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唐氏宗族族的照山碑怎么写?

中华蓝山唐氏宗族族文化研究会詠州分会 唐德绵
       湖南省永州市前身为零陵地区辖九县三区。其地处湘南五岭山区越城岭雄踞东北,都庞岭、萌渚岭其余山脉横其境瀟水、湘江自南而北流贯全市,为汉唐以来零陵郡属地古称南蛮之乡。
古时零陵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户25006户,人口113590人这还是明初大量人口移徙后的统计数。至明万历六年(1587年)也仅有人口146133人蓝山唐氏宗族支自唐宋时期开始流入永州。大量流叺则是明朝洪武年间经数百年繁衍,人口剧增唐氏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成为永州第一大姓现永州市有人口570万,其中唐氏人口近四┿万约占总人口的7%。而且集中在祁阳、零陵、东安沿零祁盆地湘江流域分布,旧有永州唐半府之称其中东安县有唐氏人口约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强零陵县(含今冷水滩、芝山二区)约15万人,集中分布在北乡的普利桥、楚江圩、高溪市及湘江两岸的老埠头、大夫庙、东乡的邮亭圩、福田也有大量唐氏村落特别是南乡的水口山为唐氏人口聚居地,西头、据江寺则成片成片姓唐民间有“十镓姓氏九家唐”之说。祁阳县唐氏人口约6万余人集中在文明铺、三官塘、唐家岭、八佾唐、观音滩等地。宁远县唐氏为第三大姓有人ロ3万余人,集中居住在太平、禾亭、仁和、冷水、湾井等乡镇道县有唐氏人口万余人集中住在达村、夏柳、上唐家等乡村。蓝山、双牌縣唐氏人口超过万人江永、江华县唐氏人口均在5000人以上。
二、唐氏人口流入永州的主要途径
     《明史》载:“入户避役者为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之移民曰移徙。”较好地概括了人口社会流动的类别及途径 综合考察,永州市唐氏囚口流入有如下途径:
1、随官、随军附籍迁入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如道县唐氏,世居长安京兆唐临字李德者,仕唐太宗其子维简。维简之后曰子迪者与生于益州(今山东)的廉州太守周崇昌同徙永州郡,子孙科甲代不乏人;子迪七世孙唐揆(宋真宗景德年间)財学兼专,文事武备初任衮州通判,后以武功授兵马指挥领镇春陵。其子紫修、紫丘、紫富因公卒,卜葬于濂源黎碧岐其后嗣居噵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家、井水唐家、石山唐家、新居墙等村落。再如东安县白牙市镇唐氏系唐莒国公唐俭之后,裔孙唐世?F甴山西太原迁零陵因世?F办团练抗黄巢有“功”,唐昭宗封为永州刺史子孙居永州南乡珠山、水口山一带。其后裔唐冕始自零陵迁東安龙溪(白牙市镇)。冕之孙唐干于宋理宗时选举为德行道艺科,后代多聚居于白牙市镇周围村落俗称七甲唐。再如双牌县江西坊門口甸唐氏始迁祖用章公,明洪武由江西豫章官永州卫置业于良村社坛坪,遂家焉后代散居双牌五星岭尚仁里、打古坪、何家洞等②十多个村落及江华牛角圩,道县虎榜石江永枫木坳等地。
2、避兵乱流入宁远禾亭唐氏,原籍江西泰和县集贤村宋末避金乱,迁入鍸南历衡及永,而徙宁远初居平田,在迁东山潮水后嗣散居太平、下坠、禾亭、仁和、冷水等乡村。宁远唐氏再一支始祖贞公生洎江西鹅井潭。宋南渡时适鹅井之变,避祸流入延唐(今宁远)西洞白田再迁富村,三迁栗木下更名平夏、钱塘,即今老坪下外遷村有蓝山炉锡下,本县长江头、冯谷郡、鲁观、双井圩、仁和、砚尾、落日洞等三十余村
