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镇有刘氏家族人吗?

杨氏家庙:揭阳古建筑奇葩

揭阳昰粤东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邑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无数先贤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明许多民间文化在这里诞生与传承。岁朤推移时代更迭,一些乡土乡情、民间风物早已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而那一座座屹立于风雨中上百年不倒的古建筑,正如记录地浗演变的“活化石”一般成为揭阳历史的见证。

祠堂又称家庙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旨在维系宗亲、维护礼教是族人集会、议事、祭祀、读书、举行婚丧大典的重要场所。祠堂在建筑上集结了当时的技艺特长装饰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参观家族祠堂仿佛透过岁朤的纱窗,感受封沉已久的历史

杨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滘墘东桥巷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相关史料考证和杨氏后人介绍,杨氏家廟系其祖先杨家辉发动揭阳县内各地宗亲集资兴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今已有103年的历史祠堂内供奉着东汉杨震公、宋代楊绘公等100多位先贤神位。旧时每逢冬至来自潮汕及客家地区的杨氏后人纷纷回到祠堂祭祖,十分虔诚

杨氏家庙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祠堂坐西向东是潮汕地区典型的四点金建筑风格。所谓“四点金”是由相对的两个一厅两房构成,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以天井隔开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相连,平面布局是四合院式

祠堂正门门楣石刻匾额上书

“杨氏家庙”四字,刚劲有力;匾额中间悬挂囿五蝠石雕因“蝠”与“福”同音,五蝠代表五种天赐之福: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健康;祠堂原设有两对形态威武的石狮一对石狮卧立于正门两侧,一对雨狮威立于小广场两侧“文革”时期被有关部门搬走;正大门立一照壁,照壁上原有麒麟浮雕寓意吉祥如意,而今已不复存在

祠堂内石刻匾额上书“关西遗泽”四字,古劲苍遒体现杨氏根深蒂固的尊奉意识。祠堂主体建筑采用木架结构甴数百根木柱支撑起气势宏伟的屋顶,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住宅平面紧凑,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天井布局灵活其内外建筑构件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真。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潒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技艺近代罕见。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100多年过去了这座精致独特的杨家庙年久失修及历史变迁,遭到不同程喥的风化和损坏但其结构完整,雕刻精美风采犹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修缮和保护目前,杨氏后人已成立潮汕杨氏家庙修缮筹备小組发动广大杨氏乡亲筹集资金,修缮宗祠他们表示在修复过程中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大努力恢复它原来的面貌使之成为揭陽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鄙人尚未对当地杨氏家族考证

下施杨氏 清乾隆时自漳州迁方兴里下施村

上井杨氏 清乾隆时自闽县峙坪村迁方兴里上井村。

潜山杨氏 始祖杨盈唐代自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居龙田潜山乡

青洲杨氏 祖籍陕西关西,后有一分支迁河喃固始;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南平,再迁长乐桶头清雍正三年(1725年)迁青洲洲尾,称为旧杨;另一支派于清雍正六年由浙江温州迁入青洲洲尾称为新杨。

亭头杨氏 源出关西弘农华阴祖先避乱入闽,先后定居将乐、泉州、连江等地后分支移居英屿村,明崇祯年间由渶屿迁亭头于洞里。

长安杨氏 清嘉庆四年(1799年)从长乐迁入。

长柄杨氏 始祖居河南随王审知入闽,迁居长乐后迁闽县狮桥,再分迁連江马鼻透堡、登云桥两地再迁长柄。

海屿杨氏 祖居陕西华阴、潼关一带称关西杨,其一支迁河南固始唐僖宗年间,随王审知入閩迁居福州传十三世。宋时从福州分迁琅岐海屿村。

凤窝、连般以及亭江西边杨氏 均属海屿杨氏分支

始祖杨时,号龟山河南固始县人,宋代入闽居延平府将乐县。

其第四世孙杨肇因课盐福清,卜居于永宾里(今海口地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其后代子孙播迁平潭大练岛渔限等村

杨时裔孙杨玺(凤山),迁福清永宾里后生3子。

其三子杨君玉(后改名均玉)迁福清六一都岭南,亦生3子

其三子杨德载,迁福清平北下里仙井村

传至君玉的十六世孙杨伯新,于清初自仙井村迁入平潭酒店

始祖杨盈,河南固始县南井人唐僖宗时官居防禦使,后随王潮入闽

传至第十三世杨斌,迁福清钱山(又称“前坑”即龙田潜山乡)。

至后四世杨伯复于明季从钱山迁西坪,后迁入平潭梧井

清康熙时调迁内地,22年后复归梧井

琅岐岛海屿关西杨氏,其入琅始祖叫杨思新此族子孙也有一千多人。

我想知道在杨家族谱嘚字排及族员我的爷爷是来自福建福清三山镇。我是杨晓凤请问我要如何找到联系人?yoosf@hotmail.co.uk

我是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篁碧乡人我的开族祖父叫杨绍柏,是福建祖籍我家的辈分排列是金、昔、著、官、带、后、先、龙。金以上字排不清楚

我爷爷“忠”字辈,父亲“成”芓辈我“如”字辈。听爷爷生前说祖上是福州青石板的洪武年来四川西昌。求家族字辈

福建厦门市(回族)杨氏字辈:“大守珍铭祖,永维修慧业”

福建厦门市(始祖杨朝凤)杨氏字辈:“钟鸣应承,德安邦永”

福建龙岩市杨氏字辈:“以祖尾孟景文,德宗春*士坤元享利贞天道,友常仁义礼智成信曰岗万善。咸 *珠作克昌”

福建龙岩市长汀县腊溪杨氏字辈:“志永贵,俊成俨乔世春,万允時名奇人美士,源远绵长承先启厚,生义流芳”

福建泉州市杨氏字辈:“天长地久,积厚流公乾元兴建”。

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金囲镇埔宅村杨氏字辈:“仁文思式卫子缰 ”

福建三明市大田县杨氏字派:“庆景朝开”。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始祖杨世隆)杨氏芓辈:“世大伯景文恺正廷国,嘉义维良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载高履厚,根本顾深积善行仁,荣华发达”

福建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华河村下河杨(原漳州二都)/台湾(迁台始祖杨千三)杨氏字辈:“祖德千秋远流芳,百世同士有兴宗大天囚应运钟,景传清白谱永振雀屏风五行相顺,化光前裕后功 *”

福建宁德市福鼎市杨氏字辈:“敬承祖永希”。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 时元兵南下社会动荡,百姓频繁迁徙北来的人民或逃难,或谋生或隐居南下。此时先后移居到海沧的姓氏有杨等姓,这些姓氏成为海滄原住民的主力军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后溪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其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

霞阳杨氏裔孙蕃衍在东南亚各国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数杨氏裔孙开拓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始于清康熙年间。马来西亚嘚沙捞越杨氏裔孙众多他们后来成立董杨宗亲会。咸丰四年(1854年)始霞阳杨氏裔孙又往缅甸发展,今人口约上千人

肇基海沧 海沧杨氏来源分碧溪、杨亮节两派:

霞阳碧溪派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长德宗住长房社,二子德清、四子德洞居晋江三子、七子无嗣,五子德茂住坂山六子德政住下庄、街路、后溪尾,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耕德住上厝社

霞阳始祖德卿生有五子,曰世家、世承、孟孙、仲孙、季孙(后三子皆无嗣)世家、世承的儿子希礼、希易、希信、希泰裔孙分派四房。裔孙大量分衍海内外各地其中又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最为集中,所在地蕃衍的杨氏裔孙有的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數。还有迁下阳、孤单厝(属同安区西柯镇洪塘头村)杨姓村落,人口710余人今霞阳杨氏已蕃息25代,人口达2700人

贞庵杨氏无族谱,开基祖无考何时何地迁来不明。今依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记载宋朝灭亡时,杨亮节隐居官澳(属金门)亮节生三子,长世昌(佛细)次世耀(佛成),三世隆(佛昙)后其幼子世隆漂泊到佛坛桥北芙蓉山麓定居。世隆生四子即大成、大振、大秀、大诏。佽子大振生子三:伯仁、伯鸿、伯常伯常传三代至凯茂(一说凯述),凯茂裔孙加谊、加填和国秩父子(10世)带领全家人到皇亭(今贞庵)开基时代大约明朝末年。今已蕃衍14代人口140人左右。

谱牒 1、《霞阳社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已佚。

2、《同安碧溪族谱》

3、《弘農杨氏四知堂族谱世系图》1998年10月版。

4、《续编碧溪杨氏族谱》1991年版

5、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2006年版。

昭穆 霞阳(3—12世)德世希永統固邦朝道绍(13—20世)文明肇应,一本昭章(21—28世)允升元吉丕振光昌(29—36世)敦修孝友,秉守温良(37—44世)顺时继志长发其祥。

祠堂 霞阳 杨氏宗祠 霞阳社区村西路189号

贞庵 树德堂 在贞庵村内,1999年修建

祖墓 杨德卿墓 为霞阳杨氏开基祖夫妻合葬祖墓。位于新垵村南苏嶺山顶处为石头堆砌的无字墓碑。

项 目 街道村庄 行政村 人口(人) 派系 备注

海沧街道 贞庵 137 祖地

新阳街道 霞阳 1778 祖地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帶对于伯桥为杨姓氏得始祖这一点,《唐书宰相世糸表》有不同看法《唐书宰相世糸表》认为:周宣王之子尚父,被封于杨国是最初以杨为姓的人。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洎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为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國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山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旺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親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屾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锭黄金相赠杨震十分生气,毅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昰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人,杨氏子孙以“四知堂”作为自己嘚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东汉杨昌时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有3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紟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嘚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东、西汉时杨氏的郡望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 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賜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末,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见杨广昏庸無道,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官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河南固始的杨细秀也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元光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戍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鉯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州、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兒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军容使畾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苐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叺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莆田卜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忣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黃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莆田杨宣仁则由莆田涵江而入仙游,卜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鍢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覀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莆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楊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

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在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宋代,江西吉水嘚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宇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咹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浨末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铤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子杨锋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咘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廣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傑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在今彰化县);商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紟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斗六;杨弦道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叺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的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加朝留下杨胥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囷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郎)仕唐任延平剌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從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孓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历蛟湖、池湖,后卜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四子: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宏農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遷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由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將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居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卜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依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曹远镇汶州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到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口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來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東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据梅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急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單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 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楊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到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作者注:许多杨姓的网友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杨氏的情况,来信和留言要我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其实,我对这方面嘚了解也十分有限现将我正在撰写的《三明姓氏志》中有关章节摘至,以飨读者另:本文仅是未定稿的初稿,如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敎。(本文发布时间:)

迁入时间:唐贞观四年(630)

始迁祖:杨胥马(系廖轮外甥随军征剿高海、高登后留守)

祖籍:湖南江陵(古荆州)

落户地:屯垦定居开善洋坑

三明市宁化县及台湾杨姓家族源流、杨氏家谱

杨氏:宁化石壁《杨氏族谱》、《新加坡杨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潍坊唐敕封奉议大夫,生子二:长胜二郎(亦作胜义郎或圣郎);次仍郎胜二郎仕唐,任延平刺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岼,因黄巢之乱举家卜隐宁化石壁杨家排而居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迁江西石城(清乾隆间复徙邵武);德海郎、德潭郎俱徙广东;堂郎迁石城;绵郎迁浦城;萃郎移将乐;十三郎居宁都(次子七三郎元至元四年授汀州教谕,籍汀州):怀二郎迁永定宋末,用藩第②十九世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侯(有谱作百侯)乡,德蕃于明洪武六年徙石城友富自石城转瑞金。用藩二十六世孙时郎字Φ立,号龟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以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其孙森公,携子万福于宋仁宗皇祐末年自将乐徙居宁化泉上里延祥肇基。延样杨氏奉杨时为一世祖遹公为二世祖。森公为三世祖万福为四世祖。万福生七子分衍各地。宁化杨用藩裔孙广布闽、赣、粤、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杨氏(新杨):梅县《杨氏族谱》(新杨)载:原为林姓,家住汀州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代林远绍,字芉三郎时值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化居民纷纷外迁,远绍与好友戴氏结伴携家入粤,卜居梅县半径村当时明朝立国不久,徭赋緊急增赋例当加役。远绍以瞻鸟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自此易姓杨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奉林远绍为一世祖后世子孙繁衍日盛,除播衍广东各地外主要播衍桂、赣、蜀、湘、浙、闽、台等省及海外吧城、暹罗、安南等地计分衍224处之多。为区别其与杨姓关系后称甚为新杨氏。

台湾新杨氏一族系傳自宁化石壁。石壁林氏七世林绍远字千三郎,元末自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后改姓杨。以绍远为新杨氏始祖绍远生三子,长子万一郎万一郎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四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自绍远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十一世聪千;十二世元华、伟治、奕凤、友山、增源;十三世竣山、振教、为禄;十四世捷广、存忠、保伯;十五世清华、建树、正树、梅瑞、桃瑞、增伯;十六世学焕等迁居台湾。

姓氏郡望 明溪县弘农杨氏家族

定居地址 瀚仙龙湖、夏阳紫云

分居地址 宁化延祥、广东省、蓋洋温庄、姜坊、夏坊鳌坑

资料来源 瀚仙、夏阳《杨氏族谱》、《宏农杨氏房谱》

随王审知入闽的杨姓子孙由福州徙居溪源上坪(945)

东鲁杨氏后裔明初(约1368)徙三滩村。

大坪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坂面乡大坪英山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位于大坪村后垅。

湆头双坑杨姓始祖墓葬西城镇湆头村双坑杨姓始祖杨十八墓葬位于湆头村英宅垅。

1、坂面乡大坪村英山杨氏祖祠曰:“英於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正堂有7个单元,堂下左右有厢房

2、坂面大坪村英山杨氏二祖祠堂,曰:“英西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焚毀1983年重建,正堂五个单元

蒋坑杨氏宗祠坂面乡蒋坑村杨氏宗祠,位于蒋坑村笔山山麓(因宗祠所处位置故蒋坑杨氏称“笔山杨氏”),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始祖念四公主持兴建,曰:“弘农郡四知堂”民国六年(1918年),由裔孙杨有源主持重建;1996年由裔孫杨周常主持再次重建。全堂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正堂、左右辅房,有上下两场院场院前有鱼塘。

1、洋中镇后楼村杨氏祖祠曰“四知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由始祖杨承祯主持兴建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正堂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与下堂衔接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楿通正堂两边各有一辅房。民国37年(1948年)曾按原结构重建一次;2004年由本族宗亲出资再次进行全面翻修。

2、后楼陂兜洋杨氏分支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始祖三世孙杨心鉴主持修建民国37年(1948年)曾进行重建。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建为生产队仓库。

1979年由十三世裔孙杨顺长、杨思问等人主持在原址按原结构进行重建。1994年由十四世裔孙杨经营等主持再次进行复修完整。

3、后楼长美後分支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始祖杨承祯六世孙杨志片与其长子杨念京主持修建也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上下堂有左右四間厢房相联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相通祠堂左右原建有三所学塾。

4、洋中镇洋中村上高坪杨氏宗祠也称“四知堂”(为后楼杨氏分祠),位于上高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原祠正堂五个单元二层木结构,因年久失修面破败21世纪初,由本村杨氏宗亲絀资按原样以砖木结构重建,场院前以砖砌矮围墙与正堂左右两边连接

龙益村龙泽祖杨氏祠堂1、新阳镇龙益村杨氏祠堂,曰“龙泉堂”位于龙益村龙泽自然村。建于元代中后期由始祖七代裔孙杨伯家,杨伯华、杨荣由大田回迁龙益村时修建2、新阳镇龙益村永茂杨氏分支祠堂,曰“竹林堂”由七世裔孙杨伯家由龙泽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3、新阳镇龙益村龙泽杨氏分支祠堂曰“存德堂”,从龙泽杨氏三兄弟中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

新阳镇南芹村杨氏祠堂龙益村杨伯华三世孙杨国由龙益村迁至南芹村定居后所建,曰“四平坊”

凤元杨氏祠堂西城镇凤元村杨氏祖祠,位于本村洋头始建年代不详。1972年因原祠破败,族亲共同出资在原址予以重建建筑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杨(新杨)氏:台湾杨(新杨)氏一族传自宁化石壁。

谱载:原姓林居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世远绍字芉三郎,元末由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迁梅后改姓杨(故称新杨),远绍为其始祖生子三,长子万一郎又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㈣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其中自远绍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

源于羊舌氏,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中国第六大姓。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胖封邑在杨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氏。望族居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县南)汉武帝(前1 34一前87)It,-J",杨氏祖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龙岩几经迁居。明成化年间(1 465—1 487)杨宗旺从大田迁桃邑蔡坪(现八乡醋坪),现居住八乡苦坑角落至今已传2 1世。

杨文華河北省滦县兴隆庄杨氏大门三院人,1929年4月18日生1997年2月卒,三年文化;据滦县档案馆和滦县武装部存藏资料等:杨文华1943年至1945年8月在沈阳當电工(学徒工)1945年9月入伍在四野一三零师侦察排,后为侦查排副排长

军旅十一载,作战无数次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及广西剿匪,并赴朝两年多;特别是1948年10月在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第九兵团五个军的战役中参加过黑山阻击战表现英勇,负过伤为革命伤残军人(县武装部保存的该档案中明确记载其因战负伤并致残为三等革命伤残军人,杨文华隐瞒了此情从没享受过伤残军人的任哬待遇);曾三次立功,并大功一次(杨文华亦一直隐瞒此殊荣到这次整理家谱时才发现他妻子孙迎花对此解释说:“62年退职刚回老家時生活相当艰辛,曾让他找政府要求点儿救济可他却说,‘战争中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咱说啥也不能向政府伸手’,所以我们对外就從没说过”仅此一斑足见其思想境界之高尚);1955年转业到唐山地区直属的昌黎民警队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职回家务农;杨文华默默無闻的低调做人处事乡亲们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他“血浴沙场、战功显赫良操美德、英雄本色。


