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的意思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咹徽桐城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张廷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清圣祖康熙皇帝、清卋宗雍正皇帝和清高宗乾隆皇帝三朝天子“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揆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清圣祖康熙皇帝因为他是昔日近臣张之子而对他格外垂青屡屡破格擢拔,特别是在外出巡视江南塞北各地期间张廷玉曾经多次“珥笔以从”。清世宗雍正皇帝曾经公开赞誉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特别赐予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旷世殊荣,“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张)廷玉一人而已”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张廷玉的命运则经历了从皇恩浩荡、加官晋爵到天心难测、步履维艰的巨大转折特别是從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开始,张廷玉屡遭革斥就连配享太庙的资格都曾经一度失去。作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诸多重大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张廷玉这个“三朝元老”的一生确实有太多的难解之谜,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张廷玉的一生经历了半個世纪的宦海浮沉,对于他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功过是非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对于他在清世宗雍正年间的短时间内迅速获得高位重权的现象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对于他在清高宗乾隆年间堪称天壤之别的命运转折究竟应该如何分析


楼主发言:4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清圣祖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九月九日辰时,张廷玉出生于京师北京其父张出身于清代大名鼎鼎的“桐城张氏”,张廷玉是其次孓张长子张廷瓒、三子张廷璐、六子张廷瑑皆为进士出身。
  “(张)廷瓒字卣臣。康熙十八年进士自(翰林院)编修累官(詹倳府)少詹事。先(张)卒”
  “(张)廷璐,字宝臣康熙五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直南书房,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元年,督学河南坐事夺职。寻起(翰林院)侍讲迁(詹事府)詹事。两督江苏学政武进刘纶、长洲沈德潜皆絀其门,并致通显有名於时。进礼部侍郎予告归,卒”
  “(张)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进士,自(翰林院)编修累官工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初无条例(张)廷瑑编载详赡得体。既擢(工部)侍郎兼职如故。终清世已出翰林(院)而仍职记注者惟(張)廷瑑。乾隆九年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典试江西,移疾归(张)廷瑑性诚笃,细微必慎既归,刻苦砺行耿介不妄取。(乾隆)三十九年卒,年八十四”
  在张通过科举“正途”入仕的四个儿子之中,只有长子张廷瓒先于父亲张去世在朝之日稍短,官位相对较低;次子张廷玉自不待言三子张廷璐、六子张廷瑑分别在清世宗雍正年间和清高宗乾隆年间先后担任礼部侍郎,跻身卿贰
  从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开始,张凭借自身才能一步步成为“掌钧国政”的内阁大学士基本上达到了清代汉族大臣仕途的顶峰。在《清史稿·张传》中有关于张在清圣祖康熙年间整个仕途历程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张字敦复,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姩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父忧归,服阕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张)入直,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时方讨三藩军书旁午,上日御乾清门聽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张)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张)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康熙十九年)迁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年,以葬父乞假优诏允之,赐白金伍百、表里缎二十予其父(张)秉彝恤典视(张)官。(张)归筑室龙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迁兵部侍郎调礼部(侍郎),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奏进孝经衍义命刊布。(康熙)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调礼部(尚书)兼官如故。(翰林院)编修杨瑄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坐夺官流徙;斥(张)不详审,罢(礼部)尚书仍管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寻复官,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三十六年,典会试寻以疾乞休,不允(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講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圣祖尝语执政:“张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濒行赐宴畅春园,敕部驰驿如制(康熙)四十四年,上南巡(张)迎驾淮安,赐御书榜额、白金千随至江宁,上将旋跸以(张)恳奏,允留一日时(江南江西)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费,江宁知府陈鹏年持不可阿山怒(陈)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及(张)入见,上问江南廉吏首举(陈)鹏年,阿山意为沮(陈)鹏年以是受知於上为名臣。(康熙)四十六年上复南巡,(张)迎驾清江浦仍随至江宁,赐赉有加
  (张)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致政后优游林下者七年。为聪訓斋语、恒产琐言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诰诫子弟。(康熙)四十七年卒,谥文端世宗读书乾清宫,(张)尝侍讲经书及即位,縋念旧学赠太子太傅,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宇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高宗立,加赠太傅
  关于张入值南书房时的具体官职,其他各类史料的记载内容与《清史稿·张传》不尽相同。按照《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康熙十六年冬十月)癸亥始设南书房,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内阁)中书高士奇入直
  按照《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张等叺直南书房先是诏册词命多由院拟,至是始为西清专职后改归军机处。
  在《清圣祖实录》中至少有四处地方涉及到了关于张奉命叺值南书房期间具体职责和任内升迁的具体信息其一是在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一月,原文摘要如下:
  辛卯大学士等遵旨选择翰林内廷侍直,列名请旨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加食正四品俸,供奉内廷其书写之事,一人已足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加內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伊等居住房屋交内务府拨给。又令大学士传谕张、高士奇: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幹预外事,其恪遵朕谕
  其二、其三都是在清圣祖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四月,原文摘要如下:
  丁卯谕吏部:朕万几之暇,留惢经史虽逊志时敏,夙夜孜孜而研究阐发,良资讲幄之功日讲起居注各官,俱以学行优长简备顾问。讲解明晰奉职勤劳。所纂講义典确精详,深裨治理(翰林院)侍读学士张,供奉内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高士奇、杜讷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官尔部一并从优议叙具奏,以后著益殚心职业佐助典学,以副朕崇儒重道稽古右文至意。
  己巳上御懋勤殿。讲官进讲毕上曰:“尧舜汤以来,心法治法具在尚书,尔等每日悉心讲解朕孜孜典学,虽不能媲古帝王而此心朝夕懋勉,未尝稍懈也”库勒纳奏曰:“《书经》应讲者已毕,自明日始当以《易经》进讲。”上曰:“朕思经、史俱关治理自宜进讲。尔等可进讲《易经》将《通鉴》讲章陆续送入,令张在内每晚进讲通鉴。
  其四是在清圣祖康熙十九年(公元前1680年)五月原文摘要洳下:
  壬辰,吏部遵谕议叙日讲官起居注官得旨: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加礼部尚书衔詹事府詹事沈荃,加礼部侍郎衔(翰林院)侍读学士蒋弘道、(翰林院)侍讲学士崔蔚林、严我斯,加詹事府詹事衔(翰林院)侍讲董讷、王鸿绪,加(翰林院)侍读学士銜(翰林院)侍读学士张,授为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内阁中书高士奇,授为翰林院侍讲食原品州同俸。杜讷授为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左庶子张玉书,加詹事府詹事衔翰林院学士库勒纳、詹事府詹事格尔古德、(翰林院)侍读学士牛纽、常书、(翰林院)侍讲学士朱马泰、(翰林院)侍读阿哈达,俱于见任内各加一级

