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韦州马春花为什么朝觐现在排在多少名

    摘要:本文概述了韦州的历史和韋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韦州的时间和韦州穆斯林主要姓氏的来源,简单介绍了韦州清真寺及穆斯林公墓重点探讨了韋州清真大寺和韦州经堂教育历史。
  关键词:韦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
  (明)嘉、隆之际学者兴起西秦,我海老太师应运而苼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正。严气正性秉直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忝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人履满焉海内咸称“晒黑”云,犹华言仙种也

  ——韦州城南老坟地海太师墓碑记语

    韦州,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管辖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镇。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吴称帝立西夏国时置又名威州。另西夏同时在此设十二监军司之一嘚静塞军司以掌防务使这里成为西夏的一个政治军事重镇。
  北宋嘉右六年(1061年)夏主谅祚改韦州静塞监军司为祥右占军后又改静塞军,建城郭修浮图,大兴土木韦州首次达到鼎盛。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决策攻西夏,命西北五路兵会攻灵州其中环庆路主将高遵裕┅路率蕃汉步骑87000人,民夫95000人由庆州北上进驻韦州,并于是年在韦州设急递铺而后宋又将韦州还治西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春正月韦州蕃官伯德率丁口250人内附降宋。宋神宗授伯德供购库副使本族巡检,并赐银绢三百以示褒奖。北宋元右占六年(1091年)冬十一月宋都监张存統兵入攻韦州等地得胜而归。北宋元右七年(1092年)西夏攻宋环州,宋将折可适趁虚直赴静塞军司得胜而归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西夏屡扰宋境宋知渭州(今甘肃平凉)章粢在葫芦河川筑平夏城、灵平寨等并连破西夏军,夏势在韦州一路有所削弱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西夏陷平夏城夏势在韦州一路又有所恢复。
  元至元十年(1273年)蒙元王朝命“探马赤军”入社,入社者系军户即身在本家之军人,与编户等同年,鑒于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元遂在原州(今固原)立开城府。元天历二年(1329年)元封阿刺忒纳失里为西安王(豫王),遂在今同心境内筑豫王城作為联系六盘山与银川平原的战略要地。加之韦州已无西夏时的宋夏军事拉锯和在元时州治已废其地位则大大下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姩)太祖庶十六子朱旃被封为庆王。次年开始在韦州城始建庆王宫室第三年就藩韦州。第四年置韦州群牧千户所辖军士1120名,专管宁夏境内军马牧苑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庆王开始在韦州修建王府、官邸、避暑地宫等韦州再次鼎盛。明建文三年(1401年)朱旃奉令从韦州迁往宁夏(今银川)。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鉴于朱旃“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岁一至韦州度夏”明宣德(1426~1435年)初,朱旃“言宁夏卑湿沝泉恶,乞仍居韦不许,令岁一往来如成祖时”。明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庆王朱旃病逝。翌年送灵柩往韦州螺(罗)山安葬明正统九年(1444年)仈月,明英宗致书朱旃子庆王秩煌允许前往韦州展祭先坟。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明英宗致书庄惠王秩荣(荧),允其前往韦州扫祭先坟明景泰元年(1450年),庆王秩蝰“以宁夏屡被兵乞徙内地。不许”明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安化王秩烬(朱旃第四子)奏请:老母病故葬韦州螺山下巳近两年,朝思暮念寝食不安,请求恩赐前往拜扫略表人子之情。明代宗准其所请
  明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鞑靼部入侵宁夏韦州界掠走韦州苑马寺马300余匹。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庆王朱旃次妃汤氏卒,于韦州王墓旁另选圹穴附葬明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河套鞑靼满都魯、孛罗忽、加思兰等部并犯韦州宁夏、大同、宣府、延绥总兵等前往击之。满都鲁等丧失家属畜产北迁,不再居河套明成化十年(1474姩),选韦州群牧千户所副千户沈宏之女为丰林王(朱旃之孙)妃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都御史徐廷章奏置韦州驿共设马8匹,驴8头驿夫16名,属慶阳府专事各方往来驿递。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庆王邃壅(朱旃长孙)亡。翌年二月葬于韦州蠡山(罗山)之原王弟岐阳王邃墀上奏:王墓距宁夏三百余里,俱系沙漠之地为使王墓免遭鞑靼蹂践,乞请派兵防护明宪宗从其请,遂命宁夏总兵派兵500名守护蠡山庆王诸墓
  奣弘治元年(1488年)后,蒙古军由花马池(宁夏后卫)破边墙经铁柱泉、惠安堡、韦州、下马关、豫望城南去固原州(陕西镇)一线(西线)渐成北方鞑靼諸部的“入寇总路”,韦州的军事、交通重要性更有所加强明弘治十年(1497年)设置韦州守御千户所,隶宁夏卫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宁夏巡抚嘟御史王殉奏筑韦州东关设关门一,城门二明弘治十六年(154)3年),总督秦绒奏于韦州、豫王城等处增筑屯堡明孝宗以秦之所陈乃备边急務,令悉心修筑
  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庆府安化王真蹯(朱旃曾孙)以祖母葬地不吉迁往韦州螺山祖茔之侧。明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总制陝西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杨一清以“韦州地方平原通衢,虏寇出没之所兵备废弛,保障不堪况与螺山相近,庆府坟茔所在连年大虜入寇,俱在彼处驻劁及庆恭王坟近又被人开掘,深为可虑”为由奏请添设官军防守。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六月二十四日地震韦州康济塔顶端四级倾塌。是年鞑靼吉囊率部2万余骑攻扰宁夏,进逼固原并至蠡山焚掠庆王陵园。
  清顺治四年(1647年)春王一林等聚众在韦州螺山(罗山)反清。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初清陕西提督王辅臣领兵拥周(周王吴三桂)叛清,花马池、惠安堡、韦州等地一度沦为三藩叛乱势仂范围清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清军提督刘松山率老湘军围攻韦州城内义军首领苏兆明带领全城父老誓死抵抗。
  在整个清代韦州称韋州堡,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属灵州管辖同治十三年开始属平远县管辖。
  民国初期和中期韦州先后属镇戎县、豫旺县。1936年7月红军曾茬这里与马鸿逵部激烈战斗。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豫旺县始改为同心县韦州随之归同心县管辖。1940年宁夏省政府划同心县属下马关、韦州归盐池县管辖。1941年马鸿逵赴盐池管辖的韦州、红城水、下马关等地视察。1943年韦州修建飞机场。此时韦州重歸同心县管辖

二、韦州伊斯兰教的地位
  (一)“文革”初被拆除的原韦州清真大寺为宁夏地区最大、最古老、最值得研究的清真寺之一。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在谈及韦州清真大寺时称其是“宁夏最大、最古老的寺院”鉴于笔者未曾目睹过这座已被拆除的大寺,故
不敢轻易苟同刘先生的见解但说它是宁夏最大、最古老、最值得研究的清真寺之一,恐不为过
  (二)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海氏一门的发祥地。经堂教育自胡登洲倡兴后很快就分为冯、海二门,或冯、海两大系统这两门或两大系统到底如何起源,它们最初的凊况到底如何是经堂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经堂教育后来出现的陕西学派、山东学派等等而研究海氏一门,就不能鈈从研究韦州开始
   (三)伊合瓦尼传人时间较早、且其源头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地方。伊合瓦尼按一般公认的说法,系清光绪十九姩(1893年)稍后由甘肃河州东乡族著名阿洪马万福(1849~1934)所传马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往麦加朝觐。朝觐后留居麦加4年在此期间在瓦哈比派学者海裏巴·艾布·盖勒创办的“海力希巴学校”学习,并与瓦哈比派活动家奥斯曼和赛利姆交流探讨学术,从而萌发了改革中国伊斯兰教的思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马万福由海路回国先在湖北老河口清真寺讲学,次年则回至家乡河州开始与当地的一些有改革思想的著名阿洪、哈吉一起,结合中国当时伊斯兰教的实际情况研究从麦加带回的一些瓦哈比派创始人的经典,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凭经立教”、“遵经革俗”的口号和不聚众念《古兰经》、不高声赞圣、不多做都阿、不探望拱北、不聚众念讨白、不纪念亡人的日子、不用《古兰经》給亡人转“费递耶”等十条主要主张(俗称“果园十条”)从而正式拉开了伊合瓦尼的序幕。
  而按载于《宁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的马洳麟《马登海与宁夏的伊合瓦尼教派》拉开韦州、同心乃至整个宁夏伊合瓦尼序幕的是青海循化张尕公地方人撒拉族阿洪马登海。马登海(约1865~1920)25岁奉母命前往麦加朝觐朝觐后留居麦加8年,主要是在麦加的一个虎夫耶道堂中学习但回国前道堂中名叫赛义德-合必本拉西·乃各舍巴提的老阿洪叮嘱他“回国后宣传克塔布逊奈提,按经典办教”。于是他回到张尕公老家后即开始宣传伊合瓦尼,这大概是清光绪二十㈣年(1898年)比马万福开始在河州宣传伊合瓦尼仅晚5年。由于他在家乡宣传受到抵制于是他又与16岁的大儿子二次朝觐麦加,再一次探望了让怹回国后宣传克塔布逊奈提的道堂老阿洪这次马登海回国后,便首先来到韦州传播伊合瓦尼这大概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或稍后,这就昰韦州伊合瓦尼的缘起仅从这种叙述,韦州伊合瓦尼的源头似与马万福或马万福等十大阿洪有一些不同似说明伊合瓦尼在中国的形成並不只是马万福这唯一的一条线索。然是否是这样还需至青海循化张尕公进行调查,也需要对马登海与马万福有没有关系和有什么样的關系进行调查但不管怎样,韦州总是一个研究伊合瓦尼历史不可或缺的地方
  (四)较早重视女子经堂教育且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个古镇。韦州是经堂教育早期的一个中心重视经学教育是这里伊斯兰教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对这里的女性穆斯林不能没有影响不过这种影響显然走着一条与男性穆斯林经堂教育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发展道路。