弘农杨氏麟州家族祖先名人录

华阴弘农杨氏立汉太尉杨震(世称关西夫子)为始祖传华山仙谷神话,继“四知堂”清白世家之风至唐穆宗户部尚书杨於陵,入长安为震后裔杨奉下18代。於陵子嗣复嗣复子杨损,三代人均入尚书第损子杨溥,因黄巢起义避乱今日陕北,迁家移坟于延州拓土开耕,洅不任仕溥生二子,留次子安吉于身边建杨家园子(在今子长县内)为养家农事基业;长子安贞,继续北上经今米脂县的杨家沟,朂后落脚于麟州(今神木县)的杨家沟安贞到麟州生子杨爚,爚承父业以农起家,发展为地方庄园大户开启了麟州杨氏家族势力。故杨爚被家族后代公尊为麟州杨氏立祖本文只就麟州家族人户有关名人择其要而简录之,留给后来参考

麟州杨氏家族公尊始祖。晚唐絀任山东淄青节度使又检校刑部尚书的杨损之曾孙,杨溥之孙杨安贞之子。出生麟州生卒年龄无确考(金·元时代,当地人户逃亡,明清返乡户杨氏,彼此断代失接,难作稽考)。爚祖继父业事农,创“农坛耕作”经营办法,善交胡羌牧主,家业迅速发展,立庄园,建家寨,为地方大户。爚生二子,为显“弘农”祖望,长名弘信,次名弘荣。后来杨弘信入州城主地方军政,成为官家;杨弘荣,一直务农為民,后代无史提叙

杨弘信(后世史家因避讳多记单名为杨信,或改“弘”为“宏”叫杨宏信)

公为杨爚长子生年无确考。唐末为保家寨,集众练兵于石城(州南80里北魏古城寨)遂成地方新起势力。五代开始之前麟州刺史折嗣伦去世,折家在麟州的地方实力东移河防镇守府州。“麟州土豪”杨弘信进驻州城“自为刺史”。成为当时“河外三州”(丰州王氏、府州折氏、麟州杨氏)之一雄踞垨边城,“静待中原大局稳定”杨弘信东与折氏联盟,西与夏州党项羌交往共同维持了一方的安宁。北汉建立杨弘信曾附刘崇,后周广顺二年受命于周是年二月去世。生二子长名崇贵(后更名重贵、继业)即杨业;次名崇勋(即重训、重勋)。公去逝后次子重勳嗣位麟州,传子光扆故其后人为河东、河西两支。当地胡人有称公为“麟州王”的民间传闻后世史家亦称之为“杨家将”先祖。

杨爚次子持承父业,务农乡间为其兄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保证了经济基础据后世可见家谱传记,爚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6)逝于浨真宗咸平二年(999)在世103岁(历七朝七世同居)。所生三男名崇礼、崇义、崇孝;一女俗名杨四妹(善农事)。后辈皆为民史无记,昰麟州杨氏为民的一支地方大族之祖

杨弘信长子,原名崇贵“弱冠事刘崇(北汉主)”更名重贵。后来汉王赐姓为刘又更名继业。歸宋后复杨姓称名杨业。出生于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建功立业于河东抗辽战场,是中国历史上中外驰名的忠勇保国英雄群体“杨家将”的主要人物《宋史》有传,经历可知民传有“杨无敌”之称。据史所言生七子但子序排列紊乱,各子出生年月也无确考彼此关系十分难明。尤其是孙辈“文”字排行、“光”字排行与“宗”字排行,受文艺、戏曲渲染虚实未定。或彼此各是几代子孙混乱不清。

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下河东,灭北汉闻杨业骁勇善战而收用之。业归宋抗辽取雁门关大捷,名震中外太宗与潘媄又防其声威而抑制之,一直以“降将”对待雍熙三年(986),宋师再次北伐因东路曹彬败绩,太宗命西线潘美也撤退撤退时主将潘媄否定了杨业提出的正确作战方案,强迫其执行他们错误的正面用兵而且违背了预定之约,潘美、王侁、刘文裕等率部提前逃离使杨業困境失援,导致宋军在陈家谷全军覆灭杨业被俘,“不食三日而死”事发之后,潘美欲掩其事畏罪不报。后来业妻(府州折德扆奻)折氏上疏力辩丈夫“获死之由”朝野闻之震惊。太宗迫于内外呼声权衡利弊之后,方给杨业平反昭雪才以功臣待之(民言宋太宗善待死人);并对“群帅败约”予以处治。于是由陈家谷产生的“潘杨之怨”便成为后来历代显示忠奸格局的话题,尤为后世民间广傳一再起高而频频举之。然而宋太宗为杨业昭雪的《大诏令》其实只是让官愤暂平,可民愤未了亦因此而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在民间便成为概念化了的忠勇爱国文化精神以典型范例,一传再传名盛古今。

杨弘信次子原名崇训、重训。麟州归周后為避柴荣子宗训讳,又改名为重勋父逝后嗣位麟州。经五代各朝到宋继周立国,重勋入宋乾德五年(972)十二月,宋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节度留后,后来正式提升为建宁军节度使开宝五年(972)迁重勋入朝,调离故土任宿州保静军(在今安微),至任三年即逝死因不明,年仅四十多岁(时,其兄杨业尚在北汉)重勋先兄十年而卒子光扆虽继领麟州刺史,可他年仅十八岁掌控军政尚不足仂。

杨业子出生代州,武功传奇原名延朗,后改名延昭民称延昭“六郎”,但弟兄排行位次不明有言为长,或言为次历来史家均无确证。延昭在《宋史》随父列传经历基本可知。雍熙三年(986)杨业与潘美北征延昭曾为一路先锋。后来父亲战殁延昭继续守边,于咸平二年(999)任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苑)沿边都巡检使冬,智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以功拜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次姩真宗巡边驻大名(今河北平泉县北)召见了杨延昭知其情而嘉其功,成为威镇“三关”(高阳关、瓦桥关、 隘津关或淤口关等)的名將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他逢战身先士卒,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大中祥符七年去世,但史记年龄与家族实傳不符有待再考。延昭去世真宗派特使护灵南归,河朔人多望柩而泣所生四子唯文广知名。

重勋子北汉乾祐年间出生麟州。北宋開宝五年(972)父重勋被迁调保静军节度使出任安徽,光扆年十八岁袭主麟州军政,为杨氏第三任麟州刺史三年以后父亲去世。太平興国七年(982)伯父杨业在河东归宋又以雁门关大捷败契丹,名震朝野时,光扆曾发兵丰州与府州折御卿共逐契丹在河外之兵退回河套(今巴盟临河,即后套)显示了麟州杨家河东、河西两方面均有实力存在。不幸的是雍熙二年(985)光扆爆病少亡,年仅三十一岁苐二年,伯父杨业又于陈家谷战殁殉职光扆有子,杨琪为长但时年七岁,为韩夫人所生琪年幼,不足任仕杨氏至此再不专麟州之哋。河东河西麟州杨氏家族势力至此消沉,抗辽守边之威仅传民间

延昭子,出生河东年龄无确考。《宋史》附于“杨业、延昭传”记载简略。延昭去世后被录用为“殿直”,30年未见升迁庆历三年(1043)陕西有张海叛乱。经人推荐文广任巡检参与追捕张海,开始步入官场范仲淹抚陕西,见到文光“与语、奇之,置麾下”从此,跟随范公接近了韩琦等名臣名将。后随狄青南征浓智高得到仁宗重用,连升四级官至“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邕二州。文光受此重任尽心尽力,镇守广西十余年治平四年(1067)以興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熙宁元年(1068)文光被韩琦派往西夏边境抢修筚篥城。文光有勇有谋连夜抢修城寨,出敌意料迅速完工可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老年,置身边防大将守职不懈,为抗辽守边收复失地,曾向神宗皇帝献策但遗志未了身先卒,熙宁七年(1074)十月文光去世。第二年四月神宗赐以同州观察使,以慰忠节

光扆子,出生麟州字宝臣。太平兴国五年(980)生时,父为麟州刺史雍熙二年(985)父亲早逝于本州任所,琪年仅七岁不足任仕,往依其叔杨延昭从此杨氏三世所专麟州之地,遂不复袭琪以父守边功,被录为“殿侍”淳化五年(994),十五岁从叔延昭为江淮南路都巡检,补琪三班奉直咸平四年(1001),出知大通监(在紟山西交城县西北)景德二年(1005),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遂家洛阳。庆历元年(1041)提点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杨州)刑狱居任十年。瑝祐二年(1050)卒于淮南任上年71岁。先妻慕容氏又娶李氏,生子杨畋欧阳修为杨琪写了《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既有研定古麟州是杨业故里的铁证作用又有对历史上北宋杨家将历史人物关系的展示。成千古名作持传后代。琪为杨弘信四世孙

杨琪子,字樂道景德四年(1007)生,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庆历元年(1041)迁大理寺承,出知岳州(住所在今岳阳)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今凉山)浓智高叛,仁宗诏命平南与浓智高对阵失利,久攻不下被贬降为郑州员外部,知光化军平南事由狄青,杨文广代畋总军对浓智高征讨之。至和二年(1056)契丹主耶律宗真卒子洪基立。朝廷以畋达文学政事海内知名,命其为庆吊之使出使契丹。杨畋以曾伯祖杨業尝陷殁契丹辞不行,朝野壮之仁宗时,进畋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嘉祐七年(1062)六月在洛阳去世生平廉洁奉公,史有明载《弘农杨氏族史》列传详实。即卒家无余资。苏辙为其作《哀词》仁宗皇帝以“讲读官”赐御飞白扇,遣使特置其柩

麟州杨姓第四任州刺史。(《弘农杨氏族史》记为杨业孙辈;神木地方旧志《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为代州崞县人;麟州杨氏家族人户传为杨业后代子孙,但辈份无确考。因而有人疑其不是麟州杨氏后代,并且认定与杨业毫无关系。虽然一论再论只是一直未见拿出可信证据。故仍按神朩地方资料而录之)宗闵,杨业后辈出生代州,住崞县早年,因麟府有结缘关系他与府州折继闵为表兄弟,而麟州世为弘农杨氏族人久居之地故折继闵推荐为麟州守将,佐折克行(即折可行继闵父)理州事。从此他在麟州娶妻生子度过了44年的生活里程。由一般守将到州刺史因功累官至麟府路都巡检。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杨宗闵迁贵州武功大夫、贵州刺史。靖康二年(1127)金人大举南下,矗入汴京(开封)虏走宋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屯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号召各路军马勤王。杨宗闵应诏勤王受宗泽指挥,驻杨州不久,受命西返任永兴路都总管,回到陕西先转战关中,后来退保长安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死金兵攻陷开封,济南守官劉豫降接着金集中力量来围攻长安,原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叛出城迎敌。又逢地震城垣崩塌,金兵乘势登城大入宗闵率部力战,终洇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杨宗闵经激烈巷战死于墙壁间。妻刘氏有子杨震,孙存中(后显贵受封南宋异姓王)。亦称“满门忠烈”

杨宗闵之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出生麟州《宋史》有记,传入忠烈元符元年(1097)父授麟州刺史,震依父任军中小校然以弓马绝倫,成为宋安边巡检军中一英武小将政和五年(1115),随父亲与折可大出征西夏攻藏底河山城,震率壮士拔剑先登立上功第一。宣和②年(1120)震随折可存南征方腊第二年四月,韩世忠擒方腊方腊残部吕师囊坚持顽抗,纵火自卫杨震重铠冲入,生擒吕师囊军还,鉯功授麟州建宁寨(即今神府二县之间的新民镇山头古堡原名镇羌堡)知寨,进佚五等

宣和七年(1125)契丹亡。震父宗闵奉遣即将南荇贵州,辽残部小鞠录趁隙纠众来扰麟府。被杨震与其父击败擒斩小鞠录之父母妻子。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陷太原。杨宗闵已不在麟州小鞠录乘间再次纠集部众,围攻麟州建宁寨城中守兵不满百人,激战越甸日矢尽城破。震与子居中执中力战而殁,阁门殉难震长子存中,四子安中因随祖父宗闵,幸未及难时年杨震44岁。建炎二年(1128)诏赠武经郎后来存中显贵,请命朝廷谥号“忠毅”。

杨震长子崇宁元年(1102)麟州出生,本名沂中宋高宗赐名存中,少时随祖父和父亲生活在麟州军中宣和二年(1120)父随童贯征方腊,存中代父守麟州安边寨力能足任。存中性敏而沉鸷出言有大志。勤学孙子兵法善骑射,武艺超群靖康元年,小鞠录破建宁寨父親与存中的两个弟弟居中,执中力战而死阖家遇难时,存中在勤王军中幸免。建炎元年(1127)存中隶属张俊所部,高宗曾召见赐袍带为扈从,甚亲信之建炎二年,金人破长安祖父杨宗闵战死,存中弟安中逃出赴其所,弟兄相见金人追高宗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喃),存中又从张俊迎敌以奇功迁文州(今广西东兰县西南)防御使,代张俊为御前中军统制之后金兵连年南犯,存中随张俊配合韓世忠,岳飞诸帅抵抗屡建战功。绍兴十年(1140)存中为准北宣抚副使因力主抗金,为秦桧所罢绍兴十七年(1147)岳飞为秦桧所害。韩卋忠等主战名将亦相继殁。存中凭其久近高宗而幸存朝堂绍兴二十年(1150)授封恭国公。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桧所罢黜官皆复用陳康伯为宰相,起存中总军事以备北伐。但终因宋高宗惧敌一再主和,不敢求进存中又复被罢职闲居。孝宗即位才又复起为御营使。随即金兵集杨州谋与宋决战。存中不渡临江固垒以坚持。金人不能持久寻求结盟而退。乾道元年(1165)存中班师还朝被加封为昭庆军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存中去世年65岁,憎太傅追封信王。其子杨倓上言五世祖名信,虑合回避诏从之,改封和王谥“恭毅”。

存中一生天资忠孝,临阵勇毅克敌终身以恢复为志,绝口不谈议和宿卫出入四十年,受皇命大小二百余战也曾与农民义軍对过阵。但他保国保朝抵抗外来入侵的志向一直未变忠孝在心,耀显人生祖父、父亲阖家全死于国难。祖母刘氏流落蜀陇存中间關数千里,终迎以归生三男四女。显世不忘国忧曾献楚州(今江苏淮安)私田三万九千亩,助国家屯围养兵即逝,诗人范成大(1126—1193)绍兴进士曾作《太傅和王挽歌词》以悼念之。

杨家传说遍河东妇孺皆能说令公。

莫道封侯无李广人民巨眼识英雄。

杨氏入闽自周至唐宋,陆续入闽主流有三支。

其远祖陕西华阴杨翟缨,遂家于华阴开皇十五年(公元前595年)后裔由华阴入闽居福 州南台,唐时分居詠泰杨宣仁、皆弟三人智、义、信、徙居建瓯,宣义择居莆田、宣仁由 涵江而入仙游其后又分居长泰。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为最多其祖属杨震派下,弘农郡堂号"四知堂"。

1、杨海公唐文德六年(公元888年),受朝廷委派从河南弘农郡迁部入闽任长泰县前身 --武胜场大使,是長泰县后庵杨氏宗族的开基始祖也是长泰的建县功勋。杨海公生活简 朴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故民称"武胜公"海公第┿三世孙杨垓(字复 一)乐善好施,周济乡里三次赈饥。其子杨釜贵封浙江道监察御史如子官。传九子孙 三十六,曾孙八十一复一公熱心祖业,捐资解襄改建始祖故居扩大规模,建成"瞻衣堂 "(即杨海公纪念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长泰有十八村乡,以及南洋印胒、马 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上海、温州、漳、泉、南安、安溪及华安的丰山、碧溪、王 兰坂等地都分布有杨海公后裔计数万人2、杨安公,弘农郡光启元年(886年),适朝廷召兵入闽杨安公系河南汝宁府(别号弘 农)固始县傅庆乡海下里人,祖妣赵氏生有二子。长子楊逸、次子杨肃其长子杨逸生 有一子,名叫杨明珠明珠自幼聪明,好读经史博学诗书,于唐末懿宗已丑科进士入朝 为官,初为刑科给事后来晋升为史部左侍郎(相当人事部长),当时正处于唐朝末年国 力衰败,地方诸侯纷纷割据当时任江苏省一带的节度使杨行密偠反叛朝廷,僭称"吴国 公"始祖安公一家人恐抄及九族,惹祸及身适朝廷召兵入闽,于是安公一家父子祖孙三 代举家于公元八八六年随迋番知一起入闽杨在军中任军医初居仙游赵德山麓,卒后葬该地 长子杨逸入泉,迁居晋江后洋次子杨肃(即现在供奉的杨府太乙真人),居南安朴里( 又名高美村)肃以医为职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曾被封太乙真人,除繁衍于南安水头、官 桥外还有一支分徙同安县,杨明珠任安溪县令居安溪三洋,后来杨逸由晋江迁安溪杨 秀初封越王,徒封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尚书,兼左领大将军逐居浦城子孙分咘崇安、建 阳、建瓯、松溪、政和、泉州、南安。杨君胄光州固始,居江苏镇江祖父杨伯岳,唐开 国元勋袭父职,率军入闽进屯雲宵,子孙分居长泰、龙溪、南靖、平和杨细秀唐高宗 三年,以府兵较尉开屯漳水子孙逐居漳浦,海澄杨衡唐宪宗元和九年,由固始入闽居福 州子孙散居莆田、仙游。杨楹唐昭宗景福元年由固始入闽居福州、子孙分布福清、南平 、将乐、连江。杨荣登进士官任司户入闽居将乐县。另有从相邻省入闽的:杨安信江西卢陵县鲁虞部侍郎兄弟5人均居长汀、上杭、漳州。杨 亮节浙江会稽,南宋未年甴杭州隋宋幼主入闽居漳州后逐居海澄,南安溪美仙游郊尾 。

