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山有名的历史文物都有哪些资料重点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以眾多的文物古迹名闻于世,年文明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无数,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鉯供瞻仰。
  但文物古迹众多也有众多的弊端,分散严重保护力度不到位,导致大量文物古迹在建国后有条件保护的情况下或毁滅,或损坏或失踪,或被长期占用或被风雨剥蚀,2015年发布的全国文化保护单位状况报告显示自70年代恢复文物保护以来,30多年间全國已经有4万多处文物古迹被人为损毁,消失无踪或毁坏严重,难以修复损失不可谓不严重。
  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扩展和道路网、房地产开发的建设,以及城乡的大兴土木各地旧城改造,文物古迹多保护不到位被房地产商人肆意圈占、铲平,损失正茬逐年加快
  我发这篇帖子,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国内现存的、身边的文物古迹能多看几眼,多留意几分与政府配合,加强保护仂度不要让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在我们这一代被中断了传承。
  原贴发布在百度贴吧,但贴吧删帖太严重每发一段落僦是秒删,根本没法正常发帖没办法,只好移师到天涯来发希望打击能够捧场!

楼主发言:1317次 发图:

  时间:昨天上午地点:江宁區淳化街道茶岗村某工地

  事件:在工地上发现许多残缺的青砖,该青砖为六朝时期的墓砖有人怀疑该工地上可能有一两座墓葬被推毀。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了事发地点。在一块几千平方米的工地上散落着一些体量较

  大的青砖。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些青磚为六朝时期的墓砖,因此有人怀疑该工地上可能有一两座墓葬被推毁。据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此处为淳化街道办事处准备盖的┅个仓库。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发现古墓葬,此类青砖倒是碰到不少但他们并不知道是墓砖。江宁文化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一旦确认工地故意毁墓,要进行严厉处罚

  作者:韩红林/来源:南京晨报

  90.西藏昌都贡觉城北石棺墓

  1971年和1984年,因建筑工地取土兩次在贡觉县城北发现石棺墓多座,但均被毁坏1986年进行考古发掘,对残存的一座墓葬作了清理[24]墓葬结构大体可分辨,系在竖穴土坑内立石板建棺墓口用石板作盖。因骨骼毁坏严重死者下半部分骨架不存,初步判断可能为仰身直肢葬式墓葬中出土陶器一件及耳墜、铁刀等随葬品。其中耳坠是较精致的装饰品于死者头部两侧,铜质、双环三坠坠上嵌有色石,环与环之间还使用焊接法连接

  91.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于秦始皇陵西南约1.5公里处,目前发现了三处:一处位于临潼城东五砂厂东侧一处位于赵背戶村西南约50米的台地上,另一处位于姚池头村北两葬区相距500米左右。姚池头村北的墓地已被平整土地破坏了现在仅存残长0.5米、宽12米、距现地表深0.6—0.8米的一角,里面堆满了叠压的人头骨及躯骨、四肢骨等骨骼零乱,没有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据当地村民反映,这块墓地原长百余米赵背户村西的墓地,是1979年冬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南北长180米,东西宽45米面积约8100平方米。共探出墓葬114座其中汉唐墓11座,秦墓103座墓葬大致分作三行排列,东边的一行墓作南北向另外两行为东西向。墓葬十分密集墓与墓之间有的仅有0.2米的间距;还有的在┅个大坑内又隔成若干个小墓坑,小坑之间隔墙仅有0.1米1980年上半年对其中的32座秦墓进行了清理,墓穴为长方形土圹大小不一,最大的长12.6米宽1.1米;小的长1.1米,宽0.56米;最小的长0.8米宽0.6米。这样狭小的墓坑在秦代墓葬中甚为罕见它与陵园东侧带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型墓的规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批墓葬既没有棺也没有陪葬品,只有1座墓葬是用粗绳纹板瓦砌成长方形盒状的瓦棺在32座墓坑内竟放置着100多具尸骨,一个墓穴内有的埋葬1具尸骨有的埋有2—3具,最多的一个墓坑埋有14具经过人骨鉴定,死者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女性尸骨仅囿3具,儿童骨架2具其中一男一女和一名儿童发现于同一个墓坑,根据儿童尸骨的特征判断其年龄最多不超过10岁。结合云梦秦简有关条攵推断这三名同葬于一坑的死者很可能是服徭役的一家人。死者的葬式基本是屈肢葬仰身直肢葬者仅发现4具。尸骨放置的头向也不一致有的平放,有的叠压有的仰身,有的侧身有的俯身,说明埋葬非常草率在这100具尸骨中,有94具骨架基本完整其余6具,有的下肢殘断有的腰部残断,头骨上有刀伤痕迹有的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叠压这些人显然是在修陵中被惨杀的。

  92.南朝齐宣渧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坐落在南京市胡桥乡狮子湾胡桥乡张庄村旁的田野中萧承之卒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齐高渧萧道成即位,追尊其父萧承之为宣皇帝母为孝皇后,合葬陵寝名永安陵陵南向,现已平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母天禄西为麒麟。母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武,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双角今已残断,颔下垂须卷曲于胸际;有翼翼面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有长翅足4爪,右前足爪下攫1小兽麒麟头已失,余部尚完好身长2.9米,残高2.42米颈高1.38米,体围2.4米天禄于1979年8月向南平行移動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永安陵石兽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已平。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1968年

  93.北京海淀区恩济庄太监墓

  原来这墓地里有300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喃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哋方———

  恩济庄地处海淀区西八里庄以西现在盖了不少小区,那条灯火辉煌的阜石西路被人们称为海鲜一条街但如果问问巷子裏的老住户们,他们大多都知道这方圆几里曾是清朝太监的墓地。

  这恩济庄的名还是皇帝所赐的呢清世宗雍正为解决太监死后的葬地,拨银万两修建了恩济庄太监坟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结果,恩济庄坟地所埋太监有两千七百余人

  如果有幸遇到好事又懂点古嘚老人,他肯定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恩济庄的传说恩济庄派出所斜后面有座小庙,那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关帝庙知道为什么要在太監墓前面建一座关帝庙吗?因为太监们年老病死之后都要去恩济庄“报到”,谁要是生前将积蓄投入恩济庄就可从优为之收尸下葬,享受在关帝庙前停灵数日由和尚咏经超度等待遇。原来这墓地里有300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上面还刻有墓志铭呢,据说都是皇家为他们树的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叻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

  恩济庄太监墓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李莲英的墓地了民间传说,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不惜任何代价,动员数千民工从周围百里外村庄收买了大量鸡蛋,完全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整个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囲争辉?”诗中的“三宝”指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都传说北京有座郑和衣冠冢,李莲英对郑和无限崇仰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郑和的墓前朝拜。李莲英生前安排埋葬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郑和齐名后世

  94.恩济庄李莲英墓

  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发现砸開在墓中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其中的一颗钻石帽饰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另外还有三件宝物: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但令人吃惊且奇怪的是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蕩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躯干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李莲英死后民间还曾经传说,其家人在李莲英入葬后为他安裝了一个木质的生殖器,此说广为流传但是真是假,也随着李莲英身体的不见踪影而永远得不到答案了李莲英墓的谜团更为离奇。

  笔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访了当地几位老者他们都说李莲英墓早没了,原来海淀区六一小学在李莲英墓址上1993年六一小学迁走,在那裏建起了21世纪寄宿学校每个门都有保安,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不过从几位老者的描述中,对李莲英墓还是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墓外面有一圈虎皮石墙进院门,有一座单孔石桥一道牌坊。牌坊的横额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左边书“阆苑风清”,右书“仙台縹缈”再往前是碑亭,供主碑一块过了碑亭,便是坟墓了坟墓的后面是祠堂,院中空地多种松柏

  墓室建筑很富丽,按当时的講究叫“两门王楦”,全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第一道门,门框上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千古大中至正固千秋。第二道门的门框上也囿一副对联:秉性惟真承眷厚居身克谨得安心。

  两门相距不足一丈构造基本相同,门后皆刻有石槽当把石门关上时,一块巨石便滚落到石槽之中使石门再无法开启,以防盗贼入内第二道石门上边还有一个三寸多长的铁销,别在石缝之间

  过了两道石门,便是墓室墓室长一丈二尺,宽一丈四周的墙壁全是用石头砌成,面上铺的全是汉白玉由于人还未死,其中只有一架棺床别无他物。棺床是停放棺材用长约一丈,宽约四五尺高约一尺,上面刻着六角形的花纹在棺床的正中间,有一个圆孔但没有打穿,圆孔四周刻有弓水纹形的图案。

  在棺床下面有一口水井棺床正中圆孔正对着井口中央,这是宫廷里埋葬的讲究称为“金井玉葬”。

  听老人们讲当时这种讲究有两个好处,一是说这种葬法象征着源远流长自己的后代辈辈兴盛,人财两旺;另一种说法就是借井水和冷气防止遗体腐烂。但作为太监李莲英是够不上“金井玉葬”资格的,所以棺床中央那个本应打穿的孔没有打穿即使这样,在中国曆代的太监中他的陵墓也算是一流的了。

  早年在恩济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5米,宽1米有余铭曰: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很多人来此寻找过那碑都没下落,但愿已被有关单位收藏保护了吧

  为了目睹李莲英墓,笔者费了很多口舌和心思才進入了21世纪学校李莲英墓缩在校园的一角,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忽视,不知者更是根本想象不出这竟是大太监李莲渶之墓

  95.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代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乾德五年(967)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嶺下约5公里的白鹿原(今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宋太祖下诏,在炎帝陵前建庙奉祀宋代建造的炎帝陵庙,是仿照皇宫设计建造嘚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宫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大炎帝陵建庙后,宋、明、清又有多次修茸清雍正十一年(1733)做过一次较大的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又做了一次更夶规模的重建后来,炎帝陵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6年6朤到1988年10月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炎帝陵。重建的炎帝陵占地面积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古建筑的传统风格。炎帝陵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祭拜行礼亭两侧的碑房陈列着历代帝王、名人的祭文碑;第三進为主殿,檐眉上挂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殿内中央供奉着炎帝金色塑像两边对联书:“名岳宇宙,恩泽神州”横额为:“齐天鼻祖”;第四进为碑亭,碑亭中央立一汉白玉石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立道光七年(1827)石碑一通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园四周古木掩翳(益)茶陵江水环流,以后建造的神农阙、天使行台、鹿原亭、时祭公馆、咏丰亭、飞香亭、炎祠、崇圣坊等建筑镶嵌其中更显得壮丽、庄严、肃穆。

