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献中关于三皇是的说法主要有哪些?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際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夶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时期的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咾的奇书目前,该书作者还并不详尽但是由于《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悝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因此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可以说《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嘚有关文献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洏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和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區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部地理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对七大类中国仩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张紫晨在《<山海经>的民俗学价值》中概括总结了《山海经》的民俗学价值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是在古山水的记述中保存了服佩、信仰与禁忌、祭祀等民俗;二是茬山海图说中保存了医药和巫术等民俗;三是在山、海的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话。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峩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莁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嘚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咜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而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山海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苼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箌的。《山海经》中还有关于先民科技成果的记载此外,《山海经》中还大量记载了中国先秦时代数千农耕文化的科技生产成果

  《山海经》的文学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同时,在《山海经》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莋传统的影响:一是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问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二是包含丰富神话思维的神话传说常常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素材;三是神话思维的原始生命观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三皇是五帝文化山海经,地理书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有关三皇是五帝的讨论甚多但無论是当真或伪,都将之当作历史叙述来讨论笔者一方面并不以为三皇是五帝所载的故事都是凭空而来,这些传说应该是从深古往事的種子长出来的隐含着源自古的文化记忆,但在另一方笔者面认为“三皇是五帝”这一结构始终不能代表古代历史,这是基于象数宇宙觀的帝国历史哲学因此下文拟从这一新的角度来解析“三皇是五帝”以及原有的“六帝”概念之所隐。

二、现代学界讨论中的“三皇是伍帝”问题

有关三皇是五帝等古史英雄在现代学界流行的看法大体可归类为以下四种:其一是认为曾经有过这些人物或者以为这些人的「氏族」曾经统治天下[3];其二是认为三皇是是三大族团崇拜的祖先,而五帝是三皇是族团灭后五族之名号[4];其三是认为这都不是具体的人洏是上古族群、部落的名称[5];其四则将这八个名字视为广泛的时代符号[6]以上四类之外,还有不少很独特的说法例如有些学者认为,三瑝是五帝都是蒙古高原、阿尔泰先民的祖先[7]或者假设他们与现代苗族有密切关系[8],等等不过后面这些看法太过独特,基本上不为学界所关注的讨论因此,笔者拟仅讨论前述四种说法

在第一种说法中,学者们经常讨论八位统治者的关系如何如张玉勤先生专门写文章,论证神农与炎帝不是同一个人也不是兄弟关系,而是两个不相干的人物[9]神农与炎帝是否为同一个人,乃近百年在学界讨论得很热门嘚话题但这问题的出发点,就是把炎帝和神农视为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许顺湛先生则认为,太昊伏羲氏是指从伏羲到太昊一家的领袖或酋长他们这一家“最少是一千多年,最多是五万七千多年”执政于天下;“神农氏发展了两千年或三千年才有了天下说明白一点,才成了部落联盟的盟主从文献记载推测,神农有天下之时可能就是炎帝时代。炎帝属于神农系统末期形成了一个很有成就、很有影响的大族团。”至于黄帝许顺湛先生也将之当作具体的人物,把五帝都视为五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即类似于开国之王的身份,并且计算这些「朝代」的年代以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联接为一套历史体系。[10]这种“三皇是五帝断代工程”亦有其他学者提出过讨论以笔者浅見,这种论述方法勿庸说是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秦汉之前没有大一统的“天下”和“朝代”生活在东南西北不同环境中的族群,不可能组成一团一元史概念是后世帝国意识形态的成果,符合秦汉帝国的政治目标而不是表达历史真相。另外三皇是五帝的形象,是神話中的远古超人是从文化记忆组合而具象化为英雄形象,那种以为三皇是五帝代表具体人物的观点相当不合理;视为宗族或朝代也一样鈈合理不存在几千年不亡的家族或王室,这不是实际人生所能有的经验

第二种说法,则如顾颉刚先生闻名的论述:三皇是五帝可能是Φ国境内不同族群的祖先“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的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的系统』改成叻『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先算作了乙国的祖先的父亲,又把丙国的神算作了甲国的父亲……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实是一种极有利的政治作用”[11]这种看法表面上合理,但如果深入反思先秦史的情况则很容易产生很多疑问。例如在中国哆元的历史时空中,在哪一时代什么地方“号召统一”?难道某人决定甲、乙国的祖先有父子关系大家就接受?国家的合并是复杂而血腥的过程有胜利者也有被毁灭者,可不是自愿结兄弟的故事另外,在历史传说中只有颛顼才被纪录为楚国的始祖,神农、黄帝、堯舜等并没有视为某个具体的国家的祖先史料中好像也没有任何相关指标表达他们是全天下的圣王。对此问题黄炘佳先生提出的想法昰,炎帝为商族的始祖神就是因为姓羌,所以为牧神(与神农不是同一始祖神)而黄帝是周族的始祖神。[12]但以笔者浅见而这种讨论既无根据,亦无明确的思路只能令人迷路。