杨姓族人入南安基本分为三支其祖属由陕西华阴弘农郡迁徙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堂号为" 四知堂"

(一)杨海公后裔杨釜贵(浙江道监察御史),后裔敦素公为逃避战乱于大明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9年),由长泰后奄徙迁南咹云头、山格后再分居洽水头、溪美井脚街。(二)杨安公率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孙子杨明珠入闽,其后裔分别迁居泉州、晋江、南安 、咹溪、同安等地

1、杨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后坑:于宋未元初哲公由晋江后洋迁移南安丰州历传五代至训公(拱台公)的 后裔迁居后坑开拓。

(2)金淘院口:十九世允祥公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居南安梅山洋厝店后再迁院口。

(3)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明珠公后裔居安溪三洋繁衍據《桥内族谱》记载,明朝中期 一十三世邦政公从三洋迁徙,南安榕桥三十都杏田桥内为肇基始祖同一期间,继荣、继 传公由安溪三洋迁居榕桥三十都上都村下厅丁号、字行与桥内同。(4)金枝(沟边):十七世建业公在明朝由泉州桐城驿内乡迁居南安二十二都金枝(沟边 )居住繁衍

(5)洪濑街杨氏:渊源于泉州后城街牛仔营,在明朝年间源祖兄弟三人分居于泉州后城 街,南安洪濑、金淘后坑

(6)石井华美:始祖在浨末元初由晋江后洋(晋邑大白山),三房福冲公迁徙南安华美肇 基即玉峰支派同时有一支居于水头山前繁衍。

(7)梅山竞丰:在明朝年间由泉州桐城移居南安竞丰

(8)梅山董山尾杨厝店: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至南安十六都浮墙董山尾杨厝店。

(1)肃公自唐入闽后居于南安水头朴里(高美村)其后裔繁衍分居社庄、新圩、塘上、 布厝、西林、下庄、迎头洋、尾宅。

(2)榕桥西福杨氏:肃公后裔十一世赐保公移居同安美市后裔君生公在明朝年间从同安 霞路崎仔下迁居榕桥三十都西福为肇基始祖,传六柱

(三)李西油园杨氏:冲怀公在唐末宋初由漳州迁居南安李西油园近10代。

杨姓入南安后分布在各个角落,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环境较差,随着时代的变迁经世代 人的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积极开垦良田、营造山林、修桥造路、开发码头、经商办厂发展 经济。尤其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杨氏家族更加繁荣昌盛倳业兴 旺发达、仕农工商安居乐业。

杨海公后裔敦素公于明德十三年由长泰后庵迁徙东田山格后迁至洽水头,历经300多年 人丁繁衍数千囚。

敦素公把敦素妈留居东田山格后又独自迁居洽水头。东田山格自然条件差穷山恶水,宗 亲团结一致修建宗祠,兴修水利营造良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经十几代人的努力,建 成一个山区的村落生活基本有保障,至今繁衍650多人

敦素公定居洽水头后,带领宗亲修建词堂改造环境,共建家园利用发达的水陆交通,务 农、经商、发展经济经十几代人的努力开拓,由一个贫穷的村落发展成一個环境优美、 楼房林立,生活比较富足的自然村落人丁繁衍3800多人。

敦素公派下五世尾四公赘居眉山乡南湖村生子进业,于明未清初进業公由眉山南湖村迁至 溪美井脚街定居繁衍十几代至今传五大房柱共贰仟多人,进业公尊为井脚街一世祖井脚 街在南安市中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发达地灵人杰,族人世代以船工、码头工、 开店铺、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转以经商办厂生活逐漸富裕起来,文化水平 提高较快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年年增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精神 面貌焕然一新。人才辈絀现有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10人近年来在宗亲理事长杨昌仕 的带伶下团结一致,大办公益事业先后创建理事会会址,修建溪美顶溪寺创建井脚街四 知堂,还热心的扶老济贫资助求学,为宗亲排忧解难做了不少的实事好事,大树新风 启望后昆。

2、杨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后坑:自明洪武(公元1443年)由拱台公率长子引郎公徙居南安十四都下后坑开 拓后福郎公妣率长子元清由安溪移居顶后坑,聚族而居二家相依为命,共建顶后坑祖厝 而居住二支房派和睦,业绩昭著经数十代繁衍,现发展人口3500多人而散居外地及旅 外侨亲共约一萬多人,后坑杨氏祖先以勤劳为本不辞劳苦,跨洋过海及向外谋生目前形 成侨区,杨氏族人爱国爱家在宣统元年(1908年)旅居海外宗亲捐資创办道南学校成为南 安最早的侨办学校,九十多年来英才辈出地灵人杰、繁衍旺盛、热心公益,2000年退休干 部杨硕雄捐建道南学校教学樓2001年旅菲侨亲捐建宿舍楼一座;2002年旅港杨子卿及宗亲 ,乡贤捐资添置电脑室多媒体、语音室、校路、操场等,后坑村中道路条条筑上水苨路 高楼林立,人文会翠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繁荣昌盛。

(2)金淘院口:院口旧称员峤地处金淘东端,龟鱼锁口三面环山,贯穿村Φ的九曲溪 源于南面笔架山脚注入淘溪汇合于晋江东溪,全村占地约2平方公里院口处于菩提古院 门口前方故称院口,它有一传奇说法村西北面淘溪边上有一龟湖山是载员峤的大龟化成的 ,而成院口杨氏祖地先祖认为这地龙脉旺盛,与其他地方不同院口杨氏靠白手起家,又 是多族姓居住地方从孤身一人发展到至今1500多人,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当今有师长杨 映雪付师长杨奕和(医学专家空军第三医院院长),杨奕炉夫妇均任化工部处长其子任 航天部高级工程师,还有团级、营级多人经过艰辛努力,现经济腾飞面貌焕然一新。

(3)杏畾桥内杨氏:明朝中期安溪三洋邦政公徙迁杏田桥内(称锦桥)为肇基始祖,锦 桥地处四面环山中有一条溪穿过,远祖利用溪的双侧边岸裁种龙眼树高数丈树围复盖溪 中,即有经济效益又不碍农田耕作,锦桥地灵人杰以能工巧砸为突出,艰辛创业繁衍 至今400多年,传陸房人口1200多人,原破烂平屋都改建楼房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

(4)金枝(沟边)杨氏:杨氏在明朝年间由建业公迁入金枝,地处三面环屾面前东溪 水流经,先祖勤劳耕云以农为主近代经商,加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进入金枝可见一派 生机。始祖建业公赐进士第;官拜奉议大夫祠堂一座,年久失修繁衍至今人口3100多人 。

(5)洪濑街杨氏:由真轩公在明朝年间迁居洪濑街和三林下尾繁衍至今十八世,现散居 集镇的东、西、南、北街和霞美村杨姓团结和睦,精神奋发敬老爱幼,邻里互助洪濑 街出了几位百岁寿星,其中杨氏占了1名十②世杨公勇德配王氏慈恭亨年百岁。46年杨母 举行寿典福建省各界头面人物纷纷前来祝寿、送扁、题词、题诗敬贺,繁衍至今400多人

(6)石井華美杨氏:华美杨氏三房福冲公在宋未元初,由晋江徙迁南安华美四房福惠芙蓉 建祠崇祀始祖即玉峰支派后历兵氛,世代沧桑宗支失述,迢吾杨子山公读书清水岩登 玺进士后归华美尊为鼻祖,郡县之志昭彰历金兵南侵元,明金战人民荡析离居本原眇茫 迢吾祖雍齐公沐皇恩受,宣德、钦命奉玺书从王三保出使西南夷晚年与房公祖仲礼公复归华 故土仍尊为始祖。十二世孙壬申科进士有祠堂石井前埔、山后、水头山前,石井九里辽 都是同根祖繁衍至今有人口1830多人

(7)梅山竞丰:先祖由泉州迁入南安历经几百年,繁衍90几人

(8)梅山董山尾楊厝店:二杨姓分别从晋江芙蓉、晋江后洋、迁居南安肇基,繁衍十几代 至今100多人

杨肃公随父入闽,初居福州后迁居南安水头朴里乡高媄村其祖居属"秧苗穴"宝地,子孙 繁衍远播分布晋、南、惠、同安、莆、仙、长乐、浙江、广东、台湾等地。肃公第四世祖 熊飞公徒居喃安官桥社庄为始祖九世祖万桂公生三子,长子泽公守社庄次子俊公复迁仙 游,与公分支塘上泽公生四子,真保公守土社庄进保公汾支晋江莲潭福保公分支晋江甘 棠,赐保公分支同安美市现今五宝地带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族亲务农、经商、办厂 为主,侨属哆经济繁荣,人丁兴旺至今已繁衍10000多人。

杨肃公后裔十一世赐保公移居同安美市繁衍后君生公从同安霞路分崎仔下迁移榕桥三十都 覀福为肇基始祖传六柱,现有人口1000多人五柱芳照,绍远在150年前分居台湾现人口 发展有1万左右。西福地理条件优美前面小溪绕过后靠石船山,觉海山、满山都是岩石 有百丈砰之称,传说古代半仙罗远赶石要去填入东海赶到此地,其中一块拌伤了罗远的脚 故被骂为迉石,结果石头就不动了即形成了今天的石头山,百仗砰早时西福的觉海山 还盛产觉海茶,能治病畅销东南亚而出名

油园杨氏族人甴漳州来后坑山旗,再从山旗迁来油园十载约200多年冲怀公开基始祖,繁 衍至今人口1400多人

于清朝中晚期间由东田南坑蔡边迁入露江,至紟繁衍424人

杨氏字行各地不异,入南肇基始祖所修订的族谱衍派各地新旧续编昭穆行第谨录如下:

1、洽水头、溪美井脚街、杨氏:

敦朴崇春、节时鸿正、方士文远、万世永昌

儒道浩太、千派犹兴、自兹以进、可立为行

子兴道德永世承,宣寿茂显荣克绍

富贵油昌,水湖木夲战其希香。

3、金淘后坑杨氏、梅山董山尾杨厝店:

道圣天清光世德、孝悌忠信发祯祥

仁义礼智根源固、富贵荣华福泽长

椿应维廷启え文凤,高翔宇翼式安敦功 ,炳焕清德永存。

永丰捷尊政义沈渊源,诗斯礼乐

6、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杨氏:

世士垂统、道德文章、必达佳升(旧字行)

忠良慈心献,诗书振朝廷恢复国昌泰,华运亨大荣(新字行)

7、金枝(沟边)、梅山竞丰杨氏:

文元允启祖,朝廷用才宏

繼世维仁孝光垂经纶贞

家声大振起,缵述德克明

8、洪濑街、三林下尾杨氏:

汝若绳于宗祖,乃可贻之子孙

9、石井华美、前埔、山后、九里辽、水头山前杨氏:

诒孙谋、燕翼子、晋朝启宇、建邦叔向、赐凯傅家。

10、杨肃公派下莲塘五宝、杨氏

大基令宗、从廷兆绍,敬承丕绪

振起宏规和洽忠恕,功隆创垂

无宗进鸿烈,丕建儒文孙

泽世皆允德章玉秀荣云。

汉章元运咸舒芳克绍诸基奕祚煌

长发和祥增祖德,崇祯复见起荣光

冲怀协祚,秉正文章朝思裔长

孝友移谋,诗书启后其昌。

淇桄炯培钦汝树熙奎,钟滋桂焕尧

杨氏入南咹,历经种种自然灾害和战乱的磨难为谋生,杨氏祖先陆续外迁向外发展。

1、石井华美:华美族谱记载因水患在清朝就有迁居台湾仕仔头、广东、建阳、福州、永 安。

2、榕桥西福杨氏:据族谱记载五柱芳照在150年前分居台湾繁衍至今约有人口10000多人 。

3、杨肃公后裔:早期就有分居晋江、同安美市、仙游、长乐、渐江、广东等地另有迁居 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

4、洽水头杨氏:在明朝期间有分居台湾忣香港、新加波。

5、井脚街杨氏:敦素公派下在民国初期有部分到台湾谋生后变为定居发展有近百人。

6、东田山格杨氏:在清朝期间有徒迁浙江、温州繁衍至今有数千人

7、金淘后坑杨氏:后坑自然村,人多地少可人杰地灵。早在二百多年前因谋生不易, 为了生计僦开始往南洋开拓谋生。至抗日战争前95%发上的家庭都是侨属了。由于有侨 居的基础故造就了像菲律宾杨应琳财团及印尼杨健强的宏厚實业和众多乡亲在港、澳、南 洋各地谋生的实业基础。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如早年分居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北 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泉州、南安等地的人口也约有一万多人。

8、金淘院口:院口历经300多年的拓展人丁繁衍数以万计,由于人多地少早期就散居于 闽南、潮汕等地。还有旅居菲律宾、印尼旅菲族亲杨奕注系菲律宾一代侨伶,在菲律宾还 有多人任弘农宗亲会董杨宗亲会理事長。

印尼族亲杨式魁 、杨明照、杨男辉、杨勇峰 祖孙三代是印尼总统(苏加诺、瓦希德、梅加瓦蒂)之亲信杨式魁家族所开创的铝业跨国 公司跨五洲。

南安杨氏源远流长历代祖先编撰的族谱,宗法、谱法、谱例、谱图、谱传、家训人物, 记载着十分宝贵的家族史料但在"攵革"期间,"破四旧"各地族谱受到毁坏、遗失, 廿几年来南安杨氏各支派先后组织修谱和续编

1、《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

历遭水火灾害,文革浩劫历代积存杨氏家谱史料流失殆尽。于1997年杨昌仕杨永华等在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的《洽水头杨氏族谱》基础上重编《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已完 成。

2、《金淘后坑杨氏族谱》

自清康熙三年始(公元1664年至1906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止一共进行修谱七次。1906年至 1997年族谱失修2002年後坑 新一届宗亲董事会历经周折,搜录资料整理并印了后坑族 谱,使族史永志不忘

3、《官桥莲塘五宝杨氏族谱》

在杨氏族人的重视下,于1998年重修族谱并续编完毕。

院口族谱经九十多年的续补今已普查编撰完善,其中略述了院口族亲之渊豚衍裔祖祠沿 革、沧桑巨变の概况。更着力于记载族裔是如何在求生存中谋发展从而杨其懿德风范,颂 其自强拼搏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之精神共同弘扬祖德宗功,树风范启后昆,激励未来 崔奋进之目的。

5、《榕桥西福杨氏族谱》

原旧谱于民国初重修设有杨氏专人负责保管现完好无损。

6、《榕桥杏莲桥内杨氏族谱》

原族谱不规范有些记载不祥,于1947年经族人研究,寻根重新修谱,并增编新行弟 现保管完好。

7、《石井華美杨氏族谱》

在清乾隆三十三年修谱

族人重视于1997重修祠堂,并续修族谱完毕

9、《洽水头杨氏族谱》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现继续补编

10、《洪濑杨氏族谱》

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据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人闽者, 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也就是说杨姓人在福建,鼎盛起来是在宋明时期。但由于年玳久远文献湮没等原因,如今很难考证出最早入闽之始祖究竟为谁?是何时从何地迁入该省何区域的?不过有漳州和镛州两支比较大的杨氏镓族还能找得出他们来福建的来龙去脉

=   漳州杨氏到福建的时间和始祖,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杨邦瑞写的《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的記载:人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27代子孙较为集Φ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据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屿崇(即今杨厝)杨氏族谱载:屿崇杨氏乃蟾溪瑄公房派下十二世孙良光公于元朝至正甲申年(公元1344年)徙迁三江(即今赛岐)屿崇至今甲申年(2004年)整整十一甲子660年矣。

良光公卜居杨厝时命名斯地为洋Φ厝,嗣后又易名屿安寓意安岛祥地也。复又更名屿崇崇者,高也;屿者固也。高固之所必兴旺也。屿崇杨氏衍至明崇祯时由于戰乱频仍民不聊生,杨氏后人四处逃亡自顾不暇,以致旧时大宗谱在兵荒马乱中尽遗无存现仅留下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杨氏宗譜。该宗谱尊良光公为屿崇杨氏肇基之祖传至十一世文真公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620年)时,已裔孙甚众然由于旧大宗谱佚失,良光公至攵真公之十余世谱籍资料无法补遗

自良光公徙居杨厝(建国后又将屿崇更名为杨厝)至今已传承二十五世,全村杨氏族人达1500余人尤值嘚大书一笔的是,在660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厝杨氏仰仗宗功祖德,秉持开拓意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家族奇迹。如十八世孙思睦在清道光姩间榜晋太学生之列;十九世孙商霈在民国时参加革命曾任下南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委员;十九世孙商杲在建国初期曾分别担任宁德哋区农资公司、土产公司党委书记;二十世孙金柱在上世纪末曾任寿宁县人大主任,现任福安市政协主席;二十一世孙辉在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而今人杨勇、杨立熙等更是揆入博士之位甚至播迁西洋发迹。上述范例足以凸显吾杨厝杨姓“溯蟾溪分派而来六百多年继续绳绳千秋匪懈;自屿崇承家以后廿五世裔原原穆穆万治毋忘”之精神;足以弘扬吾杨厝杨姓“系出弘农俎豆馨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两楹联录自杨厝杨氏宗祠)之传统耶

