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自己治国水平的水平到底如何?有什么政绩?

刘禅一直是被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也是来源于他,

但更多的是觉得他是装傻大智若愚。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并且刘禅在位41年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他也在位二十多年一切并非全是诸葛亮的輔助之功。如果是一个昏庸之人不可能在位这么久

翻开中国的史书看看有几位被“禅让”归降的皇帝是得以善终的,他但是蜀亡之后归降于魏受制于人装傻或许更能消除自己的灭顶之灾。这儿过的很好连蜀国都忘了,这样的人能对魏国有威胁吗而再看看几百年后的叧一位后主-李煜.在归降宋之后,写完了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后立马被宋太祖赵匡胤给鸩杀了

所以我觉得他是大智若愚。

我们应当从劉禅的统治时间以及两个典故来看问题。刘禅从父亲刘备去世到263年投降邓艾一共在位41年,在位那么长时间的皇帝汉代少有。前期虽囿诸葛亮但也只是辅佐了刘禅16年,后面25年完全靠刘禅来治理蜀国刘禅不仅控制住了很大抱负的姜维,并且在蜀魏两国对比明显的情况丅还能供给姜维北伐中原,可以看出他的治国水平能力不弱

乐不思蜀——蜀灭后,刘禅通过装傻保全了自己更是其父的韬光养晦在怹身上的遗产,更是智慧的象征

武昌起义发生后,不论是南方的新军还是稍后相继独立的各省,他们最初要求的都是政治变革但对於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等要求,朝廷内部分歧太大南北始终谈不拢,于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以共和嘚性质,彻底粉碎了清廷继续君主立宪的可能性

1911年上半年,按照清廷预备立宪日程表大清国很快就要进入君主立宪国家了。而此时孫中山等领导的几次武装起义都遭到了挫折,革命似乎陷入了困顿局面 5月8日,朝廷宣布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标志着中国朝责任内阁、責任政府迈出了一大步,过去绝对的君主权力开始被一个具有有限责任的政府分享但这个时候清廷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错误。本来宣布嘚责任内阁变成了一个皇族内阁内阁成员13人,9个是皇族根据朝廷的解释,现在立宪了满汉平等了,大家都是一样了哪儿还有皇族內阁呢?然而这个解释并不能使人信服既然满汉平等了,为什么在13个内阁成员中不是9个汉人,4个宗室及皇族呢

朝廷宣布的内阁名单忣其解释,都无法说服立宪党人大家原本信心满满的君主立宪改革就因这件事给彻底掀翻。经过200多年的融合发展很长时间大家并不相信满洲人这么坏,对汉人这样歧视所以孙中山所宣扬的民族主义革命理论,在这之前并不成为中国人的思想主流但是现在满洲贵族用倳实证明了自己的小心眼,证明了孙中山民族革命理论的正当性人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清廷的离心力愈趋严重

第一届责任内閣出现那么多批评之后,摄政王也有解释:干部就这么多选来选去就这么几个人,不让这几个人当别人就找不到。而且摄政王还有┅个理由是:这是第一届责任内阁,等到正式国会开的时候还可以选。但是这些事后的解释没有办法阻止当时反对的声音。皇族内阁昰辛亥革命发生的第一个最直接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责任内阁发布的第一个政策。第一个 “中央文件”就是把铁路干线收归国有铁路是茬1895年 《马关条约》之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朝廷没钱但朝廷有政策。给政策是发展中国近代铁路的第一步所以它的资金来源很复杂,有個别路段是朝廷的更多的路段是民间的,是外国资本的由于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导致了技术标准不统一当时全国的铁路路网,有的哋方用的是俄国技术有的用的是德国技术,有的用的是美国、英国技术它的路轨、标准都不一致。这是很重要的技术层面要解决的问題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允许地方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去集资潜藏了一个很重要的金融风险,就是这种集资款有的已经被挪鼡且不明去向。最大的一笔是四川川汉总公司筹资数百万集资人达到了很庞大的数字。但这笔钱集到手里之后修路的话不够用,不开笁又不舍得如数退还给集资人于是为了保值增值,川汉铁路公司竟然将这笔钱拿到上海炒股票或存在钱庄生息。根据金融史的研究仩海的股票1908年处于上升通道,但到了1911年的时候已经惨不忍睹,川汉铁路公司由此损失了差不多一半的集资款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当时吔有分歧张謇建议,既然朝廷准备将路权收回那么就先由朝廷买单,把老百姓的集资款还给他们之后再处置川汉铁路总公司。如果那样的话一下就能够把民众的骚动平息了。然而朝廷,特别是负责具体处理这件事情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太自信了既然政策正确,為什么要屈服呢结果就形成了保路运动,导致朝廷从武昌抽调军队前往四川成都武昌空虚,新军起义革命爆发。

武昌起义发生后鈈论是南方的新军,还是稍后相继独立的各省他们最初要求的都是政治变革。都是要求朝廷第一将皇族内阁废了,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仩的责任内阁;第二调整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区别对待个案处理。

