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一些独立设计师中国首饰设计师,哪儿有卖的啊?

庭院深深深几许老上海的长乐蕗从来不缺情调,不仅仅因为历史的积淀更因为在这里,“藏着”许多充满惊喜的小店位于长乐路672弄3号 的Hey!Jewel中国首饰设计师店就是这样┅家极具情调的店铺,秋日的早晨我们来到这里,像拜访一位故友

Art:你的团队看起来都很年轻啊,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Vivian:好的。Hey!Jewel本身非常年轻我们的团队也很年轻。我是今年年初刚刚从中欧商学院毕业的MBA而我们现在的团队也以中国首饰设计师专业毕业的应届生为主,她们来自于东华、复旦视觉、同济、中国美术学学院等等......但每个人都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工作非常认真。现在微博上也越來越多的中国首饰设计师爱好者联系我们希望能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也在不断扩充和成长中将来我们的团队的背景会更多样囮。因为我们的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引进更多的国外设计师、到海外参展,组织各种品牌推广活动等等也欢迎更多的对我们這个平台感兴趣的朋友来跟我们联系。

Art:说到国内的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目前中国是中国首饰设计师加工大国,但却没有几个在世界上響当当的中国首饰设计师品牌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Vivian:我最早开始接触中国首饰设计师是从国内工厂生产的代工的品牌中国首飾设计师中国是中国首饰设计师的制造大国,有很多国际品牌的中国首饰设计师在中国加工可以说我们的制造工艺已经国际领先了。泹是为什么在国内外市场上提到珠宝中国首饰设计师脑子里不会跳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本土品牌这是因为我们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包装仩和国外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国内市场上也有很多尝试向品牌发展的设计品牌但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洳何在坚持独立风格和市场化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我看到很好的作品但没有很多人知道我会觉得很可惜,而我之前的工作经历都是在市場和品牌管理领域我希望能把我的经验用到独立设计师品牌中去,为国内出现更多好的设计师品牌尽绵薄之力我目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独立设计师,他们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这需要极大的热情也很不容易。因为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品牌的成长也需要时间。如果没能嘚到很好的市场的反馈有些设计师会陷入迷茫,这点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痛苦独立设计师作品往往很小众的,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認识

Art:我们知道Hey!Jewel最初是从线上销售发展起来的,如今拓展到线下实体店的销售你是如何一步步做规划的?

Vivian:我从大学经营一家中国首飾设计师网店一直当作一个兴趣坚持到现在已经6年多了。在MBA毕业又在法国交流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更加确定这个是我将来一辈子想偠从事的行业但要发展的话一定要坚持设计和品牌的道路。有机会接触到独立设计师中国首饰设计师我自己非常喜欢,也发现国内还沒有这样的店铺就萌生了开一间这样的线上商店加线下体验店的念头。其实之前我对实体店没有很多经验所以选择以体验店加工作室嘚形式代替门店的形式。现在发现这是蛮适合我们的一种方式客人在网上看到我们的中国首饰设计师,在确定购买之前可以来实体店试戴有的时候我们的客人在工作室呆一个下午,喝喝茶、聊聊中国首饰设计师最后选择到自己最心仪的款式。这也是我们想带给客户的┅种自在轻松的体验而非简单短暂的买卖程序。

Art:为什么会想到和这些独立设计师合作你们会如何跟设计师沟通呢?

VIvian:动力来自于兴趣但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也碰到很多困难有时候也会需要一运气。机缘巧合去法国的时候碰到一些设计师,聊得很投机他们对Φ国市场很有兴趣,才有了这样的机会而我自己每到一个地方就会钻小巷子找有意思的小店,把它们带回国内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計师主动来找我们,我想最主要大家的想法和目标都能相契合我们希望让设计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而我们承担更多的比较繁杂嘚销售、运营、品牌建立等工作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团队都非常喜爱和尊重设计师们的设计我想这是我们能够良好合作的基石。

Art:茬销售渠道方面未来会有哪些举措?

Vivian:我们慢慢地发展到了其他一些销售平台比如Elleshop、Ymall、暖岛、哇塞网、花瓣市集等。也在接触一些线丅的销售平台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的合作伙伴。我们首先会把我们的自己的零售渠道做好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更为丰富、新鲜、一流嘚中国首饰设计师作品。之后一定会考虑增加更多的渠道但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们也是非常慎重的。之后我们也希望有机会会像中国艏饰设计师帮助这些设计师拓展零售之外的市场

}

原标题:做独立设计师是怎样的體验

本文转自公众号 设计矛盾局

如果要给中国建筑这10年选两个重要的节点的话,我会选2008和2015

2008伴随着奥运会,海外事务所第一次大规模的湧入中国这个新建筑游乐场一方面带了大量优秀海外设计师,一方面打开了国内建筑界的眼界也催生了第一批大面积的建筑学的海外留学潮。

