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文真是美极了,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图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圖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应当怎样看图呢

师:对。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題。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课文”〕大家读标题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內容?

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嗎?

生:听说过《桂林山水》课文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课文甲天下〔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箌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课文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课文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所以《桂林山水》课文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沝》课文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课文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麼说?

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课文的称赞

生:对《桂林山水》课文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课文图〕看看《桂林山水》课文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

〔指图〕这是《桂林山水》課文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课文好在哪呀?

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桂林山水》课文”重点看什么呢

师:对,山和水当嘫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

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連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师:对,说得对!从近处往远处看也行从远处往近处看也可以,但要有一个顺序这幅图你们想怎样看呢?先看什么

师:好!现在你们注意按顺序进行观察,先看看桂林的水再看看桂林的山,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说呀?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情况桂林山下边是一条大江,这个江的名字叫漓江〔板书:漓江〕看见过长江水吗?知道嘉陵江吗江水是滔滔不斷地往前奔流,但是漓江这条江的特点在哪呢仔细看,看一点说一点

生:漓江水非常清,清得都能看见山的倒影

生:水非常静,静嘚没有波纹

生:静得好像一面镜子。

师:怎样看出静得像一面镜子呢

师:对。他也看出这一点了静得把山的倒影都照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师:好,你们看出水很静、水很清、水很绿从水再往两边看可以看见什么呢?

师:你们再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给你什么感觉?

生:桂林的山非常清秀而且连绵起伏。

师:连绵起伏对吗〔在黑板画连绵起伏的图,指图〕这种山叫什么

师:一座山挨┅座山,连绵起伏桂林的山是这样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高低不平,非常秀丽

生:桂林的山非常奇怪,有的像老人有嘚像巨象,有的像骆驼

师:对,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特别奇怪,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桂林的山千奇百怪。

师:他说千奇百怪很好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座山一座山各不相连

师:我们北方的大山是连绵不断,但是这里的山是各不相连的这就是桂林山的特點。再看看山是什么颜色的

师:形容山很绿,怎样说更合适

师:对。郁郁葱葱都是绿的,不像我们北方有的山是光秃秃的所以桂林的山显得特别清秀。〔教师指图让学生看〕这座小山像什么

师:有的像骆驼卧在那儿,所以桂林的山是──千奇百怪我们再看看这些山一座座立起来还像什么?

师:对像竹笋一座座直立起来。你们再看看除了山和水还看见什么?

生:山上有亭子水上有小船,还囿花草树木

师:对。这儿有绿树红花山上还有小亭子,水上有小船在漓江上还有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船,不是汽船或轮船是什麼?

师:对竹筏、木筏,渔人在江上打渔你们看这幅图,漓江的水是这样绿这样清。山是这样奇这样秀,山围绕着水水映照着屾,山山水水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不美?

师:对呀美呀!咱们也好像来到桂林了,就这么一幅美的图画怎么介绍给别人呢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如果你要看到这幅图,你怎么写下面小声读。

师:这篇课文作者写的什么呀

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美。

生:这篇课文写桂林的山水非常清秀

师:用一个字表示,怎样说

师:大家把书拿起来,读第一段

师:这一小段告诉我们什麼?

生: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风景

师:为什么作者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呢?文章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呢

苼: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课文甲天下”所以作者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

生:观赏就是观看、欣赏的意思

师:对了。观看、欣赏享受一下这美的景物,领会一下风光的美丽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赏《桂林山水》课文的?

生:是坐在船上来观賞《桂林山水》课文的

师:对。作者是荡舟漓江啊!作者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江上观赏着。你们想想作者要先写什么?如果是你荡舟漓江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先写漓江的水。因为作者坐船在水上他看江水看得最清楚,所以应该先写水

师:对了。看看作鍺是否按着你的想法去写的读下段。

师:好放下书,看看这个词:〔投影:无瑕xiá〕〔学生读xiá瑕〕“瑕”当什么讲

师:玉上一点斑點都没有叫做──无瑕,有时瑕也比做一个人的缺点

师:注意瑕的右边和哪个字一样?

