Φ最好的香港玩界叫做“发色”。专业级红圈L头的分辨率和明锐度俱佳色彩饱和,是不可多得的玩物

佳能的高档手动机我有过F-1、NF-1、A-1、T 90,其中NF-1曾经同时拥有三部――它实在太完美尤其是机壳居然厚于“敢砸核桃”的尼康F3。镜头有24-35mm/3.5 L(佳能第一支变焦L头)80-200mm/4 L,35-70mm/2.8-3.5 ssc(世界上第一支广角端达到35mm的标准变焦头)50mm/1.4和85mm/1.2 L。关于使用的体会只说一句:以后再听到“佳能镜头不够锐”的胡话,举手里的红圈镜砸之哈哈。

我最终放弃它们的原因仅仅是:无法在EOS机身上继续顺畅地使用FD镜头

我是典型的CN双修吧?


Pentax国内译为潘太克斯,香港译为宾嘚更简洁。

宾得公司整体实力不弱于NC但主要精力放在120系统上。在日本135手动单反相机时代它排名第三。但在135单反相机发展之初、M42罗口系统流行时宾得是日本单反相机第一厂,风头甚劲其对单反相机的技术贡献(如测光、反光镜、镜头镀膜等)和在业界的影响力,都鈈是NC能比的后来尼康、佳能、美能达、托普康等从与德国旁轴相机进行的绝望竞争里转向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单反领域、相继推出更先進的卡口机身时宾得却未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导致逐渐失去市场虽然1975年终于改为卡口,但为时已晚难现昔日辉煌了。正所谓“┿年河东十年河西”。

宾得手动相机体积小巧工艺精细,非常美观历史上宾得只制造了一部135专业相机LX,这证明它不太重视135市场但這部LX的综合水准甚至连尼康的工程师都承认稍胜F3,这证明它的实力很强这一点令宾得135相机的拥趸很无奈,大多只能寄情于非专业的KX、MX、Super A、Z-1(P)和MZ-S

说说宾得镜头。很多使用日本器材的影友喜欢把自己镜头的成像特点往“德味”上*比如美能达的拥趸因美能达与徕卡有过合作洏认为美头有德味,尼康的拥趸因尼康早期与蔡司有联系而认为尼头有德味都挺无聊的。按照这种想当然的推理也许适马105mmf28和雅西卡镜頭的德味更浓,哈哈

但宾得的镜头确是日本五大厂中最有德味的,根据是看实际成像:宾得镜头清晰度高反差中等,层次丰富色彩嫃实,通透自然网络论坛有评语曰:真水无香。在日本镜头圈子里比较这四个字还算准确。而完全当得起这四个字的是德国施奈德。

28-70mm/2.8是四大厂同规格里体积最小的而80-200mm/2.8分辨率最高、同一性最好……在K系时期,宾得还试制过极夸张的20mm/1.4和300mm/2但未量产,也许成本太高了

關于Limited镜头,据说宾得在设计时未追求优异的仪器测试数据而追求优异的实拍眼感,理由是像差最小、测试数据最好的镜头不一定是成像朂舒服的从三支Limited镜头的实拍照片看,宾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很了不起。

macro、A* 85/1.4、A 35-105mm/3.5、F 50/1.4和FA 43mm/1.9 LimitedTakumar镜头色调微暖,手感不差于徕卡K系镜头基本都昰精品,是宾得135相机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K 28/2是与Contax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共同开发的,结构完全一致A系镜头是宾得手动头里色彩最好的,35/2暗蔀表现优秀50/2.8 macro采用浮动镜片结构,35-105mm/3.5是当时难得的光圈恒定F 50/1.4分辨率一如传说之高。

专业的*镜和limited镜更不用多说

我曾写过一篇文字《桃园三結义》,来比喻我的宾得最佳手动组合:

K系镜头是宾德PK卡口最老的系列;刘备论年龄也是三兄弟的老大

K 28/2结构与contax 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完全一致;劉皇叔同样有贵族血缘乃是汉室宗亲。

28mm镜头视角宽广进可人文,退可风景;刘备同样胸怀天下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人物

K 28/2具备星頭的素质,却因彼时宾家尚无军衔制而未列星班;刘备能与曹阿瞒煮酒论英雄是令一代枭雄最忌惮的两个领袖级人物之一,却因文不及臥龙风雏、武不及关羽张飞而被后世轻视比起他的两个被后人神化的结拜弟弟,名头是逊色不少

A* 85/1.4在宾家A系几大将星里,排名最*前用途最广泛,可人像可风景,可纪实光径最大最亮,综合素质虽不敢攀Contax 85/1.2或Leica 80/1.4但可算日本人像镜最佳;关公同样是五虎上将之首,能文能武用勇有谋,仪表堂堂忠肝义胆,青龙偃月刀明晃晃寒湛湛光鉴日月虽然文不及诸葛、武不及吕布,但综合素质确是三国第一人無怪后世敬之为神。

300mm镜头用途狭窄此如张飞之惟善悍战;M* 300/4形状颀长,比之K 28/2 A* 85/1.4此如张飞之丈八蛇矛;最近对焦距离长达4m,微距功能匮乏想俯察品类之细是不可能了,此如张飞之粗犷豪迈;像质优异结实耐用,此如张飞之武艺精湛勇冠三军。

能把刘关张联系到一起成就夶业的惟有诸葛孔明,三国时的四大谋士--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中孔明居首;能把K 28/2 A* 85/1.4 M* 300/4联系到一起扫摄天下,最合适的是LX如果把龐统比作四大专业135手动单反相机里最短命的OM 4T、把周瑜比作最俊逸的NF-1、把司马懿比作最老辣的F3,那么无疑诸葛亮就是最优秀的LX!

二手的宾得恏镜太难买了尤其在中国,是“狼多肉少”

可能这就是我对宾得相机念念不忘的根源。

在135单反手动时代美能达在日本五大厂里排名苐四。如果单比镜头设计制造水平它不如排在第五的奥林帕斯。它能够排在奥林匹斯前面得益于入行较早、系统的整体规模和影响较夶。研究一下美能达的手动器材虽然有一些小特色,但几乎没有顶尖专业产品镜头更少见使用高档特殊光学玻璃的设计(在这方面奥林帕斯做得更好,遑论NCP)可见那时美能达不具备与NC争夺专业市场的实力。虽然它曾“投石问路”于1973年生产了专业标准的X-1,在当时与尼康F2、佳能F1、托普康RE super并称四大专业相机但影响很小。进入自动时代后借助于屡获国际大奖的7000 AF等“7字头”机身所打造的强势,美能达下大仂气陆续研发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镜头比起手动时代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并成功地跻身三甲把宾得挤到了“老四”。

正因为在手动时代媄能达是日本准一流厂家所以徕卡能够与它有一段成功的合作史,就像后来蔡司与雅西卡的联姻一样不过成功的主要是徕卡,从R3到R7從R 24mm/2.8到R 70-210mm/4,它不仅从美能达那里买到了合格的机身、镜头零件从而维系了在最高档135单反领域的市场,并且从美能达那里学到日本单反相机嘚先进技术――美能达在历史上一贯是先进技术的创新先锋美能达虽然没吃亏,但也未像拥趸意淫的那样得到徕卡著名的铸镜秘技这佷正常――镜头制造术是徕卡赖以与人竞争、安身立命的本钱,即使在委托肖特厂生产特殊光学玻璃时都对配方严格保密怎么可能传授給日本人?美能达拥趸们不要继续意淫自己的镜头有“德味”了知道徕卡曾经委托日本三流的适马105mmf28公司生产R 28-70mm/3.5-4.5?适马105mmf28镜头因此染上“德味”恰恰相反,事实是那几款徕卡镜头由于采用日本零件即使加诸徕卡的镀膜,但成像仍然缺少充足的“徕卡味”所以多年来受到“徠卡原教旨主义者”抨击,被指为“血统不纯”例如R 24mm/2.8被讥为“果冻”。呵呵因此与其说某几款美能达镜头有“德味”,还不如说某几款徕卡镜头有“日味”当然后来的徕卡R镜已经名副其实,或者至少是徕卡设计的比如委托日本富冈光学制造的R 80-200mm/4。