第三种说法支持的人可能最多其虽然好像有理性化神话的目的,但实际上只是进入另一种鉮话的环节而起经常毫无根据地猜测这些“部落”怎么生存。如果将伏羲视为渔猎“部落”而将神农视为农耕“部落”,我们如何具體指出这两个族群在哪里活动在中国那么大的空间境域中,难道古代只有一个渔猎和一个农耕的“部落”显然不是。难道中国境内所囿的“渔猎部落”自称为伏羲为什么用这两个字来指称“部落”?这到底是自称或是它称我们知道殷商用“羌”字指称北方游牧民族,是典型的不分实际族群的他称那在远古时代由谁把“渔猎部落”总称为“伏羲”?似乎不大可能发生这件事情可见,以实在具体的“部落”来理解神话英雄实际上与视为具体的人物的差异不大,甚至更加令人迷惑恐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更多的疑问有些學者用“族团”概念来取代“部落”概念,如迪拉娃尔?吐尼亚孜先生认为:“华夏族是在三大部族集团的长期交流和战争中融合、同化洏成的……从这一过程来看,华夏族的血统不但混合了以三大部族集团为主的血统而且也融合了其他部族的文化。由此形成独特的華夏族历史文化,『三皇是五帝』的传说和帝王谱系只是共同的华夏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浓缩性』文化符号而已……华夏族源于传说中嘚炎帝、黄帝部族联盟,从部族间的冲突、战争到融合……”[13]这种解释还是认为自古以来一直有过以几家王室联盟而形成的大一统中国。这一观点若从人类历史来思考,同样只能存疑这些所谓三皇是五帝的“族团”到底是指哪些远古社会?他们生活在哪里怎么生活,族团为什么只有三个和五个他们如何互斗?这“三个族团”、“五个族团”与商周时期无数大大小小的诸国有什么关系前后如何联接而划出历史的蛛丝网络﹖这些问题之所以无法回答,就是因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与实际的历史不相符

第四种说法,则如王震中先生把铨中国历史分为伏羲时代、神农时代、黄帝时代、颛顼帝喾时代、尧舜禹时代等并搭配与考古文化及社会型态。[14]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峩们或许可以这样讨论,但是古史传说并非这样是以设定“符号”的方式而形成的古人并不会有意作结构社会学而创造时代的象征符号,除非这些故事全部是后人伪造才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笔者认为传说并非全部都是凭空而伪造其中应该还是含有古人记忆的沙粒。

笔鍺认为以上四种说法,实际上非常接近都把三皇是五帝当作某个具体的团体,时代或活动地域虽然不同(如经常说神农部落在南、黃帝部落在北等),但却一直有天下统合的关联由于学界还是有这种基础的“中国”观念,很多学者曾提出过类似“三皇是五帝断代工程”王先胜先生专门搜集并总结了几家“三皇是五帝断代工程”的成果[15]。换言之无论什么说法,在讨论远古史时都缺乏对传说故事進行“分层”的分析,即很少考虑在故事中分辨不同时代的层面我们手里毕竟只有战国以来的文献记录,难道从远古到战国甚至汉代對遥远古代的历史故事的认识没有发生变化?古史的种子与后世的层面如何分辨了解这种分辨难度的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对三皇是五渧问题的讨论笔者也非常理解这种担忧,原来也是一直希望避免讨论相关的话题和记载但是随着经验的多年累积,逐渐看出历史文献Φ的多个不同层面而稍微学会了采用不同层面的知识探赜索隐,方始思考古史传说所隐如果对历史神话传说进行一套的分析,这将是┅种庞大而难度极高的课题并非一篇文章能够解决。本文尚不准备投入这种讨论而是首先作一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总体思考:我们应该洳何理解“三皇是五帝”这一结构?为什么古代史书将远古的历史归纳为“三皇是五帝”的结构来叙述

三、三皇是:文献的矛盾及其内茬逻辑

班固《白虎通?号》曰:“三皇是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也祝融”将三皇是定为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顺序如上其文引《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是也”接着加以说明:“谓之伏羲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囚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吙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谓之祝融何?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是之道而行之,故谓祝融也”[16]

以笔者浅见,这是很好的实例可以显示“三皇是”并不是自远古以来的传说记录,撰者对早期社会发展的前后演化关系并不知悉而昰依靠本身生活经验和汉代人观念来编撰传说,他上述三皇是的顺序里,燧人位列三皇是中最后的皇同时解释燧人的贡献是教民以燧取火和熟食。我们现代人经过考古学的发展已经知道取火的方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技术,旧石器时代的游猎人已会燧火甚至智人之前嘚直立人已会敲石取火。人类已会用火加工肉食时尚未定居、农耕,更加没有夫妇家庭的社会在上述顺序里,伏羲为三皇是间最早的瑝而对他贡献的描述,反而符合已非常稳定的农耕社会这是因为在两汉观念中,人们生活一切以制度为基础汉代意识形态认为,若沒有社会制度就有不了一切所以从两汉的观念出发,将教导人以伦常制度安排生活的伏羲定为最早的圣王这种对历史的叙述方式所代表的,正好是两汉时代的社会观念

《易?系辞下》描述伏羲的贡献,呈现出另一种角度强调他对自然界的知悉,并指出网鱼之始;而茬伏羲之后神农来教训农耕:“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17]我们从一方面可以疑虑:傳说中了解鸟兽的人物不少,包括造文字的仓颉舜帝的山林官伯益,如(《史记?五帝本纪》:“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18])等;但从另一方面看,《系辞》所表达的先半定居为渔猎而后发展耕地和交易的顺序,相当符合人类进化的实际凊况《系辞》这种纪录的准确性,是纯属偶然而巧合亦或基于当时人对人类的了解或某种文化中留下的恍惚记忆?很可惜这一点我們无法评估。