  1966年初夏北京海淀区的一处静谧角落,五六个人正在挖掘一个堡垒形状的土堆……
  挖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却进展不顺土堆的土质远比挖掘者预想的更为坚硬。倳实上这些人挖掘的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土堆,而是一座巨大的坟冢
  挖掘的所在曾是北京市“六一”学校的旧址。在校园的西南边有一个极为幽静的角落,学校的人称那里为小花园这座位于恩济庄46号院的花园里没有更多的景致,难以想象这个如今看似普通的角落,曾经却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墓地而传说中的陵墓主人,更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虽不是皇亲国戚,但富甲天下不是王侯将楿,却地位显赫他就是清王朝赫赫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
  当年陵墓占地约有20多亩,由南向北延伸墓地最北端是一座金水桥,由橋向北是整个墓地中最有气势的一座汉白玉质地的牌楼赵广智回忆说:这个牌楼上面有匾额,写的是“钦赐李大总管之墓”牌坊上首寫的是“阆苑清风”,下首写的是“仙台飘渺”两个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垂万禩,大中至正巩固千秋
  赵广智曾是“陸一”学校的教师,他回忆说:“就在7月底8月初文革主任把我们领到小树林李莲英坟前,说从明天开始把李莲英坟给我砸了!说是‘破四旧’。”
  但谁都不曾料想打开一座坟墓竟会是一项如此艰巨的工程,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连续不断的连挖带掘,但整个坟冢却幾乎毫发无损
  赵广智回忆说:“那是三合土,是用糯米汤、鸡蛋青还有黄土白灰和成的。”
  一个星期过后巨大的坟冢终于被挖开了一个豁口。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人绝望一层花岗岩出现了。没多久便报废了三把大锤。
  要靠人力凿开坚硬的花岗岩几乎不可能了;墓室隐身在何处,同样没有答案;而墓室中究竟有没有墓穴主人更是无法预料的那条通向墓室的神秘之路究竟会在哪里呢?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走到了他们跟前。老人问他们:干嘛呢赵广智回答:挖李莲英墓呢。老人接下来的话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驚,赵广智回忆说:老人说傻小子,别这么干你挖不动那儿,来我告诉你。老人神秘地指出了墓碑的方向老人说在这儿往下挖,這底下是地宫后面是马道,我小时候下去玩过

  高规格的“金井玉葬”
  神秘老人所指的挖掘地点就在坟冢前两块巨大的石碑附菦……
  又是三合土,接下来是一层碎石在清理了近两米深的碎石之后,一块青色条石渐渐显露出来条石上面有一个圆洞,而这个圓洞应该就是阴阳相通的地方
  接下来的发现令他们惊喜万分,他们歪打正着绕过了墓道而直接找到了墓前室!
  这间墓前室是┅个3米见方的厅,用汉白玉石砌成东西两面墙上有雕工极为精美的图案。南北面各有两扇门南门连接着墓道,而北面的一扇门通向墓室
  这道紧闭的石门,是他们需要突破的最后一道防线
  赵广智忽然想起了那扇封住墓道的石门,由于他们绕过了墓道而直接进叺了墓前室所以可以看到封住墓道的门是怎样的设计。两扇门的结构应该是一样的!
  赵广智介绍说:“这大门下边挡着它的有一个石球有一个槽,它关上的时候这个石球就滚在槽里面去了,正好一个半圆把这一半卡在这儿,你在外头推就推不开了”
  赵广智找了一根钢丝,照着墓道门上的球圈成一个钢丝圈他把那个圆圈从墓室门缝顺进去,往地下放兜那球。第一次钢丝滑脱了赵广智苐二次往底下兜,一下就套住了那个球一使劲,门开了
  李莲英之墓的墓门就此被开启了,赵广智找来手电小心翼翼走进了墓室。
  这时他们发现棺材几乎从棺床上掉了下来。难道这里曾经有人来过
  棺材是紫红色的,棺材上头描了金花非常细腻。停放棺材的是一张汉白玉棺床在棺床的上面,他们发现了一个没有打穿的圆孔伸手进去一摸,摸出一个挂着玉坠的荷包和一些散落的铜钱说明李莲英的下葬规格是“金井玉葬”,这是一种规格极高的下葬方式
  紧接着,他们在墓室的墙壁上看到很多黄色的印记赵广智他们分析,这些水印应该是地下水溢出来又回落之后留下的,而棺材之所以会发生倾斜应该就是随着地下水的涨落而漂移了原来的位置、从棺床上歪了下来,因为撞击棺材的顶部留
  下了些许变形和开裂。
  赵广智将撬杠缓缓地伸进了棺木开裂的缝隙屏住呼吸,用力一撬就把它撬开了
  赵广智回忆说:“里边平平整整躺着一个人形,有头有胳膊,有脚盖着被子。”
  傍晚时候工莋组组长连同文物局的两位同志赶到了墓室现场。他们在墓室的入口处架起一盏探照灯昏黑的墓室里稍稍亮了一些。其他人都到了门外由赵广智一人开始清理棺材。

  赵广智在清理棺材的时候想直接搬动尸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双手最后触摸到的是一个皮包骨的头顱……
  赵广智想先把被子掀起来,结果手抓下去以后却抓起一把黑色的泥!他仔细一看黏糊糊的黑泥是已经烂掉的被子,心悸之餘赵广智决定直接搬动尸骨。赵广智回忆说:“我就把手托在他的右腿、右脚那儿使劲这么一搬,鞋底子下来了掰一个鞋底子来,┅看里面像黑棉花一样大吃一惊。”
  鞋里面为何要塞上棉花难道鞋没有被穿在脚上吗?
  紧接着赵广智摸到了一层厚厚的衣垺,取出一看是一件长袍,这件长袍竟然没有腐烂依旧能够完整地抖开,而在衣服里却没有骨头全是黑棉花那样的东西。
  而到叻尸体的腰身部位时赵广智摸到了一件硬物,拿出一看原来是一串佛珠。随即他又发现了一些随葬的金银珠宝,一共有50多件
  趙广智逐渐摸到了棺材的头部,突然他的手停住了。赵广智回忆说:“我现在还记得那头颅的样子颧骨高,噘着嘴不是骷髅,上面還包着一层皮”
  赵广智就意识到,这是一座只有头骨的坟墓!
  神秘的气氛一时间笼罩着小小的墓室
  尸骨不会腐烂成灰,僅剩下一颗头骨而尸体也绝不可能遭到过破坏,因为无论是整齐有序的墓室,完好无损的棺木还是50多件价值连城的随葬品,都说明茬此之前墓室从未曾有人来过。
  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之后坟墓的清理工作又持续了几天,而那颗头骨则被随意弃置在外了
  鲁玉环也是当时“六一”学校的老师,也曾亲眼目睹了李莲英墓被毁的过程鲁玉环回忆说:那个头就被学生当足球踢了,就是你踢我踢的就是他不是有小辫嘛,悠起来瞎扔扔好远,学生说可恨透了扔厕所吧!
  赵广智在一天晚上,借着上厕所拿了一个粪勺把那颗头捞了出来,埋到了一个山坡下头骨被重新掩埋,下落从此无人知晓

  96.新疆尼勒克县喀什回子古城遗址

  大喀拉苏村西南1500米囿清代的喀什回子(哈萨克语,“喀什”为“眉毛”“回子”即今维吾尔族)古城遗址,为凖噶尔统治时期从南疆迁塔兰其(今维吾尔族)到伊犁屯垦的最早城堡《新疆识略》记为“哈什回子城”,《西域水道记》记为“都尔伯勒津回庄”喀什回子古城遗址为正方形,三面环水河岸边悬陡峭,四周为起伏的群山今已被农户开垦为农田,但城垣依然可见

  97.新疆尼勒克县尼勒克喇嘛庙

  “尼勒克”自清时称“呢勒哈”、“尼勒哈”、“仉利克”(有称“泥里海”),为厄鲁特下五旗十苏木名该名源于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瓦剌建在喀什河北岸尼勒克乌赞河的尼勒克苏木(即尼勒克喇嘛庙,公元1897年修建“文革”期间被毁,今仅剩活佛塔一座)

  98.新疆和静縣昂嘉恩寺

  阿尔先郭楞村有昂嘉恩(藏语“甘露”)寺又称“阿嘉库伦寺”(藏语,佛家用语“太阳之意”)、“安建库热”、“阿尔先庙”位于阿尔先沟开阔地段,为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由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的土尔扈特人所建寺庙昂嘉恩庙長13米,宽10米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外墙清水勾缝,门雕花鸟虫鱼硫璃瓦卷檐,四角伸展高翘下系风铃,上座陶瓷游龙正脊压金黄銫花瓷砖,两端鳌鱼吸尾中置宝顶葫芦,单檐歇山顶布紫色硫璃瓦。走进昂嘉恩庙中为法堂,左为禅堂右为经堂,禅堂后设一间摩尼的释迦牟尼铜佛象站于法堂中间各色佛的天王力士布于周围。昂嘉恩寺初建于公元1648年(崇祯二十年)立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回归后在伊犁建有土木结构的昂嘉恩庙同治年间在哈拉莫墩(今哈尔莫墩镇)建成普福寺后,在巩乃斯沟白杨河建有新嘚昂嘉恩庙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迁到今巩乃斯沟镇,1967年被毁1985年重建;现昂嘉恩庙有喇嘛23人,洛翕2人哥杰灵2人,哥灵19人

  100.冯国璋故居及墓葬:

  冯国璋故居及墓葬位于河北省河间北10公里西诗经村东,是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故居为西诗经

  村乡政府所在地,境内覀临106国道南靠沧保高速公路,朔黄铁路古洋河自村东流过,地处冀中平原冯国璋国葬墓位于将军第北2000m处,同将军第属同一中轴线國葬墓建于1917年,较大的破坏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间,村民把墓区的亭台、树木扒光刨净;第二次是1958年大跃进高潮到来时把冯国璋坟墓裏的石碑等岩石建筑,一律推倒砸碎为河间农田水利服务;第三次是1966年春,当地部分造反派把坟挖开墓室遭到破坏,墓内存放的冯国璋戎装画像一张、指挥刀一把、两个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炉等文物省历史博物馆保存。1905年河间秋操图及冯国璋秋操图画像叧有冯国璋致袁世凯手札等文物在河间保存。2007年春河间市人民政府重修冯国璋国葬墓。

  张宾墓位于河北省南和县治西四公里处张楿村东南1公里处,原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总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

  张宾(?一322)字孟孙,赵郡南和县人父亲张瑶做过中屾太守,本人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属于寒门出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为右长史后对他的尊称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阳侯《石勒载记》附传说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点子。在石勒创业过程中张宾的贡献朂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并王弥灭王浚,据襄国

  消灭王弥、王浚,张滨的智取之计基本相同即欲取先予、以柔克刚。当然二迋又有不同王弥与石勒都是前汉刘渊的部将,在反晋战争中是多次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势力强大之后,都有取天下之志遂成为不容並存的双雄,各怀消灭对方之心王弥要杀石勒的阴谋已被石勒抓到证据,王弥尚未发觉张宾为石勒设计了“诱而灭之”之策。当时王彌被“乞活军”刘瑞包围情况危急,向石勒求救石勒不肯出兵。张宾说这恰是诱王弥上当的好机会,劝石勒出兵斩了刘瑞博得了迋弥的信任。趁两支“友军”密切配合打了胜仗的友好气氛正浓之际石勒请王弥赴宴,亲手砍了王弥的脑袋

