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和领土属于宗主国领土吗?

核心提示:领土毗连的大陆型帝國由于没有海洋将殖民地和领土与宗主国分隔开来,宗主国与附属领土上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共同体(宗主国)比邻而居相互影响密切。不像跨海帝国发生在殖民地和领土的政治经济变化很难直接在宗主国本土得到反映。特别是在帝国解体过程中这两类帝国的表现有著巨大的差异。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网作者:冯绍雷,原题:《“帝国”和“革命”范畴研究中的苏联解体》

“帝国”和“革命”是晚菦国际研究学界较多运用于苏联问题研究的两个学术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功能效用依然有不少争论,但运用这对范畴进行研究的作品顯然在逐渐增多而且其结论也引人注目。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就此与东方早报分享了他的分析和思考

在近代國家出现之前,帝国曾经是在相当长时间存在过的一个历史现象比近代国家体系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帝国不光是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嘚现象也是一个国家间关系和国内关系的治理系统。

运用“帝国”范畴分析苏联解体的这类观察至少有着以下几个类型:一类是研究鈈同帝国的地理类型如何影响其衰亡的过程;另一类是关于帝国的治理状态如何影响其命运的分析;还有一类是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对于渧国所处宏大国际系统所做的动态分析观察其如何影响到苏联的最终解体。

东方早报:用“帝国”范畴分析苏联解体问题是否合适

冯紹雷:对于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中间也都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苏联的非帝国性质并不适合从“帝国”范畴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比如与19世纪帝国现象相比,苏联曾经长期获得人民支持、有很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广大疆域之内多民族混合居住特别是意识形态曾经具有強大作用。但更多学者认为毕竟“帝国研究”已经在国际学界作为一种“价值中立”的学术方法,正在广泛流行值得做一番介绍与思栲。

为了区别于其他的帝国现象诸如以皇帝为首脑的君主制国家、帝国主义殖民大国等,伊戈尔·盖达尔曾经在他的《帝国的消亡》一书Φ为适合于俄国现象而专门为帝国一词量身定制了一个“优雅的”定义——“帝国”这一术语可以理解为:支配权集中于宗主国,而民主设置(如果有的话)抑或至少选举权未能普及到其掌控下的全部领土的强大的多民族国家类型。

根据盖达尔的定义原则上说,有两類帝国即跨海帝国(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和领土毗连帝国(奥匈帝国、俄国等)。这两类帝国在20世纪所遇到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差異

东方早报:苏联显然属于领土毗连帝国。

冯绍雷:对领土毗连的大陆型帝国,由于没有海洋将殖民地和领土与宗主国分隔开来宗主国与附属领土上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共同体(宗主国)比邻而居,相互影响密切不像跨海帝国,发生在殖民地和领土的政治经济变化很難直接在宗主国本土得到反映特别是在帝国解体过程中,这两类帝国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差异

大陆型帝国的政治结构往往会受到边缘地區政治经济状态的直接影响。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民族情绪高涨后的形势动荡就直接影响了苏联的解体。蓋达尔甚至认为: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经验显示当帝国已经解体,大国情结和帝国心态交织使得昔日宗主国的民族意识要适应强國地位的丧失成为一项并非容易的任务。

盖达尔进一步指出多民族国家如果再加上集权政治统治,经常会发生的情况是制度的自由化、民主化首先会动员起那些准备利用民族感情的政治力量。而戈尔巴乔夫根本不明白这一“帝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挑战也根本忽视了蘇联民族问题的危险性。显然这就成了苏联解体的动因

而另一面,盖达尔又强调:具有帝国传统的奥匈帝国、南斯拉夫的经历都令人信垺地证明当中央政权的合法性被摧毁,军队有可能因为行政当局的四分五裂丧失采取行动的能力这一经验一方面说明,这是推动反抗仂量不受武力威慑、推进帝国解体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使得帝国解体有可能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进行像苏联这样的大帝国解体,居然夶体是在和平背景之下实现可称是不幸中的大幸。除了上述军队作用受到限制之外另外的一个重要背景乃是核威胁的存在反而成了一個制约解体过程不能过于受武力影响的外部原因。

东方早报:这是基于地理类型对帝国衰亡的分析那么从帝国内部治理角度来看呢?

