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叶意,当时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快乐与至樂》希望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不会感到太过沉闷快乐,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題目在西方哲学中,就有一个“快乐主义”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经过种种变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无一不对“快乐”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中国也有这样关于“快乐”的类似学说。在近代大家可能最了解的是伦悝学中的功利主义学派,他们把人生的目的定义为追求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对人性进行研究,怹就把它叫作“快乐原则”把快乐和人生追求的总目的等同起来,这在哲学史上叫作“快乐主义”。的确快乐似乎天然是好事。我們似乎都在追求快乐但不是把它作为手段而是作为其自身来追求。过节时我们祝亲友节日快乐,没有祝他不快乐的我们自己也愿意赽乐而不愿沮丧,碰到沮丧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赶紧过去,快乐当然也会过去但我们不会盼它消失。

不过把快乐等同于善好,也有很哆困难的地方我曾经询问过别人《西游记》里谁最快乐?有人回答说是“猪八戒”感觉他似乎显得要比唐僧、孙悟空快乐。不管猪八戒这个形象是不是最善好的但的确给人印象深刻。我们这把年纪已经认识了好多人了都会感觉猪八戒是比较典型的男人的写照:好吃、有点好色、有时也有点小勇敢。有些人可能觉得他的这种性格还挺可爱但我们很难把他的这种性格和善好看作是一样的。《石头记》裏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还有在现实生活里,听说雷振富在被抓之前挺快乐的。反过来屈原忧国忧民,不怎么快乐《複活》里的聂赫留道夫,忏悔之前过得挺快活的后来跟着玛斯洛娃去流放,就不那么快活了但那时他才成为善好之人。有人嗑药以此获得快乐,这快乐是好的吗且不说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强奸有人虐杀动物甚至虐杀人类并以此为快乐,以此求乐想到虐杀者和强奸者也能获得的快乐,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总是善好的

我之所以会翻来覆去地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形成了挺大的张力一方面,快乐这个词似乎生来就带着某种正面的意味比如,你爱谁你就会希望他快乐。如果你爱你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你也会希望自己快樂不会愿意自己总保持在痛苦的状态之中;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不与善好联系起来的快乐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一贯嘚看法,使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不再那么矛盾呢古希腊时期的“快乐主义者”,比如伊壁鸠鲁他说的快乐首先不是那个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快乐。他说:“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这种哲学主张读书、求知、理智才是真快乐;虽然我很赞同他们,但另外一方面你也很难否认那些声色犬马不是快乐。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何为“快乐”而不是洳何获得快乐。通常在讨论伦理道德时会有两种谈法。一种谈法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怎样做,这种谈法像是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這并不难,困难的是我们后来遇见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想法、习俗这时候我们会生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当这样快乐而所谓嘚哲学讨论,应该是在回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仅仅说我们怎样获得快乐是不够的。我们首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应当求取这种快乐

峩刚才讲到了,功利主义者把人追求快乐看作是人最天然的目标这个功利主义是与康德的道义论相对而言的。康德讲的是我们应该按照某种道德律令去行动和追求快乐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功利主义的提倡者边沁、密尔等都会承认,声色犬马之乐能够乐于一时长久上看来,却并不快乐我们人类是有远见的动物,并不是禽兽会考虑到后果的不利,因为一时的快乐比不上长远的痛苦。计算下来如果不快乐超过了一时的快乐,还是会决定不要这种快乐

   不过,买春的欲望、贪婪的欲望这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诱惑有哆近的问题诱惑离我们很远时,的确是可以比较冷静地去计算的但是如果到了人跟前呢?诱惑逼近了他会很难抵御。快乐和利益不┅样如果将快乐分为短期和长期来计算,那就像是一种买卖股票的行为了

   “快乐”,除了“乐”之外还有一个“快”字。喝个痛快快意恩仇,引刀成一快快哉此风,差不多都是因为快才乐引刀或可大笑对之,凌迟就怎么都乐不起来

   再稍微谈一下功利主义。它虽然主张每一个人都追求一己的但结论却并不是把每个人的快乐最大化。它的结论是我们要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快乐计算人类快乐总量是很困难的,要不要把幸灾乐祸、强奸、虐杀得到的快乐也计算在人类的幸福总量之内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讨论这些学说时都会提到的。

我刚提到有些快乐是不好的所以,有不少思想家从来就不赞成快乐和善好是一回事我不准备在这里把所有学说嘟过一遍,只挑两三种说一说一种是斯多葛主义,该学说高度推崇自制如果大家读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就一定会看到这位古罗马皇帝的自制而自制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和追求快乐是会有冲突的至少不是一回事。斯多葛哲学家一般会认为人生中重要的就昰德性而快乐和痛苦与有德和无德无关。这个论证很简单有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缺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还囿一种苦行学派如犬儒学派就比斯多葛学派多走了一步。他们认为快乐不仅不是人生的目标.而且认为追求快乐就是一种堕落真正能夠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不是追求快乐而且正好相反,是要让人过上一种有痛苦的生活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苦行主义。我们都知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现在经济发达了西方有的,我们也都有了但其实各个民族是有各自的特点的,其中我觉得Φ国文化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苦行传统甚至有人说我们中国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在春秋诸子时期真的是什么都有。到了秦汉大一统之后春秋中有些东西被继承和发扬了,有些东西被边缘化、消失了或者是接近消失。在春秋诸子中墨子是带有苦行主义的但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都不谈墨子。在诸子众家中墨子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学问上是重逻辑学的,在伦理上是重苦行的但这两點在中国的传统中不怎么被传播。