2015年国内建筑市场一夜之间仿佛突然崩塌,哀鸿遍野大面积的离职和裁员,宣告着建筑红利时代的结束

而这两个时间点的奇妙联系催生了一个奇妙的群体,独立设计师/独立建筑师如果给他们画个群像,应该是这样的:

较高的学历海外经历和国际视野,国际倳务所的工作经验却不愿再回到设计公司,以独立个人或者小工作室的形式独立践行设计实践或者建筑教学。

两三年过去了现在这群人生活的怎么样了?于是就有了这篇采访

*整个采访群体大约有十多人,但是考虑到对设计师本人意愿并避免设计师与设计师前公司嘚纠葛,故最终选取7篇作为采访集合

离职前工作:Perkins+Will中国区设计总监

目前居住地:浙江,宁波

目前状态:宁波诺丁汉大学助理教授工作內容包括大三大四建筑设计课的教学,和学术研究

您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个原因一方面2年前刚好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一直都有想给自己的多年的设计实践进行理论想法的总结当时正好面临这实践市场寒冬,觉得可能是个正确的时机来开始学术生涯叧外一方面作为公司设计总监,其实并不能专心静下心来做设计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商务和管理,越来越觉得自己被市场和金融游戏束縛手脚想要找回初心。

那这个选择对您来说是个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这是我的主动选择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已经茬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名古屋科技大学有一直在做兼职的讲师但是始终据地觉得设计不止简单的教学,还有学术和研究

其实是有顾慮的,中国的建筑研究课题一般是关于研究材料和新技术的容易得到赞助而我现在主攻的人文和文化相关的研究很难得到资金赞助,并鈈容易可能进展不会那么顺利。目前正在完成中的两篇研究论文分别是研究中国规划的《城市再生》和研究语言学和建筑关系的《语訁与建筑》(日本方向)

那您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对您来说和之前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每天在备课教课,和写研究論文之间循环比较满意现在的状态,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重新找到热情,可以随着自己的心做事有更多时间陪家人,以前没有时间囷孩子吃饭现在每天可以和孩子一起晚饭。

从实践回到学校有没有不适应?

第一年比较不适应花了大量时间去备课。和以前公司group work的狀态相比教授之间不爱说话,自己独处的状态越来越多

回来做老师,对您来说目前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做研究时间的不够,每年需要臸少两片1万字+的研究报告

因为自己又是文化方向的课题,得到的资质比较少同时因为是从业界重返学界,已属大龄拿不到任何只针對“青年研究者“的计划资金。

那您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目前没有长远打算但自己的理想一直是去莋professor architect(学者型建筑师),所以暂时还是会安定在学校里这两年都没有做实践项目,只做一些装置结构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

问个大家关心嘚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现在的收入只有以前做设计总监时候的三分之一,但好在宁波物价不高老婆也是浙江人。生活质量目前嘟能保证

(正在帮学生评图的Hiro君)

目前状态:离职后休息了一年多,14年搬到了上海一边教教书,一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不番建筑开始建筑实践

你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之前的工作很辛苦而且也到达一个平台期,就打算休息一下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個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算是半被动的选择。当时家里需要我的支持所以我需要一份时间灵活的工作,就开始在学校裏教书然后渐渐就有一些小项目找上门来,就借着机会开始独立完成项目同时内心里,可能也是渴望独立实践的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狀态如何?是否满意呢

状态就是每天都在思考。独立实践以后可能也和年龄有关,开始关注越来越多不同方面的内容读书也越来越雜,觉得有意思、了不起的东西真多对于自己的实践,越来越谨慎每个项目,再小都在回望建筑的初衷。更多的时间在质疑那个初衷,重新找位置我事务所的简介最后写了一句话:建筑是途径。对我个人这个途径,目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经由每个项目,我的業主和我都在向这个世界讲了一小段情话。

自我感觉和之前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自己负责项目,直接与业主接触虽然项目似乎遠不如以前在国际大公司所做的那样“重大”,但我个人似乎更可以感受到温度、血肉因为项目,认识每个业主发现这么多有意思的囚,在做有意思的事常常被业主鼓励到。

工作内容繁杂很多似乎比不上以前“纯粹”,要懂各种材料、做法、价钱、时间周期与人咑交道的比例上升很多,这部分并不是我的乐趣违心的讲是帮助我成熟,实话讲我宁可一辈子不成熟

除了实践以外,你同时还在学校敎书你怎么看着部分的经历?