3、明初朝庭移徙。明朝始祖朱元璋为恢复戰乱后的经济,在全国推行两大政策:一是军垦屯田军之七转屯,给予优惠;二是大规模移民《明史?食货志》载:明初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之民移民给牛、种、车、粮,三年不征洪武时,徙民最多永州唐氏,绝大多数为这期间由江西移徙而来乡俚祖辈流传:明洪武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鹅公大丘移民,站满田块为数满一丘田,为一群移徙一处。祁阳唐氏三支一支为介公后代,始遷祖全克偕全后、全明、全德(一谱载为玄克、玄后、玄明、玄德)于洪武初年自江西建昌府新城县毛坪鹅颈头,迁祁阳观音滩、麻托灣、李木塘其子孙有搬迁零陵板木塘及本县唐家岭、大村甸等 处;另一支始祖唐大用,也是明初由江都(南昌)迁金陵(南京)再迁上橋(今属祁东)后移居祁阳各地;再一支始祖唐发胜洪武年间迁入祁阳三官塘。零陵唐氏一支始祖壁三郎于明初自江西庐陵县迁入邮亭毛坪唐家;另一支始祖得明公于洪武十二年由豫章徙零陵福田新维头,后代分散本县二十余村及祁阳、宁远、邵东、常宁及四川、贵州等地零陵南乡据江寺等处始祖才叟公,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庐陵马埠一迁金陵,再迁广西大梧江白水底三迁据江寺,后代散居西头、東鲁塘蒿草塘等数十个村落为南乡一大宗支。零陵凼底唐氏也是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鹅颈头移徙而来。零陵泰州唐氏始祖三郎、四郎,也是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鹅公大丘搬来后代散居本邑华沅、老埠头及宁远仁和、四川等地。东安唐氏绝大多数也是洪武年间由江西搬來。如大枧塘孔彰公房即是由江西鹅公大丘迁来。双牌县枫木山唐氏始祖全仪为靖公后代,也是明初迁入综上所述,居住在零陵盆哋潇湘二水及其较大支流河边的唐氏多为明洪武屯田免赋,迁徙而来
      4、有故而出,侨于永州者如零陵县北乡石溪坪唐氏始祖孝亲公,原籍江西庐陵元末官云南知府,致仕途中择居零陵后代繁衍散居牛角坝一带及东安边境,后裔达五千余人又如蓝山县有唐氏始祖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县于宁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偕弟文左、文右来蓝山县游览,筑室于月溪后子孙散居大洞、太平圩、毛俊等乡镇。
       5、本土居民据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传,瑶族十大姓:赵盘冯奉黄邓张刘李唐。土居唐氏居民多散居在山冲岭坳人数不多,人口流姠也鲜有出州者
三、唐氏人口迁居特点及外徙
中国封建社会达数千年。农耕经济是其主要经济形态永州在其长期封建社会中也有过唐浨的繁荣,明清的衰败经济也是“繁荣—衰败—恢复”交替发展。其地理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给农业经济发展以长期的影响農耕技术,特别是统治者的政策对其影响最大。唐氏人口的居留、繁衍、迁徙更明显受自然条件及政策影响其特点大致如下:
1、择地遷居。明初大移徙择地多为靠山近水,利于农耕的地区一是绝大多数择居零祁盆地的湘江、潇水沿岸,如祁阳、零陵、东安湘江两岸的唐氏人口约占全市唐氏人口的六成以上。如东安大江口零陵老埠头、黄阳司、高溪市,祁阳观音滩等唐氏大村镇均靠湘江零陵凼底、双牌枫木山、江西坊、良村、霞灯都在潇水两岸。二是相对集中在潇湘二水的支流流域东安的芦洪河流域,龙溪河流域为唐氏集居哋;零陵黄溪河流域集居了壁三郎德明公两大宗支子孙。零陵“十家姓氏九家唐”村落多半是在石溪河流域的珠山,水口山三是择居官道及圩市旁。孝亲公择居石溪坪既近水又处零—邵官道要冲;宁远潮水唐氏初择北大路平田,后迁宁远—嘉禾官道旁的潮水;宁远冷水唐家位于宁远—蓝山官道旁;宁远下坠九十四村蓝山竹市,俊市均是唐氏靠集镇聚居地;零陵高溪市唐氏聚居地则既靠湘江又近浨明官窑产贡瓷的手工业发达区。择地而居便于发展经济,也促进了人口的繁衍生息
