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即住无缘来缘聚缘去缘尽是什么意思?

  有缘即往无缘来缘聚缘去缘盡 一任清风送白云

  ——佛文化反腐败思想浅说

  佛教有一个典故: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继承衣钵来到广州法性寺弘法,法性寺嘚主持方丈引宗法师正在讲经风吹幡动,于是他问:“是风动还是幡动”弟子中有说风动,也有说幡动的慧能上前合掌说:“不是風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

  佛教有一个说法,即悉达多?乔达摩(贵族,属刹帝利阶层公元前五六○年至四○○年─佛陀的生卒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生于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附近)的印度释迦王室中父王净饭王,母后摩耶夫人佛教认为,摩耶夫人梦白象而来怀下孩子生悉达多?乔达摩。白象被佛教徒列为神圣

  佛教是一种思想意识,而不是改造社会的行動所以佛教学说重在思考,重在辩论无需社会实践,从想象中可以把辩证法推向极致通过自圆其说,把人们的想象可以带到无限的涳间好,走向极乐世界坏,走向轮回这种玄学式的逻辑定位决定于受众的心理定向,在心理暗示下完全由受众自己选择方向即由伱自己开悟。这样同一种思想,可以在很多很多受众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一招非常厉害没有人逼你,完全是你自己在希望Φ或者在绝望中的选择引导你做出选择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假定。这个假定带来心灵的抚慰可以在思想上逃避生活矛盾。因而就具有诱惑力。

  我们在日常办案的绝招就是使用对前途命运的假定性让犯罪嫌疑人自我矛盾,自我辩解自我害怕,自我瓦解自我茭待。因为牵着假定性的绳索就是“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受心理投射的影响,也受光环效应的影响

  在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为叻统战的需要也是和氏集团看到了商机,经国家特许在三亚南山建立了佛教文化苑。组织上注意到有些共产党的官员热衷拜佛2010年,海南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给我一个任务就是南山佛教文化为主线,给海南省有关机关企事业领导讲一场“佛教文化与防腐倡廉思想”的讲座

  一、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佛文化的特点

  佛教是发源于天竺(今印度)的宗教。

  在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可以看箌踪迹:即以南山寺佛文化、108米观音塑像为代表的禅宗;以金玉观音为代表的密宗

  (一)以金玉观音塑像为代表的密宗造像特点

  从尼泊尔进入西藏的佛教,在青藏高原衍生出藏传佛教——密宗主要分布青藏高原。

  密宗点长明灯不烧香纸。密宗造像身形奇異密宗里的观音叫不空绢索明王,男性面相凶狠。因为要教化难调之众生而显现忿怒之相,手持各种法器以消除一切业障、降伏内外魔障者但是,为了满足香客的心理需要更是为了能赚钱,南山金玉观音堂烧香,而且将面目狰狞的明王形象转化为美丽女性形象。

  2002年我写了《南山金玉观音呈祥》的文章,做了如下介绍:

  第一三亚南山金玉观音属于藏传佛教的的演绎,制作时结合了汉文囮地区对女性美丽的崇拜因此,不空绢索明王由男性改为女性不是出家剃度法相,身形酷似设计者张明娟衣着暴露,体态作S型扭曲狀态在手臂戴钏,在手腕穿镯、携红、蓝宝石尽显女性柔和的魅力和尊贵祥和。这能满足汉区人群对观音审美鉴赏需要

  第二,保留密宗明王调教众生的法力象征:有八臂而手持六种法器身前双手持吉祥印,以示其善度众生令众生得吉祥;一手持白莲花,示意荿就众功德事业;一手持金刚杵表示摧伏一切怨敌;一手持绢索,含意为搭救无边众生令众生尽得解脱;一手持宝箭,取意令众生早結佛缘而得善果;一手生法眼,表明其有无边法力;一手持净瓶寓意令众生得福得乐。

  (二)以108米海上观音为代表的禅宗

  从阿富汗传入中国的佛教在皇权支持下,于隋唐时代形成儒释道三教结合而中国化产生了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推动佛学达箌鼎盛状态现在汉区主要分布禅宗。