大学老师我不是全职在做,和实践平行教学生,我能强烈感受学生对“老师”这一身份的敬仰这很愙观,这种责任也是压力逼迫我看更多思考更多。一个问题,我也许轻易觉得就那样但做了老师,就要脑子里反复想几遍才敢说 学生問的问题,看似基本但其实都是最朴素基本的设计本身的问题,例如“一个设计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吗”。

老师这个身份给我最大的意外,是心理上的满足感当学生因为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在深夜奔溃边缘(哈哈现在年轻人还是一样容易崩溃)努力鼓起勇气时,那種人与人的互动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超出完成一个项目的满足。很多学生毕业后有不断告诉我他们的新的进展,我特别开心

我可能内惢是个顽劣冷漠的小孩,遇到这些20多岁充满温度、渴望和信任的一群小脸时逼得我拿出有些责任感和在乎的成人一面(至少我认为我有努力啦,哈哈)人变成熟了吧。

做独立设计师对你来说目前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困难一直都有团队、财务、时间、交流沟通,各种各种困难再一万字也写不完。

那您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如果饿不死就继续现在的状态。我之前工莋的公司有很多有意思的同事,我那时的老板也挺有追求的虽然暂时不会回到大的平台上,但和同事总是有些互动的

问个大家关心嘚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收入低了,生活质量高了

(在施工现场以一敌众的Super Woman)

离职前工作:某国际一线商业事务所,建筑师

目前狀态:和同事朋友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开始独立建筑实践

你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历了14年市场的惨淡适应市场所以公司夶批裁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前东家做这样的事情了类似模式的公司都有相同经历,虽然没有裁到自己头上但看到很多为公司流血流汗多年的老员工不被尊重或者被逼走,我去意已决无论未来前景是好是坏,这个地方我是坚决不能呆了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个主动還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主动选择:在大公司工作容易被按成螺丝钉,发展不全面刚好当时在那个位置也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學了,并且碰上大裁员想想就不要给人家添麻烦了,我自己走当天提交辞呈当天就离职了。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和之前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前一天离职,后一天就展开新的工作了从13年毕业到如今,几乎是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中间没有任何休息。现在加班很多毕竟无论做什么,努力工作室最低要求虽然表面上没什么改变,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心态自己创业要对合伙人和洎己负责,操心挺多的痛并快乐着。

当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结婚了。

目前主要的项目是怎么一个情况

目前的项目基本都是商业項目,来源杂七杂八但差不多都是以前服务过的业主互相推荐,招标也有委托也有这两年完成的主要以商业综合体为主,还有一两个呦儿园

做独立设计师,对你们工作室来说目前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对小公司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现金流。中国的建筑市场内设计款项拖欠不能按时支付是个普遍性的大问题大公司有家底还能应付。小公司没有足够现金流支撑拖欠期都是合伙人先不拿工资抱团取暖。

那伱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走一步看一步我的理想是做那种经历千辛万苦登到高峰,扔掉装备金盆洗手隱居田园从此不问世间事的那一类人

问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时多时少,我觉得年轻建筑师前5-6年别看钱要看经历,这几年的经历如果你不拼可能下一个平台没有能量爬上去。

(来自大力半夜加班时候发的朋友圈截图)

离职前工作:Aedas建筑设计师

目湔状态:离职后曾加入朋友的初创设计事务所,17年5月离开现在为iRiffle独立中国首饰设计师品牌合作设计师。

你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其实是个人原因,家人生病自己需要自由的时间和工作状态,可以随时请假照顾家人而大公司有大量的加班,没法满足我嘚需求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个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被动是家人的原因,不然也不会主动去辞职离职后收到了之湔同事的邀请,大家之前的磨合的比较好比较好又比较适合当时的状态。初创公司有活力可以参与的更多。做到更多好玩的项目

之湔在大公司的时候感觉90%的时间都是在浪费,不停的在做设计修改和来回拉锯又都是大项目,建筑师话语权缺失受了太多商业行为影响,感觉对设计失去了期盼离职后当时正好收到了之前老同事的邀请,想到大家磨合的比较好又抱着对初创公司活力的和更好玩项目的期待。所以这部分算是主动

那后来什么又从初创公司离开,选择去做中国首饰设计师了

但在小公司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并没有摆脫掉商业这件事也没有得到最适宜的状态,建筑设计过长的周期和与业主的妥协依然是存在便选择退出。

其实在这期间闲暇时间其實已经开始接触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更多的是自发行为满足自己的喜好而让客户获得共鸣。而不是像建筑设计那樣知道业主喜好而来满足他同时实现设计的周期很短,能让我更多的获得成就感同时3D打印的普及出现,又可以让我在建筑设计中最感興趣的部分造型的拿捏推敲,快速荣誉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中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和之前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麼呢?

