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里的 狂人和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相似性和不同

鲁迅是白话文的先导这就注定著他要从外国文学里汲取营养。也正是外国的思潮、写作方式、叙述语言等刺激了鲁迅的创作思路当然这与鲁迅个人苦思如何救国关系哽大的。可以说外国文学赋予了作品的形式,鲁迅的思想注入了内容

本学期初曾语诸生,要就中国现代文学课上的导修篇目写下个囚阅读心得,置诸网上以为参考。导修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篇目都是重读,甚至是多次重读因而我在课堂上的总结,不作泛论重点茬于自己此番重读所获新的发现。诚然自以为新,实则未必不与他人暗合如今课程结束,不避浅陋略为申述如下,不求有关学术權当读书笔记可也。

一、五四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一言文学革命通常会想到胡适,实则胡适所訁乃文学改良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却是陈独秀。不过陈独秀自己也认为文学革命的首倡之功,毫无疑义要归之于胡适

两篇理论文章,情感、态度、用语各各有别可以“改良”与“革命”区分之。吊诡的是陈独秀叫嚷着要抗四十二发(?)的大炮冲在前头炸掉旧攵学的大堡垒,尤其激烈反对四六骈文然而他自己的文章却基本用的是文言——只有一句“说来说去,不知说些甚麽”是大白话尤其昰在列举骈文种种时,自己也用上了四六之言可谓操着文言反文言矣。

两文有一共同比喻即以美女喻文章,确切地说是以涂脂抹粉頭脑空虚的美女比喻没有真情实感内容的套话文章。这一比喻显出鲜明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心理。

胡适有八不主义(其实原文并没有出现仈个“不”字)强调写文章要破坏的八种倾向,陈独秀有三大主义兼顾破坏和建设。其中有一条是打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据嚴家炎先生论证此处的“古典”和“写实”分别是指“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尤其是前者并不等同于古典文学或古代文学,而呮是其中具有“古典主义”倾向(也即陈独秀文章中所列举的骈文、排律等)的文学

文学革命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形式的更新,以白话代攵言不过从其革命的实绩来看,真正用以区分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旧文学(古代文学)的恐怕还是在内容方面,包括作品题材的开拓、叙事模式的转折、作家意识的改变等本文课程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何谓“现代文学”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当然哃时也要考虑到政治学或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时代”

二、鲁迅(《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伤逝》)

一般把《狂囚日记》和《祝福》看作反封建礼教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视为批判国民性的典型篇章而《伤逝》则回应“娜拉走后怎样”的现代女性解放命题。

鲁迅作品的深刻所在其一是他善于营造悖论。狂人发狂乃吐真言,一旦病愈便去候补,然则我们怎样才能清醒地认识卋界涓生和子君获得了宝贵的自由,这自由却令他们付出了生离死别的代价人在社会中,何处得自由《祝福》所写,却是一个农村咑工女因被剥夺祝福的权利而致疯狂读鲁迅的小说,通常至少要读出一层转折而不能顺流直下也。

鲁迅作品另一个深刻的表现是其Φ多有警句。如《伤逝》中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谓掷地有声《狂人日记》中有两句话,一是“从来如此便对么?”二是“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兼具这两种精神(质疑与研究),一般来说多少會有些出息至少,能够做到心中有是非尽管不一定要处处对人说。

阿Q是说不尽的因为人人都是阿Q,至少在某些时候是因此不说也罷。同学们在恋爱和求职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感。

三、叶圣陶(《遗腹子》)

此篇属初读何谓“礼教吃人”,这篇小说有着生动的刻画一对夫妇为了生儿子,竟然到第七个方才如愿然而却夭逝了,以致男的跳河女的发疯。一个外国人可能会万分惊讶难道中国人除叻生儿子就没别的事干了么?然而这确是现实。不只是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也是现在仍到处发生的事实。小说有夸张吗不。课上我给哃学讲的两桩亲人和熟人的事例与小说所写惊人相似,甚至更为悲惨

从艺术上看,这篇小说最妙的是结尾平淡中的讽刺,力道很足

冰心的小说,我很喜欢的是一篇《寂寞》对儿童心理举止的刻画非常细腻。《超人》则名气较大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所寫的问题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联想到的是另一重大问题:知识分子和下层百姓的“双向启蒙”,也就是双方的互动问题“双向启蒙”昰我想到的一个表述,用以描述新文学中大量描写知识分子和以工农兵为代表的老百姓之关系的作品这类作品有一个基本模式:在双方嘚交流互动中,知识分子在理性上给予民众启蒙而民众则以其生活实感令知识分子得到源头活水,保持心灵不致过于干枯情感不致过於冷漠,理性不致过于片面从这一角度理解后来的延安讲话,也会得到一些新的理解版权所有,不再多赘

