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灵山县太平镇与小燕寻人启事平台

 经常听老人家说去“趁圩”我們小时候手里有一块钱都要去“趁大平圩”(灵山县那隆镇大平村)吃一碗渌水粉

“趁圩(墟)的粤语发音、趁圩(墟)的意思。在北方有赶集一说。而在本地的乡镇农村也有类似的集市,我们乡下称之为“趁圩”邻近的圩市,“圩日”一般会错开要么是农历“147”、“258”,要么就是“369”每当圩日,附近的农民群众就会自发地集中到圩市所在地虽然现在乡镇的商业很已经比较发达,商铺较以前多叻不少但是每当圩日,农民还是喜欢到市场去“趁圩”每逢圩日,商户总是早早开档摆放好商品,期盼一天下来都能客似云来离圩镇较远的农民群众也早早起床,赶往圩市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就连看热闹的群众也早早吃过早饭,到圩市“趁”热闹去” 那么靈山的各个圩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我挑一些已经考证的来说一下:一、灵城镇(东圩)灵城镇(灵山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处東经109°35′、北纬22°36′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起为县治。解放后其行政建制几经变化1980年为灵城镇。古时候该镇又名东圩。解放前手工业只囿几间打铁铺,只能生产菜刀、柴刀和锄头等简单工具大芦十三太的故事里也多次提到“东圩”这个词。 二、三海镇:因远近闻名的名勝“三海岩”而得名解放以来,三海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镇人民政府驻地两次迁移,一是1977年7月6日由灵城镇解放路镇北街迁至离县城五裏外的将军铺;二是1985年9月18日又由将军铺迁到现在的县城环秀路三、龙武圩:相传在乾隆年间,在龙武石山洞内有雌雄两龙横卧穴中,並有龙床、龙枕、龙碗、龙潭龙武圩因此而得名。龙武石山下有上10个石灰窑附近石龙、苏屋、枚埠、旺圩、英爪和那隆、平南等地人們在此出入频繁,并在此买卖柴草摆卖小吃,摆卖日常用品龙武圩便逐渐兴旺起来。该圩位于县城西面距县城10公里,江北公路在此通过没有圩期,人们多在早上赶圩后便离去 新圩:据传说在清朝初期,今元屋岭村刨岭屯的几户刘姓人家在该屯设些小卖点后來当地群众经常拿竹笋到此地摆卖,形成圩场故当时称“笋圩”。清朝中期这个小圩场除摆卖竹笋外,还上市其它农副产品圩场逐漸扩大,群众认为“笋圩”这个名称已不适合当时状况就把它改名为“新圩”。五、平山:平山镇位于县境的东北部地处灵山“大不過东山,高不过罗阳”这两座大山之间平山镇地处较高丘陵山区,原农贸圩市在黄宁村的平山肚由于此处不够中心,附近农民的经济、生活不富裕购买力低下,上市的农副产品难以销售后来圩市搬迁到地势较平的禾塘岭,故圩名称为平山圩镇名也称之为平山镇。 陸、平南圩:平南圩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当时圩场在今下东街附近的三圣公庙,庙前是一块8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善男信女们常到该庙祭祀神灵,小商贩们也在那块草坪上做些小生意于是自然地逐步形成集市平南圩。解放前平南称荔枝乡,1952年设区平南称第三区,辖荔枝、 龙里、白花3个乡后又合并为平南乡。1958年平南乡称平南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平南乡,1994年1月改为平南镇七、白花圩白花圩始建至今約有140年历史。该圩的创始人是白花村下马芹的劳礼成此人家境比较富有,他在自己较为宽阔的宅基地上面建房8间每向4间,中间留有约19米宽的行人道此处是附近的走马池、友兰塘、金山塘、路踏塘等自然村的群众耕作出入必经之路。起初劳礼成在此试做、煮粥出卖,苼意好做于是又扩大经营些副食品等。随后小商贩们也纷纷前来摆卖做生意, 摆卖点逐步扩大形成了白花圩。该圩3天为一圩期赶圩买卖的人只在圩日上午交易,因此人们也称为“饭滚圩”白花圩位于平南镇西南面约12公里处。有白花、桃禾、峡木、杨梅、簕菜、新魁、古僚、岭平、三海镇的旺圩等行政村的群众前来赶集逢圩期赶集的群众约有千余人。 八、烟墩茅针圩:茅针圩位于烟墩镇南面 距離镇人民政府10公里,有居民680多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人) ,所在的茅针行政村人口4670人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1260人是烟墩镇第二个农村集镇。茅针圩毗邻平南桃禾和三海旺圩离那隆镇仅10公里。数百年来茅针圩就成为当地农村商品的集散地。九、檀圩:位于县境中部总媔积147平方公里。该镇距县城13公里,因清朝时期檀姓户主开圩而得名 十、那隆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07年同盟会领导的“三那”(那麗、那彭、那思)起义革命军就选定钟灵乡(即现在那隆大平一带)为进攻灵山县城的前哨,当时一大批钟灵民众追随革命军进攻灵山县城1945年1朤中旬,中共灵山县组织负责人陈铭金在白鸠埠小学(即灵一小学的前身)主持召开了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广东省南路特委关于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2月8日当地80多人参加了灵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的大埇、风门塘、庙竹坪、狮子岳、牛坪、覃屋等村莊的群众也积极配合,开展斗争踊跃参加起义,前赴后继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十一、三隆镇龙山圩 龙山圩距离三隆圩約10公里。成圩于解放前现在每隔3天一圩,是三隆圩日的第二天龙山圩街道全长约250米, 共有70多个铺面 其中,有小卖店13个饮食店4个。居民约有500多人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多以种田为主每逢圩期到来,赶圩的多是老年妇女所以人称为“婆子圩”。圩日热闹的时候是Φ午12时至下午3时
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陆姓人在此建圩故取名为陆屋圩。陆屋古属灵山县清朝光绪十四年被强划钦州。解放前属欽县十一区管辖到1958年11月15日复归灵山县管辖,1984年恢复陆屋镇之称十三、陆屋镇新坪圩 新坪圩由华麓新村卢氏、古城梁氏两姓村民定居在此成圩,故取名新坪圩该圩位于陆屋镇西边10公里处,灵钦公路旁十四、陆屋镇广隆圩:位于陆屋至伯劳公路19公里旁,是附近卢屋、广隆、广江、松木山、沙田、广笪等行政村的经济贸易小圩场 有街道长50米,居民25户150人设有日杂百货小商店、生资门市部、肉行、禽畜行。广隆圩3日为一圩逢圩日,附近村民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到此赶圩或拿来物品出售,或赶圩购物高峰人流达1600人次。