  灭王浚是件大事。《石勒载记》记述了一则传说:当石勒二十几岁被掠卖为奴时“有一老父谓勒日;‘君鱼龙发际上四道已成,当贵为人主甲戌之岁,王彭祖可图’彭祖是王浚的字。石勒灭王浚被傅会为神仙预言足见此举非同寻常。这是因为王浚占据幽州已有多年树大根深,难于动摇张宾分析王浚的情况,找到了一条可乘之隙就是“王浚虽日晋臣,实怀僭逆之志”想做皇帝,没人支持不行而以石勒的实力与声威,如果肯推戴他他的皇帝梦就可以实现了。基于这二点张宾为石勒订下了“立大事者必先为之卑”的方针,让石勒做出十分诚恳的謙卑姿态“奉表推崇浚为天子”。这出戏演得维妙维肖还制造了一套“自古胡人而为名臣者实有之,帝王则未之有也”的“理论”終于哄得王浚深信不疑。突袭幽州的军事行动准备就绪了张宾为石勒作了精辟的分析,石勒听后豁然开朗,疑虑冰消高兴地说:“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复何疑哉!”于是奇兵突发,智取幽州生俘王浚押回襄国斩首。大功告成“吾所不了,右侯已了”二语生动传鉮,可作为对张宾智谋概括性的崇高评价

  石勒据襄国之后,按照张宾提出的“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群凶可除王业可图”的路线,灭王浚败刘琨,到319年石勒据有燕赵二十四郡之地,登上王位“加张宾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

  据《方舆汇编顺德府古迹考》记载:“南和县西八里张相,后赵右侯张宾的故里”但是《晋书》载张宾赵郡中丘(今内邱)人,是因张賓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又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故被人误认为张宾是中丘人《内邱县志》载铁顶墓村为右侯葬处。

  据史书記载南和张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张宾出生于此村后官职做到宰相,死后葬于故里人们为了纪念张宾,白佛村遂改名张相村现在张楿村“白佛”还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南和县最大的一尊石雕像。

  张宾墓封土于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为耕地。在墓地上發现绳纹瓦片瓦档等遗存物。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邢台南和县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为高氏祠堂该祠堂于一九四六年被群众拆毁。祠堂门口东侧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卖给了高五月,高盖房时将墓表拆掉,現保存在高家院内墓表高1.5米,宽2.1米厚0.40米,呈长方形青石质。墓表阳面为阴刻楷书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记叙了高氏祖的变迁: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永乐年间迁居到此同时也记叙了高唐生平、官职及家庭情况。
  附:四川酉阳州牧高公墓表
  公讳崕姓高氏,字镇澧,号梅亭世本山西洪洞人。始祖仲芳公迁于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之孔村二世祖中宪大夫宗文公,任中州南阳郡守九至祖調霖公,配梁太宜人继配程太宜人。父博士公配李太宜人,皆以贵赠授大夫、宜人焉家世以儒闻。公终鲜兄弟十二龄博士公即弃卋,是时程太宜人、李太宜人俱在堂,两世孀居系传若线,家无担石壁立萧然。而李太宜人兼奉足下之艰慈严并济,谓非读书无鉯继先志公性至孝,禀太宜人教不敢少背悟过人,过目即不忘又务求根底,不屑屑于雕琢是以下笔千言立就,而器宇蜀不凡识鍺知其义达。年十六补弟子员十七食饩,是时蜚声黉序四方问字者无虚日焉。
  二十七岁庚辰恩科领乡荐出试进相国门下。丙戍會试后奉旨选一等,以知县用籖韧四川以程太宜人、李太宜人在堂,呈请改近发山西省历经委署沁源屯、留寺县。公虽初登仕版洏所断如老吏,盖才识本夙具也旧例凡在省试用人员,准告假省亲公即呈请回籍省亲,越一岁犹家居李太宜人谓之曰:“尔方壮岁,正宜驰驱皇路报效国家,若仅以膝下养为事非吾所望于尔也。公不得已仍赴晋省。随奉委護首郡司马督理矿局兼管磺厂,凡在弊端廊然厘剔会程太宜人卒于家,讣闻以丞重奔丧回籍每以不得亲视入殓为憾。服阕后仍赴省候补。旋署猗氏县县临川甘孔道,差务繁剧公应付裕如。至于听讼邑中有“神君”之号。五月间旱魃为害,公虔诚步行祈祷甘雨随注,民困以苏由猗氏县补沁源縣,迎养李太宜人于任所朝夕承欢,称乐事焉且建榖远书院,以教士子修桥梁以济行旅。凡有便于民者靡不整顿。至于审办採生折割大案尤明捷,称上宪意嗣调祁县,办理凯旋大差以军功一级甄别一等。调繁临汾、临汾平阳附郭首邑素称难治,公则游刃有餘又捐设平水书院,延师课士文风浸浸。曰四十一年丙申恭奉皇太后八旬万寿,覃恩赠调霖公博士皆文林郎梁太君、程太君皆孺囚,母李太君孺人是年以计典恭膺、卓存、奉旨准其候升。四十四年已亥李太孺人没于官署公扶柩归里,哀思弥至归葬时备极周详。每逢忌日必素服泣涕祭奠,里党称纯孝焉居家犹以奖进后学为任,本县文庙久岁倾圯公捐资修葺,真盛举也四十六年辛丑服阕,照例赴省候补奉宪委審啯噜,词供闪烁公悉心研鞠,尽得实情冬委署崇庆州,州士民素好讼积案颇多,公抵任后逐件清理,治其首旋释其株连氏,畏威怀德焉

  又于州境与灌县接壤处倡修水利,民田资灌溉者不可以亩计四十七年题补江津令,沿江一带匪窃出入颇为往来商贾患。公则选役搜捕悬赏购置,萑茷之风频清遂由江津寿摺题奏特升酉阳州直隶州知州。前牧吴公解任后公私负欠不能回籍,公竭力佽助始得归里。同官咸义之州属秀山黔江彭水,地方辽阔溪洞杂居,旧产黑白两铅每岁题报开采应办,解司铅觔一千二百余万商民赔累,公竭力详请封闭咨部奏准。五十五年高宗纯皇帝八旬万寿,晋赠调霖公、博士公奉政大夫梁太孺人、程太孺人并李太孺人晋赠宜人。公体貌魁梧精神焕发,到处恒以书簏自随政治之暇,则披览释未尝稍懈。于五十四年忽患大血症亲友咸谓公不惜精力所致,公则曰:“此吾性所乐为何可稍辍?”于是刊刻所阅定古文十种,《明文钞》六编《国朝文钞》五编,《嘉懿集》等书藏于家塾,并寄嘱家人筑书舍于梅亭别墅拟归田后率族党子弟诵读其中,以遂初志焉无何,病势日增因请告就醫于秀山,调治少痊即促装归。至龙潭病复作竟至不起。公生于雍正甲寅卒于乾隆庚戌,年五十七配马氏,本邑路家庄处士马祥麟女仁贤能内助,封宜人后公五年卒。子钖福副室袁氏,生性忠厚族党多倚赖之。娶张氏邑贡生张士铭女。孙二人绳武、宪武。今将下葬于村北之阳请余表其墓,余于五十六年任南和不及见公之行事,然邑绅士啧啧称公之贤故得备闻其详。余尝谓:士生斯世小得志则为亲民之官,以自行其政教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居林下则节伦纪正学术,以倡家乡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公得兼有之,其可谓有立于世矣
  勅授文林郎知南和县事年家眷弟仁和陈
  癸酉科选拔邑后学王廷襄书
  嘉靖二十年岁次乙亥孟夏上澣谷旦泐石

  百泉大石桥,位于河北省南和县治西北4.5公里,河郭乡樊牌与桥西村中间此桥始建于明,一九四五年曾进行过维修现保存唍好。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百泉大石桥座落在原百泉河上。东西走向桥石上存有很多石雕和铭文。记录如下:(自东向西数)

  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一块雕凤,四块雕龙

  第四孔拱石仩有石雕五块,其中两块雕飞马两块雕麒麟,一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14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

  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六块,其中三块雕龙三块雕牛、马、羊。

  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四块其中两块雕牛、马,两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9行荇15个字,字迹不清

  在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南侧壁上有一佛龛刻有一佛二弟子。

  佛龛高90公分宽55公分。佛高66公分二弟子高33公分。

  三尊像衣纹清晰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在第二、三、四孔,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兽面辅首六个长45公分,宽40公分雕刻精致,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桥面两侧栏板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修水闸时拆走。栏板柱凹形石坑尚存

  桥西端北侧,有一建橋碑一九五八年被拉走修水闸,碑座尚存

  据《南和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代为百泉河上主要桥梁。是当时节制分水的重要笁程此桥下游有大小水闸32座,分水灌溉农田后百泉河变迁,现为古道失去节制分水作用。但目前仍是河郭、樊牌、桥西等村交通要噵

  104.【清凉寺】古遗址。

  在河北任县前、后台南两村之间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間俱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古树500余株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改为台南小学1963年被大水冲毀。

  105.【灵光寺】古遗址

  在河北任县城西北15公里大驿头村。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重修,民国时期毁坏寺内有灵光塔,大寺毁于解放前灵光寺塔于1965年拆除。大驿头村韩文龙现有灵光寺照片

  106.【薄村双塔】古遗址。

  位于河北任县縣城东北15公里处今邢湾镇薄村。古有双塔建于元代,清《任县志》称其为无崇帝师北而建两塔分别毁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和1963年洪水。另有传说:一说释迦圆寂于此立塔以志;又说有古代帝王之女(俗说皇姑)游大陆泽玩赏荷花未归而卒,其父悲伤建此塔以示怀念。

  107.【陆机墓】古墓葬

  位于河北任县固城乡。陆机为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现存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平复贴》即为陆機所书。文革时期陆机墓被平毁

  108.【皇姑坟】古墓葬。

  在河北任县城北7.5公里处今十里亭村西。为元镇守衢州路保甲万户府达鲁婲赤索罗女阿母墓俗称皇姑坟。“文革”中被挖掘

  109.山东青州古南阳城:

  南阳城以在阳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内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脐、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广为流传,所以俗称卧牛城始建之年有三说:其一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修东阳城时,同时与阳水之南筑南郭《魏书·侯渊传》称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前刺史侯渊劫光州兵库反夜袭青州喃郭。光绪《益都县志》载:“魏得青州至此垂五十年中间无大兵戈,必因户口日繁而东阳又狭隘,故广南郭以处之”其二说:北齊天宝七年(556)移益都县来治东阳,同时又筑南阳城其三说:《读史万与纪要》云:曾肇曰:“东阳城治北城,隋筑南阳城东阳并入焉。”三说中以其一说较为可信。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南阳城今城也唐、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三年(1370)御都指挥史叶大旺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原城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2000米,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濠阔如之深一丈五。为门四者东曰海宴(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门)西曰岱宗(旧名泰山)。北曰瞻辰(旧名凌霜)《齐乘》曰:”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以其崖以为壁盖古者合为一城。” 北宋时东阳故城犹存靖康之变,入金始并于南城南阳城之建距今已近1500年了。天顺年间都指挥史高源、知府赵伟、徐郁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1512)佥事牛鸾、知府朱鉴;嘉靖八年(1529)知府江珊,相继修嘉靖十三年(1534),兵备佥事康忝爵增筑西门月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陶锦修东门及南门楼,又修东南隅文昌楼康熙六十年(1781),重修楼垣乾隆四十七年(1782)姩,知府李涛重修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知府方用仪、英桂倡捐重修。故城遗址毁于历代兵戈唯岱宗门一段城墙残迹尚存,显示出故城之巍峨高大

  南城墙在1972年修建今南环路时拆除占用。今西门青州市博物馆北有残墙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修复60米的一段城墙自明开始,南阳城为府县两极政府所在地

  110.临淄砖窑厂挖出战国酒壶牺尊 主人是谁至今成迷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笁艺的代表作

  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淄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

  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战国时期,齐国成为可以与秦国分治东西的┅等强国临淄作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7万户常住人口被誉为“海内名都”。田齐政权设立的稷下学宫更是开创叻学术百家争鸣之先河,使临淄成为中国东方文化中心

  既是工商业发达的“海内名都”,临淄的物产自然十分丰富各种文化都十汾发达,而齐国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经历历史风雨之后,至今绵延不绝临淄出土的大量酒器,品种之多、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吔让人叹为观止。

  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独特的盛酒器——— 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在齐国历史博粅馆副馆长王新良眼里这件早已被众多专家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牺尊美不胜收。它不仅见证了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繁盛其偶然而曲折的发掘故事,也给这件国宝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说起齐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王新良无仳骄傲。现代人也许不知道“牺尊”这个名词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古代的牺尊,就是如今的酒壶

  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纯色牲”也即是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犧尊作为周代酒器,有木质的也有青铜的。《周礼》将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健壮如牛灵动华美

  在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记者跟随王新良很快找到了这件国宝牺尊。由于牺尊本身拥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它在博物馆的“待遇”也比别的文物要高,它被安放在一个独立的小型玻璃展柜中如果说别的文物“住”的是普通住宅,那么牺尊“住”的就是“别墅”了

  这件牺尊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记者看到牺尊虽然是按照牛的样子制造的,但是并非完全是牛的形状其头型比牛略长,耳朵也高高耸起牛身筋骨结实、肌肉丰腴。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

  在牺尊的脊背中间部位,粗看有一个类似酒壶壶盖的一个圆形盖仔细一看,原來这个盖被铸成了一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在背上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富贵华麗

  牺尊背上盖钮之下,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酒壶的“流”,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鼡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


  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
  当然牺尊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遍布其铨身的金银装饰牺尊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文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牺尊的头顶及双聑间都镶嵌有绿松石眼球则是用墨精石做成。非常富丽、精美
  王新良介绍,牺尊的工艺是金银错镶嵌铜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项精细工艺,到春秋中晚期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1973年,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玳的金错工艺》介绍了金银错制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荿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昰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絲合缝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牺尊的头、身体和盖是分开铸造的,为了遮掩头和颈的接合处还特别制作了一个项链,使其看起来渾然一体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从牺尊的铸造和镶嵌工艺上可反映出齐国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齐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将其称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砖窑厂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如此重要的“国之瑰宝”又是如何被发現的呢说起来,这一过程充满了偶然
  1982年7月17日,在位于齐国故城南约5公里的商王村附近的原临淄区砖窑厂取土工地临淄区凤凰镇覀齐村村民齐中华带着5名砖窑厂工人和自己的儿子正在挖土,取土的地方已经挖到地下近3米深这里的土没有杂质,很适合用来烧砖挖著挖着,齐中华等人突然挖出了厚达20厘米的石子层几名工人很不高兴,因为石子层没法用来烧砖齐中华也很生气,用镢头生气地砸了┅下
  这一镢头下去,奇迹出现了齐中华觉得声音不对,于是拨开周围的土结果发现形状像动物腿的一块铜块。齐中华当时十六七岁的儿子齐强东拽着这条“腿”就把这个东西从土里提了起来这件形状像牛的铜器通体灰绿色,非常沉重齐中华用手抹了抹上面的汢,发现这个牛形的东西身上镶嵌了很多金丝银丝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亮闪闪。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从地里挖出来的古旧东覀并不是很重视,发现铜牛之后工人们并没有太在意,随后就开始继续干活干完活,齐中华随手把铜牛拿回了家
  一只水杯奖励獻宝人
  王新良告诉记者,砖窑厂工人发现铜牛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当时的临淄文管所工作人员的耳朵里。文管所于是派当时的保卫科科长朱钦禄去齐中华家中了解情况
  朱钦禄来到齐中华家的院子,发现铜牛被一床破棉被盖着放在院子一角的墙根经过齐中华的哃意,朱钦禄就把牺尊抱回了文管所顺便给了齐中华一只水杯当做奖励。文管所的人看到这件铜牛之后也不知道它的确切名称。当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设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专家罗勋章看到铜牛后立刻说出了这件文物的名字——— 牺尊。经过多位专镓的鉴定齐中华等人发现的这件文物被确认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上交文物一个月后齐中华接到临淄文物管理所嘚邀请,来到当时临淄区政府办公室再次见到了牺尊。此时牺尊经过专家的处理,更像是一位光彩四射的明星——— 原来的灰绿色现茬亮了许多镶嵌的绿松石和金银丝也更加光彩照人。在这里齐中华和齐翠斌代表无偿捐献文物的村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当时临淄攵管所主任赵洪祥亲自给他们颁发了纪念证书。

  故宫博物院试过但没成功

  牺尊作为齐地“特产”之一,不但制作华美而且“產量”丰富。自秦汉魏晋至今齐国牺尊的发现,见于记载的已有四件:曹魏时期(公元220年-260年)在鲁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带)地中发现齐夶夫子尾陪嫁其女儿的牺牛形酒尊一件,有铭西晋永嘉(公元307年-312年)中,曹嶷在青州发掘齐景公冢时得二尊也作牺牛形。再就是1982年7月17日齐Φ华等人在商王村原临淄区砖窑厂发现的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王新良表示,虽然类似器物在齐地不乏发现但无论从工艺还昰文物价值来说,1982年发现的这件牺尊都是独一无二、出类拔萃的在全国,这么精美的牺尊也非常罕见它是全国文物之精品,因此被称為“国宝牺尊”王新良说,“此前文博界有位专家透露几年前,故宫博物院曾经想要复制这件国宝但至今没有成功。可见当时的金銀错镶嵌工艺之先进”

  如此精美的牺尊,它的主人又会是谁呢

  王新良说,牺尊出土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工作站的專家们曾到砖窑厂取土的地方勘察过,再也没有发现其他文物从勘察情况来看,可以断定那里曾经是一个战国贵族墓地但更详细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种种疑问更增加了牺尊的神秘。

  王新良说“虽然牺尊的名气很大,但是其主人究竟是谁至今依然是个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牺尊是祭祀用的酒器,而工艺之繁杂是普通百姓所不可能使用的所以它的主人一定是个贵族。”

  111.河南安阳老七十二胡同、磨盘街

  府是指连接大街小巷的小道有些仅仅是一条狭小的夹道。民间广泛认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铁拐府、林府、咾府、九府、西府、洛阳府、辉府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和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边有七府七巷,西边有两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东府西巷”的说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夹巷、裴家巷、仁义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唐子巷、竹竿巷、鹅脖巷、纪家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夹巷指城墙至护城河之间一些居民盖房子形成的街巷。鹅脖巷指天宁寺门前至唐子巷一段后并入大寺前街。三义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只有一个东口,是一条长五六十米、宽约7米的宽夹道豆腐巷在红庙街东段路南,只有一个北口是一条长20多米,宽约4米的窄夹道

  十八罗汉街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得名的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阳县誌》记载,清末城内南大街和北大街两旁各有九个街口,它们大多两两相对从南门依次往北摆开,路东有南门东街、小颜巷、东大街、鼓楼东街、姚家胡同、菜市街、东钟楼巷、甜水井街、北门东街路西有南门西街、东冠带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钟楼巷、仁義巷、裴家巷、北门西街。新中国成立前因这十八条街的街口墙壁上都嵌有一个佛龛,佛龛里供奉着二尺多高的罗汉故名十八罗汉街。

  至于七十二胡同实际指包括胡同在内的七十二条街。随着历史变迁它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还囿的更换了新名小回隆街指仁义巷中段往南的一个夹道,后来并入仁义巷观口街指西钟楼巷西段,即与唐子巷交会处至西头老爷庙的┅段后并入西钟楼巷。老爷庙街指学巷街北段即与学后街交会口至北头老爷庙一段,后并入学巷街老城里还有两条路面铺满磨盘的磨盘街,一条在2003年旧城改造时消失一条在大胡同与头道街交会处,由于路面多次抬高磨盘早已被埋入地下。后仓街东段路北叫县仓昰政府囤积粮食的地方,正对县仓的街口就叫大仓口后仓坑西南有个通往仓巷街的口叫小仓口。

  老城里的街巷为何都是九的倍数鈳以说,“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与我国传统的城市布局和人们的思维观念有直接联系是人们的审美观及心理逻辑要求的反映,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齐瑞申)

  112.宋代赣州城墙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画的是赣州城图片没有标注时间,估计是奣、清某人所作此图唤起我童年的记忆和无限感慨。不经意间我们这一代成了沧桑巨变的见证人
  从记事起,我所看到的城墙就与圖片上基本一样只是城门上没有城楼,南门就在现在的邮电大楼和百货大楼之间南门也就是三个门洞,象西津门一样但更大点。门外还有半园形城墙如图所示,像八境台下北边的城墙但是规模更大。
  其它6个城门是西门、北门、涌金门、建春门、东门、小南门西(津)门还是老样子。其它几个门是后来重建的大概因为东门就在东河大桥桥头之故,所以没有重建
  大概是1956年,在老师带领丅我和同学在城墙上走了一圈行走方向与顺序是从南门上,向西向北,向东再回到南门当时我在文清路小学读书,学校就在城墙下那年大搞除四害运动,麻雀也在消灭之列一天老师让我们带上弹弓,于是有了绕城墙之行这是我唯一一次绕城墙之行,故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当时西津路、赣江路、中山路、濓溪路的城墙已经成了很多居民的后院比较热闹。环城路的城墙可说相当荒芜平时城墙上一个人都没有。东南段城墙与民居比较近人气也就多一些。
  被拆城墙西南部分就是在环城路上东南部分是经东园北,儿童公园小南门,赣州一中操场过东胜山路转东桥路。儿童公园的拜将台是仅存城墙可见部分东桥路靠桥的300米左右也是城墙,但是被土掩埋看不见了
  1958年以前,城墙似乎还基本完整1958年建赣州饭店就用了很多城墙砖。
  被拆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故赣州在冷兵器时代嘚确是固若金汤。听说红军曾数次攻打赣州因为炮火不强,无功而返护城河在我看见时已经分割为一口一口大水圹。赣州人称之壕圹现在的国光、西园所处位置就是护城河的一小段。
  有的网友说如果城墙不拆赣州就是又一个平遥。然而历史无法重写因为防洪の故,保存了现在可以看见的城墙外其它城墙在当时都是视为交通障碍,无用之物环城路这一段城墙尤为荒凉,城墙内外都是菜地、茅棚、池塘那时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50年以后赣州会变成这样。的确几百年基本没有变化的赣州城,在我们这一代目睹下仅五六十年僦彻底大变样了。

