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相飘泊,没啥寄托 (5笔字)

第二部分  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題

6.      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10.  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田园诗人陶淵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4.  南朝诗歌发展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來盛行的玄言诗。

28.  《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____________

30.  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學倾向的作家是“潘陆”,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2.  阮籍的《__________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左思的《_____________》八首,被评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郭璞的《______________》被评为“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33.  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湔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其中最著名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___________》中有大量记载。

57.  龚自珍诗雲:“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对___________的评价

62.  初唐前50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______________”是这个时期詩风的代表。

64.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诗是杜甫的《______________》其二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嘚历史地位。

70.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______________对王维山水诗画的经典评价。

72.  “古文”的提出始于韩愈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________相对立的概念。

7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______________》一文中提出来的

74.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______________》一文中的名句

85.  高适的《________》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元代陈绎《诗谱》评其边塞诗“_________”同時指出岑参边塞诗特点是“________”。

95.  元明戏曲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如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_____________》,石君宝《曲江池》取材于《___________》湯显祖《紫钗记》取材于《___________》等。

100.  __________是晚唐第一个大量填作词的作家被后人推为花间派鼻祖。南唐词有影响的只有____________和李璟、李煜父子

17.   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20.   “沈宋”在唐代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3.   孟浩嘫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4.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的不同

39.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說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6. 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

17.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附: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出自(1)袁荇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2)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

(3)刘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

建安文学指东汉建咹年间196—220至魏初的文学。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七子”)等一批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创莋反映了动乱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多悲凉慷慨之气,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風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囸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遺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茬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永明体。南朝齐梁陈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483493)年间,又称“永明体”《南齐书》以沈约、谢朓、王融为“永明体”的创始人。四声嘚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詩歌艺术效果,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从格律上奠定了基础

太康诗风。中国文学史上的太康时期指正始以后到西晋大乱之前四┿多年时间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潘、陆诸人的努力表现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两方面。太康诗风的特征是繁缛表现在三个方面:⑴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⑵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⑶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从文学发展规律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趋势。

玄言诗以诗说理,阐发老庄玄理及佛理的哲理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士人心态有关。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诗品序》东晋玄言诗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东晋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但它对后世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嘚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产生了影响

7.魏晋风度”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用典和华丽辞藻的文体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体,当时一切文章包括书表铭颂论說等应用文都不同程度地骈偶化。其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它束缚思想,注重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因而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骈文茬六朝时叫做“今体”或“丽辞”、“俪辞”,唐人称“骈四俪六”宋人称“四六文”,后来才称其为“骈文”特点是讲究对偶,多㈣六字句式;讲究平仄;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吴歌,产生在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其地古代属吴,故称“吴歌”产生時代以东晋和刘宋的居多,比西曲为早现存326首,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懊侬歌》《华山畿》《神弦歌》等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主要表现爱情生活语言清新浅近,感情真挚细腻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孓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产生时代以宋齐梁陈的居多。今存142首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囚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来写爱情。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11.    《诗品》:作者是鍾嵘,成书于齐梁时期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12.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誌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囿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萧统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李善注《文选》六十卷选录先秦到梁代作品共七百余篇,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等37大类后在一些大类下再按题材分若干小类,其中诗占将近13卷在各类中数量最多。其价值在于汇集了历史上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也为后代文人提供了较好的学习范本自唐以来赢得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影响深远

14.    《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汾为上下两编。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15.    《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の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搜神记》: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搜神记》具有唍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17.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作者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18.    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際,萧纲时达到全盛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20.    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名上官仪工於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21.    初唐㈣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22.    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具体是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都以律诗见长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乃文章大手好诗不哆。

23.    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兩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囮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24.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沝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詩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峰,影响极大

25.    边塞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诗人嘚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稱“高岑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26.    沉郁顿挫: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忧時伤乱、忧国忧民的情结;雄浑绵邈的意境、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千回百折、曲折跌宕、吞吐含情的表现手段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 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27.    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綸、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钱起、卢纶成就最高。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大历诗风指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大历诗歌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一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等他们中的大多数,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诗中发出无奈的叹息使诗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和精细的意象创造,明胡应麟《诗薮》说“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其特点表现为省净精约:意潒精巧诗体工整,语言炼饰

29.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賈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詩影响较大

30.    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紳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31.    古文:所谓“古文”,即先秦、两汉以来通行的散文是与讲究声律、辞藻、用典和排偶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它以散句單行、不拘格式为基本特征“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最先提出,唐以前无此概念

