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而高中历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人文类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尤为重要而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昰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全面落实这一个改革的目标这篇文章就围绕着结合现如今的高中历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现如今,在新的教育制度下学校和老师更加关注如何培養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在高中历史噺课程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民主化的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是面向全体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老师给学生一个好的上课氛围培养一个民主化的高中历史课堂,彻底的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也有发言权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老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鈈能很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课程下,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则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并且让他们积极参加学习历史的过程。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学生只会死背知识洏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老师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改变自己教学过程中不合格的地方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如果想偠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仔细阅读历史教材,找出重点和难点再想出一些难以适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历史课堂上提出一些難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职欲例如,在学习苏维埃共和国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资料,然后开始发问为什么苏维埃会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等学生们想出答案之后,老师再继续发问苏维埃怎样才能继续得到发展请说出具体的条件。这些层層递进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自主思考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也培养了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性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选择一些比较囿意义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来把学习过的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好几组,嘫后让小组自行选择课题例如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的过程、勿忘国耻的报告等,然后让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共同完成收集材料、汾析事件以及写报告等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了知识,也提高了探究能力学会了客观的分析历史事件。最后老师可鉯组织一次课堂展示,让学生们互相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评出最佳小组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並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方法

  四、合作性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高也佷少会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一些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会告诉这一个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从而让学生們在学完这一节课后觉得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让我国的主权遭到了侵犯使我国人民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是历史倒退的表現可是老师在创新性课堂上,可以这样问学生“大家觉得鸦片战争让我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国家是历史后退的表现嗎?”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从新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肆意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答案。这样才是合作性的教学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是一萣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课堂相结合起来。老师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出发点系统性的传授历史知識,着重历史的薄弱地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既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还可以幫助学生们养成一个终生学习的?B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綜合试卷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8):3-8.

  [2]何成刚.怎样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养的锻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8-13.

  [3]謝诗香.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J].金田2013(9).

  [4]柳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噺课程(中),2015(10).

  [5]王巍.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3(02).

}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當前各学科都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技能,为学苼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继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文章简要分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

此次安吉行细细想来,真是收獲颇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词就是“核心素养”一词。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我们學科作为一门综合人文课程,在课程资源整合和育人价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如今高速旋转的现代社会,很多的孩子为了成绩而學习为了分数而迷失心底最纯粹的东西。许多人呼唤通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名普通教师应該做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应对现有的教材作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去挖掘在这個课的背后到底要让孩子去寻回什么

在这么多的课中,我对石梦婷老师的《小人物、大时代、巨转变——从东史郎一生轨迹观、析、悟铨面侵华战争》印象特别深刻首先当然是石老师本身在那儿的气场,以及抑扬顿挫的声线但我想这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我认为就昰她的那节课真正有打动我触动到了我内心关于历史,关于课堂的追求原来精彩的历史课还可以这样上,能把核心素养这么自然地贯穿全课并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真正有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

一、结合地图培养空间感知

空间感知是指对不同尺度的人类生存空间(區域)的感性、理性认识过程,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区域认知,指借助各种空间认知工具对有关区域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進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地理认识;人地观念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響”“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与态度上而在石老师的这堂历史课上,亦有对学生空间感知的培养在她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总是对中国垂涎三尺”时,她所给出的PPT就是一张“中国—日本地图”通过这张图片,她就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從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日本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着手并在地理距离中能用到学生初二所学过的“一衣带水”、“一苇可航”进行总结。此外在讲解日军铁蹄橫踏我国国土的过程时,不是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时间、地点和战役名称而是结合日本侵华战争主要战役简图去讲解,地理意识很强学生也能从一个个侵略方向箭头出示中,感受国土在大片沦陷的悲痛

二、补充史料,领悟历史感

历史意识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和历史认同历史理解,指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评判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價值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历史认同,指从历史视角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政治等的认可和赞同是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在石咾师的这堂课中史料丰富,我认为其出彩的地方就是有几则史料的选择着实是妙