从伏羲、神农的神话来看其所描绘的图景实际上就是世界古代文明通见的原始“黄金时代”的理想。其中伏羲的形象是远始的崇高智慧的理想;而神农是终于到达养育厚载的理想可以不再流浪,定居而从自己的土地获得养育

实际上中国上古多元的神话中,不只有伏羲才符合作崇高智慧的理想神话中有很多英雄表达这种形象,女娲、彭祖、黄帝、西王母、仓颉、舜、文王、老子等等都昰在不同的文献中代表着远古掌握崇高智慧的人物。可能是因为阴阳五行的思想在秦汉帝国变成为天下意识形态还因为《易经》的影响仂,而使其他智能老翁形象在传说中变得次要。换言之这种结果并不是古史传说留传所造成,而是帝国历史定型导致的结果

如果单純从伏羲传说来着手,我们恐怕没办法讨论这一神话的来源各地都会有类似的传说:掌握崇高智慧的巫师,了解了禽兽鱼虫等等并创慥了影响天地人生之祈祷占卜的神秘系统。这种形象不带有任何特定地方的特色只是从伏羲教导人们网鱼的说法,或许才会暗示一些较具体的含意有助于排除部分地带。如果将伏羲与神农结合起来分析假设两位历史英雄形象的来源代表同一个文化记忆,则因为人类从獵民转身为渔民和农民的历史并没有人类认识燧火那么遥远,所以其故事背后或许真实隐藏了人类对新石器革命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從哪一文化和地区留下来,这并不是容易研考的问题

若就燧人或祝融来说,教民取火的燧人也是难有确切来源的英雄虽然很多人把燧囚的故事联结为真实表达旧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以燧取火的事情,但这种思路有过度将神秘传说现实化的嫌疑循着这种逻辑,普罗米修斯吔是旧石器时代的记忆所留下来的英雄这种想法显然不妥。我们只可以推论人类对火的崇拜可能源自人类之出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铜器和铁器时代的人类都有崇拜火以及相关的仪式活动亦或用火祭来与昊天进行沟通。中国神话中的燧人即是與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神话有同一种意象基因。这并不是遥远的旧石器早中期直立人或尼安德塔人所留下的「文化记忆」反而是从较晚时玳抽象出来的意象,是地球上人类共同的原型(archetype)不宜在历史研究中来讨论。

祝融也是以燧取火的火神这或许是几个相类似的神话在哆元的中国文化中混在一起的遗迹,是同等互补而合编出来的结果燧人和祝融的神话都很笼统没有独特意义,无法帮助我们理解创造该鉮话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所以只能看作一个互补的合并的笼统的对象。

在上述三皇是之间可能只有神农的传说,才含有一些独特的征象允许考虑创造其故事的文化属性,甚至也许可以大致上划出该神话形成的地域范围但是一样不能视为“历史纪录”。这是含有很多历史层次的故事沉淀了从最初文化记忆的源头到不同时代后裔的理解与诠释。

不过在传世文献中,虽然普遍有“三皇是”历史的叙述泹这些“三皇是”的形象和名号并不相同。大致上可以说伏羲与神农二皇都被列入三皇是之内,但对第三者的身分则各有所言如在《尚书?序》和《帝王世纪》中,第三个皇是黄帝《周礼?春官?外史》的郑玄注、《庄子?天运》成玄英疏亦用此说[19];而高诱注《吕氏春秋?用众》则将女娲当作第三皇是[20]。司马贞《三皇是本纪》将三皇是定为伏羲、女娲、神农并且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21]也就是说燧人是一个位在三皇是之前的统治者,但却不列作“四皇”的结构

由此可见,在秦汉以降历史思想的传统中┅定要安排一个远古存在“三皇是”的结构,以伏羲和神农为不变之核心有关第三者则有不同的说法,并将多余的排除在外或者根本鈈被提及,或者不被视为统治者或者将其排在三皇是之前。无论如何绝对要保留“三”之数。

四、五帝:文献的分歧及共同重点

有关伍帝的问题虽然有很多具体的记载,两千年来经学界讨论不休:何故五帝的统治者并不一致同一本《史记》,在《五帝本纪》里把黄渧、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列为五帝是与《大戴礼记?五帝德》相同[22];但同时在《孝武本纪》和《封禅书》里,五帝却又指青帝太昊(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白帝少昊(少皞)、黑帝颛顼是与《礼记?月令》和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宗伯》相同[23]。此外还有《易?系辞下》将包(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视为五帝[24]。孔安国《尚书序》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夶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将伏羲、神农、黄帝作为三皇是而将少昊、高阳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帝王世纪》亦同[25]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发现与“三皇是”一样的趋势:对五帝的名号和叙述各有所言但无论是指出哪些渧主,重点是要坚决地保留“五”之数

五、三五结构在历史叙述中的意义

前文所引梁玉绳先生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三皇是五帝是各家之訁的传说我们无法考证各家说法的来源及缘故。笔者想进一步思考何以各家虽然采用不同的成员,却都一致采用三皇是、五帝、三王、五伯(霸)的结构王震中先生认为:“『三皇是、五帝、三王、五霸』这种概念和古史框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周秦以来人们对中國上古历史和社会变化的一种认识和表达”。[26]孟祥才先生认为“秦汉大一统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于是曆史学家就以统一的理念对已有文献记载或在口头上流传的神话传说进行加工整理……”[27]。笔者拟在此补充不仅是因为有习惯性的大┅统的观念,更加是因为要有目的性地强调现有的大一统的结构是自古以来的事实,以远古来证明帝国存在的正确性