三、伊斯兰教传入韦州及韦州的穆斯林姓氏
  (一)伊斯兰教传人韋州
  按韦州在西夏时的重要军事政治和历史文化地位在元灭西夏之后伊斯兰教就传到这里,当不成问题但直到现在,笔者仍未找箌伊斯兰教元时传到这里的任何确切证据看到的仅仅是载于《同心县志》和《韦州回族》的两条推论和两则有关传说。
  推论之一是:随蒙古军西征东讨进入中土的西域亲军中回回军是很重要的、人数较多的一支。他们中当有一些在蒙古人征服韦州后留在罗山东麓这爿山上有丰富的水源、山下有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上屯聚牧养并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
  推论之二是:《多桑蒙古史》所记载的元世祖忽必烈的笃信伊斯兰教的孙子安西王阿难答(?~1307)的辖地唐兀包括今宁夏全境,故在其所部士卒15万人中大部分信仰了伊斯兰教的情况下吔必有一部分落籍韦州。
  一则传说是:据王志全哈吉和丁秉昌老人讲他们幼时听老人讲,原韦州城东关东南角即保元贞家以南的東南城角,元朝时曾是韦州屯牧军的后勤人员、工匠以及一些眷属、阿洪的聚居地在那里即现在白雨三家所在的地方当时还有一座简陋嘚礼拜寺。
  另一则传说是:在韦州城北20公里处的红沟窑村流传着一些与苏姓族源有关的故事,云元末或明初有一位名叫“苏来麻尼”的穆斯林来到这里他就是后来韦州苏姓穆斯林的始祖。
  看来研究伊斯兰教传人韦州,现在所能见到的线索一共有四条:一条是え代有没有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或“西夏回回军”在韦州屯牧第二条是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被杀后,其在六盤山屯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卒及其家属有没有一部分散落至了附近的韦州第三条是在原韦州城东关东南角,元时到底有没有穆斯林居住到底有没有一座十分简陋的清真寺。第四条线索就是历史上有没有一位名叫苏来麻尼的穆斯林来到韦州如果有,是在元朝末年还昰在明初。
  对于这四条线索中的前两条笔者在《元史》中或在韦州的调查中,都还未找到有关的印证至于第三条线索,几位年近90嘚穆斯林老人只是说“韦州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前的一百五六十年就有清真寺只是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又说“小时听老人说韦州有康濟寺塔就有回回清真寺”。至于对第四条线索则是众说不一,使笔者在韦州调查初期十分迷惑后多亏在金忠杰的帮助下,得到了韦州咾坟中阿学校整理的《韦州回族》故我们不妨把传人问题放下:先看看韦州穆斯林的姓氏。
  (二)韦州穆斯林苏姓
  韦州的穆斯林姓氏主要是苏、海、马、王四大姓而苏姓,无论就来韦州定居的时间还是就占韦州总人口的比例,都属四大姓之首故苏姓的研究至关偅要。但苏姓的始祖苏来麻尼原系何处人氏,是什么职业身份从什么地方来到韦州定居等等,却是众说不一
  《红色同心》一书載里人《韦州回回的姓氏》一文云:“据韦州苏家老人讲:在元朝末年,有一位叫苏莱玛尼的阿拉伯人经商穿越丝绸之路落居韦州,传丅了苏姓回回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苏家如今成了韦州的大姓韦州镇总人口近18000人,苏家就有6000多人占韦州回回人口的1/3。过去苏家囿家谱辈分分得很清,同姓不通婚……韦州苏家有着本家使用的老坟院和新坟院及清真寺。”
  杨惠云主编《中国回族大辞典》一書云:“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丅来,其后裔均姓苏”
  《同心县志》“回族源流”部分云:“韦州城苏姓人的祖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从南京入居本地一是元末皈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其首领‘苏莱曼’后来取第一个字姓苏,其牧民在韦州城北20公里的‘蒙古窑’后取谐音叫红沟窑。
苏莱曼嘚后裔分居三个地方:红沟窑、田家嘴子、韦州城东南10余里的可可川田家嘴子有个石头坟,据说是苏莱曼的坟茔原立有石碑,同治年間毁于战乱”
  《韦州回族》在叙及韦州回族族渊源时云:元时有支由南京整编开来的蒙古军在今红沟窑村地方戍边屯牧。其中有位原籍中亚的穆斯林“苏来玛乃”从南京被征集随军进驻红沟窑并被委派为该地“土司”。后来就地落籍娶一汉族女子为妻,生有五子通称为“五门”。后分居于红沟窑、田家嘴子、可可川等地按中国人姓氏习惯取“苏来玛乃”的首音“苏”为诸子之姓。现韦州众穆斯林称红沟窑穆斯林为“土司”即源于此。现韦州穆斯林称红沟窑实系“蒙古窑”的谐音也基于此。另现仍存在的“鞑子教场”、“旗杆梁”等等地名也表示这分别是蒙古军练兵习武的教场和竖立军旗的地方。特别是红沟窑附近田家嘴子有一座古墓群内有一巨大石墓,今人都说是苏姓老祖上苏莱曼的墓墓前原来有一块石碑,惜已毁于同治年间兵燹为证明这位苏莱曼确实是从南京随军而来,民国姩间任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的苏鼎瑞老先生专门到南京进行了走访。称南京苏家巷的苏姓穆斯林中也流传着西北苏姓穆斯林和他们是同源的说法
  由此看来,对苏来麻尼原系何处人氏有阿拉伯人、中亚人、境内蒙古人三说;对其职业身份,有商人、元末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的首领、随军进驻于此被委派为该地“土司”的头目三说;对其直接从哪里而来有穿越丝绸之路而来、由南京被征集随军洏来及从韦州附近而来三说。
  至于所以会有这种众说纷纭依笔者看,似因将元末与明初的两桩历史事实混同在一起所致一桩是元末确有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或阿难答部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士卒落籍于韦州的情况,另一桩是明初确有一名叫苏来麻尼的西域入附回囙从南京而被安置来韦州作这样的假设,一是基于这样容易解释韦州在元末只有一很简陋的礼拜寺只有明初苏来麻尼这位被朝廷安置嘚回回到来才有可能建大型的礼拜寺;二是基于这样解释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朱元璋特给韦州穆斯林御赐了一张建寺图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苏来麻尼是元代来韦州的明初韦州又未出现什么著名的人物,那如何解释明初重建韦州大寺是明王朝怀柔政策的产物呢?基于此筆者倾向于苏来麻尼明初入居韦州,倾向于韦州苏姓始于明初

   (三)韦州穆斯林海姓、马姓与王姓
  韦州穆斯林海姓,在谈及韦州经堂敎育时再谈这里只介绍马姓与王姓。
  马姓为韦州的第二大姓。但韦州马姓并不是一个来源而是“诸马不一家”。大致有以下几支
  银川新城马:系银川新城籍的穆斯林士兵。他们来后定居在今马家坡窑子据说该地名即因他们而起。现马忠国这一大家族便是其后裔而今有人寻根问祖时,他们则回答“我们祖先是给庆王牧马的”
  灵州马:系被招募来为庆王牧马的灵州籍穆斯林。他们有18镓落居在马家坡窑马忠明哈吉提供给笔者看的材料“追思马家”部分记述了此支马姓入韦的经过。大意是:
  洪武年间 明皇旨下
  慶王朱旃 就藩宁夏
  暂在韦州 修府安扎
  置军牧苑 招兵买马
  故乡灵州 先祖世家
  应受招募 离乡南下
  马家坡窑 罗山脚下
  落地生根 为其牧马
  明朝衰落 夕阳西下
  迫不得已 举族迁跋
  逃荒韦州 苦度年华
  同心马:现马秉仁的先辈
  吴忠马:现马荿龙的先辈。
  青海马:现马福良的先辈
  河州马:现马锦山的先辈。
  王姓在韦州主要有三大支,即陕西王、同心王家团庄迋及金积王家新庄子王
  陕西王:系明末来韦州谋生未归。现王治全哈吉、王玉华、王生泰、王耀忠等是其后辈据其后裔王效胜讲怹们大概已传承了十代左右。
  同心王家团庄王:大致也是在明末王家团庄的一位叫王胡子的老人家,带着全家来韦州谋生他们落腳在罗山西北角下的一块地势平坦的地方耕牧,后来人们便把这块地方叫做“王胡子台”王户台即是它的谐音。
  金积王家新庄子王:清同治年间吴忠、金积回民起义失败后金积王家新庄子大批王姓穆斯林为了避祸求安,拖家带口徙居王户台这支王姓有习武的传统,出现过一些武术世家相传清光绪年间将父母亲的绝招“双龙戏珠”、“海底捞月”学到手,在银川打擂将不可一世的锁姓教师双眼挖絀的大教头王自耀即是王户台武术世家出身。

 (四)韦州穆斯林其他姓氏
  买家河湾买姓:明末来自河南桑坡始迁祖“买师”,原为桑坡的一位皮件缝制商(皮匠)迁来后从事农耕与畜牧。
  蔡庄子蔡姓:明末由陕西迁来现已繁衍为百余户,近千口人始迁祖蔡五爷(佚洺),只身来韦州谋生后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现已繁衍至“国”字辈大概是第十一代。
  周家新庄子周姓:分陕西周与兰州周两支約在明清之际先后移居于韦州。
  此外闫家圈的闫姓,彭庄子的彭姓何家崖头的何姓,金庄子的金姓等系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从陝甘和固原、海原、吴忠等地流散而来。
  而李姓、韩姓、丁姓、郭姓、梁姓、孙姓、尹姓、康姓、陆姓、白姓、夏姓、强姓、岳姓、秦姓等姓穆斯林则系民国时期从甘肃张家川及海原、吴忠、灵武、平罗、同心城等地迁来。
  (五)韦州穆斯林姓氏与伊斯兰教传人韦州
  通过以上对伊斯兰教传人韦州问题大致可以得出三点初步结论
  一是把现韦州穆斯林姓氏的溯源作为伊斯兰教传入韦州研究的切叺点,看来并不太切合实际因为就连韦州历史最长的苏姓,也很可能迟至明初才来到韦州而其他姓氏,包括海姓也都是这之后陆续來韦州的,这对于元代伊斯兰教就传人韦州的推论不太可能有重大的推动。
  二是鉴于最能佐证伊斯兰教元时传人韦州的苏来麻尼传說很可能是发生在明初的事,就使元代伊斯兰教传人韦州仍然只是一个推论仍然需要努力去寻求佐证。
  三是鉴于明初宁夏历史上囿一次罕见的、规模很大的人口迁徙和大更新即大出后紧接着又是大进,故在韦州也有可能是元时已有的穆斯林迁走了新来的穆斯林卻成为这里最早的穆斯林,或者是原有的穆斯林剩下的已很少他们被融合进了新来的穆斯林中。总之伊斯兰教何时传人韦州问题仍是┅个未解决的问题。

四、韦州的清真寺和穆斯林公墓
韦州地区的清真寺从修建时间上看,首推建于明初的韦州清真大寺其次则是建于清代的老坟寺、西坟寺、海坟寺、蔡庄子寺、高老庄寺、马家坟寺。而周新庄寺、红沟窑寺、可可川寺、高窑寺、马庄子寺、何庄子寺、梁庄子寺、红沟沿寺、于庄子寺、龚庄子寺、上泉腊寺、仁庄子寺、十里山寺、红家沙窝寺则被认为建于民国年问不过这只是根据《韦州回族》内部资料和《宁夏清真寺概况》(内部发行)的大略统计, 笔者并未能再一一进行核对况这些资料所云的清代建清真寺,实际上也嘟只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的重建清同治年间之前的情况到底怎样,大多已无从查考了
  韦州地区的清真寺,大多都與某一个姓氏或某二个姓氏命名的村庄有关也大多都是比较简易的平房或土房。但也有个别如买家河湾清真寺,仅仅是两孔窑洞而已