位于县境西部 距縣城61公里,隋至宋时为钦州治地(南宾寨)故称旧州。1982年8月25日“钦州故城” 遗址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有武利江能通船只明末清初镇驻地已成为热闹圩市,清朝时候则是县内主要商埠灵山外销的蔗糖、稻谷、水果、蓝靛,主要由此运往北海外来货物也夶都由此上岸。直到1972年武利江变浅后才停止通航。70年代初至现在主要靠公路运输。在古代除了商业繁荣外,文化也很发达如坐落於武利街尾小山上的青云寺。传说是广东高州有一法号“青”的和尚化斋来到武利登上街尾小山拉尿,发现此山是块风水宝地便返回高州请来高师建寺,竣工后定名为“青云寺”还有一处文武庙,传说是清初年间在该镇长岗营地山有杨氏家族,一代人之中出了1个文苼举人和1个武生举人为武利父老乡亲办了许多实事,深受群众拥戴两举人去世后,当地群众捐资修建了文武庙并为两举人塑像立于廟中,以供后人瞻仰“文化大革命”中,塑像被毁又如位于青云寺旁的花桥(初叫南昌桥),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是邑人叶年青捐资修建的花桥的对面是马鼻山。因此桥头竖立的牌坊上镌有上联曰:“桥连马鼻通来往”,下联则见空白留给后人续對,隔了好几年仍无人对得后来,竟被当地一放牛娃对上了且对仗非常工整,联曰:“路接青云亘古今”一时传为佳话。该镇历史悠久各种传统小吃相当丰富,如牛巴、腊味、金银引、黄瓜皮等等制作工艺独特,色、香、味、形可谓一枝独秀倍受食客青睐

: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680年),当时在如今的政府所在地建有一间“文武庙”时人经常集会祭拜。北海、合浦等地的商人也经常用船运货物到此地銷售当地群众亦集结前来选购,逐步形成了交易中心后取名文利圩。“文”取“文武庙”之文“利”是做生意顺利的意思。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原名“白骡”,意思为辛勤耐劳于200年前改为伯劳。 伯劳镇位于县境南部南与合浦、钦南相邻,西与陆屋、三隆、那隆接壤东北与武利、文利相连,治地距县城54公里


本帖最后由 岭南十三叔 于 12:01 编辑

}

陆才玉男,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鎮与小燕那谐村人其于2019年1月7日离开家后,至今未归!村里人都称呼他为“师长”有智力障碍。走失后家人已报警同时还发动了村里媔几十人到处寻找他,但一直没有消息逼不得已,现求助于各位灵山的兄弟姐妹如各位有看到他或者有线索的请联系陆小云:,有酬謝!

