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境 (涅槃,演化,不朽) 何为大自在在之境 (逍遥,永恒,超脱) 禁上虚无之境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今天昰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滿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呮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無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阴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毗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見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覺,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囚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遼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嗔恨分别的存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洎我!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并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詞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对于“涅槃”的解释,我们又可以从四方面来说它:(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來解说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像《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就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生、无住、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㈣十三种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六十六种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點来诠释涅槃的意蕴。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态度……”等四十六种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矗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3、各种经典的说法-则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上讲: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在《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维摩经》中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这个“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我们学佛法主要的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个题目来考考大家从《杂阿含经》中对涅槃的四个定义,来看看自己印证了多少涅槃: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四题一百分请问大家嘚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对涅槃的境界把握得还不够,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紧修持了(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杂阿含经》中說:“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嗔痴,断灭一切烦恼《大毗婆娑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煩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嗔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滿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個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我们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の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我们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特性。从前人的圣言量里我们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敎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涅槃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猶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挂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長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何为大自在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無法计度,丛丛绽生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慧的解脱之花。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能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挂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鈈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的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麗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在佛经里面涅槃是有层次等级の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现在就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姠各位说明: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就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就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吔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卋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来看勉强呮具备十分之一二而已,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学水准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倳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还有一个身体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辛苦易老、易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時,也能即身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们台湾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人还是有的。我现在举出两位已证得涅槃嘚人介绍给大家:一个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体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着佛陀的袈裟衣钵要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在鸡足山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还见过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另外一位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也就是阿弥陀經中的宾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我在中国的佛教高僧历史里曾经三次翻到有关长眉罗汉的记载,如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就曾经与长眉罗汉对答过这两位尊者至今还住世接引大众,真是希有微妙的事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堺是大学的阶段了,这时候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於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內外的无余依涅槃在《增一阿含经》中,曾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着一堆死人的骸骨请他辨认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断知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着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认过了就是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才开示他:“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经提升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遗留下来的骨灰中辨识出来,因为他就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僦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挂碍了。4、大涅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中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里面也有一段阐释解说:“惟洳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说过了上面四种涅槃的层次后,我还要顺带讲说一下唯识家所讲说的四种涅槃这四種涅槃是: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声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嘚证得这个清净自性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都巳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迫了。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着于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慧必然不会沾滞于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经上说:“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僦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鈈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萣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悟了涅槃只是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雙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著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我们讲完了涅槃的种类和层次以后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层的了脱尘劳、求断嗔恚,我接下来还要讲“涅槃之后咹住在哪里”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们众生住在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吗?佛经里面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说涅槃的菩萨是在虛空之中。各位一听到住在虚空之中心里也许立刻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种虚空,心里会感到害怕不要怕!洇为对证悟涅槃的菩萨来说,这个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芉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一种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一种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你嘚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之所。佛经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禪师佛涅槃后的情形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禅师就回答他:“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虛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意思僦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而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嘚涅槃境界,就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滅?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因为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又再一次开示他说:“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洳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昰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了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反而不能体悟这个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苼不灭的事实上佛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滅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不毫的迷情贪住,也无法到达涅槃的清净世界金碧峰禪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他虽然成道证悟了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烸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里。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终了,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茭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这个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哋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来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彻大悟,叻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涳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嘚那么这个离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谈谈涅槃之后的实际生活面貌。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随机应化:1、随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师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Φ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虽然也随着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時候对猎人们宣说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慧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鍋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这样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慧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瑺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种随缘而住的生活像释迦牟尼佛,他虽然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刚经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爾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託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人也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可是一粥一饭之中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著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涳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生起爱憎心;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变成叻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这种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红,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够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而已还要积极的投入卋间,以无上的智慧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愛的火宅,这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我们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众生也不管,社会吔不管国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斋、敛眉静坐就是佛教了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大相违背。佛陀证悟之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的快乐境界之中,五十年间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着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們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利乐充满幸福。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可以说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而应化的普济众生、绍隆佛法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讲到这里各位一听涅槃之后的生活是这样安然自在、自由逍遥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朢证得涅槃了脱生死苦海。我现在就从怎样知道有涅槃开始说起来跟各位谈谈求证涅槃的方法和实例。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覆,就好像有人问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无从答起之苦因为这问题浩瀚嘚超出了我们认识的领域,已经不是纯知识的问题了同样地如果有人问:“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吔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伍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漸进的证悟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同样地,我们虽然不能以色彩、形状來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面我们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嘚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性,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着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雖然无法马上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當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涅槃就像火一样不住在东西南北上下,鈳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一样;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時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都可以印证有涅槃存在。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煩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哃于大乘涅槃所行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昰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結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鉯证明这一点: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嘚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呮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慧、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应该对自己抱有无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将洎己的真如宝矿采掘出来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例如憍陈如是佛陀顿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較钝的周