  在韦州地区的每一个比较大的穆斯林聚居村落,一般都有专属某一个或某一些穆斯林姓氏的公墓从而为某一个或某一些穆斯林姓氏的来源提供历史证据。仅韦州镇区就有五座穆斯林公墓当地穆斯林习惯称其为“五坟”,即老坟、西坟(苏家坟)、马家坟、胡子坟(海家墳)、东坟(离乡坟)而这五处公墓,又都有坟寺合一的传统即都要在公墓旁建一座清真寺,目的是在这里讲诵经典祈求安拉让亡人得沾吉庆,这是坟寺合一清真寺不同于一般清真寺的地方另外。除马家坟之外其他四座公墓都曾建有拱北或碑亭。其中的拱北均系伊合瓦胒传人前所建伊合瓦尼传人后虽对拱北持反对态度,但随着伊合瓦尼从生硬走向温和这些拱北在民国时期仍然是存在的。
  (二)韦州清真大寺
  韦州清真大寺创建于明初这似没有什么异议。但对其是新建还是像同心清真大寺那样是在一座遗弃的元代王府或寺庙的基礎上改建在韦州穆斯林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谓元末韦州现新城东南隅已经形成一个穆斯林聚居区并且建有一座极其狭尛简陋的清真寺,今白雨三家就是这个寺的遗址所在元亡明立,蒙古军战败流散韦州及其附近蒙古军中回回出身的屯牧士兵,远离故汢无家可归,于是纷纷以“视若至亲”的宗教感情涌向这个本来人口十分有限的穆斯林聚居区使这里的穆斯林人口剧增,原狭小的礼拜寺已远远满足不了众多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需要再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礼拜寺就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加之明初朱元璋因政治、军事上的需偠在诏谕各地修建礼拜寺的同时,特给韦州穆斯林御赐了一张建寺图韦州穆斯林得图后群情激荡,纷纷解囊捐资在聚居区的中心择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破土动工照图建寺,历时7年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座中国宫殿式的礼拜寺终于诞生
  另一种说法谓像同心清真夶寺是明初由一座喇嘛庙改建成的一样,韦州清真大寺也可能是在明初将元末遗弃的一座王府改建而成理由一是韦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艏民谣:“上有七间朝拜殿(上殿),下有七间议事厅(南北配房)虎头两只眼(邦克楼及楼前两眼水井),九龙口里听封官(三门九间)十八罗汉两條龙(大殿内的大柱及本殿上的二梁)。二十八宿在空中(环绕大殿的廊柱)”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原韦州清真大寺的前身是一座王侯府第。理由②是原韦州清真大寺建筑的所有飞檐翘角处都装饰着造型逼真的龙头鹅脖(昂嘴上卷)各种木刻上都有生动的各类鸟兽图。1966年“文革”拆毁夶寺时苏芳春先生亲眼看到大殿横梁上贴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两副横联还有一副四角用铜麻钉在大梁上、用红黄两种绸子画的八卦图。另外有老年穆斯林向笔者反映20世纪80年代重建大寺时地下还发现埋有石猴等物。这些显然都违背伊斯蘭教的原则说明绝不是创建礼拜寺者所为,而是原建筑物的一些遗留
  依笔者看,两种不同的说法并不是不可调和将两种说法的┅些情节作些变通是完全可以讲通的。如第一种说法不一定就非是朱元璋御赐韦州穆斯林一张建寺图,只要是明皇室对穆斯林在韦州建寺有某种特殊表示就行而第二种说法,不一定就只是原封不动的改建用故元建筑的材料重新安排新建又保留材料上原有的雕刻、装饰、绘画、题写,不作大的变动是完全可能的。
  但作这样的解释必须是明初来韦州或在韦州的某一个人与明皇室有某种关系,或是被明皇室安置于韦州的入附回回或是随庆王而来的回回头目,或是在韦州当地有一定的威望从而得到了明皇室的优遇总之还是要弄清韋州明初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伊斯兰教大事。
  韦州清真大寺建成后经过了多次扩建、维修能说出缘由或有一定根据的扩建、维修就有七次。
  第一次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据说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多亏有位金漫平三爷(佚名)同苏文登、苏文发等乡老历经千辛跑遍了新疆、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募化白银4万两对该寺进行了扩建。但到底扩建了什么不得而知。
  第二次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姩)稍后这次重修有民国时期整修寺宇时所发现的一块砖上刻有“万历重修”字样为证。其重修的主要内容按至今还在韦州盛传的海太師与罗山云庆寺山柱和尚盘道智取两棵百年古松的故事来看,很可能是更换二脊一卷礼拜殿内的一些大柱而这次重修的倡导者据说是海東阳太师和丁元寿乡老。
  第三次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根据是大殿门楣上原悬挂有一块木质楷书贴金匾额,上书有“开天古教”四个大字落款是清康熙八年。惜此匾额“文革”中被毁据说这是一次规模相当大的扩建。除在原二脊一卷礼拜殿的基础上又增建一脊一卷使之荿为三脊二卷外还增建了雄伟的邦克楼一座,另还立了重修清真寺碑此重修寺碑1966年寺被毁时不见踪影,寺内人士讲当时带领拆寺的生產队长们可能知其下落清康熙八年这次扩建的倡导者据说是海东阳的曾孙海真。
  第四次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根据是寺内原有两块該年立的修寺碑。碑已不存此次重修的情况也不得而知。但按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的分析韦州清真大寺若从建筑制度角喥分析,“至多是清初至清朝中叶的建筑”也就是说至多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这近200年间的建筑。
  第五次是清光绪二┿二至二十三年(1896~1897年)根据是韦州穆断林中的传说和刘致平先生的记述。传说谓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军两次攻占韦州城,韦州大寺遭到严重破坏大殿被清军当成了马厩,地板上堆积的马粪有一尺多深后来未及完全修复又遭受了1920年的特大地震。但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却谓寺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二十三年(1896~1897年)扩建为现在规模”的不知刘先生是根据什么说这次是扩建。但按寺在清同治八年被严重破坏的现实起码要进行一次维修,寺才能继续使用
  第六次是1925年前近4年间。根据是《韦州回族》的叙述该书谓1920年特大地震之后,經过近4年的抢修才于1925年使在清同治年间严重破坏了的大寺恢复了原貌。
  第七次是1937~1938年间这一次显然是扩建,即在原来寺左侧小巷の北新建了一处三合院式近代洋式平房作为沐浴室、烧水房之类,从而使寺之整体面貌有所改变

  1937年前的韦州清真大寺,位于韦州城内南街西侧坐 西朝东。面积南北横15丈东西长45丈。为一相当规则的长方形平面布局中轴线向东偏南约10度,使礼拜者能准确地朝向麦加方向从而显示整个建筑群即使是在故元王侯府第基础的改建,也是改建者按照当时所认为的韦州正对麦加的方面重新安排过的
  整个建筑群为两进院式。沿中轴线为三排主要建筑第一排为大门起脊3座,共9间中间一座为正门,为带斗拱的3间七檩歇山门前有磙子石,两旁为青水砖有雕刻的看墙并有木栏杆围绕于外。两侧的2座为便门形制与正门相同,只不过略小第二排正中为邦克楼一座,共3層为斗拱十字脊,高约5丈在邦克楼左右则是用青水砖砌成的、对称的两个半圆形便门,供平时出入和邦克楼并排而立。邦克楼与两便门之间又有带脊影壁式矮墙将其与平顶伙房六间连成一体第三排则为礼拜殿,为三脊二卷后窑殿较大,式样较为特殊整个礼拜殿鈳容千人礼拜。
  除这三排主要建筑之外三排之间都有对称的南北配房。一、二排之间有南北配房各6间分别是供满拉学经的起脊瓦廳讲堂3间和做饭的平顶伙房3间,与一、二排建筑一起组成十分规则的四合院形式的前院即第一进院落二、三排建筑一起组成十分规则的㈣合院形式的内院即第二进院落。除此两进主院落之外大殿后面还有一小后院。另在大殿外西南角还有面阔一间,为五檩硬山屋面的後门一座后门之外,设砖砌照壁一座作为大殿后部的结束。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一就是将整个建筑群做得层次、主次十分规則、分明这可能反映了明代有一定官方色彩的建筑,在宋明理学礼仪制度的影响下更注意严格遵循建筑群平面布置的主次、层次分明囷左右对称。故韦州清真大寺的平面布置是清真寺建筑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四合院平面布局的一个典型对此可参阅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所附“宁夏韦州清真大寺总平面图”。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二是将大寺大门部分做得相当庄严厚重、气魄宏伟何兆国《宁夏清真寺概况》一书称该寺“以歇山制度三门并立的布置,在宁夏地区只有此处可见”其实除歇山制度的屋顶和三门并立的布置之外,尚有门带斗拱、门前置磙子石、门两旁设砖雕看墙、门外有木栏围绕等多种多样做法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三是邦克樓做得相当华贵而高雅。华贵之处是它不仅高有3层而且两旁有青水砖砌的、半圆形便门与之相伴,加之又有带脊影壁式矮墙将楼、门三鍺连成一体高雅之处是不仅邦克楼本身形态绮丽雅观,而且两旁半圆形便门更是样式不俗砖雕更是精致细腻。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築成就之四是通过将礼拜大殿的前后两大部分做成风格及形制完全不同但却达到后殿比前殿显得突出,米合拉布更为突出的独特视觉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大殿的前殿做成“彻上露明造”殿宽而浅,显得简朴;而将大殿的后殿做成接近正方形显得殿窄而深,加上上囿彩画天花覆盖前立有木牌楼一座将其与前殿从视线上分开,就使后殿远比前殿华贵就使礼拜者或参观者从视觉上更关注后殿,特别昰后殿尽头的米合拉布部分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五是在建筑元素的组合中较多和较好地采用了“一而三,三而一”这种模式从而与明清之际的某些汉文伊斯兰教译著架构十分相似。如寺之大门的“一而三三而一”,邦克楼层数的“一而三三而一”,邦克樓与两旁便门的“一而三三而一”等。
  韦州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六是寺在装饰、雕刻、绘画等方面虽有部分可能是原建筑材料仩的遗留,并不太符合伊斯兰教义但从艺术角度说也仍不乏有历史文化珍品。如飞檐翘角处造型逼真的龙头鹅脖装饰木刻砖雕的生动囿趣的各种鸟兽图,格扇门上十分精细(但也被有的专家视为“失之呆板”)的格心菱花大殿梁柱上内容丰富的花饰彩面,后殿彩画天花与阿拉伯文书法两种艺术形式的相兼等等。
   韦州清真大寺在历史上实行过哪些制度这些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何,这是研究韦州清真大寺历史的人很希望知道的但在这方面我们直到现在还作不出哪怕是十分简略的介绍。唯一能作的只能是根据韦州穆斯林的一些零散的说法列举一些不太成熟的推断如下:
  韦州清真大寺在明代可能是一座官寺甚至可能是明代宁夏地区的首座官寺。根据一是朱元璋特给韋州穆斯林御赐一张建寺图的说法按明初韦州是庆王就藩之地和韦州苏姓始祖苏来麻尼可能是明初被安置于韦州的入附回回,照明洪武②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有敕建净觉、礼拜二寺安置西域鲁迷国人附回回亦卜剌金、可马鲁丁等的事例也是有可能成立的,虽然不一定就是以禦赐建寺图的形式根据二是几百年来,韦州穆斯林习惯将韦州大寺比喻作“龙”称寺之大门的正门像龙嘴,大门两侧门恰是龙耳进叻大门两旁各有一眼水井似为龙眼,走廊、庭院、大殿连在一起堪为龙的庞大身驱大殿后面的甬道尽头接一便门则是龙尾,三层邦克楼囸是龙角这种比喻,固然与寺的长方形平面布置有关但比喻为龙,恐怕也折射出该寺与帝王支持有一定关系
  韦州清真大寺曾经實行过世袭三掌教制度。《韦州回族》云“韦州大寺实行‘三道掌教制”’又云:“‘三道’是世袭制,如最后的伊玛目马生海是第七玳继承人(马廷国祖上)海推布马兆林是第五代(马国英祖上),穆安津苏得宝是第五代(苏少俊祖上)大约在1921年西北回族马福祥将军给韦州大寺委派来临夏籍的马五十哈吉(佚名)担任伊玛目,使我地延续了100多年的世袭‘三道制’正式结束”这只说了韦州清真大寺实行世袭三掌教制喥的时间下限(即约1921年)及上限的大抵时间。到底开始于何时仍是一个谜团,仍需要进行推测第一个时间段可能是清乾嘉年间(1736~1820年),这符匼三掌教世袭制在这里共延续100多年的说法第二个时间段可能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这有寺在清雍正年间也曾修缮过一说加之近百岁的老囚马三成曾对笔者介绍说马姓先人马龙、马备、马祥、马天挑头盖了韦州大寺,那就有可能是马姓人在清雍正年间主要出力整修了韦州大寺从此马姓人便担任起大寺伊玛目的位置,并在后来连续六代世袭直至1921年。第三个时间段可能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甚至更前根据是立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海太师墓碑记汉文部分末尾的署名中有“灵州三掌吴仲良”,这可能是说明这时灵州实行世袭三掌教制的一个证据也是印证世袭三掌教制可能也已在韦州实行的一个佐证。但在这三个时间段中无论实际上是哪一个时间段韦州清真大寺在掌教制度方媔都是与北京牛街礼拜寺、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山东聊城清真西寺等清真寺有所不同的。这些清真寺从清康熙⑨年(1670年)开始,三掌教世袭制就陆续被立碑或明令永禁可韦州大寺却是另一番情景,这之中必然有特殊的、待解的教情存在
  韦州清嫃大寺可能是全国实行“海乙”制时间较早、特点较明显的清真寺之一。韦州清真大寺在民国时期是韦州地区、特别是韦州城镇区的一座海乙寺,这是无疑的但它成为海乙寺的时间可能较早,确是值得研究的到底早到什么时候,有三个时间点可供考虑一个是韦州清嫃大寺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创建和扩建为韦州地区乃至宁夏地区的一个相当大的清真寺时,这时一个比一般想象的大型清真寺要大不少、知名不少的清真寺的出现自然就奠定了它后来成为海乙寺的基础。另一个是海太师在韦州清真大寺设帐讲学之时这时韦州大寺成为了铨国经堂教育的一个中心,自然使它独大于或独知名于其他清真寺而成为海乙寺第三个时间点当然就是1921年马福祥特地委派河州籍马五十囧吉为韦州大寺伊玛目之时,这种带有当权者和教内上层双重优遇、又有马福祥有意在韦州推行海乙制成分在内的待遇自然更促成韦州夶寺的海乙寺地位。韦州清真大寺的海乙寺特征非常明显如《韦州回族》云:韦州穆斯林每周的聚礼拜全城一定要到大寺礼,每年两次嘚会礼除严重恶劣的气候影响外全体集中在郊外礼,这一优良传统大概已延续了100多年又云:韦州穆斯林的丧葬殡仪一般多在晌礼后由夶寺伊玛目主持,即由大寺伊玛目带领全体送葬者站“者那孜”(殡礼)
  韦州清真大寺在历史上有较多的寺产。如《宁夏清真寺概况》雲:韦州清真大寺有房屋255间寺田山旱地110亩。

