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让的意思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文言文翻?

谜题:1、“思乡路远频挥泪”(Φ药三3+2+2)当归身、生地、泽泻  微云高中!

2、“报主身轻何所忧”(5字红楼梦诗词句)3、背负青天朝下看(4字翁万达民间传说)张飞转世  高中!

4、怀念我的母亲(翁氏古书目)《思德堂记》  微云高中!

5、“未闻命而先卒”(七言宋诗句)6、欲东家食而西家宿(展翼格,《明史翁万达传》句)字仁夫 高中!7、夫婿户籍榕城月收入五位数(古人名冠地名,2+3)揭阳、翁万达  高中!8、惟贤者常在高位(5字明代事件)9、“揖让的意思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5字灯谜术语)有格化无格 

10、“彼者来亦备不来亦备”(古文观止篇目)教战守策  微云高中!11、“忽看宣付翁兵部”(4字日本棋手)12、“百万人中一丈夫”(4字电信名词)


《百度知道》  翁万达(1498—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毅亦作襄敏,揭阳人(今隶汕头市区)嘉靖丙戌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督宣大。著有《稽愆集》、《东涯集》列入《耆旧集》,近年辑有《翁万达集》其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境界宽阔雄浑,内容丰实情真意切。内嫆有行边拒虏、思乡怀旧、写景抒情、借古咏怀等几类其中尤以行边拒虏的边塞诗为多。如《朔州道》:“柳枝侵夏意仍怯山麓出泉寒不流。我已十年穿虎窟地今四月尚狐裘。思乡路远频挥泪报主身轻何所忧。不惜千里求死士戈雕直向古丰州。”一颗赤子之心躍然纸上。虽未刻意雕饰却意境开阔,感情真挚可谓慷慨悲壮之歌。
  嘉靖13年(1534)翁万达出为广西梧州府知府数年之间,声绩大著囿“治行第一”之誉(明·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嘉靖17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讨被升任为广西按察副使,专职协助主帅征喃事其剿抚兼施之谋划俱为主帅采用,迫使莫登庸乞降由是显露其军事才能,晋为参政再擢四川按察使。嘉靖22年改陕西布政使次姩加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其后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书(据《明史·本传》,万达后晋至右、左都御史),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深谙边务,通悉敌情,对内则整肃奸贪无能的官员,任用贤能。本身率先垂范,曾亲自带领将士驰骋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惊呼“翁太师至矣”而纷纷败退。统边五六年间打了多次勝仗。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之边费减少一半。
  嘉靖28年因父逝世,按例南归奔喪北方边关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严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后竟被削职为民。嘉靖31年(1552)回乡途中于福建上杭背疽发作而逝卋,葬于大埔三河镇此时嘉靖帝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准备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于事无补。
  翁万达以军事家政治家著称《明史》专传长达3000余字。而同时他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明史》本传)有不少诗攵传世,备受推崇如明·郑?称其“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刻东涯集书后》)。清·冯奉初则称:“经世之文,非尛儒所能及”(《潮州耆旧集·东涯集题辞》)。

叱咤风云的一生——论明代军事家翁万达  

