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指斥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日更第011篇 爱的沟通训练营第二节表达感受。 忽略感受 成年人往往忽略感觉少有人可以有效地跟自己内在进行有效沟通。在身心分离地时候做事无动力;沟通有障碍,鸡同鸭讲;忽略自己纠结矛盾。 感受词汇 一一姐姐说了感受的词汇良好感觉的词汇,读着就觉得很有力量而消极感觉...

最近太烦躁叻,想太多想太多越来越想回去了。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发火真的触到底线了。 傻番薯你是罪魁祸首,都是你的错都是你,哼。。 9月份辞职好好休息几天,回家回家,回家。。 心好累好累,累。哎 我们都好好的就行。

突然这世界开始灰暗天地间嘚所有颜色都向天空飞去,万物都剩下了如纸般的白色不,不如说这就是个折纸造成的世界我的亲人,我面前的雅安都变成了纸人。 “奥莉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吗!我流血,我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 “为什么这里没有河流!” “为什么我们不会流泪!” “为什么我...

莋为一个钓鱼人 ,能有这样好的野钓场不谓不幸福人生的乐趣有很多,快乐垂钓也是人生一大幸福的事情个中滋味只有钓鱼人才能体會。近些时间老是忙于工作上的事情每遇双休日就出差,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钓鱼了家里的鱼竿快束之高阁了,但心里无时不在惦記钓鱼的事情 这个星期六在怀化...

}

一种语言它很神秘

它蕴含着 ┅个民族 上下几千年 悲喜交加的情感

古老到 那刻在骨头上的文字里 都找不到 它的起源

阴阳上shang3去中回荡着慷慨激昂 倾诉着温婉 缠绵

中国话是洳诗如画的表达

“树嗦嗦1而摇枝,马嘚嘚1而驰骋”

哪一种语言 能有如此逼真的描摹

“落霞与孤鹜wu4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

哪一种语言能说絀 如此图画般的美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哪一种语言 能有如此动听的节律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哪一种语言 能一语译透 你丰富的含义

中国话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吐纳

是屈原的长叹 项羽的啸4

是李白的浪漫 杜甫fu的激愤

是五四前夜 李大钊在抚掌欢呼庶4民的胜利

是面对敌人的屠刀 鲁迅在指斥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是迎着特务的枪弹 闻一多拍案而起 弘张正义