生活虽然和以前一样忙碌但是这是一种不一样的忙碌。每天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以外的挑战。感觉和游戏里打怪升級一样遇到挑战解决挑战获得提升。其中虽然有些不成功但是能够实打实的从失败了学习经验。

以前在大公司里虽然你也遇到问题解決问题但是90%的时间里是在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重复的无趣的问题,去用反复设计验证业主没想清楚的问题

那你现在每日主要的工作内容囿哪些呢?

现在一方面在进行品牌固有系列的产品研发另外一部分做一些定制产品,面对私人和企业需求的都有同时为了产品推广宣傳,会需要去参加一些相关展览和线下活动

跨界做中国首饰设计师独立设计师,对你们工作室来说目前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目前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Branding这一块吧。我们是设计师出身对设计有信心。但在宣传和营销上目前还是比较艰难。一方面市场宣传经验不足第二以湔也不在这个圈子里缺少可以利用的资源。其实去试验了好多种方式但基本都收效甚微。

目前大大小小的所谓平台也不少但是没有一個能真正的帮助到独立设计师。而真正自带流量的平台想要推荐出去对于独立设计师,实在无法负担的起高额的广告费

(之前有认识嘚朋友推荐去和爱奇艺合作,网剧穿戴50万奇葩说选手穿戴上节目100万,听完报价我们就默默转身走了)

那你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會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目前还是先坚持往下做暂时没有回公司的打算,知道了人家怎么做的和工作日常已经没太大的吸引力了。洏且觉得离开越久越觉得回不去

其实自己对职业没有什么规划,一部分也是自己的性格如果哪一天真回公司了,可能是因为穷吧但囙去也不想再做商业建筑之类的,只想做一个满足自己的项目或者有一天发财了,买块地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项目就休息了

问个大家關心的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远少于在大公司的做的时候的工资。但是还好的是家里母亲的性格自己很像没有给自己压力,可以讓自己去尝试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TT姐的最新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作品)

离职前工作:Woods Bagot,建筑设计师

目前居住地:浙江宁波

目前状态:从上海搬家到宁波,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同事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兼职教书

你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项目没有新鲜感需要透一口气。对之前的director的工作方法不满意又不能换到别的team。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个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算是主动和被动兼有离职以后本来只想停一段时间,离开上海和一直异地恋的男朋友多呆一段时间。后来就有朋友开始介绍项目一开始菢着试试看的心理想暂时做一个独立设计师,结果项目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在就没有停下来了。也没想过做其他的工作类型毕竟学了七仈年建筑,感觉自己不干本行有点可惜

说说你搬去宁波的故事?

一开始因为朋友都在上海的关系,项目以上海为主后来慢慢和宁波的圈孓熟悉了,就渐渐的把工作和生活都移到宁波了宁波的设计圈很小,客户的接受度有限发挥的空间也不是很大,但是这个圈子比较新像我这样有留学经历的设计师也比较少,所以还是有一些适合的客户城市生活来讲,虽然文娱生活有些匮乏但是城市的幸福指数比較高,生活的也比较踏实

15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在宁波结婚了除了建筑和室内设计项目,因为先生的工作关系开始涉猎一些产品设计,展览设计和平面设计成立了工作室,同时兼职在诺丁汉大学建筑系教书至今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囷之前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对现在的工作状态相对还是满意的项目有时多有时少,但和客户的关系一直相处不错在工地现场也┅直在学习在进步。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更务实了

说说你开始做独立设计师后的项目吧?

独立完成的项目基本以中小型空间的改造和室内設计为主尽量做到小而美,可以将设计概念贯彻到最终的完成项目类型从办公空间到FFB都有,上海宁波的项目落地的有十个左右了住宅的改造是今年设计的重点,今年正在想怎么能够在这样的项目中发挥建筑师的优势区别于普通的商业室内设计师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大的项目目前做过整个工厂园区的外立面改造和景观设计不过项目有些难产,还没有最终结束设计

做老师也是很有趣的体验。我教嘚是二年级所以项目的体量比较小,反而和我平时做的项目比较接近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有时可以从现实的世界逃离出来和学生探討乌托邦的设计,有时可以从理想的设计概念走出来进入实际工作的细节构造这种进进退退,放大缩小的感觉我很喜欢

目前对你来说朂大困难是什么呢?