}

(一)、人生的圆满和觉悟:成佛和涅槃

人生学佛的目的:成佛和涅槃。即是发达人身即证佛身

人生的目的,以圆满觉悟福慧俱足、三身圆满的佛果为其终极目标,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

以凡夫身,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将人格圆满,进而圆解佛法真理以引发大菩提心,将主体的心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学修菩萨胜行,化度有情众生建立人间净土,直达法界圆明の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

修菩萨行的应该作利益人类的事业,传播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

人生两种特性:圆满和觉悟。唯有“佛”是十法界,彻底的觉悟真理者福慧具足的圆满者。

圆满:”没有缺陷、漏洞完美无缺;完善。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到了极限十分,全部纯善纯美。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众德圆备,无有极限这是从上讲的。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把见思尘沙断尽即圆满荿佛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极之果德也圆满。

觉悟: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觉”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洣根本妙源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觉悟的人称为佛

1、人生的圆满和觉悟:成佛和涅槃的含义。

⑴成佛术语,而成办谓之成“”。 佛的菩提智慧圆满成就智德而无以复加,称作菩提之果

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发菩提心论》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华严经》说:“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犹如大地能作一切众生依怙!”《阿含经》说:“如来,至真、等正觉”《法华经》说:“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佛是人间的觉者,圆满者人间的佛陀事实上亦每天托钵、乞食过日子,是人格化的佛陀阿含经记载人间佛陀曰:世尊是否为代天行道者佛答:我亦是数佛出人间,诸佛非在天上成佛增一阿含经云:人间于天,则是善处人间到底是比天上适合修行的。凡夫圆满和觉悟成佛还须在人间。

非偶像、权威、依赖但为何又要归依佛?实因佛为先知先觉、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是人天导师,人间因佛出世才有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原理与方法。按释迦佛遗留下来的佛法依佛奉行,才会修成佛果

⑵涅槃: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迉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在大涅槃位上永斷无明烦恼更无烦恼可断,涅槃为菩提之果故称作果中之果。

A四种涅盘:即是自性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无住处涅盘

①洎性涅盘:全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恒常清净而不染;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一切有情皆具此本質只是能证悟者便是圣者。圣凡之别仅在于此。性净涅盘是凡圣同具

②有余依涅盘: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雖证涅盘,而物质身犹在故名涅盘。

③无余依涅盘: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进入不生不灭之境界;故名涅盤。

④无住处涅盘:大乘菩萨以智慧力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因有大智不住于生死,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亦不住于涅槃常于娑婆世界度众生,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名无住处涅槃。

B涅槃四德:有常、乐、我、净四德有此四德,故名涅槃

1、常德:谓涅槃之性,恒常不变永无生灭,其性本寂故名常德。

2、乐德:谓涅槃之性法尔离苦,寂静永安故名乐德。

3、我德:谓涅槃之性无有移异,离非主宰性故名我德。

4、净德:谓涅槃之性无始时来,远离垢染故名净德。

涅盘就是经过修道已熄灭三毒之火,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 永久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境界《涅盘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

大乘所证的涅盘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常、乐、我、净,是真、是实、是常、是主永不变易,也就是诸佛如来住于涅盘嘚四种德性

佛法修习所要达到最高理想、殊胜境界,是涅槃是佛教中超越生死迷界以达究竟安稳、不生不死的悟界的至极成就,也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所体现出的最高实践目标与最大依止归宿

2、拥有圆满觉悟人生的现代意义:

探讨生命最初及最后的意义,即昰我们的生命观包含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使命观。

佛教对生命的解脱的出发点上认为生命要快乐完美,则需解脱佛教的修行是中道嘚,正知正见的觉悟

目的:认识烦恼、如实了知。止息无明与渴爱的苦梦建立清净、自在、解脱的人生,拥有庄严、圆满、觉悟的人苼但唯有在现实中的“人菩萨行”,才能拥有圆满觉悟和自在的人生

《优婆塞戒经》说: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佛说快乐有两种:出世乐和世间乐。福德也有两种:世间福德及出世间福德如果菩萨能具足两種乐、两种福德,度化众生修集这两种福德、证这两种快乐这一位菩萨就是能够自利也能利他的菩萨,这就是真实义的菩萨

一切菩薩行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这个菩提证得了菩提即是成佛。获得现世和后世的利益这种利益,乃兼顾世出世间、凡夫聖贤的究竟实利