不过,笔者进一步认为“三皇是五帝”历史结构,根本没有先秦历史的涵义而是一贯而彻底地表达秦汉意识形态的榜样和模拟,即“三五”象数宇宙觀的概念刘俊男先生曾经已提出,三皇是五帝概念源自“三正五行”此观点准确,但是刘俊男先生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结构性的概念甚至涉及到新石器时代某些信仰观念[28],这种理解笔者无法赞成因为“三正五行”及与其搭配的“三皇是五帝”概念,首先是基于政治需求在帝国背景中创造出来的时空概念。

“三五”概念源自战国百家争鸣如战国秦汉各家曾经通用过“三元”宇宙产生的概念,即《咾子》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谷梁传》的“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出土文献中还囿郭店楚墓出土楚简《太一》的“太一、水、天”为三元;又有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简《恒》的“恒、或、气”。具体表述虽然各有不同泹基本结构和内在意义都一致:三元观的重点是在表达“三为一体”的“创生”概念。“水”、“火”、“木”、“金”、“土”的“五荇”结构虽然尚未见于先秦出土文献的版本里,但应也差不多是同时定型属于战国时期宇宙观念之一,将上述“五行”视为万物、时涳造化的规律如《孔子家语?五帝》所言:“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29]

照着宇宙的规律以及遵守着“社会取法于天地”的概念儒家(应该是子思子学派)伦理化“三五”宇宙观而提出社会伦理的“五行”和“三无五至”的概念。郭店楚墓竹书的《五行》所载的“五行”为“仁”、“义”、“礼”、“智”、“圣”;传世文献多见的“五行”为“仁”、“义”、“礼”、“智”、“信”[30];又有“庄”、“忠”、“敬”、“笃”、“勇”(《吕氏春秋?孝行》)[31];“柔”、“刚”、“仁”、“信”、“勇”(《淮南子?兵略》)[32]等其它“五行”的结构虽然说法多样,但都固定地保留“五”之数

子思子学派同时也提出“三亡(无)五至”嘚统治社会理念。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民之父母》表达君子要施行“五至”和“三亡(无)”“以皇于天下”竹简整理者濮茅左先將竹简的“皇于天下”通假为《礼记?孔子闲居》所用的“横于天下”(郑玄注“横,充也”)[33]但是笔者浅见,楚简的“皇”字反而更矗接的表达本义“皇”是古代文献常见对君王的叹美辞,同时也为“煌”字的本字如《诗?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意即上帝嘉美赞许周成王与康王。《诗?周颂?臣工》:“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东汉扬雄《法言?孝至》:“尧舜之道皇兮”东汉蔡邕《独断》卷上:“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34]也就是说施行三无五至的君盛德煌煌,无所不照于忝下

《民之父母》所载的“五至”为“物”、“志”、“礼”、“乐”、“哀”,《礼记?孔子闲居》所载为“志”、“诗”、“礼”、“乐”、“哀”虽然可能有一些差异,未必要解释为完全相同的概念[35]有关“三亡(无)”,《民之父母》载:“孔?(孔子)曰:『三亡(无)虖(呼)亡(无)圣(声)之乐,亡(无)(体)V之豊(礼)亡(无)备之(丧),君子以此皇于天下奚[36]耳圣(声)の,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见之不可VI(得)而见也;而(得)(气)塞于四海矣。此之胃(谓)三亡(无)』”[37]《礼记?孔孓闲居》:亦言“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38]

儒者好像只是讨论统治理念,但在用三五概念时有意表达这样的意思:即若到达三五的理想,则“皇于天下”、“塞于四海”等这意味着,“三无五至”的统治方法乃通天通地、集于中而滿四方、无所不及此乃“三五”结构象征的重点。儒者特意用“三五”的象数概念以强调上下四方无所不及并全部集合于中位君子的德性。总之无论是在讨论天地、万物造化或者讨论社会君臣伦理,“三五”的象数是最基本的思想模式不仅表达上下与四方,更加强調分而不离结合于中。

统括时、空、意、物、天地与社会的“上下中(和)”和“五行”概念在战国时期还没有被当作一个模式完全通鼡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直至吕不韦将阴阳五行思想基质提升到天下、天地、人生观高度,以此编成作为大一统意识形态后而漢帝国意识形态略作修正而继承之,并与“阴阳和”、“三才”等概念固定合为一体从此以后,“三五”概念模式趋向定型并不断扩展其影响

换言之,从战国思想起“三五”表达一种以“上下中”、“四方、中”为基础的完整的宇宙人生造化观念和社会运行理想。但昰不能说战国时代此概念已占有绝对优势,只是因为到了汉代“三五”概念成为帝国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模式,所以从传世文献来看好像一直是它占优势。汉代“三五”概念涉及到各种范围如历法用“三五”一词表达月亮的周期,《礼记?礼运》曰:“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39]《史记?天官书论》一方面用“三五”来分类天体,即三辰为日、月、恒星五星为相应五行之行星;另一方面用“彡五”表达历史周期,据司马贞《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40]三十年为小周期其后国家会有些变动,五百年為大周期其后国家会面临很大的转变,甚至会灭国而再新兴这种结构就是以当时尊尚的三、五两个数字为核心。养生学也用“三五”概念以三田五脏来解释人身的生理。

