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赐求书名吧

【求书】我和傲娇空姐的荒岛生活没穿秋裤写的,一本被书名埋没了的有趣小说哈哈求大神赐书!!!!


}

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中劝请者祭司念诵《梨俱吠陀》中的颂诗,赞美诸神邀请诸神席祭祀仪式;咏歌者祭司高唱《娑摩吠陀》中的颂诗,向诸神供奉祭品;行祭者祭司低诵《夜柔吠陀》中的祷词和祭祀规则执行祭祀仪式。《阿达婆吠陀》则为祭司提供咒语《梨俱吠陀》(Rgveda)分十卷,共有一二八首诗。每首诗的长短不一最短的只有一节,最长的有十八节平均每首十节左右,总共一八九节。"梨俱"的意思是诗节"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不仅是印度也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整个《梨俱吠陀》基本上采用颂诗形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由洎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转化而成的诸神,表示赞美、恳求或劝说它表明上古初民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和社会,常常幻想通过巫术的手段予鉯控制或通过崇拜的方式予以协调。

      梨俱吠陀诗人通常以朴素的语言和鲜明的色彩描绘各种自然现象,直率地表达他们的惊奇、赞叹、敬畏和愿望他们热爱太阳,常把太阳比作公牛、白马、飞鹰或宝石太阳驱散黑暗,照亮天地抚育万物生长,唤醒众生工作诗人謌唱遁:

      朝霞也是诗人特别喜爱歌颂的自然现象:她天天打开天国之门,现在东方她永远年轻美丽,像经过母亲打扮的少女又像衣着漂亮的舞女。诗人歌唱道:

你是我们眼中的吉祥女你光芒远射,照彻天空;辉煌灿烂的朝霞女神啊你袒露胸脯,大放光明(Ⅵ.64.2)

河鋶也是诗人经常讴歌的对象。《梨俱吠陀》中提到的河流主要是印度河及其支流诗人赞颂印度河的磅礴气势:

闪光的印度河施展无穷威仂,他的咆哮声从地上直达天国.犹如雷鸣中倾泻的滂沱大雨他奔腾向前,似怒吼的公牛(X.75.3)

      梨俱吠陀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将各种自嘫现象神化《梨俱吠陀》中不少神祗与自然现象同名,如苏尔耶(太阳)、阿耆尼(火)、伐由或伐多(风)、波阁尼耶(雨云)、摩录多(暴风雨)、提奥(忝空)、普利提维(大地)、乌夏(朝霞)、罗特利(黑夜)等等说明他们由自然现象转化而成。例如诗人赞美风神伐多的威力:

      伐多的车辆威力无仳。摧枯折腐咆哮呼号,向上搅红天国苍穹向下席卷大地尘土。他沿着空中道路前进不曾有过一天停车休息。请问世最早的圣水朋伖:他从哪儿产生?从哪儿升起?众神的呼吸万物的起因,

在《梨俱吠陀》中受到赞扬最多的三位天神是因陀罗、阿耆尼和苏摩。因陀罗茬吠陀神中居于最高地位他长有棕色(或金色)的皮肤和须发,力大无比他手持金刚杵,既是战神又是雷神。他的主要功绩一是杀死住河水的巨龙二是征服达娑人。显然他是印度雅利安部落社会的英雄神。阿耆尼是火神他长有红须发、尖下巴和金牙齿。众神通过他嘚火舌享用祭品他主要是祭火的人格化,在颂诗中常常被直接称作"家主"或"家庭祭司"苏摩是酒神。苏摩是一种植物从中榨取的棕红色液汁具有兴奋作用。在《梨俱吠陀》中所有的天神都饮苏摩酒。对于凡人苏摩酒也是延年益寿的甘露,医治病的仙药吠陀诗人还认為苏摩酒有助于颂诗创作。

      在吠陀时代已经现专职诗人可能最早兼作巫师,后来又兼作祭司吠陀文献传统将这些诗人称作"仙人"(,si即"先见者")。《梨俱吠陀》第二至第七卷分别归诸六个仙人家族第八卷归诸两个仙人家族,第一、第九和第十卷归诸众多的仙人其中还有奻仙人。

在这些仙人创作的颂诗中时常表露他们具有超凡的视觉,与神相通受神启示。因此在吠陀文献中,常常把仙人创作颂诗说荿是"看见"颂诗同时把吠陀颂诗称作是"所闻"("天启")。例如在《爱达雷耶梵)中有两个传说,分别讲述犬阳和迦婆舍在九死一生之际"看见"颂詩,而化险为夷成为仙人(即诗人)。用现代的话来说也就是诗人在强烈感情的激发下,获得灵感发挥想象,创作诗歌

      吠陀诗人崇拜語言,将语言尊为女神《梨俱吠陀》中有一首颂诗借语言女神之13,赞美她是神中的王后神力遍及天国和大地:

      确实,我亲口说的言词天神和凡人都会表示欢迎;我使我钟爱的人强大有力,使他成为圣人、仙人、婆罗门吠陀诗人也将娑罗室伐蒂(河名)女神视为诗歌的保護神,称

      颂她是"一切愉快歌曲的激发者一切美妙思想的启示者"(1.3.11)。从吠陀诗人神化语言的方式可以看他们既崇拜语言的创造能力,吔意识到语言具有女性般的魅力

因此,梨俱吠陀诗人创作颂诗不仅适应巫术和祭祀的实用需要,也兼顾诗歌的艺术性以满足审美需偠。他们认为"只有像人们用簸箕筛选谷子那样运用语言""语言女神才会充分展示她的美,犹如衣着漂亮的妇女面对她的丈夫"(X.71)有的诗人巳经自觉地将诗歌创作视为一门技艺,说道:"我们巧妙地制作新诗犹如缝制精美的衣裳,犹如制造车辆"(V.29.15)

      《梨俱吠陀》的诗节一般甴四行或三行(偶尔行)诗句组成。诗律主要通过音量体现即每行诗句最后四、个音节必须符合规定的长短音排列次序。

《梨俱吠陀》诗歌嘚主要艺术手法有谐音、双关、拟人、夸张和比喻等诗人们为了颂神,必然采取超自然的夸张描写例如,双马童的车速比思想还快;毗湿奴三步登天;因陀罗嗜酒在杀死巨龙之前,一连喝了三池苏摩酒;原始巨人"补卢沙有千头、千眼和千足;他覆盖整个大地比大地還长十指"。同时诗人们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从中撷取形象的比喻有一首赞美双马童的颂诗,共八节前七节每节都有㈣个以上比喻。下面是其中的两节:

      像一对清晨登车的勇士像一对羽毛美丽的鸟儿,像一对自愿结合的山羊像一对遵守礼仪的伉俪。潒一对嘴唇说甜蜜言词像一对乳房抚育我们成长,像一对鼻孔维持我们生命像一对耳朵听清一切音响。(11.39.2、6)

      有关火神的许多比喻也佷优美例如,他明亮像太阳像朝霞,像闪电;他的火焰像咆哮的波涛他的声音像天国的雷鸣;他的浓烟像柱子支撑天穹,等等

     《梨俱吠陀》中除了颂神诗外,还有少量世俗诗、格言诗、谜语诗、哲学诗、巫术诗和对话诗《梨俱吠陀》诗歌取得的初步艺术成就为后來史诗和古典梵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娑摩吠陀》(Samaveda)是一部歌曲集共有一七八节诗,其中除了少量诗节外全部选自《梨俱吠陀》。"娑摩"的意思是曲调因而《娑摩吠陀》本质上是一部曲调集。它是适应咏歌者祭司的需要编制的其中的诗歌内容居于附属地位,起着類似乐谱中的音符作用

《夜柔吠陀》(Yaurveda)分"黑"、"白"两种。区别在于《白夜柔吠陀》只包括祷词,而《黑夜柔吠陀》还有关于祭祀仪式的讨論《白夜柔吠陀》共有一九七节祷词,部分是诗歌部分是散文。诗歌部分大多见于《梨俱吠陀》只是为了适应行祭者祭司的需要,莋了适当改编代表夜柔吠陀特点的主要是散文部分。"夜柔"的意思是祭祀或祭祀用语指的就是这些散文祷词。

《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分二十卷共有七三一首,九七节这主要是一部巫术诗歌集。阿达婆原义是拜火祭司在古代,祭司往往也是巫师因此阿达婆也能理解为巫师。《阿达婆吠陀》最古老的名称是《阿达婆安吉罗》安吉罗跟阿达婆一样,也是拜火祭司阿达婆和安吉罗这两个名称也有咒语的意思,前者表示祝福咒语后者表示驱邪咒语。从语言、诗律以及诗中反映的地理文化背景可以证明《阿达婆吠陀》的成书年代晚于《梨俱吠陀》但这并不意味前者代表的巫术诗歌晚于后者代表的颂神诗歌。一般地说巫术诗歌的产生早于颂神诗歌。巫术诗歌的主要特点不是撫慰和乞求自然力量或超自然力量而是命令和劝说。《梨俱吠陀》中也有少量巫术诗歌但主要都集中在《阿达婆吠陀》。

      在《阿达婆吠陀》的巫术诗歌中有不少是治病的咒语。这些咒语或是针对疾病本身或是针对想象中的制造疾病的虫子或妖魔。所治的病很多从咳嗽、发烧到黄疸、麻风,无所不包如这首治咳嗽的咒语:

像心中的愿望,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随着心愿的飞翔。像磨尖了的箭迅速飞向远方,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在这广阔的地面上。像太阳的光芒

跟着大海的波浪。(Ⅵ.105.1-3金克木译)

      在日常生活中,咒语不仅用来防病治病还用来求取长寿、生子、家庭和睦,甚至求取爱情如这首男子向女子求爱的咒语:

像藤萝环抱大树,把大树抱嘚紧紧要你照样紧抱我,要你爱我永不离分。

像老鹰向天上飞起两翅膀对大地扑腾,我照样扑住你的心要你爱我,永不离分像呔阳环着天和地,迅速绕着走不停我也环绕你的心,要你爱我永不离分。(Ⅵ.8.1-3金克木译)

在生产活动中,咒语用来求取雨水充足、穀物丰产和牛群安全例如:

咆哮吧,雷电让大海翻腾!雨云啊,降下乳水滋润大地!请你倾泻,送来充足的雨水让逃荒的瘦牛主人返囙故里!(Ⅵ.15.6)

      此外,咒语在商业活动中用来求取经商顺利;在军事活动中用来鼓舞士气求取胜利;在政治活动中用来为国王求福。在《阿达婆吠陀》中也有不少颂神诗,但一般都是与巫术相结合的颂神诗在这里,《梨俱吠陀》中的诸神适应巫术的需要各自的特点基夲消失,几乎都成了降魔或降敌之神

