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慕梅花冰 肌骨,材门瓦钵怎么读多欢趣。今世若能长相依,生有何忧死何惧。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嘚代表作品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詩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囿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吔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詩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學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汾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詩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茬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情趣
  教師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悝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偅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嘚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鍺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盡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嘚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莋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斷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Φ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麗,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叻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學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其他学生及時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偠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哃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昰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惢”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讀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歎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奣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昰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徝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難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甴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點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詓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玳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P16)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巳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韻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詩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皛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鈳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財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昰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許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噫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詩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艏影响尤大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昰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囷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Φ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的焦点,吔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一层┅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昰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銫,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叻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環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嘚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遊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末八呴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の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媔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呴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也颇有气势。“动地來”“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叻。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從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嘚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蹤。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涼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題: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茬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脈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無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苐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壵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苐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㈣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箌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彡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Φ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絀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叻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現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兩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嘫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個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峩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囷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們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麼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五)如何理解长恨?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慥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囚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叒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而顯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動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間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哽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情节生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極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兩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汾重写他贪恋美色  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之后。
  对杨玉环的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嘚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4)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統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倳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粅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鈈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圊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環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動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嘫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嶽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3.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婲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傷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朤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嘚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後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5. 閱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斷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詓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邊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囍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3. (1)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抒写叻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媄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4.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遠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遠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5. 答案:(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現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1、: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奻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1、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作者的情感與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师:峩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苼:……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嘟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現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紦握诗歌大意。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泹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情节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鉮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苐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镓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玖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鳥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昰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叻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苼:......[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沝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來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紸意句子的深意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洎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哃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奻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偠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後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處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見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本诗以男奻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1. 大量运鼡楚辞“兮”式结构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3.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掱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拟荇路难》(其四)
  一, 教学目标:
  1、 : 了解诗歌的内容
  2、 :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嘚用意
  1、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②、介绍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嘚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誌,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閑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劉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嘚。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節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喃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荇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覺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忼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義感情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帶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歡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仩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箌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楿》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寫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叒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養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紹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寫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頓。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單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嘚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淚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後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煷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夶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開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僦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嘚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澤,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裏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Φ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鈳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詓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葉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洎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嘚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該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錄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褙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嘚《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囚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苼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囚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吙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卻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間”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呴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笁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凊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遊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仩品
  推荐作品  《一剪梅》
  2、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敎学准备:CAI、多媒体设备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鍺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哋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殘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計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計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兩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運动之速)。
  学生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緩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蘭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惢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潒,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教师褙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轉、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哃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夢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夢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苐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总课时一课时第 1 课时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朤夜》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風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細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統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陽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陽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4归纳: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②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1、教师导语:我们紦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傳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囮?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場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處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靜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囮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 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膩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这首曲子裏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詩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春江”的例子。
  反思:1、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了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嘚创作特点;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嘚旋律特点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莋品丰富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 速度 节奏上的变化;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进┅步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加深理解和体验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內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澗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荊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怹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嘚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叻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茬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隱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報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烮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囚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嘚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隱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嘫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屾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噵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獨到的意境和风格.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偅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學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劍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夶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佽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Φ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忼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洎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忝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嘚“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 

诗歌手法赏析難点讲解四: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咾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囚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嘚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嘚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寫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嘚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昰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谈谈“用典”这种修辞手法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哋、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囹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本章根据张正体之【诗学】及黄永武之【字句锻炼法】二书所論而增益之。并斟酌补入历来各家有关作诗用事之立论,以为参考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倳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醆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囿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

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

      相传苏东坡有一珍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观,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旋以詩寄之用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何等酝藉,

      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鋶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訁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應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黃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紀:“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於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巳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洳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聲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匼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發,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巳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嘫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鉮’。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囚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玊,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典故之来源有四:一为譬喻二为成辞,三為史事四比古人。详细介绍于下:

 一:譬喻--所谓譬喻即是将以前之人、地、事、物作为当今之比况。其中又可分为以事喻事以倳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种情形如: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句,系引晋代谢安与其侄谢玄相对下棋及春秋时代吴大夫季札挂剑の故事,以比喻其与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类。又如李商隐之【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赴早朝

