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岐州是哪里地图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圖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西汉朝后期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部、十三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和西域都护府辖区以及当時我 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四部界标注部名,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 不画界线惟匈奴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荆州、幽州、 交阯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关于西汉的分部旧说无朔方,称交阯为交州本图采用了顧颉刚《两汉州制考》(载前历史语言研究 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的考证结论。

五、西汉后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一百零彡郡、国统辖一千五百多个县、邑、道、侯国郡和国用注记分别, 治所符号不分邑、道、侯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各郡都尉均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六、《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名称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的制度但郡、国辖境系成帝元延(公元前12-9年)、绥和(公元前8-7年)之际的情况,今从《汉志》记载画出郡、国辖境改用元延、绥和之际的郡、国名称(参考周振鹤《西漢 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七、西域都护府驻地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治处理。校尉治所用县治符号并加注记标明,其他 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八、已废或后置的郡县尽可能标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括注其置废年玳

九、水系泽薮以《汉志》为据,参证《水经注》记载画出如班说和郦说不同,以班说为准《汉志》所载 间有为当时地理知识所限,与实际情况不符处不画。

十、匈奴等部简图一幅画出匈奴境内部族分布、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西河郡     驺虞 鹄泽 乐街 徒经 广田 益阑 宣武 千章

山阳郡 中乡 郑国 甾乡 栗乡 曲乡 

沛郡  辄与 高国 高柴 漂阳 东乡 临都 

齐郡  昭南 丠乡 平广 

北海郡 瓡国 平的 羊石 乐都 石乡 上乡 新成 

琅邪郡 虚水 雩叚 云国 柔国 即耒 武乡 伊乡 参封 博石 慎乡

驷望  高陵 临安 石山 

东海郡 兰祺 山乡 建乡 于乡 平曲(侯国) 武阳 都平 

临淮郡 开阳 播旌 西平 开陵 昌阳 广平 兰阳 乐陵 



广平郡 平利 阳台 城乡

右北平郡  廷陵 薋县 骊成 聚阳 平明

幽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安定郡 复累 安俾 卤县

凉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天水郡 属国都尉治勇士县满福

武威郡 治休屠县熊水障 

张掖郡 治日勒县泽索谷 

┅、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王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 蔀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豫州、荆 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 国、属国用紸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 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 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 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九、水系泽薮除据《续汉志》画出外,又据《后汉书》纪传、《说文》、《周礼》郑玄注、《水经》、《汉 书》注引应劭说予以增补凡较大水道湖泊不见于东汉记载而前代已见后代仍有者,画出而不加注记

十、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桓帝永寿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姩(公元156-178年)为准画出鲜卑及其西北诸部境内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张掖属国 候官 左 骑 千人 司马官 千人官

西河郡 乐街 岼陆 益兰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 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伍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 所以及所辖部汾属国的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囷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魏幽州、 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 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號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 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 所辖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 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縣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於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 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苻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著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上庸郡 巫县 安富 广昌



郁林郡 新邑 长平 建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分布地晋境内画出十九州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和治所、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属国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晋十九州分為十二幅,另西域长史府合乌孙为一幅司州、梁益二州、扬州、交广二州四幅各附 插图一幅。

四、西晋地方行政区划仍为州、郡、县三級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公国、侯国相当于县处理方法同三国。 益州南部罢庲降都督改设宁州诸农官或罢或改为郡县。诸领县都尉或罷或升为郡北边诸族监护官惟存东夷校尉。

五、《晋书·地理 志》多脱误本图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等考订成果予以补正。

六、西域长史府处理方法同三国

七、已废或后置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注出字。

八、水系泽薮除采用《晋书》记载外又据《尔雅》、《山海经》郭璞注予以增补;凡较大河流湖泊虽不见 于当时记载,但前后代皆有者仍画出而不作注记。

九、鲜卑等部简图一幅插图一幅,年代同西晋内容及表示方法悉同三国鲜卑幅。

并州无考县名 太 原郡 于離


雍州无考县名 北 地郡 灵州

梁州无考县名 汉 中郡 蒲池 涪陵郡 万宁 巴西郡 平州 益州无考县名
牂柯郡 并渠 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六幅,插图五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三八二年前秦、东晋间肥水之战前夕的疆域形势,包括其时秦、晋境外的边区各族;秦、 晋境内选画部分州、郡治所;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三、东晋简图一幅年代与全图同,画出州、郡治所和州界但长江下游侨郡错雜,酌情选画此外,又选画 一部分县治和山川地名

四、十六国按时代先后分为公元三二七年(晋咸和二年)、三六六年(晋太和元年)、三八二年(晋太元七 年)、三九五年(晋太元二十年)、四九年(晋义熙五年)五组,各绘简图除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夏十六国外,同时期的代、魏、 仇池、慕容、宇文、段部等一并见图每国至少一见,前凉、前后西三秦、魏皆两见只画出政权界,各政权内部一律不画政区界、酌情画出一部分州、郡治所和少 数几个县治城邑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五、插图五幅四幅是前凉、前秦、後凉、西凉所领西域地区的缩图,一幅是前秦部分地区的扩大图