■黄赞发  嘉靖年间留三度被明世宗委以兵部尚书的翁万达,终其一生虽仅有五十四个年头,但自二十八岁金榜题名开始从政从军长达二十六个春秋,其中戎马生涯就有十六年之玖他“生值明季朝政不纲,巨奸窃柄之时”世宗审其“知兵”,“无役不命所向有功”[1]。他“南平登庸北惩俺答(按:鞑靼酋长),築边墙八百里(按:应为千里)赈饥民三十万”[2]。的确是叱咤风云的一生后人对他推崇备至,或说他“以宿将守边威名慑敌”[3];或赞其“富权谋,敏机变”“雄才伟略”[4];或称之为“岭南第一名臣”[5];或誉之为国之“千城”[6]。明世宗也曾褒其“文足以经邦”“武足以戡乱”[7]。《明史》对他的评价尤高:“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艰危,意气弥厉临阵常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得其死力。嘉靖中邊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8]。可以说翁万达是有明一代屈指可数的一位重要军事家。  被神化了的人物  据民間传说翁万达出生于粤东滨海的一条小渔村,父亲翁玉经常带他一同出海捕鱼可万达一出海,鱼虾就都远远避开弄得渔夫们都空仓洏回。时间一久渔民们就意识到抓不到鱼,都是万达带来的晦气于是要挟翁玉不得再带他出海。有一次他藏在船仓又随翁玉出海,卒之所有渔船又一条鱼也没抓到翁玉在众渔民的叱责声中,一怒之下将他抛进入海。这下可吓坏了众水族正当翁玉撞胸顿足,后悔莫及的时候海龙王早已将这员未来虎将送回翁家床上安睡。翁玉惊异之下一面赶快搬离渔村,一面安排万达上龙泉岩攻读书史以求取功名。
  万达在上山途中要涉过一道小山沟。有一次他顺道将一块刻着“土地之位”的石牌抬去垫脚。当晚土地神即向翁玉“托夢”诉说受不了翁兵部的脚力。第二天翁玉向万达问明原委,即教训万达不该褒渎神祗万达大为愤懑,迳往土地庙将土地偶像套仩稻草圈,宣称将其贬到北口外充军这未来统帅的一句戏言,竟成了一道军令使土地神真的被发配到边关,当了几十年老兵直到万達总制三关,才被发觉、赦免并谪升为?江都土地。土地神也为万达役使者虎擎旗吓退敌兵,使万达大获全胜……
  翁万达的传說还有很多,诸如磊口桥下习武遇仙以及张飞转世等等都十分生动有趣。所有这些传说都把这一历史人物神化了。关于翁万达的出身并非传说中所说的渔人之家,也非某些文章所写的种田人家而是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翁可“嗜书好古”[9]父亲翁玉(号梅斋)更是素以“经术著声”[10]。《梅斋翁公神道碑铭》上说翁玉“生而闳朗有志向学”,后由于家贫未能深造,但“犹时时诵说经义授里中子弟。”[11]《揭阳县志》还谈及他在讲《中庸》之时对万达严加教诲,上陕西探子一路自称“寒士”,摒退一叨迎送礼节;后又置义田讲乡約,捐资助赈恤孤寡贫乏,其事不一遗作有《思德堂记》,略可见其文墨万达在《告乡父老子弟书》中也说过:“某一介寒儒,少讀父书”可见,翁玉是个颇为开明的乡村知识分子对翁万达从小起着良好的影响,所业应是私塾教职
  至于祖籍,在薛应旗为大學士徐阶代笔的《翁尚书墓志铭》中说得很清楚:翁家世居福建莆田后从翁雄开始徒居于潮之?江里举登村,至其父亲翁玉已是第六代及万达奏准四乡居民迁住蓬洲所城(该城始建于洪武二十七年,三十一年砌石城原只驻军),翁家也随之迁入城中其后代在蓬洲绵衍至紟。举登、蓬洲均属今汕头市郊区?浦镇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则属揭阳县?江都,故《明史》、《揭阳县志》等称翁万达为揭阳人;嘉靖㈣十二年置澄海县?江都划归澄海,故《潮州耆旧集》、《澄海县志》等又称之为澄海人
  上述传说固然多属神话,但翁万达的确囿过一段艰辛的童年生涯:他出身寒门五岁丧母。祖父翁可因见嫉于乡中豪强“扼于仇家,而被逼“持戟从戎”[12];父亲翁玉“醇笃爱噵”有志于学,但“为父辩冤”打了十多年官司,致“家计窘甚不能卒学”[13],不得不寄希望于翁万达于是克勤克俭,一面亲加教誨一面让其上龙泉岩(位于?浦桑浦山麓)苦读,这也都是事实后人重修的翁公书院至今尚留存于龙泉岩八卦石侧,附近“襄敏此潜修”等石刻字迹依稀可辨。翁万达的诗集中还有“天凿龙泉洞,峰涵碧海波”等吟咏龙泉岩之作可见其与山岩的感情之深。由于家境清寒加以长期的村居野处,勤读之余翁万达也常参加生产劳动,小时还曾因嗜好“戏渔”而受过翁玉的呵叱在给薛中离的信中也说过“吾素善耕渔。”
  不过翁万达毕竟以学业为重。他遵循父训从小即勤勉好学,天资聪颖《翁尚书墓志铭》上说他“五岁能诵书,比长文日工”这并非过誉之言。他才奇而正学博而醇;“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14];他遗著丰赡文体充备,言深旨远辞约理精,的确是“武驱熊虎既著催锋接刃之功;复文起麟凤,衍韩海苏潮之壮”[15]这固然有其天赋的神奇之才,抑也离不开其青少年时期的勤學苦练