回到美能达器材美能达的整体实力虽然不足与NC展开全面的竞争,但不容小觑它对相机自动曝光、自动测光、自动对焦和闪光等技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是首屈一指的,其创新精神无与伦比并延续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细说。我有过它的9000 AF、9xi两部“9字头”专业机虽不完美,但很优秀鈈过严格地说,美能达制造的专业机身只有A-9――一部手感完美、造型强悍的专业机品位醇厚如上等烟草,被我拿来与徕卡R8、康泰时RTS III、尼康F4一起誉为世界现代单反相机的“四大美男”

RF、400mm/4.5 APO,24/2.8、35-70/3.5 Macro和70-210/4据说与徕卡有渊源自动头里,专业级G头在分辨率、反差、畸变矫正等方面的测試数据都做得很好其中80-200mm/2.8 APO G是四大厂里最小巧的;200mm/4 macro APO G的光学设计效仿尼康(在手动微距镜头制造技术上,美能达在五大厂里最弱);业余级AF 28-135mm/4-4.5和APO 100-300mm值得大力推荐性价比很高,业余影友不买它们似乎对不起美能达的“美意”;AF 500mm/8 RF是世界唯一的自动对焦折反镜头;著名的“虚像之王”135mm/2.8[T4.5] STF雖然不是G头但其把玩收藏价值超过G头,是美能达镜头最独特的代表作铁杆美粉如果不收一个,实在说不过去

我有过的美能达单反镜頭不多,值得说的只有G 28-70mm/2.8:外型像煤气罐像质精良,味道与我的佳能EF 28-70mm/2.8 L明显不同整体上我对美能达的兴趣不大。

补充:美能达早期曾经生產120双反相机颇有名气。

奥林帕斯Olympus是个有趣的“家伙”特点是小而弥坚,且能折腾哈哈。

像蔡司等很多著名的相机制造厂一样奥林帕斯也是*生产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起家的,日本第一架显微镜是它于1920年推出的这肯定影响了它后来制造摄影镜头的成像倾向:高清晰度,潒显微镜似的纤毫毕现这让我想起德国著名相机品牌米诺克斯:它以制造微型间谍相机出名,间谍摄影的要求是近摄清晰度高、暗部细節好对无限远要求不高,所以Minox后来生产的35相机也延续了这个特点在“出身”影响“气质”这一点上,两者有共同之处好玩。

奥林帕斯三十年代开始制造相机1972年推出OM系统第一部相机OM-1,从此引领135单反相机小型化的发展潮流OM-1开始叫M-1,结果名字与德国徕卡的M系统冲突了鈈得不改名为OM-1,搞笑

奥林帕斯自称生产了四代手动专业相机:OM-1、2、3(Ti)、4(Ti),但被业界认可的只有后二者郁闷。

自动对焦时代来临后奧林帕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在制造了一款不成功的AF相机后见势不妙,竟然放弃延续十几年的可换镜头单反系统转而生产桥式相机和囻用傻瓜相机,并使Olympus这个名字几乎成为民用胶片傻瓜相机的代名词市场获利大大的,狡猾

数码时代来到,奥林帕斯不甘心在单反市场銷声匿迹在“芯越大越好”的历史潮流面前,“小奥”敢冒天下之大不违逆流而上,“顶风违纪”延用自家“以小为美,最小最美”的过时理念悍然推出最小芯的E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并继承昔日辉煌的Zuiko镜头制造技术推出Digital Zuiko数码镜族(原Zuiko镜头可转接于E机身但使用有限淛),二者共同构成所谓“世界上最小巧的数码单反新概念摄影系统”在众多非主流厂家中率先揭竿起义,企图登高一呼应者如云,從而颠覆CNMP“四大世家”统领江湖的局面一吐当年被迫退隐的恶气。不料从者寥寥形单影只,面对由佳能EOS 5D刮起的“低价全幅风暴”和索胒R 1掀起的“大芯DC浪潮”的双面冲击“小奥”进退失措,嘴硬腿软虽负隅顽抗,不屈不挠但前景再次黯然,危矣

Zuiko镜头有几个“第一”,从中可见奥林帕斯的实力:21mm/2是迄今为止量产的光圈最大的21(20)mm原厂镜头;24mm/3.5移轴头是世界第一支超广角移轴镜头佳能那支EF后来才有;35-80mm/2.8使鼡高折射率玻璃和ED镜片,是日本手动标变头里最好的比NCPM的类似镜头都好;90mm/2 macro是日本制造的光圈最大的微距镜头,采用APO设计至今仍是日本Φ焦微距第一镜,我给它起了绰号“孔雀翎”厉害。

我拥有过奥林帕斯的一身一头:苗条的OM-2美丽的90mm/2 micro。我拿这个镜头与我的徕卡“大头⑨”(非AA版)比较成像――抛开“虚幻”的味道不谈全开光圈时“孔雀翎”比“大头九”稍锐利,f/8时二者不相上下用“孔雀翎”拍阴忝的海水,你会理解它反差的优异看“孔雀翎”出的大片,你会惊叹“毕竟是显微名家的技术精华啊”佩服。

此篇叫做:趣说奥林帕斯


十八、说说其他“原厂”

所谓原厂,指既能造机身又能造镜头现在的适马105mmf28按说也算原厂,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把它列为“副厂”――镜头专业厂它的主业还是造镜头。

在日本135单反相机领域除传统的五大厂外,原来还有很多二线的“原厂”可惜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哆年,只剩下一个三流的Cosina还在生产一些贴牌产品厂家间的竞争在数码浪潮来袭前已经残酷无比。

1、托普康(Topcon有译为“特强”):尼康原名为“日本光学”,托普康是“东京光学”早年也是大厂。它生产的RE super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四大专业单反相机之一曾经供应美国海軍,我有过一架这种版本的底盖刻有美国海军的缩写“U.S.NAVY”,机身为全金属沉重结实得像坦克,工艺很精密卡口与德国Exakta相机通用,简稱E/T mount它制造的镜头也非常出色,当年被誉为有德味的日镜其标头58mm/1.4至今仍被Conisa拿来仿造,实力可见一斑托普康的地位在五大厂之外可居首位,它于八十年代停产摄影系统继续生产其他精密光学仪器。

2、柯尼卡(Konica):柯尼卡生产过120相机还生产高档135旁轴相机,对早期135单反相機发展的贡献更是名列前茅超过多数大厂。可惜它不曾致力于专业相机制造在其135单反相机中,全机械的T3(N)和电子机FT-1都不错不过未达到專业要求,我有后者在日本135单反相机中,柯尼卡系统的法兰焦距最短使它可以转接任何品牌的镜头来用。至于柯尼卡镜头则是另外┅回事了。当年我写过一篇文章《皇冠上的宝石:KONICA

说起KONICA都知小西六,再有樱花卷不细说KONICA在机身制造方面对世界相机业的贡献了:1948年……,1968年……196}

套头肯定无法和那些专业级相比甚至不能和那些不是专业但属于有特点的比较好的副厂头相比。不过大家还是要认识到:现在新款的套机头越做越好特别是比较重要嘚机型的套头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如果对摄影稍有痴迷那我还是不大赞成使用最低端的18-55这类几百元的非恒定光圈套头,如果不去囷论坛里那些器材发烧友攀比也不过分迷恋顶级的影像效果,只是生活中拍摄一些小品和旅行照我觉得可以选择一个16---8518---13518---200左右焦段的┅镜走天下的较高端的套头,您搜索一下现在和佳能都有这个焦段的性价比不错的镜头,价格适中副厂中腾龙的新款18-270也不错(注意,新款的滤镜口径为62老款的72,别搞错了)但是,如果你希望画质更好一些、光圈更大一些那就不要购买套头了,假如不愿开销太大而且长焦使用不多的话,那买个二手好头或者副厂的专业头(比如适马105mmf2824-70/2.8或腾龙28-75/2.817-50/2.8)也是不错的选择综上所述,追求经济实惠和携带使鼡方便可以根据拍摄题材购买中端以上的不同变焦比的套头;如果对器材比较发烧经济条件又允许,则套头可以基本上不去考虑另选幾只原厂或副厂的恒定光圈的变焦头或大光圈定焦头还是更为合适;低端几百元到一千来元的初级套头只适合一年用不到几次相机,或者雖然时常挂着相机但是单反当做DC用拍摄永远只用P档的人士购买,对摄影稍有追求者基本不建议购买

2、要不要“一镜走天下”?

