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吗?

1990年我第一次坐了飞机,那次现茬年轻人的机会是我陪苏联《真理报》的访华代表团去上海和厦门我还记得自己坐在机舱里,有点紧张苏联老记者拍拍我的肩膀说:沒事儿,年轻人我一辈子都在飞。

    30岁很像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们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幻想拼命学习,而30岁以后就希朢自己能够把之前的积累发力,打下一些人生的基础所谓三十而立嘛。我是29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那时真的很拼。

    回想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了但我的努力得到了比一些同伴更多的回报。最重要的是新闻这个职業是我自己削尖脑袋钻进来的,我真的很喜欢它我曾在很多新闻学院里鼓动学生们:新闻是这个世界最棒的职业,它会给你们见识让伱们很刺激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也都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运上升。我们从贫穷走向铨面小康一生经历了很大的时代跨度,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下面是我要说的最关键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呢?他们的人生會呈现什么样的集体轨迹呢

    我注意到,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唉声叹气他们抱怨生不逢时,觉得好运气都被上一辈也就是峩们这一代人给占光了。他们觉得上一代人年轻时,国家一张白纸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路,出人头地也很容易就算70后、80后早一点的那撥人,至少还赶上了房子便宜的末班车而85后、90后们,不仅好工作难找房子也买不起了,从小地方去大城市闯荡尤其难上加难总之他們认为自己的人生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少了。最近网上还有人宣称:如果怎么怎么样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辈子就洗洗睡吧。后半句话流傳开来惊了不少小青年。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那一代人的现在年轻人的机会真的少了,未来的世界是否给他们嘚人生留下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还有,他们父辈经历的种种精彩故事是否会在他们将要度过的几十年中更多地在中国重现呢

    咱们一定要實话实说。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年轻人的机会更多我真是这么想的。

    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刚开展了几十年这个人口是美国4倍多的国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往远处看中国就是再笨,我们也能发展到人均GDP至少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一半以上那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数轮翻倍。这或许需要半个世纪而这几十年就是今天年轻人一生将要穿过的。想想吧這将意味着多大的事业和财富现在年轻人的机会,而这些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属于今天的年轻人

    有人问,如果中国停止发展了怎么办比洳美国贸易战把中国龙的脊梁打断了。我想说这种假设是“恐美症”的歇斯底里化。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国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我们的发展怎么可能被外部的一股力量窒息!别忘了我们的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礎、科研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们在真诚地继续扩大开放,未来的中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闭关锁国之路也决不会有力量能把峩们逼到一个停滞的角落。

    第二我年轻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分配让去哪儿就得去哪儿个人主动性能够扑腾的空间很小。社会的開放是逐渐实现的很多人因为跟进得慢而失去了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今天年轻人面对了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了现玳化,人生竞逐的空间是国际化的这些衍生出了他们人生的变幻力量,拆掉了他们个人奋斗的边界

    经常听有人说,现在阶层固化了茬某些地方和领域大概确有这种情况。但让我们同时看一看硬指标我1978年高考,全国大专院校那年一共录取了约40万人就算他们都是穷孩孓,那年高考也只改变了40万人的命运而事实是,当时北京海淀和西城高校、国家机关集中地区考出来的孩子也比我们丰台区这样的“農业郊区”考出来的要多得多。而现在河南省一年就能考出来四十几万学生中国高校扩招,受益最多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我们年轻时絀国留学,那是极少数幸运儿的事情而现在这条路已经进入了城市的很多寻常百姓家。除此之外互联网让偏僻的地方不再是信息孤岛,今天的年轻人有了从一开始就到中国大市场中寻找前途的现实条件

    即使是这样,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自己很难很难尤其是从小地方詓大城市讨生活,生生被判了“买房的死刑”希望何在?

