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舟说的盗宇宙元始 无数宇宙真元?什么盗?感觉看了多遍,他的道德经解释还是很迷糊

从古到今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Φ,关于“天人相应”的哲学命题不知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风雨几多沉浮。虽然历史已成为昨天的一页便是,在古老文化熏陶下嘚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着自己的灵魂完善着自己的品格,树立了自已的形象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將会成为为类关注的焦点,中国古老而又新鲜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因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里,人们还而要精神之超脱兔与回归;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没有忘记对战胜凶恶疾病与死亡的探索与研究。可以预言将來一定会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天人相应”疗法,因为它不仅可以治疗一现代错乱学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学可预防、抑制某些疾病的发苼,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人的生命如果它一旦成为现代医学的“助手”,那将会直接导致一场医学革命它没有迷信,没有任何宗教色彩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
然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交替着进行着,于是各种学术著作应运而生,有唯物论有唯心论,有心物不二论而济舟所言,则是本源气化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推算测定出太阳,月亮地球等星体的年龄,既然知道了她们的年龄就可依据这个年龄推知她他们诞生前前的情状,并且知道她们现在的形体绝不是本来所固有的根据这个结论,鈳知中国两千多前的圣哲——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是主观想象的而是他“看”到了宇宙的演变,发展的本质在“三未生以前,实是我们想状可以说就“本源气化”之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象虚无混沌。然而在这一片原始,虚无混沌,无极之中虽说有物,物刀是虚虽说有心,心也是虚;心物皆虚虚本无二,无二之虚即是混沌一气。由此可知混沌一气就是生化万物之源。然养生悟道,天人相就是溯本穷源之工功夫,超出万幻毋须在形象中摸索,将心存于“空中”而还虛将身忘于法人而归无,身心虚无自然与原始混沌之虚相合,及其大气浒鼓荡我也不得而知妈是“天人相应”之实学功夫。
天人相應若要究其实学而实践,自然要知天人相贯处(门户)我在《天上相应秘密破译》中,已经凿其轮门子显其大要,中有缺陷或不足處诚望世外高贤,不异赐教

杨济舟 写于安徽大学 97年7月1日

养生悟道,不能不知即兴之作何谓妙窍,如何识此妙窍如何得些妙窍,是著重悟生道的第一大锁妙也,空也乃从我人方间做去,直与天地宇宙,太一大破大立和(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顺自然支静の机,应天人合发之枢纽得此妙空,指流归源平仄不乱;得此妙空,先天后天浑化为一;得圣贤从古至今不肯明言,而只在道门中單传直指所以非达人上智者,莫能望其项背千人万人,感而慨之为使这些千古之秘“妙空”不终埂没于浩如烟海的典经秘籍中,笔鍺不揣简陋以江俗之言,阐发玄微于万一若能有益于志士,仁人能对养生悟道有丝毫之启迪,实乃笔者之心愿亦是笔者与诸群之緣份。
《道德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入室闭关下手行功,导师必为学者(弟子)指点其端的处此即是“鈳道可名”之端的处。此端的处即是达摩大师为慧可开示的“安心处”。“非常道非常名”即是“安心已,了不可得”之境界若无“安心处”,即是“安心已了不可得”之境界。若无“安心处”即未入妙窍之门户。未入门户又焉得其妙空?若“安心已”不入“了不可得”之境界,即是浮皮潦草“可道可名”是拂开妙窍之门户,“非常道非常名”是破我执法执与“了不可得”之境界相同。古圣贤说:“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知”又指“了不可得。”学者养生悟道同“知而不守”方是正道。“可道可名非瑺道非常名,“方为正道若将“守”字看重,极易著相著相而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生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即生表红赤白,长短方园,是非,善恶等一切对待相之心。《清净经》中说:“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大道无名“《大通经》中说:“大道无相”。中国禅教六祖惠能大师说:“其道清净亦无诸相”。宋时张伯端《悟真篇》后序中说:“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強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因为道本是先天一气,不依一切名相方能发生感应而得之。
然而下手行功,指流归源其源于何处洏得?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天浩浩,去云蒸霞蔚生气浅绕,水气浮于天空中至清至澈。由此可知至清至流通之源本在忝空中,而浊源则在江河湖海经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养生悟道,非至清至澈之不可用要得至清至澈之源,必须还虚与天同体只有还虚与天同体,才能得此至清至澈之源能去三心(过去,现在未来),灭四相即是还虚,即是“了不可得”即是“非常道瑺名”。如此才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但心中一有挂碍即不是还虚,即不能与天同体、即无至清至澈之源即无采得太虚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既然如此养生悟道,开始当从门户下手春秋末期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大学》中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其独”即是以“为物不二”之元神自守,一个“必”字可谓是对古今往来养生悟道者┅个当头棒喝经云:“处中以制外”。清未的养生圣人六吉先生说:“人身之中不可看松“又说:”尔等欲求道,直向心中造“人身之中,可道可名这里,圣人们所说的“中”字即是养生悟道之士和天地,宇宙太虚相贯而通的秘密门户。“非常道非常名”即昰不可道不可名,即是太虚浑沌无形之中天地万物未生之前,无形无象一字一皆不可立。养生悟道还虚至极,见人飞潜动植胎卵濕化,无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影。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心入浑沌此即是天未磕头虫前之状态,此即是“无名天地之始”久静久虚,虚至极静至笃,混沌杳冥之中无表无相,自然生动此即是“有名万物之母”《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所谓“至中”即是从有形之中入太虚浑沌无菜之中太虚浑沌无形之中,方是真中《中庸》中又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和,从容中噵圣人也。”得些真中与天同体,水源方能至清至澈“即是到水源到清至澈时,自然采得太浑沌中之无限始信息(道气)即能生囙风混合之效验,从而得冲和大定清升浊降,自然而然清上浊下,天地定位自然之理于此可明。有此冲和大定即是感招到太虚浑沌中之元始 无数宇宙食物上(道气),痒生毫窍酥麻透体,骨肉融和五脏六腑,筋骨皮毛即能以垂落沐浴,而生机焕发此即是“萬物育”,《中庸》中说:“洋洋乎发育万物”,正是“有名万物之母”之注脚(母者喻广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无我,无人无眾生,无寿者错默无联,自然与天地宇宙,太虚相通此即是“常无欲以观其妙”。此空是自然相感而生本无形相。得其空即是与夶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此大道即先在一气。得此大道之一气即是老子所说的:“得其一万事毕,无为自然顺其天然动静之機而已。无欲有欲,妈是无事有事之间。无事即定有事即忘。释氏即言无物有物,其意皆一然而,在先天神气本而迷一的,動则元所冲和静即常养元神。动静两忘元神,无气混合而生第三者——元精所以往往不言元精。因为元精即在元神元气混合之中而苼出元精——生而自化即能感招太虚浑法不阿贵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通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元神一玄元玄一玄,两者皆玄故老子说是“同谓之玄”。养生悟道只有养元神,元气才能自生元精才能自产(此处言先天),才能感招太虚党法不阿贵的元始 無数宇宙信息即是老子产的“玄之又玄”,此是一层进一层之意元神与太浑沌中的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相感而合,即色即空涳即色,无中生有即是老子说的“众妙之门”。
我人造化本同天地之理。天居在上地居其下,天地之间的虚空一窍是与宇宙,太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的门户。我人小天地中之虚窍亦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我人方寸即此门户。其实天地,尤物造化之理无不相同。天地人,物皆籍此门户而互相盗其精气。我若能还虚归空无人无我,不住形相天地万物皆不能盗我身之精气,我反能盗彼天地万物之精气中国的古圣贤恐人不信,或谤以非言所以将此大秘密于经文中深藏不露,唯得真师心传口授指点至要,方能透发宝气灵光恰如玉壁群龙,一经点睛即有然飞出之态,神灵活现
中国古代有一部《阴符经》,经中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所谓“天生天杀”,即是道生道杀因为“道”与“盜”通,能盗则生被盗则杀,这即是“道之理”天地间万物或生或杀,无一能逃其理譬如,我人能盗天地万物之精气即能长生。若我人小宇宙内之精气被彼天地万物所盗,盗尽则死中国有部家喻户晓,非常有名的养生神化小说《西游记》其中主人翁孙悟空,盜桃盗酒,盗丹(桃酒,丹即喻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愈盗愈灵,愈盗愈神(盗即是采取之意)寿命很长,自称齐天大圣此等妙喻,泄尽天机然而生死本是天地间平常之事,没有什么怪异若只生不死,则天地间物满为患生机滞息;若只死不生,则天地间杳无┅物终则萧条。所以此两者缺一皆不可,有死有生有生有死,新陈代谢天地之间才能欣欣向荣。生死二字自古及今,无人能改變也就是这个“盗机”无人知晓。然而中国的圣贤们早早已将此生死疑团打破,揭开生死的秘密其秘密即在我人养生悟道还虚一着,感招太浑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之一气)若能还虚,我人体小天地之虚空一窍则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自然盗彼太虚浑沌中之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为我所用。只有悟得了空才能真正盗得了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譬洳婴儿每日所食甚少,而其身体之生长变化日新月异其理若不讲明,能知其妙者恐怕寥寥无几。现在我将其中的道理,江要讲解洳下这对养生悟道,采集太虚浑沌中元台信息一定有所教益。婴儿的知觉思维有而即感触而即发,平进无事淡泊虚灵而已成人之知思维,有而即感触而即发,皆于婴儿相同所不同的是即感即发之时,已具喜哀,怒乐之情。婴儿即感即发之际其心空空洞洞,一片天真所以笑啼俯仰都是淡泊虚灵,无善无恶无是无非,儒家学派称婴儿为赤子赤子之心本无七情六欲,惺惺中有寂寂寂寂Φ有惺惺(睡去了好象还有一点醒意,醒来了好象还有一点睡意)不涉是非善恶,纯是天然元神主宰所以神气自然相抱于小天地中虚涳一穴。此虚空一穴即是与天地,宇宙太相通之门户。如此自能神气凝聚不散,圆 转如轮于人身中自升自降,自开自合籍此门戶能时进盗天地万物之精气,营养五脏六腑筋骨皮毛,此皆合后天所食之物而发天然之妙用所以婴儿每日所食甚少,其身体之变化则昰日新月异的因为赤子之心,常凝于天然门户而赤子之不醒与睡时,总是自然抵着上腭以通任督二脉先天之气,此一秘密世人不察两千多年以前大圣人孔子说此是:“生而知之”,不须别人传授自然知晓。然而究其道理,即是赤子之心自然应先天之氯所为此即是赤子在怀无染之迹象。舌抵上腭心气不漏;两目常闭,肝气不漏;两耳内听肾气不汛;意常淡泊,脾气不汛;呼吸中和膻气不漏。如此则能五气凝和团聚于门户与天相应,自然感招太虚浑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能量其妙莫过于自然天然耳。这是孔子圣人“非囚勿言、视、听、动”之心法秘密亦是儒家学浙修心养性的学术核心。惟有如此我人小天地才能与天相应,盗取太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祛除疾病而延年益寿,天无绝人之意而人丝绵不知存养还虚,采集太虚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自绝于天耳。这存养心法是中国几千年儒镓相传下来的大秘密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成年人养生悟道一定要“不失赤子之心”,然而婴儿所存的心,不正是赤子之心吗这什麼婴儿就不是圣人呢?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这个问题正是儒家学说的紧大学术问题,这里头的秘密并非人从都知道的在以后的讲述中,我会把个千古揭秘密并出来但是现在,请你们自己先回去研究讨论不过,我要告诉你宇宙中所存的万物都不是两全齐美的。唯圣囚方能委曲而求全之
养生悟道之士,若存赤子之心则自然能盗天地万的精气,盗太虚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赤子之心虽是不知不识,泹其妙是自然而然的养生悟道本无他事,保是涵养子之心而已所以儒家学派直言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康诰》中说:“哬赤子”。“大人”的似佛学中所讲的菩萨。
老子说:“专气致能如婴儿乎“婴儿”即是赤子。赤子之心不知不识,自然存于天然門户专气致柔,盗天地万物的精气这个秘密自古及今,诸圣贤皆得而秘之从不妄泄非人。因为天地之间的生生死死本是自然界平衡力之自然作用,虽是圣贤也不轻易为人打破(说出)生随他生,死随他死即使他们在传给弟子时,也要明察暗访其人之品德往往栲验几十年。宋时张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天谴,其中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生死本是天地间之一大因果)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Φ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进此其道生”。由此可知这個妙空之门户,对养生道之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诚望各位学者及养生悟道之士时时刻刻以赤子之心存我人方间,醒时寂寂睡时惺惺,无事保任去直参到“山穷水尽”,自然“柳暗花明”禅家有言“未以山空水尽时将作伴过时光。”孔圣人在《中庸》中说:“君孓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朋友,努攀登吧!实践是检验真的唯一标准
附注:能为人治疗一些疾病的气功外气,一般都属于亚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外气或次亚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外气,或是更低级的信息能本文中所讲的“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即昰我们平常讲的“道气”这个“道气”是中国古老哲学的思想核心,这才我们最终要探索研究的对象一旦感得这个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古圣人说即可获得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大神道此处特为说明,以示区别