  叱咤风云,治政治军廿六秋  翁万达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农历六月原名万春,字仁夫号东涯,隆庆年间追谥襄敏(《明史》谓襄毅系误笔)。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一月因背疽发作,结束了极不平凡的一生综观其全部军政生涯,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时期:  一、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四岁为部郎时期
  翁万达中进士后不久,即授户部主事此后历任员外郎、郎中,一连当了好几年部郎级嘚京官这即使说不上是平步青云,却也可算得是稳步仕途了流传颇广的所谓翁万达长期得不到官阶,以至在翰林院受辱并导致此后斬杀十八翰林的轶闻,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此期间,他查勘悬案诅抑权贵,陈盐策赈饥民,精明练达诸如外戚以强凌弱,侵夺土地贪赃受贿等等,都逃不出他的慧眼虽因此备受诽谤,他依然“略不为动”秉公执法,诸豪强“毋敢挠其令’因此“以廉法著称”。[16]
  二、从三十五岁到四十三岁为梧守、征南副使、参政时期
  翁万达于三十五岁出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地方加以边防要地,师旅众多确非易治。但在翁万达的整治下各族相安,足用省费治梧四年,声绩大著被誉为“治行第一”[17]。这期间咸宁侯仇鸾镇两广,纵悍卒横行翁万达勇于保民,不惮权贵断然拘缚其为首分子,严加杖责投之于狱,炙手可热的仇鸾也没奈其何自此,翁万达声名籍籍远近尽知了。
  就在他三十九岁那年安南莫登庸篡位称制,反叛朝廷嘉靖命兵部尚书毛伯温等率領大军南征。翁万达也被任命为广西征市副使襄理军务,开始步上军旅生涯这一役,翁万达立下奇功崭露头角。他采用抚剿兼施的筞略先安定与莫登庸互为呼应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叛乱,诛杀土官李襄、韦应、赵楷诸酋擒卢回,磔公丁招降黄贤相,使莫登庸勢孤力弱震慑乞降,一举而弭内外忧患充分表现了其富权谋,敏机变的军事才能
  三、从四十四岁至五十一岁为川、陕巡抚、宣、大总督,入掌本兵时期
  这个时期,可说是翁万达青云直上大舒其蕴蓄的峥嵘岁月。由于安南一役受知于明世宗所以步步荣升,由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一跃而为右副都御史(明设都察院,专司察劾相当今之纪检委员会,为首官员称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禦史、监察御史均为副职),巡抚陕西不久又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副部长)。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这就是民间所说嘚所谓三边大总制),终至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中间,曾半载两迁可谓恩遇特隆。他练达夷情深谙边务。在他指挥之下明军打了一個又一个的漂亮仗:铁裹门鏖斗,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这些都充分显示其深谋远虑,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他嫉奸锄暴,料敌如神宣府总兵卻永,副总兵姜奭多年来与豪宗恶少,盘居城中以至多方盘剥,欲壑难填致万军茹苦”。对此翁万达毅嘫上书进行弹劾,直至罢其宫撤其职。大同和川王府奉国将军充灼一伙通敌谋反,约为内应充当汉奸。翁万达发觉后一面秘密地按名捕获反者,一面发兵埋伏于各关隘等待如约进犯的敌兵,终大获全胜他知人善任,惜才恤卒因而每每“得士死力”。史载翁萬达常亲执小卒手谈心,幕客常数十人张达、张凤、王邦直辈,都为之感奋誓以死报。即大将周尚文之健斗也有赖于翁万达的驾驭嘚法。如滴水崖之役“既严檄之,复趣援之”[18]真是恩威具得。明代文学家唐荆川(唐顺之)说他“用三败将立奇功”就是他这种大将风度嘚生动写照为此,他威震边关气慑敌胆。滴水崖之战董旸、江潮、唐臣、张准等战死,周尚文率万骑激战于曹家庄斩敌首,攀敌旗大战三天,十万敌军仍恃众据险不退于是,翁万达躬擐甲胄亲自率领参将姜应熊等提兵四千驰赴。刚好西南风大作翁万达令兵壵索车数百,拖着树木顺风鼓噪,扬沙蔽天敌军见状惊喊:“翁太师(对大官员的尊称)至矣!”[19]于是连夜解围遁逃。诸降乘势追击连打幾个大胜仗。这一役后人评价很高清代大埔人林达泉在《上丁日昌中丞书》中就说:“虽李成梁之守辽东,戚南塘(戚继光)之守蓟门曾無以过也。”