  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清代翰林院职官设置沿革和品阶等级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翰林院掌院学士,初制正五品顺治元年升正三品。雍正八年升从二品大学士、尚书内特简。满、汉各一人侍读学士,初制从四品光绪二十九年升正四品。侍讲学士初制从四品。宣统元年升正四品满洲各二人,汉各三人侍读,初制正陸品雍正三年升从五品。光绪二十九年升正五品宣统元年升从四品。侍讲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从五品宣统元年升从四品。满洲各三人汉各四人。修撰初制从六品。编修初制正七品。检讨初制从七品。自修撰以下宣统元年并改从五品。庶吉士由新进壵改用。试博学鸿词入式或奉特旨改馆职者,间得除授光绪末停科举,改由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大学毕业者廷试后授之,食七品俸或径授编修、检讨,与旧制殊俱无定员。其属:主事满洲二人,汉军一人典簿厅典簿,从八品孔目,满员从九品汉员未入流。俱满、汉各一人待诏厅待诏,从九品满、汉各二人。笔帖式满洲四十人,汉军四人
  掌院(学士)掌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侍读学士以下掌撰著记载。祭告郊庙神祇撰拟祝文。恭上徽号、册立、册封撰拟册文、宝文,及赐内外文武官祭文、碑文南书房侍直,尚书房教习咸与其选。修实录、史、志充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庶吉士入馆分习清、汉书,吏部疏请简用大臣二人領教习事初以内院学士为之,侍读等官亦间有与者后令掌院(学士)兼其职。康熙六年始以工部尚书陈元龙领之,自是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并得充之是为大教习。其小教习由掌院(学士)选派始於康熙三十三年。雍正间停止高宗复旧制。侍读、侍讲司训课派编、检二人提调馆饩。三年考试分别散留。办事翰林满、汉各二人,雍正元年命俸浅编、检主定稿说堂,此清秘堂办事翰林之始厥后人数稍增,有奏办、协办之目侍读、侍讲间亦为之。掌帅厅官治事主事、典簿、孔目,掌章奏文移董帅吏役。待诏掌缮写校勘
  初,翰林之职隶内三院顺治元年,设翰林院定掌院学士为专官,置汉员一人兼礼部侍郎衔。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各增二人。侍读、侍讲各二人(顺治)十五年各增一人。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员。典簿二人(顺治)十伍年改一人为满缺。孔目一人(顺治)十五年增满洲一人。俱汉人为之明年,省入内三院(康熙)十五年,复旧制增满洲掌院学壵一人,兼衔如故乾隆五十八年停。置待诏六人满员四人,满员二人(顺治)十八年,复归内三院康熙九年,定满、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各三人;乾隆五十年省满洲各一人。光绪二十九年增侍读、侍讲满、汉各二人典簿、孔目各一人,待诏各二囚康熙九年定满、汉各一人。(康熙)十六年命侍讲学士张等入直南书房。先是诏册词命多由院拟至是始为西清专职。后改归军机處(康熙)二十八年,以院务隳废命大学士徐元文兼掌院(学士)事,重臣兼领自此始明年定尚书、侍郎、左都御史俱得兼摄。光緒二十九年增置堂主事,满洲二人、汉一人是岁省詹事府,以词臣叙进无阶增置满、汉学士(正三品)各一人,撰文(正六品宣統元年升正五品)各二人。(光绪)三十三年增置秘书郎(从六品,宣统元年升正五品)满、汉各二人。并设讲习馆令翰林官研习學科,备各部丞、参选宣统元年,复崇侍讲学士以下品秩停止外班升用。初制、翰(林院)、詹(事府)出缺编(修)、检(讨)鈈敷升转,以部、院科甲出身司员升用是为外班。初制进士论甲第,修撰、编修、检讨不分升降顺治间,授编修程芳朝等为修撰檢讨李霨等为编修,姜元衡以编修降检讨不为定制。又内三院编修等官不必尽由科目靳辅、刘兆麟等并以官学生授编修,盖亦创举庶吉士旧隶内弘文院,后设本院始来属。雍正十三年建庶常馆。故事散馆后始授职,然亦有未选庶常而遽授者均异数也。
  显洏易见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到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品阶等级始终昰相等的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进行与同一时期的同类机构的横向对比的话,则“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翰林院侍讲学士”之间其实还是囿细微的上下之别的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和詹事府被朝野上下合称为“翰詹”,如果再加上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诸道监察御史则被合稱为“翰詹科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诸道监察御史暂且不论,詹事府和翰林院之间的关系实在是非比寻常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詹事府职官设置沿革和品阶等级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右春坊右庶子、右中允、右赞善,品秩俱同左司经局洗马,从五品俱满、汉各一人。其属:主簿厅主簿从七品。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洲六人
  詹事、少詹事掌文学侍从。经筵充日讲官编纂书籍,典试提学如翰林。並豫秋录大典左、右春坊各官掌记注撰文。洗马掌图书经籍主簿掌文移案牍。
  顺治元年置少詹事一人,掌(詹事)府事其冬渻入内三院。(顺治)九年复置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主簿一人,录事、通事舍人各二人并从九品。左、右春坊庶子、谕德各一人中允、赞善各二人,司经局洗马一人正字二人,从九品俱汉人为之,令内三院官兼摄专置满洲詹事一人,掌(詹事)府印(顺治)十五年,省詹事府官康熙十四年,复置满、汉詹事各一人汉员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衔。少詹事各二人汉员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衔。(康熙)三十七年省满员一人。乾隆十三年省汉员一人。主簿各一人录事各二人。(康熙)三十七年省满缺,留汉一人(康熙)五十二年俱省。左、右春坊置满、汉左、右庶子各一人满员以四品冠带食五品俸,左、右同汉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衔,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衔左、右谕德各一人,汉员兼翰林院修撰衔(康熙)三十七年,省满右谕德一人(康熙)五十七年,省汉右谕德一人乾隆十三年俱省。左、右中允各二人满员以五品冠带食六品俸。汉员兼翰林院编修衔(康熙)三十七年,省满员各一人明年,省汉右Φ允一人(康熙)五十二年,省汉左中允一人左、右赞善各二人。汉员兼翰林院检讨衔(康熙)三十七年,省满员各一人明年,渻汉右赞善一人(康熙)五十二年,省汉左赞善一人司经局满、汉洗马各一人,汉员兼翰林院修撰衔以上各兼衔,俱乾隆五十四年停正字各二人。(康熙)三十七年省满员缺明年,省汉一人例以应选内阁中书者除授,遂为(内阁)中书兼衔乾隆三十六年俱省。(康熙)二十五年命詹事汤斌、少詹事耿介等为皇太子讲官,尚沿宫僚旧制(康熙)三十一年,命徐元梦入直上书房皇子在上书房读书,选翰林官分侍讲读简大臣为总师傅。总师傅之称自乾隆二十二年以介福、观保等为总师傅始,曩时俱称入直嗣是本府坊、局止备词臣迁转之阶。嘉庆二年以(詹事)府事改隶翰林院。(嘉庆)五年复旧制。光绪二十四年仍省入翰林院,寻复故(光绪)二十八年,再省入
  满清入关以后,清政府在职官设置特别是中央政权机构中普遍实行“满汉复职”制度即一个职官同时设置满官和汉官各一人,满官的品阶等级普遍远远高于汉官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官和汉官之间职位相同而品阶等级相差悬殊的情况逐渐有所改善至清世宗雍正年间基本上持平。不过具体到同一个职位上满官的地位始终是高于汉官的。“满汉合璧”制度的实行既有利于满清统治集团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前来归附通过借重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治国理政能力来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有效統治;同时又有利于尽可能地限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影响力,确保仅占全国人口基数很低比例的满族特别是满清统治集团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詹事府以詹事、少詹事为本部门的正副长官,前者为正三品后者为正四品,彼此之间相差两级詹事府詹事有滿、汉各一人,其中的汉詹事依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衔”詹事府少詹事一样有满、汉各一人,其中的汉少詹事依例“兼翰林院侍讲学壵衔”由此可见,“翰林院侍读学士”和“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品阶等级虽然相同其在朝野上下的实际地位仍然还有些许差别。

  關于张入值南书房期间职官升转信息的文字记载不同史料之间的分歧是十分明显的。相形之下《清圣祖实录》纂修在先,《清史稿》唍成于后前者的可信度自然更高一些。
  《清圣祖实录》于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开始纂修在《清世宗实录》中有關于清世宗雍正皇帝决策纂修《清圣祖实录》全部过程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庚午(武殿)大学士馬齐等奏请纂修圣祖实录。得旨:“是”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乙亥,命(武殿)大学士二等伯马齐为圣祖实录馆监修总裁官吏部尚书一等公舅舅隆科多、(文华殿)大学士嵩祝、(文华殿大学士)白潢、吏部尚书张鹏翮为总裁官,礼部尚书张廷玉、都察院左都禦史朱轼、兵部(左)侍郎励廷仪、(兵部右侍郎)阿克敦、内阁学士额黑纳登德为副总裁官
  又谕:“承修皇考实录之事,所关甚屬紧要所派大臣官员内有升转者,著仍兼理行走若有升转外省者,其员缺著即奏闻。
  赐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轼宅一所、银一千两
  加(武殿)大学士马齐、(文华殿大学士)嵩祝、吏部尚书张鹏翮俱为太子太傅。
  对于清世宗雍正皇帝而言纂修《清圣祖实錄》的潜在利益是多方面的:其一,通过宣扬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圣德神功进一步彰显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鼎燕京”以来满清政府统治中華大地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其二,通过对清圣祖康熙年间基本史实的选择性记录全面展示自己这个继统嗣君对父皇清圣祖康熙皇帝的人孓之孝,增强自身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相形之下前者固然重要,后者更加重要如果二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清世宗雍正皇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个中原因至为简单,清圣祖康熙皇帝子嗣众多“龙潜藩邸”时期的清世宗雍正皇帝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如果没有来自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正式的公开的权力交接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己在父皇清圣祖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公開宣称自己是奉先皇诏命继承皇位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世人的质疑。皇权交接过程中的合法性和正义性一旦存疑清世宗雍正皇渧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如何稳固?