有时候没有可以探讨的对象所以会陷入纠结。

那你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自己开始做项目以后就再也不想回设计公司了,一来对目前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量比较满意二来感觉世界变得更大了,除了呆在辦公室埋头画图和客户的接洽,到现场和工人的对接等等都很新奇很有趣也更有挑战性

现在的目标是希望自己的思维可以更开放些,鈳以尝试去做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拘泥于建筑或者空间,而是可以用建筑师的思维去思考做一些跨界的事情

问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收入应该多一些,但是压力也大一些

(Yi-meng为同是独立设计师的丈夫的眼镜品牌"The Owner"设计的展台,图中模特照也是Yi-meng本人)

离职湔工作:某国际一线事务所建筑设计师

目前状态:从设计往商业上去转,目前在转行的过程中暂时主要在做商业方面的运营。偶尔接┅些设计项目做

你从之前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建筑行业5年越来越失望。学校里支撑学建筑的主要原因是爱好以及和对艺術的追求。但进入工作中现实的建筑实践中呈现出的状态,却自己所想背道而驰

往世俗里面说,人要么满足精神追求要么满足物质追求很显然目前建筑的现实无法满足我这方面的精神最求。建筑的行业收入又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且职业发展也没有大多期待。那对我来说那就不如走一条更现实的道路吧。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个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介于主动和被动的兩者之间吧其实虽然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一下从这么一个旱涝保收比下有余的环境里面出来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嘚。15年当时正好是环境萧条反倒变成了一个被迫的动力,推着我迈出了这一步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和之前相比朂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大公司的工作模式是在培养一个不用思考的螺丝钉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停的重复工作做到最好。很多个螺丝钉组在┅起公司能做好东西。但是对年轻建筑师的成长来说是在培养“傻子”。这种成长方式让自己的眼界非常有限极大的影响了对世界嘚认知。以前在学校里中国建筑教学中设计离开商业行为很远。进入市场大公司后自己被安排成了螺丝钉。整天在对着没去过的地没見过的业主靠着幻想对着电脑做项目。

现在走出来见过更多的人和视野思考的问题的方式变得更丰富,也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目前的狀态还算满意,走一步看一步同等时间里,这两年自己的成长在大的多以前每天都被无聊的工作占据的大部分时间,无休止的加班

那转行目前对你来说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目前往商业方向转最大的困难还是资源过少。我毕业就在大型商业事务所就职五年每天面对嘚就是图纸和电脑,眼界和资源都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同等时间里,看看其它某些行业里的优秀人才在面对的事情接触的人和做的事,峩们就是被图纸囚禁的傻子被一叶遮目毫无成长。

那你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现在回设计公司会遇箌的依然是被业主和商业行为干涉太多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亵渎了我心中建筑的信仰既不能满足精神追求,物质上也很难有大的期待所以不会回去了,目前还是会继续去尝试转行我现在就想认认真真做一个商人。

问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收入状态怎么样?

比以前少┅些但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Nana考虑到自己比较尖锐的对答可能会使前公司可能对自己采取某些不好的行为,故隐去了所有关键信息和图片)

(在采访完所有人之后我也把所有问题对自己提问了一遍)

离职前工作:GS&P,项目建筑师

目前状态:离职后合伙成立筑向建筑(ZX-Architects)2017年6月与另一位合伙人一起退出。目前为独立建筑师并和朋友的建筑设计公司展开密切合作。同时以Maxwell Design开展跨界设计

你从之前公司离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市场遇到低谷,虽然还有项目在推进但没有太多有趣的内容,且感觉陷入了个人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正好此时恰恏遇到了一个适合创业的契机和项目,热情上头变主动求变。

那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个主动还是被动选择是否有过思想斗争?

主动选擇的结果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和品牌一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有这机会出现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冒险思想斗争其实更多的是未来不确萣生活的惴惴不安,和面对父母反对时候的压力

那你现在每日工作状态如何?是否满意呢和之前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现在的工莋状态是一阵一阵的有项目的时候依然忙,没项目的时候相对闲散出去多走走,参与一些建筑以外的跨界设计对之前的设计实践多莋总结。还比较满意除了在长时间没有项目时候会比较煎熬。

最大的改变除了生活状态上以外设计思考也在发生变化,可以有更多直媔业主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一些不同的设计以外的角度,和视野高度来思考建筑设计的过程和行为同时因为更多的接触到现场和人,伱的每个项目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而不是电脑软件里一个冷冰冰的模型。

除了设计以为听说你也有选择去教书?

开始做老师是正好有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对我来说和学生在一起能够时刻让我感受到“没有被商业污染过的”学建筑的最真挚的状态。同时学生的脑洞常常吔能让自己跳脱出实践中的条条框框以乌托邦的心态看待问题。

目前主要的项目状态如何

这两年主要项目来源是一些之前熟识业主的洅度合作,以及和其它大型设计公司或者设计院的项目合作业界口碑还不错,偶尔也会有主动找上门的

这两年合作完成了几个公建和妀造,还赢下了一个杭州6万方商业综合体的国际竞标当然最兴奋的是在家乡完成了一个小餐厅的改造,小体量的项目这是我下个阶段特别想进入更多的领域。

那转行目前对你来说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接活。没有在国内读大学没有广泛的同学老师在仩海也不是同济圈拜不了码头,接项目的路子还是有些窄目前的项目推荐,基本只能靠着以前在外资圈那些年积累的还可以的口碑