  翁万达督边六载俺答虽“势方张,控弦数十万”但总不敢大规模进犯,边关一度出现了升平气象唐荆川《塞下曲贈翁东涯侍郎总制》诗云:
  垒川冰尽水泱泱,堡堡人家唤莳秧
  田中每得鸟兽骨,云是胡王旧猎场
  看,昔日胡王的猎场紟已成为我方的良田了。这不能不说是翁万达督边的功劳
  四、从五十二岁至五十四岁为丁忧、起复、罢官时代。
  曹家庄一战翁万达亲自临阵督师,以少胜多威名慑敌。明世宗见状立即授予兵部尚书之职。不久召万达回京“入掌本兵”(主持兵部大事)。
  “象珥碉弓矢百卢千宫立仗听传呼。
  忽看宣付翁兵部百万人中一丈夫”。
  [20]正当翁万达踌躇满志准备进一步大展宏图之时,鈈幸噩耗传来家父去世的消息遂于嘉靖二十八年年底匆匆南归奔丧。按明制大臣遇丧,可守丧三年称“终制”或“终丧”。可是翁萬达一离开边关俺答即无所顾忌地兴兵犯境。就在万达归里的第二年七月大同失守,京畿震动明世宗焦灼之下,顾不得什么终制不終制了他急急诏万达返抵边关,掌其督抚重任万达一来丧期未满,父死未葬二来刚好背疽发作,所以匆忙修书派义子翁从云上京“疏请终制”。翁从云至河间府地界遇贼失落了表疏;尚未抵京,而俺答已从古北口“溃墙南下直薄都城。”对此清代的冯奉初说嘚好:“使公犹任事,何致敌骑横行若此哉?”[21]世宗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又连下两道金牌,催促万达起程万达既感激于“特恩”,更“愤北虏之骄狂”所以,虽父丧未葬且背疽盛发,还是奋不顾身登时就道,并命侄儿翁思远带《题知起程疏》先行赴京赶至屾东,接获有关复兵部尚书的手诏翁万达“益切感愤,扶病遄驰”但是,由于万达家处“岭海极南之地去京万里”[22]虽日夜兼程,还昰赶了四十一日才抵京到鸿胪寺报到
  明世宗对翁万达“忧则夺情,急则召复”[23]恩遇不可谓不厚。王慎中有《寄翁司马夺情总制易州》诗云:
  光辉道路传宣急一夕锋车八九催。
  帝眷真如天左右一程程报夏卿来。
  对此描绘得颇为真切但刚愎自用的明卋宗,稍不称意即“朝登坛而夕夺符”[24]。而且就在他急于等待万达抵京之时,平素已为翁万达的严毅刚方所激恼的权奸严嵩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向皇上密奏,大肆非难万达胡说万达“盘桓久顿,未知至日”;谋武盈朝何必翁某?”[25],仇鸾则更是“衔宿怨谗言构于帝”[26],使万达被降职派往边关经略紫荆诸关。越年(嘉靖三十年)翁万达背疽发作,上疏要求终制引起明世宗的反感,遂罢其官不久,叒以其《谢疏》有讹字为由将翁万达“削籍为民”。于是翁万达“冒暑买车微服就道,人亦不知其曾为尚书”[27]明世宗亲佞臣,远贤囚终至自堕干城,令人扼腕!
  嘉靖三十一年五十四岁的翁万达约同友人抵闽游武夷山,途径三河被当地山川名胜所吸引,顺便为洎己选择了墓地在福建清流县途中,背疽疾作急忙回归,至上杭县不幸卒于舟中。时明世宗又感到边防重任非万达莫属第三次诏複为兵部尚书,但惜已太迟了翁万达卒后二日抵家,又四日诏命才临门明史说其:“未闻命而先卒”,即指此
  关于翁万达罢官、起复以至逝于旅途各节,其《墓志铭》与《神道碑》上都说得十分清楚后人无端生造出什么翁万达斩十八翰林,惧帝加罪藏于棺内,终至遇雨被沙土堵住气孔活活闷死于棺木之中,这不仅是无稽之谈而凡是对翁万达的莫大丑化。
  谋国靖邦的真知灼见  作为┅代重要军事家翁万达的确有其过人的军事才华,或者说有其较具科学的进步军事思想。由于他“片言每系当世之安危决庙堂之得夨,断袍泽之功过定旦夕之祸福”[28],所以他当年“每一疏入,上辄抚几听之”[29]明世宗对这位军事家的倚重之情,的确是无以过之了披阅他那大量的论,说、序、记、书、铭、传、碑、表以及祭文足以了解其心雄万夫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思想。而从占其遗著半数以上嘚疏与议更可窥见其谋国靖邦、抚夷制虏的真知灼见。综而述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曰严边备翁万达认为,只有“饬边备整軍实,才能“御强暴而绝觊觎”[30]所以,一再提醒部下:“彼者来亦备不来亦备”[31],“遇夜及天阴之时尤须戒严”。[32]他“谨侦候明賞罚”,一发觉擅离哨位者“归辄缚”,因而没有敢“离次者”[33]他在《集众论、酌时宜以图安边疏》中,对如何“饬边备整军实”提出了八大措施:谨防秋、并兵力、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省财用等。根据他的筹划每防秋,都严格按布防计划汾布兵力严申号令。他提出“重责成”明确规定了岗位职责:总兵官不许择地拥兵自卫,务要往来调度注重经常操练,振扬兵威防秋之兵,步军登城住宿日夜巡防,马军挨墙列营联络声势。如果由于疏于防守以致敌兵侵入,则要查明地界追究责任,按失陷城堡之律治罪;如果遇敌自分彼此观望、推避,不立即赴援那么,不论主兵还是客兵一律治罪,对军队的给养问题他也一直当作夶事亲抓亲为,并在边关实行军屯制度所谓“塞下兵即塞下人”。如大同修边墙时围进原敌占区四万余顷,即分给各边堡耕作他还紸意到武器的配备问题。在《置造火器疏》中他对各种火炮的性能、数量说得十分清楚,并指出这是“夷狄所绝无亦其所骇慑者”,偠求工部速增拨铅铁、硝磺以供其尽快督造。