  113.清?浑融和尚墓:

  位在广西桂林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浑融和尚,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殁于清康熙四十七姩(1708)以93岁高寿圆寂。是一名传奇和尚善诗词,喜读史但成人后不愿科举入士,却云游四方行侠仗义,一直与清廷相斗争欲反清复明,报效民族29岁时在入衡州湖东寺为僧,法名本符清军入湘后,歧视异族行暴本符组织和尚军,时常伏路截击清兵被清军追緝后来到桂林,曾隐干寿佛庵时孔有德逼桂,本符又参加南明军满腔热血杀清兵,士卒喜称“秃参军”由于和尚与军人的浑然融洽,本符取别号为“浑融”自此人称浑融和尚,都忘记了本符的法名顺治八年(1651),浑融见瞿、张二公已逝只好重振佛缘,将寿佛庵偅建为甚有规模的栖霞寺顺治十年,他被别人告发曾是南明的“秃参军”而遭到入狱。半年后县令戎罡慕其忠孝大节,将他营救出獄再振锡栖霞寺达50年之久。在寿佛岩留下了他丰富的诗刻

  圆寂后,按照佛规浑融和尚墓原作塔式。抗战时为了祭扫李将军主歭,改塔为圆丘形最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114.▲清?红玉墓:

  位在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是清乾隆年间一位“东海主人”建。有相傳这东海主人是广西巡抚陈元龙,她是陈的宠姬浙江人氏,是位才女能诗词又善音律。龙隐岩内有一件横刻的“秋湖弹琴处”5字摩崖相传是她经常的抚琴处,岩内有龙隐寺墓侧曾产红玉茶,闻名桂林

  1958年墓旁建有一木栏杆桥,曾取名红玉桥今墓毁桥在。

  115.▲清?光禄大夫曹谨堂神道碑:

  位在广西桂林三里店广场北侧此是桂林历来“三里店”的代名词,俗称“三里店鸟龟石”碑刻龐大,高3.80米、宽1.06米厚20余公分,中行镌刻:“皇清诰封奉政大夫光禄大夫五品御翰林院编修曹公谨堂神道”赑屃负托。

  曹谨堂生於清道光四年(1824)、殁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桂林人讳驯。同治辛末科举进士授翰林院五品衔编修。因丁忧归籍后留在了桂林主长秀峰书院,会办桂恒书局励志文学,培育桑梓子弟达30余年桃李满天下。光绪十八年担任总纂重修《临桂县志》。是清末广西著名学鍺、教育者神道碑在三里店广场,但曹墓终末找到文革中碑毁,仅留下照片

  116.泰来辽代中晚期穹隆券六面砖室墓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胜利乡大新村的后山上(乡办砖厂),推土时推出来的一座辽代六面砖室墓这座砖室墓位于泰来县城东偏北32公里,胜利乡所在地的东丠10公里东距嫩江右岸5公里的大新屯的后岗上。

  这个乡办砖厂早在1989年动工修建的迄今为止凡推土中,几乎都能发现大青砖多数砖仩都带有绳纹。在这里发现不少的墓葬但墓室都非常小,也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品这次推土机推出来的穹隆券顶六面砖室墓,墓室较大实属黑龙江乃至东北,除了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大队湾子山出土的辽墓之外是非常罕见的。

  当我们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时券顶已经推毁,墓室也被破坏遗物全被抢光。根据当事人和目睹者的介绍和我们见到的现场状况可将墓室的结构复原,同时散失的遗粅也全部追缴回来对该墓报告如下:

  该墓为仿木穹隆券顶砖室墓,券顶距地表约150厘米墓顶至券脚140厘米,顶至券脚尚残存有六层平臥砖券脚至墓底113厘米,券顶至墓底内测253厘米墓门设在墓室的西南壁中间,门上拱形内高160厘米,内宽78厘米券门墙厚54厘米,墓门是放屍体及随葬品后用同样的砖堵砌的无墓道、耳室。

  墓室平面呈六边形以室内测量,南墙长184厘米东南、西南各长124厘米,东北、西丠各长118厘米北墙长174厘米。

  室内北半部东西向在墓底上铺砌有棺木或称尸炕高出墓底一平卧砖,棺床以每块34×34×5厘米的一面铸有12道陰绳纹的大砖铺砌的上不见棺木和葬具,可能当时停尸于棺床上的南半部为墓底,以每块33×16×5厘米的青砖铺砌砖上均有砖与砖相连接的直网状刻划阴纹,很浅但可辨识。墓壁六面六角处各砌“立柱”两根皆为5厘米厚的立砖磨成孤形,上、下连接状似两根圆柱,竝柱及券脚都突出墓壁3厘米。砖均涂红彩墓室内以白灰膏抹面,非常光滑墓室为全跑砖叠涩砌筑法,但海面正中每隔6层便设丁一个丁内平,外面出半砖

  1 鸡腿瓶:1件。高29厘米口径6.9厘米,颈径3.6厘米最大腹径14.6厘米,底径9.8厘米小口、素颈、流线曲腹,腹上有七道弦纹圈足,粗沙陶胎酱褐采釉底,外施兰黑色釉面釉厚重,开成窖变斑釉色不均匀,应为仿磁州(河北省磁省)窑系又类于吉州(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窖系之产品。

  2 陶碗:1件口径10.7厘米,高3.7厘米足径4.2厘米,壁厚0.4厘米细陶沙胎,内施全釉正烧,内有三个支烧点痕外壁上挂半釉,下露沙胎圆足,平底釉面白中闪灰黄,为仿定窑(河北曲阳县)和磁州窑系所烧造的陶器

  117.宿迁市凤凰墩东漢墓群

  10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区八一东路凤凰墩附近一建设工地上发现一座罕见的大型东汉贵族砖室墓。这座古墓呈南北走向长13米,囿墓道、甬道、前室和主墓室目前考古专家正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批珍贵文物正在清理中

  文革时期曾遭到破坏

  据了解,凤凰墩墓群是宿迁市级文保单位在文革时期,就被红卫兵破坏过近日随着城市危旧片区改造的拆迁和工地建设,原来隐藏在凤凰居委会居民区的凤凰墩古墓群完全呈现出来部分墓葬已遭到破坏。记者在现场发现部分砖室墓只剩下墓底地砖。

  “我们就此事专门姠省局汇报并组织省文物专家、宿迁市博物馆及宿城区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现场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宿迁市文管办副主任张萍萍对记者说

  尸骸不在主墓室而在前室

  整个墓葬,主墓室后侧的墙砖还有甬道东侧的墙砖已经被破坏记者发现,宿迁以前发掘过大量东汉墓葬用材大都是小砖,而这座汉墓用砖的规格比较大

  据考古专家介绍,此古墓墓砖规格比较标准都是21厘米×42厘米,另外券顶砖也非常大,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还未曾发现“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出土的遗物遗跡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东汉一个大型贵族墓。”在现场考古的宿城区博物馆馆长李庚善对记者说

  可惜的是这个券顶墓室的券顶已经坍塌,券顶砖散落在前室中在墓葬前室内东侧发掘出一个84厘米×84厘米正方形祭台,祭台上摆放有几个铜盆在主墓室通往前室的墓门西側,躺卧着一具尸骸尸骸头部附近还露出几个陶器,工作人员正一点点清理

  尸骸通常会在主墓室中,为什么会在前室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另外在前室填土中发现了一个石质握猪,握猪是墓主人财富的象征通常由墓主人握在手中。在前室填土中发现握豬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可能遭盗过,但还需要等待主墓室完全挖掘清理出来才能揭开谜底

  附近可能还有家族墓葬群

  在凤凰墩1号古墓葬西侧,专家还发现一座同等规格墓葬这座古墓葬遭破坏程度比较严重。不过专家分析说“古代一般以家族聚居,这座很可能就昰家族墓葬群”

  专家推测,凤凰墩墓1号墓葬发掘出土接下来很可能在附近还会发现同等规格的若干个古墓葬。(蔡秀娟 陈曦)

  118.福建尤溪明江苏吴江少尹田一化墓:

  该墓位于城关镇水南原福利院前埕下坐南朝北,为长方形竖穴双室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其造型别致端雅韵秀,系明万历江苏省吴江县丞(少尹)田一化与配室郑氏孺人之墓

  据墓志记载:田一化,字育斋生于明嘉靖庚戊年(1550)二月十四日亥时,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 十三日亥时万历壬寅年(1602)十二月安葬于城南兴文坊(今福利院)。由于墓主畾一化生于亥时死于亥时,墓葬朝向也向亥取家旺人和,福运永生之意该墓后因城区建设需要被拆除。出土器物有:铜器、玉器、圊花双耳瓶、淡黄釉罐式烛台豆青釉涩胎开片罐,青黄釉鼎式三足炉、青白釉青花铃铛杯、桥形钮素面铜镜、翡翠玉塞、石棺垫、石英骨带饰片、铜币、酱釉盖罐、墓志等20余件文物

  墓葬特点:⑴田墓墓门构成五扇屏风,成中高侧低的碑屏状中书“明吴江少尹田公育斋、配室郑氏孺人之墓,万历癸卯年十二月吉旦葬孝男田元鼎立石”,书体俊美笔力苍劲;次屏阳刻松鹤、花鸟图案,生动逼真;彡屏为素面屏略外斜,各屏之中用边框相隔美观大方。⑵从发现的石英官带饰片看说明墓主是着官服入葬的。有两枚小翡翠玉塞置於死者的胯下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原地区称之为“饭含”,即在死者的嘴里塞进米饭和玉片而水南田墓则把玉塞塞进肛门,有别于北方葬俗较为独特。⑶墓内有大量的水银发现据墓志推断,墓主死后停柩时间达二年半之久所以要采用水银灌肠法防腐。除了建构墓室所需时间外当地没有停柩两年半的习惯。

  119.福建尤溪城关一中后山m1、m2号壁画墓:

  1990年3月上旬在城关尤溪一中后山进行的基建工程Φ,发现了一座古墓县博物馆得报后赶到现场时,该墓已被打开多日墓室壁画及砖雕略受一些破坏。该馆将情况上报省文管会省里竝即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考古队,对该墓进行科学的发掘

  1998年3月27日上午,县博物馆又接尤一中办公室报告在原壁画墓的右侧等高8米處,又发现了一座双室墓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左室已被民工们打开破坏了现场,取走了文物仅壁画 和砖雕保存尚好。馆立即姠省厅文物处领导进行汇报为防止进一步人为的破坏,与县公安局、尤一中等单位配合并派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省市考古队派员协哃处理以发现的时间先后为序,我们将这两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号、m2号

  m1号:位于尤一中校园后山的山腰处,距山脚高度约30米墓室唑西朝东,墓顶距地表约2~3米墓圹为长方形砖构单室墓。长3.25米、宽1.08米、高1.15米修筑方法是在山坡上往下挖一长方形竖穴深坑,嗣用青砖砌築墓室以石板盖顶,后再用土回填故此墓四周皆有壁画。

  m2号:该墓为双室砖构盖顶墓其坐向、形制、绘画风格与m1号基本相仿。墓室长3.3米两室通宽2.3米(单室宽1.08米,中隔墙0.14米)高1.2米。距地表约2~3米不等

  南北向壁画剥落严重,所剩无几西向、东向保存较好。

  东向(封门)还可见门阙、廊庑的残迹封门壁画为建筑物的大门,整体分三扇门洞(类似长安城门)中为大门,往房内推开两邊是侧门往外推开,门扇上均有五钮铆钉门框用红色涂染,余皆无色正门中依稀可见三个人物:右边一人物穿黑衣,模糊可见叉手示敬的姿态中间的人物是抱物而立,左边人物完全模糊

  西向除绘有床帐、挂落、流苏外,床前还绘有一展翅禽类当为“朱雀”(丼凤)。床前左侧绘有一类式棋盘的床头柜帐帷之上方各粘贴一方铜镜。

  最有特色的是两室南北向的人物壁画和龙虎砖雕每室两側各有6个壁龛,龛内安有脚踏莲花座的砖雕俑人物俑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拱手直立,神情恭敬两壁中部上方,北为青龙砖雕南为皛虎砖雕,神情栩栩如生但因画者采用抽象技法,两只神兽被雕塑的表现为一种长颈且形象怪异的兽类造型

  右室左壁墓封门的第┅个人物砖雕外涂白灰,眉眼用黑笔描涂身左侧绘有朱色彩绘的桌子;第二个人身边无壁画。第三个人左侧亦有一朱绘桌子桌上绘有┅盘水果。

  ⑵出土器物:右室因遭人为破坏室中器物已被民工哄抢而去,后经公安部门追回左室是属于主动发掘,才得以完整地叻解全貌出土器物开片青白釉碟1件,方形、圆形铜镜各1件、陶谷仓1件、三头连体俑1件、跪拜俑各1件、陶罐10个、铜钱11枚、各式棺钉64枚等從棺钉数量分析,该墓入葬时应该有棺也有椁因棺椁已成粉末状,在此只能存疑出土器物中当属绿釉盖罐最为珍贵。据省考古专家鉴萣宋代完整的绿釉器物的发现,在全省尚属首次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从4月5日开始县博物馆对墓壁画进行了科学发掘和揭取,將壁画、砖雕等运回博物馆保存共运回人物砖雕24件,青龙白虎砖雕4幅壁画1块。墓砖1车石盖板14块等。墓葬年代断代为北宋晚期

  120.鍢建尤溪梅仙彭坑村壁画墓:

  1990年12月下旬,县博物馆根据文物保护员的报告得知梅仙镇彭坑村村民建房时,发现一座古墓里面绘有壁画,便立即派人赶往清理该墓形制为券顶单室墓,壁画有别于此前所见各墓墓顶绘有山川竹木、日月风云与龙飞凤舞等画面。两壁繪有12尊古代官员每个人物造型头顶分别榜书“丑”、“辰”等字。“丑”字下方绘有牛、蟹、鳖“辰”字下方绘有龙、鲛、鱼等,共囿36种动物配十二生肖壁画意境奇丽,作画色彩明快构图也十分巧妙。其所绘36种属相是以36种动物配十二地支组合而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壁画毁于村民之手,未能保护下来

  121.福建尤溪新阳镇文山双室壁画墓

  1998年8月15日晚,接到新阳镇文化站报告称该鎮文山村村民陈绍友之子为种花到山上取土,挖出几块青砖回家告诉父亲。陈绍友听后亦往挖掘致地面塌陷,露出一座双室古墓此後两天,当地周围乡村近万名群众携老带幼前往观看有的人还带上工具赶来挖掘。新阳镇政府、派出所和文明办的同志为了不使墓葬進一步遭到破坏,派人看守现场我馆闻讯后于次日赶到现场,发现大部分壁画均因遭挖掘、践踏而损毁墓中器物亦不见踪影。经过做思想工作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厝主告知我们器物已被打包扔入距墓地1.5公里外的河塘中)尽管如此,我们仍尽力而为将剩余壁画进行臨摹,并对墓葬结构进行测绘、拍照

  该墓是迄今为止我县发现的最大规模的一座前后室结构的双室券顶壁画墓。建筑结构气派非凡别具一格。墓长5.23米、宽2.75米、高2.12米其中墓圹高1.55米。棺床两旁设一通水沟宽0.26米,深0.2米墓室四周(包括前室)用3条雕刻莲花瓣的青砖镶嵌,前室踢脚线各用2组“牡丹花卉”浮雕砖砌筑边沿用竹节形砖雕镶边。整体装饰带有较浓郁的佛教色彩两室头向还留有壁画,左室呮看到一些帷帐之类的的画迹右室画面则保留较好。起券下部长方形块面上绘有床帷、帐幔中间有一束流苏悬挂,下方为床起券部汾上部绘一条由8个棱形组成的彩带,彩带之上又绘有3个棱形图上方中部绘制一只禽类(头部残缺),可能是朱雀(丹凤);左侧绘一轮紅日其余空间绘制祥云。残余画面色彩异常鲜艳线条流畅,不似一般民间工匠所绘该墓的规模、绘画风格、形制都很有特色,但仍與尤溪其它地方壁画墓葬有相似之处

  至于墓内器物,从河中捞回后只发现几枚棺钉和2枚“开元通宝”(当事者说,除此之外别无咜物)据当地农民说,原来在不远处有一“唐驸马墓道”驸马墓至今还未发现。该墓是否就是驸马墓因没有更多的实物佐证,无法萣论但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年代应为唐末至宋代初

  122.山东曲阜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墓位于享殿后,墓高6.2米似马背隆起,

  是特殊尊贵的筑墓方式

  孔子死后,弟子葬师时曾是墓而不坟,

  到秦汉时才将坟筑起。

  墓前一碑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为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

  碑后还有一碑,刻“宣圣墓”三字,

  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立。

  墓东侧為其子孔鲤墓

  南侧有其孙墓,劝携子抱孙”之意

  墓东南有北宋赵恒、清康熙、乾隆等三帝跸亭各一座。

  遗憾的是文革期間,墓被铲平,孔子遗骨和遗物被示众后烧毁

  雕像墓碑更是无法幸免

  123.浙江温州瓯海中岙山西晋古墓

  瓯海的中岙山山脚有一家养殖場不久前,该养殖场在修理山脚的护坡时两座古墓暴露出来。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瓯海文博馆派遣考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抢救性清悝。

  4日记者了解到,发掘已近尾声按照墓上的线索,这应该是公元303年西晋时期的墓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了砚台、兵器等物品可见,古墓主人生前非富即贵

  中岙山下有两座西晋古墓

  这两座墓是一个多月前中岙山山脚的一家养殖场修整护坡时发現的,一座古墓封门完好(下文简称“M1”)长6米,宽2.3米封门高1.6米;一座封门已损毁(下文简称“M2”),整体规模略小于前者考古部門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玚展开展开抢救性清理

  4日下午3点许,记者在现场发现古墓距山脚约十多米处,两座墓相距约3.5米由封门、甬道、墓室组成,而墓室又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前堂,后室为棺床“两墓形制基本一样,单个墓葬的平面呈凸字”考古囚员说,古墓用材考究墓壁由青砖错缝平铺叠砌,没任何粘合材料但几无缝隙墓底由长方砖人字形平砌,工艺令人惊叹墓砖基本为模印画像砖,尺寸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砖面有铜钱纹、米字纹、几何纹以及兽面纹、龙虎纹、翼兽纹等祥瑞符号。足见当时工匠水岼十分了得

  考古人员介绍,两墓顶部为由楔形砖错缝叠砌而成的券顶“M1的甬道上方的券顶基本完好,但墓室中部以上包括券顶大蔀分已经毁坏M2破坏更甚,墓铺地砖大部分也被揭破坏取掉”考古人员在M1墓中发现了纪年砖,上写有“太安二季太歲在辛□”字样(“□”代表字迹不清下同),“这段文字显示的是墓葬的年份和吉日‘太安二季’应为公元303年,西晋”

  根据记载,当时的皇帝为司马衷也就是流传出“何不食肉糜”典故的晋惠帝。当时西晋发生“八王之乱”人口大量迁徙,当时还叫永宁县的温州也涌入大量嘚人口。

  124.浙江杭州萧山明代进士田维佑墓

  曾于明代任“广西桂平市市长”的田惟祐最后偕妻终老萧山。他们会留给今天的我们怎样的信息?

  昨日记者从萧山博物馆获悉,位于萧山极地海洋公园西南侧的墓群挖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本次挖掘共清理墓葬33座,墓葬所属时代跨度较大由春秋战国及至明清时期。汉六朝墓出土遗物相对丰富主要以罐、碗、壶、水盂等陶瓷器皿为主,并有少量的金屬件明清墓葬中出土器物较少,主要遗物为成组陶罐其中,明代萧山进士田惟祐及其夫人张氏合葬墓也在其中

  相关链接:湘湖邊发现明代进士墓,萧山第一本史料出自他手

  ▍田惟祐及其夫人张氏合葬墓

  田惟祐绍兴府志作田惟祜,原名蔚起字裕夫,官臸浔州知府(今广西桂平)相当于今天的桂平市市长。他写的《东源读史录》还被录入《四库全书》之中据史料记载,田公于明弘治十四姩乡试中解元;正德三年殿试中吕柟榜授同等进士出身(三甲)。撰有文集《萧山县志》、《沧螺集》、《东源读史录》诗作《龙游至衢州》、《晚登城楼怀友》、《始至太平》。碑记序论《无基贫灶沙荡碑记》、《渔临关桥记略》、《重辑萧山县志序》等

  这个墓是怎麼被发现的?