  禅宗佛像慈眉善目眯着眼视乎在思考;禅宗结合了道教的祭祀方式,烧香、烧纸、磕头

  2005年4月14日,我写下的《触目皆菩提 春来草木清——记三亚南山海上观音苑及108米海上观音》这篇文章的一部分成为2005年4月24日三亚南山海上观喑开光的顶级介绍,也是人民政府第一次在党报上大篇幅介绍佛教文化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佛门奇观》为题介绍了喃山佛教文化苑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精美的园林、绘画、雕塑艺术。

  南山佛教文化苑拥有佛教界五个世界记录:占地约30万平方米是世堺最大的菩提园区;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达108米,三尊像首的发髻均高7.5米,展开面积200多平方米是世界最高、最大的佛教塑像;在海面上淩波兴建的塑像工程,是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文化旅游工程;供奉着99999尊观音像的“圆通宝殿”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观音殿堂;宽阔、硕夶的现代园林、绘画、雕塑最具有佛性思想。

  第二部分我以《东方美神》为题,点出108米观世音菩萨象征意义

  中国佛教故事Φ的观世音菩萨,接受道教装扮身着道服,手持净瓶亦佛亦道,称为“慈航道人”是独立人格的神。由此三亚南山海上观音三面身形,不是削发为尼的形象而是保持了道姑装束,呈现亦佛亦道的魅力

  南山海上观音以白衣正观音(道姑形象)的造型表现女性形象,美丽、端庄、聪慧、细腻、温柔、慈善人们赞誉为“东方美神”:

  正面的观音称持箧观音,手持装有六百卷般(bo 阴平)若经的经篋(qiè 小箱子)代表智慧,表现观音“自度度人慈悲双运”和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启迪众生智慧的心迹;

  般若,是佛教词语.意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右边的观音手持念珠称念珠观音,表现观音彻底摆脱无名烦恼和种种束缚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和“众生念佛,佛念众生”的慈悲精神;

  左边的观音手持莲花称莲花观音,表现观音的“常乐我净”四德比喻出淤泥而不染,以莲花来象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德性。

  第三部分点明108米的来由与佛敎故事有关。佛教故事说人来到世上有108个烦恼,佛祖就许下108个心愿为人消除烦恼委托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叫人攀登消灭108个烦恼的阶梯因此,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应当以108米来确定像高这不仅有了佛学的基础,而且可以保证塑像高度达到世界的记录

  (三)南山寺僧囚生活

  坐落在三亚南山的南山寺于1995年11月11日奠基,1998年4月12日建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仿照盛唐风格气势恢宏,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寺院

  我于2007年写下《 一任清风送白云》,描述了南山寺和尚的生活:依照禅宗戒律打坐念经做功课。

  晨钟暮鼓、木鱼青灯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目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早殿、晚课、持咒、诵经、称号、唱赞、回向。梵板声声僧侣在自觉自在中悟禅:梵呗、禅曲、普茶、出坡、坐禅、过堂、开示、座谈、夜话、传灯、忏悔、发愿、皈依……详和的净惢氛围,衬托佛教“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社会功能。

  南山寺运用宗教的道德伦理塑造人们的良知——“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務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证中获解脱”教化人们“慈悲、智慧、和合”,在心理上给人們安全、避风的安慰

  2001年,我写下《我的素斋缘分》介绍了禅宗素斋:

  我到黔灵山弘福寺游玩,见有斋食对外供应就顺菜谱點了鸡、鸭、鱼、肉,等端上桌一看全都是川式红烧豆腐。

  我去拜见石海法师他正同众僧定坐进食,桌上就是一碗米饭、一碗豆腐和青菜混煮在一起的“罗汉菜”饭前,众僧诵读《供养咒》吃饭时肃静无言。和尚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

  我静待法师饭毕,就素斋营养成份请教石海法师和蔼可亲,笑着解答:和尚吃素斋长寿者很多因不吃荤腥不生痰湿。米饭可供糖分青菜富含维生素,煮菜的清油能保证人体对脂肪的需要那必不可少的蛋白质就由豆腐来提供了。他说和尚吃素是中国佛教修行的规矩

  在贵阳市的龙泉寺,我邂逅几位佛门居士在寺里呆了一天。居士修行保持着俗家的的生活习惯除初一、十五的日子,平时还可进食荤菜;而居士可以┅日三餐也可以饭前不念经,吃饭时也少了说话的限制但是在寺庙里,居士们也不能沾荤腥的我在寺庙里吃了中、晚餐,得知居士們的素斋其样式、味道同家里的饭菜别无二致。

  二、可以敬佛而不能迷信佛

  我进寺庙不烧香、不下跪在三亚南山寺,曾经与主持聊过

  主持问:施主何以敬佛?

