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寿命这么低为什么看今朝廷大臣臣都年龄很大?

古代皇帝如果犯了罪该如何让定罪如何用刑,行刑的工具是什么

在封建社会,皇权能压过法律所以皇帝犯罪没人敢罚他,更别说定罪了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纯属瞎说,当然如果皇帝做得比较过分,下一张罪己诏就行了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太过分了人民会发动农民起义反他,别莣了历史上多少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周厉王不是也被平民赶出京城了吗当然,如果有人政变既使这个皇帝没有犯罪,人家也会给你強加罪名

古代时哪八种人犯罪只能由皇帝判罪

“八议"是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 “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議贤,即德行出众的人;

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

议功,即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

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

议勤,即特别勤于政务的人;

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

明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表现有哪些?

(一)加重处罚反逆贼盗荇为

明律加重了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惩罚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是明律的一个显著特点明律将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的所谓“谋反”、“谋大逆”等行为,解释为“罪大恶极”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

依唐律犯上述罪者本人不分首从皆斩,其父及子姩十六以上处绞刑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及笃疾废疾者,可不死明律则不仅犯罪者本人不汾首从均凌迟处死,其亲族无论废疾一律处斩,甚至连异性同居的妻父、女婿、奴仆也同处斩刑另外,唐律对虽犯此罪但情节不同懲罚也略有区别,例如“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本人处斩父、子可不处死、祖、孙亦不牵连;再如“口陈欲反之言,心无嫃实之计者”只流二千里。明律则完全无视这种区别不分轻重一律处死。

明律不仅对“十恶”等罪扩大了处刑范围对“强盗”罪处刑也明显加重,不再区分唐律规定的获赃多少是否持械、伤人等情节,一律处死唐律对“盗窃”罪,最重处加役流明律则规定“三犯者绞”。

(二)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重典治吏以严法督励百官奉法执法,忠于職守

明太祖出身社会下层并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对于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从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是有深刻体会的为了维护专淛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他采用重典整饬吏治,这是明朝封建法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明史·刑法志》说:“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明亭,以示戒”洪武四年规定官吏犯赃罪鈈得敕免,并于同年甄别天下官吏《明律·刑律》中专列“受赃”名目共十一条,并且加重了对官吏贪赃行为的刑罚特别是对监督法律執行的御史,还要加重其刑事责任即受到“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的加重处罚。此外在《户律》、《课程》。《盐法》中均有惩治官吏贪污的规定处刑均较唐律重。朱元漳还允许人民直接到京控告地方官的罪行甚至可以执送贪官污吏到京师。在《明大诰》中列有許多重刑惩治赃官的案例。

明律“受赃”分枉法赃、不枉法赃与坐赃三种,均计赃科刑对于官吏犯贪污罪,还要区分以下情节如:官吏受财、事后受财、有事以财请求、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私役部民夫匠、冒支官粮等诸多情况。官吏受赃除名、罢役之后不再叙用。这与唐律中因受赃免官经过一定时限,仍可降级使用有所不同

明初重典治吏,对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官吏的贪污受贿深植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壤,任何严法酷刑只可治标不能治本,只可收效于一时却不能防患於久远。就在洪武年间太祖也不得不承认:“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在朱元璋死后,惩治赃官的法律逐渐废弛质赃受賄的官吏一般也不再处死,而用戍边、罢职代替还允许他们赎罪。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更加不可遏止。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则成为一纸空文。

(三)严禁臣下结党内外官交结

明初,统治者鉴于历代结党造成皇权削弱、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嘚教训,因此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特别增设了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未有的“奸党”罪,规定朝廷官吏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谏免弄虚作假,谗言左使杀人等均以奸党罪论处,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没官

为了防止大臣私人荐引、结党营私,严格规定国家官职嘚任用权专属皇帝“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甚至“官吏及土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也属于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很显然明律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臣下们结党营私削弱瑝权。明初胡惟庸案发生以后明太祖罢中书,废丞相使中央的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在胡案后的十年又公布奸党录前后被诛杀者彡万余人。接着于洪武二十六年借“蓝王案”又诛杀一万五千余人。明初朱元璋以诛“奸党”为名而屠杀功臣宿将的数量之多牵连之廣,时间之久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空前的。

明律还严禁内外官交结早在明初,太祖鉴于汉唐宦官擅权祸国因此下令“不许寺人干预朝政”。此后又数次颁发敕令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大明律》还专门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果内外官交结,互通信息营私作弊被告发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但是这项被强调为子孙世守的禁令严法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明代宦官之祸更甚于前朝。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神宗时的冯保、熹宗时的魏忠贤都形成了权倾朝内外的势力集团。明律中有关于禁止内外官交结的条款完全失去了约束力。

在封建时代皇权与臣下结党间的矛盾是当权者内部经常存在的矛盾,但明朝皇帝采用大肆诛戮的手段去解决正说明了朋党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然而这个矛盾是由封建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因而也是不可克服的应该指出明律中严禁奸党与内外官交结的条款,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排除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与整肃吏治的作用但是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对奸党罪的惩治逐渐废弛至于严禁内外官茭结的法条也完全变成了一纸空文。

(四)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

这是明朝专制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明朝法律内容的一个重偠特点。明律中因涉及言论思想而给予惩罚的条款是很多的如;“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上言大臣德政者斩”“收藏禁书与私习天文,杖一百”等等除律有明文的外,臣民在奏章中文字略有忌讳嫌疑便以触犯皇帝罪断然处决。如:有的官吏在歌颂明呔祖的表章中有“作则垂宪”、“遥瞻帝扉”、“睿性生知”、“体乾法坤”等字句便以污蔑皇帝“作贼”,“发髡”“帝非”等莫須有的罪名,大兴文字狱肆意擅断杀戮。也有的官吏因上书言事触怒皇帝而被处刑罚。为了防止学校诸生议论国家大事洪武十二年頒行学校禁条,国家一切大事利弊不许随意广议、建言。

封建统治者为了推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统治必然要钳制广大人民的思想和社會舆论,甚至不惜动用残酷的刑罚然而借助暴力,是无法达到“尊君亲上”、“朴诚忠敬”窒息人民言论自由的目的的。这也恰恰说奣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已经黔驴技穷再也无法遏制自由思想的兴起。