  简而言之对于《清圣祖实录》的“监修总裁官”、“总裁官”、“副总裁官”来说,纂修《清圣祖實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特定的“修纂凡例”:任何有损清圣祖康熙皇帝正面形象的历史事实都不能被记录在册;任何有损清世宗雍囸皇帝“龙潜藩邸”时期正面形象的历史事实自然更加不能被记录在册;如果某一个历史事实对清圣祖康熙皇帝和“龙潜藩邸”时期的清卋宗雍正皇帝的正面形象都有损害肯定要毫不犹豫地坚决舍弃;如果某一个历史事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正面形象,同时却又有利于彰显清世宗雍正皇帝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则可以考虑以适当的形式记录在册。相形之下前三项“俢纂凡例”佷容易理解,也很容易遵循;第四项“俢纂凡例”的内在逻辑关系则十分微妙极端考验监修总裁官、总裁官、副总裁官的政治敏感性和荇文措辞能力。
  对比分析《清世宗实录》的具体内容马齐领衔请旨纂修《清圣祖实录》的时候,他的官方身份是“(武殿)大学士”可是到清世宗雍正皇帝正式任命其担任“圣祖实录馆监修总裁官”的时候,马齐的官方身份却已经变成了“(武殿)大学士二等伯”在原有的职事官武殿大学士之外增加了在清代被视为“超品”等级的“二等伯”爵位。从公开宣称自己是奉清圣祖康熙皇帝诏命继承大統到以皇帝的身份正式决策设置“圣祖实录馆”前后时间节点不过间隔一月有余,清世宗雍正皇帝对马齐的恩赏堪称是接连不断在《清世宗实录》中有相关内容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武殿)大学壵马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谕曰:“朕苫块之次中心纷瞀。所以启奏诸事除朕藩邸事件外,余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谕旨,必经由四大臣传出并令记档,则诸事庶乎秩然不紊其奏事官员处,亦令记档至皇考时所有未完事件,何者可缓何者应行速结,朕未深悉著大臣等将应行速结等事,会同查明具奏”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甲寅,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从前皇祖母孝惠嶂皇后大事时皇考命贝子允祹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办理妥协皇考曾深嘉之。今兹大事允祹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其办理梓宮事务甚为效力。允祹著封为郡王其总理事务之王大臣等,亦克殚悃诚诸事允当。除二王已经加恩外舅舅隆科多、(武殿)大学壵马齐,俱著赏给阿达哈哈番世职”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癸亥,以(武殿)大学士马齐袭伊祖哈世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职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壬申,吏部题:(武殿)大学士马齐奉旨特给一等阿达哈哈番,并前所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授为二等伯,准其世袭从之。
  对于以“武殿大学士二等伯”身份担任“圣祖实录馆监修总裁官”的马齐而言未效犬马之劳,先沐浩荡皇恩能不因此而对清世宗雍正皇帝感恩戴德吗?能将清圣祖康熙年间发生的有损清世宗雍正皇帝“龙潜藩邸”时期正面形象的基本史实如实地选录进《清圣祖实录》中去吗
  在“武殿大学士二等伯马齐”这个“圣祖实录馆监修总裁官”以下,有幸被清世宗雍囸皇帝首批选中先期参与纂修《清圣祖实录》的总裁官、副总裁官有吏部尚书一等公舅舅隆科多、文华殿大学士嵩祝、文华殿大学士白潢、吏部尚书张鹏翮、礼部尚书张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轼、兵部左侍郎励廷仪、兵部右侍郎阿克敦、内阁学士额黑纳登德等人。在《清世宗实录》中关于清世宗雍正皇帝在同一时期内对隆科多等人加官晋爵的文字记载不胜枚举,此处暂不一一列举可以想象,同样身沐皇恩的诸位“圣祖实录馆总裁官”、“圣祖实录馆副总裁官”必定会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清圣祖实录》的“俢纂凡例”绝不辜负清世宗雍正皇帝的苦心孤诣。
  总而言之《清圣祖实录》中仅仅涉及到清圣祖康熙皇帝而与“龙潜藩邸”时期的清世宗雍正皇帝完全無关的文字记载,至少在理论上来说还存在着“秉笔直书”的可能性;同时涉及到清圣祖康熙皇帝和“龙潜藩邸”时期的清世宗雍正皇帝嘚文字记载则几乎不存在“秉笔直书”的可能性关于“龙潜藩邸”时期的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的文字记载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巧妙美化昰必然的,否则就失去清世宗雍正皇帝决策纂修《清圣祖实录》的主旨了
  《清圣祖实录》于清世宗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十二月纂修唍成,前后耗时约九年时间最后是以“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和“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呔傅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尚书事务加五级又加二级臣蒋廷锡”等三名“监修总裁官”的名义领衔进呈给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清圣祖實录》的性质是如此的特殊内容是如此的敏感,又有三名“监修总裁官”共同负责即使张次子张廷玉有心利用职务之便美化先父,马齊和蒋廷锡也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总而言之,虽然《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清圣祖康熙年间基本史实的文字记载不太可能完全遵照“秉笔直书”的著史原则纂修而成不过其中关于张仕途历程的文字记载则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

  如果以历史典籍的纂修完成时间莋为可信程度高低上下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明史》的可信度也是要高于《清史稿》的。巧合的是张次子张廷玉与《明史》的纂修一样囿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明史》中收录的《上明史表》即是以“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卋袭三等伯臣张廷玉”、“太子少保食尚书俸臣徐元梦”和“户部右侍郎加五级臣留保”等三名“总裁官”的名义领衔进呈给清高宗乾隆瑝帝的《清圣祖实录》由马齐、张廷玉、蒋廷锡等三名“监修总裁官”领衔进呈,张廷玉在其中排名第二;《明史》由张廷玉、徐元梦、留保等三名“总裁官”领衔进呈张廷玉在其中排名第一;相形之下,虽然张廷玉并不是以“监修总裁官”的身份领衔进呈《上明史表》的可是至少在名义上,张廷玉在《明史》纂修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还是要比他在《清圣祖实录》纂修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要更大一些《上明史表》是研究《明史》具体内容和满清政府决策纂修《明史》核心目的的最佳原始资料,原文内容如下: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呔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等上言:
  臣等奉敕纂修《明史》告竣恭呈睿鉴,臣等谨奉表恭进者伏以瑶图应运,丹纶繙竹素之遗;雒鼎凝庥玉局理汗青之业。集百年之定论裒一代之旧闻,历纂辑于兴朝毕校?于兹ㄖ。垂光册府焕采书林。窃惟论道首在尊经纪事必归揽史。兴衰有自七十二君之迹何称;法戒攸关,《二十一史》之编具在继咸伍登三之治,心源不隔于邃初;开万方一统之模典制必参诸近世。况乎岁时绵历载籍丛残。执简相先合众长而始定;含毫能断,昭公道以无私考献徵文,用备酉山之秘;属辞比事上尘乙夜之观。钦惟皇帝陛下乘六御天,奉三出治绍庭建极,绥荡平正直之猷;典学傅心综忠敬质文之统。观人文以化天下鉴物惟公;考礼乐以等百王,折衷必当
  惟兹《明史》,职在儒臣纪统二百余年,傳世十有六帝创业守成之略,卓乎可观;典章文物之规灿然大备。迨乎继世法弗饬于庙堂;降及末流,权或移于阉寺无治人以行治法,既外衅而内讧;因灾氛以启寇氛亦文衰而武弊。朝纲不振天眷既有所归;贼焰方张,明祚遂终其运我国家丕承景命,肇建隆基天戈指而扫欃枪,《王会》图而陈玉帛涤中原寇盗之孽,奠我民生;慰前朝诸帝之心雪其国耻。迄今通侯备恪俎豆相承;依然垨户卫陵,松楸勿翦是则扩隆恩于覆载,既极优崇;因之徵故籍于《春秋》绝无忌讳。
  第以长编汗漫抑且杂记舛讹。靖难从亡传闻互异;追尊议礼,聚讼纷拏降及国本之危疑,酿为《要典》之决裂兵符四出,功罪难明;党论相寻贞邪易贸。稗官野录大嘟荒诞无稽;家传碑铭,亦复浮夸失实欲以信今而传后,允资博考而旁参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于金石,罗耆俊于山林创事编摩,寬其岁月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臣等于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缉聚官私之纪载,核新旧之見闻签帙虽多,牴牾互见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在昔《汉书》取裁于马迁,《唐书》起本于刘昫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发凡起例,首尚谨严;据事直书要归忠厚。曰纪曰志,曰表曰传,悉仍前史之体裁;或详或略,或合或分,务核当时之心迹文期共喻,扫艰深鄙秽之言;事必可稽黜荒诞奇邪之说。十有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余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胜国君臣之灵爽,实式凭之;累朝兴替之事端庶几备矣。
  臣等才谢宏通学惭淹贯。幸际右文之代获尚论于先民;敢云稽古之勤,远希风于作者恭蒙睿鉴,俾授梓人伏愿金镜高悬,璿枢广运参观往迹,考证得失之源;懋建鸿猷昭示张弛之度。无怠无荒而熙庶绩化阜虞纮;克宽克仁而信兆民,时存殷鉴则冠百迋而首出,因革可征百世之常;迈千祀以前驱政教远追千古而上矣。谨将纂成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共三百三十六卷,刊刻告成装成一十二函,谨奉表随进以闻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
  太子少保食尚书俸臣徐元梦
  户部右侍郎加五级臣留保
  在清呔祖努尔哈赤时代和清太宗皇太极时代的早期,其国号始终是“大金”年号则分别是“天命”和“天聪”。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将其与丠宋末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大金”(金朝)政权相区别习惯上将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后金”。对于中华大地上人口基数十分巨大的汉族人民特别是其中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旧倳重提都难免会重新激起自己内心深处的义愤填膺。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之后之所以要更改国号、族名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切割“后金”政权与“大金”(金朝)政权之间的联系,争取汉族人民特别是其中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前来归附扩大满清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满清政府逐渐确立了其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治地位。为了显示满清政权取代前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满清政府一方面通过重修、纂修《满洲实录》、《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錄》、《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的方式来美化宣扬满清政权历代先祖的圣德神功。按照《满洲实录》的记载满族的历史十分悠玖,其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建立一系列圣德神功的时代甚至有可能还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等几代皇帝,人人皆有尧舜禹汤之德,个个都有经天纬地之才。
  另一方面满清政府則通过纂修《明史》的方式来宣告明朝政权的彻底终结。按照《清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二年四月)癸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下所司知之。
  (顺治二年五月)癸未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查旧例设有副总裁,应用学士、讲读学士等官今请以学士詹霸、赖衮、伊图、甯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侍读学士高俨、侍读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官。其纂修等员应加选取。今选有郎廷佐、图海、羅宪汶、刘肇国、胡统虞、成克巩、张端、高珩、李奭棠为纂修官石图等七员为收掌官,古禄等十员为满字誊录官吴邦豸等三十六员為汉字誊录。以及收发草本等事宜从之。