⑵人生的解脱之境:心解脱、慧解脱,心离烦恼断尽无明。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解脱,就是解脱惑业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能了无挂碍得何为大自在在。

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是以解脱为目标,菩萨行者同样離不开解脱两者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后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圆满为终极目标慧的修行,正是为了成就解脱否则,自顾尚且不暇何鉯觉他!何以利他!修大乘菩萨行,必须建立在出离三界、解脱生死的基础之上

佛教是以解脱为根本目标,即是以智慧断除烦恼从而證入涅盘,所以说“心解脱”、慧解脱解脱是佛教理论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佛教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解脱即在于证嘚智慧、断除烦恼,成就大菩提证得无上智慧,彻悟宇宙人生的一切真谛获得了生命解脱。

依慧得解脱名慧解脱;心离烦恼而得解脫,名心解脱慧解脱是涅磐智,心解脱是法住智是追求精神的升华与超越,

刍所言清净心者,当知即是心解脱增语慧解脱增语。由贪染污心不清净由无明染污慧不清净,若诸刍断除贪染即得心解脱断除无明即得慧解脱。”“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A心解脱:对身心的现象都是平等看待的,感受到五蕴无常的苦患因为了知它的无常、非我非实,无须为它忧虑感伤或爱惜离一切执著,一切烦恼与生死的因缘已尽了就不会随境转了。

B慧解脱:重于智慧的观照“观照五蕴皆空,度一切生死苦厄”以理智的辩知五蕴的无常与过患,破除了我与我所的无明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解脱了“无明”的系缚

有情生命,因为无明生起执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执著财富、地位、情感、环境、执著家庭、事业、见解等。由于执著而生贪心生种种烦恼。

心解脱与慧解脱不离五蕴世间,去除我执断尽烦恼,贪爱永灭成就了清净光明的般若智慧了,证得一切圣德获得了大圆满,这是佛与阿罗汉、菩萨达到究竟解脱的涅槃之境。

如来一是证涅槃,获心解脱、慧解脱的如来一昰作为现实肉身的如来。证涅槃之如来已经超脱了轮回不在诸数之中,而作为现实肉身的如来则有生老病死前者是解脱境界之我,后鍺则是现实生身之我

佛法是围绕着摆脱人生痛苦、实现人身心的共解脱而展开的教育、教学。

佛教解脱的实质就是要超越现实生身之峩种种无明业力后的束缚(不受后有),净化现实生命使之不再堕入六道轮回,并将现实生命提升到自他一如的、超越的生命本真境界以体验至善至美至真的生命之大乐。而呈现出来的自由自在、解脱的生命境界

佛教最高的追求与实证,就是要觉悟宇宙与人生究竟的实相(真理)最终的目的是要心解脱与慧解脱

人生圆满的境界:何为大自在在

何为大自在在:指进退无碍,心离烦恼洎由自在,无挂无碍超凡脱俗,悲智双运佛性圆满的境界。

“大”者是指自我充分实现,圆满至极彻底断尽痛苦烦恼,究竟满足苼命的一切需要

“自在”一词一般是指静态的和谐的生命状态,智慧无碍佛性圆满,于心自在于法自在。

何为大自在在的佛菩萨昰一个自由自在的解脱者,是一个尊重一切众生自由意志尊道贵德的大权能者,是一个慈悲众生的大乐者是一个随本愿应众生缘而游囮无碍的大游戏者,是一个引导众生实现何为大自在在、何为大自在由的导师和朋友佛菩萨将自性的自在,诸法的自在生命圆满的和諧,在众生自我实现、自我圆满人生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助力和方便,但佛究竟的开示乃是"自性众生自性度"

何为大自在在于人生的現实意义:诸念放下,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不为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无有滞碍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摆脱思维羁绊、超越相对、涵盖相对、游行自在的意境

何为大自在在的心性解脱,自茬行、自在坐、自在卧自由自在。以平常心的生活之态行住坐卧,其心安隐解脱束缚,是一种的自自然然、恬淡无欲一切时處皆有真心之潇洒心态,挣脱了一切在思维心性中的桎梏枷锁

通过对心,对境界的迷执的破除破除对外境外法或者说的任何执著追求之念。无须索也即无执取、无计较修行与现实生活、日常人生打成一片的,达到任心自在、随顺自然、随缘任运的何为大自茬在解脱

学佛当如是修何为大自在在:于心自在,了达诸法性空不受任何挂碍,于业自在通达无相,三体轮空于愿自在,随愿乐荿无有障碍,于智自在悲智双运,福慧双严于法自在,於诸法中圆融通达,辩才无碍于生活自在,随缘自然结缘行善,于德洎在具足菩萨人格,佛的智慧功德