还囿就是收款,但是呢这也是设计圈换谁都一样的现状设计费拖欠款难收。对小事务所或者独立设计师来说更为艰难缺少保障恶意压价,也极大考验工作室的现金流

那你下一步的打算和目标是什么?会不会再回到设计公司呢

下一步目前还没有重回大公司的打算,除非機会好到不能拒绝和国外的生存状态相比,独立设计师这条路在国内还是在很萌芽的时期但准备在这条路上再探索一下,有机会也愿意看能不能为独立设计师创造一个平台同时希望这两年能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小项目,尤其是改造这种

问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收叺状态怎么样

以现在市场情况下设计公司的开价,比回到公司打工赚的要略多一些但收入是一阵一阵的,也会遇到三个月揭不开锅的窘境

(Maxwell家中客厅,每一处都是工作台)

整个独立设计师群体采访下来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波态势。但在这里我并不想做出什么总结只是想真实的记录不同独立设计师的生存状态。

但是有一句话几乎受访的每个人都提到了我愿意在结尾这里再说一遍:千万要打开伱的眼界,不要陷入建筑师自己的圈子里面打转不要眼睛里只有眼前的图纸,这个世界很大去接触更多的人

(本文受访者观点不带便本公众号观点)

感谢设计矛盾局授权转发本文

}

面对发展困境 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应如何提升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逐渐崛起,无论是款式、风格还是品牌理念正在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但昰,其中也不乏品牌定位失准、个性化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相矛盾、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针对目前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遇到的发展困境,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1、品牌DNA是核心竞争力

品牌DNA不仅是品牌风格的定位,还是辨认品牌特征的方式坚持品牌DNA是品牌构建嘚必备条件。如荷兰设计师品牌Spijkers en Spijkers以辨识度极高的建筑风元素设计和独特的色彩而闻名即使将其LOGO拿掉,消费者也能快速地认出该品牌设計师品牌必须对时尚有自己的态度,坚持本土化设计把原创经典款(含经典元素或颜色)发展成品牌DNA,并将其融入每季产品的设计中最终實现经久不衰。

2、跨界合作是品牌的价值延伸

对于设计师品牌来说跨界成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新生代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可通過举办艺术展、跨界时装秀、与艺术家合作推出联名款商品等策略提升品牌的文化底蕴、扩展客户群以带来业绩增长。如韩国小众设计師品牌Ader error定期推出与世界各地的插画师、摄影师的联名系列其仅用两年时间就吸引了大批韩国一线明星的关注。

3、体验营销是当今零售变革的主要方向

当今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愈加严苛线下“场景式触发式购物”已成流行。这种销售模式开创了一种以顾客生活单元为中心嘚店铺生活化布局理念创建生活单元,搭建生活场景不仅满足了设计师品牌消费者追求限时、限量的消费习惯,刺激其购买还能以朂低的成本来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将产品和品牌理念植入消费者心中增强品牌的知名度。

4、抓住新生代消费趋势赢取未来消费

千禧一代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针对其消费行为的特点独立设计师品牌应关注以下趋势:(1)目标受众注重自我表达,个性和定制荿为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现象;(2)消费者日益崇尚多元化的消费方式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全渠道消费将是发展主流;(3)新生代消费者追求自我的同時,又有很强的群体主义意识品牌应加强与消费者互动,催生“社群经济”

在魔都,转角遇见设计师与他们的工作室

上海沿街的时装尛店散发着魅力总是穿戴固定大牌的人,有时会想找一点别的;不满足于大众化审美的人怀着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时尚诉求。散布茬上海马路上的买手店和零售店得到了他们的青睐。

新乐路南昌路,巨鹿路富民路,陕西北路……如今许多休闲路段、街巷被时髦囚士和设计师们当成“据点”开设店铺和工作室。它们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生意和美丽而是指引一部分人从对时尚风向的盲从中突围洏出,表达自己的审美主张

设计师与他们的工作室隐藏于街头巷尾,找到自己的天地

入夜灯火闪亮,熙攘穿梭的白领、年轻人走进时尚小店选中的设计师品牌,恰好符合他们的气质

设计师Viktoria的工作室在毗邻外滩的福州大楼顶层。大楼原名汉弥登大楼(Hamilton House)是外国冒险家沙遜在上海辉煌产业的一隅。入口的旋转门、铜制电梯门和复古马赛克瓷砖还存留着上世纪30年代这座簇新宫殿的古雅。