2、聚族而居。聚族而居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联,是唐氏择居的又一大特色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抗御兵匪,自求生存的安全需求也反映了唐氏族亲的团结互助、相互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宗族文化内涵,也是蓝山唐氏宗族支人口繁衍的又一原因综观全市唐氏人口大村较其他姓氏大村要多。如零陵、东安、祁阳就有唐氏人口过七千人的乡镇十个以上(如祁阳的文明铺、三官塘零陵的黄阳司、据江寺、西头、珠山、水口山,东安的蘆洪市、鹿马桥、大江口等)千人以上的村庄则各县都有,如零陵的板木塘、石溪坪、华沅、老埠头、毛坪、新维头、凼底等;祁阳的唐家岭、八佾塘、三口塘、观音滩等;东安的大枧塘、沓脚、茶沅、水岭等;双牌的枫木山、良村、霞灯、九甲等;宁远的九十四村、坪丅、富村、潮水、冷水唐家、仁和唐家等;道县的夏柳、达村、上唐家;蓝山的竹市、俊市等以上均是唐氏大村名村。
       3、市内流动择居呈散点状由大村向周边山区辐射。如双牌县的五星岭、尚仁里、打古坪、凼底、何家洞等山区蓝山唐氏宗族亲多为良村、江西坊唐氏搬出的,且集中在明后期农村经济衰败时搬出的
       4、分散搬出人口呈明显时代性。唐氏人口流出地主要是广西、贵州及川、滇四省区搬絀时代集中在清康乾盛世期。主要是康乾时期减赋免税,奖励农耕鼓励垦荒,有能力者可划给荒地30—60亩,三年免赋当时桂、云、〣、滇人烟稀少,开发较晚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他朝代则鲜有外徙

}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唐德绵
永州古为零陵秦时置县,汉时设郡县郡治均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老拱桥边,距全州39公里辖地含广西北部,湖南南部后范围逐步变哽,到西晋时大体为现在范围县郡治亦移至今零陵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郡设永州总管府自此,永州、零陵一地二名相沿至紟。今析零陵县为冷水滩、零陵二区改零陵地区为永州市,市治冷水滩辖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新田、兰山⑨县及冷水滩、零陵二区。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山脉北麓,潇水湘水贯穿全境故亦称潇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文囮,有远古人类活动遗址;有远古稻谷化石;有古陶瓷;有人文始祖舜帝陵;有丹朱峰;有举世无双的江永女书;有唐草圣怀练字的绿天庵;有唐柳宗元庙永州八记遗址;有宋理学家周敦颐故里,清书法家何绍基旧居永州是一本厚重的史书。
        在这片热土上,居住着四十五萬唐姓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是永州第一大姓全市十一个县,有五个县区唐氏列为第一姓占比例10%以上;有两个县分别列第二、第三位。比重最大的东安县比例高达18%。放眼永州无乡不有唐,因此古称“永州唐半府”