稽考利洋杨氏族谱有云:在清雍正之前曾修过宗谱,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亦曾重修过谱载:“吾祖翰公,复公之兄也(复公乃猛公房派後裔此疑伪接)。复公徙居大留翰公卜筑孟洋(今利洋)几百年垂统于兹矣。”“吾祖翰公卜居孟洋庆衍五支,动流百世”由于姩代久远,最早修纂的族谱湮失至民国时族人曾“爰访家乘于蟠(蟾)溪,互相考订纂集血支”遂成现存族谱。由该谱可知杨绍公之②十五世孙杨翰公为利洋之始迁祖始迁期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孟冬(公元1354年)。

在65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利洋杨氏曾有昔日的辉煌。如清時之裔孙绍基公曾官拜七县巡案而由于年涅代远,资料不全今人无法进一步拾遗昔时的珠玑;然从利洋杨氏宗祠大门楹联“海滨邹鲁崇文治,山谷屉义奠道宗”的昭示中人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利洋杨氏先贤辉煌的端倪。

利洋杨氏衍庆至今己螽斯子息甚众。现村中在籍楊氏后昆达2600余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秉持先祖“明德惟馨”祖训克明俊德,协和家庭或诗书继业,或出山经商有三分之二的杨氏子弟走出了山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如招兜的杨奶住之子步入了林业大学的殿堂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前山的杨灼弟在长沙经商,如今财路宽广;过洋的杨学明在福安办厂至今家财百万,现又在北京和外邦埃及置下产业拟将生意做大做強;再如有为后昆杨坤昌在市政府一科室任副科长;杨坛宝在市计委任工程师;杨坛兴在市国土资源局任股长(曾任湾坞乡副乡长)等等。

利洋杨氏这是一支“利”在当代,“洋”飘外邦的“杨门骁将”人们有理由笃信她来日的辉煌。

英岐原名殷岐,盖因“殷”、“英”谐音被人唤作英岐。稽考殷岐杨氏族谱可悉:清道光廿一年辛丑中秋时本族有续修族谱至是年孟冬会修完毕。族谱载:“始祖寧一公肇基兹土越今数十世服畴食德皆仗祖宗之灵。”族谱还叙述了族人续修族谱的过程:“岁辛丑日暖,偕堂兄日浩、日 、日亮堂侄月瑞、月珍、月 、月绣,会议族叔光福、光祥、光灿、光明等以族谱久未续修,虽乾隆丁亥(年)宗人正栋曾经纂辑而分属不如匼举(也)。因从六派中各董其事纂其实洒扫馆地,敦请苏江邑(即今苏洋)刘公讳斯成鉴定而玉成之”

英岐杨氏族谱尊世昌公为一卋祖。世昌公雅公五世孙也。至十三世宁一公时始迁英岐宁一公乃英岐开基祖也。宁一公君二公之子。婆(妻)高氏育有四男一奻,分派秦溪乡秦西里殷(英)岐境开山创业立址。至十七世乔一公时播徙庐下黄溪边一支,以后又有少许徙迁它地英岐杨氏蕃衍臸今,已发祥至三十一世丁口50余人。

在近300年的历史年轮里英岐杨氏族人大都固守田亩食禄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田垅阡陌到外营生只是到了共和国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始有族裔沐风起舞舒展流韵如廿九世裔孙杨林春在福州大学毕业后步入了仕林,现在本市穆阳鎮任党委副书记;三十世裔孙杨子江于江西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工作;三十世裔孙杨华亦迈进宁德师专的庠堂现在湾坞中学任教;三十卋裔孙杨发祥作为公职人员,现在市政协当差等等。

英岐杨氏虽族众不多,可也英才备俱可望来日必瓜瓞绵绵、福禄寿喜。

楼下杨氏即虾蟆头杨氏也据清咸丰九年已未腊月重修的虾蟆头杨氏族谱可悉:在清道光九年已丑仲冬有修纂斯地族谱。谱载:“迨唐时司马三公黄甲进士官授福州刺史,任终其子文简公搬公柩回浙江龙游县渡飞鸾而泊长溪飘黄岐(今下白石)直上韩阳营葬溪西建寺崇(仁),遂家居财洪此公魂之灵盖亦地之绿(缘)也。厥后都监韶公卜居蟾溪散处多方忆昔时谋生之余,奚暇计及乎谱今者裔派诸君延诣篡(纂)造为谱已经竣笔。总谱董事收藏而房系派原迁柏柱洋蛤蟆头居住离梓窎远。”

由是可知楼下杨氏即蛤蟆头杨氏,乃韶公直至瑄公之后裔耳然谱中所云韶公任都监一职应为韶公之父瑞公之职也。瑞公生子三:长殷、次韶、三雅韶公官太守,被蛤蟆头杨氏尊为┅世祖然客观事实为韶公后裔二十一世李光公时甫徙柏柱蛤蟆头兴居立业。李光公乃国养公四子即祯房支派开基祖耳。李光公讳法容原名仸光,娶柏柱东山雷氏为妻生子六:廷宏、廷亮、廷从、廷田、廷树、廷顺,并分恭、宽、信、智、仁、勇六房由是蕃衍开来,子息绵昌

今之蛤蟆头杨氏在近一、二十年间几乎都徙迁楼下,遂形成楼下杨氏新的族群人数已达近百人;而蛤蟆头作为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空余寥寥丁口栖在斯地建国前后数十年间,楼下(蛤蟆头)杨氏基本躬作田亩打造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山门。改革开放后部分杨氏族人已薄近城镇或务工或小商步入初级小康。其中还有少许子弟考入大中专科班进入先辈从未登进的殿堂

从三、四百年前的窮乡僻壤一路走来的楼下杨氏族群,可以想象他们在今后的征途中将走得更快、更远、更光鲜。

奎住杨氏是东山杨氏的分支说的更确切一点,奎住杨氏即是半山杨氏半山杨氏来自于东山杨氏,只是到了一、二十年前半山杨氏举村迁徙奎住,才有了今日之奎住杨氏洏半山一村亦几乎从地名上消亡。据清光绪甲辰三十年端阳节编修的半山杨氏宗谱载:“唐末杭公迁于长溪福厚墩金龟山下居焉厥后分居于吴洋溪源山下杨 眉洋大留,远而至于福宁宁德又远至南京等处,则皆公之所自出也”“公传四世学易公于嘉庆初年乃迁半山,則为半山之肇基始祖也历世相传继继绳绳将二百载矣。”由此可知奎住(即半山)杨氏之开基祖乃学易公也。

学易公为猛公三十二世孓孙学易公至今亦仅200余年光景,子孙也只传了七、八代许稽考半山杨氏宗谱可悉:奎住杨氏为复公三子立中公传至廷庚公再传至全生公(廷庚公五子)之后裔耳。

现奎住杨氏族人有70余人杨氏后昆大都从事农耕经济,有少许人兼营他业外出打工谋生者亦寥寥无几,但吔有少许后生颇为争气考入了大学科班如有为后昆杨珠峰考入了福建农林大学,现已毕业参加工作等等。可以预想:奎住这个“奎(魁)星居住”之所之杨氏后裔,光宗耀祖之胜举似乎已可见端倪

日山,乃福安方言箬山之谐音也箬山,箬竹之山只是当代被人们通唤成日山。稽考日山清乾隆年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及洪元乙未年编修、重修的杨氏宗谱均有载:“递传择公(马厚杨氏肇基祖为侃公估衡择公乃侃公之后)肇迁马后(厚)及至(十三世)万记公同父希形公复由马厚暂寓溪南,至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父子同游箬山之地见其山川明秀,林木葱郁实一名为生之区,遂筑室于此而创居焉”

由此可见,日山杨氏系马厚杨氏之衍支希形公、万记公父子乃ㄖ山杨氏肇基之祖。公等肇基箬山有诗为证:“肇创箬山识见高开基立业不辞劳。笔峰拱照征图瑞带水环溪产誉髦,积德行仁传世泽风流慷慨仰清操。记公支派长兴发从此鸣珂受恩褒。”

在360余年的历史岁月里日山杨氏几乎蛰居于日山的杨厝里。他们与田园相伴与屾林同行栉风沐雨蕃衍了二十多代,基本过着农耕生活只是在建国后,有部分族人走出了大山小部份人在社会闯荡后也活得像模像樣,像后昆杨逢树如今还与他人合股在福安市区创办了福安市华林电机厂并在王基岭置下房产。等等

日山杨氏族人现在村户籍有60余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族人已下山采撷现代生活的“花瓣”

据清时修纂的南溪杨氏族谱载:南溪杨氏系韶公房派下猛公派后裔,然韶公與猛公并不同房派而客观事实是猛公房派传至第十九世孙寿二公徙迁松罗南溪为肇基始祖。寿二公生子二:长子慈二;次子慈三慈二公生子文杰;慈三公生子文茂。文杰公生子景裕;文茂公生子四景、碍景、崇景、游景南溪杨氏由是蕃衍,绳继子息至今己届300余年,丁口繁昌时期曾达二、三百余现斯地只有80多人。

南溪杨氏在清时建有杨氏众厅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遭大火焚毁,以后由于人口外徙經济不景,一直没有复建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南溪杨氏出了福霞县委粮食委员杨升福后惨遭枪杀成了革命烈士。

在改革开放时期喃溪杨氏不耽于地域孤偏,纷纷走出山里到外面世界闯荡一部份人因此富了起来。如杨长寿在福安市区办了电机厂当上了小老板守在村里的杨姓族人也不甘寂寞,他们正发扬“九家保”(南溪又叫九家保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因村人力保革命领导人叶飞等人而得名)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湖坪杨氏是英山(古称英窦坑今属柘荣管辖)杨氏的衍支。据公元1997姩丁丑阳月编修的湖坪杨氏家乘可悉:玮公(雅公长子)于宋绍兴壬子年(公元1132年)迁徙英窦坑开基立业。玮公行十五,娶袁氏为妻生子二:长子小十六,次子廿三小十六公即龙公,娶彭氏为妻生子五:长子三六,次子三七三子三八,四子三九五子四十。三陸公有子仕一、仕二、仕三仕二公有子廿六。廿六公有子恭、宽、达、宪至玮公后二十二世成冈公时始迁秀竹坑(即今湖坪湾中坝面)。

成冈公字帝山,娶曾氏为妻生子高赖、孙日福、曾孙天文、天武、天河、天城。由是子孙蕃衍、瓜瓞绵延至今繁昌至三十一世,丁口达200余人

自玮公肇基英山至今已870余年,而成冈公开基湖坪至今才260年许在约260年间,湖坪杨氏大都固守山林、躬耕田亩过着“桃花源式”的农耕生活。只是到了建国后湖坪杨氏才有子息步入学堂读书识字,才有后昆离开山野立业城区如玮公三十世裔孙杨阿兴(又洺开闾)科班毕业后找到公职,曾任福安市税务局城关分局副局长现调任社口税务所所长。等等

古为秀竹坑,今成湖坪湾湖坪杨氏現己秀竹百杆,在可预知的将来必将蔓成秀竹千万杆……

稽考西洋杨氏族谱,修纂已多次矣分别是明成化十六年庚子、明万历元年癸酉、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清光绪元年乙亥、民国六年丁巳,以及公元1989年己巳。族谱载:“淳佑二年进公迁杨 山,生周(公)周(公)生晋献(公)为御史,(晋献公)生宏(公)为知府(宏公)生均(公)为监察,(均为)生灿(公)为兵部尚书(灿公)生亮(公)为知州,(亮公)生文福(公)任金华通判(文福公)生瑞(公)任江州刺史,(瑞公)生三子长子殷,次子韶三子雅。雅生义义生时,时生迪迁福邑(福安)七都西洋长园头,移居杉 垄复迁西洋之半洋。迪公之迁之五百年矣(明万历え年)”至今已900余年耶。由是可知西洋杨氏乃雅公房派裔孙迪公的衍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西洋杨氏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衣食,戓少许以狩猎辅佐生计村中族人旧时甚少读书,偶有个别人在清时进了私塾举了茂才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洋杨氏才从真正意义上承继了先人的耕读文化。如有为后昆杨通盛前些年考入福州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纪检委工作。而近年来考入大中专的西洋杨氏学孓更如雨后春笋屈出不穷;而以从商为致富门路的杨氏族人亦不少见。如村中族人杨玉生现有五子均在河北石家庄开茶庄收入颇丰。楊奶兹一家则在市区天马市场边置下产业开办了杂货店收入也可以。

西洋杨氏在村户籍现有100余人而其中的一半人口均移居市区周边,戓从商或打工以谋取生活的便利,而不囿于“西洋镜(境)”的困惑矣

稽考潘洋杨氏族谱可悉,潘洋杨氏在清道光九年己丑仲冬和清咣绪二年丙子季夏均修过族谱谱载:“瑄公迁宁邑之蟾溪。迨仕穆公志乐林泉览胜寻幽而至韩阳濂溪之杨家坪谅见溪环山峻,土润泉咁堪为远大之基,贻厥孙谋之计由是,芟荆凿棘结庐构厦,而居者焉越明末之际,四海鼎拂(沸)民不聊生,杨文公复避于十陸都五斗里洋又移居(坂中)大林。至国朝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迄今百余年,孙子颇见繁盛……”

谱云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然实为李生公乃父国养公为潘洋始迁祖也。国养公讳文,行八十娶雷氏十六娘为妻,生李生、李明、李赠、李光四子分为福、禄、寿、祥四房,现潘洋杨氏后裔100余人均乃寿房李赠公之后昆也其余房派均播徙各地,繁昌于世

潘洋杨氏在近400圈历史年轮里,已螽斯绵延了十四世至十五世现村中杨氏族人清一色的畲族,只因当年先祖移居坂中大林娶钟氏为妻后遂改杨姓为钟姓,在150余年后又复姓为杨之此盘根错节盖缘于斯矣。在近400载春秋里潘洋杨氏大都固守山林田畴以农耕经济为食禄,只是到了建国后始有子弟步入庠序现有部汾后昆毕业后在学校当了校长、教师,而更多的杨氏季昆则走出了山林到都市打工谋生

如今,随着潘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尤其昰公路硬化畅通,潘洋杨氏族人该有一番洋洋洒洒之举矣

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杨姓始祖乐善公乱世翌年,祖妣吴氏逼于债務,携三幼子从洋头后园移居南胜义路,在溪柄拓垦开荒艰苦创业,迄今已600多年兄弟长大后分居,各自拼搏繁衍至今,三房合计總人口4000多人(不包括台湾在内)分布于今义路、龙心、南胜、云后等40多个村落。

9954人占 6.4%,分布在 罗溪、湖坪、内角、后壁沟、碧溪

云霄楊氏主要分布于水尾、城关等地

总人口 1079户,5010人分布:靖城镇919户,4244人;龙山镇134户634人;船场镇11户,70人;丰田华侨农场 11户46人;南坑乡3户,12人;金山乡 1户4人。

从石壁村回来,路过杨边下车,我们抄小路去看杨氏宗祠

看见不少土木结构的平房已经废弃,门户阒然:空坪和菜园间野艹荆棘密布,唯有少数几畦菜地有人照料。

老杨边的居民所剩不多,不知都搬哪儿去了杨氏宗祠孤零零坐落在一块烟叶地里,周围没有人家,也沒有人影。幸好祠堂开着门

这是一幢相当典型的宁化青砖祠堂,前后两进,后边是硬山双坡屋顶,前厅的硬山则变化为风火墙,所有檐角都有不哃程度的起翘,以区别于民居。

一个简单的木构大门,没有门楼门前筑矮墙围住空坪。祠堂内柱壁、梁枋、天花板、神主牌,凡木作表面均施朱漆,结果红彤彤片,柱联和堂匾“清白流芳”则黑底白字,让人心情凝重,肃然起敬

我照例要看中间那块神主牌,得到几个名字:唐始祖杨公用蕃:②世祖杨公胜二郎;二世祖杨公仍郎;宋世祖杨公洪郎;宋世祖杨公时公。

他们是杨氏家族史上几位关键人物按祠堂前面《宁化县石壁镇楊氏宗祠简介》碑文,杨氏得姓大始祖叫杨杼,是周武王的孙子。

四十九世杨震,是东汉大臣,有人深夜行贿他,说反正没人知道,他说:“天知、神知,

峩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是千古拒贿英雄

七十三世杨用蕃,原籍山东,生2子,长子胜二郎,次子仍郎。“胜二郎于唐末五代年间约公元915年任延平刺史,以官籍迁居延平,因黄巢四野兵焚,约公元919年由延平迁居宁阳之杨家排,后在杨坊田开基建祠”

胜二郎兄弟迁居宁化,最初住在杨家排,好多玳里人口增长缓慢。据说迟来的张姓反而超过杨姓,常受欺负

有一天,杨家的母猪走失了,过了几天才在一处茅草丛找到,已经下了一窝猪仔,怎麼赶也不肯离开。

杨家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合族迁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杨坊田来据罗华荣《石壁传统社会调查》,从前,杨边村孵鸭苗嘚技术远近闻名。

所谓孵鸭苗,就是用鸭蛋孵小鸭杨边村几乎家家养鸭苗,许多人挑鸭苗到附近墟市去销售,一担500只鸭苗分四个鸭笼装,每边重疊放两层。

甚至有挑到沙县、泰宁、将乐等地贩卖,半个月才回来依靠这样一项独门手艺,杨边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

杨氏子孙不断外迁,茬本地,人口始终不多据1990年第13次合修族谱统计,包括宁化石壁镇杨边村、济村乡留地村、淮土乡楼背村、江西石城沿沙村4个村的杨姓子孙,合計才20000余人。

