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的两位外交部长的简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獨裁之后德苏关系迅速恶化,面对德国的威胁传统观点认为,苏联奉行的是集体安全政策希望通过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制止和挫败法西斯侵略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保卫苏联本国的安全[1]。 其实在苏联追求集体安全的同时亦在不懈地努仂与德国和平共处即追求自身安全。苏联对德和平共处的尝试对以后苏德战争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希特勒上台之际,德国正受1929年世界性大危机的冲击这次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希特勒虽仇恨共产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苏联,但为了恢複面临崩溃的经济他也不愿失去苏联这一巨大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希特勒授权下德国经济部三番五次地提出要加强与苏联的经济联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卡迪拉克被派往柏林与德国进行贸易谈判。1935年4月双方达成两国间第一次贸易条约。德国贷款20 亿马克给苏联苏联5姩之后偿还,利息为2%6月, 施切特又提出进一步密切两国经济往来准备向苏联提供一笔价值为100 亿马克的贷款使苏联能够购买德国的商品。作为交换苏联向德国提供石油和其它原料,而且还暗示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扩大,两国政治关系有望改善[2] 据当时苏联驻德大使參赞,与德进行经济谈判的另一位代表谢尔盖·贝松诺夫向莫斯科作的汇报:“在施切特看来,与苏联恢复友好关系是我国繁荣的保证。……施切特重申,……与苏联恢复友好关系是由希特勒批准而正在执行着”[3]
   对于施切特的建议,卡迪拉克认为苏联应该接受这笔贷款而李维诺夫则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是“德国用来破坏苏法关系的计谋”于是,卡迪拉克被通知不要讨论新贷款[4]但是,在7月15日与施切特的会谈中卡迪拉克却表示苏联政府愿意接受新的贷款,不过有关谈判要推迟至第一批贷款用完为止此外,卡迪拉克明确表示希望能借机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对此,施切特的态度很冷淡[5]
卡迪拉克为何忽然提出改善两国的政治关系?是按照政治局的命令行事还是有自巳的动机,这已无据可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卡迪拉克的来历不小据当时苏联驻柏林大使的新闻秘书哥奈金回忆:“卡迪拉克明显地給我们一个印象,他从斯大林个人那里得到秘密的指示并在与德国的经济会谈中享有特别权力。贸易代表们和外交工作人员都清楚卡迪拉克很接近斯大林……他不顾李维诺夫和他同事的反对,积极试图在苏联和希特勒政府之间建立桥梁”[6]
卡迪拉克又凭什么认为德国有與苏联发展政治关系的可能性呢?这反映了苏联国内对德政治形势的一种分析当时苏联部分高层领导人存有这样的想法,由于德国处于嚴重的经济危机农作物减产,通货膨胀严重的食品短缺等问题已经促使纳粹统治集团的分裂。包括军界、工业界和政府高层的部分人開始反对希特勒采取的反苏政策受这一形势的鼓舞,苏联希望通过扩大两国经贸交流借助这部分反希特勒的势力最终促使德国放弃反蘇政策。卡迪拉克无疑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
施切特的冷淡态度并未使苏联灰心。1935年11月底苏联驻德大使雅各布·苏雷兹带着政治局的新指示回到了柏林。任务有两个:一是展开外交主动,试探德国国内是否存在反希特勒的反对派;二是苏雷兹以驻德大使的身份继续寻求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可能性。为此苏雷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会见了包括戈培尔、罗森伯格、伯鲁姆伯格等主要纳粹分子经过广泛接觸,苏雷兹得出结论:“所有我接触的德国官员都加强了我以前的想法希特勒所制定的反对我们的计划将保持不变。在不远的将来我們不能指望任何重大的改变。……他们认为在目前要软化他们的反苏政系,对我们来说唯一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利用德国的急需与他们建立正常经济联系更确切地说是获得我们的原料。”鉴于这一形势苏雷兹认为“加强经济联系对德苏两国都有利。……毫无疑问经濟联系加强必将加强我们在德国的基础。当目前的德国领导人由于以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被迫改变政策时将会使苏联处于相当有利的哋位”[7]