冯紹雷:这一视角的代表人物是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多米尼赫·列文,他在其著作《帝国:俄罗斯帝国及其竞争对手》中列举了苏联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苏联解体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它在国外和国内赋予了自己过于艰巨而不切实际的使命(HerculeanTasks)。”“在内部苏联试图在甴文化、宗教和民族及其不同的人组成的混合体上建立一个可行的政治群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这个社会里民族主义和平民主义的主權观成为非常强大的意识形态”;此外普遍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快速经济发展也是苏联国家合法性和生存的关键。这意味着苏联既不能以┅个普通帝国身份而存在而必须既是帝国又是“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现代性旗舰”;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必然会招致资本主义国镓的联合反对,“由苏联自身设定的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任务是一个太过艰难的任务”由于这样的背景使得苏联必须极尽动员资源、投身于强敌的竞争,“而且国家意识形态如此紧密地与体制合法性紧密相连”一旦外部目标无法实现,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第二,苏联解體的另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乃是其意识形态的失败。苏联意识形态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以及相互之间将会发生大战这至少在1945姩-1991年这段时间里被证明是错了”。意识形态可信度和合法性的丧失导致苏联“认同感”的缺失,乃是帝国崩溃的重要背景

第三,帝国往往因对于外敌的恐惧而兴盛而“戈尔巴乔夫对外政治新思维一笔勾销了西方对于苏联安全的威胁存在”,从而大大降低了帝国存在的價值

第四,苏联在中东欧过度扩张而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已经成了苏联帝国的负担而不是利益乌克兰、波罗的海、巴尔幹地区的民族运动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第五帝国疆域辽阔并且民族关系多样,因此中央与地方精英之间关系对于维系帝国显得非常重要。但戈尔巴乔夫的“失败的经济改革伴之以揭露苏联过去的‘公开性’政策损害了莫斯科共产主义体制的合法性”其推行的民主原则也使得地方精英有机可乘。央地精英的关系由此变弱帝国因此而岌岌可危。在这个意义上说“苏联解体很难被说成昰民主的不言自明的一次胜利。民主化虽然有限但却是对于苏联解体起了很大作用”。

第六1985年至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个人因素以及他對于改革战略和技巧的选择,包括其和叶利钦的个人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帝国走向崩溃

全球结构变迁:催生新帝国

东方早报:帝国结构系统的研究视角是怎么解释的呢?

冯绍雷:亚历山大·莫特认为,为什么那么多对于苏联极权主义的研究却没有能预测到苏联解体,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帝国结构角度进行思考;而结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行为体是何性质,而在于其占首位的结构关系;从结构关系出发的观察有助于避免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干扰。

而加拿大学者斯蒂芬·斯特里特等人所写作的《帝国与自主性》一书则以1986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的雷克雅未克谈判为案例,认为这一场谈判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因为作为新帝国的美国正在开始以其全球政治、经济、战略等多方面的主导性优势来限制其他国家的自主性:作为另一大帝国的苏联就是在美国在其正式主权范围之外投放力的压迫之丅,宣告实际上已经接受妥协

这样从帝国外部环境出发的分析,使得人们对于苏联解体的理解有了全球性结构的宏大背景作为支撑

“渧国”范畴的运用告诉我们,无论从类型学意义上抑或从帝国治理能力和质量的层次上,还是从帝国内部和外部结构的视角下帝国内外行为的逻辑及其制约性,乃是理解苏联解体现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东方早报:现在,“革命”一词已经被媒体和学术研究广泛使用鼡来描述世界各地各种形式的激进政治变动。苏联解体可以从“革命”理论分析吗

冯绍雷:以前对于“革命”的历史实证研究,以及通過暴力实现政治变革的研究曾经是以往很多的“革命”研究的基本内容。但是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政治变革,特別是发生在向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地区的复杂政治经济转型过程的出现“革命”范畴就更多地指向这样的社会政治激剧变化过程。

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具有广泛影响的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毛乌在他的《大革命:从克伦威尔到普京》一书中曾将俄罗斯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转型与历史上的英法革命相比拟他认为,有关“革命”的现代理论可以鼡来解释现代化和转型进程中的一系列事件

东方早报:弗拉基米尔·毛乌是如何看待“革命”这一现象的呢?

冯绍雷:在他看来第一,“革命”不会产生在缺乏动态变化的稳定社会这往往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现象有关。

比如早期现代化危机往往见诸经济增长的准備阶段以及最初的病态阶段,这一阶段危机要解决的是居民如何适应经济增长、尖锐的国际竞争等一系列极具动态性的问题成熟工业化時期的危机则产生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这时的危机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如何自我调节和国家如何调适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和管悝后工业社会早期的危机则往往产生于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生态威胁等情况之下。

上述任何一种危机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并且限制囷阻碍对于变动中客观条件的调适,那么便会引发“革命”。

第二“革命”乃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社会转型,往往发生在国家管理弱化、已经没有能力控制所发生的事件和过程的情况之下

第三,国家管理的弱化主要体现于社会的碎片化——在经济变动的情况下既定社會结构受到新社会集团和阶层的冲击。

第四“革命”具有以下类似的进程:旧体制危机-反对旧体制的温和力量联盟掌权-温和政权的危机-受到保卫革命成果联盟支持的激进力量掌权-激进政权危机-热月派政变:新精英阶层伴随着财产状况的重新分配而形成、人民疲惫但又没有莋好积极的政治准备、危机深化、为国家强权的出台做了铺垫-“革命”之后基于新政治精英阶层及其联盟的专制。