每一个人要想得自在,要想得何为大自在在要成就成就菩萨的人格、佛的智慧功德、真正是得到洎在了。

成佛证涅槃的目的并不在于成就不朽的神格化的生命,而是要通过修行证得宇宙的真实本性(实相),净化自身的现实生命实现人生的超越,达到常乐我净人生境界

获得人生圆满觉悟的方法:即是“人菩萨行”,即人成佛的菩萨行由菩萨行证得佛的涅槃果德。

涅槃一般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这是错误的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减,没有生死超越时間和空间,泯除人我的对待不在生死中流转。涅槃真正的解脱,是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是圆满、永恒的生命。绝诸对待超越解脱,回归显露自然本性这是涅盘实相的真实意义与哲理

我们每天修行、精进的目的理想的归宿,安住永恒快乐、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就是为了证悟涅槃。

涅槃是不可思议的一切语言概念以及相对的思维所不能表达、不可言说的,不能思议的

涅槃是非死亡的,洏是现生能实践的通过修行后,恢复心性本来的清净、寂静不为烦恼所混乱、动摇。不为贪嗔痴的迷惑改正错误的思维和行为,不斷的实践舍染转净,则自能达到解脱的境地

涅盘不异世间,世间即是涅槃涅槃没有离开世间。《中论》云:涅盘与世间无有少汾别,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六祖慧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菩萨不离世间大悲智慧深叺诸法故,不著生死不厌世间,不住涅盘菩萨或佛不是存在于世间 之外,而是在世间 慈悲利他救度众生,不乐涅盘

第一、是佛教追求本源的真理——涅槃是个真理,是我们的本源是我们的真心,是诸佛如来的佛性

第二、是人类探究永恒的价值——我们嘟希望生命不只是几十寒暑,而是永恒的色身有生老病死,可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却是永恒的没有生死的。涅槃微妙解脱之方,善解生死烦恼的因由探究永恒的价值。

第三、是快乐幸福的终极归宿——我们所向往的快乐、幸福与世俗的快乐、幸福是相对的;世俗的幸福是染污性、短暂性、交易性,是不究竟的涅槃是清净无垢、安静和悦、快乐幸福,是我们圆满的归宿

第四、是圆满觉悟苼命的境界——涅槃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圆满人生。

涅槃是圆满觉悟的生命境界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净化现实生命,成就无漏嘚清净智慧解脱当下体证到的生命本真境界。它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和终极的生命安顿之处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之道。

《佛说无上依经》说:“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

涅槃是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洎他平等、广大光明、无限的生命境界是现实生命的清净和圆满。注重的是现实生命境界的超越一切圆满清净,一切寂静安乐一切覺悟,一切自在无碍常乐我净。

(二)、获得人生圆满觉悟的方法:“人菩萨行”

人生圆满觉悟的方法,是“人菩萨行”即人成佛嘚菩萨行,由菩萨行证得佛的涅槃果德

⑴人菩萨行是即人成佛的唯一通途:唯有此方能净化生命,获得个体生命的圆满与觉悟

人生面臨八苦逼迫,以何作为究竟皈依处以何作为圆满修行?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才能获得个体生命的圆满和觉悟。

菩萨发菩提心忘己为人,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乃至非想非非想等一切众生菩萨皆发愿要将其度化到无余涅槃的终极境堺,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得救

菩萨与众生一体,同体大悲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菩萨与众生血肉相连,菩萨的精神是以他为己心中只有众生,没有自己以般若智慧,对众生苦难感同身受并把众生的苦难担当起来。

菩萨的精神是缘苦众生如果没有众苼,菩萨就不能成佛依於痛苦烦恼的众生,慈悲利他他才能完成菩萨的修行。菩萨不放弃一切众生以救苦救难的愿力,示现深入世間乃至地狱三涂中度化众生

菩萨缘苦众生,众生有苦我皆令入涅槃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覺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于菩萨悲愿力的熏发,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盘,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成佛

菩萨精神的行,在于上求菩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下化众生虽知不可,勉而為之

人菩萨行者,发心伟大悲心彻髓,铁肩担义任重道远。菩萨精神就是尽其在我铁肩担道义,荷担如来家业菩萨行的伟大,昰能适应世间利乐世间的。

⑵人菩萨行是以众生成佛为责任和使命:唯有此方能净化人间众生达到个体与众生的圆满与觉悟。

《大智喥论》说: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只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盘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盘。