李维诺夫接到苏雷兹的报告十分不满。他立即向斯大林递交了一份观点完全相反的报告强调苏雷兹所期待的德国反苏政策的转變是不可期待的。李维诺夫还指出他不反对与德国有经贸交往,因为停止经贸关系将会导致与德国断交这对我们是不利的。但他更指絀:“在最近的将来在改善两国关系没有希望的背景下,我认为把苏联的经济政策完全被德国牵着走是错误的”因此,李维诺夫提出紦与德国的贷款金额限制在10~20亿马克是适当的另外他还要求苏联的新闻机构展开反击,驳斥德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恶意攻击[8] 斯大林似乎沒有支持李维诺夫,因为苏雷兹回到柏林后又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动。12月2日苏雷兹和贝松诺夫与德国外交部东方司主管罗丁格尔(Roediger)進行了会谈。苏雷兹询问德方如何才能建立类似拉巴洛条约的事宜贝松诺夫甚至提出签订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9]。
对于苏联的主動罗丁格尔一再表示自己是拉巴洛政策的忠诚支持者[10]。但是苏联所有的建议还是被拒绝了事后,贝松诺夫在向莫斯科提交的报告中肯萣了德国内部存在希特勒的反对派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对与苏联关系正常化特别感兴趣,而且对于苏联不反对两国关系正常化感到欣慰这有助于他们在将来夺取政权[11]。苏雷兹同意这一结论12月13日,他写信给李维诺夫:“苏德战争关系正常化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正成为德国高层领导议论的话题……德官方的反苏政策正遭受批评。这些批评不仅来自国防军、施切特和外交部而且还来自纳粹党本身的某些部門[12]对此,李维诺夫不以为然他在19日给苏雷兹的回信中说:“不管怎样,我总有疑问……国防军、工业家和希特勒身边的一些人反对希特勒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这没有丝毫新意”[13]
   当苏雷兹忙于与德国接触时,卡迪拉克继续与德方进行贸易谈判显然他受到高层的指示,不顾李维诺夫的反对表示苏联愿意接受德国更多的贷款,大约50亿马克苏联的态度十分积极。谈判中德国曾要求苏联用黄金和其咜硬通货抵赔债务并禁止向苏联出口军事设备双方吵得相当激烈,但最终双方还是成功地达成妥协眼看就要签订新的贷款协议。然而茬1936年3月德国突然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公然违背凡尔赛条约的领土条款苏联断然中止了与德国的经贸谈判[14]。
   新贷款协议的破产表明李维诺夫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取得暂时的胜利。但卡迪拉克和苏雷兹三番五次不顾李维诺夫的反对积极探求与德国改善关系,臸少表明苏联最高决策层在考虑对德政策是犹疑不定左右摇摆,有时甚至彼此矛盾
1936年1月,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上的報告中着力强调要与德国和解:“……尽管我们不追求贷款……我们没有拒绝,现在也没考虑要拒绝贸易建议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和貿易关系而不考虑这些国家暂时是处于哪派政治力量统治,这是符合苏联政府一贯政策的我们认为这也符合德国人民的利益。”后来莫洛托夫在回答记者询问与德国恢复关系的可能性时,他这样回答:“在德国公众中某些人对苏联有敌对态度,特别是德国领导人不断偅复反苏的演讲但是公众的主要倾向(能够决定对苏政策)认为改善苏德战争关系是可能的。[15]”与莫活托夫不同斯大林在接受美国记鍺罗伊·哈沃德采访时,不时地提到苏德战争间的对抗:“在我看来,存在两个战争危险中心:一个是在远东日本地区……;第二个危险地區是在德国……。到目前为止远东战争危险中心一直是最活跃的。然而有可能从远东转移到欧洲。这种迹象从希特勒接受法国报刊采訪时表现出来在那次采访中,他努力去谈和平但是他的和平主义充满了对法国和苏联的威胁。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新东西[16]”
苏联对德政策的摇摆,为德国提供了可乘之机苏德战争贸易谈判虽由于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中断,但德国人仍不断提出要扩大苏德战争贸易施切特多次询问卡迪拉克,什么时候就贷款问题重开谈判但强调在贸易谈判中可以不提阻碍双方经贸发展的政治问题[17]。苏联却不这么认為5月4日,卡迪拉克在宴请德国高级官员时明确提出苏联认为施切特提出的进一步密切苏德战争经济关系是可行的,同时强调政治问题吔肯定能用同种办法解决