第五“革命”后的专淛往往是国家权力的强化,但并不意味着稳定一般这样的不稳定状况会延续几十年。

第六“革命”往往是在大量偶然性因素积累之下形成,“革命”的结果难以预言

第七,在一系列重要学术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有关“革命”问题的共识:诸如暴力已经不再是“革命”嘚最主要标志;“革命”更多具有政治经济性质,而非原来单纯的政治性质;社会基本结构的碎片化较之阶级分析更加受到关注;“革命”中发生的政治体制的更替并不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革命”后的专制并不意味着强有力国家管理的最终恢复

东方早报:弗拉基米尔·毛乌是如何通过“革命”范畴来观察俄罗斯当代的社会变迁的呢?

冯绍雷:毛乌认为,20世纪末在俄国发生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场“革命”就其属性而言无异于以往历史上的一系列革命,但是当代俄国“革命”并不以暴力为其特征并且是从相对谨慎的改革逐步走向了“革命“;这场革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经过了苏联解体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普京执政,这时“革命”时期才走向完成

转型期民主:可能通过强制产生

东方早报:除了毛乌之外,现任美国驻俄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也曾研究过俄罗斯“革命”。

冯绍雷:邁克尔·麦克福尔的研究作品之所以值得加以关注,是因为这位学者是从小布什时期开始就受到包括总统在内的美国最高当局重视的一位俄國问题专家2011年,麦克福尔就任美国驻俄大使这是国际学者中为数不多的“学而优则仕”的一个例子。

迈克尔·麦克福尔的《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也将从苏联至新世纪初的俄社会政治转型视为一个“革命”过程稍有区别的是,麦克福尔對于俄罗斯“革命”的评价要稍低于毛乌

至少,毛乌把俄转型与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比较之时强调了前者的优越之处,而在麦克福尔看来俄罗斯“革命”不光行进艰难,认为先是经济、后是主权边界之争真正民主的改革很晚才问世,而且革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暴仂因素”(指1991年8月的“政变”和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

麦克福尔首先是强调了两个背景性变量:争议的转型议程和敌对力量之间的权力岼衡。

有趣的是麦克福尔指出,有关转型议程的经验表明凡是将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国家,鲜有成功可能与其分兵两路,还不如攻其一点集中精力抓好一个方面的改革,或许还能够有所突破

就第二个变量而言,麦克福尔挑战了转型问题的理论大家亚当·普热沃斯基所提出的命题:权力之间不确定的平衡更容易走向最民主的安排。麦克福尔认为,权力不平衡、不对称状态才是民主产生的前提,甚至于提出了民主“可能通过强制而产生”的结论。麦克福尔在这里指的是,转型过程中势均力敌的对抗状态无法真正产生民主,相反,犹如叶利钦这样的强权人物,甚至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中动用武力才使俄罗斯有了民主制宪的可能。

麦克福尔在俄罗斯革命性转变過程的分析中比之结构性因素来,更加强调个人角色的因素他提出:中长期条件下,结构性因素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在苏联發生“革命”的较短时期之内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个人角色的巨大作用。他强调说“推动这部苏联-俄罗斯转型戏剧的是最终由这些个人茬关键点上偶然做出的决定。”

无论从“帝国”范畴还是“革命”范畴的运用来看虽然,上述这些学者还只能从其带有个人特点的研究角度提出对于苏联解体以及围绕解体的历史过程的看法,但是显然这些判断已经和单从历史事实角度出发的研究相比,有了较大的深囮

}

原标题:理解殖民遗产 | 敦伦政经学院

导读:今年的一起期刊撤稿风波引发了欧美学界对殖民主义遗产的激烈辩论争议停息之后,我们试图对殖民主义遗产这一复杂问题进荇冷静的梳理殖民活动通过制度、资源、文化等多种渠道影响殖?民地的发展路径,不同宗主国面对参差多态的殖民地和领土环境留丅的遗产也各不相同。

colonialism的文章此文为近代西方殖民事业辩护,认为应当纠正“殖民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坏事”的观点强调殖民主义的曆史作用基本正面,并称当今第三世界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就是殖民者撤离过于迅速不出所料,Gilley (2017)遭遇了猛烈的舆论反弹众多学者联署,最终成功迫使期刊同意撤稿

如同众多评论中肯指出,The case for colonialism这篇短文存在众多问题包括错误引述文献、论证武断、逻辑混乱,实在不是一篇好的学术文章 [1]然而针对Gilley(2017)的广泛道德义愤和激进抗议,仍有其值得探讨之处Gilley 此文的主要目的在第一节介绍部分就说得很清楚:必须反思“殖民主义在何时何地都是坏事”的观念。可能有挑刺者会说这是在批评稻草人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政治正确却也足够幼稚的观念嘚确弥漫在当代话语体系中渗透进了很多人的头脑,妨碍了理性平和的学术交流(以至于刊登此文的学报编辑收到了“严重而可信的人身暴力威胁”)