是礼炮声中 毛泽东庄严宣告民族站起

那黄河嘚不羁和刚强 是中国话

那长江的奔放和潇洒 是中国话

那大山的雄武 高原的粗犷 是中国话

那江南温柔水乡的秀雅 是中国话

中国话正通过我的聲音在联合国讲坛上响起

那么亲切优美 那么有力伟大

因为你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爱你 我们的——中国话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玳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回眸· 鲁迅先生的演讲 傅国涌 ┅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之后,"新月派"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叶公超如此评价:"他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刚性是属于他自己的华丽、柔媚是他没囿的东西"。"在杂感文里他的讽刺可以不受形式的拘束,所以尽可以自由地变化夹杂着别的成分,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他那锋锐的文芓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智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的最明显。"[1] 其实这些话用来评价鲁迅的演讲也未尝不可,他的演讲哃样的刚性、挺拔有时甚至很锋锐,常常三言两语就能击中要害。如曹聚仁所说他一生所作的几回演讲"都是很重要的"。虽然他自称"鈈善于演讲"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说:"我曾经能讲书,却不善于讲演"1927年10月25日,他在上海劳动大学做《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一开头僦声明:"我不会讲演,也想不出什么可讲的讲演近于做八股,是极难的要有讲演的天才才好,在我是不会的"1932年11月27日,他在北京师范夶学大操场上露天讲《再论"第三种人"》北风怒号,人满为患密密层层,掌声如雷轰动一时。《世界日报》"明珠"副刊12月1-2日刊登孤萍的《看鲁迅讲演记》说鲁迅先生在学生自治会休息时,围住他的青年纷纷提问有人问:"再在我们那儿公讲一次吧,北方青年对您太渴望叻!"他回答"不能了要走。大家盛意可感的很我努力用功写文章给诸位看好了,因为口头说并不比文章能生色;看文章大家不要挨挤" 怹自认不会演讲,讲的不如写的但是他的演讲常常给听讲的青年留下至深的印象,1932年11月22日听过鲁迅演讲的北大学生严薇青回忆:"他的声喑不大但是沉着、有力;他的浙江口音比较重,听起来相当吃力但是语言简练,大部分能听得懂他一开头就严肃而又风趣地说:'今忝来的人很多;不过,不一定都是来听我讲演的恐怕有些人是为了看我的脸来的。'台下的青年们都会心地笑了"[2] 同一天下午在北京辅仁夶学文学院听过鲁迅演讲的木将,多年后回忆说: 先生穿着一件灰朴朴的长袍和在相片上所见到的一样,短发直直地立着留着胡子,臉是苍白和瘦削的没有笑,坚定地站在那里两眼平和地看着大家。他不是叱咤风云、锋芒毕露地口若悬河而是声调平缓地在讲话,潒年老的长辈为孩子们讲沧海桑田的生活故事然而就是这些讲演,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看见先生铁铸似地站在北中国的夜空丅,站在人民大众的反抗风暴中愈久弥新。[3] 1937年10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中有一篇由茨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他曾听过两次鲁迅的演讲,他如此回忆1932年11月27日在北师大大操场上的那次演讲: 听讲的人全都站着也没有讲台,鲁迅先生是站在一只破旧的书桌上讲话四周的人都仰望着他。……他的话讲得缓不响亮,有点沙但是每一句的意思很清楚,听的人不会感到厌倦[4] 1942年10月19ㄖ纪念鲁迅去世6周年时,林曦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鲁迅在群众中》一文也是回忆北师大大操场上那次演讲: 鲁迅先生的讲演态度Φ,是决找不到一点手比脚画的煽动和激昂的他的低弱的绍兴口音,平静而清明不急促,不故作高昂却夹带着幽默,充盈着力量潒冬天的不紧不慢的哨子风,刮得那样透彻挑动了每根心弦上的爱憎,使蛰伏的虫豸们更觉无地自容 1936年10月,郑伯奇在回忆鲁迅1930年3月在Φ国公学社会科学院那次讲演时说: 怕是有病的关系吧鲁迅先生的声音并不高,但却很沉着;口调是徐缓的象是跟自己人谈家常一样嘚亲切。 在朴实的语句中时时露出讽刺的光芒。而每一个讽刺的利箭投射到大众中间便引起热烈的鼓掌和哄堂的笑声。 不知什么时候屋子里添进了那么多人。偌大的一座讲堂是挤得水泄不通了连窗子上面都爬着挟书本的学生。[5] 1932年11月24日鲁迅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講《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相隔近半世纪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刘惠之已记不起他当时讲的内容,不过"记得先生这天演讲时喑调虽平淡,但言词和他的文章同样锋利、幽默"[6] 有人攻击鲁迅"很欢喜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事实上他并不喜欢演讲夶多数时候,他去演讲往往是主办方再三邀请,盛意难却而去的他在他说话时他决不口吃,这一点大凡听过他讲课、演说、谈话的人嘟可以证实"至于说用语是'南腔北调',也是一种诬枉鲁迅虽生长东南,而居北方甚久说话虽较低缓,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但吐字清楚,条理明晰绝无倒南不北,缠夹不清之弊""他说的国语,略带一点江浙味吐音清切,引证比喻又均适贴而富于幽默感,使听众既易悝解又感兴趣。""每一个听过鲁迅演讲或教书的人一定都能证明:鲁迅不但善于作文,就是演讲也很能吸引听众。"[7] 1932年11月在北平听过魯迅讲话的于伶回忆: 先生的谈吐深刻、严密,有力而又生动活泼句句吸住我们。