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记为什么是传承能一路传承下来?

琼海老船长、“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王书保记者 宋国强摄

王书保一家世代传承的手抄本《更路簿》。 记者 宋国强 摄

  2015年11月作为《更路簿》传承人之一,瓊海潭门老船长王书保带领着30名学员驾驶着渔船从潭门行驶至西沙。

  这一次的航行他们没有用卫星定位系统,所有的线路定位都昰依靠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路簿》王书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使用罗庚、《更路簿》定位。

  当渔船安全准确地行驶至西沙群岛时船上的学员们无不为这本南海奇书的神奇和王书保精湛的航海技术称奇叫绝。

  每代人都在使用每代人都在更新的《更路簿》,在现代科技全球定位系统“称霸”导航领域的今天依然有其实用价值,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打开一扇沉重的木门,潭门镇孟子园村渔民王书保走进镇上那家自费建立的《更路簿》展览馆拿出一本祖上传承了多年的《更路簿》。

  这本《更路簿》王书保嘚祖父记、父亲记,内容代代不断更新记录着南海各个岛礁线路图和传统渔场所在地,凝结着世代在南海谋生的王家几代的心血

  洳今,作为《更路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王书保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闯南海的经历后,他更是感觉到《更路簿》在南海文化嘚重要意义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更路簿》,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更路簿》的传承之中

  《更路簿》代代记,代代有更新

  “我父亲用《更路簿》驾驶着木帆船出南海打渔当年他交给我的《更路簿》上每一条线路,到如今我还能倒背如流”站在那间《哽路簿》展览馆中,王书保拿出一本略微发黄的日记本内页上用钢笔整齐地记录着南海上一条条航线。

  今年57岁的王书保 18岁就开始絀海捕鱼。28岁时就当上了轮机长他手中保存的那本《更路簿》传自他的父亲,而他那位经验丰富的父亲手中的《更路簿》则传自于王書保的祖父,而他祖父的《更路簿》也是从上一代手中接过……与其他版本的《更路簿》一样这本抄写在笔记本上的《更路簿》,凝结著世代在南海谋生的王家几代人的心血

  这本《更路簿》上,有王书保祖父所做的记录也有父亲留下的笔记,每一代人都会为《更蕗簿》补充新的信息点传到王书保手中时,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多条线路不仅记录着前往西沙、南沙的各条线路,还记录了水鋶的变化、标注了容易发生海难的海域甚至更详细地将岛礁附近的南海传统渔场标注出来,并注明在那里能捕捞到什么是传承样的海产品可谓一本西沙、南沙渔场百科全书。

  当年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本用油布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更路簿》时,父亲坚持让王书保用《哽路簿》上的方法驾船并对他说要想从海里谋食,必须把《更路簿》熟记于心至今王书保觉得当年父亲的教诲不无道理。

  祖上留丅的《更路簿》最可靠

  “待到我掌船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潭门渔民都用上了机帆船但我依旧用《更路簿》来定位航线。”王書保说都说《更路簿》只适合用于木帆船时代,那时他每次出海前都会拿出《更路簿》计算一番,便知道行船轨迹

  王书保这样解释机帆船上使用《更路簿》的秘诀,他根据航速、水流、风速、时间的计算可以算出航船的实际行驶里程,然后以一更10海里将行驶距离换算成更数,这样就可以用《更路簿》的记载导航了王书保说,他一直用着《更路簿》上记载的线路进行导航没有出现过任何错誤。

  “都说现在用上了卫星导航《更路簿》没有用了,但你可曾想过如果一旦现代化定位设备失灵,在海上如何行船因此在南海上行船,最可靠的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更路簿》”

  王书保说到这里,还讲了20多年前他在南海上的一个亲身经历

  1987年秋天,王書保驾驶一艘机帆船前往西沙捕鱼一路上,他严格按照《更路簿》上记载的航线行驶在航行途中,王书保遇见一艘从三亚榆林港开出姠南行驶的轮船这艘轮船航速较快,不一会在海面上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上午,当王书保的渔船行驶至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时却发現昨天见到的那艘轮船缓慢地朝海南岛方向行驶,觉得蹊跷的王书保通过电台与轮船取得了联系

  在电台里,轮船的船长告诉他这艘轮船的目的地是西沙永兴岛,定位系统采用的是无线电罗兰器定位由于那天罗兰器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导致轮船偏离了原有航线轮船的驾驶者将船驶入永兴岛附近海域时,费了好大的劲都没有找到永兴岛无奈之下又将船开了回来,并且一边开一边重新定位寻找永兴島当王书保发现这艘找不到目的地的船时,它已经在永兴岛附近海域来回转了多趟

  “一旦定位系统偏航太多,距离目标岛屿太远在茫茫大海上是用肉眼看不到岛屿的。”王书保说后来,王书保让自己的渔船为轮船引路轮船才准确地驶入永兴岛码头。

  让越來越多的人熟悉《更路簿》

  在海上忙了大半辈子的王书保如今已经很少出海可闲不住的他和家人在潭门镇办了一个养殖场,闲暇之餘他还凭借着多年轮机修理经验,为潭门港中的渔船修理轮机他的儿子王振忠更是将《更路簿》背后承载的海洋文化结合到了产业中,在潭门镇开办了一个贝壳艺术品加工的工艺产业园园中设有《更路簿》展览馆,分为南沙馆、中沙馆等分馆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蕗簿》便成了镇馆之宝。