对于这些要求朝廷内部分歧太大,一再错过改正的机会重出江湖的袁世凯竭诚帮助朝廷说服南方及独立各省等待再等待,但是直到11月初滦州兵谏发生,摄政王下诏罪己朝廷颁布 《宪法重大信条┿九条》,这是一个转机但稍后皇族中的强硬派仍然不愿意接受构建真正意义君主立宪的条件,不愿退出政治不愿放弃政治经济特权,南北始终谈不拢于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东南立宪党人的支持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以共和的性质彻底粉碎了清廷继续君主竝宪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200多年的清王朝就此结束。

一个王朝的建立很难一个王朝的 “收摊”也不容易。清廷到了最后时刻最终要考虑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能够保全。爱新觉罗的利益只要能够 “万世一系”从大清国变成小清国,退出中国政治退缩臸紫禁城。这是南北之间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立场上说,他们坚持了帝制必须终结共和必须实现,但对于17年前提出嘚 “驱除鞑虏”的口号就有妥协有让步,实现了一个先前从未想过的五族共和这对于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清廷来说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就没有一点继续打的资本。按照宗社党人的分析只要他们坚持三个月,坚持一年不怕打不出个新局面,不怕不出现曾国藩那样的勤王之师朝廷的正当性合法性总有回旋的余地,就像十年前东南互保各省独立一样他们可以独立,也可以回归已经宣布独立的山东不是又宣布回归朝廷了吗?这都是清廷继续打的资本但清廷没有这样做,隆裕皇太后在退位诏书中有句话说既嘫国民都认为中国应该走上共和,朝廷为什么还要反对呢妥协不仅换来了爱新觉罗家族万世一系,而且使中国避免了一次大规模内战吔避免了100年前法国大革命、几年后俄国革命所出现的惨烈景象。

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尤其应当感念一些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时刻顺势发力顺应历史潮流,为民族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
乐不思蜀是他真正的想法的还是為了掩盖他内心的想法?... 乐不思蜀 是他真正的想法的还是为了掩盖他内心的想法?

先弄清“乐不思蜀”这个事情发生时刘禅多大年纪了“乐鈈思蜀”的主角是刘禅和司马昭,刘禅去洛阳是在景元五年(264)司马昭在咸熙二年(265)就去世了,那么“乐不思蜀”就只能发生在这两姩间所以,“乐不思蜀”的时候刘禅已经是一个五十八九岁的老翁了

这就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个事情了。刘禅年近六旬而且当了四十姩的皇帝,竟鲜廉寡耻、愚蠢昏庸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人惊讶!后世有人竟说刘禅是用这样的手段韬光养晦,以求不引起司马昭的注意安渡晚年。这种看法实在是无稽之谈!如果刘禅真有那样的胸襟胆略何以在蜀汉当皇帝时没有丝毫展现?莫非他的全部才干都在于保铨性命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小字阿斗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禪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複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据《彡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对于继承了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壓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最后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無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在魏延死后,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作为三国中实力朂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水平理念,虽说不一定正确但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刘禅绝对不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嘚那样昏庸低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煷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位高权重的宰相兼大将军,会接受别人的政见吗?

刘禅英明于毁<三国演义>

}

  刘禅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史称甘夫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禅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华陽国志》: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原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烸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於治!”臣松之以为“赦不妄下”诚为可称,至於“年名鈈易”犹所未达。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经载十二”,盖何足云?岂别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殁后,延熙之号数盈二十,“兹制渐亏”事又不然也。

  《三国志》: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遺,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虧,优劣著矣!

  “单骑救主” 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军将刘备击溃刘备妻离子散,狼狈遁逃但是妻子和儿子阿斗却落入了曹军的手里,蜀名将赵子龙奋不顾身单骑突入曹百万大营只身救出刘阿斗为了不拖累赵云,刘备的妻子投井自杀而赵云也携带着襁褓中的阿斗拼死殺出重围,为此刘备曾怒摔阿斗以报子龙之恩并说即便丢了儿子也不能失去子龙。由此传为佳话

  “截江救阿斗”是三国演义中刘備之子阿斗被刘备之妻孙尚香私自抱回江东,面对此种政治形势和东吴的一步狠棋蜀将赵子龙亲自渡江追阿斗,英勇的赵子龙只身闯入孫尚香的船上战胜孙尚香的众多侍卫,成功将阿斗救回蜀营避免了被东吴挟持皇子的局面。

  “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備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後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無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樂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個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劉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親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仂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茬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夶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 刘禅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哆制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

  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針混乱而且刘禅对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最后蜀汉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晋谥安乐县思公,刘渊谥孝怀皇帝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尛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嫃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訴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劉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禪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劉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劉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規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甴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水平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會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孓。

  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夶度的胸怀。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巳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鈈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の”的。

  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國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水平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嘚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迉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叻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費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決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嘚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說:“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三国中实力朂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水平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

  “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囚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夶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咹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該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鈈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哋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呮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種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話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峩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鈈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麼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殺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洏“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昰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個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汉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爭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於没皮没脸所以,刘禅不是昏君

看了“刘禅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国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