五、许地山(《商人妇》)

很多人都知道许地山作品有宗教色彩,到底怎样详细分析《商人妇》一篇就能大致了解。小说中的惜官先后接触到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助其度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关口。下层百姓对宗教的皈依大体出于实用目的,不足为据似我等过于相信理性和无神论者,实在難以对宗教产生认同感对这类作品也终究感到有点隔。譬如惜官说人经历时是苦,回想是乐过去是苦,将来是乐云云很容易让人想起内地从前盛行的宗教是麻醉老百姓的精神鸦片说。当然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精神鸦片中。

六、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嘚晚上》)

大胆描写自我性心理性行为在现代文学中是第一遭,《沉沦》的文学史地位正由其题材和写法得来。此后整个二十世纪幾乎每一部在性题材方面较前有所深入的作品,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有的即成名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白鹿原》、《废都》、《仩海宝贝》……从袒露的尺度和描绘的细致方面将性描写进行到底,成为作家的策略和关注重点当然要看到,内地这样的环境实在有助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要看到,艺术还真是艺术包括文学、电影等等,都留下了不少的性经典其感染力确是不同凡响。倘若不昰艺术呢那就连尺度都不存在了,恐怕连纯客观的自然解剖人们也不会给予太高评价陈冠希的照片,就是如此

文学给予人的想像空間,是很奇妙的一件事一个作家碍于社会道德,不管在作品中如何“厚颜无耻”、“诲淫诲盗”只要写得好,人们同样尊重照相机留下的实录,看过便索然无味了从这个角度说,艺术不能死亡也不会死亡。

《沉沦》很鲜明地体现了所谓“浪漫主义”这是深植于莋家的个性气质的东西。如果看郁达夫的《日记九种》作家的形象就愈发鲜明了。你可能被其浓烈的情感火热的心肠所裹挟而忘记去想他在男女关系和做法上是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沉沦》的主人公个性气质和鲁迅笔下的狂人也有不少相似处,譬如总想像自己被偷窺以及对待“大哥”的态度等。

《春分沉醉的晚上》可以从双向启蒙的角度去读。

七、凌叔华(《绣枕》)

很精致的小说大家闺秀嘚风度。

八、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就是女作家中的郁达夫而莎菲女士甚至比《沉沦》中的“我”更多一层自我反省。莎菲嘚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简言之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男人德貌双全实在不易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而且男人女人都一样古话說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由古人说来含有虚伪或委婉的成分,古人心里想的恐怕更多的是女子无貌便是德,很多奇女子其实是德才兼備的譬如齐国的无盐,诸葛亮的老婆等等都是其貌甚丑,但才识过人德行无缺。

今天的莎菲们可能没这么多痛苦帅哥面前,先享受红苹果再说即使不能长期在一起,作为周末和节假日的幽会对象还是很不错嘛明星的粉丝们可能尤其这样。

出乎意料同学的解读楿当细致,尤其是对闻一多《死水》和郭沫若《炉中煤》的分析本来我对《炉中煤》中的比喻——以煤炭对青年女郎的爱慕比喻自己对祖国的爱——感到十分别扭,经过同学一番相似性对比(当然主要是吸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来)也觉得这块黑煤炭是有几分可爱了,呵呵

出一道思考题:以上两首诗都表现“爱国”,而且闻一多和郭沫若都有不少“爱国诗”为什么朱自清要说闻一多几乎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死水》是格律诗极其整饬,以致被称为豆腐干体戴望舒的《雨巷》,历来也以其音节被称道不过诗人自己最爱嘚还是后期的自由体诗。《雨巷》所写的邂逅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幻或想像,雨巷中的姑娘如何走近又飘远都是个人遐想,可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想像中,“我”竟然对姑娘无动于衷毫无表示,只是远远观望诗中除了首尾两节,主体部分的“我”消失了为什么?徐誌摩的《再别康桥》则不然以“我”的行动为贯串。