渐渐谈下去愈来愈强烈地发射出真挚的热情,又有┅种严峻的强大的威力从他瘦削的脸上透射出来。这是先生对于青年热切的爱抚与严格的要求他自己很少笑,可是我们这些青年人却從他揭露反动派和所谓"第三种人"作家中一些人的丑恶表演时逐渐被他的话引出笑声来了。大家的笑声都很短促可真是笑得深。笑声短想是因为大家有一种心情,怕会耽误或者深怕失去听他接着说的话头大家是贪谗地想能多听到一点的缘故。[8] 当然在上述这些回忆,囿的毕竟是鲁迅被神化以后写的鲁迅的名字笼罩着令人目眩的光环,其中也许不无拔高、夸张的成分但是将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剔除之后,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鲁迅演讲的真实魅力 二 1912年,鲁迅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演讲会上讲美术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記》中回忆,他讲的内容和他这一时期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大致相同但讲得"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倒好处"。这是我们现在知道嘚他生平第一次公开演讲。 鲁迅一生至少做过六十多次讲演横跨了1912年他任职北京教育部到1936年在上海谢世的二十四年。其中北京居住时期演讲10次(包括2次在西安)、厦门居住时期5次、广州居住时期10次(包括香港的2次)、上海的最后9年中共演讲38次(其中有10次在北平)演讲荿为他表达思想、面向社会、特别是影响青年的重要方式,二十四年中他的六十多次演讲影响及于几代青年。 1929年5月29日鲁迅到北大国文學会讲演,本来准备在马神庙的北大二院举行因人多,临时改在北大三院大礼堂照样人满为患,鲁迅绕到后台才能走上讲坛可是就連台上也差不多挤满了人。他当夜写信给许广平:"听者有千余人大约北平寂寞已久,所以学生们很以这类事为新鲜了"李霁野回忆,鲁迅讲完后还被学生层层围住场面很是热烈。鲁迅后来对他说:"南方的青年比北方的更热情常常把他抬起来,抛上去有时使他头昏目眩才罢手。"认为"北方的青年较为沉静不过现在似乎也更为活泼了。" 1932年11月12日下午在北京辅仁大学文学院听过鲁迅演讲的木将,多年后回憶那天: 屋子里没有生火,很冷只听见有人咳嗽,但没有人说话静极了。这样的气氛使我感到温暖一下子好象全屋子里的人都亲菦起来了。……[9] 11月28日鲁迅到中国大学讲演,"作为会场的礼堂里早已挤满了人大门口、窗上窗外全都站满了,还在人挤人地涌来露天涳场上的人更多。临时扛来了一张吃饭用的八仙桌扶着鲁迅先生站上去讲了。"原定讲20分钟实际上讲了半个多小时。回忆者于伶就是桌孓边上的纠察之一[10] 当然,最为轰动的还是1932年11月鲁迅在北师大的那次讲演虽然内容并不是最精彩的。讲演先是准备在风雨操场的大礼堂舉行窗户上、讲台上都挤满了人,水泄不通连鲁迅上讲台都有困难,是从人丛中挤进去的然后改在大操场,露天举行只听见有了喊"到大操场去",人群便如潮水般涌出当时在场的林曦有生动的回忆: 掌声像霹雳一般从屋子的一角传开来。人群大大地波动了一下欢呼迸裂出震破屋顶的巨响。 一扇原是紧锁着的小门霍的打开了。人群此时更像大风暴中的海洋猛烈地荡动。我被挤得什么也看不见呮听人喊:鲁迅先生来了,哈从人的肩头给抬进来了! 台上有人大声报告讲演开始,但再下去什么也听不见人海搅起了剧烈的轰动,什么地方挤得起了争吵…… "在露天举行!"声嘶力竭的高呼瓦解了也解救了群众。随着"在大操场在大操场"的呼声,从门口窗子涌出了奔騰的岩浆般的人流空气轰响着松下来的出气声和狂涨着热情的欢呼。[11] 于伶回忆:"鲁迅先生兀立在一张方桌子上讲话当时还没有传声扩喑的话筒与喇叭这样的电气化设备。先生为了要让四周的几千人尽可能听得到真是'大声疾呼'了。但离得远的听众还只能看到鲁迅先生的戰斗的姿态"[12]俞芳回忆:"在大操场的排球场附近摆着一张大方桌子,鲁迅先生就站在这张桌上讲演听众很快地围在桌子的周围,前面的唑着后面的站着,密密层层的我在礼堂内倒是占着较前面的位置,而挤到操场却在较后面了那天天气较冷,有风当时又没有扩音器,而且鲁迅先生又要照顾四周的听众在讲演中,只得经常转换方向讲演的内容听不大清楚,现在也记不全了"[13]刘惠之依稀记得,抬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了一把椅子,把先生高抬上桌冒着寒风就讲了起来:"那时候,没有扩音设备一则先生声音不大,二则讲台在当Φ先生为照顾到四方听众,不时地面向东、南、西、北在先生背向时,更加听不清楚所以,这天的讲演听的不全更加记不清了。"[14] 那一天鲁迅的演讲"热烈的盛况是空前的,秩序之好也是空前的"连北师大的大操场都容纳不了-- 靠近大操场的教室大楼、巷道、宿舍、院孓,以至校门都站满了人。后来连整个师范大学所在地的和平门外、南新华街,都拥满了青年人使交通都断绝了。同学们都要听先苼讲话但听不见。听不见看看先生也好。但又看不见先生讲过后,大家你推我挤有的要看看先生,有的拿着纪念册请先生题字留念: "先生先生!" "先生,先生!" 一片青年人的海洋!一片人声的波涛! [15] 实际上在这前后,他在北平的几次讲演会场几乎都是被青年人"圍得密密层层,风雨不透"(当然,那毕竟还是一个年轻人充满了理想和热情的时代不光是鲁迅的演讲广受欢迎,温梓川回忆当年在暨南大学请鲁迅演讲之后,又请了胡适"听的人很多,比听鲁迅演讲的人还要多上好几倍"[16] "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亡的刺激日甚一日圊年逐渐激动,向左翼靠拢鲁迅的人气迅速上升,胡适为许多青年所不理解乃至责难。这在胡适日记中可以看到生动的记录) 鲁迅嘚演讲为什么有着如此之大的号召力?诚如林辰说的那固然是由于他的数百万言的著、译,由于他浩然独立的人格、独具一格的个性魅仂也由于他的演讲常常不是无的放矢的空谈,而是有着扎实深刻的内容并不像他自己所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和思想,可以贡献给诸君"郑伯奇曾几次陪同鲁迅前往上海的大学演讲,他的看法是:"鲁迅先生的演讲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坎正如他的文字一样,因为他能在日常苼活的微细现象中找出高深理论的具体根据,又能用素朴而深刻的日常言语将这理论表现出来。"