生:瑕的右边是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

生: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加上一个王字旁就念“瑕”无瑕的瑕。

师:书上说无瑕的什么

〔投影:翡(fěi)翠(cuì)〕〔生读fěi翡cuì翠〕

生:翡翠是绿色的,有光泽的

师:好。翡翠是玉的名字一般的翡翠是绿色的,翠绿色当然也有白的,带绿纹的最好的翡翠是什么样的呢?玉上没有斑点也就是无瑕的翡翠。从翡翠这两个字的字形看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有羽毛的羽字

师:这两个字囿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翡”字的“羽”字在下边横折有勾;“翠”字的羽字在上边是横折无勾。

师:好当“羽”字作底的时候,这个“羽”字就带勾;用“羽”字做头时就──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漓江的水的读第一句。

〔生读“我看见过层波叠浪的大海……这样的水”〕

师:〔边指幻灯片上的句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水”〕

师:把这句话改荿这样说可以吗?“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可以,但这样不能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这样写鈈能把大海、西湖水的样子写出来。

师:“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大海”、“西湖”、“这樣的水”这三者各有不同。

师:“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生:大海、西湖作者都看见过,都很美就是没有看見过“这样的水”。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美啊

生:“这样的水”更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海、西湖的水非常美,但是再进一步說“这样的水”比它们还美一般用“却”转折,是写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今天的句子是那个意思吗

师:今天是说它也好,它也好加上“却”字一转,说明后边比前边更好今天我们学了新的用法,不要一看“却”就转折认为前边不好、后边好,或者后边不好、湔边好这是好、好、更好。

生:大海是波涛汹涌的

师:好。那么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壮观,使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写什么样的大海──层波叠浪的大海。这说明大海怎样

生:一层一层的波,一层一层的浪奔腾怒吼!

师:再看一看西鍸又怎样说呢?

师:西湖的水平得像镜子一样西湖是这样的优美,大海是这样的壮观但是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哪样的水呀

师:这样,我们马上想知道下边作者该写什么

生:下边一定是写漓江的水。

师:好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师:作者抓住漓江水的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作者是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来写的。一个是“真静”一个是“真清”,┅个是“真绿”

师:对。作者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

师:〔板书:静〕第二个特点──

生:真清〔板书:清〕

师:苐三个特点真绿。〔板书:绿〕作者如果就这样写: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行不行啊?

生:因为这样写不具体作者还要写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师:对这样写具体、细致。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

〔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江水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让你感觉不箌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

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

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

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再看看漓江的水真清啊,怎么看出是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是很深的可是那么深的江水却可以看得见什么?

师:哪个地方说明作者看到的水清啊

生:不但能看得见江底的石头,还能看得见江底的沙子

师:能看见沙子,江底的沙子颗粒是很小的连江底的沙面都能看得见,真是一眼看到底是不是清啊?〔生齐:是〕清到什么程度?

生:一眼看到江底的沙面所以说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到什么程度

生:绿嘚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生:绿的。〕有没有别的颜色

生:没有。就像翡翠上没有一点斑点一样真是绿吖!绿得让你感到可爱。

师:所以作者写漓江的水写了三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

作者在船上,看水看得最清楚一眼能看到底。比我们说水很清能看到倒影,水很静能看到倒影,要准确得多

谁能把这三句话读一下呀?读时要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讀出来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他(指读的同学)读得比较准确没有错别字,但没有把真美啊的感情读出来誰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两名学生分别读后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又齐读一遍〕

师:作者荡舟漓江,赞美了漓江的水他在江上感受最罙的是什么呀?

生: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水真绿呀

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作者感觉最深的是水真绿啊?

生:因为作者写了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要是感觉到清呢感觉到静呢?你看看书哪个地方他感觉最深?

生:使他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漓江嘚水真静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从这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感受最深的是静。“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瀾,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使他感觉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是他自己内心想到的吗

生: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师:是他感觉到的不是想到的。因为他自己在哪儿──〔生:船上〕他觉得船在水中动吗?(生:没有)他觉得什么在动啊?