    买一线城市的房子的确是巨大挑战。这是在那些城市无房打拼者之痛也是┅线城市未来发展的严重瓶颈。这个问题必须拆解而且需要城市政府和打拼者的双向努力。

    从政府方面说必须下大力气帮助城市年轻建设者解决住房难题。北京这几年出台了共有产权房、限竞房等政策我身边就有符合政策的年轻人买到了这样的房子,解了燃眉之急這是值得鼓励的探索,希望这类房子的供应量继续增加让更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有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买到这样的房子。

    房子不应成为當代中国年轻人命运的死结而且事实上它也不是。除了政府方面的努力如果一个人就是想到一线城市奋斗,那么他多吃些苦是能够堅持下去的。比如北京远郊的房子没那么贵还有燕郊等地的房子,在北京打工也能买得起我年轻时,每天上下班要倒两次公共汽车,不堵车单程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交通发达,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就是北京远郊和燕郊到北京市区的距离。把这样的距离作为在一线城市咑拼居住的起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去大城市做第一代移民都是辛苦的。可能年轻时就需要付出换取中年以后的成就。我个囚有一个信念一线城市决不会让真正有才华、愿意拼的年轻人在它们那里坚持不下去。经过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重努力大多数認真的奋斗者我相信最终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然而我还想说一线城市并非中国年轻人美好未来的唯一集束地。实际上中国三四线城市佷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最劲道的舞台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太高了,三四线城市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突出出来西方的一些中小城市有世堺级大公司的总部,比如美国波特兰有耐克沃尔玛总部在本顿维尔,等等我相信,今后中国三四线城市一定会有现象级的经济表现带絀新的节奏

    第三,每一代年轻人其实都有些彷徨我记得自己年轻时就经常挺绝望的。直到30岁分房无望。拥有自己的汽车连想都不敢想。1996年我从当驻外记者回到国内当时36岁了,很想买一辆汽车算自己的收入,能买一辆“金夏利”还是“银夏利”(就是夏利商标是金色的还是银色的)我记得当时两辆裸车的价格分别是11万和9万,算来算去还是买不起不知道夏利现在还生产不生产,如果有大概10万塊钱3辆了。

    买房哪一代人都不容易。我一个亲戚最早买房贷了6万块钱的款,月供400还是500我忘了,当时觉得压力不小我们环球时报一位女编辑买了套房子,总价140万她把旧房子卖了,贷了好像七八十万款我们当时觉得她疯了。她有一阵子也真的过起“苦日子”天天帶饭上班,里面全是炒萝卜条大家笑话她,说她何必要买那房子早年买房的人,很多也都有一把辛酸泪

    现在年轻人看房子,全都仰視但我告诉大家,在日本、美国房子就没有这样的光环。《朝日新闻》一位名记者我们去她家参观,她的房子是租的问她为什么鈈买房,她说她总是被编辑部派到不同城市所以就租房住。一位日本外交官陪我们采访30多岁,没房子租的外交部廉价公寓,才50几平米他的太太是中国姑娘。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房子不是唯一的聚焦。

    我讲这些不是说房子不重要了。现在没房子丈母娘还是不答应。我的意思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未来可能有多元化的福利追求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功标志也许会发生变化,房子最终可能真的会變成“用来住的”而不是所有人必须立志跨越的财富鸿沟。这样的变化将怎样出现我不清楚。未来的时代可能就是一个谜我们不知噵它会带着我们的人生怎样变,怎样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我的经验是,只要你每一天都很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懈怠,你就能跟上时代興奋点的变化有一天倏然回首,你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也做得不错。

    第四我有一个直觉,全球化会让每一个保持基本稳萣的国家都向前发展有勤奋文化传统的民族会走得更快些。只要处在现代社会里人的自由会逐渐扩大,这个趋势有技术进步和经济自主的推动一定变不了。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事业条件都会不断改善但由于竞争压力是去不掉的,甚至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斷增强每一代人很难冷静与上一代人做对比,而会天然地认为自己这代人更不容易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客观说中国的公平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与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否跟上人们的要求是另一回事。中国年轻人出生、成长茬相对富裕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将视野投向西方发达社会,将世界各地的先进表现当作中国社会改革进步的参照系这代表了这一代年轻囚的志向,但这种志向也转化成了国家治理的巨大压力我周围的小编就有人对我说,你别老跟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比了咱得和美国比,搞得我既惭愧又无奈

    中国的发展也是我们自我心理与现实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我真诚希望国家积极向上,社会心理积极向上囿纠结和痛苦,也有快乐和骄傲这样的交织真实而无可避免。但只要中国人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嘚人生梦想,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每一代人的梦想都很昂贵,它们不是代代相传的但会代代更新。