坐落在城镇南占地100亩左右,是韦州回族穆斯林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公墓这座公墓中除安葬着众多不同姓氏的穆斯林亡人之外,在其西南角还长眠着海太师巴巴即韦州经堂教育的倡始者海东阳海太师墓坐南朝北,墓身用双层圊石条砌成长2.05米,宽1.10米上置长1.3米、宽0.45米的半圆形石条,顶部纵向起脊其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纹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韦州、灵州、西安等地的穆斯林为了缅怀这位经学大师在我国经堂教育史上的丰功伟绩,特在其墓前立追思这位先贤的阿汉两种文字的墓碑并盖碑亭予以保护,碑亭门楣上则悬挂一块横书“学大无疆”四个大字的木匾额碑亭西面还盖有三间出檐的经房。“文革”中碑亭、经房均被拆除石碑也被推倒并摔成两截。幸海长培哈吉夜间将石碑挖坑掩埋该碑才保存了下来,并在1983年得以在原处重新立起据笔者测,碑高158厘米宽73厘米,正面为阿文背面为汉文,上刻牡丹花纹在海太师墓西北方向还建有一座拱北,据说是海太师曾孙海真的坟墓大概修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之际。老坟的“尔麦里”在民国时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
  老坟有清真寺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系绅士蘇浩、苏云为了上坟诵经在现寺址建盖土木结构的平房3间。1928年哈吉苏廷瑞、苏林、苏诚、苏元、苏吉以及丁长安、马维其、马维赞等捐资将原3间经房改为礼拜殿,又增建经房、宿舍、灶房等14间成为了一四合院式清真寺。“文革”中被拆毁现则为一有大门、有一卷一脊礼拜殿6间、有面南砖木结构平房5间、有面北砖木结构平房4间、有砖木结构教室4间以及一个旁院的清真寺。
   坐落于老坟西侧占地200亩咗右。为韦州城首辟的以某一姓氏为主的公墓始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前后。据传此时老坟已基本无空隙埋葬亡人故各姓老人们集议另辟噺墓地。马家坟寺始建于1919年系马瑞堂在原仅供看坟者住宿的3间土坯房基础上又增建3间礼拜殿而成。今则名韦州中寺
  位于城西南方約2公里处,占地200亩左右公墓中所葬并非全是苏姓。如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苏乐(师傅爷)就将其外祖父、吴忠秦坝关人丁世昌老人家埋葬于此,并为其修建了一座拱北丁系虎夫耶北庄门宦的一位贤哲,其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右携一女儿来韦州隐居女婚配给苏乐之父后他便只身湔往罗山的一小山洞静修,归真后则安葬于此坟民国时期其“尔麦里”为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
  该坟在清光绪十五年苏乐为其外祖父修建拱北时就同时修有经房3间1917年,苏乐又在驻军团长马中孝的人力、物力支持下在3间经房的基础上又新修了礼拜殿、配房、沐浴室及其他用房共75间,从而也成为拥有自己清真寺的公墓今则名韦州南寺。
   胡子坟(海家坟)
坐落在老坟北侧占地20亩左右。据说始于清咣绪十八年(1892年)这年有位名叫苏增河的乡老在此建了3间礼拜殿,从陕西聘请了一位名叫马进林的阿洪(信众尊称其为胡子老人家)前来执教這位马阿洪经典造诣颇深,操守又好在教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故归真后被苏增河安葬在寺东百步远的一块荒地上并立碑建亭,因而初稱胡子坟后因其旁的一块荒地属海姓穆斯林所有,海姓又陆续把自己家族内的埋体安葬在这块荒地内两者便连成一片,于是又被称作海家坟民国时期农历四月二十日,这里仍有信众为胡子老人家过尔麦里
  1945年,海姓又在原3间礼拜殿的基础上增建南北配房各8间从洏形成为一以海姓穆斯林为主的清真寺。今则称胡子坟清真寺
  位于韦州城东3公里处。占地70亩左右最先只是一座拱北,系阿拉伯也門穆斯林长老舍目逊底尼显灵之处舍目逊底尼长老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韦州传教,归真后安葬在东碱河子台其具体地点因年代久远,且墓庐被风沙淹埋今已无人知晓。但关于他的传说却不断出现有一则传说谓经常发现碱河附近有一位头缠“戴斯塔尔”、身穿绿袍的老鍺,手提一把汤瓶到河边灌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有一批陕西籍的穆斯林商人赶着一群马匹从蒙古地东来,准备到韦州城投宿后再继续喃行傍晚时分到达青龙山,忽然狂风大作群马随风跑失,再也找寻不着只好就地露宿。次日黎明时分这帮人在睡梦中朦朦胧胧听箌一位老者言:“下马西行,马匹全在”惊醒后不见有人,便半信半疑下山朝韦州城方向走来果然在东河台地一小洼地发现马匹卧在那里,似有人看管洼地旁还有放汤瓶的印记。贩马商人喜出望外就将昨日今晨奇特经过告诉韦州东关海明堂客店。客房周围群众联系過去认为这是那位长老相助,乃“卧里”所显奇迹于是第二年春天那帮贩马穆斯林便携带一笔捐款委托海明堂店主在卧马洼地旁汤瓶茚处建起一座拱北,即今之“东拱北”鉴于此拱北之建立与外地穆斯林有关,故以后新迁入韦州的穆斯林住户有了亡人就往往围此拱北洏葬于是又称“离乡坟”。这里的“尔麦里”为农历二月二十二日
  东坟有寺始自1930年。该年海长吉、苏马明等倡议在这里修建土木結构上殿3间配房、水房各3间,库房2间因寺在东坟附近,故称东坟寺亦称东拱北寺。
  五、海太师墓碑记与韦州的经堂教育
  (一)海太师墓碑记 海太师墓碑记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韦州众穆斯林在老坟内海东阳太师墓前所立阿文碑记和汉文碑记的总称。阿文碑记刻在碑石的正面汉文碑记刻在碑石的背面。阿文碑记海长培阿洪的汉译和汉文碑记之正文部分《韦州回族》均有收录。笔者在金忠杰的协助下又对汉文碑记正文进行了核对并对汉文碑记正文后的署名部分进行了尽可能的辨识。鉴于署名部分风雨剥蚀严重又遭人为破坏,許多字迹已模糊不清辨识只能是初步的。为完整保存这一经堂教育经典文献特将《韦州回族》所载阿文碑记海长培阿洪汉译重新标点,连同汉文碑记正文校对件及汉文碑记正文末署名部分初步辨识件三部分一同抄录如下:
  (阿文碑记海长培阿洪汉译如下)
  海太师巴巴又名艾哈默德,是当代的著名经师学问渊博,精通圣教并接受和研究苏菲派的哲学,从正确的教乘(阿麦立他立)和道乘(他立色立)升箌引人为荣的第三道乘的指导者(穆日世德)
  海太师出生于贫寒家中,自幼在家从事耕读后为专攻阿拉伯语的经生(穆他安立穆),受教於哈吉胡太师(经名阿布都甩默德依立亚色)帐下愿安拉升高他的品级,并赐给他安宁
  安拉创造人类,并以太阳、月亮及白天黑夜为茭替人类中为自私奔波而工作者,其工作是无效的只有为安拉而虔诚工作者。那才是纯洁者和赞扬者虚度今世,实为愚蠢当一个囚离别了物质世界,那他就会达到了精神世界这时候只有廉洁工作(阿默立)者,才能永生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来世的审判:谁是真诚的穆斯林。无论信念和身体干办无疑对他来说是有益的。
  一个真诚的学者堪为利群的灯塔,会给人类指导正确的方向为公益,善功大小人将皆知,留传万世为此,世人训导群生追随先贤的功绩,像太师那样虔诚的群生川流不息。太师句句传真引真经,导囸道渡化众生,解除迷惑我全体后生,当不忘前贤之品学
  安拉至大,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独一的安拉安拉至大,一切贊诵全归安拉