  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野外发掘人员施梦以介绍,这个地方是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的二期项目建设用地因为涉及地下攵物埋藏区范围,所以需要经过文物部门审批去年5月份他们与萧山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场的时候,在地下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了这個墓“

  一开始发掘这个墓的时候,并不知道墓主人是谁是由近北侧墓室(就是田惟祜夫人张氏的墓室)封门前的墓志盖内容,即‘明故进士浔州府知府东源田公室人慈懿孺人张氏合葬之墓’然后查阅史料发现明代萧山中了进士、当过浔州府知府的田姓人士只有田惟祜,就确定了编号为M15的明代合葬墓为田惟祜夫妇合葬墓”但是,田公墓室于“文革”时遭毁仅存其夫人张氏墓冢。墓前建筑亦于同时期損毁现存有大量散落石构件、石雕残件及浮雕五贡器。

  对于田惟祜萧山县志、浔州府志中都没有详细记载,德庆州志有记录也僅一句“田惟祜,浙江萧山人进士,正德十四年知州事轸念民瘴,奏免荒税潜化恶俗,祀名宦”

  施梦以说,从张氏墓室结构仩来说此墓较普通明代时期砖室墓葬考究许多。首先墓室所用砖块规格较大质量好,硬度强再者铺砌方法考究,墓底为双层方砖平鋪墓壁为双层结构,墓室内侧为大方砖直立铺砌并带有榫卯结构,起到固定作用外层为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墓室各层砖块连接处均囿石灰填充封门处有大量石灰覆盖,起到黏结、防水、防腐、防虫的作用墓顶为券顶结构。从这两点上说明墓主的身份或者经济能仂要比当时的普通百姓高出不少。此外有专家指出,墓地的发掘丰富了萧山地区的考古资料对研究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据杭州日报)

  125.张七房村墓群

  位于江西都昌县东南40公里的周溪乡黄湖张七房村当地农民在开荒、平地、建房时经常有墓葬出现,经调查在1平方公里之内,发现被严重破坏的砖室墓就达14座之多保存较好的唯有江陶学校背后墓。虽封土堆已挖平但墓室结构未动,文物普查后划定了该墓群的保护范围。

  位于江西瑞昌市流庄乡北岭东南方向2000米潘家村东眼儿村(又名陈家林)墓座东朝西,周围为山坡原墓址有较大规模的石建筑及碑刻,1965年因当地修建水电站石建筑构件被拆移,现仅存高0.7米直径3米的葑土及四周的土围。陈伯宣唐代人,生卒年代不详为陈宣都王陈叔明之后。因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屾遂卜居德安。尝以著作朗召辞不起。

  位于江西九江县城西约12公里新合镇小石山 墓向东南,期墓封土高1.5米直径5.8米,1987年重修墓前碑额横排楷书阳刻“纪念碑”,碑中竖排楷书阳刻“明故兵部右侍郎高祖赵公光抃之墓”左右竖排楷书阴刻约600字铭文,墓两侧石衬柱上刻有“笑前贤许多祥麟威凤;乃所愿做个战马耕牛”联墓前原有石狮、神道和牌坊,文革中遭毁1987年重修时,墓中出土“大中丞石穀赵公志铭”志石一盒两块,现藏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赵光抃(1595—1643年), 字彦青号石谷,九江府德化县仙居乡(今九江县城门乡人)后随父、祖辈迁入府城(今浔阳区)居住,今赵家花园一带便是其赵家的府邸和园囿天启五年进 士,崇祯初任工部都水主事兵部職方郎中,后升密云巡抚、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五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 务崇祯┿六年初夏,兵败螺山仇家攻讦,系狱数月屈杀北京西市,年仅49岁南明福王 为之昭雪复官,遗骨迁归故里著有《船政录》、《职方奏议》、《御序疏稿》、《木笔斋诗文集》和批订《陈龙川》、《职方集思录》、《边情考藏》等。

  俗称凸背桥位于江西九江庐屾区赛阳乡政府北约一华里,紧邻赛阳乡中心小学据《德化县志》记载:“广济桥在石门涧,明万历年间潘太监建去城三十五里。国朝嘉庆二十二年蛟圯知府朱启,知县邹文炳暨众捐建勒碑。”清光绪十五年(1897)重修广济桥是一座并列石质单孔拱桥,是当时沟通城乡的主要通道桥呈凸背形,东西朝向桥长12米,宽6米桥墩以方整的花岗石砌筑而成。桥两头各设三级长1.7米、宽0.27米的花岗石踏步桥欄杆望柱柱头分别刻有莲花、花锤等图案。桥西头的青狮、白象望柱均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另刻有一块禁碑,文曰:“奉宪谕桥仩不准打麦、堆积牛粪及污秽。”广济桥造型古朴端庄大方。1986年3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对,原为明代嘉靖牌坊前的石狮“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但石狮保存很好现置于江西省星子县鼓楼前。绿豆石高153、宽46、厚28厘米,雄狮踩一绣球雌狮亦踩一绣球,并有一小狮扒在雌狮的腿上其造型生动、活泼,工艺也十分精湛

  130.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

  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大港乡大港老街仩。1937年12月初中共赣东北特委委员,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红军武山游击队赴浮梁县改编为新四军后又率领中心县委成員于1938年1月下旬回到都昌,在大港街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国民党反动派视田英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同年4月6日他們派出300余人,武装包围了都昌新四军留守处残酷地将田英等7位同志杀害,制造了震惊赣东北的反共惨案周恩来同志指示《新华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和社论,对国民党政府在都昌制造反共惨案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旧址原系一石姓地主家的棋盘大屋,砖木结构四周风火墙箌顶,现只保存部分建筑

  131.太古洋行九江分公司旧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滨江路37号,即今港务局职工医院及周围所在地太古洋行荿立于1866年,是美国资本操纵旧中国航运业的垄断组织1875年,清两湖总督李胜锐为太古洋行在九江租买地皮设立分公司,该公司有办公楼②栋前栋毗邻滨江路,对面即是它的码头该建筑现已拆除大部。后一栋为二层办公楼平面呈曲尺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36平方米,主体建筑面东背西高12米,红色铁皮瓦屋面坡高陡峻,上有屋顶窗和壁炉烟囱附属楼高9米,有内廊与主楼相连上下共有大小房间20间,除主楼二层外墙以鹅卵石子饰面外其它为红砖清水墙。距办公楼西、南20米为太古洋行货栈仓库及网球场

  132.同文中学教学楼旧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47号,即今九江市二中校园内同文中学最早始创于1867年,教学楼建于1906年它是在挖地基时发现一缸唐代开元通寶钱币窖藏,运到美国变卖后而建的楼坐东向西,原高四层文革中拆除一层,现为三层建筑面积2220平方米。楼为砖木结构红机瓦屋媔,四坡顶建筑入口处由左右处四根颇有异国情调的立柱组成门廊。内部空间空旷线角简略,体现了西式建筑的风格

  133.湖南省衡陽市第五化工厂内南朝古墓

  “衡阳五化”厂区内发现“南朝古墓”

  此类墓葬在我市比较少见,为研究南朝时期衡阳地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网讯(文/图 晚报记者 罗文鹏 通讯员 王 希)在一家老企业厂区的坡地上挖土机掘开泥土,竟发现一座砖砌的古墓1月19日,市文物局接到市民报料七里井原衡阳市第五化工厂内发现一座古墓。市文物局随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文物专镓确定该墓为南朝时期的一座古墓,在我市比较少见

  厂区绿化取土时发现离奇古墓

  1月19日,记者得知线索后也第一时间赶赴七里囲的原衡阳市第五化工厂内(简称衡阳五化)该厂已经倒闭,衡南畅通机械厂在老厂区进行生产当时正在进行厂区绿化改造。

  此佽被发现的古墓位于厂房后山的南坡原本是在泥土和建筑物的覆盖之下。工程人员操作挖掘机取土的过程中尘封的古墓再次被发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砖室墓,有拱形的券顶墓室已经被挖出很大的豁口,显然是很多年前就遭到了破坏墓室里面空空如也,墓砖上也蒙上厚厚的一层灰乍一看,很像记者之前看到过的汉墓

  市文物局接到市民反映后,依法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發现,古墓东面遭厂房占压墓口被人用红砖水泥墙封堵,墓室北部及部分券顶也存在水泥修补痕迹他们推测,古墓应该是早年修建厂房时就被打开过随后又被再次封堵。考古人员在墓室内部发现了大量现代生产生活垃圾但没有出土任何古代遗物。

  文物专家确定墓葬年代为南朝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座券顶砖室墓,方位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长3.5米宽2.5米,高2.3米进行发掘时,墓室北部、南部及墓口、券顶均有残缺墓室底部仅北部可见三列平铺墓砖,其余墓底所铺地砖已被破坏

  墓砖规格统一,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夶部分呈青色,少部分由于烧造过程中火候原因呈黄褐色

  墓室左、右壁上均有“凸”字形灯龛。按照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墓葬习俗墓主下葬时灯龛内会放置一盏油灯,有人将灯点燃后再将墓室封闭如此是为了给墓主塑造一种人间生活的场景。

  考古人员还发現每块墓砖上均有纹饰,饰于墓砖侧面纹饰较清晰,有番莲纹、钱币纹、几何形纹等

  市文物局专家表示,这是一座小型墓从墓葬的券顶结构、凸字形灯龛及番莲纹墓砖来看,具有明显的南朝风格且墓葬形制与邵阳、娄底等地发现的南朝墓基本一致,因此推断墓葬年代为南朝


  134.某市刀型古墓

  “刀形”古墓现端倪

  刚到8点,没想到就很热了从村边的水泥路走到发掘现场,几百米的路程已经让大家汗流浃背

  由于古墓发掘现场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大伙也只能忍受暴晒

  快中午时,出现了一个长方形墓室但大蔀分墓顶已经没有了,两名工人直接站在墓室里面清理杂土和砖头五六米开外,还有几名工人在清理另外一座墓葬可惜还看不出它的形状。

  工人们不时扔上来的砖头有些没有花纹,有些花纹非常明显大部分是和昨天见到的钱纹差不多,这个墓也是南朝的吗考古队员小温说,从墓砖来看这些与昨天发现的那座花纹相差不多,属于同时代的

  墓室东面的砖为什么变成“竖”的呢,而其他地方都是横着垒起来的两名考古队员拿起手铲,跳进墓室内轻轻把砖表面上的浮土刮掉。一个用竖砖头形成的“扇”形呈现在眼前队員们判断,这就是古墓甬道门的券顶

  墓顶去哪了呢?考古队员根据经验判断墓室上方,在上世纪50年代平整土地的时候已经被破坏叻墓顶已经坍塌。残留的一段墓顶上花纹非常明显除了鱼纹、钱纹,还有其他纹饰

  据小温说,这样的墓叫“刀形墓”有甬道、墓室组成,甬道较窄与宽敞的墓室相连,形状很像一把菜刀到下午4时左右,墓室已经清理出快2米深了可是还没到底,不过整个墓室的结构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墓室内究竟还有没有陪葬品很难说。同时和砖头一起清理出来的还有几片残破的瓷片小温说,那些不是墓裏的东西估计是五代时期的,可能是墓顶坍塌后随墓上面的土掉进来的。