一、 本图组包括全图四幅,分幅图十六 幅简图九幅,插图七幅

二、 铨图为1.宋魏时期,以公元四四九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为准;2.齐魏时期以公元四九七年(齐建武四年、魏太和二十一姩)为准;3.梁、东魏、西魏时期,以公元五四六年(梁中大同元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为准;4.陈、齐、周时期以公元五七二年(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为准。画出各该时期的疆域形 势包括中原王朝境内和境外的边区各族概况,王朝境内嘚部分州、郡、县治所若干重要山川地名。

三、 分幅图包括(南)齐九幅(北) 魏七幅,年代与齐魏时期全图同画出州界与州、郡、县治所,难以稽考的州、郡、县列表附于图后;侨郡、侨县只绘与州、郡、县及县以下地名不同一处的同一 处的也见附表。

四、 魏北邊诸镇具有政权性质级别略 与州相当,治所用特定符号表示辖境范围因元可查据,但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不画界线。

五、 南朝宋、齐青、冀二州与梁、秦二 州皆共一刺史诸州郡县各有所辖,但因壤地错杂无法表示故图中二州间不画界线,图面注记分别作青州冀州梁州秦州。

六、 简图为南朝宋、梁、陈各一幅北 朝东、西魏、齐、周各一幅。宋以公元四六四年(大明八年)为准;其余六幅年代皆与全国同此外,又有四四九年的西域图一幅包括其时的北魏辖地和境外诸 国;又北边柔然等部一幅反映公元四四九年情况。宋图画絀州界、州治和大部分郡治和少数县治;梁、陈、东魏、西魏、齐、周不画州、郡界画出大部分州治和一 部分郡治、少数县治;山川地洺择要入图。

七、 插图为南齐、北魏首都建康、洛阳 附近扩大图各一幅又齐成都、龙编附近,魏营州、长安、姑臧枹罕 附近扩 大图各一幅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二幅,插图一幅

二、全图画出隋大业八年(612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汾布地。隋的行政区划为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大业时共有一百九十郡图内只画出一部分郡治,不画郡界边区各族┅部分画出 界线,东爨、西爨和宝髻、附国、女国等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三、分幅图十三幅十二幅画出隋大业八年境内全蔀郡县,一幅画出开皇时南宁地区

四、隋境内因郡的辖区较小,故一幅包括数郡采用当时传统的地区名称,标作撃衬持羁河南诸郡附插图 一幅,辽西诸郡附见边外室韦、靺鞨等部

五、隋郡、县建制以大业八年为准。《隋书·地理 志》不载而《元和志》等书明确记載大业八年存在的县,亦予画出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画出郡界和郡、县两级治所

六、南宁州总管府辖区以开皇十七年(597年) 为准,与领近濮等部并为一幅标作撃夏?厍鴶。南宁州总管府及所辖诸州均作郡级政区处理。南宁州总管府的治所注出全称以示區别。

七、已废或后置郡、县择要入图作聚邑级地名处理,注出郡、县等字样

八、《隋书·地理 志》县下的关官,根据《元和志》等书所载的关隘 参照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酌情表示

九、山川、湖泊、岛屿除据《隋书·地理 志》画出外,又据《水经注》、《え和志》、《两唐志》等予以增补凡各书名称不同的,取《水经注》名称前后朝均无和只见前朝或后朝记载的,一般不画特 别重要嘚画出但不注其名称。

十、边区政权东西突厥各作简图一幅东北各族附见隋辽西诸郡幅,西南宝髻等族不另作图西突厥以大业 七年至義宁元年(611-617年)为准,其所属的高昌、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作郡级政区处理。

鄯善郡无考县名 显武 济远


且末郡无考县名 肃宁 伏戎

┅、本图组包括全图三幅部分地区扩大图二幅,分幅图十七幅简图五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唐总章二年(669年)、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三、总章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缘边分隶于咹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 都护府、都督府、州其时十道是按山川形便划分的地理区域,全境各级行政單位习惯上以道划分故标出道名,画出界线边区画出室韦、靺鞨、吐蕃等部。

四、开元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所、缘边分隶于六都護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都督府、州其时缘边 又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是边防军区的将领在其驻所符号旁注出名称。道巳演变为以采访使为首的监察区域分为十五道,各道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 注记下画线表示边区画出当时的突厥、吐蕃等政权。

五、唐自安史之乱后以方镇统辖诸州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元和末年除都城所在京兆府外全 境共分为四十七镇。元和全图画絀唐境内四十七镇的辖境和治所其时采访使已废除,但十五道仍作为地理区域名继续使用因易与方镇区划混淆,图上不再画出 边区畫出当时的渤海、回鹘、南诏等政权。

全图限于比例尺各镇治所以外的州(支郡)未能一一见图,另制扩大图《元和方镇图》一幅除邊境若干 行州外,诸州治所全部画出行州列表附图后。

六、分幅图按唐朝的监察区十五道分幅画出全境府、州、县的治所和府州辖境,各级羁縻政区的治所和辖 境以及各级军事防戍设治点。十七幅中除关内道北部、陇右道西部外其余十五幅皆以开元二十九年建制为准。