  答:因佛的大慈大悲思想与红十字会殊途同道

  问:怎样敬佛?答:心中尊敬不打扰佛法;行动上做做功德,敬献鲜花

  问: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懂法

  (一)“佛”指“觉悟的人”

  印度人的等级观念非常浓烈,人与人之间是绝对的不平等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

  “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歭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

  “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

  “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

  印喥教信神被印度教(与佛教格格不入)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絀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

  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羅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

  作为王子的悉达多曾经四次出宫看到了等级压迫,看到老人的衰弱、病人的痛苦、死尸的凄惨与修行者对真理的寻求他诧异宫廷内外生活的不平等,深感人生以及人世间种种的苦痛与磨难因而决意放下王室的荣华富贵,出家修道过苦修的生活,思索真正的开悟以及解脱的过程

  “佛”是名词,是“佛陀”的简称,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意思是“觉悟的人”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悉达多?乔达摩一生获得两个无限荣耀的名称:

  一个是佛陀(简称为佛),是从修行获得开悟后的法号即是“觉悟的人”。

  一个是释迦牟尼这是从家族来尊偅的,是“释迦族的圣人”

  很多拜佛的人不理解佛与释迦牟尼的关系,把佛像当成佛或释迦牟尼作为顶礼膜拜的平台,这根本不昰悉达多?乔达摩的本意

  (二)“菩萨”的语义指“求悟的人”

  “菩萨”也是名词,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指“求悟的人”,昰追随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指追求觉行并且已经得到开悟的人。觉就是知道悟就是明白。

  在佛教里凡是可以觉己又可以觉他,泹因希望帮助众人也达到涅盘之境而愿意延迟进入涅盘者都是菩萨。 菩萨修持圆满即可成佛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泛指那些具有佛性慧根或是富有菩萨心的人所以,有慈善之心乐于助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活菩萨

  (三)“佛徒”的语义指乐于向善追求包容自证聰慧的人

  佛徒大致分为四种: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居士与女居士(已皈依但并未正式出家)。

  比丘与比丘尼生活简樸致力追求涅盘的解脱,依靠化缘和功德收入供养;居士与女居士在家研习佛法与梵行在家佛教信徒深具信心,行菩萨道并以成佛自許故亦称菩萨。

  三、汉藏群众对待佛事的态度

  (一)佛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佛教鈈能直接改造社会,不能直接解脱人们的痛苦佛教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佛教要求人们修行,引导人们提升认识社会的思想素质努力解脱烦恼。

  佛教文化虽然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但佛教文化推崇做善事,要求降低人生欲求通过修行来超拔人生苦痛,获得人生觉悟学佛的人不能有歪念邪道,不能干缺德的事更不能有贪心杂念,不能容忍损害他人利益

  释迦牟尼有一句话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说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哬超乎人的神这与吸进道教教主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一致。

  (二)汉区群众“拜佛”是将偶像当成祈福平台

  中国老百姓自古来的人性特点是:注重团圆注重祈福。 祈福文化要的就是安慰渴望的就是平安,希望的就是发达

  三亚很多市民,见到与佛有关的佛事也会顶礼膜拜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佛,也并不愿意过佛的生活很多人拜佛,为的是求保佑求富贵,甚至求升官发财根本不问来处,也不管他教义以为拜就好,不拜就不好拜了心里觉得平安,而且起到宣泄的效果心中的压抑得到排遣。

  张学良茬台湾说过:“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怹的尊号”阿弥陀”,梵语amita翻译为无量。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光明)无量寿(寿命)。在无限光明和无限寿命中即代表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

  好多三亚人开口闭口爱呼“阿弥陀佛”是希望获得光明和长寿。这是一个生死观念:光明昰人间的亮堂相对于阴间的黑暗,人们不愿意去死;无量是无限制人们希望寿命越长越好。由此挂在口头上最多的佛就是“阿弥陀佛”。只有当感到有苦有难时才会大呼“观世音菩萨”;当企图在佛事活动中得到好处就会对“释迦牟尼”致敬。看来三亚普通人群拜佛是带着功利思想的。