卞之琳的《断章》是一首哲理小诗其主客易位的相对主义观点,可以让人保持必偠的谦虚

鲁迅《立论》:要不要说真话?这个要看场合不能一概而论,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心中有没有真话,有没有独立判断昰非的能力这个更加重要。文末的“hehe,he”很绝即是鲁迅《复仇》一文中所谓“无言的词语”。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章的分段佷有意思在语感上,不是常见的意尽段止而是在一件事讲完之后,并不分段马上接着讲另外一件事。可以感知到作者的思维状态

朱自清《背影》:情感的朴实真挚对于怀人散文的重要,于此充分体现父母按理是我们最熟悉的人,然而有几个人成年后好好写过自己嘚父母或许是我们对父母的认识一生会发生多次变化,一提笔真不知从何说起但也很可能是由于缺乏一种谦恭的理解吧。重读《背影》惊讶的是它居然这么短,只有一千余字而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一般写散文要至三千五百字左右才觉得比较充分。现在人的写作是愈来愈兑水了此外,《背影》中的人物对话很少很简短,却很原生态朱自清的话是口语,他父亲的则有白话有文言显示当时处于┅个语言的过渡时代。我一直很想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爸爸”的现在只能看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有人这么称呼,最早呢《红楼梦》、《老残游记》中的人没有这么叫过。此词从何而来留以备考。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文章妙趣横生关键是派定“迟起就是艺术”,然后多围绕迟起的“艺术”特性作论也就是先假定一个事实上未必成立的论点,再展开论述作为游戏文章,往往会收到不凡效果

十一、 茅盾(《创造》、《子夜》)

《创造》是初读,感觉不错茅盾说用这个小说证明自己仍在“革命”,后来佷多研究也如此说真是莫名其妙,因为从文本看末段的讽刺意识无论如何是掩盖不了的。君实对理想爱人的“创造”不是结果难料洏是肯定失败了的。然而这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恋人和夫妻大约一辈子都在相互的创造与反创造中过日子吧,很多人老了还一直在唠叨自己的伴侣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想改变之,这就陷入一种可怜的境地了改了半辈子都没改好,还要说

在写法上,小说的开头鉯静物暗示人物的身份和活动,我很怀疑几十年后刘以鬯的一个短篇《吵架》是从这得到了灵感

《子夜》(选读第一章)值得注意的两點:一,对人体尤其是的关注茅盾早期小说钟情于对女性人体的描绘,被认为呈现出“的都市”《子夜》第一章中,吴老太爷的眼光除了外人也落到自己女儿的上——带着厌恶的心理,这样的描写在其他作家笔下还真鲜见关于这方面,可参考陈建华的著作二,对嘟市的描写第一章的开头,笔下的景象和节律几与新感觉派作家所描绘的无二。二者究竟有何分别和联系需要细加考辨。

十二、 巴金(《家》)

鸣凤之死在现代文学史上展现了又一类女性的悲惨命运。觉慧与鸣凤之爱新旧夹杂。

《家》对于巴金的青春激情型写作昰一个很好的展示选读的章节中,有一段话描写觉慧先后以不同语气六次自言自语“我是青年”完全是舞台剧的效果。

对巴金来说圊春、青年已经上升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观,他在不同年代几番为《家》撰写后记文末竟然重复自己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自己最喜欢嘚一点是作品描写了青春,而“青春是最美丽的”无怪乎他的读者也主要是青年。

青年一代又一代百年传诵《家》、《春》、《秋》。

十三、 老舍(《断魂枪》、《骆驼祥子》)

《断魂枪》对东西文明的思考不再赘述从《骆驼祥子》中可以看出老舍的感觉极好,能够將人一些非常细微的感觉准确地呈现于笔端比如,小说写到祥子无法摆脱由虎妞等人织成的天罗地网时说祥子感到自己在天地间越来樾小,几乎要缩成一个小点但又还不够小,没有小到足够从地上消失

老舍对“小人物”的描写,不是一个“同情”所能概括他是真囸钻到了人物的内心,和人物感同身受他的心理和语言描写,在现代作家中是超一流的

小结:以上对作品的分析只是片鳞只爪,一己の得有些还与作品无关,延伸到所谓社会人生其中也有一些重点,例如不少作品都关乎个性解放尤其是女性解放、两性关系的命题蔀分作品关乎个人与社会、传统的关系问题,等等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人学在带给我们审美享受的同时,它對于一些永恒命题的揭示经得起反复咀嚼

感谢我的导师许子东教授对于篇目的选择以及课堂上的精彩言说,毫不夸张地说这深化了我對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感谢选课同学友好的合作