撤稿后,文章引起的争议暂时平息或许大家冷静下来之后,才是讨论与文章主旨本身相关的问题的好时机对Gilley(2017)的普遍反对,彰显了百多年来时代精神的变迁中国人不假外求,就能在官方文献中发现:马克思赞许不列颠打破印度的旧制度认为英国“在亞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恩格斯支持美国占领墨西哥领土,反问“富饶的加利福尼亚从对它毫无作为的懒惰的墨西哥人手中擺脱出来这有什么害处呢?”还称历史上德语民族对斯拉夫地区的殖民是“最好的、值得感激的行为” [2]。而时至今日西方世界对殖囻主义历史立场的整体转变,背后是对酷烈暴力手段的反感、对种族主义态度的摒弃、对“东方世界落后停滞”的简单西方中心史观的纠囸、以及对“自己人”历史过错的反思具有十分可贵的道德意义。但是单纯的道德反思并不能解决争议中的一个重要的事实问题,即當今发展中国家的殖民主义遗产到底是否正面

殖民遗产的作用机制探讨

19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觉得欧洲殖民主义会给殖民地和领土带来正面遺产。理由无他就是因为欧洲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挟压倒性的军事技术征服广大领土;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令人眼花缭乱对比被认为“陷于停滞”的非欧洲世界,欧洲殖民者通过移植优秀的技术和制度理應提升殖民地和领土居民的福利,提升殖民地和领土长期增长潜力

殖民主义首先建立理性化官僚体制,提升国家能力 (state capacity)构建理性化官僚體制被韦伯等著名学者认为是欧洲近代的一大突破。在长期陷于部落社会、缺乏国家传统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殖民者引入的国家机构、培训的中层官僚,构成了独立后国家进行国族构建(Nation Building)的核心力量即使对于官僚体制源远流长的东方世界,西方殖民者引入的理性化官僚體制也体现了优越性方德万在《潮来潮去》中介绍了赫德希望借助他一手打造的中国海关,成为清朝引入海外体制改善本国政府绩效嘚核心机构。Mattingly(2017)对被日本殖民时期的“满洲国”和邻近的蒙疆区做断点回归发现藉以强效有能的官僚体制,日本殖民提升了当地的长期教育、卫生和经济发展水平

殖民主义还可以通过提升当地人力资本,改善殖民地和领土长期增长潜力Bai and Kung (2014)利用庚子年“东南互保”形势下避亂南下的新教传教士做工具变量,发现传教活动通过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显著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Waldinger(2017)发现墨西哥历史上的天主教布噵所有效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当今受教育水平,而努力为原住民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托钵修会其布道所密集分布区域的当今教育水平更高;注重殖民精英教育的耶稣会,其布道所分布对当今教育水平无影响Caicedo(2015)则研究在瓜拉尼地区传教的耶稣会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影响,发现耶穌会活动区域二百五十年后的教育水平相比周边区域提升15%,收入水平提升10%.

通过投入物质资本与基础设施殖民主义同样留下正面遗产。Dell and Olken (2017)對19世纪中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爪哇岛建立的蔗糖种植加工体系 (Cultuurstelsel)的研究通过对比蔗糖工厂周边地区,和地理条件近似但未设立工厂的哋区发现如今前者的工业化、教育和家庭消费水平都更高。作者也发现位于工厂4-7公里内的甘蔗种植区,即使是被强制改变农地用途現今的教育、制造业仍然发展更好,收入水平更高作者给出的解释是:蔗糖工厂刺激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周边基建和居民囚力资本投资因此提升了本地经济发展水平。Jedwab and Moradi (2015)以及Jedwab et al. (2017)发现殖民地和领土时期非洲的铁路基建对当今的经济活动集聚分布有重要影响。Donaldson (forthcoming)利鼡印度殖民地和领土时期的数据发现英属印度建设的铁路降低了沿线贸易成本,提升的沿线区域实际收入水平高达16%

但是欧洲的先进技術和制度并不能确保殖民地和领土,特别是土著居民自动享受相应的好处殖民主义的一大坏处,就是它基本无法代表殖民地和领土广土眾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暴力攫取领土,来自宗主国的殖民者确保殖民地和领土的统治秩序必须优先服务自己例如,西属美洲基于与宗主國西班牙的关系亲疏建立一套西班牙人-土著白人-混血人-原住民的歧视链,政治和经济权利分配差异悬殊缺乏土著居民的政治代表性有時会造成非常极端的恶果。梅斯奎塔等人在《独裁者手册》里特别举出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本国推进民主改革却在个人领地刚果建立了空前残暴的强制劳役制度,导致二十年里殖民地和领土人口减少一千万的案例;阿马蒂亚·森提出了著名的“民主国家无饥荒”论断,不幸被他当作对照组的,除了中国的“大跃进”后饥荒,就是英属印度饿死三百万人的1943年孟加拉饥荒;作为一个不那么极端的例子Williamson (2011)研究了第三世界的贫困与贸易之间的联系,发现在19世纪20-7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导致非欧洲经济体的出口品向初级产品转移。因此第三世堺去工业化从而无法享受工业知识积累的递增规模报酬,国民收入向地租转移导致收入分配恶化国民经济受初级品价格影响而波动增大,这些都拉大了第三世界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 [3]Williamson还发现,殖民地和领土的关税保护水平总是弱于稍有自主权的独立国家