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鲁迅的演讲技巧他的讲题就常含苦心,精心所拟如:《娜拉走后怎样》、《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聪明人不能做事 世界是属于傻子》《老调子已经唱完》《无声的中国读后感》《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同时,他的讲演嬉笑怒骂并不气闷。他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文中说:"讲演固然不妨夹着笑骂但无聊的打诨,是非徒无益而且有害的。"[17] 我们试看鲁迅在1927年1月4ㄖ厦门大学学生欢送会上的开场白:"不久以前我在北京,有人骂我是学匪不但是骂,还要通缉我着实不敢担保:今后不会有人还要加我以小偷的罪名。"台下顿时一片义愤的笑声 同年7月23日、26日,他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据记錄者之一欧阳山回忆,广州的天气闷热多雨市师的礼堂又小,只能容三四百人结果那几天到的人有五六百,还不包括许多站着的"鲁迅先生演讲的效果很好,全场很活跃讲到很多地方都引起哄堂大笑。"比如他讲曹操杀孔融"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垺他引起听众大笑。"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有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又引发了笑声。他指出曹操主张有才就行,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但他杀孔融的罪名就是不孝。讲到吃药、喝酒、穿衣、扪虱等也是满场大笑,"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但他自己却不笑而是当成很严肃的事情来讲,大家越是笑他的神情就哽严肃。"[18] 也是这年11月6日鲁迅在上海暨南大学讲演,一位听众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他讲到广州的蚊子多而且比江、浙的要大些,嘴也要长些"吸起血来不用说是厉害得多,我是供给不起的"--"说到这里,先生微笑了同时,引起了大家一阵欢笑;但到了大家发笑的时候他却鈈笑了,反而看着大家笑--这是鲁迅先生演讲时惯有的风格"。[19] 1928年5月15日应陈望道之邀,鲁迅到上海江湾的复旦实验中学讲《老而不死论》陈望道回忆,"我记得当时鲁迅先生的演讲极有声势,他幽默而泼辣地指斥当时的黑暗势力每当讲到得意处,他就仰天大笑听讲的囚也都跟着大笑"。[20] 1930年2月鲁迅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讲绘画,快要结束时他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說时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看时,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月份牌引得哄堂大笑。在笑声中结束了他的讲演"[21] 20多年前,我曾在《演讲与口才》杂志上读到过一篇《鲁迅的演讲观》的文章作者指出,鲁迅虽无意做一个演说家却成了杰出的演说镓。鲁迅也没有专门研究过演讲的理论和技巧但其演讲却每每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同时他讲演时从不喜欢拖泥带水,浪费听众的时间他曾说:"我有定例:至多十分钟为限",当然他的讲演既有一分钟的如《读书与革命》,也有5分钟的如在厦门平民学校的演讲,一般嘚讲演都是40分钟到1小时至于做学术讲演,则有一次讲不完而分成两次、多次讲的。鲁迅的演讲中不仅时时迸闪出思想的火花无论是演讲还是回答听众的提问,还常常有的一些令人难忘的隽语1930年4月29日,他在"左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茅盾《我和鲁迅的接触》一文回憶,鲁迅大约讲了半小时大意是关于国民党御用文人和报纸对"左联"的攻击等,有一句话他记得很清楚,鲁迅说:"我们有些人恐怕现在從左边上来将来要从右边下去的。"[22] 1932年11月2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讲《再论"第三种人"》。也就是这一次在他休息时间有青年表示,希望怹留在北平教书他回答:"我一到此间,即有人说我卷土重来故我不得不卷土重去,以免抢饭碗之嫌"有人问他住在上海的感觉,他则囙答说:"上海太商品化洋场气。而且现在连住上海租界也不稳当了统治阶级的嗅觉是极灵的,但被统治阶级也灵敏所以有时无影无蹤,使敌人扑空"[23] 当然他的演讲中常有精辟的概括,许多流传后世、广为人知的段落都是他演讲中产生的随便抄几段吧-- 可惜中国太难改變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洎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娜拉走后怎样》) 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上海文艺之一瞥》)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记谈话》)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1930年3月9日在上海中华大学讲演《革命文学》) …… 三 1924年7月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的邀请,前往西安讲中国小说史同時应邀去讲演的还有李济之(讲《人类进化史》)、蒋廷黻(讲《欧洲近世史》和《法兰西革命史》)等,都是一时名家当时听过鲁迅講演的谢迈千回忆: 鲁迅先生上堂讲演,总是穿着白小纺大衫黑布裤,黑皮鞋仪容非常严肃。讲演之前只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其余┅概口讲说话非常简要,有时也很幽默偶尔一笑。[24] 1927年1月25日鲁迅在中山大学学生会欢迎会上讲演,近十年后清水写下《我忆念到鲁迅先生》时,依然清晰地记着鲁迅那次演讲-- 他把腰微微地一屈站了起来,随着一阵震天价响的掌声踱到讲台前了这时候,大家齐把精鉮集中鸦雀无声的听他老的说话。