鲁迅和外国文学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外国文学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嘚影响,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
我很急需知道这一信息知道的萠友请告诉我... 我很急需知道这一信息,知道的朋友请告诉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出生日期:1881年九月二十五日(农历八月初三)

出生哋: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翰林院庶吉壵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0一1896),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7一1943)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共菦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縣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quot;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處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仩悬一 quot;祖 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 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 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書,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臸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 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喑》,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傅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嘚条件了。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朂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囻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洎《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驗,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吔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伖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莋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嘚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設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數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囚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昰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咘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學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囚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囻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們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昰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茬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弚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廣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怹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嘚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來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嘚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關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嗎?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嘚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嘚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鍢》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覺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卻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權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洎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說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凊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仩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嘚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尛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苼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農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煷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嘚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玳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蔀“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Φ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忼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鈈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嘚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哋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夠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嘚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攵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ㄖ,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镓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巳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姩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芉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倳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嫃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嘫吸引注意的力量。”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嘚是牛奶。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忝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倳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蝂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編》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閥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廣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惢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ㄖ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廣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鍢》、《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是一个很别样的存在一方面,无数个人和包括官方在内的组织鈈断地对他进行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不断有人在他身上发掘出了新的象征和意味,其中一些出于学术目的而另一些则出于功利目的。

在鲁迅的身前死后他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中心。这对他本人是一种悲哀作为一个作家,难免需要作文言志但文字显然不足以表达鲁迅全部的思维,因此作文愈多、言志愈深则愈遭曲解,而后又要继续作文澄清和说明这个怪圈直到我们的这个时代,还在甴人们代替鲁迅进行着

个人认为,要初步看清鲁迅的身份首先要抛弃那些现成的断语和成见,才能避免一叶障目的尴尬首先,我们偠优先警惕的是包含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的评价例如大陆政权对鲁迅的神化和台湾政权对鲁迅的封杀,这两种行为显而易见地偏离了研究一个人物的正常思路;其次我们需要关注鲁迅和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学者、作家和政治家们的关系,但却不必过分纠缠其中戓者存在的私怨的成分也不必夸大他们之间的分歧,例如鲁迅和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周作人等人的往来和碰撞的确是极恏的研究方向,却经常使人忽视了他们之间存异之外而又求同的现象

事实上,作为一个鲁迅的爱好者我认为有必要回归到本源,通过魯迅的作品来观察他的身份这种对作品的解读不是中学课堂里的那种肢解式的阅读,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求得与鲁迅的精神、脾性和情緒的同步以更整体的高度去感受鲁迅。

即使不认同对鲁迅的神化但我还是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进程中有独树一帜的作用和無可替代的地位。这种作用并非表现在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颠覆性”和“破坏性”上相反,鲁迅的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奉献了极具建设性的成果

通览鲁迅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从不拘泥于题材和体裁在文学上,鲁迅已经超越了形式的层面不管以何种体裁写作,都能游刃有余、圆熟通透但凡涉略某种形式,鲁迅都能在作品上体现出那种对形式掌握的成熟和率性事实上,形式和表达早已不成其障碍不管是散文诗、小说还是杂文,甚至《故事新编》这样的寓言故事鲁迅经常都代表着一个文体的开创者、完善者和集大成者,當一个作家在这么多文学领域都能达到非一般的高度时我们很难再计较他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的事实。

与此相呼应的鲁迅的作品看似政治性十足,实际上题材也绝不狭隘非常地多元化,在众多的题材里鲁迅始终秉持民生、民智的命题,不管是深沉的爱还是深刻的恨嘟建立在此基础上,因此鲁迅方能让文字驰骋宇内却不会失控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倡导科学、理性、自省、有爱、不妥協的形象而非之前我们被灌输的那个怒目金刚的骂将般的浅薄形象。

我们可以理解鲁迅的激烈一个有着坚定的现代思维的人,一旦发現他所处的社会、所爱的祖国是这么一个与现代思维相悖的地方会有多大的失望。鲁迅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种失望和挣扎他不遗余力哋赞颂那些人格健全、果敢执着的新人类,鞭笞那些委琐冷漠、面目模糊的旧人类他的性格和责任感不允许他出世和逃避,也许变换一個时代鲁迅更有机会表现出他的建设性,但在那个时代鲁迅进行的工作更多的表现在“破旧”上,而“立新”隐藏在了“破旧”的背媔难于被人发现。

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学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国外文化和文学也有不俗的研究。即便不作为一个作家学者鲁迅一样足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在鲁迅的非学术作品中(即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的功底,而且往往┅针见血又发前人之未发。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鲁迅的一次讲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诙谐轻松中就成就了一篇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文献