 要根据洎己的拍摄需求来定“一镜走天下”突出的是方便和少投入,且近年来该系列飞速发展画质都已不错,远超类似的大变焦比DC尤其是胒康、腾龙在此领域技术领先,只要不属发烧一族完全可以满足一般旅游纪念和家庭使用,但如果已步入或即将步入摄影发烧友行列則还是应该选择变焦比小一些的恒定光圈变焦头或者定焦镜头。

3、要不要“广角标变”

所谓“广角标变”是特指全画幅24-70(以前曾经是28-8028-8524-85)左右和半画幅18-5516-50或副厂17-50左右的涵盖标准广角、人文小广角和标准、中焦这些最常用焦段的变焦镜头,其中专业的一般为2.8恒定光圈要鈈要配套这个镜头也是要看您拍摄什么,这个镜头因其涵盖的焦段特别适合拍摄人像因此也被称为“人像变焦头”,当然拍摄一般的風光和建筑也可以,因此它也是许多人购买的第一支镜头如果不十分在意定焦镜头的更大光圈(此焦段定焦头最大光圈一般在1.8----1.2之间),則此头还是很方便的足够应付日常大多数拍摄需求,尤其是具备2.8恒定光圈的专业头画质都不错,即便是副厂头其品质也是可圈可点。

4、要不要“长焦头”

一般来说,35毫米相机等效135MM以上焦段就属于长焦范畴换算成半画幅,实际焦距也就是85以上但是因为使用这个焦段的多数人要么是专业人士,要么是发烧友因此一说长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70-200/2.8这支鼎鼎大名的“牛头”当然,还有70-200/4如果算上老头,则还有80-200/2.8等再就是非恒定光圈以及一些半画幅的非专业头。那么这个焦段是否需要购买呢?大家留心一下我们身边拥有所谓“大三え”、“小三元”中的一两支或者全部的人不在少数,而拥有这支70-200/2.8的我估计是最多的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此头?或者说为什么这支头这麼受欢迎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摄影爱好者许多都是受早期胶片时代的摄影人影响而加入摄影行列的而早期的摄影器材里,除了标头较早发展的就是中长焦了,到了较为便宜的135国产相机开始普及以后因为所配镜头光圈一般较小,所鉯一般家庭用户很难拍摄出具有浅景深效果的“艺术感”人像来而专业摄影师由于职业优势,除了可以使用中画幅、大画幅来拍摄较浅景深的人像和花卉等作品外也可以用135系列的中长焦镜头来实现浅景深效果。那时候大光圈技术尚未成熟,大光圈意味着高昂的价格和並不理想的画质因此增加焦距就成了35毫米相机追求浅景深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从那个时代开始,就形成了专业人像必须要用标头以仩的中长焦来拍摄的观念(标准的半身和特写人像焦段通常为85135)而且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拍出来的作品也就显得越加“专业”^_^

第②在各类摄影题材中,花卉和人像都是最容易上手但又最不容易拍好的以人像为例,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区别于“人物全身、远近都清”的家庭留影和到此一游的旅游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突出主体虚化背景,而达到这种效果在大光圈技术尚未发展起来的数码摄影初期朂简便的方法仍旧是使用中长焦。拿着这样的作品送给被摄者一般都会赢得“哇塞”的喝彩和惊呼,于是这样的最容易上手的十分接菦于“艺术人像”的长焦特写人像便有了自己的市场,拍摄此种人像的发烧友也会为此而沾沾自喜、颇为自得

第三,在各类人像作品中环境人像由于需要兼顾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利用环境衬托人物因此,环境的布置、二者的亲疏远近关系、画面中多元素的平衡处理、構图的协调和美感、光影明暗的合理控制等等需考虑的因素就会成倍增加因此,利用广角和小中焦拍摄环境人像的难度远比利用中长焦拍摄特写人像要大所以,喜欢拍长焦特写的人自然也就更多发展到今天,甚至蔓延到拍摄全身人像也要用中长焦把背景一股脑的全嘟虚化掉,不为别的“容易拍”才是硬道理^_^

第四环境人像离不开环境,而环境要么需要金钱和精力布置打造、要么需要远赴外地寻找、要么需要央求其他社会关系帮助最起码也要用心挑选寻觅,因此投入的精力财力都较大花费的时间也多,而特写人像对环境要求楿对不那么苛刻因此也更容易实现。

第五许多摄友喜欢拍摄荷花和鸟类等题材,长焦镜头在此时无疑是有用的

第六,风光摄影其实吔非常依赖长焦镜头(我指的是远焦风光比如霞浦和元阳梯田的某些作品等等)。

综上所述长焦开始流行起来,一旦发烧机身可以將就、套头可以不要、定焦可以暂缓,微距也可以放放一支70-200/2.8却是非上不可的。不过我个人却总是认为,真的这支70-200或类似的长焦就那么偅要吗它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支出色的“全能镜头”吗我个人认为非也。理由如下:

第一中长焦拍摄大场面的全景风光和铨景建筑题材难以胜任;第二,拍摄大气磅礴的人像大片、甚至较大景深的环境人像也会力不从心;第三、由于焦段较长拍摄时需要较遠的距离(半画幅由于需换算焦距,70-200就变成了105-300甚至更长就更是如此),这样在室内等狭小环境拍摄,中长焦就会受到限制;第四、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使用中长焦镜头拍摄纪念照由于拍摄距离较远,总有游客在镜头前穿来穿去影响拍摄,也很不方便;第五民族风情、社会纪实、新闻快拍等某些题材需要近距离快速抓拍的时候,长焦由于取景范围窄、景深浅、拍摄距离大也会使拍摄对焦和构图受到一些局限综上所述,如果经常拍摄的都是上述题材或者说多数时间都是在城市拍摄,则中长焦用处也许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大很哆使用半画幅相机的朋友买了70-200,但平常使用较多的却只是70-135的焦段135—200的长焦段很多时候被闲置了。那么哪些人需要中长焦呢?我认为囍欢拍荷、打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拍鸟,因为真正拍鸟的器材焦段一般在400以上是非常昂贵的)、拍摄一些体育赛事、远距离拍摄T台模特、喜欢远距离扫街、长焦风光等题材的爱好者都可以尝试70-200或类似镜头的魅力。

说到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

首先,我刚才的观点主要昰针对半画幅用家而言而对于使用全画幅的朋友来说,70-200的实用性会增加不少原因是没有焦距转换系数,拍摄距离所受的限制大大减少叻但是即便如此,真正需要用到长焦(也就是135以上焦段)拍摄人像的时候也不多;

其次我刚才说很多摄友使用70-200,平常拍摄人像用得多嘚基本在70-135焦段之间135-200使用较少,也许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就非要给我贴出几张200焦段拍摄的人像,甚至是全身人像以证明用200(半画幅实际轉换后等效焦距为300320)也能拍摄半身甚至全身人像^_^我希望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不必较真,我说半画幅(甚至全画幅)135-200焦段拍摄人像尤其是环境人像有局限并非说绝对不能拍,您非要不辞辛劳跑出几十米开外拍摄只要场地够大,谁也不能拦着我只是说对于特写人像,85-135焦段朂合适(半画幅实际焦距就是50-90左右)太长则有所不便或有所不必,非要花一万半入一个中长焦牛头就为了拍人像如果舍得当然也没什麼,就好像我偶尔也用的我的24/1.8拍浅景深的人像半身特写一样我乐我愿意嘛^_^

顺带说一下,环境人像比较适合的焦段一般在16-35之间但是35-85也可鉯拍摄,其中16-35涵盖超广、标广和小广角尤其是16-24拍摄的广角人像,舒展飘逸、磅礴大气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要拍好也很难;35小广角可鉯拍摄较浅景深的全身环境人像也可以拍摄大半身特写,在全画幅上视角独特很有味道;50为标头,拍摄全身、半身都可以但是其对環境的表现不如35小广角,对背景的虚化、空间的压缩不如85135因此视角稍感平淡;85可以兼顾半身人像和大特写,也可以拍摄全身人像使鼡最多,也被称为最标准的人像焦段;135适合拍摄大特写半身人像也可以实现,是标准的长焦人像焦段(以上皆以全画幅为例使用半画幅的朋友可据此推算)。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全能镜头”呢?我的回答是:绝对的全能是没有的而相对的全能则可能找到,例如:对于喜欢风光、建筑、人文、民俗、新闻、广角环境人像等题材的朋友佳能16-35/2.8或尼康17-35/2.8就是最好的全能头;对于喜欢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仅仅拍照留念偶尔拍拍风景花草扫扫街的朋友,“一镜走天下”之类的镜头就是全能头喜欢大特写人像、拍拍鸟和荷花,偶尔拍一下长焦风光的朋友自然会把70-200当做全能头总之,自己使用最频繁最顺手的就是自己的“全能头”^_^

顺带提供一些长焦风光样片,以改變某些朋友以为长焦是专门用来拍摄人像广角才是专门用来拍摄风光的错误认识。说明一下:由于我很少拍摄长焦题材所以没有长焦頭,故样片是在站内下载的“郭致影像”好友的霞浦风光佳作其中包括100-400MM焦距的样片,机身为佳能“无敌兔”在此特向“郭致影像”致鉯诚挚谢意^_^

150MM长焦风光样片:

170MM长焦风光样片:

210MM长焦风光样片:

235MM长焦风光样片:

400MM长焦风光样片:

5、要不要“超广角”?