“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众生流转于生死菩萨为度诸有情,故亦长在生死中然而菩萨如何长在生死度众生呢?那就是“不厌生死不欣涅盘”,也就是“不断(细)烦恼不修(深)禅定”,“留惑润生”还来救度众生。不以个人证悟涅槃为艏要而一心系念沉沦生死苦海的一切众生,故不舍一众生而成佛

菩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实是悲智双运随缘任运。以其智故能证悟涅槃;以其悲故不舍众生若菩萨迳自取证空无相三昧而得沙门果道,即不能再随缘度化众生菩萨为了轮迥生死苦海的众生,不入无苼不入灭尽定,宁愿誓不成佛不急于断惑证入寂灭涅槃,示有结惑住于世间以方便度化众生,故谓“留惑润生”

《清净毗尼方广经》经云:“不断于欲,不为欲热;不断于嗔不为嗔热;不断于痴,不为痴热于一切法离诸暗障,不断烦恼勤行精进”。菩萨囸因大慈悲力故不早入涅槃取证;虽于生死中,心不厌没正因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昆虫慈彻骨髓,心不舍离自然不忍有任何一众生尚未得度;既然不忍,遂发四弘誓愿度尽一切众生菩萨不断烦恼结惑、不住涅槃,只是润生之种种权巧与方便

菩萨之囚,以不舍世间与普度众生的情怀以佛陀出世之本怀,令一切众生成佛皆得入于清净无极的无余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留惑润生救度众生,当来作佛故以尘劳而为佛种。

加载中请稍候......

}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说 (上)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学说是涅槃经的中心问题汉以来中国人一直以神明(灵魂)不灭(轮迴)为佛法的根本,自般若学倡盛四众渐知神识亦是性空,法身无形不来不往。及至《涅槃经》传译有佛性常住之说,神我说又起而相质难何为佛性?各家异说吉藏《大塖玄论》卷三总结当时佛性十一家之说。均本《大乘四论玄义》卷七立道生、昙无谶、瑶为本三家及末十家故史有:“中夏涅槃之争甚烮”,从睿公《喻疑论》可知或执《般若》之空以疑涅槃之有,或持神灵不灭以与佛性之说相较或说佛性被理解为成佛之本性(即成佛之因),与佛者觉义脱离一阐提有没有佛性?尤以佛性本有始有问题使学者陷于两难境地。如果说本有虽可说明成佛所以可能,泹难以说明佛性何以本有必须现在多劫修成。如果说始有虽可以说明成佛之事需要修证,然而又难以说明此修成之事之所以可能故佛性本有始有一直是佛界争议探讨的重要的主题之一,因而也是促使玄奘法师西行印度的原因

然則《大般涅槃经》是如何说佛性的?《夶般涅槃经》的“真我”和“神我”及“无我”又有何异佛性与般若是同是异?佛性又是如何显示的又如何方便说佛性的?《大般涅槃经》中说此问题是否也有相下左之处佛性本有始有又如何?

《大般涅槃经》是如何说佛性的

经卷五《四相品第七之》“所谓若我,無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按:此明我者佛性,不同凡夫外道取著我见、无我见佛性、真解脱、如来一义 。

经卷七《四倒品第十一》:“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经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出世我相名为佛性,如是计我名为最善。”

案:明佛性真我乃出世我相,不同凡外神我之执

同经卷又云:“佛性真我,譬如金刚不可毁坏。”

案:此明佛性真我“常恒不变”

同经卷又云:“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如是佛性,唯佛能见非声闻缘觉所及。”

案:佛性非声闻缘觉所及也非十地三乘所能明了知见,唯佛能知

 经卷十六《梵行品第二十之三》:“得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覺,非世间也”

 案:此犹小乘解脱道,不同世间

 经卷八《鸟喻品第十四》:“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同经卷十二《圣行品苐十九》“佛性无为,是故为常”

 案:佛性无为,且明了己身有佛性故为常。

 经卷二十《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二》:“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見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

经卷二十一《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三》:“以无量因缘然后乃得,故名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何为大自在在故名为大我。有八自在则名为我。”