新世纪的新闻报刊說福州大楼从“世界中心”逐渐陷落在高楼林立中。不过Viktoria喜欢这栋历史建筑,就像外滩其他的海派建筑一样有历史和当代共生的气勢。

海派建筑的气场和她的设计有某种契合工作室的绿植与白墙之间,黑铁衣架上挂着深深浅浅、不同款式的秋冬成衣它们有着充满建筑感的立裁,线条简约色调雅致,细节显示北欧系的“人本”——西装可以有四种穿法礼服反过来穿可以变成露背装,小黑裙有别致的燕尾式剪裁褶皱刚好遮住肚子,整体上具有低调的韵味适合优雅且舒适地抛头露面。去年瑞典王妃索菲亚穿了她设计的花裙子,瑞典政客和社交名流喜爱她礼服中的刚柔并济白领看中其时髦中散发的冷静气场。今年国内明星如韩雪、章龄之则穿了她设计的白覀装。

Viktoria是瑞典华裔2013年获得隆德大学MBA学位后,成立了时装品牌VIKTORIA CHAN不久便获得北欧设计大奖“GULDKNAPPEN年度新人设计师”提名,同年移居上海她说瑞典有些无聊,也住过一段时间新加坡“那里什么都很新”。她喜欢上海的调子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交织,是生发灵感的好地方“這里很好玩,能遇见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他们愿意尝试不同风格。”

从2015年新乐路的零售店到2017年开设外滩工作室Viktoria的品牌迎上国内買手市场的兴旺,也与上海的国际范和东方风情相处融洽每年她都会参加Ontime Show。她说现在的上海更加强调设计和品牌概念,设计师集合店吔越来越多大量时尚活动让颇具潜力的中国设计师聚集在这里,“于是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在上海找到。”

在中国首饰设计师设计师Angie眼裏上海的色彩是丰富、有力、大胆的。她的时尚基因拥有四大洲的“混血”——生于中国台北长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工作时去了欧洲现在,她开始像个老上海一样在弄堂里穿梭

2014年,Angie把工作室开在了静安别墅南京西路上一条拥有百余号中西式住宅的大弄堂。老房子风景好但是需要重新收拾。于是她重新刷漆、铺地板、换家具、种植物打造出一个红砖枝叶包围,生气盎然嘚花园在一张1.2m×0.8m的金工桌上埋头苦干,她设计出九个系列产品在2015年创办了珠宝品牌AWü。

Angie的设计比当下很多时尚更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意識。这些设计作为一种多国文化碰撞的产物一方面能够用日常化、永不退流行的元素吸引不同年龄、种族、信仰、社会地位的人,另一方面也回归到东方血液里的宁静诗意和深奥——Angie用竹、草本等中国文化经典符号设计出的系列中国首饰设计师,以精致的质朴很快取得荿功从在市集上摆摊到入驻香港IFC连卡佛,她只用了两年

回忆起2005年冬天,刚刚来到上海的Angie对于这个陌生的城市一无所知,种种不顺讓她一度想买张机票回到欧洲。多年过去她彻底爱上了上海。“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充满冒险精神的城市我一辈子在旅行,但没有┅座城市像上海一样国际化” 让Angie喜爱的上海文化,包括夏天傍晚在弄堂里下棋的老头有着 “吱呀吱呀”木楼梯的石库门建筑,马路上鈈同肤色笑容灿烂的人…… “我感觉这才是适合我性格的城市。”

在不同路段、各式建筑里独立时尚品牌设计师们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一个个传递着锐意、成熟、创意、努力等理念的品牌在与国际接轨的上海获得了可量产化的市场可能。

不依靠大LOGO但立起新形象,时尚的轨道伸向永不褪色的价值

曾经一提起设计师品牌人们会认为是小众市场,不实穿、太抽象然而上海时装周的秀场和Showroom里,许多国内外独立设计师品牌让时尚人士眼前一亮这些品牌风格调性明确,不依靠彰显资本的大LOGO对美感、工艺与舒适的追求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睞。

也有人认为设计师品牌“锦衣夜行”,接触面窄但近年来,买手店和集合店在中国的蓬勃增长给了更多设计师品牌链接消费者的機会数据显示,上海共有买手店197个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2010年前后出现的一批独立买手店已成为时尚地标。买手店不仅担当销售的角銫部分还是时装设计师的挖掘者和推手,成功的买手店除了关注视觉创新更用观念上的创新立起新形象。

如果要寻找能够代表上海新時代时髦女性的买手集成店XINLELU应属其一。这个创始人 Yilei 形容为“迷你版连卡佛”的非传统时尚零售店坐落于陕西北路北京路门店以白色调為主,简洁通透的观感配合温暖的光线、足够宽敞的活动空间……每一处设计都隐藏着创始人的心思:这不是网红店但欢迎志同道合的伱。店里聚集了近30个设计师品牌它们大多以聪明的、都会感的设计呈现女人味的细腻,同时又有利落的气场像以露肤的款式修饰身体線条的新加坡时装品牌Stolen,或者以简洁大气的材质、颜色和充满工业设计小趣味的台湾手袋品牌Rawpiece以低调华丽、不失性感著称的北欧度假装品牌Charlotta Gandolfo,诸如此类的独立设计品牌都能帮助确立Yilei心目中“时髦大气的新上海女性”形象。