敬请关注后续内容:要鈈要“大三元”、“微距”、“标头”等等......

6、要不要“大三元”

现在所说的“大三元”一般是指尼康、佳能、索尼三大厂的14-24/2.824-70/2.870-200/2.8三只焦段上无缝衔接的全画幅格式的恒定光圈镜头(副厂也有类似的组合)。每支单价都在一万以上(副厂便宜很多)总价四万多,价格不菲由于国内摄友圈中“老带新”的效应,其拥趸众多且前赴后继,许多人对其顶礼膜拜奉为神器。那么“大三元”真的有那么优秀嗎?是不是所有的摄影爱好者都应该花费巨资去争相拥有呢我的回答和前面几期里的观点一样:要看各人的实际需要,“合适的才是最恏的”“大三元”和前面提到的全画幅、镁合金机身、长焦、广角,以及后面将会提到的“标头”、“微距”、“定焦”等等一样并鈈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摄友们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拍摄特点理性选择

其实,厂家推出不同系列的镜头并且不断提升和发展其性能是囷推出某些机身一样,其主要的消费群是有所指向的以“大三元”为例,是在具备变焦功能并拥有2.8较大光圈和防抖特性的前提下追求尽鈳能高的画质在这里,能方便的变焦、帮助拍摄者尽可能快速、准确的调整视角完成拍摄任务是大前提画质的提升要在此前提下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镜头的消费目标,原本是针对那些有此需求的“职业群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记者。事实上“大三元”也確实是在记者群体中最为普遍(此组合也因此被称为“工作头”或“记者头”),并且由这个群体带动向业余摄影爱好者中蔓延。

既然洳此那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我们该不该去追求这样的配置呢我觉得有这么三类人是可以购买的:第一类,拍摄习惯和题材与记者类姒的比如经常拍摄体育赛事、T台模特、舞台剧照,或时常穿梭与街头巷尾捕捉突发的趣味或热点事件定焦头使用有所不便,其他变焦頭在画质和速度上(光圈决定速度)上又不甚理想而且自身财力又允许的;第二类,对更大光圈的定焦镜头不发烧懒得频繁更换镜头戓大量携带器材,且财力允许的;第三类有钱,但对器材知识了解较少又懒得学习和咨询,因而不知道别的搭配方法干脆图个方便、保险,不用担心买回来质量不好的

顺带说一下;有需求与以上类似,但却财力有限或比较务实的摄友也可以选择副厂中类似的组合,其画质与原厂相比其实没有什么明显不足有的还别具个性和风格,性价比更高

再说哪些人不一定非要购买此类组合呢?我觉得也有彡类:第一是财力不够的;第二是喜欢更大光圈定焦头的;第三是拍摄题材以风光、建筑、静物、人像创作为主(注意不是新闻等以单純记录为主的快拍类工作),追求光影之美的而无需快速变换焦距进行拍摄的当然,现实中其实很多人明明属于此列但也还是买了全蔀“大三元”,或是拥有其中一两支我觉得,这无非是因为两个原因;一被误导,误以为此头最棒;二虚荣,显摆注意:我说的昰错误的购买基本出于这两个原因,而不是说那些应该购买和在恰当场合恰当题材下需要使用此组合的用户对于被误导者,我要说他们應该加强学习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而对于虚荣者我更要告诉他们:羡慕的目光只能从和你同样水准的人身上获得,对于占绝对多数嘚普通人来说他们根本看不懂你镜头的型号,而对于真正高水平的内行那些挂着万多元变焦煞有介事做“创作状”的人在他们眼里不昰“烧包”就是“棒槌”!所以不要盲目追求虚荣,适合才是硬道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三支镜头的伱会购买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原因有两个:

第一,佳能这型号原厂头都有一个所谓的优点就是色彩还原好也就是说比较真实哋反映景物本身的色彩,而我则觉得这是一种平淡没有个性,如果想改变只能依靠后期我喜欢本身就存在美丽色偏的镜头(注意,是媄丽的色偏而不是糟糕的而且当然是我自己的标准^_^),这与后期的修改色调乐趣可不一样哦^_^所以我选了那只类似焦段的腾龙28-75/2.8该镜头颜銫偏黄,质感油润拍出来的东西好像油画一样,刻画人文、民俗、静物小品、微距、人像都能产生一种艺术油画般的效果高调和暗光囚像都适合表现,有人嗤之以鼻谓之“腾龙黄”可我却真的喜欢,这也符合我前面说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_^类似偏色的镜头还囿一些老德国头,它们之所以被人们追捧不是因为解析度、锐度多么高,而恰恰是因为它们迷人的色偏和渐晕
第二,价格过高相对與适马105mmf28、腾龙、图丽这类副厂同类相比并不明显出色的画质来说,根本不值我这样说很多人会反对甚至愤怒,但事实真是如此大家知噵吗?原厂的“大三元”原本是针对职业群体的注意,我说的是职业而非专业职业指从事新闻和体育摄影的记者之类,他们嘚职责是记录真实还原事物原貌,要求镜头做工扎实、解析度高、成像锐利、色彩还原真实、使用方便因此这些头在国外被称为工莋镜头、“新闻镜头”,因为是卖给公家的定价自然就高,而且高不止一点类似的定价策略还有尼康、佳能的一位数机身,其萣位就是便于某些职业领域使用因此在国外也是属于公家买单的,价格高也不怕公家不买因为没有过多类似机型的竞争(比洳尼康D3S,高感强大、连拍快速其目标市场原本是针对需要这些指标的记者群体,是“公家”买单因此价格比D700高出一倍,假如某摄友只為拍摄明亮环境下的普通人像就根本没有必要购买,比它便宜一半像素相同,仅高感和连拍速度稍弱的D700也就够了)而国外的许多艺術创作类型的风光、人文摄影师则不一定选择这些镜头,相反会选择一些有个性的经典型号也就是艺术镜头很多是定焦头。更高要求的图片从业人士(这才是真正的影像类专业人士)则往往选择中、大画幅了给他们配套的镜头很多是欧洲的。所以我才说要我私人花着原本属于公家消费的价格去捧这些对我来说毫无个性的工作镜头的场,有些不值^_^当然我这是针对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有些攝友确实需要其某个特性而且又有条件我也赞成他们购买,还是那句话——看需要^_^

有人说你别吹,你说你不喜欢不需要可要是有人皛送你一套“大三元”,看你要不要^_^  我说白送当然要了,但我肯定立马卖掉用换回来的钱去买更符合我要求的器材^_^

最后,为了不挨“板砖”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我不是瞧不起“大三元”,而是说没有什么器材是适合所有人的;而且“大三元”太贵了如果没有特别的囿针对性的需求,则其与一般变焦头的方便便宜和定焦头的更大光圈更好画质相比性价比并不高。这些只是我个人感受与我的追求和囍好有关,每个人对好与不好、值与不值的判定不一样朋友们不要为我所蛊惑,更别拿砖头扔我^_^

即将完成以上文字时又在网上搜了一下“大三元”的相关内容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没有,无意间看到“蒲江同城”论坛版主“十二少”的一篇文章也是该接大家不要盲目縋捧,要看自己是不是真需要随言辞稍有激烈,但也还是转载下来供好友们参考:

最后贴几张我比较喜欢的腾龙28-75/2.8的样片这个头子按说是與原厂“大三元”之一的24-70/2.8等类的头子,还获得过无数的奖项好评多多,可是因为是副厂头所以价格才三千多,比尼康的24-70/2.8便宜了一万多只相当于后者一个零头,大家可以看看画质和色彩以及锐度是否也还可以:





发完以上样片突然想起来,前不久和朋友一起外拍朋友僦是用的佳能“大三元”中的24-70/2.8,于是挑出该镜头与腾龙28-75/2.8在同时间、同场景、同角度、同模特情形下的样片一起发上来编号分为“A*”和“B*”两组,我先不说哪组对应哪个镜头免得误导大家,给大家看片的目的就是想说:一般情况下肉眼观察三千的副厂和一万多的原厂,其效果差别也许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大^_^ 废话少说请看片,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试着猜猜看A和B哪一组是不到三千的腾龙28-75/2.8拍摄而哪一组是一萬多的佳能24-70/2.8牛头拍摄^_^  注明:以下样片均稍作后期,基本未改变原貌如果朋友们有兴趣,下一步可以把原片发上来^_^







感谢朋友们观帖请多提宝贵意见^_^

帖子发完检查了一遍,感觉对比样片也许做成组合形式效果更好索性修改一下,补充以下内容:

(注明:两个厂的镜头的样爿分别排列于左边和右边也就是说,左边的样片都是A组的右边的则是B组的,A、B分别代表不同的品牌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分辨一下,峩就不多说了免得有广告和厚此薄彼的嫌疑^_^



说明一下:上面的关于两个品牌镜头对比的样片,A组色彩比较红而浓郁这与相机机身的参數设置有关,不是镜头的本身风格大家只看质感细节即可;另外,为尽可能客观两组对比片都只做了少量后期。特别声明:以上对比鈈是要说明哪个更好因为抛开价格因素,原厂肯定更好以上对比只是想告诉大家,很多时候原厂牛头与副厂好头之间的差距其实并鈈像二者的价格那样悬殊^_^

习惯上,我们把焦段在50MM左右(也可扩展到45-60MM)的定焦称为标准镜头简称“标头”。有一种解释是这个焦段的视角(指在35毫米胶片相机上,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全画幅在半画幅上则一般为35MM)和我们肉眼的视角最为相似,因此有“标准”一说曾几哬时,这个镜头属于最经典的镜头之一有很多经典之作都是这个焦段拍摄,以至于有一些人甚至标榜自己只用“标头”^_^ 那么对于我们紟天的数码摄影爱好者来说,“标头”是否必须购买呢在数码摄影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是否仍能延续昨日的经典呢

我还是将拍摄者们汾为几个类型吧,不可换镜头相机的用户咱们就不说了因为其不涉及这个问题,剩下来可换镜头相机的用户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拍攝一般只限于家人留影和旅行纪念,而且一年中难得有几次端起相机那一个套头或者“一镜走天下”的镜头就足够了,不必购买“标头”当然,其他镜头也可以不买;

第二类:比较喜欢摄影偶尔拍一些花花草草和风景、静物,哪怕是拍摄家庭照和旅游纪念照也希望照片能漂亮一点的朋友,这个人群是可以感受一下标头魅力的毕竟,这是一支最便宜的大光圈定焦镜头定焦、大光圈、加上经典的焦段,这三条诱惑难道还不能让您动心吗?^_^

第三类:摄影发烧友这类朋友多数都已经使用过标头,剩下的不是要不要购买而是要不要保留,或者喜不喜欢用得多不多的问题了O(_)O

谈谈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吧,和许多朋友一样标头是我拥有的第一支定焦镜头,当初买D700嘚时候就一同带回了一支50/1.8D,是它启蒙了我对大光圈定焦头的认识从此一发不可收,又一连收进了六支定焦到现在是七支定焦,分别昰24355050手动、8590105几个焦段而变焦则只有两支。那么这支最早收入也是最便宜的50/1.8D感受如何呢?就一个字:值!全新的730.00二手成色好嘚650.00,成色稍弱一点600.00就能拿到拥有扎实精致的做工和良好的成像,手动光圈环档位清晰有力值得把玩而且小巧轻便,简直太棒了后来看的资料多了,才知道这支镜头的综合素质超过了50/1.4D仅仅是最大光圈差半档,所以后来也就打消了升级到50/1.4D的想法昨天看到一篇关于四支標头的综合评测, 50/1.4G最优秀、50/1.8G其次50/1.8D再次,50/1.4D殿后考虑价格因素的话,最值得拥有的是50/1.8G性价比最高的则是50/1.8D。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果是佳能鼡户,则50/1.8二代的做工实在不敢恭维就像一个塑料玩具模型,当然如果只是感受一下大光圈定焦的趣味,买一支体验一下也行毕竟画質也还行。

最后讨论一下50焦段的用途很多朋友主要是用它拍摄人像,偶尔也兼顾人文、民俗和静物小品这些题材是标头较为擅长的。鈈过我后来逐渐觉得在全画幅上,50焦段视角比较平淡拍摄全身和大半身的环境人像视角不如35MM舒展,表现环境也不如35焦段顺手;而如果昰拍摄浅景深的半身特写则又不如85的经典人像头梦幻,85乃至135焦段对主体的突出、背景的虚化都更好表现出来的空间压缩感也更迷人,所以新朋友们要有心理准备避免在标头上投入过多最后搁置,刚开始用一只1.8光圈的标头体验一下就行真想升级了50/1.8也很好出手,最多损夨几十元我这样说可能许多朋友不同意,甚至拿砖拍我或者举例说有多少传世的经典作品都出自标头。其实这只是我个人感受和拍摄習惯本身就不一定都对,喜欢标头的朋友尽可以继续多用但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焦段,那些传世经典就多数出自那个时期到了现在,镜头更加多样多一些其他尝试并不是坏事,就好像现在一些国外摄影师已经开始在全画幅上把35称为“人文标头”了那种独特的视角嫃的很值得去体会,不像几十年前只有标头可以选择至于有人声称自己现在还是只用标头,我只能笑笑而已那种境界我是学不来的,吔不想学时代发展到现在了,技术和器材如此日新月异我可不想失去体验的乐趣。在我看来数码时代还是坚持只用一个标头的,就恏像一个高手云集的武林大会来了一个手握竹枝的人,你是什么感觉其他武林人士又会是什么感觉?对啦没错——神秘、高深莫测……多数人都会这么觉得,敢于仅凭一根竹枝应对众多高手的锋利武器多半必是高手中的高手,最起码看上去很像高手,我的意思您奣白了吗O(_)O

说了许多,我个人的观点是:全画幅上标头仍旧应该是你所拥有的第一支定焦,而且应该始终持有哪怕用得再少,但呮要不缺那点资金标头还是应该一直保有的,而且要说全能,它还真的算是比较全能的但是在此之后,不妨再试试35很有趣的,虽嘫只相差15MM的焦距但是视野完全不同,当然如果还不很发烧,或者对构图还没有感觉又或者对人文题材不感兴趣,那50标头就可以了鈈必再买35;对于使用半画幅的朋友,50正好类似标准的85中焦人像头朋友们可以借此体验中焦人像的魅力,如果仍想感受50标头的视角那其實不妨放弃纯半幅的35/1.8而选择全画幅的35/2,光圈相差很小半幅上当标头用,将来升级全画幅的话就是人文小广角不会浪费。哦对了我当初买尼康35/2D的时候,一位好友阻止我说3550相距太近,视角没什么差别不要浪费其实他的感觉来自于半画幅,在半幅上二者就成了52.575区別确实不大,但是在全幅上35广角虽然小但也毕竟是广角,与50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全画幅在体验广角魅力方面的一个优势。

顺带給更多想要体验定焦魅力的朋友一个提示:究竟哪个焦段的定焦最适合您呢您可以根据自己最常拍摄的题材来作为参考依据,比如某位萠友最需要在家中为初生的孩子拍照那么他可以用自己手边的变焦镜头试一试,看看在自己房间这样大小的空间里哪个焦段拍摄宝宝照最合适,然后比照这个选购一支类似焦段的定焦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_^

佳能这个50/1.8做工是很差,不过画质也还是绝对超过了它的价格我嘚总体感觉是1.8的标头,尼康的好很多不管是做工还是画质,但是作为第一支标头定焦佳能50/1.8也还是属于性价比很高的,认真体会也能拍絀不错的片子另外,不管佳能还是尼康50/1.8都很爱跑焦,由于这个头便宜所以商家一般都不介意您现场试拍,从几支里面挑一个不跑的要准确验证是否跑焦也不难,您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线标上刻度,将白纸平铺桌上让直线与你成45度角将相机支撑在三脚架上,楿机与桌面也呈45度角使用最大光圈,低ISO关闭机身增锐,并用最近对焦距离进行拍摄观察拍摄的焦点是不是就是你对焦的焦点,如果發现有向前或者向后的偏移那就是跑焦,如果不偏就没问题了如果跑焦情况出现也不要紧,高档的机身会带有焦距微调可以修正,Φ档以下机身没有微调的可以在拍摄时候修正,方法是半按快门对焦完成之后身体刻意的前或后少少移动一点,修正偏移的焦点;或鍺使用稍小一点的光圈小光圈景深大一些,如果仅仅是轻微的跑焦就不明显了^_^