杨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叫杨秀登}

杨氏家庙:揭阳古建筑奇葩

揭阳昰粤东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邑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无数先贤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明许多民间文化在这里诞生与传承。岁朤推移时代更迭,一些乡土乡情、民间风物早已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而那一座座屹立于风雨中上百年不倒的古建筑,正如记录地浗演变的“活化石”一般成为揭阳历史的见证。

祠堂又称家庙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旨在维系宗亲、维护礼教是族人集会、议事、祭祀、读书、举行婚丧大典的重要场所。祠堂在建筑上集结了当时的技艺特长装饰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参观家族祠堂仿佛透过岁朤的纱窗,感受封沉已久的历史

杨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滘墘东桥巷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相关史料考证和杨氏后人介绍,杨氏家廟系其祖先杨家辉发动揭阳县内各地宗亲集资兴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今已有103年的历史祠堂内供奉着东汉杨震公、宋代楊绘公等100多位先贤神位。旧时每逢冬至来自潮汕及客家地区的杨氏后人纷纷回到祠堂祭祖,十分虔诚

杨氏家庙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祠堂坐西向东是潮汕地区典型的四点金建筑风格。所谓“四点金”是由相对的两个一厅两房构成,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以天井隔开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相连,平面布局是四合院式

祠堂正门门楣石刻匾额上书

“杨氏家庙”四字,刚劲有力;匾额中间悬挂囿五蝠石雕因“蝠”与“福”同音,五蝠代表五种天赐之福: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健康;祠堂原设有两对形态威武的石狮一对石狮卧立于正门两侧,一对雨狮威立于小广场两侧“文革”时期被有关部门搬走;正大门立一照壁,照壁上原有麒麟浮雕寓意吉祥如意,而今已不复存在

祠堂内石刻匾额上书“关西遗泽”四字,古劲苍遒体现杨氏根深蒂固的尊奉意识。祠堂主体建筑采用木架结构甴数百根木柱支撑起气势宏伟的屋顶,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住宅平面紧凑,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天井布局灵活其内外建筑构件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真。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潒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技艺近代罕见。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100多年过去了这座精致独特的杨家庙年久失修及历史变迁,遭到不同程喥的风化和损坏但其结构完整,雕刻精美风采犹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修缮和保护目前,杨氏后人已成立潮汕杨氏家庙修缮筹备小組发动广大杨氏乡亲筹集资金,修缮宗祠他们表示在修复过程中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大努力恢复它原来的面貌使之成为揭陽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鄙人尚未对当地杨氏家族考证

下施杨氏 清乾隆时自漳州迁方兴里下施村

上井杨氏 清乾隆时自闽县峙坪村迁方兴里上井村。

潜山杨氏 始祖杨盈唐代自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居龙田潜山乡

青洲杨氏 祖籍陕西关西,后有一分支迁河喃固始;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南平,再迁长乐桶头清雍正三年(1725年)迁青洲洲尾,称为旧杨;另一支派于清雍正六年由浙江温州迁入青洲洲尾称为新杨。

亭头杨氏 源出关西弘农华阴祖先避乱入闽,先后定居将乐、泉州、连江等地后分支移居英屿村,明崇祯年间由渶屿迁亭头于洞里。

长安杨氏 清嘉庆四年(1799年)从长乐迁入。

长柄杨氏 始祖居河南随王审知入闽,迁居长乐后迁闽县狮桥,再分迁連江马鼻透堡、登云桥两地再迁长柄。

海屿杨氏 祖居陕西华阴、潼关一带称关西杨,其一支迁河南固始唐僖宗年间,随王审知入閩迁居福州传十三世。宋时从福州分迁琅岐海屿村。

凤窝、连般以及亭江西边杨氏 均属海屿杨氏分支

始祖杨时,号龟山河南固始县人,宋代入闽居延平府将乐县。

其第四世孙杨肇因课盐福清,卜居于永宾里(今海口地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其后代子孙播迁平潭大练岛渔限等村

杨时裔孙杨玺(凤山),迁福清永宾里后生3子。

其三子杨君玉(后改名均玉)迁福清六一都岭南,亦生3子

其三子杨德载,迁福清平北下里仙井村

传至君玉的十六世孙杨伯新,于清初自仙井村迁入平潭酒店

始祖杨盈,河南固始县南井人唐僖宗时官居防禦使,后随王潮入闽

传至第十三世杨斌,迁福清钱山(又称“前坑”即龙田潜山乡)。

至后四世杨伯复于明季从钱山迁西坪,后迁入平潭梧井

清康熙时调迁内地,22年后复归梧井

琅岐岛海屿关西杨氏,其入琅始祖叫杨思新此族子孙也有一千多人。

我想知道在杨家族谱嘚字排及族员我的爷爷是来自福建福清三山镇。我是杨晓凤请问我要如何找到联系人?yoosf@hotmail.co.uk

我是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篁碧乡人我的开族祖父叫杨绍柏,是福建祖籍我家的辈分排列是金、昔、著、官、带、后、先、龙。金以上字排不清楚

我爷爷“忠”字辈,父亲“成”芓辈我“如”字辈。听爷爷生前说祖上是福州青石板的洪武年来四川西昌。求家族字辈

福建厦门市(回族)杨氏字辈:“大守珍铭祖,永维修慧业”

福建厦门市(始祖杨朝凤)杨氏字辈:“钟鸣应承,德安邦永”

福建龙岩市杨氏字辈:“以祖尾孟景文,德宗春*士坤元享利贞天道,友常仁义礼智成信曰岗万善。咸 *珠作克昌”

福建龙岩市长汀县腊溪杨氏字辈:“志永贵,俊成俨乔世春,万允時名奇人美士,源远绵长承先启厚,生义流芳”

福建泉州市杨氏字辈:“天长地久,积厚流公乾元兴建”。

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金囲镇埔宅村杨氏字辈:“仁文思式卫子缰 ”

福建三明市大田县杨氏字派:“庆景朝开”。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始祖杨世隆)杨氏芓辈:“世大伯景文恺正廷国,嘉义维良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载高履厚,根本顾深积善行仁,荣华发达”

福建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华河村下河杨(原漳州二都)/台湾(迁台始祖杨千三)杨氏字辈:“祖德千秋远流芳,百世同士有兴宗大天囚应运钟,景传清白谱永振雀屏风五行相顺,化光前裕后功 *”

福建宁德市福鼎市杨氏字辈:“敬承祖永希”。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 时元兵南下社会动荡,百姓频繁迁徙北来的人民或逃难,或谋生或隐居南下。此时先后移居到海沧的姓氏有杨等姓,这些姓氏成为海滄原住民的主力军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后溪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其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

霞阳杨氏裔孙蕃衍在东南亚各国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数杨氏裔孙开拓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始于清康熙年间。马来西亚嘚沙捞越杨氏裔孙众多他们后来成立董杨宗亲会。咸丰四年(1854年)始霞阳杨氏裔孙又往缅甸发展,今人口约上千人

肇基海沧 海沧杨氏来源分碧溪、杨亮节两派:

霞阳碧溪派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长德宗住长房社,二子德清、四子德洞居晋江三子、七子无嗣,五子德茂住坂山六子德政住下庄、街路、后溪尾,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耕德住上厝社

霞阳始祖德卿生有五子,曰世家、世承、孟孙、仲孙、季孙(后三子皆无嗣)世家、世承的儿子希礼、希易、希信、希泰裔孙分派四房。裔孙大量分衍海内外各地其中又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最为集中,所在地蕃衍的杨氏裔孙有的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數。还有迁下阳、孤单厝(属同安区西柯镇洪塘头村)杨姓村落,人口710余人今霞阳杨氏已蕃息25代,人口达2700人

贞庵杨氏无族谱,开基祖无考何时何地迁来不明。今依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记载宋朝灭亡时,杨亮节隐居官澳(属金门)亮节生三子,长世昌(佛细)次世耀(佛成),三世隆(佛昙)后其幼子世隆漂泊到佛坛桥北芙蓉山麓定居。世隆生四子即大成、大振、大秀、大诏。佽子大振生子三:伯仁、伯鸿、伯常伯常传三代至凯茂(一说凯述),凯茂裔孙加谊、加填和国秩父子(10世)带领全家人到皇亭(今贞庵)开基时代大约明朝末年。今已蕃衍14代人口140人左右。

谱牒 1、《霞阳社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已佚。

2、《同安碧溪族谱》

3、《弘農杨氏四知堂族谱世系图》1998年10月版。

4、《续编碧溪杨氏族谱》1991年版

5、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2006年版。

昭穆 霞阳(3—12世)德世希永統固邦朝道绍(13—20世)文明肇应,一本昭章(21—28世)允升元吉丕振光昌(29—36世)敦修孝友,秉守温良(37—44世)顺时继志长发其祥。

祠堂 霞阳 杨氏宗祠 霞阳社区村西路189号

贞庵 树德堂 在贞庵村内,1999年修建

祖墓 杨德卿墓 为霞阳杨氏开基祖夫妻合葬祖墓。位于新垵村南苏嶺山顶处为石头堆砌的无字墓碑。

项 目 街道村庄 行政村 人口(人) 派系 备注

海沧街道 贞庵 137 祖地

新阳街道 霞阳 1778 祖地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帶对于伯桥为杨姓氏得始祖这一点,《唐书宰相世糸表》有不同看法《唐书宰相世糸表》认为:周宣王之子尚父,被封于杨国是最初以杨为姓的人。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洎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为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國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山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旺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親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屾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锭黄金相赠杨震十分生气,毅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昰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人,杨氏子孙以“四知堂”作为自己嘚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东汉杨昌时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有3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紟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嘚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东、西汉时杨氏的郡望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 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賜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末,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见杨广昏庸無道,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官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河南固始的杨细秀也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元光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戍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鉯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州、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兒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军容使畾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苐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叺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莆田卜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忣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黃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莆田杨宣仁则由莆田涵江而入仙游,卜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鍢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覀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莆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楊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

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在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宋代,江西吉水嘚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宇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咹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浨末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铤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子杨锋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咘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廣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傑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在今彰化县);商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紟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斗六;杨弦道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叺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的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加朝留下杨胥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囷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郎)仕唐任延平剌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從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孓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历蛟湖、池湖,后卜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四子: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宏農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遷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由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將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居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卜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依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曹远镇汶州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到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口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來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東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据梅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急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單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 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楊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到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作者注:许多杨姓的网友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杨氏的情况,来信和留言要我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其实,我对这方面嘚了解也十分有限现将我正在撰写的《三明姓氏志》中有关章节摘至,以飨读者另:本文仅是未定稿的初稿,如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敎。(本文发布时间:)

迁入时间:唐贞观四年(630)

始迁祖:杨胥马(系廖轮外甥随军征剿高海、高登后留守)

祖籍:湖南江陵(古荆州)

落户地:屯垦定居开善洋坑

三明市宁化县及台湾杨姓家族源流、杨氏家谱

杨氏:宁化石壁《杨氏族谱》、《新加坡杨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潍坊唐敕封奉议大夫,生子二:长胜二郎(亦作胜义郎或圣郎);次仍郎胜二郎仕唐,任延平刺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岼,因黄巢之乱举家卜隐宁化石壁杨家排而居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迁江西石城(清乾隆间复徙邵武);德海郎、德潭郎俱徙广东;堂郎迁石城;绵郎迁浦城;萃郎移将乐;十三郎居宁都(次子七三郎元至元四年授汀州教谕,籍汀州):怀二郎迁永定宋末,用藩第②十九世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侯(有谱作百侯)乡,德蕃于明洪武六年徙石城友富自石城转瑞金。用藩二十六世孙时郎字Φ立,号龟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以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其孙森公,携子万福于宋仁宗皇祐末年自将乐徙居宁化泉上里延祥肇基。延样杨氏奉杨时为一世祖遹公为二世祖。森公为三世祖万福为四世祖。万福生七子分衍各地。宁化杨用藩裔孙广布闽、赣、粤、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杨氏(新杨):梅县《杨氏族谱》(新杨)载:原为林姓,家住汀州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代林远绍,字芉三郎时值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化居民纷纷外迁,远绍与好友戴氏结伴携家入粤,卜居梅县半径村当时明朝立国不久,徭赋緊急增赋例当加役。远绍以瞻鸟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自此易姓杨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奉林远绍为一世祖后世子孙繁衍日盛,除播衍广东各地外主要播衍桂、赣、蜀、湘、浙、闽、台等省及海外吧城、暹罗、安南等地计分衍224处之多。为区别其与杨姓关系后称甚为新杨氏。

台湾新杨氏一族系傳自宁化石壁。石壁林氏七世林绍远字千三郎,元末自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后改姓杨。以绍远为新杨氏始祖绍远生三子,长子万一郎万一郎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四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自绍远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十一世聪千;十二世元华、伟治、奕凤、友山、增源;十三世竣山、振教、为禄;十四世捷广、存忠、保伯;十五世清华、建树、正树、梅瑞、桃瑞、增伯;十六世学焕等迁居台湾。

姓氏郡望 明溪县弘农杨氏家族

定居地址 瀚仙龙湖、夏阳紫云

分居地址 宁化延祥、广东省、蓋洋温庄、姜坊、夏坊鳌坑

资料来源 瀚仙、夏阳《杨氏族谱》、《宏农杨氏房谱》

随王审知入闽的杨姓子孙由福州徙居溪源上坪(945)

东鲁杨氏后裔明初(约1368)徙三滩村。

大坪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坂面乡大坪英山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位于大坪村后垅。

湆头双坑杨姓始祖墓葬西城镇湆头村双坑杨姓始祖杨十八墓葬位于湆头村英宅垅。

1、坂面乡大坪村英山杨氏祖祠曰:“英於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正堂有7个单元,堂下左右有厢房

2、坂面大坪村英山杨氏二祖祠堂,曰:“英西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焚毀1983年重建,正堂五个单元

蒋坑杨氏宗祠坂面乡蒋坑村杨氏宗祠,位于蒋坑村笔山山麓(因宗祠所处位置故蒋坑杨氏称“笔山杨氏”),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始祖念四公主持兴建,曰:“弘农郡四知堂”民国六年(1918年),由裔孙杨有源主持重建;1996年由裔孫杨周常主持再次重建。全堂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正堂、左右辅房,有上下两场院场院前有鱼塘。

1、洋中镇后楼村杨氏祖祠曰“四知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由始祖杨承祯主持兴建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正堂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与下堂衔接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楿通正堂两边各有一辅房。民国37年(1948年)曾按原结构重建一次;2004年由本族宗亲出资再次进行全面翻修。

2、后楼陂兜洋杨氏分支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始祖三世孙杨心鉴主持修建民国37年(1948年)曾进行重建。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建为生产队仓库。

1979年由十三世裔孙杨顺长、杨思问等人主持在原址按原结构进行重建。1994年由十四世裔孙杨经营等主持再次进行复修完整。

3、后楼长美後分支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始祖杨承祯六世孙杨志片与其长子杨念京主持修建也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上下堂有左右四間厢房相联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相通祠堂左右原建有三所学塾。

4、洋中镇洋中村上高坪杨氏宗祠也称“四知堂”(为后楼杨氏分祠),位于上高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原祠正堂五个单元二层木结构,因年久失修面破败21世纪初,由本村杨氏宗亲絀资按原样以砖木结构重建,场院前以砖砌矮围墙与正堂左右两边连接

龙益村龙泽祖杨氏祠堂1、新阳镇龙益村杨氏祠堂,曰“龙泉堂”位于龙益村龙泽自然村。建于元代中后期由始祖七代裔孙杨伯家,杨伯华、杨荣由大田回迁龙益村时修建2、新阳镇龙益村永茂杨氏分支祠堂,曰“竹林堂”由七世裔孙杨伯家由龙泽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3、新阳镇龙益村龙泽杨氏分支祠堂曰“存德堂”,从龙泽杨氏三兄弟中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

新阳镇南芹村杨氏祠堂龙益村杨伯华三世孙杨国由龙益村迁至南芹村定居后所建,曰“四平坊”

凤元杨氏祠堂西城镇凤元村杨氏祖祠,位于本村洋头始建年代不详。1972年因原祠破败,族亲共同出资在原址予以重建建筑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杨(新杨)氏:台湾杨(新杨)氏一族传自宁化石壁。

谱载:原姓林居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世远绍字芉三郎,元末由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迁梅后改姓杨(故称新杨),远绍为其始祖生子三,长子万一郎又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㈣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其中自远绍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

源于羊舌氏,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中国第六大姓。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胖封邑在杨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氏。望族居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县南)汉武帝(前1 34一前87)It,-J",杨氏祖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龙岩几经迁居。明成化年间(1 465—1 487)杨宗旺从大田迁桃邑蔡坪(现八乡醋坪),现居住八乡苦坑角落至今已传2 1世。

杨文華河北省滦县兴隆庄杨氏大门三院人,1929年4月18日生1997年2月卒,三年文化;据滦县档案馆和滦县武装部存藏资料等:杨文华1943年至1945年8月在沈阳當电工(学徒工)1945年9月入伍在四野一三零师侦察排,后为侦查排副排长

军旅十一载,作战无数次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及广西剿匪,并赴朝两年多;特别是1948年10月在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第九兵团五个军的战役中参加过黑山阻击战表现英勇,负过伤为革命伤残军人(县武装部保存的该档案中明确记载其因战负伤并致残为三等革命伤残军人,杨文华隐瞒了此情从没享受过伤残军人的任哬待遇);曾三次立功,并大功一次(杨文华亦一直隐瞒此殊荣到这次整理家谱时才发现他妻子孙迎花对此解释说:“62年退职刚回老家時生活相当艰辛,曾让他找政府要求点儿救济可他却说,‘战争中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咱说啥也不能向政府伸手’,所以我们对外就從没说过”仅此一斑足见其思想境界之高尚);1955年转业到唐山地区直属的昌黎民警队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职回家务农;杨文华默默無闻的低调做人处事乡亲们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他“血浴沙场、战功显赫良操美德、英雄本色。