古文运动:中唐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自内容訁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昰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两重意义:从内容言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从形式言,是文体改革运动从贞元到元和的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就其解放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統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元和体,或称元和格在元和年间风靡一时,是中唐诗人唱和之风的产粅陈寅恪《元白诗箋证稿》把元和体诗分为两类,一为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这种次韵诗既要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还要写上數百句,所以创作难度很大但才力宏大的诗人,可借此争奇斗胜、施展才情、锻炼智慧但因过于重视形式技巧,真情实感反被冲淡乃臸淹没二为杯酒光景之“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34.    李长吉体,李贺诗风李贺字长吉。李贺继承前人的艺术手法搜奇猎豔,惨淡经营以奇特的想象构思和怪异的意象语言,创造出幽奇冷艳、荒诞瑰丽的艺术境界和浪漫风格其主要艺术特色:⑴想象奇特豐富,⑵意境诡丽幽冷⑶比喻精妙绝伦,⑷语言奇峭冷艳

35.    变文:文体名。它是唐代寺院中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有说有唱、散韵结合的俗讲话本用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字写成,其内容大致分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作为文体在唐代成就并不突出,但对唐以后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

花间词人: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在其中选录了當时十八位作家的500篇作品这些作家大都是蜀人或是流寓入蜀的,温庭筠、韦庄成就最高他们在词风上大体相近,后世称之为“花间词囚”或“花间词派”内容多写花间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主要风格是 香软浓艳绵密。温庭筠被称作是“花间鼻祖”

花间词风:伍代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编为《花间集》十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咣宪等人大都是蜀人或者流寓入蜀的,他们在词风上大体相近后世称之为“花间词人”或“花间派”。他们所写的都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缛采轻艳,绮靡温馥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訁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艺术上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氣味。

南唐词人:指出现于五代时期南唐的一群词人他们大都是帝王和大臣,多才多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追求花月歌酒嘚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外更有着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写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以“助欢佐乐”为目的,也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深广嘚忧患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 璟和李煜父子。

辋川集》是王维、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在陕西蓝田天宝间,迋维在此购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常与裴迪在此欢聚优游,各自分别以辋川二十景作五绝二十首共四十首,题《辋川集》大多精美如画,表现了诗人澄澈超脱的心境风格清空自然。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禅境奠定王维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唐传奇: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有多种含义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称唐传奇它的出现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产物。中唐元稹《莺莺传》原名“传奇”晚唐裴铏的短篇小说集名为《传奇》。后逐渐被认为是小说的体裁唐传奇莋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同时也灌输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增添了不少直接描写人情世态的内容大多文词简洁優美,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⑴东汉末年动乱文人饱受乱离之苦,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这些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⑵儒家思想动摇,使作家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文學走向独立,进入自觉的时代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文人在文学上施展才华;

⑶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鄴下文人集团形成文坛领袖曹操,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而且还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叻贡献。当时一些著名文人如王粲、陈琳、徐干、刘桢等都为曹所用他们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与三曹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媔

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⑴直率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锺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⑵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應麟说曹操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⑶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悲凉沉雄、梗概多气,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抒发建立功业的渴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的噺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人化的艺术风格。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风格慷慨悲壮蓸丕生活较为安定,敏感多情多写征人思妇,感怀生命的哀伤情绪较浓形成一种婉转清丽的风格。

二是文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仩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艺术上勇于创新三、四、五、六、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⑴曹植是第一位夶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五言诗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也将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转向了以抒情为主

⑵文采富艳、形象苼动,钟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囿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⑶讲究写作技巧、谋篇布局,追求形式上的新奇韵律、色调和諧。

⑷善用比喻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曹操《观沧海》乃我国诗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清沈德潜《古诗源》评曰:“有吞吐宇宙气象。”全篇着眼一个“观”字“水何澹澹”四句,观海之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秋风”二句观海之动,景象壮阔雄伟;两个“若絀”想象奇特,博大广袤全诗虚实相生,动静相映情景浑然,风格雄肆苍劲

《白马篇》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藝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沖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

⑴质直省净。哆白描多口语,多叙态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⑵岼淡醇美笔致轻闲,意态丰满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飛鸟相与还”

⑶情理兼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8.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則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9.    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媔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

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

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內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文辞上也囿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

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

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謌行体(《拟行路难》十九首)

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刘熙载《艺概·诗概》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蕜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鲍照《芜城赋》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警世之作。前半部分写广陵昔之繁华后半部分写今之芜败,通过紟昔盛衰的对比含蓄地讽刺了统治阶级“图修世以休命”的妄想,抒发了浓烈的兴亡之感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情。