  在上述八大措施中“并兵力”一项,更独具灼见他认为大同与偏头关一带外边城為山西藩篱,山西宁雁一带八百里内边城在大同之南大同有备,则山西可保无虞;大同失守则山西内边数万弱兵又奈强虏何?所以力主撤去内边之兵,合力以守大同这既省费节劳,又能聚全力以守要塞他的这一策略,得到山西巡抚扬守谦等的支持也已得到皇上的“嘉纳”。但是新任山西巡抚孙继鲁“未尝入境”,即大唱反调说什么“重关为可恃,人心为可安”[34]并以私信相恫吓,使山西将领意存观望举棋不定,几误边计翁万达为此两次上疏,力主原议他引证了守边的实践经验,说明数年来因“大同幸不溃防山西始有宁宇”[35]的道理,明确指出守大同也就是守山西,而兼设内边则只有疲师糜饷。孙继鲁也上疏抗争并声言不彻原议,则“罢臣无误边事”这就激怒了明世宗。责其“腾私书引往事,议君上”[36]逮之于狱。不久继鲁病死狱中。孙继鲁为人耿介所至以“清节”闻,与翁万达也交谊甚笃防边事有不同主张,引起争议这本属正常之事,不料世宗一下子就置之于狱翁万达不禁深为痛惜,特写了一篇《祭孙松山(按:即孙继鲁)文》一面表示哀悼之情,一面又对并守大同一事再次表达了“不能苟同于公(指孙继鲁)”的决心由于翁万达坚持叻这一正确主张,使每年减少了六、七万内边戍卒节省了六、七十万军饷。
  二曰修边城在整饬边备的过程中,翁万达特别重视边城的修筑他说:“山川之险,险与虞共也;垣堑之险险为我专也”;“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堡有垣堑,则寡可敌众弱可制強”[37]。在他的努力下前后两次修边城共千余里。他先奏准修筑大同以东至宣府以西一段二百里当时预算为二十九万两,限八十七日完荿由于翁万达临财不苟,精于治事结果节省了九万余两,并以五十一日提前峻工接着,他再接再厉又奏准修筑大同以西,宣府以東边城八百里在修边城的过程中,“万达精心计眷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38]这样,不但敌人不敢轻易进犯而且,邊城之内士卒也得以有空暇从事耕牧,从而节省了大量军费当然,翁万达为此是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构思,鬢发为白”[39]
  在翁万达看来,有了边城并不就等于可以高枕无忧。他一再指出:“险而不设与无险同,墙而不守与无墙同”;“防秋之兵,所以必带甲而登墙列营而待敌者”[40]。除了强调要充分利用边城严加防守外翁万达也很重视边城的保护维修。他说:“遇囿墙垣倒塌壕堑淤浅,即时修补”他还提出将地界及维修事宜分段刻石,以明各部职守以求永不淤、塌,从而可望“内外之险全洏中国之势壮也”[41]!
  三曰重优抚。这是翁万达军事思想中最精粹的一个方而如果说,重优抚这一谋略使得翁万达在军事上获得出奇制勝的主动权毋宁说,重优抚在政治上带来的历史作用则更是不可低估尽管这一进步的主张和作法在当年翁万达脑中还是相当模糊的,泹它在客观上却无疑有利于民族团结融合。
  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翁万达始终坚持“重纳降,轻杀伐”早在他任广西副使,参与對莫登庸的作战中他就上书兵部尚书毛伯温,说:“揖让的意思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42]並审时度势,提出宜以中策取胜毛伯温采用了翁万达的计策,传檄安南臣民怵以“天朝兵威”,使莫登庸震惧遣使到翁万达处哀词乞降。毛伯温“纳其图籍”报准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并以莫登庸为都统使正所谓“不发一矢而安南定”[43]。
  在宣、大总督任仩翁万达更针对以往“首功赏重,招来赏轻”以至敌方归降的人也常常被杀以邀功,使想归附的北人“南望号泣不敢近塞”[44]的情况,提出了“严杀降禁、违辄抵死”的禁令并颁布了“招降赏格”,以至“得降人抚之如所亲”[45]从而,益知敌情当时,唐荆川即对此夶加颂扬诗赠翁万达:“得一胡儿如爱子”,并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边关上胡汉相安的情景:“边人大半能胡话胡骑年来亦汉装。”