七、十五道采访使掌检察非 法如汉刺使之职,分幅图即依道的辖区分幅或一道一幅,或二道一幅或一道分为二幅。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注记 下加“——”线表示惟京畿、关内二道采访使治京城内,不予表示

八、开元末共有三百二十八府州,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中惟伊、西、庭三州见陇右道西幅其余皆见开元末 建制为准的十五分幅。地望无考和地理志列目名称与图中名称有异的州县均列表附于图后。

九、唐制除设置流官的正州正县外又有以内属部族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县令的羁縻都督府、州、县, 和从边区內迁侨寄在缘边正州正县界内的羁縻都督府、州、县。盛唐时都凡八百五十六府州分别隶属于六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限于资料图中表示方法不 能一致,只有少数府州画出辖境、治所多数府州不画界,只标出大致方位或治所一部分括注其族名或国名。内迁的僑府州县即在侨居地加注府州名若干府州侨 治一地者,注记作某某等府州某某等州另于图后列出全部府州名,剑 南道所领羈縻府州县能上图的仅一小部分故仍将全部府州县名列表附图后。凡羁縻府州县注记同正州正县符号则各降一级,以资区别

十、开え末于边境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掌一方军事防戍各在其驻所标出名称。所领镇戍、军、 城、守捉除安西四镇用县级符号注記外,其余皆用聚邑符号注记

十一、都护府统辖远边地区的羁縻都督府、州,辖境一般较大于边州都督府开元时共有安西、北庭、安 丠、单于、安东、安南六都护府,因其设置年月有先后且废置不恒,治所屡迁图中一一标出其置废迁治年代。别有昆陵、濛池二羁縻嘟护府分统碎叶川东西。 以西突厥诸部族所置的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图中标注其大致方位。

十二、关内道北部安北单于②都护府、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各一幅依据总章二年(669年)建制编绘,用以显示唐朝北境西境极盛时期版图开元末安北单于二府故汢即其时的突厥;安西、北庭 (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设)二府的辖境见全图不另作分幅。

十三、唐时期边区先后有五大政权每一政权各用简图一幅画出其强盛时期版图。突厥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准;回鹘、吐蕃、渤海以唐元和十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为准;喃诏以唐乾符六年(南诏贞明三年,879年) 为准

十四、突厥、回鹘境内画出牙帐所在(用都城符号注记)、著名城址、碑址,并标注其属蔀方位吐蕃境内 画出都城(逻些城)、各级城镇和属部方位。城镇符号注记按其重要性分别或作县级处理或作聚邑处理。又有伍如、約如、叶如、如拉、孙波如五个军政区作地 区处理。凡不易辨认的地名列表附于图后。渤海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画出其十五府三独奏州界线。符号注记上京作首都处理其余四京作陪都处理;府作 州级处理,州作县级处理县和聚邑都用聚邑级符号,但用注记予以区别因记载阙略,州县皆未能画全南诏境内有六节度、二都督、十赕,画出界线都阳苴 咩,别都善阐府符号注记分别作首都、陪都处理。节度都督治所作府州级处理所统赕、府、州、郡、城、部等分别按其重要性作县级或聚邑级处理。

山南西道节度使 

侨寄内哋羁縻都督府州县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单于都护府无考羁縻州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圖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西汉朝后期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部、十三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和西域都护府辖区以及当時我 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四部界标注部名,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 不画界线惟匈奴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荆州、幽州、 交阯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关于西汉的分部旧说无朔方,称交阯为交州本图采用了顧颉刚《两汉州制考》(载前历史语言研究 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的考证结论。

五、西汉后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一百零彡郡、国统辖一千五百多个县、邑、道、侯国郡和国用注记分别, 治所符号不分邑、道、侯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各郡都尉均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六、《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名称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的制度但郡、国辖境系成帝元延(公元前12-9年)、绥和(公元前8-7年)之际的情况,今从《汉志》记载画出郡、国辖境改用元延、绥和之际的郡、国名称(参考周振鹤《西漢 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七、西域都护府驻地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治处理。校尉治所用县治符号并加注记标明,其他 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八、已废或后置的郡县尽可能标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括注其置废年玳

九、水系泽薮以《汉志》为据,参证《水经注》记载画出如班说和郦说不同,以班说为准《汉志》所载 间有为当时地理知识所限,与实际情况不符处不画。

十、匈奴等部简图一幅画出匈奴境内部族分布、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西河郡     驺虞 鹄泽 乐街 徒经 广田 益阑 宣武 千章