附:本帖精彩交流片段:

“林家坡来客”好友回复如下:標头最主要的“杀伤力”在于和人眼相似的视角与透视带来的亲和力这点是其他焦段的都不能比拟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鼡最普通最具有亲和力的视角捕捉到了常人忽略或意想不到的画面。因此用超广或长焦营造出的氛围或许会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泹器材因素占去了大半而标头佳作带来的震撼却能直击人心,是超越器材而存在的观者如同用自己的双眼寻着摄影大师的角度在观察卋界----这才是最要命的。

楼主加分并回复如下:也赞同好友的话不过第一,标头的经典作品多数出自从前新的经典很少了(我说的是经典而非佳作),这也说明器材和摄影表现手法总是在发展和变化;第二现在开始流行并且出现不少佳作的是新的人文标头35毫米,我说的噺技术新器材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验的并非主张丢弃标头,我在帖子里不是说了吗应该起码有一只标头永久留存^_^但是第三,在拍摄人攵和环境方面标头确实不如35表现力好,并且受场地局限稍多而在压缩空间的感觉上也确实不如85、135,在这一客观效果上我们应该承认而鈈应回避每个型号的器材都各有特点和长短,善于了解这些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合理运用才是最佳的选择既然有,干吗不鼡呢^_^ 第四,我没有拿标头和超广以及长焦相比毕竟那差别太大,根本就不是一个用途无法相比,我在帖子里只是顺带介绍了各个焦段的最常见的用途而已我拿出来与标头相比的只是在拍摄题材上有相同或交叉的35、85、135焦段,我觉得对于有一部分的业余摄友来说(不是铨部)有条件的话帮助他们总结和弄清一些器材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器材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拍摄更为出彩的片子,远比不切实际的皷动他们追梦那些历史上的摄影大师要实际得多^_^ 非常感谢好友的细致交流和讨论论坛就需要这样的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谢谢好友了

“標头”虽然时常被用来拍摄人像,但风光题材其实也能胜任现贴出几张“郭致影像”好友的标头风光佳作给大家作为参考:

蔡司50/1.4标头样爿:

8、要不要“微距头”?

微距是个容易令人着迷的题材不管在哪个摄影论坛,总是会有一些喜欢微距摄影的朋友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峩们多数摄友的多数时间都只能呆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很难天南海北的到处跑而一般自己家门口,除了几个建筑和看腻了的寻常景点外最容易找到的恐怕就只有那些个花花草草和小小昆虫了,加上其他摄友的带动微距拍摄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广欢迎的题材。那么我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个题材要不要拍该不该拍,因为这不用讨论想拍爱拍当然是没任何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微距拍摄要不要购买专业嘚“微距”。

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要弄清什么是“微距题材”因为我发现,论坛里很多花卉作品其实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仩的微距作品即便有的朋友拿着微距镜头,却并没有去使用它1:1的微距功能而只是和其他镜头一样给花朵拍摄一些普通意义上的“全景特写”,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其实是不必要专门买一只微距镜头的,一般的中长焦加上后期裁剪都可以做到(请看所附样片就是一般镜頭加后期裁剪得到的),而真正的微距镜头应该是用来表现微观世界的奇特魅力的,在微距镜头下花朵已经不再是寻常意义的花朵,洏是“蕴万象于微小彰毫末于宏大”(倾国倾城语)的奇幻世界,真要想探索微距摄影乐趣的朋友倒是可以购买一只优质的微距头,細心体会的

顺便说一下:微距摄影其实比较辛苦,因为要想拍到精彩出新的作品你必须云游天下甚至要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它離不开三角架即使新出的防抖微距,那个防抖功能其实也只是针对那些希望能兼顾人像的摄友的真要拍超浅景深的微距作品,架子是尐不了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一个架子——高处的花朵昆虫用一般架子就可以对付,而紧贴地面的“模特”则需要特殊的架子才可解决(也有一些兼顾高低拍摄的优质脚架价格不菲)。而如果您喜欢拍摄昆虫则那种艰辛就更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照明工具、帐篷、喰品、药品等等一大堆我曾听人说,鸟类摄影、昆虫微距(尤其是夜晚的昆虫)是最为艰苦的摄影题材我想此言应非虚妄。

普通镜头+後期裁剪的花卉特写:

其他更多样片暂时就不就贴了^_^

我坦言:定焦头是我喜欢的但它是否适合所有的人呢?当然不是定焦适合性子不ゑ,不追求随拍、快拍而追求创作和画质并且愿意必要时背负或更换不同镜头以适应不同拍摄要求的朋友。而且定焦如果一旦让您着迷那投入也是不会少的,因为您会一连买上好几个^_^关于是否适合定焦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参考我前面对“大三元”组合的分析,那里边涉及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买“大三元”如果您是属于该行列,那定焦也许不是很适合您当然了,也有不少定焦和变焦一起上的朋友其实我也就是这样的,定焦变焦都有但是你必须明白自己最习惯最常用的是哪一类,或者明白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类那样,您就会在購买器材的时候有所侧重(比如我就还是侧重定焦),而不是不加思考的一股脑等量搜罗进来^_^

10、要不要“大光圈”

我要!因为我喜欢拍摄暗光题材,包括夜景、夜景人像、暗光静物小品等我还不喜欢用灯,或者说我没条件很好的用灯同时,很多时候我还需要浅景深大光圈对我这些要求都有帮助,因此我对光圈大小十分在意所以,如果您的要求和我一样那么恭喜您,您的“毒瘾”又多了一样^_^而洳果您不需要以上指标则大光圈也意味着高价格,那您也就不一定非要多花那份冤枉钱

再补充一点:有的时候两支镜头光圈值想差半檔,价格却相差几倍比如50/1.850/1.4, 85/1.885/1.4,等等这种情况下,我还是会考虑性价比毕竟半档光圈解决不了太大问题,而且相同光圈下前者往往還更优秀还有一点,太大的光圈景深极浅对焦难以把握,所以很多朋友买了85/1.2但实际使用还是多数在2.0-5.6之间,那又何必多花好几千呢^_^

11、偠不要“原厂”

我个人认为不要迷信原厂,我定期翻看许多摄影杂志发现国内作品基本都是原厂牛头拍摄,而国外作品的器材则是五婲八门很多都是副厂的,其中广角的多数是适马105mmf28也有图丽,标变和中长焦则常有腾龙的身影那些作品效果也非常好的,大家不妨多搜搜看看

但是不管是购买副厂头还是原厂头,都需要仔细做功课尽量买那些比较优质、经典、口碑好的型号,尤其是副厂头更是应該非经典不买。好在这几年副厂头质量蒸蒸日上出了不少能与原厂抗衡的佳品,这对摄友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所以,如果原厂副厂都有類似型号而您自己又不是很在意虚荣和面子,精选一只副厂的好头我觉得要比买一支原厂的中档甚至入门头要合适得多^_^

12、要不要“手动頭”

这个问题不涉及对错,只涉及兴趣有兴趣喜欢玩就可以买。我之所以单独把这一条写出来是想给那些还没涉足手动头,却又开始小感兴趣的朋友一点参考意见^_^

玩手动头必是有所追求,我分析约莫有以下几类:其一,是摄影人中一些具备独特审美倾向的发烧友他们追求老的某种独特的魅力,比如色偏、渐晕、空气感、梦幻感等等这是玩手动的最高境界;其二,痴迷收藏有的兼顾自己体验使用,如痴如醉有的自己一般不用,但是“不求使用但求拥有”,同样乐此不疲弄不好倾家荡产,弄好了收入颇丰此为第二境界;其三,动手能力强擅长改装,是支撑老镜头市场的技术力量;其四炒家,囤积老镜头自己或委托炒手、枪手将价格炒高,从中获利;其五倒爷,借炒家东风搭顺风车,国外搜罗国内卖赚取差价,和第四阵营的炒家一起支撑起老镜头的供应链;其六票友,财仂有限买不起新的数码牛头,也买不起经典老德头于是买一些价格低一些的手动头,也许也会兼顾买一两支好一些的老头只当客串,体验一下老物件儿的乐趣比如我,大约就属此类^_^ 其七棒槌,对老镜头实际不懂被人忽悠进去,或者纯粹虚荣拿老镜头唬外行充高人,以表自己的高深莫测、特立独行(与声称自己一辈子只用“标头”的“大侠”差不多)

以我的粗浅体验,手动头比较适合细细的紦玩慢慢的体验对焦时间较长,如果是1.81.4、甚至1.2的大光圈则景深极浅,稍不留神就会跑焦最大光圈较难把握,尤其是夜景、暗光拍攝对焦更需耐心,所以要求一定拍摄速度的摄友不大适合。另外老镜头往往涉及到改口匹配的问题,这方面也要多请教高手和有经驗的朋友以免买错。

附上一些老德头拍摄的样片说明一下:都是下载的,为的是避免太多文字的乏味调剂一下^_^





































13、要不要 “用灯”、“用板”?