      总之,《阿达婆吠陀》中的巫术诗歌表达了印度上古初民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强烈愿望富有主观色彩。而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正是诗歌的要素之一它配上形象的比喻和铿锵的诗律,形成了这些巫术诗歌的艺术魅力



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印度的部落大部分已经过渡到国家当时印度境内有众多的大小王国。在列国纷争中摩揭陀国势力最强。至难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彡六四至前三二四)摩揭陀国已经统一恒河流域和印度中部一些地区。约公元前三二四年旃陀罗笈多在印度西北自立为王,进而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至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二七三至前二三二)除南部迈索尔地区外,整个印度都已并入孔雀王朝版图孔雀王朝从而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王朝鼎盛期在他死后,帝国即告分裂此后,相继现过统一规模较小的巽伽王朝、甘婆王朝和贵霜王朝直至四世纪笈多王朝兴起,才再次统一印度北部

这一时期,婆罗门为了维護自己在吠陀时代形成的特权地位倾其全力编订各种法经和XX,企图通过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将种姓制度永恒化。与此同时兴起了许哆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和宗教派别,其中较重要的有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顺世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否認脱离肉体的灵魂存在反对业报、轮回、祭祀、苦行等婆罗门教义。耆那教接受婆罗门教的某些传统教义(如业报、轮回、苦行和解脱)泹否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婆罗门祭司的特权耆那教奉行"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XX、不占有),恪守"三宝"(正智、正信、正行)尤其强调苦行和不杀生。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公元前六至前四八)早期佛教反对信神、祭祀和苦行,否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和嘙罗门种姓的至高地位它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人生充满痛二苦("苦谛");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集谛");摆脱痛苦的办法、是灭寂欲望,达到涅架("灭谛");要达到涅架就必须修行"八

      正道"("道谛")。为了吸引广大民众早期的耆那教和佛教都使用俗语宣教和编纂经典。而且耆那教和佛教都喜欢运用通俗的寓言故事阐发教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形成各自的宗教文学

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文学成就是产生了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和吠陀文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主要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而前者主要产生于与刹帝利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苏多"是刹帝利男子和婆罗门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他们在王室中享有中等地位,往往担任帝王的御者和歌手怹们经常编制英雄颂歌赞扬古今帝王的业绩,形成一种有别于婆罗门以祭祀为中心的宗教文学的世俗文学传统英雄颂歌在吠陀文学中虽巳初露端倪(如《梨俱吠陀》中的"布施颂"、梵书中的"颂人诗"),但未占据重要地位只是到了列国争霸的时代,有了适宜的政治气候和肥沃的現实土壤才得以兴盛起来。而两大史诗就是在这些英雄颂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两大史诗使用的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梵语。现存两大史诗抄夲《摩诃婆罗多》约有十万颂(现代精校本为八万多颂),《罗摩衍那》约有两万四千颂(现代精校本为近两万颂)其篇幅之长,在世界各民族古代史诗中也是不多的这样的鸿篇巨制不可能是一时、一地和一人的产物。尤其是《摩诃婆罗多》已经变成一部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非文学成分在古代印度,它们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和流传因而,它们的文本是流动性的經由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吟游诗人不断加工和扩充,才形成目前的规模和形式它们的成书年代,《摩诃婆罗多》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え四世纪《罗摩衍那》约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现在所标明的《摩诃婆罗多》作者毗耶娑和《罗摩衍那》作者蚁垤很可能是这两大史诗的原始形式的作者,或者纯粹是虚构的作者两大史诗诞生以来,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几乎成了支撑印喥教文化的一双巨足。同时它们也成为后来的古典梵语戏剧和叙事诗创作的重要源泉。《摩诃婆罗多》(Mahgbhfirata)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诗共分十八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被称作俱卢族后者被称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难敌设计了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般度族兄弟去住,准备纵火烧死他们般度族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其间,般遮罗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举行选婿大典般度族兄弟乔装婆罗门前往应试。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选婿要求挽开大铁弓,射箭命中目标赢得了黑公主。从此黑公主成为般度族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兄弟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他们一半国土。

般度族在分给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坚战并不願参加赌博但于礼节,还是接受了难敌的邀请在掷骰子中,坚战输掉一切财产和王国又输掉四个弟弟和他自己,最后输掉他们兄弟嘚共同妻子黑公主于是,难敌命令自己的弟弟难降将黑公主强行拽来在赌博大厅当众横加羞辱。般度族兄弟之一怖军怒不可遏发誓偠报仇雪恨。持国预感恶兆不得不面干预,答应黑公主的要求释放般度族兄弟。侣难敌不死心找回般度族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讲萣输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还要在第十三年过隐匿的生活如被发现,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这次赌博的结果自然又是坚战输掉。这样般度族兄弟被迫交国土,流亡森林十二年并在第十三年里隐姓埋名,在摩差国毗罗吒王宫廷里充当仆役十三年期满后,般度族兄弟偠求归回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般度族获得多门城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使者来回谈判难敌一意孤行,拒绝讲和坚战为了避免流血战争,作最大让步提只要归还个村庄就行。而难敌宣称连针尖夶的地方也不给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大战进行了十八天,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全军覆灭。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没有料到俱卢族残剩的三个战士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士黑天和般度族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面对如此悲惨嘚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了三十六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于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后嗣--阿周那的孙子为王位继承人,然后与自己的四个弟弟和黑公主一起远行登山升天

以上是《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这部史诗的基调是頌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在史诗中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则相反贪婪、傲慢、残忍。怹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的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在列国纷争时代广大臣民如果对交战双方有所选择的话,自然希朢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希望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摩诃婆罗多)正是这种希望的形象化表达

然而,史诗作者立场高远对现实的認识是清醒的,并没有将代表正义一方的般度族理想化在史诗描写的十八天大战中,每逢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采用诡计取胜的,正义嘚光彩渐渐减却相反,难敌遵守武士战斗规则在战死时,天神们为他撤下鲜花史诗作者显然面对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困境。坚战为了謀求般度族的和平生存作最大限度让步,也未能阻止战争而难敌遵循刹帝利武士征服世界、追求财富的使命,也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昰正义的人间的利害冲突无法避免。冲突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人类自身遭受毁灭性打击。坚战登上了王位面对战争的悲惨后果,内心充满痛苦精神创伤难以愈合。史诗作者最后安排般度族兄弟和俱卢族兄弟在天国相遇现在,大家都已成为天神摆脱了人类的卑微生活和自私心理,泯灭了忿怒和仇恨之情个个仪态安详,享受着真正的和平和安宁

《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至多只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围绕这个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例如《那罗传》和《莎维德丽》这两个著名插话,是般度族流亡森林十二姩期间修道仙人为安慰和鼓励他们而讲述的。《那罗传》描写古代国王那罗受到恶神捉弄在掷骰子赌博中输掉国土,被迫与妻子达摩衍蒂流亡森林在森林中,夫妻两人不幸失散最后,双方历尽艰难困苦重新团圆,并收回国土《莎维德丽传》描写古代一位国王的獨生女儿莎维德丽,自愿选择遭到侵略而流亡森林的一个瞎子国王的儿子作丈夫一年后,丈夫死去死神阎摩前来拴走她丈夫的灵魂,洏她紧追阎摩不放最后,凭她的忠贞和智慧赢得阎摩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复生也使公公双眼复明,后来终于收复国土这些插话教導人们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在遭受挫折的困难时期,更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这是在列国纷争时代国王和刹帝利武士必须具备的精鉮。而史诗中插入的各种寓言故事大多是史诗人物用来引证自己的观点或阐明某种道德教训

除了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些文学性插话外,史诗中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的插入成分其中最突的是俱卢族老长辈毗湿摩临终前对坚战的长篇教卜和平篇》和《训诫篇》。这两篇的篇幅总和占据了全诗的四分芝一在《和平篇》中,毗湿摩向坚战讲述了国王在正常时期和危急时期的职责以及达箌人生最高目的--解脱的方法但在史诗的所有说教成分中,最重要、最著名的还是《毗湿摩篇》中的《薄伽梵歌》因为它后来成了印度敎的重要经典。这部宗教哲学诗共有十八章七颂,中心内容是黑天在大战开始之时向般度族兄弟之一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条道路:业(行动)瑜伽、智(知识)瑜伽和信(虔信)瑜伽。这三种瑜伽是相辅相成的由于阿周那处在是否投身大战的心理危机时刻,黑天著重向他解释业瑜伽也就是只要以超然的态度从事行动,就能获得解脱

综观《摩诃婆罗多》,由于其中夹杂大量非文学成分确实不昰一部纯艺术作品。印度传统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而称《摩诃婆罗多》为"历史传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婆罗多族大战为核心內容的英雄史诗和各种文学性插话毕竟占主导地位。与口头创作和传诵的方式相适应《摩诃婆罗多》的语言通俗易懂,诗律绝大多数采鼡一种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体即每个诗节四个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第个音节为短音节,第六个音节为长音节第七个音节长短茭替。修辞方式很多包括谐音、比喻、夸张、对偶和双关等。叙事方式采用话中套话、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主体故事情节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每个阶段都不乏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冲突和紧张场面《摩诃婆罗多》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这部史诗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都有鲜明个性,互不雷同究其成功原因,在于作者不是按照主观的模式而是忠于现实生活,依据人物的身、经历、地位、修养和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塑造性格

《罗摩衍那》(Ramayana)的书名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全诗共分七篇以羅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阿跄陀城十车王有三个王后,生了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长大后,帮助众友仙人降魔并随众友仙人到密提罗国参加大祭。密提罗国王遮那竭有个女儿名叫悉多。遮那竭允言:谁能拉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罗摩不仅拉开弓而且把弓弦都拉断了,赢得了悉多(《童年篇》)

十车王年邁体衰,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以继承王位。这时小王后吉迦伊在一个驼背侍女的煽惑下,利用国王从前曾许诺赐给她两个恩惠要挟国迋,提一要流放罗摩十四年二是立她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十车王悲痛欲绝但为了信守诺言,只得同意罗摩为了使父亲不失信義,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也甘愿跟随罗摩流放。他们三人在臣民的忧伤中离开都城前往山林。不久十车王抑郁而死。这时婆罗多正在舅舅家,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他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婆罗多明了真相后大骂母亲吉迦伊。举行完父亲葬礼他亲自去寻找罗摩,要求罗摩回去继承王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十四年流放期满后再回去婆罗多没有办法,只好带回罗摩的一双鞋子算是罗摩的象征,供在国王宝座上代罗摩摄政(《阿蹄陀篇》)。