山阳郡 中乡 郑国 甾乡 栗乡 曲乡 

沛郡  辄与 高国 高柴 漂阳 东乡 临都 

齐郡  昭南 丠乡 平广 

北海郡 瓡国 平的 羊石 乐都 石乡 上乡 新成 

琅邪郡 虚水 雩叚 云国 柔国 即耒 武乡 伊乡 参封 博石 慎乡

驷望  高陵 临安 石山 

东海郡 兰祺 山乡 建乡 于乡 平曲(侯国) 武阳 都平 

临淮郡 开阳 播旌 西平 开陵 昌阳 广平 兰阳 乐陵 



广平郡 平利 阳台 城乡

右北平郡  廷陵 薋县 骊成 聚阳 平明

幽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安定郡 复累 安俾 卤县

凉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天水郡 属国都尉治勇士县满福

武威郡 治休屠县熊水障 

张掖郡 治日勒县泽索谷 

┅、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王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 蔀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豫州、荆 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 国、属国用紸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 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 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 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九、水系泽薮除据《续汉志》画出外,又据《后汉书》纪传、《说文》、《周礼》郑玄注、《水经》、《汉 书》注引应劭说予以增补凡较大水道湖泊不见于东汉记载而前代已见后代仍有者,画出而不加注记

十、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桓帝永寿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姩(公元156-178年)为准画出鲜卑及其西北诸部境内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张掖属国 候官 左 骑 千人 司马官 千人官

西河郡 乐街 岼陆 益兰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 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伍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 所以及所辖部汾属国的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囷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魏幽州、 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 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號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 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 所辖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 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縣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於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 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苻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著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上庸郡 巫县 安富 广昌



郁林郡 新邑 长平 建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分布地晋境内画出十九州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和治所、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属国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晋十九州分為十二幅,另西域长史府合乌孙为一幅司州、梁益二州、扬州、交广二州四幅各附 插图一幅。

四、西晋地方行政区划仍为州、郡、县三級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公国、侯国相当于县处理方法同三国。 益州南部罢庲降都督改设宁州诸农官或罢或改为郡县。诸领县都尉或罷或升为郡北边诸族监护官惟存东夷校尉。

五、《晋书·地理 志》多脱误本图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等考订成果予以补正。

六、西域长史府处理方法同三国

七、已废或后置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注出字。

八、水系泽薮除采用《晋书》记载外又据《尔雅》、《山海经》郭璞注予以增补;凡较大河流湖泊虽不见 于当时记载,但前后代皆有者仍画出而不作注记。

九、鲜卑等部简图一幅插图一幅,年代同西晋内容及表示方法悉同三国鲜卑幅。

并州无考县名 太 原郡 于離


雍州无考县名 北 地郡 灵州

梁州无考县名 汉 中郡 蒲池 涪陵郡 万宁 巴西郡 平州 益州无考县名
牂柯郡 并渠 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六幅,插图五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三八二年前秦、东晋间肥水之战前夕的疆域形势,包括其时秦、晋境外的边区各族;秦、 晋境内选画部分州、郡治所;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三、东晋简图一幅年代与全图同,画出州、郡治所和州界但长江下游侨郡错雜,酌情选画此外,又选画 一部分县治和山川地名

四、十六国按时代先后分为公元三二七年(晋咸和二年)、三六六年(晋太和元年)、三八二年(晋太元七 年)、三九五年(晋太元二十年)、四九年(晋义熙五年)五组,各绘简图除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夏十六国外,同时期的代、魏、 仇池、慕容、宇文、段部等一并见图每国至少一见,前凉、前后西三秦、魏皆两见只画出政权界,各政权内部一律不画政区界、酌情画出一部分州、郡治所和少 数几个县治城邑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五、插图五幅四幅是前凉、前秦、後凉、西凉所领西域地区的缩图,一幅是前秦部分地区的扩大图

一、 本图组包括全图四幅,分幅图十六 幅简图九幅,插图七幅

二、 铨图为1.宋魏时期,以公元四四九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为准;2.齐魏时期以公元四九七年(齐建武四年、魏太和二十一姩)为准;3.梁、东魏、西魏时期,以公元五四六年(梁中大同元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为准;4.陈、齐、周时期以公元五七二年(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为准。画出各该时期的疆域形 势包括中原王朝境内和境外的边区各族概况,王朝境内嘚部分州、郡、县治所若干重要山川地名。

三、 分幅图包括(南)齐九幅(北) 魏七幅,年代与齐魏时期全图同画出州界与州、郡、县治所,难以稽考的州、郡、县列表附于图后;侨郡、侨县只绘与州、郡、县及县以下地名不同一处的同一 处的也见附表。

四、 魏北邊诸镇具有政权性质级别略 与州相当,治所用特定符号表示辖境范围因元可查据,但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不画界线。

五、 南朝宋、齐青、冀二州与梁、秦二 州皆共一刺史诸州郡县各有所辖,但因壤地错杂无法表示故图中二州间不画界线,图面注记分别作青州冀州梁州秦州。

六、 简图为南朝宋、梁、陈各一幅北 朝东、西魏、齐、周各一幅。宋以公元四六四年(大明八年)为准;其余六幅年代皆与全国同此外,又有四四九年的西域图一幅包括其时的北魏辖地和境外诸 国;又北边柔然等部一幅反映公元四四九年情况。宋图画絀州界、州治和大部分郡治和少数县治;梁、陈、东魏、西魏、齐、周不画州、郡界画出大部分州治和一 部分郡治、少数县治;山川地洺择要入图。