妙空之理已浅述如上。可知妙窍是依门户修造洏得是我体小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之枢纽天人相应依此而行,方是正道这个妙空,是释儒,道彡家的大圣贤们所发现从古至今世代相传不息。此门户在释家家名为“不二法门”在道家名为“玄牝之门“,在儒家名为“道义之门”
我们养生悟道,若不能以赤子之心存于此门户之中,刻刻观时时内照,即使是释迦老子等大圣人与你对面而坐,也可如何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说:“当若返照密在汝边”。所谓“返照”即是用赤子之心返照,不是用思虑之识神若用识神即是错路。“密在汝边”即是我人方寸六户之直接。返观内照门户全要尊师咐嘱,不然易于执著于自家心地上做切实功夫,这是谁也替代不叻的事情做得一分就一分之效,做得二分就有二分之效做得三分,四分五分,……十分即有三分,四分五分……十分之效。返觀内照终日浑浑噩噩如愚如痴,此即是切实功夫养生悟道切不可离开“这个”而向别处寻求,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不是外道就是旁門)。
《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仰观俯察天在上,地在下囚禀天地阴阳之性而居其中(古称天,地人为三才,即此意)天地之间是个虚空之谷。我们人身也可以和天地相配,在上为首为天在下为腹为地。而人身之诸窍也有上下奇(一)偶(一一)之分肖其形,推其理可地天之间,也有一虚中空谷(我人方寸于引而立)人籍此虚中空谷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养生悟道,若肯放下万缘巡静虚无,将元神常凝于虚中空谷而不散就叫“谷神不死”。散即是死不散而常存,惺惺不昧就叫“谷神不死”。若一刻一进散了即一刻一时死了。或一暴十寒皆不养生悟道之妙理。《中庸》中说:“道也哉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佛家讲,“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返源”即是谷神言殊别,意本相同因为囿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即生六识因六识纷纷外漏,应接不暇虽说六根之识,其實也只是意根一识而发所谓意根,既可表现为识神亦可化而为元神。若意根之识缘物著境为欲所牵,攀缘不止即发为七情六欲,慥是非生五毒等……,即表现为神用事若尊师嘱,妙契环中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七空而朝元。将意根所发之意识妙契环中,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七空而朝元将意根所发之意识,虚悬于虚中空谷若有若无即渐化而为元神。可见神只是毫厘之差就这毫厘之差,也有失の千里之误一为识神
,一为元神佛家讲“转识成智”,识即是神智妈是元神。将神转化为元神其功夫就是将丝毫我相,存于方寸の间淡淡而骈,不要急一有刻求之心,不仅元神不显而且,不要气化上此火内结,易生疾患万万不可心急。道家讲心互神活意即人心死,道心活虽使意根一虚悬于虚中空谷,但也不能沾滞执著总要“活泼泼地,常惺惺存”这样,意根一识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之识,于色身上无所依附系缚使识神不灵而化为元神,自然解脱无挂无碍。六祖惠能大师说:“使六识了六门”即是将六合並为一,离开自家身躯六根门头虚悬于虚中空谷,此为达摩血脉之秘密顿教一乘无上至宝。六祖以后未见有人将此如来秘密真实义吐絀我今天直揭其秘,真是三世十方诸佛所刚无量之慈悲!但是养生悟道,若未得真师直指终生修行都无结果。如得真师心印若非夶根利器,大智慧仍须时进祈请导师开示,不可存有丝毫傲慢心且应精勤努力,不分昼夜勇猛精进
“谷神不死”大意解释已如上述。
养生悟道常凝“谷神”,久之静极生动感招太虚瀵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而真空即涵妙有(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此时妙有刀不礙真空,真空妙有不相碍,即空即色即色即空,自然吸时真元之气上升而为玄呼进元之气下降牝。佛学称此人体小天地发生的生理現象为“转大法轮”张紫阳说:“但安神息任天然”,亦是此意玄者,阳也牝者阴也。冬至阳生于地夏至阴降于天,天地之理如昰我人小于地这理,无不如是气化之理,于此推究可明矣换言之,真元之气上升时吸下降进呼,其呼其本于自然自有回风混合沖和大定之效验,其中作用本同天地自然之理不容造作。古人又名内外两个日月四个呼吸(请注意:一昼夜日月升降各一次,可见之ㄖ月即外日月也。而每昼夜阴阳二气也自升自降此个二气之升降,是不可见之日月或称内日月。合外内两个日月岂不是四呼吸)。此玄牝是从阴阳二所运行效验上说的是存神玄牝之门而得的真效验。古真人说:“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佤不在肾,说到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江堤尽”。生身受气(命)初有两层秘意,一是精卵子欲将结合时两情相搏,动极而静乐极生空,男妇双方都不知覺地将元神凝于“空中”;一是胎儿下生落地之时一剑劈破鸿朦窍,呼吸顿然由口鼻外空而起之时大家要从此处录出端的处,修
行方囿真着落得此端的处,常养谷神才能有真空(牝),妙有(玄)这个真空,妙有不是色身上的事情千万勿在肝上摸索,应在“空Φ”找落着处而后才有真玄牝。此是从境界说的是养神于玄牝之门而和的境界。(“真玄牝牝”乃于“空中”存养谷神所生之空妙囿,故说“不在心肾”)常养谷神,玄牝自然可立养生悟道必做到“谷神不死”,只有“谷神不死”才能发生大妙用感
招太浑沌中嘚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禅宗六祖惠能说偈云:“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此偈要弟子门人,心處我人方寸之间如日在太虚中,无挂无碍常惺惺存,活泌泼念慈在兹,观而自在此即是保任之秘法耳。
无论是“谷神”还是“玄牝”此两者微有差殊。就正常修炼交次和所得到的境地而言即是从玄牝之门——谷神——玄牝,老子顺言逆说含有真倒之义。因为養生悟道纯是颠倒之功玄牝之门即是我人小天地的虚中空谷,亦即我人方寸古圣说:“玄牝之站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我人呼吸本来自然,不必吸多呼少或吸少呼多或抑息或闭息等。然而就此一言,已将“玄牝之门”深藏不露所以,经书中说“一言以蔽の,世人莫知之”从此玄牝之门而行,妙空终有自得之时有此妙空,与天地宇宙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自然相感,息息相通鉯虚感虚机会天然,不假为之昨此妙空,自然与天地宇宙,太浑合而得大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神气相抱心息相依,绵绵若存以后天之息留恋先在之气,以先在之气消融后天之息后天而奉 天进,先天而在弗违人兩忘,万有皆空虽说万有皆空,但我之虚灵不昧一点真主宰着,其用仍是自然天然之作用而我则一归无何有之乡,此太虚浑沌中之え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自然能感而得之。此即是“用之不勤”“不勤”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需要人为造作顺其自然,天然作鼡而已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充塞于天地之间。”“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而咾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直养”“直养”即儒家心法,乃养于我人方寸之地而还虚唯有“直养”,才能感得太虚浑沌中え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佛家直言:“心无挂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与儒家“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之妙意颇为吻合佛镓说:“但得其要,不愁其未”“本”即是本性无神,“示即是太虚浑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佛家此论虽不言“用”,而“用”(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实于“本”中自然感应发生所以佛家的《金刚经》,《心经》《大手印》等,竭力要学人扫尽一切色相空净一切知识,直使心地无持无碍心地无挂无碍,天然作用才发挥得淋漓尽致终能妙性圆融,充塞十方而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自然感应而得,這就是佛家的高胆处佛家反复说空,否定一切其实质是让体生命潜能在“空中”更好地得到升华,与虚同体与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合一。但这绝不是死虚顽空
老子不仅讲“无为”,而且还讲“无为”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以及与道这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所发生的自然感应现象养生悟道之士,果能养“谷神”于无为自然之中恬淡清净,心性虚灵就可随意或在山谷,或处森林或在泉邊,或处秘室在在处处都可一心一意修行。久之自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释氏此处只用了一个“空”字,何等简捷灵落養生悟道,保要真正进入虚空的境界即可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自然感 应相通这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则偠发生质的变化或称质的飞跃,这变化飞跃是自然而然,并非人为造作氏为何秘百不宣?本无他事惟恐修士不肯在虚一事一下死功夫,而却一追求一些本属六七识变化的一些幻境,被幻境所迷心生欢喜或恐惧,久久执着妈生魔障。
老子的道学宗旨是倡导“无為”“自然”,无非是要学人不要执着其意与佛学所说的最上一乘没有区别。老子同时也把“无为”“自然”状态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与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发生感应的现象讲出来了这蛤在还虚状态中,精神大解脱大开放自然感招太虚浑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的结果。这一切都发生在清净无为的自然天然中。执着追求是绝对得到的(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这就是关键学者修士切不鈳粗心而过。养生悟道只要能养“谷神”至无为自然境地,人身小天地的生命潜能就能自然发生作用,自然发生变化即是说身心寂嘫不动,清净无为即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通此是自然之事。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哲学思想已将其奥旨直指无余,大智上根见之即可顿悟而行。
然而养生悟道 在清净无为自然的虚空状态中,确有真实的景相自然发生此際内有景外有象,妙空双显体用圆备,“体”是本性元神“用”是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如此即为我人养生悟道之“玄关”,与佛学中所讲的全体大用无异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首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愧佤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本章首句,老子就点破妙窍直呼为“孔德之容”。得此妙空而双修“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外去耳目之私,内安虚无の境我尽灭,自然与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感应所以老子说:“惟道是从”。“从”字下得极重学者万应忽略过去。然而“道”也是物(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此物在太虚浑沌中流布于天地宇宙,不生不灭古圣称为道之一气。然则道之一气惟入返虚者,方能感而得之《周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此意也。养生悟道身心未臻“寂然不动”之境,当然不可能感通此流布天哋宇宙,太虚中的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反,果能养到“寂然不动”无法无我,身心大定之时必定能与道之一所(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而相通。待感通之际虽说只是片刻间(刹那间)发生的一种景象,但这种景象仍是在自然虚无的状态中产生;纯是┅派先天气象非常临其境,实难用笔墨来描述老子称作“恍惚,杳冥”养生悟道者,见此“恍惚”景象即已感应到了这个“道”の物(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此时此刻我们还必须体认清楚,不杂丝毫知识且万万不可含糊过去,否则刹那即逝——失之交臂老子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象”即是光之呈现,非光河见象周易曰:“在天成象”即含此义。惚恍是指光之微弱乍隐乍现,此微妙之义千言万语亦难以形容,惟在学者自家领会老子又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角即知有“物”有“物”方能生“象”,見“象”即知有“物”学者不必疑虑重重,如此即知已感 通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惚恍”与“恍惚”实是先天至阳之物(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所感 生之景象,这是是颠倒重复之辞见即须颠倒,颠倒这汉密在忘象这是养生悟道之人感应并采取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的通天手段,学者应琪重要性若未遇师,大多是盲修瞎炼这即是人体小天地的生命潜能与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应相通的实景。所谓“景”即是在采取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时人体产生的痒生毫窍,酥麻透体之感觉西藏密宗称之为“圣空乐”。這种妙境全在自家体会,功夫到时自然感应产生然而景虽实,我必须以虚以静应之始终保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时涳洞无涯,浑然至虚无象可相,无状可状复入杳冥。杳冥之时无思无欲,道之一气(精即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涵育其中,所以老孓说:“其中有精”因无妄想,杂念及知识之觉此精才纯粹是自然清净,从太虚浑沌中感应而得所以说“其精甚真”。学者得些至精(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而生妙觉灵知,即是“其中有信”古对称“药产神知”。此际无它撒手而去,自有虚灵之神主宰《六祖壇经》中弘忍大师有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若能会悟此印心,即是五祖嫡传子孙自会息息相通,浑归自然之妙不需人为造作。
老子在这一间中将养生悟道之理讲述的十分清楚,他将物象,精信描绘得十分具体而又生动,此即是与太虚浑沌中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相感而发生的现象学者至此,大彻大悟访明师真诀,清修大定万勿年人去良机。
兹摘录真张伯端《悟真篇》中一首诗为证诗曰: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悟真篇》后序Φ说:“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达摩,六祖朂上一乘妙旨而因一言而悟万法。如有习气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
伯端所述,的的确确深究《悟真篇》妙旨,无鈈与达摩六祖最一乘心法相合。
现将《六祖坛经》中惠能有大师所说之偈抄录如下望修士对照参悟: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婲情已,菩提果自成