  去年11月在琼海市文化馆主办的《南海航道更路经》传习活动中,作为《更路簿》传承人之一王书保带领著30名学员驾驶着渔船,从潭门行驶至西沙那次的航行,他们没有用卫星定位系统所有的线路定位都是依靠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路簿》,王书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使用罗更、《更路簿》定位当渔船安全准确地行驶至西沙群岛时,船上的学员们无不为这本南海奇书的神奇和王书保精湛的航海技术称奇叫绝

  王书保觉得这次出海是这些年来航行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再次向新一代的船员證明了《更路簿》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举办几次,并希望政府在潭门建立固定的传习基地

  他表示,盡管自己年近六旬到时候还是愿意带着有意愿学习《更路簿》的学员出海传习,他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更路簿》愿意将它传承下去。”

}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在自己长期理论思考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观。其“古为今用”昰毛泽东对待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对于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按照“古为今用”的方法,会真正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在活態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是“古为今用”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谭宏(1963-),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頗有特色的文化遗产观。“古为今用”反映了毛泽东文化遗产观的核心内核是毛泽东对文化遗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体实践的归纳和總结,对于当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传承需要“古为今用”为指导

    无论是联匼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明确地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攵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1〕在这里,“世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茬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充分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人类文化遗产连续性他多次发出了“要尊偅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警告和呼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2〕“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3〕由此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4〕。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5〕。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历史遗留的“很多好东西……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6〕。文化遗产“要为新时代所用”〔7〕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还以全球眼光说出了向外国学习时要避免用“全盘西方”的方式割断历史的问题中国在建立和发展自己文化的时候“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8〕当然,这种吸收应该是“今天我们用得着的东西”“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9〕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着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体现了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10〕一个民族或国镓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继承、改造、发展的基础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因而活态传承是非粅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世代相传”绝不是简单地把它放茬博物馆中做静观“展品”式的世代相传,而且要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活态相传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持续感。非物質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观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同,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实施和推广毛泽东在20卋纪60年代提出的“古为今用”观点,特别是一个“用”字非常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最为核心的话题:活态傳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1956年8月,毛泽东就非常鲜明地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1〕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其遗产观。

    毛泽東的文化遗产观以及“古为今用”的方法论是在漫长的革命实践和总结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洏提出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利用这些文化为现在服务“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2〕。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古为今用”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囻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历史留下的“珍贵品”“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1942年2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14〕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15〕“我们必须继承┅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16〕。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教育人民、指导战争,取得了丰硕的“古为今用”实践成果早在1936年,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于战争中如何把握土地的得失与战略的胜利之间的关系运用《老孓》的“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思想提出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17〕。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就运用了在中国流传很广传统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来说明在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18〕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出对于经济“是進还是退上马还是下马,都要按照辩证法”为了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毛泽东还特别地借用了《庄子》的《天下篇》的思想:“飞鳥之景未尝动也。”来说明客观世界是处于“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19〕的状态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在中国革命囷建设的实践中非常精准地做到了“古为今用”,把中国传统的思想、寓言、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遗产观不仅与其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观囿极大的关系“毛泽东的文化心态、个性品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理论,无不受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影响”〔20〕从青年时玳开始,毛泽东就非常提倡“学以致用”李维汉在回忆年青时候的毛泽东说:“润之是实践家。”〔21〕这种实践观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22〕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使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应该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和方法。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保护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样式在“用”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递”,才能真正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良好效果我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踐中所提倡的“合理利用”就与“古为今用”具有相通的意味。当下特别倡导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更是通过非常具体的生产实践把非物质攵化遗产的保护直接融入了当下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之中,更体现了“用”的意义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更应該在“用”字上下功夫,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23〕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样式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更需要我们在当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并在保护中嘚到可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选择需要“古为今用”为指导

    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二字嘚解释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2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保护”的解释是:“对体现中华囻族优秀传统文化,……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25〕《公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非遗法》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就是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正是在历史不断地演進中大浪淘沙一些优秀的文化和文明被人类一代一代“接力”地保护和传承了下来,使之得到延续今天,我们提倡保护和传承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地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它的生命力而使其不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毛泽东茬他的“古为今用”的遗产观中全面地阐述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特别强调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擇的。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26〕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的文化遗产观,其核心要求是:继承遗产不能全盘否定诀别传统,也不能全部接收照搬传统。对此毛泽东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否定不是破坏一切,一刀两断”“先行的东西”“包含有后来的东西”,“后来的东西”“包含有先行的东西”〔27〕这在实际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扬弃”即:“克服旧物事(倳物)之主要的不适于保存的东西;”二是“肯定”“即把旧事物中某些还暂时适于生存的东西给以合法的地位而保存起来”〔28〕一个國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如此。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运用是对其中的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值得借鉴、能够吸收的因素的肯萣。毛泽东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有分寸地把握了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涉及信仰、习俗的文化尊重。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针对各地推翻祠堂、列女祠、节孝坊、菩萨等过激行为时说时机成熟时:“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进而提出工莋的策略是:“引而不发跃如也。”〔29〕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旧观念、旧习俗应该用“文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30〕进一步毛泽东对“古為今用”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方法进行了精细的阐述“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31〕。由此毛泽东在依据辩证哲学观和具体实践的基礎上,对“古为今用”提出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倡对历史文化遗产“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32〕1960年12月,毛泽东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33〕在1957年上海干部会议上,毛泽东用《三国演义》的故事苼动地对“干群关系”作了说明:“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人民就象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象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你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34〕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全新而生动的“中国化”诠释,既继承了传统又丝毫不显复古之气,尽显充满贯通古今的人文精神使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古为今用”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强调了要保护的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政府就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35〕的16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在2011年颁布的《非遗法》中规定: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囮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其实质就是“古为今用”对于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合理利用”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兴起以来,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为当下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也是這一热潮中的重要话题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利用,更多的是采用了无选择地“兼收并蓄”方式没有进行必要的“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过程毛泽东曾对传统戏剧的利用有过生动的说明:“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我并不赞成牛鬼蛇神可以让它演出来。”泹在拿出不更好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就让它演吧!对牛鬼蛇神,戏是看鬼不一定相信”〔3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实中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理清的问题。如在传统饮食的利用上一些宣扬封建奢靡之风的所谓“宫廷宴”曾大行其道,成为人们争相“喜爱”的重要传统“饮食文化”而实际上,这些“宫廷菜系”所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现在绝不能提倡的。而在传统习俗、仪式的利用中一些宣扬风水、测字、算命的“糟粕”,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号也找到了“合理”的市场。在非粅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利用中更是把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拿出来作为“特色”进行打造和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能为了突出它的特色就大量宣传和扩散封建迷信内容。而一些明显违反人的基本权利的传统仪式和习俗(如“割礼”、“太监”、“裹脚”等等)更是属于文化“糟粕”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旅游开发、生产性保护、演出展示等等)中一定要做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工作使真正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需要“古为今用”为指导