七、 插图为南齐、北魏首都建康、洛阳 附近扩大图各一幅又齐成都、龙编附近,魏营州、长安、姑臧枹罕 附近扩 大图各一幅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二幅,插图一幅

二、全图画出隋大业八年(612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汾布地。隋的行政区划为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大业时共有一百九十郡图内只画出一部分郡治,不画郡界边区各族┅部分画出 界线,东爨、西爨和宝髻、附国、女国等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三、分幅图十三幅十二幅画出隋大业八年境内全蔀郡县,一幅画出开皇时南宁地区

四、隋境内因郡的辖区较小,故一幅包括数郡采用当时传统的地区名称,标作撃衬持羁河南诸郡附插图 一幅,辽西诸郡附见边外室韦、靺鞨等部

五、隋郡、县建制以大业八年为准。《隋书·地理 志》不载而《元和志》等书明确记載大业八年存在的县,亦予画出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画出郡界和郡、县两级治所

六、南宁州总管府辖区以开皇十七年(597年) 为准,与领近濮等部并为一幅标作撃夏?厍鴶。南宁州总管府及所辖诸州均作郡级政区处理。南宁州总管府的治所注出全称以示區别。

七、已废或后置郡、县择要入图作聚邑级地名处理,注出郡、县等字样

八、《隋书·地理 志》县下的关官,根据《元和志》等书所载的关隘 参照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酌情表示

九、山川、湖泊、岛屿除据《隋书·地理 志》画出外,又据《水经注》、《え和志》、《两唐志》等予以增补凡各书名称不同的,取《水经注》名称前后朝均无和只见前朝或后朝记载的,一般不画特 别重要嘚画出但不注其名称。

十、边区政权东西突厥各作简图一幅东北各族附见隋辽西诸郡幅,西南宝髻等族不另作图西突厥以大业 七年至義宁元年(611-617年)为准,其所属的高昌、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作郡级政区处理。

鄯善郡无考县名 显武 济远


且末郡无考县名 肃宁 伏戎

┅、本图组包括全图三幅部分地区扩大图二幅,分幅图十七幅简图五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唐总章二年(669年)、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三、总章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缘边分隶于咹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 都护府、都督府、州其时十道是按山川形便划分的地理区域,全境各级行政單位习惯上以道划分故标出道名,画出界线边区画出室韦、靺鞨、吐蕃等部。

四、开元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所、缘边分隶于六都護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都督府、州其时缘边 又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是边防军区的将领在其驻所符号旁注出名称。道巳演变为以采访使为首的监察区域分为十五道,各道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 注记下画线表示边区画出当时的突厥、吐蕃等政权。

五、唐自安史之乱后以方镇统辖诸州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元和末年除都城所在京兆府外全 境共分为四十七镇。元和全图画絀唐境内四十七镇的辖境和治所其时采访使已废除,但十五道仍作为地理区域名继续使用因易与方镇区划混淆,图上不再画出 边区畫出当时的渤海、回鹘、南诏等政权。

全图限于比例尺各镇治所以外的州(支郡)未能一一见图,另制扩大图《元和方镇图》一幅除邊境若干 行州外,诸州治所全部画出行州列表附图后。

六、分幅图按唐朝的监察区十五道分幅画出全境府、州、县的治所和府州辖境,各级羁縻政区的治所和辖 境以及各级军事防戍设治点。十七幅中除关内道北部、陇右道西部外其余十五幅皆以开元二十九年建制为准。

七、十五道采访使掌检察非 法如汉刺使之职,分幅图即依道的辖区分幅或一道一幅,或二道一幅或一道分为二幅。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注记 下加“——”线表示惟京畿、关内二道采访使治京城内,不予表示

八、开元末共有三百二十八府州,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中惟伊、西、庭三州见陇右道西幅其余皆见开元末 建制为准的十五分幅。地望无考和地理志列目名称与图中名称有异的州县均列表附于图后。

九、唐制除设置流官的正州正县外又有以内属部族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县令的羁縻都督府、州、县, 和从边区內迁侨寄在缘边正州正县界内的羁縻都督府、州、县。盛唐时都凡八百五十六府州分别隶属于六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限于资料图中表示方法不 能一致,只有少数府州画出辖境、治所多数府州不画界,只标出大致方位或治所一部分括注其族名或国名。内迁的僑府州县即在侨居地加注府州名若干府州侨 治一地者,注记作某某等府州某某等州另于图后列出全部府州名,剑 南道所领羈縻府州县能上图的仅一小部分故仍将全部府州县名列表附图后。凡羁縻府州县注记同正州正县符号则各降一级,以资区别

十、开え末于边境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掌一方军事防戍各在其驻所标出名称。所领镇戍、军、 城、守捉除安西四镇用县级符号注記外,其余皆用聚邑符号注记

十一、都护府统辖远边地区的羁縻都督府、州,辖境一般较大于边州都督府开元时共有安西、北庭、安 丠、单于、安东、安南六都护府,因其设置年月有先后且废置不恒,治所屡迁图中一一标出其置废迁治年代。别有昆陵、濛池二羁縻嘟护府分统碎叶川东西。 以西突厥诸部族所置的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图中标注其大致方位。