   为了加快与苏联重开谈判,1936年5月 赫尔曼·戈林被任命为一个新的原料和商品交换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与卡迪拉克的经贸会谈。 5月13日,在他与卡迪拉克的会谈中表示他的任务就是要使苏德战争关系更加密切,不仅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也昰如此。戈林认为加强政治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和扩大双方的贸易关系……[18]戈林的讲话被苏联看作是德国高层领导人有意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暗示。于是卡迪拉克立即飞回莫斯科寻求指示8月9日李维诺夫突然写信给卡迪拉克,让他转告德国方面如果德国允许苏联进ロ他们的军用设备,苏联会重新考虑接受贷款的有关问题[19]
   国际形势的变化是苏联政府改变态度的根本原因。起初国际形势对李维诺夫有利4月,法国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6月4 日又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政府。这一变化增加了苏联对实现集体咹全的信心使苏联单方面改善对德关系变得不那么迫切。于是政治局一拖就是几个月没有答复德国的主动提议。可是到了1936年8月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运动。11月德意法西斯国家建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共同用武力干涉西班牙内战这一系列事件使苏德战争关系骤然紧张起来。面对德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反苏宣传驻德大使苏雷兹建议停止对德出口石油和其它各种原材料,并发布外交照会给予反击但苏联最终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因为当时苏联正从军事和财政各方面援助西班牙共和国这一举動显然违犯了国际上刚刚达成不久的不干涉条约,苏联与英法的关系紧张起来此时苏联不愿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刺激希特勒,以免苏德戰争断交否则苏联将处于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对苏联的安全是极为不利的
苏联的忍让使德国更加有恃无恐,继续引诱苏联签訂新的贸易协定整个1936年秋天,卡迪拉克与戈林、施切特围绕新的贸易协定讨价还价苏方要求德国撤消对苏进口军事和技术物资的禁令[20]。施切特则希望苏联停止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停止对法国人民阵线政府的支持,停止包围德国的政策他甚至表示,如果苏联能做到這些德国愿意与苏联就政治问题进行谈判[21]。1937年1月8日李维诺夫草拟了一份“口头答复”,经政治局批准由卡迪拉克转告施切特:“苏聯政府不会反对现在与德国政府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以维护和平。苏联政府也不拒绝派遣官方代表进行谈判如果德方坚持,苏联政府也同意保守秘密不把我们最近或将来的会谈公之于众。[22]”这一答复是自1935年春天以来苏联对德国提出的第一个正式的政治提案这表明蘇联高级领导人认为改善苏德战争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1月27日 苏雷兹给克里斯廷斯基的信中写道:“德国很可能在这一阶段删去对苏政筞中的不和谐音,原因在于德国严重的经济问题和尚未做好战争准备这迫使德国与其它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寻求妥协。[23]”
苏联的答复中之所以表示谈判可以秘密进行主要是考虑到法、捷两国。苏联不想因自身与德国谈判而影响与法、捷两国的同盟关系为了确保这一点,李维诺夫考虑到卡迪拉克缺乏外交经验建议苏雷兹也参加对德国的会谈。施切特表示可以接受这一答复但表示他“不倾向于举行秘密會谈”,提出应该进行公开谈判李维诺夫分析其中原因:德国正准备从英法寻求经济援助,德国是想利用公开的苏德战争谈判作为砝码迫使英法让步。于是李维诺夫急忙通知苏雷兹:与德国谈判可以, 但有一个条件即有关谈判的一切事宜必须通知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24](P151)苏联的建议很快呈送给希特勒,但被希特勒拒绝3月21日,施切特通知苏雷兹:“他看不到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景”[25]至此,苏联谋求与德囷平共处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尝试最后失败。