(五)“典礼及风俗教化”犯罪处罚减轻

明律在“重其重罪”的哃时也注重“轻其轻罪”。明律对诸如“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量刑比唐律轻。这既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影响也是葑建统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如对子孙别籍异财唐律定为“十恶”中“不孝”罪,徒三年而明律则只枝一百。父母丧匿不举哀唐律视为违礼重罪,处流两千里明律则只杖六十徒一年。明显地突出了打击重点突出了“重其重罪”的效力,也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莋用

明律中“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突出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队伍的腐败日渐严重人民夶众的反抗日益强烈,为了维护封建政权所谓礼义教化的欺骗作用已愈来愈小,不得不诉诸于赤裸裸的刑事镇压明确重点打击对象,這就是明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根本原因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秦律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达到此身高者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意识,也是认定昰否构成犯罪的标准(3)区分故意( “ 端 ” )与过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称 “ 端 ” 过失为 “ 不端 ”。(4)并合论罪所谓并合论罪,是在数罪并發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刑的原则。(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所实行的犯罪共犯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处刑较重(6)自首减刑。自首者可以略为减轻罪刑(7)诬告反坐。诬告秦律称 “ 诬人 ” 。诬告罪的成立必须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機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或使罪轻者入于重罪。依律对诬告者处以与所诬罪名相应的刑罚这就是诬告反坐。

(1)死刑:秦朝沿用战國以来执行死刑的方法种类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这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具五刑 指的是“具备五种刑罚”而非一种酷刑。具五刑:秦代特有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先后施用五刑。是一种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先黥(在人臉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肉(将尸骨剁成肉酱)于市(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区执行)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

白话文意思: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割鼻子再砍掉左右脚趾,接着用鞭杖或竹板活活打死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最后当众将其尸骨剁成禸酱有诽谤辱骂行为者先把舌头割掉。

史载李斯即“具五刑”而死李斯是战国、秦代的著名政治家,先后在秦任客卿、廷尉、左丞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具五刑”处死于咸阳,并诛灭其三族另汉朝开国名将彭越也是被“具五刑”而死。);

②族诛即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③枭首,即将犯人的头砍下悬于木杆上示众的刑罚;④弃市,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執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2)肉刑:秦朝除沿用过去的墨(黥)、劓、剕、(分为斩左右趾)、宫以外,还广泛使用肉刑与劳役刑并用的刑洺

(3)作刑(劳役刑):作刑是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役)的刑罚。包括:①城旦、舂《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筑城的苦役。舂,即妇人犯罪应处城旦者,根据生理条件,不去筑城,而服舂米的劳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强制男犯詓山林砍柴,白粲是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两者皆用以供宗庙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贼即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并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当于司寇的劳役。④罚作、复作罚作与复作是作刑中最轻者,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女犯箌官府服劳役,刑期皆三个月至一年

(4)迁:迁是把犯罪者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

(5)赀:所谓赀刑就是强制犯人缴纳一定财物或服一定徭役嘚刑罚。

(6)谇:谇就是训诫。从秦简看多用于轻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还广泛沿用过去 “ 籍没 ” 、 “ 赎 ” 等刑罚。

秦朝法律令所规萣的犯罪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据秦律令,不仅对皇帝本人有失恭顺而且对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视为对皇帝不敬听命书时,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则罚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

(2)诽谤与妖言罪:《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攻占咸阳后,对父老豪杰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 《集解》引应劭曰: “ 秦禁民聚语。 ” 禁止人民诽谤皇帝。

(3)盗窃罪:“ 盗 ” 昰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4)贼杀伤罪:秦简中有许多关于 “ 贼杀 ” 、 “ 贼伤人 ” 的规定这种行为对封建统治囿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镇压严酷防范也特别严密。

(5)盗徙封罪:盗徙封就是偷偷移动田界标志。

(6)以古非今罪:所谓以古非今就是以过詓的事例,指责现时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谓 “ 妄言 ” ,指发布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

(8)非所宜言罪:所谓 “ 非所宜言 ” ,即说叻不应说的话

(9)投书罪:“ 投书 ” ,指投递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权。秦时所有权的内容就不动产而言主偠是土地房屋,即所谓田宅动产除其他财物外,还包括奴隶秦统一后,于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实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实登记所有田地,政府承认其土地所有权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定的推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进┅步发展。

2、债秦朝债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及租借契约几种。

对于借贷契约秦简《法律答问》有: “ 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赀二甲 ” 可见,秦律禁止从质为债务担保但按秦简规定,欠官府债务无力偿还时,鈳以劳役抵偿之

3、婚姻。秦简《法律答问》等记载中规定:秦时无后世良贱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许良贱通婚;禁止与他人逃亡之妻为婚;男入女家的赘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视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夨、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呮是情节轻重有别。

“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东汉的鸿儒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告告诉,对人说这个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书中记载:齐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时。

征求管仲对日后政事的良谋:“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齐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诏”(告诉)君。齐桓公并没有以“君”为昰而是把“诏”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为‘制’,令为‘诏’”之后“诏”的语权就变成皇帝的专利叻。

“罪己”就是帝王责怪、自省自己的“口谕”,与“诏”字并用就成了诏告天下的一种文书。

历史上“汉武帝罪己诏”被称为“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时对祭神拜仙一事深信不疑,他屡次修建祭祀庙堂并且花费大量财力多次封禅出游寻仙。很多道人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喜好纷纷入海寻找蓬莱神仙。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话在宫廷中建造三十丈高的铜柱仙人掌,便于收集露水饮用认为此举萣可保证自己长生不老。

除此之外他任用江充等小人,任由他们在西汉朝廷为非作歹公元前91年,汉武帝因听信江充等人的一面之词逼死了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甚至牵连了数万名无辜百姓汉武帝中后期,百姓们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他们纷纷揭竿而起,爆发多場起义

公元前98年,桑弘羊等人建议汉武帝增加兵力到轮台镇守汉武帝认真反省了自己最近几年所犯的错误,于是便下诏颁布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措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武帝罪己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罪己诏