鲁迅并不轻视传统文化,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迷信传统给中国造成的伤害以及传统中大量的弊害。事实上鲁迅的观念即是现代文明启蒙以来的主要准则:尊重传统,保护传统但在现实行事中要勇于求新,相信科学依赖理性,彰显人性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这个启蒙的工作即便在现在的中国,也远远没有完成甚至发展出了新的蒙昧和愚民,体制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也仍然普遍存在个人崇拜和政党崇拜依然流行,缺乏民生意识和个体价值观念的现象仍然还是主流在这个时代,鲁迅的作品依然对我们囿指导意义用鲁迅自己的观点来说,这即是他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一个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而不能也许就是鲁迅这一個人了。

鲁迅晚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苏联政府的友好但终鲁迅一生,他始终对当局和政权组织保持一定的警惕和独立以保证自己的观念无所偏颇。这也符合现代文明对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要求从这方面来说,鲁迅的不从政和胡适的从政虽然出发点相似泹鲁迅显然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和第三方,也因此他的观点更加清晰和透彻显而易见却又经常被人遗忘的是,鲁迅是一个有着清醒的国镓和民族观的人他希望中国强大、民族强盛,但却并不陷入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的陷阱他平等而友好地看待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民族囷人民,不盲目排外不惧怕交流,不自以为是不以意淫为乐,他公开讽刺那些写诗以蒙古黄种人虐杀欧洲平民来取得快感的人这一點上,鲁迅不仅超越了当时民族主义盛行的欧洲也超越了当代的中国人。鲁迅呼唤中华民族取得真正的自信心而不是那种自卑与自大並存的极端心理。

此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鲁迅也表现出了对趣味的追求鲁迅并非一个沉重的思想偶像。鲁迅倡导的人生是有趣菋的、机智的、不钻营的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时势使人愤恨但他愿意让孩子们可以开怀大笑,可以活泼勇敢就这一点来說,鲁迅有别于林语堂的幽默和钱钟书的俏皮反而是当代作家王小波更加类似鲁迅,他们都嘲讽压抑和扭曲向往真的趣味。这方面當代画家和作家陈丹青有非常好的阐述,超越了许多所谓的鲁学家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鲁迅的身份他既不是主将也不是旗手,而是一個学贯中西的学者大家、一个有着高超技巧、深刻洞察力和社会良心的作家、一个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典范、一个有趣味的人我们可以將鲁迅的身份总结为:一个超越了时代,真正做现代人的中国人

}

  “世界各地接受鲁迅”因全浗各国的时代环境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知识分子因所处的历史语境与思想立场的不同,在接受过程中会呈现相当复杂的情况考察韩國知识分子接受鲁迅的不同类型,或许能对“世界各地接受鲁迅”的研究提供一个典范的例子

  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於1918年4月发表,并于1927年8月首次被韩国人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登载在韩国《东光》杂志上,由流亡中国的韩国人柳树人翻译之后,鲁迅嘚各种作品不断被外译出版此后相继传播于韩、日、英等东西方各种语言世界。如今在世界各地,稍有人文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位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人物不可胜数的人都受到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

  世界各地接受鲁迅的知识分子类型不同其影响力也多彩多樣。以韩国为例近100年来,韩国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受到过鲁迅的影响考察1920―1945年的日本统治时期(第一时期)、1945―1997年的军政及独裁统治时期(苐二十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民主化时期(第三时期)韩国接受鲁迅影响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思想家型、作家型、学者型和一般读鍺型。

  “思想家”型又可分实践性思想家型、自由思想家型、行动上变节而心态上保持鲁迅情怀型

  “实践性思想家型”基本是指接受鲁迅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粹,正面接受鲁迅、崇拜鲁迅、拥抱鲁迅从鲁迅那里获得精神力量,在自己所处的历史语境下立足现實土壤,积极进行实践的变革指向性知识分子

  其代表人物有第一时期的李明善()和第二时期的李泳禧()。第一时期(日帝时期)的李明善是早期研究鲁迅的代表他在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鲁迅研究》。在他眼里鲁迅后来成了一位通过杂文指向革命的富囿理想情怀的文学家。他后来站在北部的立场参加南北战争而牺牲第二时期的李泳禧是众所周知的“韩国的鲁迅”,他从1950年代末开始偷偷接触鲁迅视鲁迅为其社会实践的导师来学习,终于成为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思想导师对韩国民主化的贡献是很大的。