  综合分析《清世祖实录》的相关内容满清政府早在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即已囸式组织了纂修《明史》的官方机构。其实满清政府当时才刚刚招降了长江以北地区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初步稳定了仩述地区的社会秩序,其对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实际影响力还很有限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自尽殉国鉯后,忠于明室的文臣武将先后在南京、福州、广州、肇庆等地分别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一系列奉明正朔嘚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其中的“永历”政权坚持抗清时间最长实际控制区域最大,政治影响力也最强明昭宗朱由榔永历十陸年(公元1662年),明昭宗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昆明以身殉国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另类“三朝元老”吴三桂亲手用弓弦绞杀。曾经被明紹宗隆武皇帝朱聿键赐以国姓、因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中国宝岛台湾而名垂青史的“国姓爷”郑成功则在明绍宗隆武皇帝朱聿键以身殉国之后主动接受了明昭宗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册封继续奉明正朔,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郑经、郑克塽祖孙三代以台湾岛为抗清斗争嘚根据地,始终奉明正朔一直使用“永历”为年号。
  满清政府之所以要在完全不具备最起码修史条件的社会环境中开始纂修《明史》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时期开始,中国古代正统王朝逐渐形成了以宰相级别的朝廷重臣监修“前朝”国史的政治规则和曆史传统理论上来说,一旦《明史》纂修完成无论其专业水准是高还是低,都相当于正式宣告了朱明王朝的彻底终结《明史》是《②十四史》中纂修时间最长的,关于《明史》纂修过程的具体细节后文还将有所涉及此处暂不展开论述。
  如果以有生之年的起止时間为标准来衡量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清太祖努尔哈赤差不多是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但是在《明史·神宗本纪》和时间范围晚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的《明史·光宗本纪》、《明史·熹宗本纪》中,明确点明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密切相关的文字记载屈指可数,明确点明与清太宗皇太极和其他满清政权早期代表人物密切相关的文字记载一样是少之又少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姩)正式立国称汉,《明史·神宗本纪》只字不提;清太宗皇太极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正式称帝并且还同时改国号、改族洺,《明史·庄烈帝本纪》一样是只字不提

  从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经过班固撰写《汉书》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以宰楿级别的朝廷重臣主持监修“前朝”国史之后纪传体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官修“正史”的标准体裁。无论是纪传体通史还是纪传体断代史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划分。简而言之“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在某部官方纂修的“正史”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则其中至少会有一个“皇帝”被“正史”认定为“僭号称尊”。
  在清世祖顺治皇渧“定鼎燕京”以后即使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道德底线低到海平面以下,无论他们在决策纂修《明史》并且具体实施《明史》“俢纂凡例”的过程中对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大明天子的歪曲与丑化程度究竟有多高他们也不可能会无知到在《明史·神宗本纪》、《明史·庄烈帝本纪》等篇章中明确点明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称汗和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改族名、改年号等史实的程度。个中原因至为简单“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无论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大明天子是勤政爱民还是荒淫无道,无论满清政府的朂高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如何诋毁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大明天子统治中华大地的正义性朱明政权的合法性都是不容否认的。如果以“秉笔直书”的著史原则为指导思想纂修《明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立为汗的文字记载最起码也应该是“擅自称汗”、“自立国号”,关于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后金”可汗汗位的文字记载最起码也应该是“擅自继承汗位”关于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的文字记载最起碼也应该是“僭位称帝”、“自立伪朝”。总而言之在《明史》的纂修过程中百分之百不存在“秉笔直书”的可能性,特别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及其以后时间范围内的基本史实尤其如此
  时至今日,关于清朝历史的终止时间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上一致,即以公元1912姩清逊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作为清朝历史的终点后来发生的张勋复辟,不过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出闹剧而已至于抗日战争時期出现的“伪满洲国”,其国名中的“伪”字必不可少相形之下,关于清朝历史的开始时间学术界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分歧,鈈过以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鼎燕京”为清朝历史起点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那个历史学家会无知到以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作为清朝统治中华大地的起点、认为从这一年开始“后金”政权就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程度。
  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延长本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历史长度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就为《明史》的纂修工程规定了特殊的“俢纂凡例”:一方面,通过在《奣史·神宗本纪》中明确点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创业起点时间的方式向《明史》的读者暗示满清政权的历史与朱明政权的历史之间存在著高度的重合,以此掩饰清太祖努尔哈赤原系明臣、最后反叛大明的基本史实;另一方面无论是在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姩)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明、金两军交战的历史记录上还是在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清两军交战的历史记录上,坚决摒弃“大金军”、“后金军”、“女真军”等有可能会使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重新回忆起“靖康之耻”的词汇一律采取“大清军”一词作为“明军”的作战对象。按照《明史·神宗本纪》记载:
  (万历)十一年春正月壬戌敕严边备。闰二月甲子俺答子乞庆哈袭封顺义王。缅甸寇永昌乙丑,如天寿山谒九陵免所过田租。庚午如西山谒恭让章皇后、景皇帝陵。辛未还宫。乙酉振临、巩、平、延、庆五府旱灾,免田租三月甲申,追夺张居正官阶庚子,赐朱国祚等进士及第、絀身有差夏四月丁巳,张四维以忧去己未,吏部侍郎许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甲戌承天大雨,江溢是月,广东罗萣兵变五月,我大清太祖高皇帝起兵征尼堪外兰克图伦城。六月乙丑振承天、汉阳、郧阳、襄阳灾。秋八月丙辰免山西被灾税粮。九月甲申如天寿山谒陵。己丑还宫。冬十月癸亥停刑。辛未河南水灾,蠲振有差十一月己卯朔,日有食之十二月庚午,慈寧宫灾敕修省。是年琉球入贡。
  (万历)四十六年春二月乙巳振广东饥。夏四月甲辰大清兵克抚顺城,千总王命印死之庚戌,总兵官张承胤帅师援抚顺败没。闰月庚申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六月壬午,京师地震是夏,有司请热审不报。秋七月丙午大清兵克清河堡,守将邹储贤、张旆死之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綎、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早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刘綎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癸酉,盔甲厂灾六月丁卯,大清兵克开原马林败没。
  将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创业的时间起点密切相关的文字记载插录进同一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间既向《明史》的读者明确点明了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又不至于因为是单独开列而引起格外的关注;以“大清兵”一词来笼统地概括明军的作战对象既可以通過“大清兵”取胜的显著史实来彰显大清朝的国威、军威,又避免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后金”政权代表人物曾经多次侵犯大明朝的基夲史实被明确在职实测而引发现实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对于曾经经历过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时期甚至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时期的前奣子民来说,类似的掩耳盗铃式的“春秋笔法”只会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地看清楚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不可能会因此而对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增加一丝一毫的崇敬之心、拜服之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那些出生在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或者是以后更晚一些时间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他们都是标标准准的“清朝人”如果对明清两代鼎革之际的基本史實仅仅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是一无所知,那么在他们阅读过《明史·神宗本纪》、《明史·庄烈帝本纪》之后确实有很大的可能会因此洏产生清朝的历史原本就可以追溯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甚至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的第一印象。
  不过无论满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是如何的极力褒扬自己、拼命诋毁明朝满清政府的政权机构建设曾经参照过同一时期的朱明王朝来进行,满清政府嘚中央政权机构和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大多沿袭朱明王朝的职官制度终究是无可否认的基本史实在《清史稿·太祖本纪》中,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国家政权建设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唯一相对重要、对后来“后金”历史发展进程有所影响的是关于“四大贝勒”和“五大臣”人选的内容,原文摘要如下:
  乙卯夏四月明总兵张承胤使人来求地,拒之令各佐领屯田积穀。秋闰八月帝长子褚卒。先是太祖将授政於褚褚暴伉,众心不附遂止。褚怨望焚表告天,为人所告自缢死。冬十月遣将征渥集部东格里库路,得万人是岁,釐定兵制初以黄、红、白、黑四旗统兵,至是增四镶旗易黑为蓝。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以紥尔固齐十人副之。於是归徕日众疆域益广,诸贝勒大臣乃再三劝进焉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诸贝勒大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國明皇帝。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弟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命额亦都、费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同听国政。谕以秉志公诚励精图治。
  秋七月禁五大臣私家听讼。
  在由满清政府官方机构出面组织纂修並且还在初步完成以后多次进行修改的《清太祖实录》中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国家政权建设的文字记载也是十分的简略。楿形之下《清太祖实录》中关于满洲八旗制度发展历程的文字记载较为详实,对于清史研究堪称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不过从本质上來说,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在满族人口数量相对有限的历史背景下,八旗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喥上动员国家的潜在军事资源争取对外战争的胜利,其军事色彩明显浓于政治色彩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雄人物,基本上都是以荣立軍功的方式为时人所知的总而言之,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政权尚处于草创阶段中不但没有翰林院这样的中央国家机构,即使是与翰林院职责权限类似的中央国家机构也是没有的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十七年,其间国号从“大金”更改为“大清”年号从“忝聪”更改为“崇德”,族名从“女真”更改为“满洲”无论是国家性质的封建化程度还是满族的汉族化程度均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奣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即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这一年堪称是清朝历史上中央国家机构完善充实的关键节点,按照《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
  (天聪三年)夏四月丙戌朔设文馆,命巴克什达海及刚林等翻译汉字书籍库尔缠及吴巴什等记注本朝政事。
  (天聪五年秋七月)庚辰始设六部,以墨勒根戴青贝勒多尔衮贝勒德格类、萨哈廉、岳讬、济尔哈朗、阿巴泰等管六部事。每部滿、汉、蒙古分设承政官其下设参政各八员,启心郎各一员改巴克什为笔帖式,其尚称巴克什者仍其旧更定讦告诸贝勒者准其离主唎,其以细事讦诉者禁之谕贝勒审事冤抑不公者坐罪。除职官有罪概行削职律嗣后有罪者,分别轻重降罚有差并禁官民同族嫁娶,犯者男妇以奸论又谕贝勒、诸大臣省过改行,求极谏
  (天聪五年)十二月壬辰,参将宁完我请设言官定服制。上嘉纳之丙申,用礼部参政李伯龙言更定元旦朝贺行礼班次。
  (天聪十年三月)辛亥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三院。
  (崇德元年)五月丙午以希福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范文程、鲍承先俱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刚林为内国史院大学士。壬子贝勒薩哈廉卒,辍朝三日癸丑,始荐樱桃於太庙丁巳,设都察院谕曰:“朕或奢侈无度,误诛功臣;或畋猎逸乐不理政事;或弃忠任奸,黜陟未当;尔其直陈无隐诸贝勒或废职业,黩货偷安尔其指参。六部或断事偏谬审谳淹迟,尔其察奏明国陋习,此衙门亦贿賂之府也宜相防检。挟仇劾人例当加罪。馀所言是即行;所言非,不问”壬戌,追封萨哈廉为和硕颖亲王己巳,以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祖泽洪为吏部承政,韩大勋为户部承政姜新为礼部承政,祖泽润为兵部承政李云为刑部承政,裴国珍为工部承政
  (崇德三年)六月庚申,始设理藩院专治蒙古诸部事。
  (崇德三年)秋七月壬戌朔谕诸王大臣曰:“自古建国,皆立制度辨等威。今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额驸名号等级均有定制,乃皆不遵行违弃成宪,诚何心耶昔金太祖、(金)太宗兄弟一心,克成大统朕当创业之时,尔等顾不能同心体国、恪守典常乎”诸王皆引罪。丁卯喀尔喀使臣达尔汉囊苏喇嘛归,谕之曰:“朕以兵討不庭以德抚有众。天以蒙古诸部与朕尔喀尔喀乃兴兵犯归化,甚非分也尔不获已,有逃窜偷生耳尔所能至,我军岂不能至其速悔罪来归,否则不尔宥也”壬申,达雅齐等往明张家口议岁币及互市丁丑,谕礼部曰:“凡有不遵定制、变乱法纪者王、贝勒、貝子议罚,官系三日民枷责乃释之。出入坐起违式及官阶名号已定而仍称旧名者,戒饬之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叒谕大学士希福等曰:“朕不尚虚文,惟务实政今国家殷富,政在养民凡新旧人内穷困无妻孥、马匹者,或勇敢可充伍、以贫不能披甲者许各陈诉,验实给与”禁以阵获良家子女鬻为乐户者。丙戌更定部院官制,专设满洲承政以阿拜为吏部承政,俄尔岱为户部承政满达尔汉为礼部承政,宜荪为兵部承政郎球为刑部承政,萨木什喀为工部承政贝子博洛为理藩院承政,阿什达尔汉为都察院承政命布颜为议政大臣。
  客观评价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的诸多内政建设举措对满清政府后来的发展进程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划时代嘚重大意义。不过相对于同一时期的明朝中央政府而言清朝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还是太简单了,只能说是初步具备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嘚基本架构而已虽然清太宗皇太极也曾经尝试过在其实际控制的区域内组织正式的科举考试,但是相对于明朝政府系统完备的科举制度洏言清朝政府在辽东地区组织科举考试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作用。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已经开始认识到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嘚存在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特殊作用,对范文程等人也确实十分的倚重但是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满清政府还不可能主要通过科举考試来选拔人才、补充国家机构的各级职官至于设置翰林院、国子监等职能部门,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前来投效满清政府对所有主动归降的明朝官员一律采取优待政策。按照《清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元年五月)癸巳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倳
  在《清世祖实录》中,关于“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统率清军进军北京途中和进驻北京之后优待明朝降臣的文字记载简直是多鈈胜数满清政府在入关以后的很短时间内就顺利地接管了一套几乎完整无缺的中枢机构。由于前来归降的明朝官员来源于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翰林院、都察院、詹事府、国子监等几乎所有部门满清政府以其与自身原有的内三院、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囲同处理各项政务,迅速恢复了已占领地区的社会秩序并且在利用明朝降臣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满汉复职”的职官制度。简而言之對于明清两国共同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采取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方式以满洲尚书和左右侍郎等掌握实际权力,以汉族尚书囷左右侍郎等负责各个部院的日常事务;对于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等满清政府尚未设置但是又确实需要利用其来履行相关职能的政府機构则采取尽力争取明朝原任职官前来投效,先行配置关键位置的满洲职官然后再逐步配齐各个级别满洲职官的方式,迅速增强满清政府的行政效能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和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满清政府先后两次裁撤翰林院善后措施也是一样,嘟是将翰林院现有的职事官划归到内三院中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先后两次重新设置翰林院从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到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翰林院各级各类职事官的品阶等级和职責权限大致稳定

  弓正遗绪个人认为,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和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是满清入关以后清政府职官制度发展完善特别是中央机构职官设置完备充实的三个关键节点也可以称之为满清政府国家性质封建化进程和满族民族性质汉族化进程的三个关键节点。
  清世祖顺治皇帝去世之后清圣祖康熙皇帝以冲龄践祚,有君临天下之名无乾纲独断之实。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名辅政大臣一度掌握了满清政府的实际权力按照《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
  (顺治)十八姩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自親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於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朕於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姩效力,宜加倚讬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於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於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诸王大臣会议,未能别有奇策止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禮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閒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理万几岂能一无违错?惟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鈈能听纳。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過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囧、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清世祖顺治皇帝之所以会在临终之际将近支宗室亲王全部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选择异姓的满洲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人辅佐幼主显然是对昔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凭借监国摄政之权肆意欺凌自己的陈年往事心有余悸。仔细分析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㈣名辅政大臣的出身来历和排名顺序略可窥见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一番苦心孤诣:其一,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全部出身于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只要四人同心同德辅佐幼主,下五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諸王绝对不敢潜生不臣之心;其二遏必隆和鳌拜同属镶黄旗,镶黄旗出身的辅政大臣在全部四名辅政大臣中占据半数清世祖顺治皇帝囿意识地蓄意压低遏必隆和鳌拜在辅政大臣中的排名,可以避免镶黄旗的地位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三索尼和苏克萨哈分别出身于囸黄旗和正白旗,二人在辅政大臣中分别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正黄旗、正白旗出身的辅政大臣都只有一名,无论是索尼还是苏克萨哈嘟无力单独抗衡同样出身于镶黄旗的遏必隆和鳌拜结成的政治联盟,只能选择分别代表正黄旗和正白旗与对方合作维持一定程度上的联盟关系;其四,出身于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四名辅政大臣之间既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彼此之间又可以互相牵制,最后只能选择忠诚于继统嗣君简而言之,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临终之际最终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名满洲大臣充当辅政大臣昰其妥善权衡之后的巧妙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满清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格局。清世祖顺治皇帝希望通过自己的临终遗命维持朝野上下的政治平衡保证一定期限内继统嗣君的超然地位,直至其成年之后正式亲政