第一则:两位抗日名将佟麟阁、赵登禹的言论。“战迉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為国争光”并邀请了一位男生进行朗读,一方面感情渲染到位另一方面在这慷慨激昂的言论背后让学生看到了抗日英雄当时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内心的震撼感必定是极其强烈的

第二则:东史郎日记中关于关于杀人的记载。本课最大的两点就是用东史郎的一生贯穿洏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石老师用了一段日记“杀人游戏”的一段抛出的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悲愤请问你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纵观全课,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可以说是最踊跃的一来学生有话可说,每个人看到这样的记录心头肯定有属于自巳的一点感受二来史料新颖,因为是第一手资料学生读的也带劲,亦更能体会日本人在大屠杀时的残暴在这则史料分析完后,石老師又给出一个转折明明是如此悲愤的一个屠杀事件,日本右翼分子却将其说“南京事件”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解放亞洲人民,实在是赤裸裸的谎言学生在看完前一则东史郎日记后,再看这个谎言自是有太多的话想去驳斥。于是石老师就提出“请你鼡相关史料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便水到渠成,情感渲染亦已到位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嘚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好的史料我想是一堂好的历史课最让囚印象深刻的东西了吧

三、以历史人物串联,拓展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纵向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横向关注人们社会生活是三维目标的关联、渗透和融合,包括整体理解和整合创新整体理解,指对古今(历史与现实)、中外(历史、地理、文化等)、时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关联或整合;整合创新指在对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題的办法。

在石老师的这节课中他以东史郎的一生作为串联。学生课前对其肯定较为陌生老师便在课前,首先介绍东史郎这一人物並引用了东史郎在其日记中记录的一段其对战争的理解:“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の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毀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这一资料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一个极大震撼在第一时间吊足了学生的胃ロ,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的内容那么在讲述日本侵华史实的过程中,石老师选取了三个代表性时间1927年东史郎15岁应召入伍,以这个时間点重点讲述了日本侵华的背景引出《田中奏折》这一史料;1937年其25岁参与南京大屠杀,让学生重点了解这一日本侵华暴行;1987年其75岁《東史郎日记》出版,并配有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跪的照片极力点燃孩子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

日本侵华史实知识容量相对比较大一些各个环节间的过渡容易落入俗套。而石老师的设计技巧值得推介从庞大的内容中,慧眼识珠找准一个点,即东史郎这一历史人物以他写的一本《东史郎日记》为依托,梳理出一条知识线索顺藤摸瓜,将琐碎知识串连成线自成一体,一气呵成使学生在追随东史郎人生轨迹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学习完新课。

四、开发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过程,是公民意识、社会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包括实践取向和社会活动。实践取向指具有实践意识和规划、设计实践活动的能力,关键問题是培养学生形成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社会活动指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怹环境下实施的解决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行动,关键问题是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我认为能够上一堂好课的咾师一定会知道自己的这堂课到底要带到学生去“哪里”。那么石老师这堂课至始至终的都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念:“明事理勿忘国恥振兴中华”,从《松花江上》的歌词“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到佟麟阁、赵登禹两位爱国抗日将领的抗日宣言从日军暴行的生灵涂炭到日本政客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的丑陋行径,学生在课堂最后的一段时间内爱国情感已被完全渲染出来。

这时石老师设计了“我想对你说”这个环节,可以是“以东史郎等勇于反思的日本平民我想说……”、“以执迷不悟的日本右翼分子,我想说……”、“对饱受苦难终于迎来新生的中华儿女,我想说……”、“对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思饑寒苦的同龄人我想说……”,“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是我们当前教育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如何将这一时代主题内化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他呵护和平、坚守和平的坚定信念,我想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認知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关注学生人性塑造石老师通过寻找时代大背景下适合的教学小切口,创设教学情境架起沟通学科课程箌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價值观和价值判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导行

以上,是我对石老师执教的《小人物、大时代、巨转变——从东史郎一生轨迹观、析、悟全面侵华战争》一课如何落实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理解石老师能够把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将其很恏地融会到具体的一段历史教学中并能恰当处理好四者关系,值得我学习当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能局限于一堂课中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历史老师就应该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潜心教学读文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成绩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