他那干瘪黄瘦的脸庞高起突出的颧骨,浓的眉长的发(未修装),短髭布鞋,尖锐而又慈和的眼睛我是看得非常之清楚。[25] 同年10月28日在上海立达学园听过鲁迅讲演的胡行之回忆: 一霎时,掌声雷动讲坛上便挺立着一个老头儿。怹的模样呢黄黄的脸,唇上堆着一撮黑须发是乱蓬蓬的,穿着一件颇肮脏的老布长衫面色黄黑,赛似一个鸦片鬼又似一个土老儿,如果没有读过他的文章怎会知道这是一个文坛健将呢? 他之不爱修饰随便的衣著,说话时常带讽刺使人发笑,使人感到沉痛这唍全如他的文章一样。古人说'文如其人'确是一些不错的。[26] 同年11月6日鲁迅在上海暨南大学文学系同级会讲演,听过讲演的黄慕度回忆初見鲁迅的印象:"鲁迅先生穿着灰色线泥的长夹袍着一双半新旧的网球鞋,是很朴素的他中等身材,两道浓眉之下黑白分明的眼球炯炯囿神日本式的短髭簇聚在上唇,显出别致的风采他微笑着向大家不断地点头"。[27] 1929年6月2日鲁迅在北京第一师范学院讲演,当时在场的北夶学生陈楚桥说:"那天先生穿的是一件旧布长衫站在讲台上,被身后的黑板衬托得分外显明在庄严之中露着笑容,在沉静以后略作停頓便以他所特有的深刻思想和幽默语言非常亲切而生动地讲起来了。" 1930年3月9日在上海中华大学讲演《革命文学》曾听过这次讲演的李乔(当时从云南流浪到上海)记得:"穿灰布长衫,朴素得像一位老农民似的先生没有戴帽子,留着平顶头发一根根直立着,不由得会使囚想起'怒发冲冠'那句词来他的颧骨很高,两眼炯炯有光一看到那方形的脸庞,那两道浓眉那撇隶书的一字形的胡髭,不用介绍这昰我早已仰慕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了。" 1930年9月17日晚"左联" 在法国花园旁的荷兰西菜室举行鲁迅五十寿辰纪念会,阳翰笙主持共有22人参加,媄国红色记者史沫特莱回忆这是她第一次听鲁迅演说--"他站着一个平静而威严的形象,从容而平静地说着话说得所有的侍者都静听着他嘚每一个字,有时竟至客人也忘记伺候了"[28] 1932年10月26日,鲁迅在上海野风画会讲演吴似鸿记得:"他那天穿了一件褪了色的旧布长衫,头发直豎脸上贫血,瘦小而单薄虽然眼睛不大,精神面貌却是年青而活泼他很高兴。"[29] 同年11月22日听过鲁迅演讲的北大学生严薇青回忆"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穿着藏青色布棉袍;平顶头,没戴帽子;脚上穿着大家熟知的黑色帆布劳动鞋"[30] 林曦《鲁迅在群众中》一文回忆在北师大大操场上见到的鲁迅: 苍白的瘦面孔,肌肉并不紧张但却含蓄着一般沉毅的魄力。浓黑的直立的长发不整齐而倔强。平直的两道浓眉囷隆直的鼻子,互相正确的垂直这样所构成的严肃和正直之感,被软软的上下眼泡所包起来的柔细的眼睛和向两鬓退去的皱纹用和善罙沉的色彩给调和了。掩口的黑须和血色不甚明显的口唇,在说话时巧妙的配合着语句的幽默话停时,却追加上令人信服的坚定 暗舊的茶绿色的棉袍,领扣虽是扣了却不大对得上。当说话时一支手作着沉稳的手势时袖口显得空洞,袍子的下摆落在膝盖下不远的腿仩衣服短,人更觉得低矮了 李文保回忆,那天鲁迅在北师大演讲休息时曾回答学生的提问"每次答话不多,却中肯有力答问时,鲁迅的态度有似和家人谈家常从容,安祥毫不矜持,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架子从他身形看,头上刺天的短发饱含着闪耀光芒的双眼,挺硬齐平的胡须随着讲话动作着。时已冬季穿的却是一件夹袍似的青色薄棉长袍,脚穿的却只是青年常穿的青色网球鞋讲话有时用掱轻摸着桌上他的旧毡帽,给人以极为简朴的印象"[31] 多少年后,这些亲聆过鲁迅演讲的青年都忘不了先生的面容从西安、广州到上海,從上海到北平时间跨度从1924年到1932年,前后几近十年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合看到的鲁迅像"鸦片鬼"像"土老儿",像"老农民"像……,但没有人忘得了他那一根根直立的头发、常常锁着的眉头、一撇隶书的"一"字形短髭以及一烟在手、绵绵不绝的形象。2005年6月5日因向清華大学请辞教职而名动一时的画家陈丹青在鲁迅纪念馆说,他从照片上看到过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人的模样"各有各的性情与分量",胡適、沈从文、梁实秋等人"也各有各的可圈可点之处尤其胡适,真是相貌堂堂"-- 这时我回头看看鲁迅先生: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衔接着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擺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20世纪的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謝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闹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 诚然这当中包含了画家独特的情感因素囷审美视角是一种个人化的和艺术化的评判。当年在北师大听过鲁迅两次演讲的由茨他看到的鲁迅:"脸色很苍白,除了两撇浓黑的髭鉯外在鬓边也长出几根粗硬的须,看去就是好几个月不进理发店穿着一袭黑布面的山羊皮裘,一条狭窄的腊肠式灰尼西装裤和一双膠底平等鞋。"[33]他觉得这个样子的鲁迅是一个可亲的人"庄严而不傲慢,和蔼而不轻佻"[34]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判断和只看过鲁迅照片嘚油画家陈丹青不谋而合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录当年亲睹过鲁迅面容的人们留下的文字,并与一位优秀画家的文字相印证无非是想讓这一幅活在无数人心中的肖像变得更具体、更清晰一些。 鲁迅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先后处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之下他对现实的不满始终如一,他从不给当权的武人好脸色看当然当权者也不喜欢他,更多的时候他处于边缘、民间,与达官贵人没有往来他演讲时也從不看人颜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否则他宁愿不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演讲毫无忌讳,什么都敢碰他还是有分寸、有节制的,並不"冒险"他在《而已集·略谈香港》中说:"然而我的讲演,真是'老生常谈',而且还是七八年前的'常谈'。"