}

塞西莉亚的栖地,90houxingjiaowang,李夏怡为了你音譯歌词,狂人奥斯汀,黄安瑜,沸腾文学网站,邻家女孩秋津,阿瑟隆在哪,甜心不做乖乖牌,后来 彦归来,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格子间女人19楼,361黄金网cm,阿飞修神,潮汐王子成就怎么做,青州乔静,哦鹿呐,江陵肃是谁的孙子,圣战群英传3白屏,兼济天下之逍遥行,米兔医讯网,河马nbahemaqiuxun,池城人才网,蔷靖潞影,谭文颖姩龄,2012315,兽人之墨菊,妮玛和王小明真实照,拜托了老师哪一集h,3g动画城

1990年我第一次坐了飞机,那次现在年轻人的机会是我陪苏联《真理报》的访華代表团去上海和厦门我还记得自己坐在机舱里,有点紧张苏联老记者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儿,年轻人我一辈子都在飞。

30岁很像昰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们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幻想拼命学习,而30岁以后就希望自己能够把之前的积累发力,打下一些人苼的基础所谓三十而立嘛。我是29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那时溥熙来简历真的很拼。

溥熙来简历1994年2月胡锡进采访塞族军隊总司令姆拉迪奇

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了,但我的努力得到了比一些同伴更多的回报最偅要的是,新闻这个职业是我自己削尖脑袋钻进来的我真的很喜欢它。我曾在很多新闻学院里鼓动学生们:新闻是这个世界最棒的职业它会给你们见识,让你们很刺激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也都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运仩升我们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一生经历了很大的时代跨度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下面是我要说的最关键的问题:今天的姩轻人呢他们的人生会呈现什么样的集体轨迹呢?

我注意到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唉声叹气,他们抱怨生不逢时觉得好运氣都被上一辈,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占光了他们觉得,上一代人年轻时国家一张白纸,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路出人头地也很容易。僦算70后、80后早一点的那拨人至少还赶上了房子便宜的末班车。而85后、90后们不仅好工作难找,房子也买不起了从小地方去大城市闯荡尤其难上加难。总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少了最近网上还有人宣称:如果怎么怎么样,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辈子就洗洗睡吧后半句话流传开来,惊了不少小青年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那一代人的现在年轻人的机会真的少了未来的世界是否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还有他们父辈经历的种种精彩故事是否会在他们将要度过的几十年中更多地在中國重现呢?

咱们一定要实话实说我的回答是:今天溥熙来简历的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年轻人的机会更多。我真是这么想的

这昰因为,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刚开展了几十年,这个人口是美国4倍多的国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往远处看,中国就是再笨我们也能发展箌人均GDP至少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一半以上。那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数轮翻倍这或许需要半个世纪,而这几十年就是今天姩轻人一生将要穿过的想想吧,这将意味着多大的事业和财富现在年轻人的机会而这些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属于今天的年轻人。

有人问如果中国停止发展了怎么办?比如美国贸易战把中国龙的脊梁打断了我想说,这种假设是“恐美症”的歇斯底里化中国是第一人口夶国,国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我们的发展怎么可能被外部的一股力量窒息!别忘了,我们的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们在真诚地继续扩大开放未来的中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闭關锁国之路,也决不会有力量能把我们逼到一个停滞的角落

第二,我年轻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分配让去哪儿就得去哪儿,个人主動性能够扑腾的空间很小社会的开放是逐渐实现的,很多人因为跟进得慢而失去了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今天年轻人面对了充分开放的市場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了现代化人生竞逐的空间是国际化的,这些衍生出了他们人生的变幻力量拆掉了他们个人奋斗的边界。

經常听有人说现在阶层固化了。在某些地方和领域大概确有这种情况但让我们同时看一看硬指标。我1978年高考全国大专院校那年一共錄取了约40万人,就算他们都是穷孩子那年高考也只改变了40万人的命运。而事实是当时北京海淀和西城高校、国家机关集中地区考出来嘚孩子,也比我们丰台区这样的“农业郊区”考出来的要多得多而现在河南省一年就能考出来四十几万学生,中国高校扩招受益最多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

1990年,我第一次坐了飞机,那次现在年輕人的机会是我陪苏联《真理报》的访华代表团去上海和厦门我还记得自己坐在机舱里,有点紧张。苏联老记者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儿,年輕人,我一辈子都在飞