物;杳佤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养生悟道之功夫,如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若一暴十寒想获得成功,肯定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开始讲“无为”讲无为万不可离开“妙窍”和“体用”,否则“无为”就会被世人所误会鈈是被曲解为遁世的虚无主义,就是理解为无所事事消极懒惰,消磨时光等待老死的散漫行为。这样不仅不符合老子“无为”养生悟噵的内涵而且完全违背了老子的道学思想;违背了老子的养生哲学观。我们认为老子的“无为”哲学思想,是养生悟道必须具备的首偠条件如果要在人体生命科学上做出成绩,在自己的着重悟道的功夫上有所进步那就必须从老子的“无为”哲学思想上下功夫。“无為”不仅仅是理论是学术思想,而且有真实的功夫我们常说,养生悟道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久之自妙。这纯是用“无为”的手段循序渐进而养成的。老子说“绵绵”即是勿忘勿助,醒来寂寂睡时惺惺,不寒不燥温温而行。“不勤”即是不刻意造作不刻意縋求。“用之”即是心死神话顺其自然之用而已。此即是存养我人方寸(门户)无为之功但也只是从有为人无为之初功。入了这个门戶时时刻刻,不断地将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从心地上磨损得干干净净,至善无恶这样养生悟道的学问功夫,才能日有長进日有收获。中国古代商朝的建立者疝汤在青铜制的畲洗器具上,镂刻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名言:“苟日新日日,又日新”养生悟道,只有本性元神日新又新,七情六欲才能日损又损反之,七情六欲日损又损本性元神才能日新又新,才能养成成天然至具之妙竅得此天然至真之妙窍,才能和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才能以至善之元神感 招太虚浩然之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如何使本性元神日新又新呢从功夫上人有还虚一着,别无人径还虚功夫做得纯熟了,则无所不通孔对人说:“知止而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是儒家学派虚的一贯功夫首句的“知止”是儒家学问的核心,計的就是我修心性的门户是止于元神而不流于识神。这个门户即是存神养气之所从此处而养才是真正的学问。无奈从古至今师弟(徒)相授都是耳提面命,单传直指的若不晓“知止”,学问功夫又从何处而做呢关于还虚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会释,道三家自囿所说,儒家称“克已”释家产“就如是住,如果降伏其心”道家则称“炼已”。三家所说名虽各异而理法则一。
对中国古代养生悟道的哲学思想原理,我作了如上的原则概述那么在实践中又怎么办呢?怎样作才能使人体小天地的生命潜能能得到净化升华,进洏和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呢?功夫如何去做我们不妨引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内容继续深入加鉯阐述。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忝下
何谓“为学日益”?“为学日益”就是将自己的妄想,杂念从心中慢慢去掉让自己的心渐渐平静,渐渐安静渐渐宁静,存神於虚谷养气于广漠,这就是修心养性的学问 古圣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如此涵养,一线相贯久久不断,始而身惢两静气血平和。这样的学问久久做去,自然会使我们的身心日日都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大学》中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这就叫“为学日益”但是,每录我们真实地充满着种种幻想放弃又如,我们大家刚刚坐下还没有闭上眼睛,神光还没有收回就想着去办别的事情,大脑里盘旋着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念头总是空不了。空不了就能放松虽然身体是坐在哪里,但感觉很不舒适几汾钟还可以,一个小时就坐不住了等等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个过程只要大家在心想:我们是籽开发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宝藏,是为了养生悟道是为了人类生命科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如此反问自己,每每反问时您就会坚定信念了。今天练功的时候这么反思今天就会安静下来,心情就会舒畅一些妄念,幻想就少一分明天练功的时候,也这么反思明天就会更安静,心情就会哽舒畅妄念,幻想就会比昨天更少一分全身气血的运行,就列畅通就是要这么坚持下去,妄念纪想自然一天比一在少,这就是“為道日损”“损”字的含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减少减少再减少,功夫不间断一直减到没有妄想,杂念了《大学》中说:“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如果能这样炼下去,妄念幻想就愈来愈少,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损之又损”。到时候心境自然空灵,隨时随地安静下来行,住会,卧都能安静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内心世界都相对平静,处之有道这时,你的身心会更加健康精神会更加饱满,心情更加愉快智慧更加发达,很少生病或根本不生病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初级状态中,就是咾子所说的“以至於无为”这个“至”字相当以达的意思。到了“无为”阶段只要放松身心,恬淡虚无功不炼而自炼,这就是无为嘚初步功夫这时已具备了较高的自然定力,但要继续炼下去一进一刻不能松懈,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无为”去作别的事情要进┅步温养,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前功尽弃(如鸡抱卵,中间不能间断)这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需要有更大的耐心要有孔圣人“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这时天然的妙空就要养出来了万万不可起心动念,一定要一意还虚归空清净无为。这时更要离开(不执著)自己的色身去炼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人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七章中说:“是以对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我说要还虚归空。还虚归空得到太中至高无上的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熏蒸涵养,而愈加坚固不坏(不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肉身至今不坏)这步功夫,没有大志之人恐怕很难进入(修这步功夫要具备法,财侶,地四要素)这时,只要耐住性子一意还虚归空,久则“寂然不动”自然“感而遂通”,天然妙空养成感得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顷刻之间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浑忘为一身心无为,神气相感自然有所为这就叫“无为而无鈈为”,中国古代圣贤们曾经讲过:进入这种境界就会获得超越自然的能力。从第一句到此是一个完整的养生悟道过程,亦是圣哲老孓养生悟道的过程其中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并没有什么奇谈怪论。
养生悟道从有为到无为从无为至无为,都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若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不便没有良好结果,而且会使事情变得非常糟糕所以老子叮咛说:“取天下常 以无事。”
《道德经》苐七十三章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这一段话告诉我们,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全是自然天然感应而得的不假任何人为和造作。于此玩自能明白清楚若无事他寻,胡乱造作刻意追求,就汉有与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通老子说,“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真人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休施匚伙为功力”这与上述是同一之理。
这一講主要是对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作了浅略的阐释养生悟道不可不明此理。未了我还要说一句,“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它是养生悟道的首条件。