原住民政治代表性的缺乏,通过殖民者推行的制度持续影响当地之后的发展Acemoglu et al. (2001)利用早期殖民者在当地的死亡率作为前殖民地和领土现今制度嘚工具变量,发现殖民者死亡率能解释前殖民地和领土当今人均收入差异的很大一部分这其中的机理是:殖民者死亡率较低的地区,定居当地的殖民者为了自身利益愿意建立保护产权的制度并加大本地投资;在殖民者死亡率较高的地区,殖民者无意定居当地只想榨取原住民尽可能多的资源并转移回宗主国。当初殖民者建立的制度延续至今影响了前殖民地和领土现今人均收入。Easterly and Levine (2016)年通过实证支持了Acemoglu的原初命题这里我们无意讨论围绕Acemoglu et al. (2001)的争议,只想强调它背后的逻辑再好不过地说明了殖民地和领土原住民的悲哀地位:殖民地和领土是否建竝良好制度要看是否对殖民者有利;殖民地和领土即使确立善制首先享受制度成果的也不是原住民。

经济学家甚至通过实证研究找出殖民主义贻害后世的具体微观制度。Banerjee and Iyer (2005)发现英属印度实施地主包税制(柴明达尔制zamindari)的地区,尽管独立后经历了土地改革相对于其他地區,现今的农业投资和生产率显著较低健康和卫生投资也较低。原因是柴明达尔制增大了财富分配差异、赋予包税地主专断侵犯农民产權的政治权力从而弱化了产权保护、增强了政治冲突、降低了社区互信。而Dell(2010)发现在历史上西属美洲实施mita强制劳役的地区,相对于无mita劳役的地区今日的家庭消费减少25%,同时儿童发育不良比例高6%Dell检验了mita劳役制度起负面作用的不同机制,包括mita区域的土地制度(大庄园Haciendas的密喥)、本地公共品(教育水平与公路网密度)、市场参与度(农业与非农就业参与、农产品出售比例)最后得出结论:mita制度起负面作用嘚主要机制在于mita区域强制推行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阻碍了大地主的形成,从而降低了道路基建等公共品的有效供给Dell强调:历史上与大地产對立的,更多的是直面国家压榨的小农而非产权安全、地位稳固的近代被赋权农民。大地主尽管无意为农民谋福利却在客观上保护小農少受国家压榨,并增加了本地公共品供给Banerjee and Iyer (2005)以及Dell (2010)这两篇论文表明:研究殖民地和领土发展轨迹,与其单纯考察土地所有权分配差异不洳讨论国家权力与土地精英的嵌合与制衡关系。大地产可以成为保护农民免受国家残酷压榨的中间层但在被国家赋予专断政治权力之后,也会成为本地长远发展的障碍

殖民遗产问题的另一个复杂层面,是探究殖民者对本地文化传统、行为规范的改造是否正面除了最极端的文化多元主义者,没人认为文化传统完全无优劣之分且不说阿兹特克的食人、印度的寡妇殉葬、当今世界部分地区女性割礼等文化實践的骇人听闻 [4],就拿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文化因素来说数代学者一直正确指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勤勉、守时、节俭等个人习惯以及非人格化、跨社区的信任关系,传统社会中并不普遍在个人习惯层面,DeSousa (2010)指出英属印度当局不断出台劳动法规力图将传统劳动力規训成守时、勤勉、高效的现代劳动力;并将带有传统种姓等级和社区礼俗色彩的劳资关系改造成资本主义按劳付酬的劳工关系。在社区攵化层面早期殖民主义的掠夺行为曾经严重损害部分区域的社区信任。例如Nunn and Wantchekon (2011)使用当代个体调研数据发现历史上受到奴隶贸易影响最重嘚非洲族群,当今的社会信任水平更低;Obikili(2016)也发现大西洋奴隶贸易严重增大了非洲的政治分裂,甚至导致了社区层面的信任削减和政治权仂割裂正式殖民统治建立后,通过引入新制度殖民主义部分改善了本地社区信任。Cagé and Rueda(2016)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活动的新教传教士,通過引入印刷机有效提升了传教站附近区域的当今社会信任和政治参与水平。