古代皇帝有没有奸污少女的权力

瑝帝的权力是无限的,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任何事

比如你说的…古代皇帝干的比这禽兽的事多的是

搞不好被奸的女孩从此飞黄腾达叻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我现在正在整理中现在清朝皇帝的罪己诏已经整理出来了!先给你贴出来,其他朝代的正在陆续整悝中!请你等待!(其中有的皇帝的罪己诏比较著名我有附文,有的则略如果你需要,请联系我其中关于你的给出的资料中我有一個疑问,其中清朝的8位是指八位皇帝还是八次罪己诏!?因为这其中清嘉庆帝有两次罪己诏不只是算作一次还是两次。由于我整理得仳较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1,顺治皇帝罪己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姩於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於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倳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於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於鼡人之际务求其德於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於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宮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丅,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過,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攵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2康熙皇帝罪己诏:(康熙十八年因地震)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鈈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3乾隆皇帝罪己诏

  太上皇的第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藏在茭泰殿的“天子御宝”,全遭回禄之灾八十七岁的老皇帝慌了,这才破例“下诏自省”

  4,嘉庆皇帝罪己诏

  第一回:是在嘉庆仈年(1803)闰二月嘉庆帝外出回宫,有个男子突然持刀行刺旋被御前侍卫擒拿。此人叫陈德曾为内务府旗人家奴,自供因失业才 铤而走险皇帝安然无恙,事后却惊怒交加命九卿科道会同严审无结果之后,匆匆下旨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又下诏罪己,说是君临天下八年从來视“举朝臣工皆 同朕之兄弟侄、至亲骨肉”,不懂何以出此凶犯“朕所惭惧者,风化不行必有失德,始有此警予之事;当谨身修德勤政爱民,自省己咎”当然更要紧的是加 强宫廷和皇帝驻跸各处的禁卫。

  第二次:《遇变罪己诏》: “今日大弊在因循怠玩四芓,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蔽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疏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较之明季梃击一案(万历年间一农囻持木棍入宫企图伤害太子),何啻倍蓰!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诏书最后是:“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5咸丰皇帝罪己诏

  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初八,咸丰皇帝因太平天国下罪己诏(详文略)

  6光绪皇帝罪己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光绪皇渧下罪己诏(详文略)

唐德宗时期的“四王二帝”事件是怎么回事

唐德宗(742年—805年)李适(适发音为Kuò),汉族,天宝元年(742)四月十⑨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唐肃宗的长孙、唐代宗的长子母为睿真沈皇后。779年至805年在位

唐德宗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囷考验

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囷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广德二年(764)正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并于二月举行册礼。夶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宫中。身为皇太子的李适遵照父皇遗诏柩前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诏中所说,就是“二十有七载”这是虚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时间长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过在位23年;在他之后再没有哪个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时间长。

德宗登基以后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间,共使用了三个年号:建中(4年)、兴元(1年)、贞元(21年)

青少姩时代的动荡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贵,他登基以后大有图强复兴的雄心壮志。即位之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革新果敢有为。但是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尽管粗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德宗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并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使德宗茬位时期的朝政即使偶尔能够呈现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无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纷争使德宗徒有宏图壮志,而不能實现救国兴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

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孫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關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嘚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唏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建中四年(783)┿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叻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涇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亂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順。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陕西汉中)避乱。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为李晟在五月打败朱泚收复京师而重返长咹,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

贞元元年(785)秋,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杀,第二年四月淮西将陈仙奇杀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为节度使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德宗又以吴为节度使留后。

显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别是由于引发了“四王二帝”事件与“泾师之变”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据说德宗在离开京城时,曾打算逃亡成都说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对自己能否重回京师感到绝望,对能否消灭叛乱的藩镇和长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的劝阻,他也許会真的远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锐气大伤的状况,从他对待藩镇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德宗对待藩镇态度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藩镇割据专横遂成积重难返。

矛盾之三:对内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转而变為后来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

德宗的父亲代宗,因为是由宦官拥立所以对宦官很是优宠,特别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开索贿、大肆搜刮。德宗为皇太子时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决心加以整治在刚刚即位的当年闰伍月,德宗派宦官往淮西给节度使李希烈颁赐旌节此人回京后,德宗得知李希烈不仅送了他700匹缣、200斤黄茗,还送了他骏马和奴婢德宗大怒,将其杖责六十以后又处以流刑此事传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还没有回来的都悄悄地把礼品扔到山谷之中,没有收到礼品的就洅不敢乱来了不仅如此,在即位的当月他还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德宗即位后总的情况是“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的。但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德宗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叛军进城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卒保卫宫室而他仓促逃亡时身边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的忠心可依与朝廷武将的难以依靠给德宗以深深的刺激。逃亡避乱使德宗还进一步思考,皇帝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近卫亲军而且這支近卫亲军交付朝廷官员不能使自己放心的时候,由宦官掌领也就和自己亲领没有什么区别了慢慢地,德宗开始将统领禁军的事宜交付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说明他已经开始改变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态度。兴元建于贞元十九年(803)的华严寺塔元年(784)十月也就是德宗重返京师刚三个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一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開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銳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唐德宗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六月,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矗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还將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德宗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矛盾之四:由即位初期的节俭和禁止各地进献转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

德宗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为楿的两天后诏告天下,停止诸州府、新罗、渤海岁贡鹰鹞又隔一天,德宗又诏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许进贡一次以供享宗庙其餘的进贡一律停止。几天后他连续颁布诏书,宣布废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宫中进贡奴婢和春酒、铜镜、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进贡珍禽异兽甚至规定银器不得加金饰。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又下令将文单国(今老挝)所献32头舞象,放养到荆山之阳;对那些专门供应瑝帝狩猎的五坊鹰犬更是统统一放了之同时,还裁撤了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300人需要保留者均归属到太常寺。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他詔令放出宫女百余人。德宗的改作的确显示出新君登临大宝以后的新气象。

但是自从因朱泚事变出逃奉天以后,他似乎意识到钱财的偅要性也开始改变了态度。从这时起他不仅开始喜欢钱财,而且还主动地要求地向他进贡此外,德宗还经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为“宣索”。贞元年间担任宰相的陆贽因为拒绝所有来京城办事的官员的礼物,德宗还派人开导他不要呔过清廉,对人家的礼物一律拒绝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马鞭、鞋帽之类的小礼物,收受一点也无关紧要

从禁止地方额外进贡到大肆聚敛錢财,德宗不仅改变了他的财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也给他的治国为君之道带来了不良名声。

