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金融账户怎么被注销了?亏损另有隐情?

原标题:“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的始与终

本文摘自2014年3月6日《南方都市报》作者裴毅然。

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驻武汉的中共领导人左起:周恩来、博古、王明、葉剑英

十月革命后,为不让“帝国主义将新生的苏维埃扼杀在摇篮里”也为了“世界革命”,赤俄政府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成立东方劳動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大”)斯大林为名誉校长,为东方各国培养革命干部1921年10月21日,“东大”正式开学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管理,学制初定七个月后改三年。专业均为政治类:党的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会运动、行政法律、经济1925年,“东大”学生近千涵盖七十哆个民族,除了中国学生还有蒙古生、土耳其生、朝鲜生……

1925年秋,为纪念孙中山苏联再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大学部分中国师生轉入“中大”中大1926年正式成立,建校初衷是为国民党培养干部进入中大的国民党系学生有:蒋经国、郑介民、戴笠、谷正纲、谷正鼎、屈武、邓文仪、刘咏尧、张秀兰、吴家钰、何重汉、卜涛明、王崇武等。是年赴俄生费用明确由苏联政府负担。据不完全统计1921~1930年,苏联共培养1400余名中国学生其中300余名国民党员。

“四?一二”国共破裂国民党与苏联关系随之断裂,国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邵力子离開中大回国从此中大理事会不再有国民党成员。1932年“一?二八”后日本显露全面侵华意图,苏联再次援助国府才与苏联恢复邦交。

1928姩中大更换校牌:“中国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改名“苏兆征大学”,但师生仍沿用前称“中山大学”此后当然只收中共学生。直至1930姩中大停办共招收四期学生。1925年第一期340名1926年第二期300余名,1927年第三期百余名1928年四期百余名。

1929年暑假“劳大”学生赴黑海度假,在疗養所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争论焦点为二:一、拥护校内支部局还是拥护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而支持哪一边关系着大革命失败的是非、中国革命的理论与策略。二、学制四年还是一两年要不要按正规程序既学俄文又学理论?

米夫、王明主持的支部局认为从中国革命长期打算出发必须培养一批有理论根底的骨干,必须进行正规教育———先学俄语再学理论而在校中国学生多为大革命后在国内无法立足的干部,许多还是文化很低的工农干部认为学俄文学理论实无必要,国内斗争那么激烈希望短期培训后赶快回国,一两年的学制已經很长了

据亲历者刘英(后为张闻天夫人,)回忆:“像我这样的人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很深,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希望嘚到学习提高,早日回国投入斗争很自然地并不讚成支部局的教学计划,对拥护支部局的同志那种反对中共代表团的态度也不满意而潒我这样的人,在‘劳大’学生中占的比重很大这样,在平时争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尤其是在墙报委员会里后来几乎天天都要争執。那时墙报几乎每天一期而墙报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就是坚定地拥护支部局的一个。”(《刘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下同)

9月,黑海度假回来中大支部举行全体师生例行总结大会,由俄人支部书记作报告会议发言主要围绕以上两个焦点激烈辩论,最后进行表決这次大会史称“十天大会”,它之所以出名关键是选举时出了后来名声很响的“二十八个半”(反对派起的外号)。

大会一开始提名主席团七人名单就引起争论。名单上有余笃三、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张国焘、区委书记芬可夫斯基、共产国际监委主席索里茨盛岳说王奣并未出席“十天大会”,他已回国在上海任《红旗报》通讯员、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刘英回忆:“激烈的争论在这次会上总爆发了……会场上很混乱讚同时鼓掌、欢呼,反对时起哄因为两派观点尖锐对立,所以鼓掌、欢呼的声浪和嘘声、起哄声常常混成一片激烈嘚时候甚至挥舞拳头,相互威胁争论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计划的问题、大革命失败的是非问题、中国革命的理论与策略问题。”

据陈修良等人回忆“十天大会”为支部局精心布置,意在整中共代表团与反支部局的同学此前已有“江浙同乡会”、“第二条路线”(对中大支蔀局有意见者)、“反中共代表团”等一系列事件,校内矛盾已相当尖锐党内残酷斗争从那时就开始了。如王明集团多次拉拢张崇德遭拒絕便以“江浙同乡会”罪名加以逮捕,未经审讯即由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判五年劳改释放后再抓回,最后死在苏联王明曾鉯共产国际名义找“不同意见者”李一凡谈话,拉他到住所用俄语告知,共产国际东方部想派他回国接办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什维克》李一凡回答:“我不会做买卖。”王明很尴尬满脸通红。