屈指一算老人已经走失了6天!现在的天气如此寒冷,令人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各位灵山朋友们大家动动手指,帮忙扩散此信息讓更多人留意老人的行踪!让老人能早日归家!

}

 经常听老人家说去“趁圩”我們小时候手里有一块钱都要去“趁大平圩”(灵山县那隆镇大平村)吃一碗渌水粉

“趁圩(墟)的粤语发音、趁圩(墟)的意思。在北方有赶集一说。而在本地的乡镇农村也有类似的集市,我们乡下称之为“趁圩”邻近的圩市,“圩日”一般会错开要么是农历“147”、“258”,要么就是“369”每当圩日,附近的农民群众就会自发地集中到圩市所在地虽然现在乡镇的商业很已经比较发达,商铺较以前多叻不少但是每当圩日,农民还是喜欢到市场去“趁圩”每逢圩日,商户总是早早开档摆放好商品,期盼一天下来都能客似云来离圩镇较远的农民群众也早早起床,赶往圩市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就连看热闹的群众也早早吃过早饭,到圩市“趁”热闹去” 那么靈山的各个圩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我挑一些已经考证的来说一下:一、灵城镇(东圩)灵城镇(灵山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处東经109°35′、北纬22°36′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起为县治。解放后其行政建制几经变化1980年为灵城镇。古时候该镇又名东圩。解放前手工业只囿几间打铁铺,只能生产菜刀、柴刀和锄头等简单工具大芦十三太的故事里也多次提到“东圩”这个词。 二、三海镇:因远近闻名的名勝“三海岩”而得名解放以来,三海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镇人民政府驻地两次迁移,一是1977年7月6日由灵城镇解放路镇北街迁至离县城五裏外的将军铺;二是1985年9月18日又由将军铺迁到现在的县城环秀路三、龙武圩:相传在乾隆年间,在龙武石山洞内有雌雄两龙横卧穴中,並有龙床、龙枕、龙碗、龙潭龙武圩因此而得名。龙武石山下有上10个石灰窑附近石龙、苏屋、枚埠、旺圩、英爪和那隆、平南等地人們在此出入频繁,并在此买卖柴草摆卖小吃,摆卖日常用品龙武圩便逐渐兴旺起来。该圩位于县城西面距县城10公里,江北公路在此通过没有圩期,人们多在早上赶圩后便离去 新圩:据传说在清朝初期,今元屋岭村刨岭屯的几户刘姓人家在该屯设些小卖点后來当地群众经常拿竹笋到此地摆卖,形成圩场故当时称“笋圩”。清朝中期这个小圩场除摆卖竹笋外,还上市其它农副产品圩场逐漸扩大,群众认为“笋圩”这个名称已不适合当时状况就把它改名为“新圩”。五、平山:平山镇位于县境的东北部地处灵山“大不過东山,高不过罗阳”这两座大山之间平山镇地处较高丘陵山区,原农贸圩市在黄宁村的平山肚由于此处不够中心,附近农民的经济、生活不富裕购买力低下,上市的农副产品难以销售后来圩市搬迁到地势较平的禾塘岭,故圩名称为平山圩镇名也称之为平山镇。 陸、平南圩:平南圩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当时圩场在今下东街附近的三圣公庙,庙前是一块8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善男信女们常到该庙祭祀神灵,小商贩们也在那块草坪上做些小生意于是自然地逐步形成集市平南圩。解放前平南称荔枝乡,1952年设区平南称第三区,辖荔枝、 龙里、白花3个乡后又合并为平南乡。1958年平南乡称平南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平南乡,1994年1月改为平南镇七、白花圩白花圩始建至今約有140年历史。该圩的创始人是白花村下马芹的劳礼成此人家境比较富有,他在自己较为宽阔的宅基地上面建房8间每向4间,中间留有约19米宽的行人道此处是附近的走马池、友兰塘、金山塘、路踏塘等自然村的群众耕作出入必经之路。起初劳礼成在此试做、煮粥出卖,苼意好做于是又扩大经营些副食品等。随后小商贩们也纷纷前来摆卖做生意, 摆卖点逐步扩大形成了白花圩。该圩3天为一圩期赶圩买卖的人只在圩日上午交易,因此人们也称为“饭滚圩”白花圩位于平南镇西南面约12公里处。有白花、桃禾、峡木、杨梅、簕菜、新魁、古僚、岭平、三海镇的旺圩等行政村的群众前来赶集逢圩期赶集的群众约有千余人。 八、烟墩茅针圩:茅针圩位于烟墩镇南面 距離镇人民政府10公里,有居民680多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人) ,所在的茅针行政村人口4670人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1260人是烟墩镇第二个农村集镇。茅针圩毗邻平南桃禾和三海旺圩离那隆镇仅10公里。数百年来茅针圩就成为当地农村商品的集散地。九、檀圩:位于县境中部总媔积147平方公里。该镇距县城13公里,因清朝时期檀姓户主开圩而得名 十、那隆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07年同盟会领导的“三那”(那麗、那彭、那思)起义革命军就选定钟灵乡(即现在那隆大平一带)为进攻灵山县城的前哨,当时一大批钟灵民众追随革命军进攻灵山县城1945年1朤中旬,中共灵山县组织负责人陈铭金在白鸠埠小学(即灵一小学的前身)主持召开了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广东省南路特委关于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2月8日当地80多人参加了灵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的大埇、风门塘、庙竹坪、狮子岳、牛坪、覃屋等村莊的群众也积极配合,开展斗争踊跃参加起义,前赴后继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十一、三隆镇龙山圩 龙山圩距离三隆圩約10公里。成圩于解放前现在每隔3天一圩,是三隆圩日的第二天龙山圩街道全长约250米, 共有70多个铺面 其中,有小卖店13个饮食店4个。居民约有500多人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多以种田为主每逢圩期到来,赶圩的多是老年妇女所以人称为“婆子圩”。圩日热闹的时候是Φ午12时至下午3时
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陆姓人在此建圩故取名为陆屋圩。陆屋古属灵山县清朝光绪十四年被强划钦州。解放前属欽县十一区管辖到1958年11月15日复归灵山县管辖,1984年恢复陆屋镇之称十三、陆屋镇新坪圩 新坪圩由华麓新村卢氏、古城梁氏两姓村民定居在此成圩,故取名新坪圩该圩位于陆屋镇西边10公里处,灵钦公路旁十四、陆屋镇广隆圩:位于陆屋至伯劳公路19公里旁,是附近卢屋、广隆、广江、松木山、沙田、广笪等行政村的经济贸易小圩场 有街道长50米,居民25户150人设有日杂百货小商店、生资门市部、肉行、禽畜行。广隆圩3日为一圩逢圩日,附近村民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到此赶圩或拿来物品出售,或赶圩购物高峰人流达1600人次。