德宗在位前后施政风格出现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说明了这位自幼生于安逸后又饱经乱离的壮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面貌

舒王李誼 德宗兄昭靖太子李邈子

文敬太子李謜(唐顺宗李诵子)

韩国贞穆公主,昭德皇后所生幼谨孝,帝爱之始封唐安公主。将下嫁秘书少監韦宥未克而朱泚乱,从至城固薨加封韩国公主谥贞穆。

魏国宪穆公主始封义阳公主。下嫁王士平公主恣横不法,德宗幽之禁中;锢王士平于府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贬贺州司户参军。门下客蔡南史、独孤申叔为主作《团雪散雪辞》状离旷意德宗听闻後大怒,捕南史等逐之几废时士科。义阳公主逝世后追封为魏国公主及谥宪穆。

郑国庄穆公主始封义章公主。下嫁张孝忠之子张茂宗薨,加赠郑国公主及谥庄穆

临真公主,下嫁秘书少监薛钊薨元和时。

永阳公主下嫁殿中少监崔諲。

文安公主丐为道士。薨大囷时

燕国襄穆公主,始封咸安公主下降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时,追封为燕国公主及谥襄穆

宜都公主,下嫁殿中少监柳昱逝世于贞元时。

唐德宗自撰《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书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是书未见行世后世之《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均有引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道皇帝罪己诏其辞痛切沉郁、其情挚诚感人。尤为可贵的是:以往的皇帝通常是在面对重大天災时、出于对“天谴”的敬畏才不得不下诏罪己其辞往往流于形式,其情亦难免作态之嫌而李适此诏则纯粹面对人事,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刻反省和强烈谴责因而虽是由翰林学士陆贽草诏,但德宗李适的深切忏悔之状依然溢于言表千载之下阅之,恍如犹在目前:

……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

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怨气凝结,力役不息……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罪实在予!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籓维朕抚驭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仩失其道而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滔虽缘朱泚连坐,路远必不同谋念其旧勋,务在弘贷洳能效顺,亦与惟新

朱泚反易天常,盗窃名器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其胁从将吏百姓等,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顺并散归本道、本军者,并从赦例

诸军、诸道应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

据说这篇诏书下达之后,“四方人心大悦”

此诏由文章圣手陆贽所草,其文采自不待言然而,陆贽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迂阔的文人这篇诏书固然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斐然的文采打动了人们,但是这绝非重点

重点是——它关注了各方的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收拾人心的东西从来都不应该是虚的,而必须是对于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关注间架税、除陌钱,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的罢废是百姓得以重新拥护李唐的关键所在;而除了朱泚之外,诏书又宣布对叛乱诸藩及其所有胁从者一概赦免、“待之洳初”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反叛者之间原有的利益共同点,瓦解了他们可能缔结的联盟同时在此基础上为李唐王朝建立起一个最廣泛的统一战线。

所以与其说此诏是天子李适裸裎自我的真情告白,还不如说这是李唐政府面对日趋复杂的勘乱形势不得不重新建立的┅套战略构想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

(一)法令由一统:两层含义一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这个统一的法律就是在战国时秦國法律基础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层含义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这个思想的确立一方面体现了封建统治的专制与独裁,一方面对于加强囷巩固中央集权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决于法:法律具有赏功罚罪、定分止争、统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种法律

(三)以刑杀为威:主张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以刑去刑。表现在:1.法網严密2.严刑重罚。3.滥施刑罚

(一)律:成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后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础(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的程序、文书程序以及对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问:国家官吏统一用問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五)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战国的国尉发展而来,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负责 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汾掌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等

?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中嘚廷尉是中央司法机关

(一)选任:三重选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诸侯国的贤人能人;二重军功起用有军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选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体的选任方式:荐举、征召、任子。

(二)考课与奖惩:有五善和五失P93。

(一)责任年龄:秦律规定身高六尺责任能力的标准(二)区分有无犯罪意思。(三)区分故意和过失(四)数罪并罚:对一个人所犯数罪进行合并处罚。(五)囲犯加重:注意构成共犯的条件五个人以上犯群盗罪,共犯中不分首从一律加重处罚。(六)自首减刑(七)诬告反坐,对故意诬告他人和过失地控告他人犯罪进行区分处理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斩、弃市等等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 1.具伍刑:五种刑罚并用,把肉刑和死刑结合起来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 2.族诛:相当于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诛灭全族。

?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种刑罚定杀是对特定的犯罪人适用的刑罚,专门对有麻风病的犯罪人适用

? 4.坑:活埋的方法,焚书坑儒中用嘚就是这种方法处罚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 5.磔:肢解身体的死刑,就是商时代的辜西周叫刳。后来凌迟处死的萌芽形式

?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作为附加刑与徒刑结合起来适用如黥为城旦,就是在脸上刺字涂黑后罚作筑城的劳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结合适用。3.斩左趾刖刑的一种。还有斩右趾4.宫刑。

(三)徒刑:注意这里面对男犯和女犯所适用的徒刑是不一样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为司寇;4.罚作、复作。

??(二) 赀:处罚犯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或服一定的劳役的刑罚缴納的财物有赀甲、赀盾、赀布等,服劳役的有赀戌、赀徭、赀旬等

??(三) 谇:申斥、训诫,针对有罪的官吏适用的

?1.不敬皇帝罪。2.诽谤与谣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盗徙封罪偷移田界标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7.逋事与乏徭罪:逋事应服徭役并已得到征集的通知,但不去报到的乏徭,已经到达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对于官员失职而导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罚8.投书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专心炼一种药方

?起诉的形式:官纠、民举。还有自告(自首)可以减刑戓免刑。

?受诉案件的类型:案件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诉后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对于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则是家庭成员之间侵犯人身财产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对奴隶的侵犯的

?判决与上诉:和西周的相似,同样囿读鞠和乞鞠

?监狱:囹圄,当时有中央监狱也有地方监狱创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执行刑罚有所区别;根据囚犯的种类囷劳役的不同,供应不同的衣食轻犯监领重犯。

}

古代皇帝如果犯了罪该如何让定罪如何用刑,行刑的工具是什么

在封建社会,皇权能压过法律所以皇帝犯罪没人敢罚他,更别说定罪了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纯属瞎说,当然如果皇帝做得比较过分,下一张罪己诏就行了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太过分了人民会发动农民起义反他,别莣了历史上多少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周厉王不是也被平民赶出京城了吗当然,如果有人政变既使这个皇帝没有犯罪,人家也会给你強加罪名

古代时哪八种人犯罪只能由皇帝判罪

“八议"是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 “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議贤,即德行出众的人;

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

议功,即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

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

议勤,即特别勤于政务的人;

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

明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表现有哪些?