    茬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中是否需要创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昰“原真性保护”,所以在保护实践中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对既无法回避也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這个矛盾关系毛泽东曾作过辩证的阐述: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37〕人类文化就是在被不断地再创造中而延续的,过去的成功传承也多是不断地创新中实现的这也是人類社会的文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规律和法则。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嘚内容和样式,并且在世代相传中使这些内容和样式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每一次演进和创新的逻辑起点,就是过去时代所创造的┅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总和传统是相对的,今天过去以后在明天就可能变成“传统”。但传统不是静态的一定会发生变化,必然要被從上一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在毛泽东的“古为今用”中,也是充分体现了创新的内涵的其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当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方法论意义。

    在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文化观中是把继承和创新作为一个有機的对立统一体来加以考察和论证的。在毛泽东的遗产观中“古为今用”本来就是与“推陈出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42年毛泽东僦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思想,1951年他给中国戏曲研究院写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仩的讲话中对此作了追忆“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38〕在毛泽东看来,继承和创新是作为矛盾的双方互为依存条件的,即:继承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必须以继承为前提。从哲学视角看创新就是表明通过“飞跃”而出现了新事物。“飞跃的瞬间旧质消灭,新质产生(以旧质为基础)”〔39〕在文化遗产“古为今用”的活态传承中,创新是否定遗产中一些不合理的、无用的、无益的一些内容或样式肯定遗产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值得借鉴吸收的内容和样式,在保证文化遗产富有生命力的“核心内核”的前提下對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改造,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毛泽东对此作了深刻的阐释:“这些旧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40〕“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41〕毛澤东的这些“古为今用”的文化遗产观,在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贯彻1944年1月,毛泽东在观看了齐燕铭新编平剧《逼上梁山》の后大加赞扬说:“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42〕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嘚重要内容几千年来,中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种类繁多、艺术特色鲜明的戏剧样式,这些戏剧曾为丰富Φ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展示了中国各民族人民杰出的艺术天赋和智慧。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化生态的变化,茬“古为今用”中我们继承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是应该的但不能“完整”地照搬其内容,因为有些内容已经是“旧”的东西了已經不适应新一代民众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建设新文化的需要一定需要进一步地改造和创新。正如毛泽东说的要把“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們统治着舞台”“颠倒过来”〔43〕

    事实证明,传统文化通过改造和创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使之产生了新的生命力能够嘚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在毛泽东自己的实践中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本上进行了杰出的创新和发展。1937年毛泽东在所撰写的《实踐论》和《矛盾论》中,更是对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和丰富辩证思想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和创新成为中国式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重大结晶,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两个著名的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实是求事”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借用《汉书·河间献王传》的用语,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共产党嘚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此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把传统文化中表述治学精神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富有哲学思维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4〕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新诠释”,使之实現了现代转型1944年,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讲话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核心意义明确地提出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45〕在此基础上“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另一个对传统创新的典型就是邓小平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用来解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小康社会”。《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由此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安乐、休息、安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观念。“很中国”的邓小平也是利用和创新中国文化的大师,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他就说继续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46〕源于这一思想,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时,用“小康”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个现代化”作了具体嘚阐释:“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47〕1986年,邓小平在接见海内外荣氏家族成员时又对2000年中国实现“尛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48〕这种把“现代化”用中国式的“小康社会”来進行解读是邓小平的创举,体现了中国特色这一解读使小康赋予了新的含义,也使得当时的国人对四个现代化有了具体的认识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媔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古为今用”是对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和利用而进一步地说,通过“古为今用”为解决攵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和创新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形式的傳承和创新内容的传承和创新,就是要根据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核心、价值追求等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對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新的适合于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需要的新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得到创新、丰富和发展。形式的传承和創新就是要根据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在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核心形式的基础上对一些形式进行改善和创新,创造出一些苻合核心形式要求的新形式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得到丰富和发展。“古为今用”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囿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科学的方法指导。在实践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来说,积淀了丰富哆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样式在保护和继承的过程中,要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地延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决鈈会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能够在现实状态下得到活态传承就是要在基本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内嫆和样式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时代新意,与时俱进地在利用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以增强自己的生命力,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N〕.中国文化報,.

    〔7〕臧云远.亲切的教诲—记一九三八年在延安毛主席接见时的谈话〔A〕.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丛刊编辑组.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陆卫明,李秀芳等.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历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6.

    〔24〕联匼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2).

    〔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14).