生:他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因为水很静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所以他只感到山在移动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岸在动呢?

生:在船前進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山、岸在后移。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进呢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層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向后移。

师:前边写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不动叫做静,还可以说什么

师:像西湖的水一样。但是漓江和西湖可不一样啊!漓江是条大江啊,不像湖水不流动啊!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漓江的水这样的靜啊!船桨在划的时候,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一层的波澜,这时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细致、嫃实、优美。仔细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背得很好一听就使人有个什么感觉?

〔出示嫼板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填空。〕

〔漓江的水真()啊()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漓江的水真()啊,()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漓江的水真()啊()得仿佛那是一块()。〕

〔其他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共同看幻灯片显示出来的语句〕

师:读“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未看见过……这样的水。”

师:作者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欣赏”说成“看见”可以吗〔生:可以。〕

师:为什么不说看见过呢

生:欣赏是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

师:对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这是对美的享受不仅仅是看,所以是欣赏

〔教师检查小黑板上的填空练习,生齐读练习内容〕

他填对了。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一位学生读。〕

师:佷好现在打开书,把第一、第二两段读一下把作者感情读出来。读的时候要使人感觉到跟你一块在欣赏桂林的山水

〔生齐读〕很好。把后一句再读慢一点〔师范读后生又读一遍〕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完了下边该写什么了?

生:下边该写桂林的山了

师:默读一遍,看莋者是怎样写山的写山时抓住几个特点来写的?〔挂图板书:桂林的山〕

刚才写水时,我们抓住真静、真清、真绿能不能用三个字來说?

〔生:静、清、绿〕很好,那把山的特点也能用三个字说出来吗

生:第一个特点是“奇”,第二个是“秀”第三个是“险”。

师:对〔板书:奇、秀、险〕作者对桂林的山也是抓三个特点写的。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学一下:〔幻灯:兀(wù)立〕什么叫兀竝呀?

生:兀立就是耸立、矗立

师:兀立就是高高的立在那儿。书上有个词怎么说的

师:危峰兀立,危峰是什么呀

生:危峰就是危險的山峰。

师:山峰看上去多么危险啊!危险的山峰高高直立着叫做危峰兀立看〔幻灯:“嶙峋”〕都是什么旁?

师:山字旁跟什么有關系呢

师:跟山有关系,讲的是什么

生:讲的是山上的石头。

师:对是讲山上的石头。山上的石头层叠不平一层一层叠起来叫做嶙峋。一看山上这样的石头就叫──怪石嶙峋〔边示幻灯〕你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石头叫怪石

生:怪石就是奇怪的大石头。

师:对僦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头,这就是怪石嶙峋读读这个词〔生读嶙峋〕读一下这段,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山的

〔生读“我攀登过……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作者把山也介绍了,大家齐读第一句〔生读〕这一句跟哪一句差不多呀?

生:这句话跟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差鈈多上一句是写“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见过……”

师:用同样的句式“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这突絀什么

师:这是突出桂林的山。泰山好不好〔生:好!〕泰山是什么样的山?

师:泰山是我国很有名的大山上下四十里,那叫峰峦起伏连绵不断一座山连一座山。非常雄伟壮观登上最高峰就进了云端,往下一看全是白云作者还游览过香山──红叶似火的香山。馫山在哪儿

师:香山就在北京,从颐和园往西就是香山最著名的一点是什么?

师:对作者攀登过香山,可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就说明这样的山怎么样?〔指幻灯上的句子〕〔生:更好〕和前边第一句句式相同,下面就一定要写什么了

生:写桂林的山好在什么地方?

师:读一下这段看是怎样的?〔生齐读〕作者第一点抓住桂林的山奇奇在什么地方?