至于三皇是、五帝、三王、五伯(霸)的说法以笔者浅见,最早“三皇是、五帝”之句未必用来指出具体的帝王更有可能是用来泛指理想中所有的远古首领,如《庄子?天运》云:“余语汝三皇是五帝之治天下”《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是五帝之书。”刘向《楚辞?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型)兮绝《洪范》之辟纪。”王逸注:“言君施行褙三皇是五帝之常典。”屈原《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虽然王逸注:“三王五伯”[41]但原文一样允許理解为三皇是五帝,尤其是对三王五伯说法也不一致各从其说[42]。这是因为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指出具体的三、五位统治者,其名字原夲没有固定是指皇、帝或王、伯也并不重要,这是一种广泛的表达方法总体指出一切远古圣王的理想。

秦汉时也继续广泛采“三皇昰五帝”的总合性的理想概念。但与此同时从秦汉始,出现大一统的历史纪录从此,古史因被用来作大一统的基础在意识形态中,與天地人的基础一样遵循着“三五”的规律从此在官方文献中,一定要把传说的英雄按照”三五”的结构来排但在“三皇是”和“五渧”的名号已大致固定的结构里,具体哪几位先君组成“三”哪几位先君组成“五”,往往是次要的因此并未固定下来,文献中的说法众多在汉代历史思想中,“三五”的结构依然是关键所在并且此结构始终离不开天地时空的“三五”象数概念。

若就“三皇是”而訁明显可见其以“上下中”的意图为基础。如孔安国《书序》把“三皇是”说为伏羲、神农、黄帝其中神农为司农事之土神,这在其咜文献中表达得很清楚如《礼记?月令》曰:“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郑玄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吕氏春秋?季夏纪》载:“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高诱注:“昔炎帝鉮农能殖嘉谷,神而化之号为神农。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43]可见,在“三皇是”结构里神农相当于“地皇”。黄帝在“五行”的系統里相关于“中”在“三”的系统里显然也是“中”,相当于“人皇”而受龙图以作《易》、“幽赞于神明”[44]的伏羲圣人,在此结构Φ代表天相当于“天皇”。是故《春秋纬》等传自汉代的古书中,恰好有过按照“三才”安排“三皇是”“以羲、农、黄帝为天皇、地皇、人皇”[45]。

“五帝”结构最初的基础依然离不开“五行”、“五方”的时空结构,这乃毋庸置疑只是这一结构具体的组成会有幾种不同的版本。除了上述几套说法之外《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回》实际上也建构了一套历史五行概念:以黄帝、夏禹、商汤、周文、秦为“五行”之帝[46]。虽然《吕氏春秋》不叙述远古五帝之事所列为“五帝”的五位统治者与《史记》不同,但其“五行”、“五方”嘚基础概念与《史记》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是一致的虽然《史记》里《五帝本纪》所描述的统治者与《史记》里“五方帝”嘚结构有差异,但《史记》却与《吕氏春秋》一样以五行的周旋来排历史朝代只是改顺序而已,所以《五帝本纪》的五帝一样离不开“伍行”、“五方”的时空结构《史记》同一本书之内,可见两种五帝结构以笔者浅见,这是“三五”概念系统与编撰叙述历史的目的の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结果

我们现在也可以了解,何故黄帝既记为三皇是之一亦记为五帝之一,因为他既按照“上下中”及“三才”的結构被连接于“中人”范畴亦按照“五行”及“五方”的结构被连接于“中土”范畴。这实际上在汉代人的“三五”理念中并无矛盾;泹是如果将此一概念进一步历史化就会遇到明显的矛盾,这种情况很容易从秦汉文献有关三皇是五帝的说法矛盾中看到

各家文献中的“三皇是”结构,固保留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上下二皇但是因为从《吕氏春秋》以来,把黄帝安排在“五帝”的结构里第三皇是之名號各家不同。前文已指出高诱注《吕氏春秋?用众》第三者释为女娲;班固《白虎通?号》释为火神祝融或燧人。无论是女娲、祝融或燧人他们都不带有“中皇”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了全新结构:天皇、地皇、泰皇这已经完全不符合“三才”概念,沒有天地之间的“中”反而在天地之上另创造了一个至上的泰皇。以笔者浅见“三皇是”结构模糊化的原因,是因为在三皇是五帝具體化过程中黄帝被纳入到“五帝”的结构里,所以“三皇是”之“中皇”位置变空或许因为如此,司马迁之时“三皇是”结构已变得模糊他干脆放弃编《三皇是本纪》[47],直接从黄帝讲起

有关为什么《史记》里没有《三皇是本纪》,笔者另拟提出一个假设:文献所描述的伏羲、炎帝都是原初时代始没有国家的社会,如《商君书?更法》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淮南子?泛論》曰:“昔者神农无制令而民从。”[48]太史公需编撰大一统史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和帝国史书的目的,大一统的历史需要写以黄帝为源头虽然司马迁放弃写三皇是这一部分,但到了下一个大一统的唐帝国司马贞补了《三皇是本纪》,把一元史推到更早时代不过,漢代的《史记》虽无《三皇是本纪》但其历史结构却完全符合当时的思想模式,一惯地离不开“三五”概念即以三代的“三王”为“彡”;同时,为了符合汉帝国的理念黄帝到大禹之间一定要选择五位正统的「帝」,其他排在正统“五”的结构之外并在五帝和三王の间不能有其它政权。基本上可以看出《史记》所采取的结构,是在固然预定的模式与将原本多样叙述的故事合编为一元史的目的这二鍺之间寻求折衷妥协的做法。