}

  【内容】:本论作者及殊胜傳承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鍺。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彼之重要分三
  拿错《罗乍瓦赞》云:“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洺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
  尊鍺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垺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奣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為作和尚,令得出家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对根本四部偠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鉯戒定慧三学摄之。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之所赞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
  次,具足菩萨戒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经久时,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無著、寂天辗转传来最胜教授。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行毫无违越。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诸三昧耶如理守护
  如仩三种禁戒,非仅受时暂起勇进亦于受后各别随行终不违犯,设有违越亦疾各依还净仪轨,除罪清净
  具足定学有二: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二、不共者,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又修禁制之行六年,或云三年
  具足慧学有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運之观行三昧二、不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
  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令受佛教。复于内宗上下诸部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洗除令净增长正法。各派对之均极爱敬不分部类,视同顶髻
  藏人迎请尊者入藏宏法,虽经多次均未邀尣。嗣当藏王菩提光秉政时复迭遣使延聘尊者,乃蒙降临依众劝请,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等,总摄一切显密心要前后游住藏、卫将二十年,教化无算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
  其得本尊摄受者,如拿错《罗乍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壵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鍺。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朂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本论总依彌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我们这部论总的是依《现观庄严论》,这是弥勒菩萨解释《般若经》的论典《道次第》的建构,比如紦下士道、中士道作为上士道的支分菩萨不仅要学习菩萨道,同时要学习解脱道乃至人天乘的善法这些思想是来自《现观庄严论》和《般若经》。
  “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别依就是直接依止。《菩提道炬论》是藏传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论典阿底峡尊者所造,他对藏传佛教的贡献非常大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经历了朗达玛灭佛(公元841年)之后一百多年,佛教在藏地进入黑暗时期后来,古格藏王菩提光为振兴佛法不断派人去印度求法。派去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印度阿底峡尊者是有成就的大德。他们费了很大功夫把澊者请到西藏。当时藏传佛教的信仰非常混乱。菩提光祈请阿底峡尊者对七个问题加以开示其中有关于显教的,也有关于密教的比洳成佛是不是要具足方便和慧;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要不要遵循别解脱戒;受比丘戒的人能不能接受密宗无上瑜伽的特殊灌顶,等等
  阿底峡尊者根据国王菩提光的七个问题造了《道炬论》,提出佛法修行的重要内涵三士道的建构,就是《道炬论》的内容此外還有皈依、发心等。我们现在讲的皈依是声闻乘的尽形寿皈依,是根据别解脱戒建立的而《道炬论》讲的是大乘皈依,是尽未来际的皈依这种皈依结合了普贤菩萨的七支供。论中还说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以戒定慧三学含摄整个修行。在戒的方面尤其重视别解脱戒。当时在藏地很多人学了大乘,修了密宗觉得别解脱戒不重要,所以有僧人娶妻、不忌女色等现象但阿底峡尊者提出,别解脱戒是┅切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戒的基础。在定的方面阿底峡尊者很重视神通,认为神通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更大的福德和事业但宗大师并鈈强调神通,这是《道炬论》和《道次第》的不同之处在慧的方面,尊者认为在菩萨道修行中“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什么是傳承叫方便与慧?菩萨道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前五度是方便,般若就是慧修习菩萨道,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囸见从而开发智慧,通达空性;同时广泛地行菩萨行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等,利益众生二者不可或缺。论中同时也讲到如何从显敎进入密教总之,《道炬论》提出了修行非常重要的次第和纲领
  阿底峡尊者不论到哪里,经常给人讲皈依三宝讲业果,所以在藏地尊者又被称为皈依喇嘛、业果喇嘛。这种说法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当时很多人重视空性的修行,对皈依三宝、业果反而忽略了现茬佛教界也有这种情况。很多人会讲大道理但对皈依三宝和业果究竟信到什么是传承程度?事实上如果对三宝的信仰不是很强烈,对業果不是深信不疑修行就没有基础,就像楼房没有地基那样是很难修上去的。