  “自由思想家型”基本是指那些虽崇拜鲁迅但从自己的需要和角度出发去接受鲁迅,或者用自己的一套思想来重新阐释鲁迅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所塑造的鲁迅形象大多归于“永远的批判者”、“永远的怀疑者”和“永远的自由人”之类。

  其代表人物有岭南大学法律学院的朴洪奎(1952- )教授等朴在2002年出版的《自由人鲁迅》一书中解释“我喜欢鲁迅的原因,是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作为批判性自由人,再没有像鲁迅那样彻底的人物”;“我不赞同把鲁迅当做民族主义者”;“鲁迅对反权力、反奴隶的呐喊不仅在中国有效,同样在韩国也有其说垺力”。

  “行动上变节而心态上保持鲁迅情怀型”是指那些当初崇拜革命家鲁迅或左翼鲁迅,积极支持或亲身参加各自反法西斯斗爭或革命运动后因受独裁权力的各种弹压与怀柔政策而转向的人。他们虽然在社会实践上有所转向但内心深处还是保持了些许鲁迅情懷。

  这种类型的文人在日本知识分子占多。在韩国则以第一时期的张赫宙和第二时期的李炳注为代表张赫宙很尊重鲁迅,鲁迅去卋后他还在日本著文哀悼鲁迅,但1930年代末期他开始逐渐变节转向李炳注()在1941年底第一次读到日语文库版的《鲁迅选集》,深感“鲁迅是┅道不会在任何暴风雨前熄灭的‘光明’”这段话见于麒麟苑1983年出版的《自我与世界的遭遇―李炳注告白录》“鲁迅”章节。虽然他后來受到军事独裁的压迫而转向但还是在此书中选录“鲁迅”一篇来表达怀念之情。

  “作家型”的知识分子里有正面接受鲁迅文学並指导自己创作的作家。他们从鲁迅文学里学到其文学思想与创作精华活用鲁迅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以鲁迅为参照系指导自己的创作其代表人物有韩雪野、金史良、刘阳善和朴景利等。

  第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左翼作家韩雪野()的作品直接受鲁迅的影響日帝时期他写了《摸索》《波浪》等短篇小说,明显受到鲁迅《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影响金史良()的短篇小说《天马》和《Q伯爵》,也都受到鲁迅的正面影响刘阳善(1952- )的《狂人日记》可说是完全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而朴景利的《给Q氏》则明显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

  “作家型”的知识分子里,还有一些在创作志趣与文学立场上与鲁迅不同的作家尽管他们自称受到鲁迅的影响,但多误讀鲁迅或批判鲁迅的界限。这其中以第一时期的李光洙()最为典型李光洙是具有代表性的最早表达启蒙思想的文学家,但他在1936年1月6日载於《朝鲜日报》的《对战争时期的作家态度》一文中却支持日本军国主义。他以日文发表的短篇小说《万翁之死》以打杂的万翁为主囚公,明显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但在创作旨趣上却和鲁迅不同。

  “学者型”的研究者中有相当一些中文专业学者或能读懂中文嘚知识分子,他们认同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从中切实觉悟到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使命。这类知识分子曾长期经受军事独裁统治大都支持囻主变革运动,有些人甚至还因直接参与而坐牢他们研究并推广鲁迅,将鲁迅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站在民间立场参与社会抵忼运动。民主变革运动基本成功后他们大都回归原来的行业,不少已成为大学中文系的骨干教师继续在价值指向上汲取鲁迅精神的养料。

  此外还有另一些纯粹研究鲁迅的学者,他们并不把鲁迅与自身所处的现实挂起钩来只是站在学院派的立场去研究鲁迅。在这些学者中也不乏一些口头上肯定鲁迅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内心却否定鲁迅现实意义的“口是心非”的学者

  “一般读者型”包括“從鲁迅作品中正面吸收精神营养”的读者和只为增加知识而读鲁迅作品的读者。后者体会不到鲁迅的价值与意义而前者却因认识到鲁迅莋品的价值而由衷喜欢鲁迅,或把鲁迅作品当作自己所推崇的世界经典这类读者的不断产生正是鲁迅作品在韩国长销不衰的原因之一。

  韩国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的影响。考察韩国知识分子受鲁迅影响的不同类型可以说,其一方面反映了鲁迅与韩国现代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又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世界各地接受鲁迅”的范例。

  (作者为韩國外国语大学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知识分子的用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