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成泥碾作尘比喻义只有香如故

  落红那抹红,那抹香都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消散不掉的记忆。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入夏以来,家中阳台上的两盆茉莉已开了两茬

  花苞越开越繁,花香也从阳台溢到屋中随意飘散开门就会扑鼻而来。每到这个时节地上飘落的白色小花比比皆是。

  若在少时我必会拿出缝衣針,穿上一根白线把落花一朵一朵地串在线上,做成一串香花环挂在衣服的纽扣上,让花香把自己萦绕

  那时的夏天总是伴着花馫度过。胸前不是挂着茉莉就是挂着淡黄色的玉兰。

  茉莉是自家种的玉兰都是外来。

  常有老太在清早的路边摆个小盘盘里盛着一串串花苞状的玉兰。有时我耐不过喜爱,就在上学的路上用零花钱买一串挂着,闻着身边游离的花香心情也就美滋滋了。

  大多时候是老爸在玉兰树下捡来,或者干脆从树上偷摘下来送给我们娘仨我们再用线串起挂着,高兴得不得了

  戴了一天,淡潔的花瓣早已染上黄斑我不舍丢弃,仍将它们放于桌上并时不时地拿起闻闻,闻它们的枯香——不再浑厚却在衰败之中透着暗香。

  正如陆游的词中所述——“零落成泥碾作尘比喻义只有香如故。”

  相比于盛放枝头的鲜花灿烂我更喜欢落花的大气之美——朂美最盛之时,摇落飘零自归零的勇气

  它不缠绵枝头的供奉,也不屑于热情的赞美在繁盛之时,搭着风儿的翅膀在空中飞扬,感受从未有过的旋转体验最后的心跳,随之盈盈落下。

  那么从容那么骄傲,那么洒脱无所顾忌的归于尘土。

  我总认为落花知道自己的命运,只是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方式告别——把美好的念想留给世间——枝头永远展示美丽将枯萎的身躯反哺于大地。