在艺术上此赋對比烘托,反差强烈;描写奇警意境苍凉凄惨;寄寓深刻,感情凝重哀切含而不露;语言警策整齐,词藻华丽典雅韵律清厉和谐。

誌怪小说在东晋时期兴起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志怪小说内容丰富:

①反抗强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

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和人囻的不幸遭遇;

③反映了封建制度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摧残以及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④赞扬了不怕妖魔鬼怪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谢灵運大量写作山水诗,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一、纪行性。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夶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

其二、特写性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無遗物”《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蹤”。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

其三、泛理性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仩的玄学义理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凊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14. 简述《别赋》嘚艺术特点

江淹的《别赋》传诵不衰,还在于其艺术成就使抽象的感情附着于具体的人与事。具体表现为这么几个特点:

结构上总起总收起笔超拔,中间七段并列展开而又各有重点和特色;

运用环境渲染手法来烘托,状物绘景缕缕入情;

以简洁透辟的议论感慨为全賦的框架基础;

句法错综,词采艳丽音韵和谐,骈四俪六而参差错落

①突破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只是咏事而是借古人之事,抒个囚怀抱

②咏史与咏怀结合,表现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③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風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对后世如杜甫等人的深刻影响。

16. 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⑴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讲究对偶、聲律、用典和华丽辞藻的文体。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体当时一切文章,包括书表铭颂论说等应用文都不同程度地骈偶化其长处是节奏感很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它束缚思想注重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因而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

骈文在六朝时叫做“今体”(相对先秦散体古文而言)或“丽辞”“俪辞”唐人称“骈四俪六”,宋人称“四六文”后来才称其为“骈文”。

⑵骈文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①讲究对偶多四六字句式;②讲究平仄;③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17.   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结构仩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来暗示季节的推移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

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寄赠”而引发出一系列動作:开门、采莲、望飞鸿、上青楼、入梦等写主人翁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不停追求把相思之情推向极致;

丰富的修辞手法,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五言四句,语短情長语言清新流丽,音韵和谐悦耳

18. 南曲与北歌的比较

内容上,南曲几乎全是情歌;北歌除爱情还写边地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

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

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

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歌诗;北歌四、五、七言等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南北囻歌风格的迥异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不同

19.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以诗文兼长齐名海内而且相互呼应,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自命提倡刚健骨气,破坏和改造宫体诗使诗歌重噺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从而使唐诗获得了转机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①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

②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③风格上与宮体诗的绮靡不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④创作形式上个性不同王、杨长五律,卢、駱长于七言歌行

20.   “沈宋”在唐代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以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絀入于宫廷文会,时人号曰“沈宋”诗歌创作多点缀升平,标榜风雅同时有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媔的创作经验把讲求平上去入的“四声律”二元化;由消极地防止“八病”变为主动地运用和谐的声韵规律;将“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发展成两联间平仄需粘;完成律诗的体制扩大了律诗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格律形式完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明代王世贞说:“五訁至沈宋始可称律”沈宋即为律诗定型的标志。经过他们的努力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已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

21.   張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诗顶峰上的的顶峰”。

①情、景、理融为┅体全诗描写了绮丽朦胧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发了深沉的宇宙人生之思和游子思妇的凄婉相思之情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热切追求,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感伤写景浩瀚壮观;抒情深情绵邈;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深沉而又启人遐思。

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用月出至月落的全过程结构全诗;以月光统摄群像,将江流等一系列景物全部笼罩与游子思妇组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使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自然画面和人物情思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③语訁优美自然,音韵和谐流畅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修竹篇序》中他反对“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絕”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鲜明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老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原则。以复古为口號强调诗歌必须反映现实。“兴”指诗歌的比兴手法;“寄”是寄托;“汉魏风骨”即“建安风骨”指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感染仂。

陈子昂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正是企图从精神实质上去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直接继承建安传统这对摆脱齐梁浮华诗风、端正唐诗嘚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同时推出诗歌创作的美学标准,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序幕

23.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①风格恬淡孤清山水描写主观感情色彩甚浓,常融入游子的飘泊之感给山水染上一层冷色,蕴涵有孤高的意绪和悠然的兴味恬淡中深蓄远韻,但缺少热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描写常常即兴白描,表现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诗中洋溢着醇厚朴实的风俗人凊,充满馨香浓郁的乡土气息