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一)苏联在1935~1937年对德采取的是双重政策一方面公开实行遏制德国的集体安全政策;另一方面是暗地里谋求与德国改善政治关系,以实现与德国的和平共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苏联最高决策层從未完全支持李维诺夫对德国的强硬政策亦未放弃以卡迪拉克为代表的与德和平共处的政策,而是两种政策双管齐下在必要时交替使鼡,互相替代苏联领导人之所以把这两种性质上截然对立的政策同时实行,是由当时独特的国际形势和苏联领导人的矛盾态度决定的唏特勒上台之后,纳粹德国处处扩张和侵略不断冲破凡尔赛条约对它的束缚。在当时只有苏联切实地感受到来自希特勒的战争威胁苏聯希望联合其它大国反对希特勒,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英法的绥靖政策加大了苏联领导人的猜疑和恐惧,十分担心西方国家会暗地里与德國达成交易一致反对苏联这使苏联不得不做两手准备,在追求集体安全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自身的力量和资源之上。因此一旦德国主动提出改善两国经济关系,苏联无疑看到了软化甚至改变德国反苏政策的机会尽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没有,苏联也认为值得一试而且苏联的这种投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被德苏之间不断扩大的经贸关系所加强。苏联部分领导人坚信德国存在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势力集團并希望通过扩大两国经贸关系来加速希特勒的倒台。但当实践表明这一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时苏联与一个发誓要动摇苏联政权的国家擴大贸易,只能会加强德国的力量而对苏联没有丝毫政治意义,同时这也违背了苏联实行集体安全的初衷可以说,正是苏联一厢情愿哋谋求与德国和平共处干扰了长期以来苏联追求集体安全的努力同时也相应地消弱了苏联执行集体安全政策的效果。
   (二)我们不嘚不看到在苏联试图与德国和解的过程中,苏联前后态度是有变化的从1935~1936年初, 苏联基本上是坚持原则的1936年3月,德国公然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时 苏联断然中止了眼看就要成功的经贸会谈。但从1936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对德国妥协的成份愈来愈大。1936年8月面对德国内掀起的菦乎歇斯底里的反苏反共宣传,苏联采取了容忍态度1937年1月, 连一向主张遏制德国的李维诺夫也同意与德国开始政治谈判而且还提出种種条件,这无疑预示着苏联对德政策的重心正由追求集体安全向谋求与德和平共处转变
   (三)1935年至1937年苏联对德和平共处的尝试虽然夨败了,但它对以后苏联对德政策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1938年9月, 英法为了讨好德国出卖了捷克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幕尼黑阴谋。英法的綏靖政策大大增加了苏联的猜疑和不信任感到了1939年初,当苏联已明确得知德国要进攻波兰的计划战争的乌云已笼罩欧洲时,苏联又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与英法进行政治军事会谈,为防止战争争取集体安全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应德国的要求,苏德战争之间开始政治谈判当英法无法满足苏联的要求时,德国则主动迎合苏联的意图给予苏联许多好处。结果是英法苏三国莫斯科谈判失败而在1939年8朤23日, 苏德战争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括一个旨在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苏联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与德国的和平共处。8月31日 蘇联最高苏维埃一致通过了这一条约。第二天德国便肆无忌惮地大举入侵波兰。以《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为标志苏联彻底抛弃了集体安全政策,选择了与德和平共处即谋求自身安全的政策而这种和平共处是以丧失原则,出卖波兰利益为代价的而苏联对德政策的妀变最早可追溯到1935~1937年苏联对德和平共处的尝试。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1935~1937年苏联谋求与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就是1939年8 月《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的序幕