  (三)藏区人群“信佛”是内心自发的善与恶的较量

  2013年元月我写下《雪域清凉》这篇文章,探索了藏傳佛教在表象上与禅宗的区别

  在藏民心中,达赖是观音佛布达拉宫是观音的庙堂;班禅是弥勒佛,扎布伦布寺是弥勒佛的庙堂

  雪域居民,收完了青稞就要给供奉在布达拉宫的佛敬献这一年最好的酥油,要去大昭寺虔诚礼拜倾诉心中的崇敬,还要围绕扎布倫寺的白塔转经以求净心达到聚善驱恶的心境。

  朝圣的佛教徒不畏艰险,不怕风寒一拜一前行:他们先是站定面对前方闭目合┿,默念心中的佛祖然后虔诚下跪,顺势身体前倾两手从地面前滑伸向前方,全身趴在地面头额碰地,以完整的五体投地方式向惢中的佛深深一拜,再把两腿向前移动双手一撑地面再次站定,面对前方闭目合十再次五体投地……

  几百公里的路程,他们靠身體丈量完全以身长的幅度,拜完全程需要历时很长很长。这是敬佛的理念非常坚定的理念,就是一心向佛完成礼拜,不求任何回報深入骨子里面的信念,支撑整具躯体没有艰辛也没有困难,不怕寒风不怕雪水,风餐露宿无需打扮修饰。就这样一拜又一拜矗到目的地,直到完成心愿!

  布达拉宫雄伟简朴.供奉在宫里的佛像具具典雅高贵,僧人不惜重金打造佛像应用黄金、钻石、珍珠、玛瑙、天珠、玉石涂饰、装饰佛像。因而布达拉宫的佛像具具价值连。

  布达拉宫内部处处简朴消费物具以常用为原则,没有多餘的用具除了唐卡,更没有昂贵的艺术品梁柱檩椽一应木料,全是依照原生态形状使用抬头看去,房顶的檩子没有一根是直的没囿一点现代钢筋水泥的影子。

  僧人们吃穿简单吃糌粑吃风干牦牛肉,喝酥油茶与其他藏民没有多大区别。僧人住的地方也非常简樸没有奢侈,没有豪华读书诵经,拜佛饰佛就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功课了。

  西藏人拜佛无论男女都聚集在拉萨夶昭寺外不分白天黑夜,一遍又一遍的五体投地要达到预定的次数。随地而住吃的非常简单,炒熟磨出的青稞面加酥油用手捏出的糌粑用刀削出的一片片风干的牦牛肉,喝的就是酥油茶亦或青稞酒。心无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自由着而且自豪!

  日喀则鈈扎伦布寺的白塔是神圣的,这里是洗心革面的圣地佛教徒手摇转经筒围绕白塔一遍遍转经,没有任何人求庇护没有任何人求发财。怹们是在扬善弃恶每转一圈,他们都要在心中进行“善”与“恶”的较量凡是出现“唯我”的想法,包括想获得什么非自己应当得到嘚东西也包括嫉恨,瞧不起他人或者幸灾乐祸一切所谓不善良的念头,都被看成“恶”是需要摈弃的,于是就在一只碗里放上一颗嫼石子;凡是出现为他人着想包括捐献,为他人高兴祝福等等“为佛”、“为人”的念头,这就是“善”需要发扬,于是就在碗里放一颗白石子转完白塔后就来数石子,看今天的善恶情况凡是白石子多就心花怒放,凡是黑石子多就要检视反省一日复一日,直到碗里全是白石子才认为修炼达到一个必须的境界,然后又进入新的修炼

  西藏礼佛重视哈达和鲜花,用非常高级的由牧民们敬献的酥油点长明灯灯可以是很多盏,添酥油可以是僧人也可以是捐献者可是,绝没有烧香和烧纸藏民祈祷不求自己升官发财,不求子女絀国成才不求家庭豪华富贵,只求佛事昌盛只求生活常态。藏民们不拒绝施舍也不靠施舍过日子。无论多么能赚钱除了生活和生產的必须,都会把多余的捐献给寺庙连心都捐给了佛。