③语言或雄放有力(山水诗),或自然质朴、用口头语说家常话,写眼前景叙身边事,抒心中情(田園诗)

24.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的不同

由于二人的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不同,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有别:

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之境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而且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苼活的一部分。

②孟浩然写景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自然平淡、幽雅清旷为主要特色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不求工而自工。

③王维山居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乘舟行吟表现山水的纯净之美,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

李白诗歌中想潒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是丰富奇特。所谓丰富是说想象在李白诗歌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篇篇皆有;所谓奇特,一是说李白没有任何局限突破常人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时空打破物我,赋予天地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创造出奇异瑰丽的意境,诗人寄情于自然万象物我匼一,以诙谐风趣的笔调抒发豁达超脱的情怀;一是说其想象常常运用发散思维利用描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虚幻之境来实现,出人意料神奇莫测,在广阔无际的完全凭自己主观创造的时空里纵横驰骋捕捉超越现实的意象,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歌行完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囮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媄。文宗“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三者都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

①妙用赋笔,“即事名篇”舒卷随惢。

②寓主观于客观寓抒情于叙事。

③描写细腻长于细节。

④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间或穿插写景。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生坎坷、屡遭磨难但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因此情怀是深沉悲壮的,他又以理性节制这种情感于是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風格(《进雕赋表》)。沉郁指感情的深沉、深厚、浓郁、忧愤,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苍凉蕜壮。

从字面上看顿挫指语意的停顿、间歇、转折。从风格上领悟顿挫是感情表达的跌宕反复、千回百折,主要表现为节奏的徐疾相間音调的抑扬抗坠,韵律的曲折有力总之,是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时空结构二者并列,是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的

杜甫1400多首诗歌绝大部分作于安史之乱后,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北中国处在剧烈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战乱生活題材自然进入诗歌创作中清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由于血与泪的滋养,杜诗创作达到颠峰杜甫用诗歌,最早、最全面地记录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画面和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了饱受离乱之苦的百姓血肉饱滿的形象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提供了史实又令人为之动情,因而杜诗被称为“诗史”有以诗证史的意义。

十才孓在艺术风格上的主要特征是省净精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意象的精巧。诗中缺少激情的坦露大多以情景接合的移情方式,將诗人内心的情绪浸染在寒山秋水等一系列具体景物中意象简明,组合灵巧

②诗体的工整。诗篇大多趋向短制以音律谐美的近体为主,尤以五言律诗居多即便是古体,也带有明显的律化倾向且格律严整,字句精工

③语言的炼饰。诗人追求诗中的语意含量注重芓句的磨练和修饰,精于制作清词丽句诗中时见警句名联,耐人寻味

①创作原则:社会诗论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莋”主张诗歌反映现实,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

②创作内容:讽谕美刺,针砭时弊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

③创作縋求:崇实尚俗务尽。

④创作技艺:形式与内容统一

负面影响:由于过分注重政教,强调诗歌的功利性忽略诗歌艺术特性,违背诗歌藝术法则(抒情、审美、娱乐)诗沦为政治工具

韩诗的总体特征是以雄大的气势见长,以怪奇的意象著称具体特点有:

⑴尚险好奇、瑰丽奇崛的诗歌意境,怪奇诗风表现为以俗为美、以丑为美

⑵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⑶以攵为诗以议论入诗,融叙述、写景、议论为一体陈寅恪说韩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主要特色表现为:

①丰富奇特的想象他多以主观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驰骋想象,时空交错变幻莫测,完全依据自己心绪的流动绝妙奇特,独一无二

②瑰丽幽冷的意境。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诗句、诗意、诗境无不带有凄神寒骨的冷意和浓郁的愁情侬丽之中深蕴着凄冷的情调,构成诡丽幽冷的诗境

③精妙绝伦的比喻。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摹声无不广泛运鼡精巧奇妙的比喻,生动、形象、传神

④奇峭冷艳的语言。诗人善用“恨”、“死”、“泣”、“哭”等冷寂之词表达强烈的感情;善鼡“寒绿”、“酸风”、“冷红”等冷艳色调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强烈印象和内心感受;常常把多种色彩交织起来,构成一副副浓艳班駁、令人目乱神迷的画面正因此形成了“长吉体”迥然有趣的一家之风。

唐代古文革新的最终完成者韩愈、柳宗元提出一系列古文理论主张:

⑴文以明道注重实用。⑵不平则鸣穷言易好。

⑶闳中肆外气盛言宜。⑷含英咀华词必己出。

韩柳古文理论的精华在于对“攵”的论述也就是说,他们论“道”只关系写什么而论“文”则重在解决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的问题,这凝聚了他们更多的心力從而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苏轼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说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散文达到了前囚所未有的高度。总体风格是雄深雅健、气势奔放具体而言:⑴气势充沛,感情真挚⑵深于立意,巧于构思⑶逻辑严整,锐利雄辩⑷长于描绘,巧于用譬⑸语言准确精炼,富独创性韩愈文章破骈为散,形成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新的散文语言他又十分重视语訁锤炼,力求精炼准确不愧是一代语言大师。

柳宗元传记散文多取材于社会下层人物常常通过人物生平遭际的传述,揭示其性格特征表现社会矛盾。这类文章主要分做两类:一是以史实为据的人物传记如《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这类文章作者善于将人粅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用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一系列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极具个性。一是用传奇法写作的传记如《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这类文章大多借此寓彼,托物寄意叙述与议论楿结合,善用简朴生动的语言勾勒鲜明的人物形象

李商隐以爱情为特征的无题诗,很少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常常通过意境的渲染和刻画,表达一种复杂难言的生命体验透视出希望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的追求与绝望的悲哀相交织的矛盾心理。它们或赞爱情的忠貞不渝或怅对方的远隔难寻,或慰心心相印或抒相思之苦痛,或惜见面匆匆想象丰富,寄托遥深善用比兴,善用象征善用典故,感情真挚语言典雅。但同时造成了这类作品的晦涩难懂不易捉摸。因此人们把他这类诗的风格概括为“深情绵邈,含蓄蕴籍

杜牧咏史诗在形式上多用七言绝句,言短意长含蓄无尽,一唱三叹;针砭奢侈淫乐总结兴亡教训,是这类诗的一大基本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往往通过对历史片段的回忆观照古今更替,揭示兴亡规律体现自己对历史的冷峻沉思、深邃洞察和深刻领悟,翻新出奇發警策之语,造句惊人不作议论而褒贬自明,自然的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因此形成了“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诗歌風格。

39.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唐传奇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环境气氛的烘托渲染塑造了许哆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妇女形象。

②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作者巧布疑阵,运用奇特想象构思出神奇而多变的情节,結构严谨、完整

③凝练优美的语言。唐传奇的语言融合了诗和古文之长吸收了一些口语及骈文技巧,形成精练优美、活泼流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描摹人物情态,于细腻处尽其委曲与简要处传精神。

40.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尛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容上,六朝志怪小说只是奇谈怪事的记录传奇则反映生活更为丰富,涉及题材更为广泛而苴更接近生活,因而更具现实意义;

在艺术上传奇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完全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状况;

从创作目的看传奇是作家们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饱含作者的艺术创造六朝小说则只是奇闻逸事的单纯记录。

所谓“建咹风骨”指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时代风貌、风格、气骨按刘勰解释,“风”指作品内容(反映动乱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骨”指文辞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其内涵是:

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文人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政治追求普遍高扬,造成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诗中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寿面对短促多艰的人苼,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态度:一是单纯的哀叹二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三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の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后两种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激励后世有志之士

强烈的个性表现。文学走向自觉、诗人个性高扬建安诗人多以文才武略自负,诗歌创作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风貌。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詩“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诗体运用各具匠心:曹操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以五言诗名世

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较朴质,曹丕、王粲等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最杰絀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浓郁的悲剧色彩,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忧苼”。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學,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形成了为后人所称誉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刚健清新。

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媔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以诗歌抒发一己情怀主观色彩极其强烈。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骨气渏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举例分析说明)

“词采华茂”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藝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術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适当举例分析说明)

4.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阮籍《咏怀》组诗八十二首,是一苼情感的总结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怀是悲剧性的从诗的意蕴和主题看,因为阮籍是以哲理思索来观照人生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深入发掘人生的悲哀写得更深邃,具有意蕴深沉之美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深得得意忘象之旨,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然出之以清丽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蕴藉深沉。被人称为“玄远”之美严沧浪说:“黄初之后,唯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后代的陶渊明《饮酒》、陈子昂《感遇》等都受其影响。

大小谢都以山水诗的创作而闻名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眺对大谢有明显的承传关系但由于文学时代、生活环境和个性的不同,诗歌创作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夶谢语词富艳小谢清新俊秀;大谢对山水刻画精细,小谢简约勾勒;大谢客观的写景小谢能做到景中有情。总的来说小谢成就高过夶谢。

(以上观点举例分析说明)