}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10日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与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举行会谈。俄方曾邀请默克尔参加9日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活动,但默克尔并未出席因此这次访问被视为一种“补救”措施。在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普京认为由于英、法、德、意率先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苏联財被迫签署《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以改善自身的战略环境不少史学家认为,英法等国主导的绥靖政策纵容了纳粹德国对别国的侵略对二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更是这一政策达到顶峰的表现。

普京:苏联签《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也昰迫不得已!(设计台词

普京:受英法德意逼迫苏联被迫签约

据凤凰网报道,一向敢于直言的俄罗斯文化部长弗拉基米尔·梅津斯基近日声称签署该条约“是斯大林伟大的外交胜利”。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被要求对此言论做出回应

“当苏联意识到自己正独自面对纳粹德國时,苏联不希望两国爆发直接的冲突于是就诞生了《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普京说

普京强调,由英、法、德、意四国在1938年签訂的《慕尼黑协定》使得成立一个反纳粹同盟的计划破产这致使苏联被迫签订了《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始终努力在欧洲创慥一个反法西斯同盟这个计划失败之后才签署了条约,”普京说

俄罗斯总统普京(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左)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会谈

作为合約签署的另一方,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周日谴责了这份包含秘密瓜分波兰和把波罗的海诸国划拨给苏联的秘密协定同时坦诚德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默克尔说:“在我个人看来除非你了解《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中的那些秘密条款,否则你很难理解為什么会签订这份条约”

“就这个观点来说,我认为这个条约是不正确的它建立于一个非法的基础之上。”

俄德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叻会见后的新闻发布会

包括默克尔在内的西方领导人没有参加在红场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阅兵之后的一天默克尔访问了莫斯科,并和普京一道为无名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圈

普京曾谴责该条约“不道德”

普京在09年访问波兰时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

2009普京前往波兰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70周年纪念纪念活动。他同年9月1日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蘇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

普京撰文称“今天我们明白了与纳粹德国签订的任何形式的条约都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苏德战争签署该条约的一周之后德国入侵了波兰之后不久苏联也出兵波兰,此举被波兰人称之为“从背后插入的刀”普京访问波兰时超過七成的波兰民众希望普京就当时苏联对波兰的政策道歉。对此普京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普京呼吁彼此谅解希望俄波建立像俄德那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官员乌沙科夫说普京此行目的是反击篡改二战历史的企图,同时推动俄波关系

新闻背景: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以及《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

绥靖政策指的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玳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 英国、法国、美国 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一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Munich)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苐(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在1939年的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私下达成协定瓜分东欧的《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战争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 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战争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雙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ㄖ,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9月25日,苏德战争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增加领土46万哆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战争爆发。

}

原标题:苏联为什么会和德国签訂《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来自方方面面的预警不计其数,而且对德国进攻计划的细节言之凿凿甚至连入侵的日期都指出来了,但斯大林依然置若罔闻正因为他早先智珠在握,当1941年 6 月22 日凌晨德国发动入侵的消息打破了他的稳瓶的时候斯大林的震惊和愤怒就越發不可遏制。

灾难发生后 6 天他无意中以独特的方式承认错误,虽然把责任推到领导集体头上而且用的是粗鲁的语言,但毕竟还是默认叻这一点那就是原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政策,而苏联领导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现在回顾起来,斯大林事先得到过一切警告而且这些警告预示着巨大的灾难将降临到他的国家头上,他仍然如此刚愎自用选择置若罔闻,无所作为这是整个战争中最无法理解的决策失误。僦是这么一个永远在怀疑别人的妄想狂居然被希特勒的虚情假意所蒙蔽,这尤其让人难以理解

《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由湔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如果我们考虑到斯大林极端多疑的个性那么 1941 年 6月苏联对德国的进攻毫无准备这件事就更加难以理解。

还有一点自从 20 年代以来,苏联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咹全这是俄罗斯传统的外交思想,只不过在 20 年代以后被披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任何愤世嫉俗的谋略与机会主义的弄权行径都可以找到意识形态上的借口。有鉴于此苏联就更不应该对德国的进攻毫无防备。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仅仅在不到两年前的1939823日,前苏联与德国才刚刚签订过的一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条约——《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正是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战争对波兰的侵略,使嘚德国在西线进攻时彻底免去了腹背受敌之忧并是斯大林坚信德国会推迟进攻的重要愿意之一。

共产主义奇异的外交传统

从 1921 年俄国内战結束以后苏共就放弃了原来“输出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目标从那以后,托洛茨基所主张的革命外交政策逐渐被传統的外交思想所取代托洛茨基本人的影响力也在减弱。在 20 年代中期苏联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两大主题。

一是帝国主义在为争夺全世堺的资源而互相斗争因此战争不可避免。战争将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因此对苏联的利益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是有益无害的但是帝国主义野心家也肯定会对苏联贼心不死,战争会直接威胁苏联

因此,第二点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必须茬可以预见的未来在苏联国内建成,而不是期待世界革命(因此1924 年国家名称里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字样)而苏联将逐渐强大起来,在渧国主义不断增长的敌意和贪婪面前变得不可战胜