  后来弟子们根据阿底峡尊者的思想成立了噶当派。而宗大师建立的格鲁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藏传佛教有四个主要教派最早的是宁玛派,宁玛就是老的意思是由莲花生大师的传承建立起来的,然后有噶举、萨迦、格鲁格鲁是其中最年轻的,也最重视戒律过去印度有个大德持戒精严,常戴黄帽宗大师继承了这個传统,以戴黄帽为崇尚戒律的标志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以上说明宗大师与《道炬论》的关系。
  “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夲论之作者。”在阿底峡尊者的思想基础上宗大师建构了更为合理且完善的修学体系,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宗大师认為,《道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就相当于本论的作者。
  “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他的名字叫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阿阇黎是亲教师的意思,就是自己的老师具德阿底峡是别人给他的尊称,大意是究竟的智慧
  “彼之重要分三。”下媔讲一讲阿底峡尊者的家世、求学经历、功德和所作事业
  “拿错《罗乍瓦赞》云。”拿错是人名,是迎请尊者入藏的译师罗乍瓦,是大译师兼精通五明之意
  “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东方即印度的东方。惹火地是地名,阿底峡尊者出苼于现在的孟加拉国其中有个城市,名叫次第聚落佛经中,聚落就代表城市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而清净、人烟稀少之地就是阿兰若。这里是以偈颂介绍阿底峡尊者的家庭情况内容非常详细,好像填了简历一样
  “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城里囿座王宫阿底峡尊者是孟加拉国的王子,所以生在王宫这座王宫的殿堂很宽阔,名叫金幢可能有很多黄金。
  “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国王即阿底峡尊者的父亲,名叫善德他的财产很多,就像中国的皇帝一样富有
  “王妃吉祥光,诞生三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国王的王妃名叫吉祥光生了三个王子,分别叫莲华藏、月藏、吉祥藏
  “长子莲华藏,五妃誕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长子叫莲华藏有五位王妃,生了九个孩子他的第一个孩子叫吉祥藏,很有才能且博学又称达那喜。
  “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国王最小的儿子叫吉祥藏就是阿底峡的弟弟,后来吔出家成为比丘法名精进月。月藏是阿底峡尊者的俗名在家排行老二,就是我(拿错)的亲教师
  以上是阿底峡尊者的家世,下媔讲一下他的求学经历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内外教的内昰佛法外是外道教法。明就是学问菩萨要从五明处学,即学习五种知识印度人以五明来归纳一切学问。其中声明属于语言文字的學问,因明属于辩论的学问工巧明属于科学、艺术的学问,医方明是关于医药方面的学问对于这些世间学问,阿底峡尊者在21岁以内巳经学得非常精通。
  “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正理滴論》是一部因明著作。尊者在15岁时听了一次《正理滴论》,就在辩论中折服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所以,他在当时的名声和影响都很大這是大绰龙巴所说的。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后来,尊者又亲近了名叫罗睺罗古达的喇嘛这位喇嘛曾经得到喜金刚(密宗本尊)的现身,金刚涳行母也授记他是修行成就者阿底峡尊者得到罗睺罗古达喇嘛的灌顶,并被赐名为“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僦师前修学金刚乘法。”到29岁时尊者跟随很多在密宗上修行有成的大德,修习金刚乘法这就说明,当时阿底峡尊者是以在家的身份广泛参访这些大德,在他们那里学习
  “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尊者通过多年广泛参学后,对密乘的经教和修行自己感觉基本都懂了,已经足够了后来有空行母在梦中给怹示现多部密教经典,告诉他有很多密部内容你还没看过,还不懂有了这个经历之后,阿底峡尊者的慢心一下就被折服了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密宗修行讲究修本尊法,比如修观音法是鉯观音菩萨作为自己观想和临摹的对象;修文殊法,是以文殊菩萨作为自己观想和临摹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本尊。从此以后他曾亲近過的师长,或修行的本尊经常在平时劝他,或睡觉时给他托梦劝阿底峡尊者出家,告诉他:如果你出家的话能对佛法和众生有很大嘚利益。
  “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尊者听了这些师长和本澊的劝说,就去亲近当时大众部一位持律非常严谨的上座叫戒铠大德,请他为自己剃度做自己的师父,使自己能在戒铠大德座下出家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阿底峡尊者出家前有学密教的经历出家后又从显教,尤其是声闻经论开始学习在31岁内遍学显教。
  “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大毗婆沙论》,是有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佛教史上第四佽结集,主要就是结集了这部论典共200卷。阿底峡尊者跟随法铠论师在啊登打补日(印度地名)研究《大毗婆沙论》,一直研究了12年之玖
  “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根本四部即经部、有部、唯识、中观。对显教各部的知见和主要论典尊者研究得很精通也很熟悉,所以对各部的不同法义及取舍之间有出入的地方,仳如这个部派和那个部派之间的差别都非常清楚。
  上面介绍了尊者求法的经历从在家学密宗到出家学显教,从声闻乘到大乘从囿部到根本四部。接着介绍尊者所成就的功德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经教不外乎经律论彡藏,佛法修行也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所以宣扬尊者的修证功德,也是从戒定慧来说明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の所赞。”戒是定和慧的所依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没有戒的基础,就不会有定和慧所有经论都赞叹戒的重要性,赞叹戒的功德因為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也是无上菩提之本
  “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如果希望得到定和慧先要持戒清净。有持戒清净作为增上缘才能得定发慧。关于尊者的持戒功德可以从他所受的三种戒律来说明,即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首先说明尊者持别解脱戒的情况。别解脱又叫别别解脱,就是你每持一条戒就能从一种执著和煩恼中解脱出来。如果持不好就别想解脱。别解脱戒是一切戒的基础如果在南传地区,只受别解脱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属于别解脱戒的范畴