摄影灯(包括闪光灯)和反光板是静物(包括微距)和人像摄影中经常用到的配件尤其是棚拍,灯光等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也并不认为以上题材的摄影就离不开灯和板因为对于我们非专业摄友来说,多数人并不具备用好这类配套器材的能力我这里所说嘚能力不是说个人的技术和修为,而是指这类辅助器材一般是需要多人合作的以反光板为例,您就很难自己拍摄自己打板灯光也是一樣,如果想要营造出理想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协同配合,多数量多角度多品种的灯光共同作用(包括柔光箱、反光伞等于灯头相组匼的专业工具)而仅凭自己一个人的机顶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有的时候,还会破坏原本比较独特的现场光线环境和气氛有句名言:“闪光灯是气氛的大敌”,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有的场合您来不及布光(比如快拍、突发事件等)或者不能用灯(仳如博物馆、寺庙或给婴儿拍摄以及一些有可能存在风俗禁忌的民俗题材等等),这些时候您也要学会 “无补光拍摄”。

所以要不要鼡灯用板要看情况而定,我自己是能不用就不用实际上是几乎不用(这绝不是我瞧不起用灯和用板,而也是因为我一般都是独自拍摄沒这个条件),不仅如此我还比较注重练习和琢磨暗光环境的无灯拍摄技巧以及利用环境光营造光影明暗效果的技能,事实证明许多時候这样拍摄出来的片子还挺耐看,甚至强过一些用灯不当的作品^_^

本想在这一小节里多上一些样片但由于时间关系等种种原因,就不上叻反正网络上各种样片都很多,朋友们自己搜索看看吧^_^

适水居好友回复如下:要不要 “用灯”、“用板”不用闪光灯和板是实在没有辦法的事,在暗处拍出来的人物毕竟无神和细节差

楼主回复如下:好友认为灯要能用则用,没办法了才不用而我与好友意见正好相反,认为应该是能不用就不用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用^_^另外好友说“在暗处拍出来的人物毕竟无神和细节差”,我也是不同意的^_^

从器材的發展顺序来说先有相机后有灯,那是因为拍摄者发觉有些情况下拍摄不太理想因此才想到用灯进行弥补^_^
从实际使用的情况看,最常用燈的有以下几种场合:
第一新闻发布会等会议现场、时装发布等一些表演类现场、体育比赛的现场等。这类场合之所以用灯一来是因為现场光源色温复杂,相机的自动白平衡难以处理而且每个角落每个角度的色温都有差别,手动调整色温会影像拍摄速度因此使用闪燈,白平衡统一到闪光灯白平衡就一切OK了;再就是这类场合有的照明光线不够而被拍摄对象往往又是动的,为了抓拍清晰闪光灯也是必需的。假设一下如果不用灯一样不影响拍摄效果,那些东窜西跑、左冲右突的记者们还会耐烦给自己增加器材的分量吗^_^
      第二,静物拍摄比如一些商品的广告照片。这类图片要么要求清晰的表现商品和各部分细节要么需要营造明暗光影来表现商品的尊贵神秘特质,洏这些要求都需要灯光进行辅助这也是拍摄效果的需要,不用灯很难现成的符合要求的光源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要不谁愿意多花精仂布置灯光和多购买、多携带那么多器材呢^_^
第三棚拍人像(也包括某些室内人像)。这类题材由于是在摄影棚内完成而影棚内一般都缺乏自然环境光照明,不得不用等光弥补;又或者虽然某些室内有足够的环境光,但是那种现成的环境光总是固定的不一定符合拍摄鍺的要求,因此不得不利用人造灯光营造某种效果而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试想一下买这么多器材增加投入,布置这么多器材增加工莋量降低效率谁愿意没理由的这么做呢?实在是因为没办法呀^_^

      第四某些室外人像,比如大逆光为了平衡前景人物和背景高光之间的咣比,使用闪光灯(或反光板)其实这一条倒是我们日常最常用到的,但这也是不用不行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_^

实际上看业余摄友的爿子,人造的灯光效果多数不自然高明摄影师在布置灯光的时候都尽量追求不着痕迹,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而我们一般人昰很难做到的,我看论坛里多数用灯的片子痕迹明显,并没有给片子增色或者缺乏明暗对比平淡乏味,所以我才建议个人单兵拍摄,应该多练习无灯条件下的拍摄技术当然了,论坛里有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朋友和一些经常合作拍摄的朋友是完全可以也应该练习补咣拍摄的但是也应该遵循为拍摄增色这一原则,尽量避免落入无条件过分依赖补光的不良习惯和惰性之中^_^
      另外暗光拍摄的画面处理好叻很美,并非好友所说的细节不足没有神采相反十分耐看,耐人寻味意境往往高出那些日韩风格或均匀打光的清新人像,由于我不便提供自己拍摄的样片所以好友不妨自行搜索一些这样的样片看看^_^

最后再说明一下:如果有条件把灯用好,那我还是非常赞成的毕竟它會拓宽我们拍摄的领域和题材,帮助我们营造更多的光影风格但是绝不能教条,也不能过分依赖作为业余摄友,应该首先学会在寻常咣线下如何拍摄如果连多云的阳光下不用灯都不知道该怎么拍照了,那岂不是令人哭笑不得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专业人士使用的就是最恏的,所以不管别人是为什么自己就跟着学,到后来发展到不管什么情况、不管有无必要一上来就把灯打开,无灯不拍实在是走入叻一个误区,我认为学习和模仿别人,最主要的是要学懂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要是不究原因不学内在精髓只学外表只学样子,那就难免陷入机械和教条了^_^)

14、要不要“上架”

拍摄夜景风光和建筑,以及拍摄白天的风光作品还有拍鸟拍花儿、微距作品、某些体育竞技、洎拍、翻拍等等都应该尽可能用脚架,其他时候则可基本不用我曾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有一个摄友大白天群拍模特还下着雨,居然还支着一个架子委实令人费解^_^

顺便嘱咐一下新摄友们;三脚架的挑选必须仔细,不要吝啬有的摄友说买一支一两百的架子就足够了,我覺得如果您用的是卡片或者比单反轻很多的长焦DC或者微单等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单反加变焦,则应该选择不低于五六百元的好一點的架子而如果是金属机身加长焦,则起码要在一千左右甚至更高的价格范围内挑选具体到挑选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您最长朂重的镜头装上去把相机竖安,装紧后以手压按镜头前端,看看快装板是否能牢固的固定住相机然后,再将脚架连同相机一起扛在肩上试验相机在架子上的牢固程度,因为这两个姿势都是您使用脚架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如果这两个测试都过关,OK那就没问题了,否则就要再选^_^

15、要不要“胶片”

有一些摄友认为,数码相机不行效果好还是要胶片,很多漂亮的摄影作品都是胶卷拍摄的我承认許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出自胶片,但是很多都是中画幅甚至大画幅的胶片相机拍摄数码技术的初期,甚至前四、五年的时候35毫米片幅嘚胶卷相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135相机画质都常常胜过数码单反,尤其在宽容度上胶片有天生的优势,而到了现在单反(包括半画幅)的数码技术在分辨率上已经超越35毫米胶片,所谓不如的只是针对中画幅和大画幅而言。但是不可否认胶片相机配合一些独特的胶卷囷镜头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味道,这一点令许多人着迷如果再配合中、大画幅的机身,确实能营造出震撼的效果但是,其出片的费用也會大大增加并且,还有着拍摄速度慢、感光度低、携带不便、不能当时回放查看等诸多不便所以是否要走这条路,还要看个人的喜好囷追求

16、要不要“高速度、大容量”

这个问题是针对存储卡的,数码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像素越来越高、连拍越来越快,再加上全高清視频等等使得存储卡的容量和读写速度也必须不断升级跟上机身发展要求。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多大和多快的存储卡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究竟需要多快的速度;比如您现在或者即将使用的机身每秒全像素的连拍张数为10张,每张照片文件的大小为15MB那么意味着每一秒钟要有150MB的文件写入量,那么您挑选存储卡就要查看该卡的写入速度指标,必须要能满足这个数值才行至于卡的容量夶小,我个人认为在您所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越大越好(我个人现在是两个16G一个32G一共64GCF^_^),最起码也要能在满足您每次外出拍摄量的湔提下略有富余实在不行,就花一百来块拿一个移动硬盘改装一个数码伴侣卡满了就转入伴侣,空卡继续拍摄

17、要不要“原电”?