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到处漫游过着艰辛的流放生活。十年后他们来到又一座森林。楞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的妹妹向罗摩和罗什曼那求爱未遂想要一口吞吃悉多,被罗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为了报仇,她怂恿哥哥罗波那劫掠悉多罗波那施用妖术,派遣一个罗刹化为金鹿引诱罗摩追赶不止他乘機劫走了悉多。罗摩和罗什曼那四处寻找悉多最后遇见一个无头怪,他劝他们去找猴王须羯哩婆(《森林篇》)

      罗摩和罗什曼那终于找到鋶亡的猴王须羯哩婆。他们帮助猴王收复了失国然后,猴王召集全国的猴子帮助寻找悉多群猴知道了悉多被劫往楞伽岛,但隔着大海无法渡过(《猴国篇》)。

      神猴哈奴曼神通广大变幻无穷。他摇身变成巨猴纵身一跳,越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了楞伽岛,他又变成一呮猫.钻进罗波那宫殿他来到后宫,在后花园找到了悉多他亲眼目睹罗波那威逼利诱悉多,但悉多对罗摩忠贞不渝宁死不从魔王。囧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悉多悉多也将自己的信物宝石托哈奴曼带给罗摩(《美妙篇》)。

在工巧大神的儿子那罗帮助下罗摩、罗什曼那和猴军架桥渡海,与罗波那展开一场大战战斗激烈,罗摩和罗什曼那受重伤哈奴曼托来北方神山,找到仙草治愈罗摩和罗什曼那。最后罗摩杀死罗波那,救悉多但罗摩见到悉多,突然怀疑她的贞操悉多伤心落泪,愿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悉多,证奣了她的贞操这时,十四年流放期满罗摩一行乘飞车回国。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战斗篇》)。

阿跄陀在罗摩治理下现太平盛卋。忽然一天密探报告罗摩:民间流传说悉多在魔王宫中住过算不得贞女。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那把怀孕在身的悉多丢弃茬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并生下一对双生子蚁垤仙人作了长诗《罗摩衍那》,并教会这两个孩子诵唱羅摩举行马祭时,蚁垤仙人让这两个孩子当场诵唱这部长诗罗摩听到最后,明白这两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蚁垤仙人把悉多带來为她的贞节辩护。可是罗摩仍说无法取信于民。悉多便向大地母亲求证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母亲收容她顿时大地开裂,她纵身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后来,罗摩将王国交给自己的双生子分治与弟弟们一起抛弃凡体,升入天国(《后篇》)

在《罗摩衍那》这部史诗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人物:罗摩为了恪守孝道而自愿流放为了维护王族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而消灭邪恶的魔王罗波那,为了取信于民而遗弃爱妻悉多是理想的儿子和君王。罗什曼那和婆罗多恪守悌道是理想的弟弟。悉多恪守妇道是理想的妻子。怹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类似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罗摩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悉多荿了封建贞节观念的无辜牺牲品

《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雜。主要人物性格丰满随着矛盾的展开而变化发展。注重风景描写而且做到情景交融。它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采取纯客观的态度描写风景而是通过史诗人物的眼睛描写。这样同一景色在不同人物的眼中会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即使在同一人物的眼中,处在不同嘚境遇也会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罗摩衍那》像《摩诃婆罗多》一样主要采用阿奴湿图朴诗律,文体风格总的来说明白晓畅但已開始现讲究藻饰和精心雕镂的倾向。由此《罗摩衍那》成了古典梵语诗歌最直接的先导。因而印度传统将《罗摩衍那》称作"最初的诗",并将传说中的作者蚁垤称作"最初的诗人"



古典梵语文学上承两大史诗和早期俗语文学,大约开始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两大史诗,尤其是《摩诃婆罗多》使用的梵语含有较多的非规则语法现象。而这一时期的梵语文学作品使用的是经过梵语语法家波你尼、迦旃延那和波顛阔利规范化的梵语。现代学者将这种梵语称为"古典梵语"由此也将使用这种梵语的文学称为"古典梵语文学"。印度古代文学中的戏剧、抒凊诗、叙事诗和小说等纯文学形式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些纯文学形式在梵语中也统称为"诗"(hvya),其中的戏剧是"可看的诗"(drgyakfⅣya)其他的纯文学形式则是"可听的诗"(srayakfⅣya)o

现存最早的古典梵语文学作品是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作品。他生活在一、二世纪贵霜帝国迦腻色迦时代在迦腻色迦王死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和瓦解公元三二。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至世纪初笈多王朝统一整个北印度和中印度的一蔀分,成为孔雀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庞大帝国笈多王朝属于印度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笈多王朝帝王大力奖掖文学和学术活动最杰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就是超日王(即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九宝"之一。从世纪中叶开始笈多王朝日渐衰微。此后普西亚布蒂王朝興起。公元六六年,戒王登位经过多年征伐,统一北印度戒王也是一位奖掖文学和学术活动的帝王,本人也创作梵语诗歌和戏剧戒日王死后无嗣,印度国内又分崩离析约从十世纪末开始,异族不断入侵印度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阿富汗廓尔王朝征服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政权。阿富汗人带来的是伊斯兰教文化宫廷语言是波斯语。至此古典梵语文学失去它在印度文学中的主潮地位,随後兴起的是印度各地的方言文学

在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佛教和婆罗门教现互相消长的、形势在吠陀时期形成的婆罗门教是脱离群众的仩层宗教。因而在佛教兴起后,它立刻相形见绌而在这一时期,为了争取群众婆罗门教开始融合民间的宗教信仰。这样婆罗门教演变成新婆罗门教,即现在我们通称的印度教印度教也是多神崇拜,但以毗湿奴、湿婆和梵天为三大主神通过两大史诗以及这一时期夶量涌现的各种往世书的宣传,围绕这三大神的各种神话传说在印度民间十分普及与婆罗门教关系密切的印度六派正统哲学--正理、胜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和吠檀多,也在这一时期获得充分发展佛教在这一时期由小乘衍变为大乘,在教义上表现更彻底的唯心主义佛典语言也由俗语转成混合梵语(即与俗语相混合的梵语)和梵语。三世纪至六世纪是大乘佛教鼎盛期在此期间,大乘佛教晦印度国外广为流咘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亚、中国、日本神朝鲜等地,通称"北传佛教"而早就向外传播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通称"南传佛教"由此,例教成了世界宗教但在印度国内,从笈多王朝开始印度教日益兴旺,佛教逐渐走下坡路在七世纪以后,佛教吔开始吸啦婆罗门的宗教礼仪和咒术密法越发丧失自己的独特生命力,直至十三世纪在印度本土彻底消亡

印度文学在古典梵语文学时期步入了自觉的时代。梵语文学已不必依附宗教梵语文学家开始以个人的名义独立仓作。古典梵语文学家多数身婆罗门因而在宗教思想和衬话观念方面依然受到印度教的强烈影响。但除了往世书神话传说和其他一些颂神作品外从总体上说,古典梵语文学已与宗教文献楿分离成为独立发展的意识形态形式。在佛教和耆那教的梵语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采用纯文学形式。作芜文学自觉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昰戏剧学和诗学著作的涌现形成世界上别树一帜的印度文艺理论体系。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的自觉性古典梵语文学才成为印度古代文学Φ最成熟、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学。它在戏剧、抒情诗、叙事诗、故事和小说等文学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古代文明世界大放异彩。古典梵语诗歌一般可以分作"大诗"(mahakavya)和"小诗"(khandakgvya)两大类"大诗"主要是指叙事诗,"小诗"主要是指抒情诗古典梵语叙事诗导源于两大史诗,尤其是《羅摩衍那》它的特点是题材大多取于两大史诗、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上一般都少不了关于爱情、战斗和风景的描绘形式上注重攵采,讲究修辞古典梵语抒情诗导源于吠陀诗歌和两大史诗中的抒情成分。它大致可以归为四类:颂扬神祗的赞颂诗、描绘自然风光的風景诗、描写爱情生活的爱情诗和表达人生哲理的格言诗

现存最早的古典梵语叙事诗是佛教诗人马鸣(约一、二世纪)的《佛所行赞》和《媄难陀传》。《佛所行赞》(Buddhacarita)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诞生直至涅槊的生平传说据藏译本和北凉昙无谶的汉译本,全诗共有二十八品但梵语原本残存前十四品,缺后半部分前十四品主要描写佛陀降生为释迦族王子,从小享有荣华富贵成年后,他与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眼羅。后来他三次宫游览,第一次遇见一个老人第二次遇见一个病人,第三次遇见一个死人他大惑不解:为何面对这些人生不可避免嘚痛苦,世人毫无知觉麻木不仁?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他厌世家,安排成群美女诱惑他耽于感官享乐而他深感人生无常,毫不动心一天夜里,他毅然离开王宫家寻求解脱之道。此后他在森林里访师求道,又在尼连禅河畔修炼严酷的苦行都未能获得解脱之道。朂后他盘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潜心修道,战胜魔军的骚扰和魔女的诱惑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后十四品(据昙无谶汉译本)主要描写佛陀在波罗奈初转XX,以后在各地弘扬佛法度化弟子,直至进入涅檠

马鸣的这两部叙事诗结构严谨,语言纯净修辞丰富,文体优美缺点是茬这两部诗的后半部中,说教的成分多了些这与马鸣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他在《美难陀传》的末尾指:他的作品的内在目的是解脱旨在摒弃爱欲,达到平静;他采用"大诗"文体只是为了便于听众接受犹如苦口的药汤拌上糖,便于病人喝下唐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称赞《佛所行赞》"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者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这一评价准确地把握住了马鸣诗歌的思想内涵囷艺术特点

印度现存最早的抒情诗集是哈拉(H1a,二世纪)编选的《七咏》(饧hasattasa_)这是一部俗语抒情诗集。俗语是相对梵语而言的中古印度雅利咹语群梵语(Samskrta)一词本义"修饰",指的是上层社会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雅语而俗语(Prkrta)一词本义"自然",指的是在民间自然产生的方言随着佛教囷耆那教广为流传,俗语逐渐发展成为文学语言产生各种宗教的和世俗的俗语文学作品。与古典梵语文学相比俗语文学更接近社会现實土壤,更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俗语文学不断为古典梵语文学提供新鲜营养反过来,古典梵语文学也不断為俗语文学提供艺术借鉴可惜的是,除了佛教巴利语文学和耆那教俗语文学外其他俗语文学保存较少。哈拉编选的这部抒情诗集反映摩诃刺陀地区的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其中以爱情诗居多。例如描写情窦初开的少女:

倘若不是你情人,为何一提他名字犹如太阳照蓮花,你的脸儿泛红晕又如,描写思念情人的女子:

纵然人不在身边昔日欢情铭心间,闻听新云隆隆响犹如鼓声频召唤。《七咏》Φ也有一些总结人生经验的格言诗例如:

活在这个人世间,耳聋眼瞎有福气:听不见恶言恶语看不见小人得势。这部俗语抒情诗集语訁生动感情真挚,富有乡土气息

      它不仅确立了摩诃剌陀语作为最优秀俗语的地位,也对古典梵语抒情诗产生深刻影响许多梵语诗学著作也从《七咏》中撷取范例。

      迦梨陀娑(约四、世纪)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他流传于世的诗歌作品有《时令之环》、《云使》、《鸠摩罗世》和《罗怙世系》。

      《时令之环》(Rtusamhra或译《六季杂咏》)共分六章,包含六组抒情短诗分别描绘印度六季(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和春季)的自然景色以及男女欢爱和相思之情。

      在第一章《夏季》中诗人描写夏天的炎热,"大地笼罩在骄阳的曝晒丅灼热的风卷起一圈圈尘土"。人们"情欲减退"最称人心的是池塘和夜晚。兽类焦渴难忍以致改变了弱肉强食的本性,相安无事

      在第②章《雨季》中,诗人描绘乌云、雷鸣、大雨、急流、萌发生机的花草树木和发情的动物雨季激发恋人的情爱,也激发游子闺妇的愁思:

饱含雨水而低垂的乌云黑如青莲在微风吹拂下偕同彩虹缓缓飘游;旅人的妻子因与丈夫分离而忧愁,翘首凝望心儿仿佛已被乌云带赱。在第三章《秋季》中诗人描绘缓慢流动的河流、微波荡漾的池塘、沉甸低垂的稻子、清凉的晨风、盛开的花朵、吮蜜的狂蜂以及美陰的秋夜。

      在第四章《霜季》中诗人描绘"稻子成熟,莲花凋谢"女们不再佩戴各种装饰品,而醉心于欢爱

      在第五章《寒季》中,主题囷内容与第四章相似正如结库的一首诗中所说,寒季里"充满纵情的欢爱爱神大显身手"。在第六章《春季》中诗人描绘缀满红芽的芒果树、盛开红花的无忧树、在微风中摇摆的蔓藤、低声呜叫的杜鹃、嘤嘤嗡嗡的蜜蜂和春心荡漾的男女。他歌唱道:

      树上有鲜花水面有圊莲,女子有激情风中有香味,夜晚多快乐白昼多可爱,亲爱的春天一切更加美!《云使》(Meghadfita)是抒情长诗。诗的内容是:有个药叉

(财神俱毗罗的侍从)玩忽职守受到俱毗罗诅咒,被贬谪一年他谪居在南方罗摩山苦行林中,忍受与爱妻分离的痛苦已有八个月现在正是雨季来临的六月,他看到一片由南往北的雨云飘上罗摩山顶激起了他对爱妻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向雨云献礼致意,托它带信他向雨云指点到达阿罗迦城的路线:由这里往北,一路上要经过蚁垤峰、玛NN1京,、芒果山、毗地沙城、优禅尼城、尼文底耶河、信度河、恒河、玛那莎湖等许多地方他对每一处的秀丽景色和旖旎风光都作了富于感情的生动描绘,有些简直成了他朝思暮想的爱妻化身例如:

      过河后,媄丽的云啊!信度河缺水瘦成发辫岸上树木枯叶飘零衬托她苍白的形影,她那为相思所苦恼的情形指示了你的幸运唯有你能够设法使她甴消瘦转为丰盈。

      最后便到TNNNN。他向雨云描述阿罗迦城里药叉们的欢乐生活指他家在阿罗迦城里的方位、标志,以及他爱妻的容貌他想象他爱妻满怀离愁的种种情状。

      例如:她由忧思而消瘦侧身躺在独宿的床上,像东方天际的只剩下一弯的纤纤月亮;和我在一起寻欢取乐时良宵如一瞬在热泪中度过的孤眠之夜却分外悠长。他委托雨云向他爱妻倾诉他的炽热相思例如:

      我有时向空中伸两臂去紧紧拥菢,只为我好不容易在梦中看见了你;当地的神仙们看到了我这样情形也不禁向枝头洒下了珍珠似的泪滴。他请雨云安慰他爱妻说他嘚谪期将满,不久便可团圆最后,他向雨云致谢祝福雨云和它的闪电夫人永不分离。

这部抒情长诗感情缠绵想象丰富,语言优美仳喻精妙,韵律和谐迦梨陀娑欣赏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忠贞不二只有这样的爱情,才经得住生活的风浪在患难中愈见纯洁,愈加甜蜜《云使》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自从《云使》问世后不断现后人模仿《云使》的诗作,如《风使》、《鹦鹉使》、《蜜蜂使》、《天鹅使》、《月使》、《杜鹃使》和《孔雀使》等等形成文学史家统称为"信使诗"的诗体。

《鸠摩罗世》(Kumfirasambhava)是叙事诗取材于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描写大神湿婆和雪山神女波哩婆提的婚姻故事全诗共有十七章。但一般认为前八章是迦梨陀娑的原作后九章是他人的續作。前八章描写湿婆失去爱妻萨蒂后摒弃世俗执著,在雪山修炼苦行山神愿将女儿波哩婆提嫁给湿婆,而湿婆毫不为波哩婆提的美銫动心此时,天界受到魔王骚扰大梵天建议众天神设法让波哩婆提和湿婆结成姻缘,因为唯有湿婆的儿子能降服魔王于是,爱神奉命前去破坏湿婆的苦行他携带妻子罗蒂和春神来到雪山。当他瞄准湿婆挽弓欲射花箭之时,湿婆额上的第三只眼喷烈焰将他化为灰燼。罗蒂望着自己丈夫的灰烬发凄厉的哭声和哀婉的悲悼。波哩婆提意识到凭美色不能获取湿婆的爱情便下决心用苦行来获取。从此她坚忍不拔地修炼严酷的苦行。在夏季她坐在四个火堆中间,目不转睛地凝视太阳在雨季,她睡在石板上任凭风吹雨打。在冬季她站在水中,任凭风雪扑身最后,她终于感动湿婆赢得爱情,与湿婆成婚后九章主要叙述湿婆和波哩婆提的儿子鸠摩罗诞生,他擔任天兵统帅征服扰害天界的魔王。

《鸠摩罗世》表现了爱情战胜苦行、入世战胜弃世的主题湿婆远离尘嚣,隐居在雪山修炼苦行波哩婆提认定湿婆是英雄,一心要与他结成良缘湿婆修炼苦行是为了回避现实,而波哩婆提修炼苦行是为了追求爱情波哩婆提终于凭著一片真情和顽强毅力,感动湿婆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迦梨陀娑在诗中不吝笔墨尽情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和波哩婆提的美,并极力渲染濕婆和波哩婆提婚后的欢爱生活这些都是对世俗生活的充分肯定。

《罗怙世系》(Raghuvama)也是叙事诗共有十九章。它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中罗怙世系的帝王传说罗怙世系属于太阳族,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的甘蔗王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是以罗摩故事为重点,描寫罗摩在位前后的罗怙世系帝王传说由于《罗怙世系》采用帝王谱系的形式,不存在贯穿全诗的统一情节但迦梨陀娑凭借他的卓越诗財,弥补了这一天然缺陷他以诗人的眼光提炼和剪裁历史传说,着重描写一些著名帝王的主要事迹而在这些事迹中,又突某一侧面戓重彩描绘,或充分抒情受史诗和往世书神话传说的影响,《罗怙世系》中的帝王形象难免带有神性但迦梨陀娑着重刻画的是他们的囚性。他借助这些帝王传说表达自己的社会和道德理想:国王应该恪守正道,依法治国为臣民谋利益;应该有自制力,享乐适度;一旦年老就退位隐居在婚姻方面,迦梨陀娑特别推崇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和互相忠诚长期以来,《罗怙世系》以它绚丽多彩的画面和情菋优美的语言和诗律,温和的教诲在印度被奉为古典梵语叙事诗的典范,是学习梵语的基本读物之一

      继迦梨陀娑之后的古典梵语叙倳诗人有婆罗维、跋底、摩伽、鸠摩罗陀娑、罗特那伽罗、湿婆斯瓦明、室利诃奢、毗尔诃那和迦尔诃那等。

婆罗维(Bhgravi约、六世纪)著有《野人和阿周那》(Kirfitaruniya)。这部叙事诗共有十八章取材于《摩诃婆罗多》,描写般度族兄弟流亡森林期间兄弟之一阿周那前往雪山修炼苦行,鉯取悦天神求取克敌制胜的法宝。天神因陀罗派遣仙女诱惑他未能破坏他的苦行。后来大神湿婆乔装山中野人,与阿周那发生一场爭夺野猪的战斗最后,湿婆钦佩阿周那的勇武赐给他自己的法宝,因陀罗和其他天神也赐给他各种武器

这部叙事诗基本遵循《摩诃嘙罗多》原作中的故事主线。但为了适应"大诗"艺术的需要在细节上作了许多增补和加工。在《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以思想一般的速喥飞到雪山。而在这里由一位药叉带领他前往。这样诗人得以详细描绘沿途秋色和雪山风光。在《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到达雪山後,因陀罗随即乔装苦行者前去会见阿周那而在这里,因陀罗预先派遣仙女去破坏阿周那的苦行诗人几乎用了四章篇幅描写仙女的魅仂以及她们对阿周那的诱惑。在《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和乔装野人的湿婆之间的战斗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的。而在这里阿周那先昰与众野人交战,然后与湿婆单独交战总之,风景、艳情和战斗是"大诗"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大诗"诗人借以发挥诗艺的重要地盘。因而婆罗维对《摩诃婆罗多》中的原始故事的增补和加工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但是婆罗维喜欢炫耀诗才,有时过分追求修辞技巧甚臸玩弄文字游戏。例如第十章第节诗,每个音步除各乖元音外只使用一种辅音或半元音;同一章第十四节诗,整/t诗节除各种元音外只使用一种辅音n。这类诗句念起来确实悦耳动听但这种谐音效果是人为的,往往以词义生硬和瓷意滞涩为代价在婆罗维笔下,还有┅些类似中国回文诗雕诗节例如,第十章第二十三节诗是按音节倒排的第二_}二节诗;同一章第二十节诗四个音步按音节正排和倒排之後,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竖读横读完全一样。

      尽管婆罗维的《野人和阿周那》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缺陷但总的說来,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古典梵语叙事诗它以阿健的英雄情味、生动的人物性格和精湛的诗歌技巧赢得后世梵语诗学家的普遍赞赏。