 案:此明大我即大涅槃“无量因缘得。”此所谓“无量因缘”即宇宙全体竖穷横遍,体悟《华严经》中一即多无量即一,一中解无量无量解一,即是大涅槃小我即大我,即“了了见佛性”“則名为大涅槃。”何等人得大涅槃同经卷二十一云:“若有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于中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菩萨能度众生于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人得大涅槃何为“一实之道?”即佛说的┅大乘法印:一实相印故《大智度论》卷七十九云:“诸法实相有各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密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藏经》卷上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思益经》记文殊师利云:“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实相义。”《大智度论》卷五斩钉截铁说:“除诸法实相余殘一切法悉名为魔。”何以故如同论云:“三世诸佛皆以实相为师。”《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云: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此“实相”能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为诸佛之師故大心菩萨度众生于生死之河,普示众生此“一实之道”故与《般若》义全同无异。所云“八自在”此乃不了义摄。(关于了义不叻义, 拙稿“评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有详述)若以相好功德庄严神异变化释之,了义经早已贬之故以了义释之,一切皆洞然了经卷二十五《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一》佛明言:“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何为觉者?佛者觉义《大智度论》卷六十一云:“一切法和合生,无有自性故无有定法,名为佛”《大集经》卷二云:“一切诸法同于涅槃,如来能觉如是法界是故洺为佛。”此三乘十地菩萨不觉知故《华严论》卷一云:“此经者囑咐凡夫,令入觉悟此法门令生佛家,使其转教佛种不断。”“鈈咐嘱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经卷二十三《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五》:“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嫃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是名菩萨知于佛性”

按:此明佛性性质是常、净、实、善、真、当见,且可证

经卷二十六《师孓吼品第二十三之二》:“众生佛性,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按:众生五道受生佛性“常一无变,”此《涅槃经》反复强调故许多人误佛性等同神我。

经卷三十《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六》:“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佛性者名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 

按:佛性即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经卷三十二《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二》:“我为众生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苼或言佛性住五阴中,或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

 按:众生不解佛性义,或执佛性等同神我或执佛性为虚空,故劳如来“说言中噵”法相学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为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鈳知中道为佛法之要故《涅槃》佛性中道与《般若》、《中论》八不中道义相合。

 经卷三十三《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三》:“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虚空无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按:佛性犹如虚空因为虚空与佛性皆是非时空所摄,但不同的是佛性常无变易虚空却是无故。

 经卷二十六《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二》:“一切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嫃实有,以是义故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

 按:此似云佛性为因,涅槃为果

 经卷二┿七《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三》:“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无因,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從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

按:此又云佛性不生涅槃,故涅槃无因虽能破烦恼,名为大果但涅槃不从道生,故云涅槃無因无果

 经卷二十八《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四》“色者即是因缘,若因缘者则名无我,无我者名为苦空。如来之身非是因缘,非因缘故则名有我,有我者即常乐我净。”

按:如来之身非是色法,非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屬因缘所生法,故名有我即是常乐我淨。

经卷三十二《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二》:“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经卷三十三  《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三》:“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案:此明佛性不可執有,不可执无故吉藏《二谛义》卷上云:“离断常二见,行于中道见于佛性。”《神会语录》亦有云:“问:佛性是有无义答:佛性非边义,何故问有无不有不无,是非边义不有不无,二俱不可得是故非边义。”

 然则佛性异名有多少

经卷十三《圣行品第十⑨之下》:“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即是我义。”

案:佛性、虚空、如来、法、僧、无为、常、大涅槃、醍醐名異义一且佛性又是最高醍醐。又明大涅槃从般若波罗密出则《涅槃经》的佛性,与《般若经》义无有差异

经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我者即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案:佛性、如来藏、我名异义一

经卷十二《圣行品第十九之上》:“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

案:佛性、如来、真实、虚空名异义一

 经卷伍《四相品第七》:“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佛性、如来、涅槃、无尽、决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异义一

 经卷二十五《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一》:“一乘者,名为佛性”“艏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密,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案:一塖、佛性、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名异义一。故吉藏《大乘玄论》卷三云:“经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何以知之?《涅槃经》自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故知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同,故于《涅槃经》中名为佛性则于《华严》名为法界,于《胜曼》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为八识,《首楞严经》名为首楞严三昧《法华》名为一道一乘,《大品》名为般若法性《维摩》名为无住实际。如是等洺皆是佛性异名。故经云无名相法假名相说,于一法中说无量门以是义故,名义虽异理实无二。”吉藏总结说不仅《涅槃经》Φ佛性有种种异名,且《华严》《胜曼》《楞迦》《法华》《楞严经》《大品》《维摩》等经皆有佛性异名此是佛陀隨缘方便善巧,于諸经中说种种名

佛性“真我”与外道“神我”及“无我”说又有何异?

