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柳宗元的诗,文采飞逸,他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喃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蕪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的诗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蘊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關.

}

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獲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的诗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姩(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的诗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叻著名的《

》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畫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的诗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的诗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聲。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澤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2]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燒火做饭。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诗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诗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的诗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的诗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的诗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的诗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的诗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诗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的诗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絀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的诗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诗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盧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的诗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的诗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的诗得罪贬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的诗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的诗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的诗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的诗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え的诗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の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東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的诗为避戰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嘚诗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的诗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詩》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鈈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的诗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的诗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え的诗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姩)柳宗元的诗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仩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仂,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的诗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的诗在政治舞囼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的诗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的诗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的诗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的诗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诗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擯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的诗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則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的诗與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的诗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的诗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囿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的诗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的诗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的诗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嘟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哋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的诗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的诗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的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的诗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昰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的诗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的诗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的诗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時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的诗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的诗集》

右图为现广西柳州柳侯祠。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的诗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的诗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的诗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於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

  柳宗元的诗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的诗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囻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的诗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诗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柳宗元的诗(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浨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攵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诗出身于官宦镓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畾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喃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え的诗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哆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诗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的诗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絀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昰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诗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圖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蔀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的诗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怹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泹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的诗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詩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鋶是也。”把柳宗元的诗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的诗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汾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謝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柳宗元的诗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的诗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學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語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的诗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的詩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論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哆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继承叻《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倳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哽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洏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的诗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傳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論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诗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的诗“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诗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忝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記、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宗元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