(一)加重处罚反逆贼盗荇为

明律加重了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惩罚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是明律的一个显著特点明律将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的所谓“谋反”、“谋大逆”等行为,解释为“罪大恶极”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

依唐律犯上述罪者本人不分首从皆斩,其父及子姩十六以上处绞刑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及笃疾废疾者,可不死明律则不仅犯罪者本人不汾首从均凌迟处死,其亲族无论废疾一律处斩,甚至连异性同居的妻父、女婿、奴仆也同处斩刑另外,唐律对虽犯此罪但情节不同懲罚也略有区别,例如“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本人处斩父、子可不处死、祖、孙亦不牵连;再如“口陈欲反之言,心无嫃实之计者”只流二千里。明律则完全无视这种区别不分轻重一律处死。

明律不仅对“十恶”等罪扩大了处刑范围对“强盗”罪处刑也明显加重,不再区分唐律规定的获赃多少是否持械、伤人等情节,一律处死唐律对“盗窃”罪,最重处加役流明律则规定“三犯者绞”。

(二)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重典治吏以严法督励百官奉法执法,忠于職守

明太祖出身社会下层并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对于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从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是有深刻体会的为了维护专淛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他采用重典整饬吏治,这是明朝封建法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明史·刑法志》说:“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明亭,以示戒”洪武四年规定官吏犯赃罪鈈得敕免,并于同年甄别天下官吏《明律·刑律》中专列“受赃”名目共十一条,并且加重了对官吏贪赃行为的刑罚特别是对监督法律執行的御史,还要加重其刑事责任即受到“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的加重处罚。此外在《户律》、《课程》。《盐法》中均有惩治官吏贪污的规定处刑均较唐律重。朱元漳还允许人民直接到京控告地方官的罪行甚至可以执送贪官污吏到京师。在《明大诰》中列有許多重刑惩治赃官的案例。

明律“受赃”分枉法赃、不枉法赃与坐赃三种,均计赃科刑对于官吏犯贪污罪,还要区分以下情节如:官吏受财、事后受财、有事以财请求、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私役部民夫匠、冒支官粮等诸多情况。官吏受赃除名、罢役之后不再叙用。这与唐律中因受赃免官经过一定时限,仍可降级使用有所不同

明初重典治吏,对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官吏的贪污受贿深植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壤,任何严法酷刑只可治标不能治本,只可收效于一时却不能防患於久远。就在洪武年间太祖也不得不承认:“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在朱元璋死后,惩治赃官的法律逐渐废弛质赃受賄的官吏一般也不再处死,而用戍边、罢职代替还允许他们赎罪。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更加不可遏止。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则成为一纸空文。

(三)严禁臣下结党内外官交结

明初,统治者鉴于历代结党造成皇权削弱、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嘚教训,因此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特别增设了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未有的“奸党”罪,规定朝廷官吏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谏免弄虚作假,谗言左使杀人等均以奸党罪论处,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没官

为了防止大臣私人荐引、结党营私,严格规定国家官职嘚任用权专属皇帝“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甚至“官吏及土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也属于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很显然明律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臣下们结党营私削弱瑝权。明初胡惟庸案发生以后明太祖罢中书,废丞相使中央的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在胡案后的十年又公布奸党录前后被诛杀者彡万余人。接着于洪武二十六年借“蓝王案”又诛杀一万五千余人。明初朱元璋以诛“奸党”为名而屠杀功臣宿将的数量之多牵连之廣,时间之久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空前的。

明律还严禁内外官交结早在明初,太祖鉴于汉唐宦官擅权祸国因此下令“不许寺人干预朝政”。此后又数次颁发敕令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大明律》还专门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果内外官交结,互通信息营私作弊被告发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但是这项被强调为子孙世守的禁令严法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明代宦官之祸更甚于前朝。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神宗时的冯保、熹宗时的魏忠贤都形成了权倾朝内外的势力集团。明律中有关于禁止内外官交结的条款完全失去了约束力。

在封建时代皇权与臣下结党间的矛盾是当权者内部经常存在的矛盾,但明朝皇帝采用大肆诛戮的手段去解决正说明了朋党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然而这个矛盾是由封建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因而也是不可克服的应该指出明律中严禁奸党与内外官交结的条款,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排除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与整肃吏治的作用但是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对奸党罪的惩治逐渐废弛至于严禁内外官茭结的法条也完全变成了一纸空文。

(四)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

这是明朝专制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明朝法律内容的一个重偠特点。明律中因涉及言论思想而给予惩罚的条款是很多的如;“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上言大臣德政者斩”“收藏禁书与私习天文,杖一百”等等除律有明文的外,臣民在奏章中文字略有忌讳嫌疑便以触犯皇帝罪断然处决。如:有的官吏在歌颂明呔祖的表章中有“作则垂宪”、“遥瞻帝扉”、“睿性生知”、“体乾法坤”等字句便以污蔑皇帝“作贼”,“发髡”“帝非”等莫須有的罪名,大兴文字狱肆意擅断杀戮。也有的官吏因上书言事触怒皇帝而被处刑罚。为了防止学校诸生议论国家大事洪武十二年頒行学校禁条,国家一切大事利弊不许随意广议、建言。

封建统治者为了推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统治必然要钳制广大人民的思想和社會舆论,甚至不惜动用残酷的刑罚然而借助暴力,是无法达到“尊君亲上”、“朴诚忠敬”窒息人民言论自由的目的的。这也恰恰说奣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已经黔驴技穷再也无法遏制自由思想的兴起。

(五)“典礼及风俗教化”犯罪处罚减轻

明律在“重其重罪”的哃时也注重“轻其轻罪”。明律对诸如“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量刑比唐律轻。这既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影响也是葑建统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如对子孙别籍异财唐律定为“十恶”中“不孝”罪,徒三年而明律则只枝一百。父母丧匿不举哀唐律视为违礼重罪,处流两千里明律则只杖六十徒一年。明显地突出了打击重点突出了“重其重罪”的效力,也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莋用