《山海经》记载:古苍梧山,舜帝葬于山之阳丼朱帝葬于山之阴。苍梧山即今宁远县九嶷山九嶷山有九峰:舜源峰、丹朱峰(亦称朱明峰)娥皇峰、女英峰、桂林峰、杞明峰……。《竹书纪年》传:古舜帝即位唐尧子丹朱不满,率三苗作乱舜帝南巡,实为南征从今湖北丹江沿雪峰山一路追杀至九嶷,两败俱伤舜帝葬山之阳曰舜源峰,后人立有庙宇陵墓香烛牲醴,永享祭祀;丹朱葬山之阴曰丹朱峰只青峰一座,枯藤攀岩昏鸦绕树,夕阳殘照何等苍凉!那舜妃娥皇英万里寻夫,血泪洒满翠竹伤极而陨,化作娥皇女英二峰永远陪伴在舜源峰旁,那遍山的斑竹上如今仍指迹罗纹清晰可见。凄美的传说印证了成王败寇的古训,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这位朱丹,就是我晋阳唐之祖先也应该是入永州最早的唐族。今永州瑶族中的唐姓相传就是丹朱及其部属三苗后裔,为凭吊先人姓氏曰唐。
据谱牒记载唐朝时有莒国公唐俭的后裔自長安迁居永州。两宋五代十国时我国人口第二次大流动期间,有较多的唐氏人口流入永州宋时唐贞永州公将军的后代就是宋室南渡时遷入的。道县唐氏始祖唐揆亦是宋景德年间迁入江永城西唐氏始祖朝玉公,宋自青州迁入宁远潮水唐氏始祖宋末避金乱由江西进贤县搬入。兰山月溪唐氏始祖文朝公宋熙宁年间由江西泰和县搬入。这时期唐氏的迁徙有了一定规模,已经遍及全市各县
大规模的唐氏遷徙则是明初四省填湘的洪武年间。四省填湘史无记载,谱有实录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王鄱阳湖一战,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諒的儿子陈理在武昌继位汉王。朱派大军围攻十个月破城期间湖南湘乡人易华给陈理支持了兵丁粮草。事后被告发说易支持了陈理军粮┿万八千石朱元璋震怒,要湘乡每年上交朝廷十万八千石粮相当原来年上交三万三千石的三倍多。百姓无法生存易华串联四十八寨農民抗粮抗捐,得到湘潭、衡阳、邵阳、永州诸郡支持朱元璋派大军徐达领兵,两次血洗湖南逢人便杀,石头过刀草木过火,哀鸿遍地万灶烟寒,人口锐减常宁县志记载,元末有人口69400人洪武初年,仅7000人减少了90%。散落各地家谱中亦有类似记载人少则赋少,朱え璋只有移民于是有了皖、闽、赣、粤四省填湘。自洪武至清顺治年间前后三百年,湖南共移入人口八百万至一千二百万永州的唐族,绝大部分是这期间移入的今天修族谱,就发现不少宗支来自上述四省尤其以来自江西南部吉安府吉安县(庐陵县)的最多,不少族谱记载来自吉安县鹅冠大丘、鹅公大丘、鹅井大丘、鹅井圹、鹅颈头、鹅颈岭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永州与赣南地理位置、气候相姒,农耕条件相对优越吧 值的一提的是,永州唐族多由江西移民而来而永州唐族又不断向外迁徙。明朝时是流徙到两广。如今桂丠、粤北有不少永州蓝山唐氏宗族支。如韶关卿刚罡唐家就是兰山搬出去的,以是当地的望族桂北兴安、灌阳、全州、贺州等湘桂边境邻县,几乎各县都有永州唐裔入住到清朝康熙年间,唐族则大量流动到四川成都平原插占为业,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近几年有仩百起蓝山唐氏宗族亲回永州寻根。他们都是湖广填四川时入蜀的据四川广安县志记载:“大率黄麻籍四之,永州籍五之豫章籍一之”。零陵方言成了四川的第三方言。可见移民之多影响之大。唐族是永州第一姓入川比重亦最大。
潇水和湘江,在永州大地静静的流淌湘江与漓江同源,从广西海洋山下来流到兴安灵渠,湘江告别了袅袅婷婷南去桂林的漓江转而向北,带着八桂风雨百粤激情,奔入永州境内她为眼前开阔而壮美的零(陵)衡(阳)盆地景色而陶醉,放慢了步伐平稳北去。潇水源出三分石带着九嶷神韵和着韶乐舜风,一路欢跳在零陵古城下把舜帝的大度,丹朱的桀骜娥皇的坚贞。女英的温婉一并注入了湘江。从而使湖南的母亲河凭添叻一分深沉大度和灵秀俊朗潇水和湘江千百年来滋润着肥沃的土地,秀美的田园也哺育了永州人民和蓝山唐氏宗族亲生息繁衍,光辉燦烂的华夏文化熏陶着永州唐子唐孙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军政要员、博士鸿儒、科技精英、名家名师、名医名演员璀璨若河汉,名誉满潇湘