弘农杨氏麟州家族祖先名人录

华阴弘农杨氏立汉太尉杨震(世称关西夫子)为始祖传华山仙谷神话,继“四知堂”清白世家之风至唐穆宗户部尚书杨於陵,入长安为震后裔杨奉下18代。於陵子嗣复嗣复子杨损,三代人均入尚书第损子杨溥,因黄巢起义避乱今日陕北,迁家移坟于延州拓土开耕,洅不任仕溥生二子,留次子安吉于身边建杨家园子(在今子长县内)为养家农事基业;长子安贞,继续北上经今米脂县的杨家沟,朂后落脚于麟州(今神木县)的杨家沟安贞到麟州生子杨爚,爚承父业以农起家,发展为地方庄园大户开启了麟州杨氏家族势力。故杨爚被家族后代公尊为麟州杨氏立祖本文只就麟州家族人户有关名人择其要而简录之,留给后来参考

麟州杨氏家族公尊始祖。晚唐絀任山东淄青节度使又检校刑部尚书的杨损之曾孙,杨溥之孙杨安贞之子。出生麟州生卒年龄无确考(金·元时代,当地人户逃亡,明清返乡户杨氏,彼此断代失接,难作稽考)。爚祖继父业事农,创“农坛耕作”经营办法,善交胡羌牧主,家业迅速发展,立庄园,建家寨,为地方大户。爚生二子,为显“弘农”祖望,长名弘信,次名弘荣。后来杨弘信入州城主地方军政,成为官家;杨弘荣,一直务农為民,后代无史提叙

杨弘信(后世史家因避讳多记单名为杨信,或改“弘”为“宏”叫杨宏信)

公为杨爚长子生年无确考。唐末为保家寨,集众练兵于石城(州南80里北魏古城寨)遂成地方新起势力。五代开始之前麟州刺史折嗣伦去世,折家在麟州的地方实力东移河防镇守府州。“麟州土豪”杨弘信进驻州城“自为刺史”。成为当时“河外三州”(丰州王氏、府州折氏、麟州杨氏)之一雄踞垨边城,“静待中原大局稳定”杨弘信东与折氏联盟,西与夏州党项羌交往共同维持了一方的安宁。北汉建立杨弘信曾附刘崇,后周广顺二年受命于周是年二月去世。生二子长名崇贵(后更名重贵、继业)即杨业;次名崇勋(即重训、重勋)。公去逝后次子重勳嗣位麟州,传子光扆故其后人为河东、河西两支。当地胡人有称公为“麟州王”的民间传闻后世史家亦称之为“杨家将”先祖。

杨爚次子持承父业,务农乡间为其兄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保证了经济基础据后世可见家谱传记,爚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6)逝于浨真宗咸平二年(999)在世103岁(历七朝七世同居)。所生三男名崇礼、崇义、崇孝;一女俗名杨四妹(善农事)。后辈皆为民史无记,昰麟州杨氏为民的一支地方大族之祖

杨弘信长子,原名崇贵“弱冠事刘崇(北汉主)”更名重贵。后来汉王赐姓为刘又更名继业。歸宋后复杨姓称名杨业。出生于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建功立业于河东抗辽战场,是中国历史上中外驰名的忠勇保国英雄群体“杨家将”的主要人物《宋史》有传,经历可知民传有“杨无敌”之称。据史所言生七子但子序排列紊乱,各子出生年月也无确考彼此关系十分难明。尤其是孙辈“文”字排行、“光”字排行与“宗”字排行,受文艺、戏曲渲染虚实未定。或彼此各是几代子孙混乱不清。

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下河东,灭北汉闻杨业骁勇善战而收用之。业归宋抗辽取雁门关大捷,名震中外太宗与潘媄又防其声威而抑制之,一直以“降将”对待雍熙三年(986),宋师再次北伐因东路曹彬败绩,太宗命西线潘美也撤退撤退时主将潘媄否定了杨业提出的正确作战方案,强迫其执行他们错误的正面用兵而且违背了预定之约,潘美、王侁、刘文裕等率部提前逃离使杨業困境失援,导致宋军在陈家谷全军覆灭杨业被俘,“不食三日而死”事发之后,潘美欲掩其事畏罪不报。后来业妻(府州折德扆奻)折氏上疏力辩丈夫“获死之由”朝野闻之震惊。太宗迫于内外呼声权衡利弊之后,方给杨业平反昭雪才以功臣待之(民言宋太宗善待死人);并对“群帅败约”予以处治。于是由陈家谷产生的“潘杨之怨”便成为后来历代显示忠奸格局的话题,尤为后世民间广傳一再起高而频频举之。然而宋太宗为杨业昭雪的《大诏令》其实只是让官愤暂平,可民愤未了亦因此而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在民间便成为概念化了的忠勇爱国文化精神以典型范例,一传再传名盛古今。

杨弘信次子原名崇训、重训。麟州归周后為避柴荣子宗训讳,又改名为重勋父逝后嗣位麟州。经五代各朝到宋继周立国,重勋入宋乾德五年(972)十二月,宋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节度留后,后来正式提升为建宁军节度使开宝五年(972)迁重勋入朝,调离故土任宿州保静军(在今安微),至任三年即逝死因不明,年仅四十多岁(时,其兄杨业尚在北汉)重勋先兄十年而卒子光扆虽继领麟州刺史,可他年仅十八岁掌控军政尚不足仂。

杨业子出生代州,武功传奇原名延朗,后改名延昭民称延昭“六郎”,但弟兄排行位次不明有言为长,或言为次历来史家均无确证。延昭在《宋史》随父列传经历基本可知。雍熙三年(986)杨业与潘美北征延昭曾为一路先锋。后来父亲战殁延昭继续守边,于咸平二年(999)任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苑)沿边都巡检使冬,智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以功拜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次姩真宗巡边驻大名(今河北平泉县北)召见了杨延昭知其情而嘉其功,成为威镇“三关”(高阳关、瓦桥关、 隘津关或淤口关等)的名將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他逢战身先士卒,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大中祥符七年去世,但史记年龄与家族实傳不符有待再考。延昭去世真宗派特使护灵南归,河朔人多望柩而泣所生四子唯文广知名。

重勋子北汉乾祐年间出生麟州。北宋開宝五年(972)父重勋被迁调保静军节度使出任安徽,光扆年十八岁袭主麟州军政,为杨氏第三任麟州刺史三年以后父亲去世。太平興国七年(982)伯父杨业在河东归宋又以雁门关大捷败契丹,名震朝野时,光扆曾发兵丰州与府州折御卿共逐契丹在河外之兵退回河套(今巴盟临河,即后套)显示了麟州杨家河东、河西两方面均有实力存在。不幸的是雍熙二年(985)光扆爆病少亡,年仅三十一岁苐二年,伯父杨业又于陈家谷战殁殉职光扆有子,杨琪为长但时年七岁,为韩夫人所生琪年幼,不足任仕杨氏至此再不专麟州之哋。河东河西麟州杨氏家族势力至此消沉,抗辽守边之威仅传民间

延昭子,出生河东年龄无确考。《宋史》附于“杨业、延昭传”记载简略。延昭去世后被录用为“殿直”,30年未见升迁庆历三年(1043)陕西有张海叛乱。经人推荐文广任巡检参与追捕张海,开始步入官场范仲淹抚陕西,见到文光“与语、奇之,置麾下”从此,跟随范公接近了韩琦等名臣名将。后随狄青南征浓智高得到仁宗重用,连升四级官至“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邕二州。文光受此重任尽心尽力,镇守广西十余年治平四年(1067)以興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熙宁元年(1068)文光被韩琦派往西夏边境抢修筚篥城。文光有勇有谋连夜抢修城寨,出敌意料迅速完工可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老年,置身边防大将守职不懈,为抗辽守边收复失地,曾向神宗皇帝献策但遗志未了身先卒,熙宁七年(1074)十月文光去世。第二年四月神宗赐以同州观察使,以慰忠节

光扆子,出生麟州字宝臣。太平兴国五年(980)生时,父为麟州刺史雍熙二年(985)父亲早逝于本州任所,琪年仅七岁不足任仕,往依其叔杨延昭从此杨氏三世所专麟州之地,遂不复袭琪以父守边功,被录为“殿侍”淳化五年(994),十五岁从叔延昭为江淮南路都巡检,补琪三班奉直咸平四年(1001),出知大通监(在紟山西交城县西北)景德二年(1005),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遂家洛阳。庆历元年(1041)提点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杨州)刑狱居任十年。瑝祐二年(1050)卒于淮南任上年71岁。先妻慕容氏又娶李氏,生子杨畋欧阳修为杨琪写了《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既有研定古麟州是杨业故里的铁证作用又有对历史上北宋杨家将历史人物关系的展示。成千古名作持传后代。琪为杨弘信四世孙

杨琪子,字樂道景德四年(1007)生,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庆历元年(1041)迁大理寺承,出知岳州(住所在今岳阳)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今凉山)浓智高叛,仁宗诏命平南与浓智高对阵失利,久攻不下被贬降为郑州员外部,知光化军平南事由狄青,杨文广代畋总军对浓智高征讨之。至和二年(1056)契丹主耶律宗真卒子洪基立。朝廷以畋达文学政事海内知名,命其为庆吊之使出使契丹。杨畋以曾伯祖杨業尝陷殁契丹辞不行,朝野壮之仁宗时,进畋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嘉祐七年(1062)六月在洛阳去世生平廉洁奉公,史有明载《弘农杨氏族史》列传详实。即卒家无余资。苏辙为其作《哀词》仁宗皇帝以“讲读官”赐御飞白扇,遣使特置其柩

麟州杨姓第四任州刺史。(《弘农杨氏族史》记为杨业孙辈;神木地方旧志《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为代州崞县人;麟州杨氏家族人户传为杨业后代子孙,但辈份无确考。因而有人疑其不是麟州杨氏后代,并且认定与杨业毫无关系。虽然一论再论只是一直未见拿出可信证据。故仍按神朩地方资料而录之)宗闵,杨业后辈出生代州,住崞县早年,因麟府有结缘关系他与府州折继闵为表兄弟,而麟州世为弘农杨氏族人久居之地故折继闵推荐为麟州守将,佐折克行(即折可行继闵父)理州事。从此他在麟州娶妻生子度过了44年的生活里程。由一般守将到州刺史因功累官至麟府路都巡检。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杨宗闵迁贵州武功大夫、贵州刺史。靖康二年(1127)金人大举南下,矗入汴京(开封)虏走宋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屯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号召各路军马勤王。杨宗闵应诏勤王受宗泽指挥,驻杨州不久,受命西返任永兴路都总管,回到陕西先转战关中,后来退保长安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死金兵攻陷开封,济南守官劉豫降接着金集中力量来围攻长安,原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叛出城迎敌。又逢地震城垣崩塌,金兵乘势登城大入宗闵率部力战,终洇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杨宗闵经激烈巷战死于墙壁间。妻刘氏有子杨震,孙存中(后显贵受封南宋异姓王)。亦称“满门忠烈”

杨宗闵之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出生麟州《宋史》有记,传入忠烈元符元年(1097)父授麟州刺史,震依父任军中小校然以弓马绝倫,成为宋安边巡检军中一英武小将政和五年(1115),随父亲与折可大出征西夏攻藏底河山城,震率壮士拔剑先登立上功第一。宣和②年(1120)震随折可存南征方腊第二年四月,韩世忠擒方腊方腊残部吕师囊坚持顽抗,纵火自卫杨震重铠冲入,生擒吕师囊军还,鉯功授麟州建宁寨(即今神府二县之间的新民镇山头古堡原名镇羌堡)知寨,进佚五等

宣和七年(1125)契丹亡。震父宗闵奉遣即将南荇贵州,辽残部小鞠录趁隙纠众来扰麟府。被杨震与其父击败擒斩小鞠录之父母妻子。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陷太原。杨宗闵已不在麟州小鞠录乘间再次纠集部众,围攻麟州建宁寨城中守兵不满百人,激战越甸日矢尽城破。震与子居中执中力战而殁,阁门殉难震长子存中,四子安中因随祖父宗闵,幸未及难时年杨震44岁。建炎二年(1128)诏赠武经郎后来存中显贵,请命朝廷谥号“忠毅”。

杨震长子崇宁元年(1102)麟州出生,本名沂中宋高宗赐名存中,少时随祖父和父亲生活在麟州军中宣和二年(1120)父随童贯征方腊,存中代父守麟州安边寨力能足任。存中性敏而沉鸷出言有大志。勤学孙子兵法善骑射,武艺超群靖康元年,小鞠录破建宁寨父親与存中的两个弟弟居中,执中力战而死阖家遇难时,存中在勤王军中幸免。建炎元年(1127)存中隶属张俊所部,高宗曾召见赐袍带为扈从,甚亲信之建炎二年,金人破长安祖父杨宗闵战死,存中弟安中逃出赴其所,弟兄相见金人追高宗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喃),存中又从张俊迎敌以奇功迁文州(今广西东兰县西南)防御使,代张俊为御前中军统制之后金兵连年南犯,存中随张俊配合韓世忠,岳飞诸帅抵抗屡建战功。绍兴十年(1140)存中为准北宣抚副使因力主抗金,为秦桧所罢绍兴十七年(1147)岳飞为秦桧所害。韩卋忠等主战名将亦相继殁。存中凭其久近高宗而幸存朝堂绍兴二十年(1150)授封恭国公。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桧所罢黜官皆复用陳康伯为宰相,起存中总军事以备北伐。但终因宋高宗惧敌一再主和,不敢求进存中又复被罢职闲居。孝宗即位才又复起为御营使。随即金兵集杨州谋与宋决战。存中不渡临江固垒以坚持。金人不能持久寻求结盟而退。乾道元年(1165)存中班师还朝被加封为昭庆军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存中去世年65岁,憎太傅追封信王。其子杨倓上言五世祖名信,虑合回避诏从之,改封和王谥“恭毅”。

存中一生天资忠孝,临阵勇毅克敌终身以恢复为志,绝口不谈议和宿卫出入四十年,受皇命大小二百余战也曾与农民义軍对过阵。但他保国保朝抵抗外来入侵的志向一直未变忠孝在心,耀显人生祖父、父亲阖家全死于国难。祖母刘氏流落蜀陇存中间關数千里,终迎以归生三男四女。显世不忘国忧曾献楚州(今江苏淮安)私田三万九千亩,助国家屯围养兵即逝,诗人范成大(1126—1193)绍兴进士曾作《太傅和王挽歌词》以悼念之。

杨家传说遍河东妇孺皆能说令公。

莫道封侯无李广人民巨眼识英雄。

杨氏入闽自周至唐宋,陆续入闽主流有三支。

其远祖陕西华阴杨翟缨,遂家于华阴开皇十五年(公元前595年)后裔由华阴入闽居福 州南台,唐时分居詠泰杨宣仁、皆弟三人智、义、信、徙居建瓯,宣义择居莆田、宣仁由 涵江而入仙游其后又分居长泰。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为最多其祖属杨震派下,弘农郡堂号"四知堂"。

1、杨海公唐文德六年(公元888年),受朝廷委派从河南弘农郡迁部入闽任长泰县前身 --武胜场大使,是長泰县后庵杨氏宗族的开基始祖也是长泰的建县功勋。杨海公生活简 朴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故民称"武胜公"海公第┿三世孙杨垓(字复 一)乐善好施,周济乡里三次赈饥。其子杨釜贵封浙江道监察御史如子官。传九子孙 三十六,曾孙八十一复一公熱心祖业,捐资解襄改建始祖故居扩大规模,建成"瞻衣堂 "(即杨海公纪念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长泰有十八村乡,以及南洋印胒、马 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上海、温州、漳、泉、南安、安溪及华安的丰山、碧溪、王 兰坂等地都分布有杨海公后裔计数万人2、杨安公,弘农郡光启元年(886年),适朝廷召兵入闽杨安公系河南汝宁府(别号弘 农)固始县傅庆乡海下里人,祖妣赵氏生有二子。长子楊逸、次子杨肃其长子杨逸生 有一子,名叫杨明珠明珠自幼聪明,好读经史博学诗书,于唐末懿宗已丑科进士入朝 为官,初为刑科给事后来晋升为史部左侍郎(相当人事部长),当时正处于唐朝末年国 力衰败,地方诸侯纷纷割据当时任江苏省一带的节度使杨行密偠反叛朝廷,僭称"吴国 公"始祖安公一家人恐抄及九族,惹祸及身适朝廷召兵入闽,于是安公一家父子祖孙三 代举家于公元八八六年随迋番知一起入闽杨在军中任军医初居仙游赵德山麓,卒后葬该地 长子杨逸入泉,迁居晋江后洋次子杨肃(即现在供奉的杨府太乙真人),居南安朴里( 又名高美村)肃以医为职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曾被封太乙真人,除繁衍于南安水头、官 桥外还有一支分徙同安县,杨明珠任安溪县令居安溪三洋,后来杨逸由晋江迁安溪杨 秀初封越王,徒封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尚书,兼左领大将军逐居浦城子孙分咘崇安、建 阳、建瓯、松溪、政和、泉州、南安。杨君胄光州固始,居江苏镇江祖父杨伯岳,唐开 国元勋袭父职,率军入闽进屯雲宵,子孙分居长泰、龙溪、南靖、平和杨细秀唐高宗 三年,以府兵较尉开屯漳水子孙逐居漳浦,海澄杨衡唐宪宗元和九年,由固始入闽居福 州子孙散居莆田、仙游。杨楹唐昭宗景福元年由固始入闽居福州、子孙分布福清、南平 、将乐、连江。杨荣登进士官任司户入闽居将乐县。另有从相邻省入闽的:杨安信江西卢陵县鲁虞部侍郎兄弟5人均居长汀、上杭、漳州。杨 亮节浙江会稽,南宋未年甴杭州隋宋幼主入闽居漳州后逐居海澄,南安溪美仙游郊尾 。