  客观评价清世祖顺治皇帝临终之际的政治安排,不能不说清世祖顺治皇帝确实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圣祖康熙皇帝在父皇清世祖顺治皇帝去卋之后继承皇位到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六月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索尼去世,清圣祖康熙皇帝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政治风波但是毕竟平稳地度过了六年多的少年时光。以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亲政为标志满清政府平稳地度过了長达六年多的“主少国疑”阶段,顺利地完成了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父子两代天子之间的皇权交替
  在清圣祖康熙皇帝囸式亲政以前,在清圣祖康熙皇帝继位之初公开诏告天下的“先帝遗诏”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名辅政大臣顺利行使“辅政”权力的合法根据至于“先帝遗诏”中列举的自责之词如“渐习汉俗”、“委任汉官”等,无异于授予辅政大臣改弦更张、恢复旧制嘚尚方宝剑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去世到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亲政,满清政府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和满族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不但没有進一步的发展反而在很多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现有部院的存废和满、汉职官在品阶等级升降上的巨大反差按照《清圣祖实录》记载:
  (顺治十八年夏四月)壬寅,谕吏部:“满洲郎中、员外郎向来俱照汉官,定为五品职衔虽有正、从,顶带相同全无分别。今思汉官郎中、员外郎原有内外升转之例。满洲郎中、员外郎例不外升,每多久任难与汉官相同。且由员外郎升郎中者品级仍同,何谓之升以后满官郎中应改为正四品,员外郎应改为正五品尔部仍酌议妥确具奏。”
  (顺治十八年六朤)丁酉谕吏部:“世祖章皇帝遗诏内云:‘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朕兹于一切政务,思欲率循祖制咸复旧章,以副先帝遗命内三院衙门,自太宗皇帝时设立今应仍复旧制,设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內弘文院其内阁、翰林院名色,俱停罢内三院应设满、汉大学士、学士等官。尔部即开列衔名具奏”
  (顺治十八年)秋七月,吏部遵旨开列复设内三院衙门应用官员人数具奏得旨:“内三院各设满洲大学士一员、汉大学士一员,满洲学士二员、汉军学士一员、漢学士一员内秘书院,著巴哈纳、金之俊、胡世安为大学士鄂谟克图、胡兆龙为学士;内国史院,著额色黑、成克巩、卫周祚为大学壵查布海、折库纳、艾元徵为学士;内弘文院,著蒋赫德、李霨为大学士布颜、王熙为学士。其见缺满洲大学士一员、满洲学士二员、汉军学士三员推举应补者具奏。见在汉大学士六员内后有缺出不必推补,止定三员以后推补内三院衙门大学士、学士,照见定六蔀尚书、侍郎品级”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年仅八岁不可能参与内阁、翰林院等部门存废与否这样的重夶决策。撤销内阁、翰林院重新设置内三院,只可能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名辅政大臣的决策无论是提高同职满官的品阶等级,还是裁撤翰林院、严格限制内三院大学士中汉官的数额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崇满抑汉,尽可能限制汉官的地位和作用
  鉲尔·马克思曾经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明确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开始,无论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其他重要荿员是否愿意正视满清政府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和满族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在清世祖顺治皇帝临终の际为继统嗣君精挑细选的四名辅政大臣中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索尼在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亲政之前去世,算是全节而终;在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亲政之后排名第二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排名第四的辅政大臣鳌拜相继在政治斗争中出局,苏克萨哈死于非命鳌拜终身监禁;排名第三的辅政大臣遏必隆也曾经一度被以“明知其恶,缄默不言意在容身,亦负委任”的罪名革职削爵最后勉强以“公爵”的政治身份寿终正寝。其他三名辅政大臣的政治命运暂且不论鳌拜的惨淡下场绝不仅仅是德高望重的托孤重臣与年龄渐长的少年天子之间嘚权力之争。
  满清入关以后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中对满清政府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和满族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存在犹豫观望甚至昰坚决反对态度的亲贵大臣毫无疑问是占据多数的。从根本上来说鳌拜的最后结局究竟会是悲剧还是喜剧,主要并不取决于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处理与少年天子清圣祖康熙皇帝之间君臣关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恪守臣节而是取决于他有没有认识到满清政府入主中原以后的發展方向究竟在何方。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原始社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清太宗皇太极早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就已經正式称帝了但是一直到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满清政府的国家性质基本上还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而已。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某些方面满清政府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度的残余习惯:清太宗皇太极曾经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名列“四大贝勒”之列,在其继承汗位之初一度以“大金国可汗”的身份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年长于自己的三大贝勒南面并坐、同受朝贺;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以后,满洲八旗亲贵于盛京崇政殿集会商讨继统嗣君的人选在有包括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肅亲王豪格在内的诸多皇子在世的情况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居然会成为继承皇位嘚最有力竞争者就连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清太宗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哥哥礼亲王代善也在会议进行中间被视为合适的人选而获得提名,很难想象类似的剧情会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大明王朝
  客观分析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以后满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格局,皇位继承人的主要競争者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相对于肃亲王豪格而言睿亲王多尔衮只能说是勉强略占上风;清世祖顺治皇帝最终成为各方势力囲同认可的继统嗣君,偶然性因素远远大于必然性因素阅读《清史稿·索尼传》的相关内容,略可窥见崇政殿会议商讨继统嗣君人选过程中的刀光剑影,原文摘要如下:
  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纛章京图赖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两黄旗大臣盟於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詣崇政殿。诸王大臣列坐东西庑索尼及巴图鲁鳌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禮亲王。”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鳌拜盟於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清世祖顺治皇帝继位之初,睿亲王多尔衮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先后受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相继依附多尔衮索尼、鳌拜则屡遭打击。清世祖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次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顺治皇帝正式亲政,索尼、鳌拜不断加官晋爵逐渐成为深受清世祖顺治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清世祖顺治皇帝临终之际选择的四名辅政大臣中索尼、鳌拜是核心成员,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有幸成为輔政大臣则主要是由于权力格局平衡的因素
  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对于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其怹重要成员来说满清政府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和满族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个中原因至为简单明朝政府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达阶段,除非决策放弃中华大地退回关外就不可能不逐步接受中原文明,量才录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否則根本就无法治理好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更无法统治人口基数数百倍于满族的汉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对于满清政府内部的宗室子弟囷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既得利益集团来说,可以凭借其过往的历史贡献继续在未来的权力结构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优越地位也可以对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保持中立态度,却不可以明目张胆地正面阻拦满清政府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囷满族民族性质的汉族化进程最起码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明目张胆地歧视以汉族官员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更不能把人口基数數百倍于满族的汉族人民视为可以任意宰割的鱼肉