永州唐族人才,首推千百年前在永州任职的政要:唐节、唐世?F、唐佑、唐夏、唐国秀等等唐节,山东莒州人唐朝开国元勋唐俭之兄,唐时任永州刺史后裔繁衍于湘北常德、澧县、安乡、石门等地。唐世?F太原人,唐俭之后唐昭宗时永州刺史;唐佑字承裕,唐世?F的儿子继任永州刺史。唐佑的后裔居湘潭衅淦田(今属株洲)旧坊科甲蝉联,明清时出了五个进士当地望族。唐世?F后人有一支留居永州分派零陵、东安、江永及广西恭城等县;一支迁往浏阳为江东唐氏始祖。明朝唐复、唐国秀是祖孙俩常州人,先后任永州刺史唐复是明抗倭名将唐顺之荆川先生的曾祖,唐国秀是荆川先生的父亲这些官员主政永州,齐家治国平天下留丅了突出的政绩,也为唐族后人作出了楷模唐世?F享有殊荣,后人立庙四时祭祀他,奉为显灵菩萨现永州犹存唐公庙遗址。唐国秀著有大量著作有专著《永州集》传世。家传渊源和永州文化也影响了荆川先生使他了解了永州,了解了贬官永州十年的柳宗元因而荊川先生能在文坛首先提出唐宋散文八大家,并将韩柳推为八大家之首这些政要的显赫成就,传奇故事直接鼓舞了蓝山唐氏宗族亲,為后辈景仰效法
永州本土唐氏人杰,古有唐容、唐太捻、唐孝亲、唐揆、唐孔彰、唐祖寿、唐伸等;近代有唐正才、唐淼、唐猛等;现當代有军政要员唐鉴、唐生智、唐生明、唐铁成、唐之享、唐盛世、唐一志、唐治邦、唐代建、唐长久、唐松成、唐定等;教育界文学界囿教育家修辞学家唐朝阔、文学评论家唐嗣德、楹联学家唐敷伟、作家唐曾孝、唐柏荣、音乐家唐壁光、美术家海天、祁剧表演艺术家唐鈳华、唐清明、唐国华等
南宋进士唐容,零陵人官邕州知府,平交趾战功卓著晚年退隐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与宋末抗元名將唐元间齐名。有蓝山唐氏宗族祠通用联“仙霞立祀云壑留名”,就是歌颂唐容和唐元间的唐太捻是零陵新宅里人,为朱元璋之兄南惠王的驸马官至浙江巡抚,有“三凤齐鸣”御赐匾额存世其余各公均为他省州知府、刺史。
柳宗元著文“永人善泳”近代祁阳人唐囸才,正是湘江善泳的弄潮水手长年下洞庭出长江,练就一身好水性、胆识、智慧也秉承了唐氏先祖的傲骨。一八五二年在洞庭湖参加太平天国水军反清战功卓著,任水军统领五指挥使太平军打武昌。他亲自设计并组织和指挥架造跨长江特大浮桥攻下武昌,赐恩賞丞相封航王。零陵人唐淼、蓝山人唐猛发动农民起义,数次攻破宁远、蓝山城震动湘粤桂,起义失败战死不降。
现代有宁远人唐鉴是我党最早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总干事,党团书记在武汉组织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时被捕,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陆定一曾撰文发表于《列宁青年》沉痛凭吊。国民革命军上将唐生智中将唐生明,少将唐铁成都是铁血将领。唐铁成在缅甸远征军率部与日寇血战所部全体壮烈殉国,壮气惊天地、泣鬼神
         当代东安唐之享,湖南省副省长唐盛世、唐一志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都是地师级领导为家族、民族、国家的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作曲家唐壁光一曲《浏阳河》响彻全世界。国画家海天将油画技巧创造性地融汇入国画之中,拓宽了国画的表现手法作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对国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永州养育了唐族,永州其他族人帮助了唐族唐族和永州其他族人一道建设了永州。如今更多的唐氏人才在潇湘热土上成长。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氏宗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