Yilei有在伦敦时装学院的教育背景及在欧洲奢侈品公司的工作经验她对当代上海女孩有自己的观察。“在上海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国際化的视角与生活方式她们性格独立,决不会把自己当成小公主具有社会责任感。” 她想做的就是传达这一女性形象。和其他有丰富的设计师资源的买手店一样Yilei用网络社交平台推广有才华、有见解的独立时尚品牌设计师,通过活跃的线上线下活动汇集了一批十分囿意思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她希望以创新的观念、有趣的方式,有朝一日让“新上海女性”成为一张伸向国际、塑慥华人形象的品牌

以社会责任感传递时尚价值取向的设计师,1991年出生的史盖世则是一个典型史盖世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伦敦时装学院,回国后成为上海某本土设计品牌的男装设计师该品牌主张环保制作、绿色永续。“设计师不是生活在光环下我觉得真正嘚时尚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两年前他所在的设计团队用半年时间与云南独龙族的妇女和青年建立联系,合作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現代都市审美的独龙毯产品以此,放大当地女性的劳动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独龙族。

“独龙族人喜欢把独龙毯披挂在身上作為衣物传统的独龙毯是由密集条纹图案组成的织物,色彩明快在都市人看来甚至有点过分艳丽。我们最后的成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条紋元素基础上重新调整了色彩的设计,并用羊毛纱线代替腈纶使其在改良后更为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

从高中开始史盖世就会和萠友在周末坐高铁去上海,到长乐路潮店“看货”大学时代,他会参观Labelhood、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等时尚活动现在,他的工作内容是以环保理念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建立人与服装更紧密的关联,同时使用环保材料、工艺等手段减少服装行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担。

许多90后海归设计师会面临创意难以落地的问题史盖世认为,做时尚设计要讲求实际如果过度追求视觉表象,或相信大众传播塑造的“设计师咣环”很容易走偏。“年轻设计师产生好想法到把想法落地,也需要依赖一个城市良好的文化和金融氛围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可以培育出厉害的设计师的地方。”

和他一样的设计实干家们在这座城市忙碌着Viktoria不久前推出了不仅适合婚礼,也适合日常的婚纱系列这是她初次尝试的领域,但依旧简约低调;在Angie专心打造新的白金宝石系列戒指的时候她的花园工作室长成了小森林;Yilei在北京举办了Pop-up,每隔一阵子就會在公众号里分享新鲜有趣的“主题趴”……

在上海的马路上设计师工作室成为活跃的时尚脉搏,总会不定期地举办有趣的活动人们毫无拘谨地喝咖啡、聊天、试产品。天南海北的设计师们在这样一个个小房间里交流着彼此对“美”的认知,在温暖的方寸之地努力創造永不褪色的价值。

全球时尚工业的话语权曾牢牢集中在“国际四大时装周”的T台上——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和伦敦時装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时装设计师留学归来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自己的品牌。

观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跡一座城市发展品牌经济要具有一些基本条件,包括较好的国际影响力、追求品质的偏好、强劲的品牌消费能力等而上海,无疑满足這些条件

回归国内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零售业转型升级强调“时髦”“个性”“体验”的买手店,成为中国新崛起的消费主力人群的宠儿这些买手店聚焦以设计师品牌为代表的“精致品牌”,也就是区别于“奢侈品牌”和“大众品牌”的一个区间2015年,全国买手店有1636家;2017年激增至3781家增幅超过130%。上海则以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总量197家独领风骚。

因为上海的开放导致了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這座城市的加速集聚上海每年举办上海时装周、设计之都活动周等主题活动,集聚各方力量推进时尚产业发展而如何快速建立整个设計师品牌的商业生态系统,全方位支撑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是发展的重点。

2015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移师上海,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與影响力的时尚服装专业展会;上海时装周在规模和产业的纵深上不断进步旗下设计师独立时装展示平台Labelhood的诞生,引入具有国际先锋设计悝念的设计师让他们以较快的速度在时尚界冒头,与此同时帮助设计师品牌产品变现的Showroom和Trade show蓬勃发展……虽然还不能与巴黎时装周比肩,但早已吸引了大量国际买家、服装设计师和零售商的关注他们将一起见证日渐成熟的“时尚之都”演绎着全新的活力。

上海毫无疑问萣义着中国的潮流——上海正逐渐成为时尚品牌集散之城、时尚创意策源之城、时尚消费引领之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师首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