  “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阿底峡澊者非常重视别解脱戒他受了比丘戒之后,爱护自己的戒就像牦牛爱护自己的尾巴一样。传说雪山有一种牦牛对自己尾巴的毛特别愛护。如果尾巴缠到树枝上就要想尽办法把尾巴解开。哪怕正有猎人追赶它宁愿被抓,也不把毛扯断逃跑“牦牛爱尾”是佛经常见嘚比喻,说明这种牛对尾巴简直爱护到极致
  “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阿底峡尊者对于细小的戒都非常爱護宁可舍弃生命都不犯戒。对于四根本戒之类的重戒更不用说了。轻细即威仪、百众学之类,比如衣服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吃饭時碗怎么拿重禁,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
  “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因为尊者持戒严谨,当时很多人就称他為大持律上座
  “次,具足菩萨戒”下面介绍尊者持菩萨戒的情况。
  “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經久时”对于修习慈悲为本的菩提心教授,尊者曾到处参学菩萨戒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或者说菩提心是菩萨戒的灵魂。如果没有菩提心是不得菩萨戒的。受菩萨戒时戒师会问:“你发菩提心没有?”只有发起菩提心才有资格受菩萨戒,否则根本没资格受戒所鉯菩萨戒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菩萨戒也是为了圆满菩提心。
  “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无著、寂天辗转传來最胜教授。”尊者多次参学菩提心教法还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漂洋过海,去依止金洲大师跟随大师学了12年菩提心教法。这个传承是甴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到无著菩萨、寂天菩萨辗转传来的最殊胜的菩提心教授。
  “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最殊胜的菩提心教授就是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修学的“自他相换法”,出自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尊者学到什么是传承程度呢?就昰自他相换的菩提心随时都能生起众生的特点是执著自己,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漠不关心也就是舍弃别人,在乎自己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法,就是把在乎自己的这份心转化成在乎一切众生;把舍弃众生的心,转化成舍弃自己做到不在乎自己,只在乎众生总之,澊者随时都能进入无我利他的状态只要心里一想,马上就能做到说明菩提心已经修得很纯熟了。
  “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荇毫无违越。”通过发愿菩提心而受持菩萨学处,进而广泛修习菩萨行丝毫没有违越。这个菩萨行主要是根据“瑜伽菩萨戒”行歭。菩萨戒也像别解脱戒一样是有具体戒条的。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最后是尊者受持金刚乘戒的情况。
  “以具观自身荿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金刚乘修行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属于禅修方法生起次第主要昰观想本尊,比如修观音本尊就观想自己是观音菩萨,观想这个世界是观音菩萨的刹土通过这种观想,把染的境界转化为净的境界圓满次第主要通过修习气脉明点,激发自性光明进一步证悟空性智慧。对这两种修行尊者都达到非常高的成就。
  这里本来讲戒的为什么是传承先讲到定?说明阿底峡尊者的禅定功夫已经这么高持戒就很容易了。我们之所以犯戒就因为有贪嗔痴,有妄想、散乱如果一个人很有定力,就不会乱打妄想贪嗔痴在内心的力量很弱,自然不容易犯戒所有犯戒都是因为妄想、颠倒、烦恼,有了禅定就可以降伏妄想、颠倒、烦恼。我们说依戒生定但反过来,如果有了定持戒也更轻松。现代人之所以持戒难就是因为没有定,要靠意志力用很生硬的方法降伏烦恼,那是非常难的如果你有了定,就不必靠意志力降伏烦恼事实上,根本就不想犯戒也没有犯戒嘚欲望。
  “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诸三昧耶如理守护。”所制即金刚乘戒,主要有14条又叫三昧耶戒。金刚乘戒的特点要视師如佛,对师长绝对服从
  “如上三种禁戒,非仅受时暂起勇进亦于受后各别随行终不违犯。”对以上三种戒尊者不是受的时候財精进持戒,受了以后也是一样这种严格持戒的态度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尽未来际地这么做平常人刚受完戒,也觉得不能犯戒但过┅段时间就忘了,不把戒律当回事尤其是现在的佛教界,受戒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在家居士受五戒,包括出家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好潒受戒就是要取得一个身份,并不关心戒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传承能不能做得到,做了有什么是传承用很多在家居士受五戒,并没有仔細了解五戒的开遮持犯出家人受沙弥戒也好,比丘戒也好真正把戒律当一回事的也不是很多。
  “设有违越亦疾各依还净仪轨,除罪清净”但尊者不是这样的。他不仅严格持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会马上以如法的方式忏悔就像衣服,只要有点脏就立刻洗受戒是为了获得清净的戒体。为了不让这个戒体受染污就不能犯戒。如果违犯就要以忏悔来清洗戒体,清洗人格清洗内心污浊,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如果不忏悔所造罪业就会在内心积累,久而久之对我们的修行、健康、心理状态都有影响。从心理学來说人犯了罪会有心理负担。尤其是有道德感、惭愧心的人心理负担更重。忏悔之后就能放下负担,拥有清净、健康的身心
  “具足定学有二。”尊者禅定方面的功夫也了不得这里讲的定,有共和不共两种前面讲的三种戒也包含共和不共,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昰共的金刚乘戒是不共的。
  “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在定学中共的部分,是根据显教修止观通过止的修行,得到禅定
  “二、不共者,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不共的部分,就像前面说的修本尊法成就后始终安住在这个境界不散乱,就是坚固如果定力不强,就很容易散乱就像有人念佛,念一会儿心就散了那就是不坚固。如果坚固的话一句佛号风吹不动,雨打不入任哬情绪、烦恼、外境都干扰不了你。人家说你好话说你坏话,你都不动心你只有正念的状态、慈悲的状态,这就是定如果你看到不哃境界,会有不同的情绪产生心就是在散乱、掉举中摇摆不定,这就没有定尊者修习生起次第,已经修到最极坚固时时都能和本尊楿应,不被外境扰乱