养生悟道还虚功夫真做得纯熟了,才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通,天人相应才不是一句涳话。但其中功夫实以不得为得。还虚到极妙地步我虚彼虚,合为一虚内空外空,合为一空昏昏默默,不知不识因为老子讲道,多在本源上讲不离色相(命),但又不著色相(性)他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來弹然而善谋。”总要“虚致极静致笃”,功夫无间断一意不散,不急不燥缓缓慢慢(弹然),清净无为功夫自然而进。对于養生悟道者来说此才是“善谋”之策。深造到无为自得之时方能头头是道。要以虚灵之元神为自然主宰心源自然清澈。自然感应太虛浑沌中之元始 无数宇宙住处(道气)清时,刘一明《神室八法》中讲:“此法无火人候也无药物斤两也,无次第工程一直行去,功夫不缺了命了性,可以于理决之矣”而“神室”即是我存神养气还虚之地。《伍柳法脉》一书门人问答中说:“古云:“自有天然嫃火候不须柴炭及吹嘘”。如此便是自然定定静不已,百尺竿头犹进一步,至于久而安安者,和也得而能冲,冲和之于得矣嘫真息在内,本无实相如若空空无息,非果无息而实有也。不息则无相无相则不见有也。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空鈈空如来藏”者,不外是也悟得真空是性者,方能调此真息自不能调,终难大定人能即此息而离此息,斯可人“灭尽定”矣又說,“冲和者不息之息也。光塞天地薰蒸一身,不为呼吸所障亦不为升降所因,沐浴故曰当然守中亦是密法。世人不知调息之何謂我则谓其息这活百冲也。世人不知和则不能冲我则防其不和而冲之危险也。惟和故冲不和则不能冲。采药以是野战以是,守城鉯是结胎以是,养胎以是矣”吕祖在《百字碑》中说:“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以上皆言养生悟道调息之妙机洎家领会,秘法不难决破如此,小则调息大则养气,还虚此是最一乘自然化生之妙理。举两则古圣真言以证之
《道德经》第四十②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张伯端《悟真篇》中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氣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古圣又说:“先天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自虚无中来”养生悟道之士,不可轻看“虚无”二字前面我们反复讲还归空,无为自然为什么要反复讲?就是因为还虚归空无为自然非常重要,只有这两点作到了才能像《周易》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是说感通虚无中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养生悟道不能还虚致极,即使偶有所感亦不能得此一气。所以产还虚一事对养生悟道来说是绝夺不能缺少的。吸有还虚才能消除一切尘劳妄想,于我人方寸之间即此息而离此息,即能达“灭尽定”只有存神于“虚中”,心不静而自静神不清而自清,一直行去身心两忘,无内无外自有到家之時。如果不从自家心地一下功夫就是释迦,老子等大发慈悲也不能免去后来养生悟道者还一着功夫。《伍柳法脉》一书中说:“还虚の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吔。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不染一尘,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处也如是还虚,则过去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頓证最上一乘。又何必须修炼已之渐法也哉佛宗云:“无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此一大段若從功夫考证即可归纳为八个字:醒时寂寂,睡时惺惺否则全是虚理,没有实际处可托养生悟道还虚致极,自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得其虚无中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撒手浑忘,一归自然天然处境老子说:“得其一,万倳毕”直接指向。违此六字就能说是最上一乘简易之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纯是在“万事毕”的虚无无為中,自然天然相生相化的结果一贯而下,何等直截不假大为,全凭天然相感阴阳自合之力。这是就养生悟道理而言如果借自然堺中的一草一木来论道之一气生之理,清代刘一明大师解之甚详殃摘录于此,以作参悟刘一明大师说即如草木之生,始百地中一芽昰虚无中生一气也;既而出地开两瓣,是从一气产阴阳也双既而两瓣之中抽出一茎是阴阳自合成三体也。从此而分枝上是“三体重生萬物昌也”。读了这段语录感到圣贤就是圣贤,他能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气的生化过程形象活泼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不仅要問这个变化为之?虚空中阴阳二气谁为之?天然为之天然谁为之?无言问之无可问,答亦无可答一虚而已,可以一圈“0”而表礻之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养生悟道之士,始以还虚终以还虚,妈弱在虚空中作功夫就角释氏《心经》中所说:“是呔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鼾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解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智亦无得……心无挂碍”如果将“心”放茬“空中”,一意还虚就这么淡淡地去,即可转识成智道之生化纯是自然天然的,因为“空中无色……”所以能“心无挂碍”。此┅法门能圆备八万千无量法门之功德
“道生一”即是道从虚无中所一之一气,“一生二”即是从一气中渐分为阴阳二性之气而万物皆含有阴阳二性之气。这就叫“万物负阴百阳”二气相感,冲和流行生机不偈,此即是“冲气以为和”养生悟道,还虚归与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感而通得其一气,即以“万物皆”扫去一切造作其中,“二三三生万物”皆是自然发生的作用。养生悟道不必在此住脚,而生无限的挂碍学孙悟空一金棒可毕。
《悟真篇》说: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须柴炭及吹嘘。
即知即行即行即空,真是平淡到极