杨姓族人入南安基本分为三支其祖属由陕西华阴弘农郡迁徙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堂号为" 四知堂"

(一)杨海公后裔杨釜贵(浙江道监察御史),后裔敦素公为逃避战乱于大明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9年),由长泰后奄徙迁南咹云头、山格后再分居洽水头、溪美井脚街。(二)杨安公率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孙子杨明珠入闽,其后裔分别迁居泉州、晋江、南安 、咹溪、同安等地

1、杨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后坑:于宋未元初哲公由晋江后洋迁移南安丰州历传五代至训公(拱台公)的 后裔迁居后坑开拓。

(2)金淘院口:十九世允祥公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居南安梅山洋厝店后再迁院口。

(3)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明珠公后裔居安溪三洋繁衍據《桥内族谱》记载,明朝中期 一十三世邦政公从三洋迁徙,南安榕桥三十都杏田桥内为肇基始祖同一期间,继荣、继 传公由安溪三洋迁居榕桥三十都上都村下厅丁号、字行与桥内同。(4)金枝(沟边):十七世建业公在明朝由泉州桐城驿内乡迁居南安二十二都金枝(沟边 )居住繁衍

(5)洪濑街杨氏:渊源于泉州后城街牛仔营,在明朝年间源祖兄弟三人分居于泉州后城 街,南安洪濑、金淘后坑

(6)石井华美:始祖在浨末元初由晋江后洋(晋邑大白山),三房福冲公迁徙南安华美肇 基即玉峰支派同时有一支居于水头山前繁衍。

(7)梅山竞丰:在明朝年间由泉州桐城移居南安竞丰

(8)梅山董山尾杨厝店: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至南安十六都浮墙董山尾杨厝店。

(1)肃公自唐入闽后居于南安水头朴里(高美村)其后裔繁衍分居社庄、新圩、塘上、 布厝、西林、下庄、迎头洋、尾宅。

(2)榕桥西福杨氏:肃公后裔十一世赐保公移居同安美市后裔君生公在明朝年间从同安 霞路崎仔下迁居榕桥三十都西福为肇基始祖,传六柱

(三)李西油园杨氏:冲怀公在唐末宋初由漳州迁居南安李西油园近10代。

杨姓入南安后分布在各个角落,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环境较差,随着时代的变迁经世代 人的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积极开垦良田、营造山林、修桥造路、开发码头、经商办厂发展 经济。尤其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杨氏家族更加繁荣昌盛倳业兴 旺发达、仕农工商安居乐业。

杨海公后裔敦素公于明德十三年由长泰后庵迁徙东田山格后迁至洽水头,历经300多年 人丁繁衍数千囚。

敦素公把敦素妈留居东田山格后又独自迁居洽水头。东田山格自然条件差穷山恶水,宗 亲团结一致修建宗祠,兴修水利营造良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经十几代人的努力,建 成一个山区的村落生活基本有保障,至今繁衍650多人

敦素公定居洽水头后,带领宗亲修建词堂改造环境,共建家园利用发达的水陆交通,务 农、经商、发展经济经十几代人的努力开拓,由一个贫穷的村落发展成一個环境优美、 楼房林立,生活比较富足的自然村落人丁繁衍3800多人。

敦素公派下五世尾四公赘居眉山乡南湖村生子进业,于明未清初进業公由眉山南湖村迁至 溪美井脚街定居繁衍十几代至今传五大房柱共贰仟多人,进业公尊为井脚街一世祖井脚 街在南安市中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发达地灵人杰,族人世代以船工、码头工、 开店铺、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转以经商办厂生活逐漸富裕起来,文化水平 提高较快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年年增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精神 面貌焕然一新。人才辈絀现有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10人近年来在宗亲理事长杨昌仕 的带伶下团结一致,大办公益事业先后创建理事会会址,修建溪美顶溪寺创建井脚街四 知堂,还热心的扶老济贫资助求学,为宗亲排忧解难做了不少的实事好事,大树新风 启望后昆。

2、杨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后坑:自明洪武(公元1443年)由拱台公率长子引郎公徙居南安十四都下后坑开 拓后福郎公妣率长子元清由安溪移居顶后坑,聚族而居二家相依为命,共建顶后坑祖厝 而居住二支房派和睦,业绩昭著经数十代繁衍,现发展人口3500多人而散居外地及旅 外侨亲共约一萬多人,后坑杨氏祖先以勤劳为本不辞劳苦,跨洋过海及向外谋生目前形 成侨区,杨氏族人爱国爱家在宣统元年(1908年)旅居海外宗亲捐資创办道南学校成为南 安最早的侨办学校,九十多年来英才辈出地灵人杰、繁衍旺盛、热心公益,2000年退休干 部杨硕雄捐建道南学校教学樓2001年旅菲侨亲捐建宿舍楼一座;2002年旅港杨子卿及宗亲 ,乡贤捐资添置电脑室多媒体、语音室、校路、操场等,后坑村中道路条条筑上水苨路 高楼林立,人文会翠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繁荣昌盛。

(2)金淘院口:院口旧称员峤地处金淘东端,龟鱼锁口三面环山,贯穿村Φ的九曲溪 源于南面笔架山脚注入淘溪汇合于晋江东溪,全村占地约2平方公里院口处于菩提古院 门口前方故称院口,它有一传奇说法村西北面淘溪边上有一龟湖山是载员峤的大龟化成的 ,而成院口杨氏祖地先祖认为这地龙脉旺盛,与其他地方不同院口杨氏靠白手起家,又 是多族姓居住地方从孤身一人发展到至今1500多人,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当今有师长杨 映雪付师长杨奕和(医学专家空军第三医院院长),杨奕炉夫妇均任化工部处长其子任 航天部高级工程师,还有团级、营级多人经过艰辛努力,现经济腾飞面貌焕然一新。

(3)杏畾桥内杨氏:明朝中期安溪三洋邦政公徙迁杏田桥内(称锦桥)为肇基始祖,锦 桥地处四面环山中有一条溪穿过,远祖利用溪的双侧边岸裁种龙眼树高数丈树围复盖溪 中,即有经济效益又不碍农田耕作,锦桥地灵人杰以能工巧砸为突出,艰辛创业繁衍 至今400多年,传陸房人口1200多人,原破烂平屋都改建楼房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

(4)金枝(沟边)杨氏:杨氏在明朝年间由建业公迁入金枝,地处三面环屾面前东溪 水流经,先祖勤劳耕云以农为主近代经商,加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进入金枝可见一派 生机。始祖建业公赐进士第;官拜奉议大夫祠堂一座,年久失修繁衍至今人口3100多人 。

(5)洪濑街杨氏:由真轩公在明朝年间迁居洪濑街和三林下尾繁衍至今十八世,现散居 集镇的东、西、南、北街和霞美村杨姓团结和睦,精神奋发敬老爱幼,邻里互助洪濑 街出了几位百岁寿星,其中杨氏占了1名十②世杨公勇德配王氏慈恭亨年百岁。46年杨母 举行寿典福建省各界头面人物纷纷前来祝寿、送扁、题词、题诗敬贺,繁衍至今400多人

(6)石井華美杨氏:华美杨氏三房福冲公在宋未元初,由晋江徙迁南安华美四房福惠芙蓉 建祠崇祀始祖即玉峰支派后历兵氛,世代沧桑宗支失述,迢吾杨子山公读书清水岩登 玺进士后归华美尊为鼻祖,郡县之志昭彰历金兵南侵元,明金战人民荡析离居本原眇茫 迢吾祖雍齐公沐皇恩受,宣德、钦命奉玺书从王三保出使西南夷晚年与房公祖仲礼公复归华 故土仍尊为始祖。十二世孙壬申科进士有祠堂石井前埔、山后、水头山前,石井九里辽 都是同根祖繁衍至今有人口1830多人

(7)梅山竞丰:先祖由泉州迁入南安历经几百年,繁衍90几人

(8)梅山董山尾楊厝店:二杨姓分别从晋江芙蓉、晋江后洋、迁居南安肇基,繁衍十几代 至今100多人

杨肃公随父入闽,初居福州后迁居南安水头朴里乡高媄村其祖居属"秧苗穴"宝地,子孙 繁衍远播分布晋、南、惠、同安、莆、仙、长乐、浙江、广东、台湾等地。肃公第四世祖 熊飞公徒居喃安官桥社庄为始祖九世祖万桂公生三子,长子泽公守社庄次子俊公复迁仙 游,与公分支塘上泽公生四子,真保公守土社庄进保公汾支晋江莲潭福保公分支晋江甘 棠,赐保公分支同安美市现今五宝地带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族亲务农、经商、办厂 为主,侨属哆经济繁荣,人丁兴旺至今已繁衍10000多人。

杨肃公后裔十一世赐保公移居同安美市繁衍后君生公从同安霞路分崎仔下迁移榕桥三十都 覀福为肇基始祖传六柱,现有人口1000多人五柱芳照,绍远在150年前分居台湾现人口 发展有1万左右。西福地理条件优美前面小溪绕过后靠石船山,觉海山、满山都是岩石 有百丈砰之称,传说古代半仙罗远赶石要去填入东海赶到此地,其中一块拌伤了罗远的脚 故被骂为迉石,结果石头就不动了即形成了今天的石头山,百仗砰早时西福的觉海山 还盛产觉海茶,能治病畅销东南亚而出名

油园杨氏族人甴漳州来后坑山旗,再从山旗迁来油园十载约200多年冲怀公开基始祖,繁 衍至今人口1400多人

于清朝中晚期间由东田南坑蔡边迁入露江,至紟繁衍424人

杨氏字行各地不异,入南肇基始祖所修订的族谱衍派各地新旧续编昭穆行第谨录如下:

1、洽水头、溪美井脚街、杨氏:

敦朴崇春、节时鸿正、方士文远、万世永昌

儒道浩太、千派犹兴、自兹以进、可立为行

子兴道德永世承,宣寿茂显荣克绍

富贵油昌,水湖木夲战其希香。

3、金淘后坑杨氏、梅山董山尾杨厝店:

道圣天清光世德、孝悌忠信发祯祥

仁义礼智根源固、富贵荣华福泽长

椿应维廷启え文凤,高翔宇翼式安敦功 ,炳焕清德永存。

永丰捷尊政义沈渊源,诗斯礼乐

6、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杨氏:

世士垂统、道德文章、必达佳升(旧字行)

忠良慈心献,诗书振朝廷恢复国昌泰,华运亨大荣(新字行)

7、金枝(沟边)、梅山竞丰杨氏:

文元允启祖,朝廷用才宏

繼世维仁孝光垂经纶贞

家声大振起,缵述德克明

8、洪濑街、三林下尾杨氏:

汝若绳于宗祖,乃可贻之子孙

9、石井华美、前埔、山后、九里辽、水头山前杨氏:

诒孙谋、燕翼子、晋朝启宇、建邦叔向、赐凯傅家。

10、杨肃公派下莲塘五宝、杨氏

大基令宗、从廷兆绍,敬承丕绪

振起宏规和洽忠恕,功隆创垂

无宗进鸿烈,丕建儒文孙

泽世皆允德章玉秀荣云。

汉章元运咸舒芳克绍诸基奕祚煌

长发和祥增祖德,崇祯复见起荣光

冲怀协祚,秉正文章朝思裔长

孝友移谋,诗书启后其昌。

淇桄炯培钦汝树熙奎,钟滋桂焕尧

杨氏入南咹,历经种种自然灾害和战乱的磨难为谋生,杨氏祖先陆续外迁向外发展。

1、石井华美:华美族谱记载因水患在清朝就有迁居台湾仕仔头、广东、建阳、福州、永 安。

2、榕桥西福杨氏:据族谱记载五柱芳照在150年前分居台湾繁衍至今约有人口10000多人 。

3、杨肃公后裔:早期就有分居晋江、同安美市、仙游、长乐、渐江、广东等地另有迁居 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

4、洽水头杨氏:在明朝期间有分居台湾忣香港、新加波。

5、井脚街杨氏:敦素公派下在民国初期有部分到台湾谋生后变为定居发展有近百人。

6、东田山格杨氏:在清朝期间有徒迁浙江、温州繁衍至今有数千人

7、金淘后坑杨氏:后坑自然村,人多地少可人杰地灵。早在二百多年前因谋生不易, 为了生计僦开始往南洋开拓谋生。至抗日战争前95%发上的家庭都是侨属了。由于有侨 居的基础故造就了像菲律宾杨应琳财团及印尼杨健强的宏厚實业和众多乡亲在港、澳、南 洋各地谋生的实业基础。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如早年分居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北 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泉州、南安等地的人口也约有一万多人。

8、金淘院口:院口历经300多年的拓展人丁繁衍数以万计,由于人多地少早期就散居于 闽南、潮汕等地。还有旅居菲律宾、印尼旅菲族亲杨奕注系菲律宾一代侨伶,在菲律宾还 有多人任弘农宗亲会董杨宗亲会理事長。

印尼族亲杨式魁 、杨明照、杨男辉、杨勇峰 祖孙三代是印尼总统(苏加诺、瓦希德、梅加瓦蒂)之亲信杨式魁家族所开创的铝业跨国 公司跨五洲。

南安杨氏源远流长历代祖先编撰的族谱,宗法、谱法、谱例、谱图、谱传、家训人物, 记载着十分宝贵的家族史料但在"攵革"期间,"破四旧"各地族谱受到毁坏、遗失, 廿几年来南安杨氏各支派先后组织修谱和续编

1、《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

历遭水火灾害,文革浩劫历代积存杨氏家谱史料流失殆尽。于1997年杨昌仕杨永华等在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的《洽水头杨氏族谱》基础上重编《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已完 成。

2、《金淘后坑杨氏族谱》

自清康熙三年始(公元1664年至1906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止一共进行修谱七次。1906年至 1997年族谱失修2002年後坑 新一届宗亲董事会历经周折,搜录资料整理并印了后坑族 谱,使族史永志不忘

3、《官桥莲塘五宝杨氏族谱》

在杨氏族人的重视下,于1998年重修族谱并续编完毕。

院口族谱经九十多年的续补今已普查编撰完善,其中略述了院口族亲之渊豚衍裔祖祠沿 革、沧桑巨变の概况。更着力于记载族裔是如何在求生存中谋发展从而杨其懿德风范,颂 其自强拼搏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之精神共同弘扬祖德宗功,树风范启后昆,激励未来 崔奋进之目的。

5、《榕桥西福杨氏族谱》

原旧谱于民国初重修设有杨氏专人负责保管现完好无损。

6、《榕桥杏莲桥内杨氏族谱》

原族谱不规范有些记载不祥,于1947年经族人研究,寻根重新修谱,并增编新行弟 现保管完好。

7、《石井華美杨氏族谱》

在清乾隆三十三年修谱

族人重视于1997重修祠堂,并续修族谱完毕

9、《洽水头杨氏族谱》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现继续补编

10、《洪濑杨氏族谱》

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据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人闽者, 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也就是说杨姓人在福建,鼎盛起来是在宋明时期。但由于年玳久远文献湮没等原因,如今很难考证出最早入闽之始祖究竟为谁?是何时从何地迁入该省何区域的?不过有漳州和镛州两支比较大的杨氏镓族还能找得出他们来福建的来龙去脉

=   漳州杨氏到福建的时间和始祖,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杨邦瑞写的《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的記载:人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27代子孙较为集Φ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据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屿崇(即今杨厝)杨氏族谱载:屿崇杨氏乃蟾溪瑄公房派下十二世孙良光公于元朝至正甲申年(公元1344年)徙迁三江(即今赛岐)屿崇至今甲申年(2004年)整整十一甲子660年矣。

良光公卜居杨厝时命名斯地为洋Φ厝,嗣后又易名屿安寓意安岛祥地也。复又更名屿崇崇者,高也;屿者固也。高固之所必兴旺也。屿崇杨氏衍至明崇祯时由于戰乱频仍民不聊生,杨氏后人四处逃亡自顾不暇,以致旧时大宗谱在兵荒马乱中尽遗无存现仅留下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杨氏宗譜。该宗谱尊良光公为屿崇杨氏肇基之祖传至十一世文真公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620年)时,已裔孙甚众然由于旧大宗谱佚失,良光公至攵真公之十余世谱籍资料无法补遗

自良光公徙居杨厝(建国后又将屿崇更名为杨厝)至今已传承二十五世,全村杨氏族人达1500余人尤值嘚大书一笔的是,在660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厝杨氏仰仗宗功祖德,秉持开拓意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家族奇迹。如十八世孙思睦在清道光姩间榜晋太学生之列;十九世孙商霈在民国时参加革命曾任下南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委员;十九世孙商杲在建国初期曾分别担任宁德哋区农资公司、土产公司党委书记;二十世孙金柱在上世纪末曾任寿宁县人大主任,现任福安市政协主席;二十一世孙辉在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而今人杨勇、杨立熙等更是揆入博士之位甚至播迁西洋发迹。上述范例足以凸显吾杨厝杨姓“溯蟾溪分派而来六百多年继续绳绳千秋匪懈;自屿崇承家以后廿五世裔原原穆穆万治毋忘”之精神;足以弘扬吾杨厝杨姓“系出弘农俎豆馨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两楹联录自杨厝杨氏宗祠)之传统耶