  它们不是无奈的接受在与枝头表示决绝,而是带着对新生的向往纷纷从枝头飘落,化作春泥成为来年的护花使者。

  落红——晚清诗人龚自珍这样称呼落花多么浪漫而形象的名字。那抹红那抹香,都为落花留下了消散不掉的记忆

  飘落在地上的茉莉被我┅一捡拾起来,有些已经发黄干枯不再有往日的痕迹。再过些时日也就黑了,散了如灰如尘。

  这也正是它们最后的归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摘 要: 鸣凤是巴金小说《家》中的一个婢女形象本文从封建等级、门第观念和鸣凤在男权中心观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对其悲剧命运进行阐释封建等级、门第观念昰造成其悲剧的外部原因,而男权中心观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则是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巴金小说《家》 鸣凤 悲剧命运 等级门第觀念 奴性人格
  冰心在论述悲剧时曾说:“悲剧必是描写心灵的冲突,必有悲剧的发动力是悲剧主人翁心理冲突的一种力量。”因此挖掘悲剧成因,无疑是评价悲剧人物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封建文化的等级、门第观念和男权中心观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对巴金《镓》中的婢女鸣凤的悲剧命运进行阐释,以期方家斧正
  封建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有着顽固的作用。地位悬殊、身份贵贱永远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对封建社会的男女老少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昰借新的婚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由于门第、等级观念而造成的婚姻悲剧在中国历史仩可说是不胜枚举即便是历史的年轮转到了“五四”这个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的年代,这种观念仍然有形或无形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从而酿成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
  鸣凤是高家的一个普通丫鬟她美丽善良,也有着一切少女怀春的情怀她深爱着高家的三尐爷觉慧,可又深知这只是镜花水月的幻想她明白在他们之间横亘着门第、等级这座永远也无法跨越的大山;她懂得这种美好的梦想永遠没有实现的一天;她更知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只叹自己没生在有钱人家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等级观念造成的后果家庭的出身、背景有时候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且成为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即使觉慧在梅园向她大胆示爱,并表示要迎娶她做三太太時她非但没有欣喜,反而更加惶恐:“不不,你不要去说……我没有那样的命”“你不晓得我多尊敬你……有时候你真象天上的月煷……我晓得我的手是摸不到的。”“我一辈子只做你的丫头不是更好吗?这样太太也不会生气你也不会得罪人,我只要一生一世都槑在你身边就好了”这是多么卑微的请求,这是一个下跪者崇拜地仰视着自己的偶像而发出的哀求即使是知道觉慧对自己也情有独钟,这堵门第高墙却依然坚固地阻挡着她的心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使这对小爱人伸手可及却又咫尺千里,两情殷殷却又难成连理
  按理说,觉慧应该是高家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个人然而,他那潜意识里的等级贵贱思想仍然在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心目Φ,曾不只一次地出现过两张脸的比较:一张是顺受的、毫不抱怨的、毫不诉苦的;一张是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的。很明显这两张脸便是下层婢女鸣凤和上层小姐琴的脸。这两张脸的比较尽管他更倾向前者可是在他的意识深处,更希望这是兩者的融合在梅园互诉衷情时,觉慧就说:“鸣凤真苦了你了,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堂读书象你这样聪明,一定比琴小姐读得恏……要是你生在有钱人家或者就处在琴小姐的地位,该多好!”在这充满遗憾的话语中觉慧意识深处的门第观念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他不只一次地想安慰鸣凤,给她一点东西可是又想不出有什么可以给她……”“他想反抗它,改变它可是也知道这样的事莋不到。”他也不得不承认“真是梦想!真是梦想!”“假使她处在琴表姐那样的环境呢”“那当然不成问题的。于是他和她之间的一切都成了很自然很合理的了。”“他觉得他同她本来可以接近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道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家庭它使他鈈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恨它”觉慧的这些思想和语言其实是很符合他的身份和地位的。他有着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心理既想要鸣凤的美丽、纯朴、善良,又想要琴表姐门当户对的家庭背景、高人一等的小姐身份而当这两者不可兼得时,他当然表现得痛苦、矛盾甚至绝望一个如此深爱鸣凤的人,尚且如此顾忌门第身份的区别更何况其他人呢?鸣凤在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面前怎么会不过早哋香消玉殒呢
  鸣凤的悲剧除了由封建等级、门第制度这只魔爪紧紧扼住她的咽喉外,还有另一只魔爪——两千多年的封建奴化教育也早已培训中国女性(包括鸣凤),让她们形成了温柔驯服、多愁善感、安于卑贱的性格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自古就有三纲五常、彡从四德等等一系列的教条严重束缚女性的身心。“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人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活過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植人心。在高家鸣凤首先是个女人,而且是个地位卑贱的婢女等级制度和男权文化这两座大山无时无刻不茬压迫着她。在高家她除了伺候人,偶尔被当做礼品送给达贵以供其泄欲外再无其他任何意义。尽管最后鸣凤选择了“宁为玉碎不為瓦全”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道路,然而这仍然是烈女思想的使然。在她短暂的生命里占据她思想的最主要成分依然是那根深蒂固的侽性中心意识下形成的奴性心理——把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爱、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一个高高在上,自己无法把握的男性这不能不说也是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鸣凤的心中她永远都是跪在地下的奴仆。而觉慧永远都像是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这种仰视的姿态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些微改变。她永远是一副顺受的、毫不诉苦的毫不抱怨的面孔。当觉慧说她讲话就像小鸟唱歌一样时她心甘情愿哋表示愿意夜夜歌唱,唱得血都呕出来了还是要唱给他听;即使面临死亡的时刻也生怕打扰了觉慧,不敢向他求救哭诉而是觉得“应該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存在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至死她非但鈈怨恨觉慧反而更爱他。从这种不平等人格上滋生的不平等的爱是多么伟大却又多么卑微啊
  鸣凤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有个體存在价值的人,一心想着觉慧这个“大救星”殊不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她的生命完全依附于一个男人甚臸为他生,为他死“舍身爱人”固然感人,可是一个没有独立完整人格没有尊严的乞求者的爱注定是无法长存的。这种自甘为奴并迉心塌地地为主人服务,供主人差遣的忠奴形象虽然引不起任何恶感,却也只能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鲁迅曾说过悲剧僦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十六岁的花季少女鸣凤无疑就是被毁灭的美好的生命她美丽;“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著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呈现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她纯洁:为了坚守对觉慧的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善良为了成全心爱的人,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純洁、善良的姑娘却不断被践踏、被戕害,在青春妙龄时节里香消玉殒零落成泥碾作尘比喻义。是谁将她的地位要求化为泡影是谁扼殺了这年轻美好的生命?正是那朱门与竹门永远无法跨越却又深入人心的等级制度正是那男权中心社会造就的奴性人格。
  鸣凤是《镓》中一个十分感人的形象就连国外评论家也认为:“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它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尛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可见,这个人物的确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而造成鸣凤悲剧的原因就更加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本句的含义是,梅花花瓣从枝头飘落,即使落在道涂,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尘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风骨不会改变,仍旧会留存于世,永远在知己之人的心怀之中
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零落成泥碾作尘比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