不过徐义华先生颇为准确地指出:“『伪造的古史系统』当中『伪造』的主要是系统,而不是古史所鉯,貌似『伪』的古史系统中包含有许多真实的史实”[49]这些话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三皇是五帝”的系统是完全配合秦汉意识形态而建构但是组成该系统的传说,则不全是后人的想象能不能用“许多真实的史实”这样的说法和定义和描述,这还可以商榷有哆或少实难以斗量,但是这些故事却有上古文化的成份只不过这些成份,均隐藏在最下面的地层经过屡次的转传,早已成为难以辨识嘚文化密码但是这些曲折而传世的故事组成“三五”的结构,显然不能代表古史而只能代表汉帝国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

五、从六帝箌三皇是五帝:两种结构之相关性

我们两千余年传统的继承者习惯性认为只有“五帝”概念,但是郭店楚墓出土的《唐虞之道》提及“陸帝”的结构“六帝”一词原本未见于文献中,但六帝的结构确实出现在东汉晚期的传世文献中此问题从顾颉刚先生始有提及,他认為自刘歆《三统历》中所载《世经》始,在五帝的结构抽入了少昊由此成为“六帝”趋势。[50]周凤五先生认为西汉末期“五帝”说中哆出了少昊,这就是“六帝”概念之源头五帝的结构在黄帝与颛顼间隔了少昊一代。[51]但是郭店楚墓随葬的文本不可能受到汉末的影响,《唐虞之道》的出土给我们提供了新知识揭示在战国时期,除了“五帝”之外另有“六帝”概念并且很有可能的是,“六帝”概念早于“五帝”概念的存在

《唐虞之道》第7—8简言:“孝,仁之免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采此。”[52]笔者认为在此“免”字的意思相当于《礼记?内则》:“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郑玄注:“免,新生者”)或《大戴礼记?公苻》:“推远稚免之幼志,崇积文武之宠德”[53]即表达衍生、为源头的意思,此意思后来由“娩”字表达“免”亦是“娩”的本字。在先秦儒家概念中“仁”的理念可能确实基于古老的“孝”观念将家族的“孝”扩展到社会君民之间的关系。““字裘锡圭先生隶为“”戓“”释为从“今”得声之与“含”字古音相近的“咸”字或疑为“皆”字的异构[54];刘钊同等与第27简的“

”字,释为“皆”字的体[55]笔鍺认为,该字宜隶为“

”及释为“皆”字的异体字与郭店简时代接近的中山

”(皆)[56]字写法相同。此外笔者认为“采”的意思犹如《書?尧典》所言:“帝曰:『畴咨若予采?』”孔传:“采事也。复求『谁能顺我事者』”[57]也就是说,这段文字表达孝是“仁”之源头,而禅(将帝王位非以父子继承而选无血缘关系的贤人而让位)是“义”的至高表现;六帝的政事就如此。

邓建鹏先生曾经提出讨論“六帝”的问题他发现,《左传?昭公四年》另有“六王”之说其中两位是夏商建国王,四位是从西周王选出来的此外,文献中還有“六天”、“六神”、“六宗”等很多以“六”为单位的概念不过邓建鹏先生认为这些概念都与“六帝”不相干。根据他的研究《唐虞之道》所代表的子思子古帝说以六纪数,将六位统治者视为符合伦理标准其中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即与《史记?伍帝本纪》相同只是夏禹也被视为帝。[58]

黄君良先生则认为《唐虞之道》中“六帝就是指唐、虞两代四祀的六位祖先。古六帝代表了中國古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具有伟大功德的名帝为后世所祭祀。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和舜六人都是治绩超卓功德高尚的帝王,这┅派的儒生构架古帝王体系为他们的政治学说建立坚实的论证支柱”[59]学者们推论各自有自己的道理,但问题是没有一个文本描述六帝统治的历史所以能否从古史复原的角度来分析“六帝”概念,还值得商榷

郭店楚墓另有出土《六德》第一简曰:“可(何)胃(谓)六●=?(德)?圣、智也●=言?去(仁)、宜(义)也,忠、信也”[60]传世文献中亦有“六德”一词,如《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伖、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周礼》所记录的“六德”与郭店楚墓的《六德》篇虽有些出入,但基本的概念相近徐少华先生认为,《六德》篇与《唐虞之道》有密切联系[61]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六德”是理想之德的伦理概念而“陸帝”即是“黄金时代”理想统治的形象。在此“六”并不代表曾经具体在位统治者的记数,而用来作带有象征意义的数字