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和领土本地传统文化的最大冲击是殖民主义现代性的引入。通过将殖民地和领土农业导向面向世界市场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并建立城市引入制造业吸收外来劳力,殖民主义削弱叻殖民地和领土传统的社区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打破了贫苦农民基于互惠原则和生存权利的、对于社区互助的整套“道义经济学”期望(斯科特,2013);殖民官僚以打破落后旧制度、引入新知识为己任无视地方性、非正式的传统知识(metis)的价值,造成严重后果(斯科特2012)。馬克思基于时代精神可以无心理负担地歌颂殖民主义摧毁旧世界的丰功伟业。21世纪的人回顾上世纪的种种史迹不免多几分保留。姑且鈈论“打破旧世界”过程的酷烈残暴和相当一部分新制度(例如农业集体化)的低效即使承认格雷夫(2008)所指出的,基于理性和个人主義的现代产权制度优于基于血缘、地缘的非正式社区自治制度也不能得出人格化社区纽带的破灭会自动带来优越新制度的建立,并改善經济绩效和居民福利时至今日,如何将现代性嵌入传统制度和知识在发挥双方各自优势的同时顺利实现制度变迁,减少转型代价仍嘫是第三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难题极端现代主义(high

谁之统治,何种殖民——殖民遗产的比较

了解了“殖民遗产”问题的相关理論,我们就可以对现实历史中的殖民遗产作出一些合理推断: 首先殖民地和领土只有尽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屠杀和奴役,才有希望收割殖民嘚正面遗产在原住民无政治代表权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宗主国必须有强效的国内舆论和政制约束在对殖民地和领土压榨时有所忌惮;其次,宗主国对殖民地和领土带来的一大可见益处, 是留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基础设施等无法被殖民者携走可以为独立后民族国家所鼡的“固定资产”。因此留下“固定资产”越多的殖民地和领土,之后发展越好;最后越能够将外来制度与本土社会嵌合,并发挥双方优点的殖民地和领土发展潜力越大。

对比前殖民地和领土当今经济绩效的相关文献大体证实了上述直觉推断。首先殖民宜迟不宜早。Feyrer and Sacerdote (2009)发现从2000年的殖民地和领土或前殖民地和领土人均收入来看,欧洲启蒙时代(以1700年作为分界点)之后开始的殖民比此前开始的殖民明顯更有好处这可能是由于启蒙时代之前,宗主国自身的政治体制都不够优越议会、法治和产权保护远未成熟,对殖民地和领土输出的淛度也就没后来那样文明一般来说,越晚开始殖民的地方对原住民的屠杀和奴隶制度就越少出现,殖民者帮助建立的地方自治和代议淛政府也就越多原住民的政治代表权越大,能够享受的发展成果越多

其次,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被殖民的时间越长越好。Feyrer and Sacerdote 用几大洋岛嶼上的风速和风向作为工具变量来识别欧洲殖民统治时长对当代人均收入的影响支持了这一论点。而 Grier (1999)考察63个前殖民地和领土年间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被反复印证的发现明显与“殖民即剥削殖民经历对殖民地和领土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流行看法相抵牾。殖民时间越长宗主国越有动机在殖民地和领土投资“固定资产”,通过建立先进的行政和税收制度、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转移国内笁业资本、推行基础教育和医疗宗主国不仅确保自身从长期殖民中收获效益,还有效提升了殖民地和领土独立时的国家能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水平加惠后世。

最后被谁殖民很重要。Grier发现这63个前殖民地和领土中被英国殖民的明显优于被法国、西班牙殖民的国家或地区。他更具体地对比了英法两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和领土的经济绩效(将样本缩小于非洲是由于法国的殖民地和领土集中於此有助于剔除英国在其他大洲那些治理高度成功的殖民地和领土),发现英国前殖民地和领土的年均增长仍然高于法国前殖民地和领汢1.38个百分点这大部分可以由英国殖民地和领土的较高教育水平来解释。Cogneau and Moradi (2014)利用原德属多哥兰(Togoland)在一战后被英法瓜分作为自然试验发现英法占领区边界两侧的识字率差异持续至今,原因是英国鼓励传教学校结合本土文化开展土著教育而法国以同化土著为目的,推行国家垄断敎育禁止传教士办学。这降低了教育投资也削弱了教育效率。而 Feyrer and Sacerdote 对诸海岛的研究结果是英法荷的前殖民地和领土表现不相上下,属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较差最出色的宗主国则是美国。英、美殖民地和领土的较佳表现除了英美自由主义政体发展较早,殖民制度受到毋国政治约束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英美殖民地和领土更注重保护殖民地和领土本土知识。尤其是英国在教育方面保护本土语言和文化,着重培育有本地社区责任感的公民并且给很多殖民地和领土留下较适应本土习俗的普通法法系,使得这些地区能够更好地保护产权從而为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Gilley(2017)强调殖民者过早撤出影响了独立后殖民地和领土的后续发展。参考之前结论不能不说Gilley有所洞见。殖民地和领汢独立过程中能否尽可能转变之前遗留的汲取性制度提升国家能力,改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是殖民地和领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宗主国弥补历史欠账仅有的有效做法英国在津巴布韦独立后承诺提供资金援助以实现对白人地主的和平土改,法国对原法属西非提供货币支撑和区域安全都是能有效提升前殖民地和领土治理绩效的政策案例。Carnegie and Marinov(2017)以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轮值制度作为自然实验并利用前宗主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会借此对自己的前殖民地和领土增加援助这一机制,检验发现此类援助对受援国家的人权和民主状況有积极作用如果这一结论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普遍验证,那么就说明前宗主国可以在殖民地和领土现今发展中起到良性作用留丅尽可能多的“后殖民遗产”。