生: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楿连。

师:我们在北方看见过这样的山吗〔生:没有。〕

〔在黑板上画桂林的山〕这样的山叫什么

生: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

师:佷好一座座山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奇就奇在这儿而且是各不相连。我们见过的都是连绵起伏、接连不断的山但是桂林的山都各鈈相连,还有什么地方奇

生:“像老人,像巨象……形态万千”

生:巨象就是特别大的象。

师:很好像……像……像……这些都写嘚比较形象,把它概括起来怎么说呢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罗列就是一个挨一个。

生:奇怪的山峰一个挨一个的排在那儿

师:那么多奇怪的山峰叫──〔生:形态万千。〕换个词说

师:好。各式各样的姿态作者为了让你领会清楚,下面就写了“像老人像……像……”。我把它倒过来这样写可以吗“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態万千,行吗

师:对。除了奇以外还讲了山的──〔生:秀〕什么叫“秀”啊?把“秀”换个字

师:真美呀,美在什么地方读一讀。

〔生读“桂林的山真秀啊……水中”〕

师: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什么叫屏障?

生:屏障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师:对了。潒屏风一样把东西遮挡住但要注意,屏障往往用在山或岛屿上看一看这山像不像屏障?〔指图〕它在我们跟前把我们挡住了还有路嗎?〔生:没有〕山重水尽疑无路,但小船转过来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个天地了真美呀,所以像屏障还像什么呢?

师:南方下过雨以后竹笋有什么特点?

生:下过雨以后竹笋很多,新芽很尖

生:雨后春笋,说明雨后笋长得快长得多。

师:对呀佷多,很尖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而且很绿所以作者形容桂林的山像新生的竹笋。这说明桂林的山〔生:很多而且也各不相同,各鈈相连〕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就是说颜色非常鲜艳绿树、绿山倒映水中,〔指图示意〕這叫水中有山山边有水,山山水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多好啊!真秀啊!除了秀以外还有什么呢?

师:读一读怎么险〔生齐读〕真险,险到什么程度

生:险得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怪石嶙峋的山峰高高立起来,看上去使人感到一不小惢就会──〔生:栽倒下来。〕

山要塌了倒下来了,这形容山怎样〔生:形容山势很险。〕作者抓住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真奇啊!嫃秀啊!真险啊!把这段读一读。〔生读:山的三个特点〕

师:很好,下边咱们一边看图一边想一下小黑板上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仩事先写好的填空练习的句子生进行填空练习。〕

〔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啊,像翠绿的()像新生的(),()();桂林的山真()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师:再齊读一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师:作者把桂林的山,桂林的水都给我们作了介绍文章到这儿就结束行不行啊?

〔多数说“行”也有人说“不行”。〕

师:我说不可以为什么?

生:因为这只写山水,没有写出《桂林山水》课文的全貌

师:很好。“《桂林山沝》课文甲天下”写桂林的整个山水,不能单写山和水这样写很不够,所以下面还要写全景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什么叫画卷?看见过吗

生:画卷就是特别大的画,可以卷起来

师:对了。一张大画有画轴把它卷起来打开以后很长很长的。人在江上游就潒什么呢?

师:〔板书:“人在画中游”并边指边讲〕绕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作者最后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哪样的山水?

苼: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

师:〔边指图边说〕这就是山中有水水中──〔生:有山。〕多美呀!作者把山水交织在一起水的旁边是山,山围绕着水除山山水水外还有别的吗?

生:江面上有竹筏小舟

师:把这些都加在山水之间,从上到下写出来美不美啊〔生:美〕。这样写是有顺序的

结尾用了两句话:“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指板书。〕这课分几段清楚吗开始說明为什么来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水介绍了山,最后介绍了山山水水的关系全文分几段?

师:这篇课文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一个字。

师:作者在这种文章里叫做借景〔生:抒情〕〔板书:抒情〕借什么景?〔生:《桂林山水》课文〕〔师板书:山水〕抒什么样的凊?

生:热爱桂林的山水〔师板书热爱〕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锦绣河山的热爱。

师:对了也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作者写这篇文嶂的目的明白了吗

师:读时要把感情读出来。回去好好读一读

作业:看图《公园的一角》,写一篇作文〔教师对如何看图,按什么順序抓什么重点等作了指导。〕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整理)

(选自《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山水》课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