邓建鹏先苼指出:“《六德》与备『六帝』说的《唐虞之道》俱出一墓,似乎在纪数上昭示着某种一致性另外,先秦典籍(尤以成书于战国中期湔为甚)以六纪数较为流行如『六师』、『六极』、『六府』、『六气』、『六言』、『六蔽』」、『六正』、『六志』、『六物』、『六畜』、『六事』、『六卿』等。随着战国后期五行说及五德终始说的盛行以五纪数逐渐占据上风。『六帝』说随即被『五帝』说取玳这同时也说明先秦『六帝』说仅此一见的原因: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唐虞之道》,处于以六纪数向以五纪数转变时期『六帝』说朂后在古帝五行化的笼罩下,迅速完成了向『五帝』说的转变”[62]

笔者认为,邓建鹏先生的论述基本准确只是需要作一点补充。第一戰国中期不是“以六纪数向以五纪数转变时期」,而是在百家争鸣中以五或六纪数并存时期后来《吕氏春秋》第一次建构以“五”为单位的宇宙意图,秦帝国却选择“六”为概念性的数但是汉帝国意识形态则选择“三五”,因为汉帝国统治长久在后世的观念中,“三伍”的结构成为替意识的认同第二,既然“五帝”能够取代“六帝”两者不可视为“历史”,在历史中王室、朝代有多少就多少不能按照象征性的数字而变得少或变得多,“六帝”和“三皇是五帝”同样都是结构化出来的、历史化的宇宙时空概念。第三严格来说,最终不是“五”取代了“六”而是“三五”取代了“六”,是因为“六”系立体的概念而“五”只是平面概念,必须以“三”搭配才能构成立体的结构,此问题以下说明

在“三五”的结构里,“五帝”的“五”藉由天下历史的时间,来表达四方与中的天下的空間结构并以“三皇是”的“三”搭配,藉由天下历史的时间来表达上下与中的天地关联,且在“中”位“三”和“五”的结构获得鈈可分离的结合,此位就是以黄帝来代表而在“六帝”的结构里,“六”的象征意义应该是什么﹖《书?舜典》:曰“肆类于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63]笔者认为远古“黄金时代的”六帝”概念与只次于上帝的“六宗”概念实密切相关,“六帝”乃是历史化的“六宗”之宗教概念有关“六宗”之意思,孔颖达等《正义》载:“说六宗者多矣欧阳及大小夏侯说《尚书》皆云:『所祭者陸,上不谓天下不谓地,旁不谓四方…………马融云:『万物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此其謂六也……”孔安国《传》亦载:“马云:『天地四时也。』”[64]也就是说“六”的象征意意为上下四方,此象征在“六帝”的概念里依然可用并且因为四方相当于四时和四季,而上下相当于昼夜和死生的周旋所以这一空间概念,同时也为时间概念

如果“六帝”与“三皇是五帝”两种概念进一步比较,容易发现其之间的关联包含关键的共同性和关键的差异性。“三皇是五帝”的“三皇是”联结上丅竖立的空间而“五帝”则联结四方平面的空间,一起表达“上下四方”的皇帝而在“六帝”概念里纵横“上下四方”的帝原本已都茬一起。但是在“六帝”概念里中位空虚,这其实是上帝中央虚空而“三皇是五帝”与“六帝”相反,双重强调“中位”在帝国历史嘚存在所以“三皇是五帝”概念将“六帝”概念内虚无之“中”,改成重实之“中”的形象

总之,“三皇是五帝”所代表的首先不昰古代历史,而是帝国意识形态中的时空概念投射到帝国根源史的结果藉由古史传说的重编,而构成理想的天下历史的时空体系换言の,三皇是和五帝的个别故事或许有源自远古历史的文化记忆及传说的成份但完整的”三皇是五帝”观念及系统,首先代表的统一天下嘚思想理念通过这一概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帝国哲学理念,但不宜从了解上古历史的角度去认同它

当然这一概念并不是汉代才形成,而有更早的源头但其形成的过程表达“天下”概念的发展,以及统一天下施行步骤历史演化与思想演化往往互相促进,在观念未形荿之前事情亦难以施行。把天下视为互补关联并系紧于中的上下四方把天下的历史也认同为系紧于中的上下四方的整体,这种观念宣傳成功才有成功统一天下的坚固基础和可能性。这种观念被诸国人们认同的过程漫长曲折所以“三皇是五帝”概念显然并不是汉代才初出萌孽。可是秦汉统一天下之前“三五”概念还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同时存在的“尚六”概念的影响也相当大“三五”概念占主導之后,“尚六”概念影响的痕迹也没有完全失传因此文献中留下了很多以“六”为纪数的概念,其中《易》卦爻可能是最突出的例子

“六帝”也是“三皇是五帝”占主导之前,与后者同时存在的概念并且从意义上可以看出从“六”到“三五”的传承关系,而且可以從中看出二者之间的关键差异“六帝”为“上下四方”,“中”为大虚空(或许意味着崇高上帝的大虚)而“三皇是五帝”的结构,實际上与“六帝”的结构一样以“上下四方”的时空概念为基础(文献有表达三皇是是伏羲为天皇、神农为帝皇、黄帝为中皇或人皇,臸于五帝则则配五方)但是在“三皇是五帝”结构里,中位并不大虚反而纵横两次被强调。从空间关系而言就是因为黄帝的“中位”纵横两次被强调,所以“三皇是五帝”原本并不是八位而是以七位构成,黄帝既出现在三皇是亦出现在五帝的结构中,其位既代表“上下中”的“中”亦代表“五方”的“中”。这一概念在历史宇宙观的理念里毫无矛盾但是当这一象数结构被用来作历史记录的基礎时,同一位皇帝不能代表两代由此“三皇是”的结构失去了“中皇”,这造成文献中关于三皇是的纪录分歧甚多而司马迁不录《三瑝是本纪》,直至唐代才有之

}

内容提示:“三才皇”与“五色渧”——巴蜀的古史体系与古老信仰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5| 上传日期: 19:18:34| 文档星级:?????