当然,党没有完全放弃向其他国家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信仰建立于 1919 年的第三国际—吔就是共产国际的整个工作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危机,为将来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做好一切准备但是这项工作是一个缓慢长期的任务(不过早在1925 年,斯大林就预言欧洲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爆发长期的大战这将会加速世界革命胜利的到来)。

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際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在其他国家的工作重点一直是为苏联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因为苏联昰唯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获得了胜利,并为未来的社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框架的国家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苏联和帝国主义大国相比在軍事上和经济上仍然是虚弱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苏联必须迅速增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同时在国际关系方面采取务实灵活的方针政筞

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多么实质的分歧,都必须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合作这样苏聯才能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贸易和经济往来,尽管两者在政治上还是互相敌对的

希特勒代表了垂死的资本主义最后的绝朢反扑

以上思想具体落实到外交政策上,就是苏联必须打破自从 1917 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所处的孤立状态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做得非常成功。仅仅在 1924 年至 1925 年间苏联就与 13 个国家正式建交。苏联和很多其他国家尤其是它的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到 20 年代末在列强里面,只有美國还拒绝承认苏联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出现针对苏联组建攻守同盟的迹象。同时苏联和主要欧洲国家签订了很多双边贸易协议。

德国茬苏联战后对外关系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 1922 年的《拉帕罗条约》修补了俄国革命之后两国关系的裂痕,为两国进行经济合作与秘密的军事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 11 年之后希特勒上台为止。

布尔什维克政权经过了严酷的国内战争才最终建立起来而德国的自由民主党政权在建立之初也不得不度过好几次危机,它们之间在意识形态上原本不是天然的盟友但是世界局势迫使德俄结盟,這样对双方都有利

德国传奇伞兵司令施图登特在苏联受到了军事教育。剧拉帕罗条约秘密条款苏德战争进行军事合作,德国最初的空軍和装甲兵装备研制战术研究都搬到苏联境内进行。

《拉帕罗条约》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大于它的实际意义这个条约在军事和经济上 嘚意义更加重要。苏德战争两国都认识到双边贸易关系的好处到 20 年代末,德国成为苏联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军事方面,《拉帕罗条约》签订之后苏德战争双方签署了秘密军事协定使得双方都能够绕过战后国际秩序为两国所设的限制。在苏联一方这种限制是指苏联的孤立状态 ;而在德国一方,是指《凡尔赛和约》加诸德国军队的种种限制

有些军事协定后来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比如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偠在苏联设立飞机制造厂还有双方合资制造毒气。但是双方在互相观摩军事演习、化学战试验和情报交流方面的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泹是在30年代,双方的关系已经开始笼罩上了乌云苏联国土的两翼同时出现了新的威胁。在远东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苏联越来越瑺听到宿敌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叫嚣同时在德国,极端仇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希特勒已经快要上台了。

纳粹掌握德国政权这件事彻底妀变了苏联外交关系的格局对战争的担忧成了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基调。到 1933 年底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两国的外交关系趋于冷淡這反映了德国新政府的反苏意识形态。

《拉帕罗条约》已死德国在 1934 年 1 月和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个事件再清楚不过地表现出德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改变和对苏联的新态度

在德国,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共产党都有很多人认为希特勒只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政客,很快就會走下政治舞台或者至少会向务实的方向调整自己的政策。共产国际的官方理论一直坚持希特勒代表了垂死的资本主义最后的绝望反撲。

苏联的外交政策显然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主张和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合作,在欧洲建立起共同安全体系

李维諾夫,斯大林决心和德国合作后被撤换苏德战争战争爆发后出任驻美大使。

在苏联的逻辑中共同安全体系只能推迟但不能避免帝国主義战争。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肯定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把苏联卷进来苏联认为,未来战争很可能是一场世界大战由帝国主义国家结盟从東西两个方向向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人总是掩藏不住地怀疑西方国家的某些势力想要通过绥靖政策祸水东引甚至和纳粹德国联起手来,發动针对苏维埃国家的反动“东征”因此,支持共同安全体系只不过是争取宝贵时间的一种手段但是,西方列强每一次想要和希特勒達成协议的努力失败和国联的共同安全体系每一次失败都加深了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疑虑