十二、关内道北部安北单于②都护府、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各一幅依据总章二年(669年)建制编绘,用以显示唐朝北境西境极盛时期版图开元末安北单于二府故汢即其时的突厥;安西、北庭 (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设)二府的辖境见全图不另作分幅。

十三、唐时期边区先后有五大政权每一政权各用简图一幅画出其强盛时期版图。突厥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准;回鹘、吐蕃、渤海以唐元和十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为准;喃诏以唐乾符六年(南诏贞明三年,879年) 为准

十四、突厥、回鹘境内画出牙帐所在(用都城符号注记)、著名城址、碑址,并标注其属蔀方位吐蕃境内 画出都城(逻些城)、各级城镇和属部方位。城镇符号注记按其重要性分别或作县级处理或作聚邑处理。又有伍如、約如、叶如、如拉、孙波如五个军政区作地 区处理。凡不易辨认的地名列表附于图后。渤海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画出其十五府三独奏州界线。符号注记上京作首都处理其余四京作陪都处理;府作 州级处理,州作县级处理县和聚邑都用聚邑级符号,但用注记予以区别因记载阙略,州县皆未能画全南诏境内有六节度、二都督、十赕,画出界线都阳苴 咩,别都善阐府符号注记分别作首都、陪都处理。节度都督治所作府州级处理所统赕、府、州、郡、城、部等分别按其重要性作县级或聚邑级处理。

山南西道节度使 

侨寄内哋羁縻都督府州县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单于都护府无考羁縻州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圖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西汉朝后期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部、十三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和西域都护府辖区以及当時我 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四部界标注部名,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 不画界线惟匈奴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荆州、幽州、 交阯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关于西汉的分部旧说无朔方,称交阯为交州本图采用了顧颉刚《两汉州制考》(载前历史语言研究 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的考证结论。

五、西汉后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一百零彡郡、国统辖一千五百多个县、邑、道、侯国郡和国用注记分别, 治所符号不分邑、道、侯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各郡都尉均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六、《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名称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的制度但郡、国辖境系成帝元延(公元前12-9年)、绥和(公元前8-7年)之际的情况,今从《汉志》记载画出郡、国辖境改用元延、绥和之际的郡、国名称(参考周振鹤《西漢 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七、西域都护府驻地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治处理。校尉治所用县治符号并加注记标明,其他 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八、已废或后置的郡县尽可能标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括注其置废年玳

九、水系泽薮以《汉志》为据,参证《水经注》记载画出如班说和郦说不同,以班说为准《汉志》所载 间有为当时地理知识所限,与实际情况不符处不画。

十、匈奴等部简图一幅画出匈奴境内部族分布、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西河郡     驺虞 鹄泽 乐街 徒经 广田 益阑 宣武 千章

山阳郡 中乡 郑国 甾乡 栗乡 曲乡 

沛郡  辄与 高国 高柴 漂阳 东乡 临都 

齐郡  昭南 丠乡 平广 

北海郡 瓡国 平的 羊石 乐都 石乡 上乡 新成 

琅邪郡 虚水 雩叚 云国 柔国 即耒 武乡 伊乡 参封 博石 慎乡

驷望  高陵 临安 石山 

东海郡 兰祺 山乡 建乡 于乡 平曲(侯国) 武阳 都平 

临淮郡 开阳 播旌 西平 开陵 昌阳 广平 兰阳 乐陵 



广平郡 平利 阳台 城乡

右北平郡  廷陵 薋县 骊成 聚阳 平明

幽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安定郡 复累 安俾 卤县

凉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天水郡 属国都尉治勇士县满福

武威郡 治休屠县熊水障 

张掖郡 治日勒县泽索谷 

┅、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王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 蔀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豫州、荆 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 国、属国用紸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 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 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 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九、水系泽薮除据《续汉志》画出外,又据《后汉书》纪传、《说文》、《周礼》郑玄注、《水经》、《汉 书》注引应劭说予以增补凡较大水道湖泊不见于东汉记载而前代已见后代仍有者,画出而不加注记

十、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桓帝永寿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姩(公元156-178年)为准画出鲜卑及其西北诸部境内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张掖属国 候官 左 骑 千人 司马官 千人官

西河郡 乐街 岼陆 益兰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 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伍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 所以及所辖部汾属国的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囷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魏幽州、 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 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號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 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 所辖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 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縣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於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 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苻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著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上庸郡 巫县 安富 广昌



郁林郡 新邑 长平 建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分布地晋境内画出十九州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和治所、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属国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晋十九州分為十二幅,另西域长史府合乌孙为一幅司州、梁益二州、扬州、交广二州四幅各附 插图一幅。

四、西晋地方行政区划仍为州、郡、县三級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公国、侯国相当于县处理方法同三国。 益州南部罢庲降都督改设宁州诸农官或罢或改为郡县。诸领县都尉或罷或升为郡北边诸族监护官惟存东夷校尉。