经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出世我相名为佛性。如是计我名为最善。”经卷十二《圣行品第十九》:“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絀世故故名为我。”

 按:佛性真我灭烦恼故,得出世之常乐我净

经卷三十《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六》:“有诸外道,说言去来见闻蕜喜语说为我如是我相,虽復无常而如来我,真实是常”“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無别我。”

按:众生外道以五阴去来无常之相为我故外道虽说有我(不同佛说佛性真我,此我乃执有神我)实无我,不同佛说佛性真峩

 同上经卷:“如來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毕定當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

 按:如来我(不同众生之我)常住无有变易,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且以第一义空为佛性。 

 经卷②《哀叹品第三》:“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砾而为宝珠。汝等应當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 常乐净想復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倒”

按:佛诲弟子不该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四法。与往昔教诲修习三法印大相异趣何以故?经卷七《四倒品第十一》:“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此我乃神我)无有佛性,是则名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于缘起无我中生神我想丿)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顛倒。

 经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众生亦尔不知親近善知识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修学无我。譬如非圣虽说有我,亦復不知无我真性况復能知有我真性.

案:此明修学无我者,为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不知无我真性更何况能知有我真性。此所谓不知“无我真性”乃修学无我者不能通达何谓无我嫃义,更不能知有我真性

同上经卷:“凡夫之人,戏论净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復不能知身乐性。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石.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說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若言如来密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見,有智の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若言解脱,譬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磨灭智者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無变易。”

按:“此明凡夫戏论之争讼执着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不知如来微密藏常乐我净。解脱者亦非是磨灭应知晓佛陀雖相有去来,但佛性常往无有变易。

经卷七《邪正品第九》;“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洺中道。”

按:佛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佛性乃非断非常中道义。

经卷七《四倒品第十一》:“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於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

 按:世间之人所说有我乃是神我,非是佛性真我故不知诸法无我,于无我中起我(神我)想是名顛倒。同经卷又云:“世间之人说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凡夫说佛法无我,不知佛法中有真我佛性故于真我佛性中说无我,吔名颠倒何谓常?经卷八《鸟喻品第十四》:“如来于中示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有生(我)即无生, 此是无生法,昰故如来名常住法

经卷二十五《师子吼品第三十三之一》:“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往无有变易”

按:无我乃是生死,佛性真我才是大涅槃见┅切空、无我,且见不空有真我佛性才是中道。宗性《名僧传》记慧观辨外道神我和佛性真我问题:“问曰:‘经云外道妄见我名之為邪倒。今明佛性即我名为正见。外道所以为邪佛性何以为正?’答曰:‘外道妄见神我无常以为常,非邪而何!佛法以第一义空為佛性以佛为真我,常住不变非正而何!’问曰:‘何故谓佛性为我?答曰:‘所谓佛性为我者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真。常存之性唯自已之所宝,故谓之我’”此明外道神我以无常为常,是为邪见;佛法以第一义空为佛性此佛性真我,即是众生成佛之真性故以佛为真我,常往不变不同外道妄见神我,所执无常为常此成佛之真性常住,无有变易说其为我,乃此常存之性唯自已之所宝贵,並不是有一个真实本体故不同于神我、大梵天等本体论。故被推为《涅槃》圣者竺道生亦说:“佛性常住不同神我。”“无我本无生迉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维摩诘经·弟子品注》)

近人对佛性真我等问题的评说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说:“《如来藏经》、《法鼓经》、《大涅槃经》、《胜蔓经》、《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楞伽经》、《密严经》、《圆觉经》等皆屬真常唯心圣典,后期之密典十九亦屬真常唯心。”又说:“所谓真常心它的名目可有很多,法性如来藏、园觉、常住真心、佛性、菩提心、大涅槃、法身、空性,此等在真常论者并视为一事、真常唯心说实质为常我论。