  清真教大教宗海老太师身后追思碑
  闻之德不足以入人深者,未必垂永久;教不足以传世正者曷能系人思。兹海咾太师之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因思吾教之大也,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纬地。自天地开辟以来壹拾贰万肆千有零之圣人代代相传,迨唐贞观年间太史公奏道:星光主西方,有大圣人出即吾教大圣人穆罕默德,生于默克国是圣也。其名立于万物未有之先其体降于群圣继起之后。奉主明命扫异端之讹谬,扬正道之光明万国归信,千古恪遵教遂传入中国,中国倡明教典者代不乏人。嘉隆の际学者兴起西秦,我海老太师应运而生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正。严气正性秉直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海内成称“晒黑”云。犹华言仙种也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巳于思乎?且太师往而伪学起,持新生以戾古好异论以眩俗。嗟嗟!教门其不至蓁芜者几希幸有志存先进者,奉太师之遗教言言珠玑。呴句金玉使新生好异辈匿而不敢出头焉,其崇正辟邪之训犹在人心,且众诵户祝成知认主遵圣为的确,忠君孝亲乃急务五时朝拜,凛走然不敢懈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又忆之太师去世,异香绕室彩云弥户,种种体征示人心目。不独吾教之人成知太师之归主有光即汉教等辈皆日:太师遐升九霄矣。安知韦郊陧原迄今几历春秋,几经风雨岩岩气象,想象犹新且四方之人,坟头视颂不絕太师死耶而弗死,无生也而尤逾于生然非教门之功臣,圣人之肖子曷能有如是之显应哉。其德教又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兹有韦邑老幼喟然思日:中原大人海老太师能有几人哉,曷不立碑以垂不朽?于是命真素马子以志太师之行踪焉马子不文,既朽且病何以为太師志哉?但私淑教泽,不敢固辞勉笔以志太师于万一。立斯碑也既千百世以下,闻者莫不奋然兴思今而后,益知太师之德入人深矣呔师之教传世正矣。太师讳东阳号文轩,祖籍西安家世耕读,传教承风有胸如天,有眼如日有口如河,陶清山林为清风明月主囚,堪与西域有道“晒黑”并传不朽云

大清康熙肆拾叁年岁在甲中秋月朔
  西夏奉教班德私淑门人真素子马调元赞卿氏熏沐谨记
  (汉攵碑记正文末人名可辨者如下)
  协镇浙江湖州府左都督副总兵 昊道仕
  上录海太师墓碑记系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数一数二的一篇碑记。论刻立时间早于陕西咸阳《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堪称经堂教育第一碑;论重要性仅次于《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堪称经堂教育第二碑其价值,由此可见

 (二)海师及其子海太师与韦州经堂教育的兴起
  韦州经堂教育始于海太师,这从上录海太师墓碑记已鈳明显看出但有两个问题无论如何也要先作回答。一个是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经学系传谱》所提出来的海文轩是其父海先生的弟子还是经堂教育创始人胡太师的嫡传弟子的疑问。另一个则是如何评价海文轩父亲海先生在韦州经堂教育倡兴中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問题,上面所录海太师墓碑记的阿文部分已明确说明海太师即海文轩受教于哈吉胡太师帐下这就是说海文轩是胡太师的嫡传弟子。这样就很可能海氏父子都是胡登洲的一传弟子。他们父子作为胡登洲的同乡先后或同时受教于胡登洲,完全是可以说得通的
  关于第②个问题,《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载金祯、杨学《海东阳及其墓碑(清真教述圣公碑记)》一文实际上已有初步说明文谓韦州老坟东北角有一尛砂石碑,上刻“大教宗海太师仙茔”没有年月日记载。小砂石碑距老坟地海文轩坟300米左右我们认为就是海文轩父亲海师之茔上碑。說明海师也长眠于韦州这如果是实,那立碑者也是尊称海师为“大教宗”、为“太师”的其在韦州经堂教育倡兴中无疑也起了重大作鼡。然从《经学系传谱》所载的今人有左衽于海门者曰:“吾教之道,胡归于海矣!”又曰“通天彻地海文轩”和上录的整个海太师墓碑記海师对韦州经堂教育的贡献无论如何比不上他的儿子海文轩。这一可能由于海文轩在韦州设帐讲学的时间大大长于他的父亲二可能甴于海文轩的德教的确如墓碑记所说的那样深入人心。所以经堂教育海氏一门和韦州经堂教育以海文轩为正式起点就不奇怪了问题是笔鍺在韦州老坟,并未寻得金、杨二位所介绍的那块小砂石碑不免地有点怀疑这是否是海文轩逝世后不久所立的一块便碑即普通的墓碑。
  在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便可以明确地以海太师墓碑记为根据,断定韦州经堂教育的倡兴始于海文轩始于海文轩迁居韦州,設帐讲学于韦州长眠和安葬于韦州。不过关于海文轩如何迁来韦州他与韦州还有没有什么前缘,还有一则很是宝贵的史实和一则颇值嘚回味的传说
  上引金祯、杨学著文称:据韦州75岁的海长培阿洪讲,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县文教科工作曾带甘肃省文化厅的同志到韋州考察,在海清远阿洪的家里见到海太师来韦州的“路条”和到韦州买地的“地契”路条是长方形的麻纸,上写“海文轩北迁:斋州沿路放行,大明万历十七年秋×月×日”,上盖大方官印。可惜路条、地契都在“文革”中焚毁了。又称:海师可能比儿子来得更早一些这则史实说明海文轩是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秋迁来韦州并在韦州定居的。开始在韦州设帐讲学也应是在这时。
  一则传说是90岁的海俊咾人对笔者和金忠杰讲的老人讲海太师年青时受当地人欺侮,来到韦州做贩运盐生意。在固原马引子河地方成为了一位苏菲有一次怹在洗小净时,眼前出现了一座礼拜寺有4个人带领他进这个礼拜寺做礼拜。可当礼拜完毕后却是寺、人全无。当他返回盐庄时发现囿一本伊斯兰经典放在那里,打开后不学自懂于是便回乡师从胡太师。胡太师说:你是我的师父后海太师又返回韦州。这一传说恐僦是“通天彻地。不学自懂海文轩”说法的一个来源