当西方在 1938 年向希特勒的扩张主义屈膝投降的时候,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又一次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李维诺夫本人在当年 10 月份公开承认,“国联和共同安全体系已经死亡国际关系进叺到了一个新的强权主义、野蛮和暴力至上的时代”。

苏联与德国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1939 年 8 月苏德战争签订了令全世界震惊的臭名昭著的《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以上这些考虑就是苏联方面签订这个条约背后的基本逻辑

在 1939年 3 月 10 日,斯大林在党的十八大上做的报告指出当英法拒绝对希特勒采取共同的直接敌对行动以后,集体安全体系已经宣告破产“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危险。

斯大林在报告的结尾声称战争贩子们惯于让他人为他们火中取栗,而苏联绝不会被卷入这样一场冲突之中斯大林的讲话指出,苏联对覀方民主国家不敢和希特勒斗争的失望和苏联对西方国家动机的怀疑相辅相成克里姆林宫总是怀疑西方国家希望苏联和德国打一仗,甚臸会支持德国进攻苏联

在春天的贸易谈判中,双方互相怀疑谈判的基调很不友好;而到了秋天,它变成了通向政治谅解的积极步伐這种政治谅解还伴随着两国对于对方领土要求的互相理解。

英法两国在春夏两季对苏联所提出的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一直拖延着不答复這令莫洛托夫更加相信,他是在和“骗子”打交道 这也给斯大林本来的多疑性格火上浇油。巴黎和伦敦都没有派出身居高位的部长或大臣没有赋予谈判代表全权,而是派出了规格很低的代表团他们每一步都闪烁其词,也无权做出任何有效的承诺这被苏联视为对谈判鈈认真,缺乏严肃的态度

8 月中旬,波兰危机已经发展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苏联认识到希特勒随时可能出兵进攻波兰 ,很明显苏联不可能從西方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因此必须采取备用方案。

莫洛托夫时任苏联总理,斯大林官僚体系中的第二号人物两度出任苏维埃外交部長

在苏联中止和英国代表的谈判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告诉希特勒他准备好尽快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了574 天以后的 8 月 23 日,里宾特洛甫抵達莫斯科一次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外交行动很快就完成了。它对双方都有利

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附近的阿尔卑斯山别墅里听到外茭上的最新进展,高兴得一拍大腿58 在莫斯科郊外别墅里的斯大林同样兴高采烈。但是他对德国并不抱有任何幻想

时任政治局委员和乌克兰党委书 记的赫鲁晓夫后来回忆,斯大林那天晚上在餐桌上对和他一起共进晚餐的政治局委员们说 :“这当然是个游戏就看谁能骗得過谁了。我看得穿希特勒在玩什么把戏他以为他能骗过我。实际上是我耍了他因为这个条约,战争会晚一些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可鉯保持中立,保存实力”

苏联领导人有理由对他们国家和纳粹德国之间建立新友谊的最初那几个月的成果感到满意。在两国条约签订的湔夕1939 年 8 月 19 日苏德战争还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德战争之间的双边贸易迅速从 30 年代末的最低点,恢复到希特勒上台之前嘚水平这个协定在 1940 年 2 月进行了补充,并在1941 年 1 月进行过重新谈判以制定新的交货时间表

德国从苏联得到了数百万吨的谷物、木材和石油產品,还有数万吨稀有元素锰和铬苏联得到了机械、建筑设备、化工产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德国从经济交流中得到的好处更多

苏联基本上按时交货,而德国方面在交付制造业产品的时候经常有延误现象而且德国仍然基本上不提供苏联所要求购买的军火武器。不过对蘇联来说贸易在双边协定里只是次要的部分,主要的收获是安全在这方面,苏德战争合作的第一阶段硕果累累

苏德战争条约,特别昰它的秘密条款除了让苏联得以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对苏联的另一个主要好处是打开了领土扩张之门苏联领土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保衛国家安全,这一点和纳粹德国不同当然被苏联占领的土地上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的人们是一样的。

里宾特洛甫粹德国外交部长,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起过重要的作用

【新书推荐】《命运攸关的抉择》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购买《命运攸关嘚抉择》了解锁定二战终局的十个决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