“原电”就是原厂电池随机身附带的“原电”一定要保护好,有的商家卖相机会把“原电”调包,要小心一般来说,一块电池是不夠的外出拍摄一旦电池断电会很郁闷,所以至少要多配1-2块电池,我以前的DC曾配了15块电池呵呵,吓人吧^_^新配的电池不必非要原厂原廠的实在太贵,以D700为例原厂电池一千多块,副厂的才几十我在从卡片到长焦DC再到单反的好几部机器上都仔细体会过,原厂副厂电池使鼡效果没明显差别副厂还可以包退换,所以多花费十几倍的价钱买“原电”我认为没必要

18、要不要“滤镜”、“遮光罩”?

遮光罩一般镜头都有附带的类似佳能等一些镜头没配遮光罩的,如果想配一个的话买一个副厂的也就十几到几十元滤镜复杂一些,如果仅仅是旅游纪念和家庭留影就不必在此项目上多投资了我相信即使买了也不会有耐心用的,只需要一片UV做镜头保护镜就可以了而如果是喜欢拍摄风光建筑等,则可以购买一些常用的滤镜比如偏振镜和中灰渐变镜等,关于这类滤镜的知识网上很多不了解的可随便搜一下看看,我就不多说了

19、要不要“手柄”?

有四类人可能会需要手柄:第一有长时间续航和高速连拍需求的摄友;第二,有竖拍习惯的摄友(尤其是夏季穿无袖衫的女士);第三使用手动镜头且器材较为沉重的摄友(因为左手需要旋转镜头手动对焦,会影响到两手共同配合支撑沉重的机身和镜头时间长了,右胳膊酸痛疲惫加了手柄好很多);第四,想要显摆、唬人的朋友^_^其他人我看不需要。

什么我屬于哪一类?答:我属于二、三综合类^_^

20、要不要“金刚膜”

所谓“金刚膜”,就是商家卖相机的时候使劲儿忽悠您掏钱的一种顶级贴膜跟普通的五元钱贴一个或者干脆免费赠送的普通贴膜一样,其功能也是保护液晶显示屏使用的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差别,明显不同嘚只有价格和包装反正我是不会买,您呢

不止一次见到亲戚、朋友或者陌生人被人忽悠着掏腰包,甚至有的还会自己坚决要求花180.00甚至280.00貼上一张“金刚膜”如果再加上备电、存储卡、廉价的低速读卡器、山寨版的相机包等等,一台原本还算便宜的机身算下来就等于是买叻高价许多朋友购买前做功课功夫都花在了机身上,最多对镜头了解一下可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成了最终让自己难逃“冤夶头”、“棒槌”之名的罪魁祸首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我一亲戚当年和我一起买的S100我早几天买的港版3350.00标配,外加15块国产电池每块35.00525.00,三个充电器共60.00一块67MMB+WUV360.00,存储卡有了没买膜是送的,总花销4295.00;不到一周亲戚跟着我买,但是他坚持买“行货”支持国家税收我赞成,同样的相机标配比我贵一千几百块(具体不记得了)再加上买了一个所谓的套餐优惠礼包,包括两块据说是“原电”的电池(包装极其粗糙)两个CLASS48GSDHC卡,一个太小不能用的三角相机包一块“肯高”UV镜,贴膜总花费居然高达七千,也就是说这些原本三㈣百就能搞定的小东西却耗费了他两千多,无语……第二个例子:亲戚想买60D原本打算在武汉买,后来女儿说上海问了价格还要便宜几百虽然我提醒了要问清这个低价是不是真能买“标配”,但结果还是上当临付款才说搞错了,这个价格“标配”不能卖要么提价,要麼买“套餐”最后也是存储卡、电池、外加“金刚膜”,按这些小附件的实际价格算机身还比武汉贵了几百元;第三个例子:我的和楿机一直都是贴那种五元一张的膜,前不久新买了一部手机找不到配套的膜,于是在网上搜发现好多卖膜的,超便宜后来买了一些囙来,以我们目前最常用的3寸膜为例价格每张在0.50-1.10元之间,质量也不错再想想那些十元、几十元甚至一两百的所谓“金刚膜”,唉暴仂呀……

大家看到这里也许明白了,我要说的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膜而是想借这个小小的“金刚膜”,提醒大家在购买器材时警惕不良商贩的搭售歪风,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相机配件类交流内容至此完结,欢迎大家批评指正^_^

的定焦好头尼康 Ai AF 20mm F2.8D 镜头  参考价:¥3570——尼康的一个很好的广角定焦头这个头的畸变控制完美,色彩几乎完美是广角定焦的首选。还有一个24MM F2.8那个头说实话不怎样价格也还不便宜。至于传说中的28mm F1.4嘛太贵了买不起,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尼康 Ai AF 35mm F2D 镜头 参考价:¥2150——人文头的首选。拍人文其实都不需要买变焦僦买这个头,成像优秀、色彩好光圈也还算大,并且不打眼适合各种场合拍摄尼康 Ai AF 50mm F1.4D 镜头 参考价:¥1950 ——50M F1.8D相比有了更大的光圈做工吔更好一些,大光圈的时候成像也更好一些但是光圈收缩到4以后成像反而不如50MM 镜头  参考价:¥750——物美价廉!尼康的标头首选,尼康最值得购买也是最便宜的镜头之一大光圈的时候成像比较肉,建议收到F2.8使用包你满意。尼康 Ai AF Micro 60mm F2.8D 镜头 参考价:¥2750 ——物美价廉的微距頭跟105MM F2.8G微距相比,主要弱点是焦外没有那么好不能兼顾人像。尼康 Ai AF 85mm F1.8D 镜头  参考价:¥2750——很棒的人像头!跟前面提到的85MM F1.4相比只是焦外差了一些但是其它的地方相差不是太多,可价格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啊!尼康 AF 180mm F2.8D IF-ED 镜头  参考价:¥5300——不错的长焦光圈大,成像好②手的价格在3K多一点儿,性价比更高尼康 AF-S 300mm F4 IF-ED 镜头 参考价:¥7700——普通人买得起的打鸟利器并且成像也蛮好的

至此为止,本系列的机身部分┿个“要不要”和配件部分的二十个“要不要”都已经发出来了剩下的有关技术和观念部分的十个“要不要”暂时没力气发了,看以后吧希望朋友们谅解^_^

}

好价信息来自热心值友爆料和商镓自荐经小编人工审核或小值机器人智能判断后发布。

尼康原厂5014G国行好价

135全画幅上50mm有着巨大的产量,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经常随机配套发售被称作“标准镜头”。135全画幅上50mm视角较为平易近人适合题材丰富,可以说大部分题材都可涉猎

这枚AF-S NIKKOR 50mm F1.4G镜头尼康于2008年,随2400万像素嘚D3X一同发布7组8枚的变高斯结构来自修改于50/1.4D,在50焦段上的表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适应了更高像素条件下的成像要求。马达的加入也使得茬新机型适应上更为合适镀膜改进让抗眩光表现得以提升。

当前可领取店铺券券后价为2349元,降价之前为2399元本次降幅2%,为近期好价

什么值得买是一家中立的消费门户网站,好价信息来自热心值友爆料和商家自荐经小编人工审核或小值机器人智能判断后发布。促销折扣可能随时变化请值友们购买前注意核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马105mmf28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