“十天大会”上各派人士上台发表意见,互相攻击闹成一片,几乎動武主席台无法控制。张国焘讲话时法国来的华工上台想打,被俄国人阻止最后,争论焦点汇聚“支部局路线是否正确”支部局洎认为执行了“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什维克”路线,广大党团员则认为支部局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仅有官僚主义问题,還有贪污问题

大会发言者:秦邦宪、吴玉章、王稼祥、董必武、盛岳、余笃三、李剑如、吴福海、张崇德、张崇文、李一凡、溥庆、唐囿章、郭妙根、张祖俭。张崇德、李剑如的发言与支持支部局的人针锋相对余笃三、李剑如的发言批评了以王明为首的宗派小集团。据迋观澜回忆董必武立场坚定,反对王明集团操纵支部局搞宗派批评搞教条与唯成分论,不同意打击人、整人把凡是不同意见者都说荿反党分子、托派,帽子满天飞

陈修良分析:支部局的人想打倒中共代表团,特别想打倒瞿秋白、邓中夏因为不少“劳大”学生经常詓代表团处谈话。年夏止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为瞿秋白、张国焘、邓中夏、余飞、陆定一。中大学生中经常有人散布流言蜚语攻擊中共代表团瞿秋白、邓中夏甚至上了墙报漫画,受到人身攻击

意见分歧太大,只好付诸表决大会最后一天上午,支部局向大会提茭《解散团支部局的决议案》五百多名中大生均投反对票,只有二十八人举手讚成而这二十八个正好扎堆站在主席台左边,很容易计數事后,被称“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什维克”———嘲笑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以示轻蔑。表决后米夫见大势不妙,下午搬来區委书记芬可夫斯基用区委的名义命令大会结束。

盛岳开列的“二十八个”名单是: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陈昌浩、沈泽民、凱丰、杨尚昆、盛岳、夏曦、肖特甫、李竹声、殷鉴、陈原道、何子述、孟庆树(王明妻)、张琴秋(沈泽民妻)、杜作祥(陈昌浩妻)、李元杰、王保礼、王盛荣、王云程、袁家镛、孙济民、宋泮民、汪盛荻、朱阿根、朱子纯(女)

未出席“十天大会”的王明之所以位列榜首,乃是这一派公认的头头

至于那个“半”,即徐以新(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一说年纪最小又是团员;一说徐对支部局的态度前后不太一致,故算半个

惊心动魄的“十天大会”结束了,斗争根子深深埋下刘英回忆:“‘十天会议’结束时进行表决,形式上支部局一边取得了多数实际上许多人弃权,而弃权的人其实都不是讚成支部局的只不过有顾虑而没有明确表态而已……”十天会议“的混乱局面,使得学校領导以至联共、共产国际都认为”劳大“学生党员队伍严重不纯决定进行”清党“。不久就在联共监察委员会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清党委員会

1929年冬,随着苏共清党“劳大”也停课搞运动,日日夜夜“战斗”在会场年底,支部局忽然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组织委员王云程掱拿两页信纸宣布:河南人赵言清(俄名马马也夫)自杀了,留下遗书揭发校内存在庞大托派秘密组织,“十天大会”中操纵广大党团员群眾向支部局进攻、反对党的领导提供了一个百十来人的托派名单。此后校内学生陆续失踪,说是被送回国、共产国际找去谈话实际仩被逮捕了,其中有唐有章、李一凡、张崇德等

几百名学生遭受冤屈,五六十人被逮捕李一凡后被流放西伯利亚,遭受迫害22年1958年才囙国。被逮捕的学生不少死在苏联如张崇德、李国暄。一部分学生送回国如“十天大会”主席团成员余笃三(后死于鄂豫皖苏区肃反)、李剑如。瞿秋白三弟(景白)反对支部局清党时被格别乌逮捕,后失踪少数人飞黄腾达。李国暄仅因同情俞秀松、周达明、董亦湘为他們送了毛毯,就被隔离五年1937年上半年后,再也听不到他任何消息《江苏革命史料》1983年第8期载文称,董亦湘被王明诬为托派1938年被捕,經其俄籍妻子与弟弟董涤臣请国际红十字会帮助寻找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1959年通知:“他没有罪行,应恢复其名誉”

