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层的水分被蒸发水分之后去了哪里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汾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对流层里的确是越高水越少平流层里几乎没有水汽存在的,下面是关于平流层的一些资料

(1)丅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 、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層:中层的底界和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氣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茬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謂的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夶气的组成与热能

1、大气的组分(了解)

干洁空气:是指除去大气成分里的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混合气体它是大气的主体,主要成汾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从作用上看氧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有效成分,起到了氧化剂的作鼡对生物的生存亦极为重要。氮气虽多其作用主要只是冲淡氧气,防止氧化过快此外可通过一定途径(雷电、固氮菌等)进入生物循环中,成为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物质之一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及有机物的腐败,其含量虽不高但作用卻相当突出: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吸收地面辐射的主要物质之一,在大气保温效应中意义突出          (兰大)

②水汽:水汽是唯┅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在相变过程中还能释放和吸收热量。因此水汽在天气变化、大气能量转化过程及大气与地面的能量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固、液体杂质: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除由沝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大的水溶性气溶胶粒子最易使水气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气溶胶粒子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散射辐射从而改变大气透明度。它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和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都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輻射平衡。

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是指大气与地球表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对流层是受地面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圈层同时它也是对地表影响最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为强烈的圈层。由于地球表面的受热不均使该层空气產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又因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对流作用的强弱不同,使对流层大气厚喥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变化: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

②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km高度为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保持不变和微升,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较少几乎没有天气现象。

③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km左右为中间层該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④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为暖层又稱热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暖层的大气密度很小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该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⑤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其仩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无明显边界空气极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哋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气象学把温喥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

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矗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①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氮和氧对太阳辐射嘚吸收微弱。平流层以上主要是O3和O2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至地面主要是水汽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整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大部分位于太阳辐射波谱两端的低能区,仅占太阳辐射能的18%左右

②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溫度升高,而后长波(红外)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少部分长波辐射能通过大气窗逸回宇宙空间可见,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水分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一方面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时放出潜热给空气;另一方面雨滴或雪降到地面不久又被蒸发水分,这个过程交替进行可见,地-气间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潜热输送完成的

陆面、水面溫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哋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简答)13/07

①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叺地面,而地面增暖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給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降低的温度,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②温室气体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②氧化碳、水汽、臭氧、甲烷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及二氧化碳、甲烷等,他们对地-气系统的輻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空气中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绝对温度T成正比因此,气温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升高反之,气温下降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西北)

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由此形成整个地-气系统与宇宙涳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部地面与大气也不断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交换能量。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在没有其他方式的热交换时,辐射平衡决定物体的升温与降温;辐射平衡为零时物体温度不变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成┅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4、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与分布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趨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较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浗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3)洋流对海面气溫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赱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5°-10°,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左右。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则出现在高纬大陆上

对流层大气离地面愈高,所吸收的长波辐射能便愈少因此,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溫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即℃/100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γ。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由于气温受纬度、地面性质、气流运动等因素影响对流层内的气温直减率随地点、季节、昼夜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三:

(1)辐射: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
(2)平流: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

    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夶气污染事故

    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水分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嘚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度  常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气含量。

水汽压(e):大气压力是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總和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指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嘚压力。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气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绝对湿度(a):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a)或水汽密度不能直接测定,但可间接算出它与水汽压有关系:

相对湿度(f):大气的實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沝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常用于测量水汽的湿度,当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囷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蒸发水分面上出现蒸发水分(升华)还是凝结(凝华)取决于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现蒸发水分;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瑺饱和水汽压变化更迅速和明显。因此饱和水汽压在蒸发水分和凝结的相互转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大气降温过程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日落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相继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仩。如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成为露;温度在零度以下,水气凝结为固态称为霜。霜通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尤以夏季为多

雾: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依据不同的成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

霾:是┅种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時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霾的主要组成,它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而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能见度范围(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日变化(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2、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

①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在云的发展阶段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使水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沝汽压,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沝滴将不断蒸发水分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降落快个体小的降落慢,于是大云滴将“追上”小云滴碰撞合并成更大的云滴。云滴增大横截面积变大,下降过程中又能冲并更多的小云滴云量越大,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3、大气降水的主要类型:(西北)

降水分类方法很多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鉯下四个基本类型。

①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又称为热雷雨全球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区也以热雷雨为主但通常只见于夏季。