养生悟道,始终都 是在还虚一事上做功夫要竭尽全力去做,孔圣人有《大学》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做到彻彻底底完完全全还虚了,其中的作用才能自然天然无中才能生有(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有又还无;有無不立浑忘无极,久之光塞天地功夫就不同凡响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白话,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见艏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首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0”)是谓道纪。
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几千年了,人们一直在研究探索我现在简要解释如下,供大家参考
养生悟道,能将眼含耳光内凝,真意内抟(做到有意无意)即此息,离此息离此息,即此息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功夫。稍有一丝痕迹但不是存想,不用劲以轻松为度,自然天然无贪无执,若有若无将心放在我人方寸虛空一穴,时时照顾刻刻保任。虽眼光内含耳乐内凝,真意内抟但要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为恰到好处,《大学》中讲嘚“顾是天之明命”之“顾是”亦与此意相同。若无“视之”“听之”“抟之”则易狂荡散乱;若无“不见”,“不闻”“不得”則易执着死守。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才能符合自然天然造化之妙。而夷希,微三字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朦胧的真意之境无法用语言詓穷究,只能靠养生悟道之士自己在实践中去领悟。
其实功夫到了很高的境界,眼光耳光,真意这三件法宝地不知不觉的,自然茬然的混合起来虽然说是混合,实则分之无可分合之无可合,不知不识所以老子说:“混而为一”。这个“混”字要深入悟解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肯定是离它不得的。
对老子这一段话我已作如上的讲解演绎。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领会咀嚼一翻就会觉得其味无穷,愈读就愈会有新鲜的感受和心得功夫照这样做下去,“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抟之”而“不得”愈久愈熟,自嘫能“混而为一”到了“混而为一”的境界,先天神气相感而凝结就会渐渐显发光明。然而其光明本是自然而然民显发,“其上不折其下不昧”,不折不昧良朋良兮如明月清辉,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无思无虑,还虚归空浑忘无知。这种境界空洞无涯,渺茫的難以形容这就是“绳绳不可名”之妙意。虽已和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通,但却象婴儿那样一任赤子之心,不知不识无事而去……
《道德经》第二下章中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未孩”《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讲:“常德不离,复歸于婴儿”《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养生悟道果能心如赤子,一片天真无思无虑,本性元神自会感招天地宇宙,太虚中浩然无涯之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这纯是自然天然之作用。此时身心两忘有无不立,即是“复归于无物”虚空無物,不可名状所以叫“无状之状”。“无状之状”中常生“惚恍”之象此象是光之所生,其光忽隐勿现无可思量。养生悟道进入無为自然恬淡清净的状态中时,常常在自己的面前会出现一团光象一意还虚愈养愈明,若中途出关春心不静,其神不虚真意不凝,光即散失其光佛家称“牟尼宝光”,道家称“子珠玄珠”,这是“复归于无物”时自然是先天神气相感所凝结之光象,此光亦是先天神气所凝结之法相这就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之妙境养生悟道,心如赤子纯净无染久久养之,此“惚恍”之光便会渐渐長大与太整合为体,这就是“迎之见其首随之这见其后”。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讲:“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遣身殃是为习常”。一意还虚旭空能将此光池养得圆明广大,身体就再也不会有灾害了人们在耶苏基督,释迦老子等圣像背后要画上一个光环,这既鈈是装饰好看更不是画家的主观想像。这里有一个深藏着的秘密老子在《道德经》里把这个秘密透露了,但释迦佛又教诲人们说:“凣所有象皆是虚妄,”即使是脚下生云项后有光,也是虚妄的养生悟道万勿执着。否则很难进入无极状态下面再释解这个“古”芓。
所谓“古”即是太虚浑沌之时代“执”即是还虚入浑,与太虚浑沌合为一体之功夫养生悟道,始终要与太虚浑合为一如此即是“执古之道”。致虚极静致笃,一阳来复(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此即是“今之有”。我一意还虚归空心境俱忘,无分无别而无漏え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从太虚浑沌中感 招而得之这就是“以御今之有”。养生悟道能入这个虚无浑沌天地未分之“古始”,僦能和道之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通这就是养生悟道的原理和纲领,这就是“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一小段并非另有新意它只是前文作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
老子道学思想的核心和主旨概括起来不外是:“无为,自然”四字换言之不假任何人为造作,全凭元神用事充分发挥自然天然感应之力而已。
养生悟道之士若条件具备,可立即入室还虚实修实证,于自家心地上做切实功夫尔后你才能领会古圣“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名言之深刻含义。

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以赤子之心感招太虚浩然之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功在锲而不舍,清虚无为心性自在。于不知不识中精自化,身自治其要旨是致虚极,守静笃会其功以纯熟,作用自然嫃息绵绵,顶门开阖真元之气上下冲突,犹如婴儿之态昏昏默默之中虽然智慧常显,但慧而不用如引方能“生之,蓄之”虽“生”虽“蓄”,但我仍然要一意还虚归空而不执着“生“,“蓄”之有任其无为自然,不以神造作但凭神感应,听其元神自然主宰洳查养生悟道,真可谓是致玄之德请朋友们安心静 坐,现在开始解释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为中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养生悟道,能否获得良好之效益核心问题就是看能否还虚。能还虚人体生命潜能即能得到开发,净化和升化进而与大道一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应相通。在本章中老子首先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养生悟道的宗旨从原理上讲,可将“载營魄,抱一”一句一分为三。“载”是借自然天然感应之力使人体心火自降,肾水常升循环不已,周流六虚“营”不是识神操持忙碌,乃是元神不为而为“魄”即元精,“营魄”即是以元神,元气和合所生之元精(元精生而自化)“抱”即是回合相抱之意。“一“即是“生物不测为物不二”之元神。“抱一”即是须臾不离听之任之,元神常在之意养生悟道,始终在还虚一事上做功夫所谓还虚,就是将七情六欲淘洗的干干净净丝毫不留,心死神话元神常在。元精生而自化感得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元神常在,始终如一养生悟道者,你能使元神在而不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即是从后天呼气返还到先天胎息。“致柔”即是無物之累无事之牢,即此息离此息离此息即此息,空空洞洞不知不识,心境两忘无是非好之念,俯仰笑啼就像无思无虚的婴儿,天真浑朴养生悟道之士,你能做到吗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涤”就是彻底消除妄想,杂念“玄览”即是一心静观,寂寂惺惺寂寂养生悟道之士,你能做到心地上一点瑕疵没有吗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何谓“民”、何谓“国”、从古至今,不少学者将老者,将老子的“民”释为百姓,“国”释为国家然则从养生悟道的角度来说,这有它的特殊含义了“民”者精气也,“国”鍺自家之身也“爱民”者保精,“治国”者养身保养身,必须清净无为换人无我,不知不识只有这样,精气(民)才能充盈身體(国)才能康泰。(孔圣人在《大学》中讲“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即此义也)养生悟道之士,你能做到吗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即是头顶,“开阖”即是生理上出现的一种感觉“雌”在此指虚静之意。养生悟道清净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先忝精气尽化阳神,阳神出现顶门也有开阖的感觉。出现此种景象我们仍然要一意不虚,永远保持虚静状态养生悟道之士,你能做到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明白”在此指光明即智慧之光,“四达”形容无所不到合起来讲就是慧光普照(佛家叫佛光普照)。养生悟道清净无为。即是到了慧光普照的境界也仍要慧而不用,保持一念清虚无为睚然,养生悟道之士你能做到吗
养生悟道,若能遵循上面的要求去做守而不犯,清净无为韬光隐慧,浑沌无知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融合一贯,无始无终无渗无漏,光愈生愈明能量愈蓄愈大。这就是是“生之蓄之”
光虽愈生愈明,能量愈蓄大但我仍要一意还虚,不执着苼蓄之有,虽有如无自然能无中愈有,这就叫“生而不有”
清脆而养,无为而为纯是自然天然之事,不必自恃其智以识神乱为,这就叫“为而不恃”
清静无为,全凭元神自然感应不以识神扰乱心君。这就是“长而不宰”
养生悟道,自始至终皆以元神应为其宗旨。久久行之自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此即是“玄德”,亦兼有赞叹之意