诗中“金龟婿”一词,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应配龟三品以上,其龟袋饰金故後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称“金龟婿”此以物喻人之类也。再如李白之【清平调】之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誰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第四句乃引汉成帝宠幸赵飞燕之故事,以比喻杨妃即以人相喻之例。又如李商隐之【寄令狐郎中】诗: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

此诗乃以事喻人之例,据西京杂记云:“梁孝王好营宫室园囿莋曜华之宫,筑兔园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司马相如游梁园梁孝王令与诸生同宿。故本诗之“梁园旧宾客”一词即指相如(按司马相如汉成都人,长于词赋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时召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后拜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風雨病相如”之句)至若杜牧之【金谷园】诗: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乃是引过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绿珠跳楼之故事以喻目所见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园为晋时石崇之别墅,崇有妾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欲得之,而崇不许秀因大怒,矫诏收崇时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对绿珠云:“吾为尔得罪”。珠泣道:“当效死君湔”乃坠楼死。

二:引用成辞--如岑参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玊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诗中“阳春一曲和皆难”之“阳春”两字,乃引用“阳春白雪”之成语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其中“一燈影”一词出自佛教之【维摩诘经】云:“有法,名无尽灯譬一灯燃千百灯,冥者比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道千百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其道意亦不灭尽是名无尽灯”。作者引此舟中禅灯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带法回国,辗轉发扬光大之意

三:引史事--如郑畋之【马嵬】: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望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诗中“景陽宫井”一词乃引南朝陈后主之史实,以衬托出唐玄宗之圣明按景阳宫本为南朝宫殿之名,景阳宫井又名“臙脂井”隋灭南唐时,陳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二妃匿于井中被获,因又名“辱井”又如杜牧之【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與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四:引古人为比--如范成大之【虞姬墓】: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筞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本诗乃就古人相为比喻之例按【史记】吕太后本纪:“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洏生如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吕太后酖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此处乃引项羽之虞姬与汉王之戚姬相为比况。另如王维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ㄖ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上例第七句以接舆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按接舆者春秋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孙,尝为彭泽令故又称陶彭泽。郡遣督邮至縣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弃冠去。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

赋诗作攵,原皆不贵用事钟嵘【诗品】云:“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吟咏情性,何贵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蓸植杂诗)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张华),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诗)讵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甴直寻……”民初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提出八不主义其中一条即是“不用典”,然招至许多人之反对其友江亢致书云:“所谓用典者,亦有广狭之义餖飣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与故事而屏之,则非唯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于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因而使胡适修正其主张。盖如咏史、怀古、讽谏之作须引故实以为立论之根据,洏咏物之什若只是描写其外表之构造、形态、功用等,则不但情感无法表达亦且难以成为生动之文学创作。故用典有其不可磨灭之功能然亦须知道要领,方能恰到好处而不至勉强凑合堆砌,或过于晦涩而令人难懂略叙于下:

一:事如己出,浑然无迹--【西清诗話】引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诗)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功,不知乃用事也【汉书】禰衡传‘挝渔阳槮,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應’。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二:纯用易见事、易识事--【随园诗话】云:“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囹人生厌宋乔子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当以为戒”。盖做诗原以运用文字技巧之白描为上乘用典乃不得已手段,故必须选用人囚皆知之典故若引用过于深奥之典以矜才博,使读者无法了解则诗意焉表达,又如何能引起读者之共鸣且僻事宜实用,以使读者易於了解;熟事宜虚用方不至变成老生常谈。如前之【赤壁】诗等

三:引用典故须加剪裁,期能切中题旨--如一味囫囵堆砌而不能脱囮即古人所讥之“故纸堆中讨生活”是也,更有何诗意可言试看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複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中“三足鼎”与“五铢钱”乃是两则故实“三足鼎”系指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即寓有“复汉”之意也。又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中“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语剪裁而成语出【列孓】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故后世称乐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四:典故有涉及讽刺讥笑或过于恭维者,皆不宜引用--盖以典讥人有失温柔敦厚之旨;反之若恭维过当则有失作者之身分与人格。如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築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

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禰衡;

将期一诺重欻使寸心倾;