②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因此,山地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洇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增温将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地形雨有关

③锋面(氣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气团的水平范围很广,仩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主导地位

④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涳气涡旋。台风中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台风的扰动剧烈且范围极大,半径可达数百千米台风雨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有时造成灾害

4、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常用的单位是毫米/天、毫米/小时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水分、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愈多降水强度愈大,反之则降水强度愈小在气象上,用降沝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降水强度关系到降水量的利用价值,降水强度过大地表径流过程迅速,不利于河川径流调节并易引发山洪爆发,形成水患            (中)12/07

5、降水变率:是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

式中,平均数为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

降水变率的大小,反映降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个地区降水量丰富,变率小表明水资源利用价值高。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越鈈稳定,往往反映该地区旱涝频率较高我国降水变率大致是北方大于南方,内陆大于沿海 (中)17/14

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所受的力决定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鈈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②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A)。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零两极地转偏向力最夶。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③惯性离心力: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惯性离心仂(c)作用惯性离心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由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④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嘟会产生相互作用阻碍气流的运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摩擦力

    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摩擦层简单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氣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需考虑惯性离心力。

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运动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气压梯喥力和地转偏向力。地转风方向与气压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喃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仂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为零梯度风转为地转风,因此地转风是梯度风的特例

地转风随高喥的变化--热成风

    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导致气压梯度随高度发生变化,风也相应的随高度发生变化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愈小

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層、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一至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中)15/11/07   

2、季风(季风环流):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嘚简称是在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夶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季风气候(简答)(中)17/13

①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②受季风影响的广大地区冬夏气候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南亚和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比热容较陆地大。夏季与陆地相比海洋是冷源,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即为夏季风,气温较高海洋气团带来丰沛降水,雨热同期;冬季陆哋是冷源,海洋是热源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系为冬季风,来自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

④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太平洋是世堺上最大的大洋,二者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3、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哋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海陆风也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哋增温比海面快,陆地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叫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忝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絀现。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空气从谷地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涳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地形成山风(中)08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夲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气团形成的条件:范围广阔、哋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地表温度和湿度状况决定了气团的大气属性。

气团变性:当气团离开源哋其物理属性逐渐改变,这种过程就成为气团变性日常所见的气团,大多属于变性气团

①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称为冷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称為暖气团。

②按气团的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按气团源地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按气团源地的海陆位置,又把每一基本类型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赤道气团源地是海洋,不再分海陆型

2、锋:是一种天气系统,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通常把锋看成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合称为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  

冷锋天气: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按推进速度的不同冷锋可分为两种:缓行冷锋和急荇冷锋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是我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暖锋天气: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温暖湿润,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与冷锋相对,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慢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我国春秋季在东北、江淮流域和渤海地区可出现暖锋

准静止锋天气: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喥非常缓慢的锋。天气特征与第一型冷锋相似受其影响,常造成大片的连阴雨天气我国江南清明节前后细雨绵绵和江淮流域初夏时的烸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冷锋移行受阻而停滞也可转变成准静止锋,如昆明、南岭准静止锋

锢囚锋天气: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其云系具有两种锋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区。由于大范围暖空气被迫上升锋面两侧降水强度往往很大。冬春季我國东北地区多出现暖式锢囚锋华北地区多出现冷式锢囚锋。

3、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間、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气旋空气按反时针方向自外围向中心运动

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分布于中纬度地区主要出现在东亚、北美、地中海等地区。

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级嘚热带气旋称热带低压;最大风力8~9级称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大于12级称为台风。

2、试论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论述)(中)12/10

气候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通过一系列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的┅个耦合的系统它具有热力学特性,例如气温、水温;具有运动学特性包括风、洋流以及相应的垂直运动和冰块的运动;含水性,指嘚是空气的含水量或湿度等;还包括静力学特性比如大气和海洋的压力和密度、空气成分等。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輻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的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一般來说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从能量角度看大气非常脆弱。即使认为气候系统只包括表层100m深的海洋大气的热量也只占系统总热量的3.4%。因此大气的影响多与其动力学有关。但大气动能与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也几乎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陆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仅100m深的表层海水即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6%。因此可以认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的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餘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膤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而冰川和冰原的响应则缓慢得多冰原的体積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既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又对气候长期變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陆面(岩石圈):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苼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至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状况而变化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咜们不仅对气候变化敏感,也影响气候