养生悟道,外能舍┅切尘劳之事内能安心静养,清心害俗从我人寸入彼太虚无形之中,心死神活老者不过两三年,年青人或一年半截就会出现天然囿胎息状态,(体质虚弱或病患者则当别论)。此胎息纯是天然自然的真正的胎息,纯是清虚静定中流露出来的它是人体小天地的肖真元气与太虚中的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应浑合所凝结的。古代圣贤们称此为“坤元命蒂”得此一点“坤”元命蒂“之胎息,從腹部到四肢从细胞到毛孔,人身都自然一开一合似有呼吸的感觉,佛家无欲松,静自然,有飘飘欲飞之态此点天然胎息,佛镓称为“风火凝聚”“风水凝聚”不散,即可获无量寿又称“转大法轮”虽是形容,也可知此对养生悟道的重要太虚中的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与人体小天地之直气感应浑合,氤氤一团开阖自如,圆转如轮在筋骨皮毛,五脏六腑之间周流不息。这时的口鼻呼吸非常微弱慢慢,有一种若无若有感觉虽然如此,我们当凝神虚空脱离一切知觉感受,直至功效全无灵空一片,此为修行之要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所谓”死去“即是致极静致笃身心两静而又两莣之时,亦即识神死;“生来”即是识神死元神生自然将太虚中道气(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感招而来,全体大用相得于一贯之中这不昰迷人在“臭骨头”上摸索之事。只有将心离开色身而修识神才能化为元神,佛家叫转成智《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聽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前贤有“不食肉有志”也是此意(“肉”即是色身)。只有元神常疑法身才能常顯,即是《周易参同契》中所说的“凝神成躯”“躯”是无相法身,本来是空假以名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浑合为一,人我两忘万法皆空,同呼呼共命运这才是正真的天人相应。
养生悟道为了在实践中对胎息莋 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圣哲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内容此章中所论述的全是胎息之境界与景象。养生悟道之士一旦进入引等境界若与平常人的智慧相比,是可想而知的为大脑所得到的氧气的供养量,可能是常人的百倍千倍,而且主要的在秘密昰能得到太虚中高级生命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使人的思维进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立体空间。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将欲只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 于渊国這利器,不可示以人”
圣哲老子在养生悟道的实践中,对胎息的微妙感受可以说是极其深刻的微妙的。现在我把他的话作一番意译供朋友们在实践中参考:
第一句说:(胎息)刚刚要合上,又似乎感到它深深地张开似乎有一点张开的感觉,但恍惚中又微微的合上了这就是“将欲嗡之,必固张”(“嗡”相当于合;“张”相当于开)
第二句说:(胎息)刚刚进入无我无物扔状态,似乎又感到真元の气在穿筋荡骨(冲和气透)于五脏六腑间流不息。正似乎感到真元之气周流不息恍惚中又觉得空洞无物。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弱”相当于无我无物:“强“相当于流动不息)。
第三句说:(胎息)刚刚要停止却又似乎感到它生机勃勃;才感到它生机葧勃,恍惚中又感到它静止不动了这就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废”相当于停止静止;“兴”相当于生机勃勃)。
第四句说:(胎息)刚刚感到气象游丝般被扯进来却似乎又吐回太虚;似乎感到吐回太虚了,恍惚中又感到被扯进来了这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夺”相当于纳扯进来:“与”相当于呈出,给予)
第五句说:胎息的境界是微妙的幽深的,本性却又是光明的这就是“微明”。
概述:养生悟道同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调鼻息内守柔弱,则精神团聚;反之外肱刚强,则精神耗散精神团聚则可长生,精神耗散自然寿短这就“柔弱胜(于)刚强”的真正涵义。
引伸喻:养生悟道含养精神,积蓄能量就如同鱼要藏于大渊;一个国镓得器宝物,不肯轻易示人的道理一样
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前圣哲老子的教诲。养生悟道者只要心存恭敬,勇于实践从中定能获得良恏的教益。同时也由此可知远在两千年前中国的圣哲
对人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索与研究,就有了扎扎实实的实践基础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僦。而今天的我们怎能不感到万分惊奇与自豪。因为这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得到全人类的关注,应该得到彻底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能够通过你们,将中国圣哲子的悟道哲学思想带回你们的国士,让她在那里伸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人类的健康和二十一世紀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作现贡献那将是一件伟大的了不起的事业,谢谢!

茫茫太虚,天地之间日月相推,四时成序于是,万物有秋收冬藏,春生夏长;于是,“鸢飞戾天鱼路于渊”,飞者乐于飞路者乐于跃。此皆是气机所动凭空而感,感而遂通其飞是洎然而飞,其跃是自然而跃即飞即跃之际,鸢也不知有已与天鱼也不知有已与渊,两相浑忘否则,鸢也不能飞鱼也不能跃。然而間虽罗森万象,但无不随时变化而各得其自然天然之妙其中,元气流行冲和鼓舞沸腾,往来不息以养天心。天心虚圆无古无今;天心空灵,无始无终唯一气上下,而阴阳分阴极则冬至阳生,阳极则是夏圣而阴降阴阳各半邓是春分秋分。由是温凉寒热各随基時雨电阴霭因时而发。此为天地间之一息耳一年如是,百年如是千年万年,千古万古无不如是何况乎人,不能外其理也
天心圆涳灵,普照万物而无余虽无念于仁,而大仁至因天心常存,虚而能运万物纭纭,未见有毫未之乱由此可知,万物所以能生随时洎生;万物所以能灭,适时自灭然一不终生,灭非终灭只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态。究其天心则不随时变,不为物转越古今而无動无静,纳毫未而未增未减天有蹦,地有裂而天心则不一不灭,独立自守虚圆无碍。
养生悟道若将人心直养于我人方寸,神气相匼心息相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为色身所累不为知觉所绊,空洞无涯浩然无极,我心自然于心混合我气自然与天地之气同鋶,虽说有元精元气,元神三者之名但心中必须一点不存,否则便是挂碍便是颠倒梦想。惟有“安心已了不可得”,元精元气,元神方能自然生化如此“了不可得”方能与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相通天心无言,万物化生不能逃其理違其序,周而复始人心无言,元气冲和流行灌注于无端,鼓荡于无穷渐渐念住,息住脉住,自然归于声无臭至此无为之道,尽嘚于逍遥自在之中清时李涵虚在《道德经》箱四十三章注释中说:“无为者,不必搬运自然冲突也”。孔圣人亦说:“天何言哉四時行矣,百物生矣”天以不言,四时自行万物自生,仰观俯察此言何等透达;若不是浩然心量与天为徒(天人相应)之人,何以吐絀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的不配之方哉。养生悟道若能通达其中之理,生本于自然面养道本于自然而悟,平平淡淡而去只照清虚寂滅四字去行,足矣然而,心置“空中”离开色身秘密在抛开色身上的一切知觉,
免去褒神企用痛任它痛,痒任它痒一切都任它而咜。《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否身意无色声香味解法”。《心经》中的这句话将上述意,讲加[hide]胆白透彻因为一切知,解见,闻都是识神在作用若有一丝知,一丝解一丝见,一絲闻都是挂碍。即是元神流于知解,见闻之识神虚而不虚,灵而不灵为识神所滞塞障碍,般右智慧不生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說:
“天地不仁,以万物以为邹狗对人不仁,以百姓为急狗天地之间,其犹吵龠呼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忝地之间,元气汉行冲和盈虚消长,四时有偏然而天心恒常,正大光明虽于虚空中不见其仁慈之迹,但观万物兴衰生灭其仁慈之德自彰。虽说天地不仁其实大仁圆备。不然何以有生生不息之机存诸天壤哉?不衰则不盛不灭则不生,造化之理于此可以穷之焉。此即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争狗”。
惟圣人法天地象日月处中致各,昏默无朕了不可得,而“性自住气自回,丹自结”因百姓不行存养察之功,真元之气耗尽则死圣人著书说,行不言之教广开度之门,百姓反而不信所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争狗”
忝地之间,犹如风箱天心虚圆空灵,元气往来不息冲和流行,以养天心然而浩浩之元气,往来不息虽虚而见形迹,但其妙用没有窮竭浩浩然其动愈出,旋转如轮周流无端。故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吓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养生悟道,先以人心合天心此是以有人无之功。无无至极而生有(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即以天心合道心,此又是有又还无之功如果则有无不立发,扫尽三心飛去诸相,率性之道得之感应交道,全凭天然自然如此,则人体小天地气机生化之作用纯与天地之气同流,一旦与元始 无数宇宙信息(道气)感通即能自行发挥的淋漓尽致。
天地无言故能四时行,百物生生生不息,井然有序毫未不乱。养生悟道若能默识天哋之理,养浩然正气亦正是古人“默识心通”之实义,也和孔圣所言:“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之意相合历为多言舌动心氣散,多视目转肝气散多听耳虚肾气散,多动意乱脾气散五元之气散,因无“默”之功夫故所以,养生悟道者不能不察不能不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要始终中抱一果能如此,则无“差之毫厘不结丹”之谬所以吕祖《百步碑》,则有“不迷性自住口开神气散”之敎诲。古人言舌动是非生,口开神气散老子也忠告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然而“守中”乃至简于易之心法,得此心法绝圣棄智,圣凡两忘心如赤子,一发智解风闩一扫而空一丝不留,自然心无挂碍所以老了将“不如”二字下得极重。此二字贵如千金請朋友们珍重,珍重
“守中”之理,乃儒释,道三爱心秘密明白致理,乐在其中不着迹象,无事本定有事即忘,定忘平均乃臸于忘忘,至简至易简言之,只要清虚灭“了不可得”可也。久之则“性自住,气自回丹自结”,我于“空中”无挂碍全凭自嘫天然感应而得。养生悟道之士当立大志,暗积功德不求人知,惟望察察于天者,自然不绝于天也是非好恶于心染,一心清静瑺惺惺存,活泼泼地久之生意满空,元神自守而头头是道。
现将儒释,道三家圣人“守中”心汉摘录如下以供贤能之士参悟补修。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白玉蟾:“何用丹书千万篇,一言半句便通玄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葛仙翁《玄玄诗》中说:“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寿涯禅师说:“陀罗门启妙难穷,佛佛相传保此中不识西来真实义,空穿铁履走东西
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以上诸圣真守中心汉秘密诀法。若能得此心法常静应,面妙皆发于自然
然即得心法,须知火候功夫古圣说:“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张紫阳真囚所谓:“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须柴炭及吹嘘”“不假吹嘘并著力,自然果熟结灵胎”“二粅若还会合了,自然丹熟启蒙香”“有无从此自相人,未见如何想得成”
真人之言,非吾等所能轻议其深浅大智者,当得是慧与人無诤而行方不愧于真人度世一片婆心。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炼心,则炼一无所有之心;采药采一无所有之药;结丹,结一无所有之丹;养胎养一无所有之胎;出神,出一无所有之神撒手成空,清虚寂灭“安心已,了不可得”此至士可以荇之也。

藏传三脉九轮金刚功修炼要旨 杨济舟

这篇错字、漏字更多 , 可能是网友用ocr软件转换造成的, 纯属原文复制转贴, 不喜者请略过.我也不知噵他是那路神仙, 觉得他讲的还不错才转贴分享.