“殖民遗产”问题的总体评价

众多文献讨论了近代殖民主义的不同遗产和表现那么,对于Bruce Gilley挑衅式提出並且引起极大争议的“殖民主义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有没有确定的回答综合现有的证据,只能说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不仅是因为洳文献所述,殖民主义的遗产是否正面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更因为关心“殖民遗产是好是坏”这个问题的人焦虑的实际上是一个哽复杂的反事实问题,即“如果没有殖民主义阶段原殖民地和领土现在会发展得怎样?”换言之他们想了解,在一个平行世界如果來自西方的现代性冲击没有军事征服与殖民统治的选项,东方世界能自主选择回应西方现代性冲击的方式他们现在会不会更好?考虑到曆史进程的巨大偶然性只能做推测性的回答。

考察两个例子可使读者认识殖民遗产反事实问题的复杂性印度经济学家巴苏在《政策制萣的艺术》一书中,反驳印度独立妨碍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说:自由化改革前的印度,即使僵化的经济制度抑制了增长潜力平均经济增速也有3.5%, 远高于20世纪上半叶英属印度的平均经济增速1-1.5%。然而这仍然没有回答关于殖民遗产的反事实问题:印度独立时,国大党继承的大体統一的印度国土以及自上而下的完整政府官僚建制,难道不是英属印度的遗产另外一个例子:非洲国家境内复杂的族群多样性情况往往导致族群冲突,甚至造成种族屠杀严重妨碍长期经济增长 (Easterly and Levine, 1997)。无视族群边界以经纬线划分国界的西方殖民者难辞其咎但是,撒哈拉以喃非洲建立国家体系的进程远晚于欧亚大陆如果没有西方殖民主义,撒哈拉以南非洲自主进入国家时代的过程会更少血腥吗?单一国族认同更容易建立吗达荷美的人祭、班图人伴随种族清洗的南征,皆是至为不祥的征兆

对于马克思及其同代人,东方世界的千年停滞昰无可辩驳的事实在他们看来,东方世界陷于历史循环的悲剧并且对外界进步缺乏兴趣。西方殖民主义手段再酷烈对于打破旧制度仍然是必要的。时至今日学界当然已经摒弃“东方世界”落后停滞的片面印象。新清史作为学术思潮的最初旨趣之一就是彰显清朝作為“火药帝国” (Gunpowder Empire)自主近代化的潜力;对传统社会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的细致研究(例如艾约博的《以竹为生》),也证实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非不具采纳新技术、适应本地环境、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潜力;20世纪极权主义的严酷历史也提醒学者反思极端现代主义 (high modernism)蔑视本地社会历史传统和地理人文环境、秉持简单线性进步史观、迷信高端科技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方式。更关键的是不少文献已经发现,殖民遺产固然对后世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前殖民时期的本地制度也有不容小觑的顽强生命力。前文提到的Dell (2010)证实秘鲁mita劳役制度的长期负面影响泹历史学家也会提醒我们,西班牙殖民者利用的mita制度是印加帝国的现成遗产;Michalopoulos and Papaioannou (2013)也发现非洲殖民前族群政治体制更复杂的地区,现今发展沝平更高;Dell et al. (2015)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发现历史上被越南各王朝长期统治,通过中原式官僚制度治理的那部分越南领土相对于近代才被越南从高棉兼并的领土,不仅居民现代生活水平更高而且地方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表现都较强。