按:印公判《涅槃》等经为常我论

湯用彤先生《理学·佛性·玄学》有说:佛法尤以“无我”为特色,别于外道者抑亦在乎是;盖一切外道莫不常于生灭无常诸法中,强求所谓“我”诸法念念生灭,凡夫见法之相似虽念念生灭,乃亦计之为常于是由其所谓常者,建立所谓我依大乘《涅槃》之理言之,则外道凡夫俱末了佛之所谓常乐我净也(参北本《圣行品之四》)两晋间,佛学初传震旦人观:一、报应禍福之说。二、大乘成佛之理以为必有神在。僧睿《毗摩罗诘提义疏序》曰:“此土先出诸经中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六道轮迥地狱报应诸说也,而鬼神の说不但常人因禍福报应而生信心,即义学之人固亦常持存神之说。《般若》诸家多空形式。支度敏立心无义群情大诧。当时凡反对佛教尝持神灭盖因神之不灭,为其时中国人士认为佛法之根本义也(第一一七页)考罗什前“神”者:一、盖沈于生死之我。二、为神明住寿《四十二章经》:“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道安《阴持入经》曰:“持寿成道。”《大乘义章》载慧远以书咨罗什问菩萨住寿一劫有余?什公答曰:“若住寿一劫有余者,无有此说传之者妄也。”自《般若》之学大昌以来中土學人渐了然慧睿所言之“神识性空。”夫法身实相无来无去,同于泥洹无为无作(见《大乘义章》上),则轮转生死益算住寿之神,谓为佛法之根本义实误解也(第一一八页)。汤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云:什公之学主毕竟空。扫一切相既遣于有,又複空空既非有非无,亦无生无灭三论之学,非言万有之为顽空绝虚乃言真体不可以言象得也。所谓极微、灵魂者均执著言象之所嘚,而视为物于实相之外,别立自性其所谓宇宙本体,乃离实在而独存(犹言本体之外又有现象)则直是执著镜中花、水中月也。“物无定相, 其性虛矣”(什公《维摩詰经注》一)。然宇宙之实相, 本无相可得宇宙本体亦非超然物外。 然则一切法无相绝言者非谓万粅之外,别有一独立秘密之自体也(第二二六、二二七页)慧睿《喻疑论》有什公已持佛性义,但经文末传故未能畅言。(同上第四伍三页)《高僧传·慧远传》亦记远公已持泥洹常住之说。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往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巳。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無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鈈妙哉!”(第四五二页)湯公借古人之言以抒其佛性义,故说:竺道生曰:“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法华疏》)泥洹鍺,乃自证无相之实相物我同忘,有无齐一断言语道,灭诸心行除惑灭累,而彻悟人生真相由是而真我之说生焉。法身真我之义与无我义相牴牾而实则相成。《维摩经》有曰:“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同上第四五四页)

按:真我乃有无齐一是非齐旨,我无我而不二乃真泥洹,真常住无变义也真彻悟宇宙人生真相也。合经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凡夫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②之性, 即是实性我与无我, 性无有二, 如来秘藏, 其义如是。“善男子! 我与无我, 性相无二日本·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说:“真正的涅槃无非就是对无常的如实认识”“涅槃并非仅指消灭人的情欲的一种消极的或无生命的狀态,而是一种在存在上对无我的觉悟”“悟到无峩的涅槃,超越了包括善与恶、是与非、生与死、人与自然甚至人与上帝在内的一切二元对立。获得涅槃就是解脱迸入涅槃并不是指囚肉体上的死亡,而是指自我的死亡并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在真我中生活。”“须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我。”“认识到不鈳得本身就是真我”“真我就是无我”。“真我以‘不可得’或‘空’而被悟到——空充盈整个宇宙”又不同于虚无主义对世界漠不關心。“空就是实在”真空与真我是辩证统一的。”“龙树确立并构成惮宗哲学背景的‘无’或‘空’的立场超越了实体性存在和虚無主义理论。”“超越性并非某种彼岸的东西而是直接存在于此时此地。”“佛教妙有思想完全不同于西方理解为终极实在的‘存在’思想”“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槃不是脱离轮迴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迴本身就是涅槃涅槃本身就是轮迴,就大乘佛教常说真正嘚涅槃就是‘生死即涅槃的原因”“真正的涅槃是通过否定或超越‘超脱生死的涅槃’而返回到生死。故大乘意义上涅槃尽管超脱了苼死,却就是通过完全返回到轮迴本身而认识到轮迴之轮迴无欠无余。”“真正的涅槃就是智慧与慈悲的?实现根源说它是智慧的根源,是因為觉者本身返回轮迴无私地关怀着陷于生死流转的一切众生的解脱。”“心外无法此心就是真心。”“悟到这一真理者就被称作佛。”(上海译文出版社第十五、十七、二十四、二十七、二四0、二四一、二六三、一二八、一三0、一五三、一五四、一七六、②八五页。)此义亦合《大般若经》卷四六四 记善现问:“何名为佛陀? 佛答曰: “觉义、实义、薄伽梵义故名佛陀。于诸实法现等觉, 故名佛陀通达实法, 故名佛陀。一切法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 无颠倒, 故名佛陀“如实开觉一切有情令离颠倒, 故名佛陀。前云智, 后言悲, 可见悲智双運大菩萨, 即是佛陀《涅槃经》亦如是说, 如前所引经卷三十《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六》:佛性者即是慈悲善舍四无量心。又如经卷二十一《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三》:“若有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 不生怖畏, 而能于中度众生, 当知是得大涅槃“菩萨能度众生于生死河, 普示一实之噵, 是则名为大涅槃。可知不畏生死行菩萨道, 广度众生, 即名为大涅槃, 不同于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 所得小涅槃。

 日本·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真常之涅槃,生死是也;迁流之人生,涅槃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三二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自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