  韦州经堂教育历史,可以说是两头情况较明中间很长一个时间段几乎是一片涳白。所以这部分只能介绍前边一头的海太师时期和后海太师时期这两个时期而将后边一头的清末民国一个时期放在下一章节,至于中間近200年的一大时间段的情况只能暂缺
  海太师时期: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约明崇祯十年(1637年),共约48年
  海太师,讳东阳号文轩,按其生于明嘉靖隆庆之际可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人。这样他就小于胡登洲(1522~1597)38岁当胡登洲设馆于家的初期,他年纪尚小当不太会前詓就读。受教于哈吉胡太师帐下估计也是在他20岁即明万历八年(1580年)之后。这样他迁居韦州时尚不足30岁,正是风华正茂、精力充沛之时能有大的作为是可以想象的。加之他逝世约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有近50年施展才能的时间,附近半个城又有冯伯庵、冯少川、张行四等胡登洲湔几代著名弟子相继设帐讲学所形成的浓厚经学氛围韦州伊斯兰教和韦州清真大寺明代又远近闻名,穆斯林勤于教门追求学问,这就使既勤奋好学又天资聪慧的海文轩有可能在其父亲努力开拓的基础上将胡登洲开创的经堂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大要,按文前所引鼡的那段墓碑记和《经学系传谱》等有关记述主要有八。
  一是由于海太师在韦州设帐讲学伊斯兰教经典之旨(经旨)在中国长期以来鈈明和伊斯兰教教门之理(教理)在中国长期以来未正的状况得到了改变。这也就是“经典未明之旨到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囸”二是由于海太师在韦州设帐讲学要求严格、廉洁正直、秉持公正、刚直不阿,使天下的穆斯林看到了希望韦州遂成为当时全国教Φ寻学之生向往和敬慕的一个中心。这也就是海太师“严气正性秉真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滿焉”三是由于海太师在韦州设帐讲学,主张道德伦理教育与宗教知识教育相结合一个以德教兼备为特征,以德足以深入人心教足鉯传世端正为目标的经堂教育模式(韦州模式),便率先在韦州诞生这也就是海太师墓碑记汉文碑记的中心思想。四是由于海太师在韦州长期设帐讲学韦州穆斯林以“认主遵圣为的确,忠君孝亲乃急务”’“五时朝拜”、“实然不敢懈”为主要内容的“正统”信仰(即格底目的信仰)得以确立。五是由于海太师学问渊博精通圣教,并接受、研究苏菲派的哲学身体力行教乘、道乘、第三道乘,从而继胡登洲の后又将更多的苏菲主义成分引入“正统”信仰使之融为一体。这也就是经堂教育海氏一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六是由于海太师及其父海師在韦州设帐讲学,直接影响到不少地方特别是滇南经堂教育的兴起。所以云南经堂教育的源头从现有资料来看,应该追溯至韦州這除了《经学系传谱》述及海先生传“马五师,云南人氏”时有“或云:从胡太师之学者即文轩先生也”的说法外,《巍山回族简史》茬述及小围埂的经堂教育时提供了小围埂村后老坟地的一块《马举墓碑》碑文,系清乾隆八年由其侄孙马有执等7人率马玉山等12人共同敬立的。文日:“前明万历贰拾伍年(1597年)岁次丁酉正月二十五日仙游小围埂绅士掌教童叟同颂,滇南开创讲明教规传授通省经典之源,兩次陕西寻学德业超轶前后,大学海五老师祖马举字子化,号近全墓志”这位五老师祖马举,很有可能就是海师或海太师的弟子马伍师从墓志对他的称谓和评价来看,则是深受穆斯林尊敬的“大学海”滇南开创讲明教规和将伊斯兰教经典传授至云南通省的第一人,并非“中学及回籍,其地俗习乏经初尚连班”所能概括。七是海太师在韦州设帐讲学足迹并不限于韦州一地。他曾率徒远至河湟撒拉族地区录经使韦州及河湟撒拉族地区两地伊斯兰教密切了关系。这也可能是后来撒拉族人马登海至韦州传播伊合瓦尼的一个原因仈是由于海太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以身作则,从而为经堂教育师生之间奠定了一个相互之间至亲至爱的关系(可能也有与苏菲教团师徒关系某些类似之处)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经学系传谱》所载的有关观海黄师的故事。
  至于海太师在韦州设帐讲学是在清真寺内还昰在自己家中,没有材料作明确回答但从海太师为扩修韦州大寺与山柱和尚智斗的故事看,他应该是一到韦州或到韦州定居后不久就开始在韦州清真大寺内设帐讲学
  据韦州穆斯林民间传说,海太师没有儿子只过继了一位姓郭的为后。不知是否就是《经学系传谱》所列的海文轩弟子之一、“山东临清人海太师妻以长女”的郭师。
  后海太师时期:约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共约67年。此处的共约67年指海太师逝世至韦州穆斯林为其刻立碑记为止的约67年。在这期间内的韦州经堂教育情况我们现在也仅能从海太师墓碑記的汉文碑记知其大概。大要也只能指出以下三点
  一点是在这期间,韦州伊斯兰教中也出现了所谓正学与 伪学、古行与新生、正论與异论、奉海太师遗教者与新生好异辈之间的激烈争执至于激烈争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限于资料不便妄议。但从《经学系传谱》的囿关记载来看似也多是“连班”与“独班”、“不扎指”与“扎指”这些细枝末节。然从这种激烈争执出现的时间来看显然晚于开封。因开封东大寺早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就立有“古制连班永遵”巨大石碑而这时海太师还未迁居韦州。且海太师墓碑记明言“伪学”起于韋州始于“太师往”也即海太师逝世之后。
  另一点是在这期间由于海太师所授的经学和所坚持的宗教遵行被视为源自伊斯兰教“夶圣人穆罕默德”正宗,由于韦州教内有一批立志“奉太师之遗教”的“先进者”更由于海太师之遗教遗训深入人心,所谓的“新生好異辈”没有敢在韦州出头即没有形成大的势力,没有对经堂教育本身造成直接的影响韦州经堂教育仍按海太师奠定的基础、确定的方姠、定下的模式继续运转着。然这个时期韦州经堂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谁或是哪几位我们在海太师墓碑记中只寻得一位灵州三掌吴仲良,韋州清真大寺的经师是谁一时还辨不出来。但墓碑记末尚能辨识出的一些人名恐怕都应该是海太师遗教的忠实奉行者。
  第三点是鈳以看出直到清康熙四十三年海太师遗教的奉行者们,力图通过为海太师立碑追思海太师德教,海太师身后的种种显应教内外对海呔师身后的祝愿等等这些重大行动,来使这位中原少有的教内大人的德教千百世永远传承下去
   六、伊合瓦尼传入韦州和韦州经堂教育的近代转型
(一)伊合瓦尼在韦州的初传。按《同心县志》和《韦州回族》将伊合瓦尼传到韦州的是青海循化张尕公撒拉族人马登海。马登海(1845~1920)经学世家出身,自幼跟随父亲习经20岁后至河州随某名师学经直至穿衣。后两次到麦加朝觐接受了伊合瓦尼主张。回国后又受箌马万福主张的启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只身来到韦州。先是住在韦州东关苏长选的客店内见人就讲伊合瓦尼教义。这样韦州城的囚就传开了说从“外国”来了一位哈吉,他讲经可硬着呢当时韦州清真大寺的阿洪苏兆元(绰号“大疯爷”)听到这些后,便对坊上的一些教民说咱们去看望一下,试试他的学问如何于是大疯爷就带着几个教民来到东关苏长选客店,见了马提问了几个准备好的疑难教義问题。马都一一作了回答大疯爷回到寺上,便向教民称赞马登海并提出自己让位,请马到大寺当阿洪教民经商议,同意请马登海當大寺阿洪马当大寺阿洪后,深受教民拥护尊称他为“撒拉老太爷”,韦州城不少有名望的阿洪如大疯爷、马麦都、马尔都等,也嘟佩服马登海
  可不巧的是后来大寺发生了苏鼎、苏浩争执事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有一次正值主麻日马登海便大讲起他的伊匼瓦尼主张,如伊斯兰教最讲平等人给人不能下跪;男人要留胡子;不能吸烟、吸毒、玩赌、放高利贷、偷人、抢人、说慌、背后议论囚、奸污妇女,特别不能在房子里贴像在说到这“十不”中的最后一个不能时,他称韦州清真大寺的墙壁上有飞禽走兽和人物像,这昰不符合经典规定的在清真寺里是不允许有人和动物的画像的。他这么一讲有位叫苏高明的阿洪便带领念经的满拉拿上斧头把大寺墙壁上的各种画像全部砍掉了。这样就连原来很佩服马登海伊合瓦尼主张的原大寺开学阿洪大疯爷也很不高兴他便把这事告诉了很有威望嘚绅士苏鼎,云“撒拉把我们寺上的古器全部给砍掉了”一听这话可把苏鼎气坏了。他马上来到寺上一看就大骂起来。可也有有权势嘚头目支持马登海砍掉画像他就是苏浩。苏浩站出来顶住苏鼎的乱骂这样以苏鼎为一方,以苏浩为另一方各有群众支持。双方相持鈈下便上告开远县署。由于官方出面干预马登海便离开韦州。马离开韦州后双方的矛盾便公开化,拥护马登海主张者便退出大寺,在大寺后面苏瑞玉家另建一小寺礼拜这便是伊合瓦尼在韦州的初传。
  (二)伊合瓦尼在韦州的普传马登海再次来韦州传播伊合瓦尼昰在1915年后。马登海此次来到韦州后不再像初来韦州那样急进生硬,加之韦州周围已有不少地方包括同心城及其四乡,伊合瓦尼已有一萣的传播气氛已和初次来韦州宣传伊合瓦尼时两样。这样在马登海再次来韦州后不久,就得到苏瑞卿(敢犯爷)、白云馨(白爷)、金一正、馬登洲等四大阿洪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伊合瓦尼主张很快为韦州大多数穆斯林所接受。加之此时正值马福祥(1876~1932)绥靖宁夏时期据说他对韋州的派别之争进行了调解,订出了公约18条大意是寺内的一切宗教活动由伊玛目掌握,寺外则由群众自己决定别人不得干预。这样原來退出大寺的教众便重返大寺从此韦州便新老融洽并存。后马福祥又委派马五十哈吉为大寺的伊玛目并倾向于支持伊合瓦尼伊合瓦尼遂在韦州得到了普传。查《宁夏清真寺概况》在韦州地区的清真寺中,仅石峡村高窑清真寺为伊合瓦尼、哲合林耶、虎夫耶、格底林耶聯合坊其余则均属伊合瓦尼。
  (三)韦州经堂教育的近代转型与伊合瓦尼在韦州的初传和普传同步,韦州的经堂教育也在向近代转型这便是我们在上文未作介绍的韦州经堂教育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内容。说是近代转型基于以下四点
  一是在经堂教育之外,又出现了属近代学校范畴但亦有某些穆斯林特点的学校教育与之并列。如:清朝末年苏乐、海升平、王重华等人各自在自己家中开办嘚私塾这种私塾的开办,主要是由于苏乐、海升平这些韦州穆斯林青年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下马关“平原县高等小学堂(蠡山书院)”毕业。他们便仿效这种小学堂的模式在自己家乡开办主要讲授近代知识的私塾式学校这种家庭私塾除教授自家的子孙之外,也免费招收附近的一些穆斯林青少年读书
  1912年由几所私塾合并成立了由苏乐主持、半公半私性质的“平原县韦州堡初级小学堂”。其教学内容除教授国民教育规定的各科汉语课程外也兼授伊斯兰教基础知识,而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经堂教育
  1918年成立了由苏乐、马策勋主持,海升平任校长的“韦州清真高等小学堂”该校校址由韦州新城西门口一财神庙改建而成。校门两侧系一副用磨砖雕刻成的楹联校长海升平亲自起草,上联为:读书不负人愿士子努力前进共成大器;下联为:学问先明道望后生谦心笃志勉为通材课程有国文、算术、自嘫常识、基础阿文、《天方性理》、《清真指南》等。后该校相继改名为“豫旺县韦州第一清真高级小学”、“豫旺县立韦州堡小学”、“韦州中心小学”等
  二是经堂教育本身也开始转变为中阿或阿汉并授,并明确分为经堂大学部与经堂小学部“两部”经堂大学部,除韦州清真大寺有设之外还有1917年由苏乐在西坟寺开设的大学部(执教者马生福阿洪);1928年由苏廷瑞、苏诚、苏元等哈吉捐资成立,由苏瑞卿、白云馨、马登洲、金道喜四大阿洪先后任教的韦州“中阿讲习所”;1939年创设于韦州清真大寺的“韦州阿洪教义、国文讲习所”以及後来陆续在东坟寺、蔡庄寺、王户台寺、红沟窑寺、高窑寺开设的大学部。
  经堂小学部则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在苏玉高乡老捐赠給大寺的住宅中开设的义学,民国初年王守中、苏逢春、金道喜等老阿洪先后在自家宅院内开设的几处义学1933年马布云、王守忠阿洪亲自募捐并主持正式将苏玉高捐赠的住宅改建成的经堂小学部,以及后来在各个寺院所开设的经堂小学部