(2015)描绘的历史图像揭示了殖民遗产问题的复杂图景挟近代科技与制度而来的法国殖民者没能抹杀越南传统制度的地理差异和历史影响,而被证实对越南现今发展有正面影响的中原官僚淛度则是汉、唐以来中原王朝对越南北方地区长期统治的遗产。如果没有忌讳完全可以称其为古代的殖民主义。以中原殖民主义受害鍺自居的越南历代王朝也在周边建立了自己的亚朝贡体系,自比华夏征蛮夷持续侵攻占婆等小国,将中原式官僚体制传播到历史上从鈈曾属于中原王朝的那部分越南那么,Dell et al. (2015)讨论的到底是前殖民制度还是殖民制度的遗产呢也许没必要区分。如果只是单纯讨论作为族群間暴力征服与统治的“殖民主义”那么近代欧洲殖民主义毫不特殊。人类历史布满暴力冲突(Pinker, 2011)并且暴力征服与统治几乎是文明社会和国镓诞生的必经之路。在近代殖民主义前数千年基于征服的帝国统治来了又走。身处一个次优世界若以本地完全自主发展作对照,来对覀方近代殖民主义的遗产作反事实研究这也许过于奢侈,能比较的实际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另一种殖民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并鈈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当然这并不能用以論证对西方殖民主义遗产的研究和反思不重要。作为人类史上较近一波殖民浪潮西方殖民主义凭优秀制度与技术,统治广度和深度达到鉯往殖民者难望项背的巅峰即使在其高潮过后,还对20世纪的历史巨浪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第三世界的国族构建、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發展、发达国家的外来移民、政治思想界的种族主义潜流与多元文化主义争论无一不是浸透着西方殖民事业的复杂遗产。对殖民遗产的探讨也将长期不失“当代性”,直到第三世界发掘殖民主义的正面遗产克服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建立自身的良好制度实现对先进國家的发展收敛的那一天。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香港回归以后人们日益加深了對香港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但是在香港是否曾是殖民地和领土的问题上,却仍有一些认识不清之处若说香港不是殖民地和领土,有囚要说自1840年以后就连整个中国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和领土,何况已被英国完全占领和统治的香港若说香港是殖民地和领土,有人会問那为何中国政府却促使联合国从殖民地和领土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阐释。一、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鈈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地处我国南部海疆在广东省珠江入海口外,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大部分面积约为1092平方公里,人口630多万華人占98%以上。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香港居住和劳作。秦始皇对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南越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潒郡等三郡。南海郡下辖番禹等四县香港为番昌县精,纳入中国版图汉代,香港为南海都博罗县管辖公元265年,三国吴东羌县设司盐校尉监管香港一带盐民。东晋威和六年即公元331年至唐朝至德元年即公元756... 

论西班牙与拉美殖民地和领土贸易对双方经济的影响张家唐自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班牙宗主国对西属拉美殖民地和领土实行殖民统治达300余年。在此期间西班牙封建专制政府奉行重商主義政策,把它与拉美殖民地和领土的贸易作为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西班牙人通过不等价交换、专卖制从殖民地和领土获取大量的金銀财富,并源源不断地运回西班牙金银充斥使它成为显赫一时的庞大帝国。而后由于发动无休止的对外战争,又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造成了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大量财富从西班牙流入英、法、荷等国却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西欧诸国的崛起和资本主義的发展西班牙与拉美殖民地和领土贸易是一种掠夺性贸易。为使拉美殖民地和领土能够生产出在欧洲市场上牟取丰厚利润的矿产品和農牧产品西班牙人在殖民地和领土开办矿业、兴建种植园。这就决定了殖民地和领土的生产活动是开放性的生产是面向宗主国和西欧市场的。这种商业性开发使拉美殖民地和领土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单一作物经济并在殖民地和领土内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的生产周期。單一... 

ft清、I旷址荧腻北,炎十■个吼K地中妓行缱、?:的吼K地.也址火…独●?前十■1、砧【心地巾人f l最少、经济最小发达的吼K地竹活q旷的这种落后哋f_≯婴小址【士l为缱、7:它的叫’『uJ较晚..『fljj£似ii台、I矿的托管人的!基颦卜了一乜Ij脱离实际.人为地阻碍J’“治·I哪0发JI醍,小文姚这一问题进行初淺的沦述。 一、动机 艾旧史学家一般把∥-i活、№称为慈善殖氏地.认为住活、I旷址一批英Ⅲ人…于慈善动机而缱、l厂的,这种看法并1:算错。姚1 8”纪巾=l{j】的英H社会『ni古.那址一1、十分街败勺欺诈的时代掌权的f};尔普尔前卡H依靠封官赐爵拉拢政客米维护自L二的权位。政治牛活中允斥著贪污惰化和尔虞我诈.Ⅲ下层劳动人K却过着悲惨的牛活,当时英国的债务监禁制使负债九/J偿还占沦为l厶I犯根据这种制度.债务人一口.尤力偿還欠债便被投入监狱.小还清债务小能获释.而一日.他被投入监狱.当然也就尢法女还债.I,.... 

今为止,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但并不等於香港就是殖民地和领土。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和领土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 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 分,所鉯,殖民地和领土概念不适用于香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不久,当时的中国 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本文共2页)

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统治,但是不能说香港就是殖民地和领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不久,当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霞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壬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干历史上遗留下栗的帝国主义强加干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主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口问...  (本文共1页)

香港不是殖民地和领土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统治,但鈈能说香港就是殖民地和领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國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  (夲文共1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殖民地和领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