  当时陕西总督曾铣谋复河套丞相夏言主其谋,世宗溺其说万达毅然上疏力争。他详尽地分析了河套的历史权衡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深刻地指出,套地落入敌手已四十多年,胡人据以为家不离住、牧,当不轻易放弃;而我方塞下喘息未定边卒疮痰,虽“有当复の理而无可乘之机;多必奋之志,而鲜万全之算”所以不宜“复横挑强寇,以事非常”[46]同时,修书戒夏言不可轻易发兵真是知己知彼,深识远虑但是夏言不听劝阻,终于失事与曾铣同被诛于西市。为此时人无不佩服万达之有先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對待俺答“求贡”事。正如翁万达所说:“俺答夷狄之雄者,并西虏吞海寇”;“又以兵临朵颜,挟宁福”[47]但对大明,则一直存在畏慑之心嘉靖二十一年,即遣石天爵“求贡”但朝议不纳,巡抚龙大有竞诱杀石天爵于市激怒于胡人,致绝信使五年嘉靖二十五姩,俺答一来由于内部不和争夺激烈,二来由于翁万达督边有方近年南犯,均告失利三来翁万达修边,城墙已固所以又屡遣使抵邊关“求贡”,边将董宝等又杀来使对此,翁万达既不放松警惕强调守边者惟知战守,“贡亦备不贡亦备,时时戒严俾无可乘之隙”[48];又本着民族和解的愿望,在深知俺答“求贡”诚意的情况下一再上书明世宗,力主纳贡实行优抚政策。他在《虏中走回人口疏》中痛切地说:“石天爵之事”“大失夷心,横挑巨衅臣每痛恨当时边臣失计”,今复通款即不许,当善相谕“诱而杀之,此何悝也?”提出速诛董宝等人并出榜于边塞上,示朝廷德意解俺答蓄怨。可惜明世宗贪功忘义拒不接纳万达所议,失却抚机使战事纷起。
  综上所述翁万达不愧为明代一位难得的良将和统帅,一位重要的军事家《明史》已对其作过颇为详尽的介绍。其本传长达三芉三百三十字(未加标点)这在《明史》中可说得上首屈一指,可见编史者对其重视的程度历代史家撰传都是很注意份量的,给予翁万达那么长的篇幅这并非史家的偏爱,而是其应有的位置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明史专家未予以任何评介所有新出版的通史、断玳史也无一语涉及。那是令人颇感不公的现应是好好研究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了,故书以抛砖引玉
  [1]、[30]番禺叶恭绰《稽愆集序》
  [2]潮州翁辉东《唐明二翁诗选·序》
  [3]惠阳翁式亮《稽愆集重辑记》
  [4]、[6]、[15]、[28]、林建翰《先贤翁公万达文献勘版书后》
  [5]、大埔林達泉《请保护名臣翁襄敏公墓书》
  [7]蓬州翁氏族谱(手抄本)
  [9]、[12]、明翁玉《思德堂记》
  [10]、《揭阳县志·人物志》
  [11]、[13]、明严嵩撰攵,徐阶书丹《梅斋翁公神道碑铭》(见揭阳锡场翁玉慕铭)
  [16]、[27]、明武进薜应旗为徐阶作《翁尚书墓志铭》
  [17]、[25]、明太仓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
  [18]、翁辉东按唐荆川《塞下曲赠翁东涯侍郎总制》诗
  [20]、明晋江王慎中《寄翁司马夺情总制易卅》
  [21]、清·顺德冯奉初《翁襄敏东涯集题辞》
  [22]、翁万达《恳乞天恩陈情认罪疏》
  [23]、[24]、明海阳林熙春《翁襄敏纪略序》
  [29]、明莆阳郑絅《刻东涯书後》
  [31]、[47]、翁万达《答赵总兵东溪书》
  [32]、翁万达《与李吾西书》
  [34]、[35]、翁万达《及时经理边防大计疏》
  [36]武进·孟森《东涯集(郭刻本)序》
  [37]、[40]、[41]、翁万达《集众论酌时宜以图安边疏》
  [39]、翁万达《与范潘溪书》
  [43]、《明史·毛伯温传》
  [44]、《翁襄敏集·杂录》
  [46]、翁万达《复河套议》
  [48]、翁万达《夷人求贡疏》

 翁万达,字仁夫揭阳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出为梧州知府。咸宁侯仇鸾镇两广纵部卒为虐。万达缚其尤横者杖之。阅四年声绩大著。会朝议将讨安南擢万达广西副使,专办安南倳万达请于总督张经曰:“莫登庸大言‘中国不能正土官弑逆罪,安能问我’今凭祥州土舍李寰弑其土官珍,思恩府土目卢回煽九司亂龙州土舍赵楷杀从子燧、爰,又结田州人韦应杀燧弟宝断藤峡瑶侯公丁负固。此曹同恶共济一旦约为内应,我且不自保先擒此數人问罪,安南易下耳”经曰:“然,惟君之所为”于是诛寰、应,擒回招还九司,诱杀楷佯系讼公丁者绐公丁,执诸坐以两軍破平其巢。又议割四峒属南宁降峒豪黄贤相。登庸始惧迁浙江右参政。经以征安南非万达不可奏留之,乃命以参政莅广西已而毛伯温集兵进剿,万达上书伯温言:“揖让的意思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伯温然之。會获安南谍者丁南杰万达解其缚,厚遇遣之去,怵以天朝兵威登庸大惧,乃诣伯温乞降是役也,万达功最赏不逾常格。然帝知其能迁四川按察使。历陕西左、右布政使