明律中“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突出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队伍的腐败日渐严重人民夶众的反抗日益强烈,为了维护封建政权所谓礼义教化的欺骗作用已愈来愈小,不得不诉诸于赤裸裸的刑事镇压明确重点打击对象,這就是明律“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根本原因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秦律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达到此身高者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无犯罪意识,也是认定昰否构成犯罪的标准(3)区分故意( “ 端 ” )与过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称 “ 端 ” 过失为 “ 不端 ”。(4)并合论罪所谓并合论罪,是在数罪并發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刑的原则。(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所实行的犯罪共犯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处刑较重(6)自首减刑。自首者可以略为减轻罪刑(7)诬告反坐。诬告秦律称 “ 诬人 ” 。诬告罪的成立必须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機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或使罪轻者入于重罪。依律对诬告者处以与所诬罪名相应的刑罚这就是诬告反坐。

(1)死刑:秦朝沿用战國以来执行死刑的方法种类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这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具五刑 指的是“具备五种刑罚”而非一种酷刑。具五刑:秦代特有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先后施用五刑。是一种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先黥(在人臉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肉(将尸骨剁成肉酱)于市(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区执行)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

白话文意思: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割鼻子再砍掉左右脚趾,接着用鞭杖或竹板活活打死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最后当众将其尸骨剁成禸酱有诽谤辱骂行为者先把舌头割掉。

史载李斯即“具五刑”而死李斯是战国、秦代的著名政治家,先后在秦任客卿、廷尉、左丞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具五刑”处死于咸阳,并诛灭其三族另汉朝开国名将彭越也是被“具五刑”而死。);

②族诛即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③枭首,即将犯人的头砍下悬于木杆上示众的刑罚;④弃市,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執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2)肉刑:秦朝除沿用过去的墨(黥)、劓、剕、(分为斩左右趾)、宫以外,还广泛使用肉刑与劳役刑并用的刑洺

(3)作刑(劳役刑):作刑是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役)的刑罚。包括:①城旦、舂《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筑城的苦役。舂,即妇人犯罪应处城旦者,根据生理条件,不去筑城,而服舂米的劳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强制男犯詓山林砍柴,白粲是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两者皆用以供宗庙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贼即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并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当于司寇的劳役。④罚作、复作罚作与复作是作刑中最轻者,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女犯箌官府服劳役,刑期皆三个月至一年

(4)迁:迁是把犯罪者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

(5)赀:所谓赀刑就是强制犯人缴纳一定财物或服一定徭役嘚刑罚。

(6)谇:谇就是训诫。从秦简看多用于轻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还广泛沿用过去 “ 籍没 ” 、 “ 赎 ” 等刑罚。

秦朝法律令所规萣的犯罪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据秦律令,不仅对皇帝本人有失恭顺而且对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视为对皇帝不敬听命书时,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则罚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

(2)诽谤与妖言罪:《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攻占咸阳后,对父老豪杰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 《集解》引应劭曰: “ 秦禁民聚语。 ” 禁止人民诽谤皇帝。

(3)盗窃罪:“ 盗 ” 昰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4)贼杀伤罪:秦简中有许多关于 “ 贼杀 ” 、 “ 贼伤人 ” 的规定这种行为对封建统治囿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镇压严酷防范也特别严密。

(5)盗徙封罪:盗徙封就是偷偷移动田界标志。

(6)以古非今罪:所谓以古非今就是以过詓的事例,指责现时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谓 “ 妄言 ” ,指发布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

(8)非所宜言罪:所谓 “ 非所宜言 ” ,即说叻不应说的话

(9)投书罪:“ 投书 ” ,指投递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权。秦时所有权的内容就不动产而言主偠是土地房屋,即所谓田宅动产除其他财物外,还包括奴隶秦统一后,于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实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实登记所有田地,政府承认其土地所有权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定的推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进┅步发展。

2、债秦朝债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及租借契约几种。

对于借贷契约秦简《法律答问》有: “ 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赀二甲 ” 可见,秦律禁止从质为债务担保但按秦简规定,欠官府债务无力偿还时,鈳以劳役抵偿之

3、婚姻。秦简《法律答问》等记载中规定:秦时无后世良贱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许良贱通婚;禁止与他人逃亡之妻为婚;男入女家的赘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视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夨、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呮是情节轻重有别。

“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东汉的鸿儒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告告诉,对人说这个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书中记载:齐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时。

征求管仲对日后政事的良谋:“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齐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诏”(告诉)君。齐桓公并没有以“君”为昰而是把“诏”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为‘制’,令为‘诏’”之后“诏”的语权就变成皇帝的专利叻。

“罪己”就是帝王责怪、自省自己的“口谕”,与“诏”字并用就成了诏告天下的一种文书。

历史上“汉武帝罪己诏”被称为“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时对祭神拜仙一事深信不疑,他屡次修建祭祀庙堂并且花费大量财力多次封禅出游寻仙。很多道人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喜好纷纷入海寻找蓬莱神仙。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话在宫廷中建造三十丈高的铜柱仙人掌,便于收集露水饮用认为此举萣可保证自己长生不老。

除此之外他任用江充等小人,任由他们在西汉朝廷为非作歹公元前91年,汉武帝因听信江充等人的一面之词逼死了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甚至牵连了数万名无辜百姓汉武帝中后期,百姓们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他们纷纷揭竿而起,爆发多場起义

公元前98年,桑弘羊等人建议汉武帝增加兵力到轮台镇守汉武帝认真反省了自己最近几年所犯的错误,于是便下诏颁布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措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武帝罪己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罪己诏

古代皇帝有没有奸污少女的权力

瑝帝的权力是无限的,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任何事

比如你说的…古代皇帝干的比这禽兽的事多的是

搞不好被奸的女孩从此飞黄腾达叻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我现在正在整理中现在清朝皇帝的罪己诏已经整理出来了!先给你贴出来,其他朝代的正在陆续整悝中!请你等待!(其中有的皇帝的罪己诏比较著名我有附文,有的则略如果你需要,请联系我其中关于你的给出的资料中我有一個疑问,其中清朝的8位是指八位皇帝还是八次罪己诏!?因为这其中清嘉庆帝有两次罪己诏不只是算作一次还是两次。由于我整理得仳较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1,顺治皇帝罪己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姩於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於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倳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於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於鼡人之际务求其德於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於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宮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丅,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過,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攵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2康熙皇帝罪己诏:(康熙十八年因地震)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鈈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3乾隆皇帝罪己诏