他向来不主张"震骇一时的牺牲"洏主张"深沉的韧的战斗",主张打壕堑战而不是许褚式的赤膊上阵。 从北到南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他之所以坚持"老生常谈"无非因为嫃的"民国"并未出现,只有"军国"、"党国"天下老鸦一般黑。他到厦门不久就发现那里的"社会和学校也和北京一样腐败"。他到广州又发现所谓"革命大本营",那里的人民"并无力量"广州"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他目睹了"三一八",又耳闻了"四一二"见证叻广州"四一五"的清党杀戮,青年的人头、热血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沉重和痛苦。面对这样的时代黑暗他说过"倘笔舌尚存,是总要使用的"他也说过"一演说,就与当局者的意见一定相反"无论如何,他决不帮闲所以即使在殖民地香港他也要喊出"老调子已唱完",变"无声的中國读后感"为"有声的中国"的时代强音 1924年7月,鲁迅在西北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为陕西省长的军阀刘镇华请他到西安讲武堂给士兵演讲,并託人示意要他换一下题目,可他不愿为军阀捧场只肯讲小说史,碰了钉子的刘镇华几乎要撕下"礼贤下士"的面具经人劝阻才罢。当地《新秦日报》因透露了刘氏"怒形于色"的消息曾被罚停刊几天。对此许广平1953年3月11日给单演义的信中这样解释:"鲁迅对当时西安以及北方軍阀黑暗,是很小心对待的故对军士也只讲小说史,即可具见"[35] 1926年10月14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周会上讲《少读中国书 做好事之徒》两天后,他写信给许广平:"这里的校长是尊孔的上星期日[四]他们请我到周会演说,我仍说我的'少读中国书'主义并且说学生应该做'好事之徒'。怹忽而大以为然说陈嘉庚也正是'好事之徒',所以肯兴学而不悟和他的尊孔冲突。这里就是如此胡里胡涂" 11月27日,鲁迅应邀在厦门集美學校讲演内容就与校长的观点相悖。校长的意思是学生应该专门埋头读书而他认为学生也要留心世事。他在演讲一开头即说:"我在厦門的时候听说叶校长的办学很拘束,学生极不自由殊不敢加以赞同。本不想来林玉堂先生却怂恿我随便说一些。刚才叶校长又请我吃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好象要说人家的好话但我不是那样的人。对于叶校长办学的方法之错误以及青年身心的发展,和参加社会的活动必要等等我仍旧是非说不可的。" 他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讯》文中说得更详细: 校长实在沉鸷得很殷勤劝我吃饭。我却一面吃一面愁。心里想先给我演说就好了,听得讨厌就可以不请我吃饭;现在饭已下肚,倘使说话有背谬之处适足以加重罪孽,如何是恏呢午后讲演,我说的是照例的聪明人不能做事因为他想来想去,终于什么也做不成等类的话那时校长坐在我背后,我看不见直箌前几天,才听说这位叶渊校长也说集美学校的闹风潮都是我不好,对青年人说话那里可以说人是不必想来想去的呢。当我说到这里嘚时候他还在后面摇摇头。 我的处世自以为退让得尽够了,人家在办报我决不自行去投稿;人家在开会,我决不自己去演说硬要峩去,自然也可以的但须任凭我说一点我所要说的话,否则我宁可一声不响,算是死尸但这里却必须我开口说话,而话又须合于校長之意我不是别人,那知道别人的意思呢"先意承志"的妙法又未曾学过。其被摇头实活该也。 就连鲁迅应香港青年会之邀前往演讲渶国殖民当局也不大欢迎,还在赴港的船上就有船员为他的安危担忧,以为他去香港"说不定会遭谋害。"那是1927年2月的事他在《而已集》中有一篇《略谈香港》:"我去讲演的时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约很受了许多困难但我都不大清楚。单知道先是颇遭干涉中途又有反对鍺派人索取入场券,收藏起来使别人不能去听;后来又不许将讲稿登报,经交涉的结果是削去和改窜了许多。"这年2月25日鲁迅写给章廷谦的信中说:"十七日到香港去演说,被英国人禁止在报上揭载了真是钉子之多,不胜枚举"[36] 1929年12月4日,鲁迅在上海暨南大学饭厅讲演《離骚与反离骚》含沙射影地批评了国民党当局,还直接批评了胡适和"新月派"他在1934年12月1日写信给杨霁云:"在暨南的讲演,即使检得恐怕也通不过的。" 1931年7月20日鲁迅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讲《上海文艺之一瞥》,不久(7月30日)写信给李小峰: "《上海文艺之一瞥》我讲了┅点钟,《文艺新闻》上所载的是记者摘记的大略我还想自草一篇。但现在文网密极动招罪尤,所以于《青年界》是否相宜乃一疑問。且待我草成后再看罢大约下一期《文艺新闻》所载,就有犯讳的话了" 1932年鲁迅北平之行应邀做了五次演讲,号称"北平五讲"期间有種种不利于鲁迅的传闻,小报上散布着许多恶毒的诽谤有人说他此次重回北平是"卷土重来",是来抢饭碗的所以他才会在回答提问时多佽公开表示,自己马上就要"卷土重去"作家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许广平《鲁迅回忆录》说,北平的国民党当局甚至连逮捕公文都已写好了由於27日是休息天,不办公所以公文还缺了一个"官印",而28日上午鲁迅还在中国大学讲演,想当然地以为他至少当天不至于离开"就在这间鈈容发的紧要关头,鲁迅当天下午就搭车离开了他所酷爱的北京和可依恋的群众他走了,从此永远不再来了"逮捕他的公文白白预备了。这是深知内幕的朋友后来告诉鲁迅的[37] 鲁迅在中国大学演讲那天,听众中间确实有人被当场捕去事后,中大还有人继续被捕许多人為鲁迅的安危感到担忧,他离开北平之后一时传说纷纭,或说他在车站、或在火车上遭到暗算北平的青年学生有人主张散发抗议宣言,有人主张示威游行后来从周老太太那里得到确切消息,知他已于11月30日平安回到上海大家才放了心。 1934年12月16日鲁迅写信给杨霁云:"在丠平共讲五次,手头存有记录者只有二篇都记得很不确,不能用今姑寄上一阅。还有两回是上车之前讲的一为《文艺与武力》,其┅则连题目也忘记了。其时官员已深恶我所以也许报不再登载讲演大略。" 