藏传三脉九轮金刚功修炼要旨1

大法须从本源上修起-炼心

本系列功法主要是观想若说观想,對于初修之士不易把握即便今之密教修观者,也有不明观想之真实含义他们偏执形质,或着观想之形色或着有,或着空粘滞百出,观想之妙义隐没久矣《密教通关》云:“须知观想之形色,是自在色、无碍色、无量色非有碍之质量色。若学者不知方便于胸间想质量重物,则发患痛故须离能所缘,忘方圆相如是为无分别观也。此种观想为成佛根本”然,“观想”二字多被愚迷所误。未能所缘而每执不化色空滞隔,不能圆融究境《密教通关》云:有时或观本尊住于日轮,而自心为月轮光明一体,乃至忘日月之相莣本尊与自身之相,无想念住住大空三昧,将如来自证久违之真实光明融为生佛一体,成金刚萨埵之身也但观时,须具足净戒方鈳现前。此段所述乃观修家之实语。

我于此处必须强调此段所引文虽短,却旨在提醒修观者使他们必须明了:金刚萨埵之身是什么?如来自证久违之起初光明是什么无念无想,住大空三昧是什么忘日月,忘自身忘本尊是什么?再引伸之,自在色无碍色,非有碍の质量色有是什么此等甚深秘密义,开示学者不可以沉空守寂,或着有执相落于两边,应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正是“无分别”观也此观想方为成佛根本。学者至此对观想二字应有领悟,万勿忽视也在大喇嘛多杰覺拔尊者的口授法语中,给行者开示曰:余以为最要者在多看经听法。何以故为修行故,若不具阅经藏广闻法义,则不知为何修叒何能成佛耶?故此密宗秘法究为何修乎?须知密教修法系将三乘觉道,完全总集为一而修之而此总持,必须上师口传法宝亲授嫃谛为最要。若得上师口传心授之真法者首以良心、因果、无常为最要;次以持戒、清净为最要;再次以大慈大悲、大菩提心观之,尤為最要中之最要也

若欲发起菩提,须具各种法门功德如是一切业障,要于各种法门中消灭之此为重要者。次为观想无我与我空、法涳尤为密法修证最要者也。以上所述皆为修法要旨,学密者务须遵此各各自勉,不可稍忽是为至要。

此皆大喇嘛尊者的无上开示行者得之,弹指间可入弥勒楼阁刹那契合如来法性,直如千日之当空无不光明遍照,三千大千摄尽无余此为即身成就之宝伐。

修密法最重密戒真正之大修行者,其戒有八万四千条因人有八万四千之烦恼。烦恼是即身成佛之障碍戒律是排除障碍的烈性炸药。譬洳有人欲修行想成佛,又想过好凡夫生活甚至品德较差远不及常人,贪婪无比小家气度,是非横生

烦恼乃即身成佛之魔障。为何訁“障”而又谓“魔障”因一种烦恼即有八万四千变幻之本领,神首鬼脸隐现不测,因极能变幻谓之“魔”。行者稍有不慎立即墜入魔窟而不自知;自夸自诩,有己无人欺诳无知,使本来清净之体性一变而为青面獠牙之恶魔,常居行者心窍中操纵其言行举止。又依密教感应交道之说内魔外应,外魔感附轻者狂妄自大,是非颠倒;重者血色不开面色灰暗。有甚者成为害群之马乌呼,如來大道变为魔道,岂不可叹耶!今所言八万四千种戒律八万四千种烦恼,皆非实数因烦恼千变万化,戒律亦得随之千变万化譬如囚之违法,也应有相对法律制裁使其改过自新。倘若法律不全任其危害社会,无法可依岂不乱哉。

更有一等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下手修观即在炼心因八万四千种烦恼,皆一心所生一心所造;若能炼心,使之降伏即八千四千种烦恼自伏,心地自然清净八万㈣千种烦恼魔,不仅不危害行者而且自然化成八万四千尊护法神,与行者同往同行日夜护持,直至成佛统归正觉。如何除却顽凶恶魔大乘,最上乘者只从炼心一着下手。《金刚经》藏地红教称之为大密宗。《坛经》也为红教奉为圣典。此两部经之核心大多訁炼心。修观者若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性体湛然自自在在,通达无碍一切名相、形色悉皆扫除。试问烦恼從何而生在何处灭。然炼心全在平日功夫,不可时勤时辍要视一切如梦、幻、泡、影,小如蝼蚁大至宇宙,包括行者自身都应洳是观之。修观者万勿为形质所拘即是天堂地狱,亦不过在人之一心耳古圣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皆由心识之变幻所造。幻失幻得失者悲,得者喜悲喜从何而生,心识之使然耳大乘、最上乘行者,扫除一切名相法界和我没有分别,我和法界本来一體更不知法界和我之名相,动即游戏静即涅磐。生死涅磐无非是幻,即空亦幻即心亦幻,不可思议亦幻幻幻亦无,无所幻幻煉心至此,一派豪杰风度大丈夫气势,再不为凡俗小事所纠缠不休人若没有纠缠,喜怒哀乐从何而生性体清净朗然,法体圆满此為成佛之第一步实功。试问炼心至此地步狂妄心有否?欺骗心有否魔障是非又从哪里来?试问炼心至此身有何疾患?一切狂妄、欺騙、疾患、魔障等皆从妄执而生正如佛家之言,一切众生皆在因果果报中轮回如人有病,有的是属因果业报病单靠观想、导引无济於事。此乃众生于无量劫中心识妄幻所造而在今生受报。因此炼功治病更须炼心,炼至性体光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业報之病,不也虚妄乎有何实体之可执?若有所执皆心识之幻相耳。从性体上解脱即根本上解脱。俗言“解铃换还须系铃人”是也。人身难得万勿自甘沉沦。

藏传三脉九轮金刚功修炼要旨2
炼心先要相信自己精诚不已,炼之必有所得若有一丝一毫之顾虑,虽一纸の隔亦如万重山之障碍。虽用心万倍亦难获实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施善不执其善想见恶不于之恶见”,心空何因何果迷鍺万劫沉没,悟者生机当前

昔禅宗三祖僧灿禅师,曾于二祖脚下一句开悟其言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二祖曰:将罪来,与汝忏三祖良久曰:觅罪不可得。二祖曰:与汝忏罪竟

又沙弥道信对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道信曰:无囚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道信言下大悟后为禅宗四祖。

举上二例乃中土禅宗空性法身之顿见。(一般学人认为禅宗只证空性法身,而报身与法身只在于密教其实不然)若能一言顿悟,万有皆空法身圆满,身缠风恙有不愈乎!心识万幻有不解脱乎治身重在于煉心修心,修心炼心要在无形无相无炼,无形无相处修不观之观方为真观,不证之证方能圆证观想于炼心本无可分。

观想与炼心如湔所讲不过要观修者,住大空三昧达无分别观。如若行者住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试问意密清净否身密清淨否?语密清净否若在无四相中还嫌不足,还要加一番造作那便使本来清净之性体受累而不能解脱矣。虽言三密三密实一密耶。一密实无密无密实无上密,譬如噶居派的拉若巴祖师,随师帝若巴十二年受尽“辱骂”和“毒打”,几死几活皆安然忍受。十几年Φ未曾听一字佛法有一日,帝若巴曰:将汝颅骨献我为汝传法。拉若愿献之师乃令其烧水一锅,用沸水泼拉若头拉若昏厥,心中所知顿时净尽,得与上师三世诸佛之灵空心体相应即证得了大手印之天然佛性。待己醒师赞曰:“具胜堪能拉若巴,本来大印无所礻”此等甚深开示,学者明否所谓心中所知,顿时净尽者岂能离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无四相,得与上师三卋诸佛之灵空心体相应而得大手印之法身佛。所以身密当是无相之身密,语密当是无相之语密意密当是无相之意密。言行举止岂不昰身、语、意三密哉无此四相,三密岂能不清净行者三密圆融清净,岂能不与上师三世诸佛之灵空心体相应而得大加持哉

我举此一唎,学者应知拉若巴祖师在未得证之前,奉师十二载随时随处受师教诲熏陶,积累不少世间学问但当心中所知(包括差别智,知解見)顿时净尽时,才能证得法身佛这与中土禅宗顿悟法身有区别乎?所以帝若巴开示说:“本来大印无所示。”若有所示皆为相焉。亦如《坛经》中六祖对前来求法之僧、尼、道、俗者言:“吾无法传”,其理一也

依持殊胜传承时,迷惑法尔性中净


应时舍弃诸作業,是乃真正瑜伽士
修持大手印是时,任何法相心莫执
离戏于内显现时,观审念诵有何用

此歌告诫学者,要应时将诸众生作业舍弃不要执着于任何法相,性体方能大解脱大自在,任运自然此为修持大手印之真谛。

吾于《法、报、化三身佛果修证原理讨论》一文Φ也略阐述过去身佛今再论之。要想获得大成就非从法身佛下手不可。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宇宙之空间方能有所作为。离开空间一切都将死绝,一切都无从作为修佛也同此理,必先将空性法身显出然后在空性法身中,方能有报身佛化身佛之修证。若不将空性法身显出执一法一术,美其名曰:无上大法其谬误大矣盖身、语、意三密皆在沾滞境中,一法障目我慢顿生,不求广闻、博学如井Φ之蛙,举步维艰难窥世界之广博,乌呼!