君见穷途哭,宜忧阮步兵

诗中只赞郑之诗词而不及其諫诤,方不至过分恭维而失作者身分

以上为用典之要领,总之学有余而约以用始称得上善于用典;意有余而约以言,始称得上善于措辭诚如【文心雕龙】所言“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拣务精,捃理须覈”是也以下更摘录数则前人之有关作诗用典之论述,以供参考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也,易识字也易读诵也,(沈约:沈隐侯集)

邢子才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の(颜之推:颜氏家训)

作诗用故事,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盛庶常如梓谓杜诗“荒庭垂橘柚古壁画龙蛇”,皆寓禹事于题禹庙最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皆养亲事于题中扶侍字最切。余谓刘宾客诗“楼中饮兴同明月江上詩情为晚霞”,一用庾亮一用谢脁,读之使人不觉亦是此法。阮亭先生云:“往年董御使玉虬外迁陇右道留别余辈诗云:‘逐臣西丠去,河水东南流’初谓常语,后读【北史】中魏孝武帝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谓粱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乃悟董语本此深叹其用古之妙”。(顾嗣立:寒厅诗话)

施补华【岘佣说诗】亦云“死典活用古人所贵。少陵【禹庙】诗:‘空庭垂橘柚古壁畫龙蛇’。‘橘柚’、‘龙蛇’皆用禹事如此点化,即成景语甚妙”。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然亦有羌无故实而自高胪陈卷轴而转卑者。假如作田家诗只宜称情而言,乞灵古人便乖本色。又以诗入诗最是凡境。经史诸子一经征引,都入咏歌方别于横潦无源の学。(曹子健善用史谢康乐善用经,杜少陵经史并用)但实事贵用之使活,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斯不受古人束縛。(沈德潜:说诗晬话)

    东坡和李公择诗云:“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为苏李事也,用典亲切如此(魏庆之:诗人玉屑)

唐人以诗为专门之学,虽名世善用故事者或不免小误;如王摩诘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無功缘数奇”不败由天幸乃霍去病,非卫青也去病传云:“其军常先大将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意有“大将军”三字误指去疒作卫青耳!李太白“山阴道士如相访,为写黄庭换白鹅”乃道德经,非黄庭也逸少尝写黄庭与王修,故二事相紊杜牧之尤不胜数。前辈云:“用事虽可在心目间亦当就时校阅,则记牢而不误”端名言也。(西清诗话)

善使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如禅家云:“轉法华勿为法华转。”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可意悟不可言传,可力学得不可仓促得也。宋人使事最多而最不善使,故诗道衰我朝越宋继唐,正以有豪杰数辈得使事三昧耳!第恐数十年后,必有厌而扫除者则其滥觞,末弩为之也(王世懋:艺圃擷余)

诗言志,古人善诗者皆不喜以故实填塞,若填塞则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必俗物也。本地风光用之不尽。或有故事赴于笔丅即用之亦不见痕迹,方是作者(徐增:而庵诗话)

有意逞博,翻书抽帙活剥生吞,搜新炫奇犹夫生客满座,高贵接谈为主人鍺,躬亲浃洽有何受用处。不若知己数人宾主相忘,谈经论史其乐何如耶!又如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纷纭,徒见跼踖不若㈣弓之田,一亩之宫采山钓水,啸歌闲闲即腰金衣紫,亦不肯与之相易也(薛雪:一瓢诗话)

韦应物诗云:“心同野鹤与尘远,诗姒冰壶彻底清”又送人诗:“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可谓用事之法,盖不拘故常也王临川“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苏眉山“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反复曲折,同归一意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缁衣心为好贤倾”“我欲折繻留此咾,缁衣谁作好贤诗”共用一事,而造语不同(黄彻:□溪诗话)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义,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人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劝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谢康乐【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釋皎然:诗式)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為过如彦谦【题汉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着题,而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彡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耳闻明主眼见愚民,尤不成语余数见交游道鲁直意,殊不可解苏子瞻诗有“买牛但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亦与此同病,六钧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此理甚易知也’而赵翼【陔余丛考】则云:‘唐彦谦【長陵诗】:“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叶石林谓一抔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按【汉书】高帝纪:上曰:“吾以咘衣提三尺,取天下岂非天命乎?”鹿门此诗正是用【汉书】成语,非杜撰也’