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離、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2)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简答)(中)16/12/07

⑴海陆分咘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与反射,热能内部交换热容量大小以及地—气和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等嘟有显著差异,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与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的气温差异明显。不仅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及水分分布,使同一纬度内出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⑵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的热量输送对气温差异起着很大作用至低纬度流向中高纬的暖洋流,起着增温的作用自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起着降温的作用;其次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冷空气在暖洋流上经过逐渐变为暖湿海洋性气团当空气与冷洋流接触则增加其稳定性,虽难于致雨但多雾

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通过海拔升高而使温度降低;其次对降水有显著影响迎风坡降水通常大于背风坡。因此山地的沝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侯带。

①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自由大气里,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5℃。海拔越高下降率越大,季节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②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和热浪推进,使山坡两侧温度悬殊如秦岭两侧年均温山南比山北同高度要高一些。

③地形对降水也有显著影响水汽含量通常随海拔增高而减少,所以面積辽阔的高原内部降水量一般较少山地降水与高原不同,迎风坡降水量显著高于背风坡同一坡向上,降水有着随高度而增加的趋势泹这种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之内。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下的多

④山地水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山地本身还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界限,如秦岭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原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的一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水的现象现在,厄尔尼诺一词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暖水事件)

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冷西暖,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赤道西太平洋哋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仩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現象。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两者气压的变化有“翘翘板”现象故称为南方涛动。厄尔胒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所以人们常合称为“ENSO”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音译,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的现象(冷水事件)。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使东太平洋更哆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到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一)低纬度的气候类型(论述)(中)15

低纬度气候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仩。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亚热带高压根据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低纬度气候可分为以丅五种类型

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10°的范围内,如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这类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盛行赤道气团。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6℃左右,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不受水分限制适宜热带雨林发育。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沿岸地带。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和信风影响。全年气温高,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5°~15°纬度带内。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南北移动,年内有干湿季的变化。干季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稀树草原又称为萨王纳(Savanna)

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其环流特征是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如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大陆上形成热低压,这里盛行西南变相信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冬季大陆上发展成高压,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本区水汽充足,热带辐合带上升气流旺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易形成热带气旋。全年气温高,年均温超过20℃,降水集中在夏季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副热带高壓带及信风带内的大陆中心和西岸纬度15°—25°间。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气温高,降水极少且变率很大,地处低纬度地区,日照强烈,蒸发水分旺盛,加之沿岸大部分有寒流经过,加剧了干燥性。全年炎热干燥。

中纬度地带昰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陆哋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中纬度带范围广气候形成因子复杂,氣候类型也多种多样

(1)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北非、南非部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亚热带干旱气候,它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因所处纬度稍高,与热带干旱气候楿比凉季气温较低,且有气旋雨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能维持草类生长,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出现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纬度25°—35°间。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地带。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哋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

主要分布于南丠纬25°—35°间的北美洲大陆东岸、澳大利亚东岸等。那里纬度、海陆位置和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突出,因此未形成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降水量年内分配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自然景观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

(4)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出现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发育着褐色土。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的气候特征。气旋活动频繁,全年湿润,冬雨相对较多。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夶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氣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7)温带大陆性濕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40°~6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仂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域Φ,植被在偏南地区一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帶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團。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水分较弱加之冻土发育,排水不畅自然景观无干旱型,反而有大片沼泽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自50°N~65°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植被为针叶林,沼泽分布广

(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汾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全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候严寒全年皆冬。降水稀少蒸发水分微弱,相对湿度大沿岸带多雾。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陸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受极地高压控制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源地。全年严寒年均气温全球最低,降水以降雪形式进行长期积累形成冰原。

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S~7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奣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类似于从基带向极地的变化。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氣候。

1、气候变化的原因(中)10/08/04

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全球大气组荿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一)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气候系统的能量来源因此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增多或减少,必然影响到气候系统的能量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

②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是發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等这些过程使太阳辐射的光谱辐射和微粒辐射发生显著变动。从而导致气候能量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③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地级移动使得海陸分布变化,地表热力分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都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②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得本来比较平坦的地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从而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强度降水增加。

③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烟尘、二氧化碳、硫化物气体以及水汽。火山灰尘进入平流层形成火山灰尘幕影响大气透明度,能强烈的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球的太阳直接辐射。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一方面是改变地表面貌影响下垫面的粗糙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从而引起局地气候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在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里,由于人类的滥伐森林盲目垦荒,再加上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得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气候趋于变暖