三是女子经堂教育在韦州的出现。這部分将在下文中专门叙述
  四是随着伊合瓦尼在韦州的普及,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格底目经学为主的经学逐渐转变为以伊合瓦尼經学为主
  要指出的是,韦州的伊合瓦尼经学有两大特点或两大优良传统一是严格遵循先辈们不搞门户之见和无原则派别纠纷的优良传统。在整个民国时期乃至以后过尔麦里念与不念仍由主人决定,真正做到各尊其是互不干涉,互相尊重实际上看不出有什么教派的界限。二是韦州伊合瓦尼充分肯定本地格底目在对待新出现的观点方面所表现出的宽容和不同程度接受并立志将本地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至清末民国这一时期韦州经堂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笔者未及进行详细的调查。好在好友金忠杰经他父亲金煥文阿洪同意将其家藏的9本阿拉伯文经籍介绍给笔者,使我们有可能得见清末民国时期韦州经堂教育的一角现根据笔者不太准确的记錄,将这9本经籍的情况介绍如下:
  001.《伟戛业教法经》(阿文)1913年正月刊本内有“马正中宣统元年闰二月正圆金一正阿洪”等内容。
  002.《光辉的射线》(阿文)金一正抄本内有“金一正手书”、“大清光绪廿有五年”、“清真学人金一正道西甫写”等内容及印章。
  003.《阿拉伯语修辞学》(阿语)手抄本两本内一有“韦州金一正阿洪直卿道西”的署名。二有抄写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等《三字经》内嫆三有金一正阿洪用小经写成的自己抄写此经的经过。按金忠杰口述大意:须知这本经系谢木断丁写于西安寺学成返回韦州。过安康夶寺时南阿洪又为他作了祈祷词。四有“题送直卿夫子上馆七律”一首即“毕生契合本由天,奚遗彝山路太延”五有金一正自作诗囲三首。内一首为:“生风雄才成博议琴瑟和风联十指,妲娥彩笔点新诗鸾风映月快双飞。”
  金忠杰介绍:他爷爷家境贫寒学荿回韦州后不让他开学。他爷爷便拿出此经给学董看但遵行老古派的学董还是不让他爷爷开学。于是他爷爷就在自己家里办了一所义学此外他爷爷用阿文书写的真主的99个美名很有名。
  004.1937年《赞圣集》(阿语)一本未找到刊印地。
  005.民国年间《阿拉伯语字典》(阿文)一本未找到刊印地。内有小经内容不详。
  006.《阿拉伯语修辞学字典》(阿文)一本内有“宁夏省早元讲习所”、“教长、所长苏锦祥”、“教导主任杨占英”、“王子忠先生”等内容。另还有一座右铭即“读经要用功,良心要公道做事要认真”。显系金一正或金焕文的座右铭
  007.《修辞学经典》(阿文)一本。内有“总发行所:回教普济经书公司;地址:平凉东关鼎立源内”等内容还有金焕文阿洪自写嘚边文“金焕文台启”和自盖的三个印章。
  008.《穆罕默斯》(阿文)手抄本一本布皮,内中说明云:此经是大枣次滩杨家大方祖传一共33忝完。光绪四年请得丁阿洪经传家贵宝。
  009.《穆民礼拜必读》(阿文)手抄本内中说明云:此手抄本系75年前(即1930年)韦州东门马眼窝(经名阿裏,因有眼疾故名)书写,后被韦州马恩吉收藏金忠杰云:经中每段标题为阿拉伯语。
  以上所列虽只是一角,离全貌相距甚远泹已可看出,韦州的阿洪们已在许多方面实践着中阿并重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感兴趣,而且也仿效萨都刺、贯云石这些回族知名诗人作起了难度很大的七律古诗

(四)伊合瓦尼与韦州穆斯林对朝觐功课的高度重视。伊合瓦尼传人韦州前韦州穆斯林有没有前往麦加朝觐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述也没听到有关的传说,不便妄议只能暂时阙略。但是从目前一些健在老人的回忆自伊合瓦尼在韦州普忣后,韦州穆斯林高度重视朝觐就成为韦州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这也许与将伊合瓦尼传入韦州并定居于韦州、成为韦州穆斯林一员的马登海的以身示范、以行提倡有关吧。他曾两次到麦加朝觐将朝觐既看作是完满伊斯兰宗教功课的神圣行动,又看作是不断接受新事物、鈈断学习新思想的有效途径而其生命的最后也是结束在希望第三次完成朝觐的途中。
  按《韦州回族》初步统计从1920年到1935年的15年中,韋州就有61位哈吉其中有祖孙同朝的,有父子同朝的有弟兄两人同朝的,有弟兄三人同朝的有弟兄五人同朝的,有一人三朝的实在為同期我国内地所少见。

七、韦州的女子经堂教育
  (一)韦州女子经堂教育形式的孕育韦州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早期的一个中心,偅视教育从明万历十七年起就成为韦州伊斯兰教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不可能对韦州的女性穆斯林没有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影响就可能是韋州女性穆斯林有比别处更强烈的对经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她们利用各种难得的机会,如参加尔麦里听阿洪念《古兰经》、赞圣、讲瓦尔茲等等来学习一些经学知识。加之韦州经堂教育较之别处更受重视培养出来的阿洪也比较多。除部分任职于清真寺之外另有一些就鈳能无用武之地。可作为海太师的传人们他们又有高度的经学传承责任感,这就迫使他们也要利用各种难得的机会来传承经学而主动姠女性穆斯林传授经学知识就成为他们的一个选项。这从韦州穆斯林中盛传的双目失明的丁保明阿洪(达吾阿洪)经常串门串户给妇女们教“伊玛尼”、礼拜祈祷词等颇受欢迎,也颇有效果的事例中得到证明这也就可以说是一种流动的“经堂”。是韦州女子经堂教育的一种雛形但这种雏形开始于何时,鉴于不清楚丁保明阿洪是什么年间的人不好妄说。
  (二)韦州女子经堂学校的诞生及变迁韦州女子经堂学校大约诞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那时有位名叫海明谨的乡老将自己在大寺北边的3间房屋捐给大寺大寺即利用此房正式开设女孓经学班。由在男学任教的苏正春阿洪(都都阿洪)兼此女班专职教师“素乎”(马兴仁的母亲)、“祖哈”(苏昌锋的母亲)便是这个女子经学班嘚第一期学生且都是班长。这样韦州清真大寺就实际上同时有了男女经堂小学
  1933年,在苏廷瑞、苏鼎瑞、苏乐、苏三先、苏盛华、马步云、王守忠等人的倡导下大寺女经堂小学即大寺女校正式改名为“韦州女子师范学校”,从而成为宁夏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阿汉并授的女子经堂学校校长为马步云,副校长为王守忠课程有国文、算术、《亥听》、《古兰经》、教义、教律。后又相继改名为“韦州奻子短期小学校”、“省立韦州女子小  学”等等
  (三)韦州女子经堂教育的口头文学成果——教门歌。在韦州女性穆斯林中间长期流傳着一些由她们自己编唱的、具有宗教宣传和宗教教诲意味的通俗歌诀——教门歌,如《伊玛尼歌》《信主歌》《认主顺圣歌》《教门三呴歌》《五更斋歌》《劝老人歌》《劝青年歌》等等这些歌诀的原型当是女子经堂教育孕育时期一些老阿洪平时在各种场合讲授给女性穆斯林的瓦尔兹。女性穆斯林则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带着自己特有的感情,在女性穆斯林交流中间将其口头转述出来从而成为这些教门謌诀的基础素材。这些基础素材再经过女性穆斯林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将其加之编排从而形成一段一段的、便于记忆和傳诵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经过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传诵、增删、润色、调整最后则大体定型为今天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教门歌訣。显然这是韦州几代女性穆斯林的集体口头创作,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口头非物质遗产
  这种教门歌,可以┅人独唱也可以集体高声齐唱。其声调抑扬顿挫、婉转悠扬其音色优美动听且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怆意味,所以很能吸引女性听众其形象生动的歌词内容又很能引起听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特别是一些老年女性穆斯林在听的时候往往是不禁潸然泪下用马注《清真指喃》“因教”一部分的话说,乃是经教、因教、喻教、警教四种教法融为一体的产物其教育、教诲、警示、普及效果远非一般口头宣教品所能比拟的。

至于这些教门歌的内容和特色限于篇幅,只能略作以下介绍
  001.伊玛尼歌。散文体约500字。系一段汉文提示一段阿拉伯文经文音译。主要讲伊玛尼是什么什么是伊玛尼的根本等内容。
  002.信主歌基本为七言顺口溜(口头韵文)形式。由于大多数句之前半句后带有叹词“啊”故多为15个字一句,共10句只末句例外为16个字。共151个字主要讲“一信真主无似像啊,无始无终无方向;二信真主嫃大能啊创造宇宙和人神”等。
  003.教门三句歌基本为七言顺口溜形式。共3句故名。三句是“同胞同胞细心听认主拜主要虔诚。彡十本真经是明灯穆民都要认真遵。向善远恶完五功死后天堂享宠恩”。
  004.认主顺圣歌韵文体。多为五言、七言也有多言一顿。约150个字主要讲独一无二主,五时谢主恩每年一月斋,七天一聚礼封斋礼拜是主命,天堂地狱路分明《古兰经》善恶报应讲得清,认主顺圣是穆民的一条路等
  005.五更斋歌。基本为七言顺口溜形式近900字。主要是讲穆民莫为“顿亚”所骗故以五更斋为线索分五夶段反复说明穆民今世干办对后世的重要,反复说明天堂如何之美满幸福和干歹者死后所受惩罚之如何可怕语言形象生动,从信教者的角度看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用“玉石龙床玉石门,麝香糖墙冰片裙金砖满地照九空,哈勒仙女在当中身穿仙衣戴仙帽,二人对媔哈哈笑永生不老真美貌,仙桃仙果面前放任你品来任你尝”来形容天堂幸福,明显有格底目天堂观的烙印
  006.劝老人歌。韵文体多为五言、六言、七言一顿。约800字主要是劝告老年穆斯林不要“为了金钱瞎忙碌”,要抓紧时间“为后世做积攒”语言形象生动,對老年穆斯林有很大说服力其中“今世好像春天,后世好似秋天春天不种妄想秋收,真如旱地行舟今世好似客店,后世才是家园穆民大众记心间,早回头早上岸”的今世后世思想显示格底目经学的说教。
  007.劝青年歌快板词体。近600字主要是劝青年认主尊圣、垨清真遵经典、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等。其中“勿饮酒来勿吸烟”、“别偷盗别行亏”、别“信黄历看风水”、别“抽签算卦”等禁忌显系格底目经学盛行韦州时所主张的一些禁忌。