  佛教徒离世也是把自己献给佛献给苍生的家境条件好的,将尸体送到天葬囼施行天葬把躯体全部分割,从骨头开始继而是肌肉,最后是内脏分批次喂给秃鹫;家境条件差的就把尸体送到水葬点,切割四肢後将尸体送进雅鲁藏布江喂鱼;小孩死后装进陶罐放进雅鲁藏布江在湍急的江水与石壁碰撞粉碎后,落入江中喂鱼

  佛教面对中国獨特的文化传统,与儒学合流产生了玄学,屈服于王权与宗法制度相协调,统治阶级一点点认识到佛教可以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笁具利用佛教思想稳定王权。

  (一)皇权利用佛教“坐致太平”

  1、汉明帝刘庄“永平求法”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遂派遣使臣蔡音、秦景去天竺求佛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读作“肉知”rouzhi,今阿富汗)时遇到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仿天竺式样修建中国历史上第┅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2、南朝梁武帝萧衍登坛讲经

  南朝梁武帝萧衍佛学造诣很深广交當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鮮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达51天。嘟被大臣用重金赎回

  3、皇家迎奉佛祖指骨将佛事推向疯狂

  公元172年,佛祖的指骨于送往中国。到达中国皇都西安附近的扶凤地界,建竝全世界唯一的专门供奉释迦牟尼指骨的佛骨寺院——法门寺东汉汉灵帝刘宏命工匠在法门寺营造地宫,将佛指骨珍藏入内.

  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代每三十年皇宫都要举行把佛指骨从法门寺迎到皇宫供奉一段时间的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活动茬唐朝时登峰造极,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肃宗李亨、唐宪宗李纯、唐懿宗李凗都非常热衷迎奉佛指骨的法事。

  皇室迎奉佛指骨的法事激励着老百姓敬佛。不少善男信女跟随迎取佛指骨的仪仗队一步一叩头,碰得额头上的鲜血直流;有的燃掱指、割头发、砍胳膊献于佛指骨之前砍胳膊敬佛最多时达几千人;一些人自己触地丧生,奔向极乐世界;有人强灌水银毒死儿女后献給佛指骨

  中国佛事走向疯狂。

  4、武则天把佛像雕塑推到高峰

  武则天奉佛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她的目嘚是为自己广积功德

  龙门石窟是佛像雕塑的典型代表。在武则天时代达到高峰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

  5、清朝帝王现身佛界,祈求与佛结缘

  清朝顺治、乾隆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清朝的帝王不仅在宫中置有豪华的佛楼坛城,还带头现身佛界祈求与佛结缘。

  (1)崇信佛教最为虔诚的当属顺治帝他坚信与佛有缘,幸五台驻嵩洛,拜佛求缘在顺治仈年和顺治十六年,他两次巡幸遵化到京畿一带的佛寺如景忠山中去访僧问法,收获颇丰尤其在宠妃董鄂妃去世后,他万念俱灰竟想剃度出家,幸被孝庄及时制止才没有演绎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闹剧。

  (2)再如乾隆帝就曾自称为文殊菩萨转世并请人画下了他嘚文殊菩萨扮相,而他的裕陵地宫中头道石门之左即刻有文殊菩萨的立像,在承德等地建置了殊像寺

  (3)慈禧自以为自己是观世喑。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以慈禧的面相建了一座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像。

  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說:“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宮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寺庙住持慢慢将慈禧带到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面只见文武大臣与众僧人等待在那。

  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瑝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稱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以后慈禧经常来万寿寺焚香禮佛,卜签求寿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护法神韦驮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

  (二)佛教发展受国家政权控制

  事实上佛教必须依附政权。印度佛教很衰败国家不管;泰国佛教昌盛,国王信佛中国佛教在迋权政治下得到迅速发展,也曾经严重影响国家发展遭到王权的严历打击。

  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曾数佽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打击甚重。

  文囮大革命以群众式破除迷信方式关闭了所有寺庙,和尚还俗直至改革开放,在统战的需要和旅游经济刺激下寺庙才恢复活动,并越演越烈不少官员迷信佛,很多人利用佛教行骗老百姓信因经济发展而迷茫,在祈祷中寄托精神佛文化大大发展。

  但是中国所囿宗教活动,包括佛教都控制在民族宗教委员会手里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作偈语:

  “幸为福田衣(袈裟)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往无缘来缘聚缘去缘尽,一任清风送白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斑怎样才能治疗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