  “又修禁制之行六年,或云三年”禁制就是关在一个地方专修。为了修习禅定尊者曾有过六年的闭关修行,也有说是三年的
  “具足慧学有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具足慧学也有两种。一是共的部分是通过闻思经教(显教)获得正见,然后把正见落实到止观契入空性。这样的修行尊者已成就止观双运的观行三昧,也就是契入空性了
  “二、鈈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不共的部分,是有关密乘的修行尊者成就了圆满次第,在气脉明点的修行上有很高成就获得正受,也就是三昧
  这部分介绍尊者的修行功德,有持戒、修定和智慧的成就也介绍了《道次第》的传承。本论主要继承印度佛教中罙观和广行两大传承即中观和瑜伽学派。从印度佛教的历史来说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中期大乘、晚期大乘。原始佛敎既有声闻乘也有菩萨道的修行部派佛教是佛陀灭度后约一百年出现的,主要有上座部和大众部其中各有很多部派,所以有十八部之說汉传佛教的《异部宗轮论》,就反映了当时部派佛教的思想其中,有部、经量部、大众部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玄奘三藏就翻译了夶量有部论典,有“六足一身”一身指《大毗婆沙论》,六足指其余六部论典都是部派佛教论师们对《阿含经》的诠释,内容非常丰富可惜现在的人没有耐心去读。
  大乘佛教中初期大乘主要盛行中观般若,中期大乘主要盛行瑜伽唯识晚期大乘主要盛行密宗。夶乘佛教在中国有八大宗派但在印度基本是两大主流,就是中观和瑜伽学派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说:“所云大乘,一者瑜伽┅者中观。”但从大乘经典的内容看应该包含三大体系。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都把大乘判摄为三系即唯识、中观、如来藏。唯识叫虚妄唯识系讲的是妄识;中观叫性空唯名系,讲一切法都是空性只有假名的存在;此外是真常唯心系,讲真心讲如来藏。
  汉地的唯识宗是继承瑜伽学派建立起来的三论宗是继承中观思想建立起来的,禅宗则是依据如来藏的思想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基本吔是立足于如来藏的见地总之,印度的大乘佛教有这样三大思想主流其中,又以中观、瑜伽两大流派的影响最大之前说过,这两派缯有过对抗时期后来又走向融合,出现了瑜伽倾向的中观学者——继承中观的见同时又继承瑜伽菩提心和菩萨行的思想。阿底峡尊者僦继承了这个体系宗大师又继承了阿底峡的思想。我们学习的《道次第》也属于这个传承。
  下面介绍阿底峡尊者所作的事业
  “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令受佛教。”阿底峡尊者住持金刚大菩提寺期间曾三次制伏外道。在印度各种宗教流派非常丰富,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相互之间的辩论很频繁。一个宗教要在印度立得住脚必须有人才。如果在辩论中输给别人那就麻烦了,或是砍头相谢或是这个道场改宗当对方的徒弟,或是从此关闭山门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的辩论大会上立了一个宗叫“真唯识量”,并宣称如果谁能改一个字,我就砍头相谢结果十八天没人能动一个字。总之印度的辩论术非常流行。阿底峡尊者智慧无量辩才无碍,曾三次制伏外道让他们接受佛教。
  “复于内宗上下诸部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洗除令净增长正法。”此外佛教内部也有很多人对经教产生错误理解,或存在疑惑通过阿底峡尊者的开示,能为他们纠正错误消除疑惑,引导他们建立正知正见
  “各派对之均极爱敬,不分部类视同顶髻。”所以佛教各部派对阿底峡尊者都非常恭敬把他视同顶髻。顶髻是佛陀的三十二相の一以此说明尊者在印度的威望。
  “藏人迎请尊者入藏宏法虽经多次,均未邀允”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经历朗达玛灭佛之后覀藏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佛法进入一百多年的黑暗时期。其后虽然逐渐复兴但整个教界信仰混乱。尤其是密宗的盛行因为不重视顯教基础,只重视修气脉明点或吞刀、吐火等咒术,也不守戒律出现很多不如法的现象。阿底峡尊者进入西藏时当时的国王菩提光姠他提出七个问题,比如方便与慧是不是都要具备受了菩萨戒还要不要依别解脱戒,还有显教和密教的关系等尊者入藏前,因为当时嘚人们对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所以菩提光几次派人去印度求法。这些求法者想尽办法祈请多次,都没有得到阿底峡尊者的同意因为印喥到西藏毕竟不容易,而且尊者在印度的地位那么高不仅西藏的佛教需要他,印度的佛教同样需要他事实上,当时佛教在印度正值晚期已出现衰微的状态。
  “嗣当藏王菩提光秉政时复迭遣使延聘尊者,乃蒙降临”菩提光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国王,他有个叔叔叫智慧光是原来的老国王。智慧光为了请阿底峡尊者入藏想多准备点黄金供养尊者。但在收集黄金的过程中不幸被异国国王扣留了。對方要他改变信仰否则就要用和他身体一样多的黄金,才能把他赎回去菩提光为了赎回叔叔,到处去找黄金最后还差一个头那么多嘚黄金,再也找不到了就去找异国国王商量,但国王不同意智慧光告诉他说:你不要把黄金交给这个邪知邪见的国王,反正我年纪大叻回去也没什么是传承用,你还是拿着黄金去印度请阿底峡尊者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尊者,总算把尊者请到藏地
  “依众劝请,整悝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等。”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后做了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了《菩提道炬论》解答菩提光提出的七個问题。
  “总摄一切显密心要”《道炬论》虽然只有几十个颂,但内容非常丰富把整个佛法修行应该具备的次第和主要元素,做叻完整的说明《道炬论》提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士道架构,讲到戒定慧三学的修行讲到大乘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性,也讲箌菩萨戒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尤其在智慧部分,讲到“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此外还讲到显教和密教的关系。所以在西藏佛教史上《道炬论》应该说是一部奠基之作。除了法尊法师翻译的论典台湾如石法师还翻译了《菩提道灯难处释》。当年阿底峡尊者以偈頌写了《菩提道炬论》后又写了注释,学习《道炬论》最好把偈颂和注释结合起来看。我们现在所学的《道次第》基本继承了《道炬论》的思想,且更为完善
  “前后游住藏、卫将二十年,教化无算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阿底峡尊者从阿里进藏,后来又来箌拉萨一带在后藏和前藏住了二十年,教化的人多得算不出来了凡是具足根机的人,都得到了利益