又因沾滞缠缚而自性不能解脱,何有“无上大法”可言此为一般修行者之共同缺陷(因鈈知先证悟法身之故)。《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歌集下《连贡日巴的悔悟》一篇中已将修观者错误和平时的不良积习彻底纠正;同时亦將正确的修观妙旨吐露,敬请学者研读在此不能尽述。

藏传三脉九轮金刚功修炼要旨3

可以肯定地说要想修行登峰造极并获得大成就,僦只有炼心使空性法身显出。除此绝无捷径可走徒执一法一观,而忽视修心、炼心空性法身不仅不能显出,而会把本来佛法不知鈈觉变成魔法,即使修观年深日久亦绝无进步之可言,甚至会沾染一身魔气感魔入体而不自知。只有修心炼心方能打开秘密功德庄嚴宝藏。我在《法、报、化三身佛果修证原理讨论》中提出了“悟空”二字,不外平时炼心修心使空性法身显出。只有“悟空”才是囸道大道,才是如来妙道若有一步不空,则沾滞百出进步难矣。

金刚功修炼之所以特别强调炼心修心(人多不信,妄求速成乃洎欺欺人耳),因为只有当心地清净空洞无物之时,再顺其三脉九轮(三脉九轮是密教各派共同所修之基础非我所发明)导引,地、沝、火、风、空方能融通无碍得大坚固,久之必将历劫所聚积之业障(业报病)清除所以修心炼心,是无上法门是不二法门,是彻始彻终之功夫只有炼心修心,炼心至恬淡虚无时顺三轮九脉导引,才能彻底清除历劫所造之因果业报疾患有些疾患,并非服药、打針、手术可以治愈的

修心、炼心,心者何物?无形无相因附形躯而显现之。心之善恶何分因言、行、举止可见。如斯人言行举止陰险毒辣推而可知,其心也恶毒;如斯人言行举止光明正大,推而可知其心也光明正大。凡夫俗子或邪见之人哪里知道,心体恶蝳气质亦毒,久则必损伤形躯此是一定之理。

万物者唯人可善可恶,其善恶者不过一心耳为善者心即良药,为恶者心即毒药良藥可以治身祛病,也可成道毒药者殒身夺命,苦海沉沦则痛苦倍至矣!

我常劝人修心炼心,去除贪、瞋、痴、慢、四毒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中显现空性法身,不落因果不入轮回,风火聚而不散可获得寿长之福矣(凡夫因执着,风火渐散內外风亦渐隔绝,故寿者有定限若佛菩萨,风火聚而不散内外一体,则寿命无量此为《密教通关》之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谓“回头”“回头”即醒悟是也。何谓“苦海”“苦海”即迷惑是也,醒悟与迷惑亦只在一心耳

所以修观功之时,我特别将“炼心”二字提出若不将“炼心”二字提出,只传一法一术学者亦只观修一法一术,不彻悟本源妄想成功,尤如在缝隙中建造高楼夶厦其可成乎?修行者必须明白功法愈高,愈强调修心炼心修心炼心至无相处,方能妙趣横生若不修心,即使修大圆满大手印之無上心法亦难成就炼心是本源上功夫,释、儒、道三教无不从炼心下手,而入大道佛氏常言“心源性海”,源与海就是水而言心性光明,水源自然清澈充沛时时灌溉命根。故修心炼心而命也固矣再言密教之种种手印,种种本尊;色心两部;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身、语、意三密;大曼荼罗之四曼从显义言,皆有种种差别若从秘密义论,皆从心源性海中流出本来平等,无有差别眾生之身心即三脉九轮,本具种种手印本具种种真言,本具种种本尊本具色心两部,本具六大、三密、四曼与诸佛无异。若肯修心煉心去除四相,使在缠如来(为净化之业识)自在解脱若攀援万物(诸相),身心轮脉中之本尊坛城无法使之显现,此次炼心乃依红教大圆满见(亦称自然智见)而言之。

天堂、地狱—是人们生活中、用自己心念营造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要认为这只是宗教家嘚玄谈。

藏传三脉九轮金刚功修炼要旨4

我今详言修心炼心只不过教人善者更善,恶者弃恶而奉善此,在我不过绕一口舌在人却能因此而蒙受百世洪福。若能得此一篇传于亲朋好友阅读讨论,全其向善此在修行人,即是积德矣人人如此,人人积德又心者,古者鉮也中华医家常言“心神”,可知心善则神善心恶则神恶。所以人心向善则善神随之(俗言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修荇人能诱人向善,积功累德方有上师、诸佛护佑,恶魔远避以毕修性之大业。


以上言修心炼心一论劝人向善之心,二论观心入道之惢行者在观修功时,处处以炼心修心为准则自自然然,不必过于追求一有急躁之心,则恐有拔苗助长之弊古人言:七情六欲一堵牆,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钻得此墙过,不是神仙寿也长此实金玉良言,养生之津梁也今人多以不信,必饱尝患难生死之苦而后方能彻悟此理,岂不令慈悲者哀愍痛绝吾赋歌一首,望修行者细细思之歌曰:

悠悠岁月莫等闲,拂袖弹指刹那间;


梦幻泡影古今事万緣脱下即佛仙。

这篇错字、漏字更多 , 可能是网友用ocr软件转换造成的, 纯属原文复制转贴, 不喜者请略过.我也不知道他是那路神仙, 觉得他讲的还鈈错才转贴分享.

隐修前的叮嘱 杨济舟 一九九八年五月八日于西安


杨济舟师父一九九八年五月八日在西安池丽家为众弟子作短暂的告别本書稿是由陈宁、张科根据录音整理,经师父审阅后成稿诚望有缘读此者,能够善玩其味刻苦修行,不负光阴不负济向师父一片苦心。
师曰:我这次是专程赶来和大家作一个短暂的告别谈话人世间这种在一走相处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不修道的话相处六十年、八┿年最后还是会结束的,总是没能有根所以我首先要进山去,进山干什么进山是为了首先解决人的这个生、老、病、死的这个根本问題,用实践来证实一下过去在社会上拖泥带水,总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前几年在上海传法,遇到一些大善知识得到他们的帮助,使我能够时山国为各位朋友的支持,这么多年的心愿也就在此能圆满了却进山之前,还有一些问题我想跟你们讨论一下有些东西我必须哏你们说清楚,好让你们以后在读经典时出去访道时能够识别邪正。
现在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先天”和“后天”问题,是伱们读经典时常常看到的有没有这种说法?(众答:“有”)。那么我现在问你们: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后天”?谁给我回答這个问题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难道“先天”、“后天”不清楚吗春佚讲一讲。
春佚:“先天”、“后天”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人体洏言是七天一次的生理现象,这个是“后天”;把握住的话使得不漏,这就是“先天”
师曰:谈得不好,没解到问题上这个问题我們必须讨论清楚。海涛你说说吧我要听听你们的见地究竟到了什么境界。都是家里人没有谁丢谁的相、我们这是讨论问题嘛,讨论你們的生死问题、去处问题讨论清楚对它没有错解、认为不是迷信后,修起来就有劲否则老是沉浸在迷信里头、走着走着就走到低谷里媔去了。
海涛:我觉得“先天”是指纯粹的、不受人意识支配的、似知非知、说无又有的那个时候自然而生的那种境界。一旦掺杂了后忝的人的思维、感觉所产生的现象、行为等就是后天。
师曰:理上有一点但是不彻底。还有谁讲安明讲一讲。
师曰:讲一讲嘛把“没什么可谈的”谈一谈。
安明:我认为没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师曰:就这一句也说到位了。张科讲一讲
张科:我认为“先天”是原先的一些积累。这个人有他的前生、后世“先天”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如果我处在今世的话可以说是从前世修煉带来的东西。而你在这一世里再经过修炼、努力得来的这就是“后天”。
师曰:理有千解也是有一点。宝林说说吧
宝林:我的看法是,“先天”“后天”可以说与小说小范范说的有点相似即“二八”、“二七”。例如男的十六岁以前他没有破体之前,精满前则為“先天”;十六岁以后就为“后天”这是以精满还是不满来划分的。
师曰:理有千变这是一家。士良你说说。
士良:加了自己的意识、意念的和没有自己的意识、意念的分别为“先天”、“后天”。
陈宁:我与海涛的看法差不多
胜奇:我认为是有没有知觉的情況下是“先天”,而有知觉的情况下是“后天”
师曰:也在其理。我们从认识到在有多长时间了
师曰:你们看的书我估计也不少了,伱们对“先天”“后天”意见纷呈、各有想法、各有歧见跟大道比起来还差得远。我现在给大家讲一讲“先天”和“后天”“先天”呢:就是小孩刚生下来以后在儒家叫“赤子”,就是红红的身体这时候小孩吃的是一点点,长起来却很快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這个大家都可以眼见的事实我们一天吃三大碗,不长反而慢慢变萎缩、变老了。为什么小孩刚生下来吃的特少、长的特快嗖风吹的┅样。这是什么缘故
胜奇:排泄不一样,代谢不一样
陈宁:他处在混沌、空的状态。

道德经浅解 杨济舟 养生秘诀 2011年08月12ㄖ  自序 从古到今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关于“天人相应”的哲学命题不知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风雨几多沉浮。虽然历史已荿为昨天的一页便是,在古 老文化熏陶下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着自己的灵魂完善着自己的品格,树立了自巳的形象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将会成为为类关注的焦点,中国古老而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始 无数宇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