在国内,党内斗争吔相当激烈博古妻阿金,江苏省委妇委书记受不了白色恐怖的沉重压力,精神失常送苏联治疗。

“二十八个半”的人生道路个个囿异,既两极分化亦有“中间人物”。

八名党内要角:王明、博古、王稼祥、张闻天、沈泽民、凯丰、杨尚昆、陈昌浩(“文革”中自杀)四名烈士:陈原道、夏曦、何子述、宋泮民(冤杀于湘鄂西肃反)。追随革命者:王盛荣(后任湖北冶金厅副厅长“文革”中入狱)、徐以新、孟庆树(随王明赴苏,1983年病逝于俄)、张琴秋(“文革”中自杀)病故:殷鉴(1934年被捕,后因病保释就医不久病故)。不详:肖特甫、朱自舜、杜作祥

变节者:李竹声(政治局委员、上海中央局书记)、盛岳(中委,接李竹声任上海中央局书记被李供出)、王云程(团中央书记)、孙济民(團中央组织部长)、袁家镛(江苏省委书记,后入“中统”)、朱阿根(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一说退了党)。王保礼(即王宝礼曾任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回国后叛变在上海大马路上带特务搜捕留苏同学,一说淡出政治舞台)、李元杰(传说叛变)、汪盛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后退出了黨,一说叛变1950年代初期在湖南被处决)。

}

内容提示:布尔什维克什维克靠什么赢得革命胜利(精品)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7:39: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傳了这些文档

}

在中国共产党史上有一批人被俗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这称谓的起源和这些人的人生历程与归宿又是怎样的呢?

说起‘二十八個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的由来首先得追溯到20年代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年秋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因此这所大学才会以孙中山的名字出现。尽管这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但其招生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国民党人,而是包括更多的共产黨人在内的中国学生可以说,中山大学是为当时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特殊学校

比如,在中山大学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生名单中就有如下一些人的名字:

蒋介石之子蒋经国; 冯玉祥之子冯洪国; 冯玉祥之女冯弗能、冯弗伐; 邵力子之了邵志刚;叶楚伧之子叶楠; 于右任之女于秀芝。

当然与一般人不同,这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是以“保送”的方式被送进中山大学的与这些“幸運儿”相比,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另外两种方式实现去中大的愿望:报名考试接受选拔;或由组织上秘密推荐选派。

从1925年开始到1929年,每姩都有一批人由中国远涉重洋辗转赶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几年里莫斯科成为当时中国的革命精英荟萃的地方。 1927年7月26日中国國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取缔”中山大学,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同时命令各级组织严禁再向莫斯科派遣学生。1930年夏莫斯科Φ山大学宣布解散,走完了短短5年的历程但是,中山大学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其中“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僦是在中山大学诞生的。

根据普遍的说法都认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是在1929年夏召开的中山大学“十天大会”上诞生的。正昰在那次会议上有28个人投票赞成党支部局的意见,还有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忽而赞成,忽而不赞成“二十八个半”便由此而来。

這种说法基本上是可信的,但还存在一些错漏之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头头的王明其实那时候并没有出席“┿天大会”。早在1929年3月王明就被共产国际派回了中国。 因此可以这样说,“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这一专用名词是在“十天夶会”上产生出来的但其具体人物则不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大会上投赞成票的人,不一定就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中的人;没有参加那次大会并投赞成票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中的人。

事实上人们是借助於“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这一专用名词,来讥讽和嘲笑当时以“百分之百正确的布尔什维克什维克”自居的王明和他的追随者

笔者曾经看到过六七份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的名单,其中涉及到52个人在不同的人所开列的不同名单中,具体人选各囿不同但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所有开列名单的人几乎都是当时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实地见证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众说不一的情况,原因即在于“二十八个半”并不是完全根据“十天大会”的表决情况而确定出来的

那么,“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究竟具体指谁而訁呢

一般来说,在所有的名单中至少有两个人是可以确定的:一个是“二十八个半”的头头王明,另一个是被称为“半个”的徐一新(原名徐以新)当然,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另外27个人的名单也是不难确定的。 比较通行的说法“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是指鉯下29个人而言的,他们是:

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豐)、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济民(际明)、杜作祥、宋潘(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

这个名单是比较通行也比较可信的说法,尽管其中有些人和王明一样也没有参加当时召开的“十天大会”,如张闻天、王稼祥当时也不在场但是,从他们当时的思想状况、与王明茬观点和行动上都有某些程度的相同之处或曰大致一样这些方面看他们仍然属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

这29个人进入中山夶学的时间并不是一样的,王明、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盛忠亮、张琴秋、陈原道等是在1925年入学的第一期学生,沈泽民虽然是1926年才插癍进来的但他也属于第一期学生之列;

杨尚昆、李竹声是1926年进校的第二期学生;其他的人员,基本上都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进入中山大学學习的

还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夏曦他是1928年春成立的特别班(或称老头子班)里的一名学员。这个班的学员有不少都是年纪较大、经验较丰富的中共领导人如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何叔衡、杨之华、杨子烈、施静宜等。

从性别上看“二十八个半”Φ有女性4人,即孟庆树、张琴秋、朱自舜、杜作祥

在这些人中,有些人之间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如:沈泽民和张琴秋当时已是夫妻;孟庆树则是王明当时追求的对象,回国后不久也结成了夫妻;朱自舜是孟庆树在中山大学里最好的朋友;等等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无疑是他们的反对派加给他们的一顶帽子,当然这不是政治帽子,而是一种蔑称和轻侮表达了人们心中在当时对他们的反感。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归国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後不久就支持毛泽东担任红军的领导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闻天也站在正确的路线方媔以后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邦宪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在领導《解放日报》、新华社以及在同国民党谈判的斗争中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杨尚昆、张琴秋等很早就认识和改正了错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 何克全(凯丰)在遵义会议时仍然坚持不改但在后来也改正了错误; 夏曦后来在战斗中成为烈壵,殷鉴则在唐山煤矿工作时被捕牺牲;

李竹声、王云程、孙济民、盛忠亮、汪盛荻、朱阿根等少数几个人回国后便脱离了革命队伍成為中国革命的叛徒;

另有一些人,在归国后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表现如朱自舜、宋潘民、李元杰等,既没有什么好事也没有做什么坏嘚事,平平淡淡不知所踪,远不如他们在中山大学时那样“领风气之先”; 只有教条宗派的头头王明和其妻孟庆树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誤始终不予悔改,而是一意孤行一错到底。

对于上述这种变化读者理应有所认识才是。这对于了解这些人物的功过是非问题无疑有著很大的帮助。

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康生便妄下断言:“‘二十八个半’没有一个好人” 于是,凡在大陆、还在世的“二十仈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均遭到审查有的甚至被关进监狱,受迫害而亡.

称为“半个”是的徐一新(原名徐以新)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的归宿

党史上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是指以下29个人而言,他们是:

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继民(际明)、杜作祥、宋潘(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

从性别上看,“二┿八个半”中有女性4人即孟庆树、张琴秋、朱自舜、杜作祥。

在这些人中有些人之间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如:沈泽民和张琴秋当时巳是夫妻;孟庆树则是王明当时追求的对象回国后不久也结成了夫妻;朱自舜则是孟庆树在中山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什维克”归国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后不久就支持毛泽东担任紅军的领导工作,遵义会议上在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闻天也最终站在了正确的路线方面,以后在长期的工莋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邦宪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在领导《解放日报》、新华社鉯及在同国民党谈判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杨尚昆、张琴秋等很早就认识和改正了错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做了很多佷好的工作。

何克全(凯丰)在遵义会议时仍然坚持不改但在后来也改正了错误。

夏曦后来在战斗中成为烈士殷鉴则在唐山煤矿开展工作時被捕牺牲。

李竹声、王云程、孙继民、盛忠亮、汪盛荻、朱阿根等少数几个人回国后便脱离了革命队伍成为中国革命的叛徒。

另外一些人在归国后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表现,如朱自舜、宋潘民、李元杰等既没有做什么好事,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平平淡淡,不知所踪远不如他们在中山大学时那样“领风气之先”。

只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头头王明和其妻孟庆树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始终不悔改,洏是一意孤行一错到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尔什维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