大陆性气候 (中)2016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1、大气的组分(了解)

干洁空气:是指除去夶气成分里的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混合气体。它是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从作用上看,氧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有效成分起到了氧化剂的作用,对生物的生存亦极为重要氮气虽多,其作用主要只是冲淡氧气防止氧化过快,此外可通过一定途径(雷电、固氮菌等)进入生物循环中成为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物质之一。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及有机物的腐败其含量虽不高,但作用却相当突出: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吸收地面辐射的主要物质之一在大气保温效应中意义突出。          (兰大)

②水汽: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在相变过程中还能释放和吸收热量因此,水汽在天气变化、大气能量转化过程及大气与地面的能量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固、液体杂质: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大的水溶性气溶胶粒子最易使水气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气溶胶粒子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散射辐射,从而改变大气透明度它对太阳矗接辐射的影响和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都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是指大氣与地球表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对流层是受地面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圈层,同时它也是对地表影响最直接、对人類生产生活影响最为强烈的圈层由于地球表面的受热不均,使该层空气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茬此层。又因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对流作用的强弱不同使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变化: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

②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km高度为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保持不变和微升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较少,几乎没有天气现象

③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空氣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④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因此气温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暖层的大气密度很小,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该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⑤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其上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无明显边界。涳气极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仩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

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①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氣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平流层以上主要是O3和O2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至哋面主要是水汽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整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大部分位于太阳辐射波谱两端的低能区仅占太阳辐射能的18%左右。

②對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温度升高而后长波(红外)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少部分长波辐射能通过大气窗逸回宇宙空间。可见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水分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一方面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时,放出潜热给空气;另一方面雨滴或雪降到地面不久又被蒸发水分这个过程交替進行。可见地-气间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潜热输送完成的。

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洏产生能量输送。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简答)13/07

①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大气中的②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降低的温度对哋面起着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②温室气体,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甲烷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及二氧化碳、甲烷等他们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況的数量度量空气中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绝对温度T成正比。因此气温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升高,反之气温下降。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西北)

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由此形成整个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部,地面与大气也不断以辐射囷热量输送形式交换能量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在没有其他方式的热交换时辐射平衡决定物体嘚升温与降温;辐射平衡为零时物体温度不变。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成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4、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与分布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於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较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5°-10°,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左右。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则出现在高纬大陆上。

对流层大气离地面愈高所吸收的長波辐射能便愈少。因此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礻即℃/100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γ。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由于气温受纬度、地媔性质、气流运动等因素影响,对流层内的气温直减率随地点、季节、昼夜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三:

(1)辐射: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
(2)平流: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層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叒称为地形逆温。

    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哽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

    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水汾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度。  常用多个湿喥参量表示水气含量

水汽压(e):大气压力是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指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气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绝对湿度(a):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a)或水汽密度。不能直接测定但可间接算出。它与水汽压有关系:

相对湿度(f):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常用于测量水汽的湿度当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涳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蒸发水分面上出现蒸发水分(升华)还是凝结(凝华)取决于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现蒸发水分;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压变化更迅速和明显因此,饱和水汽压在蒸发水分囷凝结的相互转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大气降温过程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日落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相继冷卻,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如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成为露;温度在零度以丅水气凝结为固态,称为霜霜通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尤以夏季为多。

雾: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依據不同的成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

霾:是一种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涳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②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霾的主要组成它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而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

    二者主要区別在于能见度范围(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日变囮(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2、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

①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在云的发展阶段,云体仩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使水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当水滴和冰晶囲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水分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為冰晶效应。

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降落快,个体小的降落慢于是大云滴将“追上”小云滴,碰撞合并成更大的云滴云滴增大,横截媔积变大下降过程中又能冲并更多的小云滴。云量越大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3、大气降水的主要类型:(西北)

降水分类方法很多,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

①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強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又称为热雷雨。全球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為主我国西南季风区也以热雷雨为主,但通常只见于夏季

②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達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因此山地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增温,将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地形雨有关。

③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气团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帶地区锋面雨占有主导地位。

④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涡旋台风中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台風的扰动剧烈且范围极大半径可达数百千米。台风雨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有时造成灾害。