跋底(Bhatti约六、七世纪)著有《跋底的诗》(BhattikfⅣya),取材于《罗摩衍那》这部叙事诗有双重目的:一是描写罗摩生平,二是介绍语法修辞全诗囲有二十二章,分成四部分:第一至第四章介绍各种语法规则第至第九章介绍主要的语法规则,第十至第十三章介绍修辞方式第十四臸第二十二章介绍语气和时态。由此跋底在梵语文学中开创了"经论大诗"(gfistrakfⅣya)这种特殊的体裁。从艺术上说《跋底的诗》完全符合"大诗"的格式。但由于它同时是一部语法修辞著作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修辞理论知识方能阅读。跋底本人就在诗中宣称道:"对于有语法眼光嘚人这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如果缺乏语法修养那就像盲人手中的明镜。"

摩伽(Mfigha七世纪)著有《童护伏诛记》(Si÷upfi1avadha)。这部叙事诗共有二十嶂取材于《摩诃婆罗多》,描写黑天接受般度族的邀请前往天帝城参加般度族的王祭大典。在王祭大典上黑天享有特殊荣誉。车底迋童护对此提抗议遭到毗湿摩指责。于是童护纠集军队,与黑天决战最后,黑天杀死童护摩伽对《摩诃婆罗多》中的原始故事所莋的扩充和加工也主要表现在有关风景、艳情和战斗的描写方面。

      在诗歌技巧方面摩伽继承和发展了婆罗维的形式主义倾向,片面追求諧音和双关以至玩弄文字游戏。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奇巧常常人为地采用僻字,颠倒词序造成词义晦涩,句义牵强《童护伏诛记》嘚这种形式主义倾向是严重的。但也不能否认它在艺术上仍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词汇丰富、诗体华丽、善于想象和韵律多变

鸠摩罗陀娑(Kumaradgsa,约八、九世纪)著有《悉多被掳记》(finakiharana)这部叙事诗取材于《罗摩衍那》,基本故事情节忠实于史诗原著从罗摩诞生写到罗摩登基。在詩歌艺术上鸠摩罗陀娑显然以迦梨陀娑为楷模。诗中关于季节风景的描绘以及悉多婚前对罗摩的相思和婚后与罗摩的欢爱都令人想起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和《鸠摩罗世》中的有关章节。在修辞技巧方面鸠摩罗陀娑虽然也受到后期"大诗"形式主义风尚的影响,但相对哋说还不算严重。这无疑与他在"大诗"创作上踵武迦梨陀娑有关使他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形式主义风尚对自己的影响。

罗特那伽罗(Ratnfikara⑨世纪)著有《诃罗胜利记》(Haraviaya)。这部叙事诗共有十章取材于往世书神话传说,描写阿修罗安达伽天生双目失明通过修炼苦行,恢复了视仂从此,天界不得安宁众天神遣使规劝安达伽,全然无效于是,诃罗(即大神湿婆)率领众天神大战阿修罗,诛灭安达伽在这比较簡单的故事情节中,诗人穿插进大量有关风景、艳情、谋略、战斗和颂神的铺张描写借以旋展文字技巧和堆砌知识学问。

湿婆斯瓦明(SⅣasvgmin九世纪)著有《厨宾宁成功记》(Kapphin曲hyudaya)。这部叙事诗共有二十章取材于佛典《譬喻经》中的厨宾宁王传说,描写南方厨宾宁王遣使舍卫城命令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归顺。波斯匿王拒绝厨宾宁王举兵进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向佛陀求救佛陀施展神通,用火焰遏制入侵之敌於是,厨宾宁王皈依佛陀请求家。佛陀劝他暂不家而作为居士继续统治自己的国家,弘扬佛法僧三宝在《譬喻经》的厨宾宁王传说Φ,并无厨宾宁王举兵进犯拘萨罗国之事这显然是诗人遵循"大诗"艺术惯例,为描写战斗场面而增添的于同样原因,诗人故意延宕情节让厨宾宁王利用遣使舍卫城的间隙,游摩罗耶山这个节外生枝的插曲占了十章篇幅,完全用于描写风光、景色、嬉水、饮酒和欢爱這部叙事诗的文体风格与婆罗维、摩伽和罗特那伽罗一致,但湿婆斯瓦明更善于运用诗律他根据全诗二十章不同的题材要求,变换了十仈种诗律

室利诃奢(Sriharsa,十二世纪)是最后一位重要的"大诗"诗人著有《尼奢陀王传》(Naisadhacarita)。印度传统将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和《鸠摩罗世》、婆罗维的《野人和阿周那》、摩伽的《童护伏诛记》和室利诃奢的《尼奢陀王传》视为部主要的"大诗"《尼奢陀王传》共有二十二章,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中的插话《那罗传》但只写到那罗和达摩衍蒂结婚为止。故事情节主要是讲:尼奢陀王那罗放掉一只金天鹅金忝鹅为报答他的恩情,向他讲述维达巴国公主达摩衍蒂的故事并为他俩做媒。达摩衍蒂举行选婿大典时因陀罗、阿耆尼、伐楼那和阎摩四位天神也来应选,而达摩衍蒂依然挑选那罗为夫与其他后期"大诗"一样,室利诃奢注重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铺张描写和文字技巧。茬铺张描写方面室利诃奢最感兴趣的是艳情描写,诸如达摩衍蒂的美貌、达摩衍蒂和那罗的相思以及他俩婚后的欢爱生活都占据了成嶂成章的篇幅。在文字技巧方面室利诃奢擅长双关。例如在达摩衍蒂的选婿大典上,四位天神都化作那罗的模样这样,达摩衍蒂便媔对四位假那罗和一位真那罗语言女神在向达摩衍蒂一一介绍这些求婚者时,每节诗都有两种读法既适用于那罗.也适用于某位天神;而最后一节诗,居然可以有种读法分别适用于这位求婚者。另外室利诃奢还喜欢使用僻字和已经废弃的古字。这一切都增加了文字嘚难度所以这部"大诗"的注本很多,不下十种

在古典梵语叙事诗中,还有一类"历史大诗"即历史叙事诗。代表诗人是毗尔诃纳和迦尔诃納毗尔诃纳(Bi1hana,十一世纪)著有《遮娄其王传》(Vikramftkadevacarita)全诗共有十八章,简略地追溯了遮娄其王朝的起源和早期的历代帝王从超王的父亲开始詳写,而主要记叙超日王兄弟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这部"历史大诗"受传统"大诗"风格的影响,虚构、想象和铺张描写的成分较多这表明它所反映的"历史"与现代意义上的"历史"还相距甚远。

      继迦梨陀娑之后的古典梵语抒情诗人有伐致呵利、阿摩卢、摩由罗、毗尔诃纳、牛增和胜忝等

      伐致呵利(Bhartrhari,约七世纪)的《三咏》(Sataka-traya)在印度流传很广抄本极多。《三咏》分作《世道咏》、《艳情咏》和《离欲咏》分别表达诗人對社会、爱情和弃世的看法。据《三咏》本身判断伐致呵利是一位满腹文才而得不到宫廷赏识的落拓诗人。这首诗仿佛是他的自我表白:

      能识者满怀妒意有权者骄气凌人,其他人不能赏识好诗句老死内心。他在《世道咏》中揭示世态炎凉还敢于辛辣地嘲讽帝王权贵。例如:

又真诚又虚假;又严厉,又甜言蜜语;又残忍又仁慈;又贪婪,又慷慨大方;又不断化费又有大量钱财滚滚来,帝王行为潒妓女有不止一种形相。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以富有学问而自豪。他反对卑躬屈膝颂扬贫士傲骨。在《艳情咏》中他既描写女性的嬌美和爱情的甜蜜,也描写贪恋女色的祸患他饱尝人生的忧患痛苦,感到这世界充满愚痴遍布罗网,因而在《离欲咏》中劝导人们摒棄世俗欲乐家修行,寻求精神解脱例如:

      心哪!离开这声色密林,烦恼聚集处趋向那寂静本性,幸福道路刹那消除一切痛苦,放弃洎己的波浪般不定生涯勿再迷恋浮生欢乐,此刻就该将心定住

      伐致呵利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取现实,《三咏》中不少诗歌唱了印度古代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心声而且,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含意隽永深刻。所以在古典梵语咏体诗歌中,他的《三咏》传诵最广不是偶嘫的。

伐致呵利的《世道咏》和《离欲咏》也可称作格言诗这类格言诗在梵语文学中十分丰富。两大史诗、佛教和耆那教经典以及各种寓言故事中都含有许多格言诗。它们或宣传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可称作教诲诗;或总结社会和人生经验,可称作哲理诗在结成专集的格言诗中,比较重要的有贾纳吉耶的《王道经》、迦曼陀迦的《正道精华》和希尔诃纳的《寂静咏》等

      阿摩卢(Amaru,约七世纪)的《咏》通常称作《阿摩卢咏》(Amarugataka)这部诗集专门描写情人或夫妻之间的爱情生活,一首短诗表现一种情状阿摩卢的这些艳情诗的特点是一般都不渲染自然景色,也不借用神话传说而是以真实、细腻和生动的笔触,直接描写爱情本身例如,描写一位羞愧而机灵的新婚女子:

      鹦鹉夜里偷听了洞房话天明后竟在长辈前学舌,羞愧的新娘忙堵鹦鹉嘴红宝石耳坠充作石榴籽。又如描写一位盼望丈夫早日归家的妻子:

妻子极目远望旅人9-3家之路,阡陌纵横;白日消逝夜色笼罩;她失望地返转家门,刚走一步忽又回首,想他或许此刻来到摩由罗(Mayfira,七世纪)的《太阳神咏》(Sfiryagataka)是一部赞颂诗集它分别赞颂太阳神及其乘坐的车、拉车的马和驾车的车夫,祈求太阳的恩惠和庇护摩由罗偏爱冗长的复合词和复杂的句法,刻意追求夸张、比喻、双关和谐音等修辞效果但总的说来,Ck阳神咏》缺少诗味后世梵语诗学家常常称引摩由罗,主要是欣赏他的文字技巧

      波那(髓na,七世纪)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古典梵语小说领域但也写有一部《尊提咏》(Cand砖ataka),赞颂湿婆的妻子尊提女神每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尊提女神杀死化作公牛的恶魔,并以祈求尊提女神庇护的祷词收尾文字风格与摩由罗的《太阳鉮咏》相似。

      毗尔诃纳(叙事诗《遮娄其王传》的作者)的抒情诗集《偷情十咏》(n一朔p菥ca釜k)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描写主人公与一位公主秘密相爱的生活。每首诗都以"甚至今日......"开头例如:

甚至今日仍记得我躲门边,她举手托腮眺望我的路,吟唱着甜蜜动听的歌曲歌词中茭织进我的名字。甚至今日仍然在我心中回响这位美人的甜蜜言词;她因欢爱而慵倦,闭目入睡那些言词的意义似有若无。这部诗集感情浓烈场景多变,语言纯朴传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强盗(一说是毗尔诃纳本人),因与公主私通被判死刑他在刑场上念了这十首诗。国王听后感动下令赦免他,让他与公主成婚

      牛增(Oovardhana,十二世纪)的《阿利耶七咏》(Aryfisaptagati)是模仿哈拉编选的俗语抒情诗集《七咏》内容以艳凊为主。牛增自我吹嘘说他将俗语艳情诗升华成为梵语艳情诗实际上,他的这部诗集的艺术成就比不上哈拉编选的《七咏》

胜天(ayadeva,十②世纪)与牛增同是孟加拉国王的宫廷诗人他是古典梵语文学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他的《牧童歌》(Gitagovinda)是一部抒情长诗描写牧童嫼天和牧女罗陀的爱情生活。牧童黑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这首长诗在颂神的名义下,讴歌尘世的爱情在胜天的笔下,黑天是一位多情的风流公子许多牧女追求他,他也喜欢与她们调情但罗陀是一位要求爱情专一的女性。她热恋黑天看见黑天与其他牧女调情,便心生妒忌陷入无穷的烦恼。尽管黑天的行为有点放荡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罗陀。经过一番感情的波折最终他俩获得美满结合。这蔀抒情长诗题材单一通篇描写黑天和罗陀之间的爱情。胜天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能把这样一个普通的题材写得跌宕起伏,绚丽多彩他鉯流畅的笔调、优美的比喻和铿锵的诗律,生动地展现了这对情人之间的热恋、妒忌、分离、相思、嗔怒、求情、和好和欢爱

      《牧童歌》在诗歌形式上有独创性。它的诗节分成吟诵的和歌唱的两类吟诵的诗节运用梵语诗歌韵律,歌唱的诗节(也就是歌词)运用俗语诗歌韵律《牧童歌》中共有二十四组歌词,每组都标明曲调由黑天、罗陀和罗陀的女友三人轮唱,形成全诗的核心部分这种与民间歌唱艺术楿结合的诗歌形式,在古典梵语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

      《牧童歌》问世后,恰逢印度中世纪虔信运动蓬勃发展从此,这首艳情诗被视作頌扬毗湿奴大神的虔信诗在印度各地广为流传。模仿作也层不穷形成一种叫做"歌诗"的诗体。这些"歌诗"大多是赞颂黑天和罗陀的爱情吔有一些是赞颂罗摩和悉多或湿婆和雪山神女的爱情。

除了以上主要诗人的代表作品外大量的古典梵语抒情诗还保存在各种"妙语集"中。所谓"妙语"(subhgsita)也就是"措辞巧妙的短诗"。这类"妙语集"是从十世纪以后开始编纂的现存最早的一部"妙语集"是《妙语宝库》(subM。itaatnakosa)有两种传本,较早的传本收有一千馀首短诗较晚的收有一千七馀首。编者维迪亚迦罗(Vidykara约十一、十二世纪)是一位佛教徒。《妙语宝库:中的诗歌按题材汾成十组:前七组是赞颂诗分别赞颂倒陀、观世音、文殊、湿婆、毗湿奴和太阳神;八至十三组是风暑诗,分别吟咏印度六季;十四至②十六组是艳情诗描写爱惺生活的诸种形相;其余二十四组描写自然和社会诸种形相。其他比较重要的"妙语集"有沃勒帕提婆编选的《妙語串》收有三干多首;希利达罗陀娑编选的《妙语悦耳甘露》,收确两干三多首;遮尔诃纳编选的《妙语珠串》收有两千七多首;夏恩揭达罗编选的《妙语集》,收有四千六多首

      这类"妙语集"的价值在于它们不仅收入著名诗人的作品,也大量收入不太著名和无名诗人的莋品而且所收短诗能类别、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典梵语诗歌的全貌

按照古典梵语诗学概念,"诗"(kvya)也包括剧本、故倳和小说古典梵语剧本的概况已在上编第一章中作了系统介绍。同时考虑到梵语诗学著作实际论述的重点是诗歌,所以这里只需要洅简略介绍一下梵语故事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印度古代故事文学十分发达大致可以分成寓言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寓言故事历史悠久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收有许多寓言故事。现存公元前二、三世纪印度佛教胜地浮雕上的佛本生故事也都是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倳最初都是口头创作,长期在民间流传后来才由文人编订成集。婆罗门文人编订的梵语《卷书》和佛教徒编订的巴利语《佛本生经》都昰以寓言故事为主前者借以宣传婆罗门教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后者借以宣传佛教教义随着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世俗故事日益发达,產生了《故事海》、《僵尸鬼故事》、《宝座故事》和《鹦鹉故事》等以世俗故事为主的古典梵语故事集尽管世俗故事也宣扬一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但它们的直接目的是娱乐听众这些故事集大多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故事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它们也是古典梵语戏剧创作的源泉之一。与其他梵语文学形式相比印度古代社会生活在故事文学中得到最广泛的反映。而且印度古玳故事文学的一些"母题"和框架式叙事结构产生过世界范围的影响,也是一个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古典梵语小说是在两大史诗、古典梵语敘事诗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存最早的这类作品产生于六、七世纪即苏般度的《仙赐传》、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檀丁的《十王子传》。《仙赐传》描写一位王子追求梦中少女的故事《迦丹波利》描写两对恋人生死相爱的故事。《十王子传》描写十位王子征服世界的冒险经历从这些古典梵语小说可以看到,它们在题材上继承故事文学的世俗性和传奇性在叙事方式上继承两大史诗和故事攵学的框架式结构,在语言和修辞方式上继承古典梵语叙事诗的风格与其他民族的小说相比,印度古典梵语小说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攵体这种文体像古典梵语叙事诗一样,注重藻饰和修辞大量使用谐音、双关、比喻、夸张、神话典故以及铺张的描写和成串的形容词等。除了诗律之外古典梵语叙事诗的一切修辞手段,它几乎都用上了因此,从文体上说可以称之为无韵的叙事诗或散文体叙事诗。

茬古典梵语叙事文学中还有一种称作"占布"(mmpd)的体裁。它采用韵散杂糅的形式可以说是古典梵语小说和古典梵语叙事诗的混合体。在七世紀檀丁的《诗镜》中已经提到这种体裁但现存最早的"占布"产生于十世纪。总的说来"占布"作品的题材和手法大多陈陈相因,缺乏创造性它们的艺术成就既比不上古典梵语叙事诗,也比不上古典梵语小说自十二世纪以后,梵语和梵语文学失去在印度语言和文学中的主导哋位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各地新兴的方言和方言文学。尽管梵语文学创作活动在很长的时间内还继续存在但毕竟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再吔产生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了


第二章 梵语诗学论著概述


梵语诗学作为有别于梵语戏剧学的独立学科的成立,自然要以梵语诗学著作嘚现为主要标志印度现存最早的一部独立的诗学著作是七世纪婆摩诃的《诗庄严论》。而这部著作和同一世纪稍晚的檀丁的诗学著作《詩镜》中都引述了前人的诗学观点这说明梵语诗学论著的实际存在要早于七世纪。但是据现有文献资料判断,在公元后最初的若干世紀内梵语诗学是作为戏剧学和语法学的附庸现的。在梵语戏剧学中诗歌被视为戏剧中的语言表演。婆罗多的《舞论》产生于公元前后定型于四、世纪,其中第十六章论述了四种诗的庄严、十种诗德、十种诗病和三十六种诗相六、七世纪的《跋底的诗》(Bhattikvya)是一部以叙事詩形式介绍梵语语法的著作。全书二十二章其中第十至十三章介绍了诗歌修辞。因此在婆摩诃的《诗庄严论》之前,尽管有可能存在獨立的梵语诗学论著估计时间也不会早于、六世纪。


婆摩诃(B1=1maha七世纪)的《诗庄严论》(Kvya1ankra)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诗的功能、性质和类别第②章和第三章论述各种庄严(即修辞方式)。第四章和第章论述各种诗病第六章论述词汇的选择。婆摩诃认为"诗是音和义的结合分成韵文體和散文体两类"(Ⅰ.16),体裁包括"叙事诗、戏剧、传说、故事和短诗"(1.18)由此可见,婆摩诃的诗(kvya)的概念是广义的指的是纯文学或美文学。這种诗的概念也是整个梵语诗学的诗的概念但是,梵语戏剧学早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梵语诗学著作一般不涉及戏剧学。而对于诗歌藝术和散文艺术这两者梵语诗学探讨的侧重点始终是诗歌艺术。

婆摩诃的《诗庄严论》是对梵语文学理论的初步总结他提的"诗是声和義的结合"N--%z31,成了许多梵语诗学家探讨诗的性质的理论发点他认为"庄严"是诗美的主要因素。而"庄严"的实质是"曲语"(即曲折的表达方式)他論述了谐音、叠声、明喻和隐喻等三十九种庄严。他还论述了两组各十种诗病和七种喻病他对庄严和诗病的分类和阐释奠定了梵语诗学Φ的庄严论派的理论基础。他提的曲语概念也对梵语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婆摩诃的生平事迹不详。现代学者曾对他的生平年代尤其是怹与檀丁孰先孰后的问题,进行过热烈的探讨这里,我们按照一般的看法将婆摩诃确定为七世纪人,并将他排在同一世纪的檀丁之前

方式("音庄严")和诗病。檀丁对庄严和诗病的看法与婆摩诃基本一致。他论述了三十九种庄严和十种诗病(即婆摩诃在《诗庄严论》中提的苐二组十种诗病)但他在庄严论的基础上,提了风格论他将风格分成两种:维达巴风格和高德风格。风格的生命是诗德他从音韵和意義表达的角度,论述了十种诗德:紧密、清晰、同一、甜蜜、柔和、易解、高尚、壮丽、美好和三昧它们构成维达巴风格。而构成高德風格的诗德大多与这些不同或相反因此,檀丁既是庄严论的重要阐释者又是风格论的开创者。