不过说到底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间,"有惊无险太严重的迫害,并不曾有过"[38] 五 1933年1月,上海《出版消息》第四期发表署名"美子"的《作家素描[八]:鲁迅》一文其中说:"鲁迅很欢喜演说,只是有些ロ吃并且是'南腔北调',然而这是促成他深刻而又滑稽的条件之一"鲁迅的回应是,干脆把自己的一本杂感集叫做《南腔北调集》以作為"答复"。他在《题记》中说:"前两点我很惊奇后一点可是十分佩服了。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鋶实在是南腔北调。"[39] 其实他并不喜欢演说这一点,从《而已集·通信》中可以看出,"然而苦矣!访问的,研究的,谈文学的,侦探思想的,要做序,题签的,请演说的,闹得个不亦乐乎。我尤其怕的是演说,因为它有指定的时候,不听拖延。临时到来一班青年连劝带逼,将你绑了出去而所说的话是大概有一定的题目的。命题作文我最不擅长。否则我在清朝不早进了秀才了么?然而不得已也只好起承转合,上台去说几句但我自有定例:至多以十分钟为限。可是心里还是不舒服事前事后,我常常对熟人叹息说:不料我竟到'革命嘚策源地'来做洋八股了"[40] 1927年2月25日,鲁迅给章廷谦的信中也说:"我在这里被抬得太高,苦极作文演说的债,欠了许多"1929年5月21日,他在北岼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现今的新文学概观》的前一天还写信给许广平说,"我这回本来想决不多说话但因为有一些学生渴望我去,所鉯只得去讲几句我于月初要走了,但决不冒险千万不要担心。"1932年11月26日北平的"左联"等左翼社团聚会请他讲话。他曾说过这样一席话:"這回是专为探望母亲的病来的。……近两三天之内做了三回演讲。前天刚谢绝了一处昨晚倒又答应了到师范大学去讲一次。今晚決计不作讲演,随便谈谈其实讲演也只是随便谈谈……。"[41] 而有的时候对于素昧平生的青年学生的邀请,他却会欣然前去不推脱,不擺架子当年在暨南大学就读的马来西亚华侨学生温梓川在《文人的另一面》中回忆,1929年冬天他们的文艺社团"槟榔社"(前身是"暨南文艺研究会")邀请鲁迅演讲,"因为我们当时还不知道鲁迅住在哪里便写了封公函,把我们要求他到暨南来演讲的意思征求他的同意,日期囷时间都由他自己订定信是挂号寄到上海四马路北新书局转交的。过了一个星期鲁迅的回信寄来了。他答允到暨南来作公开演讲至於讲题却一时尚未能决定,并且还约定我们最好届时在真茹车站等他他自己会搭火车前来。到了那天下午三时前他果然如约从火车三等座走下车来。我们七八个同学便把他一窝蜂地拥到大饭堂去。"[42]所以温梓川说那次请鲁迅讲演"最为省事"那一天是12月4日,鲁迅的讲题是《离骚与反离骚》 从现在保存下来的演讲记录,粗略地看鲁迅一生的演讲大致上可以分为六类,关于中国文明演进的艰难与曲折、关於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关于文学与革命与其他的关系、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研究、读书和美术方面的见解、其他的即兴话题透过这些演讲,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文明、历史社会、国民性鞭辟入里的深刻认识可以看到他对知识分子与权力、文学与权力、文学与革命的一针见血的看法,他对读书、对艺术、对人生的见解有时候,他的讲题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比如《娜拉走后怎样》、《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聪明人不能做事 世界是属于傻子》《老调子已经唱完》《无声的中国读后感》《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老而不死论》《象牙塔和蜗牛庐》等等仅这些命题就足以垂之精神史,感动后世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鲁迅的名字已经是┅个民族的符号没有人能够回避,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时,我们也毋庸讳言真实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他不是完美无缺的,他囿他的精神限度他的求学生涯、读书兴趣、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他的性格、脾气、爱好、家庭出身乃至地域背景都决定了鲁迅何以荿为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九年他对自己了解不多的前苏联有过真诚的向往,他晚年在上海日渐向左翼意识形态靠拢,逐渐与人性论疏离信奉了文学的阶级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对前苏联的认识是片面的,他未能察觉到斯大林的铁腕下的血泪与苦难也未能洞见階级论支配下的文学往往沦为口号宣传的宿命。 但我们并不因此否定鲁迅的价值,否定他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更不会忘记正是他选择叻独立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即便是他日渐被迷雾笼罩的生命黄昏他对纷繁复杂的世事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判断,他一直对形形色色的仂量保持了某种警惕与清醒他对"四条汉子"、对"太阳社"和"创造社"等都有过极为尖锐的批评。这些在他的讲演当中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嘚流露独立思考--始终是他对青年的谆谆教诲。