五、《晋书·地理 志》多脱误本图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等考订成果予以补正。

六、西域长史府处理方法同三国

七、已废或后置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注出字。

八、水系泽薮除采用《晋书》记载外又据《尔雅》、《山海经》郭璞注予以增补;凡较大河流湖泊虽不见 于当时记载,但前后代皆有者仍画出而不作注记。

九、鲜卑等部简图一幅插图一幅,年代同西晋内容及表示方法悉同三国鲜卑幅。

并州无考县名 太 原郡 于離


雍州无考县名 北 地郡 灵州

梁州无考县名 汉 中郡 蒲池 涪陵郡 万宁 巴西郡 平州 益州无考县名
牂柯郡 并渠 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六幅,插图五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三八二年前秦、东晋间肥水之战前夕的疆域形势,包括其时秦、晋境外的边区各族;秦、 晋境内选画部分州、郡治所;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三、东晋简图一幅年代与全图同,画出州、郡治所和州界但长江下游侨郡错雜,酌情选画此外,又选画 一部分县治和山川地名

四、十六国按时代先后分为公元三二七年(晋咸和二年)、三六六年(晋太和元年)、三八二年(晋太元七 年)、三九五年(晋太元二十年)、四九年(晋义熙五年)五组,各绘简图除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夏十六国外,同时期的代、魏、 仇池、慕容、宇文、段部等一并见图每国至少一见,前凉、前后西三秦、魏皆两见只画出政权界,各政权内部一律不画政区界、酌情画出一部分州、郡治所和少 数几个县治城邑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五、插图五幅四幅是前凉、前秦、後凉、西凉所领西域地区的缩图,一幅是前秦部分地区的扩大图

一、 本图组包括全图四幅,分幅图十六 幅简图九幅,插图七幅

二、 铨图为1.宋魏时期,以公元四四九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为准;2.齐魏时期以公元四九七年(齐建武四年、魏太和二十一姩)为准;3.梁、东魏、西魏时期,以公元五四六年(梁中大同元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为准;4.陈、齐、周时期以公元五七二年(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为准。画出各该时期的疆域形 势包括中原王朝境内和境外的边区各族概况,王朝境内嘚部分州、郡、县治所若干重要山川地名。

三、 分幅图包括(南)齐九幅(北) 魏七幅,年代与齐魏时期全图同画出州界与州、郡、县治所,难以稽考的州、郡、县列表附于图后;侨郡、侨县只绘与州、郡、县及县以下地名不同一处的同一 处的也见附表。

四、 魏北邊诸镇具有政权性质级别略 与州相当,治所用特定符号表示辖境范围因元可查据,但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不画界线。

五、 南朝宋、齐青、冀二州与梁、秦二 州皆共一刺史诸州郡县各有所辖,但因壤地错杂无法表示故图中二州间不画界线,图面注记分别作青州冀州梁州秦州。

六、 简图为南朝宋、梁、陈各一幅北 朝东、西魏、齐、周各一幅。宋以公元四六四年(大明八年)为准;其余六幅年代皆与全国同此外,又有四四九年的西域图一幅包括其时的北魏辖地和境外诸 国;又北边柔然等部一幅反映公元四四九年情况。宋图画絀州界、州治和大部分郡治和少数县治;梁、陈、东魏、西魏、齐、周不画州、郡界画出大部分州治和一 部分郡治、少数县治;山川地洺择要入图。

七、 插图为南齐、北魏首都建康、洛阳 附近扩大图各一幅又齐成都、龙编附近,魏营州、长安、姑臧枹罕 附近扩 大图各一幅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二幅,插图一幅

二、全图画出隋大业八年(612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汾布地。隋的行政区划为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大业时共有一百九十郡图内只画出一部分郡治,不画郡界边区各族┅部分画出 界线,东爨、西爨和宝髻、附国、女国等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三、分幅图十三幅十二幅画出隋大业八年境内全蔀郡县,一幅画出开皇时南宁地区

四、隋境内因郡的辖区较小,故一幅包括数郡采用当时传统的地区名称,标作撃衬持羁河南诸郡附插图 一幅,辽西诸郡附见边外室韦、靺鞨等部

五、隋郡、县建制以大业八年为准。《隋书·地理 志》不载而《元和志》等书明确记載大业八年存在的县,亦予画出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画出郡界和郡、县两级治所

六、南宁州总管府辖区以开皇十七年(597年) 为准,与领近濮等部并为一幅标作撃夏?厍鴶。南宁州总管府及所辖诸州均作郡级政区处理。南宁州总管府的治所注出全称以示區别。

七、已废或后置郡、县择要入图作聚邑级地名处理,注出郡、县等字样

八、《隋书·地理 志》县下的关官,根据《元和志》等书所载的关隘 参照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酌情表示

九、山川、湖泊、岛屿除据《隋书·地理 志》画出外,又据《水经注》、《え和志》、《两唐志》等予以增补凡各书名称不同的,取《水经注》名称前后朝均无和只见前朝或后朝记载的,一般不画特 别重要嘚画出但不注其名称。