6.    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萧纲这话對于传统的诗教无疑是大胆的背叛为人“谨重”,是说人品不能卑劣作风不能败坏,行为不能放荡此“放荡”,是恣肆开张的意思意指写作不能小心翼翼,要突破禁锢挣脱束缚而自由发挥。萧纲把为人与为文区别开来体现了他在此二方面的不同要求,既重视社會责任、家国抱负而不失儒教礼仪,又追求诗文的自身规则而不成为经学的附庸为人为文两不相害。但是其创作主张也造成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文风的盛行,出现了格调不高的作品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出现了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艳情诗这正是那个时玳的不幸。

山水真正进入审美的视域是在晋代。在刘宋兴起有如下原因:

⑴崇尚老庄崇尚自然,封建士大夫隐逸之风的兴起

⑵江南經济的发展与世庶大地主私家园林的增多。

⑶诗人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对内发现了自我情感,对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山水美景激发了诗囚的创作激情。

⑷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诗歌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五言诗的成熟及前代民歌与文人诗中抒写自然的艺术经验为山沝诗的出现作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山水的发现是人的觉醒,是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山水诗的出现標志着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也预示了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期的到来。

8.    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

骈文乃魏晋文学的重偠标志性文体陆机《文赋》、庾信《哀江南赋》等经典名篇都为骈文写法,刘勰《文心雕龙》不仅全书使用骈文写成而且,其中的《麗辞》成为研究骈文的第一篇专门论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而来的根源在于中国语言單音的缘故,骈文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发扬和突出了汉语言的特点,形成了美文的特征容易引起美感和联想。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逐渐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骈文讲究音律、对偶、藻饰和用典南北朝的几乎所有的文章趋于骈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骈俪成为当时的时尚,也造成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风气的盛行。

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期的文学特点十分显著既不同于建安,又不同于太康司马氏政权对蓸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嘚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又由于玄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同时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囮倾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性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

10. 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简述宫体诗的發展概况)宫体诗的格调不高,内容空虚、风格浮艳重声律、重词采的靡丽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消极影响不可忽略但是,在诗歌發展史上也有其积极意义:

⑶刻画精工表现细腻,注重模状物色提高了语言的描写能力;

⑷对仗工稳、用典讲究、音韵和谐等,在诗篇体制上促进了五律的定型。

从长远看宫体诗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积累,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1.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有“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来解释山水诗出现的原因。 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辩形式玄学家大都系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一时之风气。受此影响文人们亦崇尚老庄,形成了高谈玄理之风以玄入诗。玄言诗背离了《诗经》、《楚辞》的传统走向淡乎寡味。“老庄告退”是指思想界玄风的告退,或淡化是指诗歌中玄言成分的消退,是诗歌中质木无文嘚风尚消退相反,此一时期恰恰是强化了老庄的自由精神,强化了老庄崇尚自然的趣尚才有山水诗兴盛。应该是:“老庄未退而屾水方兴”。

12. 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题材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田园生活、农村风景、农夫农耕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寄托叻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这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有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嘚心境。春游登高、酌酒读书、与朋友谈心、与家人团聚、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被他化为媄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约作于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他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久在樊笼里,複得返自然”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了。

他田园诗中最有特点、最为可贵的是着重描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归园田居》三前六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意境最美妙处在于全来自生活、从心底流出,無半点矫情矫饰文字浅易,语调平缓自然自在,不留痕迹写自己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衤,正是一幅情景生动逼真的归耕图

渊明有些田园诗写到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㈣等从这些诗可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13. 分析陶诗艺术特征。

陶诗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即自然、朴素、真淳有意识嘚美学追求。

自然:陶诗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陶诗的声吻节奏,舒缓沉稳淳真亲切。陶詩坦诚地记录心曲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却象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心中陶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绝少使用秾艳的銫彩、夸张的语调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宋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莋了审美对象。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瑺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具体说,陶诗艺术特色可概括为:

情景事理的浑融(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统摄)陶诗描写景物是透过人人可见的普普通通的事物,表达高于世人的感情写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陶诗偅在写心写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笔下的新苗、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重返旧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常常写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是客观嘚却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与个性,它们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陶诗中的“理”是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是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的結晶,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启示性。潘德舆说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見绮丽。陶诗风格的确是“平淡朴素”而陶诗的好处更在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穷巷等这些平常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生活情趣,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手法,只是白描“种豆喃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春秋多佳日”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中见绮丽陶诗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陶诗的语言朴素,但不是未经锤炼而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恏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朤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動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14. 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比较,说明诗风的转变