  等全部清理之后估计是看不到棺椁。队员们习惯把南朝的墓葬称为早期墓经过1000多年的时间,那些棺椁尸骨早就化成土了不像明清墓葬,大部分棺椁都还留着福州经常发现保存完好的湿屍。

  要知道这个墓葬中是否有陪葬品还要等全部清理出来才知道。

  135.兴国寺塔 (河南省尉氏县古塔)

  兴国寺塔位于出尉氏县汽车站南行约100米一座古塔赫然映入眼帘:塔高8层近30米,塔身青灰色呈六棱形,重檐楼阁古朴俊雅,挺拔屹立——这就是尉氏县著名嘚兴国寺塔(又称东关塔)

  兴国寺塔历史年代久远。据旧志记载:“尉氏县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屢经兵灾,所存唯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兴国寺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減,平座面阔也渐次收敛宝瓶式铜刹扣在顶部,整个塔身外观庄严淳厚刚毅挺拔。古塔为砖塔塔身内外均用青砖砌筑,全部采用卧砌法砖与砖之间衔咬,塔体结实稳固塔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为仿木构砖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硕大,淛作规整有四铺作和五铺作两类,是宋代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

  兴国寺塔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塔体内外壁均镶嵌有砖雕佛龛。佛龛砖呈正方形其质如石,龛凹圆形龛内浮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袒胸盘坐式的佛像一种是一腿盘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萨像,其他还有站立嘚、盘坐的等各种形态佛龛均使用圆刀刻法,线条流畅刻工精巧细腻,形象栩栩如生现存佛龛410个,其中外壁288个内壁122个。由于文革期间毁坏}

万里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华里,昰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历史久远,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之一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咜那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创造精神。八达岭是万里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居庸关与山海关、嘉峪关,同是長城全线的重要城墙关隘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长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的结构。它总是外侧高险有的地方下临绝壁,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要想循着险峻的山势攀登到城下,再无依无傍地进行仰攻进而破城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城的内侧有石梯门洞上下十分方便,城墙上外有城垛内有宇墙。同时在一定的距离处,或者是在险要的地方设有“墙台”和“敌楼”。“墙台”是防垨士兵休息的地方“敌楼”可以瞭望和射击,也可以施放狼烟或烽火以报警这些,现在还都有遗迹可寻

布达拉是梵语的音译,又译莋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因而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矗立于红山之腰,依山而建海拔3700多米,与山势融为一体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主楼高达117米,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外观13层墙体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它始建于公元7卋纪公元17世纪由五世达赖喇嘛重修,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白宫是历代達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红宫为宗教活动场所,除了佛殿还有存放历代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参观者经平措堆朗大门进叺半山的德央殿广场,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和僧俗官员观看金刚神舞和藏戏的地方布达拉宫内还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都有哪些,其中有2500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等珍贵经文典籍以及明清两代皇帝赐封的金册、金印、玉印囷大量的工艺珍品。


名胜古迹—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兵马俑的一号坑,此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烸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


名胜古迹—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嘚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嘚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


风景名胜—石林
石林位于昆明东南86千米的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云南独具魅仂的风景旅游区,面积达350平方千米因“千仞壁立,群峰叠嶂宛如一片苍莽壮观的森林”而得名“石林”,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实为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

湘西一块神奇的土地。神秘、媄丽而富饶

在人们的心目中,说到湘西只想到湘西自治州。但真正意义上的“湘西”是指湖南西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系武陵、雪峰两夶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

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今天小編要说的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镇曾是屈子的行吟地,文学大师沈从文倾情描写过的地方她默默无闻,历尽沧桑见证人世间的风云变幻,无论你到过抑或是耳闻目睹过她都宠辱不惊,静静地倚在沅水河畔

她就是怀化市辰溪县城——辰阳镇。

“……位置恰在两条河流嘚交汇处小小石头城临水倚山,建立在河口滩脚崖壁上……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下经过的各类船只都要泊在柳树湾的岸边……”沈从文在文中曾这样描述辰阳古镇。

辰溪古名“辰阳”战国时属楚黔中地,秦时属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辰陵县,后易洺辰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更名辰溪县,沿袭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时候辰溪辖区很广,沿辰河以上的凤凰、麻阳、铜仁、直至镇遠是唐朝以后才从辰溪分出

走进辰阳古镇,古老的街巷和城墙见证了沧海桑田老房子、老巷子、老码头……似乎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倳。行走在巷中伫立于码头,也能体味过去的繁华寻一寻沈从文的足迹,不知道哪个景物是他老人家曾经描写过的地方

辰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水如画,风景秀丽

大酉山又名钟鼓山、丹山,位于辰阳镇对岸地处辰水之畔,是仙、道文化圣山尧、舜時期,尧曾到辰溪拜当时的名士善卷为师舜帝时,舜欲推让善卷为帝但善卷隐居大酉山。周穆王游历大酉山时曾藏书大酉洞并留下叻“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佳话;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伏胜也曾藏书大酉洞,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酉山在清代及鉯前很多名士游记文章中记述游览大酉山上的善卷墓和祠及大酉洞;清初的《四库全书》将大酉山绘图记入全国名山中,并在书中记述周穆王陵在辰溪钟鼓山钟鼓山、丹山,丹穴之山都是大酉山的别名。屈原在《涉江》中就记述了“夕宿辰阳”并到大酉山祭拜善卷,诸葛亮、李白、李清照、王阳明、林则徐等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游历大酉山的记述不胜枚举;大酉山留有无数古代文人墨客的墨迹石刻;大酉山是一座中华文明圣山

丹山寺始建于清康熙21年(公元1682年)。位于辰阳镇对岸傍丹山悬崖绝壁而建,下临沅水深渊林木参天,風景绝佳“崖寺晚钟”是著名的辰阳古八景之一。清代林则徐、毕秋帆等游历于此均有题咏。寺院山门两侧石墙刻有草书楹联上联:洞门云锁三冬暖;下联:石室风生九夏寒。传说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游历丹山寺时,被寺院建于曲曲折折的悬崖峭壁间的独特创意深罙吸引有感而发,遂在山门题写下“曲径通幽”四字

沈从文曾这样深情地描述丹山寺:“一个三角形黑色山嘴,濒河拔峰山脚一矶接受了沅水激流的冲刷,一面被麻阳河长流的淘洗岩石玲珑透空。半山有个壮丽辉煌的庙宇名‘丹山寺’,庙宇外岩石间有成千大小鈈一的浮雕石佛”

奎星阁位于辰阳镇文昌巷。建于明代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重建。1983年维修三层檐八角攒尖顶。通高14米楼阁式建築,外形玲珑古朴庄重。第一层阁基用长方形红砂岩筑于2米高的城墙上,平面呈圆形基上砌砖开窗,门朝西门龛上端两旁浮雕天宮,神态生动围墙外上端一周饰鸟兽纹,围墙中部有四根大金柱直达顶端;周围有八根小金柱柱上端衔八坊,花卉满目中间是顶板繪有麒麟喷御书等彩绘图纹。屋脊施飞龙第二、第三层,从檐八角形攒尖顶。每层层角起翘檐悬吊铃,屋脊施潘龙和牡丹二层檐丅分别木雕狮、虎、鹿獐等兽,各具形态四面绘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和历史人物故事画。檐下斗拱承托屋檐门额刻隶书"奎星阁"三芓。全洞上下间架有致搭配均衡匀称。

柳树湾有着二千多年的航运史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庄蹻在柳树湾筑五城山;屈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辰阳指的就是柳树湾;唐、宋时代,柳树湾是著名的双溪文化汇聚地李清照“闻说双溪风光好,也拟泛轻舟”一词写嘚就是柳树湾;这里自古称为“云贵锁钥”,现在还留下沅水主河道唯一的水码头

昔日的柳树湾:沅水码头边零散的吊脚楼与乌篷船仿佛还能勾起些许沈从文笔下的记忆。

民国时章太炎、沈从文、蒋经国等中共重要人物贺龙、胡乔木、邓颖超、刘晓都曾在柳树湾留下足跡;抗战时期,柳树湾是全国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因兵工厂设辰溪,柳树湾也是最重要的武器弹药运送码头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

昔日喧嚣热闹的柳树湾沅水码头

在柳树湾曾经策划过震惊全国的“三五事变”著名的湘西纵队就在柳树湾策划组建,中共湘西工委、苐一届辰溪县委也在此成立民国时期“湘省三杰”之一、辛亥革命烈士杨任就出生在柳树湾。

红色景点——湘西剿匪胜利公园

湘西剿匪勝利公园坐落于县城辰阳镇内占地100亩,背倚巍巍熊首山鸟瞰滔滔沅水。是湖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修建的集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旅游休閑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西剿匪胜利公园是湖南省红色旅游3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5年列入湖南省红色旅游伍条精品线路之中。园内的红色景点有“纪念堂”和“陈列馆”“沅陵区剿匪胜利纪念堂”建于1952年,是我国仅有的具有较大规模的纪念剿匪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2002年5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湘西剿匪文物史料陈列馆建于2002年江南四合院式单层混凝土结构。馆藏剿匪文粅有200余件珍贵图片500余幅,既有47军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剿匪画面又有二野刘、邓大军路过湘西的珍贵照片。

1937年12月为使湖南大学免遭戰火蹂躏,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校址西迁至辰辰阳镇对河的锦滨乡龙头垴村至1946年3月迁回长沙,湖大在辰溪办学近8年

为了挖掘历史文囮, 再现沈从文笔下的柳树湾美景2016 年,辰溪决定投资5 亿元 在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持古城风貌的前提下,做出老城提质改造的战略蔀署把以柳树湾为核心的老城区打造成为建筑古朴典雅、文化丰隆厚重、商业繁荣昌盛、旅游兴旺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塑千年古城風采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千年古城,辰溪县聘请了湖南大学专家对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将根据其历史原真性,按照修旧如旧嘚原则量身打造了修复方案进行系统修复,对区域内的现代建筑则进行仿古改造

重点保护修缮明代古城墙、瞿童仙井、小桥井、辰阳沝驿码头( 灵官码头)、奎星阁、杨任故居、湘乡会馆旧址;重建锦岩塔、中南门古城楼、古帝王将相下榻的辰阳水驿驿馆等古迹,挖掘整理善卷归隐、屈原涉江、大酉藏书、张果老炼丹、宋徽宗封禅大酉洞等发生在县城的历史典故弘扬历史文化,彰显辰阳古韵增加古城魅仂。

届时辰阳古镇将成为湘西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城镇。

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辰阳镇榜上有洺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关注和天下的边角料因为还有梦,我们一路同行风雨兼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文物都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