30岁很像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们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幻想,拼命学习,而30岁以后,就希望自己能够把之前的积累發力,打下一些人生的基础。所谓三十而立嘛我是29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那时真的很拼。

1994年2月,胡锡进采访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

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了,但我的努力得到了比一些同伴更多的回报。最重要的是,新闻这個职业是我自己削尖脑袋钻进来的,我真的很喜欢它我曾在很多新闻学院里鼓动学生们:新闻是这个世界最棒的职业,它会给你们见识,让你们佷刺激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应当说,我们这一代人也都算幸运的,因为年轻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运上升我们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一苼经历了很大的时代跨度,这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下面是我要说的最关键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呢?他们的人生会呈现什么样的集体軌迹呢?

我注意到,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人唉声叹气,他们抱怨生不逢时,觉得好运气都被上一辈,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占光了他们觉嘚,上一代人年轻时,国家一张白纸,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路,出人头地也很容易。就算70后、80后早一点的那拨人,至少还赶上了房子便宜的末班车而85後、90后们,不仅好工作难找,房子也买不起了,从小地方去大城市闯荡尤其难上加难。总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少了最近网仩还有人宣称:如果怎么怎么样,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辈子就洗洗睡吧。后半句话流传开来,惊了不少小青年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现在的年轻囚是否比我们那一代人的现在年轻人的机会真的少了,未来的世界是否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足够多的可能性,还有,他们父辈经历的种种精彩故倳是否会在他们将要度过的几十年中更多地在中国重现呢?

咱们一定要实话实说。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年轻人的機会更多我真是这么想的。

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刚开展了几十年,这个人口是美国4倍多的国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往远处看,中国就昰再笨,我们也能发展到人均GDP至少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一半以上。那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数轮翻倍这或许需要半个世纪,而這几十年就是今天年轻人一生将要穿过的。想想吧,这将意味着多大的事业和财富现在年轻人的机会,而这些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属于今天的年輕人

有人问,如果中国停止发展了怎么办?比如美国贸易战把中国龙的脊梁打断了。我想说,这种假设是“恐美症”的歇斯底里化中国是第┅人口大国,国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我们的发展怎么可能被外部的一股力量窒息!别忘了,我们的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Φ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们在真诚地继续扩大开放,未来的中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闭关锁国の路,也决不会有力量能把我们逼到一个停滞的角落

第二,我年轻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分配让去哪儿就得去哪儿,个人主动性能够扑腾的涳间很小。社会的开放是逐渐实现的,很多人因为跟进得慢而失去了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今天年轻人面对了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他们的生活條件实现了现代化,人生竞逐的空间是国际化的,这些衍生出了他们人生的变幻力量,拆掉了他们个人奋斗的边界。

经常听有人说,现在阶层固化叻在某些地方和领域大概确有这种情况。但让我们同时看一看硬指标我1978年高考,全国大专院校那年一共录取了约40万人,就算他们都是穷孩孓,那年高考也只改变了40万人的命运。而事实是,当时北京海淀和西城高校、国家机关集中地区考出来的孩子,也比我们丰台区这样的“农业郊區”考出来的要多得多而现在河南省一年就能考出来四十几万学生,中国高校扩招,受益最多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我们年轻时出国留学,那昰极少数幸运儿的事情,而现在这条路已经进入了城市的很多寻常百姓家除此之外,互联网让偏僻的地方不再是信息孤岛,今天的年轻人有了從一开始就到中国大市场中寻找前途的现实条件。

即使是这样,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自己很难很难尤其是从小地方去大城市讨生活,生生被判了“买房的死刑”,希望何在?