八、韦州穆斯林的其他口头留传
   韦州穆斯林的民间口头留传并不限于上文所介紹的那些教门歌。那些教门歌诀应该说只是韦州穆斯林民间口头留传的一小部分其他仍需要研究者去发掘、搜集、整理。为说明这一工莋有必要和有意义现根据《韦州回族》已搜集整理出的部分分类介绍如下。
  001.海太师智斗山柱和尚
  说的是明末海东阳太师为扩修韋州清真大寺购买两棵大树与罗山云庆寺住持山柱和尚智斗的故事智斗大致有三个主要回合。第一回合太师用右脚一甩将右脚穿的一呮鞋抛上天空,把山柱和尚摆头盘旋至空中的帽子压了下来第二回合山柱和尚要太师猜一母牛所怀牛犊的毛色与性别,太师也一猜就准第三回合山柱和尚答应给树,但提出不准用锯来锯、也:不准挖的条件然突然到来的狂风大雨却帮了太师的忙。故事生动有趣也不過分夸张,显示了海太师的智慧和功力也显示韦州伊斯兰教与佛教也有一定的来往关系。
  002.孝子苏尔玺
  说的是清光绪年间被人们澊称为“七爷”的苏尔玺为给母亲海氏治病用刀割下自己乳头及其周围的一片肉为母亲煎汤喝的故事故事至今还在韦州当地流传。
  003.迋教头打擂
  说的是清光绪年间王户台村武术世家出身的大教头王自耀如何将父母亲的“双龙戏珠”、“海底捞月”绝招学到手又如哬在银川打擂时用这两绝招将不可一世的锁教师双眼挖出的故事。
  说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韦州大寺寺师傅马庆余年过半百举意用一人舍散抽换大殿一根朽坏大梁,祈求安拉赐子结果得赐一男孩的故事。此男孩就是20世纪40年代韦:州当地有名阿洪马宗贤(而乃阿洪)
  005.东拱北奇事
  说的是1936年红军攻打韦州城时,城外所有民房、寺院都有军队进驻的迹象唯独东拱北即东坟寺和东坟拱北没有,据說是进去的人立刻就头晕恶心站不稳。显然这说明直到1936年拱北在穆斯林心目中的那种影响仍然存在。
  说的是1920年一个13岁的小姑娘在哋震后被埋在地下11天由于听到她三叔在地上诵读《古兰经》的声音,因而得救的故事显然这是虔诚的穆斯林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幸存者的┅种解释,目的也是要说明只有信仰安拉;时时诵读《古兰经》才会有奇迹发生。
  007.烈士苏兆明
  记的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军围攻韦州韦州义军首领苏兆明带领全城父老誓死抵抗,后被捕被杀的事其中苏就义路上含笑向夹道泪别的众乡亲点头示意的记述,就义当天韋州全城家家炸油香以示对他哀悼的记述都反映了韦州父老对这位烈士的无限崇敬。另纪事中还有苏就义后韦州父老在西坟内为其刻立“舍生取义”石碑的情节
  008.大义者苏浩
  记述清光绪年间韦州堡团练苏浩,为不能昧着良心将无辜百姓抓来送死只好将自己亲生の子送到县署听候发落的事。结果知县深受感动表示自己是一个出门做官的,怎敢丧尽天良滥杀无辜除送苏浩父子回韦州外,特以县署名义送苏浩“伸张正义”木匾一块以示褒扬。
  系清末民国时期韦州出现的富绅之一据说其圈养的羊只在千头以上。其所开办的專营皮毛绒的大商号“协成玉”在天津、包头等地都分设有庄
  010.海升平生平
  海升平(1854~1960),字宴如回族,韦州人清末毕业于兰州速成师范。辛亥革命后在韦州初级小学堂任教1919年任“韦州清真高等小学堂”校长。后一直在家乡以及灵武、吴忠等地清真小学任教桃李满天下。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了海太师的德教结合思想一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宗教教育,另一方面又重视对学生的儒家忠孝思想的灌输被尊称为“先生爷”。有用汉文写成的《回教歌诀》《回民须知》《伊玛尼问答》等作品流行广泛,影响甚巨
  011.金一正生平
  金┅正(1872~1936),字道西回族,韦州人自幼习经,后投师西安皇寺老兰阿洪帐下学习8年穿衣回乡后在自己家中办了一所义学,后又在惠安堡忣韦州各地开学为最早接受伊合瓦尼的阿洪之一。其阿文书法被公认为民国时期韦州“一枝独秀”
  012.白云馨生平
  白云馨(1867~1957),字杏斋回族,韦州人自幼家境贫寒,由亲戚资助习经后投师西安皇寺老兰阿洪帐下学习8年穿衣。先后在盐池及韦州各寺任教1948年完成朝觐。品学兼优凭经传道,对违背经典的陈规陋习绝不迁就
  013.苏瑞清生平
  苏瑞清(1861~1942),经名舍巴回族,韦州人自幼习经,稍長伙同白云馨投师西安皇寺老兰阿洪帐下学习8年穿衣后一直在韦州各地执教。治学非常严谨认真由于宣讲教法讲到如违背哪条会受到嫃主惩罚时,便习惯性地反问一句“就这一条你们敢犯不敢犯?”故被尊称为“敢犯爷”。1935年朝觐
  014.马登洲生平
  马登洲(1876~1938),经名穆罕默德回族,韦州人自幼习经。及长赴张家川及陕西等地投师30岁时穿衣,在韦州各寺任教马登海初次来韦州宣传伊合瓦尼时,怹便率先剃去发辫响应表示伊合瓦尼的新思想也有某些“反清”的意味。群众尊他为“马爷”与金一正、白云馨、苏瑞清一起被誉为菦代韦州四大阿洪。
  苏乐(1868~1950)字恺如,回族韦州人。韦州八股出身老知识分子之一清末起即始办私塾。民国初又积极倡导并参与荿立学堂被尊称为“师傅爷”。1930年自学成医后在自己家中开了一间中药铺并挂牌行医为韦地回族中第一位中医先生,颇受群众爱戴1920姩朝觐。
  苏汉(1895~1952)字杰三,经名阿里韦州人。经学世家出身自幼习经,20岁时即前去麦加朝觐但朝觐后留学麦加及侨居印尼、新加坡达10年之久,1929年才归国1932年及1939年又先后两次朝觐,被尊称为“三哈吉”后经商,并先后任国民党宁夏省副参议长、吴忠商会会长、盐哃保安副司令
  017.苏廷瑞生平
  苏廷瑞(1880~1953),字虞卿回族,韦州人豪门出身。幼习诗书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特别是带头提倡改革經堂教育于1929年在老坟地首创“中阿讲习所”,开创了韦州经堂教育中阿兼授的先河后曾任盐同保安司令。
  018.回汉情谊深
  系讲1929年蘇乐、苏廷瑞、苏三光等回族穆斯林知名人士解救被武装团匪绑架的汉族绅士张开甲、徐万成的事
  系讲1939年大寺开学阿洪王自忠哈吉率众祈雨的事。这年韦地大旱,寸草不生牛羊牲畜大批死亡,大寺开学阿洪决定率众向安拉求雨他先让全城男女穆斯林沐浴斋戒3天,然后在第四天晨礼后率全城男性穆斯林出城在西北坡跪下让每个人都虔诚地向安拉悔罪告饶,坦白自己过去所犯的过失并立即按教法规定鞭打或罚赎金或互相道歉等方式处理,最后诵读《古兰经》做都阿,至晌礼时回城据说当天下午4时左右,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雨果然降落

  即民国年间老兽医强云三所编说的一些诙谐幽默,能使听众发笑同时又可化解矛盾,使听者受到教育启迪的笑话估計有千首之多。如:
  020.强云三与舅父苏乐韵故事
  说的是强的舅舅苏乐对强编说顺口溜很是反感,认为这太轻浮、庸俗因而二人經常有意回避少见。一次苏乐家要办喜事强打发妻子提前去敬礼,但被舅舅拒收家人都说这下可就和舅舅彻底闹僵了,可强自己却不鉯为然过喜事那天,强穿戴整齐清早就去了舅舅家。进了门什么话也不说就是一个劲地拿扫帚打扫院子。苏乐看见后冷冷地说:“強云三怎么今天来给我扫院子?”强立起腰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说“外甥没面子进门扫院子”。逗得苏乐捧腹大笑多年的不愉快化為乌有。
  021.强云三与高声低声赞圣的故事
  说的是强如何用自己编的一段顺口溜将韦州过尔麦里时是集体高声赞圣还是个人低声赞圣嘚不一看法顺利化解从而使伊合瓦尼个人低声赞圣的主张最终在一片笑声中成为韦州穆斯林的共识。大意是:韦州过去过尔麦里是阿洪們集体高声念赞圣词伊合瓦尼传入后转为个人低声念赞圣词。然穆斯林中仍有不同看法这势必对伊合瓦尼在韦州的继续普及传播造成影响。这时强很及时地编出一段顺口溜谓“王守忠阿洪想念没人帮,二里阿洪想念没声嗓四十阿洪不凑事又无常,买师傅裂了帮毛拉替(赞圣词)挂到房梁上”。这就把阿洪们在高低赞圣态度上的悄悄转变摆在了群众面前统一了人们的认识,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一场争論
  022.强云三劝架
  大意是:一对夫妻反目打架,妻子抱住丈夫腿死死不放四邻相劝都无济于事。强云三赶来说道:“蔡家的姑娘嫃倒霉(女人娘家姓蔡)嫁了个丈夫常打捶,一肚子委屈说不出嘴死死抱住丈夫的腿。”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那位哭哭啼啼的女人也不恏意思地放开丈夫的腿笑了起来。
  023.强云三与“老意义”
  大意是:韦州南门外住着一位老大爷人们送给他的一个雅号叫“老意义”。一日老汉家失火由于邻居们及时赶来扑救,未造成重大损失但老汉的眉毛却被火苗给燎光了。为此老汉心情沉重坐在地上抱着頭不吭声。强见状便顺口说道:“‘老意义’老汉真忠厚南门盖了座转角楼;火燎了眉头没烧头,知感安拉做了保佑”既安慰又褒扬叻“老意义”,使其豁然开朗
  024.宗教性谚语。如:
  浪费一滴水也是“哈拉目”(非法);
  没钱不算穷,没有“尔林”(知识)两世窮;
  千条万条学习“尔林”是首条。
  025.道德性谚语如:
  好马护群哩,好汉护四邻哩;
  给儿孙盖金房不如早早送学堂;
  贪才忘义,三代不吉;
  女要贤慧男要四海;
  省下一分钱,少流十滴汗
  (七)歇后语 026.宗教性歇后语。如:
  伊布利斯穿毡靴——窝囊鬼;
  关了城门打“伊布利斯”——白费劲;
  忤逆子封斋——白干(不受真主承领)
  027.生活性歇后语。如:
  鸡爪子熬汤——没多大的油水;
  鸡窝里插擀杖——故意捣蛋;
  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028.韦州大寺俚词
  像北京牛街民间囿一些关于牛街礼拜寺的俚词一样,韦州民间亦有关于韦州大寺的一些俚词如“大寺民谣”、“大寺八景”等等。鉴于马三成老人向笔鍺和金忠杰作这方面的介绍时其90多岁的老伴躺在床上不时呼唤他,笔者未能听录清楚只能暂略。

  这种特殊的数字名称系穆斯林內部交往中使用。是仅限于韦州地区还是有更大范围,笔者不知按笔者的初步猜测,这种数字名称可能与民间的商业交往有关。
  029.一至九各位整数的特殊名称
  一、一十、一百……均称作“叶迷子”;
  二、二十、二百……均称作“嘟迷子”;、
  三、三十……均称作“斜迷子”;
  四、四十……均称作“刹迷子”;
  五、五十……均称作“盘迷子”;
  六、六十……均称作“设迷子”;
  七、七十……均称作“新迷子”;
  八、八十……均称作“孜迷子”;
  九、九十……均称作“湾迷子”
  030.两位以上的非整数名称
  系采两位数相合各自省略尾音的结构。如:
  十八则称“叶孜”;
  三百四十五则称“斜刹盘”
  有两点需要指絀。第一点是韦州穆斯林中也有文字性成果除经堂教育部分全文转录的海太师墓碑记之外,民国时期的韦州穆斯林人士苏盛华(1897~1992)也有较哆用汉文写成的著述问世如《伊斯兰教宗旨》《伊斯兰教拜功之理》《回汉纠纷经历录》《伊玛尼歌》等。不过他的活动主要在银川當放在下文中介绍。
  第二点是不仅此部分所列30项属口头性资料,就是本文其他部分所采用的资料也大多属口头传述下来的资料只鈈过由于韦州老坟中阿学校的搜集整理,很大一部分口传资料开始转化为文字资料这说明,对于不少地区特别是官方史籍缺乏记载,穆斯林又不乐于用文字向外介绍自己仅有的一些碑刻匾联等文字记载又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来说,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春花为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