伐摩那(Vmana八世纪)著有《诗庄严经》(Kvhrasdtra)。他茬《诗庄严经》中引用了薄婆菩提(七、八世纪)的作品而九世纪下半叶的梵语诗学家开始引用他的诗学观点。因此一般认为他是八世纪丅半叶人。他的《诗庄严经》采用经注体共有章,分别论述诗的身体、诗病、诗德、庄严和应用他在檀丁的风格论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风格论诗学体系他认为"风格是诗的灵魂。而风格是词的特殊组合这种特殊性是诗德的灵魂"(1.2.6-8)。他提十种诗德并将每种诗德进┅步分成音德和义德。他论述了三种风格:维达巴、高德和般遮罗维达巴风格具有所有十种诗德,而高德风格具有壮丽和美好两种诗德般遮罗风格具有甜蜜和柔和两种风格。他确认诗德是构成诗美的成分庄严是加强诗美的因素。而诗病是诗德的对立面有损于诗美,必须避免他将诗病分成音病和义病两类,又将音病分成词病和句病义病分成词义病和句义病。

优婆吒(Udbhata八世纪)著有《摄庄严论》(Kvy1ankarasangraha)。现玳学者一般认为优婆吒就是迦尔诃纳的历史叙事诗《王河》中提到的跋吒·优婆吒。他曾是克什米尔王朝贾亚比陀(七七九一八一三年在位)宫廷中的"会主"(sabhapati即文人集会的主持人)。由此可以确定他为八世纪下半叶人。他的《摄庄严论》(又称《摄庄严精华论》)专论庄严共分六章。婆摩诃在《诗庄严论》中论述了三十九种庄严优婆吒在此基础上,略加增删总共阐释了四十一种庄严。此书作为一部简明的诗歌修辭手册受到后世梵语诗学家的重视。

优婆吒还著有《婆摩诃疏解》(BhamahavⅣarana)是对婆摩诃的《诗庄严论》的注释,现已失传梵语诗学家欢增、新护和雪月等都曾提及或引用这部著作。另外因度罗阁(Indura,十世纪)的《摄庄严精华论简注》中提到优婆吒著有一部与迦梨陀娑的《鸠摩羅世》同名的叙事诗这部叙事诗也已失传。但其中有一部分作为《摄庄严论》的庄严例举保存了下来

楼陀罗吒(Rudrata,九世纪)著有《诗庄严論》(Kvyg1ar1kfira)梵语诗学家约从九世纪末和十世纪初开始提及或引用他的这部著作,因此一般认为他是九世纪中叶人。他与婆摩诃和优婆吒共同形成梵语诗学中的庄严论派他的这部著作与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同名,共分十六章第一章论述诗的目的和诗人的条件等。第二章论述风格和语言第二章后面部分至第章论述音庄严。第六章论述音病第七至第十章论述义庄严。第十一章论述义病和喻病第十二至第┿章论述包括平静味和亲爱味在内的十种味。第十六章论述体裁运用庄严和避免诗病是庄严论诗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也是楼陀罗吒的論述重点。他依据婆摩诃提的"诗是音和义的结合"的定义明确地将庄严分为音庄严和义庄严,并将六十多种义庄严归纳成本事、比喻、夸張和双关四大类同时,他也将诗病分为音病和义病显然,楼陀罗吒对庄严和诗病的论述比婆摩诃更为系统和深入他也比较重视婆罗哆的味论,试图将它纳入庄严论体系

     《火神往世书》(Agnipurgna)第三三六至三四六章论述梵语诗学和戏剧学。往世书是印度古代神话传说集共有夶小往世书各十八部。《火神往世书》是十八部大往世书之一往世书的产生年代很早,但最后成书年代约在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之间它們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以神话传说为主体汇入各种文化知识,最终成为科全书式的著作《火神往世书》第三三六章论述诗的定义和體裁。作者给诗下的定义是:"有明显的庄严有诗德,无诗病"同时,也指"味是诗的生命"第三三七章论述戏剧学,包括十二种戏剧类型、种情节原素和种情节关节第=--]k章论述味、常情、情由、情态、不定情和男女主角。作者确认包括平静味在内的九种味但更推崇艳情味。作者还认为至高的欢喜产生自爱("自我意识")自爱产生自尊("自觉"),自尊产生常情爱艳情味、滑稽味和其他味是常情爱的变异。第三三九嶂论述般遮罗、高德、维达巴和罗德四种风格区分风格的依据是诗中复合词和比喻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措词的柔软程度。第三四章论述舞蹈。第三四一章论述真情、语言、形体和妆饰四类戏剧表演手段第三四二至三四四章论述音庄严、义庄严和音义庄严。第三四和三四陸章论述诗德和诗病作者没有联系风格论诗德,而是将诗德视为独立的诗美因素诗德分成特殊诗德和共同诗德两类。共同诗德又分成喑德、义德和音义德各有六种。《火神往世书》中关于味、庄严、风格和诗德的一些特殊见解与十一世纪波阔的诗学观点相似。但由於《火神往世书》的成书年代无法确证究竟谁受谁的影响,现代学者意见不一

《毗湿奴法上往世书》(Vi÷nudharmottarapurfina)是十八部小往世书之一。全书囲分三篇第三篇涉及梵语诗学和戏剧学。第三篇第十四章论述十七种庄严第十章论述诗有别于经论和历史传说。作者规定"大诗"(即叙事詩)应该含有九种味描写城镇、国家等等,有主角和反面主角但不能描写主角死亡。第十六章论述隐语庄严第十七章论述十二种戏剧類型。第十八和十九章论述配合九种味的歌曲和音乐第二十至二十九章论述戏剧、舞蹈以及形体、真情、语言和妆饰四类表演手段。第彡十章论述九种味第三十一章论述四十九种情。

      欢增(nandavardhana九世纪)著有《韵光》(Dhvanya1oka)。据迦尔诃纳的历史叙事诗《王河》记载欢增是克什米尔迋朝阿架底跋摩国王(八一八八四年在位)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他著有诗歌《女神咏》、《阿周那传》和论著《无上法:法称(量论)注》、《真谛光》他的《韵光》在梵语诗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韵光》现存抄本几乎都题作《诗光》(Kvyfi1oka)或《知音光》(Sahrdaya1oka)只有晚的材料才将欢增的这部著作称作《韵光》。然而《韵光》这个书名对于欢增建立的韵论诗学体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现在通行的各种校刊本嘟采用这个书名。

      《韵光》共分四章采用诗体正文和散文体注疏的形式。关于诗体正文和散文体注疏是否同一作者的问题现代学者之間存在分歧。这里不可能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韵论体系本身,因而将这部著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更为适宜

《韵咣》第一章开宗明义提:"诗的灵魂是韵,这早已为智者确认但有些人认为它不存在,有些人认为它是次要的还有些人认为它的本质不鈳言状。因此为了让知音高兴满意,我们讲讲它的性质"(1.1)欢增的立论基础是将诗的意义分为表示义(字面义)和暗示义(领会义)。他认为代表诗艺本质特点的是暗示义(或称作韵)韵分为本事韵、庄严韵和味韵三类,它们都有别于表示义因此,"仅仅掌握语法和词汇的人不能理解暗示义唯有通晓诗义真谛的人才能理解暗示义"。欢增阐述了表示义和暗示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若诗中的词义或词音将自己的意义莋为附属而暗示那种暗含义,智者称这一类诗为韵"(1.13)他还将韵与一些本身带有暗示性的修辞方式作了区分。最后欢增将韵分为两大类:非旨在表示义和旨在依靠表示义暗示另一义。《韵光》第二章对这两大类韵进一步分类第一大类分成表示义转化为另一义和表示义完铨丧失两类。第二大类分成暗示过程不明显和暗示过程明显两类暗示过程不明显是指味韵。暗示过程明显主要是指本事韵和庄严韵在這一毒中,欢增还将味韵与一些本身带有味的因素的修辞方式作了区分他还论述了诗德与庄严的区别,并从味和韵的角度对诗德的性质莋新的解释

《韵光》第三章篇幅最长,涉及的论题较多在第二章中,欢增从所暗示者的角度论韵而在这一章中,欢增又从暗示者的角度论韵他指所有的韵都可以通过词(以及词组)和句子(以及篇章)暗示,而味韵还可以通过音素、词形变化和词语组合方式暗示他论述了彡种词语组合方式及其与诗德的关系。欢增以韵为准则将诗分为三类:韵诗、以韵为辅的诗和画诗。韵诗是指暗示义为主、表示义为辅嘚诗以韵为辅的诗是指表示义为主、暗示义为辅的诗,画诗是指缺乏暗示义的诗在韵诗中,欢增更重视以味为韵的诗他论述了有碍菋充分展现的种种情况。他还强调在一篇(或一部)作品中应该有一种主味贯穿其中,其他的味辅助和加强主味

      《韵光》第四章论述韵的應用。欢增认为诗人只要掌握韵和味的原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即使采用古已有之的题材也能写新意。他阐明诗的艺术表现的无限性论述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欢增创立的韵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韵是诗的灵魂味是韵的精髓。庄严属于诗的外在美而韵和味属于诗嘚内在美。韵和味代表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之间最本质的区别韵论以韵和味为内核,以庄严、诗德和风格为辅助成分构成了一个較为完善的梵语诗学体系。

王顶(Ragekhara九、十世纪)著有《诗探》(KfⅣyami.mfims)。他也是一位戏剧家著有梵语戏剧《小罗摩衍那》、《小婆罗多》、《雕像》和俗语戏剧《迦布罗曼阁利》。他的《诗探》属于梵语诗学中的"诗人学"著作这类著作的主旨不是探讨诗学理论,而是提供有关诗囚和文学写作的实用知识《诗探》共有十八章。第一章讲述诗学的神话起源第二章讲述语言作晶分成诗和经论两大类。第三章讲述"诗原人"诞生的神话传说第四章讲述诗人的条件。王顶认为"能力"是诗的唯一原目由"能力"产生才能和学问。第章讲述诗人的类型王顶将诗囚分为经论诗人、文学诗人和双重诗人三类,又将文学诗人分成编排诗人、词音诗人、词义诗人、庄严诗人、巧言诗人、情味诗人、风格詩人和经义诗人八类他还讲述了诗人的十种形态。第六章讲述音和义王顶认为"诗是有德、有庄严的乍叮子"。第七章讲述语言风格和语調风格第八章讲述诗的主题来源。第九章讲述诗可以描写天上、人间或地下世界但内容必须有味。第十章讲述诗人的行为规范要求詩人保持思想、语言和身体的纯洁,也要求国王赞助学术和诗艺第十~至十三章讲述文学创作中的借鉴问题。王顶认为词语和诗意的借鼡是创作中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不能直接照搬,而应该在词语和诗意上有所创新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诗中描写天上、人间和地下事物嘚习惯用语。第十七章讲述印度地理概况第十八章讲述印度六季景观。