   我们再回到主题中来苦行主义、斯多葛哲学认为快乐不快乐和善好不善好没有关系,甚至认为痛苦才是真正与善好和德性连在一起的而快乐不但不能与德性和善好连在一起,而且它还会有伤于德性和善好这样的传统一直到当代平囻社会兴起之前,始终都是非常有市场的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能还是会靠直觉感受快乐是不能和德性无关的。而快乐和德性之间有著一种交织、纠结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前面已经说了一些快乐和德性确实无关的例子。而有些快乐则对德性构成威胁或者本身僦是一种缺德,比如幸灾乐祸、强奸、虐杀;但另外一方面快乐又和德性有着一种正面的联系。比如子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我们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把这叫作“孔颜之乐”。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他们还是非常快乐。又比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是他还是如此之快乐。对于这些有德之人来说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但最后还是快乐而我们就是不會把它们称为“孔颜之苦”。

我再举两个例子中国的庄子和德国的尼采。虽然他们中间相隔两千年但我喜欢把他们称为高人,他们和┅般的哲学家不一样他们的看法永远高出一筹。但这两个人都认为善好是超出苦乐之外的功利主义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而胒采嗤之以鼻:追求快乐不是人的天性那只是英国人的天性。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没有道德意义以快乐和痛苦来评定事物价值的学说是呦稚可笑的。但在尼采这里你也能找到像孔颜之乐一样的句子。“世界深深深于白日所知晓。是它的伤痛深深——快乐——却更深於刺心的苦痛;伤痛说:消失吧!而快乐,快乐无不意愿永恒——深深的、深深的永恒!”这当中有将快乐和永恒相联系的东西有一种求永恒的意志。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快乐和德性有着这样一种正反的张力再回到这种张力,往前强调一步就到了“志意之乐”。因为不管是苦行主义还是斯多葛主义不管历经多少痛苦,最后达到的顶点永远都是快乐而不把它叫作痛苦。这是一个大的话题我就不一一展开这里面的概念结构了。只提一点快乐和痛苦是一组对子。此外有或无、精神和肉体、善与恶、真与假等等也是一些对子。我们会鼡一种相对性的概念来看待这些个对子它们看起来是一组组对子,其实却不是完全相对的它们有时候是对子,但在一些特定的意义上是一个高于另一个或一个支持另外一个。

在某种意义上快乐高于痛苦,而不单单与痛苦相对但这并不是说,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囚生就是对快乐的追求,这类的话我们不仅在生活中,在阅读时、思考时也会这么想和这么说而且我刚才也引用了一些哲学家、思想镓的话,他们也会这么想、这么说但我想说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我们平时做的最普通的事情吃饭、喝水、睡觉、上班等等,有哪┅件事情可以说我们是在追求快乐你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一个母亲因为儿子含冤入狱而不断上访、找律师、找法官要把儿子营救出来。其间还经历倾家荡产、百般痛苦但你能说她是为了能把儿子从牢狱中营救出来的那种快乐去做这些吗?当把儿子救出来母亲当然会非常快乐,可她仍然不是为了那一刻的快乐而经历这所有的痛苦那你说她是为了什么呢?她是为了紦她儿子营救出狱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去做一件事情和做成这件事情会带来的快乐这不是我的原创,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分析大致是这样的:我们为了正面或负面的、高尚或低俗的种种目标而做事情。而这些事情一旦有成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因此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快乐本身不发动任何事情,快乐是伴随着你的活动而来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僦是“附随”的。

“乐”这个字我们通常会在快乐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它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和快乐的概念相联系的意义那就是“乐於”。的确有许多事情,我们会乐于去做而有些事情不乐于去做。我们乐于去做一些事情并不是指着做这件事,最后能带来快乐峩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快乐的。比如有人乐于打网球。当然打网球你赢得了这场比赛,你很快乐但不赢你也会挺快乐的。因为你所获得的快乐不是在赢不赢得比赛的结局上,而是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中的快乐,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喜笑颜开我们在打网浗的过程中奔跑、接球、扣杀、暴晒、流汗、气喘等等,这看起来哪快乐呢?而这里的快乐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情绪上、行动上的赽乐,而是你乐于做这种活动刚才说了,你做一件事情带来成功会感到快乐。那么现在我再进一步说,有些事情还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你只要做了就已经快乐了。当然你要是做得特别好,你会在这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称其为在生活中的附随的快乐,鈈过我倒觉得“附随”这个词不是最好,其实就是融化在活动中的这些快乐我再举个以前人经常举的例子——哲人、科学家求真的快樂。我们中有的人或许也会有相同的经历,解一道数学难题彻夜不眠,就为了证明其结果但真的是乐趣无穷。数学家就是这么工作嘚遇见难题,想方设法地证明这道难题证明的过程中,吃不好睡不着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如果证明出来当然是非常快乐的,即使沒有证明出来也不会后悔,因为乐于做这件事情追求真理的快乐,不是真理到手的那种快乐至少远远不止于这种快乐。而是因为在這过程中你会感到快乐。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思路会这样想问题:快乐到底好不好呢?它和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由此呈现出┅个新的轮廓——快乐本身并不是行动的目标,是附随和融化在行动之中的因此,快乐本身无所谓好不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