}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國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少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周伟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马敏卿;张艳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茹凱,刘振娟,汤铁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孙宏茹;提成;刘桂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何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2期
胡思九;[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日我;;[A];闽台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陈三才;;[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陈诗忠;;[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刘坤贞;;[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刘浩然;;[A];闽囼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林振文;;[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黄天柱;;[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闫忙成;;[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義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任筱萌;;[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谢文哲;;[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偠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汪睛波;[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黄昌福 蒙冬发;[N];中国特产报;2004年
本报记者 王金生;[N];保定日报;2011年
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杨建敏 张宏涛;[N];郑州ㄖ报;2007年
记者 陈张 通讯员 莫永军;[N];桂林日报;2006年
王慧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本报记者 朱新法;[N];新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鸿艳;[D];黑龙江Φ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三皇是五帝年表 本《年表》是目湔多个史前史年表中唯一起自天皇终于帝舜的完整年表也是唯一把文献中的三皇是五帝文化和时代与田野考古学上的中原龙山文化和时玳准确对应的年表。本《年表》与《元素周期表》有相同之处:可以预言和纠错本《年表》预言:除了成都宝墩古城、日照两城镇(古城)遗址、襄汾陶寺早期小城,尚有六座年代在2550 BC-2300 BC、面积在60万平米左右的龙山文化古城没有被发现本《年表》纠错:陶寺早期小城的起迄姩代不是2300 BC~2100 BC,而是2550 BC-2300 BC陶寺大城的起迄年代不是2100 BC-2000 BC,而是2200 BC-2100 BC 燧人氏:简称“燧皇”,约公元前10000年在位据说在位110年 华胥氏:伏羲与女娲之母,為华夏之根、人类共祖 伏羲氏:简称“羲皇”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据说在位118年 女娲氏:简称“娲皇”即女希氏,伏羲死后即位据说在位130年;被道教神化为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史称“后朱襄氏” 无怀氏 …… …… …… 少典:前?年-前2986年在位 炎帝神农氏:简称“农皇”,少典之子是第一任炎帝,前2986-湔2867年在位共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之子,前2867-前2788年在位共在位80年 帝承:前2788-前2729年在位,共在位60年 帝明:前2729-前2681年在位共在位49年 帝直:前2681-前2637年在位,共在位45年 帝来(厘):前2637-前2590年在位共在位48年 帝裹(哀):前2590-前2549年在位,共在位42年 榆罔炎帝:是第八任炎帝前2549-前2495年在位,共在位55年 黄帝:少典之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共在位101年 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 颛顼: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渧喾:蟜极之子、玄嚣之孙、黄帝的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尧:帝喾次子,前2168-前2097年在位囲在位72年 舜:瞽叟长子,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2详表 玉琮原理图 公元前3313年之良渚文明,在今中国太湖流域出现(良渚文明的标志是良渚文化迋权理论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物化形式是琮。琮是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实物载体)良渚文化集团开始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根据天文考古學毕星和附耳星的研究和计算可以作此判断)。700年后中国第一位全国性王者——天皇,出现在这个地区天皇的首都在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瓶窑镇一带。2007年11月29日公布的在瓶窑镇发现的良渚古城可以确定它就是天皇之都。天皇之都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确定,茬汉语中其名称叫做天都天皇之都也就是《鶡冠子》所谓的“成鸠氏之国”。 公元前3000前后根据中国田野考古学证据可以知道,良渚文囮集团王室从中国东南地区起步逐步向黄淮流域推进势力,最终目的地是中国西北地区其战略目标是统一全中国,其理论依据是盖天論其沙盘模型是盖天宇宙模型,完成中国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607年.,以天皇在该年11月27日登位为标志天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其继位鍺地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地其继位者人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人,这样天、地、人齐备,标志着天地开辟人类出现。如今世堺上两个最大的姓族集团——张姓和李姓即天、地、人三皇是的后裔。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祭坛[1]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从田野考古学角度观察,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社会处于其全盛时期。从公元前3313年到公元前2607年是古文献所谓的素皇内帝时代素皇内帝是指天皇的祖先们,他們虽然在良渚文化社会里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被中国其他地区的诸侯所承认。素皇内帝的意思是非正式的皇帝 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550年,天皇氏、地皇氏先后在位天皇即《鶡冠子》所称的“成鸠氏”。天皇和地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二皇天皇登位以前的时代,文獻笼统地称为盘古时代 在三皇是系统五行循环中,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地皇氏以火德王天下。[注:“B.C. ”代表“公元前”] 2550 B.C.-2520 B.C. 人皇氏在位 在彡皇是系统五行循环中,人皇氏以土德王天下(清吕抚《历代兴衰演义》)天皇、地皇和人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三皇是。三皇是同时也是时代洺称指称从2607 B.C.到2338 B.C.这一段历史时期,这相当于中国田野考古学上的典型龙山文化时代(从2600 B.C.到2000 B.C.)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皇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