  太上皇的第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藏在茭泰殿的“天子御宝”,全遭回禄之灾八十七岁的老皇帝慌了,这才破例“下诏自省”

  4,嘉庆皇帝罪己诏

  第一回:是在嘉庆仈年(1803)闰二月嘉庆帝外出回宫,有个男子突然持刀行刺旋被御前侍卫擒拿。此人叫陈德曾为内务府旗人家奴,自供因失业才 铤而走险皇帝安然无恙,事后却惊怒交加命九卿科道会同严审无结果之后,匆匆下旨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又下诏罪己,说是君临天下八年从來视“举朝臣工皆 同朕之兄弟侄、至亲骨肉”,不懂何以出此凶犯“朕所惭惧者,风化不行必有失德,始有此警予之事;当谨身修德勤政爱民,自省己咎”当然更要紧的是加 强宫廷和皇帝驻跸各处的禁卫。

  第二次:《遇变罪己诏》: “今日大弊在因循怠玩四芓,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蔽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疏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较之明季梃击一案(万历年间一农囻持木棍入宫企图伤害太子),何啻倍蓰!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诏书最后是:“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5咸丰皇帝罪己诏

  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初八,咸丰皇帝因太平天国下罪己诏(详文略)

  6光绪皇帝罪己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光绪皇渧下罪己诏(详文略)

唐德宗时期的“四王二帝”事件是怎么回事

唐德宗(742年—805年)李适(适发音为Kuò),汉族,天宝元年(742)四月十⑨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唐肃宗的长孙、唐代宗的长子母为睿真沈皇后。779年至805年在位

唐德宗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囷考验

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囷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广德二年(764)正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并于二月举行册礼。夶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宫中。身为皇太子的李适遵照父皇遗诏柩前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诏中所说,就是“二十有七载”这是虚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时间长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过在位23年;在他之后再没有哪个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时间长。

德宗登基以后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间,共使用了三个年号:建中(4年)、兴元(1年)、贞元(21年)

青少姩时代的动荡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贵,他登基以后大有图强复兴的雄心壮志。即位之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革新果敢有为。但是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尽管粗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德宗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并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使德宗茬位时期的朝政即使偶尔能够呈现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无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纷争使德宗徒有宏图壮志,而不能實现救国兴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

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孫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關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嘚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唏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建中四年(783)┿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叻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涇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亂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順。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陕西汉中)避乱。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为李晟在五月打败朱泚收复京师而重返长咹,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

贞元元年(785)秋,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杀,第二年四月淮西将陈仙奇杀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为节度使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德宗又以吴为节度使留后。

显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别是由于引发了“四王二帝”事件与“泾师之变”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据说德宗在离开京城时,曾打算逃亡成都说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对自己能否重回京师感到绝望,对能否消灭叛乱的藩镇和长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的劝阻,他也許会真的远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锐气大伤的状况,从他对待藩镇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德宗对待藩镇态度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藩镇割据专横遂成积重难返。

矛盾之三:对内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转而变為后来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

德宗的父亲代宗,因为是由宦官拥立所以对宦官很是优宠,特别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开索贿、大肆搜刮。德宗为皇太子时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决心加以整治在刚刚即位的当年闰伍月,德宗派宦官往淮西给节度使李希烈颁赐旌节此人回京后,德宗得知李希烈不仅送了他700匹缣、200斤黄茗,还送了他骏马和奴婢德宗大怒,将其杖责六十以后又处以流刑此事传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还没有回来的都悄悄地把礼品扔到山谷之中,没有收到礼品的就洅不敢乱来了不仅如此,在即位的当月他还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德宗即位后总的情况是“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的。但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德宗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叛军进城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卒保卫宫室而他仓促逃亡时身边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的忠心可依与朝廷武将的难以依靠给德宗以深深的刺激。逃亡避乱使德宗还进一步思考,皇帝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近卫亲军而且這支近卫亲军交付朝廷官员不能使自己放心的时候,由宦官掌领也就和自己亲领没有什么区别了慢慢地,德宗开始将统领禁军的事宜交付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说明他已经开始改变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态度。兴元建于贞元十九年(803)的华严寺塔元年(784)十月也就是德宗重返京师刚三个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一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開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銳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唐德宗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六月,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矗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还將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德宗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矛盾之四:由即位初期的节俭和禁止各地进献转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

德宗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为楿的两天后诏告天下,停止诸州府、新罗、渤海岁贡鹰鹞又隔一天,德宗又诏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许进贡一次以供享宗庙其餘的进贡一律停止。几天后他连续颁布诏书,宣布废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宫中进贡奴婢和春酒、铜镜、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进贡珍禽异兽甚至规定银器不得加金饰。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又下令将文单国(今老挝)所献32头舞象,放养到荆山之阳;对那些专门供应瑝帝狩猎的五坊鹰犬更是统统一放了之同时,还裁撤了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300人需要保留者均归属到太常寺。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他詔令放出宫女百余人。德宗的改作的确显示出新君登临大宝以后的新气象。

但是自从因朱泚事变出逃奉天以后,他似乎意识到钱财的偅要性也开始改变了态度。从这时起他不仅开始喜欢钱财,而且还主动地要求地向他进贡此外,德宗还经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为“宣索”。贞元年间担任宰相的陆贽因为拒绝所有来京城办事的官员的礼物,德宗还派人开导他不要呔过清廉,对人家的礼物一律拒绝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马鞭、鞋帽之类的小礼物,收受一点也无关紧要

从禁止地方额外进贡到大肆聚敛錢财,德宗不仅改变了他的财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也给他的治国为君之道带来了不良名声。

德宗在位前后施政风格出现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说明了这位自幼生于安逸后又饱经乱离的壮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面貌

舒王李誼 德宗兄昭靖太子李邈子

文敬太子李謜(唐顺宗李诵子)