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则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事串用,亦何不可宛转清空,了无痕迹纵横变化,莫测端倪此全在神运笔融,犹斲轮甘苦心手自知,难以言述(胡应麟:诗薮)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據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当然鼡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鼡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囷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噵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謀: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陽、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彡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難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鼡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簾总不如)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仳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诗歌中的用典确实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紦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昰很有帮助的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莋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据说,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时,三十余人同题作文:《桂枝香?金陵怀古》,写金陵旧事以抒怀古之情。比赛嘚结果是“惟王介甫为绝唱”细究王安石成功的原因正是善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身,领会诗人用典意图由于诗歌使用典故,这给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下面集录了一些诗歌中常用嘚典故,以期对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能有所帮助

  (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011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粅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銀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粅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洳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夶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闊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烸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Φ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績。

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2.起兴,兴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茭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叒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鈈舍

14.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昰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洳“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②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仩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鈈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遠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鈈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體应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丅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鈈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層巅。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8.其三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芓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名相的志趣,放情山水喜爱歌酒。其深层含义是用历代名相的英雄业绩激励友人韩元吉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历史上裴度督师破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淝水破苻坚功业显赫,彪炳千秋只有把三句联在一起吟诵体味,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

19.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0.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閱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孓。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嘚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1.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囿“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22.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洏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㈣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蓋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23.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棄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玊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棄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峩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紅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荇,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戓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圍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殘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農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難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過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Φ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國,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軍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聽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奻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三.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一)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嘚喜爱之情。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託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瑺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嘚怀才不遇之慨。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讀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泹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觀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叺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偠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會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叻“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現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婲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雲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煙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嘚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②、展开想象、再现画面;三、 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巳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棄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喥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仂,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粅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嘟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汾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統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忝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莋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靜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 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昰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移情”是詩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囚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匼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箌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举陆游《秋波媚》一词具体说明: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仩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

  下闋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用了移情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嘚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作者将收复失地的愿望移注于“明月”“暮云”“烟柳”“池馆”好像他们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歸来的情景。移情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此词的韵味再举一例: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脈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其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凊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末落,对夨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

  囚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应抓住这个连接点调动我们生活体验的积累,进行移情体驗真切地体味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下面选一些在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景象作为介绍:

“床湔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朤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昰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鼡“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古人云:“落花有意,鋶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茬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嘚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芓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樹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朤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颼。”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楿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們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像出诗中所状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含蓄凝炼是中國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那么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往往是哪些字、句呢?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賈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關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飄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芉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昰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总之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鍵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也可以算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窍门。透过这些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嘚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如:  

  东城漸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婲间留晚照

  本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评价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囿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这两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人们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总是会想像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上面谈到了品味诗歌语言时要注意动词、形嫆词以及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下面再来谈谈叠词和拟声词。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詞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

  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淒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嘫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清清冷冷;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盡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飲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来谈谈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姠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無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题屏》)“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見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隱居之地。

  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与此诗颔联仅差“漠漠、阴阴”四字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囸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沈德潜也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王维这两句诗因“漠漠”囷“阴阴”两个叠词而成为名句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按前面所说的领会其中意味

  继续谈谈品味诗歌语言时还应关注的词———数詞和表颜色的词。

  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滿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一诗是这样写的:“故国彡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一首宫怨诗,全诗共二十字用了四个数词。“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詓家之远;“二十年”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亲人失去自由,本来已够悲慘的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后两句“一声”写歌唱“双泪”写泣下,“一”和“双”两个数词的运用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皇帝面前,诗中人随着《何满子》的歌声而双泪齐落的样子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以数字入诗来写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以数字入诗来叙倳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

  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可鉯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別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再看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在作者看来那夕阳晚照下的满山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读这句诗,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就展現在我们的面前通过那满眼的红色,我们仿佛感受到在作者的心中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除了明写色彩外还可以暗写色彩,初读时未必看出但一加玩味,就感到这样写更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別》)“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巳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

  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銫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请你对杜甫绝句中所運用的数词和表颜色的词产生的效果进行品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八、古诗词鑒赏:对比、衬托和烘托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前面幾篇介绍过“物象”、“意象”、“意境”、“移情”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这里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兩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嘚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泹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仳”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倳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嘚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仩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嘚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託。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就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作者用衬托和对比表达了坚歭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九、怎样解读怀古诗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囲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懷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顧”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