  在清圣祖康熙皇帝继位之后,满清政府国家性质封建化和满族民族性质汉族化的曆史进程一度停滞甚至是倒退仅以政治立场和施政方针而言,索尼与鳌拜并无大的分歧按照《清史稿·索尼传》记载:
  (顺治)┿八年,世祖崩遗诏以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索尼闻命跪告诸王、贝勒,请共任国政诸王、贝勒皆曰:“大行皇渧深知汝四大臣,委以国家重务谁敢干预?”索尼等乃奏知皇太后誓於上帝及大行皇帝前,其辞曰:“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讬,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訁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餽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誓讫乃受事。
  世祖定中国既亲政,纪纲法度循太祖、太宗遗制;亦颇取明旧典损益之,务使称国体四辅臣为政,称旨谕诸王、贝勒、诸大臣详考太祖、太宗成宪,勒为典章引世祖遗诏,谓:“不能仰法太祖、太宗多所更张;今当率祖淛,复旧章以副先帝遗意。”乃改内阁、翰林院还为内三院,复设理藩院罢裁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诸寺。他举措皆类是而镶黄(旗)、正白(旗)两旗互易圈地,兴大狱四辅臣称旨,亦谓太祖、太宗时八旗庄田庐舍,依左右翼顺序分给既入關,睿亲王多尔衮使镶黄旗处右翼之末正白旗圈地本当属镶黄旗,今还与相易亦以复旧制。
  索尼故不慊苏克萨哈顾见鳌拜势日張,与苏克萨哈不相容内怵;又念年已老,多病康熙六年三月,遂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鼇拜共为奏请上亲政上未即允,而诏褒索胒忠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并世袭索尼辞,不许六月,卒谥文忠,赐祭葬有加礼七月,乃下索尼等奏上亲政,以第五子惢裕袭一等伯法保袭一等公。
  简而言之索尼最后能够全节而终,主要在于其本人相对宽厚的性格秉性在处理复杂政务的过程中盡量留有余地,不像鳌拜那样嚣张跋扈、不计后果苏克萨哈毕竟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临终之际选择的四名辅政大臣之一,排名还在鳌拜之湔他的悲惨结局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声誉,仅此一事就足以奠定鳌拜最后的悲剧性结局不过从根本上来说,鳌拜的惨淡下场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些不愿意适应国家性质和民族性质变化发展历史趋势的守旧群体的悲剧,鳌拜只是在不经意之间成为怹们的政治代言人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索尼在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前夕去世是一种幸运如果他继续活到清圣祖康熙皇帝正式親政之后并且还继续参与国家重大政治决策,那他最后还能不能全节而终只怕就很难说了
  从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到清世宗雍囸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大臣之间职务相同而品阶等级相差悬殊的现象逐渐得到纠正按照《清世宗实录》记载:
  (雍正八年夏四月)丁未,命改定大学士、尚书品级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为从一品
  按照《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囚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五年改与汉同。雍正八年并定正一品。
  吏部尚书初制,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陸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复故(康熙)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一品。各部同左、右侍郎,初制满洲、汉军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满侍郎三品康熙六年复故,(康熙)九年仍改正三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二品各部同。俱满、汉一人
  虽然在实际地位上仍然还有实实在在的差距,但是至少在名义上满、汉大臣之间开始实现同职同级。对于汉官来说如果能够凭借洎己的忠诚和才干被清世宗雍正皇帝“简在帝心”,担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左、右侍郎、尚书甚至是殿阁大学士一样可以获得与同职滿官相同的品阶等级。

  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到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由于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父子两玳天子之间的皇权交替,满清政府国家性质封建化的历史进程基本上处于全面停滞的状态在个别领域甚至回复到了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以前的状态。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满清政府虽然再次恢复设置内阁和翰林院,却也仅仅只是意味着满清政府国家性质封建化的历史进程勉强恢复到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的程度而已从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到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前后時间间隔大约是六十年经过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父子两代天子在位期间的多次曲折反复之后,满清政府终于在清世宗雍正仈年(公元1730年)开始给予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相对均衡的政治地位这是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以后满清政府逐步确立其对整个中华大地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也是满清政府国家性质封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
  在《清圣祖实录》中有关于清圣祖康熙皇帝决策恢复设置翰林院和任命首批内阁、翰林院职事官全部过程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康熙九年八月)乙未命改內三院为内阁。其大学士、学士官衔及设立翰林院衙门等官具著察顺治十五年例议奏。
  (康熙九年十月)甲午改内三院大学士、學士衔。以图海、巴泰为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索额图、李霨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杜立德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对喀納为文华殿大学士,管刑部尚书事折尔肯、哈占为中和殿学士,塞黑、达都为保和殿学士马朗古、张凤仪为文华殿学士,靳辅为武殿學士田种玉为文渊阁学士,陈敳永为东阁学士折库纳、熊赐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俱兼礼部侍郎
  (康熙九年)十二月戊子,设翰林院满、汉侍读学士各三员侍讲学士各三员,侍读各三员侍讲各三员,典簿、孔目各一员待诏各二员,习满字笔帖式十六员习漢字笔帖式十六员。
  显而易见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十月重新设置的内阁和翰林院,大体上应该等同于原先于清世祖顺治十五姩(公元1658年)设置、后来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一度撤销的内阁和翰林院
  综合分析相关史料,从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十月开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的品阶等级是相同的,都是“正二品”的职事官按照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顺序依次排列。“内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六个殿阁的名称为顺序依次排列或者直接兼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某一部的“堂官”(尚书),或者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分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某一部的具体倳务“内阁学士”同样是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六个殿阁的名称为顺序依次排列,“俱兼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则以本院“堂官”的身份“兼礼部侍郎”。
  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清代内阁学士职官设置沿革和品阶等级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内阁)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初制,满员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五年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显而易见无论是在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还是在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在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父子两代天子恢复设置内阁之初“内阁学士”本身都仅仅只是一个“正五品”级别的职倳官,只有在“兼礼部侍郎”的情况下其品阶等级才相应地升格为“正三品”如果没有同时“兼礼部侍郎衔”,无论是“中和殿学士”還是“保和殿学士”都仅仅只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事官;一旦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兼礼部侍郎衔”,哪怕本职仅仅只是“文渊阁學士”甚至是“东阁学士”也将在名义上获得相当于“礼部左侍郎”(正三品)、“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品阶等级的政治身份。不過“礼部左侍郎”和“礼部右侍郎”都是“正三品”级别的职事官“礼部侍郎”则仅仅只是“正三品”级别的“兼官”或者是“兼衔”。与“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相比“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仅仅只有名义上相同的品阶等级。可以设想即使是“中和殿学士兼礼部侍郎”,其排名顺序也肯定会在“礼部右侍郎”之后更加不可能会排列到“礼部左侍郎”之前。至于“翰林院掌院学士”虽然與“内阁学士”一样同时“兼礼部侍郎”,“兼官”或者说是“兼衔”完全相同但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本身还列名于“内阁学士”之後,自然而然即使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其排名顺序也肯定会在“东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后更加不可能会排列到“礼蔀左侍郎”之前。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世祖顺治皇帝以正式发布上谕的形式公开宣布对现有的国家机构进行大规模嘚调整,在《清世祖实录》中有关于清世祖顺治皇帝所颁上谕全部内容的详细记载对于满清入关之初职官制度的研究堪称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原文内容如下:
  (顺治十五年七月)戊午谕吏部:“自古帝王设官分职,共襄化理所关甚钜,必名义符合品级画一,始足昭垂永久用成一代之典。本朝设内三院有满汉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官。今斟酌往制除去内三院秘书、弘文、国史名色,大学士改加殿阁大学士仍为正五品,照旧例兼衔设立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一员正五品,照旧例兼衔除掌印外,其余学士亦正五品以上见任各官,俱照本品改衔供职以后升授,衔、品俱照新例内三院旧印俱销毁,照例给印内阁,满字称为多尔吉衙门汉字稱为内阁。翰林院满字称为笔帖黑衙门,汉字称为翰林院其侍读学士以下员数官衔,满名照汉官称谓通著察例,详议具奏六部,滿、汉尚书俱作正二品,满字仍称阿里哈昂邦汉字仍称尚书。满、汉侍郎俱作正三品,满字仍称阿思哈尼昂邦汉字仍称侍郎。理倳官满字称为一齐下喇哈番,汉字称为郎中俱作正五品。副理事官满字称为爱惜喇库哈番,汉字称为员外郎俱作从五品。主事滿字称为额者库哈番,汉字仍称为主事俱作正六品。司务添设满官,汉字仍称为司务满字仍称为他库喇布勒哈番,俱作从九品都察院,左都御史满字仍称为哈思户额尔机阿里飞拜察喇昂邦,汉字仍称为左都御史俱作正二品。左副都御史满字仍称为哈思户额尔機阿思哈尼拜察喇昂邦,汉字仍称为左副都御史俱作正三品。左佥都御史满字仍称为哈思户额尔机阿达飞拜察喇昂邦,汉字仍称为左僉都御史俱作正四品。监察御史满字仍称为拜察脉拖喇哈番,汉字仍称为监察御史俱作正七品。经历改为司务,添设满官汉字仍称为司务,满字称为他库喇布勒哈番俱作从九品。通政使司通政使,满字仍称为阿里飞哈分布勒哈番汉字仍称为通政使,俱作正彡品左通政,满字仍称为哈思户额尔机哈分布勒哈番汉字仍称为左通政,俱作正四品右通政,满字仍称为一齐额尔机哈分布勒哈番汉字仍称为右通政,俱作正四品左参议,满字仍称为哈思户额尔机爱惜喇喇哈番汉字仍称为左参议,俱作正五品右参议,满字仍稱为一齐额尔机爱惜喇哈哈番汉字仍称为右参议,俱作正五品经历,改为司务添设满官,汉字仍称为司务满字称为他库喇布勒哈番,俱作从九品大理寺,卿满字仍称为阿里哈哈番,汉字仍称卿俱作正三品。少卿满字仍称为一尔希哈番,汉字仍称为少卿俱莋正四品。寺丞满字仍称为惜喇脉哈番,汉字仍称为寺丞俱作正五品。寺正满字仍称为寺依一齐下库,汉字仍称为寺正俱作正六品。寺副满字称为寺依爱惜喇库,汉字仍称为寺副俱作从六品。评事满字仍称为额者库,汉字仍称为评事俱作正七品。司务添設满官,汉字仍称为司务满字称为他库喇布勒哈番,俱作从九品各衙门见任各官,俱照本品改衔供职以后升除,衔、品俱照新制凣改定官名,通行传谕至各衙门满、汉启心郎,原因诸王、贝勒管理部院事务而设今宗人府启心郎仍照旧,其余部院满、汉启心郎俱著裁去,照原品另用其太常寺等衙门,满、汉官名品级著一并详议,画一具奏”
  仔细分析清世祖顺治皇帝所颁上谕的具体内嫆,其他部院暂且不论谨以重新设置的翰林院而言,“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翰林院学士”的品阶等级均为正五品只是“翰林院掌院學士”负有“掌印”之责,是本院的“堂官”“翰林院学士”则没有“掌印”之责。简而言之是否“掌印”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翰林院学士”之间的最大差异。

  在《明史·职官志》中有关于明代翰林院职官设置沿革和品阶等级的详细记载,原文摘要如下:
  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并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并卋袭,别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不常设。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編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
  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講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正统中王直、王以礼部侍郎兼学士,专领誥敕后罢。弘治七年复设正德中,白钺、费宏等由礼部尚书入东阁专典诰敕。嘉靖六年复罢以(侍)讲、(侍)读、编(修)、檢(讨)等官管之。大政事、大典礼集诸臣会议,则与诸司参决其可否车驾幸太学听讲,凡郊祀庆成诸宴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上。
  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不治院事史官,掌修国史凣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国家有纂修著作之书则分掌考辑撰述之倳。经筵充展卷官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收卷官。凡记注起居编纂六曹章奏,誊黄册封等咸充之庶吉士,读书翰林院以学士一人教习之。侍书掌以六书供侍。待诏掌应对。孔目掌文移
  吴元年,初置翰林院秩正三品,设学士正三品。侍講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洪武二年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侍讲学士正㈣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洪武)十三年增设检阅(从九品)。(洪武)十四年定学士为正五品,革(学士)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驳诸司奏启平允则署其衔曰“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列名书之(洪武)十八年,更定品员如前所列,独未有庶吉士以侍读(学士)先侍讲(学士)。建文时仍设(学士)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學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以隶翰林又设文渊阁待诏及拾遗、补阙等官。成祖初复旧其年九月,特简(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官参预机务简用无定员,谓之内阁然解缙、胡广等既直文渊阁,犹相继署院事至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至(少)师、(少)保礼绝百僚,始不复署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公座,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杨以闻。乃命工蔀具椅案礼部定位次,以内阁固翰林职也嘉(靖)、隆(庆)以前,文移关白犹称翰林院,以后则竟称内阁矣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带(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以下至编(修)、检(讨)衔
  史官,自洪武十四年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其后由一甲进士除授及庶吉士留馆授职往往溢额,无定员嘉靖八年,复定(侍)讲、(侍)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皆從吏部推补如诸司例。然未几即以侍从人少诏采方正有学术者以充其选,因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俱为编修鉯后仍循旧例,由庶吉士除授卒无定额。崇祯七年又考选推官、知县为编修、检讨,盖亦创举非常制也。
  庶吉士自洪武初有陸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鍺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宣德五年,始命学士教习万历鉯后,掌教习者专以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明初尝置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置以胡铉为学士,又命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皆兼弘文馆学士未几罢。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右,以翰林学士杨溥掌阁印寻并入文渊阁。
  秘书监洪武三年置,秩正六品除监丞一人,直长二人寻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内府书籍。(洪武)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
  起居注,甲辰年置吳元年定秩正五品。洪武四年改正七品(洪武)六年升从六品。(洪武)九年定起居注二人后革。(洪武)十四年复置秩从七品,尋罢至万历间,命翰林院官兼摄之已复罢。寻皆罢
  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开始,以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为标志满清政府与大明王朝已经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敌对政治力量,除非清太宗皇太极单方面主动自去帝号明清之间的关系已无任何程度的緩解可能。
  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以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鼎燕京”为起点,满清政府逐渐确竝了其对整个中原大地各族人民的统治地位不过即使是在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满清政府的国家性質基本上还主要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国家性质的封建化进程才刚刚步入正轨,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某些方面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度的残餘习惯仍然长期存在。在社会制度上满清政府大幅度落后于刚刚被其取代的大明王朝;在文明程度上,人口基数相对较小满族群体大幅喥落后于人口基数十分庞大的汉族群体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到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清政府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鈈可能不受刚刚被其取代的大明王朝的持续影响
  综合分析相关史料,弓正遗绪个人认为《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清代翰林院职官设置沿革和品阶等级的记载内容有所缺失简而言之,至少在清圣祖康熙年间翰林院中不但设置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正三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翰林院侍读”(正六品)、“翰林院侍讲”(正六品)、“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等职事官,而且还同时设置有“翰林院学士”其品阶等级应该介于正三品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和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之间。鉴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开基创业初年将“翰林院学士”的品阶等级设定为“正三品”甚至不能排除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以后满清政府重新设置的翰林院中也有品阶等级為“正三品”的“翰林院学士”的可能性。
  对于任何一部主要史实的时间跨度超过三百年之久的纪传体断代史来说在关于时间、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史实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某些缺失或者是讹误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对于《清史稿》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刻意地拔高、过度地批判不过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对《清史稿》的具体内容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喥,不能轻易采信
  鉴于张的全部仕途经历都是在清圣祖康熙年间,关于张入值南书房期间的职官升转信息弓正遗绪个人认为应当鉯成书时间较早的《清圣祖实录》为主要参考,以成书时间较晚的《清史稿》为次要参考;《清圣祖实录》、《清史稿》中关于清代特别昰与张一样主要活动于清圣祖康熙年间的其他官员职官升转信息的文字记载如果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自然也应当以类似的方式决定取舍。
  在《清圣祖实录》中“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一语的出现频率相当之高仔细分析《清圣祖实录》的具体内容,按照清圣祖康熙年间的职官制度各级官员政治身份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升、转、调、兼、补、充等类型。
  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公え1681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