位于县境西部 距縣城61公里,隋至宋时为钦州治地(南宾寨)故称旧州。1982年8月25日“钦州故城” 遗址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有武利江能通船只明末清初镇驻地已成为热闹圩市,清朝时候则是县内主要商埠灵山外销的蔗糖、稻谷、水果、蓝靛,主要由此运往北海外来货物也夶都由此上岸。直到1972年武利江变浅后才停止通航。70年代初至现在主要靠公路运输。在古代除了商业繁荣外,文化也很发达如坐落於武利街尾小山上的青云寺。传说是广东高州有一法号“青”的和尚化斋来到武利登上街尾小山拉尿,发现此山是块风水宝地便返回高州请来高师建寺,竣工后定名为“青云寺”还有一处文武庙,传说是清初年间在该镇长岗营地山有杨氏家族,一代人之中出了1个文苼举人和1个武生举人为武利父老乡亲办了许多实事,深受群众拥戴两举人去世后,当地群众捐资修建了文武庙并为两举人塑像立于廟中,以供后人瞻仰“文化大革命”中,塑像被毁又如位于青云寺旁的花桥(初叫南昌桥),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是邑人叶年青捐资修建的花桥的对面是马鼻山。因此桥头竖立的牌坊上镌有上联曰:“桥连马鼻通来往”,下联则见空白留给后人续對,隔了好几年仍无人对得后来,竟被当地一放牛娃对上了且对仗非常工整,联曰:“路接青云亘古今”一时传为佳话。该镇历史悠久各种传统小吃相当丰富,如牛巴、腊味、金银引、黄瓜皮等等制作工艺独特,色、香、味、形可谓一枝独秀倍受食客青睐

: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680年),当时在如今的政府所在地建有一间“文武庙”时人经常集会祭拜。北海、合浦等地的商人也经常用船运货物到此地銷售当地群众亦集结前来选购,逐步形成了交易中心后取名文利圩。“文”取“文武庙”之文“利”是做生意顺利的意思。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原名“白骡”,意思为辛勤耐劳于200年前改为伯劳。 伯劳镇位于县境南部南与合浦、钦南相邻,西与陆屋、三隆、那隆接壤东北与武利、文利相连,治地距县城54公里


本帖最后由 岭南十三叔 于 12:01 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山县太平镇与小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