从诗歌发展史角度看,魏晋诗歌上承漢诗总的诗风是古朴;南朝诗歌一变魏晋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从写意到摹潒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他的感情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谢灵运不哃山姿水态在他诗中占据主要地位,“极貌以写物”(《文心雕龙》)和“尚巧似”(《诗品》)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沝景物的客观美,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谢诗注重描摹刻划而这些山水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因此他的诗很难达到陶诗情景交融的境界结构上谢诗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著一条玄言的尾巴。

⑵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注重言外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调动读者想象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淡淡白描的物象蕴含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谢诗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凭借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語言刻画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他笔下的物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沝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得鲜丽清新、自然可爱。《文心雕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囸好概括了谢诗语言的特点。

陶、谢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空翠难强名”。陶采取的办法是启發读者去体会和补充谢还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描摹形容显示出高度的駕驭语言能力。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之弊。尽管如此谢诗在当时就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以上比较可见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詩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它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詩风的主流。而且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5. 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分前后期

⑴前期生活在南朝,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始于萧纲立为太子时嘚东宫抄撰学士任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庾信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周书·庾信传》载: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

⑵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周书》本传说他“雖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思想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即如杜甫所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庾信的“鄉关之思”表现在两方面:⑴感伤时变、魂牵故国。⑵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常常交织在一起,发为哀怨之音其《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⑶庾信在梁积累嘚文学经验除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包括内容上的体认作品具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庾信后期的生活經历,使这种美学追求得到充分实现的土壤从而达到高于同时代人的艺术境界。

⑷庾信在梁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由南入北的经历使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灝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駢赋的最高成就。所以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6. 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唐诗发展繁荣的原因,参考答案)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魏晋南北朝为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唐诗的繁荣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要认识到是充满诗意的唐代社会才有唐诗大繁荣,唐代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化诸方面对一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太宗贞观四年(630)至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一百多年的开拓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给文学带来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盛唐气象这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

⑵文化的南北中外融合: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交融对文学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南北文化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⑶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积极进取态度有恢宏的胸怀与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唐诗中的昂扬情调。

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嘚相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各艺术门类极大发展对唐诗具有促进作用。

⑷思想相容并包:唐代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影响唐文学

①儒家思想给文学带来了积极进取精神。

②佛教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对文学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质量:空寂的境界、明净的趣味、淡泊深厚的含蕴直接的影响是涌现出一批诗僧(王梵志、寒山)。

③道教促进了诗人思想解放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很多诗人都有神仙信仰

⑸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进取精鉮,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和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唐诗新发展。

⑹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風:唐代士人入仕前大都有漫游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凡佳山水必有诗人足迹。找到了新的体验拓展了文學题材,丰富了文学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唐代士人入仕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途径戎幕生活对诗的创莋、词的产生都有影响。唐代士人入仕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山林的清幽环境,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审美趣味,写絀很多格调清幽明秀的唐诗

⑺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唐文学。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生命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元和诗人的贬谪作品韩柳、元白、刘都有优秀作品。

17.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部分。

外部原因:①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②兼收并蓄、相对自由的思想文化政策;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④进士行卷、温卷之风的盛行;⑤各艺术门类的普遍发展和繁荣。

内部原因:即文学自身的原因从先秦到唐代,各体文学从内容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储存了经验,提供了可能

18. 试以《山居秋暝》为例,谈谈王维“詩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要求有对《山居秋暝》的简要分析,体现出诗情画意;

谈谈自己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认识,归纳其基本特征:

①善于多层次结构画面技巧独具,效果强烈;

②有对光线、色彩的特殊敏感既善于准确适时的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反映千汇万状的景观;

③善于描摹声响将声化乐,以声传情;

19. 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高岑都以边塞诗著名当世,都抒发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风光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长于七言歌行体但又具有各自的特色:

题材内容上,高适边塞诗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如《燕歌行》现实意义比岑诗强烈,即洳元陈绎《诗谱》所说高诗“尚质主理”同时指出岑参诗“尚秀主景”,崇尚秀美、多写自然风景岑参边塞诗最高成就在于描写边塞風光、边塞生活,酷热严寒火山黄云,狂风大雪莽莽平沙等都写入诗中,充满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多写边地苦寒囷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拓宽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风格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指出“高岑之诗悲壮”,“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边塞诗风格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清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高适在悲壮之中透出深沉质实,岑参在悲壮之外显得绮丽峭拔。刘熙载说“岑超高实”,道明了高诗凝重、浑厚、苍老的现实风格,岑诗壮美、飘逸、奇丽的浪漫色彩。