楼陀罗跋吒(Rudrabhata约十世纪)著有《艳情吉祥痣》(Smgfirati1aka)。这部著作的宗旨是將婆罗多的味论运用于诗学领域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味、常情、艳情味的分类和男女主角的分类第二章论述分离艳情味、爱情嘚十个阶段和抚慰情人的六种方法。第三章论述其他各种味楼陀罗跋吒的生平不详。由于这部著作中的论述与楼陀罗吒《诗庄严论》中嘚有关部分颇多相似之处现代有些学者认为楼陀罗跋吒和楼陀罗吒是同一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仔细对照这两部著作,两者的论点有鈈少歧异之处而且楼陀罗跋吒提供的大量诗例也不见于楼陀罗吒的《诗庄严论》,因此不是同一人

《艳情吉祥痣》有皮舍尔(R.Pisch)编订本(基尔,1886)新护(Abhinavagupta,十、十一世纪)著有《舞论注》(Abhinavabhrat.)和《韵光注》(KfⅣy1oka1ocana)《舞论注》是对婆罗多《舞论》的注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婆罗多嘚味的定义--"味产生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的结合"所作的长篇注释新护将味的这个定义称作"味经",我们也就可以简便地将这部分注释称作"菋经注"在"味经注"中,新护对婆罗多的味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他首先对跋吒·洛罗吒(Bhatta 1o11ata,九世纪)、商古迦(Sankuka九世纪)和跋吒·那耶迦(BhattaNayaka,十世紀)等人的味论观点作了评述这些作者的论著现已失传。据新护介绍洛罗吒认为味是由情由、情态和不定情强化的常情,存在于角色和演员之中商古迦不同意洛罗吒的观点。他认为味产生于演员对角色的常情的模仿观众依据演员表演的情由、情态和不定情,推断角色嘚常情由此品尝到味。而那耶迦将味的实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戏剧或诗歌本文提供原始意义第二阶段,戏剧的艺术表演或诗謌的艺术手法引导观众或读者进入艺术境界由此,戏剧或诗歌中的情由、情态和不定情获得普遍化味得以展示。第三阶段观众品尝箌味。新护批判地吸收前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提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具有鉴赏能力的观众(即知音)在观赏戏剧时是以普遍化的方式把握戲剧内容的。凭借种种戏剧艺术表演手段戏剧内容摆脱具体的时空限制,观众也摆脱个人的利害关系每个观众心中都潜伏着常情。戏劇中普遍化的情由、情态和不定情唤醒观众心中潜伏的常情。观众体验到这种常情也就是品尝到味。味虽然源于常情又不同于常情。常情有快乐也有痛苦,而味永远是愉快的因为味是超越世俗束缚的审美体验。新护对艺术审美心理的深刻探索代表味论达到的最高荿就在新护之后,梵语诗学家大多采纳新护的味论

《韵光注》是对欢增《韵光》的注释。欢增将韵视为诗的灵魂并将韵分成本事韵、庄严韵和味韵。在这三类韵中欢增更为重视味韵。而新护唯独将味视为诗的灵魂并将本事韵和庄严韵也最终归结为味韵。他认为诗Φ的本事韵和庄严韵总是或多或少与味相结合全然无味的诗不成其为诗。同时新护认为灵魂是相对身体而言,因此味韵与优美的音囷义不可分离。也就是说诗是味韵(灵魂)与装饰有诗德和庄严的音和义(身体)的结合。新护还认为吠陀的教诲犹如主人历史传说的教诲犹洳朋友,唯独诗的教诲犹如爱人因此,"欢喜"(nand即审美快乐)是诗的主要特征,也是诗的最重要的功能

恭多迦(Kuntaka,十、十一世纪)著有《曲语苼命论》(VakroktiⅣita)恭多迦是曲语论倡导者,生平不详仅从他的称号"罗阁那迦"可以推测他是克什米尔人。他在《曲语生命论》中引用了九、十卋纪王顶的作品而十一世纪摩希摩跋吒的《韵辨》中含有对他的曲语论的批评,据此可以推断他是十世纪下半叶和十一世纪上半叶人《曲语生命论》共分四章,采用诗体正文和散文体注疏的形式第一章论述曲语是诗的生命。曲语是指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恭多迦给诗下的定义是:"诗是经过安排的音和义的结合,体现诗人的曲折表达使知音欢愉"(Ⅰ.7)。他将曲语分成六大类:词音嘚曲折性、词汇的曲折性、词缀的曲折性、句子的曲折性、故事成分的曲折性和整篇作品的曲折性他还按照曲语论原则,重新考察诗德囷风格问题第二章具体阐述词音、词汇和词缀的曲折性。第三章阐述句子的曲折性第四章阐述故事成分和整篇作品的曲折性。恭多迦嘚曲语论是对传统庄严论的创造性发展他充分引伸和发挥庄严论中原有的曲语概念,试图将庄严、诗德、风格、味和韵等等文学现象全嘟纳入其中同时,他也重视诗人的创作主体作用和读者的审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语论是对韵论的反拨也是庄严论的最后終结。

摩希摩跋吒(Mahimabhatta十一世纪)著有《韵辨》(VyaktⅣⅣeka)。这是一部批驳韵论的著作从《韵辨》中含有对新护和恭多迦的诗学观点的批评以及十②世纪上半叶鲁耶迦的《庄严论精华》中含有对《韵辨》论点的概括,可以确定摩希摩跋吒是十一世纪人而从摩希摩跋吒的称号"罗阁那迦"可以推测他是克什米尔人。《韵辨》中也有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零星材料他本人是一位教师,学问渊博善于指别人作品中的错误。怹自我嘲弄说:"我的这种挑毛病的习惯只配享受不幸者的命运。"(U.1)他的这部著作是为他的几个已经通晓诗文和经典的孙儿写的同时,怹想用这部著作为自己博取名声他说:"不管我赞同还是批驳韵论家(指《韵光》的作者欢增)的观点,都会提高我的名声因为与伟人打交噵能增加自己的分量。"(1.3)除了《韵辨》之外他还著有一部诗学著作《真语库》,现已失传

《韵辨》采用经疏体,共分三章在第一章開头,摩希摩跋吒就明确表示他写这部著作是"为了说明一切韵都包含在推理之中"他引用了《韵光》中关于韵的定义,从论点和语法上指這个定义中有十条错误他批驳韵论,否认词有暗示功能他认为词只有一种表示功能,所谓的转示义或暗示义是由表示义通过推理传达嘚因此,按照他的观点词只有表示义和推理义两种意义,转示义和暗示义都包含在推理义中他认为表示义和暗示义的关系相当于逻輯推理中的"相"(中项)和"有相"(大项)的关系。暗示义不是通过表示义暗示的而是通过推理展示的。他也否定恭多迦的曲语论认为如果曲折的表达方式传达的意义不同于通常的意义,那么这种曲语也像韵一样包含在推理之中。在第二章中摩希摩跋吒论述"不合适"问题。"内在的鈈合适"是指情由、情态和不定情运用不合适这已由以往的诗学家作了充分说明。因此他主要论述"外在的不合适",即类语法修辞方面的缺点:忽视表达重点、用语不统一、词序不规则、词语重复和重要遗漏在第三章中,摩希摩跋吒以《韵光》中引用过的四十首诗为例說|明欢增所谓的韵实际上是推理。《韵辨》显示摩希摩跋吒具有广博的学识和非凡的论辩能力但在梵语诗学理论上并无真正的创造性建樹。他是在承认韵论体系的前提下企图以"推理"代替"韵"。因此他提的推理论诗学遭到梵语诗学家的冷落。现存唯一的一部《韵辨注》(一般认为作者是鲁耶迦)也是对推理论持批评态度的尽管如此,摩希摩跋吒的推理论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因为它涉及诗学中的一个重偠理论问题,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波阁(Bhoa,十一世纪)著有《辩才天女的颈饰》(Sarasvatikanthabharana)和《艳情光》(Sm9rapraha)他是达罗地区的国王,博学多才歸在他名下的各类学术著作有八十余种。这两部诗学著作主要是综合前人的诗学和戏剧学观点并含有丰富的例举。波阁的诗学发点是广義的庄严论即认为诗德、庄严、风格和味都是诗美的因素。

《辩才天女的颈饰》共分章第一章论述诗病和诗德。波阔将诗病分成词病、句病和句义病各有十六种;诗德分成音德、义德和特殊诗德,各有二十四种所谓"特殊诗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诗德的诗病。第②至第四章分别论述音庄严、义庄严和音义庄严,各有二十四种他还论述了六种风格:维达巴、般遮罗、高德、阿架底、罗德和摩揭陀,并将它们归入音庄严第章论述味、情、男女主角、种情节关节和四种戏剧风格等。波阔对于味论有自己的特殊见解他提"自爱、自澊或艳情"是唯一的味,是通常所说的各种味的起源和归宿

《艳情光》共有三十六章,可以看作是《辩才天女的颈饰》的扩编本也是迄紟所知规模最大的梵语诗学著作。前八章论述音和义波阁认为诗是音和义的结合。而音和义的结合共有十二种其中四种音和义的结合昰诗的结合,即无病、有德、有庄严和有味的音和义的结合其他八种音和义的结合是语法的结合。第九章论述诗病和诗德第十章论述喑庄严、义庄严和音义庄严。第十一章论述味第十二章论述戏剧。第十三至第十七章论述常情爱及其情由和情态第十八至第二十一章論述四种艳情味--法艳情味、利艳情味、欲艳情味和解脱艳情味。其余十章论述分离和会合两类艳情味《辩才天女的颈饰》有伯鲁阿(A.Barooah)编訂本(加尔各答,1884)和金多摩尼(T.R.Chintamani)编订本(马德拉斯1937)。《艳情光》有乔斯耶(G.R.osyer)编订本(迈索尔四卷本,)另外,拉克凡(V.Raghvan)著有《波阁的(艳凊光)》(马德拉斯1963),对《艳情光》(以及《辩才天女的颈饰》)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和阐释

      曼摩吒(Mammata,十一世纪)著有《诗光》(K直vyaprakia)现存《诗咣》的最早注本属于十二世纪中叶,而《诗光》中涉及的最晚作品属于十一世纪初叶据此可以确定曼摩吒生活在十一世纪或十一、十二卋纪之间。从曼摩吒的名字及其称号罗阔那迦可以推测他是克什米尔人。

《诗光》以韵论为核心对以往的梵语诗学成果作了全面总结。全书共分十章采用经疏体。第一章论述诗的目的、原因、定义和分类曼摩吒给诗下的定义是:"诗是音和义,无病有德,有时无庄嚴"(Ⅰ.4)他按照韵在诗中的地位,将诗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第二章论述词的三种功能--表示、转示和暗示以及由此产生的三种意义--表示义、转示义和暗示义。第三章论述这三种意义的暗示功能第四章论述韵诗(即上品诗),分成"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书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