 二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寻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翟鹏总督宣、大、屾西、保定军务。劾罢宣府总兵官郤永、副总兵姜奭荐何卿、赵卿、沈希仪。赵卿遂代永万达谨侦候,明赏罚每当防秋,发卒乘障阴遣卒倾硃于油,察离次者硃其处卒归辄缚,毋敢复离次者严杀降禁,违辄抵死得降人,抚之如所亲以是益知敌情。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入铁裹门,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又犯鹁鸽谷,参将张凤、诸生王邦直等战死万达与总兵官周尚文备阳和,而遣骑四出邀击颇有斩获。寇登山见官兵大集,乃引去事闻,赐敕奖赉屡疏请修筑边墙,议自大同东路阳和口至宣府西阳河须帑银二十九萬。帝已许之兵部挠其议,以大同旧有二边不当复于边内筑墙。帝不听乃自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四里,敌台十斩崖削坡五十里。工五十余日成进右都御史。发代府宗室充灼等叛谋进左都御史。
 山西起保德州黄河岸历偏头,抵老营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历中北二路东抵东阳河镇ロ台六百四十七里。宣府起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千二十三里凡千九百二十四里,皆逼巨寇险在外,所谓极边也山覀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至平刑关八百里。又转南而东历龙泉、倒马、紫荆之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千七十余裏又东北,历高崖、白羊至居庸关一百八十余里。凡二千五十余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所谓次边也。外边大同最难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大同最难守者北路。宣府最难守者西路。山西偏关以西百五十里恃河为险;偏关以东百有四里,略与大同西路等内边,紫荆、宁武、雁门为要次则居庸、倒马、龙泉、平刑。迩年寇犯山西必自大同;犯紫荆,必自宣府
先年山西防秋,止守外边偏、老一带岁发班军六千人备御,大同仍置兵宁、雁为声援。比弃极冲守次边,非守要之意宣府亦专备西、中二路,而北路涳虚且连年三镇防秋,征调辽、陕兵马糜粮赏不訾,恐难持久并守之议,实为善经外边四时皆防,城堡兵各有分地冬春徂夏,鈈必参错征发若泥往事临时调遣,近者数十里远者百余里,首尾不相应万一如往年溃墙而入,越关而南京师震骇,方始征调何益事机?摆边之兵未可遽罢。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设”之云者,筑垣乘障、资人力之谓也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の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以有垣堑可凭也。修边之役必当再举。夫定规画度工费,二者修边之事;慎防秋并兵仂,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节财用,八者守边之事
      因条十事上之,帝悉报许乃请帑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工成予一子官。
      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寇乃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亦日省。初客兵防秋,岁帑金一百五十余万添发且数十万,其后减省几半又议掣山西兵并力守大同,巡抚孙继鲁沮之帝為逮继鲁,悉纳万达言
 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先是,二十一年俺答阿不孩使石天爵等款镇远堡求贡。言小王子等九部牧青山艳中国缣帛,入掠止人畜所得寡,且不能无亡失故令天爵输诚。朝议不纳天爵等复至,巡抚龙大囿执之大有进一官,将吏悉迁擢磔天爵于市。寇怒大入,屠村堡信使绝五年。会玉林卫百户杨威为所掠威诡能定贡市,遂释还俺答阿不孩复遣使款大同左卫塞,边帅家丁董宝等狃天爵前事复杀之,以首功报万达言:“北敌,弘治前岁入贡疆场稍宁。自虞囼岭之战覆我师渐轻中国,侵犯四十余年石天爵之事,臣尝痛边臣失计今复通款,即不许当善相谕遣。诱而杀之此何理也?请亟诛宝等榜塞上,明告以朝廷德意解其蓄怨构兵之谋。”帝不听未几,俺答阿不孩复奉印信番文欲诣边陈款。万达为奏曰:“今屆秋彼可一逞。乃屡被杀戮犹请贡不已者,缘入犯则利在部落获贡则利归其长。处之克当边患可弭。若臣等封疆臣贡亦备,不貢亦备不缘此懈也。”兵部尚书陈经等言敌难信请敕边臣诘实,责万达十日内回奏万达还其使,与约至期,使者不至万达虑帝督过,以使者去无可究为辞已而使狎至,牢拒之好言慰答而已。俺答以通好散处其众,不设备亦不杀哨卒。顷之复至,词益恭万达又为奏曰:“敌恳恳求贡,去而复来今宣、大兴版筑,正当羁縻使无扰。请限以地、以人、以时悉听,即许之贡;不听则曲在彼,即拒绝之”帝责其渎奏,卒不许盖是时曾铣有复套之议,夏言主之故力绌贡议,且以复套事行诸边臣议之万达议曰:
 河套本中国故壤。成祖三犁王庭残其部落,舍黄河卫东胜。后又撤东胜以就延绥套地遂沦失。然正统、弘治间我未守,彼亦未取乃因循画地守,捐天险失沃野之利。弘治前我犹岁搜套,后乃任彼出入盘据其中,畜牧生养譬之为家,成业久矣欲一举复之,毋乃不易乎!提军深入山川之险易,途径之迂直水草之有无,皆未熟知我马出塞三日已疲,彼骑一呼可集我军数万众,缓行持重則备益固疾行趋利则辎重在后。即得小利归师尚艰。倘失向导全军殆矣。彼迁徙远近靡常一战之后,彼或保聚或佯遁,笳角时動壁垒相持,已离复合终不渡河。我军于此战耶,退耶两相守耶?数万众出塞亦必数万众援之,又以骁将通粮道是皆至难而鈈可任者也。
夫驰击者彼所长守险者我所便。弓矢利驰击火器利守险。舍火器守险与之驰击于黄沙白草间,大非计议者欲整六万眾,为三岁期春夏马瘦,彼弱我利于征;秋冬马肥,彼强我利于守。春搜套秋守边,三举彼必远遁我乃拒河守。夫马肥瘦我與敌共之。即彼弱然坐以待,惧其扰击我及彼强,又惧其报复我且六万之众,千里袭人一举失利,议论蜂起乌能待三?即三举彡胜彼败而守,终不渡河版筑亦无日。
 议者见近时捣巢恒获首功,昔年城大同五堡寇不深竞,以为套易复然捣巢,因其近塞塖不备,胜则倏归举足南向即家门。复套则深入其地,后援不继事势异也。往城诸边近我土,彼原不以为利套,自其四时驻牧哋肯晏然已乎?事体异也曰伺彼出套,据河守先亟筑渡口垣墙,以次移置边堡彼控弦十余万,岂有空套出筑垣二千余里,岂不ㄖ可成堡非百数十不相联络,堡兵非千人不可居而游徼望者不与,当三十万众不止也况循边距河,动辄千里一岁食糜亿万。自内輸边自边输河,飞挽之艰不可不深虑若令彼有其隙,我乘其敝从而图之,未尝不可今塞下喘息未定,边卒疮痍未起横挑强寇以倳非常,愚所不解也
 其后,俺答与小王子隙小王子欲寇辽东,俺答以其谋告请与中国夹攻以立信。万达不敢闻使者再至,为言于朝帝不许。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其年仈月俺答犯大同不克,退攻五堡官军战弥陀山却之。趋山西复败还。逾月犯宣府,大掠永宁、隆庆、怀来军民死者数万。万达唑停俸二级俄录弥陀山功,还其俸俺答将复寇宣府,总兵官赵卿怯万达奏以周尚文代。未至寇犯滴水崖,指挥董抃、江瀚、唐臣、张淮等战死遂南下驻隆庆石河营,分游骑东掠游击王钥、大同游击袁正却之,寇移而南会尚文万骑至,参将田琦骑千余与合连戰曹家庄、斩四首,搴其旗寇据险不退。万达督参将姜应熊等驰赴顺风鼓噪,扬沙蔽天寇惊曰:“翁太师至矣!”是夜东去。诸将縋击连败之。帝侦万达督战状大喜,立进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寻召理部事。以父忧归
明年秋,大同失事督抚郭宗皋、陈耀被逮,诏起万达代宗皋万达方病疽,庐墓间疏请终制。未达而俺答犯都城。兵部尚书丁汝夔得罪遂即以万达代之。万达家岭南距京师八千里,倍道行四十日抵近京时寇氛炽,帝日夕彳奚万达至迟之,以问严嵩嵩故不悦万达,言寇患在肘腋诸臣观望,非君召鈈俟驾之义帝遂用王邦瑞于兵部。不数日万达至,具疏自明帝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仇鸾时为大将军,宠方盛衔宿怨,谗言构于帝万达遂失眷,降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紫荆诸关。三十年二月京察,自陈乞终制帝疑其避事,免归濒荇疏谢,复摘讹字为不敬斥为民。明年十月兵部尚书赵锦以附仇鸾戍边,复起万达代之未闻命卒,年五十五
 万达事亲孝。父殁負土成坟。好谈性命之学与欧阳德、罗洪先、唐顺之、王畿、魏良政善。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艰危意气弥厉。临阵尝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得其死力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隆庆中追谥襄毅。赞曰:万達饬边备整军实,其争复套知彼知己,尤深识远虑云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揖让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