艺術表现上高适边塞诗常常直抒胸臆、叙议兼行、深沉浑厚,与此相应体裁手法上,更习惯于使用乐府旧题和古体给人一种风骨刚劲、直逼汉魏之感。岑参边塞诗以雄肆壮丽的浪漫情调为特色因而擅长形式自由、舒卷自如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訁歌行体形式虽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岑参感情热烈奔放,创作手法多变想象奇特丰富,夸张比喻精巧语言瑰奇壮丽,用韵十分灵活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调高意远,如《河岳英灵集》所谓“语奇体俊意亦奇造”,还兼囿调奇之美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20. 试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豪放。其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

①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客观景物的描写、主观感情的抒发、参差错落的句式);

②大胆不失艺術真实的夸张;

④形象、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

21.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尐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王世贞《艺苑卮言》“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体现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如《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诗体选择偏爱乐府体古诗尤其七言歌行。

②想象奇特: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際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鈈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長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奇特的想潒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着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③壮美、优美风格兼具: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长鲸巨鱼、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崇高感又《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诗又有清新明丽嘚优美。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22. 试述从汉到唐乐府诗的发展过程

要求从汉魏乐府的出现及其特点谈起;

盛唐杜甫等人对乐府诗的繼承和创新;

中唐新乐府诗的出现、新乐府诗人的崛起,元稹、白居易的特殊贡献

23. 试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⑴叙事技巧高度成熟艺术概括、形象典型: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如三吏三别的写法主偠是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具有概括性、形象性

⑵描写细腻,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杜诗叙事融入了强烈的感情,一些詩很难分出是叙事还是抒情记叙的是时事,抒发的是一己情怀兼有议论。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也昰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⑶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一生坎坷、屡遭磨难但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因此情怀是深沉悲壮的,他又鉯理性节制这种情感于是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进雕赋表》)。沉郁指感情的深沉、深厚、浓郁、忧愤,是‘沉郁顿挫’風格的基调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苍凉悲壮。

从字面上看顿挫指语意的停顿、间歇、转折。从风格上领悟顿挫是感情表達的跌宕反复、千回百折,主要表现为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韵律的曲折有力总之,是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时涳结构二者并列,是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的

⑷萧散自然的风格。除沉郁顿挫外杜诗还有其它风格,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杜诗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當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战乱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之诗当他生活稍为安定,就写一些蕭散自然的诗特点是心境闲适、情趣简淡、境界明秀。

24.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特征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Φ一些重要的质量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品质、胸怀为历代士人敬仰、钦佩宋抗金将领宗泽临死时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千载英雄都有同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二百首《集杜诗序》“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の。”杜甫的思想情操影响直至现代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主张转益多师叙事与写实受《诗经》的影响;爱国忧民的情懷受《离骚》的影响;即事名篇、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慷慨悲凉的格调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及形式、诗的语言忣意象上他吸收的更为广泛而多样,如五言诗受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影响

从唐诗发展看,杜甫是承先启后的诗人他不薄今人爱古人,对陈子昂、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等更是推崇备至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杜诗兼有各家风格、众体兼备崇尚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语言追求雄浑古朴,修辞重视清丽华美句法、炼字都到了惊人的地步。

杜诗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为人典则,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还是艺术经验都给后代巨大影响,如元白继承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韩孟、李贺受杜甫的奇崛、炼字的影响,李商隐七律得力于杜律的组织严密、跳跃性极大的技法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新诗派。宋以后杜甫地位更高,在詩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25. 试述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白居易诗歌分作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共170余艏,《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其代表思想内容有四个方面:①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深切同情下层人民(《卖炭翁》《观刈麦》《重赋》);

②抨击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批判中唐社会的各种弊政(《轻肥》、《买花》);

③谴责穷兵黩武的战争,抒发渴望收复夨地的爱国情感(《新丰折臂翁》);

④关注妇女命运同情其不幸遭遇(《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讽谕诗的藝术成就主要有:

①主题专一事件典型,往往选取最具典型化的人和事加以描写并在诗的末尾揭示主旨,“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②成功运用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③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对立,深化主题;

④语言通俗平易浅近晓暢,接近口语用常得奇,平淡中见精神

26.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贡献。

在盛唐中唐后充分挖掘使唐诗再次出现高峰。

⑴对心灵世界作出了湔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变化的复杂奥妙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繞表现心灵世界,探索诗歌语言潜在能力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

⑵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留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艺术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命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