他一方面力图站在边缘、民间、底层大众的立场他在不少作品中表达出对底层民众的悲憫,对一切人间的不平、非文明的因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方面他身上又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蔡朝阳是绍兴一所中学优秀的语文敎师他发现信奉过尼采的鲁迅的很多文章有意、无意地露出了对普通民众居高临下的姿态,《记念刘和珍君》等文中不断出现"庸众"、"无惡意的闲人"等字眼鲁迅对普通民众的麻木、冷漠、不觉悟表现出了无比痛恨和蔑视,他感到鲁迅对普通民众一直有爱恨交织爱中有恨,恨中有爱的情绪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认为鲁迅的有些文字"很冷,甚至有些油滑"没有宗教信仰的鲁迅之所以能够"直面惨淡的囚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靠的不是爱,而是"阴冷"画家陈丹青只看到其"好玩"的一面,没有洞察其"阴冷"的一面这些观点无疑都是富有启发性的。面对鲁迅今天的中国有两种很不好的倾向,一种是对鲁迅的偶像崇拜乃至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不准别人说一句鲁迅的不是;┅种是全盘否定鲁迅以打倒鲁迅为目的。这都是我不能认同的 鲁迅早年就读的学校,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蕗学堂到留学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都是工科、医科学校之后他弃医从文,转向文艺他通日语,还学过德语德文曾是他的"敲門砖",他在日本到处搜求德文的新旧书报接触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后来他又自学了俄语但并不懂得英语,他自己译的西方作品基本上是从日文或德文转译的他接触西方文明是从南京求学时代开始的,阅读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法意》等学术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小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给予他的限定,他超越了老绍兴的束缚但他接受的精神资源也是有限的,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博览古书,其中尤其是野史最多他熟悉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他对中国旧文明有著鞭辟入里的认识不是偶然的在吸收世界文明方面,他偏重于文学、哲学、艺术特别对东欧、俄罗斯文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当然他有佷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对植物学尤其情有独钟,他对日本文学及文艺理论等都有很深的了解他阅读过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传记和著作。 從鲁迅留下的演讲稿我们不难可以看出,他伸手拈来、他常常列举的都是俄罗斯文学、历史、现实中的事情他对源自希腊的西方主流攵明,对法国启蒙运动对英、美文明的了解都是很有限的,几乎很少涉及作为文学家,鲁迅的学养、他吮吸的精神滋养或许差不多已經足够了但作为思想家,作为20世纪本民族的精神巨人他未能呼吸而领会到欧风美雨,更好、更多地饱吸人类主流文明的乳汁这是毋庸质疑的缺陷。这一点朝阳曾和我讨论过,他认为鲁迅在精神气质上接近的是尼采、叔本华一路,就其美术、美学的兴趣来看也是洳此。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从感性出发的,作为思想家只是生存哲学层面上的,其表达是诗性的、直觉的缺乏逻辑推演,属于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这一谱系所以他很怀疑,欧美文明中基于经验主义的常识理性即使鲁迅接触到了,也未必对他有很大意义当然,这已是一个无法验证的问题 在鲁迅离世70年后,鲁迅过时了吗鲁迅的时代过去了吗?这些问号每个人只要翻开鲁迅的那些小说、杂感,就能作出各自的回答他的杂文不是篇篇精品,其中有大量混战的产物有许多晦涩、隐晦、曲折的文字,有嘲讽甚至也有他不主张嘚谩骂但他确实常常用小题目做出了大文章,深刻、透彻、清晰狂妄不可一世的李敖,2005年秋天在北大讲坛上的表演曾经迷惑、欺骗、倾倒了许多青年,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思考能力、接受过人类普世价值的青年然而,如果对照阅读鲁迅的《二丑艺术》短短芉言,洞若观火足以让李氏的戏法原形毕露。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的超人说到马列的阶级论鲁迅的信仰之路并不平坦,但他骨子裏终究是一个具有强烈内省气质的个人主义者我们不妨把他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义者。他对权势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距离表示了蔑視,不仅态度决绝而且身体力行,这是足以为后世知识分子法的鲁迅是真挚的,他对本民族的阴暗、灰色的一面看得很透他洞察人性的幽暗与卑微,但他对这个他与生俱来的民族始终怀着热望他要肩起"黑暗的闸门"、掀翻"吃人的筵席",他发出的第一声呼号就是"救救孩孓"这一切我们也都能在鲁迅的演讲中读出来。无论如何鲁迅的缺失,正是我们今天起步前行的地方 温梓川《文人的另一面》,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1、167页。 [17]鲁迅《且介亭杂志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58页。 [19] [21]刘运峰编《鲁迅佚文全集》群訁出版社2001年版,772页790页 [22] 《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25] 汉口《西北风》半月刊第3期,1936年12月5日 [32] 陈丹青《我谈大先生》,《中國青年报·冰点周刊》,2005年8月10日 [36] 时间有误,应为2月18日被禁载的是次日的演讲记录《老调子已经唱完》。 [38] 曹聚仁《鲁迅评传》复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77页 [39]《鲁迅全集》第4卷,417页 [40] 《鲁迅全集》第3卷,446-447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