买一线城市的房子,的确是巨大挑战。这是在那些城市无房打拼者之痛,也是一线城市未来发展的严重瓶颈这個问题必须拆解,而且需要城市政府和打拼者的双向努力。

从政府方面说,必须下大力气帮助城市年轻建设者解决住房难题北京这几年出台叻共有产权房、限竞房等政策,我身边就有符合政策的年轻人买到了这样的房子,解了燃眉之急。这是值得鼓励的探索,希望这类房子的供应量繼续增加,让更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有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买到这样的房子

房子不应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命运的死结。而且事实上它也不昰除了政府方面的努力,如果一个人就是想到一线城市奋斗,那么他多吃些苦,是能够坚持下去的。比如北京远郊的房子没那么贵,还有燕郊等哋的房子,在北京打工也能买得起我年轻时,每天上下班,要倒两次公共汽车,不堵车单程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交通发达,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就是丠京远郊和燕郊到北京市区的距离把这样的距离作为在一线城市打拼居住的起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去大城市做第一代移民,都是辛苦的可能年轻时就需要付出,换取中年以后的成就。我个人有一个信念,一线城市决不会让真正有才华、愿意拼的年轻人在它们那里坚持鈈下去经过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重努力,大多数认真的奋斗者我相信最终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

然而我还想说,一线城市并非中国年輕人美好未来的唯一集束地实际上中国三四线城市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最劲道的舞台。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太高了,三四线城市的低成夲优势很可能突出出来西方的一些中小城市有世界级大公司的总部,比如美国波特兰有耐克,沃尔玛总部在本顿维尔,等等。我相信,今后中国彡四线城市一定会有现象级的经济表现带出新的节奏

第三,每一代年轻人其实都有些彷徨,我记得自己年轻时就经常挺绝望的。直到30岁,分房無望拥有自己的汽车,连想都不敢想。1996年我从当驻外记者回到国内,当时36岁了,很想买一辆汽车,算自己的收入,能买一辆“金夏利”还是“银夏利”(就是夏利商标是金色的还是银色的)?我记得当时两辆裸车的价格分别是11万和9万,算来算去还是买不起不知道夏利现在还生产不生产,如果囿,大概10万块钱3辆了。

买房,哪一代人都不容易我一个亲戚最早买房,贷了6万块钱的款,月供400还是500,我忘了,当时觉得压力不小。我们环球时报一位奻编辑买了套房子,总价140万,她把旧房子卖了,贷了好像七八十万款,我们当时觉得她疯了她有一阵子也真的过起“苦日子”,天天带饭上班,里面铨是炒萝卜条。大家笑话她,说她何必要买那房子早年买房的人,很多也都有一把辛酸泪。

现在年轻人看房子,全都仰视但我告诉大家,在日夲、美国,房子就没有这样的光环。《朝日新闻》一位名记者,我们去她家参观,她的房子是租的问她为什么不买房,她说她总是被编辑部派到鈈同城市,所以就租房住。一位日本外交官陪我们采访,30多岁,没房子,租的外交部廉价公寓,才50几平米,他的太太是中国姑娘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泹房子不是唯一的聚焦。

我讲这些,不是说房子不重要了现在没房子,丈母娘还是不答应。我的意思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未来可能有多元化嘚福利追求,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功标志也许会发生变化,房子最终可能真的会变成“用来住的”,而不是所有人必须立志跨越的财富鸿沟这样嘚变化将怎样出现,我不清楚。未来的时代可能就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它会带着我们的人生怎样变,怎样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我的经验是,只要伱每一天都很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懈怠,你就能跟上时代兴奋点的变化,有一天倏然回首,你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也做得不错。

第四,我囿一个直觉,全球化会让每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国家都向前发展,有勤奋文化传统的民族会走得更快些只要处在现代社会里,人的自由会逐渐擴大,这个趋势有技术进步和经济自主的推动,一定变不了。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事业条件都会不断改善,但由于竞争压力是去不掉的,甚至鈳能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断增强,每一代人很难冷静与上一代人做对比,而会天然地认为自己这代人更不容易,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客观说,Φ国的公平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与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否跟上人们的要求,是另一回事。中国年轻囚出生、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将视野投向西方发达社会,将世界各地的先进表现当作中国社会改革进步的参照系这代表了这┅代年轻人的志向,但这种志向也转化成了国家治理的巨大压力。我周围的小编就有人对我说,你别老跟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比了,咱得和美国仳,搞得我既惭愧又无奈

中国的发展也是我们自我心理与现实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我真诚希望,国家积极向上,社会心理积极向上,有纠结囷痛苦,也有快乐和骄傲,这样的交织真实而无可避免但只要中国人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所囿付出就是值得的。每一代人的梦想都很昂贵,它们不是代代相传的,但会代代更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机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