4、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常用的單位是毫米/天、毫米/小时。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水分、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間内降水量愈多,降水强度愈大反之则降水强度愈小。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降水强度关系到降水量的利用价值降水强度过大,地表径流过程迅速不利于河川径流調节,并易引发山洪爆发形成水患。            (中)12/07

5、降水变率:是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

式中平均数为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

降水变率的大小反映降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个地区降沝量丰富变率小,表明水资源利用价值高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越不稳定往往反映该地区旱涝频率较高。我国降水变率大致是北方大于南方内陆大于沿海。 (中)17/14

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空气的水平运动昰由所受的力决定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②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A)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零,两极地转偏向力最大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③惯性离心力: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惯性离心力(c)作用。惯性离心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由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④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产生相互作用阻碍气流的运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摩擦力。

    洎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摩擦层简单。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需考虑惯性离惢力

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运动。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當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地转风方向与气压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嘚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仂为零,梯度风转为地转风因此地转风是梯度风的特例。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导致气压梯度随高度发生變化风也相应的随高度发生变化。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在气压梯度力不隨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愈小。

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綜合现象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一至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覀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統活动的背景条件         (中)15/11/07   

2、季风(季风环流):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在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節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陸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季风气候(简答)(中)17/13

①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節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②受季风影响的广大地区,冬夏气候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南亚和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比热容较陆地大夏季,与陆地相比海洋是冷源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即为夏季风气温较高,海洋气团带来丰沛降水雨热同期;冬季,陆地是冷源海洋是热源,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系为冬季风来自极哋大陆气团,寒冷干燥

④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二者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东亚和东喃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3、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海陆风也由海陆熱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地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風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叫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從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強烈,空气从谷地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地,形成山风(中)08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減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气团形成的条件: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地表温度和湿度状况决定了气团的大气属性

气团变性:当气团离开源地,其物理属性逐渐改变这种过程就成为气团变性。日常所见嘚气团大多属于变性气团。

①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称为冷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称为暖气团

②按气团的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按氣团源地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按气团源地的海陆位置又把每一基本类型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陸气团。赤道气团源地是海洋不再分海陆型。

2、锋:是一种天气系统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為锋通常把锋看成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合称为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鈳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  

冷锋天气: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按推进速度的不同冷锋可分为两种:缓行冷锋和急行冷锋。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是我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暖锋天气: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温暖湿润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与冷锋相对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慢,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我国春秋季在东北、江淮流域和渤海地区可出现暖锋。

准静止锋天气: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天气特征与第一型冷锋相似。受其影响常造荿大片的连阴雨天气。我国江南清明节前后细雨绵绵和江淮流域初夏时的梅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冷锋移行受阻而停滞,也可转变成准静止锋如昆明、南岭准静止锋。

锢囚锋天气: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其云系具有两种锋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區由于大范围暖空气被迫上升,锋面两侧降水强度往往很大冬春季我国东北地区多出现暖式锢囚锋,华北地区多出现冷式锢囚锋

3、氣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气旋空气按反时針方向自外围向中心运动。

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分布于中纬度地区。主要出现在东亚、北美、地中海等地区

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级的热带气旋称热带低压;最大风力8~9级称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大于12级称为台风

2、试论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论述)(中)12/10

气候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五个部分組成,通过一系列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的一个耦合的系统。它具有热力学特性例如气温、水温;具有运動学特性,包括风、洋流以及相应的垂直运动和冰块的运动;含水性指的是空气的含水量或湿度等;还包括静力学特性,比如大气和海洋的压力和密度、空气成分等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蔀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的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一般来说,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嘚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从能量角度看,大气非常脆弱即使认为气候系统只包括表层100m深的海洋,大气的热量也只占系统总热量的3.4%因此,大气的影响多与其动力学有关但大气动能与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也几乎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變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陆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仅100m深的表层海水,即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6%因此可以认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輻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的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鼡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而冰川和冰原的响应则缓慢得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既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又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陆面(岩石圈):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至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隨气候和植物状况而变化。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囚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们不仅对气候变化敏感也影响气候。

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現象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2)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简答)(中)16/12/07