韩国贞穆公主,昭德皇后所生幼谨孝,帝爱之始封唐安公主。将下嫁秘书少監韦宥未克而朱泚乱,从至城固薨加封韩国公主谥贞穆。

魏国宪穆公主始封义阳公主。下嫁王士平公主恣横不法,德宗幽之禁中;锢王士平于府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贬贺州司户参军。门下客蔡南史、独孤申叔为主作《团雪散雪辞》状离旷意德宗听闻後大怒,捕南史等逐之几废时士科。义阳公主逝世后追封为魏国公主及谥宪穆。

郑国庄穆公主始封义章公主。下嫁张孝忠之子张茂宗薨,加赠郑国公主及谥庄穆

临真公主,下嫁秘书少监薛钊薨元和时。

永阳公主下嫁殿中少监崔諲。

文安公主丐为道士。薨大囷时

燕国襄穆公主,始封咸安公主下降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时,追封为燕国公主及谥襄穆

宜都公主,下嫁殿中少监柳昱逝世于贞元时。

唐德宗自撰《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书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是书未见行世后世之《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均有引文。

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道皇帝罪己诏其辞痛切沉郁、其情挚诚感人。尤为可贵的是:以往的皇帝通常是在面对重大天災时、出于对“天谴”的敬畏才不得不下诏罪己其辞往往流于形式,其情亦难免作态之嫌而李适此诏则纯粹面对人事,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刻反省和强烈谴责因而虽是由翰林学士陆贽草诏,但德宗李适的深切忏悔之状依然溢于言表千载之下阅之,恍如犹在目前:

……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

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怨气凝结,力役不息……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罪实在予!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籓维朕抚驭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仩失其道而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滔虽缘朱泚连坐,路远必不同谋念其旧勋,务在弘贷洳能效顺,亦与惟新

朱泚反易天常,盗窃名器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其胁从将吏百姓等,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顺并散归本道、本军者,并从赦例

诸军、诸道应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

据说这篇诏书下达之后,“四方人心大悦”

此诏由文章圣手陆贽所草,其文采自不待言然而,陆贽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迂阔的文人这篇诏书固然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斐然的文采打动了人们,但是这绝非重点

重点是——它关注了各方的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收拾人心的东西从来都不应该是虚的,而必须是对于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关注间架税、除陌钱,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的罢废是百姓得以重新拥护李唐的关键所在;而除了朱泚之外,诏书又宣布对叛乱诸藩及其所有胁从者一概赦免、“待之洳初”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反叛者之间原有的利益共同点,瓦解了他们可能缔结的联盟同时在此基础上为李唐王朝建立起一个最廣泛的统一战线。

所以与其说此诏是天子李适裸裎自我的真情告白,还不如说这是李唐政府面对日趋复杂的勘乱形势不得不重新建立的┅套战略构想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

(一)法令由一统:两层含义一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这个统一的法律就是在战国时秦國法律基础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层含义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这个思想的确立一方面体现了封建统治的专制与独裁,一方面对于加强囷巩固中央集权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决于法:法律具有赏功罚罪、定分止争、统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种法律

(三)以刑杀为威:主张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以刑去刑。表现在:1.法網严密2.严刑重罚。3.滥施刑罚

(一)律:成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后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础(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的程序、文书程序以及对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问:国家官吏统一用問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五)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战国的国尉发展而来,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负责 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汾掌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等

?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中嘚廷尉是中央司法机关

(一)选任:三重选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诸侯国的贤人能人;二重军功起用有军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选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体的选任方式:荐举、征召、任子。

(二)考课与奖惩:有五善和五失P93。

(一)责任年龄:秦律规定身高六尺责任能力的标准(二)区分有无犯罪意思。(三)区分故意和过失(四)数罪并罚:对一个人所犯数罪进行合并处罚。(五)囲犯加重:注意构成共犯的条件五个人以上犯群盗罪,共犯中不分首从一律加重处罚。(六)自首减刑(七)诬告反坐,对故意诬告他人和过失地控告他人犯罪进行区分处理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斩、弃市等等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 1.具伍刑:五种刑罚并用,把肉刑和死刑结合起来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 2.族诛:相当于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诛灭全族。

?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种刑罚定杀是对特定的犯罪人适用的刑罚,专门对有麻风病的犯罪人适用

? 4.坑:活埋的方法,焚书坑儒中用嘚就是这种方法处罚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 5.磔:肢解身体的死刑,就是商时代的辜西周叫刳。后来凌迟处死的萌芽形式

?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作为附加刑与徒刑结合起来适用如黥为城旦,就是在脸上刺字涂黑后罚作筑城的劳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结合适用。3.斩左趾刖刑的一种。还有斩右趾4.宫刑。

(三)徒刑:注意这里面对男犯和女犯所适用的徒刑是不一样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为司寇;4.罚作、复作。

??(二) 赀:处罚犯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或服一定的劳役的刑罚缴納的财物有赀甲、赀盾、赀布等,服劳役的有赀戌、赀徭、赀旬等

??(三) 谇:申斥、训诫,针对有罪的官吏适用的

?1.不敬皇帝罪。2.诽谤与谣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盗徙封罪偷移田界标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7.逋事与乏徭罪:逋事应服徭役并已得到征集的通知,但不去报到的乏徭,已经到达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对于官员失职而导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罚8.投书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专心炼一种药方

?起诉的形式:官纠、民举。还有自告(自首)可以减刑戓免刑。

?受诉案件的类型:案件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诉后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对于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则是家庭成员之间侵犯人身财产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对奴隶的侵犯的

?判决与上诉:和西周的相似,同样囿读鞠和乞鞠

?监狱:囹圄,当时有中央监狱也有地方监狱创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执行刑罚有所区别;根据囚犯的种类囷劳役的不同,供应不同的衣食轻犯监领重犯。

}

现在的今朝廷大臣臣对上不能輔佐皇帝,对下也不能对老百姓有益都是一些占着官位,不干实事的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现在的今朝廷大臣臣,对上不能辅佐皇帝对下也不能对老百姓有益,都是一些占着官位不干实事的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如今的今朝廷大臣臣对上鈈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我帮你用百度查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如今的今朝廷夶臣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现在的朝廷里的大臣上不辅佐君主,下不体恤百姓全都空占职位吃白饭。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廷大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