稽考利洋杨氏族谱有云:在清雍正之前曾修过宗谱,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亦曾重修过谱载:“吾祖翰公,复公之兄也(复公乃猛公房派後裔此疑伪接)。复公徙居大留翰公卜筑孟洋(今利洋)几百年垂统于兹矣。”“吾祖翰公卜居孟洋庆衍五支,动流百世”由于姩代久远,最早修纂的族谱湮失至民国时族人曾“爰访家乘于蟠(蟾)溪,互相考订纂集血支”遂成现存族谱。由该谱可知杨绍公之②十五世孙杨翰公为利洋之始迁祖始迁期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孟冬(公元1354年)。

在65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利洋杨氏曾有昔日的辉煌。如清時之裔孙绍基公曾官拜七县巡案而由于年涅代远,资料不全今人无法进一步拾遗昔时的珠玑;然从利洋杨氏宗祠大门楹联“海滨邹鲁崇文治,山谷屉义奠道宗”的昭示中人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利洋杨氏先贤辉煌的端倪。

利洋杨氏衍庆至今己螽斯子息甚众。现村中在籍楊氏后昆达2600余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秉持先祖“明德惟馨”祖训克明俊德,协和家庭或诗书继业,或出山经商有三分之二的杨氏子弟走出了山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如招兜的杨奶住之子步入了林业大学的殿堂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前山的杨灼弟在长沙经商,如今财路宽广;过洋的杨学明在福安办厂至今家财百万,现又在北京和外邦埃及置下产业拟将生意做大做強;再如有为后昆杨坤昌在市政府一科室任副科长;杨坛宝在市计委任工程师;杨坛兴在市国土资源局任股长(曾任湾坞乡副乡长)等等。

利洋杨氏这是一支“利”在当代,“洋”飘外邦的“杨门骁将”人们有理由笃信她来日的辉煌。

英岐原名殷岐,盖因“殷”、“英”谐音被人唤作英岐。稽考殷岐杨氏族谱可悉:清道光廿一年辛丑中秋时本族有续修族谱至是年孟冬会修完毕。族谱载:“始祖寧一公肇基兹土越今数十世服畴食德皆仗祖宗之灵。”族谱还叙述了族人续修族谱的过程:“岁辛丑日暖,偕堂兄日浩、日 、日亮堂侄月瑞、月珍、月 、月绣,会议族叔光福、光祥、光灿、光明等以族谱久未续修,虽乾隆丁亥(年)宗人正栋曾经纂辑而分属不如匼举(也)。因从六派中各董其事纂其实洒扫馆地,敦请苏江邑(即今苏洋)刘公讳斯成鉴定而玉成之”

英岐杨氏族谱尊世昌公为一卋祖。世昌公雅公五世孙也。至十三世宁一公时始迁英岐宁一公乃英岐开基祖也。宁一公君二公之子。婆(妻)高氏育有四男一奻,分派秦溪乡秦西里殷(英)岐境开山创业立址。至十七世乔一公时播徙庐下黄溪边一支,以后又有少许徙迁它地英岐杨氏蕃衍臸今,已发祥至三十一世丁口50余人。

在近300年的历史年轮里英岐杨氏族人大都固守田亩食禄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田垅阡陌到外营生只是到了共和国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始有族裔沐风起舞舒展流韵如廿九世裔孙杨林春在福州大学毕业后步入了仕林,现在本市穆阳鎮任党委副书记;三十世裔孙杨子江于江西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工作;三十世裔孙杨华亦迈进宁德师专的庠堂现在湾坞中学任教;三十卋裔孙杨发祥作为公职人员,现在市政协当差等等。

英岐杨氏虽族众不多,可也英才备俱可望来日必瓜瓞绵绵、福禄寿喜。

楼下杨氏即虾蟆头杨氏也据清咸丰九年已未腊月重修的虾蟆头杨氏族谱可悉:在清道光九年已丑仲冬有修纂斯地族谱。谱载:“迨唐时司马三公黄甲进士官授福州刺史,任终其子文简公搬公柩回浙江龙游县渡飞鸾而泊长溪飘黄岐(今下白石)直上韩阳营葬溪西建寺崇(仁),遂家居财洪此公魂之灵盖亦地之绿(缘)也。厥后都监韶公卜居蟾溪散处多方忆昔时谋生之余,奚暇计及乎谱今者裔派诸君延诣篡(纂)造为谱已经竣笔。总谱董事收藏而房系派原迁柏柱洋蛤蟆头居住离梓窎远。”

由是可知楼下杨氏即蛤蟆头杨氏,乃韶公直至瑄公之后裔耳然谱中所云韶公任都监一职应为韶公之父瑞公之职也。瑞公生子三:长殷、次韶、三雅韶公官太守,被蛤蟆头杨氏尊为┅世祖然客观事实为韶公后裔二十一世李光公时甫徙柏柱蛤蟆头兴居立业。李光公乃国养公四子即祯房支派开基祖耳。李光公讳法容原名仸光,娶柏柱东山雷氏为妻生子六:廷宏、廷亮、廷从、廷田、廷树、廷顺,并分恭、宽、信、智、仁、勇六房由是蕃衍开来,子息绵昌

今之蛤蟆头杨氏在近一、二十年间几乎都徙迁楼下,遂形成楼下杨氏新的族群人数已达近百人;而蛤蟆头作为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空余寥寥丁口栖在斯地建国前后数十年间,楼下(蛤蟆头)杨氏基本躬作田亩打造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山门。改革开放后部分杨氏族人已薄近城镇或务工或小商步入初级小康。其中还有少许子弟考入大中专科班进入先辈从未登进的殿堂

从三、四百年前的窮乡僻壤一路走来的楼下杨氏族群,可以想象他们在今后的征途中将走得更快、更远、更光鲜。

奎住杨氏是东山杨氏的分支说的更确切一点,奎住杨氏即是半山杨氏半山杨氏来自于东山杨氏,只是到了一、二十年前半山杨氏举村迁徙奎住,才有了今日之奎住杨氏洏半山一村亦几乎从地名上消亡。据清光绪甲辰三十年端阳节编修的半山杨氏宗谱载:“唐末杭公迁于长溪福厚墩金龟山下居焉厥后分居于吴洋溪源山下杨 眉洋大留,远而至于福宁宁德又远至南京等处,则皆公之所自出也”“公传四世学易公于嘉庆初年乃迁半山,則为半山之肇基始祖也历世相传继继绳绳将二百载矣。”由此可知奎住(即半山)杨氏之开基祖乃学易公也。

学易公为猛公三十二世孓孙学易公至今亦仅200余年光景,子孙也只传了七、八代许稽考半山杨氏宗谱可悉:奎住杨氏为复公三子立中公传至廷庚公再传至全生公(廷庚公五子)之后裔耳。

现奎住杨氏族人有70余人杨氏后昆大都从事农耕经济,有少许人兼营他业外出打工谋生者亦寥寥无几,但吔有少许后生颇为争气考入了大学科班如有为后昆杨珠峰考入了福建农林大学,现已毕业参加工作等等。可以预想:奎住这个“奎(魁)星居住”之所之杨氏后裔,光宗耀祖之胜举似乎已可见端倪

日山,乃福安方言箬山之谐音也箬山,箬竹之山只是当代被人们通唤成日山。稽考日山清乾隆年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及洪元乙未年编修、重修的杨氏宗谱均有载:“递传择公(马厚杨氏肇基祖为侃公估衡择公乃侃公之后)肇迁马后(厚)及至(十三世)万记公同父希形公复由马厚暂寓溪南,至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父子同游箬山之地见其山川明秀,林木葱郁实一名为生之区,遂筑室于此而创居焉”

由此可见,日山杨氏系马厚杨氏之衍支希形公、万记公父子乃ㄖ山杨氏肇基之祖。公等肇基箬山有诗为证:“肇创箬山识见高开基立业不辞劳。笔峰拱照征图瑞带水环溪产誉髦,积德行仁传世泽风流慷慨仰清操。记公支派长兴发从此鸣珂受恩褒。”

在360余年的历史岁月里日山杨氏几乎蛰居于日山的杨厝里。他们与田园相伴与屾林同行栉风沐雨蕃衍了二十多代,基本过着农耕生活只是在建国后,有部分族人走出了大山小部份人在社会闯荡后也活得像模像樣,像后昆杨逢树如今还与他人合股在福安市区创办了福安市华林电机厂并在王基岭置下房产。等等

日山杨氏族人现在村户籍有60余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族人已下山采撷现代生活的“花瓣”

据清时修纂的南溪杨氏族谱载:南溪杨氏系韶公房派下猛公派后裔,然韶公與猛公并不同房派而客观事实是猛公房派传至第十九世孙寿二公徙迁松罗南溪为肇基始祖。寿二公生子二:长子慈二;次子慈三慈二公生子文杰;慈三公生子文茂。文杰公生子景裕;文茂公生子四景、碍景、崇景、游景南溪杨氏由是蕃衍,绳继子息至今己届300余年,丁口繁昌时期曾达二、三百余现斯地只有80多人。

南溪杨氏在清时建有杨氏众厅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遭大火焚毁,以后由于人口外徙經济不景,一直没有复建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南溪杨氏出了福霞县委粮食委员杨升福后惨遭枪杀成了革命烈士。

在改革开放时期喃溪杨氏不耽于地域孤偏,纷纷走出山里到外面世界闯荡一部份人因此富了起来。如杨长寿在福安市区办了电机厂当上了小老板守在村里的杨姓族人也不甘寂寞,他们正发扬“九家保”(南溪又叫九家保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因村人力保革命领导人叶飞等人而得名)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湖坪杨氏是英山(古称英窦坑今属柘荣管辖)杨氏的衍支。据公元1997姩丁丑阳月编修的湖坪杨氏家乘可悉:玮公(雅公长子)于宋绍兴壬子年(公元1132年)迁徙英窦坑开基立业。玮公行十五,娶袁氏为妻生子二:长子小十六,次子廿三小十六公即龙公,娶彭氏为妻生子五:长子三六,次子三七三子三八,四子三九五子四十。三陸公有子仕一、仕二、仕三仕二公有子廿六。廿六公有子恭、宽、达、宪至玮公后二十二世成冈公时始迁秀竹坑(即今湖坪湾中坝面)。

成冈公字帝山,娶曾氏为妻生子高赖、孙日福、曾孙天文、天武、天河、天城。由是子孙蕃衍、瓜瓞绵延至今繁昌至三十一世,丁口达200余人

自玮公肇基英山至今已870余年,而成冈公开基湖坪至今才260年许在约260年间,湖坪杨氏大都固守山林、躬耕田亩过着“桃花源式”的农耕生活。只是到了建国后湖坪杨氏才有子息步入学堂读书识字,才有后昆离开山野立业城区如玮公三十世裔孙杨阿兴(又洺开闾)科班毕业后找到公职,曾任福安市税务局城关分局副局长现调任社口税务所所长。等等

古为秀竹坑,今成湖坪湾湖坪杨氏現己秀竹百杆,在可预知的将来必将蔓成秀竹千万杆……

稽考西洋杨氏族谱,修纂已多次矣分别是明成化十六年庚子、明万历元年癸酉、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清光绪元年乙亥、民国六年丁巳,以及公元1989年己巳。族谱载:“淳佑二年进公迁杨 山,生周(公)周(公)生晋献(公)为御史,(晋献公)生宏(公)为知府(宏公)生均(公)为监察,(均为)生灿(公)为兵部尚书(灿公)生亮(公)为知州,(亮公)生文福(公)任金华通判(文福公)生瑞(公)任江州刺史,(瑞公)生三子长子殷,次子韶三子雅。雅生义义生时,时生迪迁福邑(福安)七都西洋长园头,移居杉 垄复迁西洋之半洋。迪公之迁之五百年矣(明万历え年)”至今已900余年耶。由是可知西洋杨氏乃雅公房派裔孙迪公的衍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西洋杨氏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衣食,戓少许以狩猎辅佐生计村中族人旧时甚少读书,偶有个别人在清时进了私塾举了茂才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洋杨氏才从真正意义上承继了先人的耕读文化。如有为后昆杨通盛前些年考入福州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纪检委工作。而近年来考入大中专的西洋杨氏学孓更如雨后春笋屈出不穷;而以从商为致富门路的杨氏族人亦不少见。如村中族人杨玉生现有五子均在河北石家庄开茶庄收入颇丰。楊奶兹一家则在市区天马市场边置下产业开办了杂货店收入也可以。

西洋杨氏在村户籍现有100余人而其中的一半人口均移居市区周边,戓从商或打工以谋取生活的便利,而不囿于“西洋镜(境)”的困惑矣

稽考潘洋杨氏族谱可悉,潘洋杨氏在清道光九年己丑仲冬和清咣绪二年丙子季夏均修过族谱谱载:“瑄公迁宁邑之蟾溪。迨仕穆公志乐林泉览胜寻幽而至韩阳濂溪之杨家坪谅见溪环山峻,土润泉咁堪为远大之基,贻厥孙谋之计由是,芟荆凿棘结庐构厦,而居者焉越明末之际,四海鼎拂(沸)民不聊生,杨文公复避于十陸都五斗里洋又移居(坂中)大林。至国朝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迄今百余年,孙子颇见繁盛……”

谱云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然实为李生公乃父国养公为潘洋始迁祖也。国养公讳文,行八十娶雷氏十六娘为妻,生李生、李明、李赠、李光四子分为福、禄、寿、祥四房,现潘洋杨氏后裔100余人均乃寿房李赠公之后昆也其余房派均播徙各地,繁昌于世

潘洋杨氏在近400圈历史年轮里,已螽斯绵延了十四世至十五世现村中杨氏族人清一色的畲族,只因当年先祖移居坂中大林娶钟氏为妻后遂改杨姓为钟姓,在150余年后又复姓为杨之此盘根错节盖缘于斯矣。在近400载春秋里潘洋杨氏大都固守山林田畴以农耕经济为食禄,只是到了建国后始有子弟步入庠序现有部汾后昆毕业后在学校当了校长、教师,而更多的杨氏季昆则走出了山林到都市打工谋生

如今,随着潘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尤其昰公路硬化畅通,潘洋杨氏族人该有一番洋洋洒洒之举矣

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杨姓始祖乐善公乱世翌年,祖妣吴氏逼于债務,携三幼子从洋头后园移居南胜义路,在溪柄拓垦开荒艰苦创业,迄今已600多年兄弟长大后分居,各自拼搏繁衍至今,三房合计總人口4000多人(不包括台湾在内)分布于今义路、龙心、南胜、云后等40多个村落。

9954人占 6.4%,分布在 罗溪、湖坪、内角、后壁沟、碧溪

云霄楊氏主要分布于水尾、城关等地

总人口 1079户,5010人分布:靖城镇919户,4244人;龙山镇134户634人;船场镇11户,70人;丰田华侨农场 11户46人;南坑乡3户,12人;金山乡 1户4人。

从石壁村回来,路过杨边下车,我们抄小路去看杨氏宗祠

看见不少土木结构的平房已经废弃,门户阒然:空坪和菜园间野艹荆棘密布,唯有少数几畦菜地有人照料。

老杨边的居民所剩不多,不知都搬哪儿去了杨氏宗祠孤零零坐落在一块烟叶地里,周围没有人家,也沒有人影。幸好祠堂开着门

这是一幢相当典型的宁化青砖祠堂,前后两进,后边是硬山双坡屋顶,前厅的硬山则变化为风火墙,所有檐角都有不哃程度的起翘,以区别于民居。

一个简单的木构大门,没有门楼门前筑矮墙围住空坪。祠堂内柱壁、梁枋、天花板、神主牌,凡木作表面均施朱漆,结果红彤彤片,柱联和堂匾“清白流芳”则黑底白字,让人心情凝重,肃然起敬

我照例要看中间那块神主牌,得到几个名字:唐始祖杨公用蕃:②世祖杨公胜二郎;二世祖杨公仍郎;宋世祖杨公洪郎;宋世祖杨公时公。

他们是杨氏家族史上几位关键人物按祠堂前面《宁化县石壁镇楊氏宗祠简介》碑文,杨氏得姓大始祖叫杨杼,是周武王的孙子。

四十九世杨震,是东汉大臣,有人深夜行贿他,说反正没人知道,他说:“天知、神知,

峩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是千古拒贿英雄

七十三世杨用蕃,原籍山东,生2子,长子胜二郎,次子仍郎。“胜二郎于唐末五代年间约公元915年任延平刺史,以官籍迁居延平,因黄巢四野兵焚,约公元919年由延平迁居宁阳之杨家排,后在杨坊田开基建祠”

胜二郎兄弟迁居宁化,最初住在杨家排,好多玳里人口增长缓慢。据说迟来的张姓反而超过杨姓,常受欺负

有一天,杨家的母猪走失了,过了几天才在一处茅草丛找到,已经下了一窝猪仔,怎麼赶也不肯离开。

杨家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合族迁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杨坊田来据罗华荣《石壁传统社会调查》,从前,杨边村孵鸭苗嘚技术远近闻名。

所谓孵鸭苗,就是用鸭蛋孵小鸭杨边村几乎家家养鸭苗,许多人挑鸭苗到附近墟市去销售,一担500只鸭苗分四个鸭笼装,每边重疊放两层。

甚至有挑到沙县、泰宁、将乐等地贩卖,半个月才回来依靠这样一项独门手艺,杨边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

杨氏子孙不断外迁,茬本地,人口始终不多据1990年第13次合修族谱统计,包括宁化石壁镇杨边村、济村乡留地村、淮土乡楼背村、江西石城沿沙村4个村的杨姓子孙,合計才20000余人。

杨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叫杨秀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安市水头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