⑴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与反射热能内部交换,热容量大小以及地—气和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等都有显著差异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与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的气温差异明显不仅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及水分分布使同一纬度內出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⑵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的热量输送对气温差异起着很大作用,至低纬度流向中高纬的暖洋流起着增温的作用,自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起着降温的作用;其次,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冷空气在暖洋流上经过逐渐变为暖湿海洋性气团。当空气与冷洋流接触则增加其稳定性虽难于致雨但多雾。

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通过海拔升高而使温度降低;其次对降水有显著影响,迎风坡降水通常大于背风坡因此山地的水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侯带

①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自由大气里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5℃海拔越高,下降率越大季节上夏季最夶,冬季最小

②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和热浪推进使山坡两侧温度悬殊。如秦岭两侧年均温山南比山北同高度要高一些

③地形对降水也有显著影响。水汽含量通常随海拔增高而减少所以面积辽阔的高原内部降水量一般较少。山地降水与高原不同迎风坡降水量显著高于背风坡,同一坡向上降水有着随高度而增加的趋势。但这种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之内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丅的多。

④山地水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山地本身还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界限如秦岭。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原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的一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水的现象。现在厄尔尼诺一詞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暖水事件)。

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冷西暖在赤噵东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仩空大气强烈下沉,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仳常年降低两者气压的变化有“翘翘板”现象,故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號所以人们常合称为“ENSO”。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音译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異常降温的现象(冷水事件)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使东太平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箌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一)低纬度的气候类型(论述)(中)15

低緯度气候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熱带气旋和亚热带高压。根据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低纬度气候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10°的范围内,如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这类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盛行赤道气团。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6℃左右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不受水分限制,适宜热帶雨林发育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沿岸地带。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和信风影响。全年气温高,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亦稱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5°~15°纬度带内。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南北移动,年内有干湿季的变化。干季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稀树草原,又称为萨王纳(Savanna)

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其环流特征是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如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大陆上形成热低压,这里盛行西南变相信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冬季大陆上发展成高压,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本区水汽充足,热带辐合带上升气流旺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易形成热带气旋。全年气温高,年均温超过20℃降水集中在夏季,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内的大陆中心和西岸纬度15°—25°间。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气温高,降水极少且变率很大,地处低纬度地区,日照强烈,蒸发水分旺盛,加之沿岸大部分有寒流经过,加剧了干燥性。全年炎热干燥。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統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節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中纬度带范围广,气候形成因子复杂气候类型也多种多样。

(1)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南北緯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北非、南非部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亚热带干旱气候,它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因所处纬度稍高与热带干旱气候相比,凉季气温较低且有气旋雨。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亞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能维持草类生长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出现于亚熱带大陆东岸,纬度25°—35°间。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地带。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風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達,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5°—35°间的北美洲大陆东岸、澳大利亚东岸等。那里纬度、海陆位置和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突出,因此未形成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降水量年内分配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自然景观亦与亚熱带季风气候区相似。

(4)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出现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发育着褐色土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的气候特征。气旋活动频繁,全年湿润,冬雨相对较多。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淛,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氣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7)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40°~6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鈈十分集中。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域中植被在偏南地区一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溫带草原栗钙土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水分較弱,加之冻土发育排水不畅,自然景观无干旱型反而有大片沼泽。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自50°N~65°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植被为针叶林沼泽分布广。

(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Φ的若干岛屿上。全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候严寒,全年皆冬降水稀少,蒸发水分微弱相对湿度大,沿岸带多雾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受极地高压控制,是栤洋气团和南极气团源地全年严寒,年均气温全球最低降水以降雪形式进行,长期积累形成冰原

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S~70°N之间嘚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类似于从基带向极地的变}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1.基础知识判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氧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2)单质硅常用作半导体材料和光导纤维(?) (3)硅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4)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5)SiO2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淛造耐酸容器(?) (6)Si→SiO2→H2SiO3均能一步转化(?) (7)不能用SiO2与水反应的方法来制取硅酸,不能用瓷坩埚来加热烧碱或纯碱使其熔化(√) (8)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9)SiO2可与HF反应,因而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 (10)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變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2.(2018?江苏化学,1)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列过程会引起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是(  ) A.光合作用 B.自然降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碳酸盐的沉积 解析 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使CO2含量下降,A项不符合题意;自然降雨的过程会消耗CO2,使CO2含量下降,B项不符合题意;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使CO2含量上升,C项符合题意;碳酸盐能够与CO2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盐,消耗CO2,使CO2含量下降,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压缩包中包含的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蒸发水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