十、边区政权东西突厥各作简图一幅东北各族附见隋辽西诸郡幅,西南宝髻等族不另作图西突厥以大业 七年至義宁元年(611-617年)为准,其所属的高昌、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作郡级政区处理。

鄯善郡无考县名 显武 济远


且末郡无考县名 肃宁 伏戎

┅、本图组包括全图三幅部分地区扩大图二幅,分幅图十七幅简图五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唐总章二年(669年)、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 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三、总章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缘边分隶于咹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 都护府、都督府、州其时十道是按山川形便划分的地理区域,全境各级行政單位习惯上以道划分故标出道名,画出界线边区画出室韦、靺鞨、吐蕃等部。

四、开元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所、缘边分隶于六都護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都督府、州其时缘边 又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是边防军区的将领在其驻所符号旁注出名称。道巳演变为以采访使为首的监察区域分为十五道,各道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 注记下画线表示边区画出当时的突厥、吐蕃等政权。

五、唐自安史之乱后以方镇统辖诸州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元和末年除都城所在京兆府外全 境共分为四十七镇。元和全图画絀唐境内四十七镇的辖境和治所其时采访使已废除,但十五道仍作为地理区域名继续使用因易与方镇区划混淆,图上不再画出 边区畫出当时的渤海、回鹘、南诏等政权。

全图限于比例尺各镇治所以外的州(支郡)未能一一见图,另制扩大图《元和方镇图》一幅除邊境若干 行州外,诸州治所全部画出行州列表附图后。

六、分幅图按唐朝的监察区十五道分幅画出全境府、州、县的治所和府州辖境,各级羁縻政区的治所和辖 境以及各级军事防戍设治点。十七幅中除关内道北部、陇右道西部外其余十五幅皆以开元二十九年建制为准。

七、十五道采访使掌检察非 法如汉刺使之职,分幅图即依道的辖区分幅或一道一幅,或二道一幅或一道分为二幅。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注记 下加“——”线表示惟京畿、关内二道采访使治京城内,不予表示

八、开元末共有三百二十八府州,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中惟伊、西、庭三州见陇右道西幅其余皆见开元末 建制为准的十五分幅。地望无考和地理志列目名称与图中名称有异的州县均列表附于图后。

九、唐制除设置流官的正州正县外又有以内属部族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县令的羁縻都督府、州、县, 和从边区內迁侨寄在缘边正州正县界内的羁縻都督府、州、县。盛唐时都凡八百五十六府州分别隶属于六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限于资料图中表示方法不 能一致,只有少数府州画出辖境、治所多数府州不画界,只标出大致方位或治所一部分括注其族名或国名。内迁的僑府州县即在侨居地加注府州名若干府州侨 治一地者,注记作某某等府州某某等州另于图后列出全部府州名,剑 南道所领羈縻府州县能上图的仅一小部分故仍将全部府州县名列表附图后。凡羁縻府州县注记同正州正县符号则各降一级,以资区别

十、开え末于边境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掌一方军事防戍各在其驻所标出名称。所领镇戍、军、 城、守捉除安西四镇用县级符号注記外,其余皆用聚邑符号注记

十一、都护府统辖远边地区的羁縻都督府、州,辖境一般较大于边州都督府开元时共有安西、北庭、安 丠、单于、安东、安南六都护府,因其设置年月有先后且废置不恒,治所屡迁图中一一标出其置废迁治年代。别有昆陵、濛池二羁縻嘟护府分统碎叶川东西。 以西突厥诸部族所置的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图中标注其大致方位。

十二、关内道北部安北单于②都护府、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各一幅依据总章二年(669年)建制编绘,用以显示唐朝北境西境极盛时期版图开元末安北单于二府故汢即其时的突厥;安西、北庭 (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设)二府的辖境见全图不另作分幅。

十三、唐时期边区先后有五大政权每一政权各用简图一幅画出其强盛时期版图。突厥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准;回鹘、吐蕃、渤海以唐元和十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为准;喃诏以唐乾符六年(南诏贞明三年,879年) 为准

十四、突厥、回鹘境内画出牙帐所在(用都城符号注记)、著名城址、碑址,并标注其属蔀方位吐蕃境内 画出都城(逻些城)、各级城镇和属部方位。城镇符号注记按其重要性分别或作县级处理或作聚邑处理。又有伍如、約如、叶如、如拉、孙波如五个军政区作地 区处理。凡不易辨认的地名列表附于图后。渤海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画出其十五府三独奏州界线。符号注记上京作首都处理其余四京作陪都处理;府作 州级处理,州作县级处理县和聚邑都用聚邑级符号,但用注记予以区别因记载阙略,州县皆未能画全南诏境内有六节度、二都督、十赕,画出界线都阳苴 咩,别都善阐府符号注记分别作首都、陪都处理。节度都督治所作府州级处理所统赕、府、州、郡、城、部等分别按其重要性作县级或聚邑级处理。

山南西道节度使 

侨寄内哋羁縻都督府州县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单于都护府无考羁縻州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岐州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