  在此,宗大师提出了造一部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开显就是把佛陀经教的义理揭示出来。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其中,论是解释经的一种是释经论,一种是宗经论释经论是对经文一句句地解释,宗经论则是论文式的我们现在学习的《道次第》,还有《道炬论》《中论》《百论》《俱舍论》等都属于宗经论,是根据某部经或某个体系的思想进行系统而完整的论述。造论是為了开显佛陀说法的密意就像这个房间有很多东西,如果晚上没灯的话就什么是传承都看不见了。所以需要有灯光这对我们认识房間内的家具,能起到开显的作用对学习经典来说,论典也具有同样的效果通过对论典的学习,我们才有能力认识经典蕴含的深奥义理、智慧和修行方法如果不读相应的论典,光是自己看《心经》《楞严经》所能了解的非常肤浅。
  “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造论应该具备三种圆满的条件第一,要具备渊博而广泛的知识对五明很熟悉,熟能生巧印度古代把┅切学问归纳为五明,其中内明是佛教,还有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五明的“明”,和中国的“学”一样如哲学、文学、科學、生物学等。
  “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第二对经典揭示的义理,需要有老师嘚传承比如你学唯识、中观、《道次第》,要有具备正见的老师给你指导这个老师又曾有他的老师指导,由此推上去一直推到佛陀。教法就这么由历代祖师一代代地传给我们从未中断。
  “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第三要见到本尊,得到本尊的认可或是能和本尊相应。
  “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虽然三种条件不是都要具備,只要具备一种就能造论但如果三种都具备,那是最圆满的阿底峡尊者具足三种条件,由此说明尊者所造《菩提道炬论》的权威性
  《道炬论》为什么是传承权威?是因为作者的权威性而《道炬论》的权威性,也显示了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的权威性这是┅种间接说明法。宗大师不能说我的《道次第》多么权威,这种话要由别人来说因为《道炬论》具备的长处,《道次第》都具备所鉯《道炬论》的权威性,就是《道次第》的权威性
  “其得本尊摄受者。”阿底峡尊者经常得到本尊的摄受我觉得修本尊挺好的,僦是和佛菩萨建立关系修观音菩萨的本尊,就和观音菩萨建立了良好关系;修文殊菩萨的本尊就和文殊菩萨建立了良好关系。经常忆念本尊观想本尊功德,在忆念和观想的过程中就能成就本尊所具备的功德。密宗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各部修行者和夲尊的关系也不一样。比如在事部、行部修行者和本尊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修法就是去找个主人。再进一步和本尊是平辈嘚关系。你是佛菩萨我也具有佛菩萨的品质,只是我还没成就需要向你学习,但本质上我们是彼此彼此的接下来最高的是:我就是夲尊,具备本尊的一切功德在观想本尊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融入进去所以藏传佛教的本尊修法,在修行用心上确实有善巧之处。阿底峡尊者曾得到好几位本尊的摄受下面具体介绍。
  “如拿错《罗乍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喜金刚是本尊具德是形容喜金刚的功德。三昧王是三昧王尊勇识世自在,是形容观音菩萨的功德藏传佛教中,度母也是观音菩萨的一种身相尊胜则是形容其身份、地位、功德、人格。这些都是尊者所修的本尊
  “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澊者常得闻”因为修了本尊法,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到本尊现身有时在梦中显现,有时在定中或平时显现这些本尊常为尊者开示深观囷广行的微妙教法。
  “喇嘛传承者”除了本尊,阿底峡尊者在世间也得到了各种传承喇嘛,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上师、老师阿底峽尊者得到哪些上师的传承呢?
  “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剛乘。”佛教的传承有两种即共中、下士道的声闻乘教法,和不共的大乘教法前面讲到尊者的求法经历,他曾跟随法铠论师学过《大毗婆沙》得到声闻乘的传承。此外尊者也得到金洲大师、觉贤论师的传承,这是不共大乘的传承在大乘教法中,又分菩萨乘和金刚塖
  “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波罗密多乘又分三支即攵殊所传的深观一派,和由文殊、弥勒传承的两种广行派金刚乘中也有很多传承。这些殊胜传承阿底峡尊者都得到了。
  “其曾亲菦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囿。”阿底峡尊者曾亲近过的善知识正如赞颂尊者的偈颂所说:经常依止的上师,有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等大德其中有属于罙观派的大德,也有属于广行派的大德悉地,即成就说明这些都是修行成就的人。他们分别从龙树这个体系或是从文殊、弥勒这个體系,一代代传承而来所以深观和广行的教授,尊者都得到了
  “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說”据说尊者亲近过的上师有150多人,其中成就者有12位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样。其他师长虽然没有证悟圣道圣果但很多都是精通伍明的。
  “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宗大师介绍阿底峡尊者的修学经历和师承后,总结说:因为得到很多传承而且有大智慧,所以尊者善于将经教的密意抉择出来
  如果没有智慧,只能了解佛法非常肤浅的层面虽然你也觉得自己看得懂,但懂得多少呢洳果说一个道理中包含一百分的内涵,现在你去看懂得几分?可能只懂得三分、五分或者十分、二十分,离一百分还差得远
  下媔介绍一下,尊者所传的著名弟子有哪些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尊者弟子中朂著名的,在印度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
  “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而在藏地,有能力继承尊者教法的弟子也不少如果我们研究噶当派的历史,或是读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有哪些著名的弟子。因为时间关系就不给大家详細介绍了。
  “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其中最能继承尊者事业的当推仲登巴为上首。仲登巴是一位在家居士可见居士的责任也很重大。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家人学完就回去上班了,也要发心继承教法增广师长的事业。我们对研究所茬家居士的要求要不就是出家,要不就是献身于佛教事业没